高校体育能力本位教育研究

时间:2022-05-26 05:29:29

高校体育能力本位教育研究

1能力本位教育阐述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BasedEducation,简称CBE)是产生于二次大战后,盛行于北美和欧洲等地的一种教育模式。它强调以能力为教学基础,以从事某一具体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来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评估教学效果,以社会需要为培养的重点,保证了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2]能力本位教育的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明确能力培养目标,主张以严格的科学教学管理和灵活实用的课程设置来安排教学体系。能力本位教育模式下,社会对人才的培养不以学历文凭为唯一目标,而是关注个体的综合素质,以培育适应社会发展现实需求的人才为主旨。正因如此,能力本位教育兴起后陆续被许多国家和地区接受并成为流行的教育改革思潮。能力本位教育的理念自上世纪90年代被引介入中国后,在教育界产生很大反响。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凸显的当前,能力本位教育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力度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有可能更为明显。

2能力本位视域下高校体育专业课程的改革

2.1目前高校体育专业课程的不足与缺陷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专业课程的设定依据是2003版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以下简称03《课程方案》)。经过近十年的实施检验,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背景,这一专业课程方案难免会显现出诸多的不足和缺陷。当前,这些问题不容忽视和回避,亟待展开理性思索和探讨。

2.1.1课程目标不够明确

课程目标是从广度的视角定位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直接决定了教育的社会价值。然而,当前通行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目标存在问题。很早就有研究者提出质疑:03《课程方案》把培养目标放在“培养复合人才”上,其本旨在于既关注到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又考虑拓宽学生未来就业的渠道。但其中二者兼顾的设想“目标定位过高,且不太切合实际,同时还有错位之嫌。”[3]宏观设计的缺陷使“体育教育专业自身内部的体育教师培养问题还没解决,就开始在本身专业基础上或基础内拓展其它专业”。[4]其实,03《课程方案》虽较以前有所改进,但其课程目标设置仍然不明确并饱受诟病的真正原因,在于目标设置的指导理念有问题,从而直接导致体育教育专业人才难以适应社会需求,体育教育专业发展举步维艰,甚至专业存在的必要性都受到了置疑。

2.1.2课程规划不够合理

由于课程目标的摇摆不定,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规划也就很难做到合理。体育以这门身体实践和技术应用为主体位置的技术课程,近来年却出现了技术学时大量削减,实践能力培养失去应有的位置的尴尬现象。如表1所示,较97版课程方案,03版中的学科类课程比例进一步加大,几乎达到术科课程的2倍。另外,必修课学时比例继续下降,选修课学时比例上升。[5]在技术学时大量削减的同时,很多缺乏完整理论体系支撑和前期深入研究论证的课程被放入专业课程设置中。学生的体育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未被提到应有的位置上,却又被迫接受大量难以消化的专业理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素养间很难形成有效的联系,导致学生实践和理论两方面都难以实际提高。有专项调查发现,体育专业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普遍对组织竞赛和裁判能力感到欠缺,多数学生无法胜任”。[6]偏离了能力本位,课程规划弱化了体育专业学生赖以生存的体育运动技术,这样的忽略的偏差等于降低了本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消极影响实在太大。

2.1.3课程实施缺乏实效

多年来,我国体育专业课程同高校其他课程一样,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理念层面培养目标指导下实施。但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当前国民对体育文化需求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厚基础、宽口径”正是造成目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难以适应人才需求的原因。[7]因为,所谓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是基于理想化的设想,真正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忽略了专业特长的培养,所谓的“通才”并不受社会青睐。特别是体育专业人才,体育技术能力是其区别于其他人才的关键,也是决定了他们在社会需求条件下呈现不可替代性的关键。所以体育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可以加厚基础,但没必要时刻关注拓宽口径,因为专业能力的精深更具实效性。然而,目前“厚基础、宽口径”本身就存在不合理的成份,这势必影响到了体育专业课程的实施。正如李强和毛振明先生指出:“此类问题研究的专家,也仍然对基础到何种程度为‘厚基础’,用哪些方式才能保证‘厚基础’的实现”,以及怎样核查“厚基础”的有效性等问题上认识模糊,“没有清晰准确的回答”。[8]指导理论混沌不清,实施过程当然不可能达到理想效果,许多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单位甚至陷入各自为战的怪圈。

2.2能力本位教育视域下的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

既然参照能力本位教育当前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暴露诸多问题,那么今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应当考虑社会实际需求,以专业能力为导向来构建体育专业课程。其结构模式图示如表2。

2.2.1课程目标应与社会需求接轨

教育服务于社会是教育社会责任的直接体现,为社会发展提供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是教育服务于社会的根本要旨。在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教育观和人才观已由重知识向重能力、重素质转变。因而,以能力教育为本位必然成为21世纪教育环境下体育社会化发展的一个基本理念。因为,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社会需求引导教育改革面向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在于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就社会现实来说,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解放出来后,维持身体健康的必要身体运动需要依靠参与体育锻炼来弥补。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对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运动需求提供了人才保障,所以在今后他们将有很多机遇和岗位。但是,学界研究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现状时却指出,“众多的机遇和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需求之间产生明显的反差”。[9]其中主要原因在于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目标已经脱离了社会实际需求。从能力本位教育出发,高校必须对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目标反思,以社会需求指导课程发展的方向,以社会需求把握当前社会与未来社会对体育专业学生能力的要求。学生具备了社会发展所需的能力素养,可以获得必要的平台为社会提供体育指导;大众对于体育的需求也会因为有了专门人才的技术支持而得到保障,体育教育专业建设将会很自然地步入良性发展。

2.2.2课程规划以能力培养为导向

针对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侧重理论知识,以学科课程为主而造成的理论知识偏多、偏深却对实际技能训练不足的现状。在课程规划时,改变课程专家与教学专家决定课程规划的传统,密切把握社会需求现状,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改变原有的以运动技能为主导的、狭窄的专业课程培养规格,培养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体育师资和体育专业人才。[10]也就是说,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要想拓宽路径,应当在能力本位教育指导下开展课程规划。所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要按照专业能力任务来开发课程内容。在课程开发上,广泛动员体育课程专家、学校决策人员、高校体育教师等各个层次的行内从业人士有效地参与其中。在实证调查和缜密论证的基础上,从专业能力培育角度来考虑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全面实施。避免过多引入不成熟理论和忽略体育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规划方式,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筹划合理的学科课程与术科课程的比例,一方面,在学校教学中尽可能推广成熟的体育理论;另一方面,设置一些反映新形势的热点课程,比如跆拳道、轮滑、攀岩、高尔夫、瑜伽、街舞等有广泛社会基础的新兴课程。这样规划完成的课程才可能与社会需求一致,才能体现课程目标的基本理念,从而促进体育教育专业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的合理发展。

2.2.3课程实施以专业能力为本位

课程改革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在于课程的实施上。“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行业为导向”是能力本位教育视域下高校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11]课程实施实际是将课程付诸实践的动态执行过程,其中的核心因素是学校、教师和学生。“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目的在于改变以学校和教师为主动执行者,以学生为被动实施对象的传统观念,以能力本位统领教学实施中的核心因素。高校体育专业课程实施要以专业能力为本位来开展工作。在学科课程实施过程中,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强调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采用适应个性化差异开展教学的重要意义。在分析学生的能力特征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案,采用的灵活多变教学方法和合理实效的教学程序组织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通过理论学习与技术实践交替来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术科课程实施上,同样自能力培养出发,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重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运动技术的提高,并在拓宽基本运动技术的同时加深运动专项的精研。另外,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建立科学、系统、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全面解决学生的体育技能训练、专项训练和社会实践的协调发展。专业能力本位,突出学生中心位置,强调专业理论,重视专业实践,关注能力考核和社会需求的反馈信息,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当然具有较强的适应社会工作的能力。

3结语

能力本位教育之所以能在当前的世界教育思潮中受到广泛重视,正是由于它时刻关注到教育与社会现代化发展间的密切的、深入的联系。它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与教育对社会的责任契合一致,有益于形成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人才积累,并保障专业人才可以获得必要的发展机遇。高校体育专业课程体系作为实现未来体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其改革过程应该以能力本位教育理念来拓展思路,参照社会需求制定课程目标,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指导课程规划,在课程实施中突出专业能力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体育专业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才能培养出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体育复合型人才。

作者:张裕中工作单位: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