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视野下的艺术设计探析

时间:2022-02-03 10:35:28

生态美学视野下的艺术设计探析

摘要:中国传统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不竭的艺术灵感与创作源泉。立足于审美视角洞察中国古典哲学中的生态美学,从传统造物文化中窥见生态审美元素,展现传统审美意蕴与设计品质,并将其运用到现代艺术设计之中。旨在赋予艺术设计以全新的生态寓意与审美价值,追求“人、物、境”的和谐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开辟现代艺术设计新出路。

关键词:传统哲学;生态美学;艺术设计

中国传统哲学是本土文化的根基,“中国传统生态美学产生于中国古典哲学沃土之上”[1]。生态美属美的本质属性,是美学形态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中国传统生态美学追求人、物、境的动态平衡,强调自然本性中的美学意境,主张在自然变换中展现美的境界,以遵循“人—社会—自然三大要素”[2]的和谐发展为基础构建起的生态美学体系。中国传统哲学中儒、道、释等学派积淀着丰富的人文思想与生态智慧,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动力源泉。中国传统生态美学中,造物者在设计时对自然生态的美学关照,是生态设计的基础与核心,以此来实现人、物、境的平衡与统一。中国造物文化以对艺术作品倾注的人文关怀为基础特征,进而发掘艺术作品的社会属性,这种人文文化正逐渐渗透于现代艺术设计之中,并延伸成一个独特的生态美学文化体系。该体系中包含中国传统造物文化与生态美学,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参照标准和指导思想。

一、传统美学审美标准: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指天与万物、与人构成的相应相和,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合一性、和谐性,整体性。它是特有的东方传统美学智慧,是传统美学基本的审美标准,彰显我国传统的文化精髓与哲学精神。其中,“天”意为自然界,天人合一所倡导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人们对自然中山水的喜爱正体现着这一生态观念。孔子有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正是人们对自然山水无限热爱的文化写照与生态审美态度。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内涵丰富,在人与自然的相处融合中反映二者的关系,在很多古代艺术设计中都可以追寻天人合一思想的踪迹。天人合一思想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非中国传统建筑莫属,古人在建筑设计时总是将自然融入其中,如,济南大明湖被谓之“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杭州西湖中楼台亭阁,游船通舫,桃柳相间,拱桥相连,三潭映月中水拥岛、岛抱水,岛中有湖、湖中有岛;苏州古城则以水为中心,河流与道路密切相连,街道依河,河绕城墙,“小桥、流水、人家”构成山环水绕的独特城市风貌。这些城市建筑中利用人与自然的紧密交融,充分展现着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思想。另外,中国古典园林遵循天、地、人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人、自然、建筑三位一体的美学原则,构成融合自然同时又回归自然的古典园林风貌。如北方宫苑代表避暑山庄,借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在园林中充分展现自然生态之美。避暑山庄中既有湖泊、州岛、草原,又有森林、山峦、锤峰、沟壑,整个园林在山环水抱中峰回泉流,“胜境山灵秘”,借助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其建筑景观达到了几近理想的艺术境界。人与自然本就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古代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设计理念,对于现代艺术设计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构筑设计与其他生态系统元素间的和谐,成为了现代艺术设计美学追求的不懈目标”[3]。将“天人合一”思想融入建筑设计,可引导设计师关注对外部环境的综合利用,对内外部环境的合理交融,将建筑本体融入自然生态的有机体重,在注重外观造型的同时,更加重视融入人性化的关怀,增进人与自然的沟通交流,促进二者间的和谐共荣。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整体建筑,就是将“天人合一”理念融入现代建筑中的艺术典范,“‘天人合一’的和谐美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最高追求”[4]。“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首先体现为自然美”[5],这里的校园建筑,没有冰冷的钢筋水泥式的高楼大厦,有的是充满人文情怀的中国传统园林式建筑。设计师在整个建筑设计以受众需求为基点,倾注对受众的关爱,利用原有山水合理布局建筑群,使之成为有着独立空间语言的建筑。整个校园由一处处场所和小山小水构成,房子和山水犹如在互相交流对话,互相唱和欣赏一般,营造出和谐安静的古典氛围,在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艺术的交融中碰撞出文化的花火,激发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深思,对现代文化的憧憬,这些也更加契合高校的文化氛围,塑造出高校特有的人文精神。

二、生命形态的美学要素:“气”

“气”是周易中最基本的美学智慧,也是传统哲学中体现物质存在的重要范畴。中国关于“气”的原始阐述在西周时期伯阳父对地震原因的解释。春秋时期,气与五行结合,论证事物的多样性。“气韵”的多样化发展是在战国时期各家对“气”进行的不同论证,孟子有“浩然之气”说。北宋朱熹论证了“气”与造物的关联,提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气”在中国传统哲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其内容颇为丰富,既指客观存在元素和动态客观实体,又指道德境界或性命人生。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中关于“气”的论述还有孟子、庄子的“养气”,刘勰的“志气”,谢赫的“气韵”,刘熙载的“骨气”等。传统造物文化中将人与自然的沟通、感应等都归诸于“气”,人与外界正是因为这种“气”才有了相互之间的亲近感。“气”本身就有刚柔、阴阳之分,因此,传统造物文化认为“气”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协调流畅的“韵”,冲突对比的“动”。对于“气”的表述,在传统造型图案中往往将其描述为非机械的且有其自身规律的运动态势,例如,阴阳太极图,正是古代哲人对“气”这一象征符合的形象描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理和突出的气韵内涵。中国宋代瓷器和明代家具为古代最高造物形象,不仅在外形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更具有独特的内涵气韵与处世风骨及古典哲学思想,这些也给现代艺术设计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就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作品而言,“气韵生动”是其创作第一法,更是古时最基本的艺术标准。中国古代绘画要想更好的抒情达意,反映自然造化,应认识到“天下之物本气之所积而成”,万物皆有气,气为万物命脉,需从气韵着手绘画。注重对自然万物的观察与体悟,对生命本源的思考,注重表达出作品的内涵与意蕴,将其运用到现代艺术中即为“以意制形,以形取意。”现代艺术设计中,较难全面把握气韵,这需要设计者深刻认识并理解生命与自然,并从传统书画作品中提炼创作方法和技巧,结合设计者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表现方式进行作品的设计。例如,2008年奥运会宣传画的设计就融入了书法的表达方式,将极具中国特色和中国韵味的太极拳人物与奥运五环相结合,找寻太极拳与传统书法艺术的相通点,充分展现出传统文化精髓,设计中用书法的意蕴融合太极拳的气韵,直观而又精巧的传达出设计者的设计意旨,即“中国的奥运”,整个画面因书法与太极拳的交融更显气势磅礴,给人强烈的动态感,使受众从中感受到中国的神秘威严。中国画极具中国“气韵”的艺术瑰宝,中国画给人不单单是视觉的享受亦或冲击,更能激发人内心中情感,犹如音响一般激发起人心中情感的共鸣。因此,“气”所具备的经久不息的独特韵味,成就了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造就了特有的审美情趣。

三、理智的美学态度:亲近自然

传统造物文化注重与自然界的亲近和融合,主张应天之时运,地之气养。这种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思想,影响着中国传统造物文化观念的形成发展,传统造物文化正是以人意识中对自然的反映为核心内容。“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增强场地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实现其持续发展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重要原则”[6]。传统美学作品也多以对自然的映照、思考和回归为主要内容,现代艺术设计尤应如此,在设计中表达对自然的尊重、亲近与崇尚。现代艺术设计理念为道法自然,其不是“模仿或效法自然”,不是直接引用自然形态。“中国传统思想讲‘礼’重‘道’,使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言志道情’和‘情景交融’的风格”[7],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乃万物之本源,道化生万物。道家所说的“自然”包含多层涵义,有形而上的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也有形而下的天地万物,美存在于自然万物之中,同时也是一种自然状态。另外,强调“无为”、“虚静”,“无为”即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偏私,如行云流水、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般,不将人的意志强加于自然。“虚静”则是指无求无欲、物我两忘的精神状态,这也指出了造物者在创作时应保持平静自然的心态,以深切体悟造物之道。以顺应天时地气为原则的造物文化,在道家亲近自然的美学意识关照下,中国传统往往以木材为造物的主要元素。树木与人一样在宇宙中循环不息的繁衍生存,这一特征与人的生命有相同之处,反映出木材与人的隐喻结构,木材与人也由此具备了亲和力等特质,为造物提供了物质基础。这种造物观念与中国天人和谐的理念相契合。长期的工艺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木质形成了“朴素自然”的审美评价,木材也被充分应用到中国传统物件的创作中。尤其是中国古代家具更是将利用木材造物发挥到了极致,其中最能反映道家自然造物的是“卯榫”造物技术,该技术不许动用一钉以铁,只需利用“卯榫”结构进行固定、连接。这种结构充分利用了传统阴阳观念,阴阳相互抱,促使了造物的完成,展现了源于自然的美学体验。“朴素自然”审美观的最佳代表就是明代家具,明代家具所展现的是质朴无华的美学形式,然而正是这种质朴的美才更让人回味无穷,引起人们对造物的关注与思考。现代艺术设计也可结合这种“朴素自然”展现艺术创作的美学价值,在设计中融入原生态自然美。以自然材料结合废旧材料建造起的宁波博物馆正是展现“朴素自然”美学的典型案例。此设计中大量利用废旧资源,将宁波老城拆下的旧砖瓦运用到建筑的设计建筑中,使旧物重焕光辉。博物馆外墙由混凝土结合古城旧瓦片构筑成古老凝重而又新颖别致的瓦片墙,瓦片墙上利用江南特有的毛竹结合混凝土构成成独特的土墙,自然材料组合现代材料构成了博物馆独特的墙体肌理效果,使整个博物馆更加适宜的融入到自然环境中,不同材质的组合使人们体会历史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重新利用废旧材料体现了对资源的节约,这也是中国传统生态美学的本原所在。

四、整体的美学感受:和谐

“当代美学家周来祥先生提出‘美为和谐’,反映了人类在审美领域的共识圈”[8]。“和”作为我国传统哲学中心,包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事物内外的和谐,人的道德理念与审美意识的和谐。在传统造物哲学中,传达“和谐”的整体审美感受是美学体现的最高境界。实际上传统造物哲学中追求的“和谐”就是人、物、境的和谐。在我国春天造物文化中最能代表和谐审美理念的就是汉代漆器。汉代漆器无论是在造型、工艺、材料或是装饰上都达到了极高水平,但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生活所需,设计者在此基础上创造了更多具有实用性的功能,在审美功能的基础上增添实用功能,实现了实用与美观和谐统一的绝佳境界。“和谐之美”贯穿于中国文化始终,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所在。现代艺术设计也逐渐融入传统生态美学的和谐思维。例如在建筑设计上,有许多中国传统建筑结合西方建筑的成功案例。我国又不少城市建筑融通中西方文化,形成了中心结合的新型建筑风格。例如,建成于1934年的武汉大学图书馆,将清代建筑与西方哥特式、拜占庭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建筑外观穿插古典建筑中的单檐、朱雀、瓦作等,建筑内部将中式的回纹与欧式柱子相结合,整体中西结合的建筑,既自然天成,又显现出和谐统一,这正是传统造物思想中和谐思想的有力体现。

五、结语

中国传统造物哲学是传统生态哲学的集中体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生态智慧与生态价值取向,倡导仁爱关怀的人文精神,注重融入审美气韵,回归于“朴素自然”,主张“人、物、境”的协调统一,遵循传统造物文化人本设计理念,以传统造物文化提升艺术设计生态审美价值,表现传统审美内涵,彰显本土化艺术设计特色。基于传统生态美学的艺术设计,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融入传统生态美学理念,借用艺术的形式向人们传递积极健康的审美理念与生活态度,发展现代艺术设计全新的审美价值与审美标准。

参考文献

[1]俞大丽,罗燕.造物之美:中国传统生态美学观照下的艺术设计[J].江西社会科学,2013(11):212-215.

[2]王淮梁.生态视野中的环境艺术设计展望[J].美术研究,2008(1):41-43.

[3]王磊.生态美学关照下的艺术设计生态观[J].艺术探索,2008(1):92-93,143.

[4]苗延荣.中国民族艺术设计与中国传统哲学[J].装饰,2009(12):122-123.[5]郭晓冰.艺术设计中的美学思想[J].大舞台,2014(2):60-61.

[6]周鹏.试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J].中国农学通报,2009(24):398-402.

[7]黄芳.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意象与环境艺术设计[J].新世纪论丛,2006(2):116-117,154.

[8]陆蕾.现代艺术设计与中国传统人文哲学思想的契合[J].求索,2013(9):105-107.

作者:谢迁 单位:西安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