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实务与商务英语课程翻译能力研究

时间:2022-01-28 10:19:55

国际贸易实务与商务英语课程翻译能力研究

[摘要]在认知语言学理论基础上,对国贸实务与商务英语课程所要求的学生翻译能力和方法进行探讨研究,论述了商务英语翻译涉及的理论基础为认知语言学,并对翻译实例进行分析比较,指出商务英语翻译的核心就是找出源语所指,客观正确地表达语言符号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国贸实务;商务英语;翻译;认知;语言

一、引言

随着国际商务的纵深发展,国贸实务与商务英语课程集综合性与实践性于一身,对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认知语言学认为,翻译活动主要是译者在理解源语的基础上用目标语客观正确地表达的过程。可以说,找出源语所指是翻译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商务英语的特点要求译者增强表达的精确度,避免错译、误译、漏译。有些译者不能准确把握源语所指,随意翻译,引起译文读者的不解和疑惑。商务英语翻译不仅涉及贸易、经济等学科,还包含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因此,该研究是典型的交叉学科研究。具体来说,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译者借助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关注商务语言的认知表征和信息加工过程,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将商务语言置于认知框架中,揭示商务语境下商务语言构建的心理机制与语言加工过程。成功的商务英语翻译体现了译者的综合素质,其中包含译者对目标语的判断和选择,以及译者对英汉语言表达习惯和文化差异的熟悉程度。

二、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

商务英语是在商务场景中所使用的英语,因其词汇丰富、专业术语多等特点而有别于普通英语。从事商务英语翻译的人员首先应具备丰富的商务专业知识,还要了解商务英语词汇、句法方面的特点。其词汇特点主要是专业术语多。商务英语词汇所涉及的范围很广,主要包含国贸、金融等多个领域。一般来说,商务英语词汇的所指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三、商务英语翻译的认知过程

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解释语言现象的理论和方法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为一个完善的语言学流派,它认为人类语言的各种实际应用,都能通过认知科学进行解释。认知科学涉及了很多方面,例如:语言学、心理学、语言习得、语言教学、跨文化研究等等。王寅(2007)认为:“翻译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作用为认知基础的,读者兼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言语篇所表达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言中表达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作者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商务英语翻译过程在本质上来说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译者应该在理解源语与认识事物本质与规律的基础上翻译。在商贸活动中,商务英语的专业特性决定了译者根据商务英语的特点选择具有针对性的专门用语,传达源文作者的文体、含义等。译者根据商务英语的认知环境,确定目标语读者的认知需求。不同译者的认知能力存在差异,对同一个语言概念的感知也有所不同。在翻译商务文本的时候,译者扎实的商务专业知识和经验积累,有利于在表达阶段正确地用译入语表达源文本。商务英语复杂的知识结构以及商务文本流通的环境要求译者灵活选择合理的翻译方法,传达源文本的主题和风格。译者在修改阶段,根据社会的需求,尽力避免或减少错误,用规范的语言表达。商务英语翻译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包括译者对原文认知偏差,以及不符合商务认知习惯的表达。认知语言学强调由于译者不同的体验性,加强译者语言文化修养是非常重要的。从认知的角度来分析,译者如果存在“认知不足”和“认知过度”(陈吉荣,2011),就需要后期回译、重译和复译。回译就是将一个中文文本先译成英文文本,再从英文文本译回中文文本。结果证实,源文本和回译后的中文文本发生较大的差异。原因是翻译过程中认知机制发生的变化进一步扩大了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在翻译活动中,原作者、译者、读者、译本、文体特征和受境等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是贯穿于翻译的全过程之中的。译者的主体性主要包括目的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等。在商务英语翻译实践中,译者作为翻译工作的主体,在翻译中既要发挥其自主性和创造性,还不可忽视目标读者的理解方式和接受能力。译文读者是通过译文去了解源文的,译者在翻译活动结束后实际上并没有结束义务和责任。译文的质量直接影响了读者的认知。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表达需要考虑到读者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水平等,并从译文读者的角度出发,对源文的词汇、句型、语篇进行解构与重构,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读者的思维方式与表达习惯。译者首先要认同目标语的主流文化。在解构源文及重构译文的过程中,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结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英汉语言文化进行协调。在商务英语文本中,比如在企业介绍、产品介绍、外宣资料、商务信函等的翻译中,译者要灵活发挥主体创造性,对源文进行重构,认识到译文与原文间可以存在合理的模糊性,既忠实于原文文本,又能够使商务英语译本适应译文读者与目标语文化。

四、译者翻译能力及认知观的培养

译者的翻译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包含译者的思维活动、认知能力、语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认知主体进行多重双向的认知互动。译者透彻理解源语文本之后,尽力用贴切的目标语表达出来,并在译文中勾勒出源文作者欲描写的现实和认知世界。无论商务活动中的口译还是笔译,都是一个复杂的认知活动和特殊形式的交际过程,都能体现译者的综合性思维能力。译者的双语能力、文化百科知识、翻译能力、工具查询能力、寻求专家意见能力、决策能力等诸多因素决定了译本的可接受性。所以说,翻译是译者构建文本时的一个动态的思维过程。认知语言学指导下的翻译观强调世界体验和认知对翻译活动的制约。源文作者、源文、译文读者、译者之间是互动的关系,在翻译活动中,译者认知的直接对象就是源文,译者通过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去理解和反映源文,最后将重现的译本呈现在译文读者面前。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强调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国对商务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对翻译人才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翻译人才的培养就是翻译能力的培养。因此,提高译者的认知能力有助于提升翻译水平和翻译效能。译者在培养翻译和认知能力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区分口笔译能力的不同、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在能力要求上的不同。译者借助翻译工具和软件获取较为全面的数据。目前,国外所流行的眼部追踪仪等技术条件要求过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现有的访谈、翻译和录像软件等方法研究并提高译者的翻译能力。获取翻译过程中的客观数据对于商务英语翻译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五、结语

我国当代认知翻译学研究的兴起与发展均得益于认知科学、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及翻译学等多个学科的发展。认知科学与翻译学研究相结合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心理现象。在人类社会活动的大背景下考察以认知为核心的翻译学仍将是今后商务英语翻译的热点。由于商务英语翻译的跨学科性质,深入研究与探讨商务语篇中的语义、语用、认知、心理、文化等现象,探索商务活动中普遍的思维方法与认知手段是译者今后深入研究的必然道路。译者主动借鉴国外先进理论和方法深入地研究英汉语言,结合我国商务英语语言与翻译实践,推动我国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研究与实践的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2]陈吉荣.论认知语言学对译者认知不足与认知过度的解释力[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2).

[3]师琳.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强势文化对翻译的影响[J].外语教学,2011(6).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文出版社,2007.

[5]王寅.认知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12(4).

作者:廖芸 单位:甘肃政法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