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建设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18:48:44

体系建设论文

体系建设论文范文篇1

论文摘要: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与否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标志,也是“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农业自然条件差、农业基础相对薄弱、经济欠发达的河西走廊来说,农技服务在推动农技成果转化中显得尤为重要。运用SWOT分析理论对甘肃省河西走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现状进行剖析,提出了几点对策与建议。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由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机构或实体及其相关的基础设施、政策支撑环境等构成的系统。SWOT[1]分析理论是西方国家应用的一种战略选择方法,其中“S”代表Strengths指自身的优势;“W”代表Weakness指自身的缺陷;“O”代表Opportunities指面临的外部机遇;“T”代表Threats指面临的挑战或威胁。在此分析工具中[2]S、W是内部因素可控,O、T是外部因素。本文旨在探索河西走廊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以进一步提升本区的农业科技水平,切实解决“两会”关注的民生问题。

1甘肃河西走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体系分析

1.1河西走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自身优势S分析

(1)地理优势。河西走廊东西长约1000km,海拔一般1100~1500m,大部为祁连山北麓冲积-洪积扇构成的山前倾斜平原。扇形地中下部,地面物质较细,大多为黄土状物质,便于引用河水灌溉,形成绿洲农业区。走廊内部已完成或正在完成中的黑河、疏勒河、石羊河三大内陆河流域生态功能区建设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相衔接,是促进河西走廊农业跨越式发展与实现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最大优势。

(2)星火产业带建设构建了科技服务平台。《甘肃省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建设规划》出台后,重点实施“六个工程”、发展“十四个产业”、构建“一个体系”和“两个平台”,简称“61412”计划[3]。经过几年的发展,河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整体框架初步形成,建立了各种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同时组织体制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政府直接主导提升到农民自发组织合作社再到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在供需双方之间的有效转化。

(3)农业科技成果累累。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973计划等科技计划的支撑及省科技厅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农业科技取得了重大进展。据统计,近年来甘肃农业科技获得了飞速发展,每年取得各类农业科技成果200项左右,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达到70%左右[4]。同时,河西走廊以杂交玉米制种为主、瓜菜、花卉制种为辅,制种面积已达10多万hm2[5],已建成成套种子生产加工线30多条,年加工能力达5亿kg,是全国最大的制种基地之一。

(4)优秀的农技服务人才是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目前河西地区现有科研推广机构90多个,技术人员3000多人[5]。有30多个国家和省级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长期在河西开展农业科技工作。同时大力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探索农村科技推广服务的新途径。武威市是我省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试点地区之一,在不到1a的时间里,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产业结构,已选派3批420多名科技人员到农村生产第一线,实施科技项目142项。科技特派员通过与农民组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把科学技术知识送到田间地头,使农民群众切身感受到了科学技术的恩惠,为“兴农、富民”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1.2河西走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劣势W分析

(1)土地产业工人整体素质相对偏低。低素质人口群主要集中在农村,传统耕作观念和种植习惯根深蒂固,市场化观念淡薄,大部分农民对现代科学技术和耕作方式吸收转化能力差,造成农村科技推广工作进展缓慢,再加上对成果的宣传力度不够,有些农民又害怕担风险而安于现状,影响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以及农业科学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机构设置不准确、职能定位不明确。目前农技机构均在县、乡镇设立站所,每站所设若干名农技员,负责本乡镇的农技推广工作,而在农村种养结构趋向复杂化、技术和品种更新周期缩短、生产规模大小不等的情况下,难以满足农民对农业新技术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服务需求,也满足不了技术人员对农技推广工作的方法和思路创新。农技推广部门所承担的社会公益性职能虽说其他部门无法替代,但随意将农技推广机构进行撤合并的情况时有发生。调查表明,当前大部分乡镇农技推广人员服务于农业科技推广的时间较短、承担行政工作的任务较多,工作效率、效能明显降低。

(3)经费不足、渠道不畅。从甘肃省实际看,近年财政用于农技推广的经费虽较过去有明显增加,但由于支出渠道和支出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相当一部分资金成了行政事业性费用,一部分被挤占挪用,最后真正落实到推广部门的经费寥寥无几。

(4)专业水平滞后无力应对服务对象对信息需求的动态化要求。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调研报告报道,全国农技推广人员中具有与所从事的推广活动相关的专业学历的不到55%,接近一半的推广人员没有受过与所从事工作相关的正式教育[6]。且基层农技队伍大多已多年未得到补充和更新,知识结构老化,掌握的技术十分有限,无力应付当前信息需求多样、新品种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新形势。

1.3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机遇O分析

(1)经济全球化推动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入世贸组织对于我区农技服务体系建设来说,是1次良好的机会,可尽快获得各种需要的信息资料,及时引进先进设备、高科技和管理经验,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取长补短、加速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带来良好机遇。如武威地区甘肃省农垦研究院近几年发展的金盏花产业,酒泉、张掖的制种等产业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信息化资源为畅通市场化农业创造了条件。信息资源的富足和信息渠道的通畅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在我省河西建成了甘肃省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农村信息化等基地4个,如果将这些信息资源有效加以利用,既能够引导农民有序经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又能够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实施对农业市场经济的有效调控、规避市场风险,同时能够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有力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调整,推动农业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优化配置。

1.4河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威胁T分析

甘肃省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自启动建设以来一直被甘肃省委省政府列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到2006年,产业带区域内6市22县GDP达到1038亿元,占全省45.6%,产业结构调整到14∶56∶3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53元[7],比全省水平高出近1倍。但要清醒的认识到我们面临的严重挑战:一是主要优质农产品生产规模小,商品量相对较低,生产技术落后,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弱。加入WTO后国际农资大量进入、农产品进口激增、出口困难,严重影响农民增收及农产品加工等相关行业;二是农业生态环境开发与整治面临新问题,由于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加重,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问题日益严重,河西地区沙漠延展、沙尘暴频发,风沙危害加重,草场退化、灌溉农田盐渍化也在扩大,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很大困难;三是农业科技教育还很不适应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还有相当一部分科研成果转化不成现实的生产力,节水灌溉、良种繁育、抗旱防雹、荒漠化治理、中低产田改造等重大技术亟待突破。

2河西走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战略组合分析

通过对目前河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自身的优劣及所处环境带来的机遇与威胁的分析,认为河西走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势非常明显,走廊内对科技的潜在需求大,这为体系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市场平台,同时主体组织多样化,并形成多种科技推广服务的新模式??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农业产业协会等,为完善创新体系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前提。但是这些潜在的优势条件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诸如河西的牧草、孜然、啤酒花、啤酒大麦及洋葱等产业发展的不稳定性,其核心问题是区域内部的消化能力弱,极易受市场的冲出。显然要完善农村服务体制,构建适合区域发展的模式,首先必须练好“内功”,才能有效合理的利用外部条件,只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规避和改变自身弱势的战略才是目前最需要的选择。就甘肃内陆河西走廊来说,目前外部环境的威胁还没有达到急需要防御的阶段,所以弱点——威胁(WT)防御性战略还不是最佳选择。而优势——机会(SO)战略、弱点——机会(WO)战略、优势——威胁(ST)战略三者之间优化组合的战略,将会是适合甘肃河西走廊建设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较佳现实选择。

3河西走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模式创新

通过对河西走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WOT战略组合选择思考,认为在目前情况下,河西走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应本着体系结构合理化、利益最大化原则而选择SO、WO、ST战略组合中最适合的1个、2个或多个混合战略组合。因此河西走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创新模式必须围绕这些战略组合选择进行建构、整合资源,建立多方参与的新型高效的农业服务体系。

3.1继续创新农村科技多元化投入机制

吸收东部发达地区的有益经验,鼓励社会力量特别是企业、个人向农村科技推广事业提供资助,对提供资助者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相应的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以充分调动企业和个人赞助支持农村科技推广事业发展。另外还可采用发行福利等形式吸引社会资金来支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3.2产学研相结合,完善农村农业教育推广体系

以甘肃农业大学、省、地方农业科研院所为依托,创办农村科技服务中介组织,参与农村科技服务。必要是以产业为纽带建立产学研推广示范基地,使科研成果与推广基地紧密结合,鼓励农业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服务工作,鼓励成立各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体。

3.3加快河西走廊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为农村科技服务搭建获得信息的平台

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电视广播频道、互联网站、专业服务热线电话,因时因地因需常年提供社会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同时建立河西农业资源、生态、灾害等动态监测和预警预报信息系统,研发目标性强的农业专家系统,完善河西走廊农业信息资源库,为农业管理部门、农产品生产经营部门和农民提供决策、生产和营销信息。

3.4营造创新环境,从制度上激励农村科技人员创新

增强河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自主创新能力,是“科教兴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主线和根本途径。结合农村具体实际,必须建立包括精神理念、制度规范和物质载体等多角度的农业创新文化和环境,以尊重农技人员的人格和劳动成果为基准,完善农业技术职务体系,拓展科技研究人员的发展空间,同时提高技术人员薪资待遇,建立具有社会竞争力的行业科技人才薪酬体系。要“以人为本”和“以技为本”为技术人员的研究活动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条件,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认真落实鼓励科技人员的政策措施。

3.5以农民、农村为服务主体,实行“从下到上”的科技推广模式

传统的农技推广方式是从上到下的“贯彻”式推广,这种方式在计划经济时代为农业的发展,特别是提高大面积农作物产量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这种推广方式往往忽视了农民的实际需求,甚至脱离实际,难以被农民接受。这不仅难以实现推广的目标,还损害了政府在农民中的威信。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最终价值体现在农民素质提高、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推广课题的设定不能脱离农民的实际状态和农民自身的愿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应该重视掌握农民心态和愿望,按照农民意愿开展推广活动,即“从下到上”的工作方式。在技术推广“Plan-DoEvaluation-Check”(计划-实施-评价-反馈)循环过程中,首先根据农民需求,设定推广课题,制定推广计划,按计划进行实施,然后进行评价,再将评价结果反馈到下一推广计划之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推广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科研部门反馈,以得到及时研究解决。形成以服务对象——农民为中心的推广、科研紧密协作的推广体系。避免科研、推广工作的盲目性,提高推广工作效率和科技成果的应用率。

总之,在农业这个大系统中,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在调整农业发展模式,科学规划农业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农业信息,整合技术资源,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着巨大力量。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在推动河西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目前已经形成的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模式多样化、服务内容复杂化、服务对象分散化的农村科技服务现状,如何协调众多农村科技服务主体、采用不同策略扶持不同的服务模式、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建立一个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当前河西农村科技事业面临的首要任务。通过对当前河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SWOT分析,一方面利用外部机遇,发挥体系自身优势;另一方面要避开和减少内部弱点及外部威胁,最终实现模式创新。从而为解决现阶段新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志民,欧阳晓光.多模块复合型:我国现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组织构架[J].科技与经济,2005,18(2):41-44.

[2]海因茨·韦里克[美].管理学:全球化视角[M].马春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甘肃星火办公室.甘肃省星火计划与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建设情况汇报[EB/OL].(2007-04-17)[2008-05-18]Http:/news/detai/php?n-no=41605?dir=/新闻动态/通知公告.

[4]魏邦龙.甘肃省农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研究[J].2000,16(1):25-29.

[5]甘肃省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甘肃省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建设情况汇报[R].兰州,2007.

体系建设论文范文篇2

论文摘要:物流业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的货畅其流,但在现实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其中物流市场的诚信度低或诚信体系很不健全是一大问题。本文首先对我国物流市场的现状及成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完善我国物流市场诚信体系提出了一些建议。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加快物流业的发展,但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不利因素正制约着发展的速度,物流市场的诚信问题就是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物流企业信用缺失问题已十分严重,物流企业信用问题的有效解决,物流业信用治理模式和体系的构建,成为推动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目前我国物流市场诚信状况

1.物流市场陷入“柠檬市场”怪圈

部分物流企业的失信行为影响了整个物流行业的诚信度,使顾客对市场上所有物流供应商的服务和信用存在怀疑,导致出价很低,而诚信企业的优质服务是无法按低价提供的,最终结果是劣质企业获得交易机会,占领市场,诚信企业难以立足,致使物流市场沦为“柠檬市场”。

2.在代收货款业务中,运输单位携客户货款潜逃

代收货款业务的出现和不规范运作,给物流运输企业携货款潜逃提供了机会。从正规运作的角度讲,货运企业收到货款应及时向商户兑付,但实际操作中代收货款的兑付期一般为3天到一周,有的甚至更长时间,从而使货运企业容易产生违规挪用货款行为,当长期积累无法偿还或形成挤兑风潮时,货运企业就容易产生携款潜逃的行为。

3.过度承诺,实际服务质量达不到,违约后拒不承担责任

某些第三方物流提供商为了拓展市场、竞争对手,不惜承诺以低价格提供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高质量服务。货主根本不可能以拒付运费为条件约束物流提供商,迫使其提供符合合同约定的高质量服务,因为双方都清楚,货物本身的价值远远高于运费。至于依法追偿,整个诉讼和追偿过程花费的时间、人力、金钱等各种成本相当高昂,甚至高于物流提供商违约给货主造成的损失,因此对于货主而言,诉讼追偿往往是得不偿失的,也就是说,付诸法律也不可能对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形成有效的震慑和约束。

4.违规泄漏客户商业信息,对客户企业的经营造成严重损害

在合作过程中,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能够清楚掌握顾客企业内部的运营信息乃至商业机密。尽管根据合同和商业惯例,物流供应商有义务替顾客保守机密,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一些物流企业因其内部管理松散、草率或是受某些更大利益的诱惑,将其掌握的顾客信息泄漏或出卖给其他利益主体,最终导致物流交易双方信用关系破裂。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这种失信行为无论是无意的还是故意的,其结果都是给顾客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和危害,有时甚至是致命性的。

二、我国物流市场诚信问题的原因分析

1.物流企业信用观念不强,企业内部合同管理不到位

一些物流企业没有较强的信用观念,短视经营,或者抗风险能力不足,服务质量无保障,更无法建立诚信经营的理念。企业内部合同管理很不到位,这也是导致物流供应商违约失信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物流企业对合同管理不够重视。如在合同签订阶段,为拓展市场或高估自身服务能力,导致过度承诺;或是对物流作业过程管理不足、失控等,最终使得实际服务不能满足合同要求,形成失信。

2.我国物流信用方面法规尚不健全

我国信用立法滞后,司法、执法效率不高,物流业信用缺乏法律保障。至今没有一部专门的商业信用法或社会信用法,针对物流行业信用的部门规章更未引起特别关注,关系社会信用及特定行业信用问题的法条只零散地出现在《合同法》、《担保法》及《贷款通则》等相关法规中。信用立法滞后的同时,司法、执法过程也存在问题,突出表现为诉讼成本过高、执法不严、办事效率低下等。

3.我国政府部门监管不力,市场监管难以到位

对市场监管的监管制度,基本上也只是依靠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一家,对于失信往往当作“经济纠纷”或者是“合同纠纷”处理,缺少强力措施。尤其对其中的经济犯罪难以做到事前监控,事后依法罚处。正是由于政府的监管不力,再加上信用立法工作滞后,才使行业失信惩戒机制不能有效运转,失信行为得不到严厉的处罚,失信成本低,物流企业的失信行为才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4.物流行业协会组织发展还不够成熟

在行业协会方面,目前我国物流行业协会组织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尽管现已形成数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协会,但各协会都还未在物流服务各领域树立绝对的权威地位,也尚未将所有物流企业纳入其会员范围,未得到所有物流企业的认可,因此,其行业自律作用还不能够得到广泛、充分的发挥,致使基于信用管制的行业自律主体基本处于缺位状态。

三、我国物流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的策略

1.物流企业自律

诚信就是对承诺的兑现。现在,对物流服务的质量作出承诺已经成为国际物流标杆企业的信用标识。在诚信指导服务的同时,服务又体现诚信。有时无形的诚信甚至比有形的资本还重要。因此,物流企业应严格做到诚实守信,把加强企业自身的诚信建设放在首位。企业加强诚信文化的建设,按照行业服务规范的要求制定服务标准,认真履行服务承诺条款,依法经营,自觉遵照市场经济的运作法则,恪守商业信誉和公认的道德规范,不发生损害客户利益的行为。

2.完善我国物流信用方面的法规建设

吸收和借鉴他国经验基础上,我国应尽快完善法规建设,严格物流市场的准入和行业标准。对申请经营者的资金、办公场所、运输车辆、装卸工具、货场面积、仓储仓库都应该有一个规范的量化指标。规范物流行业发展中的无序现象,创造一种公平竞争的环境和创建一种鼓励低成本、高质量服务、高效率经营的机制。同时,国内各相关专业部门还应集中在一起,派出代表进行联席办公,然后委托某部门进行管理,这几个部门联合参与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政府要对真正的物流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使其做大、做专和做强。

3.建立社会公共信息平台,提高物流运作流程的透明度

我国应建立和完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通过整合电子商务、电子物流、电子政务资源来打破物流条块分割,加强企业间、各级政府部门间及企业和政府间的信息沟通,实现信息透明,并据此建立物流企业的诚信评价机制和商业信用监督制度,建立物流企业和物流人员的信用评价与监管机构,使物流外包企业、物流企业、其他相关行业和政府主管部门等在最大范围内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管理与监督,提高物流运作流程的透明度。通过建立企业诚信档案,定期评估报告,确保公共信息平台这一整体的长展与物流业的动态发展步调一致。

4.加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监管力度

政府对物流企业行为的规制,对维护物流市场秩序,推动物流产业的发展无疑将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组织制定、实施我国物流企业信用管理的相关处罚条例,强化并提高对代收货款的接货人和货运公司的资质认证,支持和促进物流行业协会的发展,监督行业协会信用自律的公正性,真正发挥监管职能。

5.加强银企合作,实现电子结算

可以通过加强银企合作,超出一定数额的要在验货后由银行代收的办法,避免在短时间内代收货款在货运公司大量积累。合理的代收货款返还时间是流程管理的重要环节。为防止接货人环节出现问题,从法律环节上要求各网点接货人务必每天两次从银行向货运公司总部全额汇出当天所接收的代收货款。还可以利用银行先进的现金流管理方式和安全可靠的区域间现金流流通体系,还可使物流公司不直接接触资金,通过POS机刷卡,网上银行代收货款等方式,避免现金交易,实现电子结算。

参考文献:

[1]鲁建东.物流园中存在的诚信问题探讨[J].物流科技,2007,30(4):51-52.

体系建设论文范文篇3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又是金融的核心。对于大多数银行来说,其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信贷风险,即贷款的信用风险。银行信贷风险是各种经济风险的集中体现,不仅影响着金融体系的稳健性,而且会影响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甚至打乱市场秩序,造成经济动荡。

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银行的信贷风险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作为受信主体的银行借款客户对硕士论文自己的经营状况及其信贷资金的配置风险等真实情况更了解,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作为授信主体的贷款方银行则对客户的相关财务信息和风险了解不够,处于信息劣势地位。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很容易引发受信主体信贷前的逆向选择和信贷后的道德风险行为,进而引发银行的信贷风险,影响金融体系的安全。

而银行的信贷征信恰恰是解决信贷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最好方法。通过银行信贷征信,能够增加借贷双方的信息透明度,降低交易成本;有利于建立信用的记录、监督和约束机制,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本文正是基于解决银行信贷信息不对称问题和降低银行信贷风险的目的,期望通过硕士论文对国内外的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情况的比较,得出对于我国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的有益启示。

1.2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我国和征信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情况,结合本国银行业信贷征信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的建议,以便能够对解决我国银行信贷风险问题和提高我国银行业竞争能力有所借鉴。

中文摘要

银行信贷风险是各种经济风险的集中体现,不仅影响着金融体系的稳健性,而且会影响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甚至打乱市场秩序,造成经济动荡。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银行的信贷风险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很容易引发硕士论文受信主体信贷前的逆向选择和信贷后的道德风险行为,进而引发银行的信贷风险,影响金融体系的安全。

体系建设论文范文篇4

论文摘要:基于建立综合环境经济核算、完善现代水利统计体系和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的需要,我国应创建水资源核算体系。对环境卫星帐户的子系统水资源核算帐户进行了初步探讨,介绍了水资源核算体系的由来、基本构成和特点,并结合现状分析了在我国开展水资源核算面临的问题。

近30年来,世界人口激增,生态被破坏,环境恶化,经济发展受阻,使人们开始全面而深刻地反省自身的发展方式。在1992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上发表的《21世纪议程》中就明确提出进行资源与环境核算是世界各国的迫切任务,并作为重大战略行动来实施。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中也明确提出:“研究并试行把自然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市场价格准确反映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代价”。

资源环境核算(亦称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日益关注和急需建立的统计领域。水资源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在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抓紧研究和建立水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以下简称“水资源核算”)制度及体系框架,已成为当前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水资源核算体系的由来

1.1国民核算中心框架及其局限性

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采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ystemofNationalAccounts(SNA)),这也是大多数西方国家所采用的。国民经济核算是对一个国家经济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核算,只有经济活动才能够纳入核算之中。

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以两个平衡关系为框架。第一是围绕国内生产总值(GDP)所形成的当期流量平衡,即:

GDP=总产出一中间投入(1)

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净出口(2)

(1)式反映国内生产总值的形成过程;

(2)式反映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去向。通过这一平衡,国民经济的生产与使用被连接起来。第二是关于资产从期初到期末的动态平衡关系,即:期初资产存量+资本形成一固定资本消耗±其他物量变化±重估价引起的变化一期末资产存量。

(3)基于上述基本框架,可以发现:第一,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核算没有体现环境因素的投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所扣除的中间投入仅限于产品投入,并不包括环境等自然因素的投入;相应地,所谓资本形成,仅限于产品对生产资本的积累,不体现生产造成的自然环境的变化。第二,围绕资产核算,主要限于经济资产,尤其偏重于生产资产,没有将自然环境完整地纳入核算范围,同时也没有直接反映经济过程对环境变化的影响]。这导致了两个严重缺陷:一是忽视了自然资源的耗减,遗将危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二是忽视了环境质量的下降,这将会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福利。

为了使人们能够看清楚隐藏在中心框架账户中及其表露出的局限性,并能更加深入地加以描述,联合国93’SNA(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出了针对某些重要领域建立与中心模式框架不完全统一的特殊框架(结构)即附属框架方法的建议。一方面附属账户与国民经济核算账户的中心框架发生联系,并通过它们与综合经济统计资料的主体发生联系;另一方面,由于附属账户是特定领域或特定专题所专有的,因而它们也专门与该领域或专题的信息系统相联系,它们也要求货币价值量数据与实物量数据能更好地结合。由于附属账户保持与中心账户的密切联系,所以,它们在宏观经济账户和分析的范围内加强了对专有领域的分析。此外,不同领域的附属账户还有助于将其中某些领域的分析联系起来。因此,附属账户一般具有双重作用:既作为分析工具,又作为统计协调的工具。典型的例子当属环境卫星账户。

1.2环境卫星账户——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

环境经济核算缘起于两个相互联系的事实。事实之一是环境问题越来越深入地介入了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成为国家和国际社会管理中共同面临的问题。在国际社会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处理好经济、社会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与上述事实相联系的另一个事实是,为管理所必须的信息数据系统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管理之需要,尚没有一个数据系统能够较好地反映出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无论是现实经济实践中广泛应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还是环境统计指标体系。

从2O世纪7o年代开始,联合国、世界各国政府、著名国际研究机构和著名科学家一直在进行着艰辛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构建反映环境因素的核算体系。1993年,由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共同修订的SNA1993,第一次正式将环境核算作为附属账户纳入SNA,并最终正式出版了(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手册)临时版本。然而,由于有关研究开展不久,因此,尽管SNA1993声称“第21章有关环境附属账户的内容指出,它显示了在经济核算和环境核算一体化方面目前的最高核算水平”。但同时也指出,由于SEEA目前尚不成熟,因此“它极力主张由核算人员继续进行研究”。目前,国外许多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英国、欧共体及泰国、印度尼西亚等,都在积极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

资源环境核算附属账户将SNA中关于自然资源的使用、环境费用核算的范围、内容予以拓宽(不再仅限于经济资产的界限之内),把资源环境综合核算的有关概念、定义、分类和表式同SNA常规的经济账户联系起来,扩大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分析功能。

1.3SEEA的子系统——水资源核算体系

1993年国民核算体系(SNA)已明确把自然资源纳入资产负债表和积累账户,形成了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旨在研究资源环境和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注重寻求良性经济运行的环境承受能力,并将水资源核算列为主要核算内容之一。水资源核算体系正是在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基础上,采用了与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保持一致的框架结构、概念定义、分类标准、表式账户及核算方法,对水资源核算内容的加以进一步延伸和细化,使水资源核算更加科学合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大大增强了分析和应用功能。

二、水资源核算SEEAW

2.1水资源核算的范围

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也是生产食物、能源、众多工业产品以及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及其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关键要素。SEEAW更关注的是经济体系与环境体系之间的关系,所以SEEAW核算的对象只包括水文系统中能够提取并直接为经济体系提供投入的部分,这种投入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天然的水文循环,形成天然一人工复合水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

SEEAW手册中界定水资源系统包括:①区域内所有开发利用或者能够开发利用的水资源;②区域内各水体之间的水量交换(如入渗、径流、渗漏等);③与其他区域之间的水量交换(入流、出流)。在陆地水资源系统中,水资源指区域内储存于河流、湖?白、人工水库、雪、冰、冰川等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土壤水。对于各种水资源,受自然因素影响,引起存量增加的主要因素包括区域内降水和其他区域的人流量;引起存量减少的主要因素包括蒸发蒸腾、向区域内其他水体的出流量以及向区域外的流出量。人类活动通过取水和排水引起水资源存量的增加和减少。

水资源对经济体、经济体之外的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了物质投入及服务,包括①作为生产和消费活动中的原料投入;②接纳废弃物(如排放到水体的废污水);③为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提供栖息地。SEEAW侧重于水资源作为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原料投入及接纳废弃物所提供的服务。至于水资源提供生态系统栖息地的功能,仅以水质及其各种用途等形式反映。

详细描述了陆地水资源系统和经济体,阐述了各系统内部的主要流动以及两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每一经济单位直接从环境中取水,或者从其他产业获取水,水被使用后,直接处理(排放)进入到环境、或提供给其他产业再利用(如再生水)、或输送污水处理厂。

2.2SEEAW的基本构成

总的来说,水资源核算包括两方面的基本内容:①水资源的实物量账户,用于计量水资源的存量、流量以及质量;②水资源的价值量账户,即在对水资源实物量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核算水资源的价值及其增减状况,确定水资源的财富价值,并将其纳入到国民总财富中:。具体而言,水资源核算框架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2.2.1水存量及其变化的实物核算

对一个特定区域组成的经济体系来说,有多少水,有多少可利用的水,在一段时间内水存量发生了多大变化,这是需要掌握的最基本信息。因此,存量及变化核算是水资源核算的基本内容,目的是从水文循环出发,用实物单位描述在地表、地下和土壤中存在的总水量,以及这些水量在一定期间(一年)内的变化,并对水资源存量按照水质状况予以评估,从根本上关注水资源环境对经济体系用水的保证程度。

水存量包含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定义,前者着眼水量的多少以及变化,后者着眼于水质的好坏及其变化。鉴于水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水资源的可用性以及使用方式,因此,水质成为刻画水存量的重要特征。

水资源存量在时间上会在增加和减少两个方面上发生变化。从水资源与经济体系的关系人手,核算中将这些增减变化归纳为两类原因:一是经济原因,经济体系从环境取水造成的减少,向环境排放造成的增加;二是自然原因,降水和人流造成的增加,蒸散发和出流造成的减少。通过核算,不仅解释了从期初与期末的存量变化,更将这些变化与经济体系对水的利用衔接了起来。

2.2.2水的供应与使用实物核算

从经济与环境关系的根本意义上说,水的供应是指环境向经济体系提供的水量,水的使用是经济体系所利用的水量。但是,从环境到经济、再从经济到环境,水是一个循环过程。在此过程中,水以不同形态出现——资源水、产品水、废水;对应不同形态的水,存在着不同的供应者和使用者。其中,从环境取水,是由环境提供给经济体系供其使用的资源水;经济体系内部各个经济部门之间相互供应使用的水,是产品水在经济体系内部的循环;经济体系提供(排放)给环境使用(接受)的水,可能是以废水或其他方式从经济体系回归环境的水。站在经济体系的立场上看水的供应和使用:各个经济部门作为供应者,一方面向其他经济部门提供产品水以及供循环使用或处理的废水,同时向环境提供最终排放的废水;各个经济部门作为使用者,一方面使用由环境提取的资源水,同时使用由其他部门提供的产品水,还使用(接受)了其他部门提供(排放)的可循环使用的废水以及需要处理的废水。

水的供应与使用核算就是照此思路编制核算表提供数据资料的,其总体目标是系统描述在一段时期内“资源水进入经济体系一产品水在经济体系内部的循环~废水从经济体系排出进入环境”的整个过程,不仅要核算各个环节上水供应使用流量的多少,同时要在结构上给出供应使用的“来龙去脉”,尤其要关注经济部门分类下的供应使用结构,以便为经济体系的水供应和水使用勾勒出一幅全景画面。其中,从环境的取水、回归环境的水,从减少和增加两个方面代表了经济活动发生而造成的水存量变化,与水存量及其变化核算连接在一起。

2.2.3水的供应使用混合核算

通过水的供应使用核算,可以从实物量上了解取自环境的水被分配给了哪些经济部门,回归环境的水分别产生于哪些经济部门。但是,不知道各个部门利用这些资源水、排放这些废水,形成了多少经济产出创造了多少增加值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将水的供应与使用数据与各个部门的经济活动规模水平数据——用经济产品的投入产出表/供应使用表表达——结合起来,给出有关水资源利用效率、废水排放强度的系统信息。之所以称为“混合”核算,主要原因在于,有关水的供应使用信息是用实物单位表示的,而各部门经济活动信息则是按照货币单位提供的。

通过这样的核算,可以提供以下方面的重要信息。①对各个用水经济部门,可以显示其在生产过程中为获得经济产品而消耗了多少水(包括资源水和产品水),把二者结合起来,计算各个部门单位产品产出对水的消耗强度(t/元),以及为获得单位增加值而耗费的水(t/元);②对各个废水排放经济部门,可以显示其在提供经济产品的同时产生了多少废水,把二者结合起来,计算各个部门单位产品供应对废水的排放强度(t/元),以及为获得单位增加值而排放的废水;③如果具备比较完备的经济产品投入产出表,则可以透过经济部门之间的技术关联,测算各类经济活动对水的完全消耗强度和排放强度。

2.2.4与水有关的经济核算

围绕水发生了哪些经济活动,如何将这些活动独立显示出来,反映经济体系为水的开发、管理、保护而作出的努力,考察其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显著性,这就要进行与水有关的经济核算。为了与国民经济核算衔接,在核算中定义了涉水产业、涉水经济产品,核算其投入和产出、供应和使用,以及以水开发管理保护为目的的收支、资本形成、资金筹集和固定资产总量,通过这些核算,不仅可以明确经济体系为水所花费的投入,还可以了解这些产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

2.3SEEAW的特点

实施水资源的综合管理,要立足水的现有数量和质量,在各种水功能分配上寻求平衡,以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活需求,在整体上产生最大功效。

要实现这样的综合管理,必须有相应的数据体系作为基础支持,需要把水与经济体系结合起来,提供全面系统的数据资料。水资源核算就是这样的数据体系,和其他水数据体系相比,水资源核算确实能够有助于满足这些数据需求,主要体现在:①它把水的多重功能汇合在一起,系统反映水的状况及其与经济体系的关系,既包括水的资源功能,又包括水的环境功能以及作为水生系统的功能,可以避免仅考虑某一方面的单一功能——比如仅把水作为资源——而带来的片面性,有利于全面协调不同水功能之间的竞争,实现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最大限度地利用;②它把有关水的数据信息与经济过程的信息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通过定量描述水作为资源从环境进入经济体系、在经济体系内部循环周转、最后作为废弃物从经济体系排入环境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系统反映水对于经济体系的支持以及经济体系对水的影响,同时通过对经济体系围绕水的开发管理保护发生的一系列经济交易活动建立核算体系,提供有关产业活动、产品供求、资本形成、以及税费水权等方面的信息,为进行水资源的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三、创建我国水资源核算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3.1开展水资源核算的工作基础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过长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水利统计工作的实践,全国水文站网已经具有一定规模;水资源统一管理正逐步推进;历年水利统计年报、水资源公报等已形成系列统计资料;结合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第二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已经完成等等,已具备了开展水资源核算研究的工作基础。但总体来说,仍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难以将水利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结合,反映水利在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保障供水和粮食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因此,水资源核算是一项全新的探索性工作,全面实现联合国《水资源核算手册》的全部核算内容,是一个短期内难以达到的目标,应充分借鉴国外资源核算理论方法以及水资源核算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国水资源综合管理的优先领域和基础资料的完备情况,突出水资源与经济的关系特征及核算特点,逐步推进水资源核算体系研究。

3.2开展水资源核算需要综合素质人才

水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它涉及众多领域,如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国民经济学、统计地理学、经济学等等,它要求研究者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来保证工作顺利进行,同时也需要相关人员的密切协作共同攻关。实际上,这方面的研究起源于水资源环境问题的探讨,研究人员大多局限于水资源界,他们具有丰富的资源环境科学知识,其他相关方面知识相对薄弱,而经济学界只有部分人士参与工作,他们又缺乏系统的资源环境学训练。两类人员需要相互对话、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该项工作的进程。2006年以来,在联合国统计司的支持和帮助下,水利部与国家统计局联合成立了中国水资源核算研究课题组,组织专业工作人员。制定了工作实施方案,组织了多项培训,既培训水利人员的经济、统计知识,也向统计人员介绍水利的独特和复杂性,为我国开展水资源核算创建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3.3开展水资源核算尚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对于水资源核算,国内外尚处于探索阶段;而且由于我国的水问题和水管理都较其他国家更特殊复杂,国外可借鉴的经验比较有限。总的来说,目前在我国建立水资源核算体系尚面临着很多难题。

3.3.1水资源价值存在争议

水资源目前缺乏真实的水市场,如何对水资源的耗减和降级成本进行估价目前争议较大。同时,水资源价值评估相当复杂,目前还存在较大困难。价值理论尚没有统一,价值确定方法、价值模型没有规范且争议较大,成为将资源以价值量方式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最大障碍。公务员之家

3.3.2水资源核算理论尚不完善

实物量供给使用表中,来自土壤水的水量(包括雨养农业的用水)这一部分是计算降落在农田里的降水量,多余的水一即没有被作物吸收(使用)的水,被记录为从农田流回到环境中。如何计算和统计土壤水的使用量,目前在中国还没有比较成熟的计算方法。

体系建设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农村;流通体系;问题;对策

农村流通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流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先导”作用。进一步搞活农村流通,繁荣农村市场,对促进农民增收、引导农村消费,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广大农民的企盼。

一、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村流通体系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体系、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和农村市场运行监测体系等方面。近年来,随着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逐步落实,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加快,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产品购销体系初步建立,农村市场日趋活跃,涌现出了一批拥有著名品牌的流通企业。农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农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农村市场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交易方式和流通业态进一步提升,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和小型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态开始从城市走向农村。农产品交易由过去的传统集市贸易扩展到专业批发、“订单”购销、拍卖和期货交易等现代方式,农产品综合市场、专业市场、电子商务等发展迅速;农资连锁配送发展势头较好,分销、直销、超市、总、总经销等多种经营模式蓬勃发展。农村市场主体呈多元化格局,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相关龙头企业,构成了农产品流通的主体。农村流通体系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城市流通体系建设相比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仍然比较落后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市场实行连锁经营的交易额占农村总交易额的比重不足10%,夫妻店、食杂店仍然是农村生活消费品流通的主要形式,农村超市等新型业态发展滞后。而且,由于交易方式落后,流通技术滞后,导致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环节上的损失率较高。

(二)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目前城市商业网点布局已经制定了整体规划,但由于对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重视不够,造成农村商业网点整体规划缺失。

(三)政府指导不够,政策支持力度不大

政府信息引导不够,农副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信息不对称,农民想种什么就种什么,随意性大,“订单农业”发展迟缓,部分农副产品销售渠道不畅通,农民丰产不丰收。政府对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政策上的支持力度不大。

(四)缺乏监管,假冒伪劣产品肆虐农村市场

由个体商户构成的农村流通体系,其运行方式和交易行为很不规范,政府监管难以到位,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健全的商品质量检测制度,加之农民鉴别能力低,致使假冒伪劣商品肆虐农村市场,给农民利益造成巨大损害。农民吃的(如盐、味精、奶粉等)、用的(如牙膏、化肥等)、种的(如种子)假冒多,劣质品多。公务员之家

(五)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缺乏后劲

至2006年底,湖南益阳市农民专业组织720个,这些专业经济组织为助农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仍存在小、散、差等诸多问题,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村经纪人队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尚不能满足发展现代农村流通的需要。

(六)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不少农村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陈旧,电子信息、冷藏等设备设施不完善,服务功能单一,缺乏信息服务、质量检测、交易结算、垃圾处理等配套服务设施。部分农村市场的管理比较滞后,重收费、轻服务现象突出,沿街为市、占道为市的现象比较普遍。

二、加快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建议

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必须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一)尽快制定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

各级政府应将建立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提上议事日程,组织专门人员开展全面调查,为出台政策提供依据。各级政府根据商务部2006年10月20日出台的《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及相关文件,制定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将农村商业网点规划与城市网点规划统筹考虑,纳入整体规划,实现城乡一体,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并成立由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专门机构,就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实行统一协调和管理。

(二)加强宏观指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1、政府要在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方面加强宏观指导,尽快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平台。

2、政府应给予资金扶持,一方面对农村流通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如农产品交易市场)实行财政贴息,另一方面设立专项资金对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进行扶持(如农产品仓储、物流和电子商务系统),并逐年递增。

3、简化连锁企业证照办理手续,放宽市场准入。

4、政府给予税费政策优惠。

5、执行优惠电价政策。

(三)加快农村现代消费品网络建设

要抓住商务部在全国农村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发展机遇,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重点,以连锁超市、便利店为主要流通形式,以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为特色,逐步形成以大型商场、超市、物流企业为龙头,以物流配送、连锁经营为纽带,以镇村两级农家店为基本单位的“小超市、大连锁”、“小网点、大网络”新型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引导信誉好、实力强劲的大型商场、超市、物流企业向农村延伸,创新工业品、农业生产资料下乡的新网络、新模式;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重点,鼓励多条经营渠道、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形式活跃农村市场,积极培育和发展不同形式的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大力发展小型超市、仓储式商店、专卖店等新型流通形式,提高农产品的食品安全性和流通效率。

(四)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建立畅通高效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政府要引导和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零售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的产销联盟,要通过政策扶持、典型示范、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加强管理等办法,引导和支持订单农业发展,逐步提高我市农业的市场化程度。

(五)积极发展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培育农村流通经纪人队伍

采取政策措施对经纪人队伍和各种经济合作组织予以支持和引导:一是加强对合作组织的负责人和营销人员和经纪人队伍的培训;二是给他们创造公平的信贷环境;二是对合作组织的自主品牌建设、信息网络建设和质量认证体系建设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或扶持;四是对农村经纪人和经济合作组织通过奖励的形式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五是引导和支持农村合作组织逐步建设成法人经济实体,鼓励农村合作组织按地域和行业或专业进行横向并联和纵向串联,从而将其迅速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王新利,吕火花.农村流通体系对农村消费的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2006(3).

体系建设论文范文篇6

一、在体系建设的基调上,将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升为政府行为,取得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而不是靠派出所几条枪就可以完成。因此,我所在对辖区治安状况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向镇党委、政府多请示、多汇报,取得党委、政府对派出所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工作的领导、重视和支持,把这项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将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升为政府行为,形成以党委、政府牵头领导,以派出所为核心协调,以社会各阶层力量为基础的防控体系建设框架。一是专门成立了由镇分管综治副书记为组长,派出所所长为副组长,各有关单位领导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方案的制定、实施和管理,有利于更好地发动社会各界防控力量。二是建立定期汇报制度,定期向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汇报,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由党委、政府协调解决,把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三是积极争取镇党委、政府在人、财、物上给予大力支持。镇政府在镇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专门拨出开展防控工作专项经费8000元。

二、在体系建设的内容上,根据辖区治安特点,建立了点、线、面结合的治安防控体系

㈠突出点的防控。点的防控就是把辖区需要重点防控的对象(如重点部位、重点人员)作为整个防控体系的点来进行重点防控,提高派出所对这些点的情况掌握和控制能力。点的防控在整个治安防控系中处于支点的位置,是防控的重点。我所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点的防控。一是增设治安报警点。在辖区治安复杂地区和重点村增设一个治安报警点,进一步方便群众报警。同时,使派出所对辖区发生的刑事、治安案件能在最短时间内掌握。二是建立防控支点。将辖区内28个重点单位、行业、场所作为防控支点,逐点建档,跟踪管理,以加强派出所对这些重点防控支点情况的及时掌握。三是针对重点人员建立控制点。在可能涉嫌犯罪人员、逃犯等列控对象周围,通过布建耳目等手段,对其进行全方位秘密控制,及时掌握动态。在今年夏季百日会战初期,通过加强点的控制,先后抓获上网逃犯高忠东、高忠玉两人。

㈡抓好线的防控。点的防控需要线来连接,线的防控抓好了,也就巩固和加强了点的防控。线的防控在整个体系建设中处于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是防控不可缺少的一环。对线的防控,主要是通过加强路面巡逻,起到威慑作用,提高防控能力。一是组建镇治安巡逻队。目前有队员4名,主要负责对辖区治安复杂区域和重点路段的治安巡查,加强线上防控,强化打击现行犯罪的力度。二是组建护村(厂、校)巡逻队。以村治保会、厂矿和学校保卫科为依托,共组建14支75人,有选择、有重点地义务开展治安巡逻。三是规范巡逻方式。针对辖区治安状况的变化,及时调整、确定巡逻防范的重点路段和区域,组织民警、巡逻队员进行车巡、步巡。同时,将巡逻分为2个时段:白天为常规段,由责任区民警带领一名巡逻队员结合日常工作在本辖区巡逻;夜间为重点段,由2名民警带2名巡逻队员对重点区域开展巡逻,以夜间巡逻为主。开展治安巡逻工作,提高了辖区的“见警率”和“管事率”,增强了公安机关对社会面的管控能力,在控制三类可防性案件、控制公共场所发案、提高群众安全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建设镇公共娱乐场所较多,打架滋事等案件时有发生,通过开展夜间治安巡逻,此类案件大幅下降。今年入夏以来,集镇所在地的歌舞厅、一保岬、六保岬冷饮点等公共场所发生打架案件2起,其中1起被当场制止,发案数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66.7%。6月19晚12时许,池某在相约酒吧过生日时与同在该场所跳舞的郑某因小事发生争吵,二人及其朋友共十余人,矛盾逐步激化,有可能酿成群殴事件,被巡逻到此的民警及巡逻队员当场予以制止。6月23日凌晨2时许,巡逻人员在建设粮站院内当场抓获正在撬盗摩托车的陈维满、罗上铃,从中破获盗车案件3起。开展巡逻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使民警认识到改革旧有的警务模式的必要性,促进了思想观念的转变,为今后总体警务制度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

㈢开展面的防控。面的防控就是对整个社会面的防控,在整个体系建设中,点和线的防控是重点,但仅有点和线的防控,这个体系是不健全的,只有加上面的防控,整个体系建设才是完整的。我所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面的防控:一是着力编织情报信息网。通过布建治安耳目和信息员,形成一张布局合理、覆盖面广、触角灵敏的情报信息网,及时掌握辖区内的各种治安信息。二是努力构建三级联防机制。初级联防即“户户联防”,本着“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指导思想,在相邻的店铺或农户之间开展联防,互相照看。3月24日上午,建忠村民吴士昌在联防守护中发现吴学榜家中有一行迹可疑少年,经盘问将其扭送到派出所,从中破获盗窃自行车案件3起。二级联防为中级联防,由责任区民警分头负责,广泛开展村与村、厂矿与村、学校与村的联防机制。三级联防为周边联防,与毗邻的本县广平、文江、奇韬、太华及永安市槐南乡等周边地区开展广泛而有针对性的治安联防协作机制,达到案件协查、信息共享、共同防控的目标。通过建立三级联防,使派出所对社会面的防控能力大大增强。三是抓好治保调解会建设。加强对两会业务指导,每月召开治保调解主任例会,充分发挥“两会”作用。各村成立了调解小组,聘请3—4名德高望重的群众作为调解员,及时调解纠纷,把矛盾化解在本村,消除在萌芽状态,有效防止“民转刑”案件的发生。今年来全镇12个治保调解会共调解民间纠纷23起,没有发生一起“民转刑”案件。

三、在体系建设的特色上,突出加强了流出人口管理。

加强人口管理是治安防控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人口管理上,我所注重从源头上开展防控工作,在加强常住人口、外来人口的基础管理,以及违法青少年、所外监管人员、两劳释放人员等违法犯罪高危人群的重点管理的同时,突出加强了对流出人口的管理。近年来,我镇富余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经商,人数达数千人之多,在促进我镇及流入地经济建设的同时,也使我镇治安形势出现新动向:一是流出人口在外违法犯罪增多;二是无人监护的在校学生参与违法活动增多;三是农村纠纷矛盾及家庭婚姻问题时有发生。对此,我所在今年开展“贯彻十六大,全面奔小康,公安怎么办”大讨论活动中,将派出所是否要开展流出人口管理作为一个主题,组织全所民警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虽然上级公安机关没有要求流出地公安派出所对流出人口进行管理,而是以流入地公安机关为主,流出地公安机关协助管理,但管好流出人口可以有效预防流出人员违法犯罪,促进流入地公安机关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流出地、流入地的治安工作和经济发展。于是,我所决定率先将流出人口管理作为派出所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来抓,并取得了镇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视、支持和配合,成了我所抓治安防控建设的一个特色。主要做法是:

㈠建立台帐,对流出人口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即:及时掌握、核对流出人口的底数及流向。对流出人员的姓名、年龄、原籍住址、流出时间、流入详细地址、从事职业、经济情况、现实表现、发复函情况一一作了登记,建立完整基础台帐。⑴由责任区民警深入各村详细了解流出情况,并登记造册;⑵通过计生办办理流动人员婚育节育证掌握育龄人员外出情况;⑶通过镇劳务站掌握流出人口从事职业及分布情况;⑷每学期到中小学了解学生父母是否外出及流入地址、从事职业;⑸每月核对流出人口一次,即依托村治保主任和户口协管员对每月流出人员变动情况进行重点掌握登记,与派出所进行核对;⑹及时掌握流出人口返乡时间、返乡原因,对流出人口做到底数清、去向明。目前,全镇现共登记流出人口2937人。

㈡防范在先,对流出人口开展法制教育和培训。一是在每年春节后,由派出所和计生办集中一定的时间对拟外出打工、经商的人员组织进行一次法制教育,组织他们学习《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劳动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并逐人发放派出所统一编印的宣传手册,提高流出人员的守法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使流出人员在外能够遵守法律法规,为流入地经济发展作贡献,在受到不法侵害时,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二是流出人口在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节育证明》、《外出务工人员证明》时,由派出所和镇综治办与外出人员签订《流出务工、经商遵纪守法责任书》,要求其在外出期间能遵守法律法规。三是对集中输出劳力和流出人员较多的地方,在流出人员中指定组织能力强的人为义务法制宣传员,一方面配合流入地公安机关对外出人员进行法制教育,另一方面及时掌握流出人员表现情况并及时反馈。四是在每年年底外出人员大量返乡之际,依托村治保会和责任区民警对流出人员进行再教育。

㈢跟踪管理,确保管得住,控得严。主要是强化与流出地公安机关的联系和信息反馈。流出人口在外违法犯罪不在少数,我所从维护稳定的大局出发,对流出人口进行分类管理,将流出人口分成四类:一类是指一般群众;二类指有违法犯罪记录的人员;三类是指需要纳入视线人员即重点人口;四类是涉嫌违法犯罪人员。对一类人员仅一般掌握,对二、三、四类人员由派出所逐人寄发通报协查函到流入地公安机关,向其通报基本资料,提供相关信息,请其将有关对象纳入视线,重点管理。对流出人员较集中的省内三明、沙县、泉州、晋江、石狮、厦门等地,我所与所在地公安机关有针对性地签订互通情况、共同管理的协议,建立协作机制,使流出地流入地共同承担管理责任,确保建设籍流出人口少发案,不作案。对流出人口实行分类管理、通报协查制度,不仅为流入地公安机关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提供服务,同时还直接服务于本辖区的治安防控。减少了人口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

㈣亲情帮扶,努力为流出人口排忧解难。民警在工作中发现,流出人口均有一个担忧和一项困难。担忧的是大人都外出了,家中老人孩子缺少照顾,孩子容易变坏,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困难的是在外打工经商,人生地不熟,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怎么办?我所想流出人员之所想,急流出人员之所急,与相关部门一道,对流出人员提供亲情般的帮助,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验。一是主动与学校配合,将父母外出打工学生列为重点帮扶对象,加强教育和监护,及时发现其不良行为,对个别有轻微违法行为人员逐个与老师成立帮教小组及时帮教,同时对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加大查处力度,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并定期主动上门家访,力所能及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解决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的后顾之忧。二是为外出人员提供法律帮助,力所能及保护流出人口的合法权益,帮助他们解决外出务工遇到的实际困难。流出人口的权益受到侵害时,积极协调,为流出人口提供“娘家”式的支持。如在三明打工的高某在为老板干了半年后,老板找了种种理由克扣高某二个月工钱,我所民警在下村时听到高某的诉求后,民警当天就同劳务站向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反映这一情况并通过劳动部门解决,同时向三元警方通报这一情况,最后在三元警方和劳动监察部门的干预下,被无故克扣的工钱终于如数领回。高某对此感激不尽,写了一封感谢信寄到我所表达谢意。

体系建设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科技建设。

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动植物新品种和农业、农机等新技术的示范与推广,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预防和植物重大病虫害的预防扑灭,机械化防汛抗灾、排涝抢险,森林火警火灾预报和森林防火,贯彻实施农业标准,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农机安全监理,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农民的公共培训教育等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知识产权难以保护或物化的技术推广等服务界定为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职能机构。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分类改革,为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本文以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为例对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探讨,以期求得进一步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嘉祥县不断加大科技推广普及的力度和深度,通过大力实施"万名农民培训"、"阳光培训"、"绿色证书"等农民培训工程,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科技三下乡"等科教服务活动,农民科技意识明显增强,科学素质和文化水平提高,有力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思路,全县各级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初步形成了如梁宝寺、大张楼镇速生丰产林、木材加工,满硐、孟姑集、马村、嘉祥镇大蒜种植,纸坊镇种鸭繁育、优质林果等各具特色的生产加工基地,构建了我县农业产业新格局。

2、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市场化体系初步建立。全县进行农产品生产、加工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199家,其中省、市级龙头企业13家,合作经济组织248个。龙头企业和各类经济组织围绕优势特色产业,瞄准市场搞好农产品深加工,围绕加工促生产,拉长了产业链,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大张楼镇发展速生丰产林2.8万亩,带动木材加工企业20余家,旋皮机240余台,林业收入占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纸坊镇宏祥牧业固定资产投资2027万元,年繁育肉鸭、肉鸡种苗260万只,带动农户3500户,农户增加收入7000万元。

3、农技推广体系逐步完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各乡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多数具有初级以上职称,其中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70人;学历层次也大都在中专以上,其中大专以上的139人。广大农技人员在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开展农业技术服务、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信息网络逐步完善,农情传达逐步畅通。有线电视、移动电话、宽带等进村入户,部分乡镇、村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培训了信息员,健全了规章制度,通过网络农产品供求信息,最大限度的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服务。

二、存在的问题。

嘉祥县农技推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农民意识及其它客观原因的制约,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1、农民思想观念落后,整体素质不高。部分农民小农意识严重,存在以下几种心理:一是求稳怕乱的农本心理,就是认为种庄稼、种粮食是本分,结构调整风险大,不如种粮食稳;二是直观务实的从众心理,别人种什么他就种什么,不敢采用新技术、新品种,看到别人成功后才模仿采用;三是盲目求快的过急心理,对新东西敢于大胆尝试,但一失败就放弃,比如今年收获的农产品价格一降低,下一年农户就不种了,经不起市场条件下价格波动的冲击。四是小而全的自给心理,在自家地里种上西红柿、黄瓜、茄子、辣椒、白菜等多种蔬菜,只是为自家生活方便,主导产品无规模,特色产品无优势。还有极少数村民不讲诚信,企业与村民签了订单,收获的农产品不卖给该企业,影响了农企合作关系,制约了自身发展。

2、农民获取知识途径少,农业技术含量低。一是培训力量不足。我县县级农技培训机构主要有县职业中专和农业系统有关部门,乡级农技人员仅有部分从事农业技术推广,而且农技人员浮在机关上的多,兴办基地、深入一线与老百姓面对面指导的少,影响了培训工作的开展。二是培训内容模式单一。农民培训通常采取举办培训班、赶科技大集、咨询解答、散发资料等形式,模式单一,农民不易接受,尤其是近几年农村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打工,在家务农人员年龄老化,这些人的商品观念、信息观念、政策观念、科技观念都比较差,技术接受能力低,对这些人讲技术难懂,发资料难看,教操作难会,先进适用的技术难以得到及时的推广和普及。有些培训内容往往只注重单环节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不能够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有机的结合起来,造成了部分农民只讲相信科学,而实际上不付诸于行动;还有的培训不结合当地实际,盲目照搬引进外地经验,解决不了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影响了群众学技术的积极性。三是培训设施落后。一些先进的教学方式和设备还不普及,特别是村一级,农民没有长期的学习资料和固定的技术培训场所。全县714个行政村,文化大院仅有110处,极少数村建设了农村书屋,微机网络没有普及,部分村远程教育配备的微机放在村干部家中,不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大范围开展声像教育很困难,科技培训教育跟不上农业生产的需要。由于培训不能适应农民需求,农民获取知识途径少,很多新技术、新信息棚架在县、乡,不能落实进村到户,科技成果转化率、入户率低,农业生产中还存在很多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农村能经营、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偏少,很多农民"盼致富,无思路;想致富,无技术;求致富,无门路"。

3、农技推广资金来源渠道少,缺乏有效保障机制。随着农村各项改革日益深入,农技推广部门逐步走向企业化、市场化、社会化,不再享有财政经费,难以承担技术推行服务的公益性职能。当前除了各级对农业的政策性资金外,基本上没有任何资金可用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技推行体系建设、服务条件亟待改善,迫切需要资金支持。

4、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农技人员知识老化。近几年专职从事农技推广的工作人员逐渐减少,目前各乡镇农技人员有部分被抽调去从事包村、招商等其他工作,常年专职从事农技推广的工作人员严重不足。现有的乡镇农技人员多数仅仅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只会简单的农业适用技术指导,缺乏市场预测、行情分析及经营管理指导能力,而且接受再教育、再培训的机会少,知识老化,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现展要求。

5、人均占有土地少且分散,制约现代农业发展。当前农村土地较少,人均不足一亩地,发展种植、养殖调地很困难,有的地方甚至每亩1000元租金还租不到地,想规模发展必须拿出专门人员负责协调土地。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增大了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制约了农业机械化专业化的普及,也限制了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使用。

三、建议与对策。

1、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培育造就新型农民。

一要进一步整合优化现有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建立政府组织、农业部门主导、农科教结合、社会广泛参与、资源合理配置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充分发挥县职业中专、县农广校、村文化大院等在农村成人职业教育中主渠道作用,动员和支持各类科研机构和有培训能力的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民培训,形成良好的培训氛围,促进农村成人职业教育稳步有序发展。二要创新推广理念,改进推广方法。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文艺演出、科技宣传等各种形式和载体,加快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扩大先进文化在农村的覆盖范围。利用远程教育等网络资源覆盖面广的优势,直观、快捷地向广大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培训等服务。成立科教放映队,针对不同时令、不同农作物,有针对性的选择科教宣传片到村进行播放。

三要拓展培训范围,突出培训重点。着力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民技术员、骨干农民、农民企业家和能工巧匠队伍,使他们成为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骨干力量,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

四要尊重农民意愿,拓宽培训内容。要根据时令季节,开展配方施肥、合理用药、秸秆还田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要继续大力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扩大阳光工程的培训规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2、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稳定农技推广队伍。加强对农技人员的使用管理,县乡农技人员必须在其位、尽其职,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工作业绩与工资、职称评定直接挂钩;对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农技人员给予一定补贴,确保他们在农村蹲得住、留得下。大力推行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建立农技培训专项资金,每年对现有从事公益服务的农技人员进行分层次、多内容的继续再教育,定期送到济宁农校、山东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学习,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使其成为基层农技推广带头人。加强农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推广条件,应下拨适当的经费,帮助基层农技推广部门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办公设施,不断提高农技推广的现代化水平,使农技人员办公有场地、工作有设备。

3、加强科技示范推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科研部门、大专院校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开展科企合作,发展农科教示范企业。鼓励农技人员领办、创办各类农业技术示范园,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引导农民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引进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先在科技示范园区试种试验,成功后再向农户推广,探索一条引进、试验、繁育、示范、推广、加工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重点抓好科技示范户的选拔培养,每个村选拔5-8个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创新者作为科技示范户,带动更多的群众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和入户率。

4、建立农村科技服务平台,提升科技服务能力。继续坚持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千名干部包户富民促调整工程,选派科技人员到村、到户、到企业,促进科技与经济直接融合。县乡技术人员成立科技服务队,村级成立由科技村主任为组长的科技服务组,围绕主导产业,通过分层次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开通农科热线、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指导服务。指导农民创办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合作经济组织运营,切实发挥服务功能,提高农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

体系建设论文范文篇8

档案管理安全体系就是指通过落实档案安全管理制度以及信息安全技术,对档案工作进行的系统化的管理,重点确保档案系统的完整、可用、真实以及可控,是基于档案文献信息安全的整体防护体系。档案管理安全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点:一是强化档案安全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档案资料的安全管理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二是完善档案安全管理工作规章制度的建设,为档案管理安全体系建设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三是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队伍专业技能的培训,确保档案安全管理有必要的人才支撑;四是强化档案管理信息化安全的建设,做好重要档案资料的安全备份,确保档案资料数据库平台的可靠。

二、当前我国档案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档案安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当前我国档案安全管理工作方面的制度体系建设相对较为薄弱,造成了整个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的前提基础不牢靠。特别是针对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安全应急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导致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经常出现档案遗失、信息丢失或失效等档案管理安全事故问题的发生。

2.档案管理安全保障技术水平不高

当前信息化时代档案管理工作早已经步入了以数字档案为主体、数字纸质档案并存的时代,对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一些单位的档案安全管理保障技术水平不高,档案资料的安全完整性很容易受到威胁,一些涉密的核心档案资料甚至出现泄露问题。

3.档案安全管理专业技术人才较少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对于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安全意识、学习能力等普遍要求较高,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队伍力量不足、素质不高,而且普遍缺乏档案管理安全意识,再加上没有必要的教育培训,制约了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优化档案管理安全体系建设的措施

1.完善档案安全管理保障制度建设

在档案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建设上,首先,应该建立科学的档案资料收集制度,特别是全面利用前端控制理论,加强档案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对不同档案资料的重要性、归档保存要求等进行明确,合理分级确定不同的安全管理措施。其次,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强化档案安全保管制度的建设,为所有档案建立全宗、档号,并编制好档案检索查询目录,全面掌握所有的档案资料;同时,对所有的档案资料进行定期检查,确保档案载体的安全性,尤其是对于电子档案载体,必须设置相应的防磁化、防复制保护技术。第三,建立有效的档案管理安全应急制度,重点是针对档案管理工作建立相应的安全预警机制以及损坏档案资料的恢复工作,以确保档案资料的安全可靠。

2.提高档案安全管理技术保障水平

对于档案安全管理技术保障水平的提升,重点应该针对当前信息化、数字化的特点,合理的确定各种安全管理方案。首先,在档案的安全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应该严格按照国家档案馆建设标准的要求,对档案馆的库房、机房等进行标准化的建设,避免档案资料受到各种物理、化学或者是生物灾害的影响。其次,重点加强对电子档案的安全保障管理,对于一些涉及保密需要的档案资料,必须采取防扩散加密技术进行处理,同时对于一些重要的数字档案必须建立自动备份以及异地备份技术,并加强对防火墙技术、安全检测技术、虚拟网络技术等网络安全技术的运用,以确保档案资料的安全可靠。第三,应该加强对档案安全修复技术的研究应用,对于一些有损坏的档案资料及时制定档案修复技术,或者是与外部修复服务商合作,提高企业的整体档案安全管理水平。

3.加强档案安全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在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上,一支合格的档案管理工作队伍是基本的要求。首先,在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引进选拔上,应该尽可能的引进高层次、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档案安全管理工作中。其次,应该重点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教育培训,除了必要的档案管理知识以外,还应该加强档案安全管理理念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教育培训,使其既可以准确的掌握档案管理工作的程序以及安全管理要求,同时也可以有效运用各种信息化手段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4.提高档案资料的保密管理水平

在档案的安全管理工作中,保密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安全管理要求。对于保密管理,首先应该根据档案资料的不同性质,准确的确定档案资料的保密等级以及使用权限,严格进行权限的控制管理。其次,在这些涉密档案资料的管理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档案资料的传输和复制,尤其是加强对各种照相机、录像机、智能手机使用的控制,以免涉密资料泄露造成档案管理安全事故。

四、结语

体系建设论文范文篇9

建设“6个百亩核心点、6个千亩展示片、6个万亩示范区”,展示精确定量栽培、农机农艺相结合、滇屯502等十几个主推品种,包含芒市镇芒核;风平镇弄么;轩岗乡芒广;遮放镇户闷、街道、户弄、遮冒等四个乡镇。做好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示范点的标牌明示工作,便于农民自行参观选种。通过以上措施,进一步扩大新品种展示、示范覆盖,把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示范点建在农民家门口,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进度,让新品种、新技术切实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抓住水稻生产的关键时期,组织农业干部、技术人员、示范农户,选择有代表性的高产创建示范片进行观摩,开展技术交流,充分发挥示范片的辐射带动作用。并大力宣传。各级部门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平台进行广泛宣传“学科技、用科技、创高产”农业技术活动,扩大高产创建的社会影响,及时报道整建制高产创建活动的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绩,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确保项目保质保量实施,省、市领导监督现场,岗位专家主持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并多次到田间地块核查指导,促进项目顺利实施。2014年通过向农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使项目区内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平均产量由2000年以前的不到350kg/667m2,提高到2014年的442kg/667m2以上,增幅21.1%。

2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取得的成绩

1)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能充分利用本省农业科技资源,建成省市乡三级机构技术体系,整合了分散的资源,搭建了产业技术平台,加强了技术研究攻关、技术示范的力量,促进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对接,能大大提高科技成果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贡献率。

2)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能优化配置现有农业科技资源,建立从科研到推广、从实验室到田间、从科学家到农户、从科技成果到转化为生产力等环节紧密衔接的有效机制。

3)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能突出研究重点,突破技术瓶颈,推进技术集成创新和综合试验示范,掌握体系覆盖区域的水稻生产势态同市场接轨,提升了市场对水稻生产的导向作用,有利于提高科技成果应用推广的转化率。

3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1)试验站与体系内外专家交流较少,下一步加强与水稻产业体系单位、专家交流与合作,积极承担岗位专家的试验任务,集中精力解决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有力支撑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体系内共享资源力度不大,应该加强体系单位资源互补交换。

体系建设论文范文篇10

1新形势下乡镇农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乡镇农机管理机构不健全,缺少乡镇农机管理服务机构,更谈不上先进的工作方案、完善的管理机制;另外技术人才队伍匮乏,导致农机推广工作难以开展。具体问题为以下几点。

1.1农机管理机构不健全

我国部分基层区域的农机管理机构不健全,且由于人才与技术的缺乏,经常会出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农机管理机构的建设缺乏足够依据,无法根据相关规定与要求开展建设工作,难以满足其实际发展需求[1];另一方面,各级政府部门对于基层农机管理机构不重视,相关部门未能积极建设相关机构。且在实际工作中,相关机构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不能结合自身发展现状等制定完善的推广制度。

1.2缺乏高素质人才队伍

基层面广,人员不足,宣传工作不到位。新形势下,乡镇农机管理者没有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无法聘用专业素质较高、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才,难以提升乡镇农机管理工作可靠性[2]。在聘用工作人员之后,没有对其进行专业知识与管理技能的培训,无法利用创新教育与经费支持方式提高乡镇农机管理工作质量,导致其工作效率降低。同时,相关机构还没有利用先进的技术管理方式与培训手段开展相关工作,无法提升农机使用安全性,也难以优化乡镇农机管理工作体系[3]。

1.3推广经费短缺,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在基层农机管理机构发展中,还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资金短缺导致乡镇农机管理机构的经费不足,且基础设施较为薄弱,难以满足其实际发展需求,甚至会影响整体农机管理机构的建设成效。且政府部门无法予以足够的资金支持,不能利用优惠政策等,影响基层农机管理机构的建设速度,导致出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2新形势下乡镇农机管理工作措施

2.1完善农机推广系统

在建设乡镇农机管理机构后,制定完善的管控方案和完善的系统建设体系,可以提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成效,科学对每个农村区域的农机使用情况进行管理,做好数据信息记录工作,并建设完善的档案管理体系。还有利于对其进行监督,逐渐提升评价工作成效,做好事故防控活动。第一,相关机构需要在道路两旁设置悬挂警示语,要求机构管理人员定期开展走访调查工作,在基层农机使用中,加强安全专业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提升其工作质量。相关管理机构可以利用电视等媒体开展安全知识的宣传活动,宣传农机使用的法律法规,利用安全讲座等形式,提升农机使用者的安全性,为其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优化其发展体系。同时,还要加强巡查工作力度,利用科学的宣传和教育方式,提升其工作质量。需要加大处罚与打击力度,对于农机使用中出现安全问题与管理问题的,需要对其进行惩罚,以免日后出现问题[4]。第二,创新工作形式,提升农机管理工作质量。一方面,相关机构需要树立创新观念,根据农机管理工作要求,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方案,满足农机管理机构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需要针对农机管理机构的工作特征,建设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系统,科学开发各类信息技术,创新工作形式,明确各个机构的工作职责,提高其工作可靠性与先进性,优化其发展体系,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乡镇部门需要建设专门的农机管理机构,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逐渐提升工作效率,减少农户投诉。

2.2引进专技人才队伍

乡镇农机管理者需要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聘用专业素质较高的人才,且要求其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提升农机管理工作质量。首先,相关机构可以与农机技校、各机构等开展培训活动,在相互合作的情况下,制定完善的农机操作培训方案,将考试与培训结合在一起,经过专门考核之后,才能为其发放证书,提升农机使用者的工作质量。其次,需要聘用专业素质较高的农机管理工作人员,使其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掌握先进的农机管理技能,落实管理制度,在认真的学习与实践中,提高自身工作效果。最后,需要对农机驾驶者进行驾驶技术的培训,使其了解相关交通法律法规,树立安全操作观念,提高自身的工作质量与可靠性,减少其中存在的农机管理问题。需要针对新形势乡镇农机管理工作特点与要求,制定完善的专技人才培养战略方案,培养现代化技术型人才,如与职业技术学校合作,要求职业技术学校在培养人才期间,根据基层农机管理工作要求,建设完善的知识框架结构,以便于开展相关培训与管理工作。

2.3加强农机推广体系建设资金投入

针对基层农机管理工作,相关部门需要建设完善的管控方案,针对我国新形势下对于乡镇农机管理工作的要求,予以足够的资金支持。第一,在资金支持的情况下,需要保证基层农机管理机构的建设成效,全面分析其发展需求与特点,与企业相互合作,在全面合作的情况下,企业应予以一定的资金支持,以便于开展农机管理工作[5]。一些中小型企业可以参与到农机管理工作中,积极建设各类工程项目,满足其实际发展需求。第二,政府部门需要予以资金扶持,制定完善的优惠政策,建设相关的优惠项目,给予基层农机管理机构一定的资金奖励,保证可以优化其发展体系,满足其实际发展需求,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技术结构与推广结构,例如:在农机推广工作中,可以为基层农机管理部门提供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使其在推广的过程中减少资金的支出,提高推广宣传工作质量。同时,可以利用农机购进补贴的方式,积极开展乡镇农机管理等工作,保证可以提高农民对于农业机械设备购买的积极性,以此支持基层农机管理部门的工作。

3结语

在新形势下,农机管理工作受到广泛重视,相关机构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创新工作形式,明确农机管理工作职责,优化其发展体系,增强农机管理工作效果,保证基层农机管理部门的完善性与优越性,发挥其在乡镇农机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农机管理机构的工作体系,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推广技术,做好培训与管控等工作,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廖献华 单位:广西北海市农机管理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屈宝玲.加强乡镇农机管理工作的措施探讨[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4(3):87-88.

[2]魏凤传.新形势下乡镇农机管理工作的改革及创新探索[J].农民致富之友,2015(2):235.

[3]陆慧华.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乡镇农机管理工作的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5(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