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与科研实验室管理初探

时间:2022-07-09 08:45:27

高校教学与科研实验室管理初探

摘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促进人才发展的重要基地,通过加强实验室的管理以提升教学实验和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这也是现阶段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的农药学实验室充分利用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及实验手段,有效提高了本科教学实验的技术水平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仍存在诸多的不安全因素。我们通过强化实验操作的安全教育,加强实验室的管理,营造安全、环保的实验教学和科研环境,确保实验教学及科研工作顺利、有序、高效地进行。

关键词: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实验室管理;模式

实验室是高校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基础条件,也是高校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重要场所[1]。而实验室的管理则是高等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充分体现学校教学、科研及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加强实验室管理方面的工作就成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室资源,让其发挥最大作用和功能的重要保障。农药学实验室工作任务重、涉及内容广、使用的仪器设备精细、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较多,管理工作亟需整合和提升。在对农药学实验室长期的管理工作中,我们系统探索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的实验室管理和运行过程中的经验与方法,重点对实验室的人员、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的制度、实验室的安全及实验设备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凝练和总结,旨在探讨建立适应教学和科研同步发展的实验室科学管理模式。

1实验室的人员

在实验室的管理系统中,人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也是搞好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及科学研究、充分发挥各类仪器设备效益的关键[2]。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在全面保障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同时,还要顾及科研人员的科研需求。而就现状而言,单纯的科研实验室通常只有少数重点实验室或大型仪器实验室配有专职的管理人员。这种管理模式,极有可能造成实验过程中安全性差,仪器设备故障频发或损坏严重、没有专人进行系统的维修和维护的局面[3]。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的农药学实验室,实验室人员均具备了与其职责相适应的学历、职称和专业技术知识等。在实验教学管理方面,专业教师进行备课,实验室管理人员协助任课教师与学生开展实验教学、准备教学工具与技术支持等;校、院分别建立了“督导组”,督导教师、中心主任定期对实验教学进行监督和检查,教务处、学院定期向学生进行教学质量问卷调查,及时向教师反馈学生意见,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在科研工作中,实施实验室主任、副主任负责制,对实验室工作进行常态化的指导和监督,并不定期对实验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抽查。且各实验室设技术负责人及管理人员各一名,分别负责科研业务管理、相关领域的技术指导工作和实验室实验教学工作的准备、对学生进行仪器设备操作培训、实验技术指导及仪器设备的管理、维护保养、试剂耗材及日常事务等综合管理。实验室人员各尽其职,自上而下确保了实验室的正常运转和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地进行。

2实验室建设

近年来,很多高校在实验室建设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加大了投入力度,但教学实验室配备的仪器基本仍都处于满负荷的使用状态。因此,在实验室资源的使用上,须对实验室进行合理建设、规范建设和有效共享,充分发挥高、精、尖类大型仪器设备对提升科研与学术水平的支撑、辐射及推动作用[4],使实验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实验室运行的过程中,实验室对学生实施开放,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教学资源的效益,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激情,对充分发挥实验室在进行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的重要作用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5]。针对农药学实验室,我们采取的就是科研与教学统一管理,同时对实验室实行有限开放。一方面,既保障了教师科研队伍使用实验室的需要,促使其圆满完成相关的科研课题及科研任务;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发挥科研实验室进行人才培养方面的良好作用,拓展优化的育人环境,为本科教学见习教育提供相关的见习参观对象,方便学生理解并与书本内容相联系,增强见习效果。

3实验室制度

实验室规章制度是规范和协调从事实验的人员以及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行为准则。只有从制度的建设入手,依法进行管理,才能真正发挥其使用效益,为实验教学及科学研究提供一个良好有序的环境,确保其运转良好[6]。根据学校实验室管理的规定和农药学实验室自身的特点,我们建立了一套全新的因地制宜的规章制度,如实验室人员岗位职责(其中包括实验技术人员及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室使用规则、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制度、学生实验操作规则、实验室开放制度等[7],这些制度的确立为建设一个规范、安全、高效、和谐的实验室奠定了基础。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的农药学实验室,提出了“以严格的管理为基础、方便其工作为目的,实施安全运行为要点”的三项实验室管理原则,对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仪器、试剂和耗材管理,工作档案管理、实验室开放管理等方面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建立了多项规章制度,制定了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编制了实验室管理手册等等,囊括了实验室工作条例、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实验耗材管理办法等,初步实现了实验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及科学化,保障了实验室的规范化运行。

4实验室安全

实验室安全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则是引发实验室安全事故的最主要原因。只有通过强化安全培训,赋予相关技能,培养良好实验习惯,才能有效避免实验安全事故的发生。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的农药学实验室,由于进入实验室人员较多,知识层次复杂,仪器设备利用频率高,安全管理更是管理的重中之重。本实验室根据学校的实验室技术安全与环境保护工作细则和实验室自身的特点,制定了详尽的安全管理制度。如:实验人员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前必须进行安全教育和实验室制度的学习;仪器室、重点要害部位、使用和存放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场所需要进行重点防护,同时设置安装安全监控预警系统;实验室内的水电设备和管线设施都必须严格按要求进行装配;在用的各类设备都应保持良好的安全状态;在有沟、坑、井、台、洞等特殊地方,应设置盖板、护拦或者是警示牌;严格分类收集和定点存放实验中产生的废液和固体废弃物,定期由学校统一回收;在化学用品的设计生产和应用中,尽量选用无毒或低毒的试剂;严格监管化学药品从购买、储存到使用和废弃等各个环节;实验室配有符合规定的消防器材,并且放在显眼、易用的位置,同时设有专人负责管理,对其进行定期检查,随时确保其有效可用。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对实验室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及时排查和清除各类安全隐患;做好防火、防盗及剧毒、易燃易爆物品的保管工作,为教学和科研工作营造安全的实验室环境,从而确保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顺利、有序、高效进行。

5实验设备的采购、维护和维修

随着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量的增加,高校招生人数和规模的扩大,仪器设备却得不到及时增加和更新,仪器设备陈旧、资金短缺与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需要加快仪器设备的不断更新这一矛盾逐步成为实验室的主要矛盾[8]。同时,实验室由于缺少专职实验人员,使得高技术含量的实验项目较少、设备的开发利用率较低、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也不到位,整个实验室的建设、管理、科研及教学始终都处于较低水平。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的农药学实验室,仪器设备采购统筹考虑教学和科研的需求,并详细制定了相应的制度。如:实验室主任制定实验室的规划和仪器设备的采购计划时,综合考虑教学和科研的需求,广泛征询该实验室的科研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及实验人员的意见,购买学校指定的有资质厂家的产品;实验室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都配有专人负责领取及管理,建立帐卡,并进行定期核查,且每学期全面清对一次,保证帐、卡、物相符;仪器设备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使用和操作,仪器一旦出现故障,及时在醒目的位置贴出安全提示,并按照学校和实验室仪器设备维修程序及时处理;各实验室制订出仪器设备维护保养措施并按期执行等,从而使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形成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协作共用的状态,充分发挥设备资源的作用。既保证了学院及学校的实验教学任务,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还极大提高了科研创新水平。

6结语

总之,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培养都离不开实验,实验的顺利展开和实验室管理密不可分。随着实验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地位的提高和作用的扩大,实验室管理必须以全新的思路进行改革创新,只有建立了完善独立的实验教学管理体系,才能够更好地满足时代对高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只有合理规划实验室建设,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才能为实施科学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一个实验室的水平就是教学质量和科研工作水平的集中体现。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加强实验室的管理,更有效地将教学与科研完美结合,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谷淑波,贺明荣,樊广华.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几个重要环节[J].实验室科学,2013,16(3):193-195.

[2]董基,梁巧荣.高等学校化学实验室规范管理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7(36):232-234.

[3]赵青山.加强实验室管理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5):146-148.

[4]张慧娟.新形势下高校如何提高大型仪器利用率[J].教育教学论坛,2015(3):13-14.

[5]刘志军,王泽生.开放实验室是促进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有效途径[J].实验室科学,2006,9(3):83-85.

[6]邹爱英,刘华,杨青霞.高校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26):34-35.

[7]龚竟,徐水,侯勇,等.高校研究型学院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9(10):137-140.

[8]朱素娟,宋晓森,吴剑,等.加强实验室管理促进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6):124-126.

作者:董艳玲,高保卫,冯俊涛,马志卿,李永强,王智辉,张 兴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