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4 20:48:3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医药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医药教育

中医药教育范文篇1

论文摘要:如何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中医药教育和事业的未来。在高等中医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把握教育方向,尊重中医规律;适合需求,培养复合型多元化人才;抓住关键,改革教学模式;强调源头,提高教师素质:更新观念,教育要与时俱进。

中医药教育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路程,基本建立了多形式、多层次、多专业的中医药教育体系,实现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规模化、规范化和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川。在对中医人才的培养和中医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21世纪对高素质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在扩招、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的新形势下,对中医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中医药教育和事业的未来。然而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没有现成的规模可以照搬,需要进行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探索。中医药院校作为中医药教育的载体和执行者,在进行高等中医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把握教育方向,尊重中医规律

1.1正本清源,培养中医人才近来有人发起了“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的网络签名活动,虽然终究只是一场网上闹剧,但涉及人数上万人,其中不乏我们中医药院校培养的“人才”。这对我们目前的中医药院校教育提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有必要正本清源,培养专业思想牢固的真正的中医人才。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医药院校必须按照中医药学自身发展规律办事,必须以中医中药知识的教学为核心,汲取现代多学科知识(包括西医知识)为我所用,发展自己,壮大自己。西医知识要学,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也要教,但主从关系一定要明确,中医院校首先强调的是中医思维方式的培养、中医理论及治病技能的掌握,西医也好,其他学科知识也好,都是为了中医发展的需要。

作为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必须首先要解决对中医的思想认识问题,明确立场观点。培养的人才要信守中医,否则只能培养假中医和自己的揭墓人。在中医药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以中为主,西为中用,衷中参西,不能盲目地舍本逐末,反客为主,甚至甘愿屈于从属地位。

1.2尊重规律,服从中医理论体系,中医学是我国独有的一门医学类应用专业学科,在自然科学高等发展的当代有,其独特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也不能为现代医学所诊释,而与西医学按各自的客观规律而彼此独立的自我发展。中医学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是其在独特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强大的防治疾病能力。作为一门学科都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与规律,任何专业的教学均必须服从其专业知识结构的特点,中医学也不例外。从一定意义上说,在专业教育中,学科的专业知识是内容,教学方式是形式,在教学内容与形式矛盾统一中,应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同时中医学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所以在中医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不能单纯追求教学形式上的完美,必须充分尊重和服从中医学的特殊规律,体现中医学的理论为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中医学理论知识为根本,以掌握、提高临床治病能力为指导思想。脱离中医学基本规律的教育教学改革,其研究出的人才培养模式,会严重影响中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甚至培养的学生不再是中医学生,甚至什么也不是。

2适合需求,培养复合型多元化人才

2.1注重能力,构筑新型中医人才中医药院校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中医人才。中医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因此,在具体人才培养上,必须注重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协调发展来构筑新型复合型中医人才,以提高学生竞争能力,缓解就业压力。首先教学中,要构建以中医药学科、中西医结合学科为主体,与现代多学科相结合的综合知识体系。其次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具体举措有:第一,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许多教研室结合各自特点,认真抓好课程的整体设计,在理论、实践教学内容上重新进行了构建和改革,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和实践教学比重;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使医学生能够“早临床、多临床,早实践、多实践”。第二,改革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结合。第三,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尽可能地使教师具有扎实而系统的理论功底,丰富而有用的实践积累和经验,科学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善于总结和升华实践经验。第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增加临床教学基地。加强与各级中医院、中药厂、饮片厂及中医药研究机构联系,建立稳定持久良好关系,拟在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及中药教学基地、中药实习基地等不同层面,建立教学基地网络,同时注重实习过程管理,严格考核制度,确保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第五,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理论教学要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以往存在的以“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为主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突出对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性教学。临床教学中将继续推进高水平的临床病例分析和疑难病例讨论,坚持实习医师值班制度,门急诊小手术尽量安排实习生作第一助手等,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六,积极开设选修课和第二课堂活动。每学期都为学生开设近20门选修课。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在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氛围。第七,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科研学术活动。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另外医学生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教育等几个方面。现代高等医学复合型人才的素质应该是综合全面的。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工作,不仅是对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授,还担负着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并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使命。从中医学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趋势看,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将是人才需求的重点。为此,高等教育应强化基础学科,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基础宽厚、适应力强的实用型复合人才。注重不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通过开设综合性课程、增设选修课等方式全面提高人才素质。同时,注重科学精神、人文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形成认真踏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铸就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品质,训练填密严谨、辨证创新的科学思维,掌握符合实际、揭示规律的科学方法。突破培养“专门高级人才”的教育观念,实现专门的知识、能力、素质与广泛适应性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能力结合的高素质医学服务型人才。

2.2人才培养,突出层次类型教育的价值取向实质是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的体现,也就是说教育要满足社会的需要,适应社会的经济,政治要求,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但同时也要满足受教育者个体的需要,为实现求职和成长创造条件。因此,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不同层次的各类中医人才。由于中医药教育价值取向受中国传统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很深,长期忽视整体价值,压抑个性发展,不利于中医药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带来了发展的盲目性,培养模式的单一性和人才培养的不全面性。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需要更多元化中医人才,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多种层次,中医、中药、中西医、管理、营销多种方向,科学研究、临床医师、管理、国际交流多种类型,因此,作为中医药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突出层次,区分类型,设置相应的教学计划,开设合适的课程。

3抓住关键,改革教学模式

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采取什么教学模式及其配套的学制、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体系及教材等方面。中医学的教育由中医学、西医学和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等通识教育课程组成。在5年制本科要学完和掌握这些知识,非常困难,因此在学制要增设7或8年制,以培养高素质的中医人才。中医药院校教材的分科越来越细,但在基本理论、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方面存在大量重复内容,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优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同时也可以参考国外教学模式,实行PBL(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打破学科和课程限制,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减少课时总数,减少必修课门数,大量增设选修课,实行学分制,以人为本。注意加强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包括加大临床实习和见习时间,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引入SP(标准化)病人进行临床考核等。

4强调源头,提高教师素质

致天下之治在于人才,成天下之才在于教化,行教化之业在于教师,“大师比大楼更重要”。正如周济部长指出:高校的发展,第一位的、起关键和根本性作用的是人才,是教师队伍。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素质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我国中医院校中普遍存在一种客观情况,教师的中医学临床素质及其对中医学的深入理解和掌握程度不高,十分有悖于培养高质量中医学人才的目的。因此,如何有效育才、引才、聚才和用才,也成为制约中医药教育的环节。要坚持教授讲课制度,建立了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强化教师考核制度,鼓励教师脱产学习或在职进修,鼓励院校之间及国内外教师间进行交流,着眼培养素质全面、专长明显的新型师资。

5更新观念,教育要与时俱进

中医药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中医药教育;教学规律;实施途径

教学规律是贯穿于教学活动中客观存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中医药教学规律是人们在中医药教学实践活动中对教育规律的进一步探索和总结,它既与其他学科教学有着共性的一般规律,也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殊规律。一直以来,对于中医药高等教育包含着哪些规律我们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对中医药高等教育规律的研究显得非常必要[1]。

1在教学环节上,应坚持理论知识教学与临床实习实践相结合

学贵有恒,实践第一。优秀人才成长的经历反复证明,人生事业的成功决不会是一蹴而就突然来临的,而是长期实践的结果。实践出真知,我国历代凡有成就有作为的医学家,特别是那些大师级的名医名师,都首先是善于治学的中医药学的临床家和实践家,而后才是理论家。如医圣张仲景,就是在认真总结长期行医实践的基础上著成中医经典《伤寒论》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并受实践的检验。一个正确的认识,必须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无数次的反复才能获得。中医药学作为一门技艺性的经验医学,实践性极强。因此,在教学环节中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基本要求和有效途径。对学生而言,其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是前人和他人实践证明了的间接经验,这些间接经验只有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对实践的认识,提高实践能力,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越紧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临床能力就提高得越快。坚持理论知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要注意:①要加强中医经典课程教学。中医经典是中医基本理论的源泉,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深入研究中医理论、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工具书,应作为中医药学科理论教学的重点进行精讲,使学生掌握其精髓。②是要加强中医经典课程的改革。应将内经定为基础理论提高课,建立以内经为中心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群。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这3门中医临床经典课程,作为临床提高课,置于中医临床课之后进行学习,培养学生中医辨证思维能力,提升经典课程教学的实效性。③改革教学模式和流程。目前高等中医药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这两个方面都出现了偏离的现象。一方面中医药学术的完整性和实践性被“老三段”“三中心”的教学形式所割裂。“三段式”,即前期基础课(2年),中期临床课(2年),后期实习(1年)。这种模式忽视了中医的传统学术背景和教育的特色,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老三段”的教学模式和课堂为主的中医药教学形式又使几千年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师承教育方式被淡化或遗弃。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传统的中医药教育内容与现代教育形式相互矛盾,这不仅不能很好地继承中医学术思想,而且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很少具有中医的特点和专长。为解决目前中医药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脱离、相互分割的状况,要树立“实践第一”的中医药人才培养要求,改革从基础教学到专业教学,再进入实习的“老三段”教学模式,将过去“三段式”教学模式中临床课与临床实习两个阶段合并为一个阶段,采取边上理论知识课,边上临床实习课的“基础课—临床+实习课”两个阶段相互交叉滚动循环的“两段式”教学模式,使理论课教学与临床实践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以克服理论课教学完成后,再到临床实习的一起算总账的做法,从而为培养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有较强临床能力的中医药人才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2在教学内容上,应坚持医学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

中医药学是中国特有的医学模式,中医药学不仅是一门技术科学,还是根植于华夏文明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与我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在历史长河中曾发挥过巨大作用,而且其本身具有非常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底蕴[2]。中医学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始终高扬着“医乃仁术”“仁者爱人”的人文主义旗帜,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有机结合。教育是人的教育,是做人、立人的教育。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是中医药教育的传统特色。中医教育不仅是成“才”的教育,而且是成“人”的教育。成才,就是通过教学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武装学生,使他们掌握中医的理论和技能,用于服务社会;成人,就是用人文精神塑造学生,使学生懂得做人,懂得为人,塑造和完善自己。优秀的人文精神和健全完善的人格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底蕴,是中医药人才成长的基础。21世纪是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时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互吸引,相互和谐发展成为历史趋势。大学人文精神的塑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也是中医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中医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相对薄弱,中医学习脱离了传统文化的根基,文史哲等教学并没有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大多数学生中医基础文化严重缺乏,文化底蕴不足,难以深入学习和把握中医学的精髓和真谛。然而,中医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并不局限于文化知识的教育,而是人的文化素质、文化修养和文化品位等的综合性教育,它们是从医者各项素质的基础,对于人的思想品质、医道医术的掌握和运用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高等中医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相生。人文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苦乐观,提升献身医学、救死扶伤、仁爱助人、廉洁勤俭、诚实宽容、严谨认真、乐学善思、自强不息、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甘于奉献等人文精神,以及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科学素养等等。通过加强人文教育,使受学生成为一个不仅能够探知求道、医术精良的人才,同时也是一个品德高尚、品格健全、品位优秀的人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①要改革目前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加强人文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增加通识课程和选修课程,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优秀人文文化发扬其中;②建立与人文课程教学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生动活泼的教学,增强人文课程的感染力,使人文课程成疏导课、求知课、求能课;③加强人文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医、德、品、学、识兼优的教师,以其自身的教学和形象激励感染学生;④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的文化品味和育人环境,形成良好的校风校貌、教风和学风,使校园文化成为绵延人文精神的载体。

3在思维方法上,应坚持中医思维培养与创新思维培养相结合

继承和发扬祖国宝贵文化遗产,促进中医“三个面向”,推动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培养出大批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创新性人才。思维方法是人们在进行思维活动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是思维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创造性思维及创新精神一方面体现在能应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及现代信息手段获取新知识上,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大学教育能树立健康的个性,面对复杂的环境,能独立地吸纳人类科学文化领域内的各种合理的精神财富对多元文化善于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并具有终生学习的兴趣及技能,中医药的独特性更对此有突出的要求[3]。中医思维方法是人类思维活动在中医药领域里的具体体现,它对中医药实践活动提供重要的方法论指导,同时它也决定了中医药未来的发展和基调。中医思维方法对于揭示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及其变化发展规律,对于指导预防、诊断、治疗的临床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医药人才只有真正掌握了中医思维方法,才能真正了解中医,学通中医,才能在实践中运用自如,提高和保证临床疗效。当前中医药院校普通存在着重知识传授,忽视思维方法培养的倾向,毕业生普遍不会运用中医思维方法诊病治病,出现人才断层,这种状况非常不利于中医药学科的继承和发展。概括起来中医思维方法主要有“常规性”和“创新性”两种:“常规性”思维方法是继承中医学术、正确诊病和治病的前提条件,是一名中医大夫的基本功。“常规性”中医思维方法主要有:整体思维、辩证思维、形象思维、变易思维、中和思维、动态思维、逆向思维、顺势思维、综合思维方法等等;“创新性”思维是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是一切创造活动的主要精神支柱。“创新性”思维对于继承和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医创新性思维最基本的要素是猜想、联想、直觉、灵感、悟性等,这些思维活动能够激起思想的浪花,导致认识和实践的突破。加强对学生中医思维方法的训练和培养,是中医教学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注重常规性思维方法培养与创新性思维方法培养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做到既善于继承,又勇于创新。中医思维方式的培养主要应从3个方面着手:①培养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扎实的中医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广泛了解现代医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科技信息。②是加强中医思维方法的训练。开设专门的中医思维方法课程,确定培养目标和要求。③是改进教学方法,特别是运用启发式、导学式等教学方法,将中医思维方法的培养渗透到各有关课程之中,特别是要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④培养学生了解掌握医学科学研究方法,具有刻苦勤奋、勇于钻研的治学态度,以及敢于质疑的精神和创新的激情。

4在教学模式上,应坚持现代院校教育与传统师承教育相结合

从古今的实践看,人们往往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传统的师承教育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德高术精的名医大师?而现代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尽管培养学生的数量极大增加,却鲜有培养出具有卓越成就的名医大师?从现代院校教育模式与传统师承教育模式的对比看:建国以来,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逐步建立了多形式、多规格、多层次、多专业的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的模式,以满足社会对中医药各类人才的需求。院校教育主要采取的是班级授课方式,其优势是培养的毕业生理论基础比较扎实,知识面较宽,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不足是师生互动少,不利于因材施教,理论与临床分段式教学,学生临床时间不足,实践能力提高较慢。在中国医药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师徒授受的师承教育形式是培养医学人才的主要模式,师承教育的特点是实行个体化、个性化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便于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老师言传身教,学生可以直接学到老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能提高较快。其不足是培养目标相对单一,学生知识面较窄,难以规模化、多方向、多规格地培养人才。从前述对比可以看出,院校制与师承制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都不能完全适应当代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在实践中要积极探索现代中医药教育与传统中医药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结合古代及现今各院校培养模式的优势特色,遵循中医教育规律和教学理论,吸取中医师承教育的精华[4]。只有以院校制汲取师承制之长,补己之短,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提升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当前中医药教学改革的实践看,院校制教学与师承制教学两者优势的结合点之一就是要在本科生班级集体授课制的基础上,实行导师制教学。导师制教学能够兼取两种教学方式之长,符合中医药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能够更好地更快地提高毕业生的学习能力和临床能力。实行导师制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阶段的不同采用大班上课与小班上课相结合,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以及跟师实践等方式,可以尝试从本科制的第三学年开始为每3~5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并一直负责跟踪到学生毕业。为促进导师制的规范和发展,应建立导师责任制和对导师的评价体系,规定导师的责任和义务,定期考核等工作。

5在教学阶段上,应坚持职前学校教育与职业终身教育相结合

在当代知识爆炸的信息化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关研究表明,一个人在大学只能学到10%的有用知识,其余90%的知识要通过在工作中不断补充来获得。当前知识更新周期的加速,加快了知识“老化”的程度。传统的一次性职前学校教育观念和模式已无法解决在学校有限的学习时间与无限增长的知识需求的矛盾。教育终身化奠定了教育改革基本的思想基础和指导原则。是对传统教育观念和理论的一次更新,突破了一次教育定终身的思想[5]。目前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加速了医学知识的更新,新的医学理论、医学学科、医疗技术、医学方法不断涌现。作为经验医学的中医,其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学派众多各有所长,大业晚成、周期较长是中医药人才成长的特色。中医学知识的继承性固然重要,但广泛吸收移植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使中医学理论和知识得以升华,是中医现代化和走向世界,自立于世界医学之林的必然选择。综合情况表明,中医药人才仅靠青少年时期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就能应付终生工作的需要是绝不可能的。中医药人才必须终身学习,不断接受再教育,随时掌握科技发展的动态,不断吸收现代医学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充实完善自己,把知识更新作为职业的终身任务。根据中医药学科的发展规律,中医药人才培养过程应由过去一个阶段扩大为两个阶段,既职前接受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和职后岗位接受继续教育提高阶段,从而把受教育时间扩充到职业和人生的始终。高等中医药教育,既要搞好职前学校教育,为受教育者立岗立业打好基础,又要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创造条件。对此,一是要认真搞好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为学生适应社会从事岗位奠定科学文化基础。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开启学习和创新之门的钥匙。三是要建立灵活开放终身医学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使在岗人员能够不断学习,接受新信息、新理论和新技术,为本人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后劲。四是作为育人者的教师,也应当成为终身的学习者。当代教育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层出不穷,对教学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树立“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的理念。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适应教学岗位的需求,培养出优秀的医学人才。在当代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宏观背景下,正确认识、研究、把握和遵循以上“五个相结合”的规律,对于进一步搞好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培养高素质的优秀医学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郭宏伟 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华,梁忠,郑启玮.中医药高等教育规律的探讨[J].中医教育,2009,28(4):4-6

[2]张浩,郭宏伟.中医药院校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构想[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3):126-127

[3]胡鸿毅,徐竹林,顾璜.试论中医药创新教育的根基与实现途径[J].中医教育,2003,22(5):70-73

中医药教育范文篇3

1中医药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经中华文明演化而形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点和面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成果、观念形式的整体集合和表现。这是一种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民族特色鲜明、内涵海纳百川的文化[2]。中医药文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吸取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天文、地理、道家、儒家、佛家及诸子百家学说的精粹,具有无限的魅力与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即中医药文化的坚实根基[3]。中医药文化的研究范畴主要包括:中医药学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医药的语言文献,中医药学的哲学思想、思维方式、价值理念、文化功能和人文精神以及历代名医名家的生平及学术思想等[4]。了解中医药文化,既是学习中医药理论的必须,也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不少教育大家都有类似的总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的艺术在于让学生喜欢你讲的东西”。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多读经典,不仅有利于理解知识本身,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继而思考、总结、创新。如果一味采取“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方法,不能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知其所以然,即便考试得高分,知识也可能未成体系,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由此可见,中医药院校应重视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激发学生学习中医药的兴趣,树立学习中医药的信心。

2中医药文化教育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辨证思维

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辨证的思维一直贯穿于中医药发展的始末,也是中医药历经千年得以生存、不断被现代科学验证的瑰宝。中医药文化起源于先进的中国古代哲学,拥有丰富的辨证理念。也正是因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辨证观,使得中医药和以抽象思维为特征的西方医药相区别。西方医药着重从微观层面上分析,针对的是疾病的致病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对待不同的病人采取的检测手段、治疗手段往往一致。而中医药更偏重于整体的“和”,讲究身体各部分阴阳平衡、和谐统一,通过辨证采取个体化的诊疗方案,目的是通过医药干预使患者恢复到病前整体“和”的状态。而中医药宏观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思维更符合现代“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5]。而恰恰是这种宏观和辨证的思维与注重抽象的现代科学思维的差异,使得我们大部分被现代科学思维培养大的学生难以接受和理解,包括现代大众对中医药的猜疑和不信任也主要基于此。要想教好中医、学好中医,首先就要锻炼自己的辨证思维,而学习和普及中医药文化是获得辨证思维的唯一钥匙。中医学的许多概念如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以及“观物取象”及“取类比象”等认识事物的方式,无不源自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中医药人才以及增强大众对中医药的信心。

3中医药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医德仁心

纵观中国古代先贤所倡导的优秀传统道德,以德为先,以仁为首。尤其是从医之人,必须怀有仁爱之心,方能得始终。唐代孙思邈所著《大医精诚》中强调:“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对医生明确提出了“德才兼备”的标准和要求,只有具备这个品德才能称为“大医”[2]。学习中医药文化,能在感受古代大家仁心仁术的同时,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强化医德仁心的思想。

4小结

学习中医药文化对于学习中医药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中医院校应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科学、系统、全面地进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在这中间,中医高职高专院校也应立足于学校的特点,制定出适合自己的文化教育计划。高职高专院校以服务于经济和社会为办学宗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中医高职高专教育主要是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合格的、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医疗执业水平的医师和技师。

4.1主要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中医高职高专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也相应在办学模式上进行多次创新改革,但因为传统培养模式的影响,一些问题尤其是文化教育方面仍显不足。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4.1.1中医药文化教育课程边缘化现在在不少的中医高职高专院校中,像“医古文”“中医各家学说”“中医经典选读”这些最为常见的中医文化基础课程只在极少的专业开设,且课时量很少,就连中医入门的“中医基础理论”也不是每个专业都有开设,这作为中医药院校不得不说是个损失。究其原因,与传统培养模式中专注技能培养、“通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有关,也与有限的教学课时有关。普通的高职高专教育学制一般是三年,因为医学教育的实践性不可忽视,所以最后一年为临床实践学习,这就意味着学生在校系统学习时间只有两年。这和本科院校五年制学生在校学习四年时间有很大的区别。而且在高职高专院校中设有大部分与本科院校相同的专业,教授课程门数也与本科院校无明显差别。这就要求学校要在两年的时间内安排下本科院校四年的教学内容,学生也要在两年内基本掌握这些以后关乎他们自身就业的技能。这就使得课程安排非常紧凑,而那些看起来与医学技能相关性较小的文化教育课程、人文教育课程直接被压缩,文化教育课程被边缘化。殊不知,这样直接导致学生的中医专业文化素质以及自身人文素质达不到掌握专业知识的要求,学起来事倍功半,得不到精髓。4.1.2中医药教育西医化作为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方案却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西医化趋势,中医药文化教育有被淹没的危险。究其原因,一是受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层次要求、学生就业率的影响,二是模糊了两者基础理论的差异,忽视了中医文化宏观的理论概念,使得学生成为什么都知道一点、什么都知道得不多的“通用型人才”。越是根基不稳,技能越掌握得不透彻,知识结构非常单一,思维方式也流于片面,往往对口的专业岗位和受聘面非常狭窄,中医的继承出现危机。4.1.3中医药文化教育认识模糊由于受传统培养模式的影响,不少学生甚至教师都对中医药文化教育认识模糊。有零星的文化教育课程或相关辅导,也不是系统的,缺乏统筹规划,达不到培植文化氛围、陶冶文化情操、树立文化信心的目的[6]。再加上高职高专的学生本身在知识面、知识结构、自学能力和积极性上有所欠缺,依靠松散的文化教育模式根本达不到教学效果,使得学生对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得不到体会,继而出现更加漠视文化教育课程的恶性循环,形成了职业教育的偏颇。

4.2建议

作为中医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提高中医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质量,是目前教育教学面临的一项紧迫的、重要的任务。针对中医药文化教育的不足,中医高职高专院校应该怎样解决以上问题,笔者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意见。1)针对学制短、办学条件不同程度受限的情况,可以适当缩小专业方向涉及范围。既然目标是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主,那么可以把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到优势专业,同时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中医文化教育,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的校园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中医药的自信心,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兼备较深的文化底蕴和熟练的医学技能的中医药人才,从而也提升了学生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2)凸显出中医特色的办学特点,平衡中医药课程和西医课程的开设比例,提高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地位。在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势必会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成为现代社会的医生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古训“医乃仁术”和“医者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7]。通过学习中医药浩瀚的文化瑰宝,让学生们“爱中医、学中医、用中医”。3)对学生要积极沟通,了解他们的知识背景和结构层次,做到因材施教,不可好高骛远,也不能妄自菲薄。对教师更应加大中医药文化的继续教育力度,提高其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有好的领路人,才会有兼具医德仁术的追随者,才能更进一步普及至大众,推广至世界。总而言之,中医药学是根植于中医药文化这片沃土的宝贵遗产,要想学好中医药、用好中医药,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学习中医药文化。中医药院校包括中医药高职高专,都应加强对中医药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可舍本逐末,而丢掉了中医药教育的精髓。培养德才兼备、具有真正中医思维的中医药人才是我们的永恒目标。

作者:周瑶 唐毅 龚宗跃 邹艳 单位: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医学部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

参考文献

[1]张大伟,常征辉,李建生.中医学类专业临床技能实训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改革实践[J].中医杂志,2017,58(2):178-180.

[2]周文平.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医药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实现路径[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3]熊辉,黄政德,李江山,等.卓越中医人才培养的思考[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2(5):17-20.

[4]陈小平,孙相如,何清湖.中医院校加强中医文化教育的理性思考[J].湖南中医杂志,2014,30(6):3-6.

[5]贾成祥,郭德欣,张晓利,等.中医文化学科内涵建设的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4):1-4.

中医药教育范文篇4

“中医药学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高等中医药教育,作为继承和创新中医药事业的主导力量,在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中,理应承担起其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因此,在教育现代化和中医药现代化的浪潮中,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成了不可回避的时代课题。

而如何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也许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结合多年的高校管理经验,笔者以为,要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上至政府、中至中医药院校管理者、下至教师,都有一系列的工作要做。

1离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需要政府行为及政策支持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政策牵引”特征,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依靠政府行政部门的评估或管理手段,必须通过立法、行政等手段确立高等教育的办学条件,制定相关的发展政策,从制度上保证高等教育的健康运行。高等中医药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鲜明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传统医学人才的优势,不仅可以为民族健康和民族繁衍及提高民族素质做出贡献,而且可以对世界文明进步和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其培养现代中药人才的优势,不仅可以为持续发展我国中药产业,增强国际竞争力,提供人才资源的支持,而且可以在加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以人才对科技的支待作用,不断扩大中医药在世界范围的影响,促进中医药国际市场的拓展。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作为我国中医药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中医药教育逐步走上现代化道路。而经费投入和宽松严谨的政策环境是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的两个基本支撑条件。不仅政府要增加教育投入,鼓励高校贷款用于教学基本建设,而且高等教育总经费的分配应本着“教学第一需要”的精神,优先投资于学科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技术手段建设和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等方面。中医药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国家应该为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相应的特殊政策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讲,政策性软环境的建立,有时比经费的支持更为重要。四十多年来,高等中医药教育从体系的诞生到改革发展都始终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指导,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在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中医药教育方面已经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争取政府直接投资增长的同时,高等中医药教育自身要用足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获得间接的政府资助。

2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要实现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

高等教育观念变革包括教育目的观、本质观、质量观、人才观、发展观等方面的转变。

教育目的观的现代取向高等中医药教育要由单纯重视专业知识传授向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方面发展;要由只重视课堂教学向重视科研、临床能力的培养转变;要由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向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转换;拓宽专业口径,向复合型人才培养迈进。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合格的中医药人才,既需要坚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又要熟练掌握临床才能和具有学术、科研敏感性,还应有现代医学知识。同时,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必定要满足社会医疗和人们健康保健的需要。因此,作为中医药教育主体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一定要在满足社会服务的基础上,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1教育本质观的现代转换

适应社会需要,为社会发展服务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本质取向和根本价值所在。作为高等中医药教育而言,它的现代本质取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各级各类医药卫生人才。②进行中医中药的研究开发工作。③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2。2教育质量观的现代转化

对于高等中医药教育而言,其产品主要包括各类各级中医药人才、中医药科技成果及相关社会服务,其中,其培养的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是高等中医药教育质量最集中的体现。因此,高等中医药院校是否按照我国的教育方针培养人和培养的人是否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评判其质量的最核心标准,而对于具体的中医药院校来说,其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评判其教育质量的标准更应体现在其培养人才的特色上。因此,中医药院校只有构筑自己的办学理念,形成自己的创业文化,才能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并且最终达到保证教育质量使“用户满意”的目的,从而真正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2。3人才观的现代转向

在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下,人们从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正确地认识健康和疾病,以整体化、社会化的观点去研究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改变生物医学模式下“病”与“人”的分离,这样才能在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系统全面地培养医学人才。因此,在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适应医学模式由纯生物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人才观要实现现代转向,以新的医学模式为指导,坚持整体性、动态性和社会性的原则,确立现代人体观、健康观、疾病观和治疗观。

2。4与时俱进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纵观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史,高等教育发展观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传统发展观、整体性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三种发展观内涵不断扩大,包容性逐步递进,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观正处在从追求数量的发展向整体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转变过程中。因此,对高等中医药教育来说,一定要树立“一方面,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3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要实现办学定位的现代转换

高等中医药教育由纯单科性院校向以中医药教育为主包括多专业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高等院校发展是适应国际高等教育大趋势和高等中医药院校自身规模效益的需要。在办学定位上,建设以本科教育为基础,以研究生教育为提高,以留学生教育为窗口,以成人教育为继续,以中医药教育为主体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中医药院校应成为新时期高等中医药院校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方向。办学定位一定要在坚持需求原则、可能性原则、特色原则等原则的基础上,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实现办学定位的现代转换。

4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应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近代中医教育受科学主义思潮和班级授课制的影响,更多地强调书本知识的教育、学习,相对缺少学生思维的发展,临床技能的提高,科研水平的培养,而且人才培养基本上按同一尺度和同一规格进行。随着国际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社会对中医人才的要求除了仍然重视专业知识和能力外,更突出强调的是人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高等中医药院校转变狭隘的人才教育观,树立全面质量观,拓宽专业口径,重视通才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大胆积极地探索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中医药高级人才。

同时,随着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疾病谱、生活方式、生态环境的改变、期望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优生优育、科学的发展对疾病概念的新认识等,使医学模式将由注重人的躯体卫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身体因素和其他因素并重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一环境”医学模式,医疗服务模式也将从传统的纯治疗型向保健、预防、主动参与转变,由过去主要面向人的个体向人的群体和环境转变。医学模式的转变将对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产生深刻的影响,而所有这些又必须通过人才培养模式这一中介来实现。

对于具体的每一所中医药院校来说,学校的定位不同,其培养目标也必然不同。培养目标是一个具有多层结构的系统。按学校组织结构分,有学校培养目标、院系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培养目标;按学历层次分,有专科教育培养目标、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硕士教育培养目标和博士教育培养目标;按人才类型分,有研究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实用型人才等等。与之相适应,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必然导致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同样,高等中医药教育办学类型的多样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人才质量标准多样化也决定了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目前,大多数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办学类型处于由专业性、应用型普通院校积极向专业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层面,同时,又兼有高职高专教育。因此,从办学类型和人才质量标准来看,高等中医药院校处在一个多层次交叉渗透、多类型人才培养并存的阶段,加上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要求,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各中医药院校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比如,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主辅修和双学士学位制;实行本硕连读融通的长学年制模式或实行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后五年制硕博连读制;“按类招生,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培养模式;阶段性终身教育模式;培养全科医生等等。

总之,正如社会对人才规格要求日新月异一样,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一个与时俱进、永无止境的过程。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检验,并且因时因地进行调整和完善,才是最终的出路。

5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要走适度规棋效益之路

高等中医药教育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必须走以内涵式增长为主的道路,而内涵式增长的最主要体现是质量效益型增长。高等中医药教育要努力实现规模效益,就必须遵循规模经济理论,寻求适度发展规模。实现规模增长有两种方式,一是系、专业数目的增加,二是系、专业规模的扩大,后者是内涵式增长的真实体现。对于高等中医药院校而言,小而全更是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规模小、效益低下成为制约高等中医药院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办学规模的狭小,一方面造成目前大多数中医药院校校内教学结构(师资、经费、设施等结构)难以完善,另一方面极大地限制了中医药院校办学的规模效益。高等中医药教育无论从在籍学生总数还是在层次规模、专业规模方面,都有一个较大的发展空间。中医药院校可以通过增加学科门类来实现规模发展,提高规模效益。也可以通过提高生师比来提高物质资源利用率和人力资源(主要是师资)使用效率,实现规模效益的发展。

6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要走结构效益之路

规模只是影响效率的众多因素之一,在投入要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组织结构的优化即结构效益比规模效益更能体现内涵式增长的内在要求,对于基本上依靠政策,以“短平快”方式发展起来的高等中医药教育来说,努力减小结构性浪费,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改善结构效益,从而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与社会、高等中医药院校内部的协调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是其实现现代化发展的结构性保障。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矛盾依然是:高等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的受教育机会不能满足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之间的矛盾,高等教育界“卖方市场”现象还比较突出。协调与解决这对矛盾的主要方法就是扩大供给。而扩大供给可以通过“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方面,发展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现有高等教育体制之外谋求新的生长点,即所谓外延式增长;另一方面,扩大现有高校招生规模,提高现有高校资源利用率,即所谓内涵式增长,其实就是高校内部组织结构的优化。

因此,在高等教育地方化,增强适应性和实用性的思想指导下,结合地方特色和形势,实现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灵活、特色发展和组织结构的优化与多样化,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实现现代化发展的现实的结构性选择。对于中医药院校而言,在各层次全日制教育之外,开展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兴办“附属学院”和“民办二级学院”,异地设分校,这些都是实现院校结构效益的有效途径。

7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要实现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多元、跨学科发展

大胆吸收和借鉴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成果、新进展、新理论,充分考虑反映课程现代化水平的人文社会科学、心理学、伦理学、计算机、外语、社会医学等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既保留传统中医药合理精华部分,又体现现代医学和其他学科发展的时代性,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综合化、多元化、边缘性、跨学科性,实现中西医学相互渗透,又兼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是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和途径,是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的需要,也是中医药理论体系自身发展完善的内在要求。同时,对课程体系的理解和把握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学科型课程,核心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型课程等都各具特色和优势,所以,课程多元化还应考虑从实际出发,努力建立起最适于学习者需要的课程类型。

为了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高等中医药教育必须改变专业设置越分越细、专业口径越来越窄、课程设置越来越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和能力较差,适应性与竞争性不强的局面。面向新世纪,人才培养已日益强调综合素质,做人、求知、办事、健身、心理素质,尤其是协作精神的培养,都需要正确融合科学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

整体来讲,中医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应坚持“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中医药人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拓展”。

8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要处理好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师承教育的关系

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中国古代社会,传播中医药学术经验和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要形式是师承教育。师承教育不仅培养了一批名医传人,而且在全行业弘扬了尊师重教、勤奋治学和乐业敬业的良好风气。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不再是医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更重要的是方法教育和创造性教育。教师的教学观念应由“继承”向“创新”转变;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向现代化转变。相对于师承教育的不足而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创造了时空。但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不是万能的,教育的主体永远只能是人,尤其对中医药学文化而言,经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信息、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中医药教育还必须继承、保留和发扬师承教育方式。现代教育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也不能只简单地看作是新型教学手段的应用的问题、方法问题,而应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并促进医学教育思想、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变革,加速实现医学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技术手段和教育成果的现代化。因此,要正确看待和处理现代教育技术和师承教育方式的关系,要在充分发挥教育主体作用的前提下,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师承教育的相得益彰。

9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必须以办学亲件现代化为物质墓础和前提

办学条件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是教育现代化的显性标志。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中,办学条件现代化又是突破口。因为,一是办学条件现代化目标明确,操作性强,为政府、学校和广大师生认可,容易组织实施;二是办学条件对教育教学改革起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三是能因地制宜,一步规划到位,分步组织实施;四是教育体系现代化要依据办学条件现代化建设来思考和部署。

对于高等中医药教育来说,由于其起步晚,底子薄,多年来办学条件的恶劣比其它科类院校更为明显,因此,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高等中医药院校更应高起点地规划自己,以跨越式发展的态势不断赶超,使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办学条件得到不断改善,从而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10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策略和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益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现代管理的新思想,许多企业实施人本管理,取得了显著绩效,人本管理逐渐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高等中医药院校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组织,一个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的特殊组织,其服务对象为活生生的人,因而更需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策略。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有其历史和时代必然性的。首先,社会向前发展,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信息技术层出不穷,人类的生活在不断变化中。而任何高新技术都是由人创造、由人所使用并为人服务的,这反过来又对人的知识、智慧、管理才能和创造力提出更新的要求。当代和未来的科技之争,实质上就是人才之争,知识和人才将大大升值,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同时,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的地位、价值也将不断提高。因此,社会发展要求以人为中心进行管理。高等中医药院校作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组织,它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人的作用。其次,人力资源开发是现代人事管理的新概念。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发展离不开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但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力资源。学校的管理过程是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的,是为教育培养人服务的。而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校长领导下的教师。因此,办好学校要靠教师集体的力量。也就是说,一所学校要办得成功,不仅要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而且还需要他们发挥共同合作的精神,充分发挥潜力。而所有这一切,都需要管理者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策略中最重要的是发挥有效的激励机制的作用,整体来说,激励的形式主要有目标激励、参与激励、经济激励、领导行为激励和支持激励等。而实行党政管理一体化和教学、学生管理一体化,科研、总务后勤产业化,管理手段网络化,管理队伍专职化等管理体制,更是提高管理效益的有效组织保证。

11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要加强师资队伍内涵建设,树立教师新形象

教师是形成教育能力的重要因素。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师,是开展高等中医药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人员组成的主要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交往等基本功能的实现都得依靠教师,一所院校的地位、影响,也主要通过教师的水平,特别是大师级学者的数量和水平来体现。因此说,师资是学校办学的主体,办好一所大学,必须加强师资管理,确立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

中医药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中医药;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对策;研究

创业教育的概念在1989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国际教育研讨会首次被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我国大力提倡的一种教育模式,包含“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个基本的概念,创新是创业的核心与灵魂,而创业是创新的表现形式与实践过程。国内外学术界在近几年对创新创业教育密切关注,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研究。本文将从中医药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等3个方面,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进行分析和探讨。

1中医药高等院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技术革命,而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创新驱动实际上是人才驱动。因此,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意义重大,事关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富强。目前,中医药事业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发展时机,作为培养中医药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还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使命。1.1中医药事业的创新发展需要培养一定数量的中医药创业者。中医药高等教育经过60余年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研究型人才,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从全国各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现实情况看,还急需一批能够引领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创业者,这一点从全国众多地区的中医药企业和中医药医疗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非中医药专业学历背景中不难看出,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急需摆上重要日程。1.2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急需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随着健康中国战略、中医药法的实施以及“一带一路”政策的带动,中医药健康产业也必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特别是中医师开设诊所实行备案制的启动,可以预见未来将产生大批独立开设中医诊所、中医馆、健康养生中心等机构的中医药大学生或大学毕业生创业群体,新的事业新的发展急需大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中医药人才,中医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谓正当时。1.3中医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需要。中医药高校要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离不开杰出创业校友在就业、捐资助学等方面的大力支持,通过在校期间对大学生创业者的引导、扶持、帮助可以进一步增强创业校友与母校的感情,增加其创业成功率,从而培养更多的杰出校友,提升母校的综合影响力。

2中医药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由于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的不足或办学经费、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还面临诸多问题。2.1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支持力度。不够在中医药高校中,鼓励创新、支持创业的氛围没有形成,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高。有三种典型的倾向:①认为创新创业是理工类院校的事,中医药院校学科专业单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必要的学科专业基础。②认为中医药继承的问题还没解决好,开展创新创业有失根基,不会取得多大成效。③认为中医药院校主要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那种以培养企业老板为目的的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必要。基于以上认识,致使中医药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总体上重视不够。认识不高,对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和支持力度就不到位。目前,许多中医药高校还没有单独的创业实训中心、创客空间、孵化基地等,场地、经费、人员、编制等支持力度不够,对师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引导、支持力度不够,调动师生投入创新创业工作的激励机制和政策措施缺失或乏力。2.2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不健全,缺乏整体效力。缺乏顶层设计和执行机构。各中医药院校虽然普遍成立了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但分工不够明确、具体,有的将领导小组办公室挂靠在教务处,有的挂靠在招生就业处、学生处或就业指导中心,有的挂靠在团委,多头管理,机制不畅,看似多方协作管理,其实是管而不管,各管理方的工作如蜻蜓点水,不能深入下去。由于缺乏独立的执行机构和人员,因此,顶层设计不够,各自为政,缺乏合力和统一领导,资源整合和执行力不足,缺乏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意义的战略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缺乏资源的统一调配和整合,没有发挥校内资源的整体效用。高校的创业项目多属于科技成果的转化,故而,在项目孵化和培育过程中离不开重点实验室或实验中心的科研平台支持,也离不开工商、财务管理等学科教师和广大专业教师对创业教育的投入。由于这些资源分属不同的部门和单位,因此,在创业工作的实施中,创业师资的整合以及校内创业实践基地的整合不到位。2.3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不够完善,课程建设薄弱。从中医药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总体情况看,大部分高校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融入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建立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①课程随意性大,缺乏系统的设计。绝大部分高校只是一些零散的公共选修课,仍简单地以“修满学分”为要求,采用慕课、讲座、选修课、社团活动等方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所占的学分很少,课时比例偏低,获得学分的要求也远远低于专业课程,缺乏专业教育的支撑和依托,缺乏明确的整体创业教育战略、指导方针以及系统、多层次的创业课程模块,难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高。从中医药高校实施“专创融合”教育的进展情况看,绝大多数中医院校还未将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到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高度来看待,甚至未纳入到学校的培养计划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而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单纯的创业技能教育,面向少数有特质学生的教育,没有系统的将各个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彼此独立,无法深入融合。③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体系不完善,教学方式单一。缺乏一套具有时代性的与中医药行业或专业配套的创新创业教材,无论从课程设置还是设计层面都处于一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状态。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教学中通常采用大班合班的授课方式,主要以“课堂授课”为主,缺乏与学生互动,讲课内容以课本知识点为主,缺乏一些具体、细致的实践方面的内容,没有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不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2.4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数量不足,整体水平不高。从目前中医药高校的实际情况看,承担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是兼职老师,来源主要有两个部分:①各校管理学院承担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学科的专业教师兼任。②各校承担就业指导课的专兼职教师和对创业感兴趣的政治辅导员兼任。这两部分人员组成的师资队伍,其专业化水平以及综合素质均难以胜任此项工作。创新创业教育是新兴的学科,对教师综合能力要求很高,教师不仅要具备创新创业基础知识、授课技能,而且要具备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创新创业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显然,兼职教师难以担此大任,他们在创业理论知识训练和专业素养上缺乏专业基础,对创业实践中的企业创建流程、市场风险评估和新时代营销模式等既缺乏实践感受,也存在着信息更新不及时的问题。正如有些研究者所指出,“总体而言,当下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还只是一个非职业性的临时队伍”“只是一群最为保守的教师在教授学生创新创业”。有些高校虽然从创业校友和优秀的企业聘用了一部分兼职创业导师,但由于经费以及教学时间问题,导致他们只能承担数量有限的1~2次讲座和报告,外聘企业教师实际承担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几乎不太可能。目前来看,虽然近年来我国创业教育已快速起步,但中医药院校总体而言尚未形成一个体系化、完整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除上述问题外,还比较明显地存在着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缺少鼓励创新创业的浓厚文化氛围,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缺乏专业系统的创业理论与实践技能指导,创业导向强调过多、普及面有限等问题。

3中医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

中医药高校属于行业特色高校,相对于综合性院校而言,学科相对集中,专业氛围更加浓厚,因此,要确保创新创业教育良性发展,就需要重点聚焦,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3.1突出实践导向,全面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建设。中医药院校要站在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创新创业教育,切实把各级领导部门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各项条件要求落实到位。创业教育自身的“实践导向”本质和创新创业教育所涉及学科的综合性、集成性,使得搭建实践平台支持机制成为高校推动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从目前全国中医药高校的整体情况看,①要积极在校园内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加快建立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将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纳入工作量,并对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及职称晋升的条件;对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或竞赛的学生给予学分、奖励以及优先推免研究生等激励,引导师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②要在创新创业教育用房、场地以及硬件配套设施上给予支持,加强创客空间、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建设,积极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在“做中学”“学中做”,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3.2发挥整体合力,健全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一个有效的高校创业教育工作体系,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五个部分:①组织领导体系:负责全校创业教育的组织领导和顶层设计工作。在组织领导体系构建过程中,有两个组织机构对创新创业工作的运行效果十分关键,其一是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一般应由学校行政或党委一把手担任,便于调动全校资源;其二是学校创新创业工作的执行机构———创新创业学院或创业教育中心,院长(主任)一般应由校长或分管创新创业工作的副校长(党委副书记)担任,常务副院长(副主任)负责日常工作,同时教务处、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科研处、团委等部门负责人均应兼任副院长,便于统筹学校各种资源,发挥整体合力。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立点、线、面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主要包括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创业公共课、基础课,旨在唤醒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面向有创业特质学生,要遵循创业人才成长规律和企业生成规律实施系统化培养,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应以创业基本规律认识以及创业素质与能力提升为主;面向极少数自主创业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创业项目孵化为主,开设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应以创业实践扶持为主。③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与载体(基础设施、研究中心、实验室等):创业教育的实践属性和创业项目的主体来源,客观上要求高校必须为创业项目团队提供必要的研究和实验平台,因此中医药高校必须面向校内的研究中心和教学科研实验中心设立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并向创业项目团队开放。④创新创业孵化体系:要根据各校实际条件,建立面积相当的创客空间、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等。⑤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体系:结合中医药高校的实际,开展以“创业大讲堂、创业大赛、创业训练营”等形式的创业实践活动和创业社团开展的各种创业活动。3.3完善课程体系,探索具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我们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学校的特点、学校创业教育的发展阶段、学校的类型及产业的地理位置等,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力求多方面、多元化地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从学校创业教育发展阶段看,对尚未正式启动创新创业教育的中医药院校,应该将创业教育的重点放在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内涵等方面;而那些具有一定创新创业教育经验的高校,则应侧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全面整合校内教育资源,搭建实践平台,增强创业教育的整体效力。从学校办学类型看,应用性中医药高校应加强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区域经济发展做贡献;研究性中医药大学应该着重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与教育,为国家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为我国中医药领域的创新出谋划策,从而促进我国中医药行业的长远发展。从学校所处的地域看,地处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医药高校,具有较强的创业意识和商业环境,且中小民营企业数量多、行业广,为中医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医药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发展中医药在大健康领域的优势,强化对学生创业能力教育,大力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大胆实践、大胆创业,并及时提供技术指导与帮助。地处中西部地区的中医药高校,由于经济较为落后,环境、资源等限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为落后,这些地区的中医药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要大力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宣传创新创业的意义,在教学中强化和融入创新创业的内容,逐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1]。在创业教育模式构建中,应坚持“面向全体,基于专业,分类培养,专创融合,重在实践”的方针,逐步形成“课程教学———项目研究———竞赛实训———成果转化与创业孵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在具体工作中,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①设置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做到创业教育全覆盖。要开设《大学生创业基础》必修课,设置创业实践项目学分,开设跨学院跨专业的创新创业选修课。②融合行业创新创业资源,建设特色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如开设《医药企业管理实务》《中医临床思维与创新创业思维》《中小型医药企业营销专题研究》《中医药健康产业创业实务》等特色课程。③深度整合创新创业要素,设立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专业课教学内容、实习活动、毕业设计活动、创业大赛活动等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创新创业的内容。3.4强化培训提高,打造一支力量雄厚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中医药高校应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①要立足校内建设一支以承担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创业研究和创业指导为主要任务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专职教师的人数应根据课程教学工作量匹配的原则进行设置,专职教师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骨干力量,也是保证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由于《大学生创业基础》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必修课,仅靠专职教师难以完成任务,还应在辅导员、管理学院专业教师中选拔一定数量的创业教育兼职教师,共同完成学校创业教育教学、研究和创业指导的任务。校内教师队伍往往由于缺乏创业实践经历和相关专业知识背景,故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他们深入实践,将其培养成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团体。②要建立一支校外创业导师队伍。要利用社会力量和校友资源,邀请创业成功的校友和社会知名企业家、创业者、行业专家、孵化机构专业人员组成一支兼职教师队伍,加入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中,以他们自身的创业故事、创业经验,来帮助学生形成对创新创业的全面认识,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从而在学生与社会之间建造一个沟通与学习的桥梁。

参考文献

中医药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通识教育;入学教育;中医药院校;新媒体

目前,国内对入学教育的研究多集中于综合类大学。相比而言,中医药院校的学生群体的学业压力相对更繁重,入学时的公共教育课程相对更少。同时,由于中医药专业课程设置周期更长,学生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到稳固的过程中,不确定因素更多。因此,在中医药大学生入学时,及时对其进行立体前导式的入学教育,培养中医药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分析思辨能力、表达沟通技巧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对其成长成才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学生进入大学之前的教育和生活环境有较大差异,兴趣爱好也相差较大,所以,入学教育的课程要有足够的广度,使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接触新事物,转变思维方式,形成更成熟的价值观和更理智的择业观。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学要实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国内外高校通识教育都强调对综合性知识的掌握,重视跨学科学习,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大学运用通识教育理念进行入学教育很有必要,中医药大学亦是如此。该课题以新媒体平台实践为切入点,结合中医药传统文化,对中医药院校入学教育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实践方法,可为入学教育的创新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1当前中医药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研究现状

资料显示,目前国内中医药大学入学教育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入学后的学习适应、心理问题、人际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类:根据具体某医学专业的特点,针对所需的业务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开展的入学教育研究体系;为使中医药大学新生树立专业思想,对开设中医文化教育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对新生适应性的调研结果与分析;基于专业导读理念,对新生入学教育模式的探究。但基于新媒体平台的中医药大学入学教育研究,相对较少。

2当前入学教育方式的现状分析及实践经验借鉴

根据传统新生入学教育实践的调查,我们发现了中医药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活动形式陈旧;学生主导性差;大班教学导致的新生参与度和互动性差;来自学校多个部门开设的为新生介绍校园学习生活等相关情况的讲座形式过于呆板,内容比较枯燥;辅导员和学生互动交流的机会少,谈话内容上代沟明显;在校内缺少符合当代“95后”“00后”的大学新生鲜明特征的针对性教育。这一系列原因导致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效果差及自身素质的发展缺乏。该课题旨在探索更新颖、活泼、符合当代大学生特征的入学教育的模式和方法。

3通识教育视域下的中医药院校入学教育应用

3.1引入中医药特色文化

中医药大学是以培养中医药人才为特色的医科类高校,开设的专业大多是与中医、中药相关的专业,新生入学教育时加入中医药文化特色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中医思想,更容易使新生受中医思想的感染与熏陶,更有利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我们探索了以下几种引入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方式方法。

3.1.1迎新晚会上表演中医药文化相关特色节目开设

一些太极剑展示、太极拳“舞动青春”表演、“(中草药改编版)走秀”、(拔罐艾灸插入版)话剧展示、(中医药改编版)歌曲,借助微信留言展板开展互动抽奖,猜字谜、中药名、中医名家等活动,让新生们在入学初期就能感受到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3.1.2组织入学新生参观学校内中医药文化景点

以河南中医药大学为例,学校内有仲景广场、河南中药植物园、中医古籍馆、仲景馆、中药馆、校史馆、百药苑、百方苑、百穴苑、中医源、医药工程类专业实训园、药香苑、医德馆、中医药文化展厅等大小十多处中医药相关景点,新生们初入大学,对新学校的了解较少,以参观校园内中医药文化景点的方式,既可以增添趣味性,又可以使学生受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的熏陶,增强其专业素养。此外,可借助学校内“杏林之声”广播站这一平台,开设为期两周的介绍校园内中医药文化景点的起源、寓意和具体位置的专题栏目,使入学新生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氛围。

3.1.3设置中医药相关网络公开课

中医药专业的学生除了在学校设置的必修课程外,可以依自己的兴趣,选择更精细分类的其他中医药课程;而学校内非医学专业的新生可以为了解中医药文化,去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网络课程,可以借助“中国慕课MOOC”“超星泛雅”“智慧树”等公开课平台,也可开设学校专用的APP,并利用学校的录播教室开设可直播、可回放、可评论的课程。

3.1.4开设与中医药文化特色相关的竞技式比赛

开设不同难度、不同等级、不同比赛组(学生类、老师类)的中医药常识类比赛,相关题库在全校知识共享的新媒体平台上呈现,在学校内每年度定期开设此类比赛,供全校师生参与。这种方式可以每年掀起中医药文化热,可为入学新生深入钻研中医药文化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3.2利用新媒体平台

3.2.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线上征文比赛: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习惯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在此大背景下,可每年举办一次“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的线上征文比赛。在中医院校,以弘扬中医药文化为切入点,扩展到多种传统文化的线上传播,有利于让新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升华学生的中医思想。“中医兴衰谈”话题签到:“历史使人明智”,认识中医的发展历程有利于越来越多的同学更快地了解中医药文化,微信、微博、QQ都有话题讨论、签到的功能,用这些方式,可以促使入学新生阅读中医药经典著作,加深他们对中医药的理解,甚至可以使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升华到学术地步,使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更上一步台阶。健康青年摄影展:入学新生进入大学以后,与之接触最多的莫过于身边的学长学姐,潜移默化的感召力会影响到新生今后的选择。开设健康青年摄影展,宣扬身边的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的优秀事例,可以第一时间影响入学新生的众多选择,在正能量的指引下,可以更快地提升入学新生的综合素质。净化虚拟社交,健康上网:入学新生走进大学、初入社会,面对的诱惑越来越多,网络信息更是鱼龙混杂,入学新生对纷繁复杂的信息的辨识力还不是很强,很容易受到虚拟社交的不健康信息的迷惑,因此,开设“净化虚拟社交,健康上网”的素质教育视频培训很有必要,举出大学生可能遇到的网络社交蛊惑人心的事例,提供可供参考的处理办法,给大学生提供新媒体交流互动的平台,建立更清朗的网络环境。

3.2.2文化素质教育

中国古代哲学直播读书会:在新生入学前,通过直播读书会的形式可以增强学生对哲学思想的学习,而中医的基础理论和古代的哲学思想又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国古代哲学直播读书会可以为学生入学后学习中医药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读书分享会:“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灵魂的交融与碰撞会激发创新的灵感,同学之间面对面的读书心得分享交流,有利于深掘文章的主旨思想,升华文章的菁华。借助新媒体平台,开设读书分享会能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

3.2.3身体心理素质教育

运动打卡:“未病先防”是中医养生的重点,锻炼身体、增强体魄是养护正气的很重要的方式。借助QQ等平台的功能,推行运动打卡的“全民运动”活动,既能提升身体素质,也能加强同学间的交流,促进入学新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聊天室:自愿招募心理健康阳光、接受过相关培训的学生志愿者,需要心理咨询的学生可以在网络虚拟聊天室内预约时间,志愿者们在约好的时间内和他们进行匿名交谈,主要目的是开导遇到烦心事的入学新生。新生处在一种放松匿名的网络环境中,更愿意分享自己的心事,可减少面对面交流的胆怯,增强对隐私问题的保密,可减少新生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心理辅导站线下预约:相比聊天室,心理辅导站线下预约是为出现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开设的线下指导解惑的平台,指导团队是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专业、更完备的心理咨询服务。

3.2.4职业生涯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留言:借助网络平台,一对一针对学生职业方向的问题答疑解惑。通过这种方式来确定入学新生的性格特点与擅长领域,使学生明确目标和方向。除一对一留言以外,还可以开设各种兴趣(网络)社区,学生之间可以彼此分享心得,结识好友。

3.2.5人格教育

“杏林”健康人生观邀答:是以入学新生身边的榜样人物(如历届优秀学生干部、国家奖学金获得者、“自强之星”获得者、“科研达人”、“音乐才子”)为嘉宾,录制邀答视频,解答新生提问的关于人生定位与人格确立方面的问题,分享大学以来的经验、体会,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

4小结

通识教育视野下,该课题从多方位、多角度认识了解中医药院校的特点,充分利用目前新媒体传播信息迅速、分析数据高效、便于管理用户的特点,可为入学教育的创新实践提供一定参考。让我们以新颖、活泼、有较强吸引力的模式开展入学教育,全方位增强学生的德、智、体、心、能各种素质,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新青年,为祖国未来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康凯.对高等教育专业教育理念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5):9-13.

[2]邹军.医药类高职大学生入学教育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3]袁寿根.寄宿制普通高中高一新生入学教育的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中医药教育范文篇7

〔论文摘要」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既是经济全球化大潮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推行中医药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基础。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关键在于推动中医药教育的标准化,促进中医药教育与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相结合,推动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高等中医药院校担负着培养国际化复合型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的重任,必须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积极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促进中医药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加速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同疾病斗争的经验结晶,在世界医药学宝库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人类回归自然、重视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热潮的兴起,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再度引起世人瞩目,推进中医药国际化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高等中医药教育是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的基础,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中其自身也不可避免地踏上了国际化之路。了解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把握其特点与规律,化解其矛盾与问题,提出其办法与思路,对于加快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有机部分。中医药教育,尤其是中医药高等教育是我国的传统优势学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本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在内,层次、科类齐全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目前,全国拥有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44所,另有设置中医药专业的西医药院校75所,非医药院校、研究院所126所,在校生达30余万人。因为高等中医药教育地位的特殊性,国家有关部门在制订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时,总是把中医药连同中国传统文化一起作为最有条件首先走出国门的两个领域来规划。高等学校也完全有能力、有责任率先走上世界,实现与国际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对话与交流,并利用国际教育资源丰富和发展自己。实际上,我国中医药院校从1957年起就开始招受外国留学生,此后中医药留学生教育规模和范围持续、稳定扩大,目前已有10多所中医药院校设立了承担留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国际教育学院,招收的留学生遍及世界各地。留学生教育层次也有了很大提高,学历教育包括博士、硕士、本科等层次,非学历教育包括高级进修生、普通进修生和短期进修生等多种形式。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影响的日益扩大,中医药学成为来华留学最热门的专业,其规模已牢牢占据我国自然科学留学生教育人数之冠。同时,在走出国门方面,经过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和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重要进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显著标志之一。

(二)中医药国际化

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和中医药国际化是同一进程的两种力量。它们互为基础、互相推动,将祖国传统医学成功推向了世界。实际上,尽管经济全球化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潮流,但中医药学的对外交流与传播,却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有史可查的范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9年,即秦始皇二十八年徐福东渡扶桑,首次将中医药带出国门。从公元6世纪起,针灸学开始传向国外,先是朝鲜、日本,17世纪后传人欧洲,长期领先于世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直到进人近代,现代医学兴起之后,传统医学的地位迅速衰落,中医药学也逐渐沦落为“民间医学”甚至被讥为“伪科学”。近年来,“回归自然”、“绿色消费”成为时尚,天然药物在世界各国开始成为医疗保健的首要选择,中医中药在世界医药市场中重新受到重视。特别是在预防、保健、治疗人类疑难病症方面,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中医药正以其科学价值和确切疗效,不仅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和各国政府的关注。在机遇面前,我国政府积极推行中医药国际化战略,努力使中医药重新走向世界、融人各国的主流社会,并在国际医药保健领域取得了较大的市场份额,正在实现从传统医药大国向现代中医药强国的跨越。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科技支撑、文化渗透、医疗服务、产业开发和人才培养是其五大支柱,而人才培养更是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要基石。在中医药国际化战略布局中,高等中医药院校承担着重要的任务。一方面,他们要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将其输送到国外从事中医药国际化工作,同时吸引更多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中医药学;另一方面,还要在各国政府推动下与国外高校合作举办各级各类中医药教育,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培养本土化的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通过这些有效工作,最终在世界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取得主导地位、发挥更大作用。

二、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关键环节

(一)推动中医药教育的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是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前提,也是推动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迫切要求。目前,世界上约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中医药教育,中医药院校达数百所,为各国培养中医药人才做出了贡献。仅在美国,就有60余所中医学校通过了美国教育部教育评审委员会的认定,拥有在校学生上万名;在欧盟诸国,有全日制中医学校11所、非全日制中医药培训机构近200所,每年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达4万人。即使在遥远的非洲,在我国援非医疗队及华人中医的努力下,也已开始接受东方传统医学,并不断派出留学生到中国留学,这些国家包括利比里亚、坦桑尼亚、贝宁、利比亚等。但总体看,中医药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极不平衡,尤其标准化程度低下更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除港台及少数东南亚、欧美国家外,各国多数中医药培训机构办学层次混乱,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体系互通性不强,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缺乏对学生中医药辨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医药学术交流不足,中医药术语翻译标准极不统一。因此,制定一套包括中医药名词术语标准、中医药教育机构设置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在内的中医药教育标准体系,并逐渐实现与现代医学教育的接轨,已经成为推进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当务之急。实际上,医学教育标准化早已成为国际惯例。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就已经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指南》(GUMEWPR);2002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颁布《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对指导和规范世界医学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已经出台《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也了《中医学专业(本科)中医药理论知识与技能基本标准》。借鉴这些经验,制定出通用性的世界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是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奠基之作。2008年11月,在天津召开的首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上,我国学者公布了《世界中医学本科(CMD)教育标准(草案)》,标志着世界中医本科教育标准化工作迈出了重要一步。今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将依照这一标准进行中医药教育的行业约束,规范中医药教育市场,保证中医药本科教育的基本质量和办学水平。当前的任务,是加快“标准”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工作,并积极开展中医药教育标准的系列化工作,开展国际通用、符合中医药教育需求的教学大纲和基本教材编写工作,开展各种类型、各个层次中医教育资格认证体系的建设和教育质量评估工作,促进中医药教育在世界范围的规范、健康发展。

(二)中医药教育与文化传播相结合

从形态上看,中医药学虽然具有自然科学的一般属性,但同时也表现出深刻的人文学科特征。中医药学以其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坚持个体化辨证论治、求衡性防治原则、多样化的干预手段、天然化的用药取向,从整体联系的角度、功能的角度、运动变化的角度把握生命规律,已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医学体系。但由于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的差异,中医药学与西方医药理论在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而且限于目前科技水平,对于中医的治疗效果、物质基础、作用机理,还不能完全做出科学说明,尤其不能按照西方科学主义的观点来解释中医药概念体系及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加上以古汉语为基础构成的中医药术语表述古朴深奥,国外的普通学生一般很难理解和领会其中蕴含的博大文化精髓。因此,要实现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有必要将中医药知识纳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推广的大系统之中,逐渐推进世界各国和地区民众对中医药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认同。当前,随着我国的迅速和平崛起,东方文化正在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重视,孔子学院等文化机构在世界遍地开花,与中医药一起成为盛开在世界文化园地的两朵奇葩。中医药教育要与中国传统文化汉语言教育互相造势、互相推动,使世界各国人民在接触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了解中国古代的自然观、认识论与方法论,进而理解中西医学的差异,信任中医药诊治疗效,让更多有志青年自觉自愿地选择接受中医药教育、从事中医药推广工作。

(三)加速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中医药是我国对外开放中有望取得原始性创新突破、对世界医学乃至科学技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学科。为此,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把“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作为重要内容,把“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列为“优先主题”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中药的新药研发能力已基本形成,中药产业已初具规模。据2006年公布的数据,我国中医药制造企业1384家,产值1234.64亿元,中医药企业的发明专利迅速增加,其数量已与化学药品制造业大体相当。但总体看,我国中医药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期,制药技术落后,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薄弱,与我国几千年的中医传统和中医药资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尽管我国目前拥有各类中成药6000余种,每年还推出不少新药品种,但其中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很少。在国际草药市场中,我国中药出口额仅占世界的3%左右,且主要以中药材和饮片为主,中成药出口仅占中药出口总额的15.400。即便如此,对欧美国家,我国的中成药只能以食物补充剂的身份上市。目前,在这一领域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是欧洲、日本、韩国,他们在国际市场上占有90%的份额。中药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和均一性是进人国际市场的必要条件。要想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不但要选择适销对路的产品,更要加强产品药材的可控化、制剂的现代化、工艺的工程化、质量控制的科学化、安全评价的规范化、疗效标准的严格化和产品包装的国际化等方面的研究,使中药产品符合国际标准,达到出口国食品及药品管理部门的基本要求。同时,中医药的研发工作还要加强与现代生命科学、生物技术、西方医学的结合,尤其要加强中医药科学原理和机理的研究,加强中医药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推动中医药科研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为此,要积极推进国内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医院、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共建双边甚至多边的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诊所等,全面提升我国企业在中医药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能力,取得我国在世界高等中医药教育和科学研究领域应有的权威地位。

三、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

(一)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中医药人才

要解决高等中医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培养一大批胜任高等中医药国际化推广的高水平人才,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教育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是相伴相生的。那些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无不重视国际化通用人才的培养。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要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美国在其90年代制定的《美国200。年教育目标法》提出要通过国际交流,努力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国际化观念”。在韩国,其“21世纪委员会”提出的教育国际化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国际化的意识,包括提高外国语言能力,增强自主的世界公民意识,加深学生对各国多种多样的社会、文化知识的理解,等等。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起步较晚,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把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中医药高级专门人才作为推进中医药国际化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各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努力贯彻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要求,努力培养中医药学生的国际观念、国际意识,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树立向全球服务、向全球开放的观点;培养中医药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使其能与外国人和谐相处,尊重外国的风俗和宗教信仰,维护中国的民族尊严和法律权威;培养熟练的外语交际能力及对异域文化和国际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其在充分了解外国的历史、政治、地理、风土人情等前提下将祖国传统医学成功推向世界。

(二)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

合作办学是教育国际化重要形式之一。近年来,教育部先后批准上海中医药大学与英国伦敦都市大学合作举办药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批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举办护理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的本科教育项目,与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医学院合作举办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200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按教育、医疗、科研三个类别在全国遴选首批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等11所高校被首批命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交流基地”,使其成为承担国际合作任务,开展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产业和技术服务等国际合作交流的骨干机构,政府间开展高水平项目合作的平台,以及中医药国际化高层次人才的孵化源地。各高等中医药院校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加强与各国高校在多层面的合作,不断拓展中医药教育的合作空间,不仅与亚洲中医药发展成熟的国家和地区高校开展合作,也面向欧美地区和澳洲国家,甚至面向非洲国家开展中医药教育合作。其形式也从传统的以民间、小规模的个体或团体性质的伙伴性合作为主,转向以各国高层次的教育机构和高校为主。当前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高校自身的努力和国务院主管部门的推动,促使世界相关国家政府的教育和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开放中医药教育市场,帮助这些国家建设中医药教育、考试、注册和认证机构,通过这些具体工作促进中医药及中医药教育事业在各国的兴起。

(三)推进高校的中医药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一所高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犷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要紧紧围绕中医药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建立健全我国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一方面,要重视中医药理论与基础研究,在自主创新与原始创新领域寻求新突破;另一方面,要以临床重大疑难疾病研究为切人点,推进中医药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同时,要努力弘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重视健康产业的发展需求,多学科集成创新推进新药创制。为此,要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学术大师和科技领军人才,积极营造科技创新文化,着力推进科教经、产学研结合,力争在解决中医药关键问题、实现理论与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更大成绩。

中医药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现状;策略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现代化卫生保健领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是传统医学体系中的典型代表之一[1-2]。中医药教育走向世界是中医药全球化的重要基础,必须引起各方重视,但在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中仍然存在难以摆脱不合理管理体制机制束缚的问题,中医药人才严重匮乏。除此以外当前中医药院校教育中仍然无法摆脱“中医人才中不中、西不西”的问题,影响本专业人才的综合质量。在这一背景下,为面向中医药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与人才支持,就必须积极探索将中医药引入医学全球化系统中的方法与路径。因此,在中医药全球化发展的浪潮影响下,高等教育如何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并走向全球化的发展道路,这一问题备受各方人员的关注与重视。

一、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机遇

近年来,国家政府以及相关机构逐步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力度,加之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进而使得中医药领域逐步走入全球化发展的崭新层面,与西方医学理论的交流、协作也更加密切,这一点通过中医药受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中可见一斑。有调查数据显示[3]:国际社会近年来针对中医药专业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中医药在国际医疗卫生舞台上的覆盖面不断扩展,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有大量的中医药专项合作协议,并将中医药技术快速推广至疾病预防与治疗的各个领域中。除此以外,随着中医药国际影响的不断扩大,中医药教育的社会需求也日益增加。有关报道中指出,近十余年以来,国际上的中医院校和培训机构逐步成立,不同规模的中医药教育在世界各地相继开展,国际主流教育学界也开始高度重视中医药教育的全球化目标实现,大量国家与地区的正规大学中已经创办了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本科教育专业,中医药对外教育也逐步自传统模式下的散、乱、小状态向着主流化、规范化、学历化、本土化的方向繁荣发展。正是由于中医药专业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因此对中医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中医药高等院校作为面向社会培养并输送专业性、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做好对全球化趋势的应对工作,将中医药专业的发展作为生命科学领域一个全新的增长点,从而为中医药专业的快速发展赢取更加广阔的前景与市场。

二、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挑战

现阶段全球化的发展多局限于经济层面,东西方文化领域的融合程度仍然比较有限,各个国家与地区缺乏学术专业的交流沟通[4-5]。具体到中医药专业发展的角度上来说,当前中医药专业所涉及到的国际性科研合作项目较少,所开设课程覆盖不够全面,从事中医药高等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加之本专业现代化科学技术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缺陷,进而导致国际舞台上对中医药重要医学价值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与全面,进而也对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在全球化趋势下的培养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除此以外,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在外语水平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们的外语实力尚无法适应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导致中医药教育难以以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渠道深入开展。特别是中医药教育事业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异常密切,在中医药领域中大量的中医专业术语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哲理,对这些词汇的理解存在比较大的难度,因此在展开全球一体化教育的过程中难以将这些关键词汇的渊源传播推广出去,由于难以秉其全意,从而导致中医药关键理念的传播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更为关键的一点问题在于:在推进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进程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医药教育全球化发展的需求,就必须重视解决中医药标准化方面的问题。但中医药理论客观上来说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因此即便近年来在中医标准化进程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推进速度仍然比较迟缓,严重滞后于教育事业一体化的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在理论以及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的标准化建设均存在一定的难度,从而对中医药教育国际化以及本土化进程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策略

1.重视对复合型、外向型人才的培养。在积极应对教育教学体制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背景下,中医药高等教育必须面向国际市场培养一批具有市场性发展眼光且科学技术水平高的专业性、复合型人才[6]。为满足这一目标,从专业设置的角度上来说,中医药高等院校应当瞄准多元化的发展诉求,促进专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使专业设置与配置更好的为教学、研究、医学、社会服务。同时,教育教学的整体体制应当自应试模式逐步过渡至素质模式,以此为中医药高等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动力,使其能够在国际化发展市场中赢得竞争实力。从这一角度上来说,中医药高等院校必须着眼于对师资力量的提升,稳定教师队伍水平,将外语语言、传统文化等内容纳入教育体系中,使学生对外语语言的应用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内涵的领域得到更深入的发展[7]。

2.在中医药高等教育标准制定中体现主动权。在将中医药推向全球的过程中,为了实现中医药中传统文化理念与全球医学领域发展标准的结合,必须着眼于标准化机制的建设。统一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标准机制,才能够使本专业领域相关的人才流动更加通畅[8]。作为我国医学领域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精髓”,中医药教育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为积极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中医药高等教育中必须主动制定标准,规范市场,以促进教学质量以及办学水平的提升。同时,还应当重视对中医药专业相关理论的创新发展,将原本生僻枯燥的中医药理论应用现代化的语言进行阐释与融合,从而方便学生对中医药知识点的理解。此外,高等院校还应当结合全球化背景下中医药理论发展需求,展开标准化的教材编写工作,严格落实已制定标准,从而确保中医药高等教育以一种健康且规范的方式积极发展。

3.促进办学体制的开放化发展。在高校办学体制开放化发展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同时接受东方、西方文化的感染与熏陶,在校园中实现东西方不同科技、学术的交流与沟通。那么,如何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中办学体制的开放化发展呢?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其一,将外资与外智引入教育教学体系中,形成多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达到所谓的不出国门留学的理想状态;其二,鼓励有条件与资质的中医药高等院校积极探索“走出去”的方法,与国际舞台上的知名医学院校强强协作,展开科研、教学等方面融合策略的探究工作,以加速国际化进程。

4.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在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发展中,必须积极顺应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与特点,对办学观念进行优化,拓展教育教学事业,以“三个面向”为基本原则,力求能够在办学思路、办学模式、发展定位等方面实现进步。在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方面,应当尝试对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相关专业设置范围进行拓展,以“大中医药”为基本范围,纳入包括药品、化妆品、保健用品、康复保健、临床医疗、预防医学、种植加工等在内的相关产业,着眼于培养可适宜于不同专业需求的中医药高等人才,更好地与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市场多向性需求相契合。

5.从医疗体制改革入手培养所需人才。从近年来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与具体实施方案上来看,中医与西医并重发展已成为非常重要的工作方针与基本指导思想之一,同时在有关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并肯定了中医药专业在重大疾病防治、卫生服务、以及公共卫生领域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在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背景下,国家政策针对中医药专业的发展形势是非常光明的。在这一背景下,为深化对人才的培养,可关注如下几点措施:其一,深化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对“治未病”理论的认识,培养预防专业与中医药技术相结合的专业人才[9];其二,深化对中医药领域专科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凸显中医药在重大疾病防治中的意义与优势;其三,加强对专业交流型人才的培养,使中医药与西方医疗理念的进一步融合与协作[10]。

6.正确处理中医药教育全球化中现代与传统的对应关系。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千百年发展中所蕴含并积累起来的宝贵的医学财富,吸取了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的众多精华与精髓。中医药成果以及中医药传承与发展都深刻地体现了民族特色。但在将中医药教育与全球化发展趋势相结合的背景下,全球化、现代化的技术内容势必会对传统中医药文化产生一定的冲击与影响,尤其是对其成果与教育教学经验、内容所产生的震动及挑战也是不容忽视的。中医药教育事业为了谋求长期的发展,就必须在教育教学体系方面积极面向世界,应对全球一体化的挑战。但如何才能够在全新的社会环境以及教育背景中充分发挥中医文化科学技术的特长与优势,避免这些特长与优势被全球化的浪潮所淹没,这一点必须引起中医药教育人员的高度关注与重视。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在中医药教育继承传统并传播文明的过程中,必须以前人的成果为基础,创造全新的知识与文化,以创造并形成极富民族特色且有鲜活生命力的全新中医药科技文化,以实现对自身发展实力与竞争力的提升价值。本文系统分析了全球化发展视阈下中医药高等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机遇,同时也客观阐述了在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挑战,进而结合全球化影响,对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策略进行论述,包括重视对复合型、外向型人才的培养;在中医药高等教育标准制定中体现主动权;促进办学体制的开放化发展;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从医疗体制改革入手培养所需人才这几个方面,望能够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

作者:李欣 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文庠,薛洪汇,吴勉华,等.全球化视域下的中医药院校教育[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2):99-102.

[2]刘殿刚,顾赤.全球化视野下中医药院校的英语教学[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2):119-120.

[3]官翠玲.中医药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医学与哲学,2013,34(21):75-77.

[4]李明月,陈波,王卫,等.中医国际教育改革的意义探析[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4,36(7):647-649.

[5]刘殿刚,顾赤.全球化视野下中医药院校的英语教学[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2):119-120.

[8]李春燕.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医文化认同的构建[J].环球中医药,2012,5(11):834-836.

中医药教育范文篇9

论文摘要: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是一个系统、动态的发展过程。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需要政府行为及政策支特;需要实现教育思怒观念的转变,需要实现办学定位的现代转换;需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要走适度规模效益之路;要走结构效益之路;要实现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多元、跨学科发展;要处理好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师承教育的关来;要以办学条件现代化为物质基础和前提;要确立奴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策略和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益;要加强师资队伍内涵建设,树立教师新形象.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邓小平以伟大战略家的眼光,从全局出发,关注我国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事业提出的根本战略方针和发展方向.在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的21世纪,深入学习研究、贯彻落实“三个面向”,深入研究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问题,对于发展高等中医药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中医药学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高等中医药教育,作为继承和创新中医药事业的主导力量,在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中,理应承担起其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因此,在教育现代化和中医药现代化的浪潮中,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成了不可回避的时代课题.

而如何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也许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结合多年的高校管理经验,笔者以为,要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上至政府、中至中医药院校管理者、下至教师,都有一系列的工作要做.

1离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需要政府行为及政策支持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政策牵引”特征,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依靠政府行政部门的评估或管理手段,必须通过立法、行政等手段确立高等教育的办学条件,制定相关的发展政策,从制度上保证高等教育的健康运行。高等中医药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鲜明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传统医学人才的优势,不仅可以为民族健康和民族繁衍及提高民族素质做出贡献,而且可以对世界文明进步和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其培养现代中药人才的优势,不仅可以为持续发展我国中药产业,增强国际竞争力,提供人才资源的支持,而且可以在加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以人才对科技的支待作用,不断扩大中医药在世界范围的影响,促进中医药国际市场的拓展。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作为我国中医药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中医药教育逐步走上现代化道路。而经费投入和宽松严谨的政策环境是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的两个基本支撑条件。不仅政府要增加教育投入,鼓励高校贷款用于教学基本建设,而且高等教育总经费的分配应本着“教学第一需要”的精神,优先投资于学科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技术手段建设和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等方面。中医药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国家应该为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相应的特殊政策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讲,政策性软环境的建立,有时比经费的支持更为重要。四十多年来,高等中医药教育从体系的诞生到改革发展都始终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指导,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在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中医药教育方面已经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争取政府直接投资增长的同时,高等中医药教育自身要用足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获得间接的政府资助。

2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要实现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

高等教育观念变革包括教育目的观、本质观、质量观、人才观、发展观等方面的转变。

教育目的观的现代取向高等中医药教育要由单纯重视专业知识传授向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方面发展;要由只重视课堂教学向重视科研、临床能力的培养转变;要由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向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转换;拓宽专业口径,向复合型人才培养迈进。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合格的中医药人才,既需要坚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又要熟练掌握临床才能和具有学术、科研敏感性,还应有现代医学知识。同时,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必定要满足社会医疗和人们健康保健的需要。因此,作为中医药教育主体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一定要在满足社会服务的基础上,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1教育本质观的现代转换

适应社会需要,为社会发展服务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本质取向和根本价值所在。作为高等中医药教育而言,它的现代本质取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各级各类医药卫生人才。②进行中医中药的研究开发工作。③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2.2教育质量观的现代转化

对于高等中医药教育而言,其产品主要包括各类各级中医药人才、中医药科技成果及相关社会服务,其中,其培养的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是高等中医药教育质量最集中的体现。因此,高等中医药院校是否按照我国的教育方针培养人和培养的人是否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评判其质量的最核心标准,而对于具体的中医药院校来说,其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评判其教育质量的标准更应体现在其培养人才的特色上。因此,中医药院校只有构筑自己的办学理念,形成自己的创业文化,才能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并且最终达到保证教育质量使“用户满意”的目的,从而真正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2.3人才观的现代转向

在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下,人们从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正确地认识健康和疾病,以整体化、社会化的观点去研究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改变生物医学模式下“病”与“人”的分离,这样才能在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系统全面地培养医学人才。因此,在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适应医学模式由纯生物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人才观要实现现代转向,以新的医学模式为指导,坚持整体性、动态性和社会性的原则,确立现代人体观、健康观、疾病观和治疗观。

2.4与时俱进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纵观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史,高等教育发展观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传统发展观、整体性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三种发展观内涵不断扩大,包容性逐步递进,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观正处在从追求数量的发展向整体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转变过程中。因此,对高等中医药教育来说,一定要树立“一方面,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3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要实现办学定位的现代转换

高等中医药教育由纯单科性院校向以中医药教育为主包括多专业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高等院校发展是适应国际高等教育大趋势和高等中医药院校自身规模效益的需要。在办学定位上,建设以本科教育为基础,以研究生教育为提高,以留学生教育为窗口,以成人教育为继续,以中医药教育为主体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中医药院校应成为新时期高等中医药院校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方向。办学定位一定要在坚持需求原则、可能性原则、特色原则等原则的基础上,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实现办学定位的现代转换。

4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应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近代中医教育受科学主义思潮和班级授课制的影响,更多地强调书本知识的教育、学习,相对缺少学生思维的发展,临床技能的提高,科研水平的培养,而且人才培养基本上按同一尺度和同一规格进行。随着国际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社会对中医人才的要求除了仍然重视专业知识和能力外,更突出强调的是人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高等中医药院校转变狭隘的人才教育观,树立全面质量观,拓宽专业口径,重视通才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大胆积极地探索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中医药高级人才。

同时,随着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疾病谱、生活方式、生态环境的改变、期望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优生优育、科学的发展对疾病概念的新认识等,使医学模式将由注重人的躯体卫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身体因素和其他因素并重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一环境”医学模式,医疗服务模式也将从传统的纯治疗型向保健、预防、主动参与转变,由过去主要面向人的个体向人的群体和环境转变。医学模式的转变将对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产生深刻的影响,而所有这些又必须通过人才培养模式这一中介来实现。

对于具体的每一所中医药院校来说,学校的定位不同,其培养目标也必然不同。培养目标是一个具有多层结构的系统。按学校组织结构分,有学校培养目标、院系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培养目标;按学历层次分,有专科教育培养目标、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硕士教育培养目标和博士教育培养目标;按人才类型分,有研究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实用型人才等等。与之相适应,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必然导致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同样,高等中医药教育办学类型的多样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人才质量标准多样化也决定了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目前,大多数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办学类型处于由专业性、应用型普通院校积极向专业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层面,同时,又兼有高职高专教育。因此,从办学类型和人才质量标准来看,高等中医药院校处在一个多层次交叉渗透、多类型人才培养并存的阶段,加上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要求,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各中医药院校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比如,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主辅修和双学士学位制;实行本硕连读融通的长学年制模式或实行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后五年制硕博连读制;“按类招生,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培养模式;阶段性终身教育模式;培养全科医生等等。

总之,正如社会对人才规格要求日新月异一样,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一个与时俱进、永无止境的过程。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检验,并且因时因地进行调整和完善,才是最终的出路。

5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要走适度规棋效益之路

高等中医药教育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必须走以内涵式增长为主的道路,而内涵式增长的最主要体现是质量效益型增长。高等中医药教育要努力实现规模效益,就必须遵循规模经济理论,寻求适度发展规模。实现规模增长有两种方式,一是系、专业数目的增加,二是系、专业规模的扩大,后者是内涵式增长的真实体现。对于高等中医药院校而言,小而全更是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规模小、效益低下成为制约高等中医药院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办学规模的狭小,一方面造成目前大多数中医药院校校内教学结构(师资、经费、设施等结构)难以完善,另一方面极大地限制了中医药院校办学的规模效益。高等中医药教育无论从在籍学生总数还是在层次规模、专业规模方面,都有一个较大的发展空间。中医药院校可以通过增加学科门类来实现规模发展,提高规模效益。也可以通过提高生师比来提高物质资源利用率和人力资源(主要是师资)使用效率,实现规模效益的发展。

6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要走结构效益之路

规模只是影响效率的众多因素之一,在投入要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组织结构的优化即结构效益比规模效益更能体现内涵式增长的内在要求,对于基本上依靠政策,以“短平快”方式发展起来的高等中医药教育来说,努力减小结构性浪费,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改善结构效益,从而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与社会、高等中医药院校内部的协调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是其实现现代化发展的结构性保障。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矛盾依然是:高等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的受教育机会不能满足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之间的矛盾,高等教育界“卖方市场”现象还比较突出。协调与解决这对矛盾的主要方法就是扩大供给。而扩大供给可以通过“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方面,发展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现有高等教育体制之外谋求新的生长点,即所谓外延式增长;另一方面,扩大现有高校招生规模,提高现有高校资源利用率,即所谓内涵式增长,其实就是高校内部组织结构的优化。

因此,在高等教育地方化,增强适应性和实用性的思想指导下,结合地方特色和形势,实现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灵活、特色发展和组织结构的优化与多样化,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实现现代化发展的现实的结构性选择。对于中医药院校而言,在各层次全日制教育之外,开展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兴办“附属学院”和“民办二级学院”,异地设分校,这些都是实现院校结构效益的有效途径。

7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要实现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多元、跨学科发展

大胆吸收和借鉴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成果、新进展、新理论,充分考虑反映课程现代化水平的人文社会科学、心理学、伦理学、计算机、外语、社会医学等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既保留传统中医药合理精华部分,又体现现代医学和其他学科发展的时代性,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综合化、多元化、边缘性、跨学科性,实现中西医学相互渗透,又兼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是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和途径,是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的需要,也是中医药理论体系自身发展完善的内在要求.同时,对课程体系的理解和把握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学科型课程,核心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型课程等都各具特色和优势,所以,课程多元化还应考虑从实际出发,努力建立起最适于学习者需要的课程类型。

为了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高等中医药教育必须改变专业设置越分越细、专业口径越来越窄、课程设置越来越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和能力较差,适应性与竞争性不强的局面。面向新世纪,人才培养已日益强调综合素质,做人、求知、办事、健身、心理素质,尤其是协作精神的培养,都需要正确融合科学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

整体来讲,中医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应坚持“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中医药人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拓展”。

8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要处理好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师承教育的关系

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中国古代社会,传播中医药学术经验和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要形式是师承教育。师承教育不仅培养了一批名医传人,而且在全行业弘扬了尊师重教、勤奋治学和乐业敬业的良好风气。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不再是医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更重要的是方法教育和创造性教育。教师的教学观念应由“继承”向“创新”转变;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向现代化转变。相对于师承教育的不足而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创造了时空.但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不是万能的,教育的主体永远只能是人,尤其对中医药学文化而言,经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信息、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中医药教育还必须继承、保留和发扬师承教育方式。现代教育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也不能只简单地看作是新型教学手段的应用的问题、方法问题,而应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并促进医学教育思想、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变革,加速实现医学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技术手段和教育成果的现代化。因此,要正确看待和处理现代教育技术和师承教育方式的关系,要在充分发挥教育主体作用的前提下,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师承教育的相得益彰。

9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必须以办学亲件现代化为物质墓础和前提

办学条件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是教育现代化的显性标志。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中,办学条件现代化又是突破口。因为,一是办学条件现代化目标明确,操作性强,为政府、学校和广大师生认可,容易组织实施;二是办学条件对教育教学改革起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三是能因地制宜,一步规划到位,分步组织实施;四是教育体系现代化要依据办学条件现代化建设来思考和部署。

对于高等中医药教育来说,由于其起步晚,底子薄,多年来办学条件的恶劣比其它科类院校更为明显,因此,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高等中医药院校更应高起点地规划自己,以跨越式发展的态势不断赶超,使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办学条件得到不断改善,从而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10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策略和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益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现代管理的新思想,许多企业实施人本管理,取得了显著绩效,人本管理逐渐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高等中医药院校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组织,一个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的特殊组织,其服务对象为活生生的人,因而更需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策略。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有其历史和时代必然性的。首先,社会向前发展,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信息技术层出不穷,人类的生活在不断变化中。而任何高新技术都是由人创造、由人所使用并为人服务的,这反过来又对人的知识、智慧、管理才能和创造力提出更新的要求。当代和未来的科技之争,实质上就是人才之争,知识和人才将大大升值,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同时,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的地位、价值也将不断提高。因此,社会发展要求以人为中心进行管理。高等中医药院校作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组织,它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人的作用。其次,人力资源开发是现代人事管理的新概念。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发展离不开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但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力资源。学校的管理过程是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的,是为教育培养人服务的。而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校长领导下的教师。因此,办好学校要靠教师集体的力量。也就是说,一所学校要办得成功,不仅要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而且还需要他们发挥共同合作的精神,充分发挥潜力。而所有这一切,都需要管理者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策略中最重要的是发挥有效的激励机制的作用,整体来说,激励的形式主要有目标激励、参与激励、经济激励、领导行为激励和支持激励等。而实行党政管理一体化和教学、学生管理一体化,科研、总务后勤产业化,管理手段网络化,管理队伍专职化等管理体制,更是提高管理效益的有效组织保证。

11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要加强师资队伍内涵建设,树立教师新形象

教师是形成教育能力的重要因素。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师,是开展高等中医药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人员组成的主要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交往等基本功能的实现都得依靠教师,一所院校的地位、影响,也主要通过教师的水平,特别是大师级学者的数量和水平来体现。因此说,师资是学校办学的主体,办好一所大学,必须加强师资管理,确立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

中医药教育范文篇10

由于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生源逐渐萎缩,学历教育不再是成人教育唯一的任务,而非学历教育则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从单纯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向以职业为导向的继续教育转变,是中医药成人教育的必由之路。中医药成人教育具有职业属性和特点,以满足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岗位对中医药知识的需求为要,针对培养对象大部分是本行业的在岗从业人员的特点,要改变原有的办学模式,从单纯学历导向的教育向职业导向的教育培训过渡。职业导向的教育培训包括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职业岗位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中医药在岗继续教育等。为应对中医药人员知识技术老化,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工作转岗等状况,可以通过职业教育培训,充实和更新专业知识及技能,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中医药人员的职业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其工作岗位胜任能力。要顺应终身教育的大潮,更新观念,科学定位,抓住机遇,紧跟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步伐,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调整办学方向,改变单一学历教育模式,代之以职业岗位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中医药在岗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的中医药继续教育模式,尽快实现高等中医药院校成人教育办学模式转型,促进中医药成人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基于上述认识,为贯彻落实国家“双证”制度,江西中医药大学制定出台了《关于鼓励在校大学生取得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国家“双证”的意见》,鼓励和支持在校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开展中医药及食品营养类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精心组织培训教学与鉴定考试,现已开展的项目有:保健按摩师、保健刮痧师、公共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美容师、养老护理员、中药调剂员、中药炮制工、医药商品购销员、药物制剂工、育婴师、芳香保健师等职业中、高级技能培训与考核鉴定,通过中医药职业技能的培训与鉴定,提升了我校学生的就业择业竞争力,增强了我校社会服务能力。

2以市场为导向,服务行业与地方

中医药成人教育的转型要遵循中医药继续教育规律,要充分理解、吃透、用足国家有关政策。非学历教育社会化、市场化程度很高,中医药成人教育的转型要以提供高质量教育服务为导向,以提高中医药在职从业人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抓手,为促进地方经济建设、中医药行业发展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出贡献。因此,中医药成人教育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办学机制,增设社会紧缺的学科专业,适度发展成人本科学历教育,强化职业技能和资格培训,大力发展大学后的继续教育。中医药成人教育转型既不能等、靠、要,又不能盲目乱转,要切合当地实际,本着为中医药行业和社会服务的宗旨,整合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把发展战略重点向农村、社区基层转移,送教上门。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发网络教育资源,提供远程教育服务,构建终身教育服务平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辟多形式、多渠道、多途径的办学模式,加强与政府、行业及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大力开展以岗位胜任能力为核心的中医药继续教育培训。培训内容强调学以致用,结合工作实际,确保中医药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益。通过中医药继续教育服务,取得行业主管部门和社会的认可,争取更多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继续教育项目。近年来,中医药成人教育也呈现出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倾向,由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健康保健意识增强,为了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提高中医药文化修养,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有部分成人学员有学习中医药知识的需求,从终身教育角度讲这是将来潜在的学习对象和发展方向,启示我们从中可以寻求新的教育增长点。为此,我们通过加强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合作,从2005年开始,面向省内中医药行业、县级医疗机构和农村社区等,开展了几十项中医药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培训学员超过一万人次。尤其近年来,我校中医药继续教育在项目的规格、数量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年均获4~5个国家及省级培训项目。先后承办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继续教育“西学中”、卫生部“走进西部”万名县级医院医师培训、江西省县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转岗培训、中西医结合人才培训、县级医院精神专业医师(护士)骨干师资培训、新录用卫生监督人员培训、康复治疗师培训等项目。此外,为县级中医院开展了“西医人员学习中医”培训,为江铃集团等国有大型企业职工开展中医养生讲座。

3提高办学质量,维护良好声誉

中医药成人教育在转型过程中,不应忽视提高学历教育质量,要注意维护成人教育办学的声誉。近年来成人学历教育虽然招生势头逐渐减缓,但学历教育尤其是专科生本科层次在当前成人高等教育中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现阶段还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空间,人才市场对继续提升学历文凭还有大量需求。但就我国目前高等成人学历教育总体情况来看,其质量令人堪忧,甚至已受到社会垢病,成人学历教育文凭在人们心目中贬值,社会认可度降低“,含金量”急剧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成人学历教育办学机构办学指导思想不端正,管理不规范,质量监控乏力,教学投入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为下放和转移成人学历教育办学权,随意设立教学站点,同时缺乏有效监督管理。成人学历教育教学站点良莠不齐,以创收羸利为目的,急功近利。为抢夺生源,常常恶性竞争,违规招生,沦为招生中介机构;为节省开支,常常出现违规办学,少开课程甚至不开课程,编造成绩,变成变相出卖文凭的机构。如不及时改变这种现状,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将自断生路、自毁前程。因此,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中医药成人教育必须端正办学思想,从过去一味强调扩大招生规模,转到以提高办学质量,规范办学行为的轨道上来,在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的同时,要稳定学历教育规模,加强内涵建设,落实各个教学环节,夯实质量基础,制定符合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加强质量监控和管理,增加办学投入经费,解决“函授不函,夜大不夜”的窘境,使之健康、有序、持续地发展。实践中,我们确立了“稳定规模、提升质量、优化结构、突出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在成人教育生源普遍下滑的不利形势下,主动出击,采取多项措施,稳步发展学历教育。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学历教育质量,规范学历教育,启动实施了《江西中医药大学本专科继续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同时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落实主要教学环节,组织专业教师到教学站点对毕业生进行实践环节考核、主干课程抽考,起到以考促学的作用。加强学生自学环节的督导,要求任课教师进行自学指导,为学生制定自学计划、布置批改作业、答疑解惑。为进一步加强对函授教学站点的管理工作,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各教学站点的办学行为,我们还制定出台了《江西中医药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站管理办法(暂行)》,定期召开教学站点工作会,加强对站点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教学站点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落实教学站点淘汰制度,培育扶持办学条件好、生源好的站点,淘汰办学规模小、招生不规范、办学条件差、教学管理乱的教学站点。推进现代化网络管理技术应用,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此外,为了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的办学质量,我们还加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用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丰富办学实践。近三年,组织申报立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1项,其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改项目2项,江西省高等教育改革研究项目4项,江西中医药大学校级教改项目5项。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