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03:55:07

中医药

中医药范文篇1

一、“继承”和“创新”是中医的根,中医的魂。

中医药是一个宝库,是我们中华民族在长期劳动和与疾病斗争的实践中形成的独特而系统的科学理论和诊疗方法,为人类防病治病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年中医药在防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西医结合防治**取得了积极成效,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做出了中医药防治**是“安全、具有潜在效益”的评价,再次证明了中医中药的重要作用和不可替代。而**市中医院发挥龙头作用,积极组织中医药界力量积极参战,制订中医药防治**型肺炎措施,组织力量编写《中医药防治**型肺炎》宣传册,创制中药“防感汤”系列处方制剂应用于防治**型肺炎,在全市及香港用量超过120万剂,并多次在报纸、电视台进行广泛宣传中医药防治**型肺炎知识,毫无保留向社会公开“防感汤”处方,受到市民及政府的充分肯定,大大提高了中医药在社会上的声誉,为**战胜**,取得“发病率低,死亡率低,治愈率高,医务人员零感染”的佳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受到省、市的表彰。

古往今来的无数次实践,证明了中医药是人类抗病防病的重要手段。做好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学术本质和特色优势,是我们当代中医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继承好中医,才能保持特色,中医药事业才有根基,有底气,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体现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变化与要求。继承和创新,是中医的根和中医的魂。

二、坚持“两个拳头”的发展思路,做到“四个要”,即急诊要强,诊断要明,治疗与服务要有中医特色,中西医结合要有优势。

中医院首先要姓“中”。首先是中医药确有疗效,有些疗效还是现代医学所替代不了的,病人需要中医院,需要能治本的、毒副作用小的、针对自身疾病有效的治疗,因此,中医有自己的市场;中医院的其中一个“拳头”,就是突出中医特点、专长,也就是我们的特色所在,通过重点专科、名中医、特色治疗等手段,强化理、法、方、药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概念,临床思维突出中医的辨证论治精髓,来体现中医院的与众不同。

其次,中医院必须完善中医院的综合服务功能,体现与时俱进,满足患者来医院的服务需求,这是中医院的另一个“拳头”。病人来中医院,首先是冲着“治病”来的,患者最先想到的,就是能把病治好;其次是冲着“医生”来的,患者相信你这个医生,认为你技术高明,妙手回春;最后才是病人选择医院的问题,患者选择中医院,也许是因为是中医院的“邻居”,也许是因为相信中医而专程来看中医,在这几个层次中,“疗效”是关键,是试金石。因此,中医院必须做到“急诊要强,诊断要明,治疗与服务要有中医特色,中西医结合要有优势”,尽量满足患者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诊疗需求,才能在竞争中胜出。“两个拳头”的发展思路,即中医院要具备综合服务的功能,又要保持中医的特色不能丢,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是现代化的中医医院。

三、用科学发展观审视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医领域的应用。

首先我们要解决两种不切实际的思潮。一是“中医院西化”的说法,动辄把先进科学技术归纳到“西医”那边的观念;二是认为中医只能传统,不能进步,“三个指头一个小枕头”才是中医的观念。我们认为,中医院应在坚持中医办院宗旨的前提下,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增强中医院的实力。现代化诊疗设备是人类文明的发展、现代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技术进步的成果,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中医院引进“西医”(确切地说,是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内容,不但不会降低中医的威信,而且还丰富了中医诊疗的手段,是中医望、闻、问、切的延伸,可以更好的保证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我们要以科学的发展观来衡量,中医从来都不拒绝进步,手段现代化不等于就是‘西化’,关键是要看内涵,中医药人员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不能西化,要根据病人情况和中医优势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从实际出发,做到“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医结合”。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要主动跟上现代科学技术进步步伐,同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及技术,不懈地推动中医药理论创新和中医药的现代化、加速中医药国际化。

四、加强中医内涵建设,是我们今后若干年工作的重点。

加强中医内涵建设,我们所采取了五个主要举措:一是落实中医院的“固本强基”工程:加强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深入学习,特别是对中医四大经典著作的学习,开展“中医四大经典温课”学习活动,提高高年资中医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临床应用水平;加强中医学术继承工作,做好人才培养和人才梯队建设,切实实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名中医师承工作和临床医师导师制度;开展全国名医论坛,发挥名医号召力,促进学术百花齐放;开展中医基础知识竞赛,促进青年中医生学好基础,练好基本功,巩固中医专业思想,形成牢固的中医理法方药思维体系。二是加强“名中医、名科、名院”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目前,**市中医院有国家高级师带徒专家3名,有**省名中医5名,有**市名医6名;现有部级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1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4个及建设单位2个;市级重点医学专科4个,有国家二级实验室一所。此外,有8个中医专病专科被市卫生局确认为**特色中医专病专科。20**年,医院的肝病专科在全市重点医学专科中期评估中获得总分第一名,在全国中医肝病重点专科建设单位综合评估中,总体实力位于全国第三,其学科带头人周大桥,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名医、名专科、名院”建设,是中医院特色建设的关键,也是中医院竞争力的核心体现。三是落实“人才强业”战略,重视人才培养和专业技术人才梯队建设,每年用于人才梯队建设、外派进修学习费用超百万元;我们要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热爱中医药事业,具有良好医德医风、丰富的学识、高超的技术、勇于进取、开拓创新的中医医疗和科研队伍,亦即培养“与时俱进的铁杆中医”,巩固好中医药人员的专业思想,让中医的灵魂深入到中医师临床时的自觉行动中。人才培养和专业技术人才梯队建设,为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四是积极开展富有中医特色的、适宜的、价格合理的、效果显著的检查治疗手术项目,提高中药饮片使用率。其中,推广使用针灸、推拿、拔罐、中药熏蒸、理疗等中医适宜技术进病房工作,丰富了治疗手段,突出了中医特色,广受患者欢迎。而中药介入治疗肿瘤、多学科联合治疗肝胆结石、微创技术在中医领域的成功运用,成为中医医院的“独特武器”,如我们脾胃专科开创的微创内镜结合中医治疗胆系疾病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五是要有创新意识,落实“科教兴医”战略,大力开展高水平的中医科研,挖掘中医药宝藏,推进中医药的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快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目前我院在研各级课题100余项。先后中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课题5项、**省自然科学基金科研课题2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4项;近10年来获得各项科技进步奖19项。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首批非直属附属医院,承担临床教学任务,有3位博士(后)导师、31位硕士生导师,有20多个临床教研室,已形成博士、硕士、本科、专科、自考等多层次的教学体系;在对外交流上,医院与美国ThomasJefferson大学开展科研协作,先后与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院、香港中医学会会立中医学院、香港国际针灸学院等建立了固定的教学协作及学术交流关系。

五、加强中医传统医德教育和中医文化建设,树立“大医精诚”和“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坚定信念,以人文关怀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做“苍生大医”。

在中医千百年发展的长河中,无数前辈医家成为我们的楷模,作为中医药从业人员,必须秉承中医文化,树立“大医精诚”和“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坚定信念,以人文关怀促进医患关系和谐,以对中医拳拳赤子之心,做“苍生大医”。要重视行风建设工作,医德医风常抓不懈,这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也是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亮点。我们把每年的8月份定为医院的“文明礼貌优质服务活动月”。到今年为止,此项工作已经连续开展了8年。我们将医德医风建设纳入科室综合目标责任管理,严格执行《医德规范及实施细则》,落实《窗口优质服务具体要求及语言规范》,按照《医德医风工作目标质量管理考核标准评分表》进一步加大制度管理与监督力度,并根据《信访工作条例》要求建立快速的投诉处理机制;建立和健全“为民、利民、便民”措施,制订公开的服务承诺,公开办事(诊疗)程序等。医德医风抓到了实处,服务质量稳步提高,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树立优良的社会形象,百姓就会发自内心的喜爱中医院,支持中医院。

六、充分发挥中医的“简、便、验、廉”特点,抓“质量”、“服务”、“费用”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简、便、验、廉”是中医的特点,是长期医疗临床实践积累下来,为人民群众认可的,是我们中医最好的“口碑”。中医独特的诊疗手段,千百年来为百姓乐于接受。**市中医院建院31年,这31年的快速发展,也是特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市中医院年诊疗人次已经突破130万,连年诊疗人次和住院病人呈两位数增长,医疗质量控制达到或超过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指标,连续十年无重大医疗差错和事故发生,连续四年在全市近百家医疗服务质量整体评估中获得第三名;而且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增长,多年来,每诊疗人次费用控制在120元左右,每住院平均费用控制在6000元左右,在**处于同级医院中最低水平。**市中医院,以“医疗质量高,医德医风好,医疗费用低廉”得到市民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认可,先后被评为“**省百家文明医院”、“**省文明中医院”、“**市卫生系统行风建设先进单位”,连续7年被授予“**市卫生工作先进集体”。**市中医院以“精诚自强,继承创新”的精神,通过抓管理,抓质量,抓服务,控制费用,打造出特区中医强势品牌,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为保障特区人民健康提交了一份较为满意的答卷。

七、展望

中医药范文篇2

关键词:德育答辩;思政教育;中医药院校

德育答辩是指大学生以“全面发展”为主题,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发展目标(目标应该聚焦于思想政治、伦理道德、法制意识、心理素质等领域),深入思考完成目标所需要的行动计划,并坚持执行,在毕业前,对自己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反思并撰写总结,最后,以答辩的形式由老师和同学做出评价。思政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文化-心理的互动过程,教育者有目的地传递社会政治、思想、道德,使受教育者选择,吸纳和重构[1],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提升,本质上在于教育对象自我构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己的人生发展问题,发挥主观能动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关注德育答辩工作,北京理工大学[2]、河北科技大学[3]、云南中医学院[4]、西安文理学院[5]等高校都开展了德育答辩的相关实践,2015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也尝试开展德育答辩工作。

1德育答辩的基本做法

1.1开题、中期检查和结题答辩是德育答辩工作的基本环节。其中开题阶段旨在引导一年级学生认真思考、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确立发展方向和目标,开题时间在大一第二学期,因为学生需要经过第一学期的入学教育和思考才能形成自己的发展目标,所以德育开题不宜太早;中期检查在大二第二学期执行,是对大一所设定的目标和行动方案的反思、修正,也是对前一阶段实践情况的总结和反馈;结题是整个德育答辩工程的总结阶段,虽然本项工作以答辩为落脚点,但是答辩并不是目的,而是希望借助答辩,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包括对发展目标的反思,对行动计划的评估,以及对未来个人全面发展的设计。1.2“德育发展目标”和“德育行动方案”是德育答辩工作的核心。德育答辩工作的用意就是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志向、兴趣和爱好,探索发展方向,在老师的帮助下形成发展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制定可行性行动方案,在未来的大学生活中,时刻提醒自己按照方案来执行。在德育答辩工作中,也涌现出了一些优秀的发展方案。例如有一名同学的德育选题是“我想做什么样的自己”,这是一个既深刻又抽象的命题,很容易流于清谈,失去实际意义,但是这名同学按照德育答辩的步骤,将这一命题分解为“自信、乐观和独立”的目标,然后设计了专业课成绩要考到90分以上、通过英语等级考试、做好科协的工作、坚持读书并做摘录、认真谈一场恋爱、经营属于自己的公众号,将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发表在公众号上等一系列具体行动方案,这样,就完成了德育开题目标和行动方案的完美结合,即让身边的老师和同学明白了她的人生追求,也有利于自我规划和自我约束。1.3讨论和交流是德育答辩工作的关键。无论是开题、中期检查还是德育答辩,都要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班会,每个人要做主题汇报,老师和同学要就这一题目进行提问、讨论和评议,这样做既有利于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影响,也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辅导工作。开题申请表和开题报告、中期报告以及结题报告,是德育答辩工作需要收集、审核并存档的材料。学生在开题前,应该向学院提交德育开题申请表和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应该根据学生德育开题登记表上的内容,按项目核对,对完成度较差的同学要重点关注,帮助学生更换题目或者修订行动计划,德育答辩也是要围绕德育开题进行反思和评议。

2德育答辩的实施效果

虽然目前高校德育答辩工作的实践时间不长,但是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德育答辩工作具有一定的实效性,有利于提升医学院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2.1德育答辩有利于教育者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通过对德育答辩报告的文本分析发现:医学生的发展目标集中于学业、自我管理能力、道德和心理素质发展、生活世界的丰富以及传统文化素质这5个方面。所以这些内容应该成为医学院校日常思政教育的主要议题。同时还有学生提出了具有创新价值的看法,例如新时代医疗人才的标准是“有爱心,有个性,有特长,有后劲”,有人提出“栖守道德,长提自节,以德御才”,这些目标让人耳目一新,也说明大学生有能力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所以未来思政教育要给予学生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平台和机会。2.2德育答辩有利于转变思政教育模式一方面,学生通过德育答辩,深刻理解了学业辅导、经典诵读、社团活动、志愿服务、体育锻炼,考勤纪律的价值。所以,他们会自觉主动地参加活动,配合管理。另一方面,德育答辩有利于学生的自我管理,有些学生在报告中还提出了“学习的时候把手机锁在柜子里”“要慎独,不在背后说别人坏话”“一个月吃泡面次数不超过4次”“每天要坚持跑步20min”等具体的自我管理计划。可见,德育答辩有可能成为传统的灌输教育模式向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模式转变的催化剂。2.3德育答辩工作激发出学生新的发展“触觉”。意义,是生活的出发点和归宿,帮助学生寻找并提升大学生活的意义,是大学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命题,培养学生拥有宏大的理想和崇高的精神固然是思政教育的最高目标,但是一个在生活世界中都找不到意义的人,很难想象他们会真心诚意地热爱其他东西。德育答辩,为学生提供了宽松自由的平台,鼓励学生深入分析,基于自身的爱好、兴趣、特点,设计大学4年的生活,根据近年来的报告,学生的“生活”意识已经被激发出来,例如有学生提出要“去大大的世界看一看,去浩瀚的书海寻一寻,用四年找到满意的自己”,还有的同学决心“做一个有生活趣味的人”。

3德育答辩工作现存的问题

虽然德育答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作为一项创新工作,在设计实施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深入了解学生的对本项工作的看法,本研究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收集数据。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2份,有效问卷281份。其中男生占29%,女生占71%;医学类专业占67%,药学20%,管理类7%,人文类6%;党员占9%,团员占89%,群众占2%。问卷共15道题,包括3道个人信息,8道选择题和量表题以及4道开放问题,删除个人信息和开放式问题,做问卷信度分析,信度为0.778。另外,学生的性别、政治面貌、专业这些因素,不影响学生对德育答辩工作实效的评价,德育答辩工作的实效与学生的背景信息无关,所以德育答辩工作是适合所有学生的一项教育方式,数据见表1,也说明本次调研数据可信。问卷调研数据显示:德育答辩的实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以“德育答辩这项工作对个人发展是否促进作用”这道题来测量学生对德育答辩工作的总体评价,请同学们从0到10分打分。数据显示,本题x±s=6.6±2.8。作为一项创新工作,6.6分算一个及格的分数,但是还远远谈不上优秀,同时学生评价的方差较大,说明学生对德育答辩工作实效性的评价呈现两极分化的状态。什么因素影响了德育答辩工作的实效呢?检验结果显示:学生对德育答辩这项工作的了解度、学生德育目标实现度、德育计划执行度、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帮助度和学校资源的扶持度均对德育答辩工作实效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见表2。首先,是学生的发展计划和执行质量。从调研数据来看,学生的德育答辩计划完成的并不好,德育目标的实现程度评分5.6分,行动方案的执行度是5.2分。究其原因,48%的同学认为个人的拖延和懒惰是主要原因,23%的同学认为计划制定的不合理,无法完成;15%的同学认为自己没有得到足够的机会和资源来完成计划,13%的同学认为自己没有得到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来完成计划。其次,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辅导能力。学生的德育计划和执行,都与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深度辅导密不可分。但是目前学生对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德育答辩中的帮助评价较低。出现这一问题,可能有两种原因:第一,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主要精力用于宣传德育答辩工作,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的具体的,专业的指导不足;第二,目前学生的德育发展目标有所偏移,变成了学业发展、专业发展、阅读、甚至于体育锻炼发展目标,在这些领域,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影响力比较弱。最后,是学校教育资源的支持。调研中,学生提出,要进一步提升德育发展目标的执行度,需要学校在硬件设施、教学安排以及教师辅导方面进行加强,对于现有的资源,有52%的同学认为课程、教师、图书馆等教学资源对自己的德育发展计划有帮助,31%的同学认为学校的课外活动资源(包括各类文体活动、志愿服务基地)有帮助,有6%的同学认可学校的各类经济资助,6%的同学认可校友资源。

4未来德育答辩工作实效性提升的策略

总体来看,目前德育答辩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还存在流于形式,执行度不够,对本项创新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也不够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思考、分析、分享和奋斗中,提升自身思政素养,实现全面发展,未来的德育答辩工作还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改进:4.1要将德育答辩工作与高校日常思政教育工作紧密结合。德育开题、中期检查、答辩工作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大学生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成长成才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相结合。既要以日常思政教育为价值引导,确保学生德育选题要具有一定的价值性、思想性、道德性以及实践性;又要结合学生的选题开展日常思政教育,让思政教育能够真正地满足学生的思想需求。4.2要发挥好德育答辩的“辅导”功能。德育答辩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通过开题、中期和答辩,让学生有机会自我总结,交流,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提供平台,将学生纳入到思政教育主体中,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益尝试。所以,教师要从“演讲者”转变为“倾听者”,多听学生的意见,多启发学生的思考。学生工作队伍要深入了解德育答辩工作的意义和基本做法,要对每一位同学都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而不仅是做好传达上级文件精神,组织学生填表等行政事务工作。另外,也应根据德育答辩中发现的问题,积累资料,总结经验,跟进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思想动态与实际行动,做好后续跟进辅导。4.3德育答辩工程要与学生的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德育答辩是对学校德育实施效果的检验方法,是高校思政教育评价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6]。德育答辩工作重视人的差异性,突出人的主体性,立足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评价前、评价中和评价后的全过程跟踪管理,将思政教育与思政评价有机结合在一起,即能保证评价的准确性,也解决了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无法评价”“不好评价”的局面,通过德育答辩,做好医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发展的形成性评价,是德育答辩工作的落脚点。不可否认,德育答辩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在流程设计、制度保障以及师生思想准备方面还有所欠缺,但是任何新生事物都是前进与挑战并存的,中医药院校应该更加重视德育答辩工作,让这项工作成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和平台。

参考文献:

[1]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2]高博.道德认知的尝试与解读——高校德育答辩的理论和意义[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130-133

[3]张立忠.德育答辩:构建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平台——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德育答辩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0):59-61

[4]杨基月,杨建军.德育答辩: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新平台[J].学习时报,2015(12):7

[5]宋涛.德育答辩:构建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新平台——西安文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数学系德育答辩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7(8):103-103

中医药范文篇3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施“中医药攀登工程”为载体,推进中医药知识宣传和普及,创新宣传形式,重视中医药科普队伍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中医药知识的知晓率,促进我县中医药事业发展。

二、工作目标

(一)大力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和文化,加强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理解和认识,维护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医疗保健知识和科普文化需求。

(二)推动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队伍建设,树立长效宣传普及工作意识,拓展宣传普及渠道,不断提高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能力。

(三)增强社会对中医药的普遍认识与认同,宣传中医药方针政策和发展成果,为中医药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和舆论环境,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

(四)利用中医药法令颁布日开展宣传。由县中医院牵头组织有名望的中医药师,利用每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和《*省发展中医条例》颁布纪念日上街开展宣传,促进群众对国家中医药法令政策的了解。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中医药法令政策的知晓率。

三、主要内容

(一)设立中医药科普宣传服务日。将每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设立为“中医药科普宣传服务日”,县中医院在服务日定期举办中医药义诊咨询、健康宣传活动;开展中医药科普图文展,展示中医药的悠久历史、特色优势;开设中医药科普知识宣传专栏以及发放中医药科普宣传资料等。全县各医院、民营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要根据实际开展相应的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

(二)创建中医药知识科普宣传专题网页。县中医院和县人民医院要运用互联网优势开展宣传,在本院网站上增添专题网页,增加相关中医药知识科普宣传内容,扩大宣传效果,让更多的人群获取中医药文化知识。

(三)组建中医药科普宣传队伍。在各医疗卫生单位中医队伍中选拔一批中医底蕴丰厚、口头表达能力强、热心于中医药科普宣传的中医药优秀人才,组建一支中医药科普宣传队伍,并选送上级进行系统培训,使之成为我县中医药科普宣传骨干力量。

(四)开展中医药“三进”工作。根据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的“三进”工作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开展中医药“三进”工作。重点做好县中医院城西社区、玉岩镇中心卫生院二个中医药“三进”试点单位工作,落实试点工作任务,争取在年内通过市级“三进”试点验收。各医疗单位要以卫生支农为依托,开展中医药送下乡活动,同时,进一步健全社区服务中心中医药体系建设,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每个社区服务中心开设中医科、中药房,为城乡社区人群提供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医药宣传工作,做到每个季度有一次中医药义诊、有一个中医药讲座,让农村、社区的居民了解中医、认识中医、接受中医。

(五)深入宣传和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以县中医院为龙头,努力指导和带领乡镇卫生院推广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为有效诊治常见病、多发病作出努力。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中医药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瑰宝,是独具特色的医学宝库,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文化和卫生资源。通过宣传,要使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医、认识中医、感受中医。各单位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领导,抓好工作落实。

(二)突出特点。各单位要注重加强中医药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工作环境、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开展内容实用、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同时,要注重把宣传中医药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与宣传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成就结合起来,把传播中医药文化与宣传中医药特色优势、普及中医药防病治病知识结合起来,把为基层群众送医送药与加强基层中医队伍培训结合起来,提高全社会对中医药科学内涵和文化精髓的认知水平,为中医药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中医药范文篇4

感谢**省委、省政府邀请我参加**省建设中医药强省大会。**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省政府制订实施纲要,并召开全省大会进行部署。这在全国还是第一次,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在此,我谨代表卫生部对这次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工作和中医药事业发展表示衷心感谢!

刚才,我们一起聆听了德江同志所作的重要讲话。讲话高屋建瓴、寓意深远、内涵丰富、发人深省。讲话从历史的高度,阐述了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和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人民强身健体、生息繁衍,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对于促进世界医药科学的发展创新,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讲话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需求出现的新特点、新情况,客观分析了中医药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了建设中医药强省的目标,指明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方向。讲话不仅对**的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推动全国的中医药工作也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我深受鼓舞。

**省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发祥之地。20多年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省委、省政府领导全省人民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全国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省的卫生工作和中医药事业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和卫生事业发展,强调维护群众健康权益,努力改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严格医疗卫生服务监管,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不仅提高了**的卫生工作水平,也为全国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多年来,**省的医疗卫生资源持续快速增长,医疗保健服务逐步完善,现代化中药产业不断壮大,医药教育水平日益提高,中医药开发创新能力日趋增强,形成了比较发达的中医药科研、教育、临床、产业协同发展的体系。**省中医医疗服务量居全国第一,中药饮片、中成药销售收入居全国前列,在应对新发传染病和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治疗方面,中医药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具有资源、科技、人才和服务优势的中医药大省,形成了党委、政府重视,部门单位支持,人民群众拥护,同心协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良好社会氛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和各级党政部门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广大卫生和中医药工作者开拓进取,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向**省委、省政府,向社会各界和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表示真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显著增强,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素质逐步改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医疗卫生工作同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具体讲,存在六个不适应:一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与群众疾病谱的变化不适应,一些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疾病缺乏有效预防控制手段,仍在不断发生;二是农村和社区卫生发展与群众医疗服务需求不适应,群众就医要跑大城市,挤大医院,看病困难,负担加重;三是公立医院的运行机制与医疗服务的公益性质不适应。医院运转和发展主要依靠医疗收费,服务收入由医院自行支配,导致医疗机构过分追求经济收益,公益性质淡化;四是卫生监督能力和水平与医药新技术、新设备、新药品的大量采用不适应,市场购销秩序较乱;五是中医药发展与党和人民的期望不适应,中医药的优势、特色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六是医疗卫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作风建设与医疗技术发展不适应,医疗服务中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这些问题集中起来,就造成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加强领导,需要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配合,需要各级卫生部门和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团结奋斗,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采取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办法。大力发展中医药就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战略性措施。中医药服务贴近群众,深入人心,为我国人民喜闻乐见;中医药积数千年之经验,博大精深,善于治疗疑难杂症;中医药讲求辨证论治,平和中庸,较少医疗事故;中医药简便易行,价格低廉,为群众所接受。中医药的这些优势和特色,决定了它符合中国国情,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重点。**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战略举措,符合弘扬振兴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要求,符合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方向。我完全赞同,坚决支持。下面,我再与同志们交流几点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充分认识中医药在卫生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

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在数千年的劳动、生活和与疾病斗争的实践中,逐步总结、提炼形成的独特而系统的医学科学理论和诊疗方法,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我国卫生事业的特色和优势。中医药学历史悠久,世代传承、日积月累、内涵丰富。中医药学以其完整的理论体系、独特的治疗方法、良好的治疗效果、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维护人民健康的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世界医学科学园地中发出绚丽的光彩,为世界人民所敬仰。我认为,中医和西医是我国医学体系的一体两翼,各有优势,互为补充,要相互借鉴,共同提高。中医药学不仅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中医药学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要发展我国传统医药。同志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我国传统医药学,实行中西医并重,坚持中西医结合。党的二代、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对中医药工作作出过许多重要指示和论述,强调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挖掘,不断继承和发扬,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国家成立了专门的中医药行政管理机构,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中医药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当前,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机遇和挑战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抓住机遇,用好机遇,挑战就会变成机遇,成为发展的动力;丧失机遇,错过机遇,机遇也会变成挑战,成为发展的障碍。中医药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中医药的服务领域在不断缩小,医疗服务功能在逐步削弱,特色和优势在逐渐淡化,某些中医药服务出现西医化倾向;中医药的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不足,特别是治疗技术推广缺乏有效手段;对中医药发展缺乏危机感、紧迫感;中医药现代化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既要充分肯定中医药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振兴中医药事业充满信心;又要有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充分认识我们对继承、发展、振兴中医药所担负的重大历史责任。中医药传承数千年,经久不衰。如果我们不能振奋精神,团结一致,为发扬光大中医药事业而顽强拼搏,努力奋斗,我们将愧对祖先,无颜子孙。

二、突出重点,实现中医药事业振兴与发展

中医药和西医药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发展中医药不能盲目照搬西医药的发展模式,也不能盲目攀比西医药的治疗方法,必须从中医药自身规律和人民需求出发,突出重点,实事求是,实现中医药的科学发展。

一是保持特色,发挥优势。这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生命和灵魂。我经常向有关专家请教,什么是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也请中医药管理局的同志认真研究中医药的特色是什么?优势在哪里?现状怎么样?如何发扬光大?去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对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作了研究和论证,总结概括为:中医药学不仅具有医学和自然科学属性,而且具有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属性,体现了东方文化的底蕴和思维。这是中医药学的总体特色。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临床疗效确切、用药相对安全、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创新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这个总结概括是否准确全面,还需要中医药界的同志们来评价。但是,中医药发展必须保持特色,发挥优势,这是中医药的生命和灵魂。失去特色,就不可能发挥优势;失去优势,就不可能保持特色。保持特色,就是要坚信中医药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坚持用中医药的理论和技术从事医疗服务;发挥优势,就是要发扬疗效快、副作用小、费用低,群众欢迎等特点,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慢性病、老年病以及西医难以攻克的疑难杂症方面,发挥独特作用。我认为,中医药发展的重点要突出两头:一方面要在农村和城市社区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满足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另一方面要集中力量联合攻关,力争攻克一些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重大疾病和世界难题。

二是坚持中医药的继承和创新。继承是发展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目的。没有继承,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没有创新,继承就是死水一潭。广大中医药工作者要认真学习传统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继承发扬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学术本质和特色优势,务实牢固的理论基础,绝不能藐视前贤,妄自菲薄。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要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成果,开阔思路,勇于探索,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探索治疗疾病的新技术、新方法,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绝不能作茧自缚,故步自封。有的同志提出,要“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我赞同这样的观点。按照吴仪副总理的要求,要坚持不懈地推动中医药的理论创新,加强中医药预防保健理论、养生康复理论和技术的挖掘整理与推广运用。要努力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加强对中医药现代化战略研究,制订中医药标准化、规范化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以标准化带动现代化。要面向市场,面向临床,面向群众,面向生活,大力实施“名院、名科、名医、名厂、名店、名药”战略,提高中医药的服务能力,壮大中药产业。

三是加大中医药科技攻关力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在于科技攻关。要选择一些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如艾滋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非典、禽流感等组织力量联合攻关。如果有所突破,那将是中医药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也可以使中医药名扬世界。总理就中医药研究治疗艾滋病问题作出专门批示,吴仪副总理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中医药科学研究工作。总理和吴仪副总理对**中医药科研项目立项都作出了重要批示。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的指示,在国家的**规划中,集中力量建设好一批中医药临床科研基地。集中一批有经验、有学识、有探索精神、有开拓能力、技术高超、医德高尚的中医药专家开展联合攻关,为争“**”期间在某些重点领域有所突破。

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卫生事业和中医药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根本方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发展规划对卫生改革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进中医药现代化,都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我们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卫生工作和中医药工作。要从中医药事业千秋万代、永续利用的高度,认真研究和解决中医药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要坚持中西医并重,实现中西医协调发展和中医中药协调发展。正确处理保护与规范、发展与管理、临床与科研、技术攻关与推广、人才利用与培养等各方面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农村和社区为重点,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构建不同层次中医药服务网络,努力为增进人民健康服务。

四、加强医疗服务作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医疗服务承担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崇高使命。医生和患者是共同战胜疾病的战友和同志。自古以来,中医药行业有着很高的职业道德标准,许多医学大家作过精辟的总结和阐述。“无德不成医”,“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大医精诚”,“杏林春暖”等,给后人留下无数佳话,流芳千古。但职业道德高尚并不取决于职业本身,而在于从业者的品德和言行。如果从医者无视职业道德和修养,收红包、吃回扣、乱收费、滥检查,不顾患者利益,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玷污医者的崇高形象,就会失去了从医的资格,就会为群众所谴责。医院是治病救人的神圣场所,医生承担着维护群众利益的责任,绝不能利欲熏心,金钱至上,更不能见死不救,丧失医德。

五、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建立促进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机制

发展中医药事业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离不开有关部门的支持,离不开社会民众的关心。卫生部门要把支持中医药发展作为一项重要职责,根据中医药的规律和特点,研究制订积极的政策和措施。要加大政府投入,重点用于中医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攻关和转换医疗机构运行机制。要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建设一支思想端正、业务过硬、作风扎实、爱岗敬业的中医药人才队伍。要大力整顿中医药医疗服务市场,打击非法行医活动,维护良好医疗秩序。

同志们,**省委、省政府加强对建设中医药强省工作的领导,成立专门领导机构,把实施建设中医药强省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的一件大事。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全力配合和支持**的工作。希望**省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强对中医药事业的领导,为口大支持力度,为中医药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我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全省中医药工作者团结一致,**的中医药事业将插上腾飞的翅膀,迎来快速发展的春天。**建设中医药强省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医药也一定能够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药范文篇5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开好这次会议,专门成立了省中医药振兴计划领导小组,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我和黄华华省长担任顾问,钟阳胜和游宁丰、雷于蓝、姚志彬等同志分别担任组长和副组长。在钟阳胜同志主持下,省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组织召开多个中医药论坛和座谈会,邀请国内知名的中医药专家进行研讨。会议印发了《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建设中医药强省实施纲要〈**-2020年〉》和《**省中医药发展**规划》等三个文件讨论稿,希望大家认真讨论,提出修改意见。会议结束时,黄华华同志将作总结讲话。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振兴和发展中医药意义重大

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形成的独特而系统的科学理论和诊疗方法,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我国卫生事业的特色和优势,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翻开历史画卷,中医药学源远流长,始终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中医药从中原大地先人们的辛勤劳作中起源,在春秋秦汉中华文化繁盛时期奠基,于两晋隋唐的纷乱动荡中成长,至宋元时期获得突破性飞跃,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几千年来,中医药在防治疾病和重大疫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日益强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从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的传说开始,我们感受到中医药起源的亘古、神奇;从历史上无数名医经典的涌现,我们感受到中医药发展的辉煌、壮阔。古代扁鹊、华伦、张仲景的中医诊病,能够精致入微,妙手回春,药到病除。起死回生、麻沸散、虎守杏林等医药典故千载流传。《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标志着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尤其是许多经典医著,不仅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对后世医学发展也影响巨大。如西晋医家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是最早的针灸专科著作;晋代道医葛洪著成《肘后备急方》,是最早的急症专著;苏敬《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早8**年);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著成的《本草纲目》,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医药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对人类防治疾病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中医药在;我国历代防治重大疾病、疫病中,屡建奇功。东汉建安时期伤寒病流行,中医药有效抑制疾病的传播,张仲景根据诊治实践提出著名的伤寒论。北宋年间发明了通过种人痘预防天花,后传入欧洲改进成为牛痘。明代末瘟疫流行,吴又可的瘟疫论和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形成和完善了温病学说。特别是吴又可认为传染病的传染途径可由口鼻而入“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问别有一种异气所感”,称之为“戾气”,对瘟疫的病因和治疗提出新观点,突破了中医学历来认为病邪是由体表进入人体的传统理论,在细菌学尚未出现的十七世纪中叶,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清代“温病四大家”对传染性和非传染性发热性疾病的防治又进一步。中医药在防治传染病的特殊功效上,一次又一次得到验证。如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多次流行乙型脑炎和麻疹,使用中医药治疗,疗效超过世界水平,且没有后遗症;80年代上海以中医药为主治疗乙肝和重型甲肝,与美国本土西医药治疗同类疾病的死亡率之比是1:234;特别是在2**3年抗击非典中,我省创造的中医药前期介入效果极佳,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死率全世界最低,后遗症最少,中医药的作用已为世界卫生组织承认并高度评价。中医药在我国抗击非典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全球非典平均死亡率11%,香港和新加坡17%,台湾27%,中国内地为7%,**为3.7%,远远低于其他国家或地区。中医药可帮助航天员防治太空病。以往国外太空人出现“太空运动病”的比例相当高,达到50%。但在中国特色的针对性训练以及中药作用下,中国三位上天太空人没有一个发生“太空运动病”。凤凰卫视主持人刘海若在车祸后,英国医疗权威两次宣布其“脑死亡”,回国后,经中医辨证论治,采用方药、针灸、按摩等手段综合治疗,效果显著。今天,对防治已成为世界难题的艾滋病和禽流感,中医药的作用也必将进一步得到彰显。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的国粹。中医药学既是中华文化的产物,同时又从医药学方面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精神,博大精深的文化,影响和造就了中医药学。中医药文化吸取了儒、道、释、法、阴阳、兵、农等论著家丰富的思想营养,交织着天、地、人之间的和谐,与传统哲学、历法、天文、礼仪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特别是提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与四时相副、天地万物为一”的“天人合一”理念,以及整体思维模式,无不体现着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特征,无不闪耀着东方文化的璀璨光芒。从古代的经史子集,到历代的诗词歌赋,乃至《红楼梦》等文学巨著,无不充溢着中医药文化。中医药与中华文化融为一体,不可分离,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宝贵财富。

中医药对岭南地区的开发繁荣同样作出了重大贡献,并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内容。岭南医学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兼收并蓄,自成体系。其理论体系和理法方药与中原医学一脉相承,是祖国医学因地、因时、因人三因制宜思想的具体体现。其特点是重视岭南炎热多湿,植物繁茂,瘴疠虫蛇侵袭等环境因素,着眼于岭南多发病、常见病的治疗,勇于吸收民间医学经验和外来医学新知,充分开发利用当地药材资源,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医家风格和用药习惯,涌现了葛洪、释继洪、何梦瑶等一大批著名医家。岭南医学成为祖国医药宝库中的一支奇花,是中国传统医学中富有特色的一支重要的学术流派,是祖国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是岭南医学的故乡,也是岭南中草药的主产地之一,中医药已深深扎根于我省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在我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国家对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给予高度重视,将发展传统医药写入《宪法》,成立了专门的中医药行政管理机构,形成了中医药的医疗、教学、科研体系,中医药得到全面发展。党和国家的几代领导对中医药都作过许多重要指示和论述。同志深刻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挖掘,加以提高。”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同志强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兴中医中药事业”。以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医药事业十分重视,多次强调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给中医药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医药学以其显著的疗效、鲜明的民族特色、独特的诊疗方法、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浩瀚的文献史料,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成为人类医学宝库的共同财富。中医药学历数千年而不衰,显示了自身强大的生命力。中华民族几千年繁衍生息,中医药贡献巨大,功不可没!今天,在医疗卫生投入比例还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情况下,我国国民的平均寿命已达到71.4岁,中医药作用巨大,功不可没!我过国在上世纪70年代,就以世界1%的卫生费用,解决了世界22%人口的医疗保健,公共卫生体系使医疗人口覆盖率高达85%,创造了发展中国家的奇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以中医为主、中西医并举的农村合作医疗发挥了重要基作用。

纵观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我省加快中医药发展面临着三大机遇:

一是现代医学模式和健康观念的转变,为中医药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机遇。21世纪,“绿色医学”已成为时尚,随着医学模式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以及注重社会环境、心理因素等特征,与这种转变正好吻合;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养生保健意识不断增,中医药在养生保健方面和对亚健康群体防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因此,中医注重预防和治本的特点符合现代医学发展趋势,中医药的研究开发潜力巨大。

二是世界中医药热的兴起,给中医药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纯天然药物以副作用小、给药方便、价格低廉等优势,成为当前最具发展前景的药物之一,许多国家把以中药为主的天然药物作为发展空间巨大的战略性产业。在国际医药市场上,天然药物已突破30%的市场份额,年销售额高达270亿美元,全球中草药销量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明显高于化学药品。据有关国际组织预测,国际植物药市场将在未来几年内,快速增长至1**0亿美元。中医药发展的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为世界认识和接受中医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是我省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雄厚的物质基础,为中医药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中医药基础好,群众认同度高,加上地处岭南、毗邻港澳和东南亚,地理、气候和人文环境对发展中医药十分有利。**人历来有喝凉茶、煲老火汤、做药膳的传统习惯,有信中医、用中药的深厚群众基础。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中医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把中医药事业做大做强。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中医药发展也面临着三大严峻挑战:一是面临文化和技术壁垒的挑战。观念、文化鸿沟和准入障碍、技术壁垒等问题,严重影响中医药走出国门。目前,我国中成药以处方药进入欧美等国家的主流医药市场依然步履维艰,中医药走出国门任重而道远。二是面临市场竞争的挑战。国际上对植物药和天然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不断深入,国际竞争者纷纷打入我国中药市场,把中医药国际化看成是一场对中国的商战,“洋中药”在国内日益走红,中药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当前,各个国家不约而同地展开了一场中医药竞赛:美国有中医药研究机构146个,法国有近百家中药或植物药厂、10余家中药研究机构,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对中医药特别是针灸,深入开展临床科研。日本津村在深圳投资的“**深圳津村药业有限公司”,2**0年在国内中药饮片工业中年销售收入已居第6位利润总额居首位最近又与上海药材公司张江高科技园区共同投资2980万美元设立生产中成药和汉方药的上海津村制药有限公司。辉瑞公司早几年已建立中草药小组并在中国开展项目筛选。诺华公司投资450万美元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合作进行中草药中的天然活性物质研究。目前已有40多个品种的天然绿色药物在我国注册。我们再不迎头赶上,就会落后于人。三是面临中医药自身发展的挑战。中医药的服务领域在缩小、贡献率在降低、医疗服务功能在萎缩。由于医疗日趋市场化和补偿机制的不完善,影响了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发挥。当前,对中医药的深入研究还不够,进展缓慢,中医药的理论创新还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面对机遇和挑战,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立足全局,认真谋划,提出了建设中医药强省的重大决策部署。我们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建设现代化中医药强省,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我省建立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加快构建和谐**的迫切需要;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中医药产业竞争力,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的迫切需要;是发掘和发展岭南中医药文化,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迫切需要。总而言之,把**建成中医药强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充分肯定**己是中医药大省的成绩,认清还不是中医药强省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我省已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医药大省。具体表现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我省拥有一批信誉好、疗效高、实力强的中医院,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如省中医院是全国最好的中医院,诊疗人次连续十多年名列全国第一;佛山中医院的骨伤科拥850张病床,在国内及东南亚久负盛名,成为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特色专科。我省平均每名医师年诊疗人次居全国第一位(前三位:**、上海、福建)人员综合指标位于全国第二位(前三位:河南、**、山东〉;床位综合指标位于全国第三位(前三位:河南、山东、**〉;平均每所中医院每天诊疗人次居全国第三位(前三位:上海、北京、**〉。中药产业规模较大。我省中药产业有中成药的优势,也有中药材的优势,更有以广药集团为龙头的中医药企业群,形成了一批中药骨干企业和一批市场龙头品种,赢得了岭南出好药的美誉。2**4年全省中药产业销售收居全国第一,如广药集团产值排全国同行业第二,中成药的利润率一直以来都超过西药。深圳万基排第五。**一方制药厂是目前我国中药配方颗粒的两大生产商之一。**康美药业、中外合资深圳津村药业是国内中药饮片生产巨头等。中药饮片占全国10%,中成药制造业销售收入占全国8%,年产值超过1亿元的中成药品种有9个〈华伦再造丸、板蓝根冲剂、复方丹参片、三九胃泰、太太口服液、夏桑菊冲剂、王老吉系列、消渴丸、清开灵等〉,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13个。我省也是全国最大的医药商品销售市场,近年来一直占全国1/10左右,是全国中药材的主要集散地之一。中医药科技创新链完整。建立了一批国家和省级中医药现代化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了从种植、研究开发、临床试验到产品生产的创新链条。中医药科研在许多领域形成了特色和优势,一批标志性的学术成果不断涌现。如脾胃学说的基础研究和脾胃病的临床研究,以及系列治疗药物的开发;疟疾防治和青蒿素类药物的临床研究,股骨头坏死的中西医诊治研究等,已达到国内和国际领先水平,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教育体系发达,人才培养步伐较快。拥有一批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先进的高等医学院校,3所部级重点中等中医药学校。中医医疗、教育、科研、中药产业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体系基本形成。**已成为全国中医药学科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点和硕士点最多的省份。我省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我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特别是为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充分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的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还不高,存在五个方面的差距:

第一,认识不够。近代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存在着对中医认识上的偏见和误解。党委和政府对中医药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关部门对中医药的疗效、中医院的效益评价不科学、不客观。医疗卫生界存在重西轻中的倾向,有些西医对中医有偏见。中医界本身也有些认识上的偏差,不能充分吸收现代医学和先进科学技术,固步自封,跟不上时展步伐。

第二,高层次人才不足。虽然我省有一批中医药人才,也有以邓铁涛教授为代表的一代名医,但在总体上,与北京、上海等省市相比,名医名师数量还不多。同时,由于一批老中医相继退休,存在人才断层、后继乏人问题,尤其是在县级中医院,这种情况更为突出。

第三,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原创性、影响大的成果少;中药新药研究开发少,老品种二次开发力度不够,中药产业发展后劲不足;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中医水平,提高中药产业竞争力的工作力度不够大。

第四,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不平衡,珠三角与欠发达地区差距悬殊,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在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很薄弱。城乡之间不平衡,农村中医药专业人才奇缺、水平低、服务条件差。由于历史原因及长期投入不足,一批县级中医院运作艰难,特别是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由城乡卫生院改造而来的县级中医院起步晚,基础设施条件差。

第五,管理体系不健全。中医药的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基层中医医疗机构的建设和发展缺乏指导和监督,管理不到位。有关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制定滞后。中医药疗效的科学统计和评价体系、中医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制度等还不完善。

总之,我省目前的中医药发展状况,还远远不能满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与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不相适应,与构建和谐**的内在要求不相适应。历史和现实昭示我们,中医药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机不可失,时不我待。我们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更大的力度和扎实的措施,加快建设中医药强省。

三、突出重点,务实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

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总体要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市场竞争与政府扶持、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以整合资源、发展事业、做强产业、弘扬文化为总方针,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建立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中医药制造和流通产业体系、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中医药创新体系、中医药标准体系为基础,以打造名院名科、名药名厂、名店名城、名医名校和自主创新、国内国际合作、弘扬岭南中医药文化为重点,全面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工作。

力争到2010年,全省中医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比较完善、医疗水平明显提高,中医药产业产值居全国前列,中医药人才队伍壮大、结构优化,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建设中医药强省,力争做到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大见成效。到2020年,全省中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医疗水平全国一流,中药制造产业规模大、竞争力强,中药现代物流业高度发达,形成一支规模大、结构优、水平高的中医药人才队伍,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强、国际化程度高、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中医药优秀文化得到继承和弘扬,成为中医药综合实力全国领先的,中医药强省。

实现上述目标,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必须做好“八个促进”:

1.促进观念转变。思路决定出路,而观念又是决定思路的前提。建设中医药强省,首要的任务是转变观念。党委和政府要重视中医药,有关部门要正确对待、科学评价中医药,做到三个转变:转变用西医的理念来管理中医(由于对中医的本质、特色和特点认识不清,表现在行政上用西医的一套来管理中医〉,转变用西医的标准来评价中医(表现在按西医药的标准衡量中医药的临床效果),转变用简单的方法来统计中医(表现在中医的收益统计只按单纯的中医药计算,而把利用现代科技诊疗手段的效益都划归西医)。中医药界本身也要与时俱进,正确处理好三大关系:一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做到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要继承传统中医药理论的精髓,特别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这两大法宝不能丢。同时,要充分认识特色和优势并不是永恒不变的,中医药只有不断创新发展,才能跟上时展步伐,才能使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二要处理好中医与西医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到现代诊疗手段西医可以用,中医同样可以用。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中医药不能拒绝或排斥现代科学技术。纵观中国历史,中医药从来都是与同期的科技进步紧密相连、兼收并蓄的。如针灸工具由石针、竹针、骨针到青铜针、铁针、金银针等的发展演变,是与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等的工艺技术水平相适应的;魏晋时期通过运用炼丹技术发展了制药化学。西医也要正确认识中医药的历史贡献及其科学理论体系,认识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医道中西,各有所长。中医学善于从宏观上认识人体功能的变化并加以调整,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桂除疾病。西医善于精确分析微观的病理生理变化,善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诊治。但中医和西医都不能包打天下。我们要正确认识中西医的异同,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结合,共同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三要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对中医药的作用和地位,不仅要看到经济效益,更要看到社会效益。由于中医药具有善于治本和预防的特点,可以防患于未然,或把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表面上看其经济效益不明显,但潜在的社会贡献是巨大的。

2.促进中医药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医疗水平是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关键。要不断完善我省中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中医服务网络建设?形成涵盖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养生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体系,使中医药成为我省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中发挥重要作用。要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有特色、有优势,人才、管理、服务、设施一流的综合性中医院,成为团体冠军,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支持名院整合资源,发挥人才、技术和管理优势,扩大规模,做大做强,形成“榕树效应”。要创新机制,建设一批现代化中西医结合医院。支持有条件的医科大学和中医院,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学科群优势和综合优势,建设一批机制新、特色强、水平高的中西医结合医院,探索出中西医结合的新路子。要打造部级“名科”品牌,培养一批“单项冠军”。大力推进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创建一批部级、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专病〉,形成省、市、县(市、区〉三级重点学科与重点专科专病群。大力推进中医医疗机构的标准化建设。根据中医的特点和规律,制定建设标准,推动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要努力提高中医药城乡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优势,降低医疗成本,为基层群众提供价廉质优的医疗服务。积极开展岭南中医民间验方、单方的整理、开发以及推广应用,开展群众喜爱的汤剂治疗和针灸、推拿、拔罐、刮莎等中医适宜技术服务。大力加强农村中医工作,逐步改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室)中医药基础设施条件,把中医药技术服务贯穿到预防、治疗、保健的全过程,全面提升农村中医药服务能力。鼓励中医药人员进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社区全科医师中医药知识技能培训,完善社区中医药基础设施。规范农村和社区中医医疗市场,依法打击非法从医要发挥中医药治大病防大疫和防治亚健康病的独特优势。大力加强中医和中西医结合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病症的工作。将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纳入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临床救治体系。积极倡导中医药上工治未病的医疗理念,做好对亚健康的中医药临床诊断和保健服务。

3.促进中药制造业做强做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医药越来越成为产业界投资开拓的黄金地带。中药工业产业是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建设中医药强省的重要支撑。要大力支持中药新药开发,运用政策的杠杆作用,鼓励企业与中医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开发中药新药;大力支持我省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力争短期内,打造|一批大品种名中成药。要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等措施,提高中药企业的竞争力,打造一批中药制造企业名厂。支持企业创办中医药产业基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中药产业优化升级,催生现代中药产业集群,使我省成为全国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的中药制造产业基地。要提高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加工和经营水平,加强对分散农户中药材种植的指导,积极引导有实力的企业投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要把中草药种植作为扶贫开发项目,为贫困山区开拓一条新的致富门路。积极推广应用生物技术和新型育种、栽培技术,发展名贵中药材种植,打造一批优质药材尤其是南药、广药品牌。

4.促进中药现代物流业的壮大。物流业是中医药产业链关键的一环,物流活了,上下游产业也活了。要狠下功夫,使我省中药现代物流业成为**独特的优势。重点规划建设一批中药现代物流中队按照政府规划支持、企业投资、市场化运作、现代化管理的原则,规划建设若干个规模大、配套齐全、管理规范、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中药物流名城,发挥聚集和品牌效应,全面提高我省的中医药物流水平。支持大型企业、科研单位及有关院校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采取联合共建等多种形式,发展中医药现代物流业。要改造和提升传统中药物流名店。支持一批老字号中药名店开展连锁经营,培育一批新的中药连锁经营企业。构建**中药技术成果交易平台,吸引国内外的中药技术成果到**交易和落户。要加强市场监管,整顿和规范中医药市场秩序,坚决打击制假、贩假和侵权行为,提高我省中药材市场的管理水平。

5.促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人才的培养和成长不容易,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更不容易。要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着眼升远,用战略的思维谋划人才;立足当前,用务实的措施培育人才,保证中医药事业后继有人。要加快培育一批中医药领军人物。创造条件,通过培养和引进知名中医药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像邓铁涛老中医那样具有深厚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的领军人物和大师级学者。要加快培育新一代铁杆中医和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的骨干人才。一个名中医要做到四个必须:必须有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坚定信念,以继承和运用好祖国医学为己任;必须有精湛的医术,要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多读经典,多做临床实践;必须有大医精诚的良好的意识,善于继承、与时俱进,大胆吸收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要高度重视发挥名老中医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新型的中医师师承制度。通过中医专科专病研修、进修等多种方法途径,培养新一代的名医群体。挑选一批中青年西医临床骨干进行系统的中医药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培育新一代中西医结合学术带头人。要加快建设一批中医药名专业、名系和名校。进一步完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培训体系,深化改革,整合资源,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要加快完善中医药人才评价体系。从实际出发,探索建立一套民间中医药人才和师承制人员的评价体系和职称评定体系,使一批医德高、诊疗水平高、群众认可度高的著名中医能够脱颖而出。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疗效标准和诊断标准,推动制定相关地方法规。

6.促进中医药自主创新。中医药的根本出路在于自主创新。中国是中医药的发源地,最有条件在自主创新上取得突破。要以整合科技资源为重点,大力提高中医药的自主创新能力。统筹全省有关科研力量,抓好中医药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支持中医药学科带头人领军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力争在古典医籍研究、岭南中医学及文化研究、中医药科学方法学、七情致病理论、四诊客观化识别、中西医比较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成果。围绕中药现代化重大关键性共性技术、中医药先进制造技术、具有重大医疗效果的新药开发、中医药领域关键科学问题和我省重大疾病及健康问题,组织开展科技攻关和原创性科学研究,力争短期内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实现产业化。要把创新意识贯穿到中药产业的各个环节和过程,制定相应措施,鼓励医药科研单位和有关企业组建股份制公司,调动和发挥中医药人才积极性,大力开展产品、工艺和新材料等方面的科技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要筛选一批安全有效的院内中药制剂进行科技攻关,尽快开发成中药新药。要加大研究开发投入,继续建立和完善一批国家和省级中药现代化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和标准化体系建设。制定中医药知识产权战略规划,研究开发更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医药技术和产品,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利用,加快中医药专利技术的实施和产业化。精心组织策划,开展中药国际药品注册、国家认证及跨国经营的企业综合试点。如青蒿素的抗疟疾作用是我国最早研究发现的,而且是生产第一大国,但由于被国外申请专利,青蒿素产品的最大经济利益获得者成了外国公司,我们只能做原料供应商,占青蒿素的市场价值不到10%,占抗疟药市场份额不到1%;日本在中国六神丸的基础上开发出救心丸,年销售额达上亿美元;韩国在中国牛黄清心丸的基础上开发出的牛黄清心液,年产值达到7**0万美元;江苏的道地传统中药材薄荷,目前已有8项专利落在美国人手中;日本开发我国中医古籍《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210个古方,并大力商业化,年汉方药生产总值超过1**0亿日元。要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对所有**道地药材进行质量标准研究,建立起国家认可、国际认同的南药标准体系,进而推动成为国家和国际通用标准。要整合资源,积极开展中医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以自主创新改造、提升老品牌,不断创造新品牌。如华伦再造丸是广州奇星药厂独家研制开发的保密处方品种,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一直是该厂当家品种,经过不断创新,近年还成功地以正式药品身份进入俄罗斯等国市场,成为我国中成药出口的拳头品种。北京中医学院在传统中成药安宫牛黄丸的基础上创新研制的,清开灵注射液,迄今长盛不衰;天津天士力集团依靠创新剂型复方丹参滴丸,在短短十年间从名不见经传的小药厂成长为有国际影响的著名中药品牌;成都地奥集团靠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制的原二类新药心血康胶囊一个品种起家;浙江的康莱特药业以抗癌中药注射剂康莱特注射液为主营,不仅在国内中药抗肿瘤市场独占荤头,而且已在美国进行临床试验。

7.促进中医药走出国门。越是民族性的东西越具有世界性。中医药走出国门已是大势所趋,也大有作为。我省在资源禀赋、研究基础、品种积累、试验条件、市场支持等方面,都具有比较优势。推动中医药国际化,抢占制高点,扩大市场份额,是我省中医药界光荣而又紧迫的任务。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培育中药出口主体,支持一批有实力的中药企业成为我省中药出口的骨干企业,加快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中药提取物、中药饮片的出口。要支持中医医疗机构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以医带药、以药促医走出国门。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中医院,在国外兴办示范中医院;积极寻找国外医疗合作伙伴,采取多种形式把中医药打入国际主流市场。如德国的魁茨汀示范中医院办得很好,在国际上引起很大的反响。要加强粤港澳中医药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政府搭台,中介推动,市场导向,多方参与,共同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我省要发挥积极主动作用,推动建立泛珠三角区域中医药合作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开拓中医药的国际市场。

8.促进岭南中医药文化发展。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要把弘扬岭南中医药文化作为我省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事业和产业。整合资源,加快建设岭南中医药博物馆。整理出版岭南中医药文献、民间验方、名老中医学术论著和中医药科普读物等。创办岭南中医药学术刊物。积极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在中医药产业中要更多地注入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充分发掘岭南中医药文化资源,拍摄影视精品,建立中医药专门网站,利用先进技术宣传岭南中医药。加强中医院的中医药文化建设,使各级中医院成为体现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要选择有条件的中医院进行中医药文化改造,在办院理念、医院管理、人才培养、诊疗活动和建筑风格等方面体现中医药特色,为全省中医院文化建设作示范。今后,凡新建和改建的中医院,都要把中医药文化特征作为建设的重要内容,努力使全省的中医院形成鲜明的中医药文化风格。

四、加强领导,确保中医药强省建设的顺利进行

建设中医药强省,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产业、医疗、科技、教育、人才以及文化等方方面面。要加强领导,落实措施,营造环境,形成合力,确保中医药强省建设取得实效。

第一,精心组织,形成合力。要加强统筹协调、宏观调控和规划制定。各级党委、政府对中医药事业,一定要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协调,形成合力。要突出重点、找准靶点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改革和完善中医药管理体系,省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实力量,加强宏观管理和指导。要不断深化中医药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权贵明晰、充满活力、监管有力的公立中医院管理体制。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推进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出资人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引入竞争机制,加快中医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步伐。大力培养中医药管理人才。

第二、制定规划,狠抓落实。发展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都要规划先行,做到整体规划、超前规划,分步、分阶段实施。按照建设中医药强省的目标,各级政府要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省制定《**建设中医药强省实施纲要(**-2020年〉》和《**省中医药发展**规划》,各地各部门要围绕省委、省国政府的部署,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要做好示范引导工作,加强督促检查,狠抓落实。

第三,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建设中医药强省,单靠现有的资金是不够的,必须多渠道筹集资金。各级政府都要千方百计加大对中医药发展的投入一是要整合现有分散用于中医药事业和产业的财政资金出重点争取在重点建设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上取得突。二是要适当各级政府的投入,主要用于改善基层中医院条件和人才培养,用于中医药科技攻关、风险投资引导等。三是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中医药事业和产业。现在社会上不少投资者都看好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通过政策引导,可以带动大量社会资金的投入,民营资本将成为建设中医药强省的主要资金来源。

中医药范文篇6

医学信息学的理论方面研究存在不足。刘亚民[8]等对我国医学信息研究机构2000—2009年进行文献计量学研究,结果发现有关医学信息理论、方法与学科建设方面的研究论文仅占总文献量的2.72%。刘岩等[9]对《医学信息学杂志》自1980年和《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1991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间刊发的全部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发现,缺乏对医学信息理论与医学信息学科体系建设、医学信息学研究方法和分析技术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并认为这是我国近30年医学信息研究领域的重大缺陷。同样,中医药信息学理论方面的研究也开展得不够。从CNKI检索关键字:“中医药信息学”,查找到41篇相关论文。从1998年到2011年每年的论文数量不多,最多的是2010年,有7篇。分析作者机构可以看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一直关注中医药信息学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涉及中医药信息学的内涵、原理以及学科建设[10-13]。2009年,“中医药信息学”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规划,属于二级学科“中医药信息学研究”代码为“36060”。在2010年8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单位中,该学科建设单位有2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和湖北中医学院。在数字时代,信息学的研究领域开始从信息技术走向知识技术,如:语义网技术,信息检索技术,网格技术,知识发现与挖掘技术,信息可视化技术等[14]。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形成了大量中医药相关数据库,数据量与规模日益增大,要实现跨地区、跨领域的中医临床数据共享需要借助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手段。这些新的知识技术已经开始被中医药情报研究工作者学习和借鉴。中医药领域与计算机领域的合作研究工作越来越多。利用语义网技术,开展了中医药学语言系统的研究。2001年启动的中医药学语言系统的研究[15],是由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资助的,研究内容包括:中医药学收词技术方法及标准、语义系统与语义标准、语言系统建立方法、语言系统语义类型、根据学科特点建立语义关联关系等。中医药学语言系统对现有中医药学科的所有信息进行整合,将病历纪录、图书馆文献数据库等数据按其特有模式存储,并且按统一方式进行处理,实现中医药数据信息系统向知识系统的过渡[16]。目前该系统共收概念词10余万,术语30余万,形成关联130余万个,系统仍在继续加工和完善中[17]。杨雪梅[18]对中医药信息语义集成体系、中医药信息语义集成方法、中医药概念识别、中医方剂数据挖掘、中西医病理、生理因素等进行了线相关性方面的研究。网格是Internet上的计算平台,核心任务是管理分布在Internet广域环境中的各种类型的软硬件资源,为基于Internet的分布式应用提供一个统一的、虚拟的共享资源的计算平台[19]。网格的特征是实现资源共享,目标是消除资源孤岛[20]。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高性能计算与网格应用”的支持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与浙江大学合作,开展了“中国中医药科学数据网格服务应用”的课题研究。另外,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信息化项目的支持下,湖北中医药大学开展了“基于网格的中医临床研究信息共享平台构建研究”,研究信息共享平台的基本构建、网格服务支撑平台、网格应用支撑平台、数据中心、安全保障体系等几方面,构建中医临床研究信息共享平台的技术方案[21]。基于网格的数据挖掘对于中医药的研究是必要的,是中医药知识创新和发展的新途径[22]。可以预见,在未来中医药和计算机领域专家将更紧密的合作,做更多的研究。知识组织体系(knowl-edgeorganizationsystem,KOS)是知识组织实践中工具、方法和标准的总称。在以图书、期刊等印刷型文献为主要知识载体的时代,主要表现为分类法和主题词表,用于标识文献的主题特征,方便排架,用户通过各种目录系统方便地定位和获取文献。新型的信息组织方法有:本体(ontology)、简单知识组织系统(simpleknowledgeorganisationsystem,SKOS)、自由分类法等[23]。本体,是在语义网(SemanticWeb)环境下新型的知识组织机制。在本体研究方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与浙江大学成立了联合实验室,基于中医药本体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应用于中医药学语言系统、中医药科学数据共享工程,以及语义关系的发现等,并培养了一批相关人才[24]。简单知识组织系统试图在以往的框架下,建立一套标准规范,涵盖目前的分类法、主题词表、各种术语表和词汇表。在分类与主题词表方面,中医药学主题词表的研制体现了较高的研究水平。《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25]研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于80年代,至2007版时,共收录主题词13905条。主题词按中医学科范畴分属于15个类目68个子类目,可用于数据库文献主题标引和检索、医药学期刊主题索引、图书主题编码,并保持与国际权威性医学主题词表(MeSH)的兼容性。《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目前已经开始英文版研制[26],《中医药学主题词表》编写规则标准,更新标准方面的研究工作正在展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中医药信息检索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具。通过与计算机领域专家的合作,基于中医药学语言系统的文献检索服务平台[27],尝试了概念的语义网络展示,并在数据库文献检索同时可直接利用互联网资源,实现对百度,google,Pubmed网站的资源检索。王俊健[28]围绕着为中医药数据提供快速、准确、全面的搜索服务,对中医药共享平台的架构和各个模块所采用的技术、框架、算法等多方面进行了介绍,并对Mashup社区用户行为模式展开了分析,对实现互联网信息聚合系统在中医药共享服务与其他互联网信息资源间进行Mash-up等内容进行了阐述。中医药知识可视化的展示等方面的研究还待进一步开展。知识组织体系的建立,离不开信息标准构建。在中医药信息标准构建方面,中医药领域的信息编码、信息标识、元数据等研究已经开始,并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之一。中医药信息标准构建方面的工作伴随着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的建设开展。中医药元数据标准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与福建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共同研制,收录科技部《科学数据共享元数据》和《医药卫生科学数据共享元数据标准》。数据资源分类标准,由多个研究中心的专家协商制定,包括29个数据加工标准表[29,30]。随着研究工作的积累,2008年,我国向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IOS)健康信息学技术委员会(Healthinformaticstechnicalcommittee,TC215)提交了5项传统医学信息标准提案,包括:中医药学主题词表编制规则、中医药学语言系统分类标准与代码、中医药数据资源分类标准与代码、中医学信息元数据标准、中医临床术语分类标准与代码[31]。目前健康知识服务处于领先的机构是隶属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TheNationalLibraryofMedicine,NLM),是世界上最大的研究型图书馆之一,也是著名的医药信息研究中心。NLM拥有医学主题词表(MedicalSubjectHeadings,MeSH)、一体化医学语言系统(UnifiedModelingLanguagesystem,UMLS)、生物医学文献检索服务系统(PubMed)以及面向公众用户的健康知识服务门户网站(MedlinePlus)。公众健康信息及知识需求的不断扩大、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NLM长期与丰富的信息资源积累等因素,促进了NLM从信息产品开发到知识服务体系建立、从文献检索服务到健康信息知识服务的发展和服务战略变迁[32]。医学信息服务已开始成为我国医学信息研究机构的研究重点主题。中医药信息研究机构也越来越重视信息产品的应用研究,开始提供满足用户知识需求的服务。中医药信息服务将逐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研究与实践,包括支持临床决策、辅助新药开发、提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策略以及舆情监测等。现代医学发展非常迅速,临床医生要面对海量的信息及时作出正确的临床决策,难度不断加大。刘伟萍等[33]研究国外医学信息人员的多种循证医学信息服务模式,提出我国循证医学临床信息服务工作模式,以“循证医学证据咨询中心”为服务基础,以部分中心成员进入病房主动参与临床实践为辅助手段。中医药信息研究人员针对中医临床实践,开始探讨符合中医临床特点的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信息服务,即情报人员就特定临床问题,全面收集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科学的整理、评价和分析,并提供最佳的证据。王俊文等[34]提出中医药领域的循证医学信息服务模式:以“中心式循证医学情报咨询服务”模式作为主体,辅以分散的检索培训,及“临床情报专家”式的服务作为补充。在中医临床研究方面,中医药信息研究机构开始探索从以下几个方面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提供信息支撑[35]:(1)提供基于词共现聚类分析和同被引聚类分析法的疾病研究热点分析报告;(2)提供高质量循证诊疗信息;(3)提供临床文献“病—证—药”关系线索;(4)提供临床科研查新报告;(5)提供文献与数据资源支撑与保障。解决制约中药新药研发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加强新药信息研究,建立新药研发信息工作组,并且重视市场信息的收集;尤其强调科技人员新药研究立项前的3次文献工作和立项后的动态情报跟踪[36]。同时要重视为新药研究中文献的利用提供工具,从新药研究的4个阶段入手,有针对性地为研究者推荐药学专业数据库及其相关信息资源[37]。雷蕾等[38,39]基于文献数据研制的中医药化学辅助研发系统开始尝试从化学成分出发对疾病、方剂和中药进行研究,扩展科研思路,发现新知识。这种模式能够从经典方剂、现代临床常用方剂中寻求辨证用药的组合规律,这种组合规律可以是处方单味药的组合,也可以是中药化学成分的组合。该研究还尝试了基于中医药文献数据,从临床治疗肺癌的方剂出发,使用关联规则挖掘算法,找到方剂中化学组分之间的强关联关系,使用药理实验数据对数据挖掘结果进行解释;以及使用关联规则挖掘研究方剂中化学组分高频组合,为组分中药发现提供新途径[40]。这些研究成果,已经有临床实验室产生兴趣。在未来的研究中,将考虑和实验室合作,对分析结果进行实验验证。提供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信息决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广泛的情报调研、分析、评价等。在解决问题与制定决策这一流程中,觉察问题、收集相关信息、说明问题乃至确定解决方案都是情报工作者的工作范畴[41]。面对各种突发事件及时准确的信息提供以及正确的应对措施,可将损失降低到最低,因此,对信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EmergencyPublicHealthEvent)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失误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需要信息收集的全面和深入、信息资源的正确分析与利用、为临床和科研提供查新检索和咨询服务、为决策制定提供信息保障[42]。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SARS)疫情爆发反映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不足[41]。此后,我国加强了将信息服务导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决策与救治中。2008年汶川地震时,信息机构反应速度和提供应对策略明显进步。医院的信息机构[43]根据伤者80%以上为骨伤、颅脑外伤的实际情况,在信息服务上,采取以外科信息采集为主,以其他并发症处置医学信息采集为辅,对个别急难危重及特殊伤员的救治做到需要什么信息就提供什么信息。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5.12”地震、甲型H1N1流感等突发事件中,中医药信息机构通过定期简报、内刊、专题文献数据资源平台服务等方式,为临床医生以及管理部门提供信息服务。随着传统医药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接受,与传统医药相关的国际竞争也越来越多,中医药产品贸易摩擦、传统医药文化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争论、以及传统医药在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和IOS等国际组织中标准制定权的竞争,都要求中医药信息研究机构能提供相关的快速反应材料,为主管部门或政府在对外交涉中提供可靠的信息证据,以及相应的对策,并对决策的效果做出预测。另外,及时洞察国际竞争对手在传统医药标准研究的动态,可以促进我国优先加强相关研究,以免在未来的发展中受制于人。舆情监测常常作为行业政策制订与调整的基础。目前互联网是全球最大的信息资源库,互联网用户的数量飞速增长,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必定受到重视。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44]。崔薇等[45]通过对1996—2010年公开发表在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的9012篇网络舆情领域学术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发现,网络舆情研究的关注度在不断加强,稳定、持续的研究者和研究机构正在形成。在中医药信息领域,胡艳敏等[46]探讨了国外传统医学情报监测流程与模式,初步分“自动化情报采集———情报分类加工存贮———人机结合的数据处理及情报分析———情报动态输出———系统信息反馈”5个流程与步骤;采取的技术包括:自动化情报采集技术、信息抽取技术、网络爬虫等其他监控引擎技术。何光虹等[47]分析了网络中医药信息的特点:数量大、更新快、类型多样等;中医药情报研究常使用的网络信息监测和采集技术,包括元搜索引擎、网络爬虫等。

中医药信息研究的发展趋势

理论体系的完整构建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中医药信息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2011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将“中医信息学”列入了教育部自主二级博士点和硕士点目录,将从2013年起开始招收中医信息学博士与硕士研究生。可以预见,在“十二五”期间,随着“中医药信息学”的作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的展开,中医药信息的理论、方法等方面研究工作将得到加强,同时也将中医药信息学课程体系的研究提上日程。中医药信息学在课程体系设置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针对目前常用的5个模块[48]: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计算机类课程、信息管理类课程、中医药类课程,需要建立更细化的课程目录。探索用信息方法来处理中医药数据。中医药数据具有复杂、知识含量大的特点,属于知识密集型数据。针对这些特点,可通过语义网络、网格、本体等技术方法来处理。中医药学与信息学在方法学上相互结合,信息方法是核心,功能准则和整体准则保证信息方法能够正确实施,信息方法与两个准则交互作用,一起形成了完整的信息方法论体系。虽然完整的中医药规律不可能一下发现,通过对复杂的中医药数据的处理,发现中医药信息之间的某些线性规律是值得期待的,并能为将来的规律发现提供借鉴和思路,进而构建符合中医药信息特点的方法学体系。中医药信息研究的开始从知识发现转向知识创造。知识发现[49],是指从大量数据中识别出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用的、最终可理解的模式的过程;主要有两大分支:数据库知识发现和基于文献的知识发现。知识创新[50],指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创造新的知识过程。经过中医药信息资源建设,现在已有大量种类丰富的中医药数据库。中医药信息转换为知识的过程研究,以及单纯的知识挖掘研究已不能满足需要。从中医药数据中进行知识发现和知识创新成为未来中医药信息研究方向之一,如:中医临床的经验积累,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传承,他们的隐性知识如何显性化等。

中医药范文篇7

然而在国际中药市场每年的销售额中,中国所占份额却很小。中国作为世界中医药理论最完善、经验最丰富的国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将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实现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挑战。本文将进行市场分析后做出相应的国际化营销战略决策。

一、中医药出口现状SWOT分析

(一)机遇

1.疾病谱发生改变。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与环境和生活习惯相关的疾病大幅上升,逐渐成为威胁民众健康的主要病种。

2.以食品补充剂“进门”。目前,中医药主要以保健品、营养补充剂、食品补充剂的形式进人外国市场,尤其是欧美市场。由于欧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药品确定程序较为苛刻复杂,旷日持久,申请经费昂贵,而以保健食品、补充剂的名义进人市场后,因其较好的疗效和口碑,中医药日渐受到关注和好评。虽然相对于药品价格较低,但据悉其利润仍为国内市场的四倍以上。

3.现代技术强势。运用现代科学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实现传统中药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在中药产业链上应用现代质量控制技术,使中医药在保持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和遵循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纳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和新知识,真正实现“高精尖”技术为疗效开道。

4.中药产业初具雏形。内地已建立448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18个省份规范化种植面积达92万公顷。同时,随着中药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高,中药企业规模、效益也不断提升,涵盖中药农业、工业、商业的现代中药产业链不断完善和发展。

5.外国民众逐步认可中医药。据WHO统计,目前全世界有40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病,占世界总人口的80%,而且预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使用者和受众。

(二)威胁

1.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中医药知识产权绝大部分尚未进人保护状态。我国丰富的传统中医药资源往往被一些发达国家的医药企业无偿利用,甚至于很多时候需用高价购回被外国一些制药公司抢注的本属于中华民族传统瑰宝的经方验方。

2.非贸易壁垒高筑。近年来,国际草药市场不断加高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阻碍了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进程。

3、国外洋中药抢滩。我国中药创新薄弱,质量控制和检验水平改进力度不够强劲,而洋中药却以剂型新、单用剂量小、使用简便等优势形成了“后来居上”的局面。

(三)优势

1,增效减毒。中药源于自然界的动植物或矿物,毒副作用相对化学药品小,加之数千年来中药多以复方治病,通过中药间的相互配伍增效减毒,进一步降低了毒副作用。

2,治疗成本较低。望闻问切的诊断方式,加之原料来源于天然动植物及矿物,与西医惯常使用的药物和大型诊疗设备相较,具有检测手段简便,医疗成本低廉等优点。

3防治重大疾病潜力巨大。中医根据个体差异、病变环节,结合经历数千年的不可计数的临床验证,使用天然的、多成份配合的复方进行多环节、多靶点调整,在防治重大疑难疾病上大有作为。

4.方药资源库。我国具有方药的优势,已查明中药材12807种,现存方剂10多万首,目前生产的中成药已达5000多种,为新药的筛选开发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资源库。

(四)劣势

1.文化差异。中医药有着丰富的东方文化内涵,用其他语言表达时很难被理解和接受。另外,中医学的诊断技术、标准和疗效判断标准与世界主流医学存在很大差异,给中医药的传播、交流都造成了很大困难。

2.标准差异。中医药自成一体,标准异于西药,西方国家不加变通地运用西药质量检验标准来衡量中医药,使其在进人国际市场时受到不够客观公正的待遇。

3.缺乏合法地位。中医药的合法地位在很多国家都未被承认。

4.出口比例不合理。中药制剂技术在我国整个医药产业中仍是比较薄弱的一环,其研究的相对滞后,已成为中药现代化的瓶颈,直接造成我国中药出口产品以低附加值的药材和提取物为主,出口比例不合理。

二、国际化营销战略

(一)政府职能性引导

在中医药国际化营销战略中,国家从宏观方面的管理、引导和助力作用不可忽视。首先,组织各相关方面力量,众志成城,建立高起点、高水平、更国际化的中医药标准,以保证中医药质量稳定、可控、有效、安全。其次,国家应利用网络平台时时跟踪目标市场国有关中医药出口的法律、法规及其变化,以使出口企业避免因不了解出口国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而产品遭拒。此外,国家应充分利用英特网将我国优质优品的中医药企业、产品、专家推向国际市场,建立起直接面向客户的巨大的医患网络平台,使世界各地的患者在这个平台上能够找到他所需要的中医师及中药产品。

(二)知识产权保护

中医药知识产权指人们在中医药的研究、生产、经营等知识活动中依法取得的权利,包括中医药著作权以及相关权利、中医药工业产权(专利、商标、服务标记、商号名称和地理标志等)及未公开中医药信息保护权三方面内容。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要切实构筑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屏障,否则民族中医药不但难以走向国际市场,甚至连国内市场都无法保留。所以,要尽快形成一个中医药知识产权三维保护体系。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整体性,形成完整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将民族中医药知识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复合型人才培养

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应根据国际市场变化,配合“以医带药”、“以医代销”的模式,按照行业需求培养多种类、多元化、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具体培养过程中,本着有利于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侧重角度不同的原则,可以采用两种培养模式。第一,现期型。由于中医药出口进人快速增长期,对中医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应采用团队形式培养,团队中、每个人分工及侧重有所不同,形成不同强势的复合型人才,团队中成员各有所长、各有分工,但并不只懂自己的强势,而是通过互相学习和相互带动,使每个人最终达到体现强势且兼顾其他的目标;第二,远期型。通过招收跨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方式墙养既熟悉西医,又掌握中医药知识并能运用中医药理论辨证施治,还能运用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知识开拓国际市场的宽口径、厚基诫的高素质中医药复合型人才,以使之担当起使“国粹”走出国门的重担。

(四)补缺营销

长期以来,中医药在西方遭冷遇,既因中医药在国外宣传不够,也有西方医学界排挤打压中医药的利益驱动,毕竟每年有大量资金从西医领域流失,如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曾报道:全美有大约113的医疗费用从主流医学——西医流人针灸、中医、气功等另类医学领域,而且这一趋势还在继续增长。这种局面,不利于中医药的国际化拓展。

因此应比较中西医学的差别和优劣势,对西医已占明显优势的疾病治疗,我们应明智避让,集中精力于自身特色上。特色一旦成为优势,就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可以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全力发展自己,真正做到凭借优势特色致胜。

古语言“伺机而动”、“趁虚而人”,在中医药出口营销中,比较分析国外市场及中医药现状得出,以补缺者的形态占领国外的市场空缺是最合适的选择。做别人做不到的,治主流医学无法兼容并治的疾病,达到主流医学手段难以企及的疗效,以补缺营销战略赢得外国民众及主流医学界的更多关注和青睐。

(五)国际专业展会

国际展会是市场走势的指示器,增进东西方了解的纽带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展会中的与会者可利用同一场所共同弘扬文化,其传递经济信息、加强对外交流的效果是其他形式所不易达到的。

中医药范文篇8

一、主动融入医改,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

(一)积极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按照《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实施方案(2012-2015)》的要求,推动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的实施,着力完成基层中医药工作的各项任务。继续开展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活动,启动全省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工作。

(二)推动中医药在公共卫生中发挥作用。认真落实好已列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中医药健康管理项目,制定相关技术指南,做好人员培训,加强考核评估。

二、加强中医药内涵建设,提升中医药医疗预防保健服务和应急能力

(一)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加强区医院中医“治未病”科室建设与管理。

(二)建立中医康复联盟。各医院要按照《医院康复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要求,加强康复科室建设与管理。

(三)推动综合医院中医药和民间医药工作。继续开展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创建活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兴办中医医疗机构。挖掘、整理、利用民间医药知识和技术。

(四)提升中医药卫生应急能力。建立完善我区中医药参与重大疾病防治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的机制。

三、加快中医药人才培养,增强中医药事业发展活力

(一)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名中医培育工程。抓好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第三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开展名中医的评选活动,选拔一批确有专长、特色明显、能够代表中医最好水平的名中医进行重点培养,打造名中医团队,带动全区中医人才队伍水平的提高。

(二)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工作。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的申报。通过组织轮训、脱产学习等方式,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中医医院深入开展“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活动。开展中医药管理干部培训,提高中医药管理队伍整体水平。协助推进中医药职业教育和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工作。

(三)着力培养基层中医药人才。开展区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大力培养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骨干、社区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和乡村中医医生。协调做好农村在职在岗中医人员中医专业大专学历教育。

四、加大中医药文化建设力度,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一)突出中医药文化内涵建设。在服务理念、服务方式等临床工作中体现“大医精诚”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开展中医药文化与科普巡讲、名中医药专家宣传等活动,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知识。

(二)加强中医药宣传工作。充分发挥中医医院等中医药机构窗口作用,注重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社会资源,搭建更广泛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公共平台,加大对中医药行业先模人物、先进事迹及中医药事业发展成就等的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营造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中医药范文篇9

关键词:RMP;都江堰;中医药旅游

在“健康中国”发展战略蓝图引领下,我国中医药旅游在《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创建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做出明确指引,我国中医药旅游迎来了快速发展期。目前,我国医疗旅游业发展环境良好,全国共有450多个景区、度假村和酒店等机构开设中医药旅游[1],到2020年,全国还将建成10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100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1000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项目。可见,中国特色康体旅游产业的新业态与新模式正逐渐形成[2]。RMP昂谱分析理论(吴必虎,2001)的核心思想是以旅游产品(Product)为中心,进行资源(Re-source)、市场(Market)方面的评价论证,被国内外学者应用于区域旅游的开发和规划领域[3],如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城郊休闲旅游、景区生态养生、森林养生旅游等新兴旅游产品开发中。通过《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四川启动了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认定标准编制,积极推动并打造攀西阳光康养旅游、川北森林康养旅游及川南中医药旅游等精品线路。随后,在《中医药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加强与海南中医药旅游的合作,进一步推动了四川中医药旅游的发展。目前,四川已在成都等14个市(州)建设了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精品示范点,推荐申报国家中医药健康示范区4家、示范基地14家、示范项目29家。其中,都江堰是首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世界双遗产城市和国际旅游城市,中医药康体旅游相关产业具有较强的发展基础与广阔前景。

1都江堰中医药旅游R性分析

R即旅游资源,是指在自然场合或与文化相融合的场所中,可供旅游者审美、感知、享受、体验自然功能与价值,为旅游业开发利用的环境和景观[4]。结合《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中对旅游资源概念的界定和中医药旅游的特点,笔者认为,凡是符合中医药健康养生理念的,能够在旅游融合理念下使游客体验到中医药养生方法、中医诊疗手段、中药材观赏与旅游养生环境等都属于中医药旅游资源的分析范畴。针对中医药旅游资源具有共生、融合与相同叠加的特点,资源分析主要从旅游资源与中医药资源两方面进行。1.1自然与文化资源。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都江堰市,始建于古蜀,地处成都平原西北部,自然环境优越,拥有青城山、水利工程、道教文化、动植物优质旅游资源,养生资源优越。享有“长寿之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部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部级历史文化名城”“部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最美中国人文生态旅游目的地”等殊荣。同时,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处于四川省五大精品旅游区和川西旅游环线的枢纽位置,可达性强,成灌高铁的无缝连接成为成都市半小时生活圈,M-TR旅游客运专线与自驾交通道路的完善,促进了都江堰“快旅慢游”的综合体验。都江堰文化旅游资源底蕴强,知名度高,包括“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古城历史文化、水利农耕文化、宗教文化、医药养生文化、民族文化等,还有体现各种文化的载体建筑、古迹、服饰、民俗等,为构建四川中医药旅游奠定了发展基础。1.2中医药资源。中医药历经数千年实践、传承与发展,独具特色的整体观、辨证论治、“天人合一”“药食同源”与“治未病”等思想,作为防治疾病的有效手段,在健康观念与医疗旅游发展下,其资源类型主要有中药材基地、中医诊疗与保健康复等形式。都江堰市中医药种植资源突出,其品种多达1100余种,包括川芎、川乌、川明参、川牛膝等种植基地。中药材种植质量较高,共24个基地通过国家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认证。同时,四川中医药通过构建地方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动的产、学、研、用协作机制,启动8个首批川产道地药材的综合开发和示范县建设,推进31个药材规范化种植科技示范区,4个中医药保健服务示范区和6个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试点。

2都江堰中医药旅游M性分析

M即旅游需求市场或客源市场,它是指旅游产品的弹性与旅游人群的选择偏好。作为中国国粹之一的中医药,能为都江堰旅游带来消费人群市场,既可以达到旅游观光的目的,又兼得健身与健康收获,既能了解中国的传统中医药文化,又能深入体验养生旅游模式。目前,养生旅游市场可从养身、养心与养生三个维度来进行市场人群的划分。养身人群重视对身体健康与身体机能的提高,养心注重心理与身心的愉悦体验,而养生则在良好的生活状态与生活质量感受等。通过都江堰旅游景区管理者访谈意见,结合《都江堰中医药旅游行为与偏好调查》问卷,以及途牛旅游网、携程网、马蜂窝等在线旅游网站查询发现,都江堰旅游市场基本集中在青城山—都江堰景区,借助世界遗产的国际化影响,将山水风情、道教文化与熊猫元素等相结合,大大促进都江堰旅游影响。虹口国家森林公园景区,以良好的自然峡谷、清泉、瀑布以及原始森林资源,开展了登山、徒步穿越与漂流项目,满足了省内短途游客在避暑与养身方面的需求。中药材基地以生产川药为特色,通过种植技术、中医药文化、药材观光等,开发中医药学者与学生人群的知识学习。莲花湖景区借助安提曼国际养生酒店,面对高端客户,提供水陆空养生项目与主题酒店配套服务,满足高端客户在旅游品质方面的追求。但笔者通过马蜂窝旅游游记中查询得知,与中医药旅游相关的有北京、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介绍,中国南方药都(广西)观光,以及国内3所中医药大学进行介绍,并未有细分人群对中医药旅游的具体感知印象。可见,都江堰中医药旅游市场还未成形,市场份额较少,大众偏向于都江堰青城山景区,而对具有中医药资源市场其他景区与养生项目关注度不足。具体见表1。

3都江堰中医药旅游P性分析

P即旅游产品,是旅游生产者和经营者为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在一定地域上生产或开发以供销售的服务总和[5]。目前,在我国医改向纵深推进、养生需求旺盛以及中医药国家战略契机下,初步形成了中医药博物馆产品与中医药诊疗旅游产品。中医药博物馆以展示地区中医药发展历史、文化内涵、医典名著、医学处方、医家成就为内容,增加观摩并亲自体验中医药治疗技术,设置中医药知识讲座等旅游产品。如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的中医中药世博行旅游专线景点、杭州胡庆余堂的中医药博物馆、武威汉简与敦煌中医药文化纪念馆。另外,中医药旅游产品以健康配套服务与旅游融合进行开发,主要涵盖中医药生态园区、针灸按摩馆、健身养生馆、中药洗浴馆、专家诊疗咨询与中医诊疗产品等。如安徽亳州的中药旅游观光、湖北武当山的道教医药及膳食、三亚的中医院“绿色疗养”等服务。四川省已开发的中医药旅游产品中,主要以中医药与佛教文化观光、药王谷种植观光、彭祖长寿文化体验线路等为主。2014年,都江堰政府开始实施《都江堰市健康产业服务发展规划(2014—2028)》与《都江堰市大青城旅游区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4—2025)》,开始以中医旅游文化和道教文化为核心,培育国际康体养生度假目的地,现已建设中医药健康养生度假村群落,中医“冬病夏治”度假村、治未病(亚健康调养)度假村与老年颐养中心,具备发展中医药养生旅游的基础。但是,目前都江堰仍以“都江堰+青城山+古镇”路线为主,集中传统旅游路线,对中医药种植与养生产品开发较少,还未与旅游合力推出中医药拳头产品。因此,在开发与设计都江堰旅游产品中,要结合旅游疗养、药疗康复、专家诊疗、药材观光、家庭疗养等内容,对特色项目,如针灸、按摩、推拿、刮痧、拔罐等传统中医疗法进行优势组合,考虑市场需求、地域特点、历史沉淀、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打造具有针对性、独特性的都江堰中医药旅游产品。

4都江堰中医药旅游产品发展策略

4.1加强合作,融合跨界优势资源。都江堰旅游资源与健康旅游资源丰富,但融合性不足,旅游资源集中在双遗的旅游路线中,而中医药资源集中于药品种植与生产,二者处于较为分离的局面。为了让中医药养生旅游资源得以合作与创新,发挥融合优势,首先应加强与国内外医疗旅游官方机构的合作,构建国际化形象。如通过世界医疗旅游协会、世界抗衰老医学会、国内外旅游年会、世界中医药论坛、中国健康管理协会等专业组织机构,宣传中医药旅游资源的特色与优势,提升中医药养生旅游的专业组织认可度。其次,加强都江堰地区资源的共生融合,与旅游目的地、度假酒店、养老院与社区协同合作,构建养生综合体,共享优势资源,促进合作交流,把中医药养生服务融入其中,突出跨界融合优势资源,促进中医药养生旅游资源品质的提升。再次,加强民众合作,共同构建与宣传中医药养生旅游资源特色,促进人们对中医药养生保健、医疗康复、休闲旅游等新业态的消费需求认知发展。4.2需求引领,拓展旅游消费市场。随着我国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人们逐步从单纯的观光旅游转型为健康、休闲、度假、复合体验等多维层面,相比传统旅游形式更为新颖独特,它以“健康”为核心,包括中医药购物旅游、中医药观光旅游、中医药会展旅游、中医药养生等多种旅游形式,能够满足国内外不同人群的多方需求。都江堰养生旅游在政府政策引导、市场消费变化与企业运营服务等多方合力下,将进一步带动都江堰养生旅游市场发展。通过整合都江堰的山、水、动植物等养生旅游资源,以康养、颐养、医养等中医药健康理念为核心,合力培育中医药旅游市场人群。对都江堰中医药旅游进行综合开发时,应契合游客需求,准确定位目标市场,满足各类游客的需求。同时,加快都江堰中医药旅游产业“内生外引”和“医养结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培育中医药旅游市场。通过大数据与市场调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满足旅游者追求新、奇、特的旅游消费心理,把握市场发展规律,运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和信息技术手段来开发中医药养生旅游市场。如中老年人群,应契合中药材生态观光与诊疗、药品购买需求;女性人群,结合美容、养颜与时尚等需求;青少年人群,可与教育、文化体验心理相结合;外国市场,以中华老字号、武术导引、传统中医药文化体验需求为主;针对医药专业人士,可以利用藏、羌、彝等民族医药文化与康养旅游需求为主。4.3逐步推进,培育养生旅游产品。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要积极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开发有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都江堰现建有休闲农业项目(玫瑰花溪谷)、特色乡村景区项目(精华灌区)、天府源田园综合体、成都双遗国际马拉松等。基于此,2017年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与四川省旅发委签署《关于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推进中医药药材生产基地、生产企业、中医药文化基地、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等中医药资源有效融入旅游产业发展范畴,将中医药旅游融入养老、养生和“治未病”中,开发有特色的中医药养生旅游产品,提升中医药旅游内涵与品位,为都江堰中医药旅游产品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笔者从资源与市场分析,都江堰中医药养生旅游产品的发展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第一,与旅行社、中药材种植园协同,推出中医药养生旅游种植景区、本草药用观赏植物园区、药用动物科考、GAP示范园区、药膳、药品采摘体验产品等,推广中医药种植技术与知识。依托养生文化和地区旅游资源,借助药泉SPA、五禽戏研习、吐纳养生研习、中国传统针灸、食疗等中医药养生特色产品。第二,借助“长寿之乡”“国际养生旅游目的地”等品牌优势,依托都江堰旅游人群进行分类设计,针对中老年市场,主要通过火罐刮痧、膏方酒剂、温泉泡浴等中医药养生服务提供相关产品;针对女性市场,旅游出游率较高,则通过健身、美容,减肥功效的中药材与食疗设计产品。第三,积极推进中医药养生研发机构、养生基地与示范点等合作,引进知名企业与带动性强的养生旅游产业项目,推出竞争力强的中医药养生旅游产品。如国际中医院、武术馆、医药博物馆、膳食中心、养生旅游国际社区、国际会议研讨等形式,逐渐推出竞争力强、有吸引力的国际养生旅游产品,将中医药文化元素和内涵注入产品设计理念中,突出整体特色,差异化发展,培育都江堰的核心旅游产品。

5结语

中医药旅游集中医养生文化、医疗产业和旅游生活方式于一体,将健康的元素、旅游的元素与中医养生的元素有机融合,满足人们在休闲观光、保养身心、治病疗养、文化体验等多重健康需要。在新时期,发展中医药旅游新业态既是中医药助力健康中国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中医药康养服务的必然路径。都江堰拥有良好的旅游基础与中医药康养资源,在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的契机下,将进一步拓展都江堰在康养基地建设、养生项目合作以及康养产品研发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陈曦.甘肃中医药康养旅游发展策略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1):190.

[2]黄凯,俞双燕,孙汉,等.我国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研究综述[J].世界中医药,2018(2):508-512.

[3]吴必虎.区域旅游开发的RMP分析: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1,20(1):103-110.

[4]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6-7.

中医药范文篇10

[关键词]哈佛框架;中医药企业;财务分析

哈佛框架作为企业财务分析框架的重要方式,由于在组成方面包括了战略、会计、财务以及前景分析等,依托定性定量结合的方式,能够更加准确全面地把握分析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因此,能够有效解决以往企业财务分析中存在的重视财务数据而对于战略分析不足的问题。对于中医药企业来说,提高财务分析质量和预测准确性,可以探索充分运用哈佛框架,结合中医药企业的经营发展实际,优化财务分析方式方法,促进财务分析工作改进提升,为中医药企业经营决策水平提高奠定良好基础。

1哈佛分析框架概念及其优势

哈佛分析框架是由哈佛大学三位教授提出的,认为影响财务报告质量的诸多因素中,不仅包括相关的会计环境、会计政策,同时也包括了企业所制定的发展战略以及经营环境等方面因素。科学有效的财务报告需要对企业所处的具体经营环境、企业发展战略等各方面因素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并从所属的财务报告中进一步提取有关的能够服务于企业管理层的决策信息,并对企业所处的具体财务状况进行科学合理解释。在企业财务分析中运用哈佛框架,其具体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哈佛分析框架主要是基于企业的战略高度进行把握,对企业所处的外部市场中的宏观环境情况以及企业所处的行业领域实际情况比较重视。第二,哈佛分析框架中全面分析企业的会计质量,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数据的真实性比较重视,因而能够得出更加真实准确的财务报告,便于全面地掌握企业经营状况。第三,利用哈佛分析框架进行企业的财务分析,能够对企业偿债能力情况、盈利能力等一系列的相关财务指标以及对企业进行更加全面综合的分析。因此,一定程度上来说,充分运用哈佛分析框架,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财务分析水平,进一步强化财务分析对企业经营管理以及经营决策的支持作用,对于提高企业的战略管理也具有重要意义。

2基于哈佛框架下中医药企业财务的分析研究

基于哈佛框架的中医药企业财务分析,主要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出发:(1)对中医药企业的战略分析。在中医药企业的财务分析中,战略分析具有重要的核心地位,也是哈佛分析框架的重要起点。在战略分析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重点是对企业盈利潜力等相关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按照波特五力模型则主要是在企业间竞争、新进威胁、替代威胁、购买者议价和供应商议价能力五方面的评价分析。在战略分析方面,重点是应该充分运用SWOT分析:全面分析中医药企业的优势,尤其是深入分析中医药企业在产品品牌、产品质量以及销售渠道方面是否具备适应市场环境的优势,分析中医药企业在企业的药品价格、原材料价格等相关方面是否存在着影响成本和收入的劣势因素,分析中医药企业在市场准入条件、产品价格制定以及成本管控等方面面临的主要威胁,进而对中医药企业的战略发展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价分析。(2)对中医药企业的会计分析。会计分析主要是对中医药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选用的具体会计政策、估计方法等进行分析,以及对中医药企业的具体会计信息质量、会计数据真实性等进行全面的评价分析,并对中医药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程度等情况进行评估判断,依托会计数据重新调整具体实施措施,消除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在中医药企业内部会计分析方法的运用方面,其主要流程上应该注意准确地搞清楚中医药企业的主要会计项目以及会计政策,主要包括存货、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等会计项目和会计政策。同时,对企业会计政策的灵活性和会计估计进行评价分析,掌握中医药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对有可能造成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因素进行识别和消除,通过会计分析为中医药企业的财务分析提供可靠依据。(3)对中医药企业的财务分析。财务分析顾名思义,也就是通过财务分析方法,对中医药企业的实际偿债、盈利、经营等能力,以及中医药企业的现金流水平,具体资本结构等进行评价。同时,对企业以往以及目前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进而掌握中医药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在财务分析方法的运用方面,较为常用的财务分析方法主要是比率分析法和现金流量分析法,其中比率分析重点用于进行中医药企业经营业绩及财务政策分析,现金流量分析方法则主要对企业的资产流动情况、企业的财务弹性情况等进行评价分析。开展中医药企业的财务分析,可以通过对中医药企业经营状况的掌握,以及与中医药企业竞争对手情况的对比分析,指导改进中医药企业的经营管理策略,并进一步提升中医药企业的行业竞争力。(4)对中医药企业的前景分析。前景分析在哈佛框架中是最后一步,其内容包括两方面,也就是进行中医药企业的战略预测和财务预测。具体来说,也就是通过前景分析对中医药企业过去以及目前的实际情况等进行分析,并通过分析情况科学预测中医药企业的实际发展趋势,进而为中医药企业的经营发展决策提供全面的支持服务。在中医药企业前景预测的方法运用方面,较为常用的预测方法主要是财务报告预测以及价值评估预测等评估分析方法,通过这些评估方法的运用,将中医药企业内部的战略分析结果、会计分析结果以及财务分析结果等全方位地整合起来,并进行中医药企业经营情况的预测分析。

3基于哈佛框架下中医药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分析

利用哈佛框架进行中医药企业的财务分析,其主要目的就是真实准确地反映中医药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状况,指导中医药企业财务管理和经营决策的改进。从一些中医药企业的哈佛框架财务分析结果来看,不少中医药企业在内部管理方面都存在着存货管理控制不当、盈利能力、现金获取能力以及销售质量不够高等问题,对此应该重点在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第一,提高中医药企业的存货管理水平,依托信息化智能化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存货管理质量,降低存货成本,提高存货周转率,进而降低运营成本。第二,提高中医药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合理地控制财务杠杆,保持中医药企业的资本结构处在合理优化水平,提高中医药企业的资金周转率。第三,提高中医药企业的盈利能力,积极采取拓宽销售渠道,加大研发投入,强化内部管理,改进成本控制以及强化品牌塑造等一系列的措施,提高中医药企业的规模实力以及外部竞争力,不断促进中医药企业盈利能力的改进提升。

4结论

在中医药企业哈佛框架财务分析应用方面,应该根据中医药企业经营管理实际情况,选择最科学最合理的分析指标,改进优化战略分析、会计分析、财务分析以及前景分析体系,以确保财务分析的全面准确真实可靠,为提高中医药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奠定良好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马广奇,廉瑜瑾.哈佛分析框架下汽车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以吉利集团为例[J].会计之友,2012(34):64-66.

[2]吴涛.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分析报告———基于哈佛分析框架的应用[J].会计之友,2012(11):65-67.

[3]吕超.浅论医药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4(24):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