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13:14:32

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治疗范文篇1

1HF的发生机制

HF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全球范围内,HF的最常见病因是病毒感染(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及酒精性肝损伤[1];其他还有药物与毒物、血吸虫、代谢和遗传、胆汁淤积、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原因。其形成机制主要由于各种损伤因素长期刺激肝脏,持续激活了肝窦内肝星状细胞,从而使得胶原等ECM成分代谢失衡,降解小于生成,促使肝脏ECM沉积与组织结构重构,进而形成肝纤维化[2]。1.1与HF发展有关的细胞-肝星状细胞(HSCs)。目前,临床及动物实验研究主要围绕HSC的激活来进行,认为HSC的持续激活是HF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肝星状细胞激活以后,再分化成肌成纤维细胞促进了HF发展。HSC的激活主要有两种方式-自分泌和旁分泌。在正常肝脏中,星状细胞参与了视网膜的存储,通过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细胞外基质的稳态、药物的解毒、免疫反应,以及通过包括肝细胞生长因子的分裂素的分泌来保存肝细胞[3]。在肝损伤过程中,来自受损上皮细胞、纤维化组织微环境、免疫和系统代谢失调、肠道菌群失调和肝炎病毒的旁分泌信号可以直接或间接诱导星状细胞活化,由邻近的细胞如巨噬细胞和受损的肝细胞产生各种介质,从而引起星状细胞活化为α-平滑肌细胞,表达收缩肌纤维母细胞,导致血管扭曲,增加血管阻力,从而促进门脉高压。星状细胞活化的其他特征包括有丝分裂介导的增殖、由结缔组织生长因子驱动的纤维生成增加、转化生长因子beta1扩增炎症和免疫调节、改变基质降解。而活化的HSCs继续接受刺激,并采取必要的动作,包括趋化、增殖、ECM合成和收缩。在修复过程完成后,再将活化的HSCs恢复到其静止状态或细胞凋亡。然而,慢性肝损伤时,HSCs不断被激活,导致大量的瘢痕形成,最终导致肝功能衰竭[4-5]。1.2与HF发展有关的信号通路。1.2.1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TGF-β信号通路主要作用是通过细胞生长、增殖、分化、迁移等过程在机体中表达。HF是肝细胞外空间内的I型胶原沉积增加的结果,是所有形式的肝损伤的共同重要标志,在HF的发病机制中TGF-β1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表明,TGF-β信号诱导的Smads蛋白家族参与纤维化的发病过程,SMAD蛋白质已经被广泛的研究作为TGF-β1的关键细胞内感受器和转录因子。在HF的过程中,SMAD3和SMAD4是亲纤维化的,而SMAD2和SMAD7是保护性的。SMAD3的缺失抑制I型胶原蛋白的表达,阻断上皮-肌成纤维细胞的转化。相反,SMAD2上调I型胶原蛋白的表达。SMAD4通过增强SMAD3应答启动子活性,在纤维化疾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SMAD7则对SMAD3诱导的纤维化产生反作用。有研究表明,肝星状细胞中SMAD2和SMAD3的磷酸化均可在肝纤维化组织和细胞中检测,结果SMAD2抑制了SMAD3的磷酸化和核易位,可以保护SMAD3介导的纤维化反应[6-7]。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TGF-β/SMAD信号通路参与了HF的发生和发展。ParkJH等[8]通过实验研究表明,京尼平苷显著抑制TGF-β1-inducedmRNA和蛋白表达的I型胶原蛋白,从而得出京尼平苷可能抑制TGF-β1-inducedEMT从而抑制TGF-β/Smad和ERK-mitogen-activated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1.2.2JAKs-STAT信号转导通路Janus激酶(JAKs)/信号传感器和转录激活(STAT)信号通路是一个重要的信号转导通路,激活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介导多种细胞过程参与肝纤维化,包括增殖、分化、凋亡和炎症。有研究报道JAK1是一种本构TGF0205RI结合蛋白,在TGF-0205刺激的几分钟内,绝对需要以SMAD-独立的方式磷酸化状态。随着SMADs的激活,tgf-0205也诱导了需要SMAD、denovo蛋白合成和JAK1的贡献的STAT磷酸化的第2阶段,因此JAK1-STAT3和SMAD通路之间的合作对TGF-0205在HF中的作用至关重要[9]。WangW等[10]实验研究表明,通过阻断肝星状细胞的JAKs/STAT通路,从而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激活。1.2.3MAPK信号转导通路MAPK信号通路家族主要包括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P38、JNK(c-Jun氨基末端激酶)和大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ERK5/BMK1亚族,其中前3个亚族研究较多。KostadinovaR等[11]实验研究结果显示,GW501516通过磷酸肌蛋白-3激酶/蛋白激酶-c/蛋白激酶-3途径增加了P38和c-Junn-末端激酶的磷酸化,刺激了HSC的增殖,从而增强了纤维化和炎症反应。从而得出P38和JNKMAPK通路刺激HSCs增殖,阐明了GW501516依赖促进肝修复的机制。FanHN等[12]探讨硫化氢(H2S)对活化肝星状细胞(HSCs)和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的体外和体内效应,研究H2S对磷酸-P38、磷-AKt和nf-kb的体外和体内表达。结果表明外源H2S抑制活化的hsc-t6细胞,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和凋亡。减少磷-P38和增加磷-akt表达可通过外源H2S介导抗纤维化作用。另外有研究指出,氧化酪氨酸(o-tyr)可通过MAPK/TGF诱导氧化损伤和肝纤维化[13]。1.2.4PI-3K-AKt/PKB信号转导通路PI-3K的产物PIP3能调节一系列蛋白激酶的活性,对AKt/PKB的活化作用通过自身磷酸化和PDK1的催化作用实现,而活化的AKt/PKB通过磷酸化下游的许多靶蛋白而介导生物学活性和调节基因的表达,同时还能抑制凋亡和调节细胞周期。脂肪细胞因子-瘦素促进肝星状细胞(HSC)激活(肝纤维化的关键步骤)和肝纤维化。microrna-122(mir-122)是最丰富的肝特异性miRNA,并被证实可以抑制肝纤维化并降低HSC增殖。有实验研究表明,瘦素抑制mir-122启动子活性。Forkheadbox蛋白O1(FoxO1)在56左右的位点与mir-122启动子结合,从而促进mir-122启动子活性,可以通过serine256的瘦素诱导的FoxO1磷酸化来抑制,表明瘦素在HSCs中抑制了PI3K/Akt/foxO1轴的microrna-122表达[14]。PengR等[15]研究表明,丹参醇能通过靶向多机制与PI3K/AKT/mTOR/p70S6K1信号通路相关的多种机制发挥抗纤维化作用。WuL等[16]研究槲皮素的肝损伤通过抑制TGF-β1/Smads信号通路和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自噬在胆管结扎(BDL)或CCl4诱导肝纤维化。

2HF的中医药治疗

抗HF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改善患者肝脏功能,从而延缓HF进一步向肝硬化、肝癌发展,同时逆转(或治愈)HF。目前,导致HF的原因很多,靶点尚未明确,单一靶点的药物治疗疗效也不明显,而中医药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HF防治的热点,且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和特色。2.1中医药单体治疗。黄进等[17]研究发现,与模型组比较,黄芪多糖(APS)各剂量组对CCl4诱导的HF大鼠有着一定的干预作用,主要表现为血清肝功水平、HF程度明显降低,肝组织TGF-β1、Smad3、Smad4表达量显著降低,Smad7表达量显著增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TGF-β1/Smads信号通路有关。刘绍能等[18]研究表明,芪术颗粒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的激活,从而达到抑制HF的作用。2.2中医药复方治疗。李洁[19]实验研究认为,加味茵陈四逆汤的抗HF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TβRI、Smad3的表达。徐文洋[20]研究认为加味茵芍散主要是通过下调TGFβ1、Smad3的表达、阻断TGF-β1/Smad信号传导通路来抑制HSC的增殖,从而达到抗HF的效果。娄莹莹等[21]发现,肝复健方可能通过抑制Leptin、OB-Rb表达,进而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从而达到抗HF的目的。孙润雪[22]研究认为,化浊解毒方改善HF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MMP13表达,促进ECM降解,进而改善ECM的沉积;同时通过降低HSC中p-ERK、PI3K、p-Akt蛋白的表达,进而阻断ERK及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从而减轻HSC活化程度。张国梁等[23]研究发现鳖甲软肝饮能使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肝组织细胞中的P38MAKP蛋白和mRNA表达含量显著降低,可能是通过抑制P38MAKP信号通路的表达有关,进而达到抗HF效果。2.3中西医联合治疗。高衍义等[24]发现虎芪益肾健脾调肝颗粒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肝肝纤维化可以降低患者血清IL-6、IL-1及IL-13水平、HA、PC-Ⅲ、Ⅳ-C和LN、TNF-α含量,抑制TNF-α、TGF-β1、TIMP-1、PDGF的过度表达,升高血清IL-2水平,从而发挥抗HF的作用。郭德洪[25]发现,与常规西医处理HF患者相比,恩替卡韦及肝苏软胶囊联合治疗对AST、ALT等肝功能指标以及肝纤维化血清指标的改善幅度较为明显。2.4其他疗法。孙洁[26]认为电针结合人胚胎间充质干细胞(hEMSCs)移植对酒精性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的干预具有明显的抗HF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酒精性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血清中升高的IGF-Ⅰ、Ⅳ型胶原、MMP-2、TIMP-1含量,改善HF导致的肝细胞变性、坏死程度,抑制胶原纤维增生及病变肝组织中TGF-β1、TNF-α的高表达。孔德松等[27]研究表明针刺通过抑制CCl4致肝纤维化大鼠的PDGF信号通路,减少ECM的沉积,促进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从而起到抗HF的疗效。关鑫[28]研究认为电针抗HF的作用机制可能通过保护肝细胞,抑制PDGF-BB及其受体的表达,下调ERK蛋白的磷酸化,抑制MAPK/ERK信号转导通路,进而抑制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减少胶原沉积,从而起到治疗HF的疗效。

3展望

中医药治疗范文篇2

Research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thetreatmentofleukemia:currentstatus

YalingFU,TaoCHEN

Departmen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hreeGorgesUniversityMedicalCollege,Yichang,HubeiProvince443002,China

Keywords:Chineseherbaldrugs;effectivecomponents;leukemia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大,预后欠佳。经过多年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医药不仅可以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而且具有延长或阻止白血病复发、逆转白血病多药耐药和预防白血病相关并发症的优势[1]。本文就近年来在中医药抗白血病的作用及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1临床常用抗白血病中药及中药有效成分

临床用于白血病治疗的中药复方及单味药多具有清热解毒、扶正补虚和活血化瘀的功效。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中药中提取、研制了多种抗白血病药物和制剂。应用于临床的具有抗白血病作用的中药包括砒霜和雄黄等;中药有效成分包括三氧化二砷(arsenictrioxide,As2O3)、亚砷酸、硫化砷(arsenicsulfide,As4S4)、长春新碱及长春碱类药、喜树碱类、三尖杉碱类、鬼臼素类、紫杉醇类、苦参碱、斑蝥素、槲皮素、蟾蜍灵、淫羊藿苷、甲异定靛和靛玉红等。目前,应用较多的是砷剂、高三尖杉酯碱和紫杉醇等[2]。

2中医药在治疗白血病方面的临床应用

白血病之基本病因病机为正气不足,热毒侵袭,伤及营阴;气血不足,气滞血瘀,脉络瘀阻。故清热解毒、扶正补虚和活血化瘀为治疗本病常用的治疗大法。由于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故在治疗时应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

2.1扶正补虚对于白血病所致气血两虚的患者宜用扶正补虚法进行治疗。扶正中药不仅能够扶助正气,调整脏腑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减轻化疗药物对机体的损害,而且能够提高机体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和巩固疗效,在白血病化疗中应用较为广泛。李仝等[3]认为该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以益气养血和扶正祛邪为主,方用八珍汤化裁。唐由君[4]以益气养阴解毒方,或健脾补肾方配用六神丸,可避免或迟延白血病复发。用两方治疗急性白血病315例,1年生存率达80%以上,2年生存率为60%~75%,3年生存率27.3%~66.0%。复方青黛片为含砷中药,主要成分为青黛、雄黄、太子参和丹参等,其功效为祛邪扶正[5]。毕玲玲等[6]用复方青黛片治疗难治性复发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32例,完全缓解率为94%。

2.2清热解毒对于白血病所致毒热炽盛的患者宜用清热解毒法进行治疗。清热解毒法大多用于白血病尚未进行系统化疗或化疗的诱导缓解阶段。研究表明,许多清热解毒药都具有抗癌细胞作用,可与化疗药物发挥协同作用,同时尚能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防治化疗中常易出现的感染倾向[7]。唐由君[4]以清热解毒散结方配用紫金锭,治疗急性白血病11例,7例获完全缓解。王泽民等[8]针对急性白血病阴虚内热的主要病机,以养阴清热、凉血解毒为治疗大法,选用大剂量具有养阴清热作用的鲜中药(鲜生地、鲜白茅根和鲜麦冬等)为主组方,随证加减,辨证论治,治疗急性白血病76例,完全缓解37例(48.7%),部分缓解14例(18.4%),未缓解25例(32.9%),总缓解率达67.1%。对于血热毒盛证,范先基[9]等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为治法,以犀角地黄汤和六神丸为主方进行治疗。方中龙葵、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是白血病血热毒盛证的常用药物。

2.3活血化瘀对于白血病所致瘀血痰结的患者宜用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活血化瘀药能够改善机体微循环,促进骨髓造血功能,调节免疫机能,有些活血化瘀药还对肿瘤细胞有直接抑杀作用,同时也能使化疗药物容易到达病灶所在,增强化疗药物的疗效。邓有安等[10]应用活血化瘀基本方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20例,完全缓解11例,部分缓解7例,未缓解2例,总有效率90%,疗效明显好于单化疗对照组(21例总有效率57.14%)。唐由君[4]用犀黄丸,使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病情长期稳定。犀黄丸由麝香、牛黄、乳香和没药组成,具清热解毒、化痰散结和活血化瘀之效。

3中医药抗白血病的作用机制

正常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是受到极其精细调控的基本生命现象。与此相反,肿瘤细胞具有3个基本特征:一是细胞增殖失控;二是细胞分化障碍;三是细胞凋亡受阻。故中医药抗白血病的主要作用机制包括抗增殖、诱导分化和凋亡。

3.1抗白血病细胞增殖研究发现,许多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在治疗白血病时,均有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干扰蛋白质的合成,阻断细胞周期等发挥抑制增殖的作用[2]。冬凌草甲素可显著降低Raji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抑制细胞的生长,诱导细胞发生凋亡[11],具有明显的体外抗白血病作用。紫杉醇作用于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后可见细胞染色质浓聚和凋亡小体形成,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细胞凋亡明显增加[12],提示其有抑制K562细胞增殖及诱导凋亡的作用。孙震晓等[13]发现中药地椒乙酸乙酯萃取物对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和HL60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呈药物浓度依赖性,并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大蒜素随着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人早幼白血病HL60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显著降低,HL60细胞的增长被明显抑制[14]。姜黄素通过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抑制细胞增殖,如Ksam和转录因子E2F等合成,或降低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factorκB,NFκB)表达减少增殖[15,16],或通过抑制环氧化酶2,降低NFκB活性,抑制细胞增殖。三七皂苷R1为中药三七总皂苷的主要成分之一,可显著抑制急性髓性白血病HL60细胞株增殖,且随着药物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增强[17]。Zhang等[18]发现,As2O3在不同浓度时有不同的效果,低浓度(0.1~1μmol/L)时对细胞有增殖作用,可使κ端粒酶活性增加,而高浓度时则相反。

3.2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肿瘤细胞的诱导分化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被国外学者称为“中国革命”的全反式维甲酸的研究及其在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中的应用更推动了国内外诱导分化研究的进展。花宝金[19]报道,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的中药有效单体主要包括苷类、多糖类、胆酸盐类、有机酸类、甾醇类、含维甲类和其他成分。袁丁等[20]发现,竹节参总皂苷对体外培养的HL60细胞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与诱导细胞分化和周期阻滞有关。人参皂苷可诱导K562生成血红蛋白,使U937向成熟单核巨噬细胞系分化[21]。杜振兰等[7]报道,猪胆汁酸钠既可诱导HL60向单核巨噬细胞分化,又可向中性粒细胞分化。As2O3在低剂量时能诱导细胞分化,而高剂量时促进细胞凋亡[22]。苦参碱可促使K562细胞向红细胞系分化,可能与改变磷脂酶A2特别是胞质型磷脂酶A2的活性及cmyc表达下降有关,而这些又可能与苦参碱改变基因的甲基化有关[23]。靛玉红通过抑制CDK2和上调PU1表达,使HL60细胞向中性粒细胞方向分化[24]。

3.3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中药可通过多种途径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包括直接杀伤、细胞周期阻滞、影响凋亡基因表达、诱导分化、提高细胞因子及体内激素水平等。从三尖杉植物中提取出的三尖杉酯碱和高三尖杉酯碱,能抑制肿瘤细胞DNA合成,是一种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已用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疗效较好[25]。张晨等[26]报道雄黄体外对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系CEM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可见亚二倍体的凋亡细胞和凋亡相关蛋白Apo2.7表达的升高。丹参酮能通过下调细胞cmyc、bcl2以及端粒酶活性,上调cfos和p53,诱导细胞凋亡[27]。三尖杉酯碱、人参皂苷、苦参和熊胆等均可通过分化白血病细胞而诱导其凋亡。激素可引起某些肿瘤发生细胞凋亡,如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可引起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细胞凋亡的发生[28]。实验证明,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和肿瘤坏死因子可引起靶细胞凋亡。人参、党参、黄芪、枸杞子、参三七、冬虫夏草和刺五加等补益类中药的煎剂及有效成分均有良好的促进IL2的产生,提高自然杀伤细胞和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活性,发挥抗肿瘤(白血病)的作用[29]。

4中药治疗白血病的其他研究

4.1逆转白血病多药耐药多药耐药(multidrugresistance,MDR)是白血病细胞免受化疗药物攻击最重要的细胞防御机制,是白血病化疗失败和复发的主要原因。多年来的研究表明,中药逆转白血病MDR已取得不少的成绩,从单味药到中药复方以及联合用药均收到了明显疗效。高娜等[30]报道,中药及其单体如汉防己、砒霜、冬凌草、鸦胆子、全蝎、薏苡仁、川芎嗪、人参皂苷Rg3和补骨脂素,中药复方如复方三根制剂(由虎杖根、藤梨根、水杨梅根、党参、白术、茯苓、山楂肉、甘草等组成)、复方拮新康(主要成分为甲基莲心碱,属于双苄基异喹啉生物碱)、复方天佛参口服液(由天门冬、西洋参、佛手、倒卵叶五加、猕猴桃根、蟾酥等配伍制成)等均能逆转白血病多药耐药。梁虹等[31]发现,As2O3逆转K562/A02细胞多药耐药的作用可能与其调控P糖蛋白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水平有关。浙贝母为临床常用的化痰散结类中药。李冬云等[32]报道,浙贝母生物碱具有逆转白血病多药耐药的生物活性。研究证实,浙贝母生物碱对高表达的耐药蛋白有明显的下调作用,并能增加急性白血病细胞内抗癌药物浓度。

4.2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多项研究表明,参麦注射液(红参和麦冬提取物组成的注射液)可减轻急性白血病化疗毒副反应、减轻白血病蒽环类药物的化疗毒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化疗减毒增效药物[33,34]。马武开等[35]报道,中药解毒化瘀方能够减轻急性白血病化疗毒副反应,改善病人化疗期间生活质量。

4.3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白血病患者存在免疫功能低下,包括CD3及CD4下降、CD8升高、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减低、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活性低下等。许多扶正中药如人参、黄芪、枸杞子、茯苓、灵芝、女贞子和甘草等具有调节人体免疫功能、提高自然杀伤细胞和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活性、增加抗白血病能力的作用[36]。

4.4介导生物学治疗应用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responsemodifier,BRM)治疗白血病是近些年来发展较快的一项新方法。这种治疗模式的特点是能针对白血病细胞的特异性靶点,有选择性地去除白血病细胞,克服耐药,清除微量残留白血病细胞,对提高急性白血病的疗效有较好的研究前景。如作用于CD33靶点的Mylotrag、HuM199,作用于CD45的抗CD45以及其他相关生物制品IL2、IL11和VEGF等在临床上的初步应用,均显示了较好的疗效。一些相关的研究证实了补益中药具有介导白血病生物学治疗的作用[29,37]。中药复方如养阴方、补血方、补益方等以及某些植物多糖,可诱发机体产生BRM,发挥抗白血病效果[38,39]。

5结语

中医药治疗范文篇3

肾小球肾炎血尿以持续性镜下血尿或反复发作性肉眼血尿为特征,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当临床以单纯性血尿为表现时,其病理类型多数为系膜增生性IgA肾病,尚可见于非IgA系膜增生性肾炎、局灶节段增生或硬化性肾炎等。这部分肾炎患者的病程大多呈良性经过,但仍有部分患者的病理损害呈进展性,最终进入终末期肾衰竭。血尿形成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与免疫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基底膜受损有关,因此西医常采用免疫抑制剂、清除感染病灶、或对症治疗等方法,疗效并不令人十分满意。而中医药对肾小球肾炎血尿的疗效较好,积累了一些经验,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的认识

肾小球肾炎血尿在中医古典医籍的记载中属尿血、溲血范畴,认为其发生由“热移膀胱”、“热在下焦”所致。皮持衡[1]认为肾小球肾炎血尿有急、慢性之分,急性肾小球肾炎血尿可从“热、瘀”论治;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当从“虚、热、瘀”论治,但有虚实之分,实者多属热伤肾络,迫血妄行,虚者多是阴虚火旺,迫血妄行或气不摄血,精血下泄。郑平东[2]认为血尿的病因不外乎外邪侵袭、火热内蕴、气虚失摄。风邪外袭是本病的诱发因素,气阴不复、瘀血阻络是导致本病迁延难愈的根源,气阴不足易引起外感,外感又进一步损耗气阴,故病情缠绵难愈。

2治则治法的研究

张琪[3]总结多年临床经验创立治疗肾小球肾炎血尿8法:①清热利湿、解毒止血法:方用八正散加味;②疏风清热、利湿解毒法:方用清热解毒饮(柴胡、生石膏、金银花、连翘、大黄等);③泄热逐瘀、凉血止血法:方用桃黄止血汤(桃仁、大黄、桂枝、赤芍、小蓟、侧柏叶等);④益气阴、利湿热、止血法:方用清心莲子饮;⑤益气清热、凉血止血法:方用益气凉血汤(黄芪、党参、赤芍、白茅根、茜草等);⑥滋阴、补肾、降火法: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味;⑦温肾清热、利湿止血法:方用温肾利湿饮(茴香、附子、桂枝、蒲公英、茅根、小蓟、旱莲草等);⑧健脾补肾、益气摄血法:方用参芪地黄汤。徐魏[4]则提出治疗肾小球肾炎血尿应灵活运用以下3法:①止血法:尿血久延不愈必致体虚气弱,故止血为首要措施,可从中医辨证分别采用凉血止血、泻火止血、滋阴止血、温肾止血、补气止血、健脾止血等;②清热利湿法:“湿热”病理不仅是肾小球肾炎血尿的诱发或加重因素,也是病情迁延难愈重要原因,故强调清热利湿治法,早期可用苦寒清热之品,如紫花地丁、半枝莲、连翘、瞿麦等,病久则多以甘寒清利之品,如白花蛇舌草、白茅根、金银花、蒲公英、猪苓、车前子、茯苓等。③补肾法:本病病位在肾,肾的寒热虚实变化左右着病变的进程,故补肾是治疗的关键,补肾阴多用甘平之品,补肾阳多用辛燥之品。王海云[5]等临床观察发现肾小球肾炎血尿患者中医辨证往往无明显脾肾气虚症状,而常伴有情绪急躁、善太息等肝系症状,故多从肝论治,辨证选用疏肝、清肝、养肝、平肝等治法。

3辨证分型治疗

肾小球肾炎血尿临床症状隐匿,但病理改变多样,病变性质各有不同,因而各家有着不同的分型方法。桑健[6]将肾小球肾炎血尿辨证分为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脾肾气虚型,选方分别为二至丸合小蓟饮子、大补元煎和无比山药丸。治疗25例,完全缓解14例,显著缓解6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陈洁等[7]将肾小球肾炎血尿辨证分为4型:①外感风邪,热毒壅盛型:方以越婢加术汤合小蓟饮子加减;②肾阴亏虚,相火妄动型:方以二至丸合知柏地黄丸加减;③脾虚失统,肾失固藏型:方以补中益气汤合无比山药丸加减;④脾肺气虚,肾阴耗损型:方以大补元煎加减。沈新民[8]则将血尿分为5型:①外感风热型:治以疏风清热、凉血止血,方以银翘散加减;②阴虚火旺型:治以滋阴降火、凉血止血,方以理血汤(生地黄、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白芍、阿胶、白头翁、茜草、旱莲草、益母草、丹参)加减;③气阴两亏型:治以益气养阴、凉血止血,方以参芪地黄汤加减;④脾不统血型:治以补益脾气、固摄止血,方以归脾汤加减;⑤瘀血内阻型:治以活血化瘀止血,方以桃红四物汤加减。张效礼[9]主张对肾炎血尿进行分期论治:急性发作期,辨证为肺胃风热毒邪壅盛型、中焦湿热型、膀胱湿热型,分别予以银翘散、葛根芩连汤合香连丸、小蓟饮子加减治疗;慢性迁延期,辨证为肝肾阴虚型、脾肾气虚肾阴不足型,分别予以二至丸合六味地黄丸、参芪地黄汤加减治疗。沈云[10]报道辨证治疗肾小球肾炎血尿104例,其中气血不足证28例,阳气虚弱证36例,肝肾阴虚证26例,瘀血内阻证14例,分别予以十全大补汤、真武汤、地黄饮子和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同时加用制大黄10g、生黄芪15g、三七粉3g,2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有效76例,好转20例,无效8例,有效率92.1%。

4专方化裁治疗

不少学者在辨证结合辨病的基础上,针对多数患者的临床证候表现,根据基本治则拟定专方进行化裁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张宗礼等[11]针对肾小球肾炎血尿湿热虚瘀的病机特点,自拟六草汤(车前草、茜草、益母草、仙鹤草、通草、生甘草)为基本方加减,治疗80例。6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结果痊愈22例,显效24例,有效22例,总有效率85%。魏仲南等[12]以肾血宁汤(知母,黄柏,女贞子,墨旱莲草,小蓟,白茅根,地榆,血余炭,猫须草,桑寄生,牛膝,杜仲)为主方,随证加减治疗肾小球肾炎血尿38例,完全缓解8例,显效12例,有效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4.2%。程锦国等[13]认为本病由虚致实,虚实夹杂,治疗应扶正祛邪,标本兼顾,自创祛风愈肾汤(鹿衔草、忍冬藤、泽泻、拔葜、车前子、薏苡仁、牡丹皮、鬼箭羽、石见穿、乌梅、五味子、甘草),并根据辨证,阴虚瘀血者重用五味子、鬼箭羽;阴虚湿热者重用拔葜、薏苡仁;阴虚湿瘀互结者重用乌梅、五味子、石见穿、鬼箭羽、拔葜、车前子、薏苡仁。治疗肾小球肾炎血尿80例,疗程2个月,总有效率90%。李佳[14]临床观察发现本病以阴虚内热为多见,选方猪苓汤加味(茯苓、猪苓、泽泻、阿胶、滑石、知母、生地黄、牡丹皮、大蓟、小蓟),治疗33例,结果显效11例,有效15例,好转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91%。张孝娟[15]采用养阴清热活血为主的中药汤剂,基本方为生地黄、牡丹皮、地榆炭、大蓟、小蓟、白茅根、蒲黄、赤芍药、女贞子、墨旱莲、棕榈炭,观察64例,设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潘生丁、维生素E治疗),疗程6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6.9%,对照组37.5%。傅文录[16]在应用时振声教授滋肾化瘀清利汤(女贞子、墨旱莲、生侧柏叶、马鞭草、白花蛇舌草、石韦、益母草、白茅根、大蓟、小蓟)基础上加服三七粉10g、雷公藤片(1次2片,日3次),治疗本病40例,1个月为1个疗程,平均治疗3个疗程,总有效率达90%。鲁明[17]自拟茂苓汤(白茅根、土茯苓、生地黄、玄参、金银花、炒栀子、蒲黄、益母草、泽泻、生甘草)为基本方加减,治疗38例。15日为1个疗程,平均治疗3个疗程。结果痊愈12例、显效13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92.1%。

5单方验方治疗

还有学者总结前人经验,以肾小球肾炎血尿的病理机制为出发点,结合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创立单方验方,疗效显著。徐顺贵等[18]对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血尿患者,从湿热毒瘀论治,拟方白蓟汤(白茅根、小蓟、茜草、女贞子、墨旱莲、生地黄),治疗50例,疗程45日,总有效率84%。孙亚南[19]治疗肾炎血尿,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脉证与现代检查数据互参,采用二至丸加味方(女贞子、墨旱莲、车前子、茜草、仙鹤草、黄芩、覆盆子),观察140例,治疗组90例,对照组50例(肾炎康复片治疗),疗程3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28%。张桃艳[20]采用康肾止血方(太子参、大蓟、小蓟、茜草、赤芍药、牡丹皮、连翘、三七粉、白茅根),治疗肾炎血尿36例,疗程3个月,结果临床控制15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6.1%。周恩超等[21]根据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筛选有效药物,自拟尿血宁方(金银花、七叶一枝花、炒栀子、黄芩、仙鹤草、车前草、白茅根、白花蛇舌草),治疗IgA肾病血尿热结咽喉证48例,结果完全缓解26例,基本缓解11例,好转7例,无效4例,有效率91.67%。

6小结与展望

综合文献报道,肾小球肾炎血尿的发生主要与湿热、血瘀及肾虚相关,涉及肺、脾、肝等脏,外感是诱发或加重病情的重要原因。目前中医药对肾小球肾炎血尿的研究主要限于临床报道,缺乏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的前瞻性研究,辨证分型与疗效判断标准未能统一。由于本病大多为镜下血尿,肉眼血尿常常是一过性的,临床往往无证可辨,因此应注意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应以血尿的发生机制为研究的切入点。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应积极开展设计严谨的前瞻性研究,加强基础研究,探讨治疗的作用机理,从而寻求治疗肾炎血尿的有效方药。

【参考文献】

[1]王建明,孙云松.皮持衡从“热、虚、瘀”论治肾炎血尿经验[J].江西中医药,2001,32(2):12

[2]马济佩,郑平东.郑平东治疗肾性血尿经验举要[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7):397

[3]徐巍,张玉梅.张琪教授对IgA肾病血尿的认识及辨治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2,3(4):194-195

[4]徐巍.IgA肾病血尿中医治法浅析[J].中医药学报,2002,30(2):19-20

[5]王海云,刘南燕,赵润栓.从肝论治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体会[J].河北中医,2006,28(3):193-194

[6]桑健.辨证治疗IgA肾病血尿25例[J].江苏中医,2001,22(4):18-19

[7]陈洁,桑梅.中医辨证治疗肾小球肾炎血尿体会[J].河北中医,2001,23(3):191-192

[8]沈新民.肾性血尿辨证治验[J].吉林中医药,2003,23(3):7-9

[9]云锐,杨广源.张孝礼主任辨证治疗隐匿性肾炎的经验[J].内蒙古中医药,2005,24(2):4-6

[10]沈云.中西医结合治疗隐匿性肾炎104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0(15):1484

[11]张宗礼,司福全,王连旗.以六草汤为主治疗肾性血尿的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2,22(2):21-22

[12]魏仲南,倪秀琴,吴强,等.无症状性肾小球性血尿的中医药治疗[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1,11(1):13-14

[13]程锦国,董飞侠.祛风愈肾汤治疗单纯性肾小球性血尿80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3(3):152

[14]李佳,王军.猪苓汤加减治疗原发性肾性血尿的体会[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3,4(7):415

[15]张孝娟.养阴清热活血法治疗肾性血尿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8):60-61

[16]傅文录.应用时振声教授经验方治疗肾炎血尿的体会[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7):74-75

[17]鲁明.茅苓汤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38例[J].河北中医,2002,24(8):579

[18]徐顺贵,杨爱国.中药治疗原发性系膜增生性肾炎单纯性血尿50例[J].江苏中医,2001,22(1):21

[19]孙亚南.二至丸加味方治疗肾性血尿的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05,21(2):18-19

中医药治疗范文篇4

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已大幅攀升,糖尿病已成为常见病、多发病。无论采用中医或西医治疗,归根结底是为了延长患者的寿命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临床与相关实验已经表明中医药可以降糖,而中医的优势不仅在于直接降低血糖水平,还在于清除血糖升高的原因,即消除血糖难控因素。现将糖尿病的中医治疗报告分析如下。

1辨证治疗

糖尿病的演变过程可分为郁、热、虚、损四个阶段。

1.1糖尿病早期即郁、热阶段的治疗要以开郁、清热为主,同时要兼顾气阴不足的虚证。郁的阶段可以越鞠丸加减治疗;热的阶段可以大柴胡汤加减治疗。

1.2糖尿病中期糖尿病中期多虚实相兼,寒热并存,既有脏腑、气血功能不足的本虚,更有痰、浊、痞的标实,治疗当标本兼顾,并根据虚实寒热的多少施治。脾虚胃滞或胃热者可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气阴不足兼内热者可用当归六黄汤加减,上热下寒者可用乌梅丸。

1.3糖尿病后期诸虚渐重,脉损络瘀益显,治疗在补虚的基础上,必须强调活血化瘀通络。气阴两虚者可用生脉饮加减;肝肾阴虚者可用芪菊地黄丸加减,阴阳两虚者可用地黄饮子加减,脾肾阳虚者可用金匮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

糖尿病的治疗虽然各阶段都有自己的治疗特点,但是络脉的瘀阻却是时刻在发展的,所以要强调全程兼顾活血化瘀通络。

此外,糖尿病虽然气阴两虚之证很常见,但往往单纯益气养阴效果不佳,尤其是血糖较难控制而不稳定者,细察其因,在气阴两伤的背后往往能找到脏热、脏毒。脏热或见肝胃郁热,或见胃肠燥热,或见肺胃燥热,或见肝肾阳虚火旺。治病必求其本。治疗的整体原则是有热必清。玉女煎之石膏、黄连配青黛、连翘清胃热;泻肺散热,清气化痰丸之黄芩配石膏、桑白皮清肺热;当归芦荟丸配夏枯草、黄芩清肝热;增液承气汤清肠热,大柴胡汤清肝、胃、肠热并存,在此基础上配用黄芪、太子参、南沙参、天花粉等益气养阴,配石榴皮、乌梅、白芍以敛气敛阴,往往收效甚捷。虽然糖尿病后期虚损阶段以虚和瘀为主要表现,但后期虚损阶段的治疗也要注意清热。

2固定方治疗

临床有明显症状者,一般可参考上述证型予辨证施治治疗。但确有无任何症状的消渴患者,只是在体检时才发现尿糖阳性,血糖升高而得到确诊,对此通常可结合检测结果,予以生津降糖治疗,可用下方:桑白皮20g,川牛膝15g,枸杞子15g,蚕砂15g,黄连6g,天花粉20g,芦根30g,萹蓄20g,黄精20g,玉米须20g,黄芪15g,麦冬10g。

本方可作煎剂服用,也可以散剂或胶囊类等服用,临床观察有降血糖、降尿糖作用。对于血糖控制不稳定,可在上方的基础上加枣皮10g、山药20g、何首乌15g,以增加补肾之效。少数2型糖尿病病人,在用胰岛素治疗时,其血糖反而随胰岛素用量的增加而增高,此往往与胰岛素抵抗有关,治疗的要点是加强补肾,酌加活血化瘀之品,如牛膝、丹参等。可参考上方化裁。

3验方单方

中医药治疗范文篇5

【关键词】胰岛素抵抗.中医药疗法;综述

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是指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组织,主要指肝脏、肌肉、脂肪组织对同等剂量的胰岛素生物学效应反应性降低或消失而产生的一系列病理和临床表现,它不但与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还是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及慢性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1治法研究

王智明等[1]认为调肝泻火法具有调肝泻火、调理脏腑气血津液、平衡阴阳水木之功效,首次提出“从肝论治”治疗IR学说[2],并用实验方法初步阐明从肝论治IR学说能有效预防高脂饮食大鼠发生IR[3],并在此基础上观察调肝泻火法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的影响,有明显疗效。徐云生等[4]认为IR的病理机制及脂代谢异常与中医学脾虚痰浊血瘀密切相关,并以具有健脾、化痰、活血功效之胰苏灵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显著。戴小良等[5]认为肝失疏泄,心用过度,心肝火旺,消灼阴精是消渴发病的重要病理基础之一,从而提出清肝泻心法,并主张该法与滋阴润燥法联用治疗消渴病,收到明显疗效。汪何[6]在对照组治疗上加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中药2型糖尿病治疗证属气阴两虚夹血瘀者,对照组以磺脲类和双胍类药物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后FINS无明显变化,但IAI均有升高(P<0.05),治疗组比对照组升高明显(P<0.05)。武士芬[7]以具有益气养阴活血清热功效之芪萸汤为基本方加减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对照组以二甲双胍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11%,高于对照组(P<0.05),IAI较治疗前显著改善,FINS也明显下降(P<0.01)。

2单味中药研究

玉从荣等[8]以高脂高糖高盐饮食建立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大鼠模型,肌肉注射葛根素4周,结果显示:

葛根素高、中剂量组均能明显降低TC和TG,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葛根素高剂量组、卡托普利组均能明显降低FINS,提高IAI(P<0.01)。刘月丽等[9]采用高脂高糖饮食建立胰岛素抵抗脂肪肝动物模型,并连续8周以红丝线草提取物(HSX)分高低剂量灌胃,结果:低剂量组可以增加IAI(P<0.05),高、低剂量组FFA、TG水平基本恢复正常,并提高HDL-C水平。

3复方中药研究

姜淼[10]在口服降糖药的基础上以三黄安消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结果:治疗组治疗后PBG、餐后2h血糖(P2BG)、IAI、HOMA-IR均有明显改善。对照组汪何[11]在原有降糖药基础上加以三芪丹颗粒治疗3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结果:治疗组治疗后β细胞功能指数(HOMA-IS)、IAI、HDL-C上升,FPG、TG下降,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陈俊等[12]以白虎人参汤随证加减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结果:治疗组FPG、P2BG、FINS下降明显,而IAI明显改善(P<0.05,P<0.01),TC、TG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明显(P<0.05)。陈维铭等[13]以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60例单纯肥胖症患者,对照组以防风通圣丸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BMI、腰臀比(WHR)、FINS明显下降(P<0.05),IAI明显上升(P<0.05),优于对照组(P<0.05)。高允珊[14]在对照组的治疗上加用活血降糖方治疗2型糖尿病,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9%,差异有显著性(P<0.05)。毛振营[15]以加味桃仁承气汤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6.2%,对照组总有效率80%,两组比较无差异性(P>0.05),两组治疗后FINS显著下降,IAI显著提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性显著(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左文标[16]等以糖脉康治疗2型糖尿病,对照组以二甲双胍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后FINS、IAI均有显著改善(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张海燕等[17]以糖消汤治疗空腹血糖异常伴胰岛素抵抗患者35例,对照组以二甲双胍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FBG、FINS、BMI均明显下降,IAI显著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TC、TG、LDL明显下降,HDL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血脂变化不明显(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

4动物实验研究

李学军等[18]以高热量饲料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制造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化痰方组及化痰活血方组,化痰方由二陈汤加味而成,化痰活血方在化痰方的基础上加丹参及地龙,结果显示:化痰方组及化痰活血方组的血糖有所降低(P<0.05),同时FINS水平显著降低(P<0.01),IAI明显升高(P<0.05,P<0.01),但化痰活血组作用更佳(P<0.05)。姜淼等[19]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和小剂量STZ制造2型糖尿病IR大鼠模型,随机分为病理模型组、黄连人参组和吡格列酮组,结果显示:黄连人参组与吡格列酮组各指标与病理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P<0.05,P<0.01),且胰腺病理观察均较病理模型组有所改善,黄连人参组与吡格列酮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王立琴等[20]采用高脂饲料和STZ制造糖尿病IR小鼠模型,随机分为4组:治疗组(芪黄胶囊加黄连素组)、对照1组(黄连素组)、对照2组(二甲双胍组)、空白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结果:治疗组优于黄连素组及二甲双胍组(P<0.05)。李瑾等[21]以高热量饲料和STZ制造2型糖尿病大鼠IR模型,并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糖抗宁小剂量组、糖抗宁大剂量组和二甲双胍对照组,结果显示:糖抗宁合剂小剂量组及大剂量组均可明显降低FPG、BMI、FINS(P<0.05,P<0.01),提高IAI(P<0.05,P<0.01)。钱秋海等[22]以高脂饮食和STZ造成2型糖尿病IR大鼠模型,并随机分成4组:模型对照组、三黄消渴胶囊小剂量组及大剂量组和二甲双胍模型对照组,结果显示:三黄消渴胶囊能明显降低FINS,提高IAI,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大剂量组更明显。

5结语

近几年中医药改善IR确实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目前中医对IR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重复性研究较多,缺乏科学客观化指标的大样本研究。对于单味药改善IR的机理缺乏在分子生物学上的研究,应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力求建立病证结合的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今后我们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不断规范深入地开展中医药改善IR的研究,提高中医药疗效的可信度。

【参考文献】

[1]王智明,龚明伟,李葆华,等.调肝泻火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炎性标志物水平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中医药学刊,2006,24(3):426-427.

[2]李道本,王智明.从肝论治防治胰岛素抵抗治疗2型糖尿病的理论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1,9(3):153.

[3]王智明,李道本,陈璐璐,等.调肝泻火汤防治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2,10(2):81.

[4]徐云生,冯建华.健脾化痰活血法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J].山东中医杂志,2004,23(7):394-396.

[5]戴小良,王行宽.清肝泻心滋阴润燥法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4,22(9):1633-1634.

[6]汪何.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中药对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4,22(7):1282-1283.

[7]武士芬.益气养阴活血清热法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9):720-722.

[8]玉从荣,吕俊华,王丹.葛根素抗氧化作用与改善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模型大鼠胰岛素敏感性、血压和血脂作用的实验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4):53-55.

[9]刘月丽,吕俊华.红丝线草对胰岛素抵抗脂肪肝大鼠有关指标的影响[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6,8(3):4-6.

[10]姜淼.三黄安消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及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的临床研究[J].新中医,2006,38(1):28-30.

[11]汪何.三芪丹颗粒对老年糖尿病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3):82-84.

[12]陈俊,万琳,董晓云,等.白虎人参汤对改善2型糖尿病IR的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7(2):138-139.

[13]陈维铭,王馨然.半夏白术天麻汤对单纯性肥胖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2):153-155.

[14]高允珊.活血降糖方治疗2型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5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4,36(10):37-38.

[15]毛振营.加味桃仁承气汤治疗胰岛素抵抗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0(119):37-38.

[16]左文标,张春香,张庆涛.糖脉康对糖耐量减退者胰岛素敏感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2):185.

[17]张海燕,曾敬,王正君.糖消汤治疗空腹血糖异常伴胰岛素抵抗35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4,36(8):40-41.

[18]李学军,杨叔禹,王丽英,等.化痰方及化痰活血方对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6,12(5):37-39.

[19]姜淼,王世东,黄允瑜,等.黄连人参对药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机制的实验研究[J].新中医,2006,38(5):89-91.

[20]王立琴,张洁.芪黄胶囊合黄连素改善糖尿病小鼠血胰岛素抵抗实验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05,24(9):560-561.

中医药治疗范文篇6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内治法;外治法

原发性痛经(PrimaryDysmenorrhea)是指女性在月经前后或行经期出现腹痛、腰酸、下腹坠痛或其他不适,影响生活和工作,无盆腔器质性病变者[1]。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原发性痛经是目前妇科最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在20%~90%[23],据国内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妇女痛经发生率为33.1%[4],其中原发性者占36.06%[5],主要发生群体为青春期少女和未婚或未育的年轻妇女,是影响妇女正常工作和生活质量的常见原因。西药对本病主要给予镇痛、抑制排卵或抑制宫缩甚或手术治疗,副作用较大;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独特的优势,概述如下。

1内治法

1.1辨证论治

1.1.1古方化裁王萍等[6]认为痛经的基本病机为瘀结胞宫,经血流通阻碍,以致“不通则痛”,故治疗以通为主。经前5d开始用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每日1剂,水煎服持续7d,5个月为1个疗程。药用:当归15g,川芎15g,香附15g,延胡索10g,白芍10g,蒲黄10g,熟地黄12g,五灵脂10g;偏气滞血瘀加桃仁6g,红花6g,乌药6g,木香3g,泽兰10g;偏寒湿凝滞者加炮姜6g,肉桂6g,小茴香6g,没药6g,茯苓12g;偏阳虚内寒者加吴茱萸6g,党参6g,桂枝6g,附子6g,艾叶3g;偏气虚血弱加黄芪15g,党参15g,白芍10g,炙甘草10g,茯苓10g;肝肾虚损加杜仲10g,续断6g,巴戟天10g。结果:总有效率为98%。齐津丽[7]治疗60例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予以温经汤加减(桂枝6g,吴茱萸6g,川芎6g,炮姜6g,甘草6g,当归10g,白芍10g,半夏10g,党参10g,香附10g,乌药10g),痛甚者加延胡索10g,小茴香10g;四肢不温、腹痛者去桂枝,加肉桂6g,艾叶10g;呕吐、腹泻严重者加藿香正气胶囊,每次2粒,每日2次。气滞血瘀型予以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12g,生地黄15g,牛膝15g,桃仁10g,红花10g,枳壳10g,赤芍10g,柴胡10g,川芎10g,桔梗10g,香附10g,延胡索10g,甘草10g,益母草30g);小腹坠胀或痛连肛门者加川楝子15g,乌药10g;乳房胀痛加郁金15g,荔枝核15g,丹参15g。总有效率为91.67%。

1.1.2自拟方加减王冬梅等[8]依据“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素问·至真要大论》)“止痛务求从宫治心”,认为原发性痛经除肾虚肝郁、气滞血瘀、寒凝等原因外,心理因素亦不容忽视。运用自拟宁心缓痛方治疗原发性痛经,恶心呕吐者加竹茹;腹泻者加砂仁、白术;腰痛明显者加杜仲、菟丝子。每于经前1周口服,连服3个疗程,效果显著。张树琴等[9]将此分为气滞血瘀型,寒湿凝滞型,气血虚弱型,分别用自拟痛经方艾附暖宫汤;八珍益母汤加减治疗本病96例,总有效率为95.83%。秦婵娟[10]用理气止痛汤治疗原发性痛经80例,经前胸胁乳房胀痛加柴胡10g,青皮、陈皮各10g,川楝子10g;小腹冷痛,得热则减加乌药10g,吴茱萸10g,干姜10g;腰痛加桑寄生20g,续断20g,淫羊藿30g;恶心呕吐加姜半夏10g,陈皮10g;腹痛剧烈,服上药5剂仍不缓解,加血竭3g。经前7d,连服7剂,治疗3个月经周期。总有效率95%。

1.1.3按周期辨证论治夏桂成[11]教授认为,对于本病的治疗,控制疼痛仅是治标之法,加强排卵之后的功能,杜绝瘀浊的产生,预防痛经的发作,才是治本之道,因此强调治疗重在经间排卵期,此期使用补肾调气血的方法,常用验方补肾促排卵汤(当归、赤芍、白芍、山药、山茱萸、熟地黄、茯苓、续断、菟丝子、鹿角片等)。经前阳长时的治疗尤为重要,要养血补肾,扶助阳长,常用右归丸加减服至经潮时停服。经期立专方痛经汤(钩藤、牡丹皮、丹参、赤芍、五灵脂、肉桂、广木香、延胡索、续断、杜仲、益母草、茯苓),临床获效显著。

1.2专方验方刘书婷[12]用妇乐汤口服治疗60例原发性痛经,于经前3d开始,每日1剂,分2次服用,6d为1个疗程,连服3个月经周期,总有效率90%。李来平等[13]用补肾法治疗痛经191例,主方益肾调经汤,肾虚肝郁者加牡丹皮、栀子、柴胡;肾虚血瘀型加山楂,总有效率81.2%。潘彩萍[14]认为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是痛经的主要病机,予自拟调经止痛方治疗原发性痛经126例,总有效率88.16%。

1.3成方治疗叶玲玲[15]用女金胶囊(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肉桂等23味中药)治疗痛经30例,总有效率96.67%。赵薇[16]用归芍合剂治疗原发性痛经68例,总有效率97.06%。陈磊等[17]用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原发性痛经50例,每次1支,2次/d,连续服至月经来潮第1或第2d,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92%。

2外治法

赵宁社[18]以痛经散敷脐,月经前3d敷用,治疗痛经150例,总有效率100%。孙立虹等[19]取神阙隔盐灸,取关元隔姜灸,治疗辨证属寒凝气滞或肾阳虚者36例,痊愈9例,总有效率97.23%。郑玉敏等[20]以针刺配合艾灸,取关元、中极、气海、血海、三阴交、合谷等穴,于经前1周开始治疗,经至时停止,36例共治疗3个周期,总有效率94.44%。信妙鸾[21]以耳穴贴压治疗痛经1000例,气滞血瘀型取交感、子宫、皮下、卵巢,配肝,气血亏虚者取子宫、肝、肾、内分泌,配交感、神门,以王不留行粒贴压,总有效率99.66%。张琴明等[22]于冲、任、督三脉及膀胱经施推拿手法,使滞于胞宫的瘀血消散,气血通畅,气血运行恢复正常。钟文元[23]用足部反射疗法,采用全足施术,重点加强子宫、卵巢、生殖腺、下腹部、腹腔神经丛、胸、上下身淋巴结、腹股沟、脾及内分泌、免疫系统反射区,治疗痛经83例,痊愈15例,总有效率100%。

3结语

对于本病,中医治法众多,临床疗效较好。本病病因繁多,病机复杂,有虚有实,虚有肝、脾、肾虚之别,亦有气虚血弱之分,实有寒凝、血瘀、气滞、湿阻之异,且常因实致虚,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相互为患。临症之时,应详察病因,谨守病机,辨证论治,以期进一步提高疗效,缓解甚或解除患者的病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45.

[2]JamiesonDJ,SteegeJF.Theprevalenceofdysmenorrhea,dyspareunia,pelvicpain,andirritablebowelsyndromeinprimarycarepracticesJ[J].ObstetGynecol,1996(87):55.

[3]DavisAR,WesthoffCL.PrimarydysmenorrheainadolescentgirlsandtreatmentwithoralcontraceptivesJ[J].JPediatrAdolescGynecol,2001,14(1):3.

[4]全国妇女月经生理常数协作组.中国妇女月经生理常数的调查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8,5(4):21922194.

[5]刘馨.原发性痛经的病因病机研究和中医药治疗进展[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3,19(4):65.

[6]王萍,张兰柱.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66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7):2287.

[7]齐津丽.辨证治疗原发性痛经60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3):323.

[8]王冬梅,闫宏宇.宁心缓痛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体会[J].新疆中医药,2007,25(6):6566.

[9]张树琴,李津鹏,安峥嵘.辨证治疗痛经96例[J].陕西中医,2005,26(5):396397.

[10]秦婵娟.理气止痛汤治疗原发性痛经80例[J].吉林中医药,2006,26(10):28.

[11]夏桂城.中医临床妇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73.

[12]刘书婷.妇乐汤治疗痛经患者6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5):430.

[13]李来平,孙家荣,高云.益肾调经汤治疗原发性痛经19例疗效分析[J].现代中医,1996,9(2):73.

[14]潘彩萍.调经止痛方治疗原发性痛经76例[J].广西中医药,2003,26(3):47.

[15]叶玲玲.女金胶囊治疗原发性痛经30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4,20(3):3.

[16]赵薇.归芍合剂经前治疗原发性痛经68例疗效观察[J].吉林中医药,1995,15(6):23.

[17]陈磊,潘碧琦,陆强益,等.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6,26(5):2223.

[18]赵宁社.痛经散敷脐治疗痛经15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1,10(2):43.

[19]孙立虹,杨继军,佘延芳.神阙隔盐灸为主治疗原发性痛经36例临床观察[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3,3(16):689.

[20]郑玉敏,王晓滨,王东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36例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2,18(7):23.

[21]信妙鸾.耳穴贴压治疗痛经1000例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6(1):42.

中医药治疗范文篇7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在糖尿病中的发病率达47.66%[1],是引起慢性肾功能衰竭和死亡的常见原因,占糖尿病患者死亡率的60%[2]。笔者就中医药对DN研究进行归纳,报道如下。

1病因病机

耿嘉等[3]明确地将DN的病因病机概括为“奇恒柔弱,内热熏蒸,伤津耗气,血稠液浓,蓄浊失精”,并强调气阴两虚是DM及DN的基本病机,瘀浊阻滞贯穿DN始终,是导致DN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南征[4]认为,DN的发生是疾病迁延,气阴两伤,阴损及阳,渐致血脉瘀阻,邪毒内生,损伤肾络而成,毒损肾络为病机核心。陈翠兰等[5]认为DN是在气阴两虚,阴虚燥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陈以平等[6]认为虚、瘀、湿、浊是DN之基本病机,四者中虚是导致DN的始动因素,瘀是构成DN的病理基础,而湿、浊是加重DN不可忽视的方面。吕仁和等[7]认为DN是消渴病久治不愈,伤阴耗气,痰热郁瘀互结,阻于络脉,形成微形瘕,由瘕聚渐成积的过程。瘕的形成与发展是DN的成因和病变发展的关键。朴春丽等[8]认为,毒损肾络是主要病机,邪阻肾络,深滞于浮络、孙络是其病情缠绵久治不愈的根本原因。

2临床研究

2.1辨证论治杨永铭[9]将DN分为燥热阴虚、气阴两虚、脾肾气(阳)虚、阳虚湿浊瘀阻4型与DN的改变的各期相对应,共观察248例,早期以气阴两虚为主,临床期以阴阳两虚为主,终末期以阳衰湿浊瘀阻为主,各期中医辨证均有侧重,治疗结果显示西医分期、中医辨证相结合的诊治模式是可取的。张耿良[10]把DN分为气阴两虚;脾肾阳虚;心肾阳虚;阴阳两虚;浊毒内阻5型。分别治以益气养阴活血;温肾健脾,利水活血;益气养心,泻肺利水;调补阴阳,益气固肾;清热解毒,降浊和胃。盖灵芝[11]辨证分为:气阴两虚,肝肾不足型,治当益气养阴,予参芪地黄汤合生脉饮加减;脾肾两虚,瘀血阻络型,治当健脾补肾,活血通络,予四君子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阳虚血瘀,水气凌心型,治当温阳利水,化浊祛瘀,逐毒降逆,予大黄附子汤加减。叶任高教授[12]提出4型:肝肾阴虚型,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气阴两虚型,方用生脉散加味;阴阳两虚型,方用金匮肾气汤加减;阳虚水泛型,方用真武汤加味。时振声教授[13]将本病分为4型:气阴两虚型,方选参芪地黄汤,偏气虚用五子衍宗丸加减,偏阴虚用大补元煎加减;脾肾气虚型,方用水陆二仙丹合芡实合剂加减,亦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阴虚型,方选归芍地黄汤、六味地黄汤合二至丸加减;阴阳两虚型,方选桂附地黄汤、济生肾气丸、大补元煎加减。

2.2专方验方李梅茹等[14]用加味当归补血汤治疗临床期DN46例,有效率达84.8%。李乐梅[15]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以猪苓汤合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30例,总有效率90%。佟杰等[16]将两组均静点黄芪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组30例加调肾保散热罨包,外敷双肾区,并用电离子导入,结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崔云竹等[17]用糖肾宁治疗36例,为DN早中期,结果发现本药在降低血糖的同时,能减少尿蛋白,且能降低血脂、血黏度,对延缓、阻止早中期DN进一步发展至终末期有较好疗效。

2.3单味药彭学军[18]报道,冬虫夏草能刺激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加速肾脏细胞修复,保护肾功能,降低蛋白尿,同时还有降糖功效。朱加明等[19]研究认为,大黄酸可纠正db/dbDM小鼠脂代谢紊乱及抑制果糖胺通路的过度活化,已揭示其逆转胰岛素抵抗的基础,且可明显改善此型小鼠的肾损害,减少蛋白尿,延缓肾功能损害的进程。

3结语

中医药治疗DN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目前尚无统一的中医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估标准,且中药治疗方法较多缺乏优势比较。今后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利用现代医学手段,研制疗效确切起效快的中成药制剂。

【参考文献】

[1]王竹兰,冯根宝.642例糖尿病肾脏病变的调查临床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5,(1):72.

[2]钱荣立.加强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3,11(4):231.

[3]耿嘉,粟德林.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的辨治[J].首都医药,2005,3(8):46.

[4]王雪威,南红梅.南征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5,37(5):1415.

[5]陈翠兰.血瘀与糖尿病肾病[J].吉林中医药.2003,23(6):89.

[6]刘玉宁,陈以平.糖尿病肾病肾小球硬化症的中医病机探讨[J].新中医,2003,35(7):89.

[7]吕仁和,戴京璋,赵进喜,等.糖尿病肾病中医证治[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5):6066.

[8]朴春丽,姜吉吉,南征.从毒损肾络探讨糖尿病肾病炎症发病机制[J].山东中医杂志,2004,23(10):582583.

[9]杨永铭,刘冠贤,钟伟强,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衰竭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3,10(6):369371.

[10]张耿良.糖尿病肾病的辨证治疗[J].河北中医,2005,27(8):594595.

[11]盖灵芝.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60例疗效观察[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18(20):1339.

[12]叶任高.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05307.

[13]林秀彬,时振声.治疗糖尿病经验[J].中国医药学报,2000,(2):7475.

[14]李梅茹,耿清峰,范喜军.加味当归补血汤治疗临床期糖尿病肾病46例疗效观察[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18(15):572573.

中医药治疗范文篇8

【关键词】疣状胃炎/中医药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法;脾胃虚弱

疣状胃炎(Verrucosagastritis,VG)是一种常见的具有特征性形态及病理变化的特殊类型慢性胃炎,又称隆起糜烂性胃炎(raisederosivegastritis)、痘疹样(或天花疹样)胃炎(Variohformgastritis),或章鱼吸盘样胃炎(Octopussuckergastritis)等。国内文献一般称之为疣状胃炎。在第十届世界胃肠病大会上,疣状胃炎被列为具有高度癌变倾向的疾病之一。中医无疣状胃炎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症状,一般可归于胃脘痛、胃胀等范畴。近年来,国内中医学者采用中医与中西医相结合的方法,对疣状胃炎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报告如下。

1中医药治疗

管日军[1]认为疣状胃炎多属本虚标实,脾胃虚弱为本,寒热湿阻、络脉不畅、聚积成疣为标。治疗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总有效率84%。杜晓泉等[2]认为气滞痰瘀为疣状胃炎的基本证型,理气化痰法为其基本方法,治疗用川贝母、僵蚕各8g,郁金、陈皮各12g,半夏、川芎、柴胡、九香虫各10g,丹参、山慈姑、当归各15g,总有效率90%。金永日等[3]认为本病乃本虚标实,邪实为主,中虚为本,热郁、痰阻、血瘀为标。治疗用扶正抗疣灵,总有效率89.23%。苏洪源[4]自拟消疣和胃汤,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药用:九香虫8g,甘松15g,佛手片12g,厚朴12g,八月札15g,白芍20g,延胡索15g,吴茱萸5g,半夏10g,鲜藤梨根60g,蒲公英20g,鸡内金15g,煅瓦楞子15g,生甘草6g,并随症加减,总有效率94.12%。周恒军等[5]认为本病病机为气虚血瘀,治疗予自拟方益胃汤,共治疗48例,治愈29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17%。吴天安[6]认为本病属中医“胃脘痛”范畴,多系饮食生冷,寒湿犯胃,气滞血瘀,寒、湿、瘀等相结所致,方用九香散治疗15例,总有效率93.4%。

2中西医结合治疗

曹丽珍等[7]设对照组:服奥美拉唑20mg,2次/d;阿莫西林0.25g,甲硝唑0.2g,4次/d,硫糖铝0.5g,3次/d。连服7d后,停用阿莫西林和甲硝唑,继续服用奥美拉唑和硫糖铝15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自拟中药消疣汤,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30d为1个疗程。治疗组56例,总有效率92.85%;对照组56例,总有效率87.50%。两组比较(P<0.05)。司雁菱等[8]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疣状胃炎40例,并设对照组38例。对照组32例Hp检测阳性者,采用抗幽门螺杆菌四联疗法,口服丽珠得乐胶囊、洛赛克、灭滴灵、阿莫西林或克拉霉素,6例Hp检测阴性者仅服用丽珠得乐胶囊;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自拟的平疣汤:党参10g,黄芩10g,黄连5g,茯苓10g,炙甘草5g,白术15g,乳香5g,没药5g。每日1剂,30d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对照组为92.1%,治疗组为97.5%;Hp转阴率对照组为87.5%,治疗组为92.3%;胃镜治愈率,对照组为13.2%,治疗组为45.0%,两组比较(P<0.01)。王文凡[9]设治疗组给予益胃活血方,药用:党参15g,黄芪30g,炒白术15g,茯苓15g,大枣15g,白芍15g,两面针15g,九节茶30g,莪术10g,丹参30g,生蒲黄10g,五灵脂10g,并随症加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西药给予枸橼酸铋雷尼替丁胶囊0.35g,2次/d,早晚分服。对照组单服枸橼酸铋雷尼替丁胶囊,用法同上,若胃胀明显者,加服吗丁啉10mg,3次/d。两组均以6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23%,对照组总有效率87.50%。任先杰等[10]设对照组,口服洛赛克20mg,1次/d,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留甲消疣汤,1个月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治疗期间不用其它药物。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为64.34%,两组比较(P<0.01)。吴淑华等[11]设治疗组93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药用自拟乌贝消疣散:乌梅20g,浙贝母10g,丹参10g,党参10g,黄芪15g,黄连5g,白芍10g,牡蛎20g,莪术6g,石见穿15g,土茯苓15g,白花蛇舌草20g,甘草5g。每日1剂,加水共煎2次,合500mL,分早晚2次饭前服,连用4周。西药以胶体次枸橼酸铋120mg,4次/d,餐间及睡前服用,连用4周。总有效率91.40%高于对照组的84.52%,两组比较(P<0.05)。

3其他疗法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微波、电凝等内镜下相继运用到治疗疣状胃炎[12]。余建奎等[13]胃镜下运用射频治疗仪配合健胃愈疡片,治疗成熟型疣状胃炎患者78例,有效率达到100%。李宝柱[14]经胃镜下高频电凝术配合消疣养胃健脾益气之方剂加予西药波利特治疗成熟型疣状胃炎腹痛患者40例,总有效率87.50%。黄河等[15]将病人常规进行镜检查前准备,采用电子胃镜和内镜热极治疗仪,在胃镜直视下,经活检钳道插入热极治疗仪导管,将导管伸出胃镜头端,选择治疗温度为240℃,使用“顶、滑、扫”等方法和借助胃镜同步进退和转动热极,使病变处平坦、黏膜发白、焦痂形成为止。术后禁食2h后进软食,并给予健脾和胃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连用4周,总有效率达到98%。

4体会及思考

综上所述,近年来中医对疣状胃炎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疣状胃炎中医无此病名,据临床症状多归属于胃脘痛、胃胀、嘈杂等病证论述中。然而各家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却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冯其海[12]曾对中文科技期刊和CBMD等1985~2006年间的疣状胃炎中医文献整理,认为肝脾不和型、脾胃湿热型、气滞血瘀型3种为常见的证型。在诊断方面,基本上是以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为主,借助内窥镜检查根据胃黏膜的形态改变而确诊;在治疗方面中医药显示出良好的优势,无论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均取得较好的疗效。但是,目前疣状胃炎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科学的、权威的疗效判定标准。由于采用的疗效标准各自不相同,无法进行横向对比,因而尚不能根据治愈率或有效率的高低来判定各种不同治疗方法的优劣。内镜下治疗新技术,虽为治疗疣状胃炎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但缺乏随访,疗效还不能肯定。

今后对疣状胃炎的治疗和研究,首先应规范其病名,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其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其次应当制定规范统一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标准,要有符合统计学要求的对照样本,使临床观察总结进一步做到标准化、规范化;再次要重视重复性高、疗效肯定的方药,运用现代医学方法与手段进行药理研究,阐明中医药的治疗机理,以期更有效地指导临床。

【参考文献】

[1]管日军.半夏泻心汤治疗疣状胃炎30例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24):3214.

[2]杜晓泉,沈舒文.慈贝调胃汤治疗气滞痰瘀型疣状胃炎30例[J].陕西中医,2005,26(9):902.

[3]金永日,赵贤俊,张水生,等.扶正抗疣灵治疗疣状胃炎65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7,39(10):4344.

[4]苏洪源.消疣和胃汤治疗疣状胃炎34例[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28(2):28.

[5]周恒军,徐慧先.益气活血法治疗疣状胃炎48例[J].中医药信息,2003,20(3):41.

[6]吴天安.九香散治疗疣状胃炎15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18(1):16.

[7]曹丽珍.中西医结合治疗疣状胃炎56例[J].福建中医药,2007,38(3):22.

[8]司雁菱,李继安.中西医结合治疗疣状胃炎4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12):945.

[9]王文凡.中西医结合治疗疣状胃炎48例[J].中医研究,2007,20(9):2223.

[10]任先杰,杨正武,文杰.中西医结合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45例[J].湖北中医杂志,2004,26(12):18.

[11]吴淑华,徐兆山,黄福斌,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疣状胃炎93例临床报告[J].光明中医,2004,19(6):48.

[12]冯其海.疣状胃炎中医辨证分型文献分析[J].浙江中医杂志,2008,43(4):198.

[13]余建奎,俞重民.射频结合健胃愈疡片治疗成熟型疣状胃炎[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6(9):544.

中医药治疗范文篇9

关键词:中医学;西医学;中西医结合

中医学在发展中,就一直不断融合其他的医学实践,至今仍是如此,中医临床直接面对大量的西方医学的数理检查及疾病诊断,在工作中已不能回避,甚至已紧密联系。为此,对传统中医学的一些工作准则及工作的程序,应结合西方医学的认识,重新加以思考,现举例之,以抛砖引玉。

一、中医药治疗西医疾病时的靶点如何认识

重症急性胰腺炎表现为中医的阳明腑实证,痞满燥实,此时患者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腹中切痛甚至拒按。中医药采用通腑导滞的方法进行治疗,代表方如大承气汤、大陷胸汤,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对这种情况中病即止、得快利即止,即在临床症状缓解后,停止通腑导滞,以免伤正气。这种指导思想如是针对单纯性肠梗阻,还是合适,但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就未必恰当。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分三期,即急性炎症反应期、继发全身感染期、残余感染期,提示患者在急性炎症反应期痞满燥实的症状缓解后,有可能进入感染期,使病情反复,重入凶险。出现这种变化,与重症急性胰腺炎时肠黏膜屏障受损、肠道细菌移位、造成对靶器官的“二次打击”是密切相关的。已有的研究已提示通腑导滞法能保护受损的肠黏膜、促进肠蠕动、拮抗肠道细菌移位,因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在急性炎症反应期的痞满燥实症状缓解后,不仅不能停止通腑导滞,反而要继续给予通腑导滞,那么这种通腑导滞的靶点在哪呢,应该结合胰腺CT、血CRP、血Ca2+、血气分析等,进行综合评估,比如胰腺CT的分级应该恢复在C级以上等,通过这种靶点设立,进行相应的治疗评估,来决定通腑导滞中病即止的时刻,是符合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病理生理过程的,才能降低感染期的出现,降低死亡率,对此已有多项报道,开展中医通腑导滞治疗重症胰腺炎能明显降低死亡率。因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靶点的设立不能仅局限于急性炎症反应期,而是要放眼于防止可能出现的感染期,不能局限痞满燥实的临床外在症状的改善,还应关注内在的实验数据的改变,只有这样,才能较完善地处理好重症急性胰腺炎。

二、对一些西医疾病的中医药治疗,应结合西医的研究认识

如胆石症,其属中医胁痛、腹痛、黄疸范畴,中医采用疏肝利胆的方法,其具有溶石、排石,促使胆汁分泌,促使胆囊收缩,松弛奥迪氏括约肌的作用,但是,在具体的临床工作中,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从临床的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胆结石都要采纳中医药治疗。如对胆总管的结石,术前中药排石处理未必是适宜的,因为有可能会使结石移行嵌顿在胆总管下端或排石中损伤乳头肌,导致胆胰管压力增高,发生阻塞性黄疸、胰腺炎等,加重病情,诱导并发症,从而使病情复杂化。对这种情况,应在EST后,考虑中药应用,以促进残余结石的排放,即中药的应用应放在术后考虑;对胆囊结石,如为静止结石,特别是大的结石,溶石周期长,成功概率低,远期疗效不确切,开展中药溶石并非是必要的选择,除非患者知情,且溶石意愿坚定,经济条件可,可考虑中药溶石;对发作性胆囊结石应首先考虑手术,除非患者年龄,身体基础条件不佳,可有选择地开展中药治疗;而胆泥患者,临床上也可引起胆道系统炎症、胰腺炎等,且这类患者胆囊收缩功能常不佳,又未有胆石的形成,则应首先开展中药治疗。

三、利用中西医各自的优势来处理相关的问题

如针对胃癌前病变合并HP感染,应用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方法来处理癌前病变,用三联一周疗法根治HP;如肝硬化患者,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方法有助于控制肝硬化的发展、改善生存质量、降低并发症,如出现SBP,则用西药抗感染;对腹泻型IBS合并GERD的患者,可以用健脾温肾、疏肝升清等方法治疗IBS,用西药PPI制剂处理GERD的症状。

对不同的西医疾病,根据中医药处理的优势所在,疾病的不同时期对中医处理的要求会有所不同,有些疾病要求全程的中医药治疗,如前述的重症急性胰腺炎通腑导滞的中医药治疗应涵盖病期全程,不仅缓解急性炎症反应期,还要防治继发的感染期;有些可能仅需处理某个时期,如不全性肠梗阻,先期给予通腑导滞的中医药缓解肠梗阻,然后根据不同的病因,采用不同的病因治疗,如为肠肿瘤,则行手术治疗。

对一些西医疾病,根据其病理生理特点整个病程中分不同的时期,中医药的治疗原则也应产生相应的变应,如溃疡性结肠炎在疾病活动期,清热利湿为主法,以控制症状,而进入缓解期,则健脾补肾为主法,以防止复发;有些西医疾病,不同的时期,病理特点不同,如对急性胰腺炎,中药在治疗原则相同的情况下,在不同时期,给药的途径就不同,初起时,恶心呕吐、腹部疼痛、大便秘结,肠蠕动减慢甚至肠麻痹,此时给予中药口服以通腑导滞,往往因胃气上逆,口服不下,格药于外,影响疗效。因此,此阶段中药的给药途径以灌肠给予为宜,使中药从直肠内吸收,发挥通腑导滞的作用。腑气通畅,阳明腑实证缓解,此时再给予口服,胃气顺降,药达病所,发挥疗效。公务员之家:

综上,中医药对西医疾病的处理,涉及到治疗靶点的确立;疾病不同时期对中医药处理的不同要求,这种要求,可以是同一治则下的疾病全过程治疗,也可是某一阶段或时期的治疗;或者根据疾病不同时期的病理生理特点,不同时期中医药的治则也作相应改变;在同一病人身上,用中医药、西医药的方法处理疾病不同的面等等。而这些认识,应是中西医结合临床的内涵所在,根据这种内涵的存在,针对西医疾病的中医药治疗,应在传统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制定出新的标准与指南,中医界应就一些西医疾病的中医药治疗达成一些共识意见,促进中医药的发展,更好地指导中医药临床。

【参考文献】

[1]范永生.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7.

[2]胡仕祥.下法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体会[J].辽宁中医杂志,2009,29(8):472.

中医药治疗范文篇10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中医药;临床疗效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主要是由于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球过滤功能发生障碍导致的尿蛋白水平升高,且尿微量蛋白排除率增高的一种代谢性疾病[1]。随着近年来临床研究的发展,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治疗主要以中医药着手,以期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以我院收治的6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探讨中医药治疗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6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n=34)和观察组(n=34)。观察组男女比例20/14,年龄48~75岁,平均(53.47±7.32)岁;对照组男女比例19/15,年龄47~76岁,平均(52.08±6.84)岁。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上述资料经统计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结果有意义。本次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临床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不同分期进行辩证治疗。对III期患者所用药物组成为:党参、山药、茯苓、山萸肉各15g,白术、肉桂各12g,牡丹皮、泽泻各10g,炮附子、甘草各6g;对于IV期患者所用药物组成为:仙灵脾20g,石斛、山药、仙茅跟、山萸肉各15g,车前子、肉桂各12g,牡丹皮、泽泻、天花粉各10g,炮附子、甘草各6g。对于V期患者所用药物组成为茯苓、猪苓、山茱萸、山药各15g,白芍、桂枝各12g,干姜、牡丹皮、泽兰各10g,炮附子、甘草各6g。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称取药物制备水煎剂治疗,每日1剂,分早晚服用。持续用药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1.3观察指标及临床疗效判断标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和尿微量蛋白排除率。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且实验室指征基本趋于正常,分级下降2级以上;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且实验室指征有所恢复,分级下降1级;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均未有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数×100%。1.4统计学方法。所有临床数据均由专业统计医师录入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以x±s和%表示,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1.18%(32/3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76%(21/34),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17,P<0.05)。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和尿微量蛋白排除率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24h尿蛋白定量和尿微量蛋白排除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24h尿蛋白定量和尿微量蛋白排除率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见附表。

3讨论

西医临床上认为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发病主要是由于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进而导致肾小球动脉硬化,使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蛋白水平升高,导致蛋白尿、水肿高血压以及血肌酐增高等情况[2]。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病患者的治疗尚未有特效治疗方案。近年来,临床上逐渐将治疗方向转向中医药治疗。本次研究对我院收治的6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对照组患者采用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药治疗。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24h尿蛋白定量和尿微量蛋白排除率改善情况均分别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表明,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药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效果显著。

总之,糖尿病肾病患者采用中医药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保护肾功能,疗效确切,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曹蓓,王旭.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吉林中医药,2015,35(4):430~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