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童话故事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10:22:19

中国童话故事

中国童话故事范文篇1

[关键词]语言习得童话转喻逻辑思维

童话故事伴随着每个人的成长,它不仅给儿童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就连成年人也难以忘记童话曾经给他们童年带来的快乐和难以泯灭的温馨记忆。中外著名的童话作品可谓举不胜举,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儿》、《小红帽》、《丑小鸭》、《白雪公主》、《蓝胡子的故事》等西方童话故事;在中国也涌现出许多作家为童话的发展和儿童的成长做出巨大贡献,如:《玩具店的夜》、《亭亭的童话》、《怪老头儿》、《唏哩呼噜历险记》等等。童话故事是儿童文学作品的一种,具有其独特的体材特征,是儿童必不可少的阅读材料。语言学家主要从童话的体裁特征、童话故事对儿童成长以及对个体童话作品的分析等方面进行研究,但对童话中屡见不鲜的转喻现象在促进儿童语言的习得和发展给予很少的关注。本文将对童话中的转喻进行探究,认为转喻在儿童语言发展的连续性、儿童形象逻辑思维的形成,阅读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转喻

认知语言学诞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此后迅速成长为具有较牢固的哲学基础,较完备的理论体系,有着新颖理论见解的语言学流派。许多语言学家也从新的视角对转喻进行了探究。“转喻(metonymy)”一词源于拉丁文denominatio,最初出现在公元前1世纪的拉丁文献《修辞和解释》中,一直被视为是一种修辞工具,体现一种替代关系。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家们认为转喻不仅是语言层面的问题,也是一种概念现象,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机制。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给转喻下定义,试图想囊括所有的转喻现象,但却没能找到令所有人都能满意的定义。如在牛津字典中,转喻被定义为:

Thesubstitutionofthenameofanattributeoradjunctforthatofthethingmeant.

该权威字典从传统的修辞角度给转喻下的定义,即转喻是名称之间的替代。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家从认知的角度定义转喻。如Radden&Kovecses(1999):

Metonymyisacognitiveprocessinwhichoneconceptualentity,thevehicle,providesmentalaccesstoanotherconceptualentity,thetarget,withinthesamecognitivemodel.

认知语言学家各抒己见,从不同的研究视角阐释概念转喻。Lakoff&Turner从认知域的角度定义概念转喻;WilliamCroft基于“认知矩阵”的概念,认为转喻的映射发生在单一的认知域矩阵中;AntonioBarcelona认同转喻是域突显现象;认知语法的创始人RonaldLangacker在认知语法框架内解释转喻现象等等。对转喻的分类,传统修辞学试图归纳所有多样繁杂的转喻表达形式,而认知语言学家则对各种转喻现象进行系统的概括。Radden&Kovecses(1999)根据理想的认知模式中转喻喻体和转喻目标之间关系给出了较全面、系统的分类。转喻分为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转喻和整体中不同部分之间的转喻。

二、童话故事

童话故事的历史久远,其雏形是神话传说。人们将现实与想象融合在一起,试图对未知世界或某些自然现象寻求合理的解释。童话源于西方,直到近代中国才出现童话这一概念,随之繁荣地发展起来。童话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安徒生是这一过渡时期的典范。童话的形式从约定俗成的公式化变成与其它文学体裁形式相交融,呈多元化趋势发展,如:童话小说、童话诗、童话散文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一些童话故事中增添了科幻的色彩。就其内容而言,传统的童话故事主旨鲜明,叙事方法单一,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现代文学终于将文学的指针明确指向儿童的心灵世界,试图运用儿童特有的思维方式表达童话时代的美妙想象。比较传统童话,现代童话不只是在内容上反映时代的变化,呈现出更为多样的艺术形式和更为丰富的思想内涵。童话故事的语言同样与儿童的思维模式相匹配与儿童语言习得规律相吻合,采用简洁精练的词句突现事物的本质和特征。转喻不仅是童话故事表现手法之一,同时作为人们的认知机制顺应了作家的创作心理和儿童的阅读心理。

三、儿童语言习得

儿童如何习得语言一直是心理学家和认知语言学家关心的焦点。语言天赋论认为儿童自出生就具有习得语言的能力,即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习得能力;行为主义认为人类习得语言过程是反复模拟、操练和强化的过程。韩礼德从语言的功能角度认为儿童习得语言就是学会与其周围的人进行交际。他们试图将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划分成不同的阶段,由于先天的原因、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智力开发程度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儿童语言习得存在个体差异,各阶段之间的界限并不分明可见。儿童从出生到具有熟练口语能力大致分为4个时期。1.发声练习期(出生至6个月左右);2.语言准备期(7至11或12月);3.语言发展期(1岁至两岁半左右);4.语言成熟期(两岁半至4.5岁或5岁)。此后,儿童后天的教育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成效更为明显。儿童语言习得与认知过程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幼儿2岁时能够把已有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例如能把形状、大小、颜色和性能各异的车辆称为小汽车。5-6岁时,儿童开始对概念进行抽象压缩和提炼。儿童的词汇量非常有限,表意能力较弱,为了减少交流的阻碍,基于转喻思维模式,他们会采用重复、多义词、上下义词、词性转化等等方法以达到交际的目的。

四、童话故事中的概念转喻与儿童语言习得

童话不仅娱乐儿童,同时为他们的语言习得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童话故事中的转喻促使儿童去感受词句以及词句所产生的意象和概念,使他们在心理世界重新整合。这样日积月累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渗透,必将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表达能力的提高以及形象思维和系统逻辑思维的形成。

1.有助于儿童语言连续的发展

语言学家对儿童语言习得阶段的划分不尽相同,但都不可否认这一过程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理性和灵活的方法,可以使儿童言语技能大大的加强,使语言习得变得更加顺利而连贯。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的语言可以通过强化、训练塑造或模仿等来自外界的刺激来习得。童话故事语言短小精悍、流畅上口、且含蓄、凝练,是适合儿童反复吟诵的好资料。儿童大脑中原有的概念是构建其它联想的出发点。Langacker认为,转喻就是一个参照点现象,由转喻词语指定的实体作为一个参照点,为被描述的目标提供心理可及,并同时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到目标上。在编续故事或创编故事过程中,基于转喻的思维模式,儿童可将记忆深刻,特征突出的事物用表意简单的语句表达出来。虽然多数情况下他们不能恰当准确的将自己的思想描述出来,但他们有运用的欲望和要求。儿童语言重在培养感觉和灵性,这种简单量的积累会实现质的飞跃,从而使语言运用能力得以提高,增强表达的形象性,提高语言的使用价值。

2.有助于逻辑思维的培养

儿童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与语言紧密关联。儿童语言的发展是概念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催化剂。某一事物也可能具有很多特征,其中既有本质特征(关键特征),它决定着事物的分类;也有无关紧要特征,它不决定事物是否属于某一类。儿童最初习得的可能并不是本质特征,而是一些其他的特征。这些非本质特征通常具有突显性,易于识别和感知,因此能给儿童留下难以抹去的深刻印象。童话的创作通常是基于此基础之上。作家选用一些具有鲜明特征的语言表达以吸引儿童们的注意力。如:小主人公戴的小红帽在《小红帽》这篇童话中是故事的中心信息,它为其他相关信息提供预期。这一外貌特征让小读者就儿童的衣着特征有初步的概念。周国光和王葆华(2001)认为,早期儿童的认知结构简单,语言知识贫乏,他们只能从大量的实际经验到的具体实物中,以归纳的方式抽取出来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这一过程包括辨别、抽象、分化、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和概括等,从而获得某些初级概念。童话中的转喻对于儿童意义潜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公务员之家

3.增强阅读和理解能力

童话作品的故事性很强,通常具有较浓的传奇色彩,使儿童在虚拟的时空中漫游。这样就要求各故事情节衔接紧密,从而使故事跌宕有致,给小读者的心灵以触动,产生心理上的共鸣。方卫平和王昆建(2009)认为,儿童读者的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所以他们更喜欢阅读情节环环相扣、事件娓娓道来的故事。某个事件总是由一系列子事件构成,如初始事件、中心事件、最终事件等。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提及某个事件的子事件就激活整个事件以及其他子事件。如:故事《蓝胡子的故事》中“蓝胡子”这个男性的面部特征贯穿整个故事的始终,“蓝胡子”代指文中长着蓝胡子的富人。小朋友们从自己的爸爸爷爷那里了解到普通男性的胡子是黑色、灰色或白色的,但没有见过蓝色的胡子,这便激起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童话故事中的语言色彩感较强。色彩是认知对象重要的外部特征,具有较强的突显性,儿童借助于色彩可以对认知对象产生强烈的直观感受。这种感知特征为进一步理解这个事物提供心理通道。基于儿童的经验,长着蓝色的胡子的人可能是个怪人或坏人,他们便试图揣测“蓝胡子”富人的性格和行为。带着这样的阅读心理儿童在情节紧凑,波波相连童话中寻找答案,验证自己的假设。转喻是一种直接、明晰的表达方式,通过转喻这种表现手法和思维模式,可提高儿童对文章的分析、理解和领悟能力,促使形象逻辑思维的形成。

五、结束语

童话故事语言的选择要考虑到儿童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心理需求和阅读习惯。孙亚(2008)认为转喻的过程是用一个概念实体来触发另一个概念实体,或者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通道。转喻涉及两个概念实体,其中用以指称或触发另一实体为参照物或载体,而被触发的实体被称为目标,二者属于同一认知域,在概念层次上有邻近关系。童话故事中的转喻的使用减轻儿童的阅读压力,增强儿童对童话故事的理解,促进儿童语言的连续发展。

参考文献:

[1]Radden,G.&Z.Kovecses.TowardsaTheoryofMetonymy.InK.Panther&G.Radden(eds.).MetonymyinLanguageandThought.Amsterdam: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1999.

[2]LangackerR.Reference-Pointconstruction[J].CognitiveLinguistics,1993,(4).

[3]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8-132.

[4]李卓.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与儿童语言习得.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

中国童话故事范文篇2

[关键词]语言习得童话转喻逻辑思维

童话故事伴随着每个人的成长,它不仅给儿童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就连成年人也难以忘记童话曾经给他们童年带来的快乐和难以泯灭的温馨记忆。中外著名的童话作品可谓举不胜举,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儿》、《小红帽》、《丑小鸭》、《白雪公主》、《蓝胡子的故事》等西方童话故事;在中国也涌现出许多作家为童话的发展和儿童的成长做出巨大贡献,如:《玩具店的夜》、《亭亭的童话》、《怪老头儿》、《唏哩呼噜历险记》等等。童话故事是儿童文学作品的一种,具有其独特的体材特征,是儿童必不可少的阅读材料。语言学家主要从童话的体裁特征、童话故事对儿童成长以及对个体童话作品的分析等方面进行研究,但对童话中屡见不鲜的转喻现象在促进儿童语言的习得和发展给予很少的关注。本文将对童话中的转喻进行探究,认为转喻在儿童语言发展的连续性、儿童形象逻辑思维的形成,阅读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转喻

认知语言学诞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此后迅速成长为具有较牢固的哲学基础,较完备的理论体系,有着新颖理论见解的语言学流派。许多语言学家也从新的视角对转喻进行了探究。“转喻(metonymy)”一词源于拉丁文denominatio,最初出现在公元前1世纪的拉丁文献《修辞和解释》中,一直被视为是一种修辞工具,体现一种替代关系。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家们认为转喻不仅是语言层面的问题,也是一种概念现象,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机制。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给转喻下定义,试图想囊括所有的转喻现象,但却没能找到令所有人都能满意的定义。如在牛津字典中,转喻被定义为:

Thesubstitutionofthenameofanattributeoradjunctforthatofthethingmeant.

该权威字典从传统的修辞角度给转喻下的定义,即转喻是名称之间的替代。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家从认知的角度定义转喻。如Radden&Kovecses(1999):

Metonymyisacognitiveprocessinwhichoneconceptualentity,thevehicle,providesmentalaccesstoanotherconceptualentity,thetarget,withinthesamecognitivemodel.

认知语言学家各抒己见,从不同的研究视角阐释概念转喻。Lakoff&Turner从认知域的角度定义概念转喻;WilliamCroft基于“认知矩阵”的概念,认为转喻的映射发生在单一的认知域矩阵中;AntonioBarcelona认同转喻是域突显现象;认知语法的创始人RonaldLangacker在认知语法框架内解释转喻现象等等。对转喻的分类,传统修辞学试图归纳所有多样繁杂的转喻表达形式,而认知语言学家则对各种转喻现象进行系统的概括。Radden&Kovecses(1999)根据理想的认知模式中转喻喻体和转喻目标之间关系给出了较全面、系统的分类。转喻分为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转喻和整体中不同部分之间的转喻。

二、童话故事

童话故事的历史久远,其雏形是神话传说。人们将现实与想象融合在一起,试图对未知世界或某些自然现象寻求合理的解释。童话源于西方,直到近代中国才出现童话这一概念,随之繁荣地发展起来。童话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安徒生是这一过渡时期的典范。童话的形式从约定俗成的公式化变成与其它文学体裁形式相交融,呈多元化趋势发展,如:童话小说、童话诗、童话散文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一些童话故事中增添了科幻的色彩。就其内容而言,传统的童话故事主旨鲜明,叙事方法单一,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现代文学终于将文学的指针明确指向儿童的心灵世界,试图运用儿童特有的思维方式表达童话时代的美妙想象。比较传统童话,现代童话不只是在内容上反映时代的变化,呈现出更为多样的艺术形式和更为丰富的思想内涵。童话故事的语言同样与儿童的思维模式相匹配与儿童语言习得规律相吻合,采用简洁精练的词句突现事物的本质和特征。转喻不仅是童话故事表现手法之一,同时作为人们的认知机制顺应了作家的创作心理和儿童的阅读心理。

三、儿童语言习得

儿童如何习得语言一直是心理学家和认知语言学家关心的焦点。语言天赋论认为儿童自出生就具有习得语言的能力,即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习得能力;行为主义认为人类习得语言过程是反复模拟、操练和强化的过程。韩礼德从语言的功能角度认为儿童习得语言就是学会与其周围的人进行交际。他们试图将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划分成不同的阶段,由于先天的原因、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智力开发程度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儿童语言习得存在个体差异,各阶段之间的界限并不分明可见。儿童从出生到具有熟练口语能力大致分为4个时期。1.发声练习期(出生至6个月左右);2.语言准备期(7至11或12月);3.语言发展期(1岁至两岁半左右);4.语言成熟期(两岁半至4.5岁或5岁)。此后,儿童后天的教育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成效更为明显。儿童语言习得与认知过程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幼儿2岁时能够把已有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例如能把形状、大小、颜色和性能各异的车辆称为小汽车。5-6岁时,儿童开始对概念进行抽象压缩和提炼。儿童的词汇量非常有限,表意能力较弱,为了减少交流的阻碍,基于转喻思维模式,他们会采用重复、多义词、上下义词、词性转化等等方法以达到交际的目的。

四、童话故事中的概念转喻与儿童语言习得

童话不仅娱乐儿童,同时为他们的语言习得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童话故事中的转喻促使儿童去感受词句以及词句所产生的意象和概念,使他们在心理世界重新整合。这样日积月累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渗透,必将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表达能力的提高以及形象思维和系统逻辑思维的形成。

1.有助于儿童语言连续的发展

语言学家对儿童语言习得阶段的划分不尽相同,但都不可否认这一过程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理性和灵活的方法,可以使儿童言语技能大大的加强,使语言习得变得更加顺利而连贯。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的语言可以通过强化、训练塑造或模仿等来自外界的刺激来习得。童话故事语言短小精悍、流畅上口、且含蓄、凝练,是适合儿童反复吟诵的好资料。儿童大脑中原有的概念是构建其它联想的出发点。Langacker认为,转喻就是一个参照点现象,由转喻词语指定的实体作为一个参照点,为被描述的目标提供心理可及,并同时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到目标上。[2]在编续故事或创编故事过程中,基于转喻的思维模式,儿童可将记忆深刻,特征突出的事物用表意简单的语句表达出来。虽然多数情况下他们不能恰当准确的将自己的思想描述出来,但他们有运用的欲望和要求。儿童语言重在培养感觉和灵性,这种简单量的积累会实现质的飞跃,从而使语言运用能力得以提高,增强表达的形象性,提高语言的使用价值。

2.有助于逻辑思维的培养

儿童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与语言紧密关联。儿童语言的发展是概念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催化剂。某一事物也可能具有很多特征,其中既有本质特征(关键特征),它决定着事物的分类;也有无关紧要特征,它不决定事物是否属于某一类。儿童最初习得的可能并不是本质特征,而是一些其他的特征。这些非本质特征通常具有突显性,易于识别和感知,因此能给儿童留下难以抹去的深刻印象。童话的创作通常是基于此基础之上。作家选用一些具有鲜明特征的语言表达以吸引儿童们的注意力。如:小主人公戴的小红帽在《小红帽》这篇童话中是故事的中心信息,它为其他相关信息提供预期。这一外貌特征让小读者就儿童的衣着特征有初步的概念。周国光和王葆华(2001)认为,早期儿童的认知结构简单,语言知识贫乏,他们只能从大量的实际经验到的具体实物中,以归纳的方式抽取出来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这一过程包括辨别、抽象、分化、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和概括等,从而获得某些初级概念。童话中的转喻对于儿童意义潜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增强阅读和理解能力

童话作品的故事性很强,通常具有较浓的传奇色彩,使儿童在虚拟的时空中漫游。这样就要求各故事情节衔接紧密,从而使故事跌宕有致,给小读者的心灵以触动,产生心理上的共鸣。方卫平和王昆建(2009)认为,儿童读者的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所以他们更喜欢阅读情节环环相扣、事件娓娓道来的故事。某个事件总是由一系列子事件构成,如初始事件、中心事件、最终事件等。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提及某个事件的子事件就激活整个事件以及其他子事件。如:故事《蓝胡子的故事》中“蓝胡子”这个男性的面部特征贯穿整个故事的始终,“蓝胡子”代指文中长着蓝胡子的富人。小朋友们从自己的爸爸爷爷那里了解到普通男性的胡子是黑色、灰色或白色的,但没有见过蓝色的胡子,这便激起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童话故事中的语言色彩感较强。色彩是认知对象重要的外部特征,具有较强的突显性,儿童借助于色彩可以对认知对象产生强烈的直观感受。这种感知特征为进一步理解这个事物提供心理通道。基于儿童的经验,长着蓝色的胡子的人可能是个怪人或坏人,他们便试图揣测“蓝胡子”富人的性格和行为。带着这样的阅读心理儿童在情节紧凑,波波相连童话中寻找答案,验证自己的假设。转喻是一种直接、明晰的表达方式,通过转喻这种表现手法和思维模式,可提高儿童对文章的分析、理解和领悟能力,促使形象逻辑思维的形成。

五、结束语

童话故事语言的选择要考虑到儿童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心理需求和阅读习惯。孙亚(2008)认为转喻的过程是用一个概念实体来触发另一个概念实体,或者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通道。转喻涉及两个概念实体,其中用以指称或触发另一实体为参照物或载体,而被触发的实体被称为目标,二者属于同一认知域,在概念层次上有邻近关系。童话故事中的转喻的使用减轻儿童的阅读压力,增强儿童对童话故事的理解,促进儿童语言的连续发展。

参考文献:

[1]Radden,G.&Z.Kovecses.TowardsaTheoryofMetonymy.InK.Panther&G.Radden(eds.).MetonymyinLanguageandThought.Amsterdam: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1999.

[2]LangackerR.Reference-Pointconstruction[J].CognitiveLinguistics,1993,(4).

[3]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8-132.

[4]李卓.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与儿童语言习得.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

中国童话故事范文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童话教学,多媒体技术,灵活应用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呈现出较大的教学优势;且现代媒体元素具有较强的新颖性,该技术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的灵活应用,可以为整个课堂提供了丰富的灵活性,让学生在欢快的范围中感受童话知识,探索童话故事中潜在的积极性情感,这对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显著意义。

一、小学语文童话故事教学中适时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阐述

1.改善文字信息的单调性。过去的语文课堂上,老师过多看重学生对于教材知识的消化和掌握,错误的认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会分散学生的学习精力,所以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会有所保留,甚至摒弃现代媒体元素的应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综合探索发现,现代媒体元素的综合应用下,可以改善过去童话故事中文字信息的单调性,现代媒体元素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比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口头讲述和引读具有更好的效果。例如在龟兔赛跑的教学引导中,老师可以借助动漫的形式,将乌龟的勤勉和兔子的自作聪明、投机取巧灵活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将寓言故事中的教育元素进一步挖掘,即生活、做事、学习等过程中,勤勉努力要比天赋更重要;从而生动传神的展现出故事的具体内容,再进一步散播出童话的教育性功能。2.可以模拟生动形象的情景。许多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故事难以唤起学生的想象性思维,且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更不利于小学生意识形态的养成。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下,通过图文并茂、色彩鲜艳的表现方式,能够更加具体的呈现故事中的情节。例如在《丑小鸭》的学习中,借助现代媒体元素的应用,通过视频短片进行无人问津的丑小鸭到美丽无比的白天鹅的生动转变,让学生感知真实情境的所在;且借助灰暗的色彩描绘丑小鸭,再通过鲜艳的彩色描绘白天鹅,实现真实情境的对比呈现,可以给予学生心理上的震撼,让学生感知童话故事中的教育力量所在。最后,形象化情境的再现,还可以帮助学生从故事中主人翁的角度来感受情境,将抽象的文字、感性的阅读、情感化的情境以及直观形象的视觉体验结合在一起,弥补单一化授课的短板和弊端,打破其局限性,通过信息化元素将通话故事中的知识信息、教育意义分层次、全方位的呈现出来,在节省老师教学精力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高效应用多媒体技术的途径阐述

1.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完成童话故事的思考。尽管现阶段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比较广泛,但是教学效果却十分不佳,由此,做好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分层引导就变得尤为重要。首先,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并不是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在教材中童话故事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渗入,实现现代媒介元素与教材童话故事内容的灵活结合。让学生在通过语文教材了解故事主题的前提下,再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深入的把握,保证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应该围绕小学生的实际现状,且避免偏离文章中心的弊端;且这又是有效规避多媒体应用过渡、导致学生学习精力投入较多而忽视学习的不足。例如在《掩耳盗铃》《揠苗助长》等故事中,老师可以首先让学生通过课前预致把握童话故事的基本内容,待学生对故事有一些大致的把握后,再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深入的探索;而不是在课堂一开始就应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把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动画、图片以及音乐中。2.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现代媒体元素的应用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点,这就要求老师应该适当控制多媒体中的喧哗效果,从小学生的兴趣点、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发散思维的点入手,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的形象性,且借助多媒体设备可以停顿和回放的功能,在故事关键的转折点时,强化与学生的有效互动。例如在《小壁虎找尾巴》的故事中,小壁虎丢掉尾巴后,去找牛儿、鱼儿等去借尾巴时,期间的对话往往会唤起小学生的好奇心,由此,老师便可以进行及时的停顿,让小学生联想期间的对话情境,甚至可以组织学生分组模拟,进行童话故事的生动再现;且老师再适当的点拨:牛儿的尾巴可以打苍蝇蚊子,鱼儿的尾巴可以调整游泳的方向;等等,让小学生在学习童话故事的基础上,还能科普更多的知识。3.老师的辅助讲解和引导也尤为重要。老师在课堂上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不需要老师去充当主体地位,但是老师的引导、点拨和规范也尤为重要;当学生遇到困难而阻碍学习探索进步时,老师应及时出现,解开学生的疑惑,帮助学生及时规正教学进度。其次,现代媒体元素在童话故事中的教学还处于摸索的阶段,期间难免遇到许多困难;老师的适当调整和鉴于学生差异性的前提下做好教学优化就变得尤为重要;这又是保证小学生都能了解故事内容、获得均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现代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影响力日益甚远,童话故事教学中应用现代媒体技术,可以最大化的彰显其形象性,营造欢快且丰富的氛围,让学生如同真的身处童话氛围中,在保证小学生身心成长的基础上,获得课堂效率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刍议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张秀丽.中华少年.2019(29)

[2]浅谈多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J].周振艳.吉林教育.2016(38)

中国童话故事范文篇4

【关键词】《美女与野兽》;艺术价值;营销策略;宣传;推广

迪士尼公司制作的真人电影《美女与野兽》三月中旬在中国上映了。这部举世瞩目的真人版童话电影通过广泛的前期宣传,一上映就获得爆满的票房,深受中国各个年龄段观众的喜爱。影片讲述了经典的童话故事,还吸收了现代影视制作技术,尊重原著的同时又大胆创新,真正吸引了观众眼球,再创票房新高。本文拟对该片的市场运作策略做一简要分析。

一、影片艺术价值分析

众所周知,熟知的童话故事一直是人人心中最美好的回忆之一。往往一些经典的童话故事可以伴随人们的一生。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每每想起童话故事,心中总是氤氲着一股美好而浪漫的情怀。真人版电影《美女与野兽》改编自德国格林兄弟经典童话故事,电影尊重原著,同时再现了迪士尼1991年拍摄的动画片的情景,唤醒了许多观众童年的回忆,满足了观众对梦幻般童话电影的审美需求,让观众充分领略了迪士尼童话电影艺术高超的艺术魅力。

二、影片定位与亮点分析

1、双重定位分析。《美女与野兽》的定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影片的观众定位,影片主要面向喜爱童话故事的少儿观众群体、追忆童年的青年观众群体以及感知情怀的中年观众群体,其中更以青年女性观众为主。二是影片故事选题的定位,此定位以目标观众欣赏需求作为影片拍摄的选题标准,辅以运用现代电影制作技术,力求打造观众喜爱的好莱坞电影风格。2、影片亮点分析。2.1故事内容亮点。在故事内容的选取上,迪士尼将永不过时的经典童话故事作为主题,尊重格林兄弟原著,这本身就是一大亮点。相比于其他真人版童话故事来说,《美女与野兽》更加体现了对原著的尊重,情节上基本完全符合原著的描写,高度还原,大走甜美少女路线1。2.2技术亮点。影片采用真人还原动画情节的手法,更能融入人物感情。结合3D技术制作的动画效果,使动画形象栩栩如生,其中场景以和动画版《美女与野兽》极为神似而为观众所称道。这些炫“技”术在《爱丽丝梦游仙境》《奇幻森林》和《沉睡魔咒》等电影中便已经有所展现,这次更是大行其道2。

三、影片经济效益分析

1、票房收入。《美女与野兽》上映初期,票房就一路飘红,创下了北美市场春季档的动画票房纪录。最新版《美女与野兽》几乎没有任何创新性改编,但这不妨碍它的收入颇丰,甚至远超迪士尼的预期。根据猫眼票房实时数据,《美女与野兽》在中国上映首日票房为8529万元,上映三天累计票房3.07亿元,成为迪士尼公司的又一部堪称票房大卖的经典真人版动画电影3。2、衍生品收入。其实对于迪士尼来说,票房收入并不是最主要的,只是占了迪士尼盈利总额的一小部分。绝大部分的收入都来源于迪士尼开发建造的迪士尼乐园、游乐场、主题公园、食品玩具、衣服鞋帽等衍生品收入。迪士尼为旗下这些衍生品输入了大量的客户资源,而这些庞大的消费势力大部分来源于迪士尼的电影受众。

四、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真人版《美女与野兽》有着准确的市场定位,优秀的艺术表演团队,其市场营销策略也颇有可圈可点之处。《美女与野兽》的市场营销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运作团队管理。影片不仅有强大的演员阵容,还有一批专业的管理运作团队。美国迪士尼电影公司成立于1923年,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长期以来,迪士尼公司制作的动画人物形象可谓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迪士尼公司以打造动画电影为主,多年来经验丰富,对市场动向十分了解。其经典代表作《白雪公主》《灰姑娘》《狮子王》等童话故事均获得一致好评。继这些经典案例之后,迪士尼公司又专心致志地打造真人版童话《美女与野兽》,其团队阵容强大,水平专业,再次创下了票房纪录。2、拍摄资金来源。迪士尼公司的拍摄资金主要来源于自有资金、大量借贷、兼并收购企业、以较低成本进行融资及特许经营等方法。其自有资金主要来源于电影票房及衍生品收入,迪士尼乐园、迪士尼品牌商品、电视行业与互联网行业销售收入等,这些衍生品的收益可以使迪士尼公司收获大量的资金用来投入电影的拍摄。其他方式的资本收入则通过相关运作策略对资金进行收纳。3、宣传手段3.1硬性宣传手段:通过广告媒体、网络媒体等电子手段进行宣传,提高影片知名度,在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进行广告刊登,多渠道进行宣传。3.2软性宣传手段:在各类媒体上适当时间宣传童话故事艺术鉴赏、与影片相关人员有关的软性推广文章等。4、推广策略。4.1网络媒体推广:联系新浪、腾讯等知名网站,电影上映信息,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组织转发点赞抽奖活动,吸引观众眼球。4.2衍生品售卖:设计制作《美女与野兽》人物形象玩偶、录制主题音乐发烧光碟、售卖相关人物服饰、开放迪士尼主题乐园体验等进行宣传。4.3采取事件营销手段进行推广。

五、结语

在动画电影的制作中,迪士尼公司可谓经验丰富。迪士尼团队多年来创作的一部部经典的作品,无论何时都是人们心中无法超越的经典。而对动画电影进行真人版的翻拍,又获得了无数好评。《美女与野兽》为真人版动画电影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我国电影人又一经典参考案例。在今后的发展中,电影工作者应当审时度势,不断创新,增强活力,丰富内涵,开拓市场,争取获得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孙亮.文化艺术市场营销[M].文艺艺术出版社,2008-5.

[2]蔡嘉清.文化产业营销[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

[3]张福起,房伟.影视作品分析[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10.

[4]易欣欣.影视动画经典作品剖析[M].北京海洋智慧图书有限公司,2004-5.

[5]邢建毅,蒋淑媛.对几个国外传媒公司资本运营的评析[J].广播电视信息,2004,(03):90.

[6]董立荣.经典动画作品解析[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1.

中国童话故事范文篇5

1隐喻

隐喻是英语中常用的修辞格之一。亚里士多德认为善于运用隐喻这一语言艺术的人是天才,他说过最伟大的事就是成为一个隐喻大师。传统的修辞学仅仅把隐喻看作是一种语言特征和一种修辞手段。莱考夫和约翰提出的现代隐喻理论则把它看作是一种认知现象,即把隐喻定义为: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他们提出的“映射论”,从隐喻的相似性入手,通过“跨域映射”的思维方式,实现源域和目标域两个概念域之间的转换。[1]莱考夫把隐喻定义为: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即人们有意识地尝试从已有的经验中寻找和当前事物或现象具有某种相似点或共同特点的事物,并用各种关于已知事物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获知当前事物的特点。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心理现象;它不仅仅是语言的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思维形式,一种认知模式。隐喻与知识经验、思维密切相关。

2童话故事中的隐喻

人类童话发展源远流长,古代的一些神话故事与民间故事都可以算作是童话的一种。人们在进行童话创作的时候,往往把儿童的认知水平考虑在内。对儿童不易理解的事物往往通过隐喻、转喻等手段进行处理,以达到能让儿童理解的目的。

2.1童话

童话是一种适应儿童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而创作的文学体裁。童话往往通过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的手法、采用动人的故事情节、浅显易懂的语言来塑造鲜明的个性形象,以达到反映现实生活和抑恶扬善的精神,实现教育目的。童话可以让儿童在娱乐中长知识,领略生活的乐趣,追求美好的事物,判断善恶行为,逐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2童话中隐喻的特点

童话故事其实是一种隐喻的存在。世界范围内,人们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等,都蕴含着丰富的隐喻含意。故事中的各种角色所具备的特点:勇敢或怯懦、善良或虚伪、忠诚或自私等等,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真实人物或动物形象的喻体,反映的都是人类的现实生活。经典人物或动物,如灰姑娘的勤劳善良、丑小鸭的努力进取、不懈追求等等,通过引人入胜的情节描写,带给儿童精彩纷呈的故事并用精炼的语言为儿童揭示深刻寓意。

3儿童认知能力发展与隐喻理解

3.1儿童及其认知能力

儿童,根据《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广义地说,0~18岁的人类个体都可称为儿童;而狭义的儿童期是指童年期,即介于幼儿与少年期之间的时期。”[2]新时期我国儿童文学界根据少年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年龄特征和儿童文学创作的实际情况,把儿童文学划分为三大块:(1)幼儿文学,主要供幼儿期(3~6岁)儿童阅读欣赏;(2)儿童文学,主要供儿童期(6~11,12岁)儿童阅读欣赏;(3)少年文学,主要供少年期及青年期(11、12岁~16、17岁)儿童阅读欣赏。本文主要以第二类,即儿童期儿童文学为例进行隐喻翻译分析。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Piaget)将儿童认知能力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年龄阶段,并指出儿童在第三阶段,即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能够逻辑思考自己能看到或触摸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到了第四阶段,即形式运算阶段(12岁至成人),开始能对抽象的概念进行逻辑思维(傅统先,1980)。心理学家戈登纳和维纳的实验结果也分析了类似观点,即可以把整个“儿童”时期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不能分辨隐喻话语的阶段和基本可以分辨隐喻话语的阶段,即大致6岁左右的儿童只能理解字面的意思,而6岁以上的儿童可以大致理解较复杂的陈述,但也只停留在基本联系隐喻所关联的两个不同的事物,看到他们似乎具有的共同点,仍无法完全吸收隐喻话语的深入含意。同样,霍尼克在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中发现,3至6岁的儿童只理解字面的物理意义,7至9岁的儿童可以将这些词用于人,只有11岁的儿童才能明确地将两种不同的用法联系起来。

3.2儿童隐喻理解

束定芳教授在其《隐喻学研究》中给出下例:原文:Aftermanyyearsofworkingatthejail,theprisonguardhadbecomeahardrockthatcouldnotbemoved.译文:在监狱工作了多年以后,这位监狱看守变成了一块轻易不会被打动的顽石。[4]214对于这个隐喻句子,儿童往往会倾向于想象某种与句子描述相符合的事物状态,比如,想象这个监狱看守被巫婆或国王变成了一块石头等等。但八岁左右的儿童则会逐渐意识到这个监狱看守在某种意义上“像”一块石头,直到十岁左右,儿童才能意识到该隐喻描写的是监狱看守的性格特征,但这仍然与这个隐喻最初的意图有一定的差距,石头会让他们联想到这个监狱看守脾气不好,很会发怒等等。只有再过一段时间,他们才能准确理解这句隐喻含意。这句话不妨把隐喻意义翻译出来,译为“在监狱工作了多年以后,这位监狱看守不再同情犯人,而是认认真真地严格看管他们。”

4隐喻翻译

许多学者在研究隐喻时,提出了很多精辟的隐喻翻译策略。如阮敏(2009)根据心理学上的“通感”原理[5]52-55,提出童话故事中隐喻翻译应采取“通感”的翻译方法;刘法公教授(2007)提出,在翻译英汉隐喻时,要注意喻体意象的转换[6]47-51,等等。但无论隐喻翻译策略如何,我们在翻译儿童文学隐喻时,不能不把儿童读者考虑在内。仅仅把儿童文学隐喻表达从外文翻译为中文是不够的,我们要从儿童本身特点出发,对隐喻表达做出适当的处理。译者在翻译童话作品中的隐喻时应该结合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特点,做到以下三项策略:策略一:语言表达的处理1.1加强词汇的运用①口语词汇语言表达的口语化在翻译童话故事时非常关键。一个英语单词对应多个中文词汇,但是,儿童读者的词汇量少,生活经验不丰富。因此,童话故事在隐喻翻译时的选词要符合儿童的阅读能力和年龄特征,要选择儿童能接受的语言来表达。简单易懂、亲切明了的口语化语言,可以增强故事的可读性,易于儿童接受,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感悟能力。例如,在译文《青蛙王子》[7]中,当青蛙拍打公主的门要求进屋时,魏以新用了较正式的词语如“胆战心惊”和“轻视”喻指当时小公主对待青蛙的惊慌和鄙视的态度,但并不一定所有的儿童小读者都能正确理解这两个词。不如用“害怕”替换“胆战心惊”;用“看不起”替换“轻视”。②叠音词叠音词本身就具有音乐性,给人以声音的美感,此外,还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儿童语体中,叠音词的使用频率非常高。童话故事译文中叠音词的适当使用,可使译文更易于被儿童读者所接受。赵元任在翻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时大量运用了“偷偷、昏昏、瞧瞧、望望、乖乖”等叠词,让译文童趣盎然的同时,也巧妙地处理了文中的隐喻表达。如:原文:…andAlicecouldonlyhearwhispersnowandthen…译文:……阿丽思只听见有时候他们打喳喳;一会儿听见说……[8]29这里赵元任把兔老爷和仆人之间的“whisper”翻译为“喳喳”,中文里“喳喳”即喻指人们之间小声说话。③感叹词感叹词是用来表示说话时表达的喜怒哀乐等情感的词。通过感叹词的应用,可以传达出人们语气和情感中的喻指意义。原文:…forIknowallsortsofthings,andshe,oh!Sheknowssuchaverylittle…译文:……因为我懂得许许多多的事情,她是嗳呀,啧啧啧,她是什么都不知道![8]10这是阿丽思掉进兔子洞,亲眼见到很多怪事后,怀疑自己不是自己,而是别的小朋友时说的一番话。译本使用感叹词“oh”和感叹语气来表现她喻指她的伙伴—梅贝尔没有她“知识丰富”时,流露出的骄傲之情。1.2简化句子结构儿童正处于学习语言和外来新事物的发展阶段,他们受自己认知能力水平的限制,在理解过程中会产生“理解的混沌状态”[9],即儿童在理解一个句子时,会把句中所有的困难单词都忽略掉,只把熟悉的单词联系成为一个一般的格式,用这个一般的格式来理解他原来不理解的那些单字,这种理解当然会产生许多错误。再者,阅读时儿童记忆持续时间不如成人长,翻译隐喻时,最好是拆长句为短句,短句用得得当,不仅译文生动,也方便儿童理解。原文:…findingitverynice(ithad,infact,asortofmixedflavorofcherry-tart,custard,pine-apple,roastturkey,toffy,andhotbutteredtoast)…译文一:……那味儿倒很好吃(有点象樱桃饼,又有点象鸡蛋糕,有点象菠萝蜜,又有点象烤火鸡,有点象冰淇林,又有点象芝麻酱)……[8]6译文二:……味道很好,它混合着樱桃馅饼、奶油蛋糕、菠萝、烤火鸡、牛奶糖盒热奶油面包的味道……。[10]7李汉昭译文直接把划线部分处理为“混合着……的味道”。若儿童因为理解的混沌而忽略了“混合”或只记忆了句子一部分内容,或许会理解为瓶子里装了樱桃饼等这许多美味的食物而不是那液体尝起来有这些美食的味道。赵元任译文把这长句译为“有点象”“又有点象”六个明喻小句子,儿童在读的时候甚至可以想象,阿丽思喝的东西是多么的美味,所以她很快就喝完了。策略二:文化意象的处理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在表达同一意象时,会选用不同的喻体。比如dragon(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圣物,精神的象征,我们中国人是龙的传人;而在西方国家,它却象征着危害人们的恶魔。再如原文喻体和译文喻体大相径庭的翻译,如tospendmoneylikewater(挥金如土),astim-idasarabbit(胆小如鼠)等。因此,翻译时做到把原文中的陌生概念翻译为译入语读者熟悉的概念,更便于读者理解。原文:…herheartheavedinherbreast;shehatedthegirlsomuch.Andenvyandpridegrewhigherandhigherinherheartlikeaweed,sothatshehadnopeacedayornight.(《白雪公主》)译文:……她痛恨她,忌妒和骄傲像一把野草在她心里越长越高,使她日夜不得安宁。[7]158这里,译者可对“妒火中烧”做更细致的剖析。东方文化中,人们习惯用“火”来形容嫉妒之情。原文中用“weed”(野草),是因为西方文化认为野草是让人无法容忍和寝食难安的东西。所以,不如把“野草”译为“火”,即嫉妒和骄傲像一把烈火,在她心中熊熊燃烧,使她日夜不得安宁。策略三:插图注释就儿童文学该如何翻译,有很多种翻译方法,其中归化和异化一直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对,两种方法各有优势。这里仅以儿童文学异化翻译为出发点。采用异化翻译儿童文学的出发点是儿童希望读到的译作是原汁原味的,或者是能最大限度保留和体现异国特色的。尤其是在翻译童话故事中的隐喻时,译者要达到文意并茂,一箭双雕的效果,展现异域特色的同时,结合插图或注释来帮助儿童读者理解。鲁迅说过“插图不但有趣,且亦有益”的原则。比如在格林童话中,FaithfulJohn里出现的喻指聪明的“raven”(渡鸦)。渡鸦是鸦科鸟类中体形较大的一种,也是鸣禽中最大的鸟,嘴形粗大,和其它乌鸦区分明显。而渡鸦一直是聪明的代名词,故事中的渡鸦即是如此,给忠实的约翰以预言和启示,能让约翰在各种关键时刻救下国王和王后。所以,译者最好在译文中附上渡鸦的图片,以让儿童读者认识到乌鸦和渡鸦的区别。注释可以用来解释外来的文化表达,不会让儿童读者不知所云。如哈利•波特中的“麻瓜”,即喻指世上不会魔法、不相信有魔法的死硬派。译者在第一次出现“麻瓜”这个词时,给予上述注释,来帮助儿童读者理解。

中国童话故事范文篇6

【案例一】在一次童话故事“Theuglyduckling”的同课异构中,两位教师分别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A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能用本课目标语言讲述故事。B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用本课目标语言讲述童话故事。A教师围绕所设的教学目标,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故事中发生了什么、结果怎样等情节信息的提取活动,由于理解故事大意占用了过多时间,留给学生操练、消化目标语言的时间较少,导致最后学生不能很好地输出语言,教学效果不理想。B教师则开门见山直奔主题:Todaywe’lllearn“Theuglyduckling”Doyouknowthestory?先引导学生用中文说出大意,然后明确告诉学生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会用英语讲述这个童话故事,随后引领学生提取故事中的目标语言加以操练。整节课始终围绕目标语开展教学,而不是纠结于故事大意的理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对比分析】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以及不同教学目标引领下的不同的教学活动,产生了不一样的教学效果,也彰显了不同的教学理念。A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只是从自己的视角出发、从教材内容出发,忽视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对学生已经知道的内容仍花大量时间去教,教学缺少针对性,没有做到“以学定教”,是对学生立场的漠视。B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即学生对故事大意已经耳熟能详,但不会用英语表达这一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会用英语讲述《丑小鸭》这个童话故事,以此实现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语言能力之间的平衡发展,真正做到恪守学生立场,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安排教学过程

【案例二】笔者在教学现在进行时态时,先后在两个班采用了两次不同的教学过程,产生了不一样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一:在简单导入现在进行时后,直接呈现现在进行时的概念和语句结构规则,让学生集体朗读背诵记忆。然后出示一些句子,让学生将句子补充完整,以此巩固现在进行时的语句结构。教学过程二:在现在进行时的语境中呈现句子加以操练,充分感知后,引导学生自己尝试归纳现在进行时的概念和语句结构特征,最后在新的语境中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在教学过程一中,将现在进行时的概念和语句结构特征直接告知学生,原以为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自己归纳时走弯路,又可以节约时间。而事实恰恰相反,从课后的作业来看,这样的“好心”学生并不接受,也不感兴趣,学习效果不理想。而在教学过程二中,教师通过在语境中呈现现在进行时的例句,让学生感知、操练、自我总结,最后形成语言运用能力,也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对比分析】教学过程一中,教师用自己的学习替代学生的学习,把自己知道的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陷入被动消极状态,既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也与《课标》倡导的重视学习过程的理念不相符。而在调整后的过程二中,教师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在学生大量感知后,给学生自主发现的机会,让学生自我建构概念,教师加以补充。这样学生对现在进行时的概念和语句结构特征的认识,不再是一个机械接受的过程,而是通过自己实践探索得出的结论,使学生真正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种基于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的教学应少些告知,多给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自主建构新知概念,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不是告知者。

三、基于学生兴趣,删减教学活动

【案例三】在案例一童话故事“Theuglyduckling”的同课异构中,两位教师设计了不同的读后活动。A教师在读后活动中设计了“复述故事”和“表演故事”B教师在读后活动中只设计了“表演故事”A教师先引导学生一起看黑板复述故事,然后由个别学生复述。然而,学生对这一活动不感兴趣,举手参与的人寥寥无几。接着到了表演环节,正当教师拿出表演用的道具,学生们都兴奋地举起小手时,下课铃响了。随着学生们的叹息声,教师这才发现,原来表演故事才是学生最感兴趣的。B教师只设计了“表演故事”,所以学生准备表演的时间充足。在表演环节中,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由于准备充分,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对比分析】A教师只考虑到读后活动有哪些,并且将这些活动在课上一一展示,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感兴趣,忽视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这种只备教材、教法,不备学生的做法,使课堂成为许多活动的堆砌,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B教师则从学生兴趣出发,选择学生喜欢的活动开展教学,做实表演环节,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在表演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水平都得到了发展。课堂不是一只箩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装,所以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学会基于学生的兴趣对教学活动进行大胆删减,只保留那些学生爱参与的且对语用起重要作用的教学活动。当然,基于学生兴趣设计教学活动,并不是学生喜欢什么方式,我们就用什么方式教,还应与课程阶段目标和本课的教学目标相对照,寻找其间的平衡,真正做到备学生、备课标。

四、基于学生英语学习机制,调整教学方法

中国童话故事范文篇7

《格林童话》这本书是由雅可布.格林和他的弟弟威廉.格林合写的,你们可能以为他们只写童话,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他们研究范围涉及到语言学、哲学、文艺学等诸多领域。

他的故事素材来源于三种,第一种是巫术/神魔童话,如《石竹》、《白雪公主》、《熊皮人》等;第二则是动物以及动物与人的故事,如《小红帽》、《狼和七只小山羊》、《猫和老鼠交朋友》等;第三是常人童话就像中国的“民间故事”一样,《月亮》、《三兄弟》等都是这类作品。

他写作的特点也有三点。首先,格林童话充满了浪漫诗意的想象。比如,月亮可以一小块一小块地被剪下来;一睡就是一百年;胖仆人能一口将大海的水喝干;。其次,这些童话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温馨。因为格林兄弟早年丧父,青年丧母,兄弟俩人相依为命,共同经受了人世间的忧患困苦,因而更加懂得人间的温情,如《三兄弟》;。最后,也是格林童话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赞美勇敢、机智的人物,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宣扬善良必将战胜邪恶的主题,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灰姑娘》和《白雪公主》了。

故事大多围绕四个主题叙述的。好有好报,恶有恶报;诚实守信;贪心贪婪;心地善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典型作品有《小红帽》,大灰狼虽然吃了小红帽和她的祖母,但被猎人剪开了肚子,最后死了,小红帽和她的祖母也得救了。诚实守信的代表作有《青蛙王子》,小公主虽然答应和青蛙成为朋友,可真正要她做,她却犹豫不决,不守信用。贪心贪婪的典型作品是《渔夫和他的妻子》,因为渔夫妻子无止境的贪婪,最后还是使自己一无所有。心地善良的代表作有《金鹅》,白发矮人只所以总是帮助小傻瓜,都是由于小傻瓜心地善良的缘故。

这些精彩的童话故事确实告诉了我们很多道理。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格林兄弟能写出这么多,这么好脍炙人口,流芳白世的作品,真让人敬佩呀!

中国童话故事范文篇8

这本书是由雅可布.格林和他的弟弟威廉.格林合写的,你们可能以为他们只写童话,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他们研究范围涉及到语言学、哲学、文艺学等诸多领域。

他的故事素材来源于三种,第一种是巫术/神魔童话,如《石竹》、《白雪公主》、《熊皮人》等;第二则是动物以及动物与人的故事,如《小红帽》、《狼和七只小山羊》、《猫和老鼠交朋友》等;第三是常人童话就像中国的“民间故事”一样,《月亮》、《三兄弟》等都是这类作品。

他写作的特点也有三点。首先,格林童话充满了浪漫诗意的想象。比如,月亮可以一小块一小块地被剪下来;一睡就是一百年;胖仆人能一口将大海的水喝干……。其次,这些童话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温馨。因为格林兄弟早年丧父,青年丧母,兄弟俩人相依为命,共同经受了人世间的忧患困苦,因而更加懂得人间的温情,如《三兄弟》……。最后,也是格林童话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赞美勇敢、机智的人物,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宣扬善良必将战胜邪恶的主题,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灰姑娘》和《白雪公主》了。

中国童话故事范文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设计

阅读教学是学习语文的第一步,而在特定的主题下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新课标要求教师做到的新型阅读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的单篇阅读、逐步深究的教学方式,主题阅读围绕一个主题将多篇课文合并到一个单元进行共同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和写作能力,还能将课文进行读写链接,让学生发散思维,从多维的角度去解读同一主题的文本,从而融会贯通,将课文读熟、读透。不仅如此,主题阅读通过多篇课文,讲述一个主题,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学生对这个主题的印象,为学生搭建起丰富的语文知识库;同时,一个主题就是一个思想,学习一个主题,学生就领悟了一种思想,这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倡主题阅读,小到使语文阅读教学能够更顺畅地开展,大到对学生的思维开拓以及眼界、阅历的提升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都能为学生将来的写作做好铺垫。那么,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将主题阅读引入语文教学之中呢?

一、切入主题,激发阅读兴趣

作为语文教学的关键部分,主题阅读教学更是一种艺术性的表达。无论什么课程都是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教学的,小学语文主题阅读同样如此。教师在教材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向课外延伸阅读,提炼出相关主题,在主题的帮助下,使学生对这一系列的内容产生阅读兴趣,从而在兴趣的驱动下获得知识和阅读能力的提升,然后反过来帮助教师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比如,《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中写道:“叶欣的病情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当学生读到这句话时,语调就会变得轻柔而富有感情,他们从中能体会到主人公的心灵美和高尚的情操,并对主人公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充满了无限的敬意,这是阅读课文带给学生的感悟。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外通过网络或者到书店、图书馆去寻找关于这篇课文的延伸资料,或者查看这类主题的其他文章,像《这样的教师彪炳千秋》《灾难突然降临的时候》等,在名为“善良和品格”的主题下,深化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在对课文感兴趣的同时,也会愿意阅读更多同一主题的文章。这样,他们的视野开阔了,对阅读的兴趣就会越来越高。

二、重视朗读,感悟主题深意

于永正曾言:“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老师讲出来的,也不是做题做出来的,是读书读出来的。老师讲得再好,也没有书上写得好。”主题阅读也不例外,朗读是学生感悟文章真意,汲取文章精髓的有效途径。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教师不能再以单一的教课为目的,而要运用主题阅读的特点,引领学生通过正确的朗读继而感受语言,通过讨论继而理解内容,通过分析继而领悟情感,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中,获得语言、写作等综合能力的提升,并且通过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记忆,使学生能将课文中的知识全面吸收,获得思想上的启发。比如说,以写景为主题的课文《春天的声音》,教师可以将“声音”作为本次课堂的讨论话题,让学生阅读儿童诗《伞》《春天怎么来的》这些课文,并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如进行想象朗读、改编诗歌朗读、更换文本顺序朗读等。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就会产生相应的画面感,感受到这些课文的意境,从而读懂课文内容的深意。以记事为主题的课文《古人劝谏的艺术》,教师可以引用《弟子规》《晏子劝谏》《七步诗》等多篇文本,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策略,通过诵读、表演读、问题讨论的形式,化深为浅,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悟到古人的劝谏艺术。由此可见,学会朗读,对于加强学生的思维、辨析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创设情境,捕捉情感共鸣

在主题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和主题含义创设恰当的情境,通过外在的环境布置或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比如,搜集一些符合主题的图片、音乐、视频、动画等资料,在课堂中展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更加轻松地走入课文中。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教师提前搜集关于圆明园的信息,在课堂中给学生展示圆明园的复原图和惨遭焚毁之后的图片,使圆明园从前的无限风光与如今的断壁残垣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不甚唏嘘。当学生阅读课文之时,他们就会对国家曾经遭受到的屈辱感同身受,从而引发内心的愤懑不平和爱国情怀。趁此机会,教师再连续给学生讲解我们国家的长城、颐和园等著名的文化建筑,告诉学生,这些都是国家最珍贵的艺术品,建造之时耗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每当战争来临,那些嗜血的侵略者就将我们的财富掠夺,企图让我们的家园毁于一旦,这些历史教训我们应当永远铭记。这样的主题阅读,能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历史、亲近传统文化、增强文学素养,也能为之后的语文学习做好铺垫。

四、拓展对比,提升阅读品质

主题阅读的特点就是不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如何变化、人物之间的情感有多么复杂、文中的风景有多少模样,文章的基本立意是不会变的。所以,学生在课堂中阅读了一篇文章后,就可以举一反三地理解相同主题的不同文章,这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分辨能力。一旦他们心里有了一定的标杆,他们就会根据这个标杆进行理解,不会张冠李戴、随便判断。而且,同样的主题更加值得学生进行挖掘,从课上延伸到课外,从单篇阅读延伸至多篇阅读,形成自我阅读体系,将一个主题读出更多的深意。譬如,学生阅读了《狐狸和乌鸦》这篇童话故事后,感到非常有趣。教师见学生们沉浸在童话故事中,灵光一闪:不如举办一场以“感悟童话”为主题的阅读活动。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搜索相关的童话故事,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耳熟能详的童话作品。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就会更加了解童话故事的立意及其所传递的真善美,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之后,教师可以组织阅读交流活动,激励学生谈谈自己的读后感,和同学相互交流不同的意见,彼此学习,共同进步。交流过后,学生就能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获得更多新的想法,从而有效提升阅读品质。

总之,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在主题的滋养下养成自我探索的能力,在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中汲取知识的养料,升华精神世界,提升阅读能力,加强文学素养。主题阅读的设计,教师要做好课前的资料准备、知识积累,做好课上的情境设计、朗读教学等。教师利用主题阅读天生的优势,鼓励学生坚持阅读,学生就会逐渐爱上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为将来的阅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定清.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新教师,2015(12):36-37.

中国童话故事范文篇10

关键词:小学音乐;节奏教学;联系生活

一小学音乐课堂中节奏的教学方法

(一)创新小学音乐的课题导入。不管是音乐教学还是普通的文化课教学都存在教师在课题导入时采用传统的模式,不能有效地使学生融入小学音乐教学当中,这样就会出现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能有效地掌握小学音乐的重要内容,那么在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更是无从谈起,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创新课题导入,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融入教师创设的环境之中。教师可以采用播放视频介绍音乐背景的方式,让学生对音乐的内容有所了解,同时这样的方式给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带来一定的冲击,从而还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教学《七子之歌》时,先让学生观看有关澳门回归的内容,然后对学生说“同学们看到的是澳门回归的有关视频,然后感受一下音乐中体现的对回归祖国的渴望”,学生开始仔细观看有关视频并在观看之后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虽然澳门离开祖国这么多年,但是他仍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还有的学生说“我在听到音乐之后感受到澳门回归是民心所向”,还有的学生说“我们应该不断增强祖国的综合实力,不让祖国的任何领土离开祖国的怀抱”,学生在观看和讨论之后对《七子之歌》有了自己的想法,能够感同身受的体会歌曲中表达的内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和对视频中和音乐中的有关内容进行讨论的方式创新课题导入的方式,使学生能够积极地融入小学音乐教学当中。(二)让学生学会听节奏。在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耳朵的敏感程度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教师在开展节奏教学的时候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听节奏,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敏感程度,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听节奏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魅力。教师让学生听节奏具体可以体现在教师组织学生对有关音乐作品进行赏析,然后在赏析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节奏。以《保卫黄河》为例,首先教师播放《保卫黄河》的音频,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然后对学生说“同学们刚刚听到的这首歌叫作保卫黄河,这首歌的节奏具有鲜明的特点,下面同学们再听一下这首歌并在听的过程中感受歌曲的节奏”,教师又为学生播放了一次《保卫黄河》,这次学生在听得过程中着重感受歌曲中的节奏特点,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耳朵还让学生对节奏的有关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播放《保卫黄河》的有关音频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其中的节奏并掌握其中节奏的特点,从而达到让学生学会听节奏的目的。(三)联系学生的生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的生活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还能让学生将生活中的经验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开展节奏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节奏的具体内容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积极地参与到节奏教学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在开展节奏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通过拍手的方式感受节奏的快慢,并以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充分了解,比如教师说“我们在生活中是怎么模仿老牛的呢”,学生立刻异口同声地回答说“哞哞哞”,教师笑了笑对学生说“同学们学得非常好,同学们来感受一下老牛的叫声是不是很慢呢,这和我们音乐中的节奏是一样的”,教师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到了节奏的快慢,这样的教学方式比教师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要更加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然后教师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节奏的强弱,教师对学生说“我们向深山中大喊一声是不是会出现回声,那同学们知道这体现了节奏中的什么吗”,教师提问之后,学生开始小声讨论起来,然后学生一小声地说了一句“是节奏中的强弱”,教师听到之后说“这位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就是节奏的强弱”,教师通过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实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节奏的强弱。最后教师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教师对学生说“二分音符就像是我们瘸着脚走路,走得很慢,四分音符就像是我们正常走路,而八分音符就是穿着轮滑鞋”,然后学生恍然大悟说“在这些音符中二分音符是最慢的,四分音符其次,八分音符最快”,教师以这样的方式提高了学生对音符的认识能力。教师除了向学生举例让学生了解不同音符的不同特点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表演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教师在纸上写上八分音符、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然后让学生抽签,抽到音符的学生要通过表演的形式把音符展示出来,学生在表演八分音符的时候蹦蹦跳跳,一下就把八分音符的特点生动地展现了出来,有的学生表演的是四分音符,通过走路慢条斯理的方式将四分音符的特点展现出来,有的学生表演的是二分音符,学生就通过表演老爷爷走路的方式展现二分音符的特点,这样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不仅活跃了气氛还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节奏中重要的理论知识,能够使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进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四)注意衔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音乐世界。小学音乐教学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将知识与生活中的故事进行有效衔接,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通过教师列举的生动形象的例子加深对音乐教学中产生的理论知识,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生动形象的故事与小学音乐中产生的了理论知识进行有效衔接,从而能够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直观生动的内容,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音乐中的具体内容。例如教师在教学《我愿住在童话里》时就可以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有关的童话故事,“同学们今天怎么要学的是《我愿住在童话里》,那大家都知道哪些童话故事呢”,学生开始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学生说“我知道灰姑娘的故事”,有的学生说“我知道白雪公主的故事”,还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丑小鸭的故事”,教师针对学生发言,进行总结“同学们说的都不错,老师看好同学都在说丑小鸭的故事,下面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下丑小鸭变白天鹅的故事”,教师将丑小鸭被人歧视,到最后变成白天鹅的过程讲述的十分详细,学生在听得过程中也十分投入,然后教师对学生说“同学们刚刚听到丑小鸭的故事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学生开始积极的回答“我们在生活中不应该放弃自己,丑小鸭也有变成白天鹅的一天”,教师说“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下面哪位同学介绍一下,你们认为童话是怎么样的”,有的学生说“我在童话里可以做现实生活中不能做的梦”,还有的学生说“童话里是一种虚幻梦境的表现”,教师接着问“那同学们喜欢住在童话里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愿意”,教师笑了笑说“好,同学们现在带着你们对童话的了解咱们继续了解《我愿住在童话里》这首歌曲”,学生不仅对教师讲述的理论知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教师以音乐与故事衔接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歌曲中的内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讨论有关童话故事以及为学生讲述有关的童话故事的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音乐世界。

二结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新小学音乐的课题导入、让学生学会听节奏、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运动中感受节奏特点注意衔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音乐世界的方式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进而提高学生感受音乐节奏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婵.小蝌蚪游走在五条平行线上的律动——浅议五线谱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学习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3(11):163-164.

[2]阎小青.浅析小学音乐教学小学生审美教育的培养[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