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程设计范文10篇

时间:2023-10-30 17:53:56

优质课程设计

优质课程设计范文篇1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内容;课程资源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的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1,2]。它不仅起到课程的示范作用,更重要的是发挥其辐射作用[3]。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主要是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4]。因此,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具有重要意义。机械制造工艺学是我校机械类专业的主要核心专业课程,是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结合广东省经济发展对机械人才的需求实际,本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目标是:以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建成教学与学科发展、教学手段发展同步的动态发展平台,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互动教学、网络教学于一体的立体化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与生产实践、行业发展、社会需要相结合的具有较高水平的精品资源共享课。为实现此目标,课程团队通过以下四方面对该精品资源共享课进行建设。

1课程教学内容

机械制造工艺学是机械类专业主要核心专业课程,该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5]。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工艺基本知识,机械制造过程的经济分析,合理地选择工艺最优方案,并具有设计工艺装备的能力。1.1理论课教学机械制造工艺学。理论课教学目的与要求是:系统地掌握传统机械加工工艺理论和获得精度的加工方法;比较系统地掌握机床夹具设计的基本原理和专用机床夹具设计方法,了解现代机床夹具的发展方向;在掌握机械加工工艺理论的基础上,分析获得精度的哪些方法最能保证加工质量,并且是成本最低的,从而选出最优的工艺方案;了解先进制造技术,探索我国超精密加工应采用哪些方法,以及精密加工与超精密加工在我国应用的前景。1.2实验教学表1实验教学内容及课时本实验课程配合机械制造工艺学的理论讲授,力图使学生在完成相应的理论学习后,通过实验操作,掌握机械制造工艺基本知识,合理地选择工艺最优方案,掌握获得精度的加工方法、影响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的工艺因素。教学和训练的重点是:工艺的分析与制定、获得精度的方法和加工质量的保证。实验教学内容及课时见表1。1.3课程实习教学表1实验教学内容及课时机械制造工艺学实习是机械类专业一门必修的实践课程,是使学生接触工农、了解工厂、获得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进行工程师基本训练、提高思想、扩大知识、增强智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2周的工厂工艺实习,对机械产品的制造过程及其所使用的技术文件有一个感性的、直观的认识,对有关工具、夹具、辅具和专用设备的结构、工作特点以及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检查等方面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对工厂、车间的生产组织和技术管理,有关生产安全的防护措施有所了解。1.4课程设计教学。机床夹具设计原理课程设计安排3周时间,要求学生运用课程中的基本理论以及在实习中学到的实践知识,正确地解决一个零件在加工中的工艺路线安排、工艺尺寸确定等问题,保证零件的加工质量,能够根据被加工零件的加工要求,设计出高效、省力、经济合理而能保证加工质量的夹具。此环节要求学生通过设计能获得综合运用所学过的全部课程进行工艺及结构设计的基本能力,另外,也为后续的毕业设计进行一次综合训练和准备。

2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团队由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以及一定生产实践经验毕业于不同学校的教师构成。团队共有教师11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7名,高级实验师1名,讲师2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8人,具有硕士学位的3人。其中硕士生导师5人,具有出国学习经历的教师5人。课程团队注重教学改革和实践,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青年教师,注重团队协作,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是一个注重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集体。

3课程资源建设

3.1立体化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根据课程特点,构建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包含生产实例视频及图片资料、三维动态模型和三维人机交互模型等立体化的教学资源。为使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生产实例视频资料应包含先进的制造方法与工艺。资源库的素材不但可用于课程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可充实到机械制造工艺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提供网络互动学习环境,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进程,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6,7]。3.2CAI的互动教学课件。针对学生对夹具工作原理和零件结构缺乏感性认识,制作《夹具课程设计CAI教学》课件,在课件中插入图表、Flash动画、视频、仿真动画、三维互动模型等多种素材,将平面的设计资料转化为立体化,在课程设计中引入教学,实现CAI的互动教学,有效地提高课程设计质量。3.3多媒体教学网络课件。将多媒体课件全部改为网络课件,根据学科以及教学的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便于学生上网学习,同时将更多的辅助教学材料电子化、网络化,使学生能充分自主学习,获取更多的知识。3.4全系列课程教学视频录像。录制机械制造工艺学全程授课录像,真实记录整个教学内容。同时按知识点编辑教学视频,方便学生有选择地观看学习。3.5教材及实践教学资源。理论教学选用经典的部级规划教材,王先逵主编的《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课程设计选用赵家齐主编的《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指导书》(机械工业出版社),保证教学质量。同时对目前使用的实习指导书进一步修订完善,为课程实习提供良好的参考资料和载体。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保证实习质量的关键。进一步拓展校外实践教学渠道,新增校外实习基地,探索实习的新机制,提高实习质量。3.6精品共享课程网站。建立机械制造工艺学精品共享课程网站,将课程的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全部在网站上。基本资源包括:完整的基本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夹具课程设计CAI教学》课件、部级实习基地资料。拓展资源包括:立体化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CAI的互动教学课件、多媒体教学网络课件、专题讲座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学生考试题库及知识题库、课程教学和学习和交流工具、机械制造方法库等。

4课程推广

本课程的建设成果先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中应用,然后进一步推广应用于我校车辆工程、汽车运用和机化等专业教学中。此外,本课程还通过与国内的兄弟院校和企业的教学交流和合作关系,通过网络平台、多媒体教学资源共享、发表教学论文等方式,推广课程建设的成果和经验。

5结束语

通过机械制造工艺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使我校形成一支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队伍;同时形成立体化教学环境,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教学条件得到改善;并使学生的机械制造与创新设计水平得到提高,参加机械专业竞赛获奖率提高。

作者:陈燕 邹湘军 李嘉威 王佳盛 刘威威 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思淼.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与探索[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5.

[2]胡来林.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6):80-85.

[3]李建春.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3(8):58-60.

[4]熊永红.对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6-18.

[5]杨光春,党玉春.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制工艺学》课程教学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6(9):185-186.

优质课程设计范文篇2

一、化整为零,组建专业课程研发团队

在区域整体推进、全年级覆盖的情况下,信息技术学科线上教学涉及小学三至六年级、初中七至九年级以及高一至高三年级,每个年级每周提供1课时,一周需要录制10课时的课程内容。要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录课,仅靠个体力量显然是不行的,必须组建专业教学研究团队,依靠团队的力量,化整为零,逐个击破,才能保证线上教学质量。(一)依托区县教研部门,组建小学、初中课程建设团队杭州市科学学科课程团队通过一个区县联系一个年级的方式来组建。团队的负责人由相应区县的专业学科教研员担任,由其负责相应年段的线上教学设计工作。(二)依托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大组,组建高中课程建设团队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情况比较特殊,学生大多需要参加学业水平考试。浙江省高考选考采用的是“七选三”方案,信息技术也列入了高考科目,因而对学科的教学要求比较高。高中的课程建设团队以高信息技术教研大组为主要力量,由市级信息技术教研员担任负责人。(三)依托教研员及骨干教师,组建课程审查小组为确保线上教学的思想性、科学性、准确性、规范性,课程审查工作尤为重要。杭州建立了以教研员、骨干教师为主要力量的专业课程审查小组,负责课程内容的审定、课堂效果的评价反馈工作,为线上教学保驾护航。以这种方式构建专业团队,有多方面的优势确保线上教学顺利实施:其一,团队相对稳定,便于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让工作越做越好;其二,“一县区包一年级”使力量集中,有利于深入了解教学对象,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其三,专业的课程审查小组为线上教学质量把关。

二、精选人员,确保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平时学校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分布不均衡,课堂教学质量良莠不齐。线上教学可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均衡化。为确保线上课堂教学质量,选拔课程讲授人员尤为重要。(一)教研员负责课程整体设计工作选定教研员作为线上教学课程设计团队负责人,确保线上教学课程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学科教研员一般是当地的学科骨干教师,负责当地的学科课堂教学研究工作,既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又有较深厚的专业背景与教学理论功底,更有相当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由他们作为负责人来开展线上教学课程建设工作是非常有益的:一方面可以有序地开展课程设计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确保课程内容的科学性。(二)骨干教师示范在线教学将有公开课经历的、特别是参加过各级各类优质课评比的骨干教师作为主要力量,可确保线上教学课程的整体质量。开设公开课、研讨课,是教研部门在日常的教研活动中经常采用的方式,在这些活动中,涌现出一批教学经验丰富、专业功底扎实、研究能力强的骨干教师(如图1)。另外,教研部门还举办学科优质课评比活动。这些在优质课评比中获奖的教师除了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扎实外,还有丰富的教学设计、课堂研磨、教学实施的经验。以他们作为线上教学的主力军,可以确保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三、提供资源,提高线上课程建设效率

疫情期间实施线上教学,前期积累少,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课程的设计工作。尽可能地提供可统一使用的资源,供课程设计者使用,可以有效地提高线上课程研制的效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线上教学课堂质量的一致性。(一)统一提供片头动画、片尾动画。使用片头动画、片尾动画,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课程的一致性、专业性;另一方面,学生在家进行线上学习,也能感受出现片头动画时表示“上课了”,出现片尾动画时表示“下课了”的课堂氛围。(二)统一提供演示文稿模板。实践证明,统一提供演示文稿模板非常必要,一方面可以保证不同的课有相对统一的风格;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教师在设置格式、美化修改上所花的时间。

四、优化流程,推进课程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不同于以往的课堂教学,线上教学是一项新形势下的新工作,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流程,这对于保证线上课程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有重要的意义。(一)确定课题。根据各年段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其一,按照教材组织教学内容。这有助于各校统一进度,也有利于今后的教学延续进行。比如小学三、四、五年级,初中一、二年级,可以按照教材的内容开展教学,即从三下、四下、五下教材的第1课时开始,持续提供线上教学课程。其二,以专项学习组织教学内容。具体讲就是基于某项信息技术专业内容展开教学,比如,针对小学六年级,以Scratch为主要学习内容,设计系列课程“Scratch初体验”“多变的造型”“消息的广播与接收”“对话与声音”“角色绘制与键盘控制”“画笔与重复指令”“变量的使用”“角色的特效”(如图2)。再如,初中三年级可以VisualBasic为主要学习内容,设计系列课程“初识VisualBasic”“VisualBasic控件”“认识顺序结构”“认识分支结构”“认识多分支结构”“认识循环结构-For循环”。其三,以专题学习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比如,针对高三年级的信息技术,在第二学期,所有学校的新课均已完成,学生都在复习,就可以专题复习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内容,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校选择教学内容。其四,提供网络学习的基础课程。对大多数学生来讲,线上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为了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这一新的学习方式,设计了特定的学习内容,如“网络学习:介绍如何进行网络学习”“网络交流:如何进行有效的网络交流”“网络安全:如何在网络交往、使用、学习的过程关注网络安全”。(二)设计教学。有别于课堂教学,做线上教学设计时要关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分析学情要全面。线上教学的对象是一个区域的中小学生,是一个大样本,在这个群体中,必然存在学习程度、学习基础、学习进度、学习积极性等方面的差异,教研人员在做教学设计时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在线教学要重基础性、包容性、差异性。二是资料提供要适当。由于线上教学提供的课程有基于网络的形式,也有基于有线电视的形式,因此,资料的提供需要以另外的形式来呈现。比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多媒体作品半成品、创作素材、作业等,可以先上传到网盘,再在PPT中提供下载链接,供师生使用。三是教学时间要留白。在采用录播方式进行的线上教学设计中,必须在适当的地方预留暂停时间。比如,让学生读书自学、完成练习、思考问题,对于这些教学活动要预留(空白)时间。(三)交流迭代。在初步完成教学设计后,专业团队初审方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交流、迭代形成优质的教学设计方案。(四)制作演示文稿。演示文稿是线上教学主要的内容呈现方式。演示文稿的制作非常关键,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使用统一的模板,以便形成统一的风格;文字大小要适当,便于学生观看;颜色搭配要合理,有利于消除学生的视觉疲劳;动静结合,必要时增加适当的动画、电影片断,一方面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五)拍摄录制。在完成教学设计、教学素材制作后,就可以拍摄录制了。录制视频需注意三点:一是选择合适的录屏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择一种合适的录制工具,有助于录制工作顺利进行。可选择CamtasiaStudio和PowerPoint等自带的屏幕录制工具,它们使用方便,性能可靠。二是选择合适的录制时间。疫情期间,视频录制工作大多在家里完成。在录制时,就要考虑家里成员的干扰、周边环境声音的干扰等因素,因此,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录制时间,比如可以在夜深人静时录制。三是分段录制、合成全片。不同于直播,录播可以分镜头录制,然后通过软件将分镜头加以合成,这也是录播方式的优点之一。(六)审核修改。视频录制完毕,还必须接受审核,以保证教学的科学性、规范性、准确性。此任务可由专门的课程审查小组担任,如果在审核中发现问题,必须针对问题,重新设计制作。

五、提供建议,保障线上教学有效实施

优质课程设计范文篇3

关键词:成果导向;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学改革

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病毒肺炎疫情打乱了各所高校2020年春季学期教学计划,紧急开始在线课程教育迫在眉睫。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改革创新,线上授课已不再是新鲜事物。自《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的出台,对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旨在树立课程建设的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形成多类型、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1-2]。其中“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是推荐类型之一,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疫情“催动了”网络教学建设的步伐,这也为疫情期间的线上授课提供了资源与先机。文章以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水质工程学(上)》为例,探索基于成果导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

1成果导向内涵

成果导向教育是指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起源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改革,其内涵包括以下5个方面[3-5]:(1)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教育方法,所有学生学习都能获得成功;(2)因人而异,建立个性化考核与评定等级;(3)因材施教,强调基于学生学习成果的教学评价,以学生个性化评定等级为目标,以达成学习目标为教学评价依据;(4)强调绩效责任,强调教学效果评定、学习成果的达成,学校、教师更应该为学习成效负责,并能提出能持续改进的依据;(5)教学目标应与培养的核心能力相对应,且明确落实在每一门课程中。

2基于成果导向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探索

2.1“全员培训”,多套方案确保教学秩序。线上教学准备和开展期间,除计划实行方案,仍备有多套预备方案,以防授课期间出现网络或平台故障现象,保障线上授课的顺利进行。例如方案1-网络直播+超星学习通,方案2-群课堂,方案3-学习平台+速课。为了帮助教师尽快掌握直播、速课、录课等制作技术并有效开展在线教学,确保课程按时上线,满足学校对线上教学的基本要求,院系以“重点培育骨干、骨干覆盖全体”的思路,通过“语音会议+在线学习+微信群答疑”的方式开展教师在线培训,确保教学活动顺利开展。2.2课前、课中、课后,保障教学质量。在线教学不能仅仅“空有其表”,应当实现从教学理念到课程设计的整体转变。《水质工程学(上)》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旨在引领学生认识给水处理的基本理论,常规水处理工艺设计和计算的基本知识与方法。通过学习及查阅资料掌握饮用水的处理流程及水厂的设计,了解给水处理厂或净水站的运行维护及给水处理的发展趋势等。以实现掌握生活饮用水水质处理的一般技术,具备相关水处理构筑物设计及运行管理的初步能力。为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做理论支撑。对于该课程的在线教学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课前准备包括寻找教学资源及直播平台、录课、于平台建课、上传资料等,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用已有或自己制作的课程视频,通过课程平台发送给学生。学生提前学习视频,在此期间课程平台会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课中包括在线直播授课、互动、答疑、讨论、测验等,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一步讲解重难点。学生需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经过开学前期的分批培训,有序组织在线教学,保证疫情期间“不停学”的目标基本实现。2.3评、教同行,以评促教。要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来自他们的反馈是最有效的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评、教是相辅相成的,学生评价是课程各环节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环境下,教学质量侧重点已然改变,过去的考核重点是“教师课堂教学表现”、“讲课是否能吸引学生”等,此类衡量标准都应随之变化,“学生的收获”、“学生的学习体验”才最重要[6]。当然首先要做的是提升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以评促教。

3结语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成果产出为目标的先进教育理念。由于特殊情况下的硬性需求和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已很难满足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成果导向理念给现代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将网络优质课程、线上、线下课堂教学有机整合,跟上教育信息化的步伐。针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从课程质量标准出发,要长期开展专题培训以增强教师课程设计能力。着眼于“以学生学习为中心,面向学生未来发展之需,在全面分析教学环境的基础上,以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为目标,以评估与反馈为牵引,以主动学习为载体,从而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升教学质量”,即围绕教学环境分析、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活动设计和学习评测等4个方面展开,构建适合我校给排水专业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已取得初步成效。

参考文献

[1]赵玲峰.基于OBE理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0(5):21-23.

[2]刘忻.成果导向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改革探索[J].大学教育,2019(3):46-49.

[3]张海涵.“双一流”协同“OBE”理念的环境工程专业外语课程改革多视角探索[J].大学教育,2018(8):91-93.

[4]吕新广.新工科背景下以成果为导向的包装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包装工程,2019(S1):103-107.

[5]唐红梅.成果导向的大学生合作自主学习多模态课堂评价体系建构研究[J].科研园地,2017(3):95-101.

优质课程设计范文篇4

【关键词】教师;培训模式;理念;设计;原则

2010年“国培计划”全面启动以来,国家先后组织遴选了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机构和远程培训项目机构,创建了“国培计划”专家库,研制了《“国培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出台了《“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成立了全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园长培训专家工作组,研制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义务教育语文、数学、化学学科教学)》以及一系列项目管理规范性文件,积累了海量资源,从而使教师培训走向优质高效。培训中,学员得到实惠,培训体系得到健全,经费得到持续投入。虽然如此,有些项目在实施中还存在问题:在时间设计上对学员工学矛盾关照不够,导致参训率不够高;学员需求调研环节缺失,导致培训与学员需求脱节;不同岗位学员混合编班导致学员需求各异甚至矛盾,使主题式课程设计困难;培训因师设课,导致方案设计缺少逻辑性、系统性;培训团队结构不合理,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偏少或域外师资缺失,导致培训脱离实践或学术视野不开阔;培训跟踪指导环节薄弱,学员学用转化不畅;……究其原因,有学员需求调查、培训时间安排、培训课程设计、培训团队组建、课程模式选用、训后跟踪指导等项目实施环节流程缺失问题,也有各环节设计与实施不合理问题,而这些都与教师培训模式设计有关。培训模式是一系列行为、策略的组合,以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作指导,反映着合理的思维方法,是相对稳定、科学的操作范式,反映着项目实施流程和有效教学的要求,表现为培训组织模式和培训教学形式,能使培训中的教与学有效便捷。综上,培训模式设计与实践问题,已成为培训质效提升的瓶颈。对教师培训模式开展系统研究,有助于理解把握培训模式设计理念,发现模式设计问题,进而规避培训风险和误区。有鉴于此,笔者着眼于模式特色和典型性,从中国知网和其他可及文献中选择样本,对我国近十年来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设计理念和实践原则进行分析和思考,兹略述如下:

一、教师培训模式设计的理念取向

教师培训专业化需理论自觉和实践创新,培训模式设计须以成人学习学、教师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技术学等理论为依据。有效培训模式是科学理论实践化结果,理念是教师培训模式设计的灵魂。通过对近十年来比较有代表性的培训模式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其设计大致遵循如下理念:1.追求满足参训教师需求的适应性培训理念。该理念“以学习者为中心”,遵循着做事的逻辑,与陶行知“教要根据学的法子,学要根据做的法子”思路一致,也与奥苏泊尔有效教学思想相容。借助于训前调查了解学员已知、未知和所需,能使课程设计更具针对性。有研究(胡来宝,2016)提出“以课领训”的培训模式,强调质疑、课堂、理论、思考、实践五位一体,要求训前深入了解教师需求,以便因材施教。有研究(杨智,2017)提到“三需导向”教师培训模式,也把满足学员专业发展需求作为其重要导向(还涉及国家教育政策落实需求、教育自身发展需求),强调结合实际诊断学员需求,然后确定目标、组织内容、实施教学、评价效果,并将反馈修订环节贯穿于课程设计始终。关于学员需求如何调研,有研究(孟繁胜等,2013)针对“因学定教:培训内容关照学员需求”,提出三种调研方式:一是结合目标任务对学员进行训前需求调研,以做好方案预设,使培训更具适应性。二是重视训中座谈,由培训专家借助与学员交流了解授课效果、学员意见建议和需求变化,以便于微调课程。三是训后走访,了解学员学以致用的情况及需求,相机指导并积累经验。2.指向问题解决的任务驱动式培训理念。教师学习指向问题解决和行为改进。教师基于实践经验,在理论指导下直面和解决所遇问题,并通过实践反思和表达,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转化与发展。借此教师探寻自身生命意义,丰富情感体验,磨炼意志品格,强化自我价值感。任务驱动式培训借助问题解决任务驱动教师研修。有关研究(解书等,2014)介绍了任务驱动式教师高端培训模式,项目组以学科教学中的关键问题为主题,对学员进行课例开发培训,然后由学员用培训生成的课例资源借助网络培训其他教师。模式中先“研”后“训”,“研”为“训”而来,旨在开发培训课程、锤炼培训师资。助力名师、专家型教师发展的高端项目,常以课题研究任务驱动学员进修,即以“研”拉动“训”,“训”为“研”而作。有研究(吕立杰,2019)介绍过专家型教师培养对象高级研修项目模式。项目实施时要求学员训前反思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并在理论导师指导下选择关键性问题作为研究课题,然后借助集中面授学习理论、收集资料,明确研究思路并开题,再在“影子培训”、返岗实践的环节开展行动研究、撰写研究报告,最后参加结业答辩。期间,学员要准备结题报告、,开设名师论坛、公开课、示范课,要带徒弟、巡回指导……为了完成这些任务,学员会积极主动地投身于项目研修。3.强调基于教师职场应用的实践性培训理念。所学知识只有被用于实践并取得明显成效,才能真正被学习者吸收内化。教师学习具有实践指向性,要求基于职场环境,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反思、检验、内化所学知识。培训实践场域有多种设计方式:一是以学员任职校为实践场域,便于培训效能转化。有研究(孙惠利,2017)提出“三位一体”协同创新培训模式,强调重视高师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与学员任职校密切结合:高师院校提供理论引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提供行政支持,学员任职校提供学员发展的实践场域——为其实践所学、强化培训效能提供机会和反馈,助推理论向实践转化。学校改进项目多采用这种模式,以中小学为教师实践和发展基地,开展教师培训、主题教研、课题研究等。二是在培训中创设职场型实践环境,以便教师在实践中成长。有研究(秦文等,2018)提出“学员课堂”模式:由学员组成集体课堂,作为其课堂教学实践及教学行为打磨优化的职场型实践环境。该模式涉及选课(学员自主分组选择课题和教学内容并设计教学)、聊课(学员在全班范围交流讨论选课内容)、磨课(组内学员微格试讲、研究打磨课堂)、上课(学员现场教学,其他学员观摩)、思课(高校教师、授课教师、一线普通教师和其他学员共同评课、反思)五个环节,关注专业引领尤其是学员合作探究,致力于学员教学行为改进。三是实践导师任职校和学员任职校共同构成学员研修实践场域。有研究(王北生等,2014)介绍了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的五环节实施模式:集中研修(25天)—影子教师实践(30天)——返岗实践研修(10天)——集中研修(25天)——后期跟踪指导(至少6个月)。在实践研修环节,学员要参加“影子培训”,如影随形地跟随实践导师学习,要参加实践观摩、考察、讲课大赛以及备课工作坊活动。在返岗研修阶段,要结合第一阶段准备的研修课题和实践研修中发现的问题,确定校本研修主题,并结合与顶岗实习生研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来撰写主题研修报告,同时发现新问题去参加第四阶段的集中研修。该模式中实践场域的建构将学员置于真实教育教学情境,通过对教育教学行为的观察思考和实践,使学员更易将所学用于实践,更易体验和感悟导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领略其实践智慧,优化自身心智模式。4.重视学员互动的参与式培训理念。成人在学习中有追求平等交流的特性,互动参与性培训能调动教师学习积极性。从互动主体看,互动参与有几种取向:一是学员与培训机构间互动。有研究(陈志其,2015)提到“菜单式”培训模式:学员根据培训机构课程菜单选修课程,培训机构也可据学员需求为其量身定制课程方案。还有研究(李茜,2015)提出协商培训的模式,在明确“抽取代表—协商约定—实践探究—展示反思”培训流程基础上,按照随机性、目的性等原则抽取教师代表与培训机构对话,协商确定培训内容和方法等。二是学员与培训专家间互动。主要是学员提问、专家答疑、培训专家向学员了解授课效果和征求意见。在有关研究(叶立军等,2017)提出的PET合作模式中,高校教师(Professor)借助相关理论对中小学教师(Teacher)学员教学实践行为问题进行分析,并与中小学优秀教师(Expert)、学员进行研讨,以使学员认识到问题症结和解决的必要性,进而积极参与研修。三是学员间互动。重在借助头脑风暴、智慧分享等方式,围绕相关主题交换、创生思想观点。有研究(张赛园,2015)介绍了“世界咖啡”汇谈模式:汇谈前选出“桌长”,并布置轻松自由的环境,将学员按每组4—8人分成若干小组;还要设定负责调控程序和总结交流的2名主持人,组织小组多轮循环汇谈,保证每个人都有发言机会;最后是集体汇谈、交流总结。学员在平等自由的交流中主体性得到尊重,参训动机得到激发,智力和经验资源得到挖掘——每个人既可为知识信息的吸收学习者,也可为经验观点的输出分享者。5.强调资源互补的合作式培训理念。能吸引学员参训的优质培训需要高水平师资、高质量课程、高效能管理。盘活资源须走资源互补的合作发展道路,合作有多种方式:一是培训机构间合作。即由两个以上培训机构借助各自优势资源合作实施培训项目。前文提到的“专家型教师培养对象高级研修模式”就建基于机构合作——高校负责学员理论培训和科研指导,优质中小学负责影子培训、参观考察、同课异构等实践研修,网培机构负责在线资源支撑服务,地方教科研机构负责学员返岗实践管理。机构间优势互补,优化了项目实施。“国培计划”对高等学校、具备资质的公办民办教师培训机构、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和优质中小学幼儿园协同申报项目的要求,也体现了机构资源整合的思路。二是培训机构与学员任职校间合作。有研究(杨国英等,2019)提出“校研训科”一体管理机制,强调培训、教研、科研、电教等机构与学员任职校合作,优势互补地助力教师专业发展:学员任职校总结教师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形成研究课题;教研部门提供教学方法论指导;培训部门帮助夯实理论基础;科研部门侧重挖掘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背后深层次理论——这些信息最后都反馈给一线学校,助推问题解决。该模式打造了优秀教师研修“生态圈”,有利于学员全方位立体化培养。三是学员任职校间合作。有研究(张翔等,2016)提出“多校联培”校本培训模式:组织区域内多所学校建成培训联盟,以学科研修共同体为基本培训单位,联盟校各学科首席教师着眼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轮流主持课程活动,借助“同课异构”等方式,以一校优势学科带动其他学校教学质量提升。这种多校合作、分学科以先进带一般的策略,可整合区域学科优质资源,实现教育均衡发展。6.基于互联网资源的个性化培训理念。成人学习具有自我导向性特点。网络研修平台以其资源丰富性、远程交互性方便学员突破时空限制进行选择性、个性化学习,从而使网络化研修成为工学矛盾突出的学员所倚重的一种研修模式。在疫情防控期间,网络培训的作用和地位愈加彰显。网络培训有多种实践形式:一是以私播课开展在线培训。有研究(黄建锋,2017)介绍了基于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也称“私播课”)的培训模式。私播课对符合条件者开放、给予个性化指导、支持线上互动与测试。它为学员提供了线上优质资源、强化了培训体验过程、关照了学员个性化需求,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二是将“翻转课堂”引入培训。有研究(周进军,2017)介绍了该做法:要求学员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先自主学习相关培训内容,再与培训讲师及其他学员交流,这样既便于学员精确表达学后困惑、讲师按需施训,又便于学员通过交流取长补短。三是在网络化学习基础上融入线下实践环节,推进混合式培训。有关研究(钟庆文等,2018)将培训设计为学习前阶段(培训教师将授课目标、内容提供给学员,学员自主选择学习)、学习中阶段(培训教师集中授课,帮助学员进行意义建构,产生互动体验)和学习后阶段(着眼于问题解决,帮助学员提高实践能力)三阶段,培训涉及网络平台、集中培训课堂、校本实践三种环境,需要学员组建网络学习社群,进行线上学习、集中培训和线下校本实践,进而形成混合式教师培训模式。有效的网络培训要求重视学员能力发展、真实情境、专业导学等方面需求,关注混合式学习、半结构化课程、专业发展共同体等要素影响,充分利用“新学习空间”“新学习支持工具”“新评价技术”等互联网环境,借助生成性资源助推课程持续发展和学生主动参与,争取先学后教、多学少教。

二、教师培训模式设计理念的实践原则

优质课程设计范文篇5

1应用型本科高校混合式金课建设的核心理念

1.1质量内涵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进入到了快速发展车道,应用型高校作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学府,要承担起培育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重担和责任,顺应时展需求,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金课建设与规划的过程中,要基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思路,在办学理念上应符合“教育、应用、创新”三个基本质量内涵。其中,教育性是金课混合式课程设计的前提,目前我国部分高校仍存在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问题,导致部分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强,但实践能力较弱。应用性是金课混合式课程设计的主攻方向。创新性是当代教育的主旋律,新技术、新学术问题、新工具和方法不断涌现出来,应紧跟时展的基本要求,不断更新思路和方法,优化教学工具等。

1.2目标价值内涵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金课建设的基本目标及价值内容上,主要包含了“主体参与的有效性”“知行合一性”等。其中,在“主体参与的有效性”上,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以教师为中心,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相对较低,且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与互动学习的积极性不足,导致学生应有的基础学习地位缺失。在金课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更要关注教师自身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强调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3评价标准内涵

教学过程需要评价,评价是基础也是核心,是教学反思的重点。在评价金课建设的过程中,评价的核心应是学生而非教师自身。目前,部分高校过于重视评教的过程,而忽视学生的学习情况,缺乏课程教学质量指标设计。因此,设立课程教学评价标准应以学生为主,要将评价的主体落实到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上。

2应用型本科高校混合式金课建设思路

2.1做好金课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

金课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应以成果导向为规划核心,重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从专业、人才培养等特点出发,围绕基本的学习成果目标,不断优化课程教学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知识内容、能力和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等方面。此外,学校要与二级学院密切配合和交流,协调金课课程的内容分布比例、教学课程改革的科目数量等。可搭建软硬件结合的平台支撑式混合教学模式:第一,充分利用现有的慕课堂、学习通等在线开放平台、移动端软件系统,减少日常维护软硬件设备的时间成本。第二,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完善和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思路,促进教学质量的可持续提升。第三,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为学生的在线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要以智慧化课程教学为基本的教学内容进行呈现,促进金课课程的交互发展。制订高标准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立课程的技术标准路线,依据开放课程的基本特点制订教学模式,以适应课程内容建设标准,分类实施和构建混合式课程教学体系。

2.2提升课程建设水平

明确强化培训、教学重构及持续改进的教学思路,不断提升混合式金课课程教学质量。加强对教师混合式课程建设与实施能力的培训,教育主管部门应借助线上教学的优势,定期开展金课课程教学培训活动,以学分的形式进行考核,从立德树人、职业素养及教学和专业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加强对教师从教学设计到平台使用等各个环节的培训,引导教师掌握混合式金课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培训方式从校内校外培训相结合逐渐过渡到以校内培训为主。依据相关课程学科、专业的教学特点,重构课程教学模式。在具体的课程建设与实践应用过程中,以教研小组为单位,开展集体性的研讨备课活动,同时重构主要知识点和内容,选取与自身教学资源具有重要关联的相关内容,优化线下课程教学内容和模式,以问题为导向,促进项目化教学的有效开展。在教育信息化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不同专业在信息化教学手段及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关于如何融合线上线下优势资源,打造贯彻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混合式金课,并切实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及实践应用方面的研究还需加强。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肩负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任务与使命。面对与研究型大学、高职院校相关专业之间的竞争,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找准定位,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才,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2.3完善课程管理机制

要细化规章制度、明确激励措施、实现多方协同管理。在混合式金课课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细化从教学大纲、教学进程到教学档案等环节的管理,按照具体规定,覆盖全学科,构建反馈式课程教学评价管理体系。同时,要明确激励式的混合课程教学理念,为推进混合式金课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以“淘汰水课,打造金课”为主要切入点,从金课发展的时代背景出发,结合混合式课堂教学实践内容,运用新技术、新思路、新方法,解析本科高校课程。以学生为中心,融合多种核心技术,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充分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金课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重点突出对学生在知识、专业素质及能力方面的培养,合理安排和设置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节奏和教学进度,制订灵活的评价和管理模式,科学设置考核标准。协调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要求,整体把控开展教学改革的课程比例和门类数量,提升课程改革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应用型本科高校混合式金课建设策略

3.1明确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

依据“系统规划、平台建设、标准制订及分类实施”的具体原则,以成果导向及其规划为核心,推进成果导向的建设理念,在金课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专业的特征和优势。第一,充分运用目前的在线开放管理平台,加大慕课、学习通软件等各类平台、移动端软件的使用,优化各类教务平台系统。第二,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借助大数据技术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思维,加强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在学生之间的广泛传播,明确教学目标,为提升教学质量奠定坚实基础。第三,积极推进智慧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教学体验,提升在线教育教学质量,同时要加大智慧教室建设力度,通过智慧教室优化学习空间和学习内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使得学生获取教学资源更加便利化,获得更加深入的学习体验。

3.2完善课程管理体系,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首先,依据在线课程开放性的基本特征,优化课程线上视频、教学资料及课间提问等相关环节,加强对于课程教学内容的讨论、测试等方面技术标准、技术规划的制订。其次,完善课程教学管理体系,设置课程简介、教学大纲、视频资源等相关内容,布置在线作业,编制在线题库,并按照要求优化课程教学管理档案。再次,实施分类化的混合式课程教学体系,全面覆盖课程的重难点知识,加强课程教学内容引进与自建相结合,根据不同课程教学内容,实施课程分类管理,优化公共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最后,在课程学习资源的布局中,要遵循“引建结合”的方式,实现其自身的建设方法与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相融合,结合专业与学科自身特点之间的相互联系,重点打造学科特色,转变教学思路,为课程重构和优化奠定坚实基础。

3.3加强教师技能培训,教学重构与持续改进并举

加强教师在混合式金课课程建设与实施过程中的培养与控制,学校主管部门应开展在线开放课程教育教学规划,重构教学管理体系,从道德素养、专业技术水平等方面出发,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为在岗教师的阶段考核培训奠定坚实基础。提高金课建设标准,促进国内优质课程的叠加和融合,建设混合式金课教育教学管理机制,针对不同的课程类型实行分类构建。由于公需课程的受众面较广,因此可结合线上线下课程,实现课程重难点知识的分类分析,以线上资源的引入为主,加强对学生学习资源的考察、学习效果的评估测验等。及时获取前沿动态,持续改进课程,集中精力建设优质课程,不仅要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还应该考虑该门课程的后期更新工作,需要根据新的形势不断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要求进行突破和创新,真正体现金课建设的创新性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化需求进行持续改进,引入专业领域的前沿理念和技术知识,始终保持课程内容的高阶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悟到课程知识内容的前沿性,通过项目化教学和实践操作,使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充满挑战性,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与高阶思维。

4结语

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混合式金课课程建设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以课程建设标准为核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金课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积极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保证应用型本科高校混合式金课课程建设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勇,李秀娟.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的思考[J].武警学院学报,2020,36(12):88-91.

[2]刘正涛,王蔷馨,许淋萍.应用型本科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与实施探讨[J].江苏高教,2020,(11):80-83.

[3]余惠兰.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路径研究[J].教育评论,2019,(10):21-25.

[4]吕亚丽,张普洋,王杰,等.地方院校“计算机导论”一流课程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15):62-64.

[5]刘丽华,王巧玲,艾红,等.过程控制课程教学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1,(14):111-115.

优质课程设计范文篇6

关键词:在线教学;医学影像技术;课程设计

在肺炎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根据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工作要求,全国高校积极开展课程的线上教学。上海健康医学院在上海市教委的指导下,在2020年春季学期开展了大规模在线教学活动,组织全校所有专业进行了线上授课。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经过一个学期的在线教学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就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所开展的在线教学活动,以及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旨在为同行提供一些借鉴。

1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在线教学情况

1.1在线教学的组织与实施。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的在线教学分为2周试运行周和19周的正式教学周。医学影像学院开设线上教学的课程总门数为54门,其中本科层次29门,高职层次25门。所有课程都在校内超星课程平台上完成了建课,其中教师使用自建资源或自行录制授课视频的课程为48门,选用线上共享他人优质课程资源(链接到超星平台)的4门,使用其他技术(云班课)的课程2门(在超星平台进行签到、答疑互动等环节)。在线授课以教师录播为主,结合直播形式进行集中答疑。学校对线上教学活动提出了“1141”的要求。第一个“1”指教师授课PPT上传到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第二个“1”指必须有课程的线上讲授(课件中重点和难点的录屏或旁白上传或直播讲解,也可推荐上相关课程资源收看);“4”指授课中包括但不限于作业、线上测验、线上互动讨论、线上答疑辅导等活动;最后一个“1”指PPT或录屏等视频中需包含任务设置,比如不少于1次/15分钟的进阶式测试等。在课程建设和在线教学过程中,医学影像学院注重课程思政建设。在每门在线课程的首页上强调了教学资源的学习功能,不得在网上传播。学院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在线教学的特殊性,让教师更加注意授课中的语言和行为,把好意识形态关。1.2课程在线考核。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的所有课程采用在线形式考核。医学影像学院共完成54门(95门次)课程考核。所有课程的在线考核统一在学校超星平台上进行。每门课程的教师先编制题库,然后通过随机组卷的形式,从题库随机抽取题目,生成5~20套试卷。配合题目选项乱序等功能,尽可能减少试卷的重复度。医学影像学院在线课程考核过程中严格按照学校的文件要求执行,总体平稳有序。1.3在线论文管理与答辩。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学校要求,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全体本科生需完成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论文的过程管理采用“中国知网”的“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实现了论文题目双选、任务书、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提交与、最终稿上传等所有过程材料的在线管理。通过指导教师、评阅专家、答辩专家等不同角色的电子签名上传,实现了全过程文档的自动导出归档。答辩统一采用腾讯会议App进行在线答辩,要求学生全程开启摄像头并全程录像。答辩过程中,学生自述不少于10分钟,答辩小组提问不少于10分钟。答辩成绩根据答辩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在各组答辩过程中,学院答辩巡视组对各组的答辩情况进行巡查。通过在线答辩,发现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接受这种新的答辩形式,而且能够很好地利用各种即时在线工具,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1.4在线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为了不断提高在线教学质量,确保做到线上线下教学质量实质等效,上海健康医学院形成了“校级督导—院级督导—同行听课”三级教学监控体系(见图1)。由校外专家组成的校级督导,对全校课程进行分类质量监督。院级督导由学院资深教授组成,听课覆盖学院所有课程。同行听课在教研室层面开展,每位教师听课次数不少于4次,被听课次数不少于2次。同时,在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组织了3轮在线课程资源巡查与通报,针对所有在线课程建设与运行情况进行巡查。另外,每个班配备了学生教学信息员,向学生处反馈课程的教学情况,在每周的教学质量周报告中进行通报。

2在线教学取得的成效

经过一个学期的在线教学,取得的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和学生普遍接受了在线教学这种新的模式。相较于以前的传统课堂教学,现在教师能更主动地思考怎样在课程中加入在线元素。二是技术层面上,教师对在线教学相关的各种软件和工具的使用能力大幅度提高,对于各种录屏软件、视频制作软件、课程平台的各种设置与操作等都能比较熟练地使用。三是积累了一部分优质的在线资源。很多教师都是自己开发授课视频或实验视频来完成教学任务。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一部分优质的在线资源,为后续优质在线课程建设奠定了基础。四是积累了在线教学经验。在一个学期的在线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尝试多种教学模式和方式,比如课件录播、直播授课、网上文字答疑、语音答疑、直播互动等,这些都为教师后续开展在线教学或混合式教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在线教学中的困惑及思考

3.1部分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欠佳。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能在医疗卫生机构及相关研究机构从事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及医学影像设备的管理、操作、维护和图像处理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1]。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实践学时占了很大比重。经过一个学期的“纯”在线教学,发现部分课程的实践环节安排比较困难。有一些课程,比如医学图像处理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可以通过虚拟仿真、视频示教等形式,配合实验报告等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还有一部分课程,比如X线设备及摄影技术、CT设备及扫描技术等,虽然也可以通过视频观摩来完成教学,但是学生没有亲自动手操作,缺少肌肉记忆,教学效果不太理想。这样一些课程的实践环节,还有待后续再安排线下教学进行强化巩固。3.2需要完善“课程学习社区”建设。这次大规模的在线教学中,总体来看每门课程都如期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横向比较各门课程的建设情况,能发现课程建设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通过在线学习,学生除了能够像常规课堂那样获取PPT和课程讲解的视频之外,应该能够更便捷地做到与教师互动、同学间交流学习,获取课程相关的衍生资源,进行不同层面的课程测试与评价等。为此,要通过不同形式和方式的在线资源建设,构建和完善在线课程的“课程学习社区”[2]。3.3以“学”为主理念有待更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能够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3]。此次大规模在线教学,是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的一个契机。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青睐直播授课,等于是将原来的传统课堂照搬到线上,以“学”为主理念有待进一步夯实。

4结论

上海健康医学院在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进行了全校规模的在线授课。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在线授课、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和在线答辩、在线考核等教学活动。通过一个学期的在线教学积累了许多经验,同时也发现在实践教学、在线课程建设、以“学”为主课程设计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席秋玉.高校网络课程学习社区的构建、实现与分析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优质课程设计范文篇7

关键词:校本课程;课程管理;质量管理;协商评价

校本课程作为国家三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本课程的质量管理对于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非常重要[1]。但是,由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导致校本课程质量难以监控与保障。为了有效提升校本课程的质量,重庆市融汇沙坪坝小学(简称“融汇沙小”)通过实施课程准入答辩、聚焦教师社群研修、加强课堂教学督导、倡导多主体协商评价等措施,有效提升校本课程的育人质量。

一、准入管理:课程答辩锁定课程编制质量

加强课程准入管理是提升校本课程质量的前提,学校从组建校本课程开发机构、制定校本课程设计规范和实施课程准入答辩三方面提升课程编制质量。1.组建校级课程领导机构据调研,中小学课程领导机构一般设在教导处,但效能发挥并不理想。如果该机构能按照民主、开放与发展的原则组建一个由校外课程专家、学校决策者、优秀教师代表及校外合作方代表、家委会及学生代表组成的既可以行政管理又可以业务管理的组织,那么,校本课程的研究、设计及管理就有了坚实的组织保障。融汇沙小很早就建立了课程(教学)管理中心,组建了由大学课程专家、学校行政代表、骨干教师代表、校级家委会代表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采用行政管理与业务管理双向互嵌的方式推进学校课程的整体规划与设计。2.制定校本课程设计规范校本课程方案是指导课程具体实施的行动指南,因此,制定基于学校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规范非常重要。校本课程设计规范规定学校各部门及教师的课程计划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避免校本课程目标不准、内容不实、逻辑不严,为课程的有效实施做好必要的保障。融汇沙小的老师们就是在课程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下,按照“世界眼光、中国情怀、知行合一、雅正创新”四大素养目标进行校本课程设计,倡导每个教师都按照课程设计规范开发课程,学校通过定期开展基于课程设计规范的校本课程开发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方案设计水平。3.实施校本课程准入答辩实施校本课程准入答辩是保障课程编制质量的关键步骤[2]。准入答辩的过程就是课程领导机构对教师编制的校本课程是否符合课程标准而进行质量审查的过程。关键环节是课程学术委员会与课程设计者基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评价等要素进行答辩。融汇沙小的校本课程每年都进行准入答辩,学校对每学年获得“优秀”的课程方案实施免检,免检课程只进行基于新情境的修订;对于课程方案不规范并在答辩中表现不佳的课程,学校给予第二次答辩机会;若确实在答辩中未予通过的课程,学校通过取消该课程来保障课程的质量。

二、研修管理:社群协作解决实践共性难题

加强校本课程的研修管理是提高课程质量的重要支撑,学校可以从组建校本课程研修社群、聚焦课程实施难题和提供课程研修展示平台三方面提高课程实施质量。1.组建校本课程研修社群教师研修社群是具有共同愿景、联系紧密、为达成共同学习目标而建立的学习型组织。国家课程的教师社群研修已经成为常态,但是,校本课程的社群研修还没得到足够的重视。为了更好地利用团队的力量促进校本课程质量的提升,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组建教师研修社群:一是校本课程研修社群要按照校本课程类别分组,研修活动需要在课程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下系统开展研修活动;二是社群分组时需要一个“专业带头人”,不然研修活动容易失去凝聚力;三是注意利用好互联网平台,将理论专家(大学教授)、实践专家(区内外教研员或骨干教师)远程引进课程团队,用持续的专业引领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学习支架[3]。2.聚焦校本课程实施难题校本课程的实施与国家课程的实施都面对同样的起点,那就是课堂教学中产生的各种问题一般会成为教师研修最有价值的内容。因此,教师社群研修的起点是课堂教学中的实践问题,其次是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的真问题,最后来自于教师操作中的真疑问[4]。虽然校本课程的编制基本都是每个教师独立开发一门课程,每门课程都具有师本特色,但是校本课程具有学科融合的特点,培养的学生素养具有共同的指向,因此,在校本课程的学习中如何基于复杂情境开展多边互动、学生基于学习团队如何解决问题、学生团队应该如何制定规约来提高团队凝聚力等都是教师在校本课程实施中必须关注与解决的问题。3.提供课程研修展示平台为了提高校本课程研修的质量,学校管理层需要搭建校本课程研修的展示平台,让教师在协作研修中轮流扮演引领者、观察者、评判者等角色,让教师的课程研修成为提高课程质量的重要手段。融汇沙小的校本课程集中研修一般安排在寒暑假,时间一般为3至5天。在集训期间,学校不仅预约专家进行课程开发与实施培训,同时开展校本课程方案优化行动。这样不仅将优质的精品课程沉淀下来,还针对相关课程的规划与设计进行从目标到内容的阐释与分析。每个课程研修团队都将进行课程规划与实施的专题汇报,专家和课程团队会对课程展示情况进行综合点评。

三、课堂管理:多方共治保障课程实施效能

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是提高课程质量的核心,学校主要通过出台课堂教学规范、落实巡课听课制度、实施优秀课例展示提高校本课程的实施质量。1.出台校本课程课堂教学标准校本课程的实施方式主要有社团活动、研学旅行、传统节日活动、主题活动等,但多数学校的校本课程实施主渠道仍然是校内的第二课堂或者社团活动[5]。为了有效提高校本课程的实施质量,学校需要研究并出台校本课程课堂教学指导意见,需要从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师生教学活动的参与、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等维度进行建构,让校本课程的实施有章可循。融汇沙小校本课程的实施主渠道是学生社团,学校每周都有半天作为“快乐活动日”,教学采用“双主四学试错”教学模式,课程实施中既关注教师的引领作用,同时也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在自由、民主、协作的氛围中进行课程学习。2.校本课程督导听课制度由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具有校本和师本特色,加之校本课程的实施时空与国家课程的实施相比更具广延性。因此,要保障校本课程的教学质量,需要打破国家课程质量管理的封闭模式,建立多主体参与校本课程管理的制度。融汇沙小为了更好地保障校本课程的实施质量,出台了一系列校本课程督导听课制度:一是课程教学中心按照常规管理办法对课程教学进行督查并给予评价反馈;二是建立了家长督学巡课制度,操作方式是进行不定期的家长视导,通过家长问卷的方式征求课程改善意见;三是实施教师观察员跟踪学习制度,即要求没有获得校本课程准入的教师参与随机督导听课活动,通过团队推门跟踪学习的方式促进校本课程实施水平的提高。3.实施校本课程精品课例展示经验表明,要有效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最有效的方法是让教师精研教学并进行基于教学能力提高的赛课[6]。因此,如果像国家基础课程的学科课一样,倡导进行校本课程的优质课比赛一样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实施校本课程的能力,整体提高校本课程的质量。融汇沙小就是借鉴了国家基础课程的赛课经验,每年的校本课程都举行“融汇杯”赛课,鼓励教师选择自己开发的课程内容参赛。学校倡导教师以研修团队的方式进行团队协作,每个参与竞赛和展示的教师都有一个坚强的团队进行全方位的保障。教师们每年通过校本课程课例竞赛展示,不仅有效提高了专业能力,同时促进了团队协作水平,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抗职业疲倦找到了很好的路径。

四、评价管理:宽域评价助力教师主体动能

关注教师动能的激发是校本课程质量提升的关键,学校可以通过绩效激励、协商评价和团队评价促进校本课程的质量提升。1.绩效奖励助力教师动能提升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缺乏开发的意愿与能力,且得不到外部的必要支持必然会导致校本课程实施出现问题[7]。学校应该把校本课程开发与质量提升作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路径来精心经营,在承认教师课程开发及实施的劳动工作量的基础上,采取绩效奖励的方式保障课程开发、实施的质量:一是学校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来整体思考,配套奖励性绩效支持教师课程开发及立项实施;二是出台《融汇沙小教师月考评制度》,配套资金保障校本课程的常规研修,提高校本课程的实施质量;三是出台《融汇沙小校本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方案》,设立教师个人业绩奖、学生成长奖、年度增长奖等项目指导教师聚焦校本课程质量提高,提高课程的整体育人效能。2.协商评价促进主体动能升级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并非因“校本”而局限于“学校内部”。因此,如何有效地解决好学校管理部门、学生家长、学生等利益攸关方的关切,便成为提高校本课程质量的重要方面。为了更加柔性地处理好各方关切,学校可以采取多主体参与的协商评价来提高多主体的积极动能[8]:一是学校民主地设计制度,提出教师可接受的质量标准和管理要求,激发师生参与学校发展的内驱力;二是根据课程的具体实施情况进行基于课程本身、学生收获、家长反馈等多边参与的问卷调查,全面收集信息用于课程的改善与提高;三是改变传统课程及教学督导的观念,本着共同寻找解决问题、多方平等协商对话、坦诚沟通的原则积极争取教师的接受与悦纳,共同促进校本课程质量的提升。3.团队激励突破合作分享障碍要有效促进校本课程的质量提高,还需要通过外力推动和内在需求两个方面建立机制来促进教师专业自觉。一是要积极培育教师协作分享文化。建立同质共进、异质互补的集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研修于一体的团队,让尊重教师个人劳动及集体劳动的风气在学校中形成一种能量,促进校本课程的质量提升[9]。二是建立团队协作外驱机制。通过制定团队协作奖励制度、团队成果分享制度,将教师个人成长与团队成长捆绑评价,防止高强度的竞争给团队分享带来抑制作用。三是激发先锋团队的示范力量。发挥团队样板和学科骨干教师及团队带头人的核心作用,让榜样引导众多团队向好、向上、向善,孵化一批团队带头人,让学科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活化团队的力量,提升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整体力量。

参考文献

[1]陈栋.基于教育质量保障的校本课程管理制度设计[J].教学与管理,2014(16):23-25.

[2]吕晓蕊.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

[3]郭先富.嵌入式研修:内涵、特征与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20):34-36.

[4]郭先富.“微”团队校本研修及其关键问题[J].教学与管理,2021(26):20-23.

[5]郝馨.小学社团活动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D].天水:天水师范学院,2019.

[6]晏焕霞.“同课异构”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改进的个案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0.

[7]刘丽群,周先利.校本课程深层开发:何以可能[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19(06):92-98.

[8]余婷.小学校本课程协商评价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8.

优质课程设计范文篇8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机制;建设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教育发展迅猛,网络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课程、知识的学习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学习方式的改变推动了知识获取渠道的快速拓展。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在线开放课程的快速发展为网络学习、混合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提供有效的途径和工具。应用型本科高校规模和数量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占比超过半数[1]。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快速发展,建设完成了一批课程,如何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质量,进一步扩大开放共享的范围,形成课程建设使用的良好生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课程建设的现状

2015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对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使用和运行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极大地推动了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步伐。在线开放课程的大力建设,成为今年“疫情”下高校做到“停课不停学”的有力支撑和前提条件。通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当前课程建设呈现如下特点:(一)课程运行平台众多。课程建设需求推动了整个平台的快速发展,当前形成了企业、高校多方参与的状态,有国家层面的平台,如“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平台等,也有各企业平台,如“超星”课程平台、“智慧树”平台、“学堂在线”平台等,各地区高校成立了区域性课程联盟如“优课联盟”平台等。各类平台积极开展课程的建设使用推广等工作,应用型高校成立的区域性联盟平台在课程建设数量等方面占有较大的比重。各家从事互联网教育的企业围绕课程建设需要推出了课程平台服务、拍摄制作服务等内容,推出了“平台+课程建设”和“企业端+校内平台”等多种选择组合模式,各企业间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态势。(二)课程数量快速增长。应用型本科高校认识到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很多高校推出在线开放课程专项建设计划,课程建设在数量上面得到了快速增加。就笔者所在高校而言,学校自2014年就开始慕课试点课程的建设工作,近些年更是加大了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力度,2019年和2020年分别立项建设33门和27门在线开放课程,其中已建设完成35门课程分别在中国大学MOOC、优课联盟等平台上线。同时,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自身建设的在线课程基础上组建在线课程共享联盟,如首个全国地方高校优质MOOC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优课联盟平台,截止到2020年7月,其上线课程有477门,加盟高校有153所,选课人数突破了100万人次。当前的课程建设基本覆盖了通识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等,同时也推动了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和在线实践类课程的快速发展。(三)高质量特色课程不足。建设课程数量增多的同时,也存在较多的重复建设情况,在专业基础类课程的建设中体现较为明显,特别是针对同一专业课程的建设,造成了资源浪费和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如《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在同一课程平台上,每门课程都建设有20余门内容相近的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时能够体现学校办学特点和专业特色的高质量课程数量不多,能体现应用型本科办学特色的课程不多,课程建设存在“同质化”现象,尚不能满足学习者要求。

二、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课程建设质量有待提升。课程一体化设计存在不足,建设者还存在一些固有的观念,由原来的精品课程建设模式到新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模式思考不够,特别是在移动互联时代下建设思维转变明显不足。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过于重视资源的呈现,如大量的授课或是讲授的录制视频、大量的习题和参考资料的展现。主讲教师重视根据大纲要求的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各类知识如何有机结合和恰当的呈现。教师需要考虑如何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到知识组织“架构师”的转换,要从学科和专业层面思考如何更好地组织知识点,满足学习者随时学习的要求。在线开放课程需要课程团队教师从建设开始对课程运行进行总体规划,对知识点的教学模式运用进行具体设计,以适应高校中越来越广泛的翻转课堂、SPOC或全开放式的在线运行场景需求。课程上线运行时,课程团队需要高度重视自主式学习和互助式小组学习等学习模式,要从操作层面来进行整体设计,才能发挥课程网络教学带来的有利因素。同时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决定了其建设的课程有较强的应用性特点,课程可能面向专业领域或是工程应用较多,课程教学中需要一定的实践环节和实操训练。(二)学分互认机制不完善。部分课程商业平台对通过课程学习者可以发放课程学习完成的“学分证明”,设置了“学分银行”机制,有些联盟平台也提出了加盟高校相互承认学分的机制,但是由于各高校的教学管理机制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导致具体实施时遇到很多操作层面上的困难。学分互认机制不仅在高校间存在困难,同样在各类教育机构和高校之间也存在困难,高校针对教育机构或企业推出的校外课程如何去认定学分、如何去抵换校内课程学分等方面都存在困难和问题,缺少相应的评价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特点进行设计,更多的是围绕自己学校需求来建设课程,在知识体系构建、教学实施与教学开展有自身的办学要求和专业特点,因而导致各校间课程教学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推进专业课程的学分互认上会面临问题,校际间缺少学分互认的统一机制,这也极大地制约了课程的使用运行。(三)课程的共享推进不够。课程建设基本是高校或是教师自已单独建设为主,缺少“共享为核心”的课程建设机制[2,3],校际间以“课程群”理念建设课程机制还没有形成。建设完成的课程局限于学校校内的课程开设,选课人数不多。有些课程没有根据在线开放课程的特点形成对社会学习者和其他高校共享开放的局面,课程的使用效率不高。2018年和2019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认定文件中,对课程的开放共享提出了明确的应用效果与影响的要求,课程应当要在其他高校或是社会学习者中共享范围广,应用模式多样,应用成效好。因此,如何构建以“共享为核心”的、面向“课程建设和平台建设”的“生态化课程系统”是课程建设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进一步扩大课程的受众面,形成面向全社会开放的课程共享的重要方面。

三、推进课程建设的路径

(一)建设优质课程,统一管理标准。对课程进行一体化设计,围绕课程全过程生命周期,针对不同的使用场合,围绕课程达成目标,做到课程设计与结构体系完善,知识点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展现丰富,运行方式灵活多样,资源更新及时,问题解答实时高效。针对课程特点,可以利用虚拟实验技术,将满足条件的线上虚拟实验和线下实操实践相互结合,提升课程运行质量。管理标准统一是进一步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同时也可避免同类型同层次高校相近课程的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浪费,可以探索通过“专业课程群”等方式来开展合作共建,优势互补,优势共享,共建优质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以提升课程的建设水平。如某些专业可以根据工程认证的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的相关要求,推进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等优质课程的共建共享。(二)统一课程评价,推进学分互认。首先在线开放课程需要相对统一的评价标准或通用的课程标准,建设统一的课程评价是开展共享的一个基础条件,也是提高课程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特别是探索脱离于教师和学习者主观学习的评价体系标准,如机器评价、学习同伴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等[3]。因此,需要加大课程标准特别是同类型高校的相互紧密联系,出台相应的课程评价标准,或是依托第三方机构进行课程评估,形成有一定共识的课程评价体系,为课程学分互认打下基础。其次要在尊重高校办学自主权、平衡各方诉求的基础之上,建立高校之间的合作规则、学分管理规则、学分互认运行规则等体系,各个高校自身建立与学分互认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推行学分制和选课制度[4]。(三)重视学习体验,课程成果共享。基于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的学习必须体现“学习者为本”的教学理念,学习模式的创新和课程资源的设计开发都要围绕这个基本理念。相比之前的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等模式,在线开放课程更要关注用户体验和交互学习效率。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如何从WEB端过渡到手机移动端,提供高效便捷的课程学习及课程建设管理技术的高效支持,对快速推进课程的开放共享有重大的意义[5,6]。课程的共享方式应该多样,在推动多方参与的课程共同开发、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和资源购买等多种方式基础之上,可提供校际共享、校内共享、校企共享和社会共享等多种共享方式。在线开放课程在校外共享时也可以采取学历、非学历和辅助资源等多种方式。校际学历共享主要采取校际学分互认等方式。校企之间的课程共享合作可为企业和行业人员提供职业培训、业务提升的通道,会大大提升企业培养自身员工的效率,节约人力资源培训的成本。这种方式开启了在线课程走向校外的可行方式,无疑也是推进应用型本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共享的一种较新的方式。

四、课程建设的机制建设

(一)课程的选择标准。在开展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之初即需确定课程建设的选择标准。首先课程建设要有利于学校专业建设和发展。课程的选择既能够展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又要选择社会关注度高的课程,建设可以提升专业影响力的课程。其次课程要立足共享使用的角度来确定。从受众角度考虑,课程不仅要立足于面向本校学生使用,同时也要满足同层次兄弟高校学生需求和行业领域内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需求以及社会大众自身学习的需要。第三方面,课程的应用性特色要明显。要选择专业基础好、行业化特色明显、以及校企合作机制健全的课程,课程内容要与职业标准对接。选择的课程教学团队要整体实力强、素质高,课程负责教师在行业领域内要得到认可,教师要有较高的建设热情、奉献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二)课程的建设标准。课程建设从多个方面提出建设标准。一是课程的设计理念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二是课程的知识点设计在符合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要符合学习者的网络学习特点;三是课程资源建设要有丰富的多样性,要紧跟专业行业的应用实际,注重知识的先进性;四是课程呈现方式要采取视频与多媒体动画和高清图片等“富媒体化”呈现方式,根据在线学习的特点,每个视频尽量不要超过十五分钟;五是根据平台软件特点设计界面,要求课程学习操作方便快捷,易学易用;六是注意课程评价,既要注重评价角度多元化,更要注重对学习者采取多样化评价方式来衡量课程质量;七是从技术层面设计课程技术指标,要有良好的人机介面,运行保障可靠。(三)完善课程的保障标准。首先学校要制定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规划,明确归口建设与管理职能部门和协助部门,理顺各方面关系,切实保障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有序与高效。课程建设采取项目制方式进行立项管理并拨付专项建设经费,并切实保障课程上线运行后所需要的后续经费。其次由教育信息技术教师与课程教师组成课程技术保障组,并引入专业的制作团队,从教师的课程设计到课程呈现整个过程中做好技术保障工作。(四)课程的成果认定标准。学校需要制定在线开放课程的成果奖励和激励机制,给予教师对应的工作认可,将在线开放课程纳入学校质量工程奖励的范围。在课程建设完成开始上线运行后,学校计算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与传统课程相对应,可提升工作量的计算标准。在认可教师知识产权和劳动付出的基础上,根据制定的有关文件规定分别给予奖励。

五、课程建设实践

基于上述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的思考,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笔者所在高校确定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指导思想,即按照“引进来,走出去;重点先行,全面推进”的建设思路,逐步提升在线开放课程在学校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比例。“引进来”就是引入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等通识类和公共选修类课程和其它在线课程平台上高质量的专业基础课程,重点丰富通识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体系。“走出去”就是主动加入校际慕课建设联盟或者是校企慕课建设联盟,通过联盟平台,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共享。“重点先行”就是先行选择特色鲜明、基础较好、条件成熟的课程按在线开放课程的要求进行建设。“全面推进”就是在总结建设的基础上,明确目标,建立保障体系,有步骤有计划地全面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数量,提高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质量和使用的范围。下面以笔者所在高校《探索“视”界-视光学与视觉科学导论》课程为例,简单说明在线开放课程的具体做法。(一)明确课程建设的目标。在建设之初该课程就通过学校、医院和相关行业企业组成一个共建共享课程建设联合体,签订有关的协议,约定相互的义务和责任,通过强大的课程团队来建设完成优质在线开放课程。课程构建了临床医学技术、眼视光学应用、视光行业前沿进展为主线的“全方位、专业化”课程体系,主任医师、教授带领的教学团队,将科研成果与课程教学密切结合,通过将视觉科学的基本概念、眼视光医学的理论体系,与视觉保健和康复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时代视觉品质优化技术的拓展等有机融合,持续优化课程内容的“科学性、新颖性”;并采用项目化教学内容、混合式教学模式、数字化教学手段构建出“理实并重、产教互通”的课程方案。(二)混合式课程教学设计。课程依托中国大学MOOC平台面向所有学习者进行实时在线教学,并辅助利用微信、QQ等社交媒体,拓展课程网络平台的师生互动功能;针对在校专业学生、公选课学生,课程采用线上在线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模式,教师能够根据教学需要不断优化教学资源,如对已开发教学资源进行信息增补及视频再处理,经线下多媒体教室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验证后,再投放到下一轮MOOC课实施平台上,推动了MOOC辅助教学资源的持续开发;学生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将自媒体技术与中控展示平台连接后,微课、翻转、项目引导等多样性教学方法得以开展,实现了教学实施的现场反馈和教学效果的即时评价,教学方法更加灵活生动。(三)开展校企共享教学。该课程不仅在校内、相关高校投入使用,也在(上海)明月镜商学院、博士伦大学、(江苏)万新学苑、强生视光学苑等企业学院投入使用运行,作为企业人员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的教程,学员通过中国大学MOOC平台进行自主学习,修完课程指定模块获得相应学分,为提高行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及业务能力提供了课程支撑。(四)推进课程社会共享。课程团队通过行业平台E+E学院及电视网络等传媒平台,选取网络课程平台特定课程模块内容,以微课及访谈等形式,向行业从业人员及广大群众普及视觉科学技术,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依托学校“南京市青少年视力健康科普教育基地”,利用在线开放课程的视频资源等,课程团队面向学校地区的4000余名中小学生开展视光普及教育,积极开展“爱眼护眼”知识讲座及义务普查,在青少年视力跟踪及视觉知识普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得到了很好的社会应用效应。该课程同样通过中国大学MOOC平台面向社会开放,截止当前共有36000余人选课,课程建设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成为一个很好的建设案例。

六、结束语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展一体化的课程知识体系设计,建立课程评价体系标准,建立多方参与的共建共享机制,推进校际间学分互认机制建设,以形成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良性循环。通过这些措施来提升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应用型高校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更好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和为社会大众提供优质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陈小虎,黄洋,冯年华.应用型本科的基本问题、内涵与定义[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04):1-5+28.

[2]冯年华,陈小虎,吴钟鸣.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6(03):58-61.

[3]陈琳,唐毅谦,周明圣.慕课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困难与对策[J].中国大学教学,2015(04):51-53.

[4]冉利龙,胡海斌.远程教育课程共享、学分互认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05):15-18.

[5]温小非,朱炯,仇培涛,等.高等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研究及实践[J].大学教育,2019(08):42-44.

优质课程设计范文篇9

关键词:微课;高职英语

一、引言

在信息技术、快消文化的飞速发展中,微博、微电影、微访谈等异军突起,人们的生活渐趋电子化、智能化,高职教育事业也逐渐进入“微时代”。微课成为“课堂”向“学堂”转型的突破口,立足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根本,利用翻转课堂和混合教学,创建信息时代高效课堂。下面笔者从微课的特点入手探析微课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与设计要点。

二、微课的特点

(一)教学时间短

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部分,时长为5-10分钟。相较于一节课45分钟,一个正常人真正可集中精力的只有20分钟,微课的这一特点确实有利于高效的学习。

(二)主题突出、内容具体

一个微课视频通常只有一个主题,只需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同时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从而构建一个内容完整、主题鲜明的教学小单元。

(三)课程优质、资源共享

微课隶属新型网络课程与共建共享模式。一方面是各校自己的名师的优秀资源课程开发,同时也可采集国内外优质课程资源。另则学生是在一个开放的平台上自主选择和学习课程,达到教师和学生资源共享,并优胜劣汰,使得课程建设不断完善进步。

三、微课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一)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高职院校的每个学生的英语基础都不相同,掌握的知识点也各不一样。传统的课堂教学只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不能因材施教。微课因其主题突出、内容具体的特点,可使学生自由选择英语课程内容,查漏补缺,学习想学习的内容,预习和复习教学要点,并重复学习不懂的知识点,以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弥补传统课堂的不可重复性、大众性,以便每一个学生都能提高英语水平。

(二)生动内容,激发兴趣

微课是互联网时代的新产品,不同于传统的印刷文字、书本学习的干枯乏味,它凭借微视频,并配备图像、文字、PPT等,强化学习的感染力、表现力和冲击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类的五种感觉中,视觉吸收信息的比率最大,为83%。因此,相较于传统语言教学干巴巴的示范和讲解,英语微课生动形象的视频画面,有利于信息的接收,且作为一种新时代教学形式,特别能够引起高职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从而培养出学习兴趣。

(三)畅想学习,融于生活

很多传统高职英语教学模式都是哑巴式英语,究其原因不过是环境因素所致———对英语接触少、表达少,学生的英语学习时间局限在课堂。当有了微课,这一现象就能有所改变,只要有网络,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英语,比如观摩名师对英语的专业讲解以及英语语句读法。因微课的短小精悍的特点,学生也可以在闲暇之余或忙中抽闲几分钟观看微课视频,有如看电影、看电视剧般,既有利于压力缓解,又能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语言能力。

四、高职英语微课设计要点

(一)侧重“可重用性”,并广纳互联网优质资源

高职英语教师应在开放共建中不断提升微课质量,保证微课“可重用性”,要从英语教学的实际出发,针对高职院校英语具体教材内容,根据课本开发主微课,主微课内容要实用够用,且与学生学习课程相辅相成,便于学生课前预习和课中带着问题交流。因学生学习基础不一,可适当增加英语基础微课,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在开发微课的同时,教师还应广泛收集互联网优质资源,集百家之长,共建微课。

(二)突出细胞创新功能,促进微课与慕课协同发展

作为在线课程开发模式的慕课,主要是为增强知识而设计的开放课程,一开始出现就受到互联网学习人员的普遍欢迎,其核心理念———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精细化设计和微课不约而同。而英语微课处于新兴阶段,其设计可借鉴英语慕课的设计,教师应力图明晰慕课课程设计思路,并发展出一条适合微课特色的设计之道,以保证微课从理念到实践的全面翻转。

五、结语

慕课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那么微课就正是热点中孕育的新生态,如能持之发展,则是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模式改革的新风暴。微课不仅能使学生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学海世界打开一扇窗,而且还能将学习融入生活,让学习变成一种自然常态,有如影视和生活关系,让学习无处不在。

作者:王晖 周建华 单位: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桑新民,谢阳斌.探索信息时代高校课程与教学的新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5(6):38-41.

优质课程设计范文篇10

【关键词】“金课”逻辑;播音主持;教学转型

一、后疫情时代打造播音主持“金课”的必要性及要素

(一)后疫情时代打造播音主持“金课”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专业性教育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实质性的成就,实现了阶段性的历史跨越。基于当下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诉求,在新时代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高等教育进阶式的发展,成为当下教育界的重要议程和研究热点。2018年8月教育部以文件的形式正式提出了“金课”概念,“金课”并不是一个正式的教育学概念,但与“精品课”、“优质课”一样,都要求教育者能够站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课程教学,这对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创新性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与“金课”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便是“水课”,2018年教育部也对本科的教学质量评估提出了“水课”的概念,“水课”就是低阶性、陈旧性的课,是教师不用心上的课。彻底摒弃“水课”,着力打造“金课”的呼声近些年在高等教育界愈发高涨。2020年的疫情暴发给予教学改革与发展极大地推动,混合式教学、线上教学等新教学形式获得广泛认同,也深刻改变着当今播音主持教育的评价观、质量观。加之近几年教育部启动“双万计划”,其中强调全面打造“五大金课”,五类“金课”即线下“金课”、线上“金课”、虚拟仿真“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社会实践“金课”。其中线上“金课”是依托目前“互联网+教育”催生的一种课程形式,具有代表性的如慕课(MOOC)。虚拟仿真“金课”是依托目前虚拟仿真实验室技术的普及,以提高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效率和效果为重点,是“互联网+教育”之后的“智能+教育”的体现,例如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平台22-Edu-Coder在线实践教学平台。而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是线上课程与线下传统课程的一种融合,这种融合并不是简单的结合,而是一种基于发展基础上的创新及探索。

(二)打造播音主持“金课”的要素

1.高阶度高阶度包括课程建设过程中的难度、深度、广度,这对于知识的学习者即学生提出了融会贯通知识并结合综合能力的高阶思维,同时也对知识的传授者即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播音主持教学中强调学生通过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理解,培养学生的备稿、播报等能力,但这种教学理念是固化的、单一的“生产流水线”式的输出。随着播音主持行业的发展,对于新媒体技术的依赖性日益增强,这对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命题:不仅需要教师针对教学设计体系进行系统性地把控和完善,同时更需要教育者站在更高的视野进行更科学的课程设计,从而使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思维等实现系统化的升级,让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针对播音主持专业知识的习得过程,在深度、广度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上得到训练与提升。2.创新性创新意识是打造“金课”逻辑下教学转型的核心要素,这首当其冲地落在了教师肩上。教育者要重视教学创新,并积极利用各类媒体平台提供的优质资源,将其融入教学转型中,打破传统课堂的教学局限,这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课程形式的创新,翻转课堂便是其中的代表;其次,是课程内容的创新,根据播音主持学科特点,前沿性的专业知识才是有价值的;再次,是教育理念的创新,体现在设计课程时需要将个性化和探索融入其中,让学生成为量身定制的“优质客户”,让课程成为“私人定制”的“优质产品”;最后,是教学的顶层设计创新,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播音教学,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环境中,教学实践要充分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针对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和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的完善,进一步使教学管理模式专业化与精准化,从顶层设计的维度推动教学管理科学化、教育技术现代化的进程。3.温度在数字化教育给我们带来福利之余,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其背后存在的潜在风险:在数字化时代中教学的发展侧重技术而非理念,这很容易让人们裹挟进数字化洪流之中从而丧失教育主体意识,这也让我们不禁思考当下教育的技术依赖是否会带来技术性焦虑甚至被技术反噬的风险。加之,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学习功利心较重、学习效果的考评机制过于僵化,课程设计缺乏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等诸多问题,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人”的主体地位。这些都是目前高等专业教育中存在的瓶颈、软肋,其核心就是缺少“温度”。所谓“温度”就是摒弃只读书、读死书、死读书的教育短板,通过课程体系助力培养有理想、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有信念的人才。一方面,当前的播音主持课程教学中应当给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足够尊重,重点关注学生对于社会认知的深度与看待事物的思维广度,同时在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上强调“差异化”评价机制;另一方面,播音主持教学要培养一批在播音主持岗位上能树立正确的新闻观,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传递党和国家声音的准播音员、准主持人。因此,我们在播音主持教学实践中,在讲授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培养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有“温度”的专业人才队伍。

二、“金课”逻辑下播音主持教学转型的特点

(一)多维互动性

“金课”教学在开展优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最大特点就是互动性得以强化。从“讲授中心课堂”转向“学习中心课堂”再到“学生学习平台”,以此为主线构建新型课堂,呈现从传统课堂教师的“一家独白”到在学习平台上的“众声喧哗”的新面貌。例如,在播音主持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中,线上课堂就成为了对传统课程诸多局限性的弥补,教师可以教学视频、教学公告、设置讨论话题,还可以开放共享教案课件、进行在线测试,并且在每项中都有学生“发声”的地方,这其中的每个环节的互动最终构成了互通有无的教学环境。整个教学语境是一个传授互为主体的学习场,教师在学生的反馈中也得以进一步完善教学。这种方式打破传统一维、线性的教学模式,在学生与教师之间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教学反馈模式,教学重心从教师主导让位于学生的创作与实践,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开放互联性

在打造“金课”教育教学改革中,提倡“大传播、大视野”理念,打破以往以传统媒体细化的播音主持教学模式分类,用多元融合的媒介视角将“大传播”的教学理念融入专业学科体系规划和发展中,结合当下网络媒体和移动互联平台,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限制,在与媒介共建中将教学平台置于更具有融合性、开放性的媒介平台上,充分体现播音主持专业特色的实操性,使学生在运用传播技术和媒介平台资源的同时,不断优化播音主持的教学效果。“金课”模式不只是拓展教学渠道、创新教学形式,更重要的是将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落到实处,特别是专业实践平台的创新,打破曾经的依托传统媒体,并把视野拓展到媒介融合平台上,通过平台优势资源进行教学资源的重组及整合。例如,多所高校的播音主持课程在疫情的倒逼下,纷纷开展混合式“金课”教学,形成MOOC+教学立方+微信教学群等多平台的有机联动,从一个独立的教学平台发展成多个较为成熟的大平台,而在这个大平台中教学对象打破了原有班级组织群体界限,变成一个更加广义的教学对象群体,这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分布在不同的地理空间且在同一时间听课、互动等,这是混合教学平台的时空“共在感”,教学对象群体的多元化和泛在性同样形塑着“金课”教学形式的发展及创新,以此来满足不同地理空间、知识背景、文化背景的授课对象需求,从而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三)灵活场景性

“金课”逻辑背后是“互联网+教育”的大背景,对此,我们并没有否认传统课程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也没有一味地追捧网络教学形式,而是强调在二者之间找寻一种平衡感:通过远程的线上教学加之各种沉浸式教学方法的导入,教师力图建构一个更加接近“面授”感的线上教学体系,而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随着教学场景的变化,教学语境和形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已超越传统“面授”式教学效果并呈现出诸多优势。除了目前在各大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实验室中陆续出现的“虚拟仿真实验室”,更值得关注的是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高度普及的今天,移动应用平台上诸多可以辅助播音主持教学的软件,它们全方位、多维度地丰富了播音主持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成为提高播音主持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一环。例如,有声电台类软件:荔枝FM、企鹅FM、喜马拉雅FM、蜻蜓FM等,以及演播类APP:映客、小咖秀,除此之外还有VideoShow、FilmoraGo、为你诵读、配音秀等APP,都成为当下播音主持场景化教学的重要平台,它们不仅可以提供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所需要的各类资源,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文本解读、播读、策划、展示、制作、宣发能力等进行有针对的模块训练,同时在课堂外还可以通过使用各类软件来完成主持类课程的音视频制作。通过以上诸多软件和平台构建的情景化课堂,学生不仅可以增强自己驾驭声音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出镜主持、节目编辑制作以及后期推广宣发等综合能力。因此,打造“金课”加速了场景化教学改革的步伐,使学生在接受播音主持专业知识的同时,丰富了实际操作和应用的经验,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应激能力,也进一步激发了师生之间多维度、多平台、多元化互动的教学活力。综上所述,打造“金课”是播音主持教学面对教育技术及教育理念更新的必要之举,除了上述论述之外,针对新教学模式下教师评价机制、学生专业考评机制、教师教学发展机制以及人性化的教师压力防控机制等诸多问题,仍需我们不断探索与思考,这样才能在打造“金课”逻辑下找准播音主持教学转型与发展中的着力点,为播音主持教学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立保,张永宏.范式转换视角下的高校教学改革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2]葛天博.教学改革的逻辑[M].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

[3]付焱,鞠维光.浅析播音主持教学中的情景教学法[J].新闻研究导刊,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