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15:12:11

优质护理

优质护理范文篇1

关键词:骨科;护理;优质护理服务

随着目前社会人群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疾病治疗和康复要求也日益增强。而目前医院骨科患者大多都是由于不可抗力而导致机体受到损伤的,损伤发生多属意外,其心理变化较为复杂[1]。加之骨科患者大多都失去了生活自理,需要更多的照顾,因此,骨科患者的护理服务显得尤为重要[2]。选取了112例骨科患者进行研究,分别对其实施了不同的护理服务,以期从各自的护理服务质量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找到一个最适于骨科的护理方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选的112例患者均属于2015年11月~2016年5月来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骨科患者,男62例,女50例;年龄为15~85岁,平均年龄为43.26岁;平均住院时间为13.6d。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后根据其自我意愿选择入组,行不同的护理方式。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等无显著差异,可进行统计学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56例患者均在常规治疗后行常规护理,有专门的护理管理小组对患者实施基础护理和有效治疗,并在患者入院、住院和出院前后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护理。观察组56例患者除予以上述常规护理外,还给予优质化护理服务,主要内容包括入院前的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夜间护理等优质化的护理服务。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情况。

1.3评定标准

满意度评定标准主要从患者对治疗过程中所接触到的沟通交流、环境态度、病区环境及护理人员工作情况等方面进行评定,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满意度等级主要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个标准。

1.4统计学方法

为保证研究数据准确,所得数据均取3次以上基于SPSS21.0统计学软件计算所得的平均值,运算应用描述性分析及推断性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8.2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9.29%。说明相对于常规护理,优质化的护理服务,更能够提高患者对治疗过程的满意度。

2.2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发生了不良事故共计1次,而对照组有5次,说明了优质化的护理服务也可降低不良事故的发生。

3讨论

对医院而言,骨科科室是一个兼具有强大工作任务量及独特性质的科室,前来就诊的患者多是属于车祸性创伤或事故性创伤,患者的伤情较为复杂。加之大部分骨科患者都伴有大出血,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术后也需要进行合理的恢复、休息[3]。有研究表明:在患者术后恢复期间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患者术后恢复情况。随着“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的深入,各种护理服务要求也不断提高。优质化的护理服务是一种贯彻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要求相关医护人员能够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既重视患者的医疗问题,还要意识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必要需求,力争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一种较为全面、安全有效的优质化服务。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护理人员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了有效的优质化护理服务。①入院前的护理。在患者入院时其心理状态较为复杂,心理承受能力受到了巨大的考验,患者在入院时都会带有巨大的疼痛感,其入院的时间相对较为短暂,因此其很难适应医院内部的陌生环境。加之大部分的骨科患者在入院后都会进行牵引术、石膏固定等常规骨折处理,心理恐惧感会倍增。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在患者入院时对其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建立与患者之间的信任感,给予患者足够的安全感。护理人员也可以主动的为患者介绍医院的医疗资源情况,对患者现有的疼痛部位、疼痛程度及病情可能发展的情况进行有效的记录,以方便医师进行有效诊断[4]。②术前护理。患者在进行手术前,应该对自我病情进行大致了解,医护人员应该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减缓患者的心理压力,使患者带着愉悦的心情进行手术。护理人员也应该尽量的帮助患者积极配合整个手术过程,要求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主动向医师倾诉术中感受,以帮助医师做出准确治疗。③术后护理。对骨科患者而言,术后护理的重点在患者手术部位的处理,因此需要选用硬板床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对部分四肢进行了手术的患者,可选择使用合适的支架和固定带以抬高患者患肢,帮助患者血液回流。在对患者进行石膏固定时,也必须反复确认外固定石膏的舒适度,以减少石膏对患者肢体的压迫[5]。相关护理人员应在患者术后对患者进行定期检查,对患者的组织愈合新生情况进行有效观察。护理人员术后也应该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对手术较为成功的患者,应尽快告知患者于其家属,以增强其对自身疾病恢复的信心,同时也需要在日常护理过程中尽量满足患者需求,以保障患者情绪稳定,促进疾病康复。骨科患者的术后恢复常常伴有复健,护理人员应该详细的为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康复锻炼的意义,并告知其正确的训练方法,适当鼓励患者运动患肢,积极配合术后的后期治疗。④晚间护理。夜间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对患者床铺的整理和检查,查看所有床边设施、设备是否都能够进行正常工作。夜间工作期间也可适当与患者进行交流,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6]。通过优质化的护理服务,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该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情况也相对较少。优质化护理服务的推广,不仅得到了患者的认可,也得到了骨科医师和护理人员的良好回应。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骨科工作人员大都表示在研究期间,优质化的护理服务同样也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它要求护理人员在高要求下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自我的专业水平,也能提高自我工作效率。将优质化的护理服务贯彻到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使得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时就对其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增加了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的了解速度,护理人员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提高了整个科室的护理质量,对患者、护理人员、医师及医院等都是极其有益的。综上所述,护理工作是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模式需要进行有效改进,以优质化的护理服务作为“人性化”护理的主要内容,不仅可以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还能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缓解医患关系的同时,也能有效提高医院护理质量,对整个医疗事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而骨科临床上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则能够让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系统的护理,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促进病情的良好恢复,增进了医患感情。

作者:张小华 刘玲 沈岑 单位: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

参考文献:

[1]吴焱,靳晚玲,赵海英.优质护理服务对骨科病房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5,3(13):103-105.

[2]陈帆,王春燕,罗雪玲,等.优质护理服务在骨科老年股骨头置换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医学信息,2014,12(15):1103-1104.

[3]徐丽,高宇清,孙艳杰,等.优质护理服务在骨科医院门诊患者就医流程中的应用[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4,12(10):1222-1224.

[4]张明,谢旖静,吴军玲.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骨科老年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16(6):995-996.

优质护理范文篇2

1.流程式管理

流程实施,准备阶段:①模式转变:管理人员转变思想,以患者为中心,运用规范化的工作流程,持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为目的,变传统的护理模式为责任制护理模式。实行分组护理责任制和护士分层级使用,每个疗区将护士按年资分为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助理护士四个层级,根据床位数、患者数、将护理人员分为2~3组,每组设责任组长1名,组内有各层级护士,每名护士分管5~7个病人,并相对固定,主要负责本组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各项护理工作,实行8小时在班,24小时负责制。②制定流程,制定各级、各类人员工作流程、工作质量考核标准。我们将责任护士的24小时工作时间按时间顺序制定出详细的工作重点,护士工作有重点忙而不乱。克服了以往在管理患者的过程中人人都管,责任不明确的情况。③人员培训:加强专科培训,选派骨干护士参加全国专科护士培训班及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全院护士按职称不同分别在院内培训不同项目,提高了护理队伍的整体水平。护士的仪表、语言和态度等都应该成为其素质修养的内在要求,护士自身素质的高低将决定整个卫生行业的职业道德水平,也是能否培养高素质卫生人才的根本[1]。因此,技能培训中增加了操作前后与患者沟通,让患者对操作有所了解,取得患者配合,提高工作效率。

质量监管,加大力度:①安全督导:加强质量管理,确保工作流程顺利实施。建立了完善的护理质量控制体系,成立院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分7组每组确定不同的检点,每月去疗区检查;疗区质控小组自查,组长定期召开小组会查差错、隐患,商议防范措施;护士长随时督导,定期考核,以一条龙逐级督查上报的方式,加强了护理质量管理,提高了护士责任意识,保障了护理安全。②设奖励机制:为充分调动护士积极性,开展护理服务明星评选活动。每月通过患者问卷调查,征求患者意见,由患者评选“星级护士”。医院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当选的星级护士由院长在全院护理大会上给予表彰奖励、授星级护士帽,并将星级护士的名字公布在科室墙面的《护理服务明星榜》上,用以激励护士工作热忱及患者监督。风险控制,防患未然:①院质量管理委员会去疗区检查,将存在问题详细记录汇总,每月在全院护士长会议上通报,让被发现问题科室引起重视,其他科室未雨绸缪。将检查出较为严重的问题记录于“护理质量检查与改进反馈单”上交给护士长,护士长组织全科护士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后将“反馈单”上交护理部主管主任,主任做出改进效果评价后,将“反馈单”一式两份交护士长及护理部质控干事各一份保管,以备查找及总结教训。②院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每季度讨论差错,找原因,提改进措施。为防止护士长瞒报差错,护理部采取鼓励机制。能主动上报差错者,年终评选上给予一定的加分,发现瞒报者给予严肃处理。

2.结果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流程管理前后患者对护士基础护理工作的满意率比较,见表1。

3.讨论

优质护理范文篇3

[关键词]消化内科;优质护理;护理满意度

本次研究将优质护理应用到临床工作中,观察优质护理是否可以提升消化内科护理管理水平,对提高护理工作水平起到促进作用,进而评估其临床推广的价值。详细报告内容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本院消化内科的护理管理模式进行改变,在护理管理中加入优质护理的应用,将加入优质护理后的护理效果与常规护理下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将消化内科的护理人员平均分配到优质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两组对临床资料并无显著差异的消化内科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优质护理组负责护理47例患者,常规护理组负责护理46例患者。患者均已经了解本次临床研究的目的与流程,愿意配合本次研究工作,同时对相应的护理小组的护理工作给予客观的评价。1.2方法。常规护理组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治疗以及药物护理,定时检测患者各项指标,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优质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在护理管理中加入优质护理,具体涉及内容如下:①心理护理,优质护理涉及对患者心理的辅导,护理人员在护理期间必须保持足够的工作热情,耐心、亲切的解答患者对治疗及护理工作提出的疑问,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要保持微笑,详细的为患者讲解医院的环境以及主治医师等相关情况。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做好对患者负面情绪的疏导工作,通过安慰、鼓励以及增加家属陪伴的方法,帮助患者消除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让患者更好地面对治疗;②饮食护理,加强了对患者心理护理工作的同时,还应该做好对患者饮食方面的护理,健康合理的饮食,可以帮助患者提高体能、改善体质,进而增强自身的免疫力,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一些特定的情况需要做好对患者饮食方面的管理,例如血压、血糖等检测前,都应该让患者保持空腹状态12h;而在手术前12h以内也不可食用任何食物;患者术后6h时可以给予流质食物,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将流质食物变更为半流质食物,最后过渡到正常的食物。对患者的食物搭配应该又营养师进行科学的制定,避免患者食用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增加水果、蔬菜以及高蛋白食物的比例,防止饮食不当对治疗效果造成负面影响;③健康宣教,在护理患者的同时,还应该通过宣教来让患者及其家属掌握相关的健康知识,让患者了解术后对手术切口的保护常识,了解发病原因、治疗方案等相关信息,提高家属的看护水平,这样有利于患者更好的康复。在患者出院1个月后,加入电话随访,及时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也能解答患者家属看护患者时遇到的问题。1.3观察指标。在消化内科患者出院后的4~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让患者对所在护理组的护理工作质量进行评价,具体涉及对护理人员工作态度、相关问题解答是否充分、护理工作是否周到等方面进行统计,最后完成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评价。

2结果

优质护理组的护理管理中加入了优质护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升,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体统计结果见表1。

3讨论

消化内科主要负责治疗肝胆、大肠、小肠、胰腺等消化系统疾病,在医院中属于比较重要的科室,为了保障对患者较高临床疗效,必须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1-3]。提高护理干预水平,做好对护理工作的监督管理,可以有效避免工作中出现失误,防止失误给患者健康造成的损害。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得出,在消化内科的护理管理中,加入优质护理的临床应用,可以显著提升对患者的护理水平。护理工作可以更好地涉及到患者的心理、饮食等多个方面的护理干预,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治疗,通过更加营养的饮食配比来增强患者体质,进而促进治疗效果的提升。另外,在护理工作中加强对相关健康知识的宣教,也能让患者掌握如何保护自己的知识,让患者家属具备看护患者的能力。通过在护理中加入电话随访,也能让院方更好地掌握患者出院后的恢复情况,叮嘱患者注意按时按量的用药,这样可以减少疾病的复发,确保患者的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在消化内科的护理中,加入优质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对提高消化内科的护理水平是起着积极作用的。

参考文献

[1]武海霞.优质护理在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18):2369-2370.

[2]董红.优质护理在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9):247-248.

优质护理范文篇4

1.1一般资料

研究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均为2010年12月~2014年12月临床收治的妇产科患者。全部患者共计78例。78例入选对象的临床一般资料如下:(1)年龄情况:最大患者50岁,最小患者22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2.34±2.34)岁;(2)学历情况:硕士学历患者8例,本科学历患者40例,本科以下学历患者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成了优质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患者均为39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基线资料进行比较研究后,统计学验证数据结果显示,组间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基线资料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因此,研究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护理措施和方法

1.2.1常规护理组

39例入选对象均给予常规的护理措施和方法。

1.2.2优质护理组

39例入选对象在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和方法的基础上,给予以下优质护理措施和方法:1)营造温馨的住院环境,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情况,护理工作人员向患者积极介绍医院的各项设施设备条件。积极主动帮助患者消除对于医院环境的陌生感。定期对患者的病房进行彻底清理,确保适宜的环境温度和湿度。可以在相关的位置设置标示,最大限度的为患者以及患者家属提供方便。2)强化优质护理理念的应用坚持“以患者为本”的护理服务观念,以患者的个性化需求为出发点,不断总结护理工作的成熟经验,探究和主动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予以应对个改良。3)强化心理护理措施的实施对于妇产科患者而言,均存在不同程度上的机体应激反应(主要包括疼痛、不适等),从而给患者带来相关的不良心理情绪。医护工作者要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波动和不良情绪出现的规律,针对个体差异实施有效的干预。可以通过语言疏导、病例解释、患者共同交流等形式进行干预。4)完善出院后的延续护理出院后第一时间建立回访制度,统一采用回访登记本,在其中详细每个患者的个性信息:一般每7天就采用电话的方式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进行一次集中沟通交流,就患者个体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并进行有效的答疑和沟通,积极消除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相关疑虑,确保患者早日康复。

1.3观察指标

研究以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护理措施后的满意度情况为观察指标,通过对护理满意度的对比来验证优质护理模式的临床有效性。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以PEMS3.1forWindows软件包为数据统计工具进行数据的统一处理,在处理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时,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并且认为P<0.05时,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护理措施后的满意度情况比较结果如下:优质护理组的39例患者中,非常满意31例,基本满意7例,不满意1例,临床总满意38例,临床护理总满意度为97.44%;常规护理组的39例患者中,非常满意27例,基本满意6例,不满意6例,临床总满意33例,临床护理总满意度为84.62%。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满意度,优质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患者,数据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优质护理范文篇5

关键词:绩效管理委员会;护理绩效考核;作用

在科室中成立护理绩效管理委员会,可以更加深入性实施优质护理绩效考核改革工作,在探究绩效管理委员会在优质护理绩效考核改革当中的作用时了解到做好管理委员会的工作能够更好地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使优质护理绩效考核的数据更加具有真实性和准确性,协调各科室间护理人员之间的关系,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

1护理绩效管理委员会的成立原则

我科优质护理绩效管理委员会的成立会采取面向全科号召一些愿意热心专研的护士来参与,由5名护士人员组成,本次论文研究将选取我科的护理绩效管理委员会为研究对象,其中5名护士成员中有1名护士长,1名N4级护士,1名N3级护士,1名N2级护士,1名N1级护士,都是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选取护士长为管理委员会的会长,由其他护士负责优质绩效考核工作的文字整理以及材料收集,同时还要担当优质护理绩效考核项目顾问,解决护理考核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走动式管理”的方式让绩效考核工作可以顺利落实[1]。而绩效管理委员会的成立原则主要是指在优质护理绩效考核项目改革的初期阶段,对科室上下进行护理知识的培训,学习到先进的护理技术和护理手段,并且在护理绩效考核时配合医院的日常工作,确保考核作用可以得到有效发挥,创建科学的绩效沟通机制,在评价护理绩效考核结果的时候,可以综合所有护士人员提出的建议,能够创新改革出新的绩效方案。

2护理绩效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任务

2.1定期开展护理绩效考核培训工作。关于护理绩效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任务主要有,定期在科内开展护理知识讲座,比如查找优秀的护理文献,学习有关护理的新技术,完善科室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在培训工作结束以后,管理委员会中的成员会针对护理知识体系中薄弱的环节进行细节答疑。2.2制定好护理绩效考核方案。将医院的具体发展目标落实到护理绩效的考核项目内容中,通常采取问卷调查,团队访谈以及工作观察的方式,对护理工作状态进行分析评定,针对具体的护理岗位、每个层级因工作难度的不同有相应的系数;有夜班时有加分,在考核评定时,将从护理岗位,护理风险,以及护理责任上进行分析,合理体现出按劳分配原则,建立考核指标权重下的矩阵计算模型,明确考核方案的同时有效地制约护士的个人行为[2]。2.3制定考核模板管理委员会将采用Excel2010版表格处理软件来制作模板,然后将考核模板下发到每个成员当中使用,其中对于护理人员的绩效考核会有12个项目组成,还有1个考核工作纪律汇总表,将每一月份中的考核数据记录下来,表中的序号排列要和护理人员的姓名一一对应,护理人员的职称、工作时间、工作安排以及日常出勤情况都会有相应的记录,由绩效考核公式自动形成数据[3]。2.4简化考核流程。创造性地使用自动化办公软件(OA)系统将护理员工的出勤情况自动绘制成表格的形式,运用Excel表格运算方式得知护士的任务量,提高考核数据记录的准确性,方便绩效管理委员会成员进行记录查找。同时管理委员会可以构建一个护理信息沟通平台,在平台当中护士之间可以针对护理问题进行实时沟通,方便护理绩效考核时更快地抓住考核重点。

3绩效管理委员会在护理绩效考核改革当中的作用

3.1促进优质护理绩效考核改革项目可以顺利发展。在优质护理绩效考核的改革发展中,科室绩效管理委员会帮助各个科室内部形成一种良性的学习竞争环境,让护理人员都可以自主地投入到护理工作当中去,提高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在科室团队绩效和个人绩效之间获得动态平衡,把护理人员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效果进行结构量化,每月都可以形成一份工作记录表格,帮助护士们及时找到工作中的漏洞和不足,并且及时地加以改进,对护理工作中的各阶段环节制定出量化指标和权重标准,促进优质护理绩效改革项目的快速实施[4]。3.2提高绩效考核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绩效管理委员会不断地创新设计出新的护理绩效考核计算方式,这种计算方式必须要具有高度的准确性,而且操作上还要简单,容易上手,采用全院统一化的模板,护理人员只需要在模板当中简单地输入数据即可,模板会自动形成绩效考核的数据结果,使得绩效考核的操作方式更加统一,大大提升了医院护理绩效改革项目的客观公正性[5]。3.3协调护理绩效考核人员之间的关系。科室护理绩效管理委员会在医院护理考核项目改革过程中,还起到着上通下达的作用,协调各科室部门间护理人员之间的关系。考核项目只是护理工作价值体现的一方面,真正能够把本职工作做好才是科室实行护理绩效考核的真正意义所在,使医院的护理绩效考核改革项目可以形成良性循环并发展下去。3.4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在进行优质护理绩效考核改革实践的过程中,通过绩效管理委员会成员的不断努力,可以为护理工作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培养他们和同事以及患者的沟通,护理人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也有所提升。在实施护理绩效考核改革项目的同时,对绩效管理委员会的努力给予了高度评价,充分体现了管理委员会的成立价值,提升了护理人员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增强了他们工作时的热情和责任感。

4结论

综上所述,在科室中成立护理绩效管理委员会能够可以有效地进行护理工作绩效考核的改革项目,提高科室的护理水平,使护理人员在进行绩效考核培训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促进科室个人之间护理工作任务的协调发展,通过模板操作的方式提升绩效考核结果的准确性,帮助科室建立正确的护理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胡雪芝,孙丽,柳丽娜.绩效辅导在护理绩效考核管理中的作用[J].护理学杂志,2016,31(23):44-45.

[2]洪月,杨益兰.护理绩效考核体系在非病区护理岗位中的建立与运用[J].浙江医学教育,2016,15(2):19-21.

优质护理范文篇6

1实行前产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孕产妇是一群特殊的患者,心理需求各不相同。书写繁多的护理记录占用了护士很多时间,使护士巡视病房和与孕产妇沟通的时间减少,忽视了孕产妇的心理需求,使得剖宫产率明显高于自然分娩率。

1.2护士将护理的重点放在做治疗上,忽视了基础护理。加上产科病房陪护人员多,生活用品多,病房里显得杂乱无章。

1.3人员不足,工作量大,有些护理治疗不能第一时间到位。

2整改措施

2.1由分管院长和护理部主任召开动员大会,组织学习、讨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营造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氛围。认真学习基础护理的内容、基础护理服务规范。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主题:夯实基础护理、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让每个护士从内心认可基础护理的重要性。

2.2修改完善护理文书,让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巡视病房,与孕产妇沟通交流。

2.3在院领导的支持下,调配充足合理的护理人员。

3实行方案

3.1合理排班,实行分级分组管理即护士长-责任护士组长-责任护士。分为三组,每组由责任组长、责任护士组成。各小组负责本组孕产妇从入院至出院的一切治疗及护理,全面评估孕产妇的需求和自理能力,孕产妇能自理的应鼓励其自己做,并提供适当的护理服务,加强督促和检查;不能自理的由责任护士做。每天早上7点30分,责任护士就微笑着来到病房,给孕产妇和家属带来真心的问候,随后开始基础护理,包括整理床单位、病房、洗脸、刷牙、擦洗会阴、剪指甲、翻身、喂水喂饭等。责任组长负责本组的危重患者的护理和治疗,保证护理安全。同时检查和指导责任护士的工作。

3.2基础护理的检查制度责任组长每天对基础护理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在晨会上将检查结果及孕产妇的反馈进行总结,查找不足,实施整改。每周分两次向孕产妇进行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征求孕产妇的意见和建议,制定可行措施。每个月召开护师生活会,谈感想、困惑、建议,群策群力。护士长随时抽查护理质量,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最终要达到孕产妇满意、家属满意、社会满意的目标。

4体会

4.1护士转变了护理观念,加强了责任心通过动员、学习和讨论,使护士转变了观念。通过对护士分级管理,包干到组,责任到人,加强了护士的责任心,孕产妇从入院至出院能随时找到自己的护士,人人树立了“我的患者,我的护士”理念。

4.2转变服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2]在工作中,坚持以孕产妇的需要为中心,坚持人性化的服务,做到热情、耐心、精心、亲切、主动,将微笑服务融入工作中。加强基础护理技能、语言技能及沟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为孕产妇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4.3服务到位,医疗环境改善实行优质护理服务后,各项护理服务落实到位,为孕产妇创造了更舒适的环境,病区井然有序,病房安静、整洁,见到的都是笑脸,听到的是问候声和赞扬声。

优质护理范文篇7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5月~2014年7月本院160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优质护理病房住院患者与普通病房住院患者分组的方法,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实验组患者男45例,女35例,年龄16~81岁,平均年龄(43.25±6.71)岁;对照组患者男41例,女39例,年龄17~79岁,平均年龄(43.89±6.01)岁。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采用功能制排班,患者住院期间护士严密监测患者的体征变化,落实各项常规护理工作,为患者宣传健康安全知识,做好健康安全教育,轮休时做好工作交接,值班人员落实各项治疗工作,患者如发生紧急情况,立即进行救治。

1.2.2实验组患者采取优质护理的护理模式为患者进行护理,医护工作人员做好日常护理工作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优质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包括:①实验组采用APN排班方法,减少交接班次数,同时根据护理工作量弹性排班,在工作高峰时段增加值班人员,确保护理工作及时落实;②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每名责任护士分管患者≤8例,整合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治疗、沟通和健康指导等护理工作,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连续的护理服务,护士有固定的患者,患者有相对固定的责任护士,增加亲切感。③首先制定患者危险因素评估表,对住院患者意外事故发生情况、疾病的危险因素、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汇集成表后,在护理工作中进行针对性护理,加大护理力度,尽量防止危险因素的发生,以提高护理过程中的护理安全。④充分发挥护理工作的责任意识,保持积极向上职业精神,注重护理细节,用热情的态度对待护理工作,保持病房环境清洁,给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健康的住院环境,指导患者做好日常清洁和饮食用药,对重症患者协助喂药等。⑤加强护理工作中的安全管理,对患者的手术伤口进行正确的护理操作,规范护理操作流程以推动患者的治疗进度并带给患者舒适感及安全感。⑥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普及相关的临床疾病知识,让患者提高对疾病的认知度,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护理过程中为患者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

1.2.3由专业的医护人员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记录和整理,记录两组患者护理过程中的意外事故发生情况以及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以分析优质护理模式的护理效果。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意外事故发生率,并对患者的护理舒适度、安全度及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问卷评分以相关的护理参考指标为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的意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安全度、自感舒适度等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优质护理范文篇8

关键词:优质护理;手术室护理;临床效果

手术室是医院抢救重症患者的主要场所,不仅需要严格保证手术室的情节环境,同时也要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以便在患者病情剧变时能够及时作出迅速反应,此外,手术室中医疗事故发生率较高,因此,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手术室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1]。本文主要研究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用于手术室护理中的临床效果,并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将我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手术室收治的82例患者作为本次实验对象,所选患者均无精神障碍,能够配合相关调查。根据不同的护理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组均41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在21~76岁之间,平均(37±1.25)岁;胃肠部位手术7例,肝胆部位手术11例,心肺部位手术10例,卵巢部位手术6例,子宫部位手术5例,脑部手术2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实验组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在19~78岁之间,平均(38±1.54)岁;胃肠部位手术10例,肝胆部位手术8例,心肺部位手术9例,卵巢部位手术6例,子宫部位手术6例,脑部手术2例;给予实验组患者组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包括:病情监测、健康宣传等;实验组则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具体措施如下:1)术前优质护理。由于手术治疗的创伤性较大,许多患者在术前会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针对此情况,护理人员对患者详细讲解相关手术知识,使患者了解开展手术的重要性,在提高其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有效缓解患者不良情绪,为其手术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护理人员同患者的沟通交流能够获取患者信任,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术中优质护理。在安排患者进行手术前,护理人员应当实现调节手术室温度与湿度,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手术环境;在手术开始前几小时,护理人员访问患者,事先进行手术沟通构建和谐关系,同时,护理人员为患者帮助患者执行导尿、吸氧以及输液等必要操作;护理人员在护送患者进入手术室的过程中,应当尽量保障运送速度的均匀性、保持平稳,避免出现碰撞等情况;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全程陪同患者手术,实时监控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生命体征,一旦出现异常情况便与相关医师积极沟通,并良好配合医师工作,确保手术的顺利完成。3)术后优质护理。在患者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积极为其擦拭或者清洗皮肤,更换患者的衣物、床单,保障病房的干燥、舒适。另外,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也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状况,出现异常情况应当及时报告给相关医师。同时,护理人员应当积极同患者家属共同叮嘱其饮食等方面的注意事项,以亲切的态度获取认可。

1.3效果评定

采用我院自制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情况进行评定,得分越高代表焦虑度越高。同时,对两组护理后的满意度进行调查,≥85分为基本满意,65分≤满意<85分,<65分为不满意;总满意率=基本满意率+满意率。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表示方式为(珔x±s),计数资料表示方式为[例数/百分比,(n/%)],当P<0.05时,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后SAS评分对比

实验组患者护理后SAS评分为(41±1.23)分,对照组患者护理后SAS评分为(67±1.65)分,实验组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备统计学的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护理后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护理后基本满意有19例、满意有20例、不满意有2例,总满意度为95.12%;对照组护理后基本满意有11例、满意有23例、不满意有7例,总满意度为82.93%;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医院护理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在手术患者护理的过程中,由于患者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手术恢复时间长,因此,对于手术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2]。近年来,将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于手术治疗的患者中已经获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且获得了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护理特点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具备针对性的护理方案,通常来说,优质护理模式包括术前、术中、术后三个阶段的护理,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对患者实行人性化干预措施,同时也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病情状况,与传统护理模式比较,优质护理服务的时间跨度较大。本次研究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实验组,其护理后SA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与桑梅芳等[3]研究结果相符;提示,在手术室患者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心理,提升护理水平。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了,实验组患者护理后满意度高达95.12%,与对照组的82.93%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还有利于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而改善护患关系。综上所述,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用于手术室护理中的临床效果确切,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杨勇 单位: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秦洪波,高文燕,黄彩红.手术室优质护理模式开展的临床意义及效果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09(15):181-182.

优质护理范文篇9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本院接收的进行手术治疗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单号、双号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各38例,对照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21~71岁,平均年龄(48.52±5.49)岁;手术种类:12例肝胆手术,10例胃肠手术,8例子宫手术,3例脑手术,5例肢体手术。研究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22~70岁,平均年龄(48.49±5.37)岁;手术种类:11例肝胆手术,8例胃肠手术,9例子宫手术,4例脑手术,6例肢体手术。组间手术类型、年龄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入组标准[3]:均由患者本人或者患者家属签署了知情研究协议书。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心理及精神疾病者。②伴有意识、认知障碍者。③存在肝、肾及心脏等器官功能不全者。④拒绝参与本次实验者。⑤中途选择退出者。1.2方法。1.2.1对照组常规护理方案:术前访视,为患者讲解术前、术中及术后需要注意的问题、禁忌、不良反应及治疗效果等,术中严格按照医生嘱咐配合医生开展手术,将手术药品、器械及麻醉药品等合理管理,确保手术室内干净、安静;术后定期随访并开展相应的护理。1.2.2研究组优质护理服务模式:①术前护理干预,在患者进入手术前,护理人员需要从多个方面了解患者需求,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掌握其心理变化状况,以此为依据实施相应的心理疏导,尽可能的将患者负面情绪消除,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开展:将术前评估工作做好,利用交流、沟通等方式对患者实际状况进行了解,例如身体功能、患病史、过敏史及各项指标等,合理制定手术护理方案,确保手术顺利开展;由护理人员为患者讲解手术流程、手术室环境、手术期间注意事项、禁忌等,帮助其做好术前心理准备,增强患者手术治疗自信心;术前开展心理护理,对患者负面情绪的来源进行了解,并开展针对性心理护理,为患者介绍治疗成功的案例,提高患者治疗自信心。②术中护理干预,由护理人员为患者介绍手术室环境,做好以下护理工作:确保手术室内安静,合理调整手术室温度和湿度,为患者提供优质、舒适的环境,以便主动接受手术;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鼓励、安慰并支持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尽可能的将患者焦虑、恐惧、烦躁等负面情绪消除;手术期间,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协助医生开展手术,同时也需要按摩患者身体,以此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质量管理活动开展期间,通过小组方式调查疾病目前发展状况、手术期间遇到的问题等,明确因素后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及对策;制定较为完善的安全质量控制制度,及时整改存在安全隐患的科室,确保手术顺利开展;对于单病种实施优质护理,对于非同种手术患者则开展对应的优质护理路径。③术后护理,结束手术后,由护理人员擦净手术中遗留的血迹,确保手术位置干净和卫生,然后小心将患者送回病房,防止其他损伤。术后,定期随访患者,对其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了解,包括血压、脉搏、心率等,主动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情绪变化;为患者制定合理饮食方案,确保其身体营养均衡,并告知患者术后及早开展床下活动,增强自身免疫力及抵抗能力。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术前与术后焦虑状况、手术室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焦虑状况判定依据为焦虑自评量表(SAS)[4];手术室护理质量评分包括手术流程、手术室环境及护理态度3个维度,每个维度10分;护理满意度[5]:总分值100分,总分值为80~100分表示非常满意;总分值为60~79分表示较为满意;总分值于60分以下表示不满意。1.4统计学方法。采取SPSS19.0对本次研究中的计量资料(x±s)和计数资料(%)进行处理,采用t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SAS评分比较(表1)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后SAS评分均较术前更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研究组与对照组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两组患者手术室护理质量评分比较(表2)在手术流程、手术室环境及护理态度评分方面,研究组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2.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表3)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手术室护理工作与手术成功率存在紧密联系,科学、合理及安全的护理对策有助于患者负面情绪的改善,减轻其对手术的紧张及恐惧感,增强患者手术治疗的自信心。以往的常规护理模式,仅实施单一的手术护理,整体性欠缺,而且未加强对人文关怀和手术细节的重视,而且这些细小问题很可能导致手术失败。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弥补了以往护理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并且将重点集中在人文关怀方面[6],在满足患者生理需求的同时,也加强了对患者心理的重视程度,从多个角度开展护理,针对性心理护理有助于缓解患者负面情绪[7-10]。经过本次研究结果可知,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后SAS评分较术前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组间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常规护理及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均可以改善患者焦虑情绪,但是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较常规护理更优,其在与患者交流、沟通了解其心理变化,并采取针对性心理疏导,尽量将其负面情绪消除,使其主动配合医护人员护理工作;在手术流程、手术室环境及护理态度评分方面,研究组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通过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护理质量;在护理满意度方面,对照组与研究组分别是76.32%和94.74%,研究组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结果可知,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开展有助于建立良好、和谐的护患关系,让患者更加满意护理人员工作,避免护患纠纷事件的发生。

优质护理范文篇10

【关键词】骨科病区;网格化管理模式;优质护理

网格化管理模式的管理机制是将属地管理、地理布局、管理现状等作为依据[1],全方位管理各网格单元,既往在企业管理中应用较多,后在各医院病房中也有所应用。在骨科病区优质护理中,网格化管理模式将护理需求和护理人员作为依据进行划分,能优化骨科护理资源配置,提高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全面性和有效性[2]。故本研究选择我院骨A病区中14例护理工作人员,旨在观察网格化管理模式在骨科病区优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骨A病房中14例护理工作人员,观察2018年2月-2019年2月未实施网格化管理模式及2019年3月-2020年3月实施网格化管理模式的管理质量及满意度。14例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最小为21岁,年龄最大为53岁,平均年龄为(29.22±6.16)岁;工龄最短为3个月,最长为33年,平均工龄为(7.92±4.17)年。1.2方法。网格化管理模式如下:(1)组建管理小组:将14例护理人员分为两大组,将其护理能级与工作能力作为依据推选出小组长,并与低年资护士进行两两结对。各小组分别负责20-30张床位,保确护理过程无缝隙,让其更具全程性和连续性。护士长每日在综合分析患者实际情况及护理人员结构的基础上,及时调整重病人与大手术病人至组长负责;在夜班排班中,两组护理人员间隔排班,确保为患者提供无缝隙的护理服务。(2)加强护理培训:由科室组织骨科知识讲座,让护理人员深入了解骨科疾病知识及护理要求,强化操作技能,提高骨科护理服务质量。(3)实施网格化管理:①在具体护理过程中,不仅要完善基础护理、生活护理,还要深入观察患者病情,增强护患沟通,完善护理干预。②科室内每周需总结安全事件发生情况及护理服务情况,若护理过程存在不足之处,需相互讨论,提出行之有效的整改建议,并在微信工作群中进行通告,组织改进方式培训,做到持续改进。1.3观察指标。观察网格化管理模式实施前后,骨A病区的护理质量及满意度变化情况。护理质量从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病区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观察,每项最高100分。满意度则向护理人员发放骨科科室自制问卷,问卷得分在80分以上为满意,在60-79分之间为基本满意,在60分以下则是不满意。1.4统计学分析。实验以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表示,使用x2进行统计学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使用t值进行统计学检验,P<0.05代表研究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网格化管理模式实施前后护理质量分析。2019年3月~2020年3月护理人员基础护理评分、专科护理评分、病区管理评分、风险管理评分高于2018年2月~2019年2月,差异性显著,P<0.05。2.2网格化管理模式实施前后满意度分析。2019年3月~2020年3月护理人员满意度为100.00%(14例),高于2018年2月~2019年2月的71.43%(10例),差异性显著,P<0.05。

3讨论

基于网格电子地图理念,网络化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在其应用中根据工作区域进行网格划分,挑选专门的工作人员管理网格,能提高管理质量。网格化管理模式最早应用于城市管理,依托网格单元协调机制及现代信息技术,可实现较高的管理效率,其高效化、精细化、全覆盖、信息化的特点,能增强各网格单元的交流沟通,便于优化人员配置,及时发现管理问题,提高工作效率[3]。骨科病区接收患者的特点是骨关节受损、恢复期长、日常行为受限等,患者多存在负性情绪,若护理措施不得当,还会导致各种并发症,延长预后恢复时间,改善护理质量十分必要[4]。将护理人员结构及患者实际情况作为依据,由护士长或小组长进行人员调配,不仅能提高人力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还能为患者提供连续性无缝隙的护理服务。在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需完善基础护理、生活护理、护患沟通等工作,还需让护理人员评估分管患者的身体状态及预后风险事件[5],及时采取护理干预,能促进护理安全性的提升。为避免护理失误或护理态度差等事件的发生,护士应在定时巡房的基础上增加不定时巡房,能提升护理人员自管能力,规范自身护理行为。此外,每周质控活动中通过护理人员的主动参与,总结护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安全事件等,对不足之处进行改正,投入到下一轮网格化管理中,能促进护理质量的提升。综上所述,网格化管理模式能提升骨科病区的护理质量,且护理人员满意度较高,其较强的主观能动性能为骨科患者提供更为优异的服务,从而改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陈彩虹,陈月治,李丽春,等.网格化管理模式在病房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10(22):166-168.

[2]陶建钟,李悟,曹慧.双向互动:基层网格化管理的逻辑转向与反思-以台州市路桥区网格化管理为例[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20,(1):67-72.

[3]黄磊,于莉,沈健,等.药师实行网格化分区管理对减少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作用[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9,19(11):1388-1390,1395.

[4]刘宏达,闫丽莉.网格化管理理论及其在高校学生服务管理中的应用——以湖北省8所学生网格化管理试点高校为参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3):14-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