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小麦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16:31:41

优质小麦

优质小麦范文篇1

在全县“三夏”生产的关键时期,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全县优质专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启动会议,主要目的是安排部署我县优质专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启动工作。刚才,县农牧局局长杨恒荣同志宣读了项目实施方案,财政局局长吴振宇同志就项目资金管理和使用讲了很好的意见,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实施良种补贴项目的重要意义

良种推广补贴项目作为一个重要的财政支农项目,是国家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它的组织实施,对促进我县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是新时期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县的种植业结构特别是粮食品种结构的调整取得了较大进展。据统计,全县优质专用小麦的面积已达25万亩,占全县小麦种植面积的70%左右。但由于我县小麦生产还没有实现产业化经营,小麦优质品种少、单产较低,仍是影响粮食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的重要因素。通过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推广优质专用小麦主导品种,将有效促进优质专用小麦的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开发,提升品种与品质结构调整优化水平,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

第二,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需要。确保粮食安全,除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持相对稳定的粮田面积外,根本出路在于加大科技兴粮力度,持续不断地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在项目区内全面推广应用具有较大增产潜力的优质专用主导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将有效提高小麦单产水平,大幅度提高我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第三,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是新时期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需要。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关键要提高农民种粮效益。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一方面通过对农民提供质优价廉的小麦良种,推广节本增效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在项目区内全面推行统一供种,实现优质专用小麦的大面积集中连片种植,落实订单销售,可以有效提高小麦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小麦生产经济效益,从而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总之,良种补贴同粮食直补、免收农业税以及大型农机具补贴一样,是党的惠农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各乡镇、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搞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它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摆上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确保把党的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切实把好事办好。

二、加强管理,切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我县今年是第一次实施良种补贴,这项工作政策性强,环节多,任务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关乡镇和部门一定要严格把握政策,加强管理,狠抓关键环节,确保良种补贴资金真正发挥作用。

1、要科学规划项目实施区域。目前县上已经把项目任务分解到具体乡镇和相关村社,下一步要入户定地块。这项工作量大面宽,原则性很强。有关乡镇必须遵循基础条件较好、集中连片种植、符合市场需求、具有规模效益、转化能力较强、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布局合理,以乡镇或以村为单位整体推进,每个村连片种植优质专用小麦的面积不得少于2000亩,每个乡镇连片种植的面积不得少于1万亩。同时,农牧局和种子公司要切实加强与小麦加工购销企业的联系和沟通,及时掌握需求信息,使良种补贴区成为有关企业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提升小麦产业化开发的整体水平,增加项目区农民的收入,达到“一补多赢”的效果。

2、要搞好良种供应。种子公司要组织专门人员,从种子收购、精选、调拨到供应实行全程包干,责任到人,保证种子质量。要求种子精选率达到100%,包衣率达到30%以上,统一采用小包装供种,补贴良种质量达到国颁二级标准。同时要本着方便群众、节约成本的原则,与有关乡镇紧密配合,在项目村设立销售网点,安排专人驻点开展供种工作,确保补贴良种及时发放到户。

3、要加强项目资金管理。有关乡镇和部门要严格按照财政部和农业部联合下发的《农作物良种推广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和《省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项目种子供应办法(试行)》的要求,切实加强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设立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实行财政报帐制,严防截留或挪用等违纪违规现象的发生,确保每亩10元补贴资金全部用在农民身上。

4、要加强宣传培训。农牧部门和有关乡镇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体,采取制作专题片、出动宣传车、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宣传国家良种补贴政策,使良种补贴项目家喻户晓。农技部门要结合项目区特点制定出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抽调技术骨干深入项目实施乡村,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大力推广精量机播、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达到小麦良种良法配套种植,确保项目发挥预期效益。各项目实施乡镇都要建立一处2000亩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作为农民观摩、培训的示范基地,以点带面,切实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三、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确保良种补贴项目顺利实施

实施小麦良种补贴,是扶持粮食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是落实中央惠农政策的具体行动。有关乡镇和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协调配合,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一要加强领导,落实领导责任制。小麦良种补贴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县上已成立了由分管县长任组长,农牧、财政和项目实施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乡镇长为乡镇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对项目实施工作要负总责,具体组织项目实施,确保这项惠民政策落实到位。会后,项目领导小组要与项目乡镇负责人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农牧局还要成立项目实施技术指导小组,负责项目布局规划,制定栽培技术规程,建立项目档案和抓好农民培训工作。有关乡镇和部门要加强协调,强化指导,构建上下贯通,左右协调的组织领导体系,形成领导包抓、有关乡镇和部门主抓、村委会紧密配合、群众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二要强化管理,健全项目档案。有关乡镇和农牧局要严格按照《省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实施方案》和《省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种子供应办法》,建立良种补贴项目明细档案,制作良种推广补贴区域图,编制乡镇补贴任务分解表。在供种过程中,供种人员要填写《供种清册》和《供种卡》,由购种农民签名并按指印或盖章,确保补贴与种子一齐入户。供种结束后,项目领导小组要采取实地走访乡村干部和农户等办法,对项目良种供应情况进行抽查,确保项目工作的实效性。

优质小麦范文篇2

关键词: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皖北地区

1良种准备

(1)品种选择。当前我省在皖北推广的重点品种以新麦18、烟农19为主、皖麦19为辅。

(2)种子处理。种子包衣不仅有防病、杀虫的作用,还有壮苗的作用,是今后小麦规范栽培的方向。在精选晒种的基础上,采用种子包衣或用杀虫剂、杀菌剂、生长调节剂复合拌种,可有效防治地下害虫和预防纹枯病、白粉病和锈病的发生。

2整地施基肥

2.1增施有机肥,平衡施肥,增强地力

肥沃的土壤是小麦优质高产的基本保障,要保证小麦在获得高产的基础上,品质达到优质强筋小麦标准,对土壤肥力的要求比较高。整地时,一是要施优质有机肥45t/hm2以上,农家肥缺乏时,实行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是十分有效的措施。二是测土配方,科学施肥。中高肥力地块,一般基肥施尿素150~225kg/hm2,磷酸二铵300kg/hm2,磷酸钾225~300kg/hm2,硫酸锌15~30kg/hm2等。

2.2深耕细耙,精细整地

整地能够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是保证全苗和培育壮苗的基本措施。整地的标准是:一平、二匀、三松。一平是土地平整,深耕25cm以上,耕前粗平,耕后复平,避免出现墒沟伏脊等,做到浇水时畦内“寸水棵棵到”;二匀是墒情均匀,肥力均匀;三松是要松紧适度,没有明暗坷垃,要细耙,做到上松下实,无漏耕漏耙、无架空暗垡等。

3播种

3.1适时播种

在影响小麦形成壮苗的诸因素中,温度是最主要的因素。因此,播种期早晚是能否形成壮苗的关键,必须适期播种。气温降至16~17℃时播种,皖北地区在10月10~15日播种为宜。

3.2适量播种

播量的多少,要因地因条件因品种制宜。中产田因地力不是太好,适当增加播量,可较多地依靠主茎穗争取高产。高产田若播量过大,易引起群体过大,通风透光不好,个体生长弱,易倒伏;若适当降低播量,群体不会过大,个体健壮,抗倒,穗大,产量较高。播量的多少是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关键,不同的品种要掌握一定的播种量。

3.3播种深度

播深一般以3~4cm为宜,深浅一致,可使出苗迅速,苗齐,苗壮。播种过浅,易落干,缺苗断垄,易受冻害;过深,出苗率低,出苗时间长,苗弱,分蘖晚,分蘖少,次生根少,难以形成适宜的群体结构。

4田间管理

4.1抓好冬前冬季麦田管理

冬前冬季小麦的生育特点可概括为“三长一完成”,即长叶、长根、长蘖、完成春化阶段发育。这个时期管理的任务是:促苗齐,苗匀,苗足,培育壮苗,实现合理群体,为麦苗安全越冬和春季生育良好打好基础。

4.1.1及早查苗,补种补栽。小麦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采用于缺苗处浇底水或浸种催芽的方法。小麦三至四叶期进一步疏密补稀,将疙瘩苗疏开,栽苗后普浇1次水,确保早发赶齐。

4.1.2合理施用冬前肥水。合理施用冬前肥水是进一步培育壮苗、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关键措施。冬前肥水的施用要根据地力、苗情、墒情、气候条件等来决定。①浇冬水。一是把握好浇水时间。一般在11月底至12月初浇水,这个时候日平均气温通常在3~5℃,夜冻昼消。浇水过晚,水渗不下,遇到寒流时地面易结冰,麦苗会窒息死亡。二是浇冬水后,一定要在墒情适宜时及时划锄,破除板结,保持墒情。②追冬肥。追冬肥一般结合浇水进行,一是冬肥不应过量,对土壤肥力高、群体量大、壮苗、旺苗,应少施或不施冬肥,以免倒伏或贪青;二是不需浇冬水的麦田一般可不施冬肥;三是底肥中未施足磷肥的地块,要注意氮磷配合施用。

4.1.3深中耕断根,镇压划锄。深耘10cm以上,可以断老根,促新根,深扎根,对小麦根系有促控作用,对于群体过大的麦田能明显地控制群体的发展。对于过旺、群体过大的麦田,可以在立冬前后采用镇压措施。镇压在午后进行,以免早晨有霜冻压伤麦苗。划锄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措施,可以灭草、松土、弥补裂缝、防旱保墒、减轻或防止冻害等。

4.2加强春季麦田管理

4.2.1返青起身期管理。返青、起身期主攻旱返青,稳健生长。对群体适宜的高产麦田,小麦返青起身期可以不施肥水,以控制麦苗过旺生长。对个别群体不足的麦田,在起身前后适当施肥浇水。适时化控、除草,3月上中旬小麦起身期,对群体偏大、有倒伏危险的麦田,采用20%壮丰安乳油600mL/hm2+75%巨星干燥悬浮剂15g/hm2对水450kg均匀喷雾,起到化控防倒、化学除草的目的。

4.2.2重施拔节肥水。具体的追肥时间应根据墒情和苗情而定,一般群体适宜的高产田,宜在拔节初期至中期;对于群体偏大的麦田,宜在拔节中、后期追肥水。

4.2.3浇透孕穗水。孕穗期是小麦一生中需水临界期,此期一定要保证有充足的水分,提高结实率,增加穗粒数。

4.3注重后期管理

4.3.1浇好灌浆水。抽穗灌浆期是小麦需水最多的时期。小麦在扬花后10~15d及时浇灌浆水,以保证生理用水;同时可改善田间小气候,减轻干热风,延缓叶片和根系衰老,增加粒重,提高蛋白质、面筋含量。

4.3.2叶面追肥。小麦扬花后至灌浆期间,选择晴天下午4时以后,叶面喷施2%尿素+0.3%磷酸二氢钾,间隔7~10d连喷2遍,不但能增产,还可提高蛋白质含量,延长面团稳定时间。

优质小麦范文篇3

关键词: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皖北地区

1良种准备

(1)品种选择。当前我省在皖北推广的重点品种以新麦18、烟农19为主、皖麦19为辅。

(2)种子处理。种子包衣不仅有防病、杀虫的作用,还有壮苗的作用,是今后小麦规范栽培的方向。在精选晒种的基础上,采用种子包衣或用杀虫剂、杀菌剂、生长调节剂复合拌种,可有效防治地下害虫和预防纹枯病、白粉病和锈病的发生。

2整地施基肥

2.1增施有机肥,平衡施肥,增强地力

肥沃的土壤是小麦优质高产的基本保障,要保证小麦在获得高产的基础上,品质达到优质强筋小麦标准,对土壤肥力的要求比较高。整地时,一是要施优质有机肥45t/hm2以上,农家肥缺乏时,实行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是十分有效的措施。二是测土配方,科学施肥。中高肥力地块,一般基肥施尿素150~225kg/hm2,磷酸二铵300kg/hm2,磷酸钾225~300kg/hm2,硫酸锌15~30kg/hm2等。

2.2深耕细耙,精细整地

整地能够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是保证全苗和培育壮苗的基本措施。整地的标准是:一平、二匀、三松。一平是土地平整,深耕25cm以上,耕前粗平,耕后复平,避免出现墒沟伏脊等,做到浇水时畦内“寸水棵棵到”;二匀是墒情均匀,肥力均匀;三松是要松紧适度,没有明暗坷垃,要细耙,做到上松下实,无漏耕漏耙、无架空暗垡等。

3播种

3.1适时播种

在影响小麦形成壮苗的诸因素中,温度是最主要的因素。因此,播种期早晚是能否形成壮苗的关键,必须适期播种。气温降至16~17℃时播种,皖北地区在10月10~15日播种为宜。

3.2适量播种

播量的多少,要因地因条件因品种制宜。中产田因地力不是太好,适当增加播量,可较多地依靠主茎穗争取高产。高产田若播量过大,易引起群体过大,通风透光不好,个体生长弱,易倒伏;若适当降低播量,群体不会过大,个体健壮,抗倒,穗大,产量较高。播量的多少是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关键,不同的品种要掌握一定的播种量。

3.3播种深度

播深一般以3~4cm为宜,深浅一致,可使出苗迅速,苗齐,苗壮。播种过浅,易落干,缺苗断垄,易受冻害;过深,出苗率低,出苗时间长,苗弱,分蘖晚,分蘖少,次生根少,难以形成适宜的群体结构。

4田间管理

4.1抓好冬前冬季麦田管理

冬前冬季小麦的生育特点可概括为“三长一完成”,即长叶、长根、长蘖、完成春化阶段发育。这个时期管理的任务是:促苗齐,苗匀,苗足,培育壮苗,实现合理群体,为麦苗安全越冬和春季生育良好打好基础。

4.1.1及早查苗,补种补栽。小麦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采用于缺苗处浇底水或浸种催芽的方法。小麦三至四叶期进一步疏密补稀,将疙瘩苗疏开,栽苗后普浇1次水,确保早发赶齐。

4.1.2合理施用冬前肥水。合理施用冬前肥水是进一步培育壮苗、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关键措施。冬前肥水的施用要根据地力、苗情、墒情、气候条件等来决定。①浇冬水。一是把握好浇水时间。一般在11月底至12月初浇水,这个时候日平均气温通常在3~5℃,夜冻昼消。浇水过晚,水渗不下,遇到寒流时地面易结冰,麦苗会窒息死亡。二是浇冬水后,一定要在墒情适宜时及时划锄,破除板结,保持墒情。②追冬肥。追冬肥一般结合浇水进行,一是冬肥不应过量,对土壤肥力高、群体量大、壮苗、旺苗,应少施或不施冬肥,以免倒伏或贪青;二是不需浇冬水的麦田一般可不施冬肥;三是底肥中未施足磷肥的地块,要注意氮磷配合施用。

4.1.3深中耕断根,镇压划锄。深耘10cm以上,可以断老根,促新根,深扎根,对小麦根系有促控作用,对于群体过大的麦田能明显地控制群体的发展。对于过旺、群体过大的麦田,可以在立冬前后采用镇压措施。镇压在午后进行,以免早晨有霜冻压伤麦苗。划锄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措施,可以灭草、松土、弥补裂缝、防旱保墒、减轻或防止冻害等。

4.2加强春季麦田管理

4.2.1返青起身期管理。返青、起身期主攻旱返青,稳健生长。对群体适宜的高产麦田,小麦返青起身期可以不施肥水,以控制麦苗过旺生长。对个别群体不足的麦田,在起身前后适当施肥浇水。适时化控、除草,3月上中旬小麦起身期,对群体偏大、有倒伏危险的麦田,采用20%壮丰安乳油600mL/hm2+75%巨星干燥悬浮剂15g/hm2对水450kg均匀喷雾,起到化控防倒、化学除草的目的。

4.2.2重施拔节肥水。具体的追肥时间应根据墒情和苗情而定,一般群体适宜的高产田,宜在拔节初期至中期;对于群体偏大的麦田,宜在拔节中、后期追肥水。

4.2.3浇透孕穗水。孕穗期是小麦一生中需水临界期,此期一定要保证有充足的水分,提高结实率,增加穗粒数。

4.3注重后期管理

4.3.1浇好灌浆水。抽穗灌浆期是小麦需水最多的时期。小麦在扬花后10~15d及时浇灌浆水,以保证生理用水;同时可改善田间小气候,减轻干热风,延缓叶片和根系衰老,增加粒重,提高蛋白质、面筋含量。

4.3.2叶面追肥。小麦扬花后至灌浆期间,选择晴天下午4时以后,叶面喷施2%尿素+0.3%磷酸二氢钾,间隔7~10d连喷2遍,不但能增产,还可提高蛋白质含量,延长面团稳定时间。

优质小麦范文篇4

论文摘要针对涡阳县主推优质小麦品种的特征特性,制定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1选用良种

主推皖麦38、烟农19、皖麦50、周麦18、西农979等5个品种。

1.1皖麦38

该品种属半冬性,抗寒性强,中熟,全生育期230d左右。株高80~85cm,较抗倒伏。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籽粒卵圆形,白粒,角质,千粒重38g。中感条锈病(慢锈)、白粉病、赤霉病,中感纹枯病。蛋白质含量14.2%,湿面筋含量36%,沉降值51.8mL,吸水率60.9%,稳定时间9.7min。

1.2烟农19

该品种属半冬偏冬性多穗型中晚熟品种。幼苗半匍匐,叶窄长,叶色深绿,苗壮;株型紧凑,叶片上冲,株高85~90cm;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抗寒性好,耐瘠耐渍;后期活力好,熟相好;中抗白粉病、纹枯病;穗近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小穗排列紧,每穗结实30~35粒;籽粒饱满度好,角质,千粒重40~42g,粗蛋白含量13.8%,湿面筋含量37.5%,属优质蒸煮类小麦品种。

1.3皖麦50

该品种为半冬性的中筋小麦品种,生育期235d左右,比对照皖麦19早熟2d。幼苗半匍匐,叶色浓绿,叶片宽厚,抗寒性较强;苗期起身略晚,两极分化快,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株型紧凑,叶片上冲,株高83cm左右,茎秆坚硬抗倒,产量三因素协调,落黄性好。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半角质。中抗纹枯病,中感白粉病,高感赤霉病。

1.4周麦18

该品种为半冬性中熟品种。幼苗半匍匐,苗期长势较壮,叶细长,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株型半紧凑,叶片上冲,株高80cm,根系活力强,耐旱、耐渍,抗倒伏;长纺锤形穗,小穗排列较密,大穗,结实性好;籽粒均匀、饱满、有黑胚;成穗数570~600万穗/hm2,穗粒数35~40粒,千粒重45~50g;丰产性好,抗干热风,成熟落黄好。高抗叶锈病,中抗白粉病、条锈病和叶枯病,感纹枯病。

1.5西农979

该品种属半冬性,早熟。幼苗匍匐,叶片较窄,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株高75cm左右,茎秆弹性好,株型略松散,穗层整齐,旗叶窄长、上冲。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较饱满,色泽光亮,黑胚率低。越冬抗寒性好,抗倒春寒能力稍弱,抗倒伏能力强,不耐后期高温,有早衰现象,熟相一般。中抗至高抗条锈病,慢感锈病,中感赤霉病和纹枯病,高感叶锈病和白粉病。田间自然鉴定,高感叶枯病。

2精细整地

前茬作物收获后,要及时深耕,耕深20~25cm。并耙透耙匀,特别是旋耕的地块,一定要耙实,做到上虚下实,以利种子萌发和根系生长。同时对于地下害虫较多的地块,要采取土壤处理的方法杀灭地下害虫,可用40%辛硫磷或40%的毒死蜱4.5kg/hm2,拌干细土300kg随犁撒施。

3种子处理

播前要精选种子和晒种,并进行药剂拌种。药剂拌种:每50kg种子可用40%的甲基异柳磷或40%的辛硫磷100mL,对水2.5~3.0kg拌种,拌种后闷3~4h,再拌20%三唑酮乳油75mL,阴干后即可播种。

4平衡施肥

施肥原则:有机无机结合,氮磷钾和微量元素平衡配比,氮素化肥在保证总氮量的基础上,注意落实前氮后移。高产田块底施有机肥30t/hm2以上,纯氮225~240kg/hm2(尿素487.5~525.0kg/hm2,其中70%作基肥施用,30%拔节期追施),五氧化二磷112.5~135.0kg/hm2(普钙937.5~1125kg/hm2),氧化钾90~135.0kg/hm2(氯化钾150~225kg/hm2),硫酸锌、硫酸锰各15kg/hm2,也可根据各乡镇取土化验结果,确定各乡镇肥料配方。

5适期早播,足墒下种

皖麦38、烟农19适播期10月1~20日,皖麦50、周麦18、西农979适播期10月8~20日,在适播期内尽量早播。播种时一定要做到足墒下种,保证一播全苗。6精细播种

推广精量半精量播种,皖麦38、烟农19播量90~135kg/hm2,皖麦50、周麦18、西农979播量105~150kg/hm2,晚播适当加大播量,行距23~25cm,播深3~5cm,切忌播种过深。

7科学管理

7.1适时灌溉

适时浇好越冬水、起身拔节水和孕穗水。遇到连阴雨天气田间积水时要及时排涝。

7.2防冻保苗

根据天气变化情况,采取追施腊肥、灌水等措施,防止越冬期冻害和倒春寒的危害。

7.3控旺防倒

2月下旬至3月上旬,用5%的烯效唑525~600g/hm2,或15%的多效唑750~1050g/hm2对水喷雾,防止旺长和后期倒伏。

7.4化学除草

小麦越冬前或返青至拔节前开展化学除草,药剂可选用75%杜邦巨星15~18g/hm2、5.8%麦喜150mL/hm2、40%快灭灵30~60g/hm2等,对水450kg喷雾。

7.5防病治虫

重点防治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锈病、穗蚜、麦蜘蛛、吸浆虫。防治纹枯病,可选用20%的井冈霉素375~750g/hm2或30%戊唑醇悬浮剂150mL/hm2对水喷雾;防治赤霉病,可选用80%的多菌灵超微粉1.125~1.500kg/hm2对水喷雾;防治白粉病、锈病,可选用30%戊唑醇悬浮剂150mL/hm2对水喷雾。防治穗蚜,可选用10%的吡虫啉225~300g/hm2,或24%的添丰225~300g/hm2对水喷雾;防治麦蜘蛛,可选用40%的氧化乐果1125mL/hm2对水喷雾;防治吸浆虫,蛹期可用40%的辛硫磷3.00~3.75kg/hm2,或40%的毒死蜱3.00kg/hm2,拌干细土撒施,成虫期用40%的毒死蜱1.125~1.500kg/hm2,或4.5%的高效氯氰菊酯750g/hm2对水喷雾。

7.6追肥保优

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追施拔节肥尿素150kg/hm2左右。无灌溉条件的,拔节肥应根据雪雨情况,适当提前。

7.7叶面喷肥

小麦灌浆后进行叶面喷施,用尿素7.5kg/hm2加磷酸二氢钾2.25~3.00kg/hm2或麦满仓600~750mL/hm2对水750kg叶面喷施,每隔7~10d喷1次,连续2次。

优质小麦范文篇5

一、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1、指导思想:以中央、省两个“一号文件”为指导,以提高小麦集中供种率和整体化生产水平为中心,以优质化、专用化、市场化为导向,以试验、示范、推广为手段,采取科技服务与政策扶持相结合,促进我县优质专用小麦的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实现良种良法相配套和高产优质相结合,不断提高我县优质专用小麦生产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2、补贴面积金额:今年在全县18个乡镇,按照区域化和标准化生产要求,实施3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每亩地国家补贴10元。

二、主要措施

1、实行区域化布局,提高规模化生产水平。针对我县山区、丘陵、平原兼备的自然条件,在小麦生产布局上,各乡镇要结合各自实际,按照全县的总体规划和百亩点、千亩方、万亩片的要求,合理制定区域化种植规划,在区域片内严禁出现插花田,大力推广优质专用小麦,带动全县小麦良种化水平的提高。

2、健全和完善小麦良种推广繁育体系,保证良种供应。一是充分发挥销售主渠道的作用,建立健全小麦良种繁育、销售网络,切实解决小麦集中供种难的问题。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全县上下一体的统一供种体系。二是加强政府引导和资金扶持,提高集中供种的组织化水平。各乡镇要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通过测土配方,选择适宜品种,建立集领导指挥田、良种繁育田和高产示范田“三田合一”的小麦区域化示范工程。三是加强种子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农业执法部门要依法加大对种子的监管力度,严格查处假冒伪劣种子和坑农害农现象的发生。同时要搞好技术服务和指导,让广大农民群众购的明白,种的放心。

3、严格落实国家对良种的补贴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按照国家补贴政策,全县30万亩补贴面积,分配到18个乡镇(见附表),按每亩地用种7.5公斤,每公斤2.8元计,除国家每亩补贴10元外,每公斤种子尚需筹集1.47元(每亩地11元),或采取以粮换种的形式。

4、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统供氛围。各级各单位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召开现场会议、新闻宣传、典型对比、信息引导等形式,让广大农民充分了解国家的激励政策和实行小麦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统一供种带来的好处,切实转变"家家种田、户户留种"的传统习惯,让广大农民群众从思想上、行动上真正接受统一供种,努力营造广大农民群众自觉自愿种植优良品种的氛围。

三、加强组织领导

1、成立领导小组

为了搞好全县3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项目的落实,经县政府研究决定成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组长:周寿宗

副组长:管修学王洪志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成员:陈荣良彭善和王启发陈康

办公室设在农业局,彭善和兼任办公室主任。各乡镇要根据县里统一要求成立相应领导机构,确保该项目的顺利完成。

2、制订岗位责任,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

优质小麦范文篇6

摘要:分别介绍了小麦播种期、返青拔节期、孕穗至抽穗扬花期、灌浆期病虫害防治技术,以供广大农户参考。

关键词:小麦;病虫害防治;播种期;返青拔节期;灌浆期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沭阳县优质小麦发展迅速,但生产过程中,病虫害始终是制约产量和品质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优质小麦的病虫害防治,要根据小麦不同品种的不同特性,在搞好测报的基础上,按照防治指标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为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其发生、蔓延,提高优质小麦的商品性,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增加农民收入,现将优质小麦各生育期的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简述如下,供广大农民参考。

1播种期

小麦播种期病虫害防治是整个生育期防治的基础,有利于压低小麦全生育期的病虫基数。此期防治重点是纹枯病、地下害虫、吸浆虫等种传、土传病虫害。防治措施主要是土壤处理、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g拌种100kg,可有效预防黑穗病、纹枯病、白粉病等。金针虫主发生区,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与水、种子按1∶80∶800~1000的比例拌匀,堆闷2~3h后播种;蛴螬主发生区,用50%辛硫磷乳油与水、种子按1∶(50~100)∶(500~1000)的比例拌种,可兼治蝼蛄、金针虫;吸浆虫重发区,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辛硫磷颗粒剂30~45kg/hm2拌砂或煤渣375kg制成毒土,在犁地时均匀撒于地面翻入土中。种子包衣也是防治病虫害的一项有效措施,各地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病虫种类,选择适当的种衣剂配方,如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100~200mL与100kg种子进行包衣,可预防纹枯病、黑胚病、根腐病等多种病害,若加入适量的甲基异柳磷乳油,则可病虫兼治。

2返青拔节期

返青拔节期的防治重点是小麦纹枯病、吸浆虫、麦蜘蛛及地下害虫。纹枯病是近年来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对小麦的产量影响较大,特别是高产地块影响更大。在小麦纹枯病防治中,存在着轻视返青期的喷雾防治且防治时间又偏晚的现象,这是小麦纹枯病防效差的主要原因。因此,要重视返青期的防治,把握好防治适期。根据病虫害防治指标,采用对路药剂开展防治,大力应用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施药剂技术,实行科学防治。小麦返青至拔节期主要病虫的防治指标是,纹枯病病株率为15%~20%,地下害虫为害麦苗被害率3%,麦蜘蛛为单行600头/m。防治纹枯病可用5%井冈霉素2250~3000mL/hm2对水1125~1500kg喷麦茎基部,间隔10~15d再喷1次;防治地下害虫可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600~750mL/hm2喷麦茎基部;防治麦蜘蛛可用73%克螨特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

吸浆虫重发区,要抓住这时麦苗小、容易操作的有利时机,当吸浆虫幼虫上升到土表活动时进行第2次土壤处理,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2250~3000mL/hm2对水适量,拌细土375kg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然后浅锄,将药剂翻入土中,再浇水;或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30kg/hm2拌细土300kg,均匀撒施于土表。

3孕穗至抽穗扬花期

孕穗至扬花期是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叶枯病、赤霉病、颖枯病、麦蚜、1代蚜虫和吸浆虫等多种病虫集中发生期和危害盛期。常年这些病虫害以麦蚜发生面积最大,为害最重。小麦孕穗至扬花期是小麦形成产量非常重要的时期,又是多种病虫集中发生危害盛期,一旦病虫危害就可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此期是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的最关键时期,应切实做好病虫害的预防和防治,确保小麦优质丰产。利用天敌控制麦蚜。麦田是多种天敌的越冬场所和早春繁殖基地,保护好麦田天敌不仅有利于控制小麦害虫,而且也是后茬作物害虫天敌的主要来源,应注意保护利用。

药剂防治要根据小麦病虫害防治指标,抓住防治适期,采用对路药剂开展防治,大力应用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施药技术,实行科学防治。

(1)孕穗至扬花期主要病虫的防治指标是,条锈病为病叶率2%~5%,叶锈病为病叶率5%~10%,白粉病为病叶率10%;麦蚜为500头/百穗,1代钻虫为25头/m2,吸浆虫蛹期2500头/m3、成虫期为5000~7500头/m3。

(2)对路的药剂、用药剂量和用药方法是:防治锈病、白粉病可用25%百理通可湿性粉剂450g/hm2或40%粉锈宁乳油750~1125mL/hm2喷雾;防治赤霉病、叶枯病和颖枯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125~1.500kg/hm2喷雾;防治麦蚜可用2.5%敌杀死乳油150~225mL/hm2或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120~150g/hm2喷雾;防治1代黏虫可用50%辛硫磷乳油750~1125mL/hm2喷雾。

(3)混合施药技术应根据防治对象和防治指标科学运用,单种病虫发生重而其他发生轻时应进行单施药防治,以免造成浪费和农药污染。

(4)小麦赤霉病和颖枯病要以预防为主,孕穗期如遇连阴天气,在小麦扬花后要喷药预防。小麦吸浆虫虽是穗期为害的害虫,但防治适期在4月中下旬的蛹期,应在蛹期适时开展防治,提高防治效果,可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2250~3000mL/hm2对细沙或细沙土450~600kg撒施地面并划锄,施后浇水防治效果更佳;若蛹期未能防治,在吸浆虫成虫期防治,可在田间小麦70%左右抽穗时,用50%辛硫磷乳油750~1125mL/hm2喷雾。

4灌浆期

灌浆期是多种病虫害危害高峰期,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此期防治重点是白粉病、锈病、麦穗蚜等。防治白粉病、锈病的方法同上,同时可兼治叶枯病等。用2.5%辉丰菊酯乳油300~450mL/hm2或25%快杀灵乳油375~525mL/hm2,对水750kg进行喷雾,可有效防治麦穗蚜。以上杀菌杀虫剂可一次性混合使用。若田间天敌与蚜虫的比例大于1∶120时就不必再用防治蚜虫的杀虫剂。小麦黑胚病严重影响小麦品质,发展优质小麦必须注意防治小麦黑胚病。除选用抗黑胚病品种外,还要特别注意搞好小麦扬花灌浆期的防治。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300~450g/hm2,对水750kg防治效果最好,使用多菌灵、三唑酮、代森锰锌也有一定防治效果。应在灌浆初期和中后期各防治1次。

参考文献

[1]赵文先,李子钦,赵存虎,等.卫福混配剂防治小麦病虫害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0(4):9-10.

[2]杨文才,杨华宏.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配套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5(8):25.

优质小麦范文篇7

一、投资计划

根据**市发展计划委关于下达菏泽市国家大型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第一批投资计划的通知要求,县计委及时向县委、县政府领导作了汇报,并组织了专业技术人员对项目区进行了实地勘测,选择了土壤条件好,生产潜力大,水利、交通有基础,资金配套有保证,领导班子得力,干群积极性高的乡村,编制了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呈报市计委,并得到批复同意。项目总投资223.75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45万元,乡镇自筹78.75万元。

二、加强领导

国家大型优质小麦基地建设功在当今,利在后世,是我县农业生产的一件大事,必须强化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因此,县里成立了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计委、财政局、水务局、农业局、审计局以及有关乡镇的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县计委。项目建设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具体负责实施,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三、施工情况

项目单位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招标,施工时,工程技术人员时刻监控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县基地办定期检查,发现不合格工程,必须重新翻工,确保了工程质量,基本完成了任务,共打机井195眼,建生产桥1座,涵洞4座。从检查情况看,有些乡镇井房建设配套设施不够。

四、财务管理

由县计委和县财政局两家共同监督项目建设单位的资金使用。建设单位严格按要求用好资金,设立了专帐、专户,由专人进行管理,资金的拨付分阶段进行,先拨付启动资金,根据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陆续拨付,资金全部用在了项目上,杜绝了挪用占用和发工资现象,制定了财务管理细则,自觉接受财政、审计等部门监督检查,从而保证了专款专用,保证了工期和施工质量。

五、效益分析

优质小麦范文篇8

各镇、街道农技站: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调动下,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大提高,粮食播种面积增幅较大,2009年全市小麦收获面积达39.4万亩,但由于受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单产水平仍然不高。为了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进一步加强小麦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特提出2010年小麦生产意见。

一、2010年小麦生产指导思想与目标

2010年我市小麦生产的指导思想是:以稳定播种面积为基础,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为根本出发点,以保护和提高小麦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切入点,以提高品质、提高单产、增加效益为目标,以增加科技含量为手段,努力增加投入,确保小麦生产稳步发展。

2010年我市小麦生产目标:努力实现一个稳定、两个确保、两个突破。"一个稳定"即全市小麦播种面积稳定在40万亩以上。"两个确保"即确保全市小麦总产1亿公斤以上,确保优质麦面积在20万亩以上。"两个突破"即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要有一个新的突破,按规划要求抓好实施;优质小麦产业化开发要有新的突破,在优质专用、优质优价上创出新路。

二、突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按照省委、省政府2009年年初提出的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精神,我市被确定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建设的重点县市,要求2010年建设1万亩核心示范区。同时继续完善三十大强市富民工程栲栳2万亩小麦种植小区和黄营金禾小麦专业合作社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各镇、街道要站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对我市粮食生产的重要意义,切实将示范区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摆在议事日程,将上级财政支农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捆绑使用,向示范区进行倾斜;同时要出台优惠政策,引导全社会投入示范区建设,为示范区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形成齐抓共管的浓厚氛围。

三、加大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力度,提高小麦生产技术含量

(一)良种运用抓普及。因地制宜选择优良品种,是小麦夺取高产的前提,2010年品种选用要严格按种植区划进行,具体为水地推广永麦3号、临远3158、临丰615、晋麦77、烟农19,吸浆虫常发区积极推广晋麦81(RI-11)。旱地以临旱536、运旱21-30、TX006为主。依托国家良种全覆盖政策和我省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示范项目,力争全市统供率达到80%,包衣率达到30%。同时要加强优质小麦新品种石麦15的引进、试验、示范工作,抓好种子繁育基地建设,为今后优质小麦生产提供种源。

(二)地力培肥抓还田。机械化秸秆还田直播栽培技术,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发展持续农业,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也是解决焚烧秸秆,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最好办法。小麦高茬还田覆盖、玉米秸杆直接还田技术,通过近几年大力推广已基本普及,今年要依托山西省玉米秸秆还田补助项目,积极应用"三项技术"中的有机肥施用,增加有机肥投入的数量和面积,力争两三年内,我市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1-0.2个百分点。

(三)适期播种抓机械。要吸取近年来因小麦早播造成冬前旺长、春季冻害的沉痛教训,做到因地制宜,适期播种。正茬麦田适播期掌握在10月1-8日,玉米回茬麦田提倡玉米晚收,小麦晚播的"两晚"高产栽培技术,适期播种的麦田,要大力推广半精量机械播种技术,提高机械播种面积,力争全市机械播种面积达到95%以上。

(四)病虫草鼠害抓综防。在防治策略上要采取严把播期拌种关和搞好生育期病虫草鼠害无害化综合治理相结合,加强病虫预测预报,大力推广小麦病虫草鼠害综合治理技术。地下害虫和吸浆虫发生严重的地块,可亩用辛硫磷颗粒剂2-2.5千克进行土壤处理,犁地前均匀撒施地表随犁地翻入土中;也可亩用3%辛硫磷颗粒剂2-2.5千克均匀施于地面,随后将其翻入土中。防治小麦全蚀病、白粉病、锈病等可选用15%粉锈宁(三唑醇)、2%立克秀粉100-150克,也可选用10-15千克种子用5亿/克消蚀灵100克拌种,拌种前先将种子喷至湿润,然后将药剂均匀地混拌在种子上。防治小麦腥黑穗,可用12.5%烯唑醇可湿粉剂15克加入3千克水,拌30千克麦种,拌匀后堆闷10小时播种;或每100公斤小麦用40%五氯硝基苯500克、50%多菌灵、70%甲基托布津可湿粉剂200-300克。还可选用2%立克秀有效成分2-3克拌100公斤小麦种子,或20%粉锈宁乳油按种子量的0.08-0.1%拌种。防治蛴螬、蝼蛄、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可选用种衣剂拌种或用50%辛硫磷乳油100克加水2-3千克拌种50千克,拌匀后堆闷2-3小时。病害与虫害综合发生的地块,可用杀虫剂和杀菌剂混合拌种,用药量按单独使用的剂量,播量要适当加大1-2千克,先拌杀虫剂堆闷后再拌杀菌剂,随后立即下种,并要随拌随播,不可久置。

(五)综合技术抓配套。任何一个新品种的应用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技术进行配套,才能发挥出最好的增产效果。在今年的小麦生产中各镇(街道)要重点抓好良种良法配套,推广简化栽培技术,低小麦生产成本。

四、加强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推进优质小麦产业化进程

近年来,我市优质专用小麦面积逐年增加,小麦龙头加工企业也有较快发展,但优质麦产业化发展仍徘徊不前,其主要原因就是优质专用小麦基地建设滞后,没有形成规模效应,表现在优质不能优价,优质不能专用,因而影响了产业化进程。2010年我们要千方百计加强优质专用小麦基地建设,栲栳镇要建成一个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张营、蒲州、城东、城西、虞乡等5个小麦生产重点镇(街道)至少要建成一个千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向一村一个主推品种发展,推进优质小麦规模化种植,实现优质优价,优质专用。具体措施上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鼓励龙头企业发展优质专用小麦订单基地。要为龙头企业提供市场预测信息、技术、资金等服务,积极协调各方关系,创建良好的环境,帮助和鼓励龙头企业发展优质专用小麦订单基地。

优质小麦范文篇9

1发展现状

河南省位于华北地区,为大陆性季风气候。河南省小麦的生长发育具有分蘖期长、幼穗分化期长、籽粒灌浆期短的特点。河南省以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为主,小麦和玉米轮作,对早熟性要求较高。

1.1总产实现稳定增长

自2012年以来,河南省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540万hm2以上,2018年达到574万hm2,占全国小麦面积的25%,稳居全国首位。河南省是全国唯一一个连续6年小麦年产量逾3500万t的省份,2020年河南小麦总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3753.13万t,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28.5%,持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表1)。河南省小麦总产量从2012年的3223.07万t增长到2020年的3753.13万t,增长了16.8%,年均涨幅1.8%,实现了稳定增长。

1.2小麦单产水平持续提高

随着一大批高产小麦新品种的大面积推广以及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落实,河南省小麦单产水平快速提高。2020年河南省小麦单产水平达到6.61t/hm2,居国内各小麦生产省份小麦单产的首位。2021年修武县小麦高产示范田小麦产量达到了13.47t/hm2,较全国小麦单产纪录(12.85t/hm2)增加0.62t/hm2,刷新了全国小麦高产纪录。

1.3优良小麦品种选育取得重大进展

河南省小麦总产量的增加主要源于品种创新带来的单产提高,品种对小麦增产的贡献率达45%以上。河南省育成的小麦品种数量和应用面积均居全国领先水平。2009—2020年,全国范围内通过国审的小麦品种共有440个,其中河南省育成的品种有133个,占总品种数的30.3%。2010年以来,河南省育成的矮抗58、郑麦366、郑麦7698、周麦22、百农207等品种的生产应用面积均在66万hm2以上。小麦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共11项,其中河南省获得二等奖4项、一等奖1项。

1.4小麦种植结构逐步优化

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河南省省长提出“四优四化”工程,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生产,重点示范推广了郑麦366、新麦26等一批能够替代进口小麦的优质新品种和配套的标准化生产技术。“十三五”期间,河南省优质小麦规模化种植面积已由100万hm2发展到200万hm2,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15.86%,涌现出了如延津优质强筋、淮滨优质弱筋、息县酿酒小麦等新型优质专用小麦。河南省小麦生产质量、种植效益和品牌知名度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小麦产业优化升级提供了支撑。

1.5创建新型小麦产业经营联合体

河南省率先探索出了“科研单位+企业+合作社”三位一体的优质小麦订单生产经营模式,初步实现了优质小麦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科研单位以科技为支撑,不断提供优良新品种和专业化配套技术服务;加工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优质商品麦进行加价收购、贸易和深加工;农业专业合作社以种植效益为推动力,组织农户建立规模化生产基地。各方签订合同,明确权益和职责,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型产业联合体,从而实现了优质麦生产、收购、销售及加工的有效衔接,有效解决了优质小麦产销脱节的难题。

1.6小麦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不断创新

按照“秸秆还田必须深耕、旋耕地块必须耙实”技术标准要求,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和机械深耕等技术措施。严格把握播期、控制播量,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机械匀播技术以及前氮后移技术,不仅提高了肥料利用率,还大幅提升了小麦品质。利用监测预警技术,加大病虫害防控力度,在播种期防控率达到100%;大力推行“一喷三防”防病延衰技术,促进灌浆、提高粒重,防治技术实现集成联动。1.7小麦加工企业数量及产能全国领先河南省在小麦加工领域居全国领先水平。河南省小麦面粉产量常年在2700万t左右,居全国第一位,占全国总产量的30%以上[3]。中国小麦粉加工50强企业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安徽、广东、江苏、陕西等省份,其中河南省小麦粉加工50强企业最多,共有8家,居全国第一位。河南省生产出大量的速冻饺子、冻汤圆、方便面、馒头。河南省的饼干产量也居全国第一位。

2存在的问题

2.1小麦单产水平仍有上升空间

当前,我国粮食年生产能力约6亿t。据测算,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14.5亿人,粮食需求将达到7亿t。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为了满足未来国内粮食需求,保证粮食产量年均至少增长1%,要守住“18亿亩的耕地红线”,通过提高单产保障粮食总产量的增加。为了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依靠科技进步,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提高小麦单产,仍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促进河南省小麦产业发展的关键课题[4]。

2.2优质专用型小麦品种不够丰富

长期以来,生产上追求产量最大化,导致河南省小麦高产品种多、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相对缺乏。目前河南省推广的优质品种基本上都是强筋品种,弱筋品种较为缺乏[5]。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市场对小麦的需求呈多元化,其中对酿酒专用、高抗性淀粉、富锌等营养、健康的小麦需求日益旺盛,但相应的品种严重缺乏,满足不了市场的多元化需求[6]。

2.3小麦种植效益偏低

现阶段河南省小麦种植仍以一家一户分散式经营为主,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模式,导致生产成本过高,仅肥料投入就是美国的2倍左右。同时,近年来优质小麦价格持续走低,与普通麦的价格差距明显缩小,基本维持在2.5元/kg左右,与普通麦的价格差已不到0.2元/kg,优质麦种植效益显著下降。优质麦的生产、收获、储藏和销售等环节均需要一定的费用,一些合作社、粮食经销商或中间商因风险承担能力弱,且缺乏快速、有效、安全、稳定的金融融资渠道,而不敢扩大生产,导致合同履约率偏低,严重影响到农户种植积极性。

2.4产业化组织形式较为单一

目前,优质麦生产仍以政府主导,或以企业及生产者自发结合生产为主,科研单位参与度有待提高,“产、学、研、用”不能有效结合,“产、供、销、加”脱节现象仍普遍存在,中间缺乏交流的平台、联系的纽带以及有效的组织形式和运转模式。

2.5产业链仍需进一步延长

现阶段的小麦品种与品质尚不能满足多元化的加工需求,精深加工和副产品利用很少,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河南省小麦加工企业大多数仍以普通面粉的初级加工为主,高附加值的专用粉仅占加工总量的11%左右,专用预混合粉和营养强化粉比例不足1%。亟须对产品结构调整升级,延长加工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3对策

3.1加强政策支持,实现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

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是我国小麦生产第一大省、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也是我国粮、油等农产品重要的加工和贸易中心,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但是,在河南省南部和西北部,受生产条件(水利和农田基础设施)、耕作制度以及生产成本和生态环境的制约,进一步提高单产难度很大;同时,河南省也面临着如何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前提下调整种植结构、实现农民增收的问题。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议继续对河南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小麦育种投入,确保河南省小麦产量、质量双提升,实现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完善农机具补贴机制。加大对农业合作社的政策支持和经济补贴,大力培育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示范带动周边农户发展。

3.2加快科技创新引领,强化科技创新对小麦产业的支撑

良种是农业生产的核心要素,是种业发展的命脉[7]。大力发展现代育种技术、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是河南省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保障。一是加大对小麦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拓宽研发经费来源渠道,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小麦科技创新,提升科研资源集中度,提高科技研发效能。同时鼓励科研单位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注重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继续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科技创新成效。二是加快推进育种技术创新,积极广泛利用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三是加快组建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农业基础学科建设,加快高素质农民培养,推动科研院所与粮食大县和加工企业对接合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撑。积极引进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激励机制,为小麦产业科技持续创新提供智力保障。

3.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

一是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重要抓手。统筹推进耕地地力提升,统筹退化耕地治理、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深耕深松、轮作休耕等土壤改良措施,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药一体化等栽培技术,切实提升耕地内在质量和粮食产出能力。二是在规模化种植过程中不断完善农业生产所需的配套设备、发展电力灌溉、修建道路、推广机械化收割等,从而降低人工成本,为小麦丰产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3.4创新生产组织形式,构建科研成果转化新体系

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新型经营主体的组织纽带作用以及科研单位的技术服务优势,建立全产业链合作关系,优化产业布局,整体衔接推进,实现小麦产业快速发展[8]。一是搭建产、学、研、用对接平台。以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为抓手,推动科研单位、高科技企业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深层次合作,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联合体。实现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上中下游有机衔接的协同协作新格局。二是促进产创融合。以创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树立目标意识、产业意识和协作意识,促进产创融合、科企融合。大力培育加工龙头企业和加工集群,改变粮食加工企业数量多而散、规模小、研发弱、品牌影响力小的现状,加快推动优良专用新品种培育、品质提升、品牌孵化和标准化生产,提高加工集中度和品牌知名度,整体提升河南省小麦产业竞争力。三是加快成果推广体系构建。发挥科研院所、相关高校等单位的技术优势,组织专家以科技特派员、科技副县长等身份,通过蹲点、挂职等方式提供长期成果技术推广服务。

3.5加快小麦大数据平台建设,以推进产业实现信息化

优质小麦范文篇10

一、我市粮食生产现状分析

**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黄淮海经济区腹地,全市耕地面积204万亩,农业人口119万人,占总人口的50.8%。盛产小麦、玉米、大豆等,小麦播种面积达160万亩,正常年景小麦产量在60万吨左右。濉溪县是国家优质粮生产基地,小麦是第一大农作物,优质小麦比重大,是国家优质专用小麦良种和农业部良种补贴项目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我市连续多年实施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和国家优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建立了36万亩小麦高产攻关核心区和70万亩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区,实施了标准粮田建设、高蛋白大豆良种繁育等一批部、省级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通过项目推动和示范引导,全市已形成100万亩优质小麦、60万亩高蛋白大豆、40万亩优质饲料用玉米规模生产基地,粮食生产单产、质量、效益同步提高,正在逐步形成优质化、规模化、区域化的生产格局。近年来,通过通过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开展粮食精深加工,我市创出了鲁王、鲁南、天宏等知名品牌,大大延长了优质小麦产业链。

1、粮食(小麦)生产特点。20**年午季,全市小麦面积177.4万亩,比上年增加13.2%,单产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达422公斤,比上年增长4.6%,总产74.86万吨,比上年增长18.4%,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新高。我市所承担的农业部70万亩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区平均单产440.8公斤,比去年增产14.8公斤。全市36万亩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平均单产491.2公斤,同时出现了一批高产超高产典型,百善镇叶柳湖村出现了万亩以上的超千斤的丰产示范方,最高单产637公斤。增产的原因:一是小麦良种的推广起到了作用;二是雨水气候适宜,天气条件较好,有利小麦生产;三是小麦病虫害较少。

通过高产攻关活动,小麦品种结构趋于合理,积极推广半冬性、弱冬性品种,基本上不使用春性品种。优质小麦品种种植面积140万亩以上,其中烟农19面积110万亩,皖麦19面积30万亩,周麦18面积5万亩。优质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其中70万亩良种补贴项目示范区优质率100%,全部实现了订单收购。

20**年我市小麦生产呈现出亩均单产提高、成本上升、价格上涨、收益增加的特点。

2、粮食(小麦)生产情况。今年秋季,全市秋播面积约200万亩,其中小麦165万亩,大麦、蚕豌豆20万亩,发展小麦预留行、间作套种20万亩。实行优质小麦同一品种连片种植、规范化栽培、专业化生产,发展订单农业,提高规模种植效益。全市种植小麦165万亩,其中烟农19、皖麦19、周麦18等优质小麦种植面积就在150多万亩,占全部种植面积的90%以上。全市安排小麦良种补贴项目面积70万亩,其中濉溪县55万亩,烈山区15万亩。实现统一供种700万公斤。同时,省下达了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面积30万亩(其中濉溪县25万亩,烈山区5万亩),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分别在相山区和杜集区安排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各1万亩。预计明年,我市小麦单有望突破430公斤。今年秋季粮食生产抓的早、抓的紧,秋种面积落实非常顺利。各地领导重视、粮价上涨,更重要的是,粮食直补、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科技入户等惠农政策措施的落实,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3、粮食(小麦)生产形势。今春以来,由于部分畜产品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价格上涨,让农民得到的较好的经济利益。有利的经济因素和惠农政策正在当前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持续几年的农业良好态势仍然没有改变。预计,今后至明年一段时间,小麦价格将稳定上涨。原因是:一是近年来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居高不下,而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二是作为原材料的石油、天然气价格上涨,直接导致农用柴油价格上升;三是各地小麦生产机械化程度提高,机械费用也相应增加。小麦种植成本的上升,将直接导致小麦市场价格的上升。当前,继续保护好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确保今年农业丰收是实现政府宏观调控目标的重要举措,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营造稳定环境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针对可能导致农业减产的不利因素,影响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最大威胁的气象灾害和病虫害,以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波动,应做好事前预防和应急管理工作。

二、我市发展粮食生产的措施

我市粮食生产,在国家、省大力支持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投资建设资金足额到位,土地治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优质小麦基地建设、“良种补贴”、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等各项政策措施实施良好,粮食生产持续得到发展。

1、科学规划,项目带动,为粮食生产注入活力。我市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示范区建设,以点带面,实施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小麦高产攻关,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十分明显。已建立起36万亩小麦高产攻关核心区、70万亩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区和100万亩优质小麦、60万亩高蛋白大豆、40万亩优质饲料用玉米规模生产基地。

2、科技支撑,服务到位,为粮食增产提供动力和保障。每年秋种之前,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密切合作,紧紧抓住技术培训、科学播种、推广优良品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不放松,确保落实到位。今年全市测土配方面积达60万亩,其中配方肥施用25万亩。组织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传授科学种田知识,共下发科技“明白纸”20多万份。农业科技为全市小麦单产、总产跃上新台阶提供了有力支撑。

3、政企联姻,狠抓订单,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积极培育中介组织,我市先后成立了粮食协会、小麦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政府引导中介组织在技术培训、标准研制、市场分析、产销衔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市还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依托鲁王、天宏、鲁南等龙头企业,结合小麦良种补贴项目,积极开展了小麦订单生产,全市粮食订单面积达70万余亩。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我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积极发挥作用,做到优质专用小麦种子供应到哪里,订单签到哪里。在每年秋种时节,粮食部门积极与农业部门配合,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宣传,深入发动,促进优质专用小麦优势产业带的建设,不断提高优质小麦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

4、政策扶持,支农惠农,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我市开始减免农业税后,农民种粮不缴粮不纳税,国家还给补贴,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五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扶持农业产业化企业若干意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管理办法》等多个规范性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

三、粮食生产存在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我市粮食生产特别是优质小麦生产,还处在发展阶段,无论规模还是质量以及发展后劲,都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实现由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由特色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在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技术支撑、人力开发、市场开拓、经营方式和减灾能力等方面需要经过长期艰苦不懈的努力,才能逐步加以解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种粮效益依然低下。据对部分种粮农户收益调查,今年小麦每亩成本292.72元,以亩产420公斤,每公斤1.50元计算,亩产值为630元,亩盈利337.3元,这其中还未扣除农民付出的人工成本,纯种粮经济效益较低,一定程度影响了农民种粮的收益和积极性。

(二)受自然条件影响偏差较大。今年,我市受降雨强影响,造成了我市20个乡镇受灾,32个村庄进水,农作物受淹面积141.85万亩,绝收面积19.88万亩,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农田基本设施还较薄弱,部分农田水利设施老化。部分农田的水利设施难以适应粮食生产的要求。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现有的投资资金远远不够建设的需要。

(三)产业化程度不高。加工龙头企业力量薄弱,缺乏实力和竞争力,优质小麦精加工、深加工能力不足,水平总体层次较低,附加值低,最终制约了产品和市场的扩大。

(四)流通渠道不畅。由于缺乏市场经营人才、畅通的流通设施以及信息,营销组织薄弱,市场动作水平低,没有形成强大的网络,难以抵御市场风险。更缺乏品牌打造和宣传,由此制约了生产,又影响市场份额的扩大。同时,粮食产业化发展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财力不足,难以得到强有力的扶持,市场软硬件基础薄弱,流通中处于弱势。

(五)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但后劲不足。随着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购机补贴、农村税费改革、粮食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但同时也存在着农民种粮积极性后劲不足。原因,一是务农种粮不如打工、不如种经济作物。二是化肥、农药、燃油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粮食涨价收入被抵消。种粮劳动者的数量减少,由于务农不如打工,大量劳动力外出。剩余种粮劳动者的素质在下降,给粮食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外出打工增加导致“老人”农业、“妇女”农业,种粮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受到影响,大多数农民是凭经验种田,别人怎么种田,自己就怎么种田。

四、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建立稳固的粮食生产基地,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者利益

建设具有区域优势、抗灾能力强、生产基础好的稳产高产粮食生产基地,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粮食基地的建设,要统筹规划、适度规模,充分考虑现有老产粮基地的作用,把我市建成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使粮食生产基地的规模和生产能力与确保全市粮食安全适应。

在建立粮食生产基地,确保粮食生产能力时,应重点考虑粮农利益,粮食生产者其他渠道不多,增收难度较大,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容易出现“高产穷农”现象。为此,一是要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落实好最低收购价政策,实行优质优价,集中财力重点保护好种粮农民利益,二是要降低粮食生产成本,通过先进农业适用技术的应用,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减少成本,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努力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粮食是特殊的农产品,确保粮食安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支持,有关部门应在粮食生产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一是要增加投入,把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建立粮食生产奖励机制,对稳定粮食生产作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给予奖励,从上至下营造粮食生产良好的氛围。二是要加大宣传。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宣传媒体,采用召开现场会、观摩会等多种形式,宣传国家鼓励发展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宣传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增强农民种粮意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种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广泛开展技术、信息宣传,加大技术扶持和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力度,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有关涉农部门可以结合自身优势,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组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分片包干,责任到人,驻点指导。强化农情、墒情、市场行情等信息服务。

(三)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提高粮食生产单产水平

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达到一定的总产,只能依赖于单产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单产更大程度上依靠科技的进步与到位。要充分利用淮北现有的中高等院校及职业技术学校技术资源,借助市内外各类院校的师资力量,加大对粮食生产部门业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组织化管理水平。要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联合协作,加大对粮食生产新技术研究和应用。近年来,我市实施了高产、优质粮食品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等等。单产逐年提高,科技技术的推广应用对粮食增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