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语文计划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2:26

学习语文计划

学习语文计划范文篇1

语文的学习不仅仅包括文字上的练习,也包括语言上的交流,而语文的交流更多的是思想的碰撞,而思想的碰撞不仅能让学生的语文水平的到提高,还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益处却不仅仅体现在语文的学习上,同时也会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会沟通与交流,这样也会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所在。教师在选择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分组问题要合理公平,要学生讨论的内容是否有意义,以及教师对于小组学生表现的评价方式等等,这些都要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计划和合理的指导,这样才能使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加的合理有效。同时,也要考虑到合作学习模式的多元化,让学生更加的能够接受。例如,在讲《和时间赛跑》这一课时,其实在开始学生并不能很好的理解文章,教师可以在上课开始前,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我们能不能追得上时间?这个问题,给学生5—10分钟的讨论时间,然后学生就会有不一样的答案,教师会发现,因为小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有的观点就会与文章不谋而合,当学生以这种理解去阅读这篇文章时,就会更好的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以及文章的主旨。教师通过一个小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就会发现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会有自己的想法,而且这也更加的能够增加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让学生在交流中让自己的想法不断的完善。

二、让游戏与教学结合

小学时期,学生的天性比较爱玩爱闹,对一些事物也容易产生好奇,教师在教学时会考虑到学生的这些种种因素,而游戏是这个时期学生都比较喜欢的项目,所以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将游戏与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语文,增加语文课堂的趣味,不仅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会改变学生对语文课堂的看法,会发现语文课堂也可以这么的活泼,这么的有意思,从而爱上语文。尤其,在我国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相对的比较缺乏游戏的意识,认为在学习中游戏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但是也只有让学生在无压力的状态下,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到对游戏的控制,让游戏与学习相衬托,两者结合,刷新学生对语文课堂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趣味,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学习意识。例如,古文是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的地方,尤其是对于一些重点词句的记忆和翻译,当学生进行理解记忆时容易混淆,但是死记硬背效果也不是很明显,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提不上来,慢慢的也会让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可以定期在课堂上组织一个小竞赛,将学生分成几组,当教师出一个题目时,就由每组的学生进行回答。同学们为了小组的成绩也会努力的复习,同时,这样,不仅会勾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会是学习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将游戏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兴趣。

三、体验教学方法的实施

学习语文计划范文篇2

1.将语文课单纯地上成阅读训练课或是作品分析课,将读懂课文的思想内容作为教学一篇课文的主要任务。我们认为,小学生读课文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习阅读,或是读懂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课文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课文中的语言,也就是说:理解、积累、学习运用课文中规范的词语以及各种各样的表达句式。通过内化课文中的语言,来扩大学生的语言积累,发展学生的语言。当前语文教学中化在语言学习上的时间太少,语文课上偏重阅读训练,偏重思想内容分析,往往是课文读懂了,思想内容理解了,但是课文却没有读熟,课文中的语言在脑子里印象不深,在学习语言上没有什么大的长进,这实在是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2.过分偏重语言知识的学习,混淆了学习语言和学习语言知识的区别。语言知识是人们在长期运用语言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带有规律性的经验,比如像语法、修辞、逻辑、文法等等。重视语文知识教学,是现代语文教学和传统语文教学的一大区别,是语文教学的进步。然而学习语文知识和学习语言并不是一回事,学习语言知识也不能代替语言的学习。有人认为,课文中的语言学生理解了,里面的知识学生弄懂了,课文中的语言学生自然就掌握了,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掌握语言的前提除了需要理解,还必须记忆,记不住的语言不能算真正掌握。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他们词汇贫乏,掌握的句式也有限,对于他们来说,扩大词汇量,熟悉各种各样的句式,也就是积累语言材料,是学习语文的首要任务。如果学生学完一篇课文,记住的都是一些抽象的经过高度概括的知识,而课文中一些十分有用的词句没有积累下来,那么这些孤零零的知识除了对付考试之外,还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呢?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必须分清学习语言和学习语言知识的区别,正确处理好学习语言和学习语言知识的关系。

3.重视语言的理解,忽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理解和运用,是学习语言过程中两个不同层次的水平级。目前语文教学中,学习语言往往只进行到理解这一水平级上。学过的词语理解了,读过的句子意思领会了,就完事了。教师很少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句子。因此,小学生学过的词语并不少,接触过的句式也不计其数,但是真正会用的少得可怜。因此,语文教学既要重视理解语言和语言知识的训练,更要重视运用语言和语言知识的训练。通过运用练习,使学生将课文中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将学到的知识真正用来指导自己的语言实践。

4.阅读量过少。醒е小⒏吣昙兑谎诘慕滩拿坎峤觯玻抵粒常捌挝?左右。每周平均教学的课文不足1.5篇。这样的阅读量对于处在语言发展最佳期的小学生来说,对他们语言的发展是否有利,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并且这样的教学进度对于求知欲十分旺盛的小学生来说,很有可能压抑他们的积极性。重视博览,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解放后语文教学的不少改革实践都证明增加阅读量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十分有利的。但是在实际教学时,由于受到教学方法的制约,使学生的阅读量受到限制。因此必须改变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增加阅读量,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基于以上这些认识,我们先后在本区两所小学各设立了一个实验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以学习语言为主要目标,改革语文课的课型。

我们将语文课分为三种类型,阅读表达课、扩大阅读课、作文课。每种课型都担负着不同的教学任务。

阅读表达课主要担负以下几项任务:a.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进行思想教育;b.根据大纲要求和课文特点进行语文知识教学和阅读方法的训练;c.积累课文中的语言,运用课文中部分词语句子(包括句群)进行口头或书面语言的训练。这类课型与以往讲读课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强调了积累课文中的语言,并且通过口头和书面运用,将课文中的部分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扩大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以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并且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自觉地运用阅读表达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扩大阅读课在语文知识和阅读方法上不提出新的要求,只要求学生积累一部分词句。但一般不设计运用语言的练习。

作文课的任务就是通过作文练习,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作文知识的教学一般在阅读表达课上进行。我们取消了习作例文这类课型,认为语文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只要适合该年级学生学习的,都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教给学生。教学写作方法,应渗透在每篇课文的教学当中。

教材中《基础训练》的内容照旧。

2.围绕语言训练,改进语文课的教学方法。

语文课要加强语言训练,势必对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改革。课堂教学时间是一个常数,如果把过多的时间化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语文知识规律的挖掘上,势必会挤掉运用语言训练的时间。现在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必须严格控制思想内容理解和语言知识教学的要求,把时间挤出来,放在语言训练上。

阅读表达课一般是这样上的:

首先,让学生自学课文。要求理解生字新词,并且运用已经掌握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内容。随着阅读方法的不断掌握,自学的要求不断提高,自学以后,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然后是讲读课文。主要是通过朗读和默读课文,使学生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在读的过程中,增加接触语言的机会,促进学生对语言的记忆;另外,还结合课文的讲读,有机地进行语言知识和阅读方法的教学或训练。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方面,我们尽可能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读懂,尽可能杜绝单纯的情节内容的分析,并且控制理解的深度,避免在挖掘课文的微言大义上化过多的时间。比如,教学《列宁和卫兵》,四年级学生通过自学,基本上能够理解“列宁是个严格遵守革命纪律的领袖,洛班诺夫是个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战士”。我们认为,学生能够理解到这样的深度,说明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符合要求了,在这一方面已经没有必要再化时间了。因此,接下来讲读课文我们把重点放在朗读的指导上,放在学习课文如何把人物的语言描写具体这一写作方法的学习上。

最后是表达练习。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和语言知识。这种表达练习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有运用词语的练习,运用句子、句群的练习,也有运用语言知识的练习。比如教学《手术台就是阵地》,我们设计了这样两个练习,先是要求学生运用“镇静、敏捷、争分夺秒”介绍白求恩为伤员作手术的情形;再要求加上课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把白求恩作手术时的情景介绍得具体些。

为了保证表达练习能扎实有效地进行,每篇课文表达练习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一课时。表达练习可以分散在课文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集中在最后进行。

阅读表达课每学期一般安排16课,大多是原教材中的讲读课文。

3.课内课外相结合,扩大学生阅读量。

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我们设立了扩大阅读课。这类课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课内阅读,一类是课外阅读指导。

课内阅读主要采用一课带两课的方法,即一篇阅读表达课文带两篇阅读课文。阅读课在语文知识和阅读方法没有新的要求,要求学生运用阅读表达课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来阅读新的课文。一般一篇课文上一教时。教学方法大致是这样的:

先是自学课文,包括理解生字新词,读懂课文内容。然后是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包括对字词和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最后要求学生积累课文中的词语句子。一般每篇课文要求积累三、五个词语,一两句句子。

课内阅读课文的来源一是教材中的课文,二是从课外选择部分材料。加上阅读表达课的16篇课文,学生一学期课内阅读量可以达到近50篇课文。

学生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要真正学好语文,光凭课内有限的四、五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还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读四本课外读物。每读一本书都要作好读书笔记,摘录一部分词语句子。教师定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和课外阅读检查或交流课。

4.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改进作文教学。

学生作文,既是表达方法的练习,更是组织语言运用语言的练习。特别是学生新学到的词语句子,如果能够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用一用,对学生内化这些语言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不仅是指写作方法上的结合,也应该包括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结合。因此,作文练习不仅是作文课的事,也是阅读课的重要任务之一。阅读课的作文和作文课上的作文应该有不同的分工。以扩大学生语言积累,内化课文词句的作文练习,主要应该在阅读课上进行。因此在阅读表达课上,应该结合课文的特点,适当地设计作文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运用并掌握课文中的词句以及一些写作方法。

我们在阅读表达课上设计的作文练习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基本模仿课文的语言说一段话或写一段话。这种练习的目的既可以锻炼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又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语言积累,使学生通过运用,将课文中的语言及时地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第二种形式是创设新的情景,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在新的情景中说话。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运用语言的练习。学生对这种练习形式很有兴趣,因为在这种练习中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自己在学习语言上的进步。

第三种形式是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说话写话。比如《珍贵的教科书》中描写当时学习的困难用的是总分的结构方法,我们就让学生模仿总分结构的写法写一段话。

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必须保证一定的训练量。我们认为,每学期八篇作文,比较多的是考虑教师批改的可能性。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从数量上看肯定是不足的。许多教学改革的实验都证明了这一点。现在我们每篇阅读表达课文安排口头和书面作文练习,等于每学期增加了16次小作文,加上8次大作文,一学期作文数量可达20多次,平均每周一次以上。我们认为,这样的数量更加符合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实际需要。

经过一年多的试验,实验班学生在语言发展方面显示比较明显的成果。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

2.从口头和书面作文情况观察,学生词汇量增加,句式也比较丰富。

3.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

学习语文计划范文篇3

要上好语文活动课,我认为作为教师首先应正确认识它的特点,它既不同于语文课,也不同于课外活动,而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提高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提高语文素质的一门学科。

其次,上语文活动课时,要有一定的计划、目的,针对语文学习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循序渐进。低年级可采取一些形象生动的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培养学习语文的直接兴趣,如让他们扮演一些童话中的小动物,讲一些通俗易懂的小故事等。中年级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参加朗诵比赛,激发他们的朗诵兴趣,提高朗读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每天回家听记新闻联播,再评比,这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时事,还培养了他们的听记能力,可达到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的目标。对于高年级学生的要求应更高一些,不但要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从中吸取知识营养,陶冶情操。

如“我当一回小老师”,让学生修改一篇有毛病的作文,这样他们不仅掌握了修改文章的方法,还激发了认真作文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亲自办一份手抄报,让他们动手、动脑,提高审美和创造美等多种能力。正因为各年龄阶段儿童有不同的特点,所以我们应避免统一模式,而要有计划、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法。

内容丰富形式活泼

上好语文活动课,形式还必须生动、有趣,学生喜闻乐见。活动的吸引力来自内容的丰富多彩,形式的变化多样,并具有趣味性、新颖性和知识性。我现在教授五年级语文,在让学生修改病句的一堂活动课中,我是这样上的:我先做好一些小卡片,上面写有病句,再给每位学生印好一份有20道病句的试题,还做了几顶邪博士帽“。上课时,我先在门上用红粉笔画好红十字标志,写上”病句医院“四个字。开始大家迷惑不解,我走上讲台,对学生说:”今天我们都当回‘医生’,医治的对象不是病人,而是病句,看谁改得病句多、快、准。自己记分,每人标准分一百分,答对一题加十分,错的倒扣十分,对得分多、医术高明的‘医生’,我们要给他戴上医学‘博士帽’。

同学们,现在是你们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希望同学们一显身手。“同学们一听恍然大悟,顿时兴趣盎然,我先提问:”在我们这个特殊医院里,最常见的病有几种?治疗的原则是什么?“大家踊跃地说出了常见病句的种类和修改病句的原则。然后我拿出有病句的小卡片,让同学们抢答,不仅要说出医治的结果,还要说出得了什么病,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大家竞相发言;之后,给每个学生发一张试题,十分钟后停笔,请同学们说出答案,老师对错的进行纠正,学生自己记分;接着每人五分钟,分别给同伴出题,让对方”医治“。最后,各人统计自己的得分,给几个得分高的同学进行颁奖,每人戴一顶”小博士帽“。这堂活动课,不仅生动有趣,使学生掌握了改病句的方法,还提高了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增加了作文的兴趣,效果很好,我再批改作文、日记时发现病句明显减少了。

学习语文计划范文篇4

要上好语文活动课,我认为作为教师首先应正确认识它的特点,它既不同于语文课,也不同于课外活动,而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提高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提高语文素质的一门学科。

其次,上语文活动课时,要有一定的计划、目的,针对语文学习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循序渐进。低年级可采取一些形象生动的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培养学习语文的直接兴趣,如让他们扮演一些童话中的小动物,讲一些通俗易懂的小故事等。中年级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参加朗诵比赛,激发他们的朗诵兴趣,提高朗读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每天回家听记新闻联播,再评比,这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时事,还培养了他们的听记能力,可达到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的目标。对于高年级学生的要求应更高一些,不但要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从中吸取知识营养,陶冶情操。

如“我当一回小老师”,让学生修改一篇有毛病的作文,这样他们不仅掌握了修改文章的方法,还激发了认真作文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亲自办一份手抄报,让他们动手、动脑,提高审美和创造美等多种能力。正因为各年龄阶段儿童有不同的特点,所以我们应避免统一模式,而要有计划、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法。

内容丰富形式活泼

上好语文活动课,形式还必须生动、有趣,学生喜闻乐见。活动的吸引力来自内容的丰富多彩,形式的变化多样,并具有趣味性、新颖性和知识性。我现在教授五年级语文,在让学生修改病句的一堂活动课中,我是这样上的:我先做好一些小卡片,上面写有病句,再给每位学生印好一份有20道病句的试题,还做了几顶邪博士帽”。上课时,我先在门上用红粉笔画好红十字标志,写上“病句医院”四个字。开始大家迷惑不解,我走上讲台,对学生说:“今天我们都当回‘医生’,医治的对象不是病人,而是病句,看谁改得病句多、快、准。自己记分,每人标准分一百分,答对一题加十分,错的倒扣十分,对得分多、医术高明的‘医生’,我们要给他戴上医学‘博士帽’。同学们,现在是你们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希望同学们一显身手。”同学们一听恍然大悟,顿时兴趣盎然,我先提问:“在我们这个特殊医院里,最常见的病有几种?治疗的原则是什么?”大家踊跃地说出了常见病句的种类和修改病句的原则。然后我拿出有病句的小卡片,让同学们抢答,不仅要说出医治的结果,还要说出得了什么病,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大家竞相发言;之后,给每个学生发一张试题,十分钟后停笔,请同学们说出答案,老师对错的进行纠正,学生自己记分;接着每人五分钟,分别给同伴出题,让对方“医治”。最后,各人统计自己的得分,给几个得分高的同学进行颁奖,每人戴一顶“小博士帽”。这堂活动课,不仅生动有趣,使学生掌握了改病句的方法,还提高了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增加了作文的兴趣,效果很好,我再批改作文、日记时发现病句明显减少了。

学习语文计划范文篇5

1.将语文课单纯地上成阅读训练课或是作品分析课,将读懂课文的思想内容作为教学一篇课文的主要任务。我们认为,小学生读课文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习阅读,或是读懂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课文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课文中的语言,也就是说:理解、积累、学习运用课文中规范的词语以及各种各样的表达句式。通过内化课文中的语言,来扩大学生的语言积累,发展学生的语言。当前语文教学中化在语言学习上的时间太少,语文课上偏重阅读训练,偏重思想内容分析,往往是课文读懂了,思想内容理解了,但是课文却没有读熟,课文中的语言在脑子里印象不深,在学习语言上没有什么大的长进,这实在是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2.过分偏重语言知识的学习,混淆了学习语言和学习语言知识的区别。语言知识是人们在长期运用语言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带有规律性的经验,比如像语法、修辞、逻辑、文法等等。重视语文知识教学,是现代语文教学和传统语文教学的一大区别,是语文教学的进步。然而学习语文知识和学习语言并不是一回事,学习语言知识也不能代替语言的学习。有人认为,课文中的语言学生理解了,里面的知识学生弄懂了,课文中的语言学生自然就掌握了,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掌握语言的前提除了需要理解,还必须记忆,记不住的语言不能算真正掌握。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他们词汇贫乏,掌握的句式也有限,对于他们来说,扩大词汇量,熟悉各种各样的句式,也就是积累语言材料,是学习语文的首要任务。如果学生学完一篇课文,记住的都是一些抽象的经过高度概括的知识,而课文中一些十分有用的词句没有积累下来,那么这些孤零零的知识除了对付考试之外,还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呢?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必须分清学习语言和学习语言知识的区别,正确处理好学习语言和学习语言知识的关系。

3.重视语言的理解,忽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理解和运用,是学习语言过程中两个不同层次的水平级。目前语文教学中,学习语言往往只进行到理解这一水平级上。学过的词语理解了,读过的句子意思领会了,就完事了。教师很少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句子。因此,小学生学过的词语并不少,接触过的句式也不计其数,但是真正会用的少得可怜。因此,语文教学既要重视理解语言和语言知识的训练,更要重视运用语言和语言知识的训练。通过运用练习,使学生将课文中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将学到的知识真正用来指导自己的语言实践。

4.阅读量过少。醒е小⒏吣昙兑谎诘慕滩拿坎峤觯玻抵粒常捌挝?左右。每周平均教学的课文不足1.5篇。这样的阅读量对于处在语言发展最佳期的小学生来说,对他们语言的发展是否有利,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并且这样的教学进度对于求知欲十分旺盛的小学生来说,很有可能压抑他们的积极性。重视博览,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解放后语文教学的不少改革实践都证明增加阅读量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十分有利的。但是在实际教学时,由于受到教学方法的制约,使学生的阅读量受到限制。因此必须改变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增加阅读量,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基于以上这些认识,我们先后在本区两所小学各设立了一个实验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以学习语言为主要目标,改革语文课的课型。

我们将语文课分为三种类型,阅读表达课、扩大阅读课、作文课。每种课型都担负着不同的教学任务。

阅读表达课主要担负以下几项任务:a.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进行思想教育;b.根据大纲要求和课文特点进行语文知识教学和阅读方法的训练;c.积累课文中的语言,运用课文中部分词语句子(包括句群)进行口头或书面语言的训练。这类课型与以往讲读课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强调了积累课文中的语言,并且通过口头和书面运用,将课文中的部分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扩大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以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并且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自觉地运用阅读表达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扩大阅读课在语文知识和阅读方法上不提出新的要求,只要求学生积累一部分词句。但一般不设计运用语言的练习。

作文课的任务就是通过作文练习,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作文知识的教学一般在阅读表达课上进行。我们取消了习作例文这类课型,认为语文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只要适合该年级学生学习的,都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教给学生。教学写作方法,应渗透在每篇课文的教学当中。

教材中《基础训练》的内容照旧。

2.围绕语言训练,改进语文课的教学方法。

语文课要加强语言训练,势必对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改革。课堂教学时间是一个常数,如果把过多的时间化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语文知识规律的挖掘上,势必会挤掉运用语言训练的时间。现在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必须严格控制思想内容理解和语言知识教学的要求,把时间挤出来,放在语言训练上。

阅读表达课一般是这样上的:

首先,让学生自学课文。要求理解生字新词,并且运用已经掌握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内容。随着阅读方法的不断掌握,自学的要求不断提高,自学以后,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然后是讲读课文。主要是通过朗读和默读课文,使学生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在读的过程中,增加接触语言的机会,促进学生对语言的记忆;另外,还结合课文的讲读,有机地进行语言知识和阅读方法的教学或训练。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方面,我们尽可能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读懂,尽可能杜绝单纯的情节内容的分析,并且控制理解的深度,避免在挖掘课文的微言大义上化过多的时间。比如,教学《列宁和卫兵》,四年级学生通过自学,基本上能够理解“列宁是个严格遵守革命纪律的领袖,洛班诺夫是个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战士”。我们认为,学生能够理解到这样的深度,说明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符合要求了,在这一方面已经没有必要再化时间了。因此,接下来讲读课文我们把重点放在朗读的指导上,放在学习课文如何把人物的语言描写具体这一写作方法的学习上。

最后是表达练习。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和语言知识。这种表达练习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有运用词语的练习,运用句子、句群的练习,也有运用语言知识的练习。比如教学《手术台就是阵地》,我们设计了这样两个练习,先是要求学生运用“镇静、敏捷、争分夺秒”介绍白求恩为伤员作手术的情形;再要求加上课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把白求恩作手术时的情景介绍得具体些。

为了保证表达练习能扎实有效地进行,每篇课文表达练习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一课时。表达练习可以分散在课文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集中在最后进行。

阅读表达课每学期一般安排16课,大多是原教材中的讲读课文。

3.课内课外相结合,扩大学生阅读量。

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我们设立了扩大阅读课。这类课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课内阅读,一类是课外阅读指导。

课内阅读主要采用一课带两课的方法,即一篇阅读表达课文带两篇阅读课文。阅读课在语文知识和阅读方法没有新的要求,要求学生运用阅读表达课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来阅读新的课文。一般一篇课文上一教时。教学方法大致是这样的:

先是自学课文,包括理解生字新词,读懂课文内容。然后是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包括对字词和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最后要求学生积累课文中的词语句子。一般每篇课文要求积累三、五个词语,一两句句子。

课内阅读课文的来源一是教材中的课文,二是从课外选择部分材料。加上阅读表达课的16篇课文,学生一学期课内阅读量可以达到近50篇课文。

学生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要真正学好语文,光凭课内有限的四、五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还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读四本课外读物。每读一本书都要作好读书笔记,摘录一部分词语句子。教师定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和课外阅读检查或交流课。

4.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改进作文教学。

学生作文,既是表达方法的练习,更是组织语言运用语言的练习。特别是学生新学到的词语句子,如果能够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用一用,对学生内化这些语言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不仅是指写作方法上的结合,也应该包括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结合。因此,作文练习不仅是作文课的事,也是阅读课的重要任务之一。阅读课的作文和作文课上的作文应该有不同的分工。以扩大学生语言积累,内化课文词句的作文练习,主要应该在阅读课上进行。因此在阅读表达课上,应该结合课文的特点,适当地设计作文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运用并掌握课文中的词句以及一些写作方法。

我们在阅读表达课上设计的作文练习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基本模仿课文的语言说一段话或写一段话。这种练习的目的既可以锻炼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又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语言积累,使学生通过运用,将课文中的语言及时地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第二种形式是创设新的情景,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在新的情景中说话。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运用语言的练习。学生对这种练习形式很有兴趣,因为在这种练习中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自己在学习语言上的进步。

第三种形式是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说话写话。比如《珍贵的教科书》中描写当时学习的困难用的是总分的结构方法,我们就让学生模仿总分结构的写法写一段话。

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必须保证一定的训练量。我们认为,每学期八篇作文,比较多的是考虑教师批改的可能性。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从数量上看肯定是不足的。许多教学改革的实验都证明了这一点。现在我们每篇阅读表达课文安排口头和书面作文练习,等于每学期增加了16次小作文,加上8次大作文,一学期作文数量可达20多次,平均每周一次以上。我们认为,这样的数量更加符合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实际需要。

经过一年多的试验,实验班学生在语言发展方面显示比较明显的成果。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

2.从口头和书面作文情况观察,学生词汇量增加,句式也比较丰富。

3.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

学习语文计划范文篇6

一、抓住一个根本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换句话说,儿童进学校学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我们认为是为了“学说话”,是学龄前学说话的继续。学龄前学的是口语,上学后偏重于学书面语,即不只是用口说话,还要学会用文字来“说话”,说比较复杂和高级的话。既然语文课的根本目的是学习语言,那么,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至于思想教育、思维训练和审美陶冶等,虽然都是重要任务,但都从属于上述根本任务,决不能脱离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这个根本。离开了语言教育的思想教育,难免是架空了的形式主义的思想教育;离开了语言训练的思维训练,难免是智力游戏式的思维训练;离开了语言品味的审美陶冶,难免是生硬的美学知识的灌输。学习语言是母体,其它几项是包孕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

二、遵循一条途径

“语文”就是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这里所说的“语言”,不是理论意义上的语言学,而是实践意义上的语言运用,语文教学就是语言运用的教学。从本质上看,语文教学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能力建构。学生语文能力(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语言实践。在听说读写实践中,“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这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条正确途径。学龄前儿童学习口头语言,采用的就是这条途径。他们听取(感受)语言,领悟语言(形成语感),记住(积累)语言,说(运用)语言,其实践是很成功的,值得我们借鉴。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也遵循了这条途径。传统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学生对经典书面语言的感受和积累,在大量感受和积累的基础上才“开讲”。所谓开讲,就是对语言材料作些点评,点评哪个字妙,哪句话好,哪段文字精彩,都属于“语言运用”范畴,旨在帮助学生领悟语言运用之妙。在“开讲”的同时,还重视学生对语言材料的自悟,把学生引导到诗文中去,自己吟咏,逐步形成语感。传统语文教学还重视读写结合,重视语言的运用。我们要继承传统语文教学重感受、重领悟、重积累、重运用的优良传统。

“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语言的提法,出于对语文学习的一种全新的理解,认为学习语言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统一的感悟过程。这种感悟,不是纯知识性的感知,它包括对文字符号,文字符号所负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合的方式方法,文字符号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等等的总体的综合性的感知和领悟。语言是思维和信息的载体,又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一篇文章,一个语段,甚至一句话,都是一个完整的综合体。它既包括思想内容,又包括情感情绪,还包含语言组合规则和语言运用方法等等。学习语文主要在于吸收、积累语言和习得、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感受,指对语言材料(包括内容和形式,思想和感情)的整体感受,这就不只是认知意义上的,还有情感上的。领悟,主要指对语言运用之妙的领悟,而主要不是指对思想内容和写作形式的透彻理解。积累,不能理解为单纯的孤立的词语积累,而是文道统一的、内容和形式一体的成块语言的积累。成块语言的积累,不仅积累了语境中的动态的词语,而且从语言运用的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方面综合收益,有利于提高语感能力。运用,指运用语言表情达意、叙事状物,而不是指孤立的语言知识的应用。总之,“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反映了学习语言的规律。感受,是学习语言的前提;领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积累,是学习语言的基础;运用,是学习语言的目的。从感受到运用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感性习得为主的过程,是学生借助于语言知识切身感悟言语意蕴和语言规律的过程。

三、注重两个方面

学习语言,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吸收和积累语言,一是习得和积淀语感。学习语言,要直接吸收和积累语言。这也是儿童学习口头语言和传统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普遍忽视甚至反对对语言的吸收和积累。在有些人看来,语文无非是学习文章的内容和技巧,只要把内容和技巧向学生讲清楚了,学生就有了能力。于是课堂上以分析文章的内容和技巧为主,一篇又一篇的分析给学生听,让学生记背一些从文章中抽出来的所谓“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及语言知识概念之类的东西,而不让或很少让学生背诵课文(典范的书面语言材料),教师越教越虚,学生越学越空。没有大量的语言储备,学生怎么可能建造语言能力的大厦?

学习语言,还要习得和积淀语感。叶圣陶先生说:“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什么是语感呢?我们同意这样一种说法:“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人们在长期语言实践和有意识的语言训练中,词语含义,语法规则,文意,文情,文序,文境,文势,文术等等,往往以“格”的形式在头脑固定下来。“格”(指正确的格)越多,越固定,语感就越强。语感力强的人,看一篇文章,听一遍谈话,不仅可以迅速领会其内容,还可以直接地判断其正误、优劣。同样,在运用语言时,可以不假思索(指不必考虑词语含义、语法规则、语言结构、修辞手法等等)地借助于“格”自由地表情达意,写出“得体”的文章,说出“得体”的话。语感的表现形式是感性的,直觉的,它依靠直觉思维而不依赖分析思维。其实质是,感性中暗含着理性,直觉中积淀着思考。语感可以在语言实践中自然形成,但这种自然形成的语感属于一种低层次的甚至是不完全可靠的。真正高层次的语感力的形成,是离不开有意识的语感训练的。语感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感实践,一是语感分析。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接触、感受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也就是让学生多听、多读、多说、多抄、多写成套的语言。语感分析,主要不是分析语言的表面特征,如这是什么词性,这是什么句式,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等等;也不是侧重于分析语言所负载的思想内容,而主要是分析语言的运用,即在一定的语境中作语言例析。通过语感训练,让学生习得和积淀语言分寸感,语言和谐感和语言情味感。所谓分寸感,指对语言合乎规范、合乎逻辑、合乎情境的感受能力;所谓和谐感,指对书面材料(文章)整体上的多样统一,组合上的搭配相宜和表达上的生动流畅的感受能力;所谓情味感,指对文情、文质、文势、语味的感受能力。

四、把握四个“结合”

语感训练与思想教育结合。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而语言是思想的结晶。作为学习语言的凭借的语文教材,大都是思想性很强的典范作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由于语文教材的思想感情内涵极为丰富,语文教学可以相当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非常有力地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极为深入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是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系统的理论灌输,它是与语言训练密切结合,同步进行的。要在语感训练中,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描绘的形象,体味语言传递的情感,理解语言表达的道理,从而接受教材中固有的思想教育内容,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语感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离不开思维,语文学科是一门思辨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也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不同于其它学科(如数学)的思维训练,它是与语言训练密切结合,同步进行的。我们在进行语感分析,让学生辨析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语言运用的妙处时,应加大思维的力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语感训练与审美陶冶结合。一套语文教材,在学生面前展示了一个璀灿夺目的美的世界,对学生进行审美陶冶,也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语文教学中的审美陶冶也有别于其它学科(如音乐、美术)的审美陶冶,它是与语言训练密切结合,同步进行的。我们在进行语感训练时,要对学生加强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让学生眼中有形,心中有情,在感受形象和激发情感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语感训练与语言知识传授结合。语言知识(包括语音知识、文字知识、词法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文章学知识等)虽然不是构建语言能力的主要基础,但它是构建语言能力的必要的辅助手段。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可以赋予语言能力更多的理性关照。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语言知识教学,要遵从“精要、好懂、管用”的原则,除直接传授必要的概念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与语感分析结合起来。要使学生不仅能辨认这里用了什么句式,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格,这里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等等,还能在具体语境中,领悟这里运用这种句式、这种修辞格、这种论证方法的妙处。这就把静态的语言知识学“活”了,也真正发挥了语言知识对语言能力培养的作用。

五、加强一个联系

语言是反映生活的,又是为生活服务的,语言与生活密不可分。学龄前儿童学口语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言,学以致用,学用结合。而传统语文教学失败的教训之一,也正是严重脱离生活,学不管用,学用脱节。我们在学校里教语文课,在课堂上教学生学习语言,难免有脱离生活的弊端。为此,我们要重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具体做法有两个方面。其一,在课堂教学生学语言,要尽量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在阅读教学中对课文语言的深层含义,特殊情味,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去揣摩,去体味。在写作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写他们熟悉的生活。其二,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组织和指导学生接触生活(主要是社会生活),体察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学习人民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并运用语言服务于丰富多彩的生活。

六、建立一套常模

以“学习语言”为核心的语文教学应该有一套体现自身特点的常规课堂教学结构。通过几年来的摸索,我们认定其结构是: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品味语言,领悟语感;实践语言,习得语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第一步,让学生通过听(听老师或录音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说(复述)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语言材料。在熟悉内容、把握思路、了解主旨的同时,触发语感,即触发对文章的体裁、文章的风格、文章的情感、文章的质地、文章的气势、文章的表达等方面的整体的笼统的感受。第二步,指导学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扣住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借助于语言知识,联系生活体验,深入品味语言,使学生进一步领悟语感。如让学生通过比较、推敲、品味,从语音文字方面,遣词造句方面,标点格式方面,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恰当度;从概念方面,判断方面,推理方面,领悟语言的逻辑严密感;从适应语境方面,语体要求方面,领悟语言的得体感;从文章整体组合方面,材料搭配方面,语言表达方面,领悟语言运用的和谐感;从文章的情感方面,质地方面,气势方面,韵味方面,领悟语言运用的情味感。第三步,指导学生朗读重点段落,交流感悟心得,撰写语感随笔,完成课后有关揣摩语言的练习,让他们进一步感悟语言之神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从语言实践中习得语感。第四步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全篇或重要语段),抄写精彩语句,有意识有计划地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七、设置七种课型

以“学习语言”为核心的语文教学,可设置以下七种课型:1.语言教读品味课。选择语言典范、语感因素强的重点篇章,指导学生品读、体味。这种课型,虽然也以学生自读活动为主,但它有“教读”性质,也就是说要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除了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还要作示范的语感分析,还要向学生传授品味语言的方法等等。2.语言自读涵泳课。选择语言比较典范而难度不大的篇章,组织学生独立阅读。让学生凭借“教读”所得,自去体味,自去涵泳,自去作语感分析,自去写语感随笔。还可以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感悟心得,讨论疑难问题。3.语言鉴赏陶冶课。选择语言典范的文艺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采取多种形式(如听录音,看录像,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组织评论发言等),让学生鉴赏语言,陶冶语感。4.书面语言实践课。除了课本所列的作文训练,还可与课外活动结合,另行设计适应社会需要的书面语言应用训练。5.口头语言实践课。除了课本所列的听说训练,还可与“活动课”结合,另行设计创设情境的口语交际训练。6.语言基础训练课。包括课本所列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及相关的技能训练。7.语言能力测评课。包括平时的单项测评和阶段性的综合测评。测评偏重于语言能力考察。

八、运用多种方法

实行语感教学,进行语感训练,可运用下列四种方法:1.美读感染法。根据文章内在要求,准确安排停顿、处理重音、调控速度、把握语调,把文章朗读出来。通过这样的美读,让学生耳与心谋,感悟语言的意蕴、情感、韵味,以培养语感。2.比较揣摩法。对课文的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采用加一加、减一减、调一调、联一联、换一换、改一改的办法,让学生在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以培养语感。3.语境创设法。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特定的言语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以特定的身份,“参与”言语活动,从动态语言中获得语感。4.切己体察法。在学习课文语言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去体察语言的意蕴、情感和韵味,以培养语感。

九、培养三项能力

学习语文计划范文篇7

如何进行指示教学法呢?笔者认为应在学生既有的语文基础上,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由浅入深、由低至高、由易及难地对学生进行科学地系统地训练,通过实践让学生逐步掌握自学语文的途径和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这把金钥匙后,就可打开通向语文殿堂之门,登堂入室,自觉地学好语文了。

通观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凡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而思,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然后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自学,便有较好的效果。而另一部分学生跟着老师转,亦步亦趋,盲人骑瞎马,到处乱窜,尽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结果效果不佳。原因何在呢?前者掌握了自学语文的一般规律,后者却没有掌握它。

指示教学法就是为学生指点迷津,告诉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实践过程中如何自觉地掌握学习语文的一般规律,并在自己的学习中灵活地运用这些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以高中语文教学为例,如果你从高一教起,首先必须对所教班的学生在过去九年语文学习中掌握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水平作详细的调查,在了解具体情况后,在教学过程中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然后在实施计划时,可采用分步训练法。以作文训练为例,从审标题入手,力争准确、恰当、新颖,逐步达到标题入神点晴;进行书法审美教育,令文面整洁美观如一件艺术品;进行开头、结尾专项训练,力求凤头豹尾,引人入胜,余味隽永;进行构思训练,让文章构思匠心独运,结构严谨;进行选材、组材训练,把材料像珍珠一样连缀在中心思想这根主轴上,形成有主轴有滚珠的飞轮,在全文的运转中发挥其机能;进行语言训练,做到各种文体语言得体、通畅、无语并无错字;进行常用标点符号的训练,争取无标点使用错误。各种单项训练不能孤立地进行,要结合每次作文教学实际有所侧重地进行。通过各项训练,告诉学生掌握上述基本技能的方法和规律,然后在写作实践中运用这些方法和规律,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经过一年的训练,我进行了一次试测,全班51人,符合上述基本要求的有34人,占66%;尚有17人未“入格”,有待今后进一步强化训练。学生齐少艳的散文《翩跹》入讯跨世纪青年作家诗文大奖赛》并编入《跨世纪青年作家诗文精萃》;学生杨新伟的小说《明年开春的时候》获“九十年代文学艺术新作大展”优作奖,并收入贵州省博物馆永久保存。实践证明,在作文教学领域中试行指示教学法比精批细改的批改法效果要好得多。

常听同行们的课,课如其人,风格各异,百花齐放,赏心悦目。听毕思量许久,感到予“鱼”多而“授之以渔少,告诉学生如何学习某类文体的方法太少,学生学习某篇课文仅知其一,不能从中悟出一些带普遍性的规律以一当十、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我认为这是我们语文教学质量不能迅速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如能采用指示教学法,则可将教材中同体裁的课文集中分类,进行比较,求同存异,综合分析,阅读鉴赏,写作实践,寻找规律,使学生学到系统的知识,掌握阅读和写作的有关要领。

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三册时,发现第三、四单元有八篇小说,都是中外名作家的精品,很值得认真一读。如按常规教法就是依次一篇篇地讲解,从题解、写作时代、人物形象分析一直讲到写作特点,像《祝福》至少要四课时方能讲完。我采取指示教学法试教,用几分钟时间告诉学生何谓“小说及其三大特点”,并简明地书写在黑板上,立即要求学生应用这些基本知识阅读《祝福》,边阅读边分析鲁迅是怎样以艺术概括的方法塑造祥林嫂和鲁四老爷这两个人物形象的,是如何对环境作具体描写的,并初步掌握《祝福》的完整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分组写好各自的发言稿,准备第二课时在全班发言互相交流。同时告诉学生写发言稿只侧重某一个问题,做到有观点有材料,紧密联系课文的具体内容,力争观点鲜明,材料详实,有血有肉,富有说服力。然后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讨论,各抒己见,老师听完学生发言,适当补充和点拨,使学生对问题有完整的认识。只需一个课时,学生对《祝福》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就基本弄清楚了。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祝福》,在书上对有关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等方面句子和段落边打记号边作简明批注,以便进一步领会小说的写法。第三节课采用质疑,质疑的办法,在全班展开师生讨论,深入领悟小说《祝福》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当这些问题弄清楚后,再要求学生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题。学生学得主动,老师教得轻松,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语文计划范文篇8

(一)建立教学常规

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在教学之初,用一段时间,重点建立教学常规,为学生规定一定的学习语文的规矩,如语文课上怎样读书,怎样提问,怎样答问……每个老师制订的项目不完全相同,但目的是一个──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培养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建立良好的教学常规,一方面要规定行为规范,另一方面要及时指出哪些行为不合规范。

(二)教给学习方法,强化训练

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先要教给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再加以强化训练。例如,培养预习的习惯、要指导预习的步骤和方法,让学生照这个步骤方法去练习,逐步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式,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样,预习的习惯就养成了。

又如,阅读的习惯。阅读也是由一系列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学习阅读,就是学习一系列规则。默读、朗读、精读、略读、浏览、跳读,其心理的和行为的过程、方法皆不相同。有些学生默读时手点着字,喉头振动,甚至读出声,因为他们不懂得默读的原理和方法。教师需要说明默读的原理和功能,指点方法,让学生从练习中形成良好的习惯,以提高默读的效果。又如记笔记的习惯,复习的习惯、边读边思考的习惯,等等,都需要先从方法上加以指导。加强督促检查,才能养成。语文教学应根据学生各年龄段高级神经系统和心理特点,适当地教给学生各种学习方法,并加以强化训练,就会达到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的目的。

(三)在培养语感上下功夫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符号的一种直觉,是一种高级的语言定势。无论是理解语言还是运用语音文字表达,语感都是极其重要的。凭着语感,人们可以不假思索地理解别人说话的意思,辨别词义的细微差别和感情色彩;从语句或语段的开头立即预测出整个话语的意思;同样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准确而得体地表达思想感情。两个语文知识大体相同的人,由于语感的差异。语文水平(理解和表达)会有明显的差异。

既然语感是在反复的语文实践中形成的一种高级的语言定势,许多具有模糊概念语词,人们可以凭着语感,迅速而准确地把握它们的含义。

尽管如此,语文教学中也要有意识地进行语感的培养,包括培养语词感受力,如辨析同义词、反义词,词的感情色彩,词义的大小、尊谦等;语体感受力,如辨认各种实用文体和文学体裁;语法感受力,如词法、句法,词的结构方式和变化。句子结构方式和变化,等等。

(四)严格要求、坚持不懈

习惯既然是一种“动力定型”,良好的语言习惯不是短时间就能培养起来的。不良的语文习惯也不是短时间就能改正的,因此需要时时严格要求,作坚持不懈的努力。语文习惯是在语文学习中时常表现、时常起作用的,因此需要时常检查。说一阵,抓一阵,以后就放任自流,很可能会前功尽弃。

良好的语文习惯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以便形成良好的心理定势和行为定势,保证迅速提高语文水平和自学语文的能力。

中学生应该具有哪些良好的语文习惯呢?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和社会对中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概括出下列一些条目:

(一)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1.课前主动预习的习惯;

2.课上记笔记的习惯;

3.课后复习的习惯;

4.边学边思考(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习惯;

5.质疑讨论的习惯;

6.大声答问的习惯;

7.先思考后练习的习惯;

8.积累(材料、观点、方法、语言)的习惯;

9.反复揣摩体会的习惯;

10.良好的书写习惯;

11.自我计划的习惯;

12.自然我检测、总结的习惯。

(二)良好的阅读习惯

1.认真阅读的习惯;

2.看书、读报的习惯;

3.使用工具书和参考书的习惯;

4.抓重点、概括要点的习惯;

5.运用已知、学习新知的习惯;

6.记读书笔记的习惯;

7.讲求阅读速度与效果的习惯;

8.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习惯。

(三)良好的听话习惯

1.积极、专注的听讲习惯;

2.对讲话人礼貌和尊重的仪态;

3.边听、边审视、边思考的习惯;

4.边听、边记的习惯;

(四)良好的表达习惯

1.先思考后表达的习惯;

2.先写提纲后写作文的习惯;

3.使用文明礼貌语言的习惯;

4.文必加标点、文必分段的习惯;

5.运用停顿、重音、语调、语气表情达意的习惯;

6.选择适当语词、句式、语气、语态的习惯;

学习语文计划范文篇9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考试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

二、成因

1.认识的偏差

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但它至少说明一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较之其它学科,高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还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

学生偏科,因素很多。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够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

三、调控措施

1.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十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笔者曾在学生中搞过一个试验,让学生分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每个班分成6个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册课本和读本的内容。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组长负责把本书里的重要课文分配到人。然后收集整理的资料,并加工处理,如修改、装订等。准备工作做好后,班上组织交流。最后教师收齐,装订成册,作为一个学生课题来处置。这样,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人,懂得了课本的价值;原来感到作文无料可写的人,也大有收获。因而,他们再也不小看课本,还有一些学生在自觉梳理所有课本里的知识材料。他们再也不认为课本无用了。

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

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复习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3.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学生更为重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专题性的竞赛,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学生学语文,最怕的有作文、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在开始进入诗歌鉴赏复习阶段,我采用了分解法教学:了解诗歌的常识——鉴赏诗歌的形象——灌输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训练答题步骤——品味诗歌语言——最后,每人上交一篇关于谈诗歌鉴赏技巧的小论文。经过几周的训练,学生觉得“诗歌鉴赏也就这么回事情嘛,没有什么好怕的”。但是,有一个普遍现象值得重视——他们的阅读量有限,他们的鉴赏水平太低,必须强调他们多做练习。否则,理论并不能很好地指导他们的实践——准确鉴赏诗歌,这才是真正的难点。但无论怎样,我通过做这样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这一点,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学习语文计划范文篇10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网络教学;研究

教育的深入改革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地改革变化及创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渐渐地进入小学课堂,教学效果相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信息化的教学让小学课堂变得多元化和多样化。如何让信息化技术在小学课堂发挥最大限度的优势、如何让小学课堂更具有教学质量、如何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是当今小学语文教师的首要目标。

一、网络教学的作用

(一)深入改革新的教学理念,落实新思路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语文课堂,相对较枯燥和单调,学生只能单方面地接受教师在台上讲述语文知识,而网络教学采用的是课后学习或者是线上学习,和传统教学比,具有更多的资源,有众多的名师讲解,资源丰富、内容新颖,这能让学生更具有上课的吸引力。且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非常被动,学生不在课堂占据主动性,这种被动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化新课改的教学需要。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地转变自己的身份和角度,换一个方式,从灌输知识转变为以引导作为导向的语文教学。网络教学可以让学生利用五官等多层次、多角度的方式学习,让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并且学生更具有主导性,能够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以此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运用网络教学技术,培养语文综合素养

互联网是一个丰富的宝库,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其涉及的知识范围要远远超于任何形式的书本教材。因此教师要妥善地利用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教学,结合现代化的技术,充分地调动学生对文章的感知能力、对文章的了解,以影像、音乐等形式,将文字赋予场景,将文字赋予生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大意。除此之外,网络教学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还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课堂,培养学生的集中注意力,聚焦语文教学的关键点,有助于缓解语文课堂枯燥的气氛,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感情的增进。学生也更容易通过轻松的课堂学习,找到自己学习语文的技巧和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网络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学校角度

1.课程导入信息化,提升课堂自由度教师在学期开始前,可以提前将教学课程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进行转变,导入到网络课堂教学中去,让教学课程能够提前放在教学平台上,使教学环节更加流畅自然,并且能够让学生提前利用网络教学的模式进行预习,让学生的专注程度和积极性保持到最佳的状态,保证教学课堂的稳定实施。除此以外,教师在进行信息化的教学方案备课时,要抓住学生在学习语文时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合理地运用影像和图片相结合,触及学生内心深处,让学生对学习语文更具有兴趣。例如学习《安塞腰鼓》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利用网络教学。教师准备好安塞腰鼓的视频,采用影视资源导入教学的模式,在课前为同学们播放关于安塞腰鼓的视频片段,让同学们利用视觉和听觉,率先了解安塞腰鼓的样子和使用方法,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了解西北安塞腰鼓的魅力。在观看视频以后,学生对于安塞腰鼓会更具有兴趣,对于学习《安塞腰鼓》这篇文章也会更具有动力。因此网络教学可以将资源和课前导学相互有效地结合,为课堂的正式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开端,提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能够在快乐、轻松的教学氛围下学习,并且还可以通过网络教学扩大学生的眼界,在快乐的学习中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这种轻松的教学模式,更能促进学生开阔自己的语文思维,丰富联想,提升语文素养。2.建立新的教学平台,推进家校一体化互联网给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教学平台,让学习语文更具有开放性,能够同时兼具多人参与线上教学学习,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和家长进行互动,能够更好地帮助家长成为学校中的一份子。如今传统的教学模式“家校分离”模式开始转变成新型的教学模式“家校一体化”,从此教学方式和教学途径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学习语文注入了新的学习动力,同时也方便学生家长更好地监督学生学习。例如在学习《姥姥的剪纸》这一篇课文时,教师通过利用网络教学,能够采用实践和书本教学相结合的模式,让学生在家里通过和父母一起进行剪纸互动。在学习前让学生和父母一起进行剪纸活动,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并且让学生阐述自己剪纸作品的内涵和艺术,让学生在课后实践的过程中深度了解剪纸,并且能够更好地学习语文课文。除此以外,大家还可以通过剪纸增进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亲子关系,缓和家长和学生之间的矛盾。3.鼓励教育回归本真网络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够呈现给学生更多元化的教学课堂,但是事情都具有两面性,互联网教学也会存在缺点,会有很多不良的信息伴随着教学的时候传递进来。教师在对学生开展网络教学的时候,要提前辨别信息的正确性,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将小学语文知识点和网上的资源融合在一起,增加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除此以外,教师在通过网络教学时,还要注意尽量避免使用网络用语。网络用语虽然风趣幽默,但是实则对于文章写作来说太过粗俗,小学生还无法分辨网络用语和正常优美文字之间的区别,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列举网络用语的不规范性,让学生日常避免使用,提高语文能力。

(二)家长角度

小学语文的核心素养就是育人价值要以人为本,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其中培养语文基本素养的平台非常多,可以是正常的语文课堂、自习课、师生沟通、生生沟通等日常教学活动。但是当开展网络教学时,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基本育人价值环境就有所改变,从学校里的学习环境,变成家庭式教学,育人价值观从最开始的“教师让我学习”,被动式的学习变成“我要学习”这种主动性的学习模式,学生通过网络教学会学会自我约束、自律行为。因此教学环境的转变,需要配合的人就从教师转变为家长。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恰恰就忽略了家长对学生的教育环节,忽略了家长的教育价值观,因此网络教学更重要的就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的配合,家长角度就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改善。1.开展网络教学,家长要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和常规传统的教学不同,网络教学环境是在家里展开,学生更多接触的是家长,一些问题在无法向教师求助解答的情况下,大部分都会选择向家长求助。家长没有正规学习过教育学,在孩子犯错或者遇到问题的时候,只会数落孩子的不对,甚至有些情绪激动的家长会对孩子进行吼叫、打骂等,在家长眼里,看到的都是孩子的弱点。孩子的内心比较敏感纤细,意志力、“三观”都还不够健全的情况下,被家长打击式教育以后,只会对学习语文失去信心。因此如果在家开展网络教学的话,家长应该学会进行赏识教育,赏识教育不是一味地夸学生,而是在学生的缺点中找出闪光点,肯定他,这样学生才会愿意在缺点中寻找正确的方向,才会尝到成功。家长也不可一味地拿着孩子的成绩和好学生进行比较,因为孩子之间是有区别的,要学会采用欣赏的眼光分析孩子产生的问题,从不足中找出弥补的办法,以此缩小孩子的差距。赏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赏识孩子对于难题的挑战,孩子要想有进步,就必须有遇到难题努力解答的勇气,这样才会有求知欲,才会在反复摸索中找到成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提高语文应用能力。2.家长要借助时机教育学生在开展网络教育时,教育孩子的时机非常重要。每个孩子其实都有属于自己的好胜心,因此在考试结束后,学生之间相互探讨题目都能够激发孩子的好胜心理,切不可在孩子灰心丧气的时候还进行教育,应该趁孩子好胜心高昂的时候,激发孩子学习的斗志,从而激发孩子对不该犯的错下次不会再犯的决心。

三、教师要培养学生网络教学的学习习惯

(一)网络课堂仍旧要以学生为主导,关注学生

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最大的不同就是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更有自己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在进行网络教学课程制定时,还是要以学生作为主导,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开展网络教学活动时,让学生自己预习课程内容,自己尝试做题目。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是要关注学生,在他们练习语文习题或者预习语文的时候发现问题,并且在教学课堂中解答。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不再自我回答,而是选择等待,等待学生自己阐述自己的想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优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最终自己发现答案的过程。这样的课堂上课效率虽然比较慢,但是能够让学生实际掌握语文知识,通过不断积累,才能完美地消化知识点,灵活运用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二)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信度

网络教学学习的自觉性都是靠学生自我约束,教师在一线教学的时候,经常会发生一个现象就是学生会有一个学习的明暗交界线,就是学生放假前的状态和放假后的状态完全不一样。放假回来以后的那一段时间,学生的状态非常差,而放假前学生的上课质量较高,上课发困、思维逻辑不通、物品随意堆放等都是放假回来以后学生经常会做的一个事情。网络教学都是在学生的课外时间、假期里进行授课,教师很难对学生在假期时间的学习进行管控,因此教师要学会在假期通过网络教学,训练学生自我约束,做好学习计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