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品牌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10-22 10:16:31

文化品牌教学

文化品牌教学范文篇1

品牌,作为企业的一个“标牌”,是我们对企业文化及产品的一种认可,由名称、象征、符号、设计或它们的组合构成,是区别于同种竞争商品的“符号”。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服装不单单是人们用来“蔽体”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服装品牌文化是一个具有精神内涵的宏观概念,是构成服装品牌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撑,是中国服装品牌走向世界的跳板,未来企业间、国际间的竞争是品牌的竞争,更是品牌文化的竞争。因此,中国服装企业要想在竞争中抢占先机,需更注重品牌的创新,提升企业品牌文化软实力。

二、品牌服装设计是服装品牌文化观念培养的重要内容

服装品牌以品牌形象展现出来的,也是设计出来的,服装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品牌众多,我们的品牌要想走的长久就需要有独特的一面,精心细致的设计来展现其魅力。品牌服装设计是服装品牌文化培养的重要内容。品牌服装设计赋予服装丰富的内涵,通过其个性化外观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适应品牌设计在服装中的作用很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树立品牌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在设计服装时要结合本土文化内涵、时尚元素及大众需求等,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三、品牌服装设计需考虑的条件

(一)主体

着装者是服装设计的中心,由于每个人不仅年龄、性别、体型、相貌相貌不同,而且文化素质、兴趣爱好、社会地位、职业范围、经济能力及生活态度也不相同,因此在服装设计时必须考虑为谁或哪类大的群体而设计。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群体的着装需求,以便能根据着装者的改变而有使之满意的服装样式。

(二)场合

人在生活中常常会处于不同的环境和场合,需要有相对应得体的服装来适合不同的环境。因此要求服装设计者要根据场合的需要来设计相应的服装。如是参加喜宴或在朋友的婚礼上做证婚人,在这些场合,所穿的服装是由穿着人所扮演的角色决定的。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去不同的场合了解需求,使设计出来的服装能更好地适应特定的场合。

(三)时间

由于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影响对服装设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设计服装时必须考虑什么季节和每天什么时刻穿。不同的季节、日装和晚装对面料款式的运用不同,同时一些特别的时刻对服装设计有特别的要求,如结婚典礼、职场面试等。服装行业在设计服装时应抓住时尚潮流,引领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这就需要教师多引导学生接触各方面的流行元素,融于服装设计中,及时捕捉自己的灵感。

四、品牌设计理念的培养方式

(一)从调动学生的兴趣入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兴趣勾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字教学中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描绘出自己满意的服装式样,然后带领学生走进商场等时尚元素较多的场所去找寻灵感,对自己描绘的式样进一步修改,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记录灵感的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思维,强化绘画锻炼

创新思维是需要锻炼的,同时学生要想把服装设计图做到足够好,这要求具备一定的绘画功底。使设计出来的服饰图能更好地满足设计新颖、线条流畅、色彩搭配比例协调,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的同时具备创新性思维,能开拓思维,要指导学生合理运用色彩,使之与人体绘画相结合,多让学生描绘一些装饰色彩画,让其逐渐做到图式色彩自由奔放,多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去体会色彩的斑斓,以使学生在设计服装色彩时能更好地对色彩加以运用,使服装色彩作为吸引群众消费的一种亮点。

(三)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服装设计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这需要教师在教学时鼓励学生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寻找各种设计的特色,积极参与一些专业性的设计比赛,使其更好地把握时尚的风向标。多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人群,走入市场去发现新的元素,去寻找设计灵感,让学生多动手制作服装以此来传达自己的理念,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五、结语

文化品牌教学范文篇2

关键词:黑龙江;赫哲族;文化品牌;鱼文化

赫哲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地区,有着深厚且悠久的历史文化,其鱼文化历史悠久,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赫哲族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了很大变化,文化传承方面也面临挑战,而打造文化品牌,设计具有品牌效益的文化产品,能够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基于此,研究黑龙江赫哲族文化品牌设计对于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及规划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赫哲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黑龙江赫哲族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历史悠久,对其进行传承和保护能够推动黑龙江文化产业的发展。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其在发展中不断迁移,迁移足迹也遍布黑龙江各地。近年来,受外来文化冲击,黑龙江赫哲族文化传承也受到一定的阻碍,而鱼文化恰恰是赫哲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相关部门给予重视,加强鱼文化传承与发展。首先,要认识到文化传承并非是完全继承传统文化,而是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提取赫哲族鱼文化中有益的部分进行继承与发展,剔除鱼文化中落后的文化。同时,在传承与保护鱼文化过程中,应加大对鱼文化的保护宣传力度,尤其要提高鱼文化传承者的认识,鼓励赫哲族群众主动参与鱼文化传承活动,做文化的保护者与传承者。其次,要加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对黑龙江赫哲族渔猎生产方式加以改造,采用以农业经营为主、以捕鱼狩猎为辅的多种经营方式,在保护与传承鱼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发展黑龙江赫哲族鱼文化。

二、黑龙江赫哲族文化品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产业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黑龙江赫哲族来说,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当地文化产业发展,而传承文化的同时,树立文化品牌,展现地区文化特色,可以发挥文化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提升黑龙江地区经济水平。但目前黑龙江赫哲族文化品牌设计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制约赫哲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一,当地文化产业部门缺少对赫哲族文化传承的意识。文化产业活动应严格按照工业生产、储存、分配、营销、服务等基本流程开展,打造的文化产品也要符合工业生产相关要求,注重产品品牌设计,以实现产品品牌效益的最大化。但在文化品牌设计中,黑龙江当地相关部门及部分赫哲族群众传承传统文化与打造文化品牌时,过于追求文化产品带来的经济效益,往往忽视了对鱼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片面地将设计鱼文化品牌和产品当成一种盈利手段,没有意识到树立品牌形象及保护与传承文化的重要性,使赫哲族鱼文化传承保护与经济发展产生冲突。第二,黑龙江赫哲族文化传承中人才资源相对匮乏。文化与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经济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文化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黑龙江赫哲族鱼文化可以助推当地旅游业、服务业发展。而随着赫哲族的不断迁移,赫哲族的一些习俗与文化在逐渐地消失,比如黑龙江赫哲族将汉语作为主要使用语言,较少使用赫哲语,使得现在能流利运用赫哲语的人数比重大幅度下降,这不仅对赫哲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造成极大的影响,也影响了文化品牌设计。

三、黑龙江赫哲族文化品牌设计的有效建议

(一)抓住产业发展机遇

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获取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需要黑龙江当地相关部门把握住文化产业发展机遇,将赫哲族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突出文化产业发展优势。一是落实“十三五”规划,结合赫哲族文化传承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能够促进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品牌产品,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扩大宣传范围,推进黑龙江文化产业发展。二是抓住赫哲族文化的主要特征,尽可能展现黑龙江赫哲族的民风民俗,介绍当地以鱼为食、用鱼皮制作生活用品的鱼文化,多创作能够体现赫哲族鱼文化的文学作品,从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入手,保护与传承赫哲族鱼文化,为打造赫哲族文化品牌奠定基础。

(二)完善产业发展规划

黑龙江赫哲族的鱼文化包括以杀生鱼为主食的饮食文化,也包括鱼皮大衣、鱼骨饰品的装饰文化,还包括和鱼相关的文学作品的精神文化。在赫哲族鱼文化继承与发展中,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并运用地区文化优势开发相关产业,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黑龙江地区相关部门应重视鱼文化的传承,完善产业发展规划,结合鱼文化,合理设计文化品牌,突出赫哲族鱼文化内涵,向广大群众展现赫哲族鱼文化的魅力,在传承鱼文化的同时,增强品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带动黑龙江地区产业发展。

(三)拓宽市场开发路径

黑龙江赫哲族文化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但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其当地市场相对狭小,不仅不易于文化传承,而且不利于当地经济发展。因此,在保护与传承赫哲族文化的同时,要使赫哲族文化产品走向更大的市场,被更多消费者认可与接受,而不能只局限于眼前的消费市场。这要求黑龙江相关部门注重赫哲族文化品牌和产品设计,将鱼文化融入挂件、首饰、背包、衣物等产品上,打造具有赫哲族文化特色的产品,吸引消费者购买,扩宽消费市场,提高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满足市场上消费群众对于不同文化产品的个性化需求。此外,黑龙江相关部门要调整黑龙江地区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借助旅游宣传赫哲族鱼文化,扩大鱼文化的传播范围。例如,黑龙江许多地区依山傍水,有着优越的环境条件,黑龙江相关部门可以利用这一自然优势,设计具有赫哲族鱼文化的文化品牌,开发地区旅游产业,以带动餐饮、住宿、娱乐等相关产业发展。为了提升品牌设计效果,可以结合黑龙江赫哲族风俗习惯,生产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文化产品,以展现地区民族特色,还可以利用互联网销往海外市场,突破产品营销市场空间狭小的局限,确保黑龙江地区经济发展良性循环,为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四)培育文化传承人才

文化品牌设计少不了人才智力支持与技术支持,当地相关部门要注重培育高素质与高水平的文化传承人才,聘用对赫哲族鱼文化及地方风土人情有深入了解的人才参与商业策划,做好产业发展规划,促进当地产业向层次化、模式化方向发展。一方面,黑龙江相关部门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中,可以充分借助高校的资源优势,让高校根据本校课程开展具体情况,设置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相关课程,培养传承鱼文化的人才;另一方面,加大企业内部人才培训力度,对现有赫哲族鱼文化产业相关人员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指导,组织人才到优秀企业中学习先进的文化产业知识,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不断提升自身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促进赫哲族鱼文化传承与发展。

四、结语

黑龙江赫哲族鱼文化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对于当前赫哲族文化传承中的问题,黑龙江相关部门应给予重视,合理开发赫哲族文化资源,挖掘民族文化的潜在优势,牢牢把握住文化产业发展机遇,完善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在保证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注入新的时代元素,不断丰富鱼文化的内涵,使其更好地适应黑龙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玉晶.浅论“互联网+”下的赫哲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J].经济师,2019(1):205,208.

[2]程守民,赵春艳.赫哲族民族文化的教育传承问题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6):154-155.

[3]王婉玉.基于赫哲族鱼文化传承的品牌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6.

[4]张元伟.赫哲族鱼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文化品牌教学范文篇3

关键词:品牌文化;观念;服装设计;策略

作为人类十分重要的生活状态之一,服装的研究和设计始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服装质地、款式等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服装设计学科也要相应地做出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的服装设计人才。为达到这一目标,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品牌文化观念,使其具备一定的品牌服装设计思维,从而设计中有特点、有内涵、受欢迎的服装品牌。

一、服装品牌文化观念简介

品牌的目的就是区分某个或某系列产品以及与其竞争的产品,使消费者和产品之间构建了某种关系。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购买服装不仅是为了保暖,更是为了诠释美,追求艺术,服装完美体现了一种美的文化和理念。作为一个宏观概念,服装品牌文化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其同时代表了一种审美情趣、生活观念和价值尺度。品牌文化涉及的方面较多,比如对消费者的服务质量、品牌形象、服装产品的风格等。各服装企业的竞争除了是其品牌的竞争,同时也是品牌文化的竞争,蕴含于服装品牌中的文化能够赋予服装产品强大的竞争力。所以服装企业需要在设计、生产和销售服装等环节中融入独特的品牌文化,使品牌文化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的影响力提升。

二、培养学生服装品牌文化观念的重要性

作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服装是按照品牌形象设计和展现出来的,如今市场上存在许多品牌,但并不是每一种都能受到人们的青睐,精心设计的品牌服装可以将增添和展现穿衣者的魅力,所以树立学生的服装品牌文化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服装业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愈发呈现多元化趋势,品牌不仅联系着消费者和销售者,同时也是对不同商品进行识别的标志,蕴含着独特的内涵与魅力。为了在众多服装产品中脱颖而出,学生必须注重品牌服装设计,所以教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要向学生渗透品牌文化观念,使学生在无形之中形成品牌服装设计思维,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具体而言,学生必须考虑和品牌服装设计相关的因素,如礼仪、流行元素、市场需求等。教师还要促进学生思维发散,激发其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能力,使思维视角更加宽广,创新能力提高。为达到该目标,教师需要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实现课堂结构的优化,使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提高。

三、培养学生品牌服装设计思维能力的策略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兴趣是人们进行某项活动的内在动力,只有对自身的工作有浓厚兴趣和饱满的热情的服装设计人员,才能使服装有新意、有特色。所以为了培养学生设计品牌服装的思维能力,教师要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调动其学习兴趣。比如,在班内或校内举办服装展览会,将便利条件提供给学生,鼓励其精心设计具有自身特色的服装作品,在此过程中收获成功的喜悦,有效实践学习过的理论知识。文化与礼仪是品牌设计的基础,设计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设计者的审美情趣。所以在服装设计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文化内涵与审美情趣的培养。比如,要求学生阅读优美文学作品、观看装会的视频、欣赏中外名画的图片等,使其审美修养提高,从而具备更高的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

2、促进思维发散,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在设计服装时的创新能力是服装设计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要激发、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突破既有思维的束缚,从多个角度、不同方位、立体地思考问题,挖掘时尚要素,研究多元设计风格,从而发现更为独特和新颖的设计理念。教师除了要在课堂上开展服装设计教学,更要向不同领域,如市场、文化、音乐、美术等领域拓展,使学生视野更加开阔,涌现出更多的新思维。除此之外,教师要定期为学生安排任务,比如提供不同形状、颜色的边角布料,不给出明确的作品样式或设计思路,要求学生不依照任何样品,随意发挥,独立思考后之多一件或一套服装,将自己的意图表达在设计之中。这种作业虽然简单,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其运用知识的能力加以检验,有助于培养其品牌文化观念和品牌设计思维。

3、练习人体绘画,合理运用色彩

服装设计技能的实用性较强,设计者只有先根据自身意图设计处服装效果图,才能开展后续的服装制作。而服装效果图除了要符合大小、比例、色彩、形状等的标准要求,线条简洁、流畅,还要与主题相符,新颖、独特,这样才是完美的效果图。所以设计者的设计构思必须是新颖的,且绘画功底扎实,绘画表现能力良好。教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要训练学生人体绘画的基本功,确保其真实表现出设计理念。作为服装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色彩的恰当运用能创造先声夺人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合理运用色彩,提高其色彩运用能量。可要求学生绘制装饰简单的色彩画,追求大气、活泼、自由和奔放。可带学生游览公园、湖畔等自然景观,使其通过观察怒放的鲜花、茂密的树林来领略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充分发挥其想象能力。待学生对色彩有一定的认识后,向其介绍人体运动规律与人体结构,讲解服装设计中色彩的搭配,用色彩衬托服装的美观。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要向学生讲解品牌文化观念与品牌服装设计概念,并向其说明设计品牌服装时要考虑的影响因素,如礼仪、流行元素、市场需求等。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对教学内容加以丰富,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增强其品牌意识,提高其综合素质。

作者:罗涛 单位: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立军,乔南,胡玉良.从“破与立”谈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平台式”教学改革[J].服饰导刊,2013,(02):87-92.

文化品牌教学范文篇4

色彩设计通过色彩语言与服装设计、工业设计、视觉传达等各类设计学科之间的关联,形成了一种链式关系,在设计教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追溯国内设计院校的色彩教学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后期,受前苏联教育体系的影响,采用色彩写生为主的训练手法,培养学生的色彩表现技法,与当代艺术、设计文化相距甚远。80年代以来设计院校逐步接受从日本、香港等地传入的包豪斯教学理念,将之简化之后形成以“三大构成”(平面、色彩、立体)为基础的设计教学模式,其中,色彩构成作为三大构成之一,强调色彩中的色相、纯度和明度要素的理性分析,形成了相对系统的色彩设计教学模式,但仍与专业设计有所分离。近十多年以来,色彩设计教学呈现与专业设计相融合的发展趋势,以服装色彩设计课程为例,教学目的逐渐聚焦于通过系统学习和掌握学科知识,使学生了解各种影响色彩效果的社会因素,培养其色彩的审美能力和应用能力,使之能够驾轻就熟地运用服装色彩,把握流行趋势的脉搏,让色彩的生命力在服装设计、生产、销售、消费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发挥、显现出来,从而使色彩成为提高服装外观质量和增强服装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服装色彩设计教学倾向于培养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提高美学修养的基础上,塑造其实践应用能力。但目前国内的教学现状仍与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就色彩设计教学内容而言,对流行色的剖析、提取与设计应用显得十分欠缺,基本未涉及品牌服装的色彩策划、流行色与品牌服装等与市场相关联的内容,而这一板块恰恰是当下服装市场和产业日益关注的内容,服装色彩设计教学需要与时俱进的改革。

二、流行色应用在服装色彩设计中的重要性

纵观设计业界,色彩素来被认为是最具感染力的视觉元素,它以各类设计产品为载体,在其塑造的千变万化的世界里呈现出无穷的艺术魅力。在当下,色彩更突破了其在“造物”上的实用、功利价值,延伸至“情感”、“思想”、“经济”等领域,凸显出其与消费性和商业性之间的关联,形成了所谓“经济色彩”。在当代服装设计领域,流行色已成为服装色彩消费行为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一方面,随着设计与消费群体之间联系的日益密切,以及大众审美情趣、着装理念、生活品质的提高,加上消费者获取流行信息的渠道的多元化,其对色彩的需求与敏感度也在持续提升。据美国流行色研究中心大量调研证实“7秒钟定律”的存在,即人们面对商品的最初7秒钟往往决定了其对商品的兴趣,而其中色彩的作用占67%,成为主导消费者选择的关键性的影响因素。此外,还有权威色彩研究机构表明:在不改变产品造型的基础上,通过色彩的变化,可以给商品带来10%-25%的附加值,这也显现出色彩对于设计产业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具有鲜明色彩个性的服装品牌在国际、国内服装舞台和商业领域彰显出强大的号召力,每每为业内人士所瞩目。例如:2012年秋冬,著名的意大利品牌PRADA为人们带来了一场色彩风暴,在极简的服装设计风格下,塑料橙、鲜绿、亮蓝等高调的色彩与原始朴素的面料形成了鲜明的视觉焦点。对此,PRADA的主设计师Miuccia阐释了个中的韵味,“我所想到的只是摆弄色彩与面料”,“简单但是奇特的感觉”,而正是这一简单但奇特的色彩感觉构成了服装强大的吸引力。综上所述,色彩设计和应用不可能脱离消费市场和流行色发展趋势而独立存在,各行各业对色彩及其创造的有效经济价值的评估和实践、以及品牌发展的需求共同推动了色彩经济的盛行,促使专业设计师掌握更多的色彩应用知识和实践经验,同时也促使高校教学的培养目标转向着重培养学生在色彩设计中的审美能力、流行敏锐度以及实践应用等专业职能,由此也暴露出传统色彩设计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需求之间不相相适应的问题。在笔者看来,在服装色彩设计教学中补充流行色项目教学,是对此问题的有效解决途经之一。近几年,虽然已有一些学者在学术领域对流行色和服装色彩策划进行了探讨,如在由流行色协会主办的“亚洲色彩论坛”中,有多位学者就“我国品牌成衣的色彩策划”、“流行色与服装品牌的契合”等主题进行了论述,但是一直没有把这些学术前沿的探讨引入到教学中。针对这一现状,笔者尝试在色彩设计教学中引入服装品牌色彩策划项目教学实践环节,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探索教学与市场需求的接轨,将书斋式的色彩理论教学转换成着重以市场为导向的教学,既培养学生的对市场的敏锐度、对流行信息的洞察力,同时强化学生对色彩的整合、创新等综合实践能力。

三、流行色项目教学方案建设

(一)基于学生色彩分析能力的培养———立足

品牌调研,提取富含品牌文化与个性的色彩基础方案品牌基础色系应是品牌文化内涵的具体呈现,是品牌个性化的色彩语言阐释,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独特性,既蕴涵品牌的设计理念和文化基因,又标志着品牌之间的差异性。这一环节中,学生需要体验品牌色彩中蕴含的情感,并考察其中隐藏的心理感知特征和文化内涵。在色彩方案策划工作展开之初,教师首先需要指导学生制定工作计划,从整体上把握色彩策划的各个环节的构成。这个过程要求学生从市场调研入手,既要对市场进行基本面和量化的基础调研,通过数据分析,梳理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经济地位、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的色彩偏好和需求,更需要结合品牌个体做深度调研,以企业的品牌文化、品牌精神、品牌定位为导向,对之做出准确的市场定位。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研究品牌历年畅销产品的色系以及产品销售报表,结合其目标消费群体的色彩倾向,确定该品牌专属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基础色彩系列方案。在方案策划过程中,始终要求以蕴涵品牌文化的基础色彩为基础,并以之作为色彩方案中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基于信息资源整合能力的培养———流行

色与品牌基础色系的融合在色彩设计教学中,对流行信息的了解和预测是服装色彩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流行色是由不同色相、明度、纯度的色彩配置而成的几组经常变换的时髦色彩(或色调),通常由国际流行色协会提早两年,通过行业协会、专家、媒体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并经过各国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适度调整为各国各地各行业的流行色。因此,在时尚信息全球化的今天,流行色不仅成为时尚行业的特有标志,也从中折射出特定地域的社会经济状况、生活环境、群体心理和消费动向等因素。对流行色预测项目教学的引入,意在引导学生把流行色与品牌基础色系融合,把握其中的规律,制定兼具流行效应、设计美感和个性化的品牌色彩策划方案。具体而言,需要分析国际、国内等权威机构的专业流行色信息,依据服装自身的品牌文化定位来吸收并融合流行色,在品牌个性基础色系的基础上导入流行色,构建当季该品牌的色彩方案。对于品牌的色彩方案而言,流行色在其整个色彩体系中无疑具有锦上添花的作用,流行色与品牌基础色系的融合,必将使服装产品更为国际化。但与此同时,品牌的色彩方案中也要体现出品牌的个性定位,而这一点在流行色占整体色系的比例上体现出来。相对而言,定位年龄偏高、风格高雅而稳重的品牌,其流行色占整体色系的比例较小;而定位年龄偏小、风格活跃、潮流感强的品牌,其流行色占整体色系的比例较大。

(三)基于学生色彩综合能力的培养———整体

策划和塑造服装品牌的色彩形象众所周知,服装的色彩策划是品牌文化的外延,是其文化内涵的表征。我们设计的色彩体系应是一个系统的设计方案,不仅仅需要考虑服装产品个体色彩、色彩搭配以及产品组合等因素,还要让色彩策划方案延伸到服装品牌形象传达的各个层面,比如海报、服装样册等营销宣传环节,服装零售终端卖场的陈列环节,以及品牌的服务策略、销售活动、服装会等综合运作环节,都需要渗透和贯穿色彩策划方案,从整体上塑造品牌的整体形象。因此,在品牌色彩项目设计教学中,增加对品牌色彩形象传播环节的策划,也是塑造品牌文化的必然要求。基于这一要求,在教学中更要突出和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综上所述,从服装色彩理论教学到服装品牌色彩策划应用的延伸,其核心是对学生色彩设计应用能力的提高,促使学生了解市场,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同时也有利于将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过来,这种立足于实践的教学,也进一步为深入探索服装色彩教学改革和理论提供了动力,促使学术前沿动态信息、当代设计理论、艺术观念与专业实践的更好的融合,也促使高校服装色彩教学进一步服务于企业品牌色彩策划,在实现教学优化的同时,也实现其社会经济价值。

四、结语

文化品牌教学范文篇5

关键词:包装设计教学;特色产品;品牌形象;策略研究

1创作对象具有地域特色,服务地方发展

传统包装设计课程的创作主题多为虚拟案例,缺少针对性,学生创作欲望和主动性不够,作品效果比较粗糙,只停留在概念层面,缺少实际的应用价值,学生不能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欠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包装设计教学不能完全满足对人才的需求,设计教育相对滞后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深入训练,而将实际项目植入课堂教学,通过有效的计划安排,使学生从理论学习到设计制作以及成果的形成,都有步骤、有计划地展开,是一种具有明确目的、实践性强的教学方式。在包装设计教学中植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嫩尚家”品牌包装设计正是产教融合的典型代表。如今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品类繁多,然而很多特色产品包装设计却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地域特色、地域文化性弱、包装的形式与内容脱节、包装设计档次不明确,还有些产品的包装设计专属性不够突出,如果换个名称,原有的包装一样可以使用,缺少特色。针对地方特产包装设计的现状以及学生具备的专业能力,教师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包装设计作为实际项目引入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嫩尚家”是黑龙江省嫩江市著名面粉品牌,选择具有地域特色的产品作为包装设计的创作对象,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更能实现设计教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升地方品牌知名度的重要意义。

2教学内容融入地方文化特色,提升地方品牌形象

黑龙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千里黑土孕育了丰富的特产,如大米、五谷杂粮、大马哈鱼以及各类山产品,但其包装设计却存在缺乏地域特色、地域文化性弱,甚至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自然资源等问题。此次设计项目是为嫩江著名品牌进行面粉包装设计,让包装设计教学为区域特色产品助力、提升地方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是此次设计的重点。如提炼地方文化,运用地域性元素体现地方名特产的地方特色。将地方人文特色与产品包装设计应用相结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还能够通过地方文化特色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使产品富有更多的文化内涵,促进提高品牌的社会影响力,真正实现设计教学为区域特色产品助力。作为培养包装设计人才的艺术教育,应该把民族文化与艺术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地方文化特色资源,将地方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人文历史等多方面的因素融入包装设计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地创新。“嫩尚家”作为嫩江的特色品牌,在包装设计中除了要体现产品特点,更要体现出地域特色和地方文化。把具有地区特色的元素运用在土特产包装设计中,能够传承和发扬地区文化,使受众了解当地文化,为促进区域文化的传播创造条件。优越的地缘优势、多样的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都可以作为地方文化特色的表现形式。

3注重教学引导与创新,运用现代设计方法演绎地方特产

作为教师应兼顾理论知识传授和设计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项目的调研分析、讨论、定位、设计、制作等环节,提高学生设计能力,实现对学生设计素养的全面培养。3.1调研分析。组织学生选择超市作为调研目的地,搜集同类产品包装的相关资料。要求学生比较、分析同类产品在包装结构、材料、色彩、图形、文字、版式等方面的优劣,为项目产品包装的设计定位做准备。根据对市场的调研、分析和总结,发现市面上的面粉包装设计以袋装形式居多,图形的视觉表达主要可概括为以下两种形式。(1)以产品原料及加工工具作为图形表现,如采用麦子、石磨等元素,虽然产品属性比较明确,但专属性不够突出,只要换个名称,原有包装一样可以使用。(2)以面粉功能表现为主,采用摄影图片传达信息,如饺子粉,就以一盘饺子直接表达,这种形式虽然直观,但从设计的角度缺少形式美感。3.2设计定位。在收集分析了资料的基础上,对包装设计进行定位,包括风格上的定位以及表现形式上的定位。此次面粉的包装设计在风格上要突显地域性和地域特色,将地方文化与设计相融合;在表现形式上力求新颖独特,无论是在包装样式、材料及视觉表达方面都要有创新,并体现产品绿色、环保的品牌定位。3.3创意与设计。在包装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与创造性表现对提升特色包装的档次与品味、丰富地方特色产品包装的样式、提升品牌知名度具有重要作用。(1)包装样式。市面上的面粉包装多以袋装结构为主。根据“嫩尚家”的品牌定位和产品的品类,可改变高端产品的包装样式及结构,如采用盒装,满足不同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区分产品档次。(2)图形及版式设计。就黑龙江地区的土特产包装而言,一方面要体现地域特色和文化,另一方面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加入新元素、新理念,满足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嫩尚家”的目标是打造全国著名面粉品牌,在设计中更应该体现地区特色和品牌特色。比如可以在图形设计中采用简洁的场景插画体现地缘优势和原料的品质;可以通过生产加工的过程来体现“嫩尚家”产品全程可追溯的理念和定位,通过创新性的设计和编排,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3)艺术表现上。在视觉表现手法的运用上,除了采用常见的摄影图片,还可以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和优势,结合其他相关专业课程,通过运用多种手法进行创作,如使用插画。插画的表现力对丰富包装设计的视觉表现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吸引消费者的一种有效途径,可以提升产品的品位,但插画内容的设计要与产品一致,否则就会造成形式与内容的脱节。

4结语

高校的包装设计课程是培养包装设计行业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教师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的包装设计风格有重要的影响,是学生进行产品包装设计的基础。要想真正改变地区特色产品包装设计存在的问题,关键在于包装设计教育,毕竟设计灵感不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在高校包装设计教学中融入地方文化特色,培养学生对地方文化和产品包装的敏感度,进而在产品的包装设计中不自觉地运用到地方文化的一些内容,可以使产品的包装具有较强的人文性,体现产品的地域和文化特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创作出优秀的包装设计作品,使产品包装同地方文化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陈青.包装设计教程[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

[2]善本出版有限公司.创意包装[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

[3]陈金明.生态文明视阈下“少即多”绿色包装设计教学研究[J].装饰,2016(1).

文化品牌教学范文篇6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策略

品牌作为一个商业领域的常见术语在营销、管理、广告等专业出现频率极高,美国营销专家PhilipKotler给品牌的名词定义为名字、称谓、符号或以上的集合,指具有相当独特性与排他性的代表性标志,用以区别群体中的个体。广告学家LarryLight甚至以“营销就是品牌之争”来说明品牌培育的重要性,“比拥有工厂重要的是占有市场,而要占有市场就需要具有足够优势地位的品牌”。

1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对民办高职院校的重要性

1.1对外形象展示与生存空间争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价值与意义早在教育部于2004年联手共青团中央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就已有了充分说明。正如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离不开优势品牌一样,高等职业教育同样需要依靠足够响亮的品牌扩大自身的辨识度,而这惟有通过文化育人的途径来实现,也就是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在全社会越来越迫切地需要实用型技能人才的客观现实中,不断有各种专业化职业教育机构出现以争夺越来越有限的行业空间。而在这种日益残酷的竞争中,最具优势的竞争力莫过于一个响当当的教育文化品牌。借由高识别度的校园文化品牌,民办高职院校才更有机会和条件在众多同类或相似的教育同行中脱颖而出,让包括学生、家庭、业界内外直至全社会在内的各环节都认识和关注到群体中特殊的个体。校园文化品牌在帮助院校实现更为卓越的形象展示的同时,也是在吸引更多资金、资源、技术等汇集自身内外。这无疑显著提升了院校的市场竞争力、夯实了教育和管理基础,也帮助院校在越来越狭小的生存空间中争夺宝贵的占有率。1.2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企业来说,优势品牌往往不止于实现创业后的极速发展,更重要的是拥有一个长时期的守业和兴旺。同样的道理,新时期中国各级各类高等教育院校的数量持续增长,市场接近饱和、生源争夺残酷早已成为常态。相较于公办高校,民办高职院校并不具有显著优势。创业难,守业更难。不利环境下只有凭借具有优势的品牌打响知名度,成为同行中的标竿,才能在强手环伺的现实压力中崭露头角,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1.3育人属性和社会责任的需要。虽同样归属于高等教育范畴,然高职院校教书育人的核心任务较普通高校更多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操作能力的部分。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依托特定行业企业的背景更决定了其兼顾理论知识教学和职业技能培养的双重育人目标,故这类院校培育校园文化品牌往往更多侧重于职业教育的专业性、独特性甚至专属性。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培育校园文化品牌能够强化自身相对独特的育人属性,并使校园内外、社会各界更加关注这一以就业为重点导向的职业教育组成。同时,校园文化品牌培育过程中对职业教育的侧重还会进一步凸显院校为全社会培养合格职业人的重要职能与责任,尤其是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更高层面的提炼与升华更可成为彰显文化自信、促成文化认同的强大助力。

2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取得的成绩

2.1在思想关注度和手段丰富性等方面不断提升。相较于过去只重专业教学而忽略校园文化建设,如今的民办高职院校中绝大多数都已经越来越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品牌培育。这既是院校自身经营过程中体验和领悟出的结果,也是与院校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企业在大力建设企业文化进程中的影响所致。民办高职院校往往离不开特定行业企业的投入与支撑,其中不少院校正是通过与企业联手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开拓着教书育人的新局面。当企业文化建设与品牌培育日渐成为潮流趋势时,相关院校不可能无动于衷。更何况企业文化品牌培育在市场上引领风潮、决胜千里之际,院校必然有所触动甚至感同身受,随之而来的既有参考、模仿,更有学习和借鉴。因此,新时期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在思想关注度和手段丰富性各方面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领域的一道亮丽风景线。2.2突出素质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双重性。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就是教学相长、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越来越多的民办高职院校在办校之初就已制定了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并重的战略规划和工作原则,这不仅成为院校生存发展的核心指南,也是开展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主要背景。不仅如此,高等职业院校要区别于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就不能完全抄袭对方的方式方法,而是要提炼自身的文化特色元素,再结合职业教育性质有所开创。否则画虎不成反类犬,不仅无法提高自己院校文化品牌的识别度,更有被迅速湮灭和忽略的风险。因此,当下众多民办高职院校在培育校园文化品牌过程中都会突出素质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双重性。尤其是学生在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方面优势和成就更成为不少院校培育校园文化品牌时最为重视的环节。

3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中的问题

3.1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短板。对国内多数民办高职院校来说,创立时间晚、发展历程短是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而文化建设与品牌培育是一项非经足够时间积淀而难成体系的长期工程,这便成为多数民办高职院校培育校园文化品牌的主要短板。由于时间累积不足,文化品牌培育容易出现缺乏厚重感、浮于表面甚至流于形式的问题。同时,有限的生存时间也容易导致民办高职院校在办学经验、规章制度、教育体系各方面出现不尽完备、不够成熟的问题。而不少民办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往往不及普通高校,学生文化底子薄、学习习惯差、院校教育成效低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此外,这些院校的师资力量也较普通高校更加参差不齐,且教师流动性相对更大。以上各类问题不仅常常导致教学品质与效率难如人意,也是校园文化品牌培育中不容忽略的负面因素[1]。3.2文化自觉有所欠缺。很长时间以来,用人单位的客观要求、市场竞争的现实压力都迫使众多民办高职院校必须将最多资源、最大精力投向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育。这虽可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使高等职业教育的实效性更为显著。但也使不少学生甚至教师逐渐形成了功利化的教学思想,对高等教育的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等重视不足。这极易造成学生专业技巧底子厚、文化素养基础薄的问题。同时,越来越多元化的思想、意识对高等教育领域的影响、渗透持续深入,年轻学子的价值观非主流现象严重。一些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低,可学生学习动力弱、精神状态差,甚至在道德、信仰层面显现危机[2]。以上种种文化自觉层面的缺失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进程与力度,是格外需要引起重视的因素之一。

4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策略

4.1在顶层设计上坚持个性化道路。在文化建设与品牌培育方面的工作属于相对“形而上”的部分,这就需要在具体措施实施前做好战略规划,有一张相对系统、完整的蓝图设置会更好实现文化品牌培育的落实。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培育校园文化品牌需要首先在顶层设计上坚持个性化道路,也就是规划一条具有相当专业性、独特性的战略发展轨迹。比如若是经济类高职院校,就可以在校园文化品牌培育中突出职业教育和经济全球化的融合。例如可以在校徽Logo设计上选择深浅不一的蓝色组合,深蓝如同海洋,有全球化的寓意;浅蓝则如同天空般深远、辽阔。且蓝色代表理性、冷静、客观,正是经济、金融专业人士应当具有的良好素养。民办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借鉴和参考其他同类或公办院校校园文化品牌的设计思路与形式,但切忌模仿甚至抄袭。只有走自己的路才能打造出与众不同的文化品牌,也惟有最个性、特殊的专业或职业教育文化特色元素才有支撑校园文化品牌生存发展的力量[3]。4.2在形式上完善、丰富、创新。品牌作为文化内在的外显标志符号需要形成一定的规模、体系。对高等职业院校来说,在形式上完善、丰富、创新是重要的支撑平台,包括校徽、校歌、校训等在内的外在形式是构建文化品牌内核的骨架,必须给予重视并进行有创意的设计。事实上,一些普通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形式上有所忽略。曾有一项针对国内近三百所大学校训的调查显示,其中有近两百所高校的校训一律采用“八字、四词”的口号式设计,甚至出现若干所高校校训内容并无二致的现象。民办高职院校的管理层必须对校园文化品牌形式给予高度关注。需知对文化这一培育对象而言,外在形式本就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惟有基础牢靠才有可能实现高层建筑的构建。民办高职院校既可以从哈佛的校训“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以真理为友”中汲取灵感,也可以从“至善至美,自立自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校歌)中总结经验。但至关重要的一点则是独创性,是与他校截然不同的个性和创造。4.3突出职业教育的专业化背景。找到本院校区别于其他同行最显著的职业教育特点深入挖掘,在此基础上建设校园文化并培育文化品牌是提高品牌辨识度最有效的策略。对民办高职院校来说,职业教育、专业化背景不仅是教学和管理的着眼点,也是培育校园文化品牌的立足点。比如对一个有军事专业元素背景的民办高职院校来说,其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就可基于“军魂育人”一点。一方面校园文化品牌可以强调对国家六类支柱产业、十大新兴产业的策应能力,以及军民两用更好为地方经济服务等特色。另一方面则可以突出半军事化或准军事化的教育环境与形式。比如在校园内专设军训社团或教官队,在课堂教学之外,教育、管理、训练学生更多的军事知识、军事技能。又如这些社团或团队不仅能够承担本校所有军训任务,还能帮助周边院校乃至省外更多院校完成军训工作等。此外,校园内外的升旗仪式、军事礼仪表演、军事技能演练等活动也是校园文化极为夺目的亮点,可以作为品牌培育的一大助力。4.4完善的体制机制建设。文化品牌培育不是一个临时的短期工作任务,而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必须坚持不懈,且有关部门、机构等齐抓共管方可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民办高职院校培育校园文化品牌务必要建立起完善的体制机制,才能自上而下在思想上统一认识、在行动上规范操作。比如建立院校领导负责制与党委监督管理制。院校各级领导均需承担相应的校园文化品牌培育责任,且院校党政双方共同监管,参与部门则应包括学生处、宣传部、工会、团委各层面。每个部门应当视情况签定有针对性的任务协议,实行专人负责、各司其职。且应当根据院校教学、管理等实际需要结合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实行管理人绩效挂钩机制,根据校园文化品牌培育任务完成情况在薪酬待遇绩效层面体现出来[4]。其次,建立活动基金或激励资源机制。即划拨专项基金或资金用于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相关的各项任务、活动。鼓励师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创意产品设计。设置有差异的奖励或激励等级,对培育校园文化品牌做出突出贡献者进行奖励、对积极分子进行激励等。

5结语

校园文化是中国高等教育几十年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基于文化战略高度而被业界内外日益重视和关注的文化核心之一。随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以企业投入和文化构建为支撑的校园文化品牌培育也正在成为民办职业院校在新时期拓展生存空间、扩大影响力的不二举措。然民办高职院校因自身建设发展既有的短板,即文化自觉尚有不足而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也就导致校园文化品牌培育与客观现实需求间存在较大差距。民办高职院校做好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工作除了在意识、思想上持续给予关注和重视外,还需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和内容不断落实各种具体手段。特别重要的是找到一条极具个性的品牌培育途径以明显区别于同类或其他高校。这既是实现校园文化品牌培育优质而高效的途径,更是民办高职院校在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通过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孙桂林.文化自信: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选择[J].大学(研究版),2016(6):90-96.

[2]胡显章.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样性与文化自觉[J].清华大学学报,2007(3):140-144.

[3]魏嘉.浅析上海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培育与建设路径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4):85-86.

文化品牌教学范文篇7

关键词:星巴克;职业院校;品牌文化;创新策略

很多职业院校在品牌建设中都存在不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职业院校在我国起步较晚,学校建校时间短,品牌文化基础弱,尤其是延伸到品牌长效机制则更为短缺;另一方面是职业院校建设初期都采用跑马圈地的形式加速扩张,过度消耗了学校品牌和文化的生命力,还有很多社会因素也在制约着职业院校品牌文化的发展。文化创意缺少、品牌创新乏力是制约职业院校发展的首要原因,本文试图通过企业发展框架与职业院校进行对比,以此探寻职业院校品牌文化建设的创新路径。

一、职业院校品牌文化的涵义

品牌文化(BrandCulture)是指通过赋予品牌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建立鲜明的品牌定位,并充分利用各种强有效的内外部传播途径形成消费者对品牌在精神上的高度认同,创造品牌信仰,最终形成强烈的品牌忠诚。学校品牌文化是指学校全部人员(教师、学生)在学校总体文化建设下,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形成一种非常专业化的特殊精神财富,它是由专业品牌和校园文化所共同持有的在学校文化资源下形成的独立品牌;它是学校师生共同遵循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及基本信仰。学校文化一般包含多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精神、环境、制度、物质等),既是学校的整体又是整体中的局部。品牌文化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是在学校内部还是在社会层面,拥有自身的品牌文化都是综合价值的体现,是学校展现特色构建发展的基石,也是学校师生价值观的共同体现。

二、品牌文化的形象与宣传

品牌并不仅仅是一个标志,很多时候代表着一种文化的形成,长久存在的品牌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更是一个企业良好的象征。品牌对于企业而言是生命,那么品牌文化对于学校而言呢?品牌文化是职业院校对外传播的媒介,首先,它具有鲜明的个性与特点,不同的学校具有自身的特色,它是难以被复制的(就是可以复制这个品牌标志也不可能复制出一种文化)。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品牌文化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学校发展的基石。其次,品牌文化是职业院校的无形资产,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意义重大的内涵文化,这种文化的形成体现出一个学校的综合素质与文化价值。最后,品牌文化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校内规章制度、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这源自于学校自身的强大也是特色品牌文化形成的结果。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曾经强调过:“品牌文化对社会反响越强烈,学校的社会地位越高,反过来影响社会的能力就越强”。学校的发展要时刻注重自身品牌的建立,很多时候学校品牌文化在展示宣传中更加具有直观性,社会对于某个学院的认可往往也是从品牌开始的。学生在选择某个学校时,首先考虑的便是品牌问题。如果各类指标都处于相同水平,那么品牌力量绝对会占据有利条件,因此提升学校品牌文化可以有效提升其社会关注度与影响力。

三、“星巴克企业”与职业院校品牌文化发展分析

(一)星巴克企业及其文化特色

星巴克成立于1971年,星巴克从植物、咖啡中找寻到4种特别的颜色褐、黄、绿、白,作为星巴克整体的色调,在很多的分店中都增加了波西米亚风格,并且融入大量的自然色强调自然感。店内搭配的音乐文化有蓝调、钢琴、小提琴等,它们寻找原产地的咖啡豆,这种研磨的过程是星巴克“咖啡教室”手工体验的特色之一,消费者以体验完成现磨咖啡后,感受咖啡豆形成咖啡的过程,从而获得浪漫、温馨的文化消费体验。星巴克多年来秉持“为客人煮好每一杯咖啡”的理念,一直影响着消费者对咖啡的看法,其情调、文艺、品质等方面已成为大众来此体验咖啡文化的第一选择,使得大众把星巴克咖啡看做人生中的“第二客厅”。星巴克最新的理念便是把自身变成人们居家生活中的“第三空间”。

(二)“星巴克”与职业院校对比分析

企业和职业院校在发展中存在差异,这种差距一方面源于校企之间的固定模式,另一方面星巴克在发展品牌上存在着极大的灵活性,弹性很大,尤其是品牌传播和品牌定位上准确把握住了产品特色;职业院校则存在着一定的固化模式,缺乏对专业品牌的认识,在整体上固步自封。下面从4个方面对二者的差异进行详细分析。

1.目标群体

具体来看,企业和学校的目标群体都有固定人群,星巴克对应的是中、上层社会精英人群。学校在目标群体上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窗口,均是以学院的整体构架为主,面对初高中毕业生人群,学校在目标群体中难以择优选择,只能采用“普遍撒网、一网全捞”的方式。校、企都有明确的目标定位,但星巴克企业更好地完成了垂直细分化的人群定位,人群定位到高收入、高文化人群。学校定位则以招收的普遍学生为主,缺乏自身对人才的吸收能力,难以区分一些有天赋、有学习目标的学生。

2.品牌定位

星巴克具有明确的品牌定位,通过咖啡文化塑造自身品牌,把这种传统文化和星巴克商业体系融合形成了文化与商业的定位,通过这种融合产生出一种全新的生活空间。学校并没有明确的品牌定位,而是通过大氛围进行教育,仍然以教育为主,强调的是教学工作,无论是在品牌发展领域还是专业特色方面都没有突出定位,例如很多职业院校在品牌文化定位上,没有把专业文化、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在一起。星巴克更好地完成了咖啡与企业的结合,把这两种文化变成大众都能接受的品牌文化。学校则在品牌专业和学校文化中缺乏融合,且一直延续传统固定的机关办公宗旨。

3.品牌传播

品牌的发展得益于自身的强大,其次才是如何把优秀的品牌推广出去。星巴克品牌发展的成熟得益于企业的百年历史,它的传播途径分别从设计环境、人员素质、咖啡理念、科学技术、文化活动等多领域共同开展。学校在品牌传播途径上基本沿袭了学校发展的总体纲领,缺乏自身特色同时并没有品牌传播途径。学校传播的过程中缺乏自身独立性,未用自身的王牌专业去建立渠道,也未使用具体的发展措施,这是学校品牌文化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4.品牌扩展

品牌扩张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的裂变模式,这种扩张形式可以加速企业的发展。对比发现星巴克在品牌扩张中更具合理性,首先是品牌连锁店的加盟模式,其次再以圈地式迅速占领中国市场,做到每个城市都有一所星巴克,同时在发展咖啡文化的同时还增加大量衍生品的传播。另外星巴克在品牌宣传活动中开展大量活动,如星享俱乐部、星巴克买一送一、信用卡星巴克活动、三点伴一起喝出FUN微信活动等。学校在品牌扩张环节中缺乏有力举措,这一方面局限于学校、单位制度,校企合作与校校联合虽然加速了学校的知名度,但是对于学校品牌文化的推广意义不大,另一方面也是学校文化自身的严重缺失,在发展过程中忽略了品牌文化的建设,品牌扩展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四、启示

(一)增强学校品牌文化定位

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学校为企业输送人才或学校为企业培养人才。既然学校是校企合作的第一战场,那么作为学校来说能否直接吸收企业品牌文化建设的经验,以企业为蓝本打造自身特色从而形成学校品牌文化的创新发展呢?对职业院校来说,要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专业至关重要,王牌专业是发展良好、教学能力强、学生容易就业等一系列条件达到的专业。以承德技师学院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系为例,该系由两个大专业组成,如果要想独立发展起来可以选择主打专业,艺术设计系以平面设计、数码影视为品牌专业,建筑系以施工、测量为主。教学中可以尝试“工学结合、校内工厂”模式把企业搬进学校,派遣优秀教师深入企业直接拿来企业的管理方式与工作经验,结合学校优势进行改变,把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中,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尝试企业的实习特点。总之,以品牌专业带动优势学校,以此形成学校品牌文化的根基,职业院校想打造文化必须拥有其王牌专业。

(二)营造学校品牌文化的大众环境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从学校发展的角度来看,指的是学校要想形成自己的品牌文化需要良好的环境。对于学校来说:“校园文化是品牌发展的大环境。”从星巴克的品牌旗舰店中可以看到,企业整体的环境设计、优雅的风格特点、轻松的音乐氛围等整体高素质的人文文化都值得职业院校学习。品牌定位中要想彰显特色专业,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引入企业的文化环境是改变传统模式的第一步,加强学校建设的专业特色、文化营造、风格设计、体验情感等,这些都是大众文化的体验,使品牌发展体现于学校的风格环境中。例如职业院校的系部特色环境改建,建筑系可以把系部及教师办公室改建成工地工程中心,整体的办公环境与实践工地是一样的,艺术系可以把办公室变成广告公司,电器、汽修专业则直接把工厂搬到办公室,形成特色校园文化的场景化,同时可以增加艺术风格,强调艺术记忆深刻化,在整体环境造型中打造现代化、高设计风格的办公室,可以根据建筑材料、建筑特色、施工环境等形成富有专业特色的环境。

(三)加强学校对特色文化活动的经营

如果品牌定位给予了发展方向,品牌传播给予了市场基础,那么品牌经营就成为品牌创新成功的关键。因此学校要想创建品牌,便需要有专业教学能力强、有特色的教师,有体验式的教学环境。常规教学都是以课内、课外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发展品牌专业来说远远不够,例如艺术专业,除了常规的教学外还需要长期增加文学、音乐、电影、建筑、美学等多种人文学科的“诚品讲堂”,同时还需要开展相关专业的音乐会、报告会、座谈会、表演与展览等各类艺术交流活动和文创互动活动,把学生带入到一种新的文化生活方式中来,这些文化活动可以从侧面极大增加学生对艺术专业的认同感,增强品牌专业教学中所欠缺的部分。职业院校品牌发展是一种特色的校园文化,那么品牌文化便是集专业特色于一身,学校的品牌文化更应注重其专业特色,不同的专业各具特色,例如酒店管理专业的服饰、礼仪、举止,汽车系的扳手零件,美术系的画笔画纸,艺术设计系的电脑与设计图纸等。如果把一个学院的品牌文化理解为文化内涵,那么单独打造的便是专业特点,大量的专业特色堆积起来才能形成学校的品牌文化。

(四)“联合办学”“校企合作”与“双步走”“双跨栏”

联合办学是当前职业院校的首选方式,尤其是院校在与高校联合办学中获得大量的资源交替,更是解决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但是联合办学同样存在弊端,最严重的问题是职业院校将丧失品牌特色,长期的3+2、3+4、2+3联合办学模式,只会导致职业院校多年累积的品牌特色消失殆尽。随着学校社会影响力的逐渐减弱,将不利于职业院校的长久发展。每一个职业院校的品牌建立都通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而一味地强调联合办学却抛弃院校自身的职业人才培养方案将会得不偿失。最好的解决办法是采用“联合办学”与“校企合作”,一个学校两个教学系统,双步走、双跨栏方式,在增加升学班级的基础上强化中专班的专业化,从以前的普通中专班,转化为品牌、特色、尖子班,集中优势力量于中专部分,相信一批批专业的技能型人才从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后会给学校带来更大的影响力,同时这种社会的口碑与影响力更会反哺于联合办学。总之,强调“双腿走路”来谋取职业院校品牌文化发展是一种可行方式。

五、结论

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构建品牌文化是必要的途径,一个职业院校如果没有自己的品牌文化无疑是有欠缺的,更无法在多元化的社会立足。而品牌文化的形成需要的是品牌专业的支撑,更需要全校环境的整体改善,本文以企业文化视域下对比星巴克和职业院校的品牌文化发展,发现企业和学校在发展品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并提出了改进的发展思路。这就需要职业院校在发展中吸收企业经验,转化企业的发展模式为己用,以此形成职业院校的校园品牌文化。

参考文献:

[1]王海花,任大鹏.星巴克在华经营模式探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13).

[2]朱燕.星巴克走向世界以及在中国的营销策略分析[J].现代商业,2013(19).

[3]林青,赵兴艳.品牌文化的透视及营销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7(13).

[4]史文生.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5]黄蕾,刘书慧.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之比较研究[J].当代经济,2006(9).

文化品牌教学范文篇8

关键词:红色文化;高校党建;党建工作;品牌化

一、红色文化在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红色文化应用于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的理论系统不够完善。1.对于红色文化推动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深入。红色文化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承革命先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精神,是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但是,根据笔者的调查可知,目前很多高校对于红色文化的学习不够深入,导致无法更好地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很多党员认为社会主义新时期,红色文化已经过时,从而阻碍了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的步伐。2.红色文化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形成了比较复杂的理论体系,因此在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选择优秀的红色文化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从而形成系统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体现出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的针对性,能够更好地将红色文化的内容集中起来,对其进行更加深入和系统的研究,从而更好地应用到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过程中。但是,根据笔者的调查和研究得知,很多高校在开展党建工作时,对于红色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刻,学习内容的关联性较差,无法形成丰富的知识体系,对于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实践的推动作用比较有限。(二)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运用非常有限。1.缺乏与红色文化资源的近距离接触。目前很多高校在开展党建工作的过程中,主要是采用理论教学和学习的方式,在课堂中对中央的指导意见和精神进行学习,缺乏在实践中对红色文化的近距离接触,从而使得对红色文化的学习方式较为单调,党员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无法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作用。2.缺乏针对性的教育。高校党建工作的服务对象不仅是党员,还包括入党积极分子和其他一些基层群众。但是,根据笔者的调查和研究得知,高校在开展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的过程中,并没有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采用不同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教育的方式。这种无差异的教学方式,缺乏针对性的特点,从而导致教育效果与实际要求相差较大的情况出现。(三)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红色文化部分。校园文化是高校开展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也是高校进行党建工作的重要场所,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遗漏了红色文化的相关内容,主要表现如下:(1)很多高校缺乏对红色文化的足够重视,因此在开展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并没有将红色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没有针对红色文化进行宣传和讲解,学生和教师缺乏对红色文化的深入认识,从而无法更好地利用校园文化开展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实践。(2)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较少。高校虽然有各种艺术团体、文学团队,但是缺乏针对红色文化的团体,从而无法对红色文化的内容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另外,针对红色纪念日,很多高校只是采用挂横幅的形式进行宣传,这种宣传方式流于形式,无法深入教师和学生的内心,对于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是非常有限的。

二、基于红色文化的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实践策略

根据上文的分析可知,虽然红色文化在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在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过程中,缺乏足够的重视程度,宣传和组织方式比较有限,因此无法更好地发挥红色文化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此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一)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1.积极发挥红色文化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指导作用。充分重视红色文化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的重要作用,深入了解其对高校党建工作产生的重要影响,从而更好地组织高校党员干部、预备党员和基层群众,进行红色文化的深入学习和解读,提高对红色文化的重视程度,积极发挥红色文化在高校党建品牌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构建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学习体系。对红色文化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整合,突出核心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价值;同时,要注意红色文化与时代的结合,使其能够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从而形成针对高校党建工作的红色文化教育体系。3.制定学习红色文化的相关制度。高校应该积极完善党建工作的相关制度,尤其是在提高党员学习积极性方面,使其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红色文化的相关知识,真正将红色文化的精神转化为外在的行动,避免流于理论学习和表面学习的情况出现。(二)将红色文化引入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实践过程中。1.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开展高校党建工作中,必须利用教师引导者的角色,指导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未来的规划,成为优秀红色文化思想的学习者、传播者和执行者,要加强师资队伍对红色文化的深入了解,并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能够充分利用优秀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红色文化的教学效果。2.将红色文化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一方面,需要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引入红色文化的教学内容,对红色文化进行整理,从而形成系统化的教学内容,进而应用到党员教育和培训过程中;另一方面,要对红色文化的教学内容不断推进,使之能够不断与时俱进,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并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三)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提高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可以借助校园文化建设的力量进行宣传,为此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校园文化传播的方式,例如:校园广播、校报、校园论坛或者校园的微信公众账号等,对红色文化进行宣传,提高其育人的能力,进一步发扬红色文化中的优秀精神,帮助教师和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素质。(2)积极推动校园活动,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艺活动中,创办与红色文化相关的社团,社团开展的活动可以与高校党建工作紧密结合,并且可以在一些重要纪念日开展与红色文化有关的歌唱比赛、演讲比赛,或者是组织学生深入红色文化纪念馆进行参观,等等。(3)将红色文化的社团活动作为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的重要考核内容。在高校党组织的指导下,与学生会进行紧密合作,从而形成自上而下的红色文化学习氛围。

三、结语

根据上文的分析和论述可知,红色文化对于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对红色文化的实际运用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进而影响了高校党建工作的开展。所以,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完善策略,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建设的效果,推动高校党建工作的可持续化发展。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将更多的红色资源应用于高校党建工作当中,以红色资源特有的精神、形式来实现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改革目标,将高校党建工作推向一个朝着品牌化方向发展的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赵楠.高校党建文化品牌建设融入红色元素问题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25):262-263.

[2]陆书,葛丽敏.基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高校党建品牌建设研究———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为例[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8(05):38-40.

文化品牌教学范文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化品牌;建设;美育视觉

社会文化建设是目前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重点关注的方向,党的十八大更是提出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指导方针。由此可见,文化强国已经成为了我国建设发展的主旋律。在这种大环境下,人们对于美的追去也越来越高,相对的对于学校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审美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美育教育也成为了学校建设校园文化品牌的一个关键所在。在美育视角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的建设不仅仅是学校响应素质教育改革的产物,更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乃至未来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美育”概述

美育被称为审美教育或者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18世纪的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席勒是美育概念的创造者,在他的观念里,美育是用来解决政治问题的必经之路,同时他还提出了德、智、体、美四育概念,形成了现代审美教育的基础。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环境中,学校美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1]。随着时代形式的不断变化,如今人们对美育也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美育不再仅仅是从属于德育的陶养感情的教育,它拥有了更多的独立性。除了提高道德情操外,美育中还包括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些都是新形势下对美育的定义和要求。

二“美育”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在高职院校的素质文化建设中,美育更有着与义务教育阶段不同的重要意义。要想建设起具有正能量和校园特色的校园文化,就必须从审美教育入手,从教育教学开始改变学生的素质品德。审美教育能带给学生良好的素养和品德,在学校中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从而影响到校园文化品牌的建设和发展。可以说校园文化品牌是美育效果的外在表现,而美育对校园文化品牌的发展与建设也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审美教育,能够有力的推动校园文化品牌的建设。美育能够通过系统的、科学的、理性的教育将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的能力交给学生,从而培养出高度理性的审美人才,这对于学校文化品牌的建设和打造提供了高精尖的榜样人物。同时,美育能够整体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水平,改变学校的文化氛围,将学校的文化品牌建设推上一个新高度。其次,现代审美教育发展已经相当全面了,包含的不仅仅是艺术美,还包括有自然美、社会美和科学美,这些内容充分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除了通过艺术美来提升学生对于美的认知能力之外,通过自然美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升学校的整体环境;通过社会美可以教会学生用没得眼睛发现身边的人事物,提升学校的整体氛围;通过科学美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科学的美感,提升学校的科研质量。由此可见,通过美育,可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和提升,促进校园文化品牌的建设。最后,通过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美育的效果和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提升。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不仅仅是外在的物质环境建设,更包含有精神文化的建设与传播。通过校园环境的整体规划,教学楼的建设,纪念性经典的布置等等可以将校园文化展示给社会,而通过学生的行为习惯,教师的教学作风,学校的校园风气,则是通过精神面貌将学校的校园文化品牌传播出去,以提升学校的社会形象。

三校园文化建设中美育的实施

校园文化品牌的建设不仅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刚性需求,更是学生寻求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建设和谐文明的校园人文环境,悠久醇厚的校园历史环境,培养学生的内在气质,提升学生的精神面貌是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中必须要考虑的四个方面,其中审美教育在育人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审美教育最关键的就是要合理安排和整合学校的文化资源,只有这样开展的审美教育活动才能够与校园文化历史相符合,并且能够引起学生对校园文化的审美兴趣,从而达到美育活动应有的效果。艺术审美是美育教学中最基础的部分。艺术审美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文化素养,拥有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艺术素养的培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中,艺术审美部分的美育教学活动可以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来实现,比如开设各类社团、举办学校特色展览、鼓励学生开展文化艺术沙龙等等,将其中一项或多项发展为学校特色,既树立了校园文化的艺术品牌,又培养了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2]。自然美是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一个对于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要求。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空闲时间都沉迷在网络世界中,远离人群,远离自然,对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自然审美的教学就是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重新回归在自然环境中,这不仅需要教学软实力的支持,更需要校园环境硬件设施的配合。首先,学校需要大力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通过景色来吸引学生关注自然,走进自然。其次,要积极开展各类与自然审美有关的活动,不仅仅是自然科学展览等室内的具有教育性质的活动,更多的应该是运动会、踏青等能够真正接触到自然环境的活动,并且在活动过程中通过环境摄影比拼,不同时期的环境对比等小活动来引起学生亲近自然的兴趣,加深对学生环保意识的教育,从而达到自然审美教育的目的,对校园文化品牌的建设也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3]。社会美是审美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高职院校是学生进入社会之前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学生不仅需要学习社会生活中应该具备的生活能力,更要学会社会交往和实践的能力,校园文化品牌的建设中,对学生进行社会审美教育,教会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和现象中呈现的美。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展开,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通过实践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和认知,发现自身的不足,并且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有意识的弥补自己的不足,将所学所感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学生会按照已经学习到的美的法则来生活学习,为人处世,在这个过程中就将高校的校园风气和精神面貌展示给了社会,无形之中为校园文化品牌提升了社会影响力,对校园文化品牌的建设具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4]。科学美是审美教育中的最后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部分人的刻板印象中,科学是非常枯燥乏味的东西,而审美教育则要从美学的角度去看待科学,也就是崇尚科学、追求真理,这也是科学美的基础。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科研竞争力才是学校的硬实力,更是学校进行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坚实基础。如果每一个学生都没有探究和创新的科学精神,不懂得欣赏科学中所蕴含的美,那么学校的科研项目将无法进行下去,教学水平也无法得到长足有力的提高,更别说校园文化品牌的建设了[5]。因此在进行美育活动时,应该高度关注对学生科学美的培养,通过实验活动以及相关讲座、论坛等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美,认识到追求整理的重要性,让每个学生身上都显现出科学美和人性美的光辉。

四结语

审美教育不是一个一蹴而就,一成不变的工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不断改革,审美教育的要求和方向也在不断的变化和创新,因此在美育视角下进行校园文化品牌的建设也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和不断调整的工作。在建设校园文化品牌的过程中,学校应该根据美育要求的变化,坚持科学发展观,对学生的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激发他们的审美情感和能力,达到审美教育应有的效果,这些教育产生的效果同样会影响到校园文化品牌的建设本身,让校园文化品牌的建设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陈元玉.论美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辩证关系及其功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1(2):06.

[2]刘洪一.中国特色高职文化的建构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12):11-12.

[3]张淑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21):315-317.

[4]郑君山.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8(05):70-72.

文化品牌教学范文篇10

品牌建设是所有企业经营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文明创建工作中,加强品牌建设,其作用力既是相对企业整体素质提升而言,也源于员工个人素质在岗位上集中显现出的水平尺度所推动。企业有了文明的品牌,文明创建工作才能有实际成效可言,特别是文明创建工作中的窗口服务行业,树品牌已不仅是企业形象的需要,而且是美好文化价值、优秀管理结果以及与用户间建立信任的认可和评价,是现场现场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这正是我们文明创建工作努力追求的目标。按照文明创建的要求,窗口服务行业的宗旨是:奉献社会,服务人民。其文明创建的主要内容是:“紧紧围绕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以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推行优质规范服务,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窗口服务行业的品牌,与文明创建的内涵相互相成。良好的、有知名度的服务窗口是旗帜,招示的是城市人的精神风貌,是城市体现的文明水平,其在顾客和用户中的正面形象,既是亮光,也是品位,还是美感。品牌既是企业展示良好形象的亮点,更是用户寄予高度期望的聚焦点。当然,还要认识到,象所有职业岗位一样。在提升和追求品质的过程中,不能缺少营造和推力,从精神和文化角度而言,这就是一项建设性的工程,也是我们文明行业建设工作中的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如果将其与文明创建融为一体,那么,企业的社会责任与行业的品质形象就成为了互为作用和内外合力的品牌托举。文明创建不能是没有具体形象的抽象概念,企业品牌在注入文明创建活动内涵时,也需要品质标准来认定和解读,甚至成为一种具体形象的标志,因此,对于服务窗口而言,品牌建设不一定是产品服务的包装打造,更多的内容就在于服务本身的品质追求和行业的风范引领。

由是,非常需要强调,文明创建工作中,加强文明品牌建设,固然要有企业在经营中长期辛勤耕耘奠定的基础,要有管理者主动积极的人力物力投入,但在一段时间内,还需要组织者有意识地重点培养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扶植,尤其是令其在文明创建中发挥旗帜标杆作用,还需在管理、营造和创建中有所侧重:

首先是要讲质量选择。在品牌选择上要有良莠观念,也就是培养扶植中,对其要讲究长期累积的基础管理质量,品牌组成的人员素质质量,能长期获得好评的用户信任质量。在这三种质量的基础上,确立高质量的标准,实施高质量的管理,进行高质量的考核,从而求得高质量的评价。

二是抓服务。服务是品牌的支撑,是行业文明的延伸部分,也就是说我们的服务也是商品的部分内容。有品牌的服务可以根据行业特点推出有特色的服务举措。如:电力公交的热心、亲情,供水管道维修的快速及时,煤气上门服务的诚信和周到等,这都是群众特别需要而我们怎么样做好也无止境的服务内容,这些窗口服务的文明品牌树立,优质和一流是基础,在努力建设过程中,还应根据岗位的不同,相对应地推出管理套路,使高质量的服务制度化,经常化,变成岗位习以为常的工作习惯。在抓服务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对已有的、或是要推出的服务品牌给予高度的重视。在岗位的规章要求上要严,在人员的挑选上要有素质要求,并可按获得荣誉的级别不同给予一定的待遇;另一方面要注重挖掘有特色个性的服务内容,通过一切为了用户的多种服务创新和内容的更新,使服务品牌人性化,服务选择多样化,服务管理精细化。如:按照文明行业窗口服务岗位性质的特点,适时推出“点将”服务、用户联系卡服务、预约服务、套餐服务、满意百分百点评服务等,这些深化服务内容、延伸服务方式的形式行为,深含岗位的人文个性特点和服务的企业文化内涵,实际就是服务创新,是品牌服务的翻新和知名度的打造,只有这些形式的创新不断推出,才有品牌的刷新,才能做到“让我们的服务与用户的内心期望赛跑”。

三是要抓形象宣传。文明创建中,需要有经济和社会发展成绩可点数,还要有服务品牌、有良好的形象可展示,一个城市和一个企业的光荣是由英雄托举的。行业形象是品牌表现出的个性特征,是文明创建实际成果的展现。做得好是过程,体现出文明形象的共有认知感是结果。抓形象要有内在的成绩作铺垫,但还要有外在的平台进行推介,这就是宣传的作用。光做不说要树立好形象事倍功半,甚至一半的成效也难获得。因之,要在宣传的方式上、手段上、平台选择上多加思考。上下形成合力,集中全力作推介,让文明品牌能更好更快地走进平常百姓的心里,走向城市的街头,成为名片和旗帜,令用户印象深刻,耳能熟详。在宣传中还要认识到,昨天的知名度也不等于明天还能让人感受深刻。就象一些品牌商品,要在实质内容上不断推陈出新,要时刻广而告之,要时刻能让人满足不断增强的期望值。同时,窗口服务品牌可以找出个性、找出文化特点,不断地推陈出新。没有宣传就没有旗帜的展示,就没有知名度可言。四是要抓品牌的文化价值。文化价值是品牌的内涵,是产品和服务的融合体。我们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实际就是文化价值的一种诠释。抓品牌的文化价值,就是要在品牌的建设中注重发挥其对企业整体形象提升的推动作用,注重其对一种行业规范所具有的引导意义,注重其行业品质的形象代言作用体现。当文明品牌作为有口皆碑的形象展现,其价值蕴含的就是自豪、自信、自励的内在力量,这是制度的卡、管、压怎么样使力也难以体现的作为。文明创建工作要付出的努力是全方位的,大家都在全力以赴,要体现出亮点,需要在加强文明品牌建设上下功夫,若如此实行,我们工作中要追求的事半功倍方可有轨可循。每一个城市在文明创建工作都期待在交警岗亭、供电服务、供水110抢修、供气公交等一系列公用窗口服务部门,都有叫得响、信得过、经得起考验的巨大影响服务品牌。

本文作者:徐纲工作单位:长沙引水及水质环境有限责任公司

第二篇

1高校品牌的定义

品牌作为经济学上的一个概念,已不仅仅局限于某种商品.随着经济的发展,品牌的范畴不断扩大,诸如城市品牌、区域品牌还有本研究要提到的高校品牌.高校品牌是指某一大学的性质、历史、名称、声誉以及承诺的无形总和,同时也是目标受众对这一高校产生的清晰、明确的印象以及美好的联想[1].品牌是某一高校区别于其他对手的有力标识,更是这一高校个性化的表现.高校品牌的核心在于它的独特性、创新性以及他的个性化.高校品牌也包括为教育者提供何种形式的及何种质量的教育服务,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何种形式的人才.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办学形式出现了日益多样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梦寐以求的象牙塔.在大学教育由精英化转变成大众化的今天,一所高校是否有其高质量、独特的品牌文化将决定其是否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2以打造高校品牌为基础进行体育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分析

2.1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所高校要想得到社会的认同、家长的赞誉、学生的认可,要想吸引更多的优质学生和高素质的师资力量以及更多的资金支持,必须建立其独特的品牌.简单的说,在高校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谁拥有了高质量的品牌,就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就能够唤起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等多方面的关注.因此,体育课程作为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置的过程中也应响应品牌塑造的号召.体育课程具有品牌效应,将会有力提升高校的办学优势.

2.2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图1近五年普通高校招生、报名对比通过图1可以看出,近五年来我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不断上升,由2008年时的599万人上升到2012年的685万人,但是由于我国计划生育的国策,报名人数却在不断减少,五年之间减少了100多万人.高等教育供给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市场化现象日益加剧,高等教育的竞争状况更加剧烈.体育课程作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学生体质、为社会提供合格接班人的重任,是高校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课程.

2.3提高高校学生能力的需要

2011年颁布实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强调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一到两项健身项目,作为其终身体育锻炼的手段.但是,我国各高校在体育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还是沿用重体育技能的学习,轻体育学科能力的培养现象.当前在经济快速发展,工作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上述体育课程设置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只有紧跟高校品牌建设的步伐,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基础,根据高校自身的体育文化、场地器材、师资力量等情况,合理设置体育课程,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为其文化课学习提供有力的保障.

2.4体育课程文化身份的需要

体育作为不断升腾的社会文化现象,其发展水平已成为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标志.高校体育课程是我国全民体育的典范,也是高校整个课程体系的的一面旗帜,更是高校品牌文化身份的标志.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与管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身份、社会功能和意义,但是其基本的文化身份和充当的社会角色始终没有大的变化,那就是我国全民健身体育文化身份的符号.这种身份并没有被高校品牌化建设所替代,反而更加强化了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和管理的文化身份和象征符号.

3基于高校品牌建设的体育课程设置管理组成系统研究

高校品牌建设是由多个子因素构成的,如各个学科就是整个高校品牌的子因素,体育课程作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将高校中的体育课程设置看做是高校品牌的一个子品牌,我们把它叫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管理品牌,虽然是一个子品牌,但也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这些因素构成了一个系统,我们将这个系统称之为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管理品牌组成系统,如图2所示.

3.1品牌要素

体育课程设置管理品牌要素是指导体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框架和评价体育课程品牌状况的基础依据,它的作用体现在:可以定量评价一个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状况,并预测其发展走向与趋势,为相应的宏观调控决策提供依据;可以跟踪测评体育课程设置管理品牌战略实施进程,监测各构成子系统的发展潜力、发展持久性及发展协调性,通过指标的反馈揭示体育课程设置管理品牌建设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为保证城市发展目标顺利实施和完成提供依据.

3.2品牌利益

加强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管理品牌建设,有助于提高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吸引学生自主的掌握一到两项基本技能,为其终身体育的发展奠定基础;有助于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助于提高整个高校品牌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引起社会的赞誉并吸引到更多的社会赞助资金.勿庸置疑,随着高校间竞争的日益激烈,以高校品牌为基础塑造体育课程设置管理品牌将成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3品牌识别

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管理品牌识别可分成三个层次(如图2所示),即为品牌精髓、核心识别和扩展识别.其中的核心识别是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管理品牌识别中最重要的部分,集中体现着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价值理念和战略思想,并能突出与其他高校课程设置的差异.核心识别可以沿用到教师、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学中,体育锻炼健身中,甚至是学生毕业离校后的日常生活当中.另外,对于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管理品牌识别的建立及其阐述,要能够支持其他学科的课程设置子品牌,以达成社会认知的一致性,增加品牌识别的可信度.

3.4品牌塑造

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管理的品牌塑造是其品牌战略的重要内容,涉及了体育课程设置管理品牌的方方面面,其核心内涵是品牌定位、品牌决策以及品牌传播与沟通.首先是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管理的品牌定位.没有精髓的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就如没有生命的课程内容,要想找到体育课程设置管理的精髓,就必须先进行准确鲜明的体育课程设置管理定位,也就是确定其区别于其他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品牌特色和个性.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管理品牌定位就是为其在众多高校的体育教学中选择一个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科学的定位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管理品牌,一要找准个性,这样体育课程设置管理品牌才会有一定的形象和灵魂;二要看清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排除体育课程与教师、学生之间的障碍.独特鲜明的体育课程设置管理品牌定位有助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其次是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管理的品牌决策.与企业或产品品牌一样,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管理品牌也存在一系列决策问题,主副品牌决策是其决策的重要内容.即体育课程首先需要有一个统领性的主品牌.主品牌是体育课程设置管理的总体品牌形象的表现,标榜体育教学在所有利益相关者及影响者之中的独特价值;同时,体育课程设置管理也需要副品牌或子品牌.副品牌旨在树立体育课程在不同细分下的独特价值,比如自主互助合作教学副品牌、体育俱乐部学习副品牌等主副品牌各自需要不同的创建和发展策略.但更重要的,还在于主副品牌的合理整合,使其相得益彰,为树立体育课程设置管理的品牌形象锦上添花.总之,体育课程设置管理品牌决策是对体育课程无形资产的战略管理模式.正确的品牌决策,可极大地增进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和体育课程品牌资产.最后,是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管理的品牌的传播与沟通,这一方面涉及到了广告、公共关系等多种形式的推广手段,同时也可以设置个性化的口号、歌曲,举办有特色的体育赛事及体育文化节日,同时选择合适的媒体并处理好与媒体渠道之间的关系也十分重要,在处理好双方关系的基础上,优化各种媒体,形成独特的媒体组合策略,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宣传报道,加强对体育课程设置管理品牌的宣传和推广活动.

3.5品牌危险在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管理品牌的塑造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是缺乏市场的细分化,并未根据教师自身专业特点、学生的兴趣和社会的需求考虑课程内容的设置.出现了体育教学的内容过于传统化、大众化,难以让学生接受的现象.另外,还有一种品牌雷同的现象,往往是一个高校在体育课程设置的某方面搞得有了名气,就会迅速掀起全国各地取经的热潮.在取经的过程中并未考虑到自身的可行性,如果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管理的定位距离它的目标市场过远而无法实现时,该品牌只是一块招牌而已,它对体育教学的发展没有任何意义.

4以高校品牌建设为基础进行体育课程设置管理的策略分析

4.1打造特色体育项目,提炼高校体育课程的核心价值

促进体育学科的持续发展随着各个学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发与试行,传统的跑跳投等以竞技体育为主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高校体育课程在设置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全民体育为基础,以促进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为目的,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提炼特色性的、学生喜爱的并适合其发展的项目,形成独具特色的体育课程设置管理品牌.如可根据女生的需求设置瑜伽、健美操、舞蹈等课程;根据当地的体育文化氛围设置具有民间传统特色的项目,如花样跳大绳课、抖空竹课、民间传统武术课;在西部地区可以开始摔跤课、骑马课;可根据气候的不同设置与其相适应的课程,如在春天可以设置放风筝课,让学生亲自动手扎制风筝,并进行风筝放飞比赛,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又可以愉悦身心.总之,在体育项目设置管理的过程中,要打破全国统一教材的分类体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设置适合自身学校发展的体育课程,形成独特的品牌特色.

4.2打造教师品牌,为提高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

虽然当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之间的自主互助合作学习能力,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体育教师的作用仍然重要.因此,高校相关管理部门必须重视对体育教师的培养,帮助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设置相适宜的体育课程,适当提高体育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尤其是在职称评定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和政策鼓励,提高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消除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情绪,并为体育教师的成长打好平台,尽量为体育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促使其在理论及专业知识以及育人方面不断的提高.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体育教师团队,为提高体育课程设置管理体系奠定基础.

4.3建立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多元评价系统,体现体育课程的文化身份

传统的体育课程评价主要采取的是定量评价的形式,通过时间、速度、距离、个数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的过程中只重视学生达到目标,而忽视了学生的进步.在以品牌化进行体育课程设置管理的形势下,必须改革那种传统的评价形式,采用相对性的评价策略,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态度、进步的幅度、以及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根据学生的不同身体状况和学习起点的不同形成多元化的体育课程评价系统,消除部分学生的学习顾虑,在评价的过程中更加重视人文关怀,将体育文化的积极方面有效的运用到体育课程评价过程中去.

5结论

(1)当前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管理要与高校品牌建设相协调,在高校品牌的基础上设置独特的体育教学内容,形成独特的体育课程设置管理品牌,与其他课程相联系,共同构建一个可行的课程设置价值理念和战略思想.(2)以打造高校品牌为基础进行体育课程设置是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提高高校学生素质的需要、体育课程文化身份的需要.(3)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管理品牌系统包括:品牌要素、品牌利益、品牌识别、品牌塑造和品牌危险五大方面.(4)以高校品牌建设为基础进行体育课程设置管理的策略包括:打造特色体育项目,提炼高校体育课程的核心价值,促进体育学科的持续发展;打造教师品牌,为提高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建立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多元评价系统,体现体育课程的文化身份.

本文作者:武培工作单位:枣庄学院

第三篇

内生性源于挖掘学校内在优势资源并使其得到标志性发展,成为学校品牌的符号

学校教育品牌的形成应基于学校自身优势资源。只有在自身优势基础上生长的教育品牌才有基础和生命力。教育品牌的内生性机制是指要充分挖掘学校自身优势,并使其得到提炼、提升和发展,逐步使其优势成为教育品牌的符号和标志。如有的学校挖掘其育人目标的优势,逐步形成其教育品牌标志符号,像“我能行”教育;有的学校发挥其教育教学过程的特色优势,逐步使其教育教学过程特色成为教育品牌的标志,如“快乐教育”。翠微小学是在充分挖掘其校名优势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翠•微教育”的品牌,使学校校名深刻内涵成为其教育品牌的标志符号。学校巧妙地将“翠微”一词的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教育目标有机结合,形成了“明德至翠,笃行于微”的办学理念和教育品牌目标。“翠”有翡翠之意,是“美玉”之极品。“明德”语出《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翠”追求的是高远的教育理想,清澈的教育境界。“明德至翠”寓意学校办学目标是“师生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努力进行人格提升,使之达到完美的境界”。“明德至翠”代表至真、至善、至美的道德和理想境界。“微”追求的是细致的教育风格,精进的现实改善。“笃行”源自《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以及“学以致用“”积少成多”和“防微杜渐”的中国哲学思想,反映了注重实践和体验,倡导创新的精神。“笃行于微”寓意学校教育关注基础和细节,践行所学,勇于实践和探究,注重体验,勤于动手,长于创造,“知行合一”的办学行为和育人目标。“笃行于微”是“翠•微教育”实践的方法论和价值追求。“翠•微教育”品牌通过对普通的学校名字的内涵优势的挖掘,形成了“明德至翠,笃行于微”办学理念和教育目标,使校名成为学校教育品牌的鲜明符号标志。这是学校教育品牌内生性发展的典型案例。

内生性发展需要建立师生民主参与的学校品牌建设机制

学校教育品牌内生性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民主参与。学校品牌的建设与发展不能只是学校校长和管理者的工作,更不能只依靠外部专家或专业机构的力量,而应是学校全体教师,甚至是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过程。这样形成的学校教育品牌才有群众认知基础,才有生命力和持续发展力。翠微小学“翠•微教育”品牌的形成就经历了这样的民主过程。首先,学校品牌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学校组织干部和教师共同挖掘学校历史,学习研究现代教育理念,在经历了两年多的历史梳理、精确提炼和系统构建后,于2010年初确立了“明德至翠,笃行于微”的核心价值理念。在此基础上,学校进一步加强学校品牌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的宣传与研讨,逐步使其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师生认同的教育思想和品牌内涵。如学校每年举办明德笃行《身边的故事》征文活动,使教师日常生活的典型记录逐步提升为学校品牌的行为规范,使“博爱、责任、公平、精进”逐步成为翠微教育品牌的教师发展目标和行为准则。在此基础上,学校每年评选“翠微十大杰出教师”,用教师榜样诠释翠微教育品牌。此外,学校每年通过自我申报、自我宣讲、师生投票的程序评选学生“翠微之星”,逐步使翠微的学生“明德”目标———“爱心、责任、尊重、诚信、勇敢、勤奋”融入培养目标之中,形成翠微教育的学生品德标志。在学校教育品牌逐步明晰后,内生性的民主参与机制还会对品牌内涵的持续发展产生作用。翠微小学在确定了翠微教育品牌后,又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提出“翠”彰显的是“绿的生态“”玉的品质”的品牌内涵。绿色生态意味着每一位师生员工、每一个团队都能够彰显自己的价值,都能够自由交往、自由呼吸;每一个生态元素(人、物、环境)都自由、奔放,并与其他元素自然融合,圆润通透,充满生机和活力,达到质量、境界和品位上的“玉的品质”。学校还进一步提出“微”彰显的是“微的细腻”“润的内涵”,细微中蕴藏一种关爱,温和中蕴藏一种力量,点滴之中透露着深刻与周到,温润之中透露着生长和希望,是一种“微风潜入夜”的无声润化。“翠•微教育”在民主参与中又有了新的发展,使社会要求的科学的“理”与自我价值实现的真挚的“情”融合,实现人本、精细的高位发展。翠微小学通过不断的挖掘教育品牌内涵逐步完善了对教育品牌本质和品质的教育追求。这也进一步体现了学校品牌内生性为学校发展带来的持续动力。

内生性保障学校教育品牌有效落实与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