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案例范文10篇

时间:2023-10-24 17:17:33

文化差异案例

文化差异案例范文篇1

(一)学科特点

跨文化交际作为一种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国际贸易往来、商业会谈、公共传媒教学、对外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应的,跨文化商务交际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应用语言学、社会心理学、商务研究、管理学、文化研究、组织行为学等多领域,其多维学科性质使其具备了极大的发展前景和研究深度、广度。

(二)研究方向

Hall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第一次从文化关系入手,探讨含蓄文化与直接文化的差异,以此寻求有效商务沟通的途径。Hofstede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著名的文化四维度理论(高低语境、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史兴松、徐珺认为当前跨文化商务交际学研究主要涉及四方面内容:商务交际指南、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培养方法和路径、以文化为变量的对比研究、商务语篇分析。乐思伟总结了传统和多维动态的跨文化商务交际学理论模型,提出五个方面的论题:关于理论的研究、具体商务活动的研究、教学研究、商务话语研究和商务礼节研究。

二、以文化整合为主要途径的商务英语教学应用策略

(一)以培养文化差异敏感性为出发点构建课堂

Bennett(1993)提出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设置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使学生认识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和自我矮化(minimization)的两种认知发展极端。因此,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流程等要精心设计,对文化差异的呈现和解释要递进式地从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从构建主义的教学观来看,培养跨文化敏感性有助于塑造学生的文化身份认同,其目的是使学生意识到本族文化是许多独立发展的构建现实中的一种形式。

(二)以动态的商务文化为导向指导英语教学

将商务文化应用在商务英语教学中,要使两者在动态中相互配合。传统的商务英语教学一大弊病是注重基本的商务英语知识讲解,把涉及的文化差异作为一种静态模式来探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学生很够有效快速地获得文化敏感度,准确理解并预测不同文化间的交际行为。但缺点就是容易形成刻板印象,以整体解释个体,从而忽略文化群体内的个体差异。教师应认识到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得人们交际中的商务环境和商务文化处在一种动态的平衡中。讨论商务文化相关案例时鼓励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理解学科的多维化发展趋势,体现出商务英语教学的灵活适应性。

(三)以案例为中心传授商务沟通的实用策略

在跨文化交际课堂上,传统的案例教学通过分析文化差异对交际行为的影响,着眼点大多仅要求学生认识理解现象。缺乏实际操作策略,学科难免陷入纸上谈兵的尴尬,与其专门用途性质违背。以文化整合为途径的教学策略要求教师结合具体案例,指导学生掌握宏观和微观的商务知识体系,以获得有效的解决途径和实用策略。例如,本国和他国在社会、经济、政治、经商环境、法律法规、国家政策等各方面的异同;商业组织形式、决策制定、行业文化、竞争机制等如何影响商务交往等等。同时,这种多学科的介入也对商务英语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三、结束语

文化差异案例范文篇2

由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毕继万著、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与应用》一书,从文化差异对比研究的视角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该书将理论研究、案例分析、实践教学三个方面的内容融合起来,比较全面系统地探讨了跨文化交际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方法。作者的主要观点有:要学习第二语言就必须学习跨文化交际,必须正确认识和恰当处理第二语言学习与跨文化交际之间的关系;跨文化交际不仅仅指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第二语言学习者需要不断增强跨文化意识,学会识别和处理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培养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该书共有七章。

第一章梳理了近20年国内文化教学研究成果,评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内涵与意义。第二章评介了中外九部相关论著,讨论了第二语言教学的性质和目的。第三章评析了文化差异与文化对比研究,强调文化差异对比研究是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第四章提出了中国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的新阶段与新展望,指出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调整方向,不断排除来自方方面面的干扰与障碍,将我国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推入一个新的阶段,即破除欧美中心论的统治,从东方文化的角度探索适合中外交往的跨文化交际理论体系。第五章是在第四章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跨文化比较论和跨文化交际论的异同和关系。第六章延续前两章,讨论了“面子”与“关系”两种研究理论分歧带来的启示。第七章总结归纳并讨论了语言与文化教学和习得问题,强调对跨文化交际中所遇到的问题,既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更要知道怎么办,要“学会三个‘什么’(是什么、为什么和做什么)”,从三个层面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保证跨文化交际正确而得体。

各个章节结构缜密、逻辑清晰,开头部分都从研究问题入手,介绍和分析相关研究理论及面临的问题,提出本章节将讨论的问题,引导读者对章节主要内容有一个思考性认知;正文部分通过理论研究分析、案例阐述和分析,详细介绍和分析了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的各种表现,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结语部分则阐明作者的观点,最后都落脚到如何恰当应对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不断增强交际者的跨文化意识。

文化差异案例范文篇3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商务英语翻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在跨文化商务谈判中,不同文化背景与文化差异为翻译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加强跨文化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研究,在跨文化语境下提高商务英语翻译的有效性与准确性,对于降低跨文化语境下商务英语翻译的消极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由余慕鸿、章汝雯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商务英语谈判》一书,综合全面地介绍了商务英语谈判的相关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融实用性与可操作性于一体,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等专业学生的英语翻译教材使用。《商务英语谈判》全书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从商务谈判的原则出发,分别介绍了合作式谈判、双赢谈判、两分法谈判等不同谈判的原则。第二章详细介绍商务谈判的相关环节。第三章对商务谈判的准备阶段、开始阶段、讨论阶段等各个阶段进行了详细阐述。第四章对商务谈判的策略和技巧进行了细致介绍。第五章对各种商务谈判的类型进行了具体阐述。第六章与第七章着重讨论商务谈判中应注意的各种礼节及在跨文化的商务谈判中如何跨越由于文化差异给谈判带来的障碍等内容。该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独具特色的案例分析为学生更好地适应商务谈判形式提供了参考。商务谈判作为国际贸易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对贸易合作的成功与否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同时,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性也对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英语翻译造成了巨大阻碍。在此情况下,充分认识跨文化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并提出积极的翻译解决策略,对于优化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英语翻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该书指出,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将会对商务英语翻译造成巨大影响。一方面表现在文化意象的错位和丢失。在不同文化发展背景中成长起来的语言表达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发展体系。语言作为两种文化互联互通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导向作用,然而正是因为文化差异的存在,导致翻译人员对同一事物在进行商务翻译的过程中形成不同的见解,有时只是单纯地进行字面含义的转换,甚至出现背道而驰的情况,即在翻译过程中造成文化意向错位的情况,对贸易顺利进行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跨文化语境下商务谈判英语翻译中的文化用语也常常出现失误现象,如礼貌用语和合作用语等。以合作用语为例,国际贸易中的商务谈判更加注重合作共赢,合作用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英语翻译过程中文化差异所导致的合作用语的失误层出不穷,由于翻译人员对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缺乏深刻了解,谈判过程中对合作用语进行直译,很容易造成谈判双方的误解及尴尬局面。

笔者在开展2020-2021年度汕尾市哲学社会科学招标课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的汕尾职院商务英语专业双创能力培养探析”(SWSKF--202009)研究并结合该书内容认为,跨文化语境下的商务英语翻译更应重视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语言表达形式都有自身的生命与营养。因此,在跨文化语境下的商务英语翻译者应重视两种不同文化在思维习惯以及情感方面的准确表达,需要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努力提升自身对不同文化的认识与理解程度,最大限度缩小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促进国际商务谈判的顺利进行。一方面,翻译人员在进行直译时要准确把握句子要点,力求简要、精确表达句子含义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呈现原句所具备的独特风格。另一方面,翻译人员在进行意译时要对翻译过程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进行充分解释,结合实际情况及文化差异,利用适当的翻译手段清楚明了地表达双方的意愿。这不仅要求翻译人员要加强自身文化背景知识学习并提升自身的交际能力,同时还应加强自我文化素养,从而形成良好的外语思维习惯。

由于地域文化、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存在差异性,跨文化环境中商务谈判的英语翻译的精确性显得尤为重要。翻译人员要想切实做好翻译工作,仅掌握两种语言的表达形式远不够,更要对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有深入的了解。《商务英语谈判》一书全面细致地介绍了在商务翻译中的注意事项,是一本研究跨文化商务谈判和翻译的书籍。

作者:林晓玲 单位: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外贸系

文化差异案例范文篇4

关键词:跨文化贸易能力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跨文化能力培养教学方法本科

贸易全球化和自由化使跨国公司越来越多。新的国际贸易形式的出现,比如战略联盟和国际易货贸易,这意味着企业对具有跨文化管理能力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跨文化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20世纪末首先在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出现的。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企业跨国经营的日益深入,跨文化领域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了,美国和欧洲一些一流的商学院非常重视培训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总的来说相对较低,对这个课题的研究起步也比较晚,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跨文化能力对国际贸易的重大意义。

跨文化能力的内涵

在跨文化能力内涵的研究上,跨文化意识、跨文化商务技巧和国际管理能力已成为研究的核心。

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是指商务人员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并做出适当反应的一种商务意识。换言之,反映国际贸易者本土文化的价值观的行为标准已不能满足跨国公司发展的需要了。国际化的企业运作中的各个环节,如: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机制、国际营销、交流决策,都需要较高跨文化意识。在文化研究的范畴内,很多研究者提倡将文化差异概念化,以使学习者认识到文化多样性对商务的影响,并为跨文化意识培养奠定基础。

GuyandMattock(1991)提出了地域、宗教和历史是影响文化的三个重要因素。BonvillianandNowlin(1994)则深入的解释了文化差异对个体行为方式的影响。他们指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的交际行为、审美观念、时间观念和个人成就观会有所不同。Hofstede对文化差异的实证研究则在该领域最具影响力。他认为,生活在不同文化下的个体受到态度、价值观、文化差异的巨大影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从四个维度上互相区别: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生活数量与生活质量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Hoecklin(1994)提出文化意识不仅仅是在国际贸易中对文化差异的反映,良好地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贸易组织创造竞争优势的首要条件。

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影响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起决定性影响。以上有关文化意识的文献回顾旨在为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者提供一个框架,使他们能更好帮助学生深入、客观的了解和理解文化多样性。应当注意的是,仅仅了解文化差异是不够的。至少,跨文化意识必须转化为跨文化商务技巧才能为商务活动服务。

跨文化商务技巧

对国际商务人才所应具备的商务能力的研究,美国学者Bigelow在此领域的研究具有重大贡献。Bigelow(1994)提出跨文化商务环境下的商务能力应涵盖十个方面:对文化和组织的理解力、适应能力、建立关系能力、系统和多视角的思维能力、态度、敏感性、语言能力、文化影响下的决策能力、外交能力和跨文化能力。Lane与Distefano(1992)在回顾了有关全球国际商务战略管理和国际营销领域中急需解决的人力资源能力问题后,强调了国际商务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发展和运用国际商务技巧的能力、管理变化和过渡的能力、在多元文化下进行管理的能力、在各组织结构中设计和运作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在组织中学习与转移知识的能力。显然,良好的跨文化商务技巧能使商务贸易者有效的参与国际贸易事务。

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语言、文化、商务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此方面的研究集中揭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培养方式。冯毅(2004)阐释了企业管理中的跨文化沟通。提出从认知层面、价值观层面、语言层面和非语言交际层面构建我国企业跨文化沟通体系的建议。周锰珍(2004)从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意识形态、价值标准、礼貌策略等方面分析了跨文化经济交际在商务话语系统中的表现、作用和影响,并提出了深入了解对方文化和遵循经济市场的共同规约等建议。

诚然,跨文化商务技巧的发展需要在商务环境中得到磨练,实践经验和大量的在职培训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高等教育在培养商务人才时,义不容辞要以培养学生跨文化商务技巧为核心。越来越被首肯的做法是通过跨国合作提供国际商务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参加多文化的小组活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同学进行合作与交流。

跨文化管理能力

跨文化管理能力与跨文化商务技巧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强调综观全局的高级管理能力。一个跨国公司跨国投资经营时,他们往往需要融合三种文化:自己国家的文化、目标市场国家的文化、企业的文化。跨文化管理能力在国际化经营管理中非常重要(黄华,2004)。国际管理能力包括:具有国际视野的商务能力、在国际贸易管理中协调不同文化的能力和在国际贸易中有效管理人力资源的能力。合格跨国管理人才应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对地方情况快速做出反应、协同学习、转变和适应、跨文化交际、合作与国外经验等素质(Adler和Bartholomew,1992)。

跨文化贸易能力的发展顺序

在国际商务课程中,有效跨文化素养发展途径要求其培养过程必须符合一定的能力发展顺序。Clackworthy(Laughton和Ottewill,2000)的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将跨文化能力发展分为六个阶段(见表1)。

发展的第一阶段被Clackworthy看成为“质疑”或“无知”阶段。他把受训者称为“本地专家”。也就是说,受训者具有较表层的文化差异的认识,而他们行事以本国文化为标准。在“觉察”阶段,学习者逐渐意识到跨文化差异的存在,同时他们也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弱点及存在跨文化技能差距。到了“理解”阶段,学习者开始深入的了解跨文化差异的内涵以及跨文化技能发展的性质和纬度。在“合成”阶段,学习者开始将本土文化和异国文化进行融合,这些“二元文化专家”开始掌握了以技能为基础的跨文化能力。接着学习者自然的过渡到了“选择”阶段,学习者又被称为综合者,能够自如的融合两种文化,并结合技能方法构建跨文化能力。到了最后的“能手”阶段,学习者能够利用跨文化能力管理国际贸易项目,达到了一个多元文化“领导者”应具有的能力水平要求。

高校国际商务课程是符合市场需要,并急需通过与国际接轨来加强建设的一门学科。对我国高校国际商务课程建设者来说,其挑战在于开发将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和技能发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的课程内容,,以使学生的跨文化能力逐步得到提升。在采取这种培训理念时,整个程序中的技能发展培训必须在多元文化的视角下进行。但是在课程整合与统一的现代国际商务教学下,方案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在英国,大部分大学的商校开设的国际贸易专业的一些课程的教科书都已将跨文化教学内容独立成章,其他课程则将文化教育很好的融入各个章节中。在美国,不少商学院开设了“国际贸易文化”课程,如圣路易斯大学开设了“欧洲政治和文化环境”、“拉丁美洲政治和文化环境”、“亚太政治和文化环境”和“管理文化差异”等课程,以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能力。

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深入到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具体教学策略,我们可以从人力资源培训项目中汲取经验。下文以Clackworthy的文化能力发展曲线为基础,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培养任务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

从教学的模式来说,我们可将教学分为事实教学、分析教学、实践教学(见表2)。

事实教学

事实教学一般用于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学生此时往往会对异域文化存在疑问,开始觉察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容易会以固有的本国文化来对异域文化想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的介绍不同的文化,并简单介绍相关的文化理论(如:Hofsted的四维理论),使学生在了解大量的有关跨文化知识的同时建构初步的理论框架。具体的实施方法有讲课、提供相关书籍、播放录像、专题讲座等。

分析教学

分析教学是指以对比分析为手段,深入分析理解国际商务实践中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学生对不同的案例加以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较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跨文化商务的技巧。在此阶段,基于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育者也可以采取课堂语言训练、比较练习、多媒体交互学习等方法来进行教学。

实践教学

实践学习适用于跨文化能力发展的最后阶段。教师以发展学生多元文化能力为目标。教育学生利用已有的跨文化技能构建正确的文化观。初步参与并利用已有的跨文化能力进行商务实践。这一阶段是针对大三大四开始参加商务实践的学生设计的。教学以参于活动的方式为主。可以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有:跨国小组活动、文化训练自我诊断、角色扮演、国际工作经验、跨国商务谈判模拟等方法。这一阶段的关键是发展学生的文化元认知能力,在每一项活动前,让学生事先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事后有反思:做了什么,成功否,学到什么,如何做的更好。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加快了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跨文化素质是跨国界合作的必备素质。任何高校的人才培养都应服务于市场需要。忽略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的培养模式将导致学生面对挑战无所适从。以上对跨文化能力的内涵界定和发展顺序的分析,以及便于操作的具体教学建议供高校国际经济贸易课程设计者、教材编撰者、一线教育者参考。

参考文献:

1.曾宇平.国家经济与贸易人才独特素质及其培养对策.经济师,2003(11)

2.陈立新.跨文化管理对我国企业跨国经济活动的影响.商业时代,2004(12)

文化差异案例范文篇5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跨文化能力;高校德语教学;文化差异

随着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经济越来越紧密的连接,全世界的交流与合作也越来越紧密。无论是学术、日常旅行还是商务合作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随着各行各业方方面面交流的增加,学外语、会外语的人也不断增加。外语课堂中更多的是将学习重点放在语言层面,也会结合文化因素进行讲授。

1定义

跨文化交际,顾名思义就是在跨文化环境中的交际行为。课程的出发点和目标即让学生在课程学习后,增加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以及在跨文化交际情境中建立合适的交际方式。文化因素的准确定位与导入对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正确实现性至关重要。跨文化交际课程设立于德语专业课程的高年级阶段,不同于国情与文化课程。

1.1文化

学术范围内对于文化的概念有超过150多种解释,汉语和德语字典都对文化进行了定义。《新华字典》从广义和狭义对文化进行区分: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文化则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有民族特性,也是意识形态的体现,并作用于社会。这和德语中的部分文化定义所对应。通过表1中汉语和德语文化概念的对比,其关系用图1表示,即德语中的“文化”除了汉语中我们所熟知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以及知识能力外,还有“开垦”“栽培”与“种植”的含义。跨文化交际所研究的对象即为两个语言定义中的重叠部分。图1接触跨文化交际前,学生往往对于“文化”概念的认知为文明,物质财富如物质遗产、精神财富如“饮食文化”“节日传统”“社交礼仪”“高校制度”等国情文化课上所包含的内容。这更偏向汉语中的广义定义。而狭义的、由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相互影响的文化定义则有陌生,即德语中“Wert”相对应的文化范围。前者也由社会与群体影响而来,但基本已经形成固定模式,可称之为“静态”文化。后者随着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而变化,两国因历史、政治等诸多因素而不同,甚至同一文化概念在本国内的不同阶段也不同,可称之为“动态”文化。Hofstede在其理论中将文化区分为第一层和第二层。第一层指精神财富如教育、艺术与文学,第二层指含第一层在内、又包含基本日常文明、风俗习惯的现象(如饮食、情感表达、社交方式等)总合,也与这一理念相符合。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对于文化定义的区分与范围的限定是第一步,也尤为重要。这有助于学生快速找到课程重点,准确定位核心内容,而不是在提及“跨文化交际”时依然只想到两国的不同饮食及日常文化。

1.2跨文化交际

交际的实现包含语言与非语言层面。两者看似分离开来,却又紧紧相扣。SchulzvonThuns指出,交际是从信息发出者(Sender)将信息(Nachricht)传送给接收者(Empfnger)的过程。信息发出者与接收者关系的不同、所占角度不同都会影响信息的传递效果。比如一位教师走入教室后看到没有擦的黑板,会说“黑板没有擦”。这时可能会有同学上去擦黑板。虽然老师并没有直接说出“请同学擦黑板”,但由于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有的同学会从关系层面听出言语的“话外之意”。也许这位老师这堂课并不使用黑板,也不在意黑板是否已经擦干净,而仅仅只是陈述一下事实。又或者老师确实想用“话外之音”来凸显师生间的关系并期待学生获取后行动。但如果是后者,而学生作为信息接收者却仅仅听出了“事实”,那就会产生误解、矛盾及不满。所以在交际实现的过程中,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所处的位置及二者关系会影响着信息的传达效果。尤其是男女思维的差异会导致沟通的误会发生,因为二者性别差异所导致的立场及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这一点在情侣关系中的沟通中显得更为明显。情侣中男性的表达往往更趋于事物或问题的客观陈述层面,而女性则多从二人情感关系切入,弱化客观陈述,锐化“弦外之音”,所以往往“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继而引发误解和争吵。无论是德国还是中国,都会有相似沟通不畅而导致的沟通问题。无论是语言相同甚至所处境遇不同;在国际交流中也会发生误解,后者即为跨文化交际。弱化或减少交际中的误解或由误解带来的争吵需要注意对于副语言因素的运用,如音调、音量、语气词感叹词。这些辅助语言因素的要素对成功的交际有辅助作用。如命令的传达不可以用聊天的商讨语气,同样,随着经济发展、媒体的飞速运行,有很大一个群体更加倾向于网络聊天,形式多为打字。如果不辅助以颜文字、表情包、语气词,文字信息则仅限于事实层面,而信息接收者又恰好更多从关系层面解读信息内容,对于接收者来说则会过于严肃,交际难免会产生一定障碍或误解。非语言信息如手势、表情、肢体语言也会对交际产生影响。美国的ok手势代表可以、行、好,而在西班牙却是带有侮辱性的;中国人之间的身体距离和德国相比也更近,德国人交际时的身体距离为一臂长,而中国人则往往要更近些。如果两方在交际时不了解,德国人会感觉中国人离得较劲而产生不适感,进而向后退,而这一动作可能会被解读为有意拉开距离、不愿深入交往、距离疏远,这时在交际双方中会产生心理认知和定位,两者的交际行为与效果会受到影响。所以在跨文化交际教学过程中,对于中德非语言因素异同的区分与积累也尤为重要。除了多看、多了解多积累以外,也需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差异,从而加深对非语言因素使用的重要性的认知。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多使用情景教学或模拟场景练习,让学生从仿真实跨文化交际场景中获取。这种练习对于学生的难度也较小,因为学生更加需要注意的是除语法、词汇外的因素,难度更小,学生们的参与度更高;由于亲身模拟而产生的切身体会也会让学生的认知更深刻,从而加强学生对课程的参与感与准确认知度。教师可以在课程初期设置跨文化交际接触场景,如不同文化间的首次见面情景。教师可收集或设置不同文化间的见面模式,其中有和学生们固有认知吻合的握手、拥抱,也可以有拍头、拍肩等日常常见但不代表见面打招呼的行为,同时也需要有与学生已有礼貌行为完全相反或不在见面场景范围内的行为模式,如一言不发的沉默、过于亲密的肢体触碰等。场景模拟一方面是对于跨文化交际中不同行为模式有所了解,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对于异文化的差异敏感性。

2课堂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式

跨文化交际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对于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及看待差异的客观性,对于跨文化交际场景中所出现的行为或思维异同进行对比归纳,也对产生的交际不成功现象进行总结分析,并指导学生在跨文化交际场景中的行为模式,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理论的相关概念有所区分却又紧密相连。在学生接触相关理论前,对于不同的文化现象的呈现往往会将原因回归于“文化的不同”,进而为思维方式与价值观的不同。而跨文化交际课堂的目标则是深入了解具体的差异,并可以用客观的角度看待差异性。每一种思维方式与价值观的形成都与其社会经济、政治发展进程密切相关,跨文化交际的深入学习也是对两个文化群体的全方面深入了解,所以在课堂中,实例的运用尤为重要。学生虽对本国的文化现象与行为模式已有较深刻的了解,但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除了明确并加深学生对于研究范围的准确认知外,跨文化交际还包含思维定式与偏见、文化维度、文化休克等学术理论。学生在明确学术理论的同时,也应该学会用其指导文化对比、分析文化差异。

2.1场景模拟

场景模拟是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学生可以从亲身实践中加深对差异敏感性的认知。对于短时效、少语言的场景,由学生进行模拟的效果会好于将其作为案例直接进行分析,比如不同文化间的初见及碰撞。场景模拟对于代表异文化的学生有更高要求,教师需强调,在场景模拟时学生要跳出已有的文化行为模式,从而更加真实还原文化碰撞中所会出现的问题,进而辅助师生用客观的角度结合理论进行文化差异分析。如初见场面中,代表中方的学生通过“握手”传达礼节。其他文化中的见面礼节中,对于拥抱、握手等已在这个同学现实认知中的行为模式,双方的和谐度更高;而对于亲吻、沉默等行为模式,代表中方的同学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抗拒和不解。与此同时,由于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已知握手这一行为模式,所以代表外方的同学会更容易预见文化碰撞时产生的差异,而中方同学则不然。已有的本国文化更加容易运用。这说明在其他模拟场景中,需要尽可能跳出已有思维模式,才能使认知更加客观、印象更加深刻。

2.2案例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案例可以用不同话题或主要围绕某一理论进行展开。如对于中德两国不同的称谓现象可以从文化维度中权力距离进行展开;对于中西方碰撞这本书中所出现的对比插画可从“德国人眼中的中国人”与“中国人眼中的德国人”角度出发,作为思维定式与偏见的切入点;甚至是当下的事实新闻,从肺炎疫情以来,通过两国不同应对措施与相关举措也可以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进行分析,而德国的政策颁布与落实过程中体现出的特点又与其典型的规避不确定性这一维度不可分割。如果不从某一话题展开,而从理论层面进行案例整合,那么权力距离也可以通过学生熟知的中德学生与教师沟通方式差异性等案例展开。再次,跨文化交际理论很大程度上是相互联系、紧密相连的,同一个案例可以从多个理论维度去分析,比如对于中德两国签订合作与人际关系的影响来说,既可以从高低语境进行分析,也可以反映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的差异性。而跨文化交际课程的目的,正是要让学生尽可能全方位认知中德思维模式与行为差异,在日后的不同交际场合中可以从多角度、多维度来分析差异性,从而指导交际方式、更顺利的达到交际目的、有良好的交际效果。

2.3真实的交际场景

除了由学生自己进行场景模拟、分析已有案例外,最直接、真实性最高的是直接与德国人进行接触或观察实际交际过程。高校学生的学习相对更加自主,对于信息的选择判断也有自己的标准,所以教师和学校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跨文化交际的活动,并提供尽可能多的条件作为保障。不亲身经历的实践往往在认知程度上和实践经历有差异。同时外籍教师或友人也可以和教师一起参与交际场景的设置或准备,继而让学生更加直观、真实的进入跨文化交际与文化对接的场景中。对发生中的交际过程进行观察与分析不能忽略上文所提及的非语言信息,即对于眼神、表情、肢体语言等与言语信息的结合。影视作品或小片段可以作为教学素材。在文化融合越来越紧密的今天,相关主题的影视作品也越来越多。除作品中直接表现中德双方差异或由差异所带来的误解、冲突之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对于德德间或德国人与外国人的交际方式进行跨文化交际理论指导下的观察分析,进而联系到中国相关或相似情况中的异同点,由此对比中德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差异,进而提供思维的转换以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的处理方式,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敏感性、提升处理跨文化交际问题的能力,以在日后的具体场合如日常交际、商务谈判中有客观理智的判断,而不是简单归类问题、只评判对错。

参考文献

[1]KaiBartel,ThomasKempa,InterkulturelleKommunikation-inter-kulturellesManagement.商务印书馆,2016.

[2]侯继红.德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内容的导入.合肥学院学报,2004.11.21(4).

[3]杜蘅.跨文化交际与德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导入.中州大学学报,2010.4.27(2).

文化差异案例范文篇6

关键词:跨文化贸易能力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跨文化能力培养教学方法本科

贸易全球化和自由化使跨国公司越来越多。新的国际贸易形式的出现,比如战略联盟和国际易货贸易,这意味着企业对具有跨文化管理能力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跨文化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20世纪末首先在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出现的。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企业跨国经营的日益深入,跨文化领域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了,美国和欧洲一些一流的商学院非常重视培训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总的来说相对较低,对这个课题的研究起步也比较晚,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跨文化能力对国际贸易的重大意义。

跨文化能力的内涵

在跨文化能力内涵的研究上,跨文化意识、跨文化商务技巧和国际管理能力已成为研究的核心。

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是指商务人员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并做出适当反应的一种商务意识。换言之,反映国际贸易者本土文化的价值观的行为标准已不能满足跨国公司发展的需要了。国际化的企业运作中的各个环节,如: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机制、国际营销、交流决策,都需要较高跨文化意识。在文化研究的范畴内,很多研究者提倡将文化差异概念化,以使学习者认识到文化多样性对商务的影响,并为跨文化意识培养奠定基础。

GuyandMattock(1991)提出了地域、宗教和历史是影响文化的三个重要因素。BonvillianandNowlin(1994)则深入的解释了文化差异对个体行为方式的影响。他们指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的交际行为、审美观念、时间观念和个人成就观会有所不同。Hofstede对文化差异的实证研究则在该领域最具影响力。他认为,生活在不同文化下的个体受到态度、价值观、文化差异的巨大影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从四个维度上互相区别: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生活数量与生活质量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Hoecklin(1994)提出文化意识不仅仅是在国际贸易中对文化差异的反映,良好地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贸易组织创造竞争优势的首要条件。

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影响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起决定性影响。以上有关文化意识的文献回顾旨在为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者提供一个框架,使他们能更好帮助学生深入、客观的了解和理解文化多样性。应当注意的是,仅仅了解文化差异是不够的。至少,跨文化意识必须转化为跨文化商务技巧才能为商务活动服务。

跨文化商务技巧

对国际商务人才所应具备的商务能力的研究,美国学者Bigelow在此领域的研究具有重大贡献。Bigelow(1994)提出跨文化商务环境下的商务能力应涵盖十个方面:对文化和组织的理解力、适应能力、建立关系能力、系统和多视角的思维能力、态度、敏感性、语言能力、文化影响下的决策能力、外交能力和跨文化能力。Lane与Distefano(1992)在回顾了有关全球国际商务战略管理和国际营销领域中急需解决的人力资源能力问题后,强调了国际商务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发展和运用国际商务技巧的能力、管理变化和过渡的能力、在多元文化下进行管理的能力、在各组织结构中设计和运作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在组织中学习与转移知识的能力。显然,良好的跨文化商务技巧能使商务贸易者有效的参与国际贸易事务。

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语言、文化、商务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此方面的研究集中揭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培养方式。冯毅(2004)阐释了企业管理中的跨文化沟通。提出从认知层面、价值观层面、语言层面和非语言交际层面构建我国企业跨文化沟通体系的建议。周锰珍(2004)从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意识形态、价值标准、礼貌策略等方面分析了跨文化经济交际在商务话语系统中的表现、作用和影响,并提出了深入了解对方文化和遵循经济市场的共同规约等建议。

诚然,跨文化商务技巧的发展需要在商务环境中得到磨练,实践经验和大量的在职培训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高等教育在培养商务人才时,义不容辞要以培养学生跨文化商务技巧为核心。越来越被首肯的做法是通过跨国合作提供国际商务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参加多文化的小组活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同学进行合作与交流。

跨文化管理能力

跨文化管理能力与跨文化商务技巧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强调综观全局的高级管理能力。一个跨国公司跨国投资经营时,他们往往需要融合三种文化:自己国家的文化、目标市场国家的文化、企业的文化。跨文化管理能力在国际化经营管理中非常重要(黄华,2004)。国际管理能力包括:具有国际视野的商务能力、在国际贸易管理中协调不同文化的能力和在国际贸易中有效管理人力资源的能力。合格跨国管理人才应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对地方情况快速做出反应、协同学习、转变和适应、跨文化交际、合作与国外经验等素质(Adler和Bartholomew,1992)。

跨文化贸易能力的发展顺序

在国际商务课程中,有效跨文化素养发展途径要求其培养过程必须符合一定的能力发展顺序。Clackworthy(Laughton和Ottewill,2000)的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将跨文化能力发展分为六个阶段(见表1)。

发展的第一阶段被Clackworthy看成为“质疑”或“无知”阶段。他把受训者称为“本地专家”。也就是说,受训者具有较表层的文化差异的认识,而他们行事以本国文化为标准。在“觉察”阶段,学习者逐渐意识到跨文化差异的存在,同时他们也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弱点及存在跨文化技能差距。到了“理解”阶段,学习者开始深入的了解跨文化差异的内涵以及跨文化技能发展的性质和纬度。在“合成”阶段,学习者开始将本土文化和异国文化进行融合,这些“二元文化专家”开始掌握了以技能为基础的跨文化能力。接着学习者自然的过渡到了“选择”阶段,学习者又被称为综合者,能够自如的融合两种文化,并结合技能方法构建跨文化能力。到了最后的“能手”阶段,学习者能够利用跨文化能力管理国际贸易项目,达到了一个多元文化“领导者”应具有的能力水平要求。

高校国际商务课程是符合市场需要,并急需通过与国际接轨来加强建设的一门学科。对我国高校国际商务课程建设者来说,其挑战在于开发将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和技能发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的课程内容,,以使学生的跨文化能力逐步得到提升。在采取这种培训理念时,整个程序中的技能发展培训必须在多元文化的视角下进行。但是在课程整合与统一的现代国际商务教学下,方案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在英国,大部分大学的商校开设的国际贸易专业的一些课程的教科书都已将跨文化教学内容独立成章,其他课程则将文化教育很好的融入各个章节中。在美国,不少商学院开设了“国际贸易文化”课程,如圣路易斯大学开设了“欧洲政治和文化环境”、“拉丁美洲政治和文化环境”、“亚太政治和文化环境”和“管理文化差异”等课程,以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能力。

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深入到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具体教学策略,我们可以从人力资源培训项目中汲取经验。下文以Clackworthy的文化能力发展曲线为基础,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培养任务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

从教学的模式来说,我们可将教学分为事实教学、分析教学、实践教学(见表2)。

事实教学

事实教学一般用于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学生此时往往会对异域文化存在疑问,开始觉察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容易会以固有的本国文化来对异域文化想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的介绍不同的文化,并简单介绍相关的文化理论(如:Hofsted的四维理论),使学生在了解大量的有关跨文化知识的同时建构初步的理论框架。具体的实施方法有讲课、提供相关书籍、播放录像、专题讲座等。

分析教学

分析教学是指以对比分析为手段,深入分析理解国际商务实践中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学生对不同的案例加以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较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跨文化商务的技巧。在此阶段,基于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育者也可以采取课堂语言训练、比较练习、多媒体交互学习等方法来进行教学。

实践教学

实践学习适用于跨文化能力发展的最后阶段。教师以发展学生多元文化能力为目标。教育学生利用已有的跨文化技能构建正确的文化观。初步参与并利用已有的跨文化能力进行商务实践。这一阶段是针对大三大四开始参加商务实践的学生设计的。教学以参于活动的方式为主。可以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有:跨国小组活动、文化训练自我诊断、角色扮演、国际工作经验、跨国商务谈判模拟等方法。这一阶段的关键是发展学生的文化元认知能力,在每一项活动前,让学生事先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事后有反思:做了什么,成功否,学到什么,如何做的更好。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加快了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跨文化素质是跨国界合作的必备素质。任何高校的人才培养都应服务于市场需要。忽略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的培养模式将导致学生面对挑战无所适从。以上对跨文化能力的内涵界定和发展顺序的分析,以及便于操作的具体教学建议供高校国际经济贸易课程设计者、教材编撰者、一线教育者参考。

参考文献:

1.曾宇平.国家经济与贸易人才独特素质及其培养对策.经济师,2003(11)

2.陈立新.跨文化管理对我国企业跨国经济活动的影响.商业时代,2004(12)

文化差异案例范文篇7

关键词:跨文化贸易能力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跨文化能力培养教学方法本科

贸易全球化和自由化使跨国公司越来越多。新的国际贸易形式的出现,比如战略联盟和国际易货贸易,这意味着企业对具有跨文化管理能力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跨文化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20世纪末首先在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出现的。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企业跨国经营的日益深入,跨文化领域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了,美国和欧洲一些一流的商学院非常重视培训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总的来说相对较低,对这个课题的研究起步也比较晚,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跨文化能力对国际贸易的重大意义。

跨文化能力的内涵

在跨文化能力内涵的研究上,跨文化意识、跨文化商务技巧和国际管理能力已成为研究的核心。

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是指商务人员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并做出适当反应的一种商务意识。换言之,反映国际贸易者本土文化的价值观的行为标准已不能满足跨国公司发展的需要了。国际化的企业运作中的各个环节,如: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机制、国际营销、交流决策,都需要较高跨文化意识。在文化研究的范畴内,很多研究者提倡将文化差异概念化,以使学习者认识到文化多样性对商务的影响,并为跨文化意识培养奠定基础。

GuyandMattock(1991)提出了地域、宗教和历史是影响文化的三个重要因素。BonvillianandNowlin(1994)则深入的解释了文化差异对个体行为方式的影响。他们指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的交际行为、审美观念、时间观念和个人成就观会有所不同。Hofstede对文化差异的实证研究则在该领域最具影响力。他认为,生活在不同文化下的个体受到态度、价值观、文化差异的巨大影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从四个维度上互相区别: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生活数量与生活质量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Hoecklin(1994)提出文化意识不仅仅是在国际贸易中对文化差异的反映,良好地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贸易组织创造竞争优势的首要条件。

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影响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起决定性影响。以上有关文化意识的文献回顾旨在为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者提供一个框架,使他们能更好帮助学生深入、客观的了解和理解文化多样性。应当注意的是,仅仅了解文化差异是不够的。至少,跨文化意识必须转化为跨文化商务技巧才能为商务活动服务。

跨文化商务技巧

对国际商务人才所应具备的商务能力的研究,美国学者Bigelow在此领域的研究具有重大贡献。Bigelow(1994)提出跨文化商务环境下的商务能力应涵盖十个方面:对文化和组织的理解力、适应能力、建立关系能力、系统和多视角的思维能力、态度、敏感性、语言能力、文化影响下的决策能力、外交能力和跨文化能力。Lane与Distefano(1992)在回顾了有关全球国际商务战略管理和国际营销领域中急需解决的人力资源能力问题后,强调了国际商务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发展和运用国际商务技巧的能力、管理变化和过渡的能力、在多元文化下进行管理的能力、在各组织结构中设计和运作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在组织中学习与转移知识的能力。显然,良好的跨文化商务技巧能使商务贸易者有效的参与国际贸易事务。

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语言、文化、商务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此方面的研究集中揭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培养方式。冯毅(2004)阐释了企业管理中的跨文化沟通。提出从认知层面、价值观层面、语言层面和非语言交际层面构建我国企业跨文化沟通体系的建议。周锰珍(2004)从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意识形态、价值标准、礼貌策略等方面分析了跨文化经济交际在商务话语系统中的表现、作用和影响,并提出了深入了解对方文化和遵循经济市场的共同规约等建议。

诚然,跨文化商务技巧的发展需要在商务环境中得到磨练,实践经验和大量的在职培训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高等教育在培养商务人才时,义不容辞要以培养学生跨文化商务技巧为核心。越来越被首肯的做法是通过跨国合作提供国际商务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参加多文化的小组活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同学进行合作与交流。

跨文化管理能力

跨文化管理能力与跨文化商务技巧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强调综观全局的高级管理能力。一个跨国公司跨国投资经营时,他们往往需要融合三种文化:自己国家的文化、目标市场国家的文化、企业的文化。跨文化管理能力在国际化经营管理中非常重要(黄华,2004)。国际管理能力包括:具有国际视野的商务能力、在国际贸易管理中协调不同文化的能力和在国际贸易中有效管理人力资源的能力。合格跨国管理人才应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对地方情况快速做出反应、协同学习、转变和适应、跨文化交际、合作与国外经验等素质(Adler和Bartholomew,1992)。

跨文化贸易能力的发展顺序

在国际商务课程中,有效跨文化素养发展途径要求其培养过程必须符合一定的能力发展顺序。Clackworthy(Laughton和Ottewill,2000)的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将跨文化能力发展分为六个阶段(见表1)。

发展的第一阶段被Clackworthy看成为“质疑”或“无知”阶段。他把受训者称为“本地专家”。也就是说,受训者具有较表层的文化差异的认识,而他们行事以本国文化为标准。在“觉察”阶段,学习者逐渐意识到跨文化差异的存在,同时他们也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弱点及存在跨文化技能差距。到了“理解”阶段,学习者开始深入的了解跨文化差异的内涵以及跨文化技能发展的性质和纬度。在“合成”阶段,学习者开始将本土文化和异国文化进行融合,这些“二元文化专家”开始掌握了以技能为基础的跨文化能力。接着学习者自然的过渡到了“选择”阶段,学习者又被称为综合者,能够自如的融合两种文化,并结合技能方法构建跨文化能力。到了最后的“能手”阶段,学习者能够利用跨文化能力管理国际贸易项目,达到了一个多元文化“领导者”应具有的能力水平要求。

高校国际商务课程是符合市场需要,并急需通过与国际接轨来加强建设的一门学科。对我国高校国际商务课程建设者来说,其挑战在于开发将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和技能发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的课程内容,,以使学生的跨文化能力逐步得到提升。在采取这种培训理念时,整个程序中的技能发展培训必须在多元文化的视角下进行。但是在课程整合与统一的现代国际商务教学下,方案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在英国,大部分大学的商校开设的国际贸易专业的一些课程的教科书都已将跨文化教学内容独立成章,其他课程则将文化教育很好的融入各个章节中。在美国,不少商学院开设了“国际贸易文化”课程,如圣路易斯大学开设了“欧洲政治和文化环境”、“拉丁美洲政治和文化环境”、“亚太政治和文化环境”和“管理文化差异”等课程,以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能力。

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深入到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具体教学策略,我们可以从人力资源培训项目中汲取经验。下文以Clackworthy的文化能力发展曲线为基础,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培养任务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

从教学的模式来说,我们可将教学分为事实教学、分析教学、实践教学(见表2)。

事实教学

事实教学一般用于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学生此时往往会对异域文化存在疑问,开始觉察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容易会以固有的本国文化来对异域文化想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的介绍不同的文化,并简单介绍相关的文化理论(如:Hofsted的四维理论),使学生在了解大量的有关跨文化知识的同时建构初步的理论框架。具体的实施方法有讲课、提供相关书籍、播放录像、专题讲座等。

分析教学

分析教学是指以对比分析为手段,深入分析理解国际商务实践中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学生对不同的案例加以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较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跨文化商务的技巧。在此阶段,基于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育者也可以采取课堂语言训练、比较练习、多媒体交互学习等方法来进行教学。

实践教学

实践学习适用于跨文化能力发展的最后阶段。教师以发展学生多元文化能力为目标。教育学生利用已有的跨文化技能构建正确的文化观。初步参与并利用已有的跨文化能力进行商务实践。这一阶段是针对大三大四开始参加商务实践的学生设计的。教学以参于活动的方式为主。可以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有:跨国小组活动、文化训练自我诊断、角色扮演、国际工作经验、跨国商务谈判模拟等方法。这一阶段的关键是发展学生的文化元认知能力,在每一项活动前,让学生事先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事后有反思:做了什么,成功否,学到什么,如何做的更好。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加快了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跨文化素质是跨国界合作的必备素质。任何高校的人才培养都应服务于市场需要。忽略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的培养模式将导致学生面对挑战无所适从。以上对跨文化能力的内涵界定和发展顺序的分析,以及便于操作的具体教学建议供高校国际经济贸易课程设计者、教材编撰者、一线教育者参考。

参考文献:

1.曾宇平.国家经济与贸易人才独特素质及其培养对策.经济师,2003(11)

2.陈立新.跨文化管理对我国企业跨国经济活动的影响.商业时代,2004(12)

文化差异案例范文篇8

关键词:跨文化贸易能力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跨文化能力培养教学方法本科

贸易全球化和自由化使跨国公司越来越多。新的国际贸易形式的出现,比如战略联盟和国际易货贸易,这意味着企业对具有跨文化管理能力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跨文化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20世纪末首先在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出现的。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企业跨国经营的日益深入,跨文化领域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了,美国和欧洲一些一流的商学院非常重视培训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总的来说相对较低,对这个课题的研究起步也比较晚,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跨文化能力对国际贸易的重大意义。

跨文化能力的内涵

在跨文化能力内涵的研究上,跨文化意识、跨文化商务技巧和国际管理能力已成为研究的核心。

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是指商务人员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并做出适当反应的一种商务意识。换言之,反映国际贸易者本土文化的价值观的行为标准已不能满足跨国公司发展的需要了。国际化的企业运作中的各个环节,如: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机制、国际营销、交流决策,都需要较高跨文化意识。在文化研究的范畴内,很多研究者提倡将文化差异概念化,以使学习者认识到文化多样性对商务的影响,并为跨文化意识培养奠定基础。

guyandmattock(1991)提出了地域、宗教和历史是影响文化的三个重要因素。bonvillianandnowlin(1994)则深入的解释了文化差异对个体行为方式的影响。他们指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的交际行为、审美观念、时间观念和个人成就观会有所不同。hofstede对文化差异的实证研究则在该领域最具影响力。他认为,生活在不同文化下的个体受到态度、价值观、文化差异的巨大影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从四个维度上互相区别: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生活数量与生活质量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hoecklin(1994)提出文化意识不仅仅是在国际贸易中对文化差异的反映,良好地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贸易组织创造竞争优势的首要条件。

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影响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起决定性影响。以上有关文化意识的文献回顾旨在为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者提供一个框架,使他们能更好帮助学生深入、客观的了解和理解文化多样性。应当注意的是,仅仅了解文化差异是不够的。至少,跨文化意识必须转化为跨文化商务技巧才能为商务活动服务。

跨文化商务技巧

对国际商务人才所应具备的商务能力的研究,美国学者bigelow在此领域的研究具有重大贡献。bigelow(1994)提出跨文化商务环境下的商务能力应涵盖十个方面:对文化和组织的理解力、适应能力、建立关系能力、系统和多视角的思维能力、态度、敏感性、语言能力、文化影响下的决策能力、外交能力和跨文化能力。lane与distefano(1992)在回顾了有关全球国际商务战略管理和国际营销领域中急需解决的人力资源能力问题后,强调了国际商务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发展和运用国际商务技巧的能力、管理变化和过渡的能力、在多元文化下进行管理的能力、在各组织结构中设计和运作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在组织中学习与转移知识的能力。显然,良好的跨文化商务技巧能使商务贸易者有效的参与国际贸易事务。

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语言、文化、商务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此方面的研究集中揭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培养方式。冯毅(2004)阐释了企业管理中的跨文化沟通。提出从认知层面、价值观层面、语言层面和非语言交际层面构建我国企业跨文化沟通体系的建议。周锰珍(2004)从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意识形态、价值标准、礼貌策略等方面分析了跨文化经济交际在商务话语系统中的表现、作用和影响,并提出了深入了解对方文化和遵循经济市场的共同规约等建议。

诚然,跨文化商务技巧的发展需要在商务环境中得到磨练,实践经验和大量的在职培训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高等教育在培养商务人才时,义不容辞要以培养学生跨文化商务技巧为核心。越来越被首肯的做法是通过跨国合作提供国际商务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参加多文化的小组活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同学进行合作与交流。跨文化管理能力

跨文化管理能力与跨文化商务技巧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强调综观全局的高级管理能力。一个跨国公司跨国投资经营时,他们往往需要融合三种文化:自己国家的文化、目标市场国家的文化、企业的文化。跨文化管理能力在国际化经营管理中非常重要(黄华,2004)。国际管理能力包括:具有国际视野的商务能力、在国际贸易管理中协调不同文化的能力和在国际贸易中有效管理人力资源的能力。合格跨国管理人才应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对地方情况快速做出反应、协同学习、转变和适应、跨文化交际、合作与国外经验等素质(adler和bartholomew,1992)。

跨文化贸易能力的发展顺序

在国际商务课程中,有效跨文化素养发展途径要求其培养过程必须符合一定的能力发展顺序。clackworthy(laughton和ottewill,2000)的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将跨文化能力发展分为六个阶段(见表1)。

发展的第一阶段被clackworthy看成为“质疑”或“无知”阶段。他把受训者称为“本地专家”。也就是说,受训者具有较表层的文化差异的认识,而他们行事以本国文化为标准。在“觉察”阶段,学习者逐渐意识到跨文化差异的存在,同时他们也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弱点及存在跨文化技能差距。到了“理解”阶段,学习者开始深入的了解跨文化差异的内涵以及跨文化技能发展的性质和纬度。在“合成”阶段,学习者开始将本土文化和异国文化进行融合,这些“二元文化专家”开始掌握了以技能为基础的跨文化能力。接着学习者自然的过渡到了“选择”阶段,学习者又被称为综合者,能够自如的融合两种文化,并结合技能方法构建跨文化能力。到了最后的“能手”阶段,学习者能够利用跨文化能力管理国际贸易项目,达到了一个多元文化“领导者”应具有的能力水平要求。

高校国际商务课程是符合市场需要,并急需通过与国际接轨来加强建设的一门学科。对我国高校国际商务课程建设者来说,其挑战在于开发将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和技能发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的课程内容,,以使学生的跨文化能力逐步得到提升。在采取这种培训理念时,整个程序中的技能发展培训必须在多元文化的视角下进行。但是在课程整合与统一的现代国际商务教学下,方案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在英国,大部分大学的商校开设的国际贸易专业的一些课程的教科书都已将跨文化教学内容独立成章,其他课程则将文化教育很好的融入各个章节中。在美国,不少商学院开设了“国际贸易文化”课程,如圣路易斯大学开设了“欧洲政治和文化环境”、“拉丁美洲政治和文化环境”、“亚太政治和文化环境”和“管理文化差异”等课程,以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能力。

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深入到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具体教学策略,我们可以从人力资源培训项目中汲取经验。下文以clackworthy的文化能力发展曲线为基础,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培养任务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

从教学的模式来说,我们可将教学分为事实教学、分析教学、实践教学(见表2)。

事实教学

事实教学一般用于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学生此时往往会对异域文化存在疑问,开始觉察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容易会以固有的本国文化来对异域文化想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的介绍不同的文化,并简单介绍相关的文化理论(如:hofsted的四维理论),使学生在了解大量的有关跨文化知识的同时建构初步的理论框架。具体的实施方法有讲课、提供相关书籍、播放录像、专题讲座等。

分析教学

分析教学是指以对比分析为手段,深入分析理解国际商务实践中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学生对不同的案例加以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较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跨文化商务的技巧。在此阶段,基于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育者也可以采取课堂语言训练、比较练习、多媒体交互学习等方法来进行教学。

实践教学

实践学习适用于跨文化能力发展的最后阶段。教师以发展学生多元文化能力为目标。教育学生利用已有的跨文化技能构建正确的文化观。初步参与并利用已有的跨文化能力进行商务实践。这一阶段是针对大三大四开始参加商务实践的学生设计的。教学以参于活动的方式为主。可以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有:跨国小组活动、文化训练自我诊断、角色扮演、国际工作经验、跨国商务谈判模拟等方法。这一阶段的关键是发展学生的文化元认知能力,在每一项活动前,让学生事先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事后有反思:做了什么,成功否,学到什么,如何做的更好。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加快了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跨文化素质是跨国界合作的必备素质。任何高校的人才培养都应服务于市场需要。忽略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的培养模式将导致学生面对挑战无所适从。以上对跨文化能力的内涵界定和发展顺序的分析,以及便于操作的具体教学建议供高校国际经济贸易课程设计者、教材编撰者、一线教育者参考。

参考文献:

1.曾宇平.国家经济与贸易人才独特素质及其培养对策.经济师,2003(11)

2.陈立新.跨文化管理对我国企业跨国经济活动的影响.商业时代,2004(12)

文化差异案例范文篇9

关键词:跨文化贸易能力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跨文化能力培养教学方法本科

贸易全球化和自由化使跨国公司越来越多。新的国际贸易形式的出现,比如战略联盟和国际易货贸易,这意味着企业对具有跨文化管理能力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跨文化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20世纪末首先在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出现的。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企业跨国经营的日益深入,跨文化领域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了,美国和欧洲一些一流的商学院非常重视培训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总的来说相对较低,对这个课题的研究起步也比较晚,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跨文化能力对国际贸易的重大意义。

跨文化能力的内涵

在跨文化能力内涵的研究上,跨文化意识、跨文化商务技巧和国际管理能力已成为研究的核心。

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是指商务人员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并做出适当反应的一种商务意识。换言之,反映国际贸易者本土文化的价值观的行为标准已不能满足跨国公司发展的需要了。国际化的企业运作中的各个环节,如: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机制、国际营销、交流决策,都需要较高跨文化意识。在文化研究的范畴内,很多研究者提倡将文化差异概念化,以使学习者认识到文化多样性对商务的影响,并为跨文化意识培养奠定基础。

GuyandMattock(1991)提出了地域、宗教和历史是影响文化的三个重要因素。BonvillianandNowlin(1994)则深入的解释了文化差异对个体行为方式的影响。他们指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的交际行为、审美观念、时间观念和个人成就观会有所不同。Hofstede对文化差异的实证研究则在该领域最具影响力。他认为,生活在不同文化下的个体受到态度、价值观、文化差异的巨大影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从四个维度上互相区别: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生活数量与生活质量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Hoecklin(1994)提出文化意识不仅仅是在国际贸易中对文化差异的反映,良好地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贸易组织创造竞争优势的首要条件。

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影响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起决定性影响。以上有关文化意识的文献回顾旨在为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者提供一个框架,使他们能更好帮助学生深入、客观的了解和理解文化多样性。应当注意的是,仅仅了解文化差异是不够的。至少,跨文化意识必须转化为跨文化商务技巧才能为商务活动服务。

跨文化商务技巧

对国际商务人才所应具备的商务能力的研究,美国学者Bigelow在此领域的研究具有重大贡献。Bigelow(1994)提出跨文化商务环境下的商务能力应涵盖十个方面:对文化和组织的理解力、适应能力、建立关系能力、系统和多视角的思维能力、态度、敏感性、语言能力、文化影响下的决策能力、外交能力和跨文化能力。Lane与Distefano(1992)在回顾了有关全球国际商务战略管理和国际营销领域中急需解决的人力资源能力问题后,强调了国际商务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发展和运用国际商务技巧的能力、管理变化和过渡的能力、在多元文化下进行管理的能力、在各组织结构中设计和运作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在组织中学习与转移知识的能力。显然,良好的跨文化商务技巧能使商务贸易者有效的参与国际贸易事务。

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语言、文化、商务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此方面的研究集中揭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培养方式。冯毅(2004)阐释了企业管理中的跨文化沟通。提出从认知层面、价值观层面、语言层面和非语言交际层面构建我国企业跨文化沟通体系的建议。周锰珍(2004)从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意识形态、价值标准、礼貌策略等方面分析了跨文化经济交际在商务话语系统中的表现、作用和影响,并提出了深入了解对方文化和遵循经济市场的共同规约等建议。

诚然,跨文化商务技巧的发展需要在商务环境中得到磨练,实践经验和大量的在职培训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高等教育在培养商务人才时,义不容辞要以培养学生跨文化商务技巧为核心。越来越被首肯的做法是通过跨国合作提供国际商务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参加多文化的小组活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同学进行合作与交流。

跨文化管理能力

跨文化管理能力与跨文化商务技巧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强调综观全局的高级管理能力。一个跨国公司跨国投资经营时,他们往往需要融合三种文化:自己国家的文化、目标市场国家的文化、企业的文化。跨文化管理能力在国际化经营管理中非常重要(黄华,2004)。国际管理能力包括:具有国际视野的商务能力、在国际贸易管理中协调不同文化的能力和在国际贸易中有效管理人力资源的能力。合格跨国管理人才应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对地方情况快速做出反应、协同学习、转变和适应、跨文化交际、合作与国外经验等素质(Adler和Bartholomew,1992)。

跨文化贸易能力的发展顺序

在国际商务课程中,有效跨文化素养发展途径要求其培养过程必须符合一定的能力发展顺序。Clackworthy(Laughton和Ottewill,2000)的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将跨文化能力发展分为六个阶段(见表1)。

发展的第一阶段被Clackworthy看成为“质疑”或“无知”阶段。他把受训者称为“本地专家”。也就是说,受训者具有较表层的文化差异的认识,而他们行事以本国文化为标准。在“觉察”阶段,学习者逐渐意识到跨文化差异的存在,同时他们也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弱点及存在跨文化技能差距。到了“理解”阶段,学习者开始深入的了解跨文化差异的内涵以及跨文化技能发展的性质和纬度。在“合成”阶段,学习者开始将本土文化和异国文化进行融合,这些“二元文化专家”开始掌握了以技能为基础的跨文化能力。接着学习者自然的过渡到了“选择”阶段,学习者又被称为综合者,能够自如的融合两种文化,并结合技能方法构建跨文化能力。到了最后的“能手”阶段,学习者能够利用跨文化能力管理国际贸易项目,达到了一个多元文化“领导者”应具有的能力水平要求。

高校国际商务课程是符合市场需要,并急需通过与国际接轨来加强建设的一门学科。对我国高校国际商务课程建设者来说,其挑战在于开发将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和技能发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的课程内容,,以使学生的跨文化能力逐步得到提升。在采取这种培训理念时,整个程序中的技能发展培训必须在多元文化的视角下进行。但是在课程整合与统一的现代国际商务教学下,方案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在英国,大部分大学的商校开设的国际贸易专业的一些课程的教科书都已将跨文化教学内容独立成章,其他课程则将文化教育很好的融入各个章节中。在美国,不少商学院开设了“国际贸易文化”课程,如圣路易斯大学开设了“欧洲政治和文化环境”、“拉丁美洲政治和文化环境”、“亚太政治和文化环境”和“管理文化差异”等课程,以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能力。

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深入到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具体教学策略,我们可以从人力资源培训项目中汲取经验。下文以Clackworthy的文化能力发展曲线为基础,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培养任务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

从教学的模式来说,我们可将教学分为事实教学、分析教学、实践教学(见表2)。

事实教学

事实教学一般用于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学生此时往往会对异域文化存在疑问,开始觉察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容易会以固有的本国文化来对异域文化想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的介绍不同的文化,并简单介绍相关的文化理论(如:Hofsted的四维理论),使学生在了解大量的有关跨文化知识的同时建构初步的理论框架。具体的实施方法有讲课、提供相关书籍、播放录像、专题讲座等。

分析教学

分析教学是指以对比分析为手段,深入分析理解国际商务实践中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学生对不同的案例加以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较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跨文化商务的技巧。在此阶段,基于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育者也可以采取课堂语言训练、比较练习、多媒体交互学习等方法来进行教学。

实践教学

实践学习适用于跨文化能力发展的最后阶段。教师以发展学生多元文化能力为目标。教育学生利用已有的跨文化技能构建正确的文化观。初步参与并利用已有的跨文化能力进行商务实践。这一阶段是针对大三大四开始参加商务实践的学生设计的。教学以参于活动的方式为主。可以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有:跨国小组活动、文化训练自我诊断、角色扮演、国际工作经验、跨国商务谈判模拟等方法。这一阶段的关键是发展学生的文化元认知能力,在每一项活动前,让学生事先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事后有反思:做了什么,成功否,学到什么,如何做的更好。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加快了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跨文化素质是跨国界合作的必备素质。任何高校的人才培养都应服务于市场需要。忽略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的培养模式将导致学生面对挑战无所适从。以上对跨文化能力的内涵界定和发展顺序的分析,以及便于操作的具体教学建议供高校国际经济贸易课程设计者、教材编撰者、一线教育者参考。

参考文献:

1.曾宇平.国家经济与贸易人才独特素质及其培养对策.经济师,2003(11)

2.陈立新.跨文化管理对我国企业跨国经济活动的影响.商业时代,2004(12)

文化差异案例范文篇10

《跨文化营销》是一本市场营销领域的参考用书,2011年,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作者是来自英国的特朗皮纳斯和伍尔莱姆斯,刘永平等人完成该书的翻译工作。翻开这本印刷精美的书籍时,开头便会被编者弗恩斯•特郎皮纳斯等提出的一连串问题所吸引,这些问题就是关于跨文化营销方面的。紧接着,文化模式、价值系统在文中被提及,随后作者又将价值系统与跨文化营销的挑战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后面的章节越来越丰富了,不仅让读者知晓了营销活动中出现困境的原因,更让读者见识了许多跨文化营销方面的案例。从国内到国际,从地方到全球,许多品牌和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都遇到跨文化领域上的两难困境。

全书共有十个章节,内容全面,覆盖极广。第一章是关于多元文化和变化世界下的营销;第二章提出了营销环境中的文化差异:价值层面,其中章节内详细说明了文化差异导致的营销两难困境和营销两难困境的类型;第三章还是讲营销环境中的文化差异,只是上升到了深层的价值层面,内容包括成就文化和归属文化之间的两难困境、由内向外控制和由外向内控制之间的两难困境、由于赋予时间的不同含义而产生的两难困境;第四章主要是跨文化营销研究;第五章则为跨文化品牌营销;第六章阐述了跨文化品牌营销;接下来的第七章中,我们能了解到跨民族市场营销;第八章为我们讲解了跨文化网络营销的困境;第九章是战略营销的困境;最后一章中,作者以开发协调困境的能力这个话题结束了该书重点内容的撰写工作。那么,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能从《跨文化营销》这本书中,得到哪些启发呢?笔者认为,跨文化营销的挑战与对策研究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重点课题。伴随着跨国企业势如破竹般的发展,文化冲突与文化障碍成为了跨文化营销面临的主要挑战。文化冲突方面,有学者认为,文化价值观与人类行为有一定联系。著名教授霍夫斯泰德从四个角度来对文化差异进行了归类。一是权利距离,即从权利距离的角度出发,判断权利在社会和组织中的地位;二是不确定性的规避,科技、宗教和法律是抵抗这种不确定性的三种途径;三是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为保证集体的利益,组织上会派极度信任的人来领导这家企业,但是个人主义就不会容许这种情况的发生;四是男性化和女性化,男性意识突出的国家,竞争意识越强,反之,女性气质突出的国家,生活质量更容易被人们关注。

文化障碍方面,主要是指营销环境中的文化差异。如果要了解这种文化差异,就必须知道文化是由什么构成的。审美观、价值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物质文化都是文化的构成要素。企业在面对文化冲突与文化障碍时,绝对不能坐以待毙,而应该积极应对,利用不同的文化特色,展开有效的文化营销。首先,采用适应当地独特文化的营销战略。这里列举一个例子,很久以前可口可乐公司在香港推销柠檬汽水,取名为“比利”,后来因销售业绩不好,又进行重新包装,取名为“雪碧”,符合香港的文化背景及汉语特色,很快受到香港及内地市场的双重青睐。其次,创造特色文化需求的营销战略。万宝路香烟以红色大气的包装,以及美国西部牛仔的硬汉形象,将文化特色完美融入到万宝路香烟中,赢得了全世界消费者的信赖及认可。之后,万宝路一直稳坐全世界最畅销香烟的宝座。再次,树立营销人员对待不同文化的正确态度。营销人员必须要有对文化的敏感度,对营销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去寻找答案。并且,要认知和接受他人的文化与自有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保持文化中立的态度。另外,也要避免以自我喜好为参照标准,将文化的概念进行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