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23:02:10

文化产业管理

文化产业管理范文篇1

关键词:创新创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实施建议

创新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1],这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要求培养具有文化产业管理理论知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不谋而合。然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大多高校在人才培养中仍存在理论教学侧重有余,而创新创业教育不足的现状。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有机结合,成为了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课题。结合商洛学院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文化产业管理人才需求实际以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大学生特质,设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新专业课程体系,并提出创新教学模式,以期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一定参考依据。目前已有部分学者对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相关研究。叶岚[2]提出应在专业学科教育中引入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实践机制和管理机制;钟新等[3]则提出创新创业师资培训、教材选择、大纲制定、创新创业理论与案例的融合等是构建创新创业教学体系的关键要素;李德丽等[4]认为应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办创新创业教育;吴立全[5]则以市场导向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钟宏桃等[6]、漆亚莉[7]、苏琼[8]具体针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商洛学院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文化产业管理人才需求实际以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大学生特质,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培养目标,设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并提出创新教学模式,以期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1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商洛学院自2013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开办以来,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已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并多次举办创新创业专题讲座、创业沙龙、素质拓展、创业大赛等,培养的学生近几年先后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天竺山杯”市场营销大赛、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等各类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同时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为商洛本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思路,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商洛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仍然存在一定短板,具体如下。创新创业课程实践指导性较弱。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尚未设置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使得该专业学生创业、法律、财务等方面知识相对匮乏,创意点子难以转化成创业实践,策划书实践性较差,创新创业能力难以得到真正提高。造成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应用实践能力不足,缺乏创业素质和能力,对学生就业和创业带来了不良影响。创新创业活动缺乏统筹安排。目前商洛学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已在各门课程的课程设计和教学中穿插着创新创业作业、任务,但由于各门课程的任课教师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整合到一个创新创业项目中,使得学生接受到的创新创业培训较为零散。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多数课程教学中,教师仍采取“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学习积极性较低,缺少将自身的创新观点和创业思考表达出来的契机,阻碍了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的发挥和将好点子转化为实践的可能。乏具备实践经验的指导团队。拥有丰富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才能指导出优秀的项目。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师多理论丰富而实践不足,没有经过系统的创新创业培训或实践锻炼,导致在各项创新创业比赛中,只能立足于理论进行指导,对项目的实践性难以把握。

2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面对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状况,必须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进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课程体系设置则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效果。因此,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改革刻不容缓。

2.1第一课程体系设置

课堂作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的基本载体,需要在作为第一课堂的专业课程中加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2.1.1创新创业通识类课程创新创业通识类必修课程主要为大一、大二学生开设,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欲望,启蒙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掌握创新思维方法、创业基本知识和相关社会研究方法,具备一定创新技能、创业心理品质与创业能力,清楚文化产业创业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了解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以及文化产业创业政策规定。课程教授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创业学导论、大学生创业案例研究、创意思维、创业心理学、创业素质及团队组建、创业成长与创新管理等基础知识课程及针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开设的、具有针对性的文化市场报告、文化市场分析、文化市场调研与分析、商业策划书撰写技巧、“互联网+”下文化创意类产业等课程。2.1.2创新创业技能类课程创新创业选修课程开设对象为大三、大四学生,开设目的为提高学生具体的文化产业创新创业技能。主要包括3个模块:①市场调研与营销课程模块,主要介绍文化市场调研、营销计划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要求学生围绕地方经济选取创意产品,进行实际市场调研,以形成文化创意概念。结课要求为一篇完整的市场调研报告。②产品设计与品牌搭建课程模块,主要介绍文化产品细分、产品组合、产品销售渠道等设计,及品牌文化的建立和推广方式的形成。要求学生结合地方特色文化,进行文化创意产品的产品实体、包装等设计。并结合产品文化和特色,提炼企业品牌文化,形成易于传播的品牌口号。结课要求为产品设计稿或产品实物。③商业计划与融资类课程模块,主要介绍文化产业商业计划书的编制原则和方法、文化产业融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与真实企业进行接触,推广已形成的文化产品设计和品牌概念,吸引企业进行小额投资。并结合企业实际业务和规模,制定企业法人、部门设置、管理细则等内容。结课要求为在市场营销与策划类课程模块结课调研报告的基础上,完成一篇完整的商业计划书。通过这3个模块遵循了学生学习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在不同课程的衔接中体验“市场调研—创意策划—企业建立”的完整创业流程,解决了当前文化产业专业课程创新创业课程训练内容相互断裂的情况,同时让学生在不断修改中完善创业计划书,不但为专业学科竞赛做好了准备,还给学生带来了更加深刻的创新创业体验和反思。

2.2第二课程体系设置

第二课堂实践课程体系作为第一课堂教学的延伸,可以利用丰富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检验学生在第一课堂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2.2.1专业学科竞赛结合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特色,鼓励学生在对第一课堂的课程设计和课程作业形成的团队和成果的基础上,对形成的论文、策划书按照互联网+、商业模式大赛、市场营销大赛、商务设计大赛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的要求进行修改和完善。在比赛中,既检验和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激发了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思考和潜力,促使学生提前进行职业规划,为毕业后进行创新创业积累了经验。2.2.2创新创业专题活动定期召开创新创业企业家分享会,邀请当地优秀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优秀校友、学科竞赛获奖学生,分享创业知识、创业理念和创业经验,以亲身经历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形成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刺激学生反思自己生活中的创新创业机会,挖掘文化资源,启发学生形成自己的创业思路。2.2.3创新创业实践针对学校所在地或学生感兴趣的文化资源,进行消费心理、产品定位、品牌创意、市场竞争状况等方面进行市场调研,撰写活动分析报告,探讨该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与问题,给出小组深入发掘、二度开发文化元素的方案,使得学生在项目调查、数据统计以及分析总结能力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再进一步鼓励学生进行小规模融资或师生共创,进行文化市场初探,通过独立项目提升动手实操能力,将第一课堂所学知识和文化市场需求在实践中有效结合。

3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实施建议

3.1开展教师创新创业课程培训

包括校内竞赛培训和校外培训2个部分。校内邀请具有丰富创新创业项目指导经验的教师进行经验分享,指出在创新创业竞赛指导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既能为教师在专业课课堂中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教学思路,同时开拓了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眼界,提升了教师抓住学生项目策划书关键问题点的能力;在校内举办教师创新创业指导比赛,给经验不足的教师展示自身项目指导想法的一个场合,在竞赛的打磨和相互学习中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经验,以提高教师创新创业的指导能力。校外一方面为专业教师提供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机会,如购买线上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方法、创新创业素养等方面课程,让教师首先融会贯通创新创业基础知识,为创新创业第一课堂必修课做好授课准备;另外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和空闲时间进一流高校、大型企业,开展教师外出进修、进企业挂职锻炼等,直接接触企业的创新创业过程,以积累实践经验,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还可以引进校外具有成果创业经验的企业人员或创新实践顾问,建立“产、学、研”平台,为教师和学生分享创业经验,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出具体意见。

3.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教师结合创新创业教学内容,灵活运用问题导向法、任务教学法、角色模拟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将“第一课堂”知识和“第二课堂”实践相结合,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业态。还能促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的知识的同时,促进师生高效互动,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创新,积极进行实践探索,主动地思考身边创新创业机会,在互动学习过程中提高团队协作意识,为自身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打好基础,以适应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目标要求。例如,问题导向法,由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创新创业机会疑问,学生在自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创新创业思考;任务教学法中,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供若干任务,学生选择相关任务进行市场调研后挑选出创新创业机会,再收集资料进行独立策划、研究,完成创新创业策划书的撰写;协作互动教学法中,由学生组成协作小组,结合教学内容和实践任务,进行小组汇报,在互相学习、讨论中由学生自主探究出各小组任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提升学生的纠错能力及自主发言能力;角色模拟法则是学生根据兴趣模拟进行创新创业公司分工,并根据角色任务进行创新创业模拟实践,体验“寻找商机—确定项目—制定计划—建立公司—筹集资金—运营管理—规模扩大”的整个创新创业流程。

3.3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

将创新创业精神融入到校风、校训和校园活动的设计和策划中,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报、公众号、墙报等方式,宣传创新创业精神、意义和措施,营造浓厚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成立创新创业社团,由往届创新创业竞赛获奖学生组成核心领导,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吸引具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学生加入,通过开展创业培训、模拟创业活动、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创业培训、交流、实践平台。

3.4创新考核方式

针对学生考核,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重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方式,需要改变以往以理论试卷为主体的传统考核方式,对考核方式进行创新。首先在课程环节,教师可将课程实践中学生参与度、贡献度、团队配合等方面纳入考核范畴,同时加大对课程过程的考核比例。另一方面,应建立教师创新创业激励机制。通过考核机制的改革,鼓励教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对教师进行创新创业相关的理论和案例研究提供支持和资助。

4总结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要求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熟悉文化传播与文化产业的经营特点和运作规律,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等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育存在侧重理论学习,创新创业教学匮乏,从而导致培养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因此,本论文依托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教师培养、教学方式、校园文化氛围、考核机制进行改革,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小辉.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教育目标、特性及实践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3(7):96-100.

[2]叶岚.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9(21):61-63.

[3]钟新,刘武强,李佳昌.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管理课程的教学体系构建[J].黑龙江科学,2019,10(7):12-15.

[4]李德丽,刘俊涛,于兴业.融入与嵌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模式转型[J].高教探索,2019(3):30-35.

[5]吴立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构建探究[J].黑龙江科学,2019,10(1):38-39.

[6]钟宏桃,邢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艺术探索,2012,26(1):79-81,5.

[7]漆亚莉.基于创新创业导向的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以南宁师范大学为例[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9(4):73-77.

文化产业管理范文篇2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复合型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文化产业的决策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而提出,而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短缺成为当前制约我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瓶颈。自2004年教育部批准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至今,该专业学科建设不断发展完善,招生规模日益扩大,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各高校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下设在工商管理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或公共管理学院等不同院系,授予管理学、艺术学或文学学位,专业方向定位也有所不同,但实践教学环节大体类似,缺乏核心竞争力。实践表明,实践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文化产业相关领域问题的能力,增强人际社交、组织沟通、团队协作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科学研究能力与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养及就业竞争力。通过优化课程实践设计、丰富课程延伸实践活动、完善专业考察体系、优化实践技能课程体系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探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此强化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与执行力度。

一、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国家战略发展政策的确立,文化产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逐步提升。高校愈加重视大学生实践技能与创意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积极探索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从课堂理论教学向实践技能教学的转变。西方实践教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高等教育职业化浪潮中,西方高校极为重视实践教学,其产学研模式各具特色,如美国和加拿大的“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澳大利亚的“技术和继续教育体系”模式等[1]。我国高校实践教学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目前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迅猛发展的文化产业对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其标准和要求也逐渐提高,而实践性成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最显著的特点。但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实践教学设施和基地建设滞后,师资团队结构不合理、力量薄弱,课程设置不到位、实践教学课时不足,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缺失,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操作能力的培养,这与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急剧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不相符。因此,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成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我国高校与所在城市的发展联系紧密,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高,文化产业专业人才需求就旺盛,也能为大学生实习和就业提供较好的平台及较多的机遇,从而实现高校与城市的良好互动。因此,高校要创新学生服务地方经济文化的模式,规范实践课程教学手段,课程设置有效接轨区域文化产业布局,凸显创意、策划两大专业特色,在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的同时,强调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的融会贯通。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高等教育环境发生重要转变,数字化技能的内涵日益厚重,教师、学生与社会的互动更加频繁,新的教育环境与产业发展现状都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完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适应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发展的、既懂文化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显得至关重要。

二、优化课程实践设计

增加课程实践环节教学课时比重,增设具有实践与实务环节的课程,建立完善的实施方案,切实保障实践课程高效开展。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必修课实践环节占10个学分,320课时,占总学分的7.14%。中国海洋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必修课内实践环节512课时,选修课内实践环节296课时,实践环节为37个学分,占总学分的24.6%。山西财经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必修课实践环节占6个学分,占总学分的3.9%;必修课内实践环节112课时,选修课内实践环节196课时,实践环节为27个学分,占总学分的17.7%。相比其他院校,我校课程实践环节教学课时比重有待提升,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性特点,以此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实训与专业素养教育。优化教学思想,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活化实践教学形式。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不仅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而且获取方式日益多样化与便捷化。教师要把最基本、最重要、最前沿的知识内化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学习方法的引导、实践技能的提升,走出传统的单向输出式教学思维模式,充分发挥教学双主体作用,注重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性与创造性,实现师生双边互动的教学目标。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与体验成为师生的内在需求,教师运用经典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教学法、翻转课堂、学生授课等方式引导学生不同程度地参与课堂,学生积极发挥实践学习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师生实现角色认同,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指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在信息平台上共享视频课程,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与教师交流、探究,课后完成作业的新型教学模式。信息科技的发展与普及,使基于“互联网+”理念的教学模式逐渐被“数字一族”的大学生所接受。学生有多种渠道获取与课程相关的资源,教师已不再是教学资源的独享者。翻转课堂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由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提供者,掌握课程相关教学资源,建设数字化资源库,这种以学生为主导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运用典型案例分析、解读专业理论,学生积极参与模拟案例现场,通过共同讨论典型案例,总结经验,丰富理论内涵,进而提升学生的实务技能,即“理论讲授—案例引入—模拟实践—经验总结—能力提升”的教学形式。案例教学法的目的就是将实践元素融入课堂理论教学中,通过思考分析经典案例范本,搜集整理当地案例,将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小组教学法。学生组建学习小组,教师协调分配学习主题,在教师指导下,小组成员进行自主课堂研讨,教师辅以与研讨主题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评析,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学生授课。教师选定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完成授课任务。通过查阅资料、编写教案、制作课件、课堂讲授、提问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提高其心理素质。翻转课堂、案例教学、小组教学、学生授课等实践教学形式有助于教学相长,既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又提升教学品质。不过,课程实践毕竟有限且缺乏独立性,与文化市场所需尚有很大差距,因此,课外实践与实习实训活动必不可少。

三、丰富课程延伸实践活动

利用专业优势,依托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开展校园文化产品设计与营销活动,如明信片、书签、文具、文化衫、手机饰品等,丰富第二课堂,实现专业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双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课堂上,教师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当地非遗资源调查活动和文化建设;在文化经纪理论与实务课程中,邀请知名经纪公司负责人为学生开设讲座,或组织学生参观经纪公司。组织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如春蕾、红烛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创客联盟、追梦话剧社等。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类型和级别的学术、科技竞赛和文体活动,如全国“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等。科研训练、素质拓展周和社会实践周致力于培养创新思维、学术创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养,主要形式为参加学科竞赛、学术讲座、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公益活动,阅读欣赏名著,申请并主持科研项目等。组织参观博物馆,与博物馆管理人员交流讨论,了解博物馆的管理特点与运营现状,理解博物馆深层次的文化内蕴与时代价值。在博物馆管理与开发授课过程中,结合山西博物院、中国煤炭博物馆等博物馆的管理与运营,探讨博物馆对文化遗产保护和经营的对策。文博会期间,组织学生参观会展场馆,了解布展流程,掌握现场区域分布特点、管理模式及会议安排,感知会展业对交通、住宿、餐饮发展的带动作用。在会展策划与实务授课过程中,让学生在文化产业实验室策划主题会展,通过人员分工、策划文案、创意设计、布展、制定阶段性目标,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实现对会展策划、布局、管理等专业技能的高效把握。另外,基于SNS网络社交平台搭建课外教学辅导平台和远程教学支撑平台,创建“内容+平台”的手机APP,邀请名家或优秀学生开展微讲座。在教师指导下创建微信公众号“文化产业管理学研”,培养学生以创新创意的专业眼光审视当下文化产业发展走向。

四、完善专业考察体系

专业考察是指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到实践教学基地考察学习。国外高校极为重视校内实践教学基础设施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澳大利亚,校内实践教学基础设施多由政府投资兴建,教学设备多由企业赠送,或是与企业合作、租借,其数量多能满足学生需求。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多为校企合作形式,除盈利外,模拟真实的企业管理与市场运营[2]。我校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于2014年10月正式运行,可容纳近百个创业团队,是集教育、科研、孵化、经营、办公和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创业基地免费为大学生提供办公场所、办公桌椅柜,铺设网络和电话线;免费为每个创业项目配备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两名,帮助大学生解决项目运行问题;指导或协助办理工商税务登记、年检及银行开户手续;提供政策、技术与管理咨询服务;举办高校大学生创客交流、大学生创业企业校园交流展示会、项目路演、励志大讲堂、众创空间开放日等系列活动。目前,创业实训基地有科技与文创相结合的三晋文创、全国首家业余文体赛事活动直播平台的8号看台等创业公司。创业实训基地建设既能提供实习岗位,也能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度。但总体上,我校校内实践教学基础设施与实践教学不配套,缺乏校际深度合作,资源无法共享。有实践环节的专业课程如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管理,需要空间进行现场模拟;影视产业经营与管理需要体验整个影视产业运作过程;文化产业规划需要成立规划小组,模拟委托方与规划小组的合作;博物馆管理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特色小镇管理与开发等课程也要在实验室进行模拟实训,或请专家、传承人现场讲解。增加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经费,规范基地制度化管理。多元化、多渠道筹措实践基地建设经费,成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专项基金会,全方位支持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人才培养的方向与目标、实践基地建设各项标准、实践基地的发展定位、校企合作的条件及所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均需明确的制度化规定,进行规范化管理。加强校企合作,探索校企双赢联动合作机制。按照产学研的格局,通过多方协调,征得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支持,为学生考察学习或专业见习等搭建富有实效的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的专业岗位技能。目前,文化传播学院与山西日报集团、上海故事会传媒公司等企业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践教学基地,但合作企业范围需进一步扩大,社区志愿服务和海外实习机会需进一步增加。例如,依据博物馆管理与开发、特色小镇管理与开发等课程的需要,应加强与山西博物院、煤炭博物馆等单位以及汾河艺术小镇、青龙古镇等特色小镇的合作。开办校园文化企业,在校内企业设立实践教学基地,师生组成团体,模拟真实的企业管理与市场运营(除盈利外)。例如,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课堂展示非遗技艺,模拟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工作室,共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进而提升手工艺教学能力,成为有创意点子、有经营头脑、有手上功夫的师生团体。通过专业考察,学生有更多与企业互动的机会,熟知文化市场、文化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了解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营销过程,进而提升创意设计与市场营销能力。

五、优化实践技能课程体系

依据学生学习的阶段性特征,优化实践技能课程体系,循序渐进安排实践教学内容,不断取得阶段性实践成果。大一组织社会调查,熟知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体系的发展,写作社会调查实践报告。大二、大三侧重专业技能实习,掌握专业技能,提升工作与写作能力,主要有案例教学法、小组教学法、翻转课堂等实践环节,开发校园文化产品、策划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创建专业资讯公众号等课外延伸实践活动,校内外实践基地考察学习和专业岗位见习,学术论文规范化训练。大四注重有实效的毕业实习和高质量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建构“三个层次、一个延伸、一个拓展”的实验教学体系,即“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三个实验层次,延伸到社会实践,拓展到科研创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在开放型选修课程组群中增加素质性、研究性、创新创业类课程,学生根据专业发展方向和兴趣自主选修课程。社会调查的理论与方法课程中,指导学生利用假期对社会焦点问题进行调查,自选主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社会调查报告;引导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志愿活动、社区服务等,培养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组织太原城市文化消费状况调查,设计调查问卷,筛选调查对象,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统计调查数据,建立数据库;运用所学的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分析相关数据获取所需信息,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建议。文化资源概论课程中,引导学生对太原市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分析太原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高市场调研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开设策划与写作、公文写作与处理、写作实践与鉴赏等课程,举办丰富的读写交流活动,营造良好的读写氛围,广泛阅读,勤于练笔,提升观察能力、写作能力与人文素养。开设文化产业文献检索、学术研究实践系列讲座等课程,引导学生走入学术研究的殿堂,关注文化产业学科发展前沿,了解学术论文写作规范,掌握检索、查阅文献的方法,具备文献综述和论文写作能力,为毕业论文(设计)作好准备。利用创业学院的资源优势,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学院是山西财经大学对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实践平台。通过弘扬艰苦奋斗、坚忍不拔、开拓进取的创新创业精神,树立开放、创新、聚合的工作思维,探索富有财经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圈。采用“2+1+1”模式,两年面向全体在校大学生开设必修课或选修课形式的创新创业通识课程,选拔部分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创业意愿的在校大学生组建创业先锋班,针对拥有创业项目的在校大学生或团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经过系统化创业专业教育,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创业项目的孵化和运营。课程设置上,有大一的创业基础(必修课)和大二的创新创业选修课程,如创办你的企业SYB、创业管理学、创业精神与实践、晋商文化与管理、创业创新领导力、创业设计与模拟经营等;通过创新创业讲座、大赛、模拟实践报告(项目计划书)、社会实践活动(创业孵化)等方式,推动学生在创业实践实训方面的训练;面向创业先锋班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实训和实战课,推动创业项目孵化和运营。

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实践性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突出特色,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与就业市场需求,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重视实践教学的每个环节。优化师资结构,提升师资团队能力。加强新教师的职前培训、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鼓励教师到国内外一流院校进修访学、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或到企事业单位参观、学习、调研、挂职锻炼,提升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实务能力,使其在理论和实践结合层面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聘请文化产业各行业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学者或资深人士担任课外实践导师及公开答辩专家,配合校内专业教师的指导,达到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教学效果;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作为教学实践基地的兼职实践导师,成立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团队。完善导师制管理。首先,导师应不断提高素质,提升专业与职业规划能力,丰富心理学知识,注重人文精神的积累。其次,导师应根据大学生阶段性特征进行引导,大一学生侧重于追求自我想法和社会期望的结合,试图在新环境中寻求亲密关系,导师应遵循其心理发展规律,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尽可能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引导老生传帮带新生,教会学生解决不同问题的方法;大二学生侧重于提升适应环境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形成自我认同,导师应重视其心理健康,帮助学生确定专业发展方向,明确学年论文选题;大三学生专注于未来人生走向,导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沟通意识,帮助学生完成规划,实现成长;大四学生致力于养成自律习惯,导师应重视其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安排好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的写作,制定合理的时间表,并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实习、工作渠道或考研信息。再次,学生应主动与导师多沟通,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导师的研究方向和未来就业取向选择专业选修课;积极参与导师的相关课题研究,获取专业学习的方法,客观评估自我专业潜力,选择专业发展方向;积极并有选择地参加学术讲座和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最后,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发挥师生在创新方面的合作效应;积极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开展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坚持产学研用一体化与学科交叉,有研究项目的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教学法,营造良好的实践氛围,组建师生研发团队,让学生深度参与项目实施全过程,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写作论文,设计作品,在项目实践中提升实践技能。优化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实践教学过程性考核标准单一化、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将无法正向激励教师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工作,也无法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国外许多高校,学生的课堂互动参与成绩是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这无形中督促学生课前认真准备实践教学的相关资料,课上认真听课,参与理论讨论与实务操作,课后认真总结。目前,我校实践教学考核标准有待多样化,考核体系有待完善。以期末考试为主的结果性考核评价体系显然与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不符。以期末考试为主的考核过于注重考试成绩,而忽略实践教学的过程性评价。根据实践课程的特性,应将研究报告、学业论文、课堂互动参与等考核方式纳入考核体系,制定新的适应实践教学需求的考核办法和评价标准。单一的闭卷考试多为理论知识的测试,缺失实务操作考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与提升学生实务操作的能力目标相背离。

七、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应丰富专业课程实践性内容,增加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时间,突出专业考察、专业见习、校企合作、项目参与等方面的活动内容,利用暑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有计划、分阶段安排学生参与文化产业各行业的实务操作,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通过校内外企事业单位的合作,熟悉地方文化,服务于地方文化建设,助力文创产业转型升级,塑造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文化创意品牌。

总之,优化教学实践环节不仅要追求灵活的实践教学形式、丰富的实践教学内容、合理的实践教学活动,而且要通过创意创新尽可能达到理想的教学形态,提升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使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郑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4(6):117.

文化产业管理范文篇3

财务管理工作内容贯彻着文化产业整体的运营,为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保驾护航。文化产业属于新型产业,在发展中遇到资金不足、短缺等问题,与财务管理在整个经营管理中紧密相连。在经营活动中出现的任何关于经济资金问题,财务管理需要将其纳入管理范围内,融合到文化产业中。因此,文化产业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文化产业活动中的服务、产品都是反应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要转换传统财务管理模式,树立创新、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制度,实现文化产业的良好发展。

二、文化产业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财务管理的管理意识不足。大多数文化产业单位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意识不够,依然按照传统的模式制定财务制度,导致财务管理处于形式化,甚至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产业文化财务管理者的管理观念和工作素养一般决定了该单位财务部门整体模式,也影响了文化产业财务管理水平,因此,领导的管理意识对企业整体发展起到很大作用,但部分领导没有形成对财务管理的强烈意识,没有做到严格对待,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知识,没有做到对文化产业以及单位的重视,不利于文化产业单位的整体质量发展。(二)进行管理时有不规范行为的存在。在进行文化产业管理中一般会存在违规行为,比如,就影视产业来说,国家生产的影视作品都是供给的数量超过需要的数量,部分影片甚至几年都排不上,在国家文化体系管理控制下,许多影视作品从策划、拍摄直到最后的发行都必须要严格的监督把控,就会请一些领导和专家来进行研究讨论剧本,并向他们发放所谓的“研讨费”对于管理中不规范行为严重影响了文化产业的良好发展,同时也影响文化产业财务管理整体运作。(三)文化产业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问题。许多文化产业单位在执行单位财务制度时都没有正确意识预算的重要性,随开支范围的扩大,在资金使用上,随意进行改变,有些单位即使执行了预算管理,都是流于形式化,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四)文化产业综合能力不足。通过加强建设文化产业的发展,各种文化企业拔地而起。目前,虽然许多文化企业出现,但没有一定的规模,其综合能力不够,众多文化企业希望能够扩大整体的规模,形成一个文化产业链条。但是企业的集约化不高,导致文化企业共同联手的想法也将破灭。同时文化产业财务会计的相关人员职业素养不够高,甚至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培训,就会导致会计工作出现许多纰漏,在账务处理中就会出现不清晰情况,产业文化单位整体综合能力不一致,比如,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虽然具备专业素养能力,但是在接受新的知识上过于局限化,导致财务管理无法有效实行,也因此影响进一步的发展。

三、文化产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建议

(一)加强管理者对财务的正确认识,转变陈旧思想。文化产业财务管理者的管理观念和工作素养一般决定了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因此,管理者的管理意识对产业文化财务管理整体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对有些领导者来说,并没有形成对财务管理的强烈意识,没有做到严格对待,更没有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观念,领导者对财务管理意识相对滞后,导致财务工作者整体缺乏系统化,就没有意识到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无法发挥会出财务管理的真正的作用,不利于文化产业财务管理的健康发展。(二)文化产业财务管理需要科学合理的财务制度。对影视文化发展要正确引导,严格执行避免违规经营,强调企业自律,要根据规章制度依法纳税的认识,应按规定进行合法运营,加强监管部门对其监督,企业单位按照相关制度进行制约,还可以聘请专业监督员,在运营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改进,在税务方面应按实际情况进行扶持,要建立健全的财务制度,有效的抑制文化产业在运营中的违法行为,改善财务管理的现状。在实施财务管理制度过程中,应加强财务审计模式,强化财务预算工作以及财务反馈制度等方面,要从全方位对财务管理进行规范。建立科学的运营体系,财务管理是一个循环的模式,应该与产业文化倡议文化相结合,应该根据财务的计划,预测,控制,分析,检查等环节,这些环节相互配合联系形成有效的财务管理循环模式。以此构造出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机制。(三)健全文化产业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在文化产业管理工作中,财务管理工作尤为重要。文化单位应该按照全面预算管理、差额、自收自支的三种预算管理的方式进行实行。企业文化单位要对内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按照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进行支出,实行严谨的规范文化产业制度,要按照实际情况控制好资金,减少费用的损失浪费,有效的把全面预算管理延伸到文化产业的各个内容中。首先,要先处理好财务预算与全面预算之间关系,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成本的支出问题,还可以成为文化产业实现经营目标。其次,把全面预算管理作为文化产业日常管理中的重要机制,成为日常管理中自我约束的准则。最后,加强预算执行力度,保障预算可以成功实行。(四)加强文化产业管理人员综合素养及员工培训。文化产业整体运营活动都是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参与与支持,想要顺利完成财务管理应用,需要专业素养过硬的专业人才队伍,为了加强财务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应不断加强文化产业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观念,通过培训、研讨会、座谈会等方式改变领导者的陈旧思想,贯穿财务人员在管理制度中的作用与价值,发挥出领导者的引领作用,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意识,进行明确财务人员的职责分工,共同承担财务内部责任,消除消极抵触思想,对员工定期开展职业素质培训,提升文化产业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养,在培训专业的管理人员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进行专业人才的引进,以此来弥补文化企业专业人才的不足。了解时代趋势,从而实现文化产业整体发展目标的效率。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市场体制持续改革的形势下,文化产业是我国第三大产业。文化产业想要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首先要做好财务管理工作。财务管理是文化产业管理的基础,是在文化产业管理中占主要地位。要重视财务管理,尤其是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加强财务管理职能,在首先保障获取社会效益的同时追求经济效益。文化产业要认真做好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及法律制度,加大财务管理力度,对文化产业运营进行监督和内部控制,有效保障业务活动与经济活动能够顺利进行,提升文化产业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促进我国文化产业早日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恩强.构建效益型文教行政财务管理机制的几点思考[J].预算管理与会计,1996(7):33-35.

[2]黄颖慧.新形势下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06):235-236.

文化产业管理范文篇4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的一场深刻的革命,一次全面的国家体系创新。它不仅将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过程和未来走向,制约着中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而且,也是更重要的,它正成为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种新的存在性依据,成为当下中国行为的一种文化生态,影响和推动着中国全面的制度创新、路径改革和价值重建。胡惠林教授(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认为,在这样一种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的文化产业被赋予了新的责任:参与入世后的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所必须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整体进程,接受改革成果和成本的转移,协调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满足国家的战略需求,推进国家文化与文化产业创新系统建设。张晓明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指出,“入世”后的中国面对的是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对中国文化产业具有“不对称优势”。因此,入世后在我国文化产业领域发生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不对称竞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际性产业发展格局的不对称:以夕阳产业换我朝阳产业;(2)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对称:以产业实力搏我资源潜力;(3)已承诺开放领域竞争的不对称性:以产业高端对我产业低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将由有限范围和有限领域内的开放,转变为WTO规则框架下的宽范围和多领域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性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的按中国政府承诺的时间表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中国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双向的相互开放。张晓明认为,鉴于国际性文化产业发展出现了手段和内容的矛盾,在产业发展阶段上具有一种“后来居上”和“逆向整合”的趋势,中国在制订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时应以实现可持续的、跨越式的发展为基本指导方针,并遵循这样的原则:以文化艺术的原创带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以文化产业带动信息产业,以产业政策引导企业整合,以制度创新应对制度竞争。

发展文化产业需建立与之互补的文化艺术保护方式

新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将文化艺术分为经营性(以盈利为目标)和非经营性(以非盈利的文化艺术建设为目标)两大部类,在建立市场性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同时,还必须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对位性互补的文化艺术的保护方式。二者相辅相成,形成当代文化发展的合理架构。金元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认为,我国当前的文化遗产保护必须首先理顺下面几个关系:(1)文化遗产“救亡图存”与复兴光大的关系;(2)大规模经济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3)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遗产当代利用的关系;(4)文化遗产保护宏观整体规划与分档次、分阶段、分地区的具体策略实施的关系。金元浦认为,结合国情,我国文化艺术的保护方式应采取政府保护、法律保护、市场保护与社会支持等多重因素综合运作的方式。(1)加快政府保护方式的改革。改革和完善政府保护方式是文化艺术保护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这种保护首先是逐步建立文化艺术的宏观调控机制,主要运用政策的倾斜来实施文化保护,并协助立法机关建立和完善文化保护的法律、法令和法规。其次是逐步加大国家文化资金的实际投入与监督实施,保证文化艺术在国家投资预算中的实际增长。其三,政府保护方式还应包含对民族传统文化和濒危艺术的特殊支持、对高雅艺术的大力资助,以及重点文化设施的建设、扩充与维修。(2)尽快建立完善的法律保护方式。当代艺术保护中依靠法律形式进行保护成为各国注意的焦点,法律方式保证了当代艺术保护的法律地位与运作程序,也保证了艺术保护的公众意识与社会责任。其根本意义是通过减免税收鼓励企业和个人捐资,以达到文化艺术总投入的实际增长。(3)迅速建立市场保护体制。文化艺术的市场保护包含两大方面;其一,为努力发展上规模上档次的一批大型文化产业,依靠市场方式,通过文化产业自身的扩大与积累来改变我国过去文化保护中单一的输血模式,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其二,对于那些不能以产业形式发展的文化艺术则必须通过市场寻求企业资助的道路。从企业赞助保护方式来说,要想使其发展起来,必须保证企业投资能获得相应的回报。(4)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与全民保护。当代艺术保护中的社会支持和全民保护具有最广泛最强大的力量。当代社会通过多种途径特别是现代传媒营造保护文化艺术的社会氛围与社会舆论,培育了一代代懂得艺术的文化大众,这是保护艺术的最深厚的社会基础与心理根源。

发展文化产业亟需改革文化体制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抓紧制定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对国有文化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国有文化部门)进行战略性的改组。因为国有文化部门占有了我国文化资源,包括文化人力资源的绝大部分,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主导力量。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搞好国有文化部门的改组、改制和改造,实现国有文化存量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文化产品生产机制的转变,是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步伐的关键所在。齐勇锋研究员(国务院体改办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指出,国有文化部门在进行战略性改组过程中应坚持“6个有利于”原则:(1)有利于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保障国家的文化和信息安全;(2)有利于国有文化部门建立新型的投融资体制和国有资本的管理、监督与运营体制,使国有资本在保值增值的同时,布局更加合理,结构进一步优化;(3)有利于国有和国有控股的企、事业文化单位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科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4)有利于促进国有和国有控股的企、事业文化单位转换经营机制,调动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其生机与活力;(5)有利于在国有文化部门改革中,调动各方利益主体的积极性,确保出资人、债权人的权益不受侵害;(6)有利于国有文化部门改组、改制的平稳过渡和社会稳定。

具体到传媒体制,孟建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系)通过对美国文化体制的介绍给人以很大启发。他说,1996年2月8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1996年电信法》,彻底打通电信业、传媒业、娱乐业等行业壁垒,大大放宽了媒体经营范围,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媒体业和其他行业之间石破天惊的变革:并购、联合、重组。经过近5年的实践,这种变革的巨大成功已让全世界为之瞩目,在机构重组、产业关联、资金融合、技术平台等方面形成了新兴的实力巨大的娱乐传讯业,并很快跃居美国出口榜首。美国的一系列政策大有可借鉴之处,如我国至今还将电视业与电信业割裂开来的做法,就根本无法实现战略上的大整合。尹鸿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也指出,中国传媒业的改革,不是建立形式上的集团,而是建立现代的企业制度,因此,中国传媒改革的根本不是改革规模,而是改革体制,拆除纵向与横向的行政垄断的篱笆,分离政府管理职能和企业自主经营权力,将传媒的行政管理体系转化为与市场体系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逐步建立公平规范、竞争有序、优胜劣汰,充满活力的市场运作机制。

发展文化产业需实现理论创新

现今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文化不仅仅是饭后茶余的调料、愉悦人生的奢侈品,它更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缪其浩研究员(上海图书馆)认为,文化要成为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主角,必须实现“3个破壁”:(1)文化精神破壁。文化创意是生产力的源泉,是发展的原动力。源于人的创造力的创新才是附加值最高的。因此在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中,文化产业和其它行业中的创意部分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2)文化产业破壁。文化产业不仅自身要做大做强,还要与其他产业形成共栖、融合和衍生的良性互动关系。但是由于我国行政管理上条块的分隔,以及某些政策的限制,这种良性互动的实际发展还远远落后于人们的预期,正在成为一个严重阻碍文化产业成长的瓶颈。(3)文化队伍破壁。目前承担21世纪文化产业发展重任的文化队伍出现严重的知识偏门和缺失。必须以更宽容的姿态重新定义文化人,在更宽广的视野里召集文化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拥有一支适应新世纪使命的文化队伍。就文化产业的人力资源开发,陈少锋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有自己的见解。他指出,管理知识的匮乏以及与管理相关的商业意识、商业伦理、职业化管理、人力资源配置等等,是思考文化产业人力资源所面对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的突出问题是,专业艺术类、行政类出身而非管理类出身的人员所占比重过大,整体人群文化知识层次较低,专业化力量有余、经营管理能力不足等等。陈少锋认为,对其他产业的经理人实施有关文化产业的培训,或者对现有文化产业领域从业人员进行商业管理的教育,是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中一项重大的工程。李康化博士(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则从发展文化产业的全局出发提出了“5个创新”:(1)理论制度创新。突破在文化产业制度改革上的路径依赖和政策瓶颈,以放松管制和透明化的政策供给启动新一轮文化产业发展,以制度创新启动新一轮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防止和克服由于文化产业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而可能导致的政策性衰退。(2)要素市场创新。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政策,放宽民营文化企业和民间金融资本市场准入的尺度,消除在这一领域内的歧视性政策,使民营民间文化产业和资本享有充分的国民待遇。(3)产业链条创新。进一步完善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整体配套,特别是加强文化产业的“上游”基础和“下游”通道。(4)产业结构创新。形成新的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机制。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已经构成现代社会互为依存、以高技术和高文化为共同特征的支柱产业群,信息产业的发展极大改变了文化产业的技术基础,带动了其产业结构的提升,但其下一阶段的发展必定是以文化产业为前提和发展动力。(5)社会结构创新。构建各类社会中介机构,建立健全文化行业制度,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协同发展的新体制。

文化产业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必由之路。沈殿忠研究员(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指出,任何一种文化产业的发展都有两条线索,即横向线索与纵向线索。横向线索反映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纵向线索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阶段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中国文化产业的横向发展线索与纵向发展线索都有两种不同的状态:一种是公平的状态;一种是不公平的状态。讲文化资源开发或文化产业发展的公平,主要讲规则的公平。中国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完整含义,不单纯是实现横向公平或纵向公平,而是要实现两种公平的统一。实现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的统一,关键在于把握一种分寸。这个分寸不仅是一个质的规定,同时也有量的规定。在这个规定的范围内,可以把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人们利益的损害降到可以接受的降低程度,或把利益的满足提升到可以实现的最高的程度。

如果说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的是一种生态伦理,那么文化发展战略强调的就是一种全球社会伦理。可持续发展注重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文化发展战略则更注重人与人之间、身与心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毛少莹(深圳特区文化研究中心)认为,文化发展战略应有以下基本特征:(1)重视公平超过重视效率,控制贫富分化,寻求均衡发展。(2)全面注重不同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精神性的可再生能源替代物质性的不可再生能源;以“文化资本”替代“经济资本”;以精神消费填补物质消费无法满足的精神需求。(3)以慢节奏的“休闲娱乐型(精神消费型)社会”替代快节奏“工作消费型(物质浪费型)社会”。(4)确立更合理的发展指标,将社会文化发展纳入社会水平的衡量之中;将人类对幸福、快乐的追求——而非仅是对物质财富的病态拥有——恢复到自然健康的人性基础上;致力于保护精神健康,以价值理性管理人类社会,走人与自然、身与心的和谐发展之路。

文化产业应走高新技术之路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确定了知识资本、技术资本、人力资本及相关的文化、技术等因素在经济运行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这使得愈来愈从尖端部门走向日常生活的高新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驱动力。黄健教授(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认为,引导高新技术进入文化产业,在提升文化产业的品质、产品的品质方面,在市场融资方面,都将产生重大的效应,获得较好的效果。同时,人们也将看到文化产业的运作理念与其它产业运作理念的不同。因为随着科技与文化大发展时代的来临,人们对产品的技术要求、文化要求、审美要求也将愈来愈高标准。文化产业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新兴产业,作为以满足人类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主要目标而生产、服务的新兴产业,其运作理念不能只是停留在一般的生产、服务上,而是必须要实现产业的管理重心由常规的生产管理向技术创新和信息化的知识管理方向转变,整个产业的经营目标必须实现由以往的追求成本的最小化向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方向转变,以保持整个产业发展的创新性与发展活力。柳士发(文化部文化市场司)指出,以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为代表的当代信息革命,给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文化形态——数字文化和网络文化。这些新兴文化的特点在于,利用网络特性拓展传播内容,不满意于简单复制传统媒体,而是走上了自主发展的新路。文化产业一旦与信息数字化、现代通讯技术等高科技结合起来,势必如虎添翼。对于我国来说,虽然在文化上网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不过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巨大的数字文化鸿沟。据统计,在整个互联网的信息输入和输出流量中,我国所占比例不到1%。因此,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的同时,我们要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中国数字文化工程既要着力于公共文化建设,又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逐步建立起照顾职能管理、社会公益服务和文化市场运营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国家文化信息服务体系。

传媒产业需实施“走出去”战略

文化产业发展不仅要有内需的拉动,而且也要有外需的拉动。然而,中国存在着巨大的文化贸易逆差。根据国家版权局2001年的不完全统计,我国版权贸易的输入输出比为10:1,在文化电子产品贸易中,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我国至今尚未拥有自己的核心标准和主打产品。而在一些西方主要国家中,以版权贸易为核心的国际文化贸易,已经成为支柱产业。实现文化产业发展从引进来向走出去的战略转变,不仅是推进我国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要求,而且也是克服贸易逆差的迫切需要。作为文化产业的排头兵,传媒产业如何利用本土资源,保持中国传媒的国内主体地位和提高国际影响力?尹鸿认为,对于目前的中国传媒介来说,走向国际市场至少具有4个有利条件:(1)从经济上看,媒介的低成本使中国传媒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的价格优势;(2)从文化上看,全球化环境下的东方文化提供了一种参照性的“还乡”意义而逐渐被西方人关注,中国传媒因而具有一定的文化优势;(3)从地域和文化的传统上看,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澳门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华语地区,日本、韩国等亚洲其他大中华文化地区,以及世界各国的华人群落等构成了一个具有共同性的接受中国传媒的文化交流空间,中国传媒具有市场潜力的优势;(4)从西方传媒来看,近年来由于片面地走上数字虚拟化、大制作、单纯追求商业价值最大化的道路,传媒的人文地位和社会公益品质都明显下降,为其他国家传媒文化的乘虚而入带来了契机。面对这些显在的和潜在的优势,中国传媒目前需要作5方面的努力,来开拓中国传媒的国际空间:(1)组建经过所有制改造的具有国际营销实力的国际性的传媒制作发行机构,形成规模适当的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规律的专业化、流水线化的国际性传媒企业;(2)积极从国外和国内一流大学以及其他企业吸收一批能够从事跨国经营的具有专业素质的传媒经营管理人才;(3)从资金和政策上支持生产一批按照国际市场需要制作的媒介产品,创造“中国制造”的媒介品牌;(4)要求国产的传媒产品在制作技术和艺术标准上而不是制作规模上与国际传媒产品接轨;(5)积极推进传媒的横向整合,开发多种媒体的媒介产品,实现整合营销。

中国广告业增量空间巨大

与会代表不仅从宏观上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把脉,而且对具体行业的发展前景做了预测。黄升民教授(北京广播学院广告学系)指出,在新的世纪,中国广告业有着不同寻常的表现:两极分化、业务分流、竞争激化、资本参与、创意衰退、政策多歧、媒介滑坡。据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数字,2001年全国广告经营额为794亿元,增长率为11.4%。值得注意的是,4大媒体之中,报纸、电视和杂志的广告增长率都低于平均水平。但对于中国广告业的前景,专家们还是充满信心。喻国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指出,从1981年1.81亿元的经营额起步,到2001年达到了794.9亿元,年均增速40.2%,经历了21年增长的内地广告市场,它的“饱和”时代还远未到来,它的经营额还有3倍左右的增量空间。他预测,今后8年,中国内地广告业的发展速度至少不低于12%,到2003年,市场经营额有望突破1000亿大关,到2007-2008年,可能超过2000亿,到2010年估计达到2609亿元,3倍于2001年的水平。在未来的巨大增量空间里,报刊广告的增势将超过目前处在强势的电视广告。尽管在1983-2001年,电视广告经营额的增速在同行中最为迅猛,年平均增长率达到51.7%,但近年来,电视广告经营额的增速明显放慢,1997-2001年的年平均增长率降至14.8%,低于报纸广告的15.6%、杂志广告的17.2%和广播广告的16.6%。专家们预测,报刊广告的年平均增长率在2010年前将保持在13-14%左右。到2010年,报刊广告经营额总量将从2001年的182.6亿元达到587亿元,其中报纸广告经营额约547亿元,杂志广告经营额约40亿元。喻国明还指出中国报刊广告业未来发展的机会点:(1)从时间上看,9月、12月、4月和8月是报刊广告投放最多的月份;(2)从地区上看,中南、华东以及华北地区是报刊广告投放量最为密集的地区;(3)从城市看,北京是报刊广告投放最多的城市,占整个报刊广告投放总量的1/4,广州、上海、深圳也是报刊广告投放量最为集中的城市,上述4个城市的报刊广告经营额占全国报刊广告经营额的“半壁江山”(51%)。从增长率上看,深圳、大连、南京、广州、青岛以及哈尔滨是报刊广告增量幅度最大的“明日之星”城市;(4)从行业上看,房地产、医药、计算机广告是报刊广告的三大支柱型行业,这3大行业广告的投放量占报刊广告总额的36.7%。从未来发展的潜质上看,金融保险、机动车、房地产则具有最大的增量空间。

发展文化产业促进西部大开发

文化产业管理范文篇5

2003年中,《十面埋伏》开始选角,初定梅艳芳、刘德华、章子怡等人;

2003年12月30日,梅艳芳去世。她的逝去迅速和《十面埋伏》扯上关系,为这部尚未开拍的影片平添了许多神秘色彩;

2004年5月13日,张艺谋携《十面埋伏》参加嘎纳影展,国内媒体报道说观后掌声达26分钟之久,引起多方质疑;

2004年6月22日,继沈阳万名观众宣布将签名声援影片首映后,福建2.7万名观众也在当地院线的组织下,联合签名声援《十面埋伏》全球首映庆典礼。主办者称,这一行动将可以申请吉尼斯世界记录,一时引起不小的震动;

2004年7月10日,《十面埋伏》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了规模宏大的全球首映庆典,巨星云集、六个分会场、200个城市电视台的轮番轰炸,就连春节联欢晚会也只能自叹不如,张伟平更是给予了首映礼“观众一进来,保准傻眼”的不菲期望;

2004年7月16日,在美国大片《特洛伊》草草放映完毕,留了一个星期左右的空档期后,《十面埋伏》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在长达几周的时间里在所有影院独揽放映全的电影……

7月16日至8月2日,短短18天,国产大片《十面埋伏》在国内(不含港、台)狂卷1.503亿元票房,超过进口大片《后天》、《特洛伊》的票房总和。这似乎说明《十面埋伏》无论从商业宣传还是影片本身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另有权威人士认为,《十面埋伏》的票房高涨大部分的原因是因为观众被之前媒体的四面炒作勾起了兴趣,电影本身的好坏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张艺谋的名气和观众们被一波狂胜一波的宣传轰炸吊起的胃口。从网上和媒体的反应看来,现在对《十面埋伏》总体上来说是贬大于褒的。《十面埋伏》一面继续享受着成功宣传炒作后的票房奇迹,同时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骂声震天”,不少观众由高期望陷入巨大失望之后,开始对张艺谋产生了“炒作信任危机”。在《十面埋伏》之后,张艺谋和张伟平的这种“轰炸是宣传”是否还能让观众乖乖买帐?

对这些,制片人张伟平一直坚持《十面埋伏》既然是个商业片,就应该运用商业化的宣传手段,在商场上怎么宣传都是天经地义。然而,他忽略了一点,电影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不但具有商业属性,更重要的是它的社会公益性尤其不能受到半点挑衅和质疑。

在现代产业经济学中,产业是指介于微观经济细胞(企业和家庭)与宏观经济单位(国民经济)之间,生产和经营同类产品的企业群。这一定义包含以下几层意思其二,文化产业是由企业群组成的,在现代经济学中,企业被界定为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因此,文化产业像其他一般产业部门一样具有经济属性,必然是以追求利润、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增值为目标的。这一特点,也使文化产业与以社会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为最高目标的公益性文化(如学术研究、学术性书刊、图书馆、博物馆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其一,文化产业是生产和经营文化产品的行业,因而与生产和经营物质产品的一般产业不同,具有特殊的精神或文化的属性。

柏拉图阐明,客观地、内在地不真实的东西也不可能在主观上对人类是好的和真实的。即使是文化产业的商业维护者们也很难公开与柏拉图的观点相左。虽然说文化产业的编造物并不是什么幸福生活的向导,也不是富有道德责任的新艺术,而是被商业鼓吹者们抬的高高在上的经济利益。它所大肆宣传的"一致同意"强化了这种盲目的、不透明的权威。正因为如此,它的社会角色,它的质量,关于它的真实性或非真实性,关于文化产业所表现的美学水准等核心问题没有被突出出来,或者说至少被排除在所谓的传播社会学之外了。即使它触击了无数人民的生活,某种东西的功能也不能保证它的特殊品质。美学与它残存的交流性的若干方面的混合,并不导致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艺术走向与所谓艺术家的势力相对的公正的位置,而是导致艺术以多种方式维护它的有害的社会后果。文化产业在大众的精神构造中的重要性,并非绝对不是由认为它自己注重实效的科学赋予的,这种赋予是对它的客观的合法性的反映,是对它的存在本质的反映。正相反,恰恰是由于这个原因,这种反映变得必不可少了。像它的无可质疑的角色所要求的那样严肃地对待文化产业,意味着批评性地严肃对待它,而不是在它的垄断性格面前当懦夫。社会公益性和美学艺术本身应该占据文化产业的主导,商业利益虽然是文化产业的车轮得以转动的驱动器,但它也仅仅应该起到一个驱动的作用而已。

在中国,现代文化产业的兴起,无疑同西方一样,也具有“消费社会”逐渐形成这一宏观的社会背景。在詹明信看来,文化消费乃是消费社会的孪生儿,是“消费社会本身的要素;没有任何其他社会像这个社会这样,为记号和影像和影响所充斥”。与消费社会相适应,在中国文化领域,我们可以看到的一个现象,就是人们不但通过消费来表达某种意义或信息,而且消费品作为符号所表达的内涵和意义本身,也构成消费的对象。在匮乏的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年代,消费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持温饱,精神文化的消费的空间无疑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随着小康社会的到来、教育的普及,至少在中国当代城市以及一些沿海地区,已经有中国相当一批人的消费已经超出了维持“生活水准”的标准并潜入了文化的精神的因素,不再仅仅是满足生存的生理性和物质性活动,它同时也是一种符号活动、交流活动和表现活动。符号消费因此成为相当一批人的一种基本的生活风格和生存体验。这正是当代中国消费性、娱乐性、休闲性、益智性大众文化产品需求急速增长的一个重要社会背景。在当代中国,各种不同层次的文化受众,呈现出了对不同种类的文化产品的需求。它既可能是对如街头雕塑、广场音乐会等人们无须支付价格就可满足的非商品性文化产品的需求,也可能是对人们必须支付一定价格才能满足的商品性的娱乐性文化产品的需求;既可能是对武打、言情等通俗文学和科普读物的需求,也可能是对生理感官上的颐养、休憩或享受的需求。满足这些需求无疑需要社会“大批量的生产指向消费、闲暇和服务,同时符号商品、影像、信息等的生产也得到技术的增长”因此,像西方一样,消费社会的来临及其所导致的大众对于娱乐性、消费性、益智性、消遣性文化产品的需求,在中国也催生出了一种以工业生产方式制造文化产品的行业,即文化产业。

文化消费的根源在于人们对美的需求,而对美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为社会,特别是成人提供教育和培训也是文化产业的一项内容。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在1994年就指出:“持续学习”将成为人们越来越重要的需求,这种需求必将支撑起一个日益庞大的产业。根据需求分类,文化产业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诸如唱片业、影视业、出版业、教育培训业、电子游戏等,由于多媒体及互联网的发展,各行业在载体和内容上的交融日益增强,从而不断产生出新的领域,如电子图书、MP3、在线点播等,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相互交融。由于各种行业大都是买方市场,在市场上的竞争异常激烈,如何获得消费者的好感便成为取胜的关键。

然而,文化产业的商业化是一只锋利的双刃剑,过分商业化将扼杀文化的高雅与魅力;没有商业成分,不进行产业运作,纯粹的文化将难以续存。

前两年冯小刚的《大腕》,应该说也是这样一部身份模糊的泛中国电影。这部影片由华谊兄弟太和影视投资有限公司、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和刚刚在全球成功发行华语电影《卧虎藏龙》的哥伦比亚电影公司联合出品。据报道,影片的投资规模为300万美元,哥伦比亚为主要投资方。虽然对于好莱坞来说,300万美元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制作,但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它已经超过了国产电影一般投资规模接近10倍。正是这样一种跨国生产的经济模式,决定了《大腕》的文化定位:首先,它与目前大多数国产电影不同,没有任何直接或者间接的政府资金注入,因而它的基本功能是在保证政治底线的前提下、在中国国情许可的情况下,争取市场风险的最小化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为投资方换回成本和获得利润;其次,它的操作方式是市场化的,从成本核算到制作方式、从演职员阵营到市场营销方式,都是按照市场规则来设计的,例如影片将市场划分为中国本土和其他亚太地区、欧美地区不同市场,还计划了电视、录像等市场,并将中国大陆本土票房指标确定为3000万以上,由中国合作方负责发行,同时则通过哥伦比亚的国际营销资源开发中国本土以外的市场,来获得其余三分之二以上的成本回收和利润创造;第三,为了适应这样的市场规则,影片将放行档期定位在贺岁片档期,邀请中国最近几年来票房记录最好的导演冯小刚、既具有本土影响力也曾经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影帝头衔的葛优及其长期组合的班子为主创,同时邀请来自好莱坞的名演员DonaldSutherland和来自香港的女明星关之琳为男女主要演员,对中国化的贺岁片进行国际包装,一方面既通过这种包装使电影有一种西化的符号意义诱惑中国观众消费,同时也使中国以外的观众能够容易地与这部具有国际包装的华语电影更好地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说,《大腕》是全球化的结晶,其投资方式、制作方式和发行方式都不是过去意义上的所谓中国电影、国产电影,它只能说是一部华语电影,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一部具有地域重点的世界电影,是好莱坞电影工业国际化战略的一个棋子。好莱坞跨国电影生产模式在中国的发展将来可能会让人们所谓的与狼共舞、所谓的对抗好莱坞、所谓的民族电影事业繁荣都面临一种困惑,狼就在羊的血液中了,狼的基因也许最终将改变羊的属性,此羊早就非彼羊了,民族电影、中国电影的概念将被一种跨国电影或者泛中国电影的概念所冲击,中国电影文化也将改变它原来的面貌。

正是由于这种跨国生产模式决定了《大腕》的商业电影定位和本土与国际的双重市场定位。所以,《大腕》在文化上必然遵循大众商业文化的逻辑:模仿后现代的城市喜剧风格,叙述线形的故事,以落难男人与娇贵小姐、东方小人物与西方大腕为传奇故事,追求情节的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在执行这些几乎已经世界化的娱乐产品生产程序的同时,这部电影为了完成所担负着的本土与国际的双重使命和双重献媚,一方面,它必须充分地调用一切资源来为中国本土观众提供娱乐服务,所以影片大量采用互文本的方式,将近年来中国最流行的语言、最火红的明星、最焦点的事件、最重要的大众文化、最触目惊心的社会现象甚至最流行的广告都通过喜剧的改造融合在影片中,本土现实构成了丰富的喜剧资源;另一方面,它又努力将中国人、中国时空、中国故事改造为一种奇观来满足国外、海外观众对于中国的好奇和对于中国弱势地位的确认和同情,于是影片中用喝着可口可乐的小皇帝作为开场和收尾,有了所谓中国的喜剧葬礼,有了所谓"气势如虹的东方圣地"太庙的空间背景,有了烧香拜佛和境界的传奇,有了好莱坞大腕与东方美女及中国小人物的情感纠葛。在好莱坞大腕用蹩脚的中文喊"收工"、尤优用同样蹩脚的英文喊"Finish"的错位中,分明就是对本土与海外市场的双重述求的象征。

文化产业管理范文篇6

创新金融产品

着力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提升金融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能力。一是量身定做适应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政策,将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列入支持类,在担保条件、利率等方面给予优惠,对文化企业设置有别于工商企业的信用评级模块,制定版权质押贷款指引和并购贷款指引等等,为文化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二是通过创新信贷模式实现担保形式多样化。商业银行应结合文化企业运营方式和特点,弱化财务指标考核,转变以机器设备、厂房有形资产为抵押品的传统担保思路,积极试办知识产权、专利权、商标权、电影制作权、著作权、版权等无形资产抵押贷款、企业联保互保贷款等,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为文化企业尤其是中小文化企业融资扩大抵(质)押范围,丰富融资品种,解决文化产业普遍缺失抵(质)押物的问题。三是制定针对文化企业的授信制度,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四是加强与产权交易、信托、证券等相关机构合作,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资金结算、机构理财、供应链融资、并购贷款、国际业务等综合性金融服务。特别是针对目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加快、部分文化企业正在进行市场化运作的现实,建立相应的一揽子金融服务措施,支持重点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来源于/

完善文化产业直接融资支持机制

以完善文化产业直接融资支持机制为切入点,拓宽文化企业融资渠道。对符合条件的重点文化企业,应做好进入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的培训、辅导和推介工作,推动更多优质企业上市融资。积极支持文化企业通过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中小企业集合债等方式融资,支持文化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迅速成长。推动文化企业引进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境内外资本以BOT等形式参与文化项目建设;积极探索信托计划、融资租赁以及文化产业项目未来收益证券化等融资方式。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拓宽利用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的方式和空间,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

大力发展中介组织

文化产业管理范文篇7

(一)学生热衷于短期利益,长远职业培养难以完成

这种现象在职业培养中十分常见,一般学生在接触一段时间的专业教育之后,会对这个行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把这个兴趣迅速的安排在实践上,学生在进行实践时,一般不会选择难度太大的进行,而且这些实践一般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并且有一定的报酬,这部分实践学校是无法进行阻拦的,从短期利益来看,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既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还获取了一定的酬劳,但是学生一旦发觉这种实践行为的短期利益,会利用大部分的课余时间进行实践,学生将所有的课余时间用来进行实践活动,这将严重影响学校的课业规划。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培养计划中不仅有时间过程,还需要大量的理论来做支撑,学生利用大部分的课余时间进行实践将意味着没有足够的时间能够进行理论学习,这对学生的长远职业规划是百害无一利的。

(二)教师和学生地位的问题

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在校期间教师应该注意理论知识的讲授,这种理论知识将手上必定要将教师放在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的位置,但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接受能力差,教学效果不好,但是如果完全按照学生的意愿,那么理论知识将会被严重压缩,这将会影响教学进度,不利于人才培养。

(三)教学重点的划分问题

专业教育中,会把教学重点放在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上,教学重点也会放在这些专业知识中。在专业教育中也会有一些公共课的部分,这些部分不可取代,但是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又影响不大,如果对课程的安排不够合理,必将会影响学生对教学重点的认知,造成学校对专业知识的混乱,学生无法在校期间完成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计划,那么培养期间内实践课程过少,也不利于计划的开展。

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问题的解决

(一)建立教师和学生平等的教学理念

教师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进行教学时,任何一门学科建设中都应该注意的问题,尤其是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才是一种复合式的人才,在培养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意识,有目的了解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方向和应用方向。教师在进行培养人才时应该注意了解文化企业的规律,了解企业对文化产业的要求,充当学生学习的总策划师,帮助学生了解文化产业。学生应该注意主动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主动了解文化产业发展方向,主动进行实习,了解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

(二)以培养经营管理能力为培养重点

在进行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公共课的培养,为了更好的精简课程突出重点,在进行专业课和公共课的比例制定时,应该有严格的要求,应该以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为重点,专业方向要划定明确,让学生了解自身的专业和学习重点,我们培养的就是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校内开设的一切的课程都应该是为专业课服务的,专业教育就应该有重点的进行培养。推行素质教育,不仅要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还应该抓住一切有可能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的进行经营管理能力的学习和锻炼。

(三)实践课程和理论教学相结合

在进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上,应该注意将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相结合进行教学,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不是在课堂上就能培养出来的,只有让学生更多的接触文化产业,学生才能更准确的判断今后的工作方向和自身的能力。在理论课堂上进行讲授时,应该注意将一些文化产业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锻炼能够准确判断文化产业前进方向的能力。与文化产业的相关企业进行沟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岗位,让学生进行实习,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工作状态。

(四)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

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者需要促进和引导文化企业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因此在对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者进行培养时,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接触文化产业,校内可提供校企合作方式进行一体化培养,也可以按照实际的文化产业企业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一种更加接近现实工作的场景下进行学习,对学生进行类似绩效考核的方式进行评判,帮助学生更快进入状态,促进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

三、结语

文化产业管理范文篇8

第一条为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微观活力,通过先进文化企业的示范、窗口和辐射作用,引导促进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总体实力和竞争力,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文化行政部门管理的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以及艺术培训业等领域的各类所有制的文化企业,都可以根据本办法申报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下简称示范基地)。

第三条示范基地原则上每两年评选命名一次。

第四条文化部将对示范基地在政策、信息服务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第二章基本条件

第五条申报示范基地的文化企业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做出显著成绩、在全国本行业中具有典型和示范意义。

2.企业发展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要求,坚持发展先进文化,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和统一。

3.所生产的文化产品和提供的文化服务能够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有一定生产规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4.有一支坚强有力的管理团队和行之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具有自主创新精神和市场开拓能力,企业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第三章申报程序

第六条中央机关直属文化企业向文化部文化产业司申报;各地文化企业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局申报;情况特殊的可直接向文化部申报。

第七条申报单位需提交以下材料(一式十份):

1.企业的基本情况;

2.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及所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企业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

4.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5.开户银行提供的资信证明。

第八条申报材料必须实事求是,如发现有弄虚作假行为,将取消申报资格。

第四章评审程序

第九条示范基地评审依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

第十条示范基地评审办公室(以下简称评审办公室)设在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具体负责审核和评审过程的组织工作。

第十一条由评审办公室负责组织专家评审组。

第十二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局和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对申报企业的材料进行初审,然后报评审办公室审核、组织专家评审组评审。

第十三条专家评审组对上报企业材料进行评议审查,提出评审意见。

第十四条评审办公室根据专家评审组提出的评审意见提交拟命名示范基地名单报文化部核定,由文化部公布并颁发证书和铜牌。

第五章管理机制

第十五条示范基地的管理工作由文化部文化产业司负责。

第十六条示范基地实行动态管理,不定期对示范基地进行巡检。

第十七条组织示范基地交流经验、相互观摩,对示范基地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第十八条组织有关领导和专家指导示范基地建设。

第十九条对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示范基地,文化部将给予通报表彰。

第二十条示范基地应于每年3月底前以书面形式向文化产业司汇报上一年的企业发展情况。

第二十一条示范基地有下列行为之一者,文化部对其示范基地称号予以撤消:

1.申报时提供虚假材料或采取其它手段骗取示范基地资格的;

2.宣传虚假文化产品信息的;

3.损害消费者利益的;

4.所生产的文化产品或企业行为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

5.不按规定时限上报企业发展情况的;

6.其他应当撤销称号的行为。

第二十二条涉及示范基地发展的重大事项应及时向文化部文化产业司报告。

第六章附则

文化产业管理范文篇9

(一)文化产品的原创性和知识性

文化产业的知识性在于向社会提供各类知识产品和知识服务,满足人们对文化消费资料的需要。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内容产业,文化人才是文化产业的主体,创意是文化产业的灵魂。原创性和知识性决定了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因此,文化产业项目管理对创意型、技术密集型团队的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等工作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二)项目发起的复杂性与综合性

精神内容生产存在内容的创新,以及从创新到产品化生产的两个过程。前一个是对项目产品中所包含的精神内容的创作、策划与组合。后者是将相应的精神内容要素固化到相应的物质载体中去,成为产品形态。例如,电影需要导演、演员、编剧等创意人才的劳动。这些通常称为线上部分。而电影创意要转化为电影产品,必须通过电影的摄像、道具、场务、化妆、后期制作等多个部门协同完成。这些生产部门通常称为线下部分。通过法律、金融和保险等环节的合作,获得项目的资金,通过发行环节进行电影营销。电影还会产生大量的知识产权,如哈利•波特、迪士尼等,可以通过形象许可和版权经营,形成玩具、图书、文具等。一个文化产品项目要实现准精神产品到纯精神产品的价值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但要对项目运行过程中资金、成本、进度和风险进行管理,同时还要建立起完善的内容信息管理、版权管理与开发系统。一个项目要想获得成功,不但要在相应的领域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而且需要考虑到目标受众的需求、赞助企业的需求、国家的法规政策及导向,以及本企业的优劣态势等。特别在我国,文化需求的增长在与日俱增,瞬息万变,而又缺乏市场运作经验的积累,相关的数据和统计信息比较匮乏,项目发起的难度就相应增加。同时,在文化活动走向市场化运作的同时,需要考虑更多的市场因素,比起别的行业产品来说,对产品的独特性要求更高。这就要求项目策划和审批的决策者具有综合素质。

(三)项目策划的艺术性和技术性

一般而言,文化项目的策划从项目发起就开始了。相对于其他行业项目,其技术性多半包含在设计中,文化项目的技术性就体现在策划中。例如,奥运会开幕式的总负责人应该懂得与策划内容相关的技术支持,如现有的影像设备水平、物流管理技术等。在策划项目的同时,就要考虑到市场结合点,做到艺术和市场的结合。

(四)项目实施结果的不可修改性和风险性

—般文化项目一经确定,一旦举办或者发行,其结果就具有不可修改性。比如一个展览、一台演出,即使不是现场直播,可是对于直接现场的观众来说,其结果具有不可修改性。同时,文化项目往往是投资大、风险高,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对于文化活动项目而言,其策划和控制尤为重要,项目一次性的特征更为明显。要求项目经理和成员一方面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具有较好的市场预测和风险控制能力。

(五)文化产品的双重属性

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和商品实物的双重属性,因而存在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两个方面的目标,项目管理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因此,文化项目都有严格的审批程序,不但其立项、活动名称、场所、渠道等需要审批,甚至具体的内容都要进行有关的审批或备案。例如2004年反腐、涉案影视作品数量猛增,在犯罪手法、腐败内幕的描写上不断升级,很多剧目中已经出现了腐败层次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大、案情越来越“黑”的趋势,这些都会对电视观众产生误导。广电总局适当压缩了这一类剧目规划立项的比例,在审批立项时,对观众意见较大的反腐、涉案剧目加大了管理力度,将全年申报的308部涉案剧目压缩了40%。另外,有些项目还需要交通、消防、公安、环卫等部门的协助。在涉外项目中,其审批程序更为严格。

二、文化产业项目管理的关键环节

(一)项目选择

文化项目在项目选择方面对创新程度要求高。如电影制片人会阅读大量的剧本,而最后选择拍摄的只有几部;出版商对畅销书的选项也是十分严格的;唱片公司对新艺人的选择和包装,需要进行大量的市场调查和评估。文化项目产出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和社会效益。例如,奥运会项目的投入十分巨大,其产生效益并不是在当年就结束的,不仅限于奥运会的盈余结算。项目形成的大量场馆资源具有长期经营的潜力,同时奥运经济对整个地区经济的贡献和拉动作用不可忽视。同时,奥运会对国家和城市的形象树立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因此,文化产业项目管理的关键环节就是要注意项目的长期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项目计划及团队

项目的策划是项目的创意过程。文化项目往往起源于一个好的创意,“超级女声”的概念和“想唱就唱”的鲜明主题就确定了这个“超级女声”项目的根本内涵。“梦想中国”,虽然主题也很好,但是概念上就不如“超级女声”来得明确直接。项目的商业模式,就是以项目的创意、目标为中心,将各种要素组合起来,形成盈利模式。文化项目的双重属性要求项目盈利模式与社会效益目标结合。项目计划过程就是明确项目的目标体系,设立项目最终需要达成的目标清单。为了保证项目顺利完成,项目计划还需要不断地进行相应调整。完成一个项目需要一批相应的专业人员在短期内组成一个团队来完成项目的开发和生产。比如,一名影视制片人需要根据策划方案,决定谁来编剧,谁来执导,剧中重要角色由哪个影星或者新人来出演,同时确定摄影、剧务、场记、服装、道具等专业人员组成剧组。剧组就是一种典型的项目团队。决定团队必须在既定投资总额的基础上寻找最佳组合,不可能一味追求一流人才。项目经理是项目团队的领导,是整个项目管理的核心。一个项目经理应该对本行业的艺术生产有基本的了解和修养;对本行业的市场形势和竞争态势有深入的研究;能够把握全局,以最经济的方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三)成本与进度控制

项目经理必须落实既定的各路资金,说服投资者及时拨付资金,确保项目的生产过程的顺利完成。与此同时,还要配合投资方,对到账资金进行有效的监管,确保有效使用,防止浪费和不当超支。例如,电影的拍摄需要严格的进度和成本控制,场景的分解,每个场景所需要的道具、人员工资、周期都要经过严格的计划和预算,项目的范畴和资金配置计划不应该在没有得到准许的情况下加以改变。在分期付款中,项目经理可以通过正确安排分期付款的期限,将项目的现金流入的期限结构同现金流出的期限结构对应起来,从而在整个项目周期内,实现项目的财务成本最小化。项目进度控制,也称为项目时间管理,是指在项目的进展过程中,为了确保项目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实现项目目标,对项目活动进度及日程安排所进行的管理过程。一部影片可能要选择最佳的档期,或者商业性演出,都要求项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就要求项目团队按照序时进度,倒排工期,按时保质地完成项目。

(四)项目风险控制

一个项目的风险可以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外部、不为企业所预计和控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环境因素造成的风险。非系统性风险来自企业内部的微观因素。这种风险产生于某一企业或某一行业的独特事件,是总的项目风险中除了系统风险外的偶发性风险。例如,资金不到位、内部不团结等,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项目的投资、进程,甚至会导致项目完全失败。项目经理必须充分估计各种风险,及时防范和化解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文化产业项目管理者既是优秀的文化工作者又是项目管理精英,不仅要通晓各种艺术门类,也要具有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周而复始的不断进取,文化产业才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壮大。

作者:刘铁磊 单位:通辽市群众艺术馆

参考文献:

[1]中国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中国现代项目管理发展报告》.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邱菀华、邓达、刘晓峰.《文化产业项目管理—如何运作大型活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文化产业管理范文篇10

2003年中,《十面埋伏》开始选角,初定梅艳芳、刘德华、章子怡等人;

2003年12月30日,梅艳芳去世。她的逝去迅速和《十面埋伏》扯上关系,为这部尚未开拍的影片平添了许多神秘色彩;

2004年5月13日,张艺谋携《十面埋伏》参加嘎纳影展,国内媒体报道说观后掌声达26分钟之久,引起多方质疑;

2004年6月22日,继沈阳万名观众宣布将签名声援影片首映后,福建2.7万名观众也在当地院线的组织下,联合签名声援《十面埋伏》全球首映庆典礼。主办者称,这一行动将可以申请吉尼斯世界记录,一时引起不小的震动;

2004年7月10日,《十面埋伏》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了规模宏大的全球首映庆典,巨星云集、六个分会场、200个城市电视台的轮番轰炸,就连春节联欢晚会也只能自叹不如,张伟平更是给予了首映礼“观众一进来,保准傻眼”的不菲期望;

2004年7月16日,在美国大片《特洛伊》草草放映完毕,留了一个星期左右的空档期后,《十面埋伏》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在长达几周的时间里在所有影院独揽放映全的电影……

7月16日至8月2日,短短18天,国产大片《十面埋伏》在国内(不含港、台)狂卷1.503亿元票房,超过进口大片《后天》、《特洛伊》的票房总和。这似乎说明《十面埋伏》无论从商业宣传还是影片本身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另有权威人士认为,《十面埋伏》的票房高涨大部分的原因是因为观众被之前媒体的四面炒作勾起了兴趣,电影本身的好坏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张艺谋的名气和观众们被一波狂胜一波的宣传轰炸吊起的胃口。从网上和媒体的反应看来,现在对《十面埋伏》总体上来说是贬大于褒的。《十面埋伏》一面继续享受着成功宣传炒作后的票房奇迹,同时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骂声震天”,不少观众由高期望陷入巨大失望之后,开始对张艺谋产生了“炒作信任危机”。在《十面埋伏》之后,张艺谋和张伟平的这种“轰炸是宣传”是否还能让观众乖乖买帐?

对这些,制片人张伟平一直坚持《十面埋伏》既然是个商业片,就应该运用商业化的宣传手段,在商场上怎么宣传都是天经地义。然而,他忽略了一点,电影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不但具有商业属性,更重要的是它的社会公益性尤其不能受到半点挑衅和质疑。

在现代产业经济学中,产业是指介于微观经济细胞(企业和家庭)与宏观经济单位(国民经济)之间,生产和经营同类产品的企业群。这一定义包含以下几层意思其二,文化产业是由企业群组成的,在现代经济学中,企业被界定为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因此,文化产业像其他一般产业部门一样具有经济属性,必然是以追求利润、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增值为目标的。这一特点,也使文化产业与以社会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为最高目标的公益性文化(如学术研究、学术性书刊、图书馆、博物馆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其一,文化产业是生产和经营文化产品的行业,因而与生产和经营物质产品的一般产业不同,具有特殊的精神或文化的属性。

柏拉图阐明,客观地、内在地不真实的东西也不可能在主观上对人类是好的和真实的。即使是文化产业的商业维护者们也很难公开与柏拉图的观点相左。虽然说文化产业的编造物并不是什么幸福生活的向导,也不是富有道德责任的新艺术,而是被商业鼓吹者们抬的高高在上的经济利益。它所大肆宣传的"一致同意"强化了这种盲目的、不透明的权威。正因为如此,它的社会角色,它的质量,关于它的真实性或非真实性,关于文化产业所表现的美学水准等核心问题没有被突出出来,或者说至少被排除在所谓的传播社会学之外了。即使它触击了无数人民的生活,某种东西的功能也不能保证它的特殊品质。美学与它残存的交流性的若干方面的混合,并不导致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艺术走向与所谓艺术家的势力相对的公正的位置,而是导致艺术以多种方式维护它的有害的社会后果。文化产业在大众的精神构造中的重要性,并非绝对不是由认为它自己注重实效的科学赋予的,这种赋予是对它的客观的合法性的反映,是对它的存在本质的反映。正相反,恰恰是由于这个原因,这种反映变得必不可少了。像它的无可质疑的角色所要求的那样严肃地对待文化产业,意味着批评性地严肃对待它,而不是在它的垄断性格面前当懦夫。社会公益性和美学艺术本身应该占据文化产业的主导,商业利益虽然是文化产业的车轮得以转动的驱动器,但它也仅仅应该起到一个驱动的作用而已。

在中国,现代文化产业的兴起,无疑同西方一样,也具有“消费社会”逐渐形成这一宏观的社会背景。在詹明信看来,文化消费乃是消费社会的孪生儿,是“消费社会本身的要素;没有任何其他社会像这个社会这样,为记号和影像和影响所充斥”。与消费社会相适应,在中国文化领域,我们可以看到的一个现象,就是人们不但通过消费来表达某种意义或信息,而且消费品作为符号所表达的内涵和意义本身,也构成消费的对象。在匮乏的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年代,消费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持温饱,精神文化的消费的空间无疑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随着小康社会的到来、教育的普及,至少在中国当代城市以及一些沿海地区,已经有中国相当一批人的消费已经超出了维持“生活水准”的标准并潜入了文化的精神的因素,不再仅仅是满足生存的生理性和物质性活动,它同时也是一种符号活动、交流活动和表现活动。符号消费因此成为相当一批人的一种基本的生活风格和生存体验。这正是当代中国消费性、娱乐性、休闲性、益智性大众文化产品需求急速增长的一个重要社会背景。在当代中国,各种不同层次的文化受众,呈现出了对不同种类的文化产品的需求。它既可能是对如街头雕塑、广场音乐会等人们无须支付价格就可满足的非商品性文化产品的需求,也可能是对人们必须支付一定价格才能满足的商品性的娱乐性文化产品的需求;既可能是对武打、言情等通俗文学和科普读物的需求,也可能是对生理感官上的颐养、休憩或享受的需求。满足这些需求无疑需要社会“大批量的生产指向消费、闲暇和服务,同时符号商品、影像、信息等的生产也得到技术的增长”因此,像西方一样,消费社会的来临及其所导致的大众对于娱乐性、消费性、益智性、消遣性文化产品的需求,在中国也催生出了一种以工业生产方式制造文化产品的行业,即文化产业。

文化消费的根源在于人们对美的需求,而对美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为社会,特别是成人提供教育和培训也是文化产业的一项内容。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在1994年就指出:“持续学习”将成为人们越来越重要的需求,这种需求必将支撑起一个日益庞大的产业。根据需求分类,文化产业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诸如唱片业、影视业、出版业、教育培训业、电子游戏等,由于多媒体及互联网的发展,各行业在载体和内容上的交融日益增强,从而不断产生出新的领域,如电子图书、MP3、在线点播等,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相互交融。由于各种行业大都是买方市场,在市场上的竞争异常激烈,如何获得消费者的好感便成为取胜的关键。

然而,文化产业的商业化是一只锋利的双刃剑,过分商业化将扼杀文化的高雅与魅力;没有商业成分,不进行产业运作,纯粹的文化将难以续存。

前两年冯小刚的《大腕》,应该说也是这样一部身份模糊的泛中国电影。这部影片由华谊兄弟太和影视投资有限公司、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和刚刚在全球成功发行华语电影《卧虎藏龙》的哥伦比亚电影公司联合出品。据报道,影片的投资规模为300万美元,哥伦比亚为主要投资方。虽然对于好莱坞来说,300万美元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制作,但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它已经超过了国产电影一般投资规模接近10倍。正是这样一种跨国生产的经济模式,决定了《大腕》的文化定位:首先,它与目前大多数国产电影不同,没有任何直接或者间接的政府资金注入,因而它的基本功能是在保证政治底线的前提下、在中国国情许可的情况下,争取市场风险的最小化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为投资方换回成本和获得利润;其次,它的操作方式是市场化的,从成本核算到制作方式、从演职员阵营到市场营销方式,都是按照市场规则来设计的,例如影片将市场划分为中国本土和其他亚太地区、欧美地区不同市场,还计划了电视、录像等市场,并将中国大陆本土票房指标确定为3000万以上,由中国合作方负责发行,同时则通过哥伦比亚的国际营销资源开发中国本土以外的市场,来获得其余三分之二以上的成本回收和利润创造;第三,为了适应这样的市场规则,影片将放行档期定位在贺岁片档期,邀请中国最近几年来票房记录最好的导演冯小刚、既具有本土影响力也曾经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影帝头衔的葛优及其长期组合的班子为主创,同时邀请来自好莱坞的名演员DonaldSutherland和来自香港的女明星关之琳为男女主要演员,对中国化的贺岁片进行国际包装,一方面既通过这种包装使电影有一种西化的符号意义诱惑中国观众消费,同时也使中国以外的观众能够容易地与这部具有国际包装的华语电影更好地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说,《大腕》是全球化的结晶,其投资方式、制作方式和发行方式都不是过去意义上的所谓中国电影、国产电影,它只能说是一部华语电影,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一部具有地域重点的世界电影,是好莱坞电影工业国际化战略的一个棋子。好莱坞跨国电影生产模式在中国的发展将来可能会让人们所谓的与狼共舞、所谓的对抗好莱坞、所谓的民族电影事业繁荣都面临一种困惑,狼就在羊的血液中了,狼的基因也许最终将改变羊的属性,此羊早就非彼羊了,民族电影、中国电影的概念将被一种跨国电影或者泛中国电影的概念所冲击,中国电影文化也将改变它原来的面貌。

正是由于这种跨国生产模式决定了《大腕》的商业电影定位和本土与国际的双重市场定位。所以,《大腕》在文化上必然遵循大众商业文化的逻辑:模仿后现代的城市喜剧风格,叙述线形的故事,以落难男人与娇贵小姐、东方小人物与西方大腕为传奇故事,追求情节的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在执行这些几乎已经世界化的娱乐产品生产程序的同时,这部电影为了完成所担负着的本土与国际的双重使命和双重献媚,一方面,它必须充分地调用一切资源来为中国本土观众提供娱乐服务,所以影片大量采用互文本的方式,将近年来中国最流行的语言、最火红的明星、最焦点的事件、最重要的大众文化、最触目惊心的社会现象甚至最流行的广告都通过喜剧的改造融合在影片中,本土现实构成了丰富的喜剧资源;另一方面,它又努力将中国人、中国时空、中国故事改造为一种奇观来满足国外、海外观众对于中国的好奇和对于中国弱势地位的确认和同情,于是影片中用喝着可口可乐的小皇帝作为开场和收尾,有了所谓中国的喜剧葬礼,有了所谓"气势如虹的东方圣地"太庙的空间背景,有了烧香拜佛和境界的传奇,有了好莱坞大腕与东方美女及中国小人物的情感纠葛。在好莱坞大腕用蹩脚的中文喊"收工"、尤优用同样蹩脚的英文喊"Finish"的错位中,分明就是对本土与海外市场的双重述求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