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管理知识范文10篇

时间:2023-10-08 17:16:54

外汇管理知识

外汇管理知识范文篇1

二、从方式上看,外汇管理法规“宽严相济”。1996年12月1日,中国正式宣布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的要求,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具体表现为:一是将外商投资企业外汇买卖纳入银行结售汇体系;二是提高居民用汇标准,扩大供汇范围;三是取消尚存的经常性用汇的限制,如取消出入境展览、招商等非贸易非经营性用汇的限制,允许驻华机构及来华人员在境内购买的自用物品、设备、用具等出售后所得的人民币款项兑换成外汇汇出。在放宽经常项目兑换的同时,中国对于资本项目外汇还继续进行严格管理并执行三个基本原则:一是除国务院另有规定外,资本项目外汇收入均需调回境内;二是境内机构(包括外商投资企业)的资本项目下外汇收入均应在银行开立外汇专用帐户,经外汇管理部门批准后才能卖给外汇指定银行;三是资本项目下的购汇和对外支付,均需经过外汇管理部门的核准,持核准件方可在银行办理售付汇。近年来国际上频频发生的金融危机提醒我们,条件不成熟时过早开放资本项目,不仅不利于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也不利于国际资本的安全使用。因此我国在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的同时,对资本项目进行严格管理是完全正确的。

三、从内容上看,外汇管理法规“对事不对人”。从1980年《外汇管理暂行条例》与1996年《外汇管理条例》相比较可以看出这一特点。《外汇管理暂行条例》是根据外汇管理的对象来划分不同章节,确定不同主体的权利、义务的;而新条例是根据外汇管理的内容来划分不同章节,确定相应的管理方式的。又如,1994年中国实行的结售汇制度没有把外商投资企业纳入其中,这给外商投资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不利影响。它们如果要卖出外汇获得人民币资金必须到指定的外汇调剂中心办理。由于外汇调剂中心是外汇管理局的一个职能部门,自身并无人民币资金的收购或卖出,因此很难及时促成调剂。这严重阻碍了外商投资企业流动资金的有效运转,极大地破坏了国民待遇原则。所以1996年7月1日外商投资企业被纳入银行结售汇体系(1998年12月1日外汇调剂中心最终关闭)。

四、从执行上看,外汇管理法规可操作性日益加强。首先,我国外汇管理体制协调,管理权力集中有效。外汇管理局是我国唯一的外汇管理部门。它克服了其它国家在外汇管理中存在的由中央银行、财政部、外汇管理局多头管汇、多头批汇、职责不清的局面。其次,我国外汇管理法规不同程度地订有定义条款,它们对相应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的内涵和外延都作出明确规定,使有关规定的使用不易发生偏差。而且法律条文规定逐步具体,语义相对明确,可操作性不断加强,外汇业务是否违规容易界定。再次,相关法规的罚则十分明确。1980年的《外汇管理暂行条例》只规定了一条罚则。1996年的新条例增加到十三条,并且出现了大量援引性条文(刑事责任部分)。起初,新刑法颁布后,因为没有规定相关的刑事责任,造成了刑事处罚的真空,1998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这一法律性文件后,问题得到了彻底地解决。

五、从体系上看,主体性外汇管理法规“独善其身”。为了进行有效的外汇管理,一个国家需要一整套相互间即有垂直关系,又有相对平行的成体系的法律、法规、规章。主体性法律、法规主要规定外汇及外汇管理机构的职责、权限、管汇范围和相应的违规处罚,着重体现垂直性关系。而配套性法律、法规是对外汇的收付、转移所可能涉及到的部门、领域在其业务中与外汇有关的问题所作的规定,主要体现平行性关系。在我国,主体性外汇管理法规较完善。虽然《外汇管理条例》层级低而且抽象、原则,但是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先后颁布了许多相关实施细则和规章。但是配套性法律、法规却很不健全。例如,商业银行在符合主体性法律、法规的条件时可以成为外汇指定银行,商业银行法就有必要对这种特殊商业银行的外汇活动进行规范,或者制定外汇银行法。我国没有此类法律。此外,外汇担保法、外汇投资法、境外投资法等至今都是空缺,严重影响了外汇管理目标全面、顺利地实现。

六、从立法与实践的关系上看,外汇管理法规未能与时俱进。在我国,虽然目前外汇管理法规、规章的数量日益增多,但是大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但前瞻性规定匮乏,而且某些规定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例如,我国现行外汇管理法规基本上不允许人民币与外币的远期外汇交易,外汇市场主要还是现汇市场,期汇市场远未形成。如此,面对浮动汇率的日常变动所带来的外汇风险,进出口企业,甚至是外汇银行也束手无策。这不仅妨碍了自负盈亏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不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推广与完善。又如,中央银行利用外汇平准基金调控外汇市场的做法已为各国金融管理的宏观政策所认同,并从法律上加以规定。我国目前在外汇交易中心也设立了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场所,适时干预汇市,但这种干预活动并未从法律角度加以确认和规范。

七、从世界范围上看,外汇管理法规与国际惯例“若即若离”。多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入世”的谈判活动,其中汇率“双轨制”经常受到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质疑。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汇率歧视,不符合国民待遇原则。某些发达国家也紧紧抓住这一事实,诋毁我国,阻挠我国“入世”。后来我国统一了汇率,满足了世贸组织

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对外汇安排的要求,减轻了“入世”的难度。这表明了我国外汇管理法规必须也事实上正在向国际惯例靠拢。但是与国际惯例相比还有差距。首先,我国现行外汇管理法规中,若干概念与国际通行概念不统一,若干交易类别划分也与国际标准不一致;其次,在管理范围上,我国目前资本项目管理范围主要集中于对资本流入的管理,对资本流出的管理尚不足;再次,在管理手段上,国家以事前审批为主,事中监控能力较弱,事后处罚制度也不完善。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外汇管理法规虽然具有以往法规所没有的先进性,但是也存在不少缺陷。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对策,不断改善我国外汇管理法规,使之早日与国际惯例接轨。我们相信完善的外汇管理法规必将对健全我国管理体制,巩固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保持我国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际贸易发展,提高金融监管水平,推进人民币最终实现完全的自由兑换作出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中日韩三国外汇管理法规比较》侯放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2、《人民币汇率—理论、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李平、杨清仿著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外汇管理知识问答》李兴、彭建平、黄益生等著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

外汇管理知识范文篇2

工作难点

认识不到位。部分基层外汇局工作人员对内控监督工作的认识仍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存在着重业务管理、轻风险防范,重制度建设、轻制度落实的问题,内控监督工作仅仅局限于上级局的例行检查和人民银行的内部审计。这导致在日常业务活动中,个别内控管理的方式、方法仍停留在口头传达或约定俗成的阶段,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的现象时有发生,形成了一定的风险隐患。人员紧缺。一是由于人员紧张难以配备专职内控人员,而当前基层外汇局人员的配备现状,又难以保证兼职内控人员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及时更新内控业务知识和外汇管理知识。二是专职内控工作人员的缺位难以保证内控工作的独立性。由于兼职的内控人员仍要承担其他具体业务工作,岗位之间无法真正分离,使得不同岗位之间相互制约的目标难以真正实现。工作方式相对滞后。一是基层外汇局缺乏非现场监督手段,难以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二是内控监督工作主要依靠同级人民银行内审部门来进行,但由于外汇业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部分基层人民银行内审部门并不熟悉相关专业知识,因此在开展内控监督检查时,只能对照文件规定进行机械的合规性检查。这样不仅降低了内控监督工作的权威性,而且容易束缚外汇业务的正常开展。三是检查手段仍停留在抽查某一时段发生的业务留存资料上,难以发现隐藏的业务差错和风险。相对于已电子化的外汇业务,检查监督手段显得单薄。制度未及时修订。一是基层外汇局在制定内控制度时,往往只是将上级局的规章制度作文字上的修改,并未真正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进行细化和调整。二是外汇管理政策变化频繁,外汇业务种类不断丰富,一旦出现不经常发生或未预计到的新业务,原有的内控政策和方法就可能不再适用。这会导致当前工作实际与政策变化衔接不上,在实施内控监督时,产生内控制度与内控监督工作实际之间的差异,最终引起无效内控或内控空白。

政策建议

提高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实现专人专岗,提升内控独立性。一是应充分认识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坚持业务发展、内控监督两手抓,增加基层外汇局人员配备,实现内控专人专岗,以此促进内控监督工作目的的真正实现。二是加强日常管理,促使内控监督常态化,并及时纠正业务操作中的不当行为,避免“习惯成自然”,以最大限度地防范风险建立全面、系统的内控监督管理体系。一是按照“操作与控制分离、管理与监督分离”的原则,健全内控监督体系。建议总、分局实行垂直领导和向下派驻的内部监督体制,确保监督检查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二是制定内控监督工作指南,明确各项外汇业务监督检查的重点、方式方法及存在的风险点,为内控监督人员提供操作依据。三是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对管理制度、审批程序、授权分责、职务分离、操作规程、岗位责任等情况实行全面监控。在基层外汇局树立“制度先行、内控优先”的理念。基层外汇局应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及时建立、修订和完善相关的内控制度,并实现内控监督体系在业务部门之间的整合。一是可采取定期自查的方式,对重要岗位、重要环节及风险易发点的工作情况进行梳理,及时消除漏洞和隐患;二是加强与同级人民银行内审部门的沟通协调,交流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及风险隐患,以便于人民银行内审部门深入了解外汇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和独特性,避免因检查者与被检查者之间认识差异而导致对正常业务工作的束缚。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内控人员业务素质。一是要针对不同岗位的特点,结合外汇政策的调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有计划、不间断地对业务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加大内控业务、内控结果分析和外汇业务等的培训力度,保证内控人员与时俱进,提升其对政策把握的准确性,从根本上保证内控工作的有效性、完整性。二是在人员配备上要数量充足,实行岗位定期轮岗制度,促使工作人员对外汇业务的全面了解,提升人员业务素质。

本文作者:周效荣刘雅萍工作单位:外汇局敦煌市支局

外汇管理知识范文篇3

关键词: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的来源

(一)外汇资本金面临的外汇风险

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是维持其日常基本运营活动的保障之一,也是防范银行经营风险的条件之一。近几年来,随着外汇资本金规模的增大,银行的外汇风险也在不断增大。在银行资本金在没有通过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审批条件下,是不允许私自结汇或者转换币种的,所以当汇率不断波动时,银行以外币表示的资本金的价值也将不断变化,导致银行一直存在外汇风险,甚至会影响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比如,当人民币大幅升值时,将银行外币资本金转化成以本币表示的金额时将会大幅缩水,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也随之降低。

(二)资产负债外汇敞口头寸面临的外汇风险

近些年来,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对银行外汇贷款的需求大量增加,使银行的外汇资产业务发展迅速;此风险包括商业银行的外汇资产与外汇负债的外币头寸不匹配的现象,也就是说存在币种不完全一致的可能性;还包括商业银行持有外汇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即外汇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的到期期限不一致,例如,某银行的外汇负债已到期,但是它持有的外汇资产期限都较长,没有到期的资产可以用来偿还到期的负债。

(三)外汇中间业务面临的外汇风险

结售汇业务是银行的中间业务之一。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更多的个人、企业选择到国外开展业务,从而需要大量的外汇进行交易与结算,为了规避由汇率波动带来的经济损失,客户会选择提高结汇业务量,立即把汇率风险转接给银行,因此银行每天的外汇头寸将会随着客户的需求而上下波动,可能会出现较大外汇敞口,而当汇率往不利于银行的方向变动时,银行就会有遭受潜在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二、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以及对金融改革的日益加深,商业银行对于可以自主灵活管理外汇风险的需求不断增加。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日益完备和外汇市场结构的完善,促进更快改善结售汇周转头寸管理制度。为了更好更快的完善外汇市场,提高外汇指定银行为客户提供外币买卖业务和外币资金管理业务的灵活自主性,自2005年9月起,国家外汇管理局对头寸限额管理政策进行了调整,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制度正式进入银行每日操作流程。外汇管理局依据国际收支情况、各银行结售汇业务总量、银行资产负责结构以及本外币资本金数量等因素,来决定银行每日的结售汇综合头寸限额。目前,外汇局推行的政策越来越宽松,给银行更大的自主性和发展空间,总体上要进行限额管理,但有逐渐放开的趋势。结售汇综合头寸限额管理的区间为从零到国家外汇局核定的数额,银行体系的总限额将大幅提高,银行对待风险管理必须更加谨慎。此外,国家外汇管理局逐日对结售汇综合头寸进行考察与监督,对外汇交易业务和头寸进行严格的限额控制,其中也包含外汇交易头寸限额和止蚀限额。在每个营业日终了,银行都应对全行的结售汇综合头寸进行管理,保证它在外汇局规定的限额之内。所有当日超过外汇局规定的限额头寸,银行要在下一个营业日终了之前将其调控在规定额度之内。

三、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管理意识不够成熟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外汇风险的重视程度和意识普遍较低。存在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外币业务与人民币业务相比,外币业务的占比较小,并且部分银行管理层没有意识到有效控制外汇风险对银行整体稳健运营来说非常重要。例如,我国商业银行现在实行的是垂直管理制度,即由董事会做出如何管理外汇风险的决议,所以董事会以及高级管理者们对外汇风险的认识、评估以及管控水平就决定了银行能否迅速、成功的控制住风险。但由于一些历史体制的问题,对于外汇风险的操控与管理,目前国内银行的高层管理者还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并且缺乏对外汇风险设置风险限额的意识与操作。

(二)风险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一些历史制度原因,我国的市场化进程时间较短,商业银行对外汇风险的管理活动起步较晚、经验较少;尽管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涉及外汇交易的规模迅速扩大,但理论的发展却没有跟上实体发展的速度。因此必然会导致我国没有足够切实的数据和经验来建立研究针对我国外汇风险的模型,进而也就使我国银行对外汇风险的识别、管控等能力不足。相较于国外某些大银行已经开始运用大量数据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高科技先进手段对外汇风险进行准确地计量与检测,目前国内的外汇风险管理水平仍不能精确地算出银行所持有的某一种外汇敞口头寸的风险和所有外币总的敞口头寸。

(三)缺乏风险规避工具

与国外相比,国内的外汇衍生品处于刚起步的阶段,缺乏满足实际需求且真正有效的金融衍生品,国内的商业银行处于缺少规避和转移外汇风险途径与手段的状态。现阶段国外银行普遍运用期货、远期、互换和期权等衍生品进行外汇风险规避,甚至部分跨国银行利用金融工程等方法,综合运用上述四种基本金融衍生品;而我国目前能够自主使用的外汇衍生品只包括银行间市场的远期外汇交易、银行间债券市场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交易、银行间市场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交易和银行间市场人民币对外汇期权交易,可以看出,我国衍生品类型较少,远远比不上国外的普及程度,且不擅长利用金融工程等先进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活动。

四、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的应对策略和建议

(一)增强风险管理意识

银行的高级管理层要多关注全球金融领域的动态变化,清楚的了解本行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及其所面临的风险,不断向国内外银行学习对外汇风险管理的优秀经验和专业的风险管理知识。首先,国内银行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者要充分了解和熟悉各银行的外汇风险水平高低以及能否有效管理;其次,大大增加对外汇交易人员以及外汇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活动;最后,提高普通员工的外汇风险知识普及率,倡导全体员工学习风气,增强银行整体的风险管理意识、素质和能力。总之,商业银行应制定合理有效的外汇风险管理制度与政策,并不断的进行创新与改良,让风险管理做到真正切实可行、行之有效。

(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国内银行应在吸取国内外商业银行优秀的管理经验的同时,结合国内市场环境和自身的经营管理特色,建立起符合我国商业银行自身需求的外汇风险管理机制与结构,国内银行应做到与外汇风险相关的各部门员工都具备一定的外汇风险专业知识。首先,董事会要加强外汇风险管理的意识与能力;其次,董事会和高层管理者们要具备充分了解外汇风险的专业技能,从而为银行经营操作制定合理的风险管理制度;再次,通过银行的培训机制,使外汇交易、外汇管控等部门的工作人员不断提高其工作的专业素养,或当银行面临外汇风险时,能及时有效地控制住它;最后,银行的外汇风险内审部门要保持其独立性,加大内审的频率和强度,逐步完善内部审计的制度,让内审工作有依可寻,努力发挥其最大效果。还要不断细化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对于违反制度、政策的行为一定要进行严重处理。

(三)加快外汇衍生品创新

在银行自身和其他经济主体外汇风险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各经济主体对外汇风险规避方法的需求也不断上升,银行有效规避外汇风险的途径之一就是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品。现在国内银行的外汇衍生品市场正在起步阶段,银行对衍生产品的定价和营销环节都不够成熟。此时国内银行可以利用一些外资银行对外汇衍生品较为熟悉的优势,与外资银行进行合作,改进产品或研发出更加适合自身的外汇衍生品。在目前国内银行之间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商业银行要合理的制定外汇衍生品的价格与营销方案,选择与外资银行合作或自主研发出适合自身经营特点的衍生品,在更大程度上为银行规避外汇风险,发挥出外汇风险管理工具的最大效用与价值。

参考文献:

[1]陈芃蒨.对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的探讨[J].现代营销,2017,01:16~17.

[2]陈焕焕,金艳芳.人民币升值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及其管理研究[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2009,08:31~32.

[3]古函可.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对策[J].商,2014,24:154~155.

[4]陈超.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18:229.

[5]李惠,丁峰,鲍珊.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研究[J].科技信息,2010,35:1299.

[6]徐林刚.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经济,2014,12:57~58.

[7]顾丽霞.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管理[D].硕士学位论文,四川省:西南财经大学,2007.

[8]单承业.新人民币汇率决定机制下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外汇管理知识范文篇4

【关键词】新汇制;涉外企业;汇率风险管理

2005年7月,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标志着我国的汇率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汇率弹性已逐步显现。总体上来看,汇改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呈现小幅上扬态势,对欧元汇率略有下跌。2008年我国将会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这意味着人民币汇率波幅将进一步加大。对于从事涉外经营活动的经济主体来说,汇率的不确定性加大了企业的决策难度,对企业的长期经营战略产生影响,由此带来的潜在市场风险不容低估。

一、涉外企业汇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汇改后,一些涉外企业已经认识到汇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开始寻求规避风险的措施,但整体来说,涉外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涉外企业对汇率风险管理的认知不足,无法全面有效地防范汇率风险

管理人员对汇率风险管理的认知度决定着企业防范汇率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对于许多企业来说,汇率风险仍然是一个陌生的问题。长期以来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企业经营管理者对汇率风险了解甚少,面对新的汇率机制下日益显现的汇率风险,大部分企业显得束手无策。

金融衍生工具是规避汇率风险的重要手段,但很多企业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认知存在误区,缺乏相应的风险承受能力,不愿意为防范汇率风险支付成本,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风险的积极性不高。还有些企业则把金融衍生工具当作一种赢利手段,以投机为目的,期望取得高额利润,反而把自己置于更大的风险之中。

由于企业对汇率风险管理认识不足,缺乏汇率风险管理的知识和技巧,无法全面有效地防范所面临的汇率风险。

(二)可供选择的金融衍生避险工具较少,涉外企业防范风险的途径有限

现阶段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够成熟,虽说各大商业银行相继推出了许多创新型的避险工具,但与发达国家相比,金融衍生工具仍然较少,加上很多套期保值的工具在基层金融机构还没有全面开办,可供企业选择的金融衍生避险工具的种类仍然偏少,而且订价不合理,导致避险成本过高。对于一般的涉外企业而言,利用金融衍生产品来避险防范外汇风险的途径非常有限。会计论文

(三)出口产品缺乏竞争力,难以取得定价主动权

涉外企业防范汇率风险的方法大多需要通过谈判在合同中规定,目前大部分出口企业生产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竞争优势,因此在谈判中缺乏议价能力,难以取得主动权,无法通过协议让对方分担风险,给企业经营带来困难,有的企业甚至放弃了交易。

二、我国涉外企业汇率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涉外企业的汇率风险管理受到国家外汇管理制度的约束

中国是实行较严格外汇管制的国家。国际上许多成功外汇风险管理战略和方法应用于我国推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汇管理政策的约束。主要表现在:一是行政审批内容和环节过多,收费过高,企业疲于应付,无法及时有效地抓住有利时机规避风险,甚至导致企业错过有利的结售汇时机;二是人民币只在经常项目下可兑换,企业不能以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来规避汇率风险;三是现行办法规定大多数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必须以真实交易为背景。这种实需原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使用衍生产品的灵活性。

(二)商业银行金融服务配套机制跟不上,金融产品定价不合理

受传统观念影响,商业银行整体的汇率风险管理及规避机制尚未形成,金融服务配套机制不完善。近年来,虽说银行非常重视衍生产品的开发,但是对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问题警示不够,对金融衍生产品宣传和培训不力,大多数企业的管理人员不了解银行的避险工具,难以运用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汇率风险,这是造成企业缺乏风险意识、避险的知识和手段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前,金融衍生产品定价机制还存在不合理性,定价普遍过高。大多数企业利用贸易融资来提前收汇结汇,在一定程度上锁定了汇率风险,却要支付较高的手续费和保险费等,难以完全享受到避险保值的好处。不少企业认为金融衍生产品不太适应用于进出口业务量较小的中小企业。

(三)涉外企业缺乏汇率风险管理方面的专门机构和专业人才,难以建立完备的外汇风险管理体系

涉外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能力较弱还在于缺乏具有外汇风险管理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很多企业在实际经营中,涉及外汇的业务一般是由财务部门兼管,只有少数企业在组织机构上设置专门的外汇风险管理部门或人员。由于财务人员不具备专门的汇率风险知识和技能,无法从企业战略的高度出发,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汇率风险管理水平,利用有效的手段对企业所面临的汇率风险进行防范。即使企业能够使用金融手段来防范汇率风险,因为没有专门的机构对汇率风险进行统一管理,难以建立完备的外汇风险管理体系,无法对企业面临的各种汇率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更谈不上对各种风险进行有效的测量和管理,绝大部分企业只是单独地使用金融工具,没有从整体上形成一个完整的战略构架,往往会失去在交易前防范汇率风险的最佳时机,很难完全规避风险或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

三、涉外企业加强汇率风险管理的途径

汇改后,国家进一步放宽了外汇管理政策,但在短期时间内,涉外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仍然难以得到彻底改变。涉外企业如何利用外部现有的条件,发挥自身优势,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合理规避外汇风险,是企业当前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一)加强汇率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实施,提高自我防范能力

1.提高全体员工风险管理的意识,形成一个良好的汇率风险管理氛围

防范汇率风险,提高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意识很重要,企业只有充分认识到汇率风险的危害性,才能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规避风险。汇率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企业全员性的活动。企业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每一项活动都可能涉及到汇率风险,如企业的采购、生产和销售等,各部门都应积极参与风险管理策略的实施过程,单靠某一个部门将会大大减弱汇率风险管理的效果,只有企业的每个员工都有汇率风险管理意识,每个部门都参与到汇率风险管理中来,才有可能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

2.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把汇率风险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企业必须意识到,只有建立全面的汇率风险防范体系,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才能应对汇率波动对企业经营造成的影响。汇率风险管理体系应包括汇率风险管理战略目标的制定、外汇风险的识别、风险限额的设定、不同类型外汇风险的测量和管理手段的选择以及事后风险管理的评估系统等。为了有效地防范汇率风险,企业的管理者应从战略高度出发,确定汇率风险战略目标,并根据自身特点和风险承受能力,确定外汇风险限额,制定出汇率风险管理政策,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突出全局观念和各部门的分工协作,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外汇风险管理战术和避险措施,并在事后对风险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价,总结经验和教训,找出不足,不断对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力争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会计论文

3.加强科学有效的监管力度,在企业内部建立汇率风险预警机制

企业在汇率风险管理过程中最关注的是外汇汇率的波动,无论汇率如何波动,企业都有可能面临风险。因此,企业必须要加强科学有效的监管力度,在内部建立汇率风险预警机制,确定汇率变动的方向和波动幅度,对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风险管理过程进行监控,主动对可能面临风险的外币资产或负债项目进行调整或保值,及时发现风险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出现汇率风险失控现象。

4.加强高素质外汇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有效地防范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管理制度的执行最终还要依靠人来完成,由于规避汇率风险是一项对技术性要求较高的业务,对汇率变化趋势进行准确预测是规避汇率风险的前提条件,金融工具是规避汇率风险的重要手段,但汇率变化莫测,金融衍生产品品种繁多,交易程序复杂,而且更新速度非常快。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对汇率变化趋势进行准确预测,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因此,要加强高素质外汇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健全专门的管理机构,安排专职人员从事汇率的预测和防范汇率风险的管理工作,加强对金融产品相关知识的学习与研究,对所面临的汇率风险类型和安全程度进行科学判断,及时采取措施,有效地运用各项工具和手段对外汇风险进行管理。在汇率瞬息万变的今天,企业只有不断充实外汇人才,才能增加汇率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使汇率风险不再成为制约企业利润增长的瓶颈。

5.将事前预防与事后规避相结合,把汇率风险管理贯穿于整个经营管理的始终

要密切关注和研究外汇管理政策,采取事前预防和事后规避相结合的措施来规避汇率风险,将汇率风险管理贯穿于整个经营管理的始终。交易前以预防出现汇率风险为主,交易后,以规避汇率风险为主。在交易前,可通过选择多种计价货币、订立保值条款等作为防范风险的主要手段,在交易后,应特别关注风险敞口头寸,将提前或推迟结算、使用金融衍生品和贸易融资作为规避汇率风险的主要手段。如开拓海外市场的业务人员在谈判中通过订立价格条款来规避风险;交易后风险管理人员通过金融衍生工具对汇率风险暴露头寸进行对冲等手段规避风险。

(二)加强经营管理,化解汇率风险

1.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出口企业要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为契机,在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持产品价格优势的同时,更要加快结构调整。加强高新技术的引进和开发,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品牌内涵,走差异化、品牌化之路,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在谈判中的议价能力,这样,才有可能有效地利用价格条款来分散或规避汇率风险。

2.实现跨国经营,提高汇率风险防范能力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大型涉外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通过选择在不同国家投资生产,并在当地直接销售,不但可以消除贸易壁垒,还可以减少因本外币兑换而产生的汇率风险。涉外企业可以灵活地选择经营地点或市场,获得多渠道的原材料和生产部件的供应,减少了这些原材料的直接进口;将在当地生产的产品直接销售,减少了本外币之间的兑换,更加有利于企业提高防范汇率风险的能力。

3.实施进出口业务的多元化,降低汇率风险的危害

在国际贸易中,使用单一外币结算会大大增加汇率风险。如果涉外企业在某一时间内将其进出口业务同时分配到不同国家的市场,采用不同的货币作为结算货币,这样就等同于使用多种外币作为结算货币。对于本国货币来讲,有的结算货币升值,有的结算货币贬值,企业的汇率风险被减小。由此可见,实施进出口业务的多元化经营,有利于涉外企业降低汇率风险的危害。会计论文

4.实施融资的多元化,分散汇率风险

随着国际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对涉外企业来说,特别是对跨国公司而言,外币融资的渠道越来越宽,非常容易获得外币融资。企业要尽量从多个国际资本市场以多种外币融资,使得负债货币多元化,从而通过拥有多种不同外币债务来实现保值和规避汇率风险的目的。

企业管理汇率风险的过程是复杂的,应把风险管理与其整体经营和发展战略融合起来,确保企业拥有一个长期性的汇率风险管理策略。对于目前的中国企业来说,最为重要的是要树立汇率风险意识,将汇率风险的思想融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形成一整套汇率风险管理机制,合理选择汇率风险管理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将汇率风险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为企业长期健康稳定和持续地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栗书茵.我国涉外企业外汇交易风险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12):48-52.

外汇管理知识范文篇5

关键词:新汇制;涉外企业;汇率风险管理

2005年7月,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标志着我国的汇率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汇率弹性已逐步显现。总体上来看,汇改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呈现小幅上扬态势,对欧元汇率略有下跌。2008年我国将会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这意味着人民币汇率波幅将进一步加大。对于从事涉外经营活动的经济主体来说,汇率的不确定性加大了企业的决策难度,对企业的长期经营战略产生影响,由此带来的潜在市场风险不容低估。

一、涉外企业汇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汇改后,一些涉外企业已经认识到汇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开始寻求规避风险的措施,但整体来说,涉外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涉外企业对汇率风险管理的认知不足,无法全面有效地防范汇率风险

管理人员对汇率风险管理的认知度决定着企业防范汇率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对于许多企业来说,汇率风险仍然是一个陌生的问题。长期以来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企业经营管理者对汇率风险了解甚少,面对新的汇率机制下日益显现的汇率风险,大部分企业显得束手无策。

金融衍生工具是规避汇率风险的重要手段,但很多企业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认知存在误区,缺乏相应的风险承受能力,不愿意为防范汇率风险支付成本,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风险的积极性不高。还有些企业则把金融衍生工具当作一种赢利手段,以投机为目的,期望取得高额利润,反而把自己置于更大的风险之中。

由于企业对汇率风险管理认识不足,缺乏汇率风险管理的知识和技巧,无法全面有效地防范所面临的汇率风险。

(二)可供选择的金融衍生避险工具较少,涉外企业防范风险的途径有限

现阶段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够成熟,虽说各大商业银行相继推出了许多创新型的避险工具,但与发达国家相比,金融衍生工具仍然较少,加上很多套期保值的工具在基层金融机构还没有全面开办,可供企业选择的金融衍生避险工具的种类仍然偏少,而且订价不合理,导致避险成本过高。对于一般的涉外企业而言,利用金融衍生产品来避险防范外汇风险的途径非常有限。

(三)出口产品缺乏竞争力,难以取得定价主动权

涉外企业防范汇率风险的方法大多需要通过谈判在合同中规定,目前大部分出口企业生产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竞争优势,因此在谈判中缺乏议价能力,难以取得主动权,无法通过协议让对方分担风险,给企业经营带来困难,有的企业甚至放弃了交易。

二、我国涉外企业汇率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涉外企业的汇率风险管理受到国家外汇管理制度的约束

中国是实行较严格外汇管制的国家。国际上许多成功外汇风险管理战略和方法应用于我国推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汇管理政策的约束。主要表现在:一是行政审批内容和环节过多,收费过高,企业疲于应付,无法及时有效地抓住有利时机规避风险,甚至导致企业错过有利的结售汇时机;二是人民币只在经常项目下可兑换,企业不能以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来规避汇率风险;三是现行办法规定大多数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必须以真实交易为背景。这种实需原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使用衍生产品的灵活性。

(二)商业银行金融服务配套机制跟不上,金融产品定价不合理

受传统观念影响,商业银行整体的汇率风险管理及规避机制尚未形成,金融服务配套机制不完善。近年来,虽说银行非常重视衍生产品的开发,但是对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问题警示不够,对金融衍生产品宣传和培训不力,大多数企业的管理人员不了解银行的避险工具,难以运用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汇率风险,这是造成企业缺乏风险意识、避险的知识和手段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前,金融衍生产品定价机制还存在不合理性,定价普遍过高。大多数企业利用贸易融资来提前收汇结汇,在一定程度上锁定了汇率风险,却要支付较高的手续费和保险费等,难以完全享受到避险保值的好处。不少企业认为金融衍生产品不太适应用于进出口业务量较小的中小企业。

(三)涉外企业缺乏汇率风险管理方面的专门机构和专业人才,难以建立完备的外汇风险管理体系

涉外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能力较弱还在于缺乏具有外汇风险管理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很多企业在实际经营中,涉及外汇的业务一般是由财务部门兼管,只有少数企业在组织机构上设置专门的外汇风险管理部门或人员。由于财务人员不具备专门的汇率风险知识和技能,无法从企业战略的高度出发,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汇率风险管理水平,利用有效的手段对企业所面临的汇率风险进行防范。即使企业能够使用金融手段来防范汇率风险,因为没有专门的机构对汇率风险进行统一管理,难以建立完备的外汇风险管理体系,无法对企业面临的各种汇率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更谈不上对各种风险进行有效的测量和管理,绝大部分企业只是单独地使用金融工具,没有从整体上形成一个完整的战略构架,往往会失去在交易前防范汇率风险的最佳时机,很难完全规避风险或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

三、涉外企业加强汇率风险管理的途径

汇改后,国家进一步放宽了外汇管理政策,但在短期时间内,涉外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仍然难以得到彻底改变。涉外企业如何利用外部现有的条件,发挥自身优势,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合理规避外汇风险,是企业当前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一)加强汇率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实施,提高自我防范能力

1.提高全体员工风险管理的意识,形成一个良好的汇率风险管理氛围

防范汇率风险,提高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意识很重要,企业只有充分认识到汇率风险的危害性,才能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规避风险。汇率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企业全员性的活动。企业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每一项活动都可能涉及到汇率风险,如企业的采购、生产和销售等,各部门都应积极参与风险管理策略的实施过程,单靠某一个部门将会大大减弱汇率风险管理的效果,只有企业的每个员工都有汇率风险管理意识,每个部门都参与到汇率风险管理中来,才有可能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

2.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把汇率风险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企业必须意识到,只有建立全面的汇率风险防范体系,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才能应对汇率波动对企业经营造成的影响。汇率风险管理体系应包括汇率风险管理战略目标的制定、外汇风险的识别、风险限额的设定、不同类型外汇风险的测量和管理手段的选择以及事后风险管理的评估系统等。为了有效地防范汇率风险,企业的管理者应从战略高度出发,确定汇率风险战略目标,并根据自身特点和风险承受能力,确定外汇风险限额,制定出汇率风险管理政策,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突出全局观念和各部门的分工协作,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外汇风险管理战术和避险措施,并在事后对风险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价,总结经验和教训,找出不足,不断对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力争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3.加强科学有效的监管力度,在企业内部建立汇率风险预警机制企业在汇率风险管理过程中最关注的是外汇汇率的波动,无论汇率如何波动,企业都有可能面临风险。因此,企业必须要加强科学有效的监管力度,在内部建立汇率风险预警机制,确定汇率变动的方向和波动幅度,对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风险管理过程进行监控,主动对可能面临风险的外币资产或负债项目进行调整或保值,及时发现风险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出现汇率风险失控现象。

4.加强高素质外汇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有效地防范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管理制度的执行最终还要依靠人来完成,由于规避汇率风险是一项对技术性要求较高的业务,对汇率变化趋势进行准确预测是规避汇率风险的前提条件,金融工具是规避汇率风险的重要手段,但汇率变化莫测,金融衍生产品品种繁多,交易程序复杂,而且更新速度非常快。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对汇率变化趋势进行准确预测,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因此,要加强高素质外汇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健全专门的管理机构,安排专职人员从事汇率的预测和防范汇率风险的管理工作,加强对金融产品相关知识的学习与研究,对所面临的汇率风险类型和安全程度进行科学判断,及时采取措施,有效地运用各项工具和手段对外汇风险进行管理。在汇率瞬息万变的今天,企业只有不断充实外汇人才,才能增加汇率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使汇率风险不再成为制约企业利润增长的瓶颈。

5.将事前预防与事后规避相结合,把汇率风险管理贯穿于整个经营管理的始终

要密切关注和研究外汇管理政策,采取事前预防和事后规避相结合的措施来规避汇率风险,将汇率风险管理贯穿于整个经营管理的始终。交易前以预防出现汇率风险为主,交易后,以规避汇率风险为主。在交易前,可通过选择多种计价货币、订立保值条款等作为防范风险的主要手段,在交易后,应特别关注风险敞口头寸,将提前或推迟结算、使用金融衍生品和贸易融资作为规避汇率风险的主要手段。如开拓海外市场的业务人员在谈判中通过订立价格条款来规避风险;交易后风险管理人员通过金融衍生工具对汇率风险暴露头寸进行对冲等手段规避风险。

(二)加强经营管理,化解汇率风险

1.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出口企业要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为契机,在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持产品价格优势的同时,更要加快结构调整。加强高新技术的引进和开发,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品牌内涵,走差异化、品牌化之路,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在谈判中的议价能力,这样,才有可能有效地利用价格条款来分散或规避汇率风险。

2.实现跨国经营,提高汇率风险防范能力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大型涉外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通过选择在不同国家投资生产,并在当地直接销售,不但可以消除贸易壁垒,还可以减少因本外币兑换而产生的汇率风险。涉外企业可以灵活地选择经营地点或市场,获得多渠道的原材料和生产部件的供应,减少了这些原材料的直接进口;将在当地生产的产品直接销售,减少了本外币之间的兑换,更加有利于企业提高防范汇率风险的能力。

3.实施进出口业务的多元化,降低汇率风险的危害

在国际贸易中,使用单一外币结算会大大增加汇率风险。如果涉外企业在某一时间内将其进出口业务同时分配到不同国家的市场,采用不同的货币作为结算货币,这样就等同于使用多种外币作为结算货币。对于本国货币来讲,有的结算货币升值,有的结算货币贬值,企业的汇率风险被减小。由此可见,实施进出口业务的多元化经营,有利于涉外企业降低汇率风险的危害。

4.实施融资的多元化,分散汇率风险

随着国际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对涉外企业来说,特别是对跨国公司而言,外币融资的渠道越来越宽,非常容易获得外币融资。企业要尽量从多个国际资本市场以多种外币融资,使得负债货币多元化,从而通过拥有多种不同外币债务来实现保值和规避汇率风险的目的。

企业管理汇率风险的过程是复杂的,应把风险管理与其整体经营和发展战略融合起来,确保企业拥有一个长期性的汇率风险管理策略。对于目前的中国企业来说,最为重要的是要树立汇率风险意识,将汇率风险的思想融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形成一整套汇率风险管理机制,合理选择汇率风险管理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将汇率风险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为企业长期健康稳定和持续地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栗书茵.我国涉外企业外汇交易风险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12):48-52.

外汇管理知识范文篇6

关键词:新汇制;涉外企业;汇率风险管理

2005年7月,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标志着我国的汇率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汇率弹性已逐步显现。总体上来看,汇改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呈现小幅上扬态势,对欧元汇率略有下跌。2008年我国将会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这意味着人民币汇率波幅将进一步加大。对于从事涉外经营活动的经济主体来说,汇率的不确定性加大了企业的决策难度,对企业的长期经营战略产生影响,由此带来的潜在市场风险不容低估。

一、涉外企业汇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汇改后,一些涉外企业已经认识到汇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开始寻求规避风险的措施,但整体来说,涉外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涉外企业对汇率风险管理的认知不足,无法全面有效地防范汇率风险

管理人员对汇率风险管理的认知度决定着企业防范汇率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对于许多企业来说,汇率风险仍然是一个陌生的问题。长期以来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企业经营管理者对汇率风险了解甚少,面对新的汇率机制下日益显现的汇率风险,大部分企业显得束手无策。

金融衍生工具是规避汇率风险的重要手段,但很多企业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认知存在误区,缺乏相应的风险承受能力,不愿意为防范汇率风险支付成本,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风险的积极性不高。还有些企业则把金融衍生工具当作一种赢利手段,以投机为目的,期望取得高额利润,反而把自己置于更大的风险之中。

由于企业对汇率风险管理认识不足,缺乏汇率风险管理的知识和技巧,无法全面有效地防范所面临的汇率风险。

(二)可供选择的金融衍生避险工具较少,涉外企业防范风险的途径有限

现阶段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够成熟,虽说各大商业银行相继推出了许多创新型的避险工具,但与发达国家相比,金融衍生工具仍然较少,加上很多套期保值的工具在基层金融机构还没有全面开办,可供企业选择的金融衍生避险工具的种类仍然偏少,而且订价不合理,导致避险成本过高。对于一般的涉外企业而言,利用金融衍生产品来避险防范外汇风险的途径非常有限。

(三)出口产品缺乏竞争力,难以取得定价主动权

涉外企业防范汇率风险的方法大多需要通过谈判在合同中规定,目前大部分出口企业生产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竞争优势,因此在谈判中缺乏议价能力,难以取得主动权,无法通过协议让对方分担风险,给企业经营带来困难,有的企业甚至放弃了交易。

二、我国涉外企业汇率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涉外企业的汇率风险管理受到国家外汇管理制度的约束

中国是实行较严格外汇管制的国家。国际上许多成功外汇风险管理战略和方法应用于我国推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汇管理政策的约束。主要表现在:一是行政审批内容和环节过多,收费过高,企业疲于应付,无法及时有效地抓住有利时机规避风险,甚至导致企业错过有利的结售汇时机;二是人民币只在经常项目下可兑换,企业不能以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来规避汇率风险;三是现行办法规定大多数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必须以真实交易为背景。这种实需原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使用衍生产品的灵活性。

(二)商业银行金融服务配套机制跟不上,金融产品定价不合理

受传统观念影响,商业银行整体的汇率风险管理及规避机制尚未形成,金融服务配套机制不完善。近年来,虽说银行非常重视衍生产品的开发,但是对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问题警示不够,对金融衍生产品宣传和培训不力,大多数企业的管理人员不了解银行的避险工具,难以运用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汇率风险,这是造成企业缺乏风险意识、避险的知识和手段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前,金融衍生产品定价机制还存在不合理性,定价普遍过高。大多数企业利用贸易融资来提前收汇结汇,在一定程度上锁定了汇率风险,却要支付较高的手续费和保险费等,难以完全享受到避险保值的好处。不少企业认为金融衍生产品不太适应用于进出口业务量较小的中小企业。

(三)涉外企业缺乏汇率风险管理方面的专门机构和专业人才,难以建立完备的外汇风险管理体系

涉外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能力较弱还在于缺乏具有外汇风险管理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很多企业在实际经营中,涉及外汇的业务一般是由财务部门兼管,只有少数企业在组织机构上设置专门的外汇风险管理部门或人员。由于财务人员不具备专门的汇率风险知识和技能,无法从企业战略的高度出发,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汇率风险管理水平,利用有效的手段对企业所面临的汇率风险进行防范。即使企业能够使用金融手段来防范汇率风险,因为没有专门的机构对汇率风险进行统一管理,难以建立完备的外汇风险管理体系,无法对企业面临的各种汇率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更谈不上对各种风险进行有效的测量和管理,绝大部分企业只是单独地使用金融工具,没有从整体上形成一个完整的战略构架,往往会失去在交易前防范汇率风险的最佳时机,很难完全规避风险或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

三、涉外企业加强汇率风险管理的途径

汇改后,国家进一步放宽了外汇管理政策,但在短期时间内,涉外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仍然难以得到彻底改变。涉外企业如何利用外部现有的条件,发挥自身优势,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合理规避外汇风险,是企业当前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一)加强汇率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实施,提高自我防范能力

1.提高全体员工风险管理的意识,形成一个良好的汇率风险管理氛围

防范汇率风险,提高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意识很重要,企业只有充分认识到汇率风险的危害性,才能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规避风险。汇率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企业全员性的活动。企业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每一项活动都可能涉及到汇率风险,如企业的采购、生产和销售等,各部门都应积极参与风险管理策略的实施过程,单靠某一个部门将会大大减弱汇率风险管理的效果,只有企业的每个员工都有汇率风险管理意识,每个部门都参与到汇率风险管理中来,才有可能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

2.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把汇率风险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企业必须意识到,只有建立全面的汇率风险防范体系,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才能应对汇率波动对企业经营造成的影响。汇率风险管理体系应包括汇率风险管理战略目标的制定、外汇风险的识别、风险限额的设定、不同类型外汇风险的测量和管理手段的选择以及事后风险管理的评估系统等。为了有效地防范汇率风险,企业的管理者应从战略高度出发,确定汇率风险战略目标,并根据自身特点和风险承受能力,确定外汇风险限额,制定出汇率风险管理政策,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突出全局观念和各部门的分工协作,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外汇风险管理战术和避险措施,并在事后对风险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价,总结经验和教训,找出不足,不断对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力争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3.加强科学有效的监管力度,在企业内部建立汇率风险预警机制企业在汇率风险管理过程中最关注的是外汇汇率的波动,无论汇率如何波动,企业都有可能面临风险。因此,企业必须要加强科学有效的监管力度,在内部建立汇率风险预警机制,确定汇率变动的方向和波动幅度,对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风险管理过程进行监控,主动对可能面临风险的外币资产或负债项目进行调整或保值,及时发现风险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出现汇率风险失控现象。

4.加强高素质外汇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有效地防范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管理制度的执行最终还要依靠人来完成,由于规避汇率风险是一项对技术性要求较高的业务,对汇率变化趋势进行准确预测是规避汇率风险的前提条件,金融工具是规避汇率风险的重要手段,但汇率变化莫测,金融衍生产品品种繁多,交易程序复杂,而且更新速度非常快。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对汇率变化趋势进行准确预测,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因此,要加强高素质外汇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健全专门的管理机构,安排专职人员从事汇率的预测和防范汇率风险的管理工作,加强对金融产品相关知识的学习与研究,对所面临的汇率风险类型和安全程度进行科学判断,及时采取措施,有效地运用各项工具和手段对外汇风险进行管理。在汇率瞬息万变的今天,企业只有不断充实外汇人才,才能增加汇率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使汇率风险不再成为制约企业利润增长的瓶颈。

5.将事前预防与事后规避相结合,把汇率风险管理贯穿于整个经营管理的始终

要密切关注和研究外汇管理政策,采取事前预防和事后规避相结合的措施来规避汇率风险,将汇率风险管理贯穿于整个经营管理的始终。交易前以预防出现汇率风险为主,交易后,以规避汇率风险为主。在交易前,可通过选择多种计价货币、订立保值条款等作为防范风险的主要手段,在交易后,应特别关注风险敞口头寸,将提前或推迟结算、使用金融衍生品和贸易融资作为规避汇率风险的主要手段。如开拓海外市场的业务人员在谈判中通过订立价格条款来规避风险;交易后风险管理人员通过金融衍生工具对汇率风险暴露头寸进行对冲等手段规避风险。

(二)加强经营管理,化解汇率风险

1.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出口企业要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为契机,在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持产品价格优势的同时,更要加快结构调整。加强高新技术的引进和开发,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品牌内涵,走差异化、品牌化之路,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在谈判中的议价能力,这样,才有可能有效地利用价格条款来分散或规避汇率风险。

2.实现跨国经营,提高汇率风险防范能力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大型涉外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通过选择在不同国家投资生产,并在当地直接销售,不但可以消除贸易壁垒,还可以减少因本外币兑换而产生的汇率风险。涉外企业可以灵活地选择经营地点或市场,获得多渠道的原材料和生产部件的供应,减少了这些原材料的直接进口;将在当地生产的产品直接销售,减少了本外币之间的兑换,更加有利于企业提高防范汇率风险的能力。

3.实施进出口业务的多元化,降低汇率风险的危害

在国际贸易中,使用单一外币结算会大大增加汇率风险。如果涉外企业在某一时间内将其进出口业务同时分配到不同国家的市场,采用不同的货币作为结算货币,这样就等同于使用多种外币作为结算货币。对于本国货币来讲,有的结算货币升值,有的结算货币贬值,企业的汇率风险被减小。由此可见,实施进出口业务的多元化经营,有利于涉外企业降低汇率风险的危害。

4.实施融资的多元化,分散汇率风险

随着国际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对涉外企业来说,特别是对跨国公司而言,外币融资的渠道越来越宽,非常容易获得外币融资。企业要尽量从多个国际资本市场以多种外币融资,使得负债货币多元化,从而通过拥有多种不同外币债务来实现保值和规避汇率风险的目的。

企业管理汇率风险的过程是复杂的,应把风险管理与其整体经营和发展战略融合起来,确保企业拥有一个长期性的汇率风险管理策略。对于目前的中国企业来说,最为重要的是要树立汇率风险意识,将汇率风险的思想融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形成一整套汇率风险管理机制,合理选择汇率风险管理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将汇率风险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为企业长期健康稳定和持续地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栗书茵.我国涉外企业外汇交易风险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12):48-52.

外汇管理知识范文篇7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出口影响对策

1、中国外贸易现状

近年来,随着外贸进出口逐年攀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3大的贸易体,而且马上要成为世界第3大经济体。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这种带有浓重的“重商注意”色彩的贸易增长方式开始出现难以为继的局面,外贸战略的潜在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1。进出口格局不协调

目前,我国出口增速还是大于进口增速,贸易顺差不断加大,这直接导致了我国在经济政治领域背负了沉重的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另外,长期的贸易顺差在1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商品的出口,发达国家为弥补自己国家的逆差会在技术环境等方面设置贸易壁垒保护本国市场或直接对我国商品进行反倾销,引发贸易摩擦等等。

2。外贸依存度高

相关资料显示,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站GDP的比重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3倍,也远远高于印度、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这意味着当前中国内需较弱,1旦外需出现波动,经济可能出现问题。

3。出口秩序混乱

出口秩序混乱的最主要的表现是低价竞销出口。中国出口中的结构问题主要表现在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少,低端产品多,缺乏核心竞争力;出口商品中仍存在高污染、高物耗、高能耗产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比重不高;出口市场过于单1。数据显示:全国出口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只有20%,自主品牌出口约占全国出口额的1%,贸易中的“贴牌”现象仍十分普遍。在贴牌生产的情况下,92%的利润都是被外国人拿走的。

2、人民币汇率现状

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参考1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此举曾得到国际间的积极评价,被称为“1个良好的开端”、“人民币国际化的第1步”。

随着我国经济多年快速的增长且前景可期,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外汇储备仍然在持续积累,美元不断走软、美联储利率下调和美元持续贬值导致投机资本流入增加,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不断强化,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人民币汇率屡创新高。

今年以来,人民币升值速度明显加快,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数据统计,2008年4月1日至30日间,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约0。3%;与此同时,此间人民币对欧元、日元则出现了显著升值,人民币对欧元累计升值约1。64%,人民币对日元累计升值约4。63%。4月30日,美元、欧元、日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分别报:1美元兑人民币7.0002元,1欧元兑人民币10。8972元,100日元兑人民币6。7229元。另外,人民币对港币在4月份升值了1。03%,对英镑升值约0。4%。

3、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

人民币不断升值无疑给中国的各行各业带了很大的影响,最为直接的要数外贸业。虽然从1994年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政府对人民币的干预程度降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已为业内人士所预见,并且不少企业还做了相应的准备,但是即便如此,此次人民币的不断升值还是对外贸企业造成很大的影响。

1。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企业的不利影响

(1)利润下降。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以外币表示的中国产品的价格上升了,也就是说外国消费者要花更多的钱来购买中国产品,这样中国产品在国际上的价格提高。而我国制造业出口产品多集中在低端,竞争优势不强,竞争方式也主要通过价格手段,因而,中国企业的价格优势的丧失。汇率变化会使出口企业的现金流入量和流出量不1致,从而使出口企业的预期收益产生1定的经济风险。

(2)吸引外资能力下降。人民币升值投资者的投资成本会上升,这样就会削弱投资者的热情,减少国内企业的资金来源,进而制约企业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能力的扩张。

2。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企业的有利影响

(1)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当前我国正处于技术赶超阶段,并且企业有很强的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能力。而人民币升值能够降低企业自主开发成本,间接促进企业的技术升级,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带动出口商品结构调整。

(2)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优化引资结构。人民币升值使得劳动者的待遇提高,有利于吸引高技术人材,在我国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前提下,外资会选择技术含量高的产业投资,从而促进我国产业结构提升,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3)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推动我国企业海外投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要使用投资目的地所在国的货币。人民币升值显著地降低了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成本,增强了企业的国际购买力和对外投资能力,为1部分有实力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了条件。

4、人民币升值后我国出口企业的应对策略

虽然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的出口企业有利也有弊,对于不同行业而言,人民币汇率调整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的经营都是1个负面的影响。如果不积极应对,出口企业将可能会遭受损失,利润受到升值的侵蚀。消化和分散升值的损失是出口企业的共同期望。因此,出口企业应该积极采取对策,应对人民币升值。那么企业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出口企业应该端正态度,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民币升值和人民币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1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对于任何出口企业,他们都要面对汇率风险,各企业应该考虑资金来源和用途、自身财力和外汇市场的具体情况积极应对。

1。利用金融工具避险

面对人民币汇率的攀升,出口企业可依靠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开发的金融工具避险,为自己获得和准备更多的“救生圈”,以达到套期保值或规避风险、提高经营效益的目的。

(1)关注人民币汇率变动,增强汇率风险意识。关注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是出口企业经营管理中长期任务,企业对此要高度重视,组织专门力量,学习汇率管理知识,密切跟踪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和变化,尤其要关注近期人民币兑美元、欧元、日元等主要币种的汇价变动情况,深入研究人民币升值对本企业出口产品的影响程度,努力提高应对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出口企业要增强汇率变动的风险意识,掌握控制汇率风险的有效手段,不断提高应对汇率风险的能力和水平。例如可在签订出口合同时,可订有汇率风险的有关条款,防止突发情况。

(2)灵活运用各种金融工具,锁定和规避汇率风险。采取灵活的结算方式和有效的金融工具,比如运用多币种结算等方式转嫁汇率风险,采用“福费廷”贸易方式提高资金使用率,避免由于不确定带来的损失,适当采用外汇远期买卖、套期保值等手段锁定汇率风险,并通过适当的美元贷款,来降低利息支出和汇差损失。此外,在有条件的前提下积极做远期外汇交易、期权交易和外汇期货交易,可用此方法将汇率风险控制在业务源头。

(3)加快出口变现,减少应收外汇账款占用。企业出口成交后,要加速单据流转,争取在第1时间内回笼有关出口单据,积极采取票据押汇、保理等方式,使在手票据及时结汇变现,力争出口额的1半以上运用这种方式实现货款变现。企业要多开展出口回收快的业务,适当控制出口回收期限长的业务,同时要加大应收外汇账款催收力度,缩短结汇期限,尽快回笼货款,减少在途资金占用。(4)增加外汇负债,平衡外汇收支。企业通过申请外汇款,将人民币贷款置换为外汇贷款,延缓进口付汇等方式,适当增加外汇负债,待人民币升值后,用到期收汇额偿还贷款或购汇归还、对外付汇,可抵消外汇资产的贬值风险,或直接获利。

2。降低成本

(1)加强内部管理。出口企业可以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劳动效率;理顺内部流程,减少中间消耗,减少1些不必要的开支;扩大生产规模,寻求得规模经济效益,以达到压缩生产和管理成本,提高利润的效果。

(2)进口原材料冲抵。出口企业可以增加从国外进口原材料,由于是用美元购得相应的原材料,这部分原材料的人民币成本会因为人民币升值而降低,从而消化在出口报价时因人民币升值造成的影响。

(3)向客户转嫁成本。和客户共同分担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利润空间压缩的损失,是很多出口企业很自然能想到的避险方式;对于纯外贸企业来说,还可以压低采购价格来转嫁成本。

3。加强技术创新,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产品升级

目前我国出口产品中高新技术产品比重在逐年上升,但我们还要继续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产品中的比例。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优势不可能使1个企业获得长远发展。这就需要各出口企业不断创新自己的产品,积极营造其核心竞争力,尽快从靠低价获取竞争优势转换到依靠劳动效率提高和技术创新上来,实现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同时不断向知识密集型产品过度。出口企业应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开发高端自主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产品升级,同时加强质量管理,优化产品结构,从而提高出口产品的价格和出口利润率。人民币升值后企业进口的成本降低,出口企业可以利用此契机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前沿技术为己所用。

4。走差异化、品牌化运作之路

我国很多企业缺乏长远品牌规划,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企业面临的是与世界品牌竞争的市场。提高产品质量,打造自主品牌是我国出口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根本所在。廉价的劳动力优势使中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1定价格优势。但中国对外贸易额的逐年增加,成为贸易大国同时也成了世界反倾销的重灾区。企业要尽快提高出口产品档次,提升产品的品牌内涵和设计能力,创建出口产品品牌优势,走高端名牌之路。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国外频繁以反倾销、特保等措施来给中国企业施压。

5。市场转移

(1)出口企业应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加快海外转移,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企业应逐步进行资源整合,合理利用财务杠杆,通过收购兼并等手段,适度加大海外扩张的步伐,建立全球化生产贸易体系,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企业可以选择到国外去开办企业和工厂,可以在国外利用当地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并就地销售;如果目标市场生产要素成本较高,企业也可以选择要素成本低的第3国生产再出口到目标市场。这样可以提高对汇率变动的抵抗能力,减少个别市场波动带来的影响。

(2)开拓多元化市场。①进入其他国家市场。在走出去的同时,企业还应该积极寻觅并开拓新的目标市场,市场多元化可以降低出口企业对国外某些市场的长期依赖;若这些国家由于某些贸易限制或外汇管理方面的制约不能进口我国的产品,那新兴市场在1定程度上可以减轻由此给我国造成的产品积压和资金占用问题。通过出口到新兴市场也可以在1定程度上缓解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争端,并减少贸易争端发生的频率。②外销转向内销。出口企业如果出口减少,可以通过扩大内需来弥补。这样企业可以通过转向内需为自己的产品寻求出路,加快建立完整的国内营销网络,这可以避免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产品价格的影响。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较快,内需不断扩大,政府也在积极提倡拉动内需,外需向内需的转变是很多出口企业的1种战略选择。

当然,要应对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造成的冲击,仅凭企业想招应对还不够,政府有关部门也应加强引导、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规范出口秩序、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和出口企业的自身实力才是根本所在。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我国出口企业,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情况下,自觉地由被动变主动,寻找新的生存空间。也许,这样的改变只是第1步,但却是关键的1步。这也是人民币升值带给出口企业最有价值的改变。

参考文献:

[1]王步强:《出口企业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2005年3月

[2]吴湘:《人民币升值:外贸转型迎来绝佳时机》,《民营经济报》,2005年7月

外汇管理知识范文篇8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出口影响对策

一、中国外贸易现状

近年来,随着外贸进出口逐年攀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的贸易体,而且马上要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这种带有浓重的“重商注意”色彩的贸易增长方式开始出现难以为继的局面,外贸战略的潜在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1.进出口格局不协调

目前,我国出口增速还是大于进口增速,贸易顺差不断加大,这直接导致了我国在经济政治领域背负了沉重的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另外,长期的贸易顺差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商品的出口,发达国家为弥补自己国家的逆差会在技术环境等方面设置贸易壁垒保护本国市场或直接对我国商品进行反倾销,引发贸易摩擦等等。

2.外贸依存度高

相关资料显示,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站GDP的比重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3倍,也远远高于印度、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这意味着当前中国内需较弱,一旦外需出现波动,经济可能出现问题。

3.出口秩序混乱

出口秩序混乱的最主要的表现是低价竞销出口。中国出口中的结构问题主要表现在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少,低端产品多,缺乏核心竞争力;出口商品中仍存在高污染、高物耗、高能耗产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比重不高;出口市场过于单一。数据显示:全国出口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只有20%,自主品牌出口约占全国出口额的1%,贸易中的“贴牌”现象仍十分普遍。在贴牌生产的情况下,92%的利润都是被外国人拿走的。

二、人民币汇率现状

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此举曾得到国际间的积极评价,被称为“一个良好的开端”、“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

随着我国经济多年快速的增长且前景可期,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外汇储备仍然在持续积累,美元不断走软、美联储利率下调和美元持续贬值导致投机资本流入增加,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不断强化,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人民币汇率屡创新高。

今年以来,人民币升值速度明显加快,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数据统计,2008年4月1日至30日间,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约0.3%;与此同时,此间人民币对欧元、日元则出现了显著升值,人民币对欧元累计升值约1.64%,人民币对日元累计升值约4.63%。4月30日,美元、欧元、日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分别报:1美元兑人民币7.0002元,1欧元兑人民币10.8972元,100日元兑人民币6.7229元。另外,人民币对港币在4月份升值了1.03%,对英镑升值约0.4%。

三、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

人民币不断升值无疑给中国的各行各业带了很大的影响,最为直接的要数外贸业。虽然从1994年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政府对人民币的干预程度降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已为业内人士所预见,并且不少企业还做了相应的准备,但是即便如此,此次人民币的不断升值还是对外贸企业造成很大的影响。

1.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企业的不利影响

(1)利润下降。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以外币表示的中国产品的价格上升了,也就是说外国消费者要花更多的钱来购买中国产品,这样中国产品在国际上的价格提高。而我国制造业出口产品多集中在低端,竞争优势不强,竞争方式也主要通过价格手段,因而,中国企业的价格优势的丧失。汇率变化会使出口企业的现金流入量和流出量不一致,从而使出口企业的预期收益产生一定的经济风险。

(2)吸引外资能力下降。人民币升值投资者的投资成本会上升,这样就会削弱投资者的热情,减少国内企业的资金来源,进而制约企业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能力的扩张。

2.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企业的有利影响

(1)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当前我国正处于技术赶超阶段,并且企业有很强的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能力。而人民币升值能够降低企业自主开发成本,间接促进企业的技术升级,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带动出口商品结构调整。

(2)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优化引资结构。人民币升值使得劳动者的待遇提高,有利于吸引高技术人材,在我国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前提下,外资会选择技术含量高的产业投资,从而促进我国产业结构提升,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3)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推动我国企业海外投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要使用投资目的地所在国的货币。人民币升值显著地降低了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成本,增强了企业的国际购买力和对外投资能力,为一部分有实力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了条件。

四、人民币升值后我国出口企业的应对策略

虽然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的出口企业有利也有弊,对于不同行业而言,人民币汇率调整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的经营都是一个负面的影响。如果不积极应对,出口企业将可能会遭受损失,利润受到升值的侵蚀。消化和分散升值的损失是出口企业的共同期望。因此,出口企业应该积极采取对策,应对人民币升值。那么企业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出口企业应该端正态度,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民币升值和人民币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对于任何出口企业,他们都要面对汇率风险,各企业应该考虑资金来源和用途、自身财力和外汇市场的具体情况积极应对。

1.利用金融工具避险

面对人民币汇率的攀升,出口企业可依靠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开发的金融工具避险,为自己获得和准备更多的“救生圈”,以达到套期保值或规避风险、提高经营效益的目的。

(1)关注人民币汇率变动,增强汇率风险意识。关注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是出口企业经营管理中长期任务,企业对此要高度重视,组织专门力量,学习汇率管理知识,密切跟踪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和变化,尤其要关注近期人民币兑美元、欧元、日元等主要币种的汇价变动情况,深入研究人民币升值对本企业出口产品的影响程度,努力提高应对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出口企业要增强汇率变动的风险意识,掌握控制汇率风险的有效手段,不断提高应对汇率风险的能力和水平。例如可在签订出口合同时,可订有汇率风险的有关条款,防止突发情况。

(2)灵活运用各种金融工具,锁定和规避汇率风险。采取灵活的结算方式和有效的金融工具,比如运用多币种结算等方式转嫁汇率风险,采用“福费廷”贸易方式提高资金使用率,避免由于不确定带来的损失,适当采用外汇远期买卖、套期保值等手段锁定汇率风险,并通过适当的美元贷款,来降低利息支出和汇差损失。此外,在有条件的前提下积极做远期外汇交易、期权交易和外汇期货交易,可用此方法将汇率风险控制在业务源头。

(3)加快出口变现,减少应收外汇账款占用。企业出口成交后,要加速单据流转,争取在第一时间内回笼有关出口单据,积极采取票据押汇、保理等方式,使在手票据及时结汇变现,力争出口额的一半以上运用这种方式实现货款变现。企业要多开展出口回收快的业务,适当控制出口回收期限长的业务,同时要加大应收外汇账款催收力度,缩短结汇期限,尽快回笼货款,减少在途资金占用。

(4)增加外汇负债,平衡外汇收支。企业通过申请外汇款,将人民币贷款置换为外汇贷款,延缓进口付汇等方式,适当增加外汇负债,待人民币升值后,用到期收汇额偿还贷款或购汇归还、对外付汇,可抵消外汇资产的贬值风险,或直接获利。

2.降低成本

(1)加强内部管理。出口企业可以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劳动效率;理顺内部流程,减少中间消耗,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支;扩大生产规模,寻求得规模经济效益,以达到压缩生产和管理成本,提高利润的效果。

(2)进口原材料冲抵。出口企业可以增加从国外进口原材料,由于是用美元购得相应的原材料,这部分原材料的人民币成本会因为人民币升值而降低,从而消化在出口报价时因人民币升值造成的影响。

(3)向客户转嫁成本。和客户共同分担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利润空间压缩的损失,是很多出口企业很自然能想到的避险方式;对于纯外贸企业来说,还可以压低采购价格来转嫁成本。

3.加强技术创新,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产品升级

目前我国出口产品中高新技术产品比重在逐年上升,但我们还要继续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产品中的比例。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优势不可能使一个企业获得长远发展。这就需要各出口企业不断创新自己的产品,积极营造其核心竞争力,尽快从靠低价获取竞争优势转换到依靠劳动效率提高和技术创新上来,实现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同时不断向知识密集型产品过度。出口企业应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开发高端自主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产品升级,同时加强质量管理,优化产品结构,从而提高出口产品的价格和出口利润率。人民币升值后企业进口的成本降低,出口企业可以利用此契机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前沿技术为己所用。

4.走差异化、品牌化运作之路

我国很多企业缺乏长远品牌规划,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企业面临的是与世界品牌竞争的市场。提高产品质量,打造自主品牌是我国出口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根本所在。廉价的劳动力优势使中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定价格优势。但中国对外贸易额的逐年增加,成为贸易大国同时也成了世界反倾销的重灾区。企业要尽快提高出口产品档次,提升产品的品牌内涵和设计能力,创建出口产品品牌优势,走高端名牌之路。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国外频繁以反倾销、特保等措施来给中国企业施压。

5.市场转移

(1)出口企业应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加快海外转移,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企业应逐步进行资源整合,合理利用财务杠杆,通过收购兼并等手段,适度加大海外扩张的步伐,建立全球化生产贸易体系,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企业可以选择到国外去开办企业和工厂,可以在国外利用当地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并就地销售;如果目标市场生产要素成本较高,企业也可以选择要素成本低的第三国生产再出口到目标市场。这样可以提高对汇率变动的抵抗能力,减少个别市场波动带来的影响。

(2)开拓多元化市场。①进入其他国家市场。在走出去的同时,企业还应该积极寻觅并开拓新的目标市场,市场多元化可以降低出口企业对国外某些市场的长期依赖;若这些国家由于某些贸易限制或外汇管理方面的制约不能进口我国的产品,那新兴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由此给我国造成的产品积压和资金占用问题。通过出口到新兴市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争端,并减少贸易争端发生的频率。②外销转向内销。出口企业如果出口减少,可以通过扩大内需来弥补。这样企业可以通过转向内需为自己的产品寻求出路,加快建立完整的国内营销网络,这可以避免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产品价格的影响。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较快,内需不断扩大,政府也在积极提倡拉动内需,外需向内需的转变是很多出口企业的一种战略选择。

当然,要应对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造成的冲击,仅凭企业想招应对还不够,政府有关部门也应加强引导、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规范出口秩序、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和出口企业的自身实力才是根本所在。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我国出口企业,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情况下,自觉地由被动变主动,寻找新的生存空间。也许,这样的改变只是第一步,但却是关键的一步。这也是人民币升值带给出口企业最有价值的改变。

参考文献:

[1]王步强:《出口企业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2005年3月

[2]吴湘:《人民币升值:外贸转型迎来绝佳时机》,《民营经济报》,2005年7月

外汇管理知识范文篇9

近年来,随着外贸进出口逐年攀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的贸易体,而且马上要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这种带有浓重的“重商注意”色彩的贸易增长方式开始出现难以为继的局面,外贸战略的潜在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1.进出口格局不协调

目前,我国出口增速还是大于进口增速,贸易顺差不断加大,这直接导致了我国在经济政治领域背负了沉重的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另外,长期的贸易顺差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商品的出口,发达国家为弥补自己国家的逆差会在技术环境等方面设置贸易壁垒保护本国市场或直接对我国商品进行反倾销,引发贸易摩擦等等。

2.外贸依存度高

相关资料显示,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站GDP的比重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3倍,也远远高于印度、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这意味着当前中国内需较弱,一旦外需出现波动,经济可能出现问题。

3.出口秩序混乱

出口秩序混乱的最主要的表现是低价竞销出口。中国出口中的结构问题主要表现在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少,低端产品多,缺乏核心竞争力;出口商品中仍存在高污染、高物耗、高能耗产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比重不高;出口市场过于单一。数据显示:全国出口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只有20%,自主品牌出口约占全国出口额的1%,贸易中的“贴牌”现象仍十分普遍。在贴牌生产的情况下,92%的利润都是被外国人拿走的。

二、人民币汇率现状

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此举曾得到国际间的积极评价,被称为“一个良好的开端”、“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

随着我国经济多年快速的增长且前景可期,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外汇储备仍然在持续积累,美元不断走软、美联储利率下调和美元持续贬值导致投机资本流入增加,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不断强化,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人民币汇率屡创新高。

今年以来,人民币升值速度明显加快,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数据统计,2008年4月1日至30日间,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约0.3%;与此同时,此间人民币对欧元、日元则出现了显著升值,人民币对欧元累计升值约1.64%,人民币对日元累计升值约4.63%。4月30日,美元、欧元、日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分别报:1美元兑人民币7.0002元,1欧元兑人民币10.8972元,100日元兑人民币6.7229元。另外,人民币对港币在4月份升值了1.03%,对英镑升值约0.4%。

三、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

人民币不断升值无疑给中国的各行各业带了很大的影响,最为直接的要数外贸业。虽然从1994年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政府对人民币的干预程度降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已为业内人士所预见,并且不少企业还做了相应的准备,但是即便如此,此次人民币的不断升值还是对外贸企业造成很大的影响。

1.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企业的不利影响

(1)利润下降。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以外币表示的中国产品的价格上升了,也就是说外国消费者要花更多的钱来购买中国产品,这样中国产品在国际上的价格提高。而我国制造业出口产品多集中在低端,竞争优势不强,竞争方式也主要通过价格手段,因而,中国企业的价格优势的丧失。汇率变化会使出口企业的现金流入量和流出量不一致,从而使出口企业的预期收益产生一定的经济风险。

(2)吸引外资能力下降。人民币升值投资者的投资成本会上升,这样就会削弱投资者的热情,减少国内企业的资金来源,进而制约企业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能力的扩张。

2.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企业的有利影响

(1)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当前我国正处于技术赶超阶段,并且企业有很强的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能力。而人民币升值能够降低企业自主开发成本,间接促进企业的技术升级,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带动出口商品结构调整。

(2)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优化引资结构。人民币升值使得劳动者的待遇提高,有利于吸引高技术人材,在我国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前提下,外资会选择技术含量高的产业投资,从而促进我国产业结构提升,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3)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推动我国企业海外投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要使用投资目的地所在国的货币。人民币升值显著地降低了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成本,增强了企业的国际购买力和对外投资能力,为一部分有实力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了条件。

四、人民币升值后我国出口企业的应对策略

虽然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的出口企业有利也有弊,对于不同行业而言,人民币汇率调整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的经营都是一个负面的影响。如果不积极应对,出口企业将可能会遭受损失,利润受到升值的侵蚀。消化和分散升值的损失是出口企业的共同期望。因此,出口企业应该积极采取对策,应对人民币升值。那么企业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出口企业应该端正态度,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民币升值和人民币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对于任何出口企业,他们都要面对汇率风险,各企业应该考虑资金来源和用途、自身财力和外汇市场的具体情况积极应对。

1.利用金融工具避险

面对人民币汇率的攀升,出口企业可依靠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开发的金融工具避险,为自己获得和准备更多的“救生圈”,以达到套期保值或规避风险、提高经营效益的目的。

(1)关注人民币汇率变动,增强汇率风险意识。关注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是出口企业经营管理中长期任务,企业对此要高度重视,组织专门力量,学习汇率管理知识,密切跟踪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和变化,尤其要关注近期人民币兑美元、欧元、日元等主要币种的汇价变动情况,深入研究人民币升值对本企业出口产品的影响程度,努力提高应对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出口企业要增强汇率变动的风险意识,掌握控制汇率风险的有效手段,不断提高应对汇率风险的能力和水平。例如可在签订出口合同时,可订有汇率风险的有关条款,防止突发情况。

(2)灵活运用各种金融工具,锁定和规避汇率风险。采取灵活的结算方式和有效的金融工具,比如运用多币种结算等方式转嫁汇率风险,采用“福费廷”贸易方式提高资金使用率,避免由于不确定带来的损失,适当采用外汇远期买卖、套期保值等手段锁定汇率风险,并通过适当的美元贷款,来降低利息支出和汇差损失。此外,在有条件的前提下积极做远期外汇交易、期权交易和外汇期货交易,可用此方法将汇率风险控制在业务源头。

(3)加快出口变现,减少应收外汇账款占用。企业出口成交后,要加速单据流转,争取在第一时间内回笼有关出口单据,积极采取票据押汇、保理等方式,使在手票据及时结汇变现,力争出口额的一半以上运用这种方式实现货款变现。企业要多开展出口回收快的业务,适当控制出口回收期限长的业务,同时要加大应收外汇账款催收力度,缩短结汇期限,尽快回笼货款,减少在途资金占用。

(4)增加外汇负债,平衡外汇收支。企业通过申请外汇款,将人民币贷款置换为外汇贷款,延缓进口付汇等方式,适当增加外汇负债,待人民币升值后,用到期收汇额偿还贷款或购汇归还、对外付汇,可抵消外汇资产的贬值风险,或直接获利。

2.降低成本

(1)加强内部管理。出口企业可以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劳动效率;理顺内部流程,减少中间消耗,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支;扩大生产规模,寻求得规模经济效益,以达到压缩生产和管理成本,提高利润的效果。

(2)进口原材料冲抵。出口企业可以增加从国外进口原材料,由于是用美元购得相应的原材料,这部分原材料的人民币成本会因为人民币升值而降低,从而消化在出口报价时因人民币升值造成的影响。

(3)向客户转嫁成本。和客户共同分担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利润空间压缩的损失,是很多出口企业很自然能想到的避险方式;对于纯外贸企业来说,还可以压低采购价格来转嫁成本。

3.加强技术创新,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产品升级

目前我国出口产品中高新技术产品比重在逐年上升,但我们还要继续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产品中的比例。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优势不可能使一个企业获得长远发展。这就需要各出口企业不断创新自己的产品,积极营造其核心竞争力,尽快从靠低价获取竞争优势转换到依靠劳动效率提高和技术创新上来,实现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同时不断向知识密集型产品过度。出口企业应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开发高端自主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产品升级,同时加强质量管理,优化产品结构,从而提高出口产品的价格和出口利润率。人民币升值后企业进口的成本降低,出口企业可以利用此契机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前沿技术为己所用。

4.走差异化、品牌化运作之路

我国很多企业缺乏长远品牌规划,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企业面临的是与世界品牌竞争的市场。提高产品质量,打造自主品牌是我国出口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根本所在。廉价的劳动力优势使中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定价格优势。但中国对外贸易额的逐年增加,成为贸易大国同时也成了世界反倾销的重灾区。企业要尽快提高出口产品档次,提升产品的品牌内涵和设计能力,创建出口产品品牌优势,走高端名牌之路。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国外频繁以反倾销、特保等措施来给中国企业施压。

5.市场转移

(1)出口企业应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加快海外转移,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企业应逐步进行资源整合,合理利用财务杠杆,通过收购兼并等手段,适度加大海外扩张的步伐,建立全球化生产贸易体系,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企业可以选择到国外去开办企业和工厂,可以在国外利用当地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并就地销售;如果目标市场生产要素成本较高,企业也可以选择要素成本低的第三国生产再出口到目标市场。这样可以提高对汇率变动的抵抗能力,减少个别市场波动带来的影响。

(2)开拓多元化市场。①进入其他国家市场。在走出去的同时,企业还应该积极寻觅并开拓新的目标市场,市场多元化可以降低出口企业对国外某些市场的长期依赖;若这些国家由于某些贸易限制或外汇管理方面的制约不能进口我国的产品,那新兴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由此给我国造成的产品积压和资金占用问题。通过出口到新兴市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争端,并减少贸易争端发生的频率。②外销转向内销。出口企业如果出口减少,可以通过扩大内需来弥补。这样企业可以通过转向内需为自己的产品寻求出路,加快建立完整的国内营销网络,这可以避免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产品价格的影响。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较快,内需不断扩大,政府也在积极提倡拉动内需,外需向内需的转变是很多出口企业的一种战略选择。

当然,要应对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造成的冲击,仅凭企业想招应对还不够,政府有关部门也应加强引导、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规范出口秩序、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和出口企业的自身实力才是根本所在。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我国出口企业,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情况下,自觉地由被动变主动,寻找新的生存空间。也许,这样的改变只是第一步,但却是关键的一步。这也是人民币升值带给出口企业最有价值的改变。

参考文献:

[1]王步强:《出口企业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2005年3月

[2]吴湘:《人民币升值:外贸转型迎来绝佳时机》,《民营经济报》,2005年7月

[3]杨长江杨海燕:《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几点思考》,《复旦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6月

[4]杨胜刚王惠文:《论人民币升值》,《财经科学》,2003年6月

外汇管理知识范文篇10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出口影响对策

一、中国外贸易现状

近年来,随着外贸进出口逐年攀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的贸易体,而且马上要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这种带有浓重的“重商注意”色彩的贸易增长方式开始出现难以为继的局面,外贸战略的潜在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1.进出口格局不协调

目前,我国出口增速还是大于进口增速,贸易顺差不断加大,这直接导致了我国在经济政治领域背负了沉重的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另外,长期的贸易顺差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商品的出口,发达国家为弥补自己国家的逆差会在技术环境等方面设置贸易壁垒保护本国市场或直接对我国商品进行反倾销,引发贸易摩擦等等。

2.外贸依存度高

相关资料显示,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站GDP的比重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3倍,也远远高于印度、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这意味着当前中国内需较弱,一旦外需出现波动,经济可能出现问题。

3.出口秩序混乱

出口秩序混乱的最主要的表现是低价竞销出口。中国出口中的结构问题主要表现在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少,低端产品多,缺乏核心竞争力;出口商品中仍存在高污染、高物耗、高能耗产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比重不高;出口市场过于单一。数据显示:全国出口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只有20%,自主品牌出口约占全国出口额的1%,贸易中的“贴牌”现象仍十分普遍。在贴牌生产的情况下,92%的利润都是被外国人拿走的。

二、人民币汇率现状

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此举曾得到国际间的积极评价,被称为“一个良好的开端”、“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

随着我国经济多年快速的增长且前景可期,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外汇储备仍然在持续积累,美元不断走软、美联储利率下调和美元持续贬值导致投机资本流入增加,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不断强化,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人民币汇率屡创新高。

今年以来,人民币升值速度明显加快,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数据统计,2008年4月1日至30日间,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约0.3%;与此同时,此间人民币对欧元、日元则出现了显著升值,人民币对欧元累计升值约1.64%,人民币对日元累计升值约4.63%。4月30日,美元、欧元、日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分别报:1美元兑人民币7.0002元,1欧元兑人民币10.8972元,100日元兑人民币6.7229元。另外,人民币对港币在4月份升值了1.03%,对英镑升值约0.4%。

三、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

人民币不断升值无疑给中国的各行各业带了很大的影响,最为直接的要数外贸业。虽然从1994年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政府对人民币的干预程度降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已为业内人士所预见,并且不少企业还做了相应的准备,但是即便如此,此次人民币的不断升值还是对外贸企业造成很大的影响。

1.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企业的不利影响

(1)利润下降。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以外币表示的中国产品的价格上升了,也就是说外国消费者要花更多的钱来购买中国产品,这样中国产品在国际上的价格提高。而我国制造业出口产品多集中在低端,竞争优势不强,竞争方式也主要通过价格手段,因而,中国企业的价格优势的丧失。汇率变化会使出口企业的现金流入量和流出量不一致,从而使出口企业的预期收益产生一定的经济风险。

(2)吸引外资能力下降。人民币升值投资者的投资成本会上升,这样就会削弱投资者的热情,减少国内企业的资金来源,进而制约企业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能力的扩张。

2.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企业的有利影响

(1)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当前我国正处于技术赶超阶段,并且企业有很强的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能力。而人民币升值能够降低企业自主开发成本,间接促进企业的技术升级,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带动出口商品结构调整。

(2)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优化引资结构。人民币升值使得劳动者的待遇提高,有利于吸引高技术人材,在我国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前提下,外资会选择技术含量高的产业投资,从而促进我国产业结构提升,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3)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推动我国企业海外投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要使用投资目的地所在国的货币。人民币升值显著地降低了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成本,增强了企业的国际购买力和对外投资能力,为一部分有实力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了条件。

四、人民币升值后我国出口企业的应对策略

虽然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的出口企业有利也有弊,对于不同行业而言,人民币汇率调整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的经营都是一个负面的影响。如果不积极应对,出口企业将可能会遭受损失,利润受到升值的侵蚀。消化和分散升值的损失是出口企业的共同期望。因此,出口企业应该积极采取对策,应对人民币升值。那么企业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出口企业应该端正态度,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民币升值和人民币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对于任何出口企业,他们都要面对汇率风险,各企业应该考虑资金来源和用途、自身财力和外汇市场的具体情况积极应对。

1.利用金融工具避险

面对人民币汇率的攀升,出口企业可依靠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开发的金融工具避险,为自己获得和准备更多的“救生圈”,以达到套期保值或规避风险、提高经营效益的目的。

(1)关注人民币汇率变动,增强汇率风险意识。关注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是出口企业经营管理中长期任务,企业对此要高度重视,组织专门力量,学习汇率管理知识,密切跟踪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和变化,尤其要关注近期人民币兑美元、欧元、日元等主要币种的汇价变动情况,深入研究人民币升值对本企业出口产品的影响程度,努力提高应对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出口企业要增强汇率变动的风险意识,掌握控制汇率风险的有效手段,不断提高应对汇率风险的能力和水平。例如可在签订出口合同时,可订有汇率风险的有关条款,防止突发情况。

(2)灵活运用各种金融工具,锁定和规避汇率风险。采取灵活的结算方式和有效的金融工具,比如运用多币种结算等方式转嫁汇率风险,采用“福费廷”贸易方式提高资金使用率,避免由于不确定带来的损失,适当采用外汇远期买卖、套期保值等手段锁定汇率风险,并通过适当的美元贷款,来降低利息支出和汇差损失。此外,在有条件的前提下积极做远期外汇交易、期权交易和外汇期货交易,可用此方法将汇率风险控制在业务源头。

(3)加快出口变现,减少应收外汇账款占用。企业出口成交后,要加速单据流转,争取在第一时间内回笼有关出口单据,积极采取票据押汇、保理等方式,使在手票据及时结汇变现,力争出口额的一半以上运用这种方式实现货款变现。企业要多开展出口回收快的业务,适当控制出口回收期限长的业务,同时要加大应收外汇账款催收力度,缩短结汇期限,尽快回笼货款,减少在途资金占用。(4)增加外汇负债,平衡外汇收支。企业通过申请外汇款,将人民币贷款置换为外汇贷款,延缓进口付汇等方式,适当增加外汇负债,待人民币升值后,用到期收汇额偿还贷款或购汇归还、对外付汇,可抵消外汇资产的贬值风险,或直接获利。

2.降低成本

(1)加强内部管理。出口企业可以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劳动效率;理顺内部流程,减少中间消耗,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支;扩大生产规模,寻求得规模经济效益,以达到压缩生产和管理成本,提高利润的效果。

(2)进口原材料冲抵。出口企业可以增加从国外进口原材料,由于是用美元购得相应的原材料,这部分原材料的人民币成本会因为人民币升值而降低,从而消化在出口报价时因人民币升值造成的影响。

(3)向客户转嫁成本。和客户共同分担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利润空间压缩的损失,是很多出口企业很自然能想到的避险方式;对于纯外贸企业来说,还可以压低采购价格来转嫁成本。

3.加强技术创新,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产品升级

目前我国出口产品中高新技术产品比重在逐年上升,但我们还要继续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产品中的比例。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优势不可能使一个企业获得长远发展。这就需要各出口企业不断创新自己的产品,积极营造其核心竞争力,尽快从靠低价获取竞争优势转换到依靠劳动效率提高和技术创新上来,实现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同时不断向知识密集型产品过度。出口企业应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开发高端自主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产品升级,同时加强质量管理,优化产品结构,从而提高出口产品的价格和出口利润率。人民币升值后企业进口的成本降低,出口企业可以利用此契机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前沿技术为己所用。

4.走差异化、品牌化运作之路

我国很多企业缺乏长远品牌规划,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企业面临的是与世界品牌竞争的市场。提高产品质量,打造自主品牌是我国出口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根本所在。廉价的劳动力优势使中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定价格优势。但中国对外贸易额的逐年增加,成为贸易大国同时也成了世界反倾销的重灾区。企业要尽快提高出口产品档次,提升产品的品牌内涵和设计能力,创建出口产品品牌优势,走高端名牌之路。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国外频繁以反倾销、特保等措施来给中国企业施压。

5.市场转移

(1)出口企业应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加快海外转移,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企业应逐步进行资源整合,合理利用财务杠杆,通过收购兼并等手段,适度加大海外扩张的步伐,建立全球化生产贸易体系,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企业可以选择到国外去开办企业和工厂,可以在国外利用当地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并就地销售;如果目标市场生产要素成本较高,企业也可以选择要素成本低的第三国生产再出口到目标市场。这样可以提高对汇率变动的抵抗能力,减少个别市场波动带来的影响。

(2)开拓多元化市场。①进入其他国家市场。在走出去的同时,企业还应该积极寻觅并开拓新的目标市场,市场多元化可以降低出口企业对国外某些市场的长期依赖;若这些国家由于某些贸易限制或外汇管理方面的制约不能进口我国的产品,那新兴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由此给我国造成的产品积压和资金占用问题。通过出口到新兴市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争端,并减少贸易争端发生的频率。②外销转向内销。出口企业如果出口减少,可以通过扩大内需来弥补。这样企业可以通过转向内需为自己的产品寻求出路,加快建立完整的国内营销网络,这可以避免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产品价格的影响。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较快,内需不断扩大,政府也在积极提倡拉动内需,外需向内需的转变是很多出口企业的一种战略选择。

当然,要应对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造成的冲击,仅凭企业想招应对还不够,政府有关部门也应加强引导、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规范出口秩序、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和出口企业的自身实力才是根本所在。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我国出口企业,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情况下,自觉地由被动变主动,寻找新的生存空间。也许,这样的改变只是第一步,但却是关键的一步。这也是人民币升值带给出口企业最有价值的改变。

参考文献:

[1]王步强:《出口企业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2005年3月

[2]吴湘:《人民币升值:外贸转型迎来绝佳时机》,《民营经济报》,200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