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艺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8:32:02

手工艺论文

手工艺论文范文篇1

在“轻装修、重装饰”的今天,室内装饰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不同的装饰给人不同的视觉上和心理上的感受。房子满足了人们对生活的基本需求,家居产品满足了人们在审美上和心理上的需求,可见装饰艺术对我们的家居生活会越来越重要,家居产品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不容小觑。在我国的家居产品设计中,大部分的产品看见都有一样的视觉感觉,大家都互相的借鉴,缺乏了自己的原创精神,使产品没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但也随着人们审美的提高,人们对家居产品有了不一样的要求,所以精细的手工艺品在未来的家居产品中会逐步登上发展的舞台。手工艺产品本身就区别于机械化生产的产品,任何一个手工艺的产品它承载着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是不应该随着机械化产品出现而消逝的,我们应该在随着当下的流行趋势,结合手工艺的技术去创造出更独特的美,去为我们的家居环境创造更独特的味道,也为现在的室内设计锦上添花。

二、当下家居手工艺产品设计流行趋势

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思想上都有了自己不一样的想法,在面对家居装饰品这一选择时也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都想去选择一些与自己的个性相符,更加具有独特特征的产品去装饰自己的家庭环境。所以一些具有浓烈的历史感的产品逐渐被大家所喜欢,也就是大家经常提到的“复古”和“怀旧”等之类的一些词语。随着这一个流行的趋势,手工艺产品更加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韵味,也具有传统的历史文化,相信在未来的家居饰品发展中应该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不同产品的设计,都表现了一定的含义,给以室内空间不一样的视觉环境,也给人不一样的心理感受。在多元化的今天,我们的设计,越来越先进,越来越时尚,越来越潮流,但是我们却离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艺术越来越远。我们可以抓住这一关键,在家居饰品中与中国传统的艺术结合。例如:我国的书法、京剧脸谱、皮影等等,也可以运用我国传统元素的一些传统图案结合。例如:龙凤纹祥、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等。利用这些传统的艺术、传统的元素,顺应时代“复古”和“怀旧”发展的趋势发展家居饰品,创造更有文化氛围,更有文化意义的生活环境。

三、家居手工艺产品设计体现传统艺术

听说英国著名的服装设计师在为了秀场上使用的一块绣片时,寻找了很长时间才找到了合适的绣娘,并且为绣娘传统的技艺支付了高价,这就是传统手艺的独特之处,相信在家居饰品中能够更有价值。接下来将从几个对传统手工艺的运用上,结合实际简单的探析一下家居手工艺产品的设计与研究。

1.传统的名族银饰

传统的银饰都是在为人做装饰,为什么我们不能突破传统,运用这样精美的手工艺制作为家居饰品做出改变呢?可以将传统的银饰手工艺与现在时尚的设计结合,为我们的家居环境中增添一份独特的民族氛围。或者运用银饰在装饰品上点缀,让其有着神秘之感,给室内家居环境添加一份静谧。这样既发展继承了民族的东西,又在家居饰品设计上运用手工艺去创新。

2.瓷器

中国“瓷器”是我国一项伟大的手工艺制作,但随着现在大机器的批量生产,一些精美的手工制作的瓷器越来越消失在大家面前。但现在人们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家居用品的设计,我认为瓷器在家居产品设计中是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选择,它将带给整个环境中不一样的文化氛围。

3.木雕工艺

在现在的生活中,木雕工艺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身边,也受现在人们的喜爱,成为收藏的艺术品类之一。木雕经常出现在中式的家具上,如果将其结合一些优秀的传统元素出现在家居装饰上,精美的木雕艺品会在家居饰品和家具上大放光彩。

4.戏剧元素

北京剧装艺术是我国国粹,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历代剧装艺人们用他们的心血和智慧创造了这独特的艺术,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同时,将其发展运用,将它运用在室内的家居装饰中,这也是一种创新,一种新的发展,在室内装饰艺术的一种突破和变革。

四、结语

手工艺论文范文篇2

毫无疑问,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其世代累积而来的精湛工艺技巧,而不同类别的手工艺的技术特点各不相同,展示时的侧重点也必然有所区别。因此,如何利用各类数字媒体技术的优势来展示不同工艺种类的技艺特点显得十分关键,苗绣使用的工具和材料较为简单,主要有底布、彩线、针、剪刀、剪纸花样和绣花绷架等,熟练的绣女甚至不需要任何资料或绣花绷架,仅凭技艺和经验即可随手刺绣。但是刺绣的针法则十分丰富多变,有平绣、锁绣、插绣、结绣、辫绣、挑绣、网绣、错绣、劈丝绣、梗线绣、打籽绣、点绣、洒绣、贴绣和堆花等几十种之多,十分讲究根据所绣的对象和艺术效果来选择不同的针法。同时,刺绣的过程极为耗时而缺乏体系感,一副精美的披肩往往需要数月时间才能绣成,而一件做嫁妆的绣花服装一个妇女需要数年甚至十多年时间才能完成。从展示设计的角度来看,如此大的信息量很难在有限的空间内全面展示,也无法在短时间内让观众理解。因此,数字媒体技术在此的应用目的应该是将丰富的信息进行整合、分类展示以供观众有选择性地观看,并提供给观众后续理解的机会。例如在实物、图片展柜的一旁,可以用视频投影的方式播放绣女进行刺绣的演示视频并配以简洁易懂的解说词,使观众在短时间内对苗绣的工艺形成一个基本概念;同时设置数台触屏查询机,将苗族历史文化、苗绣针法及纹样的详细资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存储在多媒体中,让观众任意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网络虚拟数字展馆在这里也可以派上用场,意犹未尽的观众回家后还可以在线上详细了解在实体展馆中未能覆盖到的内容;更为便捷的是利用移动智能终端,观众只要下载展馆的APP即可获得全面的展品信息,或者举起手机扫描展品说明上的二维码,就可当场获取展品的信息,而这些下载的信息即使在观众离开展馆后还保存在手机中,留给观众充分的时间进行反复查阅,还可以通过微信等社交平台分享给更多的人群,进行再次传播。织锦的工艺特点与苗绣有所不同,其纹样和花色千变万化,但基本的制作方式都是在传统木质腰式斜织机上,用牛骨或竹制的挑花刀对各色丝、棉、麻线采取通经断纬反面挑织的方法织成。还要经过纺捻线、染色、倒线、牵线、装筘、滚线、捡综、翻篙、捡花、捆杆上机、织布、挑织等12道工序。其工艺原始而复杂,尤其是在腰机上织布的过程,织锦人坐在织机一端,将绷带绑在腰上拉紧经线,眼看背面,手织正面,十分考验织布者对花色熟悉和对织机操作的熟练程度。由于织机的操作方式不易于表现,较难让观众理解并形成认知,因此,在展示时需要选择易于观众理解的指导型的信息载体。可以考虑的展示方式是设计出织机的三维虚拟现实展示系统,全方位地展示织造过程,观众既可以任意从各个方向全面观看织造的操作方式,也可拉近镜头近距离观看经线和纬线的相互穿插。另外,在三维虚拟现实系统旁边还可以同步演示正在织造的画布逐步成形的纹样和色彩,使观众将织机操作过程和图案形成过程关联起来理解,形成更为深刻的认知。

二、技术的运用应充分展现传统手工艺的人文内涵

传统手工技艺往往承载这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记忆,包含了当地人们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审美习惯和文化内涵等诸多信息,手工艺并非独立存在的艺术形式,而是与音乐、舞蹈、宗教等其他民间艺术形式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这些都是手工艺品艺术感染力的来源,同样也是展示的重点内容。以湘西苗绣为例,苗族没有民族文字,其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主要靠口传文学、诗歌、舞蹈、刺绣、织锦等艺术方式留存下来。苗族服饰刺绣纹样中,就有一些形象固定、代代相传的纹样来表现苗族迁徙史,最典型的就是湘西苗族刺绣中最常见的“弥埋”纹和“浪务”纹,“弥埋”花边中间是抽象的骏马奔驰在一条大河中间的形象,两边则是层层叠叠的代表高山的纹样,代表了苗族祖先迁徙时骑马越过高山,跨过大河的历史。而“浪务”纹则表现苗族先祖居住的地方。可以说苗绣的每一种图案都有其特点的意义,有些象征了氏族符号,有些代表了图腾崇拜,有些记载了美好的民间传说,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因此,苗族服饰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同样,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也与土家族人的生活与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土家织锦中的阳雀花就讲述着关于土家织锦女神西兰的美丽民间传说;还有一种专用于小孩摇窝盖裙上的纹样“台台花”,这种纹样呈三向围边的装饰样式,中心图案是一个抽象的虎头的二方连续,其来源是湘西土家族特有一种保护小孩,驱除白虎侵害的民间巫术活动——“赶白虎”。这些都说明手工艺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极为深层的民俗内涵。在展现手工艺的人文内涵时,为了不影响苗绣和织锦艺术品本体及其技艺的展示,可以充分利用那些具有流动性、开放性、过渡性的次要空间和虚空间,例如天花、地面、过道、拐角等范围相对不确定的空间。在较大面积的空间,可以采用投影设备播放与苗绣织锦艺术相关的民俗风情视频,使观众能够感受到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与文化气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展示在主体展品的附近,投影的视觉冲击力就不能太强,不可过度干扰观众对主体展品的注意力,要恰到好处地完成人文内涵和民俗风情的渲染效果。在一些较小和隐秘的空间,例如两个展区相连接的通道或者是拐角处,可以开辟一块相对安静的空间,设置若干互动虚拟点播系统,将与展品人文内涵相关的影片、画面解说,或者民间故事动画片等内容分类存储在里面,观众可以自由选择所要观看的内容,并可以采用耳机来播放声音,使观众能更完整和不受干扰地观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当然设计几个仅能容纳少数观众的小演播厅,也能起到相应的作用。总之,对手工艺人文内涵的展示要根据不同空间灵活利用数字媒体手段,做到既不喧宾夺主,又能提供相当的信息量,深化主题,烘托气氛的效果。

三、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应满足观众的体验需求

传统的展示方式认知模式十分单一,信息的传达方式是一个被动接收的过程,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人饱受信息刺激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现代人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追求“娱乐性”和“体验感”。同时,手工艺是一门依赖人的操作经验和技术才能实现的艺术,人在技艺中起主导作用,因此,观众的参与感与体验感在传统手工艺展示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些展览馆会采用邀请观众参与到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中来进行操作体验,这样的做法当然有其积极的意义。然而实际中受到展厅空间、观众人数、观展时间和操作难度的限制,这种方式多数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以苗绣和织锦来说,二者都是极为耗时和对技艺熟练程度要求很高的手工技艺,在观展的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让多数观众进行体验。这个时候,利用互动多媒体来设计操作体验模式显然是更为恰当的方式。织锦的工艺特点主要包含两个核心部分,一是通过对纹样的理解来选择经线和纬线的色彩及穿插次序,二是在织机上地实际操作的身体动作。数字媒体技术需要解决的就是让观众对两个核心技术内容进行操作体验。因此可以将体验设计成两个主要模块,一是由观众在多媒体操作界面上根据指导图形选择不同的经线和纬线的颜色,并控制经纬线穿插的顺序,用电脑生成由观众主动选择所计算出的图形效果,这个模块的功能是让观众理解织锦纹样的设计原理;二是建立一个传统织机织造的三维虚拟现实系统,支持观众主动操作旋转及伸缩画面,以满足全方位深入观察织机构造及织造过程的需求,利用动作捕捉设备捕捉观众的织造动作,让观众在屏幕上观察自己的动作实时生成的模拟动画,并随着织造动作的重复在屏幕上快速显示出观众先前选择的色彩经纬线逐步形成的纹样。这个技术需要精度较高的捕捉系统及动作差异化矫正技术以实现较好的观众参入体验。苗绣的工艺技术强调的是手指的精细动作,要通过数字媒体系统来实现操作体验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可以考虑用具有娱乐性的体验方式来增加观众观展的愉悦感。由于苗绣多是装饰于苗族人民服装上,而观众对传统苗族服饰往往有较强的兴趣,因此可以利用类似虚拟试衣系统的装置让观众快速体验穿上苗族服饰的效果。这个系统需要设置一个摄像头支持实时拍摄观众2D全身照或者捕捉实时动态,观众可以随意选择预存在系统中的不同苗族服饰,选择完毕后系统通过计算将随试衣者身形自动适配虚拟服装的大小。观众将方便快速地体验到换上苗族服饰的新鲜感,并且可以选择打印照片或者直接分享照片至网络公众平台。显示屏在没有观众使用时还可以播放与苗绣织锦相关的影片、动画等内容。这个系统在保护了实体展品不会由于触摸和试穿受到损坏的同时,又可以让较多的观众人群在较短时间内进行体验,增加了展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

四、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要遵循合理、适度的原则

数字媒体展示技术的出现弥补了传统实物展示中的许多不足之处,能够将大容量信息以更高效、更有吸引力的方式进行展示。但是,传统手工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展示应该始终重视对艺术文化知识的传播,不能一味地追求用短暂“眼球效应”来吸引观众,应该注重展示内容的可持续发展性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因此,只有在确定数字媒体技术能够拓展展示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的情况下才应该使用。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一种新技术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能够完全取代旧的技术模式,正如计算机的出现并没有取代纸笔,飞机的出现并没有替代轮船,技术并没有高低之分,而是适合于不同的对象和场合。同样,用传统展示方式能够达到展示效果,就没有必要非得用高新媒体技术来实现,毕竟传统展示方式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更低廉的价格和更便于维护。另外,在使用数字媒体展示技术时尤其要注意适度性。由于观众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而对动态对象的视觉加工尤其耗费人的精力。因此,数字媒体展示的设计应该尽量保持清晰、有序,引导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有效的内容上,并限制恰当的时间长度,避免过度展示导致注意力的疲惫和混乱。

五、结语

手工艺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编;价值;发展路径

河南省固始县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南北文化在这里交融荟萃,使该地域形成了兼收并蓄的文化特征。柳编手工技艺与花挑舞、灶戏、皮影戏、大鼓书等共同构成了固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韵味,在推动该县农村文化、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柳编工艺品是固始当地农民喜闻乐见的生活生产工具,柳编手工技艺也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手工技艺,它的产生、发展、兴盛始终与农耕文明同步。

1固始柳编手工艺的发展

1.1固始县柳编手工艺的发展阶段

1.1.1自发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前)。柳编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早期,那时的原始人就已采用具有韧性的植物制作各种容器和包装物。从奴隶社会到战国时期,柳编作为生活器具被普遍使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用柳条编成的杯、盘等,外涂以漆,称为“杯棬”。宋代人取杞柳的细条,“火逼令柔曲,作箱箧”。固始柳编所用材料就是杞柳,杞柳是我国最古老的种植作物之一,《诗经》中就有“无折我树杞”的诗句。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少年时代在临淮一带生活,曾在柳条生长地放牛,与当地群众栽插柳条,并用柳条编织过器物[1]。固始县的柳编手工艺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1.1.2缓慢发展阶段(1949—1986年)。固始县位于鄂、豫、皖3省交界处,大别山系与淮河在此交汇。这里山峦叠嶂、群峰隽秀,河流纵横、百舸争流,美丽的大自然孕育出固始县域丰富的柳编产业资源。该县有3个乡(镇)地处淮河、泉河、史灌河沿岸,由于滩涂、湿地多,十年九淹,自古便水患不断,农作物种不保收,却异常适宜杞柳的生长、繁衍,当地百姓便利用自然生长的柳条制作笆斗、簸箕、箱包等生活用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批善于柳编技艺的手工艺匠人,但匠人们也只是在农闲时才编些柳制生产生活用具及农业工具。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各级手工业合作事业的专管机构得以建立,柳编手工艺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直到1986年,固始柳编才有了明显起色,这主要得益于固始当地的一些外贸公司利用外贸出口权优势,到三河尖、往流等乡(镇)沿河地带给农户授以柳编工艺品技术、标准,待成品后统一收购、出口创汇。柳编生产经营很快形成一定规模,到1986年,三河尖的万正和把固始柳编带到广交会销售,固始柳编产品才得以走出国门[2],柳编手工艺才开始走向世界,得到更大范围内的传播与认可。1.1.3鼎盛发展阶段(1987—2020年)。1987年国家外贸体制改革开始,以固始县三河尖乡万正和为代表的柳编能手建立了乡办柳编厂,纷纷研制开发柳编新产品,并出口外销,柳编产业得以迅速发展。柳编出口带动当地农民利用低洼滩涂地大力种植杞柳,这就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为柳编产品编织提供了丰富的柳条资源,与柳编相关的企业迅速增加。2003年固始三河尖乡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评为“中国柳编之乡”;2006年“三河尖工艺”作为三河尖柳编产业的商标,正式被国家工商管理局注册;2008年6月柳编经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3];2011年固始三河尖镇被河南省工业信息化厅认定为工艺美术特色产业文化基地;2012年固始县被确定为省级柳编产品出口基地;同年9月固始华丰柳编荣获首届大别山旅游商品展销会金奖;2020年固始三河尖镇被命名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乡村。从2016年开始,柳编企业与时俱进,开通了电商平台,在郑州等大城市开办展销点,主营跨境电商业务,开启了“线上线下”一体销售模式,使得柳编手工艺也开始了从国内到国外的传播过程。柳编贸易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杞柳培育及种植、柳编产品制作与加工等相关上下游行业的发展,辐射相关产业人口多达20万,对当地的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固始柳编的企业数、编织人数、产值和出口创汇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柳编所带来的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图1、图2)。

1.2固始柳编手工艺的技术演变

固始柳编工序可谓严谨细致,柳编制品的生产全部采用手工制作,分为选料、浸泡、编织、熏蒸、晾晒等多个环节。杞柳的选料以伏天刚成熟的杞柳为最佳,将用料放入水中浸泡,使其变软,增加其强度,然后按照企业订单标准和规格进行编织,继而将编织出的成品清洁后进行熏蒸。为了防止产品发霉和变形,最后一步是对柳编产品进行晾晒以固定其形态。固始柳编造型高雅大方,体现出高超的工艺制作技术,蕴藏着丰富的人文沉淀和科技智慧。传统的柳编技艺有经编、立编、拧编3种编织技法。经编的特点是柳线结合,产品质密耐用。立编属于改革开放后的创新,突出纬少经多,产品立体感更强。拧编讲究造型的稀缺性和有限性,如近年来用大别山野生红藤编织的藤编产品就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总体来说,柳编制品经历了从生产工具向现代工艺制品的转变,编织技术从传统的立编、经编技艺向多材料复合编制技艺的转变,产品花色从单一色料向多种色彩转变[4]的这一过程,越来越受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固始柳编将传统编制技术与现代技术相融合,凭借劳动农民的睿智和匠心独运的技艺,借助多年的技术进步,自成体系,编制出各式各样、赏心悦目的手工工艺品。

2固始柳编手工艺发展价值及意义

2.1有利于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实用性”是手工艺创造的“载体”,这个“载体”承载了手工艺者的手工艺思维、创作目的、产品用途、价值。柳编手工艺生产生于当地特有的农业环境中,助力农事劳动,补充着农民的日常生活需要,与农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固始柳编是一项传统的手工技艺,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训练才能掌握技艺并熟练运用工具。千百年来,固始人民利用土生生长的柳条,仅依靠手工就编制出美观耐用的生产生活用具,成为我国中原地区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杰出代表。柳编倚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协同生产,这与天人合一的朴素农业文化思想完全契合。固始柳编从材料选用、技术应用到最终成品,整个过程完全以人力完成,天然的材料和质朴的心境,共同构成了手工艺美的本质性动力,给予工艺品以自然美的保证[5]。在一定程度上,柳编手工艺是一门无字语言,是一种经验性或者实践性的知识,类似詹姆斯·斯科特提出的米提斯的能力[6]。柳编手工艺品还具有浓郁的田间黄土气息、乡土情感情绪和清新脱俗的艺术风格,印记了当地当时的民俗民风和生活。柳编手工艺品的生产是人与自然一起工作,在编织中体会技艺传播的享受与自豪。柳编手工艺不仅使得农户依靠自己的勤奋和手艺增加了经济收入,而且整个编制过程还传达着通达而美妙的情愫。柳编手工艺中蕴含的理想主义和审美体系,是力学、技巧与美学的结合[7],承载着农民的思想信仰,满足了农民的精神追求。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解得不断深入,对人类遗产的一个重要阐释就是它是过去给我们的馈赠,是保护于当下、留给后世的礼物。

2.2有利于乡村社会稳定

从农民收入上看,外出务工数量和工资性收入增幅趋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空间较小。肺炎疫情的发生影响了农民工的充分就业,农民工外出务工受阻叠加上家庭经营收入受损,2020年第一、二季度农民收入增长低。从农村社会看,城市化正逐步侵蚀人类的文化生态空间,在乡村改造力量的驱使下,村落消失的速度加快,乡村人口和村庄数量还将持续减少,农村居民对村庄的归属感在不断下降,农村生活场所的功能逐渐丧失,村庄的社会生活缺乏活力,乡村社会“过疏化”,乡村成为社会学意义上的“空巢社会”。费孝通先生认为,手工艺生产的价值在于它配合于家庭、邻里等关系之中,又配合在农民生产活动之中,是支持完整生活的力量,而不是破坏生活活动的力量[8]。在我国,乡村手工艺种类繁多,有着滋养乡村生活的多元功能。固始县90%以上的柳编企业分布在村庄集镇,村落社会除了能够为柳编企业提供廉价的土地、劳动力和原材料外,更为重要的是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柳编的生产过程紧紧“嵌入”乡土社会,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与社会伦理确保柳编企业生产管理得以可能,“生于斯,长于斯”的熟人社会使得企业与农户、农户与农户之间相互依存,传递着世世代代的情感。柳编手工艺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生产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乡村群体性的生产活动,满足了村民生活与精神需求,凝结了村民敬畏自然、崇尚祖先的淳朴精神信仰,承载着乡村悠久的历史文化及民间习俗。柳编手工艺劳动不仅使农户实现了个人自我价值,获得了喜忧苦乐的生活体验和生命意义,更将手工劳动置于舞台中心,让农户获得一种劳动权利,让农村生产和农村生活保持密切的联系。每件工艺品的创作过程与交流过程,都是在共同劳动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多人亲密协作、相互交流信息的劳动过程,使得编织场所成为乡村新的公共空间和乡村文化传播的载体。在这里,村落信息持续不断地被制造和传播,共同构成了村落舆论和集体记忆。农户在一起拉家常、学技艺、挣钱花,参与村庄各种社会事务,化解邻里纠纷,编织熟人半熟人社会的亲朋关系网络,促进了人际关系和谐。2020年的肺炎疫情发生后,部分农户积极“宅”在农家院落,既可从事柳编手工艺赚钱,又可在田间劳动,农户“够自己吃就行”的理念保障了农产品供给,低密度人口、分户居住和清晰的自然边界使防疫风险低、隔离成本小。柳编企业和农户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以“微信”“抖音”“快手”等为载体搭建线上网络沟通平台,柳编企业向国外产品相关信息,真实、生动地展示柳编产品编织的各个环节,通过电话、微信群等形式提交订单;而农户在家足不出户地编织产品,一些返乡农民工也纷纷加入柳编队伍,有效缓解了肺炎疫情对社会民生的冲击。2020年7月,固始县域发生了严重程度超1998年的洪涝灾情,给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都造成了一定损失。但由于沿河低洼处用于蓄洪,种植的杞柳便在洪水中昂扬生长,农户在庄台上从事柳编生产自救。柳编手工艺成为社会危机的“缓冲器”“储备库”和“压舱石”。

2.3有利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当前产业和人口向城市集中造成部分乡村地区“空心化”或“空壳化”,乡村产业发展缓慢,传统手工艺日渐式微,必须以保护促生存、以生产带保护,使传统手工艺得以延续,并将产品不断推向市场,产生经济效益。固始柳编手工艺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收入,成为激发农户发展信心、激活当地产业的触发器。当前,由于农业产出有限,从事农村家庭经营获得经济收入仍然是农户重要的生计方式,在村庄内兼业更是增加收入多样性的重要手段。农户在农闲季节从事柳编产业能够增加家庭收益,弥补农业收入的不足。柳编产业是一二三产业充分融合产业,可以带动杞柳的培育与种植、柳条的加工与销售、柳编手工艺产品的制作与加工以及乡村旅游等相关上下游行业发展,促进相关产业大批人口就业。由于农户有着“不能脱离家庭”的特征,固始柳编企业大多开设在离农户居住地近的地方,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既能在生产基地编织,也可以把柳条材料带回家做,这种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极富人性化的“居家手工技能”的就业形式,让当地农户“不离乡、不离土、不离家”就能挣到钱,“人人搞柳编,家家抱金砖”。柳编的发展与农户实现了利益互嵌,柳编发展的生产、加工、包装和销售包括配套产品的生产都在乡村完成,既带动就业,也将利润更多地留在了乡村,一个编制工每天的收入在100~200元,当地农民从柳编发展中普遍获益。产业发展中产生的雇工也为能力不够的农户提供了获益的可能,农户用自家生产的柳条按订单从事编织,柳编企业能够整合乡村中的空巢老人、留守妇女等劳动力,解决半劳动力、弱劳动力以及贫困户等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助其重新获得来自社会的尊重和肯定,改变这一群体的家庭地位。柳编产业把农村劳动力留在田野,留在村庄,吸引了更多的农民工回乡,农村再次成为他们绚丽多彩的生活家园和具有活力的社会空间。2018年固始县出台了对从事柳编贫困户的以奖代补政策,如柳编收入达到3000元的奖1000元,全年最高奖3000元,以帮助贫困户实现精准脱贫。三河尖镇周郢村是该镇6个重点贫困村之一,柳编是其支柱产业,2020年全村总人口为1665人,在2016年就已实现稳定脱贫。仅在三河尖镇,就有2/3的农户通过柳编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柳编手工艺生产活动使该镇成功走上了乡村脱贫的发展道路。种植一片柳树、编织一件产品、链接一批农户、富裕一方百姓,这成为固始柳编产业的真实写照。

2.4有利于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

柳编手工艺首先体现在其生态价值上,它饱含尊重自然的价值意蕴。柳编手工艺具有深厚的文化土壤和广阔的应用空间,它不仅是一种生产方式,更是一种为生活服务的实用艺术,蕴藏着中国传统文化丰厚的审美价值。农户基于大自然的馈赠,运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出精湛的手工艺品。但手工艺的价值不在于其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不在于其精湛的工艺本身,而在于它尊重自然和适应自然的生存智慧[9]。柳编手工艺采用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协同、就地取材的生产方式,与自然进行持续、良性的互动,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重大。它以乡村为根基,不仅促进了乡村生产的发展,更将“工与艺”结合,将“德与美”相融,造物传统因此被激活,并辐射到人们生活的诸多方面。现代化农业是以高能源投入为代价的,而当前农业资源空间潜力有限,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让手工业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中重要的生产手段,恢复手工生产方式,能够解决工业文明发展带来的许多弊病。固始柳编手工艺所用的杞柳在河滩低洼地自然生长,不会受人工“强制干预”的影响,体现了对生物生命的尊重。在柳条生长过程中,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每年分两季收割,收割完后晾干水分、便于储存,用时再拿来浸泡去皮,而后用白色枝条编织,将柳条编成工艺品的过程不用油、不用电,编制成的工艺品纯天然、无污染、绿色环保,尤其是柳制品废弃后还可以回收再加工,资源可以循环利用,有利于人们低碳消费,满足国内外消费者崇尚自然、追求环保的新需求[10],重建了人们健康雅致的绿色生活方式。柳编产业把传统手工艺内在的生活传统、文化创造力与农户生活改善结合在一起,满足了民众高质量的生活需求。

3柳编手工艺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乡村手工艺人难以像从前一样凭借精湛的技艺维持和改善生活,民间柳编手工艺人年龄结构老化,年轻人外出务工,技术人才外流,从事柳编手工技艺的人逐年减少[11-13]。2020年12月,通过对三河尖镇周郢村3个村民组入户调查走访发现,在从事柳编业的农户中,50岁以上的占56%,35~49岁的占27%,22~44岁的占17%,其中女性从业者占71%。柳编业的编工培训需传、帮、带,而乡村组织和柳编厂并不开展集中培训,职业学校更没把柳编工艺纳入技能培训课程。对柳编手工艺的属性、基本特征、艺术价值的挖掘开发程度不够,互联网传播、宣介手段缺乏,现代艺术融入感不强,产品的创新性不显著,出口单价低,产品结构低端化,大部分出口企业依靠十年一贯的较低售价来获取订单。近几年来,全球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又严重影响了柳编产业的发展。2017年以前,出口市场主要在美国、日本及欧洲国家,但2019年中美贸易摩擦使得出口关税高达30%以上,出口欧美的订单大量减少,特别是2019年5月以后出口美国的柳编产品贸易量急剧下降,而进入2020春节前后,本该是柳编销售旺季,但全球疫情爆发加剧了柳编产业的出口创汇难度,柳编市场需求大幅缩减,销售成本大幅增加。

4柳编手工艺发展路径

4.1加大对柳编手工艺的文化研究

柳编手工艺是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地理标识性。建构可以承载文化记忆的特定空间,唤起人们乡愁记忆,建立柳编特色文化街、柳编特色文化村庄,可以吸引人才回归,助力乡村振兴。可以把新媒体作为重要载体服务于柳编文化的普及,综合运用网站、微博、微信、移动新闻客户端等传播方式,与固始县的根亲文化、淮河文化、信阳文化和茶文化融合,用“民俗影像”等记录方法,对传统柳编技艺进行详细的收集整理,利用虚拟手段重新演绎柳编手工艺,并根据这些数据资料复原柳编手工艺的完整工艺流程。同时,建立柳编博物馆、展览馆,布置陈列室,展出多年的柳编制品,研究柳编产业文化概念,谱写柳编之歌、柳编产业电视剧、柳编书籍,举办柳编大赛、柳编文化节,举办柳编工艺展示交流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柳编手工艺文化传播交流活动,把柳编文化打造成柳编手工艺的一张闪亮的名片。

4.2提高柳编手工艺的经济文化附加值

柳编手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显著的文化标识,已成为创意产业、时尚产业、设计产业、旅游产业重要文化资源。可搭建工艺产品设计、展示和销售平台,将传统工艺产品与当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不断积淀和吸收创新动能,不断融入新材料、新工艺、新需求,实现多元化发展。要大力发展柳条基地,将创意农业引入种植,打造柳条景观园,创新生产理念,改进编织工艺的流程,提高编制工艺的效率,借助文化创意,把柳编工艺品转换为一系列可满足文化消费者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民族特色、消费特点,在产品的设计、包装、深加工等方面进行研制创新,开发出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集艺术性、实用性于一体的适销对路的产品,打造不可复制、不可替代且能够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并富有生活情趣的多种编制工艺品。

4.3实施柳编手工艺人才教育战略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搭建城乡、校地、村企合作平台,将“借智”与“扶智”相结合,加大面向县外、省外、国外的宣传,让广大农户看到柳编手工艺的产业前景、非遗价值,树立发展信心。要普及柳编工艺文化相关知识,以人才培养为载体,以培训农户为抓手,帮助农户学习掌握传统柳编手工艺,激发农户的手工艺创造活力,形成相对集中的生产培训和交流展示的空间,挖掘、引进新产品,引进、培养具有美术、创意等专业特长的技术型人才,帮助产业从业者拓宽眼界、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尊重传统柳编手工艺人,广泛传播柳编手工艺的故事、文艺作品,制定对柳编传承人、编织能手的奖励办法,奖励柳编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立柳编创新工作室,加大对手工技艺保护的政策扶持力度,做好传承人名录体系建设与长期经费支持[7]。发挥科技、教育在柳编工艺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利用数字技术保存与博物展示宣传传统柳编工艺文化,让传统柳编工艺文化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唤起人们的兴趣与重视,建立灵活的社会参与机制,将柳编手工艺文化与个体生活连接起来,弘扬宁静守制的柳编乡村人文生态,培养年轻人对传统柳编手工艺的乡村情感。学校应开设柳编手工艺课程,开办柳编手工艺体验班、体验基地和体验活动,促进记忆传承。政府应设立柳编手工艺研究基地,培养柳编手工艺领域技术人才和研究人才,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强化艺术、素质教育,为柳编发展提供后备力量,增强社会对柳编手工艺的文化认同。

4.4提高柳编手工艺品消费效应

传统手工艺应该依靠其自身的生产发展能力来适应新挑战。随着人们艺术鉴赏理念和大众消费观念的提升,新技术的革新所带来的新型社会需求为传统手工艺发展提供了更为肥沃的土壤。实践证明,只要传统的消费需求足够旺盛,传统手工艺就会自然、持续性地发展。抓住文化旅游消费市场对手工艺品需求日益变大的机遇,利用固始县域旅游景点多的优势,把柳编工艺产品开发为旅游商品,开展柳编游、柳条创意园观赏、柳编产品展览体验,在商业区、历史街区、旅游景区等区域开设柳编手工艺体验中心,加强柳编手工艺与旅游市场之间的互动发展。发挥好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利用好广交会、世园会、农博会、农业嘉年华等国际和全国性平台,加大对品牌的展示和宣传推介,构建线上、线下营销网络,提升柳编手工艺产品的市场化、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程度。

4.5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进一步改善外部环境,继续秉承“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思路,立足国内大循环,对内在大城市设立销售门店,扩大销售柳编手工艺产品,引进有阵地、有渠道、有平台的知名电商企业和相关企业,加快发展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柳编手工艺的竞争新优势。对外瞄准国外市场,研究海外国家的风土人情、审美偏好与消费理念,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欧投资协定》国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15个国家、拉美、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相衔接,增加出口国家数量,通过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方式与海外客户实时交流,扩大柳编销售渠道和市场占有份额。挖掘柳编特色,保持传统柳编工艺流程的整体性和柳编核心技艺的真实性,把柳编这个具有中国元素的手工艺品推向世界,向世界展示我国民间手工艺品的精湛技法,传播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让柳编手工艺在世界文化之林扎根繁衍、散发光辉。

5结语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持续发展,农村劳动力不断外流,农户依靠手工艺来提高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当重视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挖掘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继往开来、综合创新,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固始县志编纂委员会.固始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2]周阳敏.回归式产业转移、跃迁式转型升级与速生式资源优化———固始柳编生态化、产业化和集群化案例研究[C]//中国工业经济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工业经济学会,2012.

[3]陈飞峰,梁昭华.陕北柳编文化特征研究[J].艺术科技,2015,28(2):187.

[4]高晶晶.浅谈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现状[J].新闻世界,2011(7):313-314.

[5]柳宗悦.民艺论[M].孙建君,黄豫武,译.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2.

[6]叶敬忠.没有小农的世界会好吗?———兼序《新小农阶级》中译本[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3):12-21.

[7]路璐,王思明.江苏民俗类农业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与保护对策研究[J].中国农史,2011,30(3):129-137.

[8]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9]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定、命名工作手册[M].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2005.

[10]王文忠.阜南县柳编产业的历史沿革及工艺发展[J].新闻世界,2011(7):312-313.

[11]固始县统计局.固始统计年鉴[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

[12]固始县统计局.固始统计年鉴[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2017.

手工艺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幼儿师范学校;美术教育;幼师手工教学;教学策略;教学内容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得以实现的,而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学的有效依据。当下新课程改革的开放性赋予教师对教学内容新的认识,也给予了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更多的自主权。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幼师生必须熟练地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如,他们在将来的工作实践中必然要制作大量的玩教具,或者进行幼儿园环境布置等工作,以更好地配合其他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这就要求手工教学与其他学科相联系。但幼师手工教学的教材内容是相对固定的,在一定程度上跟不上幼师教育的改革步伐和实际需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幼师手工教师要努力探索新时代下,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打破手工教学的常规内容,做到与时俱进,不局限于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适当设计内容,力求贴近生活,与幼儿园教学实际和其他学科相结合,使手工教学内容与时代接轨。美术教师要在合理驾驭教学内容、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针对当地教学资源情况、学生状况,选择适合学生学习能力、情感需求并与实际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符合幼儿园实际教学需求并与手工有关的教学内容。除此以外,美术教师还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把合适的教学内容引入课堂,促进学生发现、探索身边的事物。

一、手工课程中渗透优秀民间美术元素,充实教学内容

新课程改革把对艺术的学习视为一种文化的学习,而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这种艺术文化的学习必然包含各地域、各民族美术文化的内容。中国民间手工艺从古至今都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品类繁多且民族特色鲜明,有着十分雄厚的群众基础。民间手工艺所特有的乡土气息与单纯朴拙的艺术风格,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精华。笔者在十多年的幼师手工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证明将优秀的民间美术元素融入课程,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民族艺术的好奇与热爱,而且能够间接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幼师手工教学不但要传授民间手工艺的制作形式,还要在此基础上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民间艺术形式。首先,传统民间手工艺种类繁多、资源丰富,美术教师要有目的、合理地选择其中较为优秀而又适合幼师手工教学的内容,并加以适当改造后融入课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根据时代的发展把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进行巧妙的融合,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民族文化是那么贴近生活,从而拉近现代与传统的距离,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其次,发掘、整理地方资源,结合传统风俗用于教学实践,如泥塑、陶艺、面塑、风筝、花灯、草编、中国结、民族图案剪纸、染纸、民间玩具等都是很好的选择。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位于苏北地区,该地区是两汉文化的发祥地,徐州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在地理位置上又拥有南北交融的文化特色,有剪纸、糖人、风筝、汉画像石、刺绣、编织等多种民间美术形式,民俗艺术家众多。徐州地区的手工制作课程教学可立足于当地及周围地区,把具有地区特色的民间手工艺融入课程。民间手工艺越来越多地被人们关注,将其作为教学内容引入幼教美术课堂已成必然,所以幼师学校美术教师要善于挖掘民间手工艺,将其用于课堂教学。综上所述,在民间手工艺中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选择人们喜闻乐见的、健康、有趣且有实用功能的民间美术形式;另一方面,选择较易实现并与生活相贴近的内容,方便学生的制作,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

二、手工课程要增强实用性的教学内容,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幼师手工课堂教学内容与幼儿园实际教学工作需要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所学与所用不一致是目前幼师手工教学内容选择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长期以来,幼师手工教学在教学模式上一直沿用的是初等教育手工课的方式,而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实践性、职业技术性都难以体现,如何达到使学生学以致用的目标仍需要美术教师不断探索。实践证明,教学内容只有与生活相联系才能适应职业的需要。首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要明确幼师专业学生所掌握的手工知识必须为以后的教学实际服务,因此手工课程教学内容选择应以幼儿园的实际需要为依据。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体现出趣味性、可操作性,如,纸工类有折纸、剪纸、染纸、纸浮雕;粘贴画类有蛋壳拼贴、毛线碎布拼贴、麦秸谷物拼贴等;泥工造型类有紫砂泥、彩泥、橡皮泥、软陶等;此外,还有石头画、编织、废旧品利用;等等。只有依据际实选择内容,才能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熟练地掌握幼儿园中与手工相关的教学与指导工作。其次,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侧重点,在教授过程中要做到有的放矢。手工具有较强的群众性、实用性的特点,因而教学内容整体而言较为广泛。幼师学校的学生今后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学龄前儿童,掌握手工基本的制作方法是学好幼教手工的前提,所以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详略得当、重点分明。如,缝、补、钩、绣是辅助制作玩教具的方法,也是幼儿教师提升技能水平的重要途径,但其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存在安全性问题,总体来说在幼儿园中的应用相对较少,学生只作了解即可。而纸工、泥工、环保手工等是教学的重点,教师要精讲细解并要求学生多加练习,直至熟练掌握。此外,玩教具制作、区角设计与制作、幼儿园环境设计与制作等内容涉及手工综合技能,与幼儿的生活和学习、教师的教学密切相关,都是幼儿教师日常工作所必备的职业技能。最后,幼师的手工教学与其他学科密切相连、不可分割。在幼儿园的实际教学中,手工教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教授的不仅是与手工相关的内容和知识,更多的是以被幼儿乐于接受的形式,作为教辅工具的制作与其他学科紧密相连。如,教授幼儿认识图形时,可利用塑料板、纸板等材料进行各种形状的拼贴;在认识动物时,可利用彩泥制作狮子、老虎、大象等各种有趣的动物造型;在学习数学时,可利用纽扣、珠子、豆粒等材料和布工工艺相结合,制作出各种与认识数字有关的益智玩具;在户外活动、体育教学中,可利用废弃的纸箱、纸板等材料配合各种彩卡等装饰物进行大型体育类玩具的制作;等等。“在教学中,学校应给学生提供专门进行环境创设训练的实训室,让学生按照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分角区进行设计布置,同时还应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到幼儿园见习或实习,不断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所学的手工制作知识技能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①

三、手工课程教学中融入新材料、新理念,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幼儿时期是人类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阶段之一,而手工是培养幼儿创造意识、探索精神的最佳方式和有效途径之一。随着当今社会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创新教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因此,幼师手工的教学内容也应做到紧跟时代步伐,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幼师手工教学的内容应体现出时代的特色,要结合幼儿发展的特点以更加灵活多变的形式来展现。面对一些相对滞后于时展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发挥创造精神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改造,还要凭借探索精神寻找、挖掘符合时展的新内容。如,在学习民族特色手工艺时,也可以赋予这一内容新的时代气息。如,传统的泥工教学用的只是紫砂泥或橡皮泥,而如今泥塑材料的种类日益丰富,出现了彩泥、超轻黏土、软陶等新型材料。这些新型材料的质感更新鲜、色彩更多变,让学生感觉到传统艺术的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时尚。由此可见,材料的创新、理念的更新势必会促进手工教学实现新的发展。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要想时时创新,教师的思想首先要新。手工课程紧随时代,主要体现在对手工创意的探究、对生活中材料的探索上,因为手工需要借助材料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当今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新的手工制作形式即DIY,DIY是英文“DoItYourself”的缩写,是一种主动的设计、制作行为,简单地说就是自己动手制作。它是当下比较时尚和新颖的理念,倡导自主设计,崇尚手工精神。DIY方式本身就是对手工精神的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它逐渐成为追求个性、情感的代名词。现代的网络技术发展迅猛,信息的传递变得更加便捷,人们借助网络平台便可将自己的作品、制作的经验、发现的新材料等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与更多的人交流、分享。DIY提倡废旧品利用,倡导环保节能,使“人人动手做设计”成为可能。DIY以其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方式为手工精神注入了时代元素,传承了当今时代的手工精神。我国目前大力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办低成本、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幼教努力的方向。目前,我国幼儿园比较典型的节约行为主要体现在鼓励、提倡幼儿园教师自制玩教具(自制玩教具是相对于需要花钱购买的商品化玩教具而言的,主要指幼儿园教师利用材料自己动手制作的玩具与教具)。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幼儿园园本课程的不断推进,也使幼儿园迫切需要开发园本课程的相关教育资源,从而要求教师大量自制玩教具。自制玩教具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因为它可以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和各类教育活动的需要出发进行制作,适用的领域更加广泛,同时它也是幼儿教师专业技能的体现。DIY这种“自己动手做”的精神恰恰与幼儿教师自制教学玩具和“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自制玩教具这一教学内容在幼师教学中虽属于手工课程的内容,但是在幼儿园实践教学中更多地用于制作教辅工具,它是教师利用身边能够收集到的各种材料并根据教学和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的一种玩教具的设计加工、改造制作。由于玩教具制作具有随机性、富有创造性,所以它的可操作范围更大,也给了幼儿教师更多的发挥空间。DIY和自制玩教具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紧随时代潮流,及时反映当下的需求,从而体现现代教育理念;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创造性,其制作的目的更有针对性;在制作过程中所采用的材料都来自身边,因此制作出来的玩具也各具地方特色,在节约成本和资源的同时也弘扬了民间文化。

作者:邵雪原 单位: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刘吉平.高师美术教育中引入民间美术内容的意义.民族艺术研究,2009(6).

手工艺论文范文篇5

论文关键词:漆的个性工艺性绘画的共性

论文摘要:当前漆画界存在着两种极端倾向:1.否定漆画的传统工艺性,片面追求“纯绘画性”,致使漆画失去其特色而慢慢走向消亡。2.以炫耀技法为主,材料堆砌,使漆画的艺术水平下降,不能与时代和国际接轨。本文从几个角度论述了只有将漆的个性与绘画的共性两者完美结合,才能达到漆画之美的境界。

漆画是以天然漆为主要媒介而进行的绘画创作。它属现代漆艺中的一部分,是从中国古代传统漆艺中脱胎而来的。漆画真正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画种还要从越南磨漆画说起。早在20世纪30年代,印度支那美术学院的师生们开始尝试把漆艺技法与绘画相结合。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越南出现了一批反映民族独立解放运动和人民生活的作品,从此越南磨漆画走进了现代绘画领域。20世纪60年代初,越南磨漆画首次在中国展出,使中国艺术家们从中受到了启示。他们学习传统漆艺技法,不断从民间艺术中汲取养分,并赋予其崭新的构想和独特的创造力,在漆板上表现现实生活、传达现代观念,终于使中国的漆画脱胎成为一个新的独立画种。

当前,世界各国的漆艺家都在研究漆的现代性,探讨漆的可能性。中国漆画作为一个新兴的画种也同样面临着如何使其现代化而又保持其特色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漆画界存在着两种错误的倾向:1.否定漆画的传统性、工艺性而片面追求“纯绘画性”,致使漆画失去了其特色而慢慢走向消亡。2.以炫耀技法为主,材料堆砌,使漆画的艺术水平下降,不能与时代和国际接轨。漆的个性与绘画的共性两者完美结合,才能达到漆画之美的境界。漆的个性是指漆画的工艺性,绘画的共性是指漆画的绘画性。

一、工艺性

漆画独特的材质和独特的工艺所形成的独特的视觉美是漆画的魅力所在,是漆画的优势。日本著名陶艺家八木一夫说过:“纯绘画是用颜料进行创作,而工艺美术是用工艺材料和技法去搞艺术创作。在创作时首先想到的是它的工艺,如果不懂材料、技法、工艺或不对它进行研究,搞创作只不过是一句空话。”漆材料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综合性,它可髹、可描、可镶、可磨、可刻、可堆、可雕。

1.漆的物理特征

漆树生活在繁茂的亚热带原始森林中。在劳作中,远古的祖先们发现,从漆树上分泌出来的树液——漆,既可以保护胎型又可美化器物,从此揭开了中国漆艺史的序幕。日本发现的绳文时期的漆木梳大约在六千年前,比中国晚一千年左右,这证明了中国是最早发现和使用漆的国家,这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之一。

2.漆材料的自然美对人的视觉及心理的感受

天然漆是一种很高级的材料。干燥后的天然漆经过打磨和推光后,具有一种其它材料所没有的赏心悦目的光泽。它光可鉴人、润如肌肤,触摸起来温暖而滑润。无论是从视觉上,还是从触觉上均给人以很舒适的感觉。而人生理上的愉悦往往会转换成心理上的美感。天然漆本色为棕红色,它给人以温暖、亲切、质朴之感。黑漆代表了漆最为本质的美学特征,漆黑是黑的极致。正如吴冠中先生所说:“素白的宣纸与墨黑的漆都极美,朴素大方之美是我国传统艺术栖止的温床”。朱红漆极具华彩而又沉稳,且经久不变色,代表着喜庆吉祥和安康。

3.漆的人工美

中国传统漆艺技法渊源流长,仅明代黄大成所著《髹饰录》就记载上百种漆艺技法。概括地讲,漆画技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利用漆的粘性可以粘贴天然美材

漆呈现棕褐色,即使调成色漆它也不会很鲜亮。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人们用蛋壳来代替漆画中的白色。白色蛋壳在黑漆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洁白可爱。

螺钿。在光线的照耀下能发出有如宝石般的五彩光,它可以弥补漆画中色彩的不足。

镶嵌金银片。将打磨推光的金银片镶嵌在漆板上,它会在画面里显得十分夺目。

除了以上材料之外,还可以根据画面的需要镶嵌其它材料。日本著名漆艺家高桥节郎就将自己珍藏多年的昆虫标本镶嵌在自己的作品中,以增加画面的艺术效果。

(2)利用漆的半透明性产生一种朦胧美

漆是一种半透明状的液体,通常用它来罩金属粉,可使画面中的色彩既有变化又协调统一,从而产生一种朦胧之美。

(3)莳绘

这种技法源于唐代,后传入日本,主要是在漆胎上施以金属粉或色漆粉,然后打磨推光。金属的光泽与漆的光泽交相呼应、相得益彰,显得金碧辉煌。

(4)沈金

早在我国西汉时期的漆器上就出现过这种技法,1315年传入日本。打磨推光后的漆板乌黑铮亮,本身就是一件绝好的艺术品。在漆板上用刀刻针划,再戗金银或色漆,金银的光泽与漆的光泽相互对应更显得富丽堂皇。也可加入一些天然美材以丰富画面的色彩,呈现出铁线银钩、单纯明快的画面。

二、绘画性

漆画具有双重属性,即纯艺术性和工艺性。对于漆画而言,其艺术性的创造是首要的。

1.漆画是通过漆这一媒材来表现的绘画艺术

美国艺术理论家杜安·普雷布尔在《艺术形式》一书中写到:“一件艺术品是运用某种媒介,通过人类的技巧构成的某种观念的审美表现,媒介是艺术创作所使用的材料,如果某一种媒介使用得非常完美,把我们的感受扩展到了超越普通的意识,那么媒介的这种特殊的使用方法就可以视为艺术。”漆画正是通过“漆”这一媒材而进行的绘画艺术。

乔十光先生的漆画《水乡》以漆为黏粘合剂,用蛋壳镶嵌表现出了中国江南的白色房子,漆黑的屋顶,银灰色的水天,使画面呈现出一个黑白灰的世界,诗一般的意境,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乔先生将漆的材料美、人工美,用最恰当的艺术形式发挥出来。

2.漆画具有一切纯绘画的共性

人类美感意识是在满足生存需求的手工艺术中萌生的。纯艺术绘画这一概念也是在文艺复兴时期才被确定的。美国艺术评论家杜安曾说过:“假如你对某种事物有过强烈的体验,而且想和他人分享这一体验,就已开始了艺术的创作(表现和宣泄)。……一种艺术的感受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大的愉快,可以创造出一种近乎宗教感受的情感。”现代人对纯艺术共性的要求是它既要有个性的精神意蕴,又要有视觉形式美感,是作者对生活体验的再现,其目的是升华人类的精神。中国的漆画是精神创造的产物,所以它也必然具有一切纯艺术的共性以及作用和目的。

乔十光先生的漆画《信徒》描绘了三个虔诚信教的藏女。黑漆的神秘感与宗教的神秘有机地融为一体,体现出了信徒虔诚的心态,捉住了漆本身的内在精神,同时也揭示了其与人的心灵的联系。他通过美的艺术形式和材料的精神内涵,创造了比它们自身更深刻的精神和意境。

3.从绘画角度来说,漆画有着与自身相适应的表现范围

(1)构图

漆画的构图由于受到漆与工艺的限制,一般来讲比较适合表现二维空间的平面构图,构图的平面性有利于漆画色彩造型的平面处理。此外,漆画的构图也比较讲究画面的视觉和心理上的对比和均衡。例如疏与密的对比、直线与曲线的对比,以及多样性的均衡与统一;形象处理富有次序感、节奏感。“计黑当白”在漆画中的运用也是很重要的,它是传统中国画处理空间的观念在漆画中的运用。曾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的漆画《拉网》是郑力为先生的作品,他选用了平面无透视构图,将主观想象与客观实际巧妙地联系在一起。面积不等的黑与红的对比给人以心理的平衡,画面中曲线与直线的对比,渔女拉网规律化的节奏美,都突出了漆画的构图特点。

(2)造型

主要是以与构图相适应的平面装饰造型为主,以渲染和平涂相结合来表现结构。它更适合东方的平面化无透视的、富于主观想象的造型方法。从生活的原形中提炼,再运用主观想象的语言进行艺术再现。要求结构清晰明确,同时也要注意实形与虚形的关系。

(3)色彩

经过加工后用来调制色漆的透明漆不可能调出很鲜亮的色漆,也不可能像油画那样表现很微妙的色彩变化。漆画的色彩特点是以平涂为主,追求色彩单纯明快的艺术效果。代表中国古代漆艺最高成就的汉代漆器,红与黑是它最具代表性的色彩符号。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正是运用红黑两色创造出了灿烂的漆文化。黑漆是世界上最美的黑,而且它还具有很大的包容性。除了黑漆很容易与各种色彩形成协调关系外,也可与金银相配。金属的光泽与漆的光泽浑然一体,素白的蛋壳与黑漆的对比既醒目明快而又素雅,具有七彩宝石光的螺钿在黑漆的衬托下更加绚丽多彩。总之,漆可以赋予一切天然美材以丰富的色彩,使漆画具有一种独特的视觉美。

4.意境之美是漆画的灵魂

机械地反映外界景物或直露无遗地宣泄内心情感都不能成为美的艺术,只有将虚实统一,情景交融,使审美的主客体融为一体,才能产生美的艺术、美的意境。美学家们把它视为评判艺术作品成败的尺度。笔者认为美的意境应该是一切绘画艺术所追求的灵魂。漆画的意境是通过漆的材料美、工艺美以及美的艺术形式构图、色彩、造型等诸多因素来体现的。

三、漆的个性与绘画共性的关系

一幅好的漆画应该是漆的个性与绘画共性的完美结合。

只强调工艺性不讲究艺术性的是工匠。美国艺术评论家杜安对手工艺人(工匠)与手工艺术家的评判是这样说的:“手工艺人常常把自己分为两类,一部分人只是为了设法谋生,而制作别人喜欢的工艺品。另一部分是手工艺术家,他们怀有更远大的目标,要制作出有艺术特色的工艺品,这第二部分人倾向于在设计创新和媒介用法方面做开路先锋。”就此我们推论:工匠是为别人而制作,他们往往是保守的;而艺术家是为自己而创作,他们勇于创新,是开路先锋。一些人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大量地生产和模仿那些审美趣味不高和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他们往往为了掩饰其艺术水平的不足,而过分地在工艺上下“功夫”,以炫耀技艺为主。笔者认为,漆画是具有特殊属性的绘画,它的材料美和工艺美是蕴藏于绘画性之中的,其艺术性的追求是首要的。因为人们在欣赏它的精神意义时,往往超越了工艺的本身。意境是一切艺术也是漆画的灵魂。所以过分强调工艺不讲究艺术性,不加强对漆艺精神内涵的开发,中国的漆画就不能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无法与国际接轨。引用杜安的一句话:“单纯的手工技法是不能成为艺术的。”

过分追求“绘画性”而忽视了其工艺性,会使漆画失去其独特魅力而渐渐走向消亡。当今工艺美术已争得了与纯绘画同等的地位,这一点在国际上已被公认。乔十光先生说过:“漆画作为一个画种必然要有材料的限定,必然要有自身不可取代的独特性,否则画种的地位就很难巩固。”“离开了材料、离开了技法而空谈艺术奢论精神,艺术精神都往往会落空。”在我国漆画界同样也存在着另一种错误的倾向,那就是否定工艺、否定传统,追求所谓的“绘画性”。例如用漆来模仿油画、水墨画、版画等。由于漆材料与油画材料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所以只能用廉价的化学漆聚安酯等材料来代替。结果使其既不像漆画也不像油画,不伦不类,完全丧失了漆的朴实淳厚的美感和特色。任何一门艺术都有它赖以生存的优势,没有特色的艺术就不是精彩和成功的艺术。只有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漆的语言优势,突出它的材料美、人工美才是最明智的选择。一个画种一旦失去了其特色,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会使漆画这一新兴的画种得而复失或逐渐走向消亡。

只有将工艺性和绘画性完美地结合,才能真正达到漆画之美的境界。漆画是漆工艺与绘画结合的产物。它的特点决定了漆画家要具有漆工艺和绘画两个方面的素质。漆与画的统一、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是一个漆画家毕生追求的目标。

四、对中国漆画未来的展望

手工艺论文范文篇6

论文摘要:当前漆画界存在着两种极端倾向:1.否定漆画的传统工艺性,片面追求“纯绘画性”,致使漆画失去其特色而慢慢走向消亡。2.以炫耀技法为主,材料堆砌,使漆画的艺术水平下降,不能与时代和国际接轨。本文从几个角度论述了只有将漆的个性与绘画的共性两者完美结合,才能达到漆画之美的境界。

论文关键词:漆的个性工艺性绘画的共性

漆画是以天然漆为主要媒介而进行的绘画创作。它属现代漆艺中的一部分,是从中国古代传统漆艺中脱胎而来的。漆画真正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画种还要从越南磨漆画说起。早在20世纪30年代,印度支那美术学院的师生们开始尝试把漆艺技法与绘画相结合。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越南出现了一批反映民族独立解放运动和人民生活的作品,从此越南磨漆画走进了现代绘画领域。20世纪60年代初,越南磨漆画首次在中国展出,使中国艺术家们从中受到了启示。他们学习传统漆艺技法,不断从民间艺术中汲取养分,并赋予其崭新的构想和独特的创造力,在漆板上表现现实生活、传达现代观念,终于使中国的漆画脱胎成为一个新的独立画种。

当前,世界各国的漆艺家都在研究漆的现代性,探讨漆的可能性。中国漆画作为一个新兴的画种也同样面临着如何使其现代化而又保持其特色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漆画界存在着两种错误的倾向:1.否定漆画的传统性、工艺性而片面追求“纯绘画性”,致使漆画失去了其特色而慢慢走向消亡。2.以炫耀技法为主,材料堆砌,使漆画的艺术水平下降,不能与时代和国际接轨。漆的个性与绘画的共性两者完美结合,才能达到漆画之美的境界。漆的个性是指漆画的工艺性,绘画的共性是指漆画的绘画性。

一、工艺性

漆画独特的材质和独特的工艺所形成的独特的视觉美是漆画的魅力所在,是漆画的优势。日本著名陶艺家八木一夫说过:“纯绘画是用颜料进行创作,而工艺美术是用工艺材料和技法去搞艺术创作。在创作时首先想到的是它的工艺,如果不懂材料、技法、工艺或不对它进行研究,搞创作只不过是一句空话。”漆材料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综合性,它可髹、可描、可镶、可磨、可刻、可堆、可雕。

1.漆的物理特征

漆树生活在繁茂的亚热带原始森林中。在劳作中,远古的祖先们发现,从漆树上分泌出来的树液——漆,既可以保护胎型又可美化器物,从此揭开了中国漆艺史的序幕。日本发现的绳文时期的漆木梳大约在六千年前,比中国晚一千年左右,这证明了中国是最早发现和使用漆的国家,这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之一。

2.漆材料的自然美对人的视觉及心理的感受

天然漆是一种很高级的材料。干燥后的天然漆经过打磨和推光后,具有一种其它材料所没有的赏心悦目的光泽。它光可鉴人、润如肌肤,触摸起来温暖而滑润。无论是从视觉上,还是从触觉上均给人以很舒适的感觉。而人生理上的愉悦往往会转换成心理上的美感。天然漆本色为棕红色,它给人以温暖、亲切、质朴之感。黑漆代表了漆最为本质的美学特征,漆黑是黑的极致。正如吴冠中先生所说:“素白的宣纸与墨黑的漆都极美,朴素大方之美是我国传统艺术栖止的温床”。朱红漆极具华彩而又沉稳,且经久不变色,代表着喜庆吉祥和安康。

3.漆的人工美

中国传统漆艺技法渊源流长,仅明代黄大成所著《髹饰录》就记载上百种漆艺技法。概括地讲,漆画技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利用漆的粘性可以粘贴天然美材

漆呈现棕褐色,即使调成色漆它也不会很鲜亮。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人们用蛋壳来代替漆画中的白色。白色蛋壳在黑漆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洁白可爱。

螺钿。在光线的照耀下能发出有如宝石般的五彩光,它可以弥补漆画中色彩的不足。

镶嵌金银片。将打磨推光的金银片镶嵌在漆板上,它会在画面里显得十分夺目。

除了以上材料之外,还可以根据画面的需要镶嵌其它材料。日本著名漆艺家高桥节郎就将自己珍藏多年的昆虫标本镶嵌在自己的作品中,以增加画面的艺术效果。

(2)利用漆的半透明性产生一种朦胧美

漆是一种半透明状的液体,通常用它来罩金属粉,可使画面中的色彩既有变化又协调统一,从而产生一种朦胧之美。

(3)莳绘

这种技法源于唐代,后传入日本,主要是在漆胎上施以金属粉或色漆粉,然后打磨推光。金属的光泽与漆的光泽交相呼应、相得益彰,显得金碧辉煌。

(4)沈金

早在我国西汉时期的漆器上就出现过这种技法,1315年传入日本。打磨推光后的漆板乌黑铮亮,本身就是一件绝好的艺术品。在漆板上用刀刻针划,再戗金银或色漆,金银的光泽与漆的光泽相互对应更显得富丽堂皇。也可加入一些天然美材以丰富画面的色彩,呈现出铁线银钩、单纯明快的画面。

二、绘画性

漆画具有双重属性,即纯艺术性和工艺性。对于漆画而言,其艺术性的创造是首要的。

1.漆画是通过漆这一媒材来表现的绘画艺术

美国艺术理论家杜安·普雷布尔在《艺术形式》一书中写到:“一件艺术品是运用某种媒介,通过人类的技巧构成的某种观念的审美表现,媒介是艺术创作所使用的材料,如果某一种媒介使用得非常完美,把我们的感受扩展到了超越普通的意识,那么媒介的这种特殊的使用方法就可以视为艺术。”漆画正是通过“漆”这一媒材而进行的绘画艺术。

乔十光先生的漆画《水乡》以漆为黏粘合剂,用蛋壳镶嵌表现出了中国江南的白色房子,漆黑的屋顶,银灰色的水天,使画面呈现出一个黑白灰的世界,诗一般的意境,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乔先生将漆的材料美、人工美,用最恰当的艺术形式发挥出来。

2.漆画具有一切纯绘画的共性

人类美感意识是在满足生存需求的手工艺术中萌生的。纯艺术绘画这一概念也是在文艺复兴时期才被确定的。美国艺术评论家杜安曾说过:“假如你对某种事物有过强烈的体验,而且想和他人分享这一体验,就已开始了艺术的创作(表现和宣泄)。……一种艺术的感受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大的愉快,可以创造出一种近乎宗教感受的情感。”现代人对纯艺术共性的要求是它既要有个性的精神意蕴,又要有视觉形式美感,是作者对生活体验的再现,其目的是升华人类的精神。中国的漆画是精神创造的产物,所以它也必然具有一切纯艺术的共性以及作用和目的。

乔十光先生的漆画《信徒》描绘了三个虔诚信教的藏女。黑漆的神秘感与宗教的神秘有机地融为一体,体现出了信徒虔诚的心态,捉住了漆本身的内在精神,同时也揭示了其与人的心灵的联系。他通过美的艺术形式和材料的精神内涵,创造了比它们自身更深刻的精神和意境。

3.从绘画角度来说,漆画有着与自身相适应的表现范围

(1)构图

漆画的构图由于受到漆与工艺的限制,一般来讲比较适合表现二维空间的平面构图,构图的平面性有利于漆画色彩造型的平面处理。此外,漆画的构图也比较讲究画面的视觉和心理上的对比和均衡。例如疏与密的对比、直线与曲线的对比,以及多样性的均衡与统一;形象处理富有次序感、节奏感。“计黑当白”在漆画中的运用也是很重要的,它是传统中国画处理空间的观念在漆画中的运用。曾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的漆画《拉网》是郑力为先生的作品,他选用了平面无透视构图,将主观想象与客观实际巧妙地联系在一起。面积不等的黑与红的对比给人以心理的平衡,画面中曲线与直线的对比,渔女拉网规律化的节奏美,都突出了漆画的构图特点。

(2)造型

主要是以与构图相适应的平面装饰造型为主,以渲染和平涂相结合来表现结构。它更适合东方的平面化无透视的、富于主观想象的造型方法。从生活的原形中提炼,再运用主观想象的语言进行艺术再现。要求结构清晰明确,同时也要注意实形与虚形的关系。

(3)色彩

经过加工后用来调制色漆的透明漆不可能调出很鲜亮的色漆,也不可能像油画那样表现很微妙的色彩变化。漆画的色彩特点是以平涂为主,追求色彩单纯明快的艺术效果。代表中国古代漆艺最高成就的汉代漆器,红与黑是它最具代表性的色彩符号。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正是运用红黑两色创造出了灿烂的漆文化。黑漆是世界上最美的黑,而且它还具有很大的包容性。除了黑漆很容易与各种色彩形成协调关系外,也可与金银相配。金属的光泽与漆的光泽浑然一体,素白的蛋壳与黑漆的对比既醒目明快而又素雅,具有七彩宝石光的螺钿在黑漆的衬托下更加绚丽多彩。总之,漆可以赋予一切天然美材以丰富的色彩,使漆画具有一种独特的视觉美。

4.意境之美是漆画的灵魂

机械地反映外界景物或直露无遗地宣泄内心情感都不能成为美的艺术,只有将虚实统一,情景交融,使审美的主客体融为一体,才能产生美的艺术、美的意境。美学家们把它视为评判艺术作品成败的尺度。笔者认为美的意境应该是一切绘画艺术所追求的灵魂。漆画的意境是通过漆的材料美、工艺美以及美的艺术形式构图、色彩、造型等诸多因素来体现的。

三、漆的个性与绘画共性的关系

一幅好的漆画应该是漆的个性与绘画共性的完美结合。

只强调工艺性不讲究艺术性的是工匠。美国艺术评论家杜安对手工艺人(工匠)与手工艺术家的评判是这样说的:“手工艺人常常把自己分为两类,一部分人只是为了设法谋生,而制作别人喜欢的工艺品。另一部分是手工艺术家,他们怀有更远大的目标,要制作出有艺术特色的工艺品,这第二部分人倾向于在设计创新和媒介用法方面做开路先锋。”就此我们推论:工匠是为别人而制作,他们往往是保守的;而艺术家是为自己而创作,他们勇于创新,是开路先锋。一些人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大量地生产和模仿那些审美趣味不高和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他们往往为了掩饰其艺术水平的不足,而过分地在工艺上下“功夫”,以炫耀技艺为主。笔者认为,漆画是具有特殊属性的绘画,它的材料美和工艺美是蕴藏于绘画性之中的,其艺术性的追求是首要的。因为人们在欣赏它的精神意义时,往往超越了工艺的本身。意境是一切艺术也是漆画的灵魂。所以过分强调工艺不讲究艺术性,不加强对漆艺精神内涵的开发,中国的漆画就不能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无法与国际接轨。引用杜安的一句话:“单纯的手工技法是不能成为艺术的。”

过分追求“绘画性”而忽视了其工艺性,会使漆画失去其独特魅力而渐渐走向消亡。当今工艺美术已争得了与纯绘画同等的地位,这一点在国际上已被公认。乔十光先生说过:“漆画作为一个画种必然要有材料的限定,必然要有自身不可取代的独特性,否则画种的地位就很难巩固。”“离开了材料、离开了技法而空谈艺术奢论精神,艺术精神都往往会落空。”在我国漆画界同样也存在着另一种错误的倾向,那就是否定工艺、否定传统,追求所谓的“绘画性”。例如用漆来模仿油画、水墨画、版画等。由于漆材料与油画材料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所以只能用廉价的化学漆聚安酯等材料来代替。结果使其既不像漆画也不像油画,不伦不类,完全丧失了漆的朴实淳厚的美感和特色。任何一门艺术都有它赖以生存的优势,没有特色的艺术就不是精彩和成功的艺术。只有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漆的语言优势,突出它的材料美、人工美才是最明智的选择。一个画种一旦失去了其特色,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会使漆画这一新兴的画种得而复失或逐渐走向消亡。

只有将工艺性和绘画性完美地结合,才能真正达到漆画之美的境界。漆画是漆工艺与绘画结合的产物。它的特点决定了漆画家要具有漆工艺和绘画两个方面的素质。漆与画的统一、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是一个漆画家毕生追求的目标。

四、对中国漆画未来的展望

手工艺论文范文篇7

艺术设计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这一学科特点决定了其必须面向社会、服务社会。而服务社会就必须融入社会,深入到生产、建设、服务、流通等第一线。中国社会本质上依然是一个农耕文明体。据调查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约12亿人口,其中9亿是农民,占到75%。经过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大发展,现在近14亿人口,依然有9亿农民,占到64%而且,这些农民,他们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人际伦理结构,和几百年前,几千年前,并无本质区别。而城市人口,绝大多数也是通过近代农民进城务工,或者考学、参军等途径来到城市。他们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价值观等,也依然保留着农民的烙印。这些根深蒂固的落后观念,尤其是文化思想观念的落后,是当前制约贫困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从大体上来说,农民思想落后、观念陈旧、陋习严重、惰性也很大,加之文化欠缺、自身造血不足,贫困在所难免。高校艺术设计精准扶贫旨在从技术层面和文化产业层面给予农民的帮助。技术扶贫同文化产业扶贫是一种渐进式的可持续发展的扶贫路径,技术扶贫为文化产业扶贫提供条件。文化产业扶贫,从策划到品牌,从资本到产品,从商业到农业,建立起一整套可持续的协作式社会创新体系。从修复乡村风貌、开发文创产业、吸引年轻人回乡、转变他们消极落后的传统文化观念、增强致富本领和文化自信始,到参与掌握其经济项目的运作能力、法律政策的理解能力和市场经济适应(生存)能力,激发农村社会的内在活力终。因此,文化产业扶贫是改造贫困文化、遏制返贫现象、阻止贫困代际传递、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关键和根本,[2]最终实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艺术设计扶贫一方面是“技术扶贫”,但更重要的是“文化产业扶贫”、“技术扶贫”,可以通过培训、帮扶、传承和挖掘非遗技能,使贫非遗技能得到传承、保护和发展(往往是独特的原生态文化得以保存),保护手艺人的生存底线,促进自身造血功能,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是“文化产业扶贫”通过文化资源IP的挖掘和文化创意产品研发继而开发文创产业,这样,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更好地服务和推动经济持续发展,遏制返贫现象、阻止贫困代际传递,促进文旅产业以达到乡村振兴的目的。

二、艺术设计是文化扶贫的重要手段

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人,人在本质上是文化的存在物,人正是通过对自己生存发展方式的不断设计,社会得以进步。设计才终将成为一种文化,而文化也必然成为设计之魂。近年来,中央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与文化扶贫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和法律法规,对推动文化扶贫,尤其是文化事业扶贫起到了促进作用。如2015年12月,文化部等七部委印发《“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将文化扶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7年6月,文化部的《“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中提出要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2]文化,它包括了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学、艺术等;社会生活方面,如集体组织、伦理道德、制度法规、经济关系等;物质生活方面,如饮食起居、风俗习惯等。艺术设计是文化扶贫的重要手段,当前艺术设计扶贫的主要做法是通过文化产业扶贫。各地党政有关部门出台了相关政策以及下拨扶持资金,譬如通过文化活动、电子商务、企业、非遗传承等和农村农民农产相结合,实施文化+旅游开发文化产业项目,带动贫困户脱贫取得一定成绩。

三、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精准扶贫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的现状是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精准扶贫还严重滞后表现在:(一)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精准扶贫体系建设滞后。高校设计艺术学科,近几年有了较大发展,逐渐建成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有用人才的学科体系,但是随着国家号召乡村振兴、精准扶贫,艺术设计学科在精准扶贫上行动缓慢甚至滞后,远远不能满足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所需求的综合性设计人才培养的需要,专业教学缺乏实践性与交叉性的融合。精准扶贫要求设计学科面向社会、面向农村贫困地区解决有关文化教育、产业振兴、农民脱贫致富等问题,需要的是学科资源整合设计服务,要将单一、封闭、狭窄的设计服务,变为多维度、复合性强的服务设计,因此给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二)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师资水平急需提高。有些高校教师人文素养不高、知识结构单一陈旧、教学观念落后,对于精准扶贫知识储备不够,对乡村振兴认识不足。其次缺乏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虽然教育部强调“双师型”但比例严重不足。产、学、研没有落到实处。师资教学实践能力不强,很多教师没下过企业也没到过农村,只有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缺乏导致教学效果空泛,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要投身于精准扶贫,高校艺术设计师资水平急需提高。(三)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缺乏创新。当下,艺术设计教育的产出与中国产业需求错位的状况日益严重,乡村建设精准扶贫更是缺乏具有创意设计的人才体系。文化产业属于创意产业,艺术设计是文化产业的集大成者。然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知识结构单一、项目设计的能力有限,显然缺乏核心竞争力。(四)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对非遗传承保护和发展重视不够。目前,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对非遗传承保护和发展重视不够,甚至完全没有涉及。即使扶贫也往往流于形式,走马观花、浅尝辄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的记忆。中国传统村落及贫困地区非遗资源非常丰富、区域分布广,其复合性、神秘性、特异性、原真性等特质明显,具有巨大的开发潜质和优势。非遗项目或产品是可以作为特色文创品开发和打造的,做的好可以“点对点”精准扶贫。从目前活态传承角度看,由于市场化程度不高,一些老手艺传承乏人,逐渐形成今天“人走艺绝”、技艺失传的危机。要留住“老手艺”前提就是保护好传统工艺方法。还要保护中创新。没有创新的保护没有可持续性。高校艺术设计学科校要做非遗工艺保护和传承工作,构建“大师+工作室+项目”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并将培养传承人、培训农民纳入课程体系。要强调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的活态传承,协助农民主体走上产业化致富之路精准扶贫。

四、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做好精准扶贫的对策和途径

近年来,中央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与文化扶贫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和法律法规,对推动文化扶贫,尤其是文化事业扶贫起到了促进作用。高校艺术设计学科是重点培养文化产业设计人才的地方,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实践探索艺术设计介入精准扶贫途径。(一)在地文化资源转换成乡村旅游品牌IP。旅游品牌是将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作为内容来源,从开发方式、营销手段到产业模式深度挖掘资源地的IP价值,通过艺术设计基于一定的资源体系创造符号价值赋予新的价值的生产过程,形成以独特价值为核心的经济形态,这就是品牌经济的体现。如今是跨界融合的时代,品牌价值就等于市场价值,品牌价值将帮助农民致富。目前来看,农村急需开发和挖掘在地文化价值,文化遗产的有效应用,采用策划设计方法,以创新为引擎,以市场为导向,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手段,扩品种、创品牌,与相关产业实现跨界融合。提升在地的市场竞争力,帮助农民产业扶贫。(二)文创产品驱动助推精准扶贫。艺术设计要研究如何激活农村手工艺活态化传承。在保护中开发文创产品,利用在的资源,重新设计改良传统工艺和新材料研发,让手工产品即有现代生活的实用性,又有大众的审美性,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在地的文化精神。为此,艺术院校应当尝试与当地手工艺人形成新的协作系统,在梳理保护原生文化的基础上,挖掘乡土文化价值,塑造文化认同感,通过将产品创造性转化赋予当地手工生产以活力。(产品赋能)将品牌力作为精准扶贫的发力点,重塑品牌关系将区域特色产品打造成精准扶贫的品牌亮点,带动区域脱贫。(三)设计服务驱动助推精准扶贫。艺术设计学科可以利用互联网+和ar新技术的知识,协助搭建新的生产消费系统和实现体验生活方式的乡村旅游服务平台。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将综合考量政策、商业及资本问题,以在地的实际问题与国家政策对接,赋予系统驱动力,通过乡村文化遗产资源的认知,以及对文化资源IP的重塑和孵化,利用大数据在互联网+的模式下实现推广和营销,产生接地气的艺术设计营销解决方案。(四)非遗保护和开发。用技术助力非遗老手艺传承。面对新的生活方式和时代需求,要激活这些手工艺,就需要重新改良传统工艺和材料体系,让手工产品与现代生活及日常审美产生新的连接。为此,艺术设计应当尝试与当地手工艺人形成新的协作系统,在保持原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将产品创造性转化赋予当地手工生产以活力。继而帮助农民智力激活贫困人群的原生动力。吸引外出打工青年返乡一对一帮扶,设立艺术设计精准扶贫即非遗工作站,帮助农民打造“一村一品”,用艺术设计手法结合在地文化建设乡村景观节点、特色旅游线路,以及改造设计有思想、有文化、有人情味的乡居形态,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实效。(五)建立扶贫考核制度。将艺术设计扶贫作为一项基本制度纳入精准扶贫体系建设中,设立艺术设计精准扶贫工作的专项考核指标体系。学校各级党委和领导要高度重视艺术设计精准扶贫工作,建立艺术设计精准扶贫的专门学术机构,注重田野调查及顶层设计,从精准扶贫工作的源头为艺术设计开辟服务空间。建立艺术设计学科有效的精准扶贫工作的考核制度,注重艺术设计学科课程设计的广泛性、长远性,让在地农民参与考核的精准扶贫体系。

扶贫是一项高度复杂且需创造性的工作,设计恰好能够起到“协调人”的作用。精准扶贫关键是文化扶贫,文化扶贫往往通过艺术设计得以实现。藉此,艺术设计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这五大乡村振兴的着力点上融汇贯通,发挥着其他扶贫工作无法取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炯.艺术振兴乡村途经研究[M].中国纺织出版社,2019.3

[2]廖恳,袁华,陈立华,张卫国,邓秋军.文化扶贫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探讨[J].行政管理改革,2017(09):23-27.

[3]辛秋水.走文化扶贫之路──论文化贫困与贫困文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3):16-20.

[4]蒋好书.文化资源如何做成文化产业[J].商业文化,2017(10):24-29.

[5]于建嵘,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J].人民论坛一社会治理,2018.6;

[6]张军.深划改革,释放乡村振兴内生动能[J].东岳论丛,2018(06):133-139

[7]朱依群.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模式思考[J].设计,2016,29(12):142-143.

[8]毛玉颍,郑欢,许熠莹*.艺术设计类作品数据库平台设计探索[J].设计,2016,29(13):86-87.

手工艺论文范文篇8

“……我们正迅速接近有理性的和有意识的构图的时代,到了那时,画家将自豪的宣称他的作品是构成的①。

设计和艺术从历史的溯源看本是同源,都是造物文化的分合离散所致。因此,他们之间存在着亲密关系是不言而喻的②

关键词

艺术设计设计艺术

一关于艺术与设计的概念反映

艺术—名词,可以作宾语

设计—动词,可以作主语

偶然在《苏大艺苑》报上阅读了一篇“艺术是我,设计是他”的文章②,其中所表示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艺术与设计两个概念的区别和含义。从而也使我部分的明确了作为艺术和设计的模糊认识。早在几年前(或者说一直延续到现在),我国的艺术工作者已经针对这两者之间关系有所争执,到底设计是不是艺术,设计和艺术能否同一而论的观点一直也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美术观察》也曾经围绕这一问题作了的讨论。综观几十年来,国内工艺美术界对“装饰”、“装饰艺术”、“工艺美术”、“实用美术”、“艺术设计”等概念的逐步过渡和划分,体现了时代的变革和社会对艺术与设计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有人说设计本身就是问题,而艺术不需要解决问题。这个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分歧,与“艺术是我,设计是他”有同工之妙。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究竟在何方呢?又该如何深入认识和重新定位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呢?在这篇文章中,本人斗胆谈一下自己的认识,虽然有兔子谈论死亡的嫌疑,但还是要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首先,本人就三个概念:“艺术设计”、“设计艺术”和“艺术与设计”谈一谈看法。在英文中我们很难看到“ArtDesign”或“DesignArt”,而“ArtandDesign”倒是用得很多,如芬兰赫尔辛基艺术与设计大学(UniversityofArtandDesign),美国哥伦布艺术与设计学院(ColumbusCollegeofArtandDesign)等。如果照国外的说法应该是“艺术与设计”较为准确。由此看来国际上将艺术与设计并列而立,体现了两个学科领域既相互联系、又各不相同的特点。在这里,艺术涵盖了美术、建筑、戏曲、影视和音乐等等的大艺术范围,设计则包括了从手工艺到工业设计的所有设计范围。这样的名称涵盖较广,也比较合理。而且在英文中“Art与“Arts”也有微妙的解释,西方院校名称中采用的大都是“ArtandDesign”,而不是“ArtsandDesign”,实际上在英文里“Arts”体现的是手工艺而不是艺术的多种类。当然,中国自有中国的国情,也不必一切都要以直接翻译过来为准。(参考:《关于艺术与设计的思考》,蔡军)

手工艺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绳编;室内空间;设计

一、绳编艺术背景研究与现状分析

我国的编织工艺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已有各种编织工艺。当前社会,绳编艺术在发展过程中面临逐渐失传的问题。因此,在此研究背景下,该文将绳编作为一种艺术元素,探索其在室内设计中的表达形式,让绳编艺术与室内设计相结合,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如今,我国室内设计行业飞速发展,从借鉴国外经典案例风格渐渐变成脱离国外设计,具备独特的中国文化风格。目前绳编艺术被大量应用于室内设计,但大多是将其作为陈设品放于室内。这样虽将绳编工艺与室内软装相结合,但整体风格相对生硬,并未获得预期效果。

二、绳编艺术发展及分类

绳编艺术历史悠久,具体可追溯到旧石器时期。在原始社会,为了捕捉猎物,人类利用植物编结渔网与鸟网进行猎食。到了唐宋时期,绳编艺术发展达到了顶峰,当时利用真丝编织的挂毯一度成为皇室贡品。绳编艺术随后在清朝完善,流传至今。现如今,市面上的绳线种类繁多,色彩也多种多样。常见的材质有棉绳、麻绳、五色线、玉线、股线、毛线等,这些线编织成的作品材质和纹理也各有不同。棉绳色彩素雅简单,具有柔韧的特点,材质天然,手感柔软舒适;麻绳色彩是天然的亚麻色,质地较为粗糙,手感较硬,材质天然;五色线的色彩由红、白、黄、黑、青组成,纹理感比较强,大多用于祈福辟邪;玉线的色彩丰富,可自选颜色,质感柔和,常与珠宝搭配;股线有纯色与杂色之分,质感柔软没有光泽,是由多股细线搓拧而成;毛线的色彩丰富,多为染色而成,一般为螺旋状纹理和绒毛质感,适合于编结。总的来说,绳线材质的不同,呈现的艺术效果也不尽相同,绳线的颜色、质感决定了编织艺术的效果和造型。

三、绳编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1.室内空间的设计要素。室内设计是针对建筑空间内部环境进行的设计,需要考虑空间、经济、界面、饰品、功能、文化六大要素,同时也要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遵循整体性、功能性、艺术审美性、生态性、人本主义五大设计原则,在此基础上进行空间设计,打造一个功能合理、环境优美、满足人们精神与物质需求的室内空间环境。2.绳编在室内设计中的设计运用原则。(1)装饰性原则绳编制成品柔软而又有韧劲,可塑性高,不同于硬质材料。因此,在室内环境中,其主要的功能是美化、装饰。色彩的统一。在整个室内环境中,设计师必须综合考虑材料本身、编织成品与整体空间色调这三者的色调协调。图案的统一。在选取编织图案时,最重要的是与空间中主题风格统一。设计师要注意在不同文化地域、不同民族中选取当地文化图腾进行装饰。风格的统一。绳编的编织设计应结合选取的主题元素,在保持主题元素大体不变的前提下进行适当调整。(2)功能性原则在古代绳编最早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发展到现在渐渐成为装饰品。将绳编艺术融入室内设计,最佳的展现方式是将绳编艺术的装饰功能与实用功能相结合。分隔空间。将麻绳进行编织,悬挂于空间中,起到了一定的隔断作用。这种隔断常用于餐厅设计,用来分隔餐桌,或划分包厢空间。这样既划分了空间区域,又不影响采光、空气的流通。美化空间。绳编制成的形状、图案以及颜色对于空间的装饰都具有一定的美化效果。空间识别。绳编的样式、材质种类繁多,不同的颜色、不同图案的编织给人带来的感受也各不相同。如,商场中销售汉服的店面,可以用色素雅,编织带有“仙鹤”图案的绳编装饰。吸声功能。绳编柔软有弹性,使用较厚的编织物具有吸声的效果。如,在图书馆之类的安静场所,利用绳编对地面进行装饰,可以有效控制声音的传播。

四、绳编艺术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

绳编在室内中的运用丰富多样,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硬装上的设计,如墙面、地面、天花界面的设计与装饰;二是空间中陈设的装饰,如家具、陈设品等。接下来,笔者从这两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1.绳编在空间中的界面设计。(1)墙面设计墙面装饰的选择方法非常多,其也是当下人们最注重的界面设计之一。在墙面设计上,设计师可以使用拼贴法,增强空间的抽象感与艺术感。如,美国雷诺设计的艺术作品《白色飘动纤维》(图1),利用巨型纤维即巨型纤维绳进行墙面设计,形成了一幅流动的、柔和的背景墙,让人感受到了韵律之美。(2)地面设计地面设计指地面的铺装,将绳编工艺运用到地面铺装中,比较常见的就是地毯的铺设。然而,由于地毯易脏、不易清洗的缺点,无论是在住宅还是商业空间中,地毯的使用都是小面积的。(3)顶面设计对于天花吊顶来说,在空间设计中,若面积不大,最好简化装饰。将绳编应用在吊顶中,可将编织好的整片绳编直接贴附于吊顶上,配合灯光进行渲染,烘托氛围;或使用绳编编织的带有特色的灯具悬挂于顶面,起到烘托氛围、丰富空间的作用。2.绳编在空间中的陈设设计。(1)家具设计当代室内设计呼吁“轻装修,重装饰”的原则,正如国外设计师Claire-AnneO’Brien设计的毛衣凳,用温暖的羊毛进行编织,搭配不同的编织手法,能营造温暖、贴心的氛围。家居的选取会影响整个空间环境的氛围,家居的颜色、材质、造型都与空间设计主题息息相关,因此,设计师选取家具需要考量空间的整体格局。(2)艺术品设计壁挂是绳编最为常见的艺术品设计之一。壁挂可以给人带来触觉和视觉上的享受,拥有“软雕塑”的赞誉。将一件精美、高雅的绳编艺术品挂在室内,再配以灯光重点照明,显现了现代人对传统工艺的追忆。

如今,绳编艺术开始逐渐融入室内设计,但由于部分设计缺乏创新与改良,使绳编工艺品较为孤立。在未来的室内设计发展中,设计师应将人们的精神追求与绳编艺术相结合,让人们在居住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通过文章的研究,若能将绳编艺术转化成某种设计元素,并充分、合理地运用到室内设计中,将会给室内设计带来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小珍.论编的起源及其出现的独立性.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2]张蔷.编织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美学研究.艺术科技,2015(9).

[3]徐玉梅.编结艺术在现代家居生活中的运用.轻纺工业与技术,2015(2).

[4]高强.基于传统编织工艺的时尚创新设计研究.服饰导刊,2015(4).

[5]叶聪.基于现代生活方式与室内形制的中式家具研究.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6]侯利华.现代纤维艺术与现代室内装饰初探.家具与室内装饰,2007(1).

[7]王柯云.编织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探讨.普洱学院学报,2016(5).

[8]高春明.编织壁挂的艺术语言——编结.美术大观,1996(7).

[9]侯卫敏.别具一格的编织艺术——壁挂.美术大观,2008(11).

[10]王柯云.绳编在餐饮空间的装饰应用.安徽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11]王四美.编织,从生活到艺术.现代装饰(家居),2011(8).

[12]李娜,张乘风.中国传统席居制的消亡与传承.大众文艺,2018(24).

[13]曾雯,管雪松.室内空间“破碎后的重生”——解构主义设计.美术教育研究,2019(8).

[14]孙子源,梁晶.诗词意境在居室空间中的创新营造.大众文艺,2019(13).

手工艺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区域文化;黎侯虎;IP;形象设计;山西

三晋大地,人杰地灵,民间美术的发展也拥有悠久的历史。民间文学、民间曲艺、民间手工艺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便拥有754项。近年来,山西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各大高校也在进行山西文化产业设计的教育,传播三晋美学文化,因此提升民间美术的文化包装性便成为重要的风向标。

一、黎侯虎的IP形象概述

(一)黎侯虎IP的概念

IP(IntellectualProperty)译为“知识产权”,广义上的IP是指那些被普罗大众所熟知的、可被开发的、潜力巨大的文学或艺术作品。黎侯虎便是可以代表山西民间美术的经典IP吉祥物形象,可以采取多种艺术创造,挖掘山西的文化背景与历史故事,汲取三晋文化重要代表元素,并进行元素设计,从而获得流量,创造文化与经济价值。[1]黎侯虎诞生地为山西省黎城县,是以“布老虎”的制作形式被大众所熟知,并且历史悠久。黎侯虎的主体造型呈中心对称,整个老虎体态圆润、颜色鲜艳,活泼可爱。其四肢呈短而粗的柱状,稳稳地立在地面并且有向外撇的特征。它的五官主要采用彩色细线进行缝制,鼻子为叶片状,并用细线缝制成叶片脉络的纹样;眼睛为水滴状,在周边用细线缝制放射状纹样装饰;在虎头处呈鼓起的形状,缝制“王”的图形文字。整个黎侯虎形态圆润饱满、俏皮灵动,既有山西民间美术的古朴,又有虎虎生威的灵动生气。[2]

(二)黎侯虎民间美术与山西区域文化属性的结合

基于山西地域文化的黎侯虎IP形象是提炼山西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元素,并进行创意灵感结合,笔者设计了晋剧小虎(如图1)、花鼓小虎(如图2)、二青会小虎(如图3)三款不同文化属性的形象方案。笔者认为,地域文化吉祥物的设计要基于其文化关联、社会热点、文化属性等不同角度,最终呈现的吉祥物形象不仅要体现地域文化,更要传播其文化价值和美学特征。[3]我们可以多挖掘其历史文化、制作技艺、推广手法、民俗特征,设计制作成的吉祥物既能传播山西文化,又能体现现代设计的创新。

二、基于山西区域文化的黎侯虎吉祥物形象的设计需求

(一)传播山西民间艺术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山西的地域文化是国家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晋大地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着其独特的美学意义。山西还是华夏文明的摇篮,黎侯虎发源于山西省黎城县,因古时的黎侯国为名,是黎城劳动人民手工技艺的结晶。早在商周时期,虎就成为民俗图腾,后历经数千年演变与发展,一步步形成今日我们所见的黎侯虎。

(二)政府支持文化旅游产业,此IP形象也遵从山西文化特色与社会发展新热点

2020年11月18日,文化和旅游部出台了文旅产业文件《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山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对于山西文化产业,要认真审视发展现状,正确面对困难问题,科学把握发展机遇,积极探究数字经济背景下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显得重要而紧迫[4]。

(三)传播山西技艺文化的区域形象展示

黎侯虎的制作工艺包含刺绣、剪纸、书画、草编等众多民间工艺形式。它的造型可爱质朴,易吸引广大年轻群体与儿童,可以让易受传播的群体对山西文化产生兴趣,进而推动山西传统文化的宣传与推广。在产生宣传影响力之后,开展文旅建设也就显得格外重要,这样既能跟随主流政策促进山西文化创意产业建设,也能推进民间传统艺术的发展进程。

三、黎侯虎吉祥物形象设计研究

本次黎侯虎的吉祥物形象设计分为前期调研、黎侯虎特征提炼再设计、山西地域传统文化元素与IP形象结合、IP设计场景应用四个步骤。如图4,首先前期为调研阶段,分为黎侯虎民间美术分析、IP形象资料调查、山西文化种类整合三部分。针对黎侯虎的商业价值、文化价值、制作工艺、民俗特点等进行市场调查,分析其特征。在黎侯虎特征提炼再设计中,要分析其制作工艺、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造型与工艺特征四个部分,通过总结特征提炼文化符号,使设计的吉祥物形象与众不同。在与IP形象结合方面选取了晋剧、翼城花鼓、二青会志愿者三种文化元素,体现山西人文形象。场景应用方面主要是模拟商业场景与文化宣传场景,其目的是为了推广山西优秀民间文化[5]。

四、黎侯虎吉祥物设计展示

黎侯小虎的设计主要以黄色和红色为主,绿色、棕色、白色、蓝色则作为点缀色,眼睛部分为水滴形,采用红、白、粉三种颜色做不同的叠加处理,鼻子部分采用叶状,头顶的“王”字更显示了黎侯虎威风凛凛的感觉[6]。作为“中国第一虎”,它在民间也被老百姓认为有镇宅、生财、赐福等含义。

五、结语

黎侯虎是山西省民间手工艺品的瑰宝,当代社会文化产业的发展之路离不开IP吉祥物的设计。当今山西也越来越加大地域文化的开发力度,其时代感与传承性也变成了黎侯虎吉祥物设计的主要基调。晋善晋美,传播山西地域文化也成了新一代山西青年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承君,宋雯.基于地域元素与五行文化的山西省域IP形象设计[J].设计,2021,34(3):155-157.

[2]赵胜男,张萌.浅析民间工艺黎侯虎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戏剧之家,2020(5):131.

[3]高星,邢颖.基于地域文化的IP活态转化路径研究[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49(7):131-133.

[4]张焕文,杨凯旋.数字经济背景下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分析[A].中国民主同盟山西省委员会、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数字时代山西高质量发展论坛”论文集[C].太原中国民主同盟山西省委员会,2020:6.

[5]袁玲.山西黎城黎侯虎形象的设计分析与应用[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7(2):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