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艺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11:54:14

手工艺

手工艺范文篇1

关键词:手工艺;艺术设计教学;应用改革

在社会改革的不断发展下,人们不再满足于基础物质追求,而是更多地向往精神方面的需求,艺术设计领域也开始更加注重将手工艺文化和当代艺术设计内容进行结合。将手工艺融入到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中,在实现手工艺和艺术设计教学融合的同时能够带来良好的文化效应和市场经济效应,一方面充分顺应了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发展和市场机制对专业化设计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充分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民族手工艺文化时代精神。

一、手工艺传承的重要性

手工艺发展最早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表现在将打磨的兽骨作为一种装饰品。手工艺的概念包含很多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技巧和智慧。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更为注重对技艺的传授和培养,现代手工艺的发展在注重技艺培养的同时更为重视技巧和艺术表达的联系。教育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满足人们传递知识的需要,手工艺传承的过程中在家庭、村落和手工作坊之间营造了一定稳定的环境,能够保证手工艺的稳定发展。手工艺传承最为基本的内容是手工技能,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安排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手工艺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下掌握手工艺产品的生产技巧和相关的艺术理论法则,提升手工艺术设计的美感。手工艺课程在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开设对传统手工艺的良性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高校课程的合理配置将传统手工艺结合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的市场需求进行创新型传承,既保留传统手工艺优秀精华,又能根据时代要求赋予手工艺新的生命力。

二、手工艺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改革的重要性

和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手工艺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突出表现在独特性强和制作形式的自由化,是一种具有亲民性质的艺术活动。传统的手工艺发展大多选择人们熟悉和了解的材料来作为基本制作材料,材料的选用比较日常生活化。手工艺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化、个性化发展

手工艺课程的开展对学生来讲能够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增强学生本身的文化底蕴,对手工艺文化本身来讲,能够进一步促进其发展,对手工艺文化的深入研究能够进一步发现手工艺在民族情感、创造力实现、价值观等方面丰富的价值。通过对手工艺的学习能够增强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二)能够对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进行丰富完善

手工艺在不断的发展中衍生出了自己多种形式的手工艺,在编织、剪刻、风筝和陶瓷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学生借助手工艺课程能够了解不同文化形式,感受到优秀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文化艺术表现形式。

(三)能够对艺术设计的教学内容进行完善

手工艺的设计发展和现代社会以营销为发展目的的一些工艺品不同,其设计本身更加注重人性化、精神化的内容。手工艺以自然作为其基本的设计源,以和谐设计作为自己发展的重要目标,在设计的过程中对生态和人自身的心理平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手工艺的发展追求回归自然的情感,在不断探索中能够对设计教学内容进行丰富。

三、手工艺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宏观技术层面

1.加强对手工艺设计专业人才培养

手工艺设计人才的培养除了要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之外,需要各个高校加强对手工艺艺术设计特色化办学的探讨。手工艺设计要能够体现本地化、本土化的特点,手工艺设计教育的重要目标要能够培养更多高素质的设计人才,在手工艺的设计中能够充分显示鲜明的时代特色。在较为偏远的民族地区,手工艺的设计和发展需要对民族文化进行充分的融入,在手工艺设计中体现较为强烈的民族文化特色。

2.进一步确定手工艺教学体系

高校手工艺专业建设发展中教学体系的确定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要注重和实践应用关联较大的手工艺。设计艺术的教学一般的课程教学相比对技术性、艺术性和职业性有着很高的要求,且和社会实际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出手工艺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确定手工艺教学体系。

3.加强手工艺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现阶段各个高校手工艺发展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手工艺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高校聘请的手工艺教师一般只注重教师的的学历和职称情况,选择的任职教师也是一些缺乏实践经验的研究生,总体上手工艺教师队伍素质较低。为此,手工艺教学需要引进民族民间工艺大师进入课堂,通过这些大师将手工艺方面的实践经验和技术知识传授给学生。

4.加强对手工艺教学硬件条件的改进

手工艺教学的教学硬件主要是实训室的建设。通过手工艺实训室的建设能够对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进行充分的挖掘,并为学生的手工艺动手操作提供场所的支持,促进手工艺艺术的深入发展。

(二)在微观应用层面

1.手工艺教学课程的安排

手工艺教学课程的安排可以根据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进行,比如以云南手工艺课程教学开展为例,可以围绕《云南民族艺术》《少数民族居民》《民族插画》等内容来进行。

2.加强具体地方特色手工艺课程和教材的开发建设

手工艺教学课程的设计需要充分体现地方特色,为此手工艺艺术设计教学需要根据地方发展实际,对课程教学的教材进行进一步的设计。

3.加强手工艺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

手工艺艺术设计课程的开展需要实践教学基地,比如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作坊、具有民族特色的营销企业等,通过这些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充分满足学生手工艺学习的动手实践需要。

4.将手工艺文化实践环节融入艺术教学中

将手工艺文化实践环节融入艺术教学中具体表现是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参观学习,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民族文化博物馆、民间艺人的住所进行参观,从而进一步了解手工艺文化发展以及手工艺的制作方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设计教育发展迅速,为我国艺术发展培养了大量的艺术设计师。现代艺术设计发展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需要在手工艺设计中融入更多的民族文化因素,同时手工艺艺术设计师也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高校艺术教学内容和教育目标的要求下突出自身本土化和特色化的教学,从而更好地促进手工艺艺术设计教学的良好发展。

作者:周诚 单位湘南学院

参考文献:

[1]纪向宏.在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构建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J].中国轻工教育,2011,02:17-19.

手工艺范文篇2

关键词:关中回族;手工艺;现状;传承

民间手工艺的存在,建构起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本着尊重优秀传统文化、尊重地域文化特点、尊重民族传统的考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其中包括颁布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旨在保护文化多样性,维护和弘扬优秀民间传统手工艺。历史上陕西曾是中国回族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陕西的回族人口主要居住在关中地区,沿渭河两岸分布,西至凤翔,东达大荔,与中部西安地区连成一片。由于此种地理位置的分布,将该地区的回族称之为“关中回族”。相较于“西安回族”,“关中回族”的称谓涵盖面更广,历史的厚重感也更加强烈。关中回族民间手工艺种类丰富多样,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作为民间艺术大的生态环境中重要的一环,对关中回族民间手工艺现状的梳理是一项十分必要的研究课题。而这也是对民族档案资料的有效搜集与整理。

一、关中回族民间手工艺的现状

回族民间艺术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习俗与传统文化,其中主要以民间手工艺的表现为主,民族特性浓郁。元代回族的“大食瓶”堪称经典,制作精美,造型美观,形态高雅,被称为回族民间艺术中的精品。除此之外,元代回族还擅长加工金银首饰,造型灵动精巧,美观大方,样式丰富,受到大众的追捧。明朝回族在制铜和制瓷方面有所成就。这是根源于伊斯兰文化,铜器的性质极具民族特色,如宣德炉制作的铜器,从选料到装饰式样,极为精美,富于浓郁的民族特色。制瓷方面,“回青”是最为重大的贡献,这种原料的运用,可以在瓷器上将“回回花纹”与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中的龙、凤、梅、竹等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清代以来,回族的民间手工艺发展相对广泛,种类多样,有回族制作的陶瓷花瓶、陶瓷盘碟、玻璃画、箱框画、熏香炉、盖碗、地毯、刺绣、纺织以及建筑中的石雕、砖雕和木雕等。(1)现在,民间艺术已经不再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件,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机械化大生产在工业领域的强势崛起,传统的手工业逐渐被机械化大生产取代。分析原因:其一,标准化的机器大生产,以极低廉的价格与高效的生产迅速抢占市场;其二,由于多数民间手工艺具有口头性、活态性的特征,依赖心口相传的方式,导致传承困难,资源搜集匮乏,民间手工艺陷入到后继无人的地步。为加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制定“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体系。先后三次公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陕西省西安同盛祥牛羊肉泡馍制作技艺便是涉及关中回族的非物质文化。同时,由于回族分散全国,因此关中回族与其他民族共同拥有着同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剪纸、刺绣等等。今天的关中回族民间手工艺种类繁多,主要有刺绣、剪纸、面花、雕刻、镜子、地毯等,各具特色。由于时代的变迁,民间手工艺的时代特性也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对于回族我们应该有着清醒的认识,它不像维吾尔族和藏族具有相对集中的分布,回族居住的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因此回族的民间手工艺有着很强的地域性特点。

二、关中回族民间手工艺研究概述

时展,在工业化浪潮之中,制作精良已然成为奢侈,批量化、流水线成为商品经济的基本准则。亦或是时代的遗落,手工艺的保留着实不易。柳宗悦在《日本手工艺》一书中提到:“手工业的纯真本色和独特魅力值得传承。机械化冲击下的手工艺日益式微,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手工艺的优点和益处。”(2)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关中回族的民间手工艺。

(一)剪纸艺术

剪纸艺术在全国各族之间均有突出性代表。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剪纸艺术、山西中阳的中阳剪纸、河北蔚县的蔚县剪纸、江苏扬州的扬州剪纸、陕西安塞的安塞剪纸、山东高密的高密剪纸等等。这些剪纸艺术均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回族剪纸是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中国最为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回族剪纸最为著名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伏兆娥和田彦兰,较之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剪纸艺术的相对集中,关中回族的剪纸艺术较为分散,普遍分布于各个回族聚居区之中。同时,回族剪纸技艺的保存也存在地区差异,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大城市及其周边对于手工艺保留下来的较少,而偏远乡村地区则保存较为完好,承袭了传统的民间艺术。关中回族的剪纸艺术是回族妇女在茶余饭后,农闲之时,抒发情感的一项艺术活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回族剪纸内容丰富,品类繁多,重点在于表现回族民族特色。剪纸作品多出现于窗户、墙壁、顶棚、箱板之上,尺寸依照布局形态而定。题材方面有我们熟悉的《十二生肖》、《金鸡报晓》等动物形态,还有表现农家生活的《吉(鸡)庆有余(鱼)》、《五谷丰登》等。这些艺术作品都是民间艺人根据生活,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剪出的,作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没有固定的艺术手法的要求,完全是回族妇女凭借一把剪刀、几张彩纸,随心所欲表现自己的方式,也为生活增添了几分美感。回族剪纸是回族人民对于自由与美好生活的向往,她们借助剪纸艺术大胆表现,巧手点缀,展现着艺术的魅力。

(二)刺绣艺术

关中回族刺绣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因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被认为是回族民间宝贵的传统艺术。受到伊斯兰文化影响,回族刺绣在各地区之间广泛流传,同剪纸艺术类似,刺绣依旧是回族妇女中流行的一项民间活动。闲散之时,三五成群便开始忙碌着刺绣活计。关中回族刺绣的种类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大多为经过艺术化处理的日常生活实用品。如手帕、枕头、钱包、衣襟、汗巾、针线包、花鞋、裹杜、香包等。刺绣作品色彩运用上多以黑、白、藏青、深紫色作为底色,红、黄、蓝、绿作为花色,底色和花色互为对比。刺绣的装饰图案以花草和几何图案为主。图案撷取大自然中的植物花叶,再经过回族妇女的个人想象,创作出枝叶、花蔓和谐统一的刺绣作品。另外,由于受到伊斯兰文化的熏陶,装饰图案还会用阿拉伯几何图形或云纹图样绣为花边。关中回族的刺绣艺术图案精美,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深受穆斯林群众的喜爱。

(三)面花艺术

面花艺术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就有关于面花的记载。如今,面花艺术是民间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著名的面花艺术有陕北子洲县的“子推馍”;山西定襄匠心独具的花馍;山东风格独特的面花;以及甘肃陇东一带的礼馍等等。下面笔者重点说明的是独具异域风情的关中回族面花艺术。回族面花艺术凭借精湛的技艺、绝佳的味道以及独特的艺术魅力,受到各地游客的好评。据记载,回族面花最早流行于元代,在继承阿拉伯文化的基础上,广博众采,完成多方面融合形成今天回族特色的面花艺术。关中回族面花在造型上多取材于自然和生活。常见各类花草、蝴蝶、鸽子等形态。此外,受到阿拉伯文化影响,采用卷草纹和云纹之类的几何图形作为装饰。制作技法方面运用擀、切、揉、捏、搓、挟、挤、压、画、点染等多种手法,创作出形态精巧的面花作品。比如西安回民街常见的撒子(图1)、油酥花茧、油酥脆花、油圈、千层糕、白牡丹、红花绿叶、云纹岁糕、卷草形馍等。随着时间推移,面花艺术从实用走向了观赏,成为一种艺术品,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四)雕刻艺术

关中回族的雕刻艺术类型有石雕、木雕、砖雕和灰泥雕四种。雕刻艺术主要用于清真寺、拱北以及住宅建筑。在《回族雕刻艺术》一书中,作者讲述了回族雕刻的重要构件,除了建筑结构精妙合理,在装饰上极尽雕梁画栋,形成了回族自己的类型风格。关中回族的木雕艺术雕刻于房屋门梁、窗户、案几等部位,雕刻图案民族特色鲜明,多以花卉、动物、阿拉伯经文为主,几何图案为辅,主次分明,技艺精湛。砖雕艺术则是以雕刻为主,青砖上刻有各式花卉,有翠竹、荷花和阿拉伯几何图案等,画面整体生动活泼,主题感强烈。石雕艺术与砖雕艺术较为接近,不过在图案装饰上多了些博古纹和阿拉伯书法。雕刻技法上更多以浮雕和透雕为主。关中回族的雕刻工艺形成了自身民族气息,在西安回民街旁的化觉巷清真大寺中便可以欣赏到精美的回族雕刻艺术(图2-3)。

三、关中回族民间手工艺的传承策略

综合分析关中回族民间手工艺,最为主要的矛盾在于手和机器的不同。手是一种温度的体现,是心手相应的表达,机器则没有情感。民间手工艺是匠心之作,是今天提倡的大国工匠精神的传承。对于回族民间手工艺的思考,简单说来是民族特色的展示,对于国家而言手工艺具有深远的意义,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完善关中回族民间手工艺文化普查

综合研判关中回族民间手工艺的发展状况,需要深入民间,走进田野,完成文化普查工作。这项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通过文化普查,梳理脉络,全方位了解和掌握关中回族民间手工艺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重点了解由于天灾人祸或其他原因中断或消亡的传统手工艺。近年来,众多学者整理编著了关于关中回族民间手工艺的著作,学者李建彪的《关中回族民俗》介绍了关中回族的历史变迁,对关中回族宗教信仰习俗、节庆习俗、游艺习俗进行描述和研究。还有杨光著《回族雕刻艺术》,讲述回族雕刻是建筑的重要部分,在装饰上极为讲究,形成回族建筑自己的类型和风格。但是整体来看,关中回族民间手工艺的统筹性的整理+研究著作相对较少,这也是无法引起对关中的回族民间手工艺足够重视的原因之一。

(二)依托地方高校传承民间艺术

关中回族民间手工艺有着种类多、样式巧、色彩艳的特点,一方面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追捧,一方面又面临严重的传承危机、人才危机。如何使地域性民族民间手工艺打破被遗忘的尴尬呢?笔者认为,传承发展地域性民族民间手工艺应依托地方高校,地方高校有优势更有责任构建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和保护体系。陕西地区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部级74项、省级604项、市级1415项、县级4150项,较好地形成了陕西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生态圈。地方高校如何做好地域性民族民间手工艺传承呢?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1.健全研究团队资源将传承人以优秀人才方式引进高校,传承人为主导,专业教师为辅助,建立多学科、全方位,理论+实践的民间手工艺教学方式。当前,关中地区多所院校开展此类教学模式。如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形成以传承人+专业教师相组合的教育模式,进行从实践到理论的全面的教学活动。2.建立交叉学科平台关中回族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很重要的一点便是需要整合多学科,通过交叉学科的融合,构建民间手工艺的学科体系。同时,建立实践基地,成立手工艺传承人工作室,为学生开展知识普及、开发学习调研项目、展开各项活动提供条件与保障。

结语

手工艺范文篇3

在“轻装修、重装饰”的今天,室内装饰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不同的装饰给人不同的视觉上和心理上的感受。房子满足了人们对生活的基本需求,家居产品满足了人们在审美上和心理上的需求,可见装饰艺术对我们的家居生活会越来越重要,家居产品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不容小觑。在我国的家居产品设计中,大部分的产品看见都有一样的视觉感觉,大家都互相的借鉴,缺乏了自己的原创精神,使产品没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但也随着人们审美的提高,人们对家居产品有了不一样的要求,所以精细的手工艺品在未来的家居产品中会逐步登上发展的舞台。手工艺产品本身就区别于机械化生产的产品,任何一个手工艺的产品它承载着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是不应该随着机械化产品出现而消逝的,我们应该在随着当下的流行趋势,结合手工艺的技术去创造出更独特的美,去为我们的家居环境创造更独特的味道,也为现在的室内设计锦上添花。

二、当下家居手工艺产品设计流行趋势

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思想上都有了自己不一样的想法,在面对家居装饰品这一选择时也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都想去选择一些与自己的个性相符,更加具有独特特征的产品去装饰自己的家庭环境。所以一些具有浓烈的历史感的产品逐渐被大家所喜欢,也就是大家经常提到的“复古”和“怀旧”等之类的一些词语。随着这一个流行的趋势,手工艺产品更加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韵味,也具有传统的历史文化,相信在未来的家居饰品发展中应该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不同产品的设计,都表现了一定的含义,给以室内空间不一样的视觉环境,也给人不一样的心理感受。在多元化的今天,我们的设计,越来越先进,越来越时尚,越来越潮流,但是我们却离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艺术越来越远。我们可以抓住这一关键,在家居饰品中与中国传统的艺术结合。例如:我国的书法、京剧脸谱、皮影等等,也可以运用我国传统元素的一些传统图案结合。例如:龙凤纹祥、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等。利用这些传统的艺术、传统的元素,顺应时代“复古”和“怀旧”发展的趋势发展家居饰品,创造更有文化氛围,更有文化意义的生活环境。

三、家居手工艺产品设计体现传统艺术

听说英国著名的服装设计师在为了秀场上使用的一块绣片时,寻找了很长时间才找到了合适的绣娘,并且为绣娘传统的技艺支付了高价,这就是传统手艺的独特之处,相信在家居饰品中能够更有价值。接下来将从几个对传统手工艺的运用上,结合实际简单的探析一下家居手工艺产品的设计与研究。

1.传统的名族银饰

传统的银饰都是在为人做装饰,为什么我们不能突破传统,运用这样精美的手工艺制作为家居饰品做出改变呢?可以将传统的银饰手工艺与现在时尚的设计结合,为我们的家居环境中增添一份独特的民族氛围。或者运用银饰在装饰品上点缀,让其有着神秘之感,给室内家居环境添加一份静谧。这样既发展继承了民族的东西,又在家居饰品设计上运用手工艺去创新。

2.瓷器

中国“瓷器”是我国一项伟大的手工艺制作,但随着现在大机器的批量生产,一些精美的手工制作的瓷器越来越消失在大家面前。但现在人们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家居用品的设计,我认为瓷器在家居产品设计中是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选择,它将带给整个环境中不一样的文化氛围。

3.木雕工艺

在现在的生活中,木雕工艺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身边,也受现在人们的喜爱,成为收藏的艺术品类之一。木雕经常出现在中式的家具上,如果将其结合一些优秀的传统元素出现在家居装饰上,精美的木雕艺品会在家居饰品和家具上大放光彩。

4.戏剧元素

北京剧装艺术是我国国粹,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历代剧装艺人们用他们的心血和智慧创造了这独特的艺术,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同时,将其发展运用,将它运用在室内的家居装饰中,这也是一种创新,一种新的发展,在室内装饰艺术的一种突破和变革。

四、结语

手工艺范文篇4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盘扣;创新;文创

近年来,国家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加大了对非遗的保护力度。2017年2月23日,《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把“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并且提出到2020年,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基本形成”的发展目标。国家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中提到工艺美术、创意设计、数字文化等为重点领域,支持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实施特色文化产业项目。“非遗”使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资源与素材得到了丰富。早在2009年,中式服装盘扣制作技艺被上海市政府列入第二批上海市级非遗名录,曾经仅靠着以盘扣皇后的珊丽娜为代表的少数人传承着这濒临灭绝的传统盘扣技艺,现在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但是“盘扣”还是很难走入人们的生活中,这是保护非遗最大的难点。而非遗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等都具备了潜在的价值,如果将“非遗”进行创意化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让“非遗”走向大众生活,打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一扇大门。

一、传统盘扣手工艺的设计起源

盘扣起源于盛唐时期,明、清时期逐渐普及,在民国时期到达巅峰,一直被沿用至今。盘扣最开始是从古老的“结”发展而来的,那时要使衣服即合身又能保暖,只能用绳子、带子之类的来系扣、打结。在功能性上看来,是束衣之“结”;在装饰性上看来,是美化之“结”;在寓意上看来,是吉祥之“结”。在盛唐时期,人们开始讲究其穿着打扮,有人把手工盘花当作配饰挂在身上,就这样形成了盘扣的雏形,元明以后,盘扣被用作固定衣襟,大多使用于女装常服,而盘花则是取材民族纹样和有吉祥寓意的图案。及至清初时期,大多数的服装将以前的宽衣大袖改为了窄袖筒身,以袍、褂、衫、裤为主,而衣襟也将带子、绳子改为了用盘扣。满族是个马上民族,需要衣服紧身才有利于射猎,盘扣因此用于了大量满族服饰,成为了满族服饰代表性元素之一,盘扣也到达了发展顶峰。再到民国时期,服装以传统旗袍为主,而盘扣则成为衣襟上画龙点睛的装饰之物,富含有传统民族风韵。到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旗袍、马褂上仍保留用盘扣来固定衣襟,不仅好看而且实用。它延续了中国结的编制手工艺,运用细腻且温婉的手工扦边和盘花扣,表现出其文化艺术以及内心的夙愿,精巧的盘扣中蕴含着精致。经历了绳、结、带、多个阶段后,盘扣慢慢的形成自己独有的形式,从简单的直形扣到有着各式各样形态的梅花扣、蝴蝶扣、燕子扣等,图案的取材多选自大自然的花草植物以及动物。盘扣不仅是外表所看起来的精致美,更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一个“盘”字将这民族风韵与美好期盼深深地盘在了一起,这也足以见得古人的智慧,也使盘扣成为了中国传统服饰中标志性的元素之一。

二、传统盘扣手工艺的发展困境

工业化的到来,一方面加快了人们生活的步伐,更加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机器的高效率,小误差完全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也让人们渐渐遗忘了传统手工艺。盘扣因其手工制作且复杂度较高,也无法避免被遗忘的尴尬,想要在当下继续发展遭遇到不少困难。(一)手工盘扣制作复杂,成本高。手工盘扣有着其特殊的制作工艺,工序极其复杂,第一步是面料的处理,要经过面料挑选、糨糊的调制、面料刮浆。第二步是扣条的制作,首先要裁剪斜条,然后缝制扣条。第三步是设计制作阶段,首先需要绘制出草图,再制作扣头,然后盘出形状,最后是填芯。(如图1)盘扣制作流程在整个盘扣制作过程中,需要极其高的耐心和细心,而且还需要手工艺人对工艺的反复训练,直到技艺娴熟才能使盘扣的工艺水准和造型臻于完美。所以每一个盘扣,都包含了手工艺人们的心血和情感,而制作过程中运用细腻的手工扦边、扣结和盘花,都体现出手工艺人们对盘扣的精益求精的精神,是他们的精心之作。工业化的出现是一把双刃剑,对于早已适应了工业代替手工艺的现代企业而言,盘扣的制作成本早已超越了它的价值与情感,为了高效率,工厂用机器取代了手工制作。可见,在科技发达的同时,人们也丢失了那份手艺的温度。手工盘扣制作不仅复杂,同时制作耗时久。卞秀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盘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她接受采访时提到,曾经接到一个10万元,要求一年内制作50万对盘扣的业务单,却不得不拒绝。原因是依靠手工制作,她一天最多只能做60对盘扣,一年365天全年无休也只能做21900对,做完这50万对盘扣需要她一个人23年的时间完成。可见,纯手工制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而依靠机器批量生产的盘扣不仅品种繁多,价格低廉,而且省时省事。“制作复杂、手工成本高”就成为盘扣手工艺的一大发展困境。(二)传承人极度缺乏。当前盘扣手工技艺传承人越来越匮乏,很少人能坚持静下心去制作手工艺,像“盘扣皇后”珊丽娜等盘扣传承人都有意通过免费招收学徒的方式传承盘扣手工艺,而结果是很多人都是一时兴起,不能长期坚持,也并不是真正想去传承盘扣这一中国传统手工艺。曾经学一门手艺可以就养家糊口,而现在,就业范围广,早就不局限于靠手工艺生存。盘扣手工艺人们一方面要维持生存,一方面有背负着传承创新的使命。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以及和机器生产的竞争,不仅迫使很多老的盘扣手工艺人退出此行业,也使许多新人望而却步。种种的原因,导致传承者后继无人,出类拔萃者更是凤毛麟角,于是造成了盘扣传承人极度缺乏的困境。(三)盘扣应用局限性较大。盘扣通常用于传统的服装服饰上,应用性比较单一。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审美的变化,不断推陈出新的现代服装取代了传统服饰,导致盘扣在现代服装上的应用也逐渐减少,盘扣在古代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但是在现代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中实用价值的降低,可能只有在如旗袍、中山装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服饰中或是设计师在为品牌走秀时的服装设计上才能看到盘扣的应用,再或者是在旅游景区作为纪念品售卖,设计风格相似、造型简陋,仅仅只是表面呈现了中国传统特色,却没有展现出传统手工艺的艺术内涵以及文化创意产品的再创新设计理念,更是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对于其他领域的应用更趋于狭小。(四)缺乏质量监管与品牌意识。当前,盘扣产品还缺乏品牌意识,许多盘扣手工艺品不知道制作者是谁、产于哪里,也没有质量上的保护,许多都产于家庭作坊,没有财力支持,在产品创新不够,制作周期长,生产效益不高,极度缺乏品牌意识,更不会如何去保护,质量上也很难得到保障,缺乏对其质量监督与品牌的保护,所以盘扣手工业的发展还不足够成熟,没有达到市场化和产业化。

三、传统盘扣手工艺的设计创新策略

传统盘扣手工艺需要在当下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就需要让传统文化融入新的设计创意,不断创新。不仅要从盘扣的形态、配色进行大胆改变,在功能方面也要拓展新的用途。将盘扣从传统的风格、功能和形式中抽离出来,与现代时尚元素相融合,设计创造具有现代形式美感的新盘扣。(一)基于盘扣造型的创新设计。传统的盘扣造型上多采用弧线形式,做工精巧细致,图形富含寓意,种类繁多,取材内容来源于自然,大多是具象的、形态优美、栩栩如生,最常见的有一字扣、蝴蝶扣、梅花扣、菊花扣、凤凰扣、琵琶扣等(如图2),且富含蕴意,讲究对称之美,这是一种最传统的风格形式。而我们需要将这种传统风格传承下去,但更需要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盘扣皇后”珊丽娜除了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造型外,还想让盘扣赋予新时代气息,所以创新了它的造型,以前盘扣是由软布制成的纽扣,而现在她发现将铜丝嵌进面料里,弯折铜丝就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造型,再在图形中填充各种颜色的布料,就可以完成形态各异的盘扣作品,例如帆船、国宝熊猫、梅兰竹菊屏风等现代风格十足的作品(如图3、4)。传统盘扣要具有生命力就必须融入新的血液,将大众所喜爱的卡通形象、充满时代气息元素的时尚造型,都可以通过盘扣这一艺术形式展现出来。可见传统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二)基于盘扣功能应用的创新设计。盘扣在古代最开始被用于束衣,以最简单的一字扣为主,随着盘扣工艺的逐渐成熟,盘扣越来越多以装饰性为主出现在传统服饰上。而现代服装早已经取代了传统服饰,盘扣更难出现在人们生活中,为了改善这一局面,我们必须要拓展其功能性,让盘扣的功能不仅仅只是作为纽扣和服装的装饰,我们可以结合现代人喜欢的首饰、耳环、项链、钱包等(如图5),以它们为载体,进行创新设计,例如将盘扣作为新型吊坠,或者将普通钱包的按扣用盘扣代替,这样不仅可以把传统手工艺用到日常生活中,让人觉得新颖、眼前一亮,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也可以得到传播,不仅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功能性,也使得盘扣的实用功能在生活中得到了拓展。(三)基于盘扣传承策略的创新设计。面临着盘扣手工技艺传承人越来越少的局面,我们需要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对于手艺保护而言,人是传承的主体,当手艺人不在了,技艺自然失传了,所以政府应该对盘扣手艺人们以生活上的补贴,鼓励开展传习活动。而对于培养传承人,现在一直实行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我们可以将民艺教育纳入人文艺术教育的范围内,对于相关高等院校,积极开展传统手工艺方面的人才培养。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举办“非遗传薪”的手工艺实践课程,请来了盘扣老师高宙宙进行课程指导,将非遗——盘扣走进校园,让更多的同学和老师加入其中,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动手能力、感悟能力、造型能力、对材料的把握和认识能力等,同时也激发了同学们对盘扣手工艺的了解与喜爱。将盘扣以这种走进校园课程的形式,也是为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做出积极有益的贡献,同时也是能发掘和培养出盘扣传承人。《“红黄蓝”盘扣设计》(如图6)是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同学在手工艺实践课程上为本次课题创新设计的盘扣作品,是将盘扣设计与彼得•蒙德里安的代表作《红、黄、蓝的构成》相结合。在传承的基础上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传统盘扣造型大多为曲线形式,最先想到了西方抽象艺术家彼埃.蒙德里安,无论他的艺术理念还是创作都对现代设计有着极大的影响,将中国盘扣与蒙德里安的代表作红黄蓝格子画结合,采用几何构图和三原色作为创意元素,选题确定。紧接着就进入草图阶段,然后则是盘扣制作阶段,在此之前需要对盘扣制作工艺足够了解,在制作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设计稿。(如图7)摒弃传统的曲线表现手法,大胆地采用以几何、抽象的形态进行设计。同时结合了西方现代艺术,在色彩上进行大胆的创新,采用蒙德里安的代表色,红、黄、蓝、黑、白五种色彩,创新配色,让作品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考虑盘扣的整体构思和造型效果,打破传统盘扣具象造型的约束,突破传统的曲线表现手法,以几何、抽象的形态进行设计,以点线面构成几何形状进行任意发挥,有圆形、矩形,有对称的,也有不对称的,传统中带着创新,以简练的造型突出强烈的形式感;统一中带着一丝凌乱,采用盘,缝,包,缠等多种工艺,结合创新配色,拼接等多种技巧于进行创作,于细微之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表现盘扣设计的创新及其特有的中国味。运用拼接等多种技巧进行创作,将中式盘扣在造型创新的基础上与西方艺术相交融,这也让中国传统手工艺走向了国际化。(四)基于盘扣品牌建设的创新设计。我国在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品牌意识上极度缺乏,基本找不到与盘扣相关的品牌。品牌的建立对于盘扣手工艺进入现代市场,是一条必经之路。品牌是“物质产品”、“情感寄托”的载体,确立品牌的开发体系可以帮助不完善的经营模式明确自身品牌价值,发展方向,建立品牌忠诚度,这也是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再将品牌化和产业化相互结合,把盘扣手工艺人聚集起来形成产业园或合作社,进行产业化发展,这样可以改善由于人力和资源不足而无法按时完成大批量订单的问题,也可以促进市场竞争力。现在发展较好的一种模式是产品品牌与区域公共品牌的合作,对于农产品品牌许多都进行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发展较为成熟,而手工艺品牌还属于初级阶段。区域公共品牌是建立在将该地区有代表性、能增加其美誉度、能为经济文化发展做贡献的品牌上。如果我们将盘扣与区域结合,用区域的知名度来依托,用区域的名义来发展盘扣手工艺,这也能大大加强消费者的品牌认知与记忆,加速品牌的推广,促进产品对本土历史文化的了解,同时也能使产品独具当地风情。这些都能作为盘扣品牌建设的参考点。

手工艺范文篇5

本例建筑本身就仿佛一个精致的手工艺品,其注重传统与现实的结合,尊贵典雅又时尚大气。传统手工艺风格不仅仅体现在细节处还渗透着整体的规划设计上。

1.建筑规划建筑规划上讲究组群布局,以景观轴对称,总体形式上对称统一。建筑与山水、花木等有机地组织为一系列风景画面,在总体上达到一个更高层次的建筑美与自然美相互融揉的境界,形成“天人合一”的建筑环境。更考虑人在其中的感受,突显“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依山就势,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形特点采用不同的建筑形式,做到建筑与自然完美的融合。

1.1充分考虑沿湖及中庭景观湖景和中庭景观是本项目的最大景观资源,同时注重户型的均好性,保证每户都有最大的景观面的同时再用宽敞的景观轴把整个小区的景观面串联起来,大大提高了楼盘的舒适度。

1.2利用宅间院落构筑住宅与景观的和谐共生部分低层住宅由于不能直接观湖,周边的宅间庭院,前后院落成了最大的亮点。留出足够尺度的后院,让客厅和主卧室获得更多的绿色空间是规划设计的又一亮点。

1.3道路串联所有建筑D组团西北端为整个小区的入口,考虑所有机动车辆可直接入户,因此小区车行道将所有建筑串了起来,为住户的出行提供了很好的便利。主入口与主要交通结点设置的车行分流系统,也很好了解决了可能产生的交通不畅。

2.建筑材料在建筑材料上采用木材料装饰结合石材、抹灰,来反映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提倡回归自然,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充分表现材料与手工艺术的特有艺术品位。屋顶,探出的阳台及建筑阳台采用木材作为装饰,既涵盖了中式的装饰装修风格又显得典雅大方。一方面运用了中式建筑的特色一方面又融合了北美“ARTS&CRAFTSSTYLE”风格(手工艺风格),做到“中而不古,新而不洋”。

3.建筑相关的环境设计建筑设计中完美结合了建筑与其楼前环境,形成独有的环境单元,为加强绿化的层次性,突出跨世纪社区的生态概念。保持湖岸、山体所形成的自然地形,利用较大的乔木和建筑周围的灌木,在一张一弛的建筑尺度空间中,形成建筑与景观如同森林小屋的生活意境。这体现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又和北美的森林小屋“ARTS&CRAFTSSTYLE”风格想吻合。

设计原则——自热、精致的手工艺手法

本地块充分利用基地本身赋予的有利条件及景观要素,追求居住的舒适度与品位,通过建筑与景观的融合,交相辉映,形成具有山水环境特色的高品质小区。1、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后期的营造:对现有鸳鸯湖体进行适当的保护,在布局时尽量保留景观通廊使湖景资源渗透进整个社区,而在建筑竖向上尽可能结合场地现有标高,尽量对现有地形予以保护。2、强调组团式的设计:在大社区中营造小组团的规划模式,形成山地院落的建筑形态,契合以人为本的时代人居概念。3、营造公共的娱乐休闲中心:除实现住户小范围居住的私密空间外,尽量布置公共的娱乐休闲场所,为社区与城市,人与人,提供更多更好的交流平台。4、规划的目标就是要将“新都市主义2”的设计思想贯穿到整个设计中,实现“创造自然与城市交融渗透的都市社区”的规划设计理念。在满足建筑使用功能和立面造型的基础上,结合户型设计的特征,各栋均采用框架结构,以满足各房间平整。隔墙采用加气砼砌块,体积密度3级别为B07。保证结构的整体抗风和抗震性能,使整个结构具有必要的承载力、刚度和延性,尽量做到受力合理,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结语

手工艺范文篇6

毫无疑问,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其世代累积而来的精湛工艺技巧,而不同类别的手工艺的技术特点各不相同,展示时的侧重点也必然有所区别。因此,如何利用各类数字媒体技术的优势来展示不同工艺种类的技艺特点显得十分关键,苗绣使用的工具和材料较为简单,主要有底布、彩线、针、剪刀、剪纸花样和绣花绷架等,熟练的绣女甚至不需要任何资料或绣花绷架,仅凭技艺和经验即可随手刺绣。但是刺绣的针法则十分丰富多变,有平绣、锁绣、插绣、结绣、辫绣、挑绣、网绣、错绣、劈丝绣、梗线绣、打籽绣、点绣、洒绣、贴绣和堆花等几十种之多,十分讲究根据所绣的对象和艺术效果来选择不同的针法。同时,刺绣的过程极为耗时而缺乏体系感,一副精美的披肩往往需要数月时间才能绣成,而一件做嫁妆的绣花服装一个妇女需要数年甚至十多年时间才能完成。从展示设计的角度来看,如此大的信息量很难在有限的空间内全面展示,也无法在短时间内让观众理解。因此,数字媒体技术在此的应用目的应该是将丰富的信息进行整合、分类展示以供观众有选择性地观看,并提供给观众后续理解的机会。例如在实物、图片展柜的一旁,可以用视频投影的方式播放绣女进行刺绣的演示视频并配以简洁易懂的解说词,使观众在短时间内对苗绣的工艺形成一个基本概念;同时设置数台触屏查询机,将苗族历史文化、苗绣针法及纹样的详细资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存储在多媒体中,让观众任意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网络虚拟数字展馆在这里也可以派上用场,意犹未尽的观众回家后还可以在线上详细了解在实体展馆中未能覆盖到的内容;更为便捷的是利用移动智能终端,观众只要下载展馆的APP即可获得全面的展品信息,或者举起手机扫描展品说明上的二维码,就可当场获取展品的信息,而这些下载的信息即使在观众离开展馆后还保存在手机中,留给观众充分的时间进行反复查阅,还可以通过微信等社交平台分享给更多的人群,进行再次传播。织锦的工艺特点与苗绣有所不同,其纹样和花色千变万化,但基本的制作方式都是在传统木质腰式斜织机上,用牛骨或竹制的挑花刀对各色丝、棉、麻线采取通经断纬反面挑织的方法织成。还要经过纺捻线、染色、倒线、牵线、装筘、滚线、捡综、翻篙、捡花、捆杆上机、织布、挑织等12道工序。其工艺原始而复杂,尤其是在腰机上织布的过程,织锦人坐在织机一端,将绷带绑在腰上拉紧经线,眼看背面,手织正面,十分考验织布者对花色熟悉和对织机操作的熟练程度。由于织机的操作方式不易于表现,较难让观众理解并形成认知,因此,在展示时需要选择易于观众理解的指导型的信息载体。可以考虑的展示方式是设计出织机的三维虚拟现实展示系统,全方位地展示织造过程,观众既可以任意从各个方向全面观看织造的操作方式,也可拉近镜头近距离观看经线和纬线的相互穿插。另外,在三维虚拟现实系统旁边还可以同步演示正在织造的画布逐步成形的纹样和色彩,使观众将织机操作过程和图案形成过程关联起来理解,形成更为深刻的认知。

二、技术的运用应充分展现传统手工艺的人文内涵

传统手工技艺往往承载这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记忆,包含了当地人们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审美习惯和文化内涵等诸多信息,手工艺并非独立存在的艺术形式,而是与音乐、舞蹈、宗教等其他民间艺术形式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这些都是手工艺品艺术感染力的来源,同样也是展示的重点内容。以湘西苗绣为例,苗族没有民族文字,其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主要靠口传文学、诗歌、舞蹈、刺绣、织锦等艺术方式留存下来。苗族服饰刺绣纹样中,就有一些形象固定、代代相传的纹样来表现苗族迁徙史,最典型的就是湘西苗族刺绣中最常见的“弥埋”纹和“浪务”纹,“弥埋”花边中间是抽象的骏马奔驰在一条大河中间的形象,两边则是层层叠叠的代表高山的纹样,代表了苗族祖先迁徙时骑马越过高山,跨过大河的历史。而“浪务”纹则表现苗族先祖居住的地方。可以说苗绣的每一种图案都有其特点的意义,有些象征了氏族符号,有些代表了图腾崇拜,有些记载了美好的民间传说,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因此,苗族服饰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同样,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也与土家族人的生活与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土家织锦中的阳雀花就讲述着关于土家织锦女神西兰的美丽民间传说;还有一种专用于小孩摇窝盖裙上的纹样“台台花”,这种纹样呈三向围边的装饰样式,中心图案是一个抽象的虎头的二方连续,其来源是湘西土家族特有一种保护小孩,驱除白虎侵害的民间巫术活动——“赶白虎”。这些都说明手工艺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极为深层的民俗内涵。在展现手工艺的人文内涵时,为了不影响苗绣和织锦艺术品本体及其技艺的展示,可以充分利用那些具有流动性、开放性、过渡性的次要空间和虚空间,例如天花、地面、过道、拐角等范围相对不确定的空间。在较大面积的空间,可以采用投影设备播放与苗绣织锦艺术相关的民俗风情视频,使观众能够感受到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与文化气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展示在主体展品的附近,投影的视觉冲击力就不能太强,不可过度干扰观众对主体展品的注意力,要恰到好处地完成人文内涵和民俗风情的渲染效果。在一些较小和隐秘的空间,例如两个展区相连接的通道或者是拐角处,可以开辟一块相对安静的空间,设置若干互动虚拟点播系统,将与展品人文内涵相关的影片、画面解说,或者民间故事动画片等内容分类存储在里面,观众可以自由选择所要观看的内容,并可以采用耳机来播放声音,使观众能更完整和不受干扰地观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当然设计几个仅能容纳少数观众的小演播厅,也能起到相应的作用。总之,对手工艺人文内涵的展示要根据不同空间灵活利用数字媒体手段,做到既不喧宾夺主,又能提供相当的信息量,深化主题,烘托气氛的效果。

三、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应满足观众的体验需求

传统的展示方式认知模式十分单一,信息的传达方式是一个被动接收的过程,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人饱受信息刺激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现代人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追求“娱乐性”和“体验感”。同时,手工艺是一门依赖人的操作经验和技术才能实现的艺术,人在技艺中起主导作用,因此,观众的参与感与体验感在传统手工艺展示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些展览馆会采用邀请观众参与到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中来进行操作体验,这样的做法当然有其积极的意义。然而实际中受到展厅空间、观众人数、观展时间和操作难度的限制,这种方式多数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以苗绣和织锦来说,二者都是极为耗时和对技艺熟练程度要求很高的手工技艺,在观展的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让多数观众进行体验。这个时候,利用互动多媒体来设计操作体验模式显然是更为恰当的方式。织锦的工艺特点主要包含两个核心部分,一是通过对纹样的理解来选择经线和纬线的色彩及穿插次序,二是在织机上地实际操作的身体动作。数字媒体技术需要解决的就是让观众对两个核心技术内容进行操作体验。因此可以将体验设计成两个主要模块,一是由观众在多媒体操作界面上根据指导图形选择不同的经线和纬线的颜色,并控制经纬线穿插的顺序,用电脑生成由观众主动选择所计算出的图形效果,这个模块的功能是让观众理解织锦纹样的设计原理;二是建立一个传统织机织造的三维虚拟现实系统,支持观众主动操作旋转及伸缩画面,以满足全方位深入观察织机构造及织造过程的需求,利用动作捕捉设备捕捉观众的织造动作,让观众在屏幕上观察自己的动作实时生成的模拟动画,并随着织造动作的重复在屏幕上快速显示出观众先前选择的色彩经纬线逐步形成的纹样。这个技术需要精度较高的捕捉系统及动作差异化矫正技术以实现较好的观众参入体验。苗绣的工艺技术强调的是手指的精细动作,要通过数字媒体系统来实现操作体验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可以考虑用具有娱乐性的体验方式来增加观众观展的愉悦感。由于苗绣多是装饰于苗族人民服装上,而观众对传统苗族服饰往往有较强的兴趣,因此可以利用类似虚拟试衣系统的装置让观众快速体验穿上苗族服饰的效果。这个系统需要设置一个摄像头支持实时拍摄观众2D全身照或者捕捉实时动态,观众可以随意选择预存在系统中的不同苗族服饰,选择完毕后系统通过计算将随试衣者身形自动适配虚拟服装的大小。观众将方便快速地体验到换上苗族服饰的新鲜感,并且可以选择打印照片或者直接分享照片至网络公众平台。显示屏在没有观众使用时还可以播放与苗绣织锦相关的影片、动画等内容。这个系统在保护了实体展品不会由于触摸和试穿受到损坏的同时,又可以让较多的观众人群在较短时间内进行体验,增加了展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

四、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要遵循合理、适度的原则

数字媒体展示技术的出现弥补了传统实物展示中的许多不足之处,能够将大容量信息以更高效、更有吸引力的方式进行展示。但是,传统手工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展示应该始终重视对艺术文化知识的传播,不能一味地追求用短暂“眼球效应”来吸引观众,应该注重展示内容的可持续发展性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因此,只有在确定数字媒体技术能够拓展展示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的情况下才应该使用。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一种新技术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能够完全取代旧的技术模式,正如计算机的出现并没有取代纸笔,飞机的出现并没有替代轮船,技术并没有高低之分,而是适合于不同的对象和场合。同样,用传统展示方式能够达到展示效果,就没有必要非得用高新媒体技术来实现,毕竟传统展示方式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更低廉的价格和更便于维护。另外,在使用数字媒体展示技术时尤其要注意适度性。由于观众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而对动态对象的视觉加工尤其耗费人的精力。因此,数字媒体展示的设计应该尽量保持清晰、有序,引导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有效的内容上,并限制恰当的时间长度,避免过度展示导致注意力的疲惫和混乱。

五、结语

手工艺范文篇7

一、以高校文化创意团队为智力资源与技术力量,形成以文化创意为优势与特色的民族传统手工艺研发中心,发展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产业新业态

民族传统手工艺面临着式微甚至消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急剧转型,民族手工艺失去了其生长与存在的生产生活土壤;二是以批量化复制为特征的现代化社会大生产,造就了大量价格低廉、经济实用的生产生活用品,而制作时间长、价格较高的民族手工艺产品失去了市场竞争的优势,因而与其说是民族手工艺式微,不如说是民族手工艺的市场需求量极其有限导致的式微;三是民族手工艺一般为家庭式的作坊生产,按照现代市场营销观念,民族手工艺本身就只是满足固定区域范围内的有限目标客户消费需求,因而缺乏现代市场营销的消费需求与消费心理观念;四是民族传统手工艺一般具有自身的技艺特征与技艺经验,往往有着浓厚的传承观念与机制,这导致了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局限。总之,民族传统手工艺由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转型的现实必然性,其固有存在的天然市场也必然萎缩,从而导致自身的式微甚至消亡;同时,民族传统手工艺缺乏面向现代消费心理与消费需求的市场营销观念,从而不具备满足现代消费需求的生产观念,因而如何确定自身的目标细分子市场而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认真分析目标客户的消费心理规律与行为特征,为目标客户提供有价值的创意产品,就是民族传统手工艺的现代生存之路。湖南湘西居住着土家、苗、瑶、侗、白等43个少数民族,属于偏远落后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区域。湘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铸就了当地独具特色的传统手工艺,主要有蜡染、刺绣、织锦、银饰、彩扎、藤编、草编、竹编、木雕、石雕、剪纸、挑花等,现已分别入选部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传统手工艺在形制、工艺、装饰手法、材料运用等方面呈现出浓郁的工艺特色与文化内涵,具有鲜明而独特的审美与实用价值。但在当今以工业化与城市化为特征的现代化进程中,各种民族传统手工艺不同程度地面临衰落甚至消亡的危机。解决湘西民族传统手工艺面向现代消费者的关键在于如何结合现代消费需求的特征与规律,使民族传统手工艺满足外向化市场而非传统固定市场的消费需求,就必须对民族传统手工艺进行崭新的创意设计与品质提升,而这并不是传统的手工艺人自身所能实现并完成的。因此,湘西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创意设计与品质提升,必须以高校文化创意团队为智力资源与技术力量,成立以文化创意为优势与特色的民族传统手工艺研发中心,发展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产业新业态,才能满足湘西民族传统手工艺的现代消费需要,并通过创意设计与品质提升的传统手工艺产业,带动湘西地区贫困群体的脱贫致富。

二、以古村古镇为民族传统手工艺创意产业园区,形成以民族传统手工艺聚集地为特色的古村古镇文化旅游产业,推动民族传统手工艺的生产与消费

近三十年来,我国民族地区受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工业化发展模式与经验的影响,经济发展也走向了以资源开采和加工为主的工业化模式,但却因为初级原料供应与低产品附加值的产业形态,导致民族地区产业供给侧有限、可持续发展能力弱,最终地方经济基础仍然较为薄弱。与此同时,又由于受经济环境、经济趋势与发展理念等方面原因的影响,民族地区对于特色文化资源重视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以自然生态优势、特色农牧资源优势、民族风情优势、民族村落优势、民族手工艺优势等方面的差异化市场竞争优势与特色,从而把握发展机遇,做好资源转化,形成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从而实现内生式发展,并进一步带动民族地区的脱贫致富。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一方面,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产业下游化与消费文化化,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已由劳动力、资本、资源等资源要素,转变为追求产品价值选择与心灵愉悦的创意要素,特色化、个性化的文化符号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资源,创意经济、体验经验、审美经济、符号经济成为新的产业形态与消费需求导向,而我国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就具有天然的资源优势和消费市场;另一方面,我国“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使得过去地理偏僻、交通落后的边远民族地区从对外开放的“边缘区”变成了对外开放的“前沿区”,诸如茶马古道、河运古道、丝绸之路等将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区域,这不仅为西南、西北的民族地区带来沿线基础设施互通互联、沿线生产和贸易要素优化配置以及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同时也将极大地促进民族地区口岸产业、生态产业、民俗文化产业、旅游文化产业等新产业业态的形成与发展,从而使这些民族地区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的密集区。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的战略目标,2015年7月20日,中共湖南省委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实施精准扶贫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决议》,指出湖南扶贫攻坚的重点在武陵山片区,强调把构建特色优势产业体系放在突出位置拉动湘西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把“充分发挥自然生态、民俗文化两大资源优势”作为湘西经济发展和扶贫攻坚的方向与目标,最终实现湘西地区全民脱贫与奔小康的战略目标。可见,湖南省委已经明确把生态产业与民俗文化产业作为湘西民族地区脱贫致富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与实践路径,而发展民俗文化产业又必须以旅游为载体,形成文化旅游产业,才具有旅游市场竞争的优势与特色。从旅游行业的自身特点与发展趋势来看,特色化、个性化、高品质服务的旅游供给侧改革是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过去单一以“吃”和“游”为经济要素的旅游不再受市场欢迎,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内在需要和必然趋势。湘西由于历史原因遗留众多的古镇古村落,比较著名的就有:凤凰古城(沱江镇)、阿拉镇、里耶古城(里耶镇)、洗车河镇、王村(芙蓉镇)、龙寨镇、塔卧镇、罗依溪镇、浦市镇、茶峒(边城镇)、团结镇、迁陵镇、水田河镇、毛沟镇、干州古城(干州镇)、沅古坪镇、教字垭镇、溪口镇、江垭镇、桃花源镇、铜湾镇、高村镇、锦和镇、孝坪镇等。这些古镇古村落在凤凰与张家界两大旅游热点城市的带动下,均具有一定的名气,但普遍停留在“古建筑”的单一旅游资源上,内容缺乏导致湘西古镇旅游的同质化而缺乏知名度与影响力,难以成为旅游热点地区。因而如何有效地挖掘当地的文化内涵,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形成各具优势又不可替代的古镇特色,不仅是古镇文化旅游的“内容”植入,同时也是发展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旅游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依托。因此,结合湘西民族地区特有的民族手工艺传统,建设民族手工艺创意产品为内容的古镇文化旅游,形成诸如民族服饰古镇、纺织古镇、编织古镇、银器古镇、雕刻古镇等等,不仅为各个古镇增添了旅游“内容”,形成古镇文化旅游各自特色而规避内部同质化竞争乱象,同时也使古镇古村落成为湘西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创意产品分销聚集地,推动民族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外向化市场面向,成为旅客带走“古镇”印象的符号载体。

三、以“互联网+民族手工艺”为营销平台,增强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的影响力与辐射力,推动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的规模化与集约化

手工艺范文篇8

浚县泥咕咕手工艺基本概况传说在隋朝末年,农民起义军中的瓦岗军与隋军争夺黎阳仓,瓦岗军首领李密手下有一员叫做杨玘的大将在现在的河南浚县杨玘屯驻扎屯兵(杨玘屯也由此得名),并且当时为了纪念在战场上牺牲的士兵与马匹,一些会捏泥人的士兵就用当地的胶泥捏塑了许多泥人与泥马。随后,军中的一些士兵安置于此,这门手艺也就此流传下来,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浚县泥咕咕手工艺。浚县泥咕咕形体较小,大的不足二十厘米,小的只有四至五厘米,因其尾部有两小孔,吹奏时可以发出“咕咕”的声音,故称为“泥咕咕”。改革开放初期,国内物资还较为匮乏,浚县泥咕咕既是村民生活娱乐的一部分,也是其对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寄托。当地的村民在闲暇之余通过制作浚县泥咕咕来获得额外收入,其因较低的成本吸引了众多村民参与,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制作泥咕咕的作坊。后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多的年轻人选择去大城市务工,泥咕咕的生产也随之受到影响。同时,人们对于生活娱乐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上泥咕咕易碎、不便运输的特点,影响了其对外的销售,原有的生产销售模式也逐渐脱离市场。

浚县泥咕咕手工艺的保护价值

1.经济价值西杨玘屯村村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他们还从事农业、泥咕咕的生产与其他手工业生产等方面的工作,其中外出打工和从事泥咕咕生产的收入所占比例较高。据统计,仅泥咕咕生产这一项,就占据了村民收入来源的一大部分,成为村民增收的重点。2.艺术价值浚县泥咕咕是不同时期劳动人民智慧的沉淀,其保留了特有的民俗特征,并且以一个个真实的作品形式反映出人们的思维与审美方式,成为研究民间手工艺的重要资源之一,也是不可多得的实物案例。3.社会价值浚县泥咕咕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代表着当地典型的乡土文化,也从侧面表现出当地人民质朴的特点。浚县泥咕咕的色彩、图案与造型都是历史的物质遗存,每一只泥咕咕的身上都寄托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浚县泥咕咕手工艺与传统村落的关系与矛盾很多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诞生于村落中,也成长在村落中,有着文化和地域上的特殊性,如果离开故土,其文化与地域性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害。所以,传承村落的空间环境对于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71CULTUREINDUSTRY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文化传承CulturalHeritage和保护十分重要,这也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础。浚县泥咕咕手工艺与传统村落的关系1.泥咕咕制作与传统村落自然资源的基础关系泥咕咕的制作与村落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密不可分,泥咕咕的诞生虽然是一种偶然,但西杨玘屯村丰富的水资源与土地资源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也为其铺垫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被创造出来的,如果脱离了原来的环境,势必会对其保护和继续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会使其逐渐消亡。所以,西杨玘屯村这一传统村落正是泥咕咕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摇篮,泥咕咕正是在此环境下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才形成如今的模样,倘若村中缺少泥咕咕制作所需要的自然资源,那这项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会发展至今。同样,在研究泥咕咕的传承与发展时,也必须考虑到泥咕咕与传统村落之间的关系,只有在村落原有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基础之上进行研究,才具有实际意义。2.泥咕咕手工艺与传统村落的共生关系传统村落是孕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沃土,反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直至今天,西杨玘屯村的村民们仍然会用泥咕咕来进行庆祝与纪念,并将精神文化寄托于这一只只泥咕咕上。泥咕咕不仅与西杨玘屯村有着自然物质资源上的联系,也与村民产生了精神上的共鸣,二者无法离开彼此,宛如共生,体现了泥咕咕手工艺与传统村落的共生关系。浚县泥咕咕手工艺与传统村落的矛盾浚县泥咕咕的制作充分体现出村落手工技艺的水平与淳朴的民风,因其制作离不开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所以泥咕咕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与村落的发展不可分割,如果泥咕咕的制作失去原有的环境,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将大打折扣。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外部市场的影响,泥咕咕手工艺与传统村落中的传统民居建筑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它们一个是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是文化遗产传承空间,二者相辅相成,属于共生关系,但其保护工作并非同步进行,保护方式与程度也有所不同,如果要改变这一局面,就要先从解决现有的矛盾着手。1.传统民居院落新旧更替不统一受城镇化发展影响,西杨玘屯村中出现了许多由传统民居改建而成的现代化民居,因其改建没有为泥咕咕的制作预留大空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泥咕咕的发展,并使传统村落丧失了原有的民居特色。如果以工厂量产的方式代替作坊式生产,将失去泥咕咕生产的原真性,破坏泥咕咕生产技艺的灵魂,甚至使泥咕咕失去其原有的重要价值。同时,因没有进行统一规划,部分民居的改建与传统村落建筑风格相差较大,长此以往,不但会使村落民居建筑失去原有的特色风格,也会破坏村落一直传承的文化底蕴。2.泥咕咕手工艺难以协调统一发展制作浚县泥咕咕较为出名的主要是村中的几位泥咕咕大师,而浚县泥咕咕的持续发展除了需要大师的领头带动作用外,还需要整个村落村民一同提高对泥咕咕保护与传承的重视程度,这也对村落的整体生产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村落的环境,除了考虑泥咕咕生产对场地、温度、湿度以及晾晒等方面的需求外,也要照顾村民的日常生活,在满足生产条件的基础上打造村落特色,保留村落的文化底蕴。浚县泥咕咕手工艺活态与共生保护的策略与建议

浚县泥咕咕手工艺活态与共生保护的基本理念

1.保护传统村落风貌,打造特色文化空间对于传统村落的空间环境改造,应当尊重村落现状,保持村落风貌特色并加以保护,以延续村落的文化传统。在此基础上,针对泥咕咕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村落的文化空间以进一步加强二者的共生关系也必不可少,只有激发出村落的“活态”,其物质空间环境才能够更好地彰显文化内涵。2.改变原有空间布局,适应新的市场需求面对新的市场需求和人们生活娱乐方式的改变,传统村落的生产模式和发展现状已无法满足新的需要,亟待改变。但在改变村落和民居空间环境布局以适应变化并打造活态村落的同时,应照顾到泥咕咕手工艺原有的生产环境和布局,保证其在新环境下能够留住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并与村落一同和谐共生。3.结合新时代新特色,保留非遗精神文化泥咕咕手工艺承载着重要的精神文化,要在改造村落空间环境的同时对其予以保护,同时可以结合新时代特色,采用直播、短视频或者亲身体验的方式更好地宣传和保护这项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而为村落注入新的活力,为村民增收创造机会。浚县泥咕咕手工艺活态与共生保护中院落空间的营造策略1.院落保护与更新的目标传统村落环境空间的保护与更新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村民日常生活和泥咕咕的生产,更新后的院落要同时承担村民的生活和生产两项需求,因此,如何对院落空间进行保护与改造,并在二者中找到一个较为合适的平衡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需要更新的院落空间,其重点应该放在对功能的组成和划分以及行为空间尺度的研究上,并考虑到泥咕咕手工艺传承在物质空间上的需求,最终达成泥咕咕手工艺与院落空间共生发展的目标。2.院落保护与更新的设计要素首先,在空间的划分上,院落空间应充分考虑人们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和泥咕咕生产加工流程之间的关系,在原有的有限空间范围内,对日常生活区和泥咕咕生产区进行合理划分,使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其所处的院落空间可以共生发展。对于院落中的庭院空间,也可以充分发挥其公共空间的优势,使其承担起多种开放性功能,如泥咕咕的展示、宣传和制作体验等。

浚县泥咕咕手工艺活态与共生保护的文化旅游类型策略

现阶段,受市场经济环境影响,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如何进一步发展已然成为一个不小的难题,如何在大环境中认清并找准发展路径显得十分重要。在将泥咕咕手工艺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前提条件下,为了进一步深化和加强二者之间的共生关系,可以先顺应市场环境活化村落,带动泥咕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随后在泥咕咕原有生产制作的活态环境中促进泥咕咕的宣传与保护。这一“先带动发展,后共生保护”的策略,不仅保留并巩固了二者之间的共生关系,也使泥咕咕的保护成为活态保护,从而拥有了更好的资源与环境。除了关注泥咕咕文化旅游产业所能带来的优势以外,也要把工作重心放在如何在前期打造出一个成功的平台,进而为后期的活态与共生保护和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之上。根据西杨玘屯村的现状,可以以泥咕咕手工艺的宣传和弘扬为中心,推进村落的文化旅游发展,并通过建立开发泥咕咕手工艺保护示范点、泥咕咕学习体验中心、农家乐与旅游产品等方式打造活态旅游模式,使泥咕咕制作技艺在前期也得到重视和有效保护,具体如下。1.设立泥咕咕手工艺保护示范点在西杨玘屯村中,为了对泥咕咕手工艺进行集中保护与传承,可以秉承创新理念,建立泥咕咕手工艺保护示范点。在示范点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分区进行合理设计规划,向旅客进行泥咕咕手工艺的文化展示以及手工技艺和传承保护等多方面的宣传。同时,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运用多种手段在网络上推广浚县西杨玘屯村与泥咕咕手工艺,并建设泥咕咕网络互动平台,将西杨玘屯村塑造成一个拥有泥咕咕手工艺特色的文化创意村落和文化旅游基地。2.建设泥咕咕学习体验中心在学习体验中心,游客们不但可以了解泥咕咕的制作方法与流程,还可以亲自上手体验,制作一只属于自己的泥咕咕,这不仅富有趣味也同样具有意义。此外,泥咕咕学习体验中心可以为当地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强其对泥咕咕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意愿,使传承人更加具有荣誉感。建立泥咕咕手工艺学习体验中心,其目的不仅是为了更好地与文化旅游策略进行结合,还可以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进一步宣传和传承这一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3.打造农家乐新模式泥咕咕保护示范点和学习体验中心的建立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西杨玘屯村的关注度与知名度,从而为其带来更多的流量。此外可以建立农家乐新模式,在原有农家乐的基础上,结合村中家家户户几乎都有窑的特点,打造西杨玘屯村农家乐独有的特色,除了为游客提供吃、住、行以外,可以在自家院落中为游客提供泥咕咕手工艺的制作体验服务,并以此作为宣传亮点。同时,农家乐还可以与泥咕咕手工艺保护示范点和学习体验中心形成良好的促进关系,进一步激发村落活态,从而塑造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如同泥咕咕手工艺与西杨玘屯村的共生关系一般,相辅相成,共同发展。4.开发旅游产品泥咕咕手工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可以作为旅游特色纪念品,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泥咕咕自身特色,衍生出更多的文创产品供旅客们挑选,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除了要保证自身技艺能够得到完好的保护与传承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顺应社会环境,一同发展进步。以上的泥咕咕文化旅游策略,可以在前期将村落优势资源转化为文化品牌,并植入相关文化产业,激发村落活态,以为后期泥咕咕手工艺的活态与共生保护传承提供载体与保障。综上,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浚县泥咕咕与传承村落西杨玘屯村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具体表现在传统村落的自然空间环境会直接影响泥咕咕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而泥咕咕手工艺的传承又是传统村落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但是,浚县泥咕咕的保护与传承现状并不尽如人意,而“活态”和“共生”保护概念的引入,可以在保护传统村落风貌特色的前提下,通过对村落空间及民居的改造设计,将静态的保护转化为对传统村落与非遗手工艺活态共生的动态保护,使其重焕生机,并且也对其他小型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产生一定的启示及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杜赛敏.浚县泥咕咕艺术元素在民俗商业街设计中的应用探究——以上海田子坊为例[J].西部皮革,2019,41(13):58-59.

手工艺范文篇9

(1)用一个月的时间筹备品牌活动丝网花展

(2)在活动中介绍丝网花知识,让广大师生了解丝网花

二·立足校园,走向社区。

协会成立以来通过一些校内活动让广大师生逐步了解本协会,特别是在品牌活动中设有关于本协会的基本信息的有奖竞答,使师生进一步深入了解手工艺协会。立足校园的同时还需要向外发展,于此协会才能绿树常青。社区是一个人口聚集的地方,走向社区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三·以教新会员技术为主,活动为铺。引进新技术,如:钩针

四·对会员进行技术指导

(1)活动时间和地点为每周一周四下午17:00—18:00在艺术馆对会员进行培训

(2)鼓励与组织会员到校外参观交流与学习

(3)鼓励会员技术创新或引进其他技术,改变协会技术单一的局面。

五·联系各兄弟院校和校外手工坊等具有手工技能的单位进行学习交流与合作。为会员提供更多的就业单位。

六·联系市文化艺术馆给在校生有参加手工作品比赛的机会

七·开展作品展销活动

八·向学校其他协会及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出租活动设备

九·2012年增加招新人数,扩充协会,同时使手工艺术在我校的广泛传播。并对新会员进行分组分部门管理。

十·活动范围及活动形式

(一)范围

(1)以本协会全体会员为对象

(2)手工技能的单位与各兄弟院校

(3)社区和公园

(二)方式

(1)通过海报的方式或其他形式通知会员到指定地点进行手工技术交流学习或竞赛

(2)通过手工坊义务劳动,学习提高技能。

(3)鼓励部分勤工俭学的同学参与技能培训,学会动手劳动创造价值

手工艺范文篇10

“稳步前进,开拓创新”是今年我们努力的目标,不管欢乐还是苦涩,我们都已站在了2012年的尽头!回首一看这一路深浅不一的脚印,我们心怀感激,特别是与我们风雨同舟的指导老师和会员们。针对过去这一年手工艺协会在校工作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具体的总结如下:

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跟随时代的脚步,完善社团的规章制度,使协会的制度更加人性化与实际化。本协会是以手工艺作品为媒介,学习探讨为桥梁,交流为主,制作为辅,通过继承、吸收、创新以达到我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及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宗旨的共同爱好者组织起来的群众团体。所以我们协会是属于每一个会员的,大家都为着协会的繁荣而努力奋斗着!

二、健全社团各主要部门,牢固大局意识,加强各干部间的交流,增强各会员的责任心。现在本社团设有秘书部、策划部、组织部、财务部、纪检部、外联部、宣传部、技术部等八大部门,各部门相互合作,分工明确,为社团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相关活动的开展与落实。经征求大部分会员的意见,我们把活动日期改为:每周一、四下午的17:00~18:00为会员学习时间,分六个小组学习,每两个会干或技术员负责教大家,每两周进行一次现场操作检验,会干或技术员是评委。每两周单周周三开一次例会。定期召开例会,对本协会近期的工作进行总结,提交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发现不足及时加以改正,以达到更好地发展本协会。

四、2012年3月21日,本协会迎来了新学期的第一次外出活动。目的是弘扬雷锋精神,争做时代新人。为了让更多的人们爱上DIY手工艺制作,大家在箭盘山公园里现场表演和现场传授制作丝网花的技术。同月28日,为了缅怀革命先烈,增强会员的爱国爱校精神,本协会和其他协会一起来到了西山革命烈士陵园进行扫墓活动。

五、2012年4月10日,应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木艺协会的邀请,我们与4月10日参加了他们学院举办的第四届社团文化艺术节之《书画工艺大赛》。本着学习探讨为桥梁,交流为主,制作为辅的宗旨,我们双方在欢快融洽的气氛下度过了这一天。同月17~20日我们手工艺协会举办了第二届丝网花花艺展,成功的吸引了校内外的广大师生前来观赏,更好地继承与发扬了手工艺文化。本月25日,为了帮助玉树灾区的人们,我们协会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手工艺协会共同到福鑫社区开展募捐义卖活动,希望我们的捐款能给玉树灾区人们带去一些帮助,早日把家园修建起来!

六、2012年5月16日是本协会去市云屏社区开展丝网花花艺展的日子。为弘扬“五四”精神,提高广大群众,特别是新一代青年对传统手工艺的认识与了解,本社团特意举办了此次活动,以扬我华夏文化。

七、2012年6月19日,本社团会员在会干的带领下来到了柳职南校区,学习他们的特有技术——扎染。这次的学习探讨活动不仅吸收到了新的元素,而且也加大了与外校的交流合作,有助于本协会的宣传活动。

八、2012年7月16日,会员们盼望已久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终于到来了。为锻炼本协会会员,应校团委号召,本协会来到了市晶远社区。在活动中为居民们提供服务的同时,本协会会员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为协会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九、2012年10月16日,金秋送爽,重阳佳节,这是一个属于敬爱老人的日子。当日,本协会来到市老人康乐园开展了以“重阳佳节,关爱老人”为主题的活动,让老人们在节日里体会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度过一个难忘的重阳节。

十、2012年10月17日,为丰富会员们的知识,提高会员们的动手能力及艺术鉴赏能力,本协会再次来到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技术交流学习活动。此次活动既加强了本协会与其他学校协会之间的合作交流,又再一次巩固了会员们的制作技术。

虽然每次的活动都办得很成功,但在实际过程中我们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如:协会会员之间、会干与会员之间了解不深,活动十缺乏必要的积极性;与其它协会学习交流十过于害羞,不擅于交流,气氛出现僵硬;开展活动时,活动策划不周全、宣传工作不到位,材料存取方面较混乱,纪律散漫,对本协会工作性质认识不清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都是对本协会发展很不利的,希望大家共勉之。

鉴于以上工作中的不足,以及对下学期子协会的期望,从实际出发,面向未来,特有以下几点工作展望:

一、进行社团本质改革,突出协会特色,扩大协会的影响力度,让有志服务于本协会的同学能够得到更好的锻炼机会。

二、调整协会内部工作,采取制度化管理,培养内部人员的原则立场,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增强协会的凝聚力,促进本社团规范化发展。

三、突出品牌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与平台。

四、争取各种资源,充实社团活动能量。

五、加强人才培养工程,打造精英团队

六、做好新会员的纳新工作,突破男女局限,汲取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