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效益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7:27:32

企业效益论文

企业效益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企业;存货;管理制度

一、存贷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存货是一项重要的流动资产,一般情况下。存货占企业总资产的30%左右,其管理、利用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资金占用水平以及资产的运作效率。在不同的存货管理水平下,企业的平均资金占用水平差别是很大的。正确的存货管理方法可以通过降低企业的平均资金占用水平,提高存货的流转速度和总资产周转率,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外,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存货作为企业物流的重要成份,其成本降低的潜力比任何其它市场的营销环节要大得多,如企业物流成本占营销成本的50%,其中的存货费用大约占35%。而物流成本又占产品全部成本的3O%——85%;由此看来,降低存货成本已经成为“第三利润源泉”。

二、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不善:企业内部缺乏一整套有关存货管理的规章制度,有了制度也不能很好执行。

(二)核算不实,成本费用增加:有些企业的会计核算起不到监督作用,账实严重不符;有的企业对新税制下存货的核算缺乏认识和了解,在购进环节不按规定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增加自身税负。

(三)产品滞销,效益低下:产品滞销是大多数亏损企业的通病。

三、加强企业存货管理的对策论文网在线

利用企业物流的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对企业存货管理的全过程进行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使存货管理活动中的订单流、物流和资金流处于最佳状态,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这是现代企业存货管理的趋势和重点。我们的大多数企业都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提高销售和扩充规模上,相比之下,对存货管理则有所忽视,

为了降低企业的存货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必须将加强存货管理提到日程上来。

(一)建立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计算机存货管理系统

企业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适用的存货管理系统,以便可以实时、动态了解企业的存货信息,提高存货运营效率。按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进行核算,对存货的核算应及时、准确和完整。

(二)建立科学高效的存货管理制度

企业应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存货管理制度,并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完善。存货的日常控制方法应采用存货归口分级管理责任制。制定指标部门应参照历史数据,结合本期实际情况,分解存货资金计划指标给企业各有关职能部门进行管理。

(三)存货的规划

存货的规划是控制存货水平,降低资金占用,使存货效益和成本达到最优化的存货事前控制方法。做好存货规划,首先应制定经济订货规划,确定好经济订货批量,再订货点,及时补货,避免缺货。其次,要确定存货资金的占用额。通常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一是根据各种存货平均每天的周转额和其资金的周转日数来确定存货资金数额的周转期法;二是以上年存货资金占用额为基础,分析计划年度各项变动因素加以调整后确定资金数额的因素分析法;三是根据存货资金与有关因素的比例关系来确定资金数额的比例法。

(四)完善内部控制,确保其行之有效

1.做好岗位分工控制。首先,建立存货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存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监督。其次,授权批准控制,明确审批人对存货业务授权批准方式、程序和相关控制措施的权限责任;明确经办人员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对于超越权限的业务有权拒绝办理,并向上级报告;严禁未经授权的机构人员办理存货业务。再次,制定存货业务流程,明确存货的取得、验收与入库、仓储与保管、领用发出与处置等环节的控制要求,做好相应的记录与凭证保管。

2、取得、验收与入库的控制。外购存货应符合内部《采购与付款》的有关规定;抵顶债务及其他原因入库的存货应有有关部门、人员的审批,其价值与质量状况应符合双方协议;严格验收制度,重点是对取得存货的品种、数量、规格、质量和其他相关内容进行验收;设置存货明细帐,加强对代管、代销、暂存与委托加工存货的管理。论文网在线

3.仓储与保管控制。首先,根据销售计划、生产采购资金筹措等制定仓储计划,合理确定库存存量的结构和数量。其次,加强日常管理,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存货。再次,建立库存存货分类管理制度,对企业全部存货按其重要程度、价值高低、耗用量大小和订购难度等为标准,划分出ABC类,分别管理;对贵重物品、生产用关键备件、精密仪器、危险品等重要存货采取特别控制措施。第四,建立健全存货的防火、防潮、防盗和防霉变措施。最后,建立清查盘点制度,如有盘亏和盘盈,应分清责任,报告有关部门及时处理。

4.监督与检查。定期检查存货业务的相关岗位和人员的设置情况;定期检查存货业务授权批准制度的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存货收发、保管制度的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存货处置制度的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存货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

(五)合理整合内部物流资源,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

企业内部物流资源是指有利于加强存货管理的所有资源,如仓储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管理资源、运输资源等。企业内部的物流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直接影响着存货的经济采购量、仓储量和存货的成本。在企业管理中,企业内部物流资源的整合已为大多数企业所重视,如仅利用内部物流资源,难以满足企业降低成本和提高竞争力的要求,而利用第三方物流对加强存货管理有重要作用。一是有利于降低仓储费用,运输费用,;二是减少存货储存资金的占用,提高资金利用率;三是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四是企业物流的外包,可减少物流设施的投资费用,物流人员的管理费用,减少流通环节。利用第三方物流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在内外资源的利用上,应先整合内部资源,如企业有闲置厂房,运输设备,应先盘活利用现有资产,同时还应考虑安排就业和分流富余人员等非经济因素;二是应注意物流管理人才的引进和中介机构的作用,现代物流管理理论与企业存货管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精通现代物流管理的人才;三是加强存货管理过程中,不能局限于考虑存货的仓储成本和配送成本,还应改善企业业务流程的设计和企业分支机构及经营网点的设置。

总之,通过加强企业存货管理,达到降低企业综合成本的目标,有效地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连续正常进行,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确保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企业效益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企业;存货;管理制度

一、存贷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存货是一项重要的流动资产,一般情况下。存货占企业总资产的30%左右,其管理、利用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资金占用水平以及资产的运作效率。在不同的存货管理水平下,企业的平均资金占用水平差别是很大的。正确的存货管理方法可以通过降低企业的平均资金占用水平,提高存货的流转速度和总资产周转率,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外,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存货作为企业物流的重要成份,其成本降低的潜力比任何其它市场的营销环节要大得多,如企业物流成本占营销成本的50%,其中的存货费用大约占35%。而物流成本又占产品全部成本的3O%——85%;由此看来,降低存货成本已经成为“第三利润源泉”。

二、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不善:企业内部缺乏一整套有关存货管理的规章制度,有了制度也不能很好执行。

(二)核算不实,成本费用增加:有些企业的会计核算起不到监督作用,账实严重不符;有的企业对新税制下存货的核算缺乏认识和了解,在购进环节不按规定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增加自身税负。

(三)产品滞销,效益低下:产品滞销是大多数亏损企业的通病。

三、加强企业存货管理的对策

利用企业物流的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对企业存货管理的全过程进行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使存货管理活动中的订单流、物流和资金流处于最佳状态,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这是现代企业存货管理的趋势和重点。我们的大多数企业都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提高销售和扩充规模上,相比之下,对存货管理则有所忽视,

为了降低企业的存货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必须将加强存货管理提到日程上来。

(一)建立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计算机存货管理系统

企业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适用的存货管理系统,以便可以实时、动态了解企业的存货信息,提高存货运营效率。按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进行核算,对存货的核算应及时、准确和完整。

(二)建立科学高效的存货管理制度

企业应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存货管理制度,并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完善。存货的日常控制方法应采用存货归口分级管理责任制。制定指标部门应参照历史数据,结合本期实际情况,分解存货资金计划指标给企业各有关职能部门进行管理。

(三)存货的规划

存货的规划是控制存货水平,降低资金占用,使存货效益和成本达到最优化的存货事前控制方法。做好存货规划,首先应制定经济订货规划,确定好经济订货批量,再订货点,及时补货,避免缺货。其次,要确定存货资金的占用额。通常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一是根据各种存货平均每天的周转额和其资金的周转日数来确定存货资金数额的周转期法;二是以上年存货资金占用额为基础,分析计划年度各项变动因素加以调整后确定资金数额的因素分析法;三是根据存货资金与有关因素的比例关系来确定资金数额的比例法。

(四)完善内部控制,确保其行之有效

1.做好岗位分工控制。首先,建立存货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存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监督。其次,授权批准控制,明确审批人对存货业务授权批准方式、程序和相关控制措施的权限责任;明确经办人员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对于超越权限的业务有权拒绝办理,并向上级报告;严禁未经授权的机构人员办理存货业务。再次,制定存货业务流程,明确存货的取得、验收与入库、仓储与保管、领用发出与处置等环节的控制要求,做好相应的记录与凭证保管。

2、取得、验收与入库的控制。外购存货应符合内部《采购与付款》的有关规定;抵顶债务及其他原因入库的存货应有有关部门、人员的审批,其价值与质量状况应符合双方协议;严格验收制度,重点是对取得存货的品种、数量、规格、质量和其他相关内容进行验收;设置存货明细帐,加强对代管、代销、暂存与委托加工存货的管理。

3.仓储与保管控制。首先,根据销售计划、生产采购资金筹措等制定仓储计划,合理确定库存存量的结构和数量。其次,加强日常管理,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存货。再次,建立库存存货分类管理制度,对企业全部存货按其重要程度、价值高低、耗用量大小和订购难度等为标准,划分出ABC类,分别管理;对贵重物品、生产用关键备件、精密仪器、危险品等重要存货采取特别控制措施。第四,建立健全存货的防火、防潮、防盗和防霉变措施。最后,建立清查盘点制度,如有盘亏和盘盈,应分清责任,报告有关部门及时处理。

4.监督与检查。定期检查存货业务的相关岗位和人员的设置情况;定期检查存货业务授权批准制度的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存货收发、保管制度的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存货处置制度的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存货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

(五)合理整合内部物流资源,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

企业内部物流资源是指有利于加强存货管理的所有资源,如仓储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管理资源、运输资源等。企业内部的物流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直接影响着存货的经济采购量、仓储量和存货的成本。在企业管理中,企业内部物流资源的整合已为大多数企业所重视,如仅利用内部物流资源,难以满足企业降低成本和提高竞争力的要求,而利用第三方物流对加强存货管理有重要作用。一是有利于降低仓储费用,运输费用,;二是减少存货储存资金的占用,提高资金利用率;三是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四是企业物流的外包,可减少物流设施的投资费用,物流人员的管理费用,减少流通环节。利用第三方物流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在内外资源的利用上,应先整合内部资源,如企业有闲置厂房,运输设备,应先盘活利用现有资产,同时还应考虑安排就业和分流富余人员等非经济因素;二是应注意物流管理人才的引进和中介机构的作用,现代物流管理理论与企业存货管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精通现代物流管理的人才;三是加强存货管理过程中,不能局限于考虑存货的仓储成本和配送成本,还应改善企业业务流程的设计和企业分支机构及经营网点的设置。

总之,通过加强企业存货管理,达到降低企业综合成本的目标,有效地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连续正常进行,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确保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企业效益论文范文篇3

一、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之间的差异分析

战略管理会计是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灵活运用多种技术和方法,搜集、加工、整理与企业战略相关的各种信息,协助企业管理当局制定战略目标,进行战略规划,评价战略业绩的一种新型的管理会计系统。战略管理会计是对传统管理会计的发展,它与传统管理会计有明显差异。

(一)研究对象不同

从管理会计研究对象的范围上看,传统管理会计是内向型的财务信息系统,服务于企业的内部管理,致力于企业内部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各种指标的纵向比较。它所提供的只是单个企业自身的绝对数据,而不是企业在市场中的相对优势。而战略管理会计是外向型的综合信息系统。它围绕本企业、顾客和竞争对手形成的“战略三角”,向管理者提供关于本企业与对手间竞争实力的信息,以保持和加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相对竞争优势。

(二)主体及目标不同

传统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只对促进企业进行近期经营决策、改善经营管理起到作用,注重的是单个企业价值最大和短期利益最优。

战略管理会计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以最终利益目标作为企业战略成败的标准,而不在于某一个期间的利润达到最大,将传统管理会计带入了一个新境界。

(三)信息范围不同

传统管理会计研究的是财务信息,很少涉足其他种类的信息,因而它是不够完整、不够充分的。

战略管理会计将信息的范围扩展到各种与企业战略决策相关的信息,其中包括货币性质的、非货币性质的;数量的、质量的;物质层面的、非物质层面的,以至有关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的信息。信息来源除了企业内部的财务部门以外,还包括市场、技术、人事等部门,以及企业外部的政府机关、金融机构、中介顾问、大众媒体等。

(四)应用的方法不同

传统管理会计的方法是非常有限的,仅限于对财务指标的计算,如预测分析、决策分析、预算编制、控制、业绩评价及考核方法等。而战略管理会计则是在此基础上从多方位、多角度来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其应用方法是多元化的。从而可以综合研究、全面分析,做出正确的战略性决策。

正如管理会计是对成本会计的重大突破一样,战略管理会计不是管理会计的一个分支,而是对传统管理会计的一次重大变革。传统管理会计将管理会计方法引向工业界、商业界和学术界,而战略管理会计则是将工业界、商业界和学术界带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时代。

二、企业实行战略管理会计的必然性分析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成熟,目前正处于产业重组、调整的关键时期。在这种形势下,如何顺应历史的潮流、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制定适当的经营战略,成为企业管理上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而传统的管理方法在这方面往往是无能为力的。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要想能够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进行科学管理,制定适当的经营战略,取得卓越的竞争优势。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实行提供了可能性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企业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主决定其投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问题,这就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实行提供了可能。也就是说,企业有权适时地制定自己的经营战略,并贯彻执行。这是战略管理会计实行的必要前提。

三、企业应用战略管理会计的可行性分析

(一)信息网络技术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使得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成本大大降低,从而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企业可以轻松自如地搜集和交流经济信息,准确及时地掌握外部市场情况。目前,我国有少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已实现了网络化管理,强大的信息网络技术不仅使得以往令人望而却步的许多管理会计模型和方法运用成为轻而易举之事,而且也使许多财务信息、管理会计信息和其他非会计信息构成了一个资源共享、多元实时的信息系统。

(二)具备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人文和管理条件

管理会计在我国虽未得到广泛应用,但经过20多年的研究、宣传、教育和零星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创造了条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大中专院校就将管理会计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之中,数以百万计的既懂财务会计又懂管理会计的专业人才正活跃在会计岗位上,是战略管理会计推广应用的中坚力量。企业多年来面对国内外市场公平竞争,形成了丰富的市场参与经验,造就了较深厚的竞争性企业文化。如邯钢、金陵石化、杭州制氧机集团等大公司专门设置了管理会计机构。在这样的人文和管理基础上推行战略管理会计不会遇到太大的阻力,容易得到员工的理解和支持。

(三)部分国有企业已开始战略管理会计实践且效果明显

实际上,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部分企业已开始应用。杭州百大集团根据自身情况,在实施责任会计制度时采用了财务和非财务相结合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将总经营利润分解为销售收入、毛利率、费用率、经营利润、利润率、定员、百元利润工资提成率、差错率、经营品种等13个指标,下达到各利润责任单位,分别与企业各项总指标相衔接。二级责任单位对三级责任单位下达销售收入、毛利率、资金周转、差错率、经营品种、人员等6个指标。有效地调动了职工完成责任指标的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国管理会计应用还呈现出一种新的趋势,即管理会计由企业管理层主导。河南油田采油八队的成本降低计划是由采油队队长主导提出的,这样做比会计人员视野更加开阔、考虑更全面、贯彻更有力;在业绩考评中,他们把岗位责任制按劳计酬等传统做法与战略业绩评价的平衡计分卡等新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控制了生产成本。

四、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有效实施的制约因素

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对企业的作用也不甚明显,这使战略管理会计成为一种迫切需要。然而,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仍然处于一种漂浮状态,总体应用水平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战略管理会计理论本身还不太完善

众所周知,我国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才开始系统地学习、引进西方的管理会计,至今已有20多年。通过这一阶段对理论知识的引进、介绍、普及,大部分会计人员已掌握一定的管理会计知识。因此,在企业中传统的管理会计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但战略管理会计是伴随战略管理的出现而产生的。尽管英国管理学家西蒙斯(simmonds)于1981年就发表了题为《战略管理会计》的论文,但战略管理会计还处于摸索阶段,对其内涵的理解也还有分歧。我国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是从1997年才开始陆续在专业期刊上介绍引进的,距现在不过10年左右,所以一直处于理论研究和探索之中,至今仍未形成统一、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未得到有效的普及。

(二)内部管理模式对战略管理会计的需求不大

企业环境影响着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状况、方法体系、运行机制、工作内容及范围等有关方面。在企业所有权形式基础上建立的企业生产经营机制是决定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状况的根本因素。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正全面走向市场。但目前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尤其是在国有企业和国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由于所有者虚位,不能形成足够的产权归属明晰条件下的委托——监督——激励的机制。在这种情况下的委托关系实质上是一种行政利益关系。一方面有可能产生对所有者利益的侵蚀——委托人和人共谋的败德行为,委托人有意降低考核标准,或者当企业经营效率不理想时,想尽办法为人开脱责任;人则出于“报恩”的心态,利用控制资源的权利,最大限度地为双方谋取非金钱利益,其结果降低了资源的利用效率,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很显然,这种所有者虚位的关系造成的后果是,委托人和经营者根本不具备足够的动力来采用战略管理会计的方法,规划企业的经济资源,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使用效率。我国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在行政利益驱使下的非理性投资就源于此。另一方面又有可能造成委托方对人监督的弱化。委托方在不拥有实际的产权时,剩余收益和企业经营风险都与它的关联不大,因此,缺乏足够的动力去履行监督责任,造成经营者责任感的下降,使经营者宜懒则懒,战略管理会计有用,但是费劲。这些状况降低了我国企业对战略管理会计的需求。

(三)部分经营管理者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

战略管理会计作为一种新兴的方法、观念,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能否起作用,能起什么样的作用,归根结底取决于使用这种方法或手段的人,即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这不仅取决于管理者的学识、才干,更大程度上还取决于管理者在决策时的价值取向。纵观我国部分企业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投资或经营决策失误,究其原因,除了决策者管理知识低下和违反科学的决策程序外,最大的原因恐怕还在于决策者的价值取向与企业或社会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不相一致。某些经营管理者比较注重短期利益,不注重长期利益。而战略管理会计遵循长期性的原则,立足长远,从长远利益来分析、评价企业的各种管理策略,注重长久、持续的竞争优势。于是,一些经营管理者明知战略管理会计能帮助企业建立长期的竞争优势,但为了短期利益,却根本不重视。

(四)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会计师

企业效益论文范文篇4

论文摘要:文章对施工企业实施内部效益审计的的必要性、审计内容、审计步骤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做好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的内部效益审计工作,对维护企业利益,避免合同风险、融资风险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建筑市场不规范行为仍然存在,拖欠工程款、垫资施工、阴阳合同、肢解单位工程、造价一次包死的中标工程,结算时砍一刀等建设单位的不规范行为严重影响着建筑市场秩序,给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和竞争力的提高带来较大影响。另一方面,建筑用钢材、水泥、铜等建筑材料价格波动较大,直接影响了企业工程成本,尤其是对造价一次包死的项目影响更大。一些改制后的施工企业在管理上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仍存在差距,粗放型管理的影响还较深;还有一些企业管理层次较多、管理手段较落后、施工技术层次较低。

以上这些因素直接造成建筑企业存在合同管理、投资、融资、垫资、拖欠工程款、施工等多方面的风险,而内部审计是有效控制风险的手段之一。目前我国很多大型施工企业都设置了审计机构,以更好地为管理服务。但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刚起步,还不是很成熟:(1)内审工作在管理和经营领域深入不够,多数停留在差错防弊的一般水平或层面上,使审计成果利用价值不大。(2)在审计方式上,仍然以事后审计为主,并非是富有建设性的经营审计;审计手段单一,使内部审计监督缺乏有效性;审计程序简单,取证不到位加大了审计风险。(3)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度欠缺,项目管理规章制度流于形式,一些企业管理层没有把内部控制放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的策略高度来考虑。

现代内部审计具有经济监督、效益评价、决策服务、间接管理等多方面职能,当前施工企业的内部审计最主要的一项职能就是经济效益审计,。

一、实施内部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现阶段,许多大型民营和国有施工企业通常采用的是“三级管理三级核算”的组织管理模式,从低到高依次为工程项目经理部,工程施工分公司,总承包公司。集团公司为利润中心,工程公司为成本费用中心,项目经理部为责任成本中心,机制上按责权利效统一原则,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其基本考核模式为:项目经理部、分公司实行集体风险抵押承包,即“包实基数,确保上交、超额奖励、亏损受罚”。经理部实行“项目总承包合同书”和“年度经济承包责任状”。分公司按工程项目施工合同工期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和“年度经济承包责任状”。项目经理和分公司经理作为承包代表人、重奖重罚。其奖罚标准同整体承包效益和个人业绩挂钩。

为了使责任制落到实处,就必须坚持实行效益审计、成本跟踪核实、项目解体终审、责任制自评、互评和纵向、横向交错考核等办法,力求承包合理、成果真实、考核严明、奖罚兑现。

工程项目的内部效益审计就是施工企业内部通过制定适应项目管理目标审计方案,对其所属工程项目实施的、以促进工程项目部完善内部管理,帮助项目负责人更好地履行经营受托责任,提高项目的盈利能力,防范经营分险为目的的一种全面的效益审计形式。它是施工企业经济活动的再监督,是内部控制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审计目标随着项目不同阶段而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合同管理的有效性。合同签订、履行、变更、终止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合同对整个项目投资的效益性;合同执行中的变更管理,审计项目单位是否掌握和运用索赔技术。

2.评价成本管理的有效性。审计项目单位在施工项目成本的预测、计划、动态控制、核算和分析是否真实、完整和有效。

3.评价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进度管理的有效性。

4.评价信息管理的有效性。审计和评价项目单位预算计划、物料管理、财务系统的信息使用效果。

二、施工企业内部效益审计内容

根据建设项目长期性、阶段性的特点,可以把内部效益审计分为三个阶段:即项目投标(事前)、施工中(事中)和竣工后(事后)的经济效益审计。

1.项目投标决策内部效益审计。主要包括:参与标前评审,评价承接项目的可行性;参与预算分割制定,评价项目绩效考核指标的合理性和实施的可行性;审查标底编制的合规性和标书制作的完整性,规避投标风险。在实务中,审计部门对其单独立项审计情形并不多见。

2.建设阶段内部效益审计,实质上是核实建设项目的成本造价。重点关注内容为:(1)工程量的真实性审计,即包括实体工程量和实际消耗量的大小,主要是验证其提供资料的真实程度。(2)材料使用情况的审计,即施工单位是否真实采用所列材料的规格和数量等情况。(3)对影响造价的材料价格签证等有无按施工合同要求办理。(4)审计工程质量,即其是否按照合同约定采取相应的质量保证措施。(5)审查建设项目资金到位情况、建设单位支付工程款的情况及有无挤占、挪用、转移现象。(6)通过审计,提出合理索赔的可能性,根据同期施工日志,对索赔事件的起因和责任归属进行划分,按索赔程序,收集充分适当的索赔证据。(7)在建设项目结算阶段,重点检查影响项目成本的事项,如材料市场信息价格的变化、补充合同、工期执行和工程质量控制情况等。

3.竣工后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竣工后内部效益审计通常是在中介机构出具《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核报告》后,在财务收支真实性审计基础上对项目整体绩效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总体审核和综合评价。在这个阶段,内部效益审计侧重点是影响最终绩效激励兑现的量化指标的审核,如项目收入支出的真实性、完整性的确认;项目外债情况及真实性确认,同时对项目管理控制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项目后评价。

在各个阶段,对项目的整体完成情况进行审核分析,特别是对利润等绩效需考核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审核分析,并依据效绩考核办法,出具内部效益审计定量指标评价报告;对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工程质量、施工进度、材料、安全、现场管理等进行控制的有效性、完整性进行内部控制测试,并出具内部控制评审意见;在财务收支真实性审计基础上进行产值分析、利润分析、风险分析,出具项目中期控制预警报告,以达到过程控制,目标管理。

三、内部效益审计的具体审计步骤

内部效益审计实施过程就是实现项目审计目的的过程,其实施主体是总公司层级的内部审计部门,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只是项目审计的一部分,而对影响工程成本的施工组织方案、材料物资供应、施工机械的配置与调度、分包工程成本等重要因素的审计,需要工程技术、经营计划、物资及审计部门本身等多部门参与。内部效益审计过程一般为:下达审计通知书,制定审计方案,组织实施审计,编写审计报告,交换审计意见等。

工程项目审计实施时要充分考虑审计目的对方案的要求,在编制审计项目实施方案时,要按照《内部审计程序规范》和《内部审计制度》,制定符合具体审计目标的适当的审计程序。

以工程项目建设阶段内部效益为例,其主要审计程序的设计是在确定成本费用为重要效益指标审计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设计查证分析表单,引导内部效益审计方向,并使现场审计取证表单成为内部效益审计报告的主要组成内容。

1.总体审计方案中量化绩效指标的审计。以系列查证分析表单为线索,工程项目建设阶段内部效益审计以成本费用为重要审计内容,在工程结算收入较为确定的情况下,主要以分析影响效益的关键因素为重点,对工程项目施工组织,人、财、物的供应,机具的配置等等进行分析。

2.施工企业内部效益具体审计程序和审计表单举例。以《分包工程成本控制表》为例,审计表格的设计是为了最终反映审计成果,通过履行相应的审计程序,对审计表格中的数据进行确认。在大量存在分包工程的情况下,重点加强对分包工程的审计监督,对人工、材料、机械等结算价格的审查,是内部效益审计重点关注内容和必须履行的审计程序。通过选择或制定审计所需管理表单,在审计相关数据基础上,记录并分析相关数据。

3.分包工程成本。一是抽查分包工程款拨付单,检查拨付单的签发是否经过授权批准,分包工程拨款汇总表是否经过适当人员复核,是否正确及时入账。二是抽查分包工程材料发出及领用的原始凭证,检查领料单的签发是否经过授权批准,材料发出汇总表是否经过适当人员复核,材料单位成本计价方法是否适当,是否正确及时入账。再以《消耗主要材料差价分析表》为例,材料费一般占整个工程造价的70%以上,因此对主要材料的审查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工程预算与财务数据的对比分析,采用双因素分析方法,确定分别由价格和数量引起的偏差幅度。在价格审查上,可以通过查证材料购买合同及发票,询问对方单位及对比市场信息价等具体的审计程序,来发现材料价格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在数量分析上,主要审核材料进出库的内部控制、材料使用有无浪费、材料采购数量有无超预算、材料采购计划合理性。

工程项目建设阶段内部效益审计除了测试内部控制制度完整性、合理性、有效性外,还应深入到影响项目业绩及经营风险的每一个环节。在查证被审项目的收支基础上,对财务管理数据加以分析对比、评价其是否节约,是否有效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和预期的效果,从中发现问题,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促进项目部改善经营管理。施工企业内部效益审计中有关安全、项目质量、项目进度等管理控制重点的审计,主要通过实施过程控制测试实现。重点是关键控制程序和关键控制目标的测试,其中审计表单的设计应与各项管理目标一致。

特别需要提出,目前企业在垫资及甲方拖欠工程款方面风险最大,因此将建设过程中的索赔事项作为内部效益审计的关注内容,并制定具体审计程序,规范审计取证工作,是内部效益审计出现的一个新的内容。

四、内部效益审计报告

内部效益审计报告及结果,有赖于上述审计程序的有效实施和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其审计结果可分为:项目效益评价结果报告和项目效益风险分析提示报告。

企业效益论文范文篇5

论文摘要:本文浅析了质量与成本的关系,并就施工企业如何搞好质量管理,控制成本,向质量管理要效益,提出了个人的见解。

论文关键词:质量成本控制费用提高效益

1质量与成本关系

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的永恒主题,也是企业求生存图发展的基础。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是复杂的,从客观上讲有市场变化带来的不可预见因素,从主观上分析,管理不善是企业效益欠佳的重要原因。企业管理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而质量管理处于企业施工的中心地位,是施工管理的核心内容。质量管理贯穿于全部施工过程中,是控制成本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增强质量成本观念,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质量和成本是两个不同内容的一对“孪生子”。搞好工程质量有助于降低工程成本,对促进企业施工工程质量评价、全面质量管理效果有着重要作用,是企业树立社会形象的无形资产。

质量成本是企业在施工过程中,为保证工程质量,满足业主方的需要或因工程造成损失,实行返修赔偿所发生全部费用的总和。因此可见,质量成本包括:(1)保证质量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所需要的费用;(2)因质量问题造成损失的费用。因此,企业追求最佳经济效益的目标时,除其它因素外,实际上是在追求最佳质量成本,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将质量成本从工程总成本上划分出来,进行单独统计和分析。

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把经济分析同质量成本分析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对企业的经营状况有个较全面的统计、归纳、分析。使每个工程项目的成本状况更加透明,作到心中有数,并针对各自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管理办法。

大量的实践证明,不注重收集整理质量成本数据,是不可能对企业进行较全面经济分析的。目前在施工管理上多数人只注重工程质量本身的好坏,往往忽视了质量与成本的关系,施工前未进行质量成本预测,施工中又不进行统计和分析,所以,也不可能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陈旧的观念和管理方法是造成成本失控的关键。必须从观念上增强全员质量成本意识和责任。质量管理部门应同工程技术、财务、预算部门搞好协作,在分析质量的同时,更要对质量发生的问题及所发生的费用进行同步分析,及时得出最佳解决方案。

2质量成本的组成

质量成本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中,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即:(1)一次调试、试运转成功预算内费用;(2)施工中因质量返工费用;(3)保质期内发生的费用。质量管理、工程技术、预算部门及项目部应紧密配合,及时收集掌握必要的与质量成本有关的数据资料,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施工过程中废品的损失;(2)材料消耗费用;(3)设备租赁费:(4)周转材料及设备折旧摊销费:(5)人工工资、劳保费支出;(6)材料代用和设计变更:(7)管理办公费、差旅费、维修费、鉴定测试费;(8)返工费;(9)其它与质量成本相关的直接和间接费用。这些必须发生的费用均应以报表形式出现,通过报表数据,掌握真实的质量成本状况,使决策层能从中分析出质量成本所存在的薄弱环节,制定有效控制措施。

3强化质量成本管理体系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控制成本是企业的管理核心,作为企业管理层和项目经理,应在合理组织施工、保证安全、施工进度的同时用经济观念来管理质量,在项目工程开工前,首先要确定质量成本控制目标,形成质量成本费用指标计划,对各不同施工项目要分别提前进行质量和成本预测,对常见或可能发生的质量问题,及早制定防范措施,将措施贯彻到每个班组和施工人员。并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监控,确保直接费和间接费不突破定额和预算。有效地控制质量成本应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3.1单位工程技术负责人首先应对工程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进行技术要求、施工方法、施工工艺、主要材料性能、质量标准交底,必要时可安排模拟试验。

3.2建立和完善项目部质量成本管理、监控体系,明确责任和职责,并同个人经济利益挂钩。

3.3定期检查和分析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措施与施工实际有无不符。应根据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修改完善。

3.4做好班组施工日志及施工记录、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单位工程质量事故及处理记录、设计变更或工程更改记录、材料设备代用记录、机械电气试验及试运转记录等。凡是与质量有关的资料都应专人负责收集整理,为分析质量和成本提供可靠的原始资料和数据。

3.5完善工程处、项目部、班组三级质量检查验收制度。严格按国家现行关于工程质量检验各行业标准进行检查验收,做到四个统一,即:检验标准统一、检验工具统一、检验方法统一、分项内容统一。并要求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把质量管理贯穿于施工的全部过程,把好每道施工程序质量关。

3.6广泛开展“0C”活动,大胆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科学管理精心施工,逐步提高同类工程质量。

3.7工程技术质量管理部门要建立工程质量档案。对已竣工工程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全面分析,总结经验,找出不足。要定期召开质量成本会,将经验和薄弱环节及措施分层次通报给管理和施工人员,以避免今后再发生同类工程质量问题。

企业效益论文范文篇6

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在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的比值。从生产经营角度分析,经济效益可用资产报酬率、权益报酬率等指标反映;从物化劳动效果角度分析,经济效益可用销售利税率、成本费用利税率、固定资产生产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等指标反映;而从活劳动效果角度分析,经济效益可用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人均利税率等指标反映。由于这些指标在一个企业的不同历史时期或同一时期的不同企业中表现出高低错落的状态,而很难作出经济效益的最终判断。为此,本文将运用加权组合方法来综合评价企业经济效益,并以此来全面反映企业的经济实力。

2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构建

2.1评价指标的无量钢化处理

根据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性、客观性、科学性、可比性和实用性的原则,从投入与产出、效率与效益方面分析,产出效益的指标可分为资产报酬率。权益报酬率、销售利税率、成本费用利税率,这些指标从投入生产要素的不同侧面反映了盈利程度和回收速度;从资源利用方面分析,产出效率的指标可分为固定资产生产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人均利税率,这些指标从投入生产要素的不同侧面反映了资源的利用效果和运行质量。

为了将不同量纲的数据综合成一个新的变量序列,因此需在综合评价之前对各序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采用极差法对上述8项指标(分别设为x1、x2……、x8)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其公式如下。无量纲化后数据可制表,表略。

其中:x’t为第t个变量无量纲化数值。

2.2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产出效益和产出效率指标从投入生产要素的不同侧面反映了资本、人力及其组合的运行质量和有效程度,但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指标间可能存在着线性相关、甚至是高度相关的关系,这将使经济效益的加权组合模型在综合评价过程中出现重复迭加现象。为此,应该对评价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只保留相关性较大变量中的一个。经计算,上述8个变量间的相关系数见表1。从中看出,相关系数最大的为(r32)0.5014,说明评价指标间不存在高度相关关系。至此,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由上述8项指标组成。

3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

3.1企业经济效益的加权组合评价

企业经济效益的加权组合模型为:

式中f为经济效益的综合得分,w为第t个变量在综合经济效益中的权重;x’t为第t个变量无量纲化后的数值;n为变量个数。

每个变量在综合经济效益中的权重系数按层次分析法中的方根法确定,其步骤包括构造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a)、计算a中行元素乘积(m)、计算m的n次方根(g)、对g现一化得相对权重(w),其结果如表2。

经计算,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根(λmax)为8.84,a的一致性指标(ci)为0.120,随机一致性比率(cr)为0.085。因为cr<0.1,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根据企业经济效益加权组合模型,得到各企业综合得分依次为0.232,0.497,0.791,0.403,0.537,0.018,0.786,0.208,0.409,0.361。按综合得分由大到小每隔0.25划分一个档次,10个企业的分类情况如表3。

3.2企业经济效益的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从一批样品的多个观测指标中,找出能度量样本或指标之间相似程度的统计量,构成一个对称的相似性矩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寻找各样本或指标之间的相似程度,再按相似程度的大小把样本或变量逐一归类。聚类分析的步骤包括数据标准化(本文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计算相似性统计量(本文采用最小欧氏距离法,其公式如下)。

式中m为样本数;n为变量数。最后,接着d中由最小到最大距离逐步进行归类,直至合并为一类。

根据有关数据,采用最小欧氏距离法分类结果及其聚类谱系图,类间距离如表4,从表4和聚类谱系图中看出,12、13、14与15类到16类之间的差距较大,说明这时各类之间的内在性质已有较大的差异,已不宜再归为一类。因此,归类过程到此结束。

3.3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

结合企业经济效益综合得分表3与聚类谱系图,加权组合模型评价结论与聚类谱系图分类结果基本一致,如果将两种方法的第二与第三类合并会得到完全一致的结论。由此,也充分说明了加权组合模型法在综合评价企业经济效益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至此,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结论,表3已作了详尽的叙述。

4结束语

企业效益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严格管理;采取措施;制定办法;提高效益

1概述

目前交通部门的施工企业已由计划经济步入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无情的、残酷的、竞争激烈的经济体系。如何在这种环境中生存?每个企业必须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树立以改革为动力,以质量为目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思想意识。改革是当今中国社会的形势,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是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凝聚力的动力;质量是企业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每个职工都要树立高质量的观念,树立起以企业为家的思想,使工程质量不断登上新台阶;效益是企业也是每个职工生存的根本,必须严格管理,精打细算,提高效益。

2严格管理好材料和机械的使用

材料和机械两种费用约占工程总投资的70%以上,是节约潜力最大、提高经济效益最突出的关键所在,企业领导必须充分重视,抓好管理。

(1)对施工项目所需的各种材料和机械充分分析、进行市场调查,确定备料和机械租用方式及价格,做到心中有数。材料使用上有办法、有制度,做到物尽其用。

(2)材料采购时考虑材料的充分利用,减少浪费。

(3)依据预算情况,按照以往经验,初步确定材料和机械用混凝土量,计算出大致的资金数额,然后层层分解到人,并有与个人收入挂钩的办法,以调动其积极性。

(4)充分做好旧料、废料的回收利用。例如路拌后的二灰土、石灰土,用平地机推到路肩上,收集起来做平交道口使用。修桥拆下来的模板、顶柱、顶杆等都要回收利用。

3提高职工素质,解决施工中的通病,保证质量,加快进度,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职工的全面素质高低,充分反映到整个工程的效益中。每个职工的思想素质提高了。主人翁意识增强了,就能适应各种环境,想尽各种办法,出色完成各项任务;技术素质提高了,就能解决各种技术难题,改进施工工艺,提高工程质量。在每项工程中要明确施工难度大的几个关键工序,重点抓好关键工序的管理,尤其对施工人员,要制定相关措施,关键工序的关键施工人员要与奖惩挂钩,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很快掌握关键的技术工作。做到不返工、不窝工,使工程按时完成或提前完成,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3.1沥青路面

(1)灰土,石灰土的通病较多,往往影响工程进度。土质是一个重要因素,衡水地区都是极细粒土,90%以上粒径小于0。05mm,且有的是低液限的粉砂土。控制好含水量最佳,掌握均匀度,就可大大减少石灰土的起皮、翻浆、松散等。塑性指数小于6的粉砂土,可用盖素土压实的办法。

(2)路面平整度的优劣能反映一个施工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路面面层平整度与每层的平整度都有一定的关系,路面验收时几个层次的平整度都有所要求。如高速公路的沥青路面的底面层α≤1.5mm,中面层α≤1.0mm,表面层α≤0.7—0.6mm。为确保路面的平整度,应从路床开始,层层达到指标要求,使竣工后的沥青混凝土面层在厚度和平整度上都能满足要求,减少返工是最大的节约。

(3)沥青路面表面层的质量控制。表面层的粗、细、粉料均匀—致,沥青配比必须符合要求。表面层外露于大气层中,路面的几个主要技术指标由表面层体现出来。如表面层的各项指标都符合质量要求,不返工,不出废料,也是一定的效益。

3.2桥涵工程

桥涵工程有大有小,有难有易。我们只谈平时接触到的桥涵工程,提高混凝土的效益问题。

(1)混凝土的和易性和易性是新拌混凝土的一项重要性能,和易性确定混凝土的浇筑、运输、捣实和终饰抹面的难易程度。和易性好的混凝土,既要易于运输、浇筑与捣实,又要不发生有害的离析。如果浇筑与捣实困难,不仅会增加施工困难与费用,也会对强度、耐久性和外观产生有害影响。同样,易于离析和泌水的混凝土拌和物,终饰抹面比较困难,容易产生缺陷,混凝土强度也不耐久,所以混凝土的和易性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和工程造价。

确定混凝土的和易性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选择和易性时要考虑混凝土的浇筑、捣实和终饰抹面的需要。

②需用大流动混凝土时,应考虑用减水剂而不要增加用水量。

③塌落度要求的用水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集料性能,当需改善混凝土的粘性和终饰抹面性能时,不要增加砂中细颗粒含量,而是增加砂率。

(2)混凝土中掺加减水剂,如果保持混凝土性能不变,则可节省水泥用量,降低成本。如:掺加木质素黄酸钙可以节省水泥5%一10%,因木钙减水剂价格较低,掺量较小,故掺加减水剂可以降低混凝土成本。

(3)混凝土中掺加粉煤灰替代一部分水泥,降低成本。

据有关资料介绍,不同的构件可加入10%一65%的粉煤灰。衡水电厂的粉煤灰质量较好,细度8.54%,烧矢量4.68%,有效含量91%,同时加入粉煤灰后能提高混凝土的抗碱、抗酸、抗磨能力,还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提高混凝土砂石料的级配质量,减少水泥用量。从价格、和易性、强度和耐久性方面考虑,可认为混凝土集料最小的空隙需要最少的水泥,因此最大容重的集料将是最经济的。条件许可时(如无筋或钢筋稀疏的混凝土),应尽量选用最大粒径较大的集料,集料最大粒料愈大,混凝土用水量愈少,水泥用量也愈少。做水泥混凝土路面时,可用三种石料(如0.5一lm、1-2m、2—4cm等)级配,不但可以减少水泥用量,同时也提高了混凝土的抗折强度,既减少了投资,又提高了质量。

4提高科技含量,推广新技术、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一方面发动和鼓励广大职工参与科学研究,另一方面,充分应用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以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5推广运用IS09002质量体系条款,提高企业效益

ISO9002是一个全面的、科学的管理系统。为全面运用IS09002体系,首先要组织全体员工认真学习,在熟悉掌握的基础上,彻底取代旧的质量管理模式,从而提高工程质量,为企业创出明显的经济效益。

6结束语

企业效益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严格管理;采取措施;制定办法;提高效益

1概述

目前交通部门的施工企业已由计划经济步入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无情的、残酷的、竞争激烈的经济体系。如何在这种环境中生存?每个企业必须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树立以改革为动力,以质量为目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思想意识。改革是当今中国社会的形势,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是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凝聚力的动力;质量是企业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每个职工都要树立高质量的观念,树立起以企业为家的思想,使工程质量不断登上新台阶;效益是企业也是每个职工生存的根本,必须严格管理,精打细算,提高效益。

2严格管理好材料和机械的使用

材料和机械两种费用约占工程总投资的70%以上,是节约潜力最大、提高经济效益最突出的关键所在,企业领导必须充分重视,抓好管理。

(1)对施工项目所需的各种材料和机械充分分析、进行市场调查,确定备料和机械租用方式及价格,做到心中有数。材料使用上有办法、有制度,做到物尽其用。

(2)材料采购时考虑材料的充分利用,减少浪费。

(3)依据预算情况,按照以往经验,初步确定材料和机械用混凝土量,计算出大致的资金数额,然后层层分解到人,并有与个人收入挂钩的办法,以调动其积极性。

(4)充分做好旧料、废料的回收利用。例如路拌后的二灰土、石灰土,用平地机推到路肩上,收集起来做平交道口使用。修桥拆下来的模板、顶柱、顶杆等都要回收利用。

3提高职工素质,解决施工中的通病,保证质量,加快进度,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职工的全面素质高低,充分反映到整个工程的效益中。每个职工的思想素质提高了。主人翁意识增强了,就能适应各种环境,想尽各种办法,出色完成各项任务;技术素质提高了,就能解决各种技术难题,改进施工工艺,提高工程质量。在每项工程中要明确施工难度大的几个关键工序,重点抓好关键工序的管理,尤其对施工人员,要制定相关措施,关键工序的关键施工人员要与奖惩挂钩,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很快掌握关键的技术工作。做到不返工、不窝工,使工程按时完成或提前完成,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3.1沥青路面

(1)灰土,石灰土的通病较多,往往影响工程进度。土质是一个重要因素,衡水地区都是极细粒土,90%以上粒径小于0。05mm,且有的是低液限的粉砂土。控制好含水量最佳,掌握均匀度,就可大大减少石灰土的起皮、翻浆、松散等。塑性指数小于6的粉砂土,可用盖素土压实的办法。

(2)路面平整度的优劣能反映一个施工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路面面层平整度与每层的平整度都有一定的关系,路面验收时几个层次的平整度都有所要求。如高速公路的沥青路面的底面层α≤1.5mm,中面层α≤1.0mm,表面层α≤0.7—0.6mm。为确保路面的平整度,应从路床开始,层层达到指标要求,使竣工后的沥青混凝土面层在厚度和平整度上都能满足要求,减少返工是最大的节约。

(3)沥青路面表面层的质量控制。表面层的粗、细、粉料均匀—致,沥青配比必须符合要求。表面层外露于大气层中,路面的几个主要技术指标由表面层体现出来。如表面层的各项指标都符合质量要求,不返工,不出废料,也是一定的效益。

3.2桥涵工程

桥涵工程有大有小,有难有易。我们只谈平时接触到的桥涵工程,提高混凝土的效益问题。

(1)混凝土的和易性

和易性是新拌混凝土的一项重要性能,和易性确定混凝土的浇筑、运输、捣实和终饰抹面的难易程度。和易性好的混凝土,既要易于运输、浇筑与捣实,又要不发生有害的离析。如果浇筑与捣实困难,不仅会增加施工困难与费用,也会对强度、耐久性和外观产生有害影响。同样,易于离析和泌水的混凝土拌和物,终饰抹面比较困难,容易产生缺陷,混凝土强度也不耐久,所以混凝土的和易性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和工程造价。

确定混凝土的和易性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选择和易性时要考虑混凝土的浇筑、捣实和终饰抹面的需要。

②需用大流动混凝土时,应考虑用减水剂而不要增加用水量。

③塌落度要求的用水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集料性能,当需改善混凝土的粘性和终饰抹面性能时,不要增加砂中细颗粒含量,而是增加砂率。

(2)混凝土中掺加减水剂,如果保持混凝土性能不变,则可节省水泥用量,降低成本。如:掺加木质素黄酸钙可以节省水泥5%一10%,因木钙减水剂价格较低,掺量较小,故掺加减水剂可以降低混凝土成本。

(3)混凝土中掺加粉煤灰替代一部分水泥,降低成本。

据有关资料介绍,不同的构件可加入10%一65%的粉煤灰。衡水电厂的粉煤灰质量较好,细度8.54%,烧矢量4.68%,有效含量91%,同时加入粉煤灰后能提高混凝土的抗碱、抗酸、抗磨能力,还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提高混凝土砂石料的级配质量,减少水泥用量。从价格、和易性、强度和耐久性方面考虑,可认为混凝土集料最小的空隙需要最少的水泥,因此最大容重的集料将是最经济的。条件许可时(如无筋或钢筋稀疏的混凝土),应尽量选用最大粒径较大的集料,集料最大粒料愈大,混凝土用水量愈少,水泥用量也愈少。做水泥混凝土路面时,可用三种石料(如0.5一lm、1-2m、2—4cm等)级配,不但可以减少水泥用量,同时也提高了混凝土的抗折强度,既减少了投资,又提高了质量。

4提高科技含量,推广新技术、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一方面发动和鼓励广大职工参与科学研究,另一方面,充分应用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以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5推广运用IS09002质量体系条款,提高企业效益

ISO9002是一个全面的、科学的管理系统。为全面运用IS09002体系,首先要组织全体员工认真学习,在熟悉掌握的基础上,彻底取代旧的质量管理模式,从而提高工程质量,为企业创出明显的经济效益。

6结束语

企业效益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知识共享;管理模式;成本和效益;激励机制

一、引言

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使得人类知识总量空前增长,呈现出知识量的递增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的老化周期越来越短和知识横移的趋势越来越强等特点。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资源所构成的新的生产力体系为核心,以知识资本为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的主要推动力。企业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通过知识共享和应用来提高企业应变力和创新力。知识共享作为有效利用企业内外部智力资本而采用的一种手段,可以提高员工获取知识的效率,增强个体与整体的知识学习能力。进而提升组织整体知识的存量与价值,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力。

二、企业内部知识共享的主要障碍

(一)从知识接受者看

(1)无知感障碍。人对知识的无知是不可避免的,但有些人却认为无知是无能的体现,宁愿承受对问题的不解和无知之痛,隐蔽其无知。它抑制了人的求知愿望,限制了知识交流,增加了知识的获得成本。(2)原创癖好障碍。拒绝接受共享知识,热心于自我创造和研究。多种等功效的知识是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等功效的知识增加说明知识共享效率低下,提高了知识创新的成本。(3)资金问题。寻求知识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成本。目前国内企业的薪资水平相对较低,普通员工不具备这些条件,造成知识共享的困难。

(二)从知识拥有者看

知识共享过程中存在的垄断、竞争、自我封闭、偏见等心理,成为知识共享的独享心理障碍。其原因是:(1)知识是有价值的(知识资本)。知识是知识拥有者在市场经济中安身立命的根基,是其向企业索取分配资源(利润和机遇)的资本。如果不能得到回报,是不公平的。(2)知识的获得应该付出代价和成本。一些知识共享者从知识拥有者那里无偿的获得知识资源,这是对知识拥有者前期付出的时间和心血等成本的否认。(3)知识相对价值的降低。知识共享在短时间内形成大量的知识拥有者,使知识相对价值快速降低。知识拥有者将其独有的稀缺知识资源转移给他人而共享,改变了企业内稀缺知识的供求关系,但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带来风险。这与经济学的“节约悖论”很相似,形成“知识共享悖论”。知识独享有利于个人,但不利于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事实上,只有企业的发展才有个人的发展。另外隐性知识较难转移以及知识共享者之间的知识结构差异、是否兼容等都是影响知识共享的障碍。

(三)从管理层面看

(1)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是实现知识共享的障碍。表现为机构臃肿、等级森严、层次太多,延长了知识流传递的时间,增加了知识转移的成本,并造成知识在转移过程中的失真或丢失。(2)缺乏知识共享的意识。现今国内的企业能够成功建立知识共享机制的很少,难以树立优秀的企业文化,知识僵化陈旧,缺少市场竞争力。(3)信息传输障碍。在企业内部信息“断路”,不能形成供求链条,造成知识资源的浪费,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知识共享的成本。(4)技术因素。知识管理技术应用不成熟成为知识共享的“瓶颈”。

三、企业内部知识共享的成本和效益分析

企业推行知识共享主要效益体现在:可实现知识从个体拥有向企业指定群体拥有的转移,增加企业知识资本总量,丰富企业知识资本结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从个人优势转化为组织优势,降低组织对个人的依赖性,减小人才跳槽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企业内部积累知识的成本小于从外部市场(如技术转让)购买所支付的成本。

我们考察一下不同企业管理的知识共享几种模式,从中窥视知识共享的交易成本和知识共享的经济价值最优化问题。知识共享的传递方式主要有单向知识传递、双向知识传递和多项知识传递三种。

(一)以单向知识传递实现知识共享时的模式

1.原创知识在传递过程中一成不变,是恒量(用K表示)。传递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单向线性知识流动,接受者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和应用。例如中国的祖传秘方等。知识共享的人只是血亲中祖父一父亲—孙子的家族代际传递链,知识的应用只是简单地复制祖传秘方,“照单抓药”,克隆祖先,这种模式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小生产者的管理理念。其交易成本较低。由于是恒定知识,知识共享的增值利润为零,价值恒定。见图1。

2.原创知识是变量(用h表示),在传递过程中知识的接受者主动的接受,传递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单向纵向知识流动。这种知识共享模式的知识传递路线可以“一师多徒”,形成金字塔形的知识传递辐射面。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知识不断地增值,价值递增。“青出于蓝胜于蓝”,“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是这种模式特征的精辟概述。见图2。科学与学术研究的历史演进过程均属于此类。

(二)知识传递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知识传递方式

如金宇塔形的组织结构,严格按照等级传递,不可越级传递。双向传递体现了知识按等级逐级传递和反馈的互动机制。但只有等级传递,同层级信息不交换、知识不共享。知识的原创者往往成为权力的拥有者或者是知识和信息最大的拥有者,不能体现人人平等的知识共享。见图3。这种模式较之上述两种模式要有进步,从知识共享的效率和知识传递的成本看,双向传递一定大于单向传递模式,但是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弊端。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增加了知识传递过程中的知识磨损和丢失,使得知识共享的成本和效率相对不高。这种模式是工业社会的科学管理模式的缩写。例如,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国营企业和政府等部门具有鲜明的“官本位”特色,是等级制严明的组织管理模式。由于信息不对称,组织阶层越底层的普通人获得知识共享的机会越少,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主体的能动性。

(三)多向知识传递方式是形成网络化的知识共享模式

知识“共享圈”(communityofpracitce)指的是为了一个共同目的,形成某种工作联系,从而形成共享知识、经验的有组织的社会群体。在群体中,有迫切的知识共享的需要,相互了解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且存在着互补性,形成共享圈的内聚力。象“圆桌会议”一样,信息和知识获得的机会均等,横向联系,多维互动,每一个人都可能是知识的原创者、知识的再创者、知识的接受者和知识的传递者,彼此互为老师、互为学生。这是一种多赢的、成本最小和传输知识效率最高的知识共享模式。这就要求组织结构扁平

化,紧密合作。减少了知识在组织内部传递的各环节中过滤和损失,从而加速知识共享的传递速度和效率。这是知识经济社会的组织有效管理客观要求和优‘化模式。例如,学术交流会议、学习型组织等提供了知识共享的平台,以及以网络资源为主体的公众资源成为知识共享的主要渠道。同层交流的网络化、立体化的层层互动机制,以实现知识共享效率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为目标。见图4。其中A、B、C、D、E既可以表示知识主体(具体的人),也可以表示同一阶层的不同的部门或不同的组织阶层。

四、建立企业内部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和原则

(一)激励机制

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就是企业内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知识交易。即企业知识拥有者与企业法人之间的知识交易。知识共享并不是无偿使用,而是必须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前提。因此,企业需要建立更加完善而有效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

假设:(1)原创知识是有价值的(理论或应用价值的),可以创造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2)原创知识共享后,又被创新(补充、修正、完善或推广应用等),具有新的价值;(3)知识共享后或者再创新后,又将知识传递或知识共享;(4)知识共享过程中知识传递不存在损失。

知识共享本质是在共享过程中予以实践和创新。实现原创知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在知识共享后使得知识增值,产生利润增值,应获得相对应的回报。其激励效果:

1.原创者获得丰厚的物质和精神回报,一是薪酬,二是组织认同,鼓励了知识共享和加速知识的转化和应用的进程。

2.知识共享传递链上的每一位应用者和再创造者都有相应的回报。知识共享和应用的人越多,知识增值的概率越大,利润增值越高,创造的经济价值越大。知识传递链越长,越接近链的初端的人获利越大,这样就激励了每一位原创知识的人或参与知识共享并主动应用知识创造价值的人,形成良性循环。

3.知识拥有者愿意知识共享。一个人的知识、智慧是有限的,当组织内部知识共享后有更多的人参与再创造、改造、补充、修改和完善,使其知识不断增殖,经济价值不断增长,形成边际效益递增的态势。员工知识共享的行为得到合理的承认是知识共享的原动力。

4.承认知识共享过程的每一项,每一过程的每一个人的创造和智慧所付出的劳动和时间成本与价值。这是重要的企业文化,这样组织内部就会形成强烈的交流和浓厚的学习意识。

(二)原则

在设计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时,要充分考虑到要让员工对于企业有信任感、安全感、公平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等问题。让知识共享成为员工的一种内在需要,而不是一种简单的外在的要求。因此,知识共享要遵循下面原则。

1.互利互惠原则。知识共享要提供对方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对方受益必将惠及合作双方,增加共同利益,从而实现企业“多赢”的目的。

2.整体性原则。交流与共享的知识应是增加彼此的价值,增加整个合作团队的整体利益,由此将各自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以利于知识的传递和共享、挖掘每一个可以增加价值的机会。从而形成“大成智慧”,1+1>2的竞争优势。3.真诚互信原则。信任是一个个体估计另一个个体采取某种特定行为的可能性的主观概率(Cam-beutta,1988),威廉姆森将大量的交易成本归结为交易双方的不信任。阿罗指出,信任是经济交往的润滑剂,世界上很多经济落后现象最终可以归结为缺少信任。知识共享的各方要相互信赖,知识交流要开诚布公,知识的共享要充分、相互协调,通过优势互补达到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并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水平的目的,使企业的竞争力和知识创新能力都得到增强。

企业效益论文范文篇10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由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的效益性所进行的审计。其目的在于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对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做出评价,借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需要指出的是,经济效益审计与由统计、财会或其他管理部门所进行的分析与检查,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评价活动,而后者则是有关部门结合各自业务工作所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特征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新的相对独立的审计形式,它具有独特的外延和内涵,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有着必然的联系,但也不等同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归纳起来,经济效益审计主要特征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体具有独立性。必须具有法定资格的专业审计机构和人员,这些机构和人员在审计中必须保持独立的地位和身份,保持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

二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客体具有广泛性。包括企业各种资金及使用资金的部门,甚至使用资金的计划、管理等各个环节。

三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依据具有规范性。包括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计算、预算、方案,业务规范、各种标准、技术经济指标及本单位和国内外同类行业历史水平。

四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具有独特性。主要表现为审计工作结束后只出具经济效益评价审计报告及审计建议书,一般不需作出审计决定。

五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具有多样性。除常规审计方法外,还包括一些现代经济管理技术。如经济活动分析、管理会计、统计分析、管理咨询、经济预测等领域内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

六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具有建设性。主要是核实公共资金的效益,评价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明确其经济责任,提出审计建议。

七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目的具有宏观性。主要是通过对企业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率、效益性的评价,以促进企业资金支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程序

与其他审计程序一样,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也包括准备、实施和结束三个阶段。但是,在这三个阶段中,经济效益审计所进行的具体活动,与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是有所不同的。首先,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准备阶段要搜集更为全面和内容比其他审计更多、更复杂。其次,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需要编制更具体和细致的审计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因此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实际操作难度更大。第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采取突击审计的方式,在实施审计工作前,要给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第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采取详式报告,审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与其他审计有较大的区别。审计报告中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制约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要运用财务审计和财经审计的方法外,还要运用其他方法。专门运用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的方法包括经济活动分析方法、经济预测方法、现代管理方法等等。经济活动分析方法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它运用运筹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企业经济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指标,并透过各项指标及其关系,分析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及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评价企业的经济管理状况,拟定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和改善经营管理的措施。经济预测方法是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预测经济效益的状况。此外,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所运用的现代管理方法还有决策管理法、统筹法、价值工程等。

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1、总体经济效益评价

总体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考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经营成果、完成了计划任务等。总体评价主要审查内容:(1)确定已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主要是确定所实现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社会贡献总额、上缴利税总额、资金利润率等各项经济指标水平。(2)审查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是将被审计单位实际数与计划数、目标数相比较,确定完成程度。(3)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其存在的差距。通过与被审计单位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指标的比较,或者与其它单位、同行业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和取得的成绩,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明确方向。

2、主要业务经营活动审计

业务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业务经营活动的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1)采购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2)存储业务审计。主要审查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3)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4)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

3、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

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包括对外投资、固定资产购建与改造、新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等活动的审查。

4、主要经济资源利用的审计

企业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考察效益水平的高低,既要看产出的多少,也要看投入的高低,而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主要是指企业所占用和耗用的经济资源。所以资源利用效益的高低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审查资源利用效益主要是分析各种经济活动中所消耗资源的大小,计算资源利用效益的指标并与相关标准进行对照,从中找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利用资源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措施。经济资源利用效益审查的内容主要有:原材料利用效益、劳动力利用效益、固定资产利用效益、资金利用效益、能源利用效益等。

五、企业经济效益评价

一是要选择适当的评价标准,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审计项目后,应结合对被审计单位的审前调查,了解主要业务的特征、生产工艺和技术特点、管理方式等,在遵循科学、有效、相关、可操作性原则基础上,确立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简略、清晰,便于操作和考核。指标内容和计算,均力求简单,易于使用。

二是针对不同的效益审计项目,灵活运用审计指标体系。在实施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活动时,可能采用某一项标准,如当期的经营计划;也可能在同一项目或对其中不同的审计事实采用几个不同的标准,如既采用当期的经营计划,又依据历史最好水平,并考虑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等,来评价企业经济活动体现的效益优劣,并由此找出差距,发掘潜力,提高效益。

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所运用的考核指标也不同。就某一项具体的指标而言,其运用过程和要求也是有区别的。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应注意将上述指标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来运用,防止片面地、僵化地运用这些指标。否则,便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为了使评价标准更适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便于将来审计建议的落实,在确立审计评价标准时应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认真分析研究评价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的适用程度。在指标的使用上要考虑所使用的指标是否与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紧密相关,要选取那些确实能反映其经济效益水平的指标来进行评价。在数量水平的选择上要具有先进性,同时也要具有可行性。

评价标准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审计人员作大量细致的工作。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注意经验的积累,积极收集有关经济活动资料,必要时要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努力把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资料搞扎实。有条件的内审机构可以指定专门人员负责评价标准的测算和建立工作。

三是做出恰当评价结论。根据审计项目所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归集、整理、综合分析之后,就需要对照选定的评价标准,做出各个审计重点或分项目乃至整个项目的评价结论。

审计评价中凡涉及审计结论的重大问题,都要具体说明相关的标准、结果及原因,对审计报告中的审计建议,也应详细列明理由,便于与被审单位交换意见和部门领导审阅。审计结果是对履行经济责任的证实或是涉及对事、对人的处理,必须保持职业谨慎,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意见,对不当之处进行修改。但是被审计单位提出的意见不合理、不符合事实的,审计人员应坚持原则,维持原有的审计结论。必要时可将被审计单位的意见与有关审计证据作为审计报告的附件,以供审核该报告和做出处理决定时参考。

六、企业效益审计成果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