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税收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5-25 15:56:03

企业税收管理

企业税收管理范文篇1

一、明确思想认识,树立管理理念,理清工作思路

近年来,市国税系统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和省局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的部署和要求,积极安排落实大企业管理的有关制度和措施,开展总局定点联系企业自查和专项检查工作,并结合我市的实际工作情况,通过多次下户调研,开展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帮助和辅导企业规范各项涉税事项的办理,不断降低税收内控风险,树立为大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理念,针对企业不同的生产经营情况和诉求,开展“个性化”纳税服务,融洽了税企关系,提高了纳税人对税收法律的遵从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国税机关对大企业管理与服务并举的目标。

同时,根据省局近期“调查研究,学习培训,完善制度,定点联系,专业管理,差别服务,风险控制,提高遵从”的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思路,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在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优化服务与加强管理、专业化管理与属地管理、大企业管理部门组织协调与其他职能部门分工协作三个关系的基础上,积极做好总局、省局定点联系企业设在地区的成员企业和市局定点联系企业的税收管理与服务工作,明确了对大企业税收工作的思想认识,切实树立起大企业税收工作理念,理清了开展大企业税收工作的思路。

二、制定具体措施,不断完善工作,强化管理服务

一是以机构改革为契机,组建大企业税源管理分局。按照2010年市国税系统机构改革方案,进一步整合资源,规范职能,合理设置重点税源管理岗位、职责和人员配备,在总局、省局定点联系企业数量较多的城关区局成立了四个行业加规模管理的大企业税源管理分局,在七里河区国家税务局成立了属地加行业管理的重点企业管理分局,在红古区国家税务局也成立了重点税源管理分局,从组织机构上保证了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二是以调研论证为基础,制定《大企业税收管理办法》。结合我市大企业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多次深入重点税源企业进行调研,在经过反复论证和向税收一线干部、企业人员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由市局直属分局制定并于2009年7月1日起试行了《大企业税收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具体包括企业分类标准、管理人员岗位职责、管理内容、纳税评估、纳税服务、监控考核等内容。同时确立了对《办法》执行情况的定期抽查和通报制度,作为考核的平时成绩,与年终目标管理考核情况相结合。通过上述制度的确立和实施,使大企业管理工作有章可依、有规可循、进入了规范化、程序化的良性发展轨道。

三是以“四位一体”互动机制为手段,提升大企业税收征管质效。通过“分析、评估、稽查、管理”四位一体互动机制,将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统筹考虑、相互兼顾,进一步加快实现大企业税源管理的专业化、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全面提高了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

四是以数据采集为前提,保证税收监控质量。在全面、及时的对大企业实施动态数据采集的前提下,监控大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财务核算情况,掌握组织收入主动权。通过大企业数据采集分析平台(VICDP)采集、审核、分析、监控总局、省局定点联系企业的纳税申报、财务核算数据。认真开展大企业税收调研,准确判断税收形势,了解和掌握税收变动情况,及时发现组织收入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提出对策和建议。根据大企业申报数据和会计报表等相关资料的比对,定期统计并准确计算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税负,为纳税评估选案提供依据。

五是以强化纳税服务意识为先导,为大企业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为了更好地提高对大企业的纳税服务工作质量和水平,我们通过开展思想引导和教育培训的方式,不断强化全体干部的纳税服务意识,在贯彻和完善大企业税收管理的过程中,始终强调为纳税人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充分考虑了纳税人的需求,以多种途径尝试并开展了纳税服务工作。主要做法有:特事特办、上门服务、预约服务、延时服务、承诺服务和开通大企业“直通车”及“绿色通道”等。另外,我局大企业和国际税务管理处通过积极探索,努力开拓,于2010年6月10日正式建立并启动了“税企在线互动平台”,该平台通过互联网即时通讯工具qq实现,整合现有涉税服务项目,实现税务政策法规的、纳税咨询、税收业务指导、有关电子文档的受理等业务的网上办理。在为辖区内大企业做好纳税服务的同时,将服务工作延伸到了其他中小型企业,极大的方便了纳税人办理各项涉税事宜,简化了办事流程,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与纳税人的沟通,为纳税人提供了各种涉税指导,了解了纳税人的心声,解决了纳税人的困难。

六是确定市级定点联系企业。按照省局确定市级定点联系企业的工作要求,综合考虑企业规模较大和税收收入较高、在我市经济发展中具有较大影响;企业集团管理和决策相对集中,成员企业分布较广;具有行业和所有制代表性等几方面的因素,在市局辖区范围内,在已经确定的总局、省局定点联系企业以外,我局确定了国芳百货有限责任公司等5户重点税源企业,作为市级定点联系企业,重点开展大企业税收管理和纳税服务工作。

七是分户建立各级定点联系企业电子档案。按照省局对定点联系企业管理的相关要求,为了做好各级定点联系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在全面掌握辖区内各级定点联系企业的基本情况、经营情况、纳税情况、财务核算情况以及其他涉税情况的基础上,将这些信息一一记录备案,分户建立了各级定点联系企业的电子档案。

八是建立、完善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机制。为了促进大企业税收管理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建立了相应的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机制。参照省局相关做法,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建立和落实大企业涉税事项内部协调会议制度。指导辖区内部分定点联系企业建立和完善税收风险内控机制。根据需要,辅导大企业设立涉税事务管理机构或岗位,通过税收法律、政策宣传等方式,强化大企业的依法纳税意识,引导大企业实现税收风险的自我管理,提高税法遵从度。不断完善和推广“税企在线互动平台”的应用。以加强税企沟通为前提,以方便纳税人办理各项涉税事宜为目的,简化办税流程,提高管理服务质效,不断完善和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应用“税企互动在线平台”,强化税企互动工作机制,切实为大企业开展全方位的纳税服务。

九是继续推进大企业税收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为了满足大企业税务管理工作需要,必须不断推进大企业税收管理的信息化基础工作。继续做好各级定点联系企业在大企业数据采集分析平台(VICDP)系统的数据采集工作,保证数据报送的效率和质量,形成大企业税收管理信息化的基础数据库。不断提高大企业数据采集质量,确保大企业管理基础信息准确、管理监控到位、纳税服务优化、税收风险降低、企业满意度高。因地制宜,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不断拓展第三方信息的数据来源,进一步完善和解决主管税务机关在掌握辖区内大企业经营动态信息不完整、不准确、不及时的问题。

十是优化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组织具有较强工作能力、较高综合素质、对大企业税源管理经验丰富,特别是具备税收、财会、法律、计算机等多种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从事对大企业的专业化管理和服务工作,并结合实际工作需求对内部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设置进行调整和优化,保持大企业管理干部队伍的相对稳定,为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十一是注重提高大企业税收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根据大企业的经营、核算特点,有针对性的对从事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的人员开展税收法律、财务分析、会计电算化等专业知识的培训,重点提高大企业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

十二是定期进行总结,推动工作开展。在日常大企业管理工作中,形成总结与日常研讨相结合的工作习惯,针对一段时期内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并参照总局、省局的相关要求和兄弟单位的相关做法,及时提出适合工作实际的意见和建议并加以落实,推动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管理服务并举,纵横互动协作,工作取得成效

一是实现了对大企业经营信息处理的集中度和透明度。通过信息化的重点税源监控,实现了大企业经营信息的集中处理和分析利用,在宏观上把握了辖区内大企业的结构、行业、区域分布情况,微观上掌握了每一个被监控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财务状况以及纳税情况等第一手资料。

二是达到了准确掌握大企业税源变化情况的目的。通过强化数据信息的广泛性、真实性、及时性,为日常征管工作的质量提供保障,变信息资源为服务于税收征管的现实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和做“无用功”现象的发生,充分发挥了促进组织收入工作的作用。通过对大企业税金实现和欠缴情况、增值税进项税额期末留抵结转情况、行业平均税负和实际税负的对比情况、企业资产及负债情况的综合分析,准确掌握了大企业财务核算、税款缴纳和滞欠情况。通过对大企业产品产量、价格、销售收入、进销项税额、政策性免抵、应缴实缴及未缴税额之间逻辑关系等数据的分析,实现了对大企业纳税申报情况的全面稽核,为加强税收征管和清理欠税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有效发挥了重点税源监控的作用。通过重点税源调查和报表数据的相互对应和相互结合,为准确掌握重点税源变化情况提供了客观详实的数据。

三是提高了大企业对税收法律的遵从度。由于各级定点联系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运行、税金实现及缴纳情况基本都在主管税务机关的掌握之中,客观上进一步增强了这些重点企业依法纳税、自觉履行纳税义务的意识,提高了其对税收法律的遵从度。目前我市重点税源监控企业的申报率、申报准确率和入库率等几项指标达标情况明显好于其他企业,为我们掌握组织收入的主动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企业税收管理范文篇2

关键词:福利企业设立日常管理退税审批

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对社会福利企业实行增值税的“即征即退”、“服务业”(广告业除外)营业税的免税以及企业所得税的减征或免征等优惠政策。这项税收优惠政策在实践中执行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残疾人就业保障和社会福利企业的发展。笔者就如何进一步加强社会福利企业的税收管理,结合实践中一些同志存在的不同认识或做法,作如下思考:

思考之一:社会福利企业设立的审批,税务机关有无必要介人?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民政福利企业征收流转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4]155号)规定,“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以后举办的民政福利企业,必须经过省级民政部门和主管税务机关的严格审查批准”,这就是说,凡申办社会福利企业的,除了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社会福利企业应具备的条件、按要求提供有关证明文件及资料外,还必须经过省级民政部门和主管税务机关(一般认为是县级税务机关)的审批,才能设立。这项规定明确了“主管税务机关”应直接参与社会福利企业设立的审批。我们知道,一般企业的设立是由工商机关审批登记,特殊企业除了工商机关审批登记外,还必须经过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比如设立米粉生产企业,必须经过当地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审批,取得“经营卫生许可证”;设立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必须经过公安机关的审批,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同样,设立社会福利企业也需要经过民政部门的审批,取得“社会福利企业资格证书”后方可从事生产经营。但是否需要经过税务机关的审批,的确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众所周知,税务机关是税收执法机关,它代表国家行使征税权力。税务机关管理的内容是企业设立之后的涉税事务,对企业设立程序本身的管理,严格说来不属于税务机关的职责。换句话说,企业办理税务登记手续之前的企业设立审批事项,税务机关一般不应介人。税务机关的职责是对与税收有关的企业事务进行管理;米粉生产企业、烟花爆竹生产企业都涉及税收政策的执行,这些企业的设立审批均不需要税务机关介人,为什么社会福利企业的设立审批就非要税务机关介人呢?况且,即使税务机关参与社会福利企业设立的审批,并不等于税务机关就可以或一定要根据“设立审批”的决定给予退税;社会福利企业的退税条件是动态的,不是固定不变的,究竟是否符合退税的条件,需主管税务机关根据日常税收管理情况进行判定。“设立审批”不能代替日常税收管理,更不能代替退税审批。因此,笔者认为,税务机关没有必要介人社会福利企业设立的审批事项。从社会福利企业设立并办理税务登记起,税务机关才开始行使税务管理的职能。

至于是由县级民政部门审批还是由市(州)级或省级民政部门审批,主要看管理的需要。在《行政许可法》实施的今天,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社会氛围里,社会福利企业的审批最好也放在县级民政部门,不要集中到省级审批,以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目前,有的省对社会福利企业的设立是由县、市(州)、省三级的民政、国税、地税审批,一共要盖九个公章,才能批准一户社会福利企业的设立;有的省是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规定经由主管税务机关和省级民政部门审批,盖五个公章就可以设立福利企业。笔者认为,税务机关把福利企业的设立环节纳人税收管理是不适当的,为此,建议民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修改现行社会福利企业设立审批的有关规定,将社会福利企业的设立审批权授予县级民政部门即可,税务机关不介人设立审批。

思考之二:对社会福利企业的管理,税务机关应把重点放在哪里?

目前,一些地方将社会福利企业的设立纳人了税务管理的范围,这给我们造成了一种错觉,似乎只要把好福利企业的设立关,税务机关就万事大吉了,结果税务机关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已的田”,放松了对社会福利企业的日常税收监管和退税审批。其实,加强对社会福利企业日常税收监管和严格退税审批,才是税务机关管理的重点。税务机关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社会福利企业的日常税收监管,包括办理税务登记以及之后的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发票管理、税务检查等环节以及退税审批环节的管理。

(一)主管税务机关应当结合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推行,明确税收管理员职责,要求税收管理员应当经常深人社会福利企业,了解社会福利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了解残疾人员的安置及上岗情况,辅导福利企业健全帐务,真实记帐,并写出社会福利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及残疾人员的安置、上岗及工资发放情况的月度报告。月度报告是主管税务机关审批社会福利企业能否退税的主要依据。因此,税收管理员日常管理工作是否到位,工作细致不细致,了解企业的情况是否真实有效,对税务机关退税和社会福利企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税收管理员肩负着税收管理的重要使命。

(二)加强对社会福利企业财务核算的管理与监督。社会福利企业必须健全财务制度,规范财务核算。按规定设置“应交税金”明细帐,准确核算收人、成本、税金、利润等科目,真实反映经营成果。

(三)社会福利企业必须严格按月进行纳税申报,税务机关必须对社会福利企业的纳税申报资料进行严格审核;对未按规定进行申报和缴纳税款的,事后被税务机关查补的税款,不得再享受有关税收优惠待遇;对不进行纳税申报的,按有关规定处理。

(四)加强发票管理。社会福利企业是一般纳税人的,必须使用防伪税控系统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对购进货物应当取得进项发票的,必须按规定取得,对应取得而不取得或取得不符合规定的发票,税务机关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依法作出处理;对取得的进项发票必须按期到税务机关认证,没有认证的不得抵扣进项税额。

(五)加强税务稽查。社会福利企业由于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在财务会计核算、发票的取得和填开、税款的缴纳等诸环节上可能存在管理的薄弱环节,甚至漏洞;税务机关也因为社会福利企业享受国家优惠政策,有放松税收监管的思想。为此,主管税务机关必须克服管理松懈的思想,充分发挥税务稽查的铁拳作用,加强对福利企业用工情况、货物购销情况、以及发票的取得、领购开具等情况的检查,督促福利企业严格财务核算,严格依法纳税。

(六)严格社会福利企业的退税审批。根据财政部《关子税制改革后对某些企业实行“先征后退”有关预算管理问题的暂行规定的通知》(财预199455号)规定,社会福利企业增值税退税应报省国税局核准批复。虽然,报经省国税局核批增加了审批环节,有损行政效率,但是在税收管理信息化、网络化发达的今天,由省国税局审批社会福利企业退税是可以做到的。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轻省级国税局核批福利企业退税的工作量,建议对社会福利企业增值税退税实行分级审批。比如对月(笔)退税额在10万元(含)以下的,由县(市、区)国税局审批;对月(笔)退税额在10—50万元(含)的,报由市、州国税局审批;对月(笔)退税额在50万元以上的,报由省局审批。同时,社会福利企业申请退还已缴增值税应当向县级国税局提供退税申请报告、退税申请审批表、已缴税款的《税收通用缴款书》复印件、残疾人员上岗情况及工资发放表以及国税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证件资料。

县级国税局根据社会福利企业的退税申请及提供的证件资料,以及税收管理员写出的社会福利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及残疾人员的安置、上岗及工资发放情况月度报告严格审核,并按照审批权限审批。对经审核符合退税条件的,县(市、区)国税局开具“收人退还书”,由国库部门按退税税种的预算级次分别从中央国库和地方国库中退付。

目前,有的省份为简化社会福利企业退税审批程序,对福利企业的退税均由县级税务机关审批。当然,由县级税务机关审批,的确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为此,建议财政部将社会福利企业增值税退税的审批权限下放到县级税务机关;县级以上税务机关主要行使对下级税务机关的行政监督职能,减少行政审批的具体事务。

(七)上级税务机关应当充分运用法律赋予的对下级税务机关实施监督的权力。在对社会福利企业的管理上,应当经常采取调查、检查等形式了解主管税务机关在管理上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漏洞,及时纠正执法中的偏差,为加强福利企业的税收管理提出建设性意见。

企业税收管理范文篇3

论文摘要:加强社会福利企业枕收管理,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在促进残疾人就业和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税务机关必须明确税收管理的范围和重点,着重加强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发票管理、枕务检查等环节的日常管理与监督,认真把好税款退还的审批关。

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对社会福利企业实行增值税的“即征即退”、“服务业”(广告业除外)营业税的免税以及企业所得税的减征或免征等优惠政策。这项税收优惠政策在实践中执行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残疾人就业保障和社会福利企业的发展。笔者就如何进一步加强社会福利企业的税收管理,结合实践中一些同志存在的不同认识或做法,作如下思考:

思考之一:社会福利企业设立的审批,税务机关有无必要介人?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民政福利企业征收流转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4]155号)规定,“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以后举办的民政福利企业,必须经过省级民政部门和主管税务机关的严格审查批准”,这就是说,凡申办社会福利企业的,除了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社会福利企业应具备的条件、按要求提供有关证明文件及资料外,还必须经过省级民政部门和主管税务机关(一般认为是县级税务机关)的审批,才能设立。这项规定明确了“主管税务机关”应直接参与社会福利企业设立的审批。我们知道,一般企业的设立是由工商机关审批登记,特殊企业除了工商机关审批登记外,还必须经过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比如设立米粉生产企业,必须经过当地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审批,取得“经营卫生许可证”;设立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必须经过公安机关的审批,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同样,设立社会福利企业也需要经过民政部门的审批,取得“社会福利企业资格证书”后方可从事生产经营。但是否需要经过税务机关的审批,的确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众所周知,税务机关是税收执法机关,它代表国家行使征税权力。税务机关管理的内容是企业设立之后的涉税事务,对企业设立程序本身的管理,严格说来不属于税务机关的职责。换句话说,企业办理税务登记手续之前的企业设立审批事项,税务机关一般不应介人。税务机关的职责是对与税收有关的企业事务进行管理;米粉生产企业、烟花爆竹生产企业都涉及税收政策的执行,这些企业的设立审批均不需要税务机关介人,为什么社会福利企业的设立审批就非要税务机关介人呢?况且,即使税务机关参与社会福利企业设立的审批,并不等于税务机关就可以或一定要根据“设立审批”的决定给予退税;社会福利企业的退税条件是动态的,不是固定不变的,究竟是否符合退税的条件,需主管税务机关根据日常税收管理情况进行判定。“设立审批”不能代替日常税收管理,更不能代替退税审批。因此,笔者认为,税务机关没有必要介人社会福利企业设立的审批事项。从社会福利企业设立并办理税务登记起,税务机关才开始行使税务管理的职能。

至于是由县级民政部门审批还是由市(州)级或省级民政部门审批,主要看管理的需要。在《行政许可法》实施的今天,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社会氛围里,社会福利企业的审批最好也放在县级民政部门,不要集中到省级审批,以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目前,有的省对社会福利企业的设立是由县、市(州)、省三级的民政、国税、地税审批,一共要盖九个公章,才能批准一户社会福利企业的设立;有的省是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规定经由主管税务机关和省级民政部门审批,盖五个公章就可以设立福利企业。笔者认为,税务机关把福利企业的设立环节纳人税收管理是不适当的,为此,建议民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修改现行社会福利企业设立审批的有关规定,将社会福利企业的设立审批权授予县级民政部门即可,税务机关不介人设立审批。

思考之二:对社会福利企业的管理,税务机关应把重点放在哪里?

目前,一些地方将社会福利企业的设立纳人了税务管理的范围,这给我们造成了一种错觉,似乎只要把好福利企业的设立关,税务机关就万事大吉了,结果税务机关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已的田”,放松了对社会福利企业的日常税收监管和退税审批。其实,加强对社会福利企业日常税收监管和严格退税审批,才是税务机关管理的重点。税务机关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社会福利企业的日常税收监管,包括办理税务登记以及之后的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发票管理、税务检查等环节以及退税审批环节的管理。

(一)主管税务机关应当结合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推行,明确税收管理员职责,要求税收管理员应当经常深人社会福利企业,了解社会福利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了解残疾人员的安置及上岗情况,辅导福利企业健全帐务,真实记帐,并写出社会福利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及残疾人员的安置、上岗及工资发放情况的月度报告。月度报告是主管税务机关审批社会福利企业能否退税的主要依据。因此,税收管理员日常管理工作是否到位,工作细致不细致,了解企业的情况是否真实有效,对税务机关退税和社会福利企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税收管理员肩负着税收管理的重要使命。

(二)加强对社会福利企业财务核算的管理与监督。社会福利企业必须健全财务制度,规范财务核算。按规定设置“应交税金”明细帐,准确核算收人、成本、税金、利润等科目,真实反映经营成果。

(三)社会福利企业必须严格按月进行纳税申报,税务机关必须对社会福利企业的纳税申报资料进行严格审核;对未按规定进行申报和缴纳税款的,事后被税务机关查补的税款,不得再享受有关税收优惠待遇;对不进行纳税申报的,按有关规定处理。

(四)加强发票管理。社会福利企业是一般纳税人的,必须使用防伪税控系统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对购进货物应当取得进项发票的,必须按规定取得,对应取得而不取得或取得不符合规定的发票,税务机关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依法作出处理;对取得的进项发票必须按期到税务机关认证,没有认证的不得抵扣进项税额。

(五)加强税务稽查。社会福利企业由于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在财务会计核算、发票的取得和填开、税款的缴纳等诸环节上可能存在管理的薄弱环节,甚至漏洞;税务机关也因为社会福利企业享受国家优惠政策,有放松税收监管的思想。为此,主管税务机关必须克服管理松懈的思想,充分发挥税务稽查的铁拳作用,加强对福利企业用工情况、货物购销情况、以及发票的取得、领购开具等情况的检查,督促福利企业严格财务核算,严格依法纳税。

(六)严格社会福利企业的退税审批。根据财政部《关子税制改革后对某些企业实行“先征后退”有关预算管理问题的暂行规定的通知》(财预199455号)规定,社会福利企业增值税退税应报省国税局核准批复。虽然,报经省国税局核批增加了审批环节,有损行政效率,但是在税收管理信息化、网络化发达的今天,由省国税局审批社会福利企业退税是可以做到的。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轻省级国税局核批福利企业退税的工作量,建议对社会福利企业增值税退税实行分级审批。比如对月(笔)退税额在10万元(含)以下的,由县(市、区)国税局审批;对月(笔)退税额在10—50万元(含)的,报由市、州国税局审批;对月(笔)退税额在50万元以上的,报由省局审批。同时,社会福利企业申请退还已缴增值税应当向县级国税局提供退税申请报告、退税申请审批表、已缴税款的《税收通用缴款书》复印件、残疾人员上岗情况及工资发放表以及国税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证件资料。县级国税局根据社会福利企业的退税申请及提供的证件资料,以及税收管理员写出的社会福利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及残疾人员的安置、上岗及工资发放情况月度报告严格审核,并按照审批权限审批。对经审核符合退税条件的,县(市、区)国税局开具“收人退还书”,由国库部门按退税税种的预算级次分别从中央国库和地方国库中退付。目前,有的省份为简化社会福利企业退税审批程序,对福利企业的退税均由县级税务机关审批。当然,由县级税务机关审批,的确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为此,建议财政部将社会福利企业增值税退税的审批权限下放到县级税务机关;县级以上税务机关主要行使对下级税务机关的行政监督职能,减少行政审批的具体事务。公务员之家:

(七)上级税务机关应当充分运用法律赋予的对下级税务机关实施监督的权力。在对社会福利企业的管理上,应当经常采取调查、检查等形式了解主管税务机关在管理上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漏洞,及时纠正执法中的偏差,为加强福利企业的税收管理提出建设性意见。

企业税收管理范文篇4

关键词:福利企业设立日常管理退税审批

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对社会福利企业实行增值税的“即征即退”、“服务业”(广告业除外)营业税的免税以及企业所得税的减征或免征等优惠政策。这项税收优惠政策在实践中执行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残疾人就业保障和社会福利企业的发展。笔者就如何进一步加强社会福利企业的税收管理,结合实践中一些同志存在的不同认识或做法,作如下思考:

思考之一:社会福利企业设立的审批,税务机关有无必要介人?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民政福利企业征收流转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4]155号)规定,“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以后举办的民政福利企业,必须经过省级民政部门和主管税务机关的严格审查批准”,这就是说,凡申办社会福利企业的,除了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社会福利企业应具备的条件、按要求提供有关证明文件及资料外,还必须经过省级民政部门和主管税务机关(一般认为是县级税务机关)的审批,才能设立。这项规定明确了“主管税务机关”应直接参与社会福利企业设立的审批。我们知道,一般企业的设立是由工商机关审批登记,特殊企业除了工商机关审批登记外,还必须经过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比如设立米粉生产企业,必须经过当地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审批,取得“经营卫生许可证”;设立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必须经过公安机关的审批,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同样,设立社会福利企业也需要经过民政部门的审批,取得“社会福利企业资格证书”后方可从事生产经营。但是否需要经过税务机关的审批,的确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众所周知,税务机关是税收执法机关,它代表国家行使征税权力。税务机关管理的内容是企业设立之后的涉税事务,对企业设立程序本身的管理,严格说来不属于税务机关的职责。换句话说,企业办理税务登记手续之前的企业设立审批事项,税务机关一般不应介人。税务机关的职责是对与税收有关的企业事务进行管理;米粉生产企业、烟花爆竹生产企业都涉及税收政策的执行,这些企业的设立审批均不需要税务机关介人,为什么社会福利企业的设立审批就非要税务机关介人呢?况且,即使税务机关参与社会福利企业设立的审批,并不等于税务机关就可以或一定要根据“设立审批”的决定给予退税;社会福利企业的退税条件是动态的,不是固定不变的,究竟是否符合退税的条件,需主管税务机关根据日常税收管理情况进行判定。“设立审批”不能代替日常税收管理,更不能代替退税审批。因此,笔者认为,税务机关没有必要介人社会福利企业设立的审批事项。从社会福利企业设立并办理税务登记起,税务机关才开始行使税务管理的职能。

至于是由县级民政部门审批还是由市(州)级或省级民政部门审批,主要看管理的需要。在《行政许可法》实施的今天,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社会氛围里,社会福利企业的审批最好也放在县级民政部门,不要集中到省级审批,以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目前,有的省对社会福利企业的设立是由县、市(州)、省三级的民政、国税、地税审批,一共要盖九个公章,才能批准一户社会福利企业的设立;有的省是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规定经由主管税务机关和省级民政部门审批,盖五个公章就可以设立福利企业。笔者认为,税务机关把福利企业的设立环节纳人税收管理是不适当的,为此,建议民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修改现行社会福利企业设立审批的有关规定,将社会福利企业的设立审批权授予县级民政部门即可,税务机关不介人设立审批。

思考之二:对社会福利企业的管理,税务机关应把重点放在哪里?

目前,一些地方将社会福利企业的设立纳人了税务管理的范围,这给我们造成了一种错觉,似乎只要把好福利企业的设立关,税务机关就万事大吉了,结果税务机关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已的田”,放松了对社会福利企业的日常税收监管和退税审批。其实,加强对社会福利企业日常税收监管和严格退税审批,才是税务机关管理的重点。税务机关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社会福利企业的日常税收监管,包括办理税务登记以及之后的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发票管理、税务检查等环节以及退税审批环节的管理。

(一)主管税务机关应当结合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推行,明确税收管理员职责,要求税收管理员应当经常深人社会福利企业,了解社会福利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了解残疾人员的安置及上岗情况,辅导福利企业健全帐务,真实记帐,并写出社会福利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及残疾人员的安置、上岗及工资发放情况的月度报告。月度报告是主管税务机关审批社会福利企业能否退税的主要依据。因此,税收管理员日常管理工作是否到位,工作细致不细致,了解企业的情况是否真实有效,对税务机关退税和社会福利企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税收管理员肩负着税收管理的重要使命。

(二)加强对社会福利企业财务核算的管理与监督。社会福利企业必须健全财务制度,规范财务核算。按规定设置“应交税金”明细帐,准确核算收人、成本、税金、利润等科目,真实反映经营成果。

(三)社会福利企业必须严格按月进行纳税申报,税务机关必须对社会福利企业的纳税申报资料进行严格审核;对未按规定进行申报和缴纳税款的,事后被税务机关查补的税款,不得再享受有关税收优惠待遇;对不进行纳税申报的,按有关规定处理。

(四)加强发票管理。社会福利企业是一般纳税人的,必须使用防伪税控系统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对购进货物应当取得进项发票的,必须按规定取得,对应取得而不取得或取得不符合规定的发票,税务机关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依法作出处理;对取得的进项发票必须按期到税务机关认证,没有认证的不得抵扣进项税额。

(五)加强税务稽查。社会福利企业由于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在财务会计核算、发票的取得和填开、税款的缴纳等诸环节上可能存在管理的薄弱环节,甚至漏洞;税务机关也因为社会福利企业享受国家优惠政策,有放松税收监管的思想。为此,主管税务机关必须克服管理松懈的思想,充分发挥税务稽查的铁拳作用,加强对福利企业用工情况、货物购销情况、以及发票的取得、领购开具等情况的检查,督促福利企业严格财务核算,严格依法纳税。

(六)严格社会福利企业的退税审批。根据财政部《关子税制改革后对某些企业实行“先征后退”有关预算管理问题的暂行规定的通知》(财预199455号)规定,社会福利企业增值税退税应报省国税局核准批复。虽然,报经省国税局核批增加了审批环节,有损行政效率,但是在税收管理信息化、网络化发达的今天,由省国税局审批社会福利企业退税是可以做到的。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轻省级国税局核批福利企业退税的工作量,建议对社会福利企业增值税退税实行分级审批。比如对月(笔)退税额在10万元(含)以下的,由县(市、区)国税局审批;对月(笔)退税额在10—50万元(含)的,报由市、州国税局审批;对月(笔)退税额在50万元以上的,报由省局审批。同时,社会福利企业申请退还已缴增值税应当向县级国税局提供退税申请报告、退税申请审批表、已缴税款的《税收通用缴款书》复印件、残疾人员上岗情况及工资发放表以及国税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证件资料。

县级国税局根据社会福利企业的退税申请及提供的证件资料,以及税收管理员写出的社会福利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及残疾人员的安置、上岗及工资发放情况月度报告严格审核,并按照审批权限审批。对经审核符合退税条件的,县(市、区)国税局开具“收人退还书”,由国库部门按退税税种的预算级次分别从中央国库和地方国库中退付。

目前,有的省份为简化社会福利企业退税审批程序,对福利企业的退税均由县级税务机关审批。当然,由县级税务机关审批,的确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为此,建议财政部将社会福利企业增值税退税的审批权限下放到县级税务机关;县级以上税务机关主要行使对下级税务机关的行政监督职能,减少行政审批的具体事务。

(七)上级税务机关应当充分运用法律赋予的对下级税务机关实施监督的权力。在对社会福利企业的管理上,应当经常采取调查、检查等形式了解主管税务机关在管理上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漏洞,及时纠正执法中的偏差,为加强福利企业的税收管理提出建设性意见。

企业税收管理范文篇5

一、*市企业境外投资基本情况

截止*年12月底,全市累计批准境外投资项目209个(子公司155个,办事处53个,分公司1个),项目投资总额25833.95万美元,其中我市企业投资总额18320.42万美元。从我市境外投资母体企业性质看,囊括了国有、集体、外资、民营企业,其中民营企业投资所占比重最大,达95%;从投资地区看,共涉及马来西亚、阿联酋、澳大利亚、泰国等43个国家和港澳地区,以上地区均与我国签订了税收协定(安排);从投资行业类别看,涉足纺织、陶瓷、贸易等36个行业,其中以*传统行业纺织、陶瓷为主。

根据调查分析,*企业赴境外投资创办企业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一是占领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将企业做大做强,如宜兴市丁蜀水利农机实业公司、*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等;二是规避贸易堡垒,突破配额许可限制,规避高额关税,提高产品竞争力等;如江苏新世纪机车科技有限公司在菲律宾投资摩托车生产企业,注册自己商标“SINSKI”在当地销售,直接避开了菲律宾政府对进口摩托车成车的高关税限制;三是避开反倾销限制,扩大产品出口,如“后配额时代中美纺织品反倾销第一案”最大涉案方和第一被控方的*凤凰画材有限公司在其产品油画布出口美国受到反倾销调查后,及时调整战略,迅速在越南创办凤凰画材越南责任有限公司,实施生产国际化,突破了美国的贸易围堵;四是充分利用国内、国际资源优势,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收益,如*光明(集团)有限公司在柬埔寨创办了三家服装企业,既充分利用了当地充裕的廉价劳动力,又绕开了出口欧美配额问题。五是股权、市场置换,强强联手,组建跨国企业,如*市兴达尼龙有限公司在其刷丝产品占领国内市场95%以上后,世界500强企业美国杜邦公司主动与其合作,共同在美国、荷兰、中国组建三家合资企业,在全球形成三家单丝生产中心。

*市境外企业经营状况差异较大,呈现二极分化趋势。部分企业经营效益良好,市场份额占领较大,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创立了国际品牌,如宜兴市丁蜀水利农机实业公司先后在马来西亚创办了四家境外加工贸易企业,企业生产的陶瓷产品占马来西亚市场的70%—80%,实现利税500万元。但是,也有部份企业已名存实亡,如*某股份有限公司在印度尼西亚投资的公司已在1998年印尼骚乱中被烧毁,但投资者基于各项原因未申请投资损失。

二、境外投资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市企业赴境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境外企业的发展尚不成熟,一些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也缺乏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能力,境外投资企业在管理上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不善,财务报告制度不落实。

在境外投资企业中,财务管理不善是一个较突出的问题。一些从事境外投资的公司领导人的财务管理观念淡薄,不向所属境外企业派驻专职的财务人员,也没有建立完善的约束机制来监督境外企业的财务状况。

有些境外企业不仅财务管理不规范,而且有关财务的分析报告制度也不落实,境外投资企业的报表不与投资主体企业的报表合并。我市有些公司总部都不能经常性地、及时地收到所属境外企业的财务报告和报表,因此很难掌握所属机构的财务状况,缺乏完整的境外投资企业财务资料,更无从对境外企业或机构的经营财务进行评价和考核。

由于境外企业距离较远、语言不通等原因,主体企业难以对境外企业开展有效的管理。此外,多数境外企业的公司总部没有设立专门的审计部门,即使设有审计部门的公司也未能做到及时对境外企业进行财务审计,往往是等到境外企业经营出现重大漏洞或失误后,公司总部才进行账务清理,结果往往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二)税收知识缺乏,税务处理不尽规范。

第一,有些企业财务人员对我国境外投资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了解不多,从而可能存在相关税收优惠享受不到的问题,使企业该得的合法利益受到损失。如某机车科技有限公司,通过输出生产线在马来西亚投资建立工厂,是在国内采购组装后出口,由于财会人员对出口退税政策不熟悉,又未及时咨询税收政策,在海关报关出口时未采用准予退税的形式,因而没有办理到出口退税。

第二,有些财会人员缺乏境外投资所在国相关税收规定的知识。据调查,除少数企业知道一些投资所在国税收情况外,大部分企业对所在国的税收政策缺乏了解,对国际间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知识知之更少,更无从运用。由于对“国际税收协定”不了解,境外投资企业在国外遇到税务矛盾往往不知道如何处理。其次,由于境外投资企业的经营方式多样化,可能会受到投资当地税务当局的反避税调查。比如*某(集团)有限公司采用“放风筝”式的方法管理境外企业:在境内接单结汇、境外加工生产。即境外企业的接单、原辅料供应、结汇等全部都在国内总公司进行,境外工厂只负责生产、质量和交期,它只是集团的一个加工厂,工厂除有部分备用金外,所发生的费用均由总公司按期支付。根据国际惯例,这种经营方式可能会存在关联交易间转让定价的避税嫌疑,可能会受到投资当地税务当局的关注。再者,如果企业在从事境外投资的过程中,对投资所在国税收政策情况缺乏全面的了解,而企业境外投资的最终效益与其境外税收缴纳密切相关,境外投资企业的税收负担会直接影响境外投资效益。比如有些国家利用预提税率等税收政策限制外资企业利润的汇出,世界各国的预提税率差别很大,而双边税收协定可使缔约国相互征收的预提税大为降低,因此投资所在国与我国之间是否签订了有关的税收协定,将会直接影响境外投资的效益。

第三,有些企业以实物对外投资时税收处理存在问题。这些企业在以设备、原材料到境外办企业的过程中,由于其设备、原材料实际价值有的远低于其作价价值,因而投资时一般都不作长期投资账务处理,造成投资时的应纳税金未及时缴纳。另一方面,由于其实际价值与投资作价不同,造成应享受的退税无法实现。另外,有些企业投资收益的税务处理也不尽规范。多数境外投资企业尚处于亏损状态,少数企业已经开始实现盈利,但几乎没有企业在国内所得税汇缴时申报计算境外所得税抵免。

三、对境外投资企业采取的税收管理与服务举措

为了使*“走出去”企业能够维护其在税收协定缔约对方国的合法税收权益,帮助“走出去”企业解决其在税收协定缔约对方国遇到的税务问题,维护企业在境外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提高境外竞争能力;也为了维护国家税收权益,加强对境外投资企业税收管理,*市国税局尝试采取了一系列纳税服务、税收管理举措。

(一)加强国际税收知识宣传。如利用国税网站国际税收专栏、税法宣传月以问答形式向纳税人宣传税收协定、启动税务相互协商程序办法等知识;向境外投资企业发放《税收协定范本》、《中国居民(国民)申请启动税务相互协商程序暂行办法》、《国际税收知识简要读本》等资料;开展好赴境外投资的税收咨询工作。

(二)举办专题讲座,为境外投资企业现场释疑。*年4月份*市国税局利用国税总局在锡谈签税收协定的契机,邀请总局税收协定专家为全市“走出去”企业举办“服务走出去企业,助推开放型经济—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专家讲座”。宣讲有关税收协定的相关知识,告知走出去企业如何通过双边磋商来保护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利益,并且为企业实际遇到的税收问题进行现场答疑。此举得到了广大纳税人的一致好评,为企业开拓了视野,提供了境外维权的渠道。

(三)定期走访“走出去”企业,了解境外企业经营情况,为纳税人提供税收辅导和风险预警提醒。主动向企业宣传税收政策,使企业在对外投资时享受到合法的税收优惠,如对企业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所使用的出境设备、原材料和散件按规定进行出口退税;同时,也对企业的关联交易情况进行分析,提醒企业在境外可能存在的转让定价调查风险。

(四)提供法律援助,积极参与协助解决跨国纳税人的税务纠纷,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和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告知在税收协定缔约对方国遇到违背税收协定待遇的征税,或税收歧视待遇时,可以根据《中国居民(国民)申请启动税务相互协商程序暂行办法》的规定,通过*市国税局向税务总局提起税务相互协商申请,由税务总局与税收协定缔约对方国通过相互协商解决纳税人在税收协定缔约对方国遇到的税务问题,明确具体事项由国际税务管理处负责。

(五)加强与外经局、外汇管理局联系,定期取得赴境外投资企业情况。通过定期核对户数,全面及时掌握我市在境外投资企业的情况,摸清家底,为进行税收征管打好了基础。

(六)加强所得税汇缴时对境外所得的审核。要求对赴境外投资企业的所得税年度申报表及境外投资收益合并申报等有关资料进行重点审核,并确认该年度企业境外投资收益、境外已纳所得税、允许抵免所得税额,确保企业申报完整、准确。

四、税收管理中还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税务机关管理部门的组织安排上,存在管理脱节现象。各地税务机关能掌握国际税收知识及税收协定的税务人员主要集中在国际税务管理处或外资企业主管税务机关,但由于很多赴境外投资企业是内资企业,其主管税务机关基层税务人员对国际税收知识及税收协定不甚了解,但日常税收管理由其负责,这就造成协定的执行困难重重,导致不少“走出去”企业在国外合法的税收权益得不到维护,正常的纳税义务也未及时履行。

(二)对境外企业信息缺乏。由于受条件限制,对于境外企业的经营、税收情况主要以企业申报为主,并且无法核实。因此税务部门普遍存在对企业境外投资的相关信息掌握不及时、不充分。

(三)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对境外所得的政策存在差异。二者都规定了境外所得在境外实际缴纳的所得税款的抵免和饶让,抵扣分国不分项等,但内资企业所得税规定经企业申请,税务机关批准,企业可不区分免税和非免税项目,统一按境外应纳税所得额16.5%的比率抵扣。

(四)相关境外所得纳税申报规定忽视国际上会计的差异。我国所得税法规定:纳税人来自境外的所得,按纳税年度(公历)计算申报并缴纳所得税。但很多国家会计年度不是公历制,像日本、美国等国是从四月一日到次年的三月三十一日,新加坡则由纳税人自选。因此按照国内会计年度规定统一申报存在很大难度,难以衔接。

五、加强境外投资企业税收管理的建议

(一)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规定,取消内资企业的简易抵扣规定。同时,完善对于境外所得在境外已征税款抵免和饶让提供证明资料的要求。

(二)完善纳税申报制度。建议境外投资收益采用单独设表计算申报。鉴于企业所得税在各国的会计年度和纳税年度的起止时间不同,而调整会计年度又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对这类问题,可以考虑采用从宽从简办法处理。对境外投资项目的纳税年度应当遵从所在国税收法律规定,不应硬性规定实行历年制。

(三)明确税务机关管理部门。鉴于对境外投资企业管理要求的特殊性及目前税务人员的情况,建议加强税收管理机构的专门化和系统化建设,明确税收抵免与饶让的审核由所得税管理部门负责;税收协定的执行、双边磋商等涉及国际税收的由国际税务管理部门统一负责。

企业税收管理范文篇6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金交易。主要表现在煤炭销运企业与小煤窑与之间存在大量现金交易、购货不开发票的现象。如果索要发票,煤矿就会加价。作为购货方,其所得税的缴纳如果采用核定方式征收,要不要发票不会影响其交纳所得税数额;购货方缴纳所得税如不是采用核定方式征收,购进货物取不上发票的就去税务部门代开发票记账,代开发票所交增值税又能通过进项抵扣弥补回来,不会使其多交增值税款。有的购进时没取得进项发票,在与个人、砖瓦窑、学校宾馆等单位交易时干脆不开销售发票,资金体外循环,隐瞒利润,同时少缴增值税。在检查中发现多数煤炭销运企业账面微利不见股东分红,主要采取这种体外循环方式账外经营所致。

2、两票结算。煤炭销运企业大部分通过“两票”(运输发票和专用发票)结算,煤炭价格通过增值税专用发票大都以微利开出,差价再以代开运输发票的方式直接转给购货方,既不需要入账,也不需要纳税,这是许多煤炭购销企业亏损大、税负低的主要原因。对于购买方而言,货物购买地点在己方,凭什么支付运费?所以,得出的结论是“两票结算”仅存在于“发货制”的销售方式中,对于实行“送货制”的销售行为只能实行“一票结算”,即凭货物销售发票结算。如在检查一企业时,进项票单价为546元/吨,销项票单价为550元/吨。其利润则通过代垫运费取得,运输发票在对方单位做账,不仅少缴了所得税而且少缴了增值税。

3、虚开发票。煤炭销运企业需要汽车运输煤炭,因此需要柴油是正常的,但是被查企业的进项税额中油品进项税占到50%以上,就明显属于不正常了。如企业利用油贩子购买柴油不要发票经中间人联系,通过网上银行将资金打入煤炭销运企业的账户。煤炭销运企业记账:借:银行存款,贷:其他应付款——个人。后来通过网上银行将款项支付给石油公司。并取得专用发票;记账:借:柴油、进项税,贷:银行存款。即:油贩子将油品拉走,而煤炭销运企业将发票取走。即所谓:票货分离。因此账面上“其他应付款—个人”金额越累越多。大量其他应付款借款多年不还成为接受虚开发票企业的重要特征。当煤炭销运企业增值税负大时,购煤虚开进项发票的方式也是如此。这样一来,不仅少缴了增值税,同样也少缴了企业所得税。

4、关联交易。有的煤炭生产企业与运销企业、煤炭销运企业与用煤企业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为了调节各自的利益,存在非正常转让价格调整税负,有的甚至出现购销价格倒挂的业务,进而出现增值税低税负或零税额申报问题,从而少缴城建税及附加。

5、多列费用。大部分的煤炭销运企业支付运输费用采取现金交易的方法,无法核实其真实的资金往来,有些企业就以此作掩护多开运输发票,这种做法,从表面上看地税征收了5.8%的地方税收,而实际上漏了25%的所得税,同时取得运输发票的单位还抵扣了7%的增值税进项税,对于国家整体的税收来说是得不偿失的。一些企业增加职工人数,多列工资;在地税部门开取劳务发票,多列支装卸费用;个人与工作无关的消费,旅游,差旅费在账面列支等。

6、虚假代购。一些煤炭销运企业,目前表面上处于停业、半停业状态,但仍保留一般纳税人资格,只要其购货方不需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如需要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就在账上反映销售),他们就采取委托代购的形式(一种形式是煤炭销货方持有购货方的委托书组织货源;另一种形式由煤炭运销企业中组织货源的人与购货方签订一个用工合同,组织货源者就摇身一变成为购货方的业务员),这种形式既不垫付资金,也不开具发票,其组织的货源应得的利润变成了佣金或工资,主管税务机关无法控管。

7、数量缩水。即在库存商品账户中只记录拟确认收入的部分产品数量(吨位),将不准备确认收入的那部分库存商品的成本转嫁到确认收入的那部分产品成本上。在影响销售收入的销售数量与销售单价两因素中,销售单价的正确性可以通过检查合同、询价等方式加以验证,因此,隐瞒销售产品的数量成为企业隐瞒销售收入的一种方法。

8、不办地税登记。由于国、地税的税源管理信息和企业税务登记没有共享,导致煤炭销运企业只注重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和接受国税税收管理,一部分销运企业存在侥幸心理,不愿办理地税税务登记,少缴地方税收。

二、加强煤炭销运企业税收征管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煤炭销运企业在税收征管上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由于经营地点不固定、中间环节多、运输渠道难以控制等因素,流通环节的税收管理不规范、税源监控不得力的问题较为突出,为促进煤炭流通行业税收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要强化措施,加大对煤炭流通环节税收的征管和治理力度。

1、加强户籍管理,强化源头控管

税源管理部门应根据普遍登记、属地管理的原则,督促设立手续完备的从事煤炭销运业务的单位和个人,依法到经营所在地或者纳税义务发生地的主管地税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收管理员要了解煤炭销运企业在工商和国税办理登记信息,对领取工商营业执照经营的,督促其自纳税义务发生之日起30日内申报办理税务登记。加强户籍信息采集,了解煤炭销运企业办公地点、货物存放地点、法定代表人、办税人的联系方式等。

2、规范申报征收,强化比对分析

税源管理部门应督促煤炭销运纳税人依法办理纳税申报,报送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煤炭销运情况统计表、煤炭销运业务运输发票明细表及要求提供的其它资料。税收管理员应按月将自行申报纳税人的计税单价、数量、申报税款,与国税机关的计税单价、数量、缴纳增值税额等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对计税依据等存差异的,要进一步分析原因、查找漏洞、规范管理。

3、加强纳税评估,强化税源监管

税源管理部门要认真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加强销运信息采集(煤炭购销渠道、购销方式及运输方式,煤炭生产矿井口价,煤炭起运地的平均销售单价,煤炭送达地的平均销售单价,货款结算方式、煤炭起运地至卸货地的运输里程、平均运费结算单价等);纳税信息采集(煤炭购、销、存数量,运送煤炭的数量,申报的应税销售额等);根据省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针对煤炭流通的经营特点,抓住购进、销售、运输等重点环节,强化对物流、资金流、凭证流之间的配比分析,因地制宜开展纳税评估。

4、开展税务稽查,整治行业秩序

地税机关要进一步强化税源管理的日常检查,注重发挥税务稽查的威慑作用。根据《征管法》赋予的税务检查职权,遵照法定程序,加大对煤炭销运纳税人的税务检查力度,定期到铁路货场(站台)、公路货场(转运站)、港口(码头)检查纳税人运送煤炭的有关单据、凭证和有关资料。检查纳税人销售合同,准确核实销售数量和单价,从销运资金往来的情况推断销运业务的真实性、取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和运输发票的真实性;对大量使用现金交易的,要通过纳税人所有银行账户的存取款记录、现金日记帐的收支记录、资金往来帐记录,将收取和支付的资金与纳税人销运业务进行比对分析,检查纳税人是否虚开发票,积极配合公安经侦部门严厉打击涉煤行业偷逃税犯罪活动,切实维护行业税收征管秩序。

企业税收管理范文篇7

一、福利企业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残疾人证件的真伪无法及时核实。残疾证是确定纳税人是否安置了残疾人的唯一合法证件,但是现在的残疾人证、残疾军人证分别由残疾人联合会、民政部门审核,并且上述两证均由手工填制,在没有其他档案资料证实的情况下,税务机关无法确认其真伪,这也给一些使用伪造残疾人证件的纳税人提供了可趁之机。

(二)残疾人比例的界定难存在弄虚作假现象。由于残疾人比例是决定享受福利企业税收返还政策的一项重要指标,按安置残疾人比例来确定优惠界线,凡残疾人比例有差距的企业,就想方设法或弄虚作假,以获取税收优惠,给税收征管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难以操作。

1、存在虚养残疾人问题。20*年调整后的新政策没有规定残疾人必须在生产岗位就职,那么在行政管理、门卫、食堂、保安、及其他岗位上班也应认可,这样可能导致纳税人为套取税收优惠政策而“虚养残疾人”,纳税人享受税收优惠所得远远超过“虚养残疾人”的费用支出。以威海为例,威海规定残疾人最低工资标准为760元/月,加上四项社会保险350元,全年支付一名残疾人大约13000元左右,而其享受的优惠有:退增值税35000元,所得税加计扣除13000元,可少缴企业所得税近3250元左右,全年可享受税收优惠38250元左右,远远高于养一名残疾人的费用支出。

2、存在残疾人安置条件不符问题。如一些残疾人员已达到退休年龄或根本无劳动能力而仍在岗位就业;为达到“月平均实际安置的残疾人占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比例应高于25%(含25%),并且实际安置的残疾人人数多于10人(含10人)”的税收政策规定标准,一些企业在残疾人人数一定的前提下,便在在职职工总数上大做文章,部分民政福利企业“账外有账”、“人外有人”。如企业账面工资表中只反映部分正常职工和全部残疾人职工人数,达到提高减免税所需的残疾人安置比例,另外一部分正常职工不做工资表,其工资支出不在账面列支,通过其他形式支付。

3、存在厂外经营问题。部分民政福利企业厂外生产加工,厂内记账销售。企业在正常的生产经营场所之外生产经营相同的、类同的、连续的产品,将收入合并但生产人数不合并。表面上企业提供给税务机关的安置人数达到规定比例,实际上厂外的职工人数并未统计在内。将外购的流通企业的产品并入本企业产品的经营收入中,以达到享受返还增值税和减免企业所得税及其他各税的目的。

(三)违规使用发票时有发生。由于福利企业可以享受国家税收返还,一些福利企业通过为其它纳税人虚开、代开发票,收取开票费的问题时有发生。在购进原材料时可能不考虑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抵扣的问题,有意识地不索取增值税专用发票,以取得价格上的优惠,增加企业利润,一些福利企业购买原材料等不向销售方取得发票,以白纸条入账现象比较多,税收负担明显过高。

(四)通过设立关联企业转移税收。新政策实行按实际安置的残疾人人数限额退税的优惠,部分福利企业应纳税额小于核定的年度退税限额,于是通过设立关联企业转移税收。一是享受税收优惠的福利企业成为相关联企业的简单制作车间,将关联企业的产品通过福利企业开票销售,将税负转移到福利企业,关联企业不实现销售收入,偷逃税款;二是福利企业将产品以明显高于市场价格销售给关联企业,福利企业税负高,但可以享受退税,关联企业进项税额大,可以少缴税;三是福利企业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从关联企业购进半成品、原材料,关联企业销项税额较小,可以少缴税;四是福利企业将购进原材料以关联企业的名义索取增值税专用发票,转移到关联企业进行抵扣,将关联企业的应纳税额,转移到福利企业;五是福利企业还将一些成本、费用在关联企业中进行列支,人为地减少关联企业利润甚至使关联企业亏损,达成关联企业不缴或者少缴所得税的目的;六是新政策放宽了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享受的条件,由原来的占生产人员50%的残疾人比例,降低为占全部人员的25%,这种状况有可能促使福利企业筹划将超过比例的残疾人转移到关联企业,使不能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关联企业也能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

(五)国家退免税款用途难以控制,残疾职工实得工资与国家返还的增值税额相差悬殊。按规定减免税金要用于企业技术改造、扩大再生产、补充流动资金、职工福利等,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国家退免税款如何使用难以控制,残疾人所得工资仅占国家返还或减免税款的一小部分,大量的退免税款以未分配利润的形式挂在账上,资金的用途不得而知;或者名义上为企业生产发展资金,但是由于在这方面缺乏具体的监管措施,实际上最终流入经营者个人腰包,国家对福利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是用放弃部分税收来保障残疾人的劳动权利,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减免的税收没有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成为部分企业和投资者获取利润的手段,优惠政策在实施中大打折扣。

二、加强福利企业税收管理的措施与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扭转目前福利企业的管理现状已迫在眉睫,否则不但税务部门承担着沉重的执法风险,而且影响了的税收收入和经济秩序,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为了规范地用好税收优惠政策,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强化管理:

(一)严把福利企业资格的审核关。严格掌握新办、转办社会福利企业条件。对企业上报的各种资料进行认真审核,重点核对残疾人员身份证、残疾证、残疾职工照片、工资支付记录、“四金”缴纳情况、企业职工人数、劳动合同、残疾人员比例等,审核人数是否符合规定,是否有虚假安置、空头安置的情况。进一步规范每年的年检年审工作,认真清理整顿假冒福利企业,依法打击弄虚作假、骗取税收优惠的不法行为。

(二)加强与民政部门、残联等单位间信息沟通和协调。在实际工作中,残疾人残情鉴定由医院和医生负责,残疾人证书由残联颁发,残疾人上岗证和福利企业证书由民政部门认定和发放。因此,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涉及民政、残联、卫生和税务多个部门,在今后要加强各部门相互之间协调联动、分工负责、互通情况、信息共享、密切配合,杜绝当前社会福利企业弄虚作假、骗取税款的行为。

(三)进一步完善机制,堵塞税收漏洞。一是建立公开透明的退税公告等机制,定期向社会公告享受退税优惠的民政福利企业情况,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在福利企业就业的残疾人一律使用《福利企业残疾职工上岗证》,提供县级(含)以上医院核发的《疾病证明》。《福利企业残疾职工上岗证》由主管国税、地税、民政部门签署意见并加盖印章,县民政局统一发放并造册登记。三是实行残疾人员变动报告制度。企业残疾职工人数发生变化的,应于当天向主管税务部门报告变化原因、人数及姓名等情况。四是加强对相关部门的约束。包括医院出具残疾鉴定表、民政部门发放残疾证、政府部门对福利企业改制的真实情况等,都应明确在骗取退税中的责任,特别是经办人的责任,而不仅仅把福利企业管理的所有责任都让税务人员承担。

企业税收管理范文篇8

“营改增”的实施是构建我国现代税制体系,全面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大制度变革。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在减少营业税的重复征税和加强纳税约束等方面取得了社会的一致认可。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从2016年5月1日“营改增”全面推开后的一年时间内,全国减税近7000亿,新纳入试点的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四大行业均实现税负下降,四大行业减税2419亿元,98.7%的试点纳税人税负下降或持平,减税效果显著。同时,企业在经济业务中一方面更加注重向上游企业索取增值税专用发票,增加进项税抵扣;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增强自身的增值税管理,以期在市场竞争中增加税收信用优势,良性的增值税链条约束机制逐渐形成。对烟草行业来说营业税并非主要税种,为适应税制转换,烟草企业主动理解和掌握相关税收政策,坚持凡涉税业务必优先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原则,既站在集团层级统筹规划关联企业相关业务计税方式,又自我审视企业内部报销流程和发票报销规范,顺利在购建不动产、不动产租赁、接受银行保险、物业管理等服务,及差旅费、会议费报销等方面增加了可抵扣进项税金,在一定程度上享受到税制改革带来的红利。

二、后“营改增”时代的挑战

随着“营改增”的后续推进,有关部门陆续了增值税会计处理规定、做好增值税发票使用宣传辅导、简并增值税税率等相关文件,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增值税的要求与原有核算管理发生碰撞,为烟草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增添了新的挑战:1.税收优惠范围的扩大和验票管理成本加大的矛盾一是“营改增”后银行手续费、差旅费等小额、高频次业务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但烟草行业整体经济往来频繁,结算量大,接收到大量小额专用发票,增加了发票验证量。虽然税务局推出了选择确认的验证专用发票方式,但该方式需要人工输入发票号码、日期后,人工核对金额、对方单位信息,基于对工作量和准确率的考量,多数企业还是采取扫描为主的验证方式。二是水费、电费、电信费、银行手续费等被动扣款与增值税专用发票开具之间有时间差,如不纪录费用发生及对应专用发票开具情况,会造成进项税额不能足额抵扣。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2.增值税会计处理调整与企业报表增值税列报的矛盾根据《增值税会计处理规定》,烟草行业增值税相关会计科目和专栏设置、账务处理及财务报表相关项目列示均做了相应调整,一是新增了销项税额抵减、预交增值税、待抵扣进项税额、待认证进项税额、待转销项税额等科目,增值税科目设置更为明细,相关科目在资产负债表分别在“其他流动资产、其他非流动负债、应交税费”项目列示。二是更改了科目反映的内容,“营改增”实施前,主营业务收入反映含营业税的销售收入,“营改增”实施后,主营业务收入反映的是不含增值税的销售收入,即使实际税负变化不大,净收益绝对额不受影响,企业的利润率也会上升。三是增值税不反映在损益表中,在账务处理上也区别于现行营业税,这些会影响企业财务报表的数据结构。以上变化对抵扣额统计、应纳税额计算、报表系统对应等环节操作带来新的问题,企业在进行核算分析、经营决策时,需重新审视其毛利率、净利润率等指标,增加了企业的核算难度。3.增值税率简并与企业原有业务流程的矛盾“营改增”政策实施后,企业不再缴纳营业税,而要按照相应的增值税税率或征收率计算销项税或进项税,按照销项税减进项税的方法计算应缴增值税。2017年7月1日起增值税税率由四档减至三档、取消了13%这一档的税率,烟草工业企业采购原烟的税率也从13%调整至11%。根据财税【2017】37号文件及相关解释,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期间,纳税人购进农产品用于生产销售或委托受托加工17%税率货物的农产品维持抵扣力度不变,烟草工业企业在购进农产品原烟时要先按发票税率11%抵扣进项税,待原烟按工艺流程委托加工出库复烤为税率为17%的片烟时再抵扣2%进项税。而在实务中,一来工业企业在原烟采购入库时一般尚未取得采购发票只能采用暂估入库,造成原烟委托加工出库时无法计算加计扣除项;二来原烟复烤工艺复杂,如先挑选再复烤,经过加工仍然属于初级农产品,或者多种原烟复烤打片成多种片烟等,其加计扣除农产品进项税额的统计和核算的难度较大。4.税种改变与企业核算原则和方法的矛盾由于“营改增”政策实施,加之增值税和营业税两个税种的性质不同,因此,企业对收入、成本和税金的核算原则和方法在“营改增”后都会发生变化。“营改增”之前,营业税应缴税额按照全部价款来计算,而“营改增”之后,对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来说,均按不含税价来计算增值税的计税基数,企业的相关税费也就应当按照不包含增值税的价款进行计量,烟草企业因此需重新建立应缴税金核算账目,计算应缴税金,并填制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申报纳税。同时,这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需要会计人员熟悉增值税抵扣政策以及抵扣税率,防范涉税风险,还需要注意价款分离及会计科目的变化。5.税收政策变更与企业涉税业务的矛盾我国2016年5月1日全面实施“营改增”政策,企业在5月1日前已开具发票的原有项目与5月1日后才开始的项目存在税务处理差异。“营改增”实施后,已有的涉税业务需要根据政策变化进行调整。对于“营改增”全面推行前没有进项抵扣的原有项目,企业一是可选择按照新的增值税税率,二是可以采用简易征收方法计算缴纳增值税。同时,这就要求企业及时清理存量合同及发票,避免多抵扣进项税,产生纳税风险。

三、烟草企业后“营改增”时代应对建议

1.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员工税收意识和办税能力引导涉税的财务和业务人员全面、充分认识“营改增”的意义和作用,并加强相关增值税税收知识培训。“营改增”不仅是纳税税种及会计核算方法的简单改变,更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大政方针,企业应通过后续教育培训、加强内部宣传等途径,增强相关涉税人员的税收风险意识,提高整体税收管理素质,相关人员也应顺应税制改革发展趋势,及时深入学习新的增值税相关政策,不断提高相关财税业务水平。2.明确涉税业务职责,加强内部控制和税收风险管理明确相关涉税业务的职责,在保证企业利益同时推动业务流程的优化,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并提升税收风险管理水平。首先,明确相关业务部门有及时取得发票的责任,督促相关业务部门在公用事业等费用被动扣款后、在购进原烟等生产经营活动中及时取得相关增值税专用发票。其次,加强增值税发票管理。烟草企业应从增值税发票的开立、领用、核销和使用等方面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一方面,对取得的增值税发票,要准确识别哪些可以抵扣,哪些不能抵扣,对于能抵扣的,要在规定时间内及时进行认证抵扣;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增值税发票管理相关制度,杜绝虚开增值税发票等违法行为。不仅财务部门要对增值税发票的使用和管理加以重视,参与增值税发票开具和传递等环节的相关人员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最后,充分发挥财务监督职能,利用电子化手段统计可抵扣进项税发票和扣款凭证,通过台账或在往来科目纪录可抵扣税金,以保证企业可抵扣进项税的完整抵扣。3.及时梳理核算内容,更新和完善增值税科目的核算规则“营改增”后,企业会计核算体系有所变化,对会计核算水平的要求大大提高。这就要求烟草企业进一步健全会计核算制度,加强增值税核算管理,为企业减税降负,避免涉税风险的发生。首先,要准确核算收入和费用,正确划分销项税、进项税;其次要准确应用增值税抵扣政策,弄清楚哪些可以抵扣,哪些不能抵扣,同时,关注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及税控系统专用设备和技术维护费用抵减增值税额等特殊事项的财务处理,规范税制改革过程中涉及的相关处理。应对新的税收政策,烟草工业企业要根据简并增值税率调整要求,调整相关核算规则,使涉税业务处理既满足税务要求又符合企业实际核算需要。在增值税简并后原烟抵扣核算中,增加原烟农产品待抵扣税额和加计扣除农产品进项税额两个明细科目,分别统计2%待抵扣税金的采集转入和抵扣转出;同时根据企业原有存货核算制度及烟叶季节性生产的特点,做好农产品存货的出入库跟踪。在收到原烟采购发票时抵扣11%进项税,同时计2%待抵扣进项税额,再根据原烟复烤委托加工时为片烟的整体出库进度,核算2%加计扣除农产品进项税。4.加强信息沟通,反馈企业涉税需求增强税企互动,及时向税务部门反馈涉税需求:如建议改善小额增值税抵扣验证方法,认定同一个月内提供的小额同类服务的增值税纳税义务时发生时间可合并开具专用发票并附明细清单,或小额增值税参照公路通行费做法,开具定额发票再由企业按税率自行计算;建议继续优化增值税认证方式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在增值税选择确认平台增加扫描输入的方式录入发票号、金额,或在扫描验证时不再要求核对密码区;建议加快推进增值税专用电子发票出台,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提高验证效率,增加办税便利。

四、结束语

烟草企业应全面掌握“营改增”相关政策,完善核算规则,明确涉税业务职责,优化内部管理流程,提升税收管理水平,以期做到“税负合理,风险可控”。同时,“营改增”的实施也需要税务、社会等各方共同努力,促进“营改增”试点的不断完善,最终提升整个社会的税收效率。

参考文献:

[1]朱正清.全面推行“营改增”对烟草企业税收核算的影响[J].财会学习,2017,(05).

[2]李丹丹.“营改增”对烟草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探讨[J].财会学习,(01).

[3]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评估团队.中国全面实施“营改增”试点一周年评估报告,2017,(7).

企业税收管理范文篇9

[关键词]财务管理;税收管理;规避风险;对策

在现代的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占有重要地位,企业需要保证自己的财务管理制度科学化合理化,为了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的责任非常重大,要能够把科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企业实际的财务管理中,税收在当今的企业财务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企业重要经济和实施财务决定的重要的参考和依据,顾名思义,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和进步,一定要不断地完善和加强财务管理和税收管理。

1企业财务管理和税收管理的关系分析

首先,要清楚地了解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归纳和计算出企业内部所要缴纳的各项税种的税额,然后制订方案,按照步骤和重点进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保证企业财务工作按照相关的制度进行。其次,企业要依法纳税,保证税收,一切按照法律,要合法合理地进行税务筹划,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减少纳税金额,同时要时刻了解国家的有关税法和税收政策。再次,财务部门要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控制和整体的把握,对于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收入、支出、购买等的各项业务都要记录过程,以便出现问题能够及时纠正,企业的日常融资和销售业务都要进行税收管理,以此来计算出企业的亏损和收益情况,进而对企业的税收义务和应纳税业务产生影响。最后,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能够及时发现企业在发展中出现的弊端和不足,企业的管理者要及时地查看和掌握财务部门提交的财务报表,从中了解企业近期的发展状况和经济状况,及时地调整方向和做出发展决策,企业利用税收管理,实现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的结合,不断地加强税收管理的力度,进而实现税收管理的科学化管理。

2企业重视税收管理的意义

2.1缩减企业的纳税负担

企业的税收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符合企业经营的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也能够为企业缓解一定的资金紧张的现象,通过各种手段降低税收的负担,如何进行税收筹划是税收的主要工作,但是因为现阶段国家对企业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制定得不全面,因此企业在税务筹划阶段是具有限制的,所以企业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多角度、全面地为企业减少纳税金额,同时企业也可以利用税收增加利润,缓解税收给企业带来的压力。

2.2有助于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国家税收政策增加收益

国家的税收占国家经济收入的一大部分,它支撑着我国的经济建设,因此国家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制定一些税收的优惠政策,来辅助和帮助落实国家的经济政策,以实现国家的全方位的经济发展计划,它也能够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帮助,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所以在制定税收政策上,也会对于高新技术的开发的税收政策有一定的优惠,降低所得税的征收,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当然,国家对于不同的行业都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这也给了企业更大更多的选择空间,也能够更好地扩张企业的经营范围,这就需要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时刻关注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依据企业发展的方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税收政策,并且认真进行研究和分析,以保证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节省纳税金额,减少企业的税收负担。

2.3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企业的税收管理与财务管理一定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这就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要对国家的相关的会计准则和法律法规了然于心,对于税收的相关法律也要有所了解,只有这样,财务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才能够正确地进行财务管理和税收管理,对纳税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计税。这样企业就能够在遵守国家的相关税收法律,在允许的范围之内,最大限度地合理地避税,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营利润。同样要求企业的财务人员,要有非常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自身的会计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进而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为企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企业实施税收管理的特殊性

3.1企业的税收受到税收执法环境的影响

我国对于税收的征管是十分严格和强制的,只要企业进行交易活动就一定要向国家缴纳一定的税款,国家对于征收税款的手段也在不断地创新和改革,企业在进行税收工作的时候,要对税源进行重点的把握和监督管理,企业的税收金额占据了企业的一小部分资金的来源,只有最大限度地降低税收的比例,企业的利润才会有所增加,企业在纳税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偷税漏税的现象,被纳入各级税收局的企业,要更加关注和重视企业的税收管理,不断地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3.2企业在发展经营中存在着一定的税收风险

企业在进行日常的生产经营中,有交易和业务往来一定会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但是对于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业,经营种类多,范围广泛,所涉及的税种也会复杂一点,需要交纳税款的项目也会多一些,财务人员在计算纳税金额时也会麻烦一点,有时也会有遗漏或者出现误差的时候,如果企业的税收问题比较大,风险必然增加,因此会影响企业的经营,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4加强企业税收管理工作的建议

4.1企业的管理人员要重视税收工作

纵观我国现在的企业,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大型国企,对于企业内部的税收工作都显得不太重视,一旦领导层不关心,下面的财务人员就会放松企业税收的日常工作和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他们不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因此企业的管理者的态度会直接影响税收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能否在企业内部实施下去,所以企业的管理层一定要加倍地重视税收管理,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的发展情况,不但自身要增加税收的知识和关注度,也要要求企业的财务人员提升税收管理的水平和认识,还要专门设立税收部门,并且加强对于税收部门的监督力度,只有企业的管理者意识到了税收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提高税收管理,企业的税收管理水平才会有所提高。

4.2企业要制定和完善税收的工作流程

从我国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企业的纳税义务,企业意识到了税收的问题,在进行税收的工作中,对于各项工作的环节和流程没有一定的设定,导致工作中的税收管理比较混乱,没有条理可言,因此,必须要制定一定的工作流程,以此为基础开展税收工作,并做好监督和管理,这样一来,企业的管理者也能够清楚地了解企业的财务情况,也可以有效地预防税收管理工作中遇到的相关风险,对企业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5结论

现代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和税收管理都是主要内容,财务管理水平直接影响企业的未来发展计划,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加强对于税收的管理,可以把有限的资金更好地利用,为企业谋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在现如今的经济体制中,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如何能够在众多的企业中脱颖而出,这就需要企业不断地创新,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税收管理,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楠.浅谈企业财务管理与税收管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27).

[2]王秀云.浅谈企业财务管理与税收筹划[J].时代金融,2014(21).

企业税收管理范文篇10

论文摘要:近年来查处大部分税收大案要案呈现出由其他违规引发税务违规或知情人举报的现,为了适应这种新形势,企业应树立纳税遵从意识,在纳税遵从观下,重视企业日常税务管理工,有效防范企业涉滩吃风险象作

一、纳税遵从观的含义及特点

纳税遵从,来源于TaxCompliance的翻译,是指纳税义务人遵照税收法令及税收政策,向国家正确计算缴纳应缴纳的各项税收,并服从税务部门及税务执法人员符合法律规范的管理的行为。它是纳税人基于对国家税法价值的认同或自身利益的权衡而表现出的主动服从税法的程度。关于纳税遵从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始于美国,我国在《2002年一2006年中国税收征饭管理战略规划纲要》中首次正式提出了“纳税遵从”的概念,提出了“如何建立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之间的诚信关系”这一重要命题,研究如何才能在税务机关“依法征税”的同时,纳税人也能“诚信纳税”,建立起符合“和谐社会”要义的税收征纳关系和社会主义税收新秩序。

实现较高的纳税遵从必须基于三个条件:一是纳税人对国家税法有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对自己的生产经营所得以及应承担的纳税义务做到心中有数;二是纳税人对税法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有正确的认识,纳税人的价值追求与税法的价值目标相一致;三是能够意识到采取违法、非法等手段偷逃税款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纳税风险。纳税遵从观下企业税收管理目标是防范企业税务风险,具体由发票管理、涉税会计处理、报表纳税评估、纳税申报等环节组成。

二、树立纳税遵从观,防范企业涉税风险

(一)建立稳定获得税收政策信息的渠道,动态掌握税收政策及变化。纳税人只有在熟练掌握税收政策的前提下,才能强化纳税意识,实现纳税遵从。税收政策是基础,及时获得和掌握税收政策,可以防止政策信息不对称,可以最大限度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目前,我国税收政策数量多,时间跨度长,税收政策之间在内容上有覆盖性,这种“补丁上打补丁’,的浩繁的税收政策需要企业专门安排专业税务管理人员认真学习和梳理。了解税收政策的途径较多,可以上网查找,如上国家税务总局的网站查找,可以拨打税务服务电话12366查询,也可以通过订阅财税政策公报类期刊获取财税政策.还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不定期派员参加税务培训学习,听取立法者、专家和学者的辅导讲座,加深对政策的理解等。企业专业税务管理人员通过这些渠道,动态了解并掌握同一税种政策的变化趋势和关于同一涉税事项税收政策的变化内容,正确理解具体税收政策的精神和要义,以便依法处理涉税事项,正确履行纳税义务。

(二)建立以发票、合同、资金和库存为链条的涉税管理制度。企业要根据经营活动特点,结合业务流程,建立和健全以发票、合同、资金和库存为链条的管理制度,系统地处理好相关业务,若只管一单一环节,割裂其他环节,则税务风险较大。如加强发票管理方面,必须取得合法和有效凭证,具体为国税部门监制的发票、地税部门监制的发票、发票管理办法授权的企业自制票据(如银行利息单、机票、下资表)、财政部门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据(如土地出让金)以及境外合法机构有效凭证(如外汇付款凭证、对方收汇凭证、相关协议、中介机构鉴询三报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