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科技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7-18 17:59:56

企业科技管理

企业科技管理范文篇1

1信息化战略支撑下的科技创新全球化

1.1以信息集控为中心的企业创新模型架构及模式

根据创新型大企业的构建框架和星云模型理论,创新型大企业,尤其是多元化经营的跨国公司,大多是以企业管理核心和信息集控中心作为企业的运行枢纽,不断获取、存储和传递企业内外部信息。企业的各职能部门(事业部),以网状发散进行企业的边界拓展,并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互通互联,突破了企业外部管理的地域限制和内部管理的职能边界,使企业能紧密围绕市场需求和新产品研发运行,在供应、生产和销售领域,形成由众多核心子企业构成的云状企业群,从而形成半虚拟的企业群组织。其中,创新中心是在企业管理核心纵向到底、横向整合的前提下,形成以创新需求而非管理需求为主导,紧密围绕企业创新主体,由企业、政府、高校、研究机构和金融机构共同组成的创新核心,其他创新合作伙伴和各类创新资源为支撑和补充的开放式创新系统。

1.2信息化战略的模式及模型架构选择

结合创新型大企业的组织架构,根据亨利•卢卡斯的观点,目前创新型跨国公司的经营模式与战略主要有4种,由此形成对应的4种信息化战略,以服务和支撑其经营战略。分别为多国战略、全球战略、国际战略和跨国战略。

1.2.1多国战略———高度分权式战略

在该种模式下,集团总部下属的绝大多数子公司独立经营或者以非常松散的方式联盟,处在不同国家(地区)的各子(分)公司更多地趋向于本地化,仅需要将其运作关键信息报送总部,如图A所示。此种模式下的信息化战略是独立运营,集团总部只在会计和财务报告上对各子(分)公司制订标准,加以监督和控制。各子(分)公司直接根据本地化需要构建信息化系统,造成处在不同国家(地区)的各子(分)公司信息系统的应用千差万别,很难甚至不可能共享信息。这种信息化战略的优点是:有利于系统的本土化发展、系统的适应性强。但也存在巨大的缺点,那就是各子(分)公司之间的信息流是断开的,不能够共享信息。

1.2.2全球战略———高度集权式战略

该经营模式强调效率,集团总部高度集中地控制分布在各国家(地区)的子(分)公司的经营情况,各子(分)公司经营的资源完全依赖于总部,如图B所示。该模式具有很好的经济性,其经济性来自于运营统筹化、管理一致性以及标准的产品设计和全球范围内的生产。高度集权式经营的跨国公司信息化战略是总部驱动,总部统筹全球范围内的各子(分)公司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以降低系统的开发和运营成本,重点强调信息技术运作的功效。

1.2.3国际战略———部分分权式战略

该经营模式从形式上与高度分权战略类似,他们的区别在于集团总部向各子(分)公司的权力下放程度不同。部分分权战略是指处在各个国家(地区)的子(分)公司,在新流程创建和新产品推出方面,必须依赖于总部,而在其他方面则具有独立决策的权力,如图C所示。部分分权式经营的跨国公司的信息化战略是理性协同,该信息化战略要求集团总部,将控制权交给各子(分)公司,总部只是通过使用影响力来指导各子(分)公司的选择,以减少重复开发,鼓励资源的共享。

1.2.4跨国战略———全能式战略

在这种经营模式下,一方面要寻求高度集权的高功效,另一方面,还要保证对本地市场的快速响应,如图D所示。这种模式要求通过集团总部和各国家(地区)公司之间的合作,来整合全球的业务活动。其难点是在获得全球整合、功效以及创新的同时,去实现快速响应本地需求的灵活性。全能式经营的跨国公司信息化战略,要求从集团总部到各分(子)公司的所有经营,要共享彼此的信息和其他资源,集团总部提供统一的流程管理、客户服务及信息数据标准,各分(子)公司要将其数据标准化,并且和数据中心一致。在这种战略下,可实现集团总部管控一体化、整合无边界化与各分(子)公司本地需求定制化的良好结合。该战略的最大优点,就是信息能够在各分(子)公司之间无缝流动,实现信息共享,但其实现难度非常大。

1.3信息化战略支撑下的自主创新

知名的创新型跨国公司,其拥有强劲国际竞争力,并保持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在于始终坚持把创新置于企业发展的战略核心高度;坚持创建开放式的协同创新系统和体系;坚持构建适应于企业自身特点的信息化管控和传递系统,以服务和支撑其经营战略,保障其多元化、跨地区、跨职能的创新业务管理和业务协调。以GE公司(通用电气)为例。GE公司100多年来,通过不断整合和创建面向全球的开放式协同创新体系,致力于研究开发引领“新一代”的技术,推动公司立足于技术领先的可持续发展。GE公司研发组织体系及信息化战略架构与模式,采用的即是跨国战略(全能式战略)模式,在全球范围内设立研发机构,并把加大对海外研发机构的投入,作为实施全球经营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共有5个全球研发中心支持全球各项业务的发展,并正在中国成都建设首个全球创新中心。依托5个研发中心,GE公司打破各个部门之间传统的界限,对研究与开发中心的组织结构进行重组,8个全球核心技术部门组成其国际化研发体系。同时,GE公司还通过产业全球化的触角和经营本地化的策略,充分整合和利用全球各类创新资源。如在中国,GE公司与科学院、各大学等研究机构建立项目研发合作关系,与神华等在内的企业共建合资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成果落地。

2基于神华模式的科技创新体系及信息化系统构建

2.1神华模式及神华科技创新的特点

近年来,神华集团获得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于最大程度发挥出产业、技术、资源整合三大优势。总结神华模式,即是以三环创新为龙头、以“四个一体化”为主体,以整合集成价值创造与要素均衡和谐发展为支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三环创新即辐射、链式、聚合创新,以企业市场经营、自主创新、社会责任主体属性为辐射创新的点,以产业链、供应链、信息链为链式创新的线,以产业协同、资源配置、资源整合为聚合创新的面,通过系统集成和组织协调实现点、线、面的全面创新。“四个一体化”即煤电油运产业运营一体化、产运供销运行组织一体化、人财物技信息资源一体化、党政工团协调管控一体化。通过“三个整合集成”———金融、社会、人力资本整合集成,跨边界多方向资源整合集成,跨产业全业务服务整合集成,进行最大价值的创造。同时实现自然、社会、企业、股东、员工、利益相关者各要素的均衡和谐发展。神华在国际化战略布局方面刚刚起步,当前仍为本土型企业,根据亨利•卢卡斯的划分标准,为高度集权式的经营模式。

2.2基于神华模式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

神华技术创新工作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淤成立时间短,研发力量相对较弱。于行业跨度大,创新领域多。盂技术需求大、技术含量高。基于以上因素,促使神华集团必须在坚持牢牢掌握科技创新关键管理环节和自主核心技术两个原则下,构建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以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与应用技术的系统集成创新为重点的开放式科技创新组织体系。这样的科技创新体系的组织建构,有效管理和高效运转的前提,是需要实现“六化”:管控一体化、运营协同化、资源共享化、配置高效化、流程制度化、信息平台化。因此,亟需建设适应神华模式及神华科技创新特点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与高度集权式战略经营模式相适应的信息化系统,发挥其“战略资源整合、业务流程管控、信息情报支撑”“三个平台”作用。

2.3科技管理信息化应用架构设计

根据神华模式及神华科技创新特点,科技管理信息化架构按照3层架构模式构建。此架构设计充分考虑管控和业务的需求,具有可扩展性,支持业务的发展,使得前期的科技管控、业务流程梳理和规划的结果能够得到很好的落地执行。

2.3.1第1层为战略层

从加强科技战略决策考虑,进行科技的战略规划和计划、科技年度预算,科技绩效指标考核制定等。集团科技战略及规划每3~5年滚动制定,计划根据需要每年制定。主要管理过程包括战略、规划、计划的编制、审核、调整,最后列入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规划和计划。

2.3.2第2层为运营层

本层重点完成重要科技业务管控组成部分的建设工作。体现在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管理体系,规范优化科技创新工作管理流程。主要包括:科技项目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科技合作与交流、科技成果管理、博士后工作站以及与此配套的科技资金管理等,形成科技创新的全生命周期闭环业务管理。

2.3.3第3层为支持层

本层主要作用为制定神华集团科技管理系统标准规范,统一科技管理的数据标准,提高数据利用率,规范业务流程。本层包含内容包括:淤数据的标准化,形成规范的专利、技术标准、技术秘密、专家库和科技成果库。于科技各类年度和季度统计报表,提升技术信息的分析能力。

3基于神华模式的科技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与实践

3.1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实施方法与策略

科技管理系统遵循神华集团信息化整体规划,并基于有关项目管理方法论组织实施。在项目组织上,进行整体规划、统筹和设计,涵盖集团科技创新工作的各主要业务范畴,以业务流程规范与优化为驱动力,带动实现科技创新工作管控质量和效率的提升。集团的科技创新业务,涵盖了企业的建设、生产、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从业务用户上来看,参与科技创新的用户包括集团科技、战略、生产、安监、财务、人力、经营等各职能部门、各直属研究机构以及38家二级单位。为实现纵向到底的管控模式,科技管理系统也采取了分步实施的原则,第一阶段建设将实现总部对二级单位的流程管控,使得管理流程中,申报、审核、批准和总结等环节在一个系统里实现。缩减了递转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第二阶段,将三家试点二级单位中流程明确、有共性的业务分析和抽取出来,在原有系统架构不变的大框架下,制定一套符合二级单位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系统流程。最大程度上发挥二级单位科技创新对企业各层面经营活动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第三阶段,科技管理系统建设完成后,将实现集团科技创新管控纵向延深到各厂、矿、段等3级机构,做到边试点、边优化、边建设、边运行,以求达到系统建设最佳效果。

3.2科技管理系统技术方案

科技系统建设采用B/S模式为主的3层体系结构进行设计,保证了系统在先进性、扩展性、跨平台性和规范性等方面的重要特性,以及满足用户对复杂业务逻辑可定制和可管理的个性化开发需求。以其中的科技项目管理子系统为例,系统共分4层,分别是应用层、支撑层、数据层、硬件网络层应用层:由业务功能模块组成的,包括业务各环节管理功能,以科技项目为例,功能分为项目立项、项目实施、项目验收、项目后评估以及项目信息维护和项目综合查询等。支撑层:提供组件或者服务,服务于应用层。数据层:科技管理系统数据库及附件存储。硬件网络层:支撑科技管理系统运行的设备环境基础。

3.3科技管理系统业务建设

主要包括科技项目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科技成果管理、博士后工作站管理、综合查询分析、权限管理、系统设置等功能。用户分为集团内和集团外两种用户,集团内用户使用浏览器,通过神华集团内部网络访问应用系统。机构等作为集团外用户,通过DMZ区的服务器访问应用系统。为了提升系统吞吐量,保证系统的高可用性、高可靠性,并考虑到系统的可伸缩性,将科技管理系统各业务的数据库,部署在一台物理服务器上,并且数据库服务器,都部署到防火墙后面的局域网中。

4科技管理系统的成效

科技管理系统第三阶段建设已经进入上线运行期间,系统应用效果显著。截至2013年9月,系统注册用户数量1,622人,访问308,748人次。系统录入及运行数据包括:科技项目175个,专利申请1,492件,技术标准92件。通过将现有规范的业务管理流程优化和固化到信息系统,初步形成覆盖全集团、延伸到三级单位的网络化、信息化、统一化、标准化的科技管理系统,实现了科技主要业务完整流程的多级审批、集中化业务管理,解决了信息孤岛与信息不对称问题,工作效率提升一倍以上。

(1)通过固化优化科技业务流程,进一步健全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科技管理系统,已完成集团总部对各二级单位的科技管理24个业务流程的优化固化。实现了集团50家二级单位通过系统,实现知识产权和科技项目的申报、审批、流转全过程管理。所有业务流程均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规定作为支撑,所有报送、流转、审批、下达、执行环节通过灵活的系统权限和角色的配置,权责明确、责任到人、注重实效、提升效率。流程冗余性、标准化、信息化程度都有大幅提高。

(2)科技项目管理系统实现科技创新项目实施、项目验收、项目后评估管理功能,实现了关键业务流程管控。在科技项目管理系统中,按照业务环节设置的全流程管控确保了科技项目管理的可控性。同时,系统中增加了工作委托代办功能、待办事项首页列表功能、提醒等功能,最大限度地方便了最终用户的使用。

(3)知识产权管理系统实现了全集团的专利、技术标准、技术秘密的全生命周期流程管理。在知识产权管理系统中,系统在保障系统安全和可靠基础上,兼顾可用性与灵活性,在一定操作权限内,将中介机构也作为系统外部用户纳入系统,最大程度上提高了系统的可用性,大大减少了专利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尤其在专利申请管理流程中,通过系统支撑大大提升了管理效率与工作成效,如系统上线后与上线前相比较,平均每节点流转时间,由5个工作日提升至4个小时,历史数据查询,由手工档案提升为实时跟踪,在仅有3名专职专利管理人员情况下,年申请专利量由500件提升至1000件以上。

5总结与展望

项目建设完成后,将为神华集团科技创新管理工作带来5大类共涉及科技项目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科技合作与交流、博士后工作站、科技成果管理、科研资金管理、业务数据管理、科技统计报表、组织流程管理等9个业务变革点,达到全面提升神华集团科技创新整体管控能力、效率与水平的目标。下一步,相信随着神华集团国际化战略的推进,构建并运营科技资源一体化平台,基于科技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灵活可扩展性,系统应用主体的科技创新需求,及自身组织管理特点,通过横向科技管控业务的拓展,增加如:知识管理、专家管理、科技信息情报等系统支撑,纵向在国内外所属二、三级机构的应用,真正实现神华集团科技创新管控一体化、运营协同化、资源共享化、配置高效化、流程制度化、信息平台化的“六化”目标,支撑神华向全能式战略经营模式的国际化企业转型。(本文来自于《神华科技》杂志。《神华科技》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毛亚林1刘晓2工作单位:1.神华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2.神华和利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第二篇

1企业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

企业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首先表现在成本核算问题上。传统的企业管理过程中这一进程的主要资源是人力,面对海量的数据和运算人力资源逐渐显得力不从心。并且由于效率问题往往会给企业带来信息延后的问题,信息的延后会影响管理层的决策最终给企业带来不可挽救的错误。其次,资金核算和管理需要完善和稳定的计算机平台。只有计算机运算的准确性和高效性才能应对市场中动态的商业数据。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企业的基础管理和规章制度的落实需要依赖计算机系统保障。

2科技管理模式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现代化的科技管理模式在企业中的应用,被广泛使用并且具备良好潜力的管理模式,就是共享型的科技管理模式。科技管理模式本身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建立科技管理部门的形式来对于多方面进行分析、论证,从而确定企业中能够对科技管理模式加以应用的部门。同时,在时机成熟之后,还可以通过复制的方式,直接将科技管理模式推广到下属企业之中,其次,通过科技管理模式来达到企业生产和科技相结合的目的,最大限度的提升企业自身的管理程度。该模式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有必要对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加以重视,这方面的应用效果提升,能够促使企业得到良好的发展。

2.1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在企业之中最为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针对人力资源本身的信息加以掌握、管理。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科技管理模式能够直接从图形化显示以及数据存储方面的技术,来对于传统人力资源信息管理方面的问题加以解决,并且通过更加直观的表现措施来更好的展示企业信息。

2.2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方面

企业自身的财务信息,所反映出来的实际上就是企业当前的实际运营状况,但是以往传统的财务信息管理措施,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其最终的信息还无法保证精确性和安全性,而通过对于计算机技术的科技管理模式加以应用,能够切实有效的解决环节财务管理人员本身在执行工作过程中所呈现出的误差,同时能够第一时间将各个方面的信息传递到管理层的手上,以便于管理层能够通过财务信息的变化第一时间做出相应的决策。

2.3企业资源管理方面

企业资源体系之中,主要包含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生产资料、运营活动物质资源等等。而企业资源的管理工作,实际上和企业自身是否能够保持长久稳定的运转,有着直接的联系,但通过对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科技管理模式加以应用之后,便能够使得企业资源库存信息清晰的展示出来。科技管理模式在对于企业资源进行分类记录、数据存储之后,能够更好的管理资源,帮助决策者进行正确的工作组织。

2.4企业生产技术管理方面

在当前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以往的新产品研发实际都有着一个长久的研发周期,这一周期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利益。所以,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企业本身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针对研发周期进行压缩是每个企业都极为重视的一个方面。而使用计算机科技管理模式能够促使企业有着更多的管理技术支持,同时也给予产品研发的工作人员制作出了一个良好的研究空间。

2.5强化科技管理部门综合技术水平,实现技术选择的科学性

要实现现代科技管理模式在企业之中的应用,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因素就在于必须要针对科技管理部门自身的综合知识体系水平,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科技管理部门本身所具备的相应技术力量,并且将这方面作为科技管理工作体系之中至关重要的发展基础,促使企业管理工作对于科技管理技术的应用。在这期间,企业本身还应当要持续的对于内部科技管理部门人才加以培养,从而强化相应的科技管理模式执行技术途径。通过多方面的措施来提升科技管理部门本身的综合技术能力,能够有效的帮助企业科技管理工作执行、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推动企业在市场上的发展。

2.6踏实传统技术管理,提高科技管理效果

现代科技管理技术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实际上不仅仅是对于大量新技术方面所进行管理,还应当要对于传统的管理技术作为基础俩加以监督、管理,通过多个方面的技术结合,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技术方面的问题所可能会导致的经济损失出现。科技管理部门本身务必要深刻的对于传统管理技术加以重视,尤其要注重管理模式在执行过程中对于数据的手机以及相应的资料、技术汇总,这方面信息的妥善管理,能够为企业的科技管理模式执行提供良好的信息数据基础,达到促使企业科技管理层次提升的目的。

2.7注重企业技术培训工作的开展———现代科技管理模式中的重要环节

在我国现代科技管理体系之中,针对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技术人员开拓相应的技术培训工作,同样是企业科技管理部门所必须要加以重视的核心工作,这方面的工作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实际也是科技管理模式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科技管理部门在对于企业人员进行了相应的技术培训之后,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企业内部各方面技术工作应用的熟练程度,同时能够加强企业本身的工作效率,减少技术工作应用耗损过大的情况出现。

3加强企业科技管理模式应用的相关措施

3.1树立可行的科技管理模式目标

企业自身应当要树立起一个科学合理的科技管理模式目标,并且严格的依据这方面的目标,来对于企业自身的科技管理模式采取良好的统一化措施,这里通过某一中型企业对科技管理模式应用作为案例:中小型企业自身的对科技管理模式应用根本目标就是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自身的管理效率。上文所描述的大量科技管理模式技术引入,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企业资源管理、资金规划、成本核算等项目多方面的效率,最大限度的保证其中所具备的时效性。同时在对科技管理模式加以应用之后,所节省下来的大量人力资源,就能够直接被科学合理的应用到其他科技管理模式无法深入管理的工作体系中去,如此以来,就能够促使整个企业的各方面管理都处在一个良好的管理状态之下,避免了疏忽状况出现的可能性。

3.2建立完备的科技管理模式

企业自身的科技管理模式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实际上对于企业自身的网络建设极为以来。而互联网技术是企业数据执行监控、传输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途径。科技管理模式虽然说能够有效的帮助企业决策者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建议,并且良好的反映出企业当前的实际运营发展状态,从而促使管理层能够在执行管理的过程中认识到管理之中所存在的不足以及漏洞。但是,要确保科技管理模式能够发挥出这方面的功效,就必须要针对科技管理模式进行制度完善,避免其他体系干扰、影响科技管理模式运行的因素存在,科技管理模式的中立、客观。

3.3合理运用资金

企业是一盈利为目的的商业组织,严格控制成本是企业盈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势必会有所投入,但是不能一味的盲目最求系统的高效和一步到位,这样只会使得投入的资金白白流失。企业要树立“少花钱多办事”的管理思路,通过不断的探索逐步完善自身的科技管理模式系统。

4总结

综上所述,企业的科技管理模式是顺应现代市场的必经之路。它不仅是企业现代化发展的标识之一更是企业增长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最佳手段。当前很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种种问题,只有坚定的加强信息化意识、树立明确目标、建立完备科技管理模式和合理运用资金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中的作用。

作者:唐成程工作单位:周口师范学院

第三篇

技术概况

Web服务从由简单网页构成的静态服务网站,发展到可以交互执行一些复杂步骤的动态服务网站,这些服务可能需要一个Web服务调用其他的Web服务,并且像一个传统软件程序那样执行命令。这就需要和其他服务整合,需要多个服务能够一起无缝地协同工作,需要能够创建出与设备无关的应用程序,需要能够容易地协调网络上的各个服务的操作步骤,容易地创建新的用户化的服务。微软公司推出的.net系统技术正是为了满足这种需求。.net将Internet本身作为构建新一代操作系统的基础,并对Internet和操作系统的设计思想进行了延伸,使开发人员能够创建出与设备无关的应用程序,容易地实现Internet连接。.net开发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CLR(commonlanguageruntime,通用语言运行环境)和一些新的类库。该文涉及的.net技术主要包括、C#,等[3-4]。

2系统设计

2.1总体框架

根据系统业务需求分析,系统共包括院级管理员、所级管理员、一般用户、档案室用户4级用户,针对系统所面对的不同用户,该系统将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架构方式来完成。B/S即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它属于3层应用结构,B/S结构把Internet客户机/服务器以及PC计算模式集成为一体的网络分布式应用体系结构,能够充分利用集成于Windows平台之上的各种功能特性,满足用户界面浏览、各种业务处理及数据存储等现代分布式应用的需求[5-6]。

2.2功能设计

系统主要由12个模块组成,分别为首页公告、合同管理、技术服务类项目管理、科技计划类项目管理、成果管理、院项目库、科技平台管理、政策与法规、质量管理、水利学会、单位及资质管理、运维系统。

2.2.1首页公告。在用户登录到系统之后,在首页可看到相关的内部通知信息、下载信息等,同时,用户可以看到相应的提醒信息及待办事宜等。

2.2.2合同管理。用户在此处进行签订合同申请,系统记录所有签订过的合同信息,可以针对不同要求对合同信息进行查询、统计等操作,每个合同又可以对收付款情况、合同变更情况等进行管理。

2.2.3技术服务类项目管理。通过对项目主要节点的控制,记录项目的运行过程。这些节点包括项目基本信息、计划进度、实际进度、评审情况、获奖情况、经费情况、技术归档等。可上传项目有关文档,针对不同条件对项目查询统计。技术报告完成后在此进行技术报告出案申请,系统可以记录所有申请过出案的技术报告相关情况,并可以查询统计。

2.2.4科技计划类项目管理。通过对项目主要节点的控制,记录项目整个运行过程。这些节点包括项目基本信息、计划进度、实际进度、项目评审、成果鉴定、项目报奖、项目归档。可上传项目有关文档,针对不同要求对项目查询统计。

2.2.5成果管理。成果申报材料准备好后需在此进行材料出案申请,经相关负责人同意后方可进行申报,待成果申报成功后在系统完善成果相关信息。可以查看发表过的论文、获得的专利、成果鉴定情况、成果登记情况、成果获奖情况。

2.2.6院项目库。可以查看院储备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由各部门在此自行申报,经审核后入库。

2.2.7科技平台管理。展示院实验室、示范基地以及研究中心等科技平台基本情况。

2.2.8政策与法规。可以查看国家科技政策、项目申报通知、院科技管理规定等信息。最新内容也同时在首页显示。

2.2.9质量管理。宣传院质量认证相关内容,公布每年度有效文件清单、质量记录清单、最新技术标准等。

2.2.10水利学会管理。水利学会相关信息,上传下载水利学会相关论文。

2.2.11资质及证书管理。院直接管理资质基本信息。对科技经营处管理的证书、用章、软件等进行借用登记管理。

2.2.12运维系统。系统的后台管理,包括权限控制、日志管理、数据库备份和元数据管理、新闻、消息提醒等。

2.3数据库设计

省水科院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由合同基本信息、经费基本信息、变更申请基本信息、项目基本信息、项目计划进度基本信息、项目实际进度基本信息、项目所级审查信息、项目院级审查信息、项目外送审查信息、项目评审基本信息、项目评奖信息、项目归档信息、论文基本信息、专利基本信息、成果鉴定基本信息、成果登记信息、成果获奖信息、拟申请专利基本信息、拟进行成果鉴定项目的基本信息、拟进行成果登记项目的基本信息、拟进行成果报奖项目的基本信息、政策基本信息等组成。

2.4系统集成

为了使各级用户及时了解项目的动态,系统利用webservices接口集成了短信通知平台。短信集成示意由图2所示。另外,项目归档是项目完成的一个重要性标志,为了使项目监控的整体流程得以实现,系统还将集成院档案系统,用户可以查询所有已经归档的项目。

3系统功能实现

3.1合同管理

用户可以针对不同要求对合同信息进行查询、申报、审批、统计等操作,每个合同又可以对收付款情况、合同变更等进行管理。合同操作管理的一般流程:一般用户或所级管理员进行合同的申报,院级管理员对合同进行审批,合同一旦通过了审批及视为入库,用户要修改合同内容,需要先进行变更申请,申请被批准后才能够进行合同的修改。

3.2技术服务管理

实现对技术服务类项目的阶段管理、技术出案管理流程的操作。包括项目进度一览、技术服务项目管理、江河设计院技术报告出案申请、水科院技术报告出案申请和项目统计五项,根据用户权限,设定能够进行操作的项。

3.3科技计划项目管理

对科技计划类项目全过程进行监控,围绕质量、进度、成本3个核心要素进行管理。包括科技计划项目管理、项目进度一览、技术报告出案申请3项,根据用户权限,设定了能够进行操作的项。

3.4成果管理

包括对全院已发表的论文论著、专利、成果鉴定、成果登记、成果报奖以及材料出案登记等的管理。

3.5科技平台

将院有关实验室、示范基地以及研究中心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并提供相关资料的下载。目前院科技平台主要有:水资源与水环境开放性实验室、辽宁省防洪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节水灌溉与防旱减灾重点实验室和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辽宁省推广示范基地。

3.6后台管理

对系统的用户及权限、消息、新闻等进行管理和日常维护,是项目管理系统中最基本的运维管理。主要有用户权限管理、元数据管理、系统新闻、系统日志、消息管理和功能模块授权六部分。科技经营处拥有后台管理的最高权限,经营实体管理员只能够查看用户级权限管理一项,能够对部门所有的用户信息进行增删改查操作,组织机构管理无权限操作。一般用户只能查看私人信息。

4结语

企业科技管理范文篇2

从集团层面完善下属各子公司的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竞争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大型集团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机制,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科技项目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科技成果是由科研人员通过科技项目实施而产生的,且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通过市场的考验,才能称为有效的科技成果。科技项目和科技成果共同构成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应用科技项目的鼓励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鼓励机制两方面进行考虑。1.完善科技项目鼓励机制。科技项目是为研发企业创新型产品、设备、工艺或服务而开展的一次性科研活动。组织实施科技项目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快速、核心手段之一,其在企业技术创新中发挥与其它技术创新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目前,大型央企集团在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立项积极性不够、项目成果不明显、项目实施效率较低等影响科技项目效果的不良因素。通过完善央企科技项目鼓励机制,提升央企内部或与外部合作科技项目开展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是提升央企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科技项目鼓励机制可以通过在央企集团层面建立有效的科技项目管理制度角度切入,如《科技项目申请流程》、《科技项目立项管理制度》、《科技项目节点进度管控办法》、《科技项目验收管理制度》、《科技项目绩效评价办法》等。通过建立涵盖科技项目各个环节的科技项目管理制度,全面落实科技项目鼓励机制,加快科技项目实施进度,提升科技项目研发效率,以推动央企技术创新。2.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鼓励政策。科技成果转化即将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经过生产、销售环节投放市场,为企业盈利,也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目的。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是企业占据市场份额大小的关键影响因素。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鼓励政策是完善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重要组成。提升大型央企集团的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可以通过在集团层面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奖,按照科技成果产生的经济效益多少和科研能力效应大小给予不同级别的奖励,用以鼓励在组织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子公司和个人。

二、依托高校与科研院所培育协同创新机制

科研院所作为国有的科研机构,主要从事企业不愿或无力开展的研发工作,例如,基础性、综合性、战略性科学研究工作,某些高新技术、市场竞争前技术和高难度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工作。其主要为围绕国家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行业公共科技产品和共性关键技术,为实现国家目标而服务。研究性高校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和一些前沿技术的应用研究,其科研工作多和人才培养相结合,是基础研究、前沿技术探索的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基地。依托研究性高校和科研院所形成央企的协同创新机制,解决一些前沿性的开发工作耗费人力、物力成本,研究难度大的问题。是高难度和高成本技术创新工作的有效模式。

1.成立协同创新研究院。协同创新研究院是充分发挥研究性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央企技术创新工作中重要作用的创新性方法。通过搭建实体化的产学研服务交流平台,在协同创新研究院内汇集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技术和人才资源,对接央企优势产品和优惠政策,采取有组织的科研模式,以增强企业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协同创新研究院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目的,通过服务沟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帮助各方进行突破式发展。并从企业、产业和市场需求出发,构建完善的技术创新机制,推动央企技术升级。通过协同创新研究院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应用协调发展。其中,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协同研究院框架下与央企各子公司展开技术研究,央企各子公司在协同研究院框架下展开技术应用研究,并负责技术创新成果的生产、销售和服务方面的工作。通过多种分工与合作模式,最终将协同创新研究院打造成集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国际合作、聚集高端人才的国际一流成果转化平台。

2.利用信息手段搭建协同创新服务平台。除了成立协同创新研究院之外,央企和高校、科研院所之间还可以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搭建能够协同创新的网络化创新服务平台。例如,通过微信手段搭建即时沟通和交流平台,通过物联网搭建技术、成果、人才即时共享平台等。创新服务平台可以共享央企的技术难题、行业前沿技术以及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最新研究成果,形成一种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成果迅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良好沟通途径,实现高校和科研院所核心技术的创新优势与央企成果转化的创新优势良好结合。

三、形成科技项目管理的有效机制

我国目前大部分企业都不具备完善的、合理的项目管理机制,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存在资源浪费、研制周期过长、产品推出速度过慢等各种问题,在大型央企集团公司内部,通过建立完善的科技项目管理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各子公司的优势资源,实现集团内部的资源利用最大化,降低产品的开发成本,加快新产品的推出速度,是央企科技管理创新的一种有效模式。

1.建立科技项目过程管理的完整体系。目前,国内外学者认可的项目管理体系包含九大部分:项目集成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而大部分央企的科技项目管理都没有涵盖项目管理的完整体系,一般只着重于项目成本管理和时间管理,但对成本和时间的管理也并非按照科学的项目管理方式开展,只是简单的将科技项目分为开题立项、阶段审查以及评审验收等几部分内容,对项目管理是松散的。在开题立项阶段,只要符合科技项目立项条件并通过专家论证,便可以编入科技项目实施计划。但有些科技项目仅仅只关注了市场技术难题和新产品开发,而没有为央企未来发展壮大提供有力支撑和储备行业领先技术,在短期内能够保持某类技术或产品在行业的生存和发展,长远来看,由于不能拥有独有的先进技术,在以后的竞争中会永远处于行业追随者的地位。在阶段审查过程中,科技管理部门主要跟踪检查项目的进度以及在财务方面的保障情况,实际的检查力度不足,没有完全达到科技项目跟踪与管控的目的,效果欠佳。评审验收阶段,科技管理部门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对项目研究成果及验收材料内容进行审查,主要评价成果是否按立项合同书指标完成,并没有对科技成果的经济和社会价值进行有效评价。松散和单一的科技项目管理模式不利于充分利用央企内部有效资源,建立涵盖九大内容的完整科技项目管理体系,将九大内容贯穿于项目的立项、阶段评审与验收的各个阶段对于提高科技项目管理的效用,提升央企的科研水平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建立科技项目应用评价与奖励机制。建立科技项目应用评价与奖励机制的主要目的是保证科技项目成果的延续性,使科技项目研发过程形成的核心技术、人才队伍、知识产权成果等为企业发展产生持续性效应。科技项目应用评价应在项目完成的半年或应用一年后进行,通过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科技项目研究成果的技术含量、效益大小、先进性、竞争力提升水平、知识产权水平等进行综合评价,形成不同等级的奖项,并对科研团队给予名誉和物质的奖励,并对好的研究项目进行经验总结和组织交流,促进科技项目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

四、建立科技成果的有效评估体系

科技成果评估过程是对科技成果产生前和产生后各项活动的进行深入、客观分析研究的过程。科技成果评估过程的有效性是央企科技成果成功转化的“定心丸”,而科技成果评估过程有效性的保障条件建立科技成果的有效评估体系。央企通过不断推出新产品来占领市场,经营的核心目标是利益最大化,而在央企下属的各子公司内部,并不是所有的科技成果都具有市场价值,无价值的科技成果不仅浪费了资金成本,还降低了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如果建立对科技成果的有效评估体系,也是央企科技管理创新应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1.市场评估指标。新产品、新设备或新工艺等只有进入到生产活动,批量投入市场,才能产生客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科技成果评估的核心指标是科技成果的市场推广前景,且市场推广前景指标应作为科技成果指标评价体系中可量化的、占比重最大的一项指标。市场推广前景的量化评价标准可包含新产品、新设备和新工艺的年产值、销售额、利税额等,这些实际的可量化指标可以非常准确的体现科技成果的推广前景,央企在科技管理过程中,可以清晰的评价下属子公司某项科技成果所产生的价值。

2.R&D能力提升评估指标。科技成果所产生的价值不仅包含立竿见影的市场效益,其产生过程中所带来的研发(R&D)能力提升也是科技成果的重要价值,R&D能力是央企技术创新、快速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对央企未来长远发展所带来的是其他影响因素无法比拟的影响,是央企保持长久活力和拥有广阔发展空间的关键。央企下属子公司R&D能力的评价标准与通常R&D能力所包含内容类似,一般为科研人员学历构成、科研人员职称结构和专利拥有数等指标。通过R&D能力提升力度评估实现对科技成果的有效评估活动,主要包括评价该项科技成果产生之后所能够培育出的科研人员构成,所能够提升高水平科研人员的数量以及所产生的知识产权数量。

五、搭建成果转化快速通道

经过合理的科研项目管理和科技成果评估,可以确定各子公司内部可快速投放市场的科技成果,在对于大部分的子公司来说,由于传统机制的流程复杂,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及产业化市场推广的速度较慢,通过科技管理模式创新,在集团层面形成具体的保障制度,搭建成果转化的快速通道,是央企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方向之一。

1.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保障制度。在集团制度层面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保障,是央企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畅顺通道的基础条件。科技成果转化快速通道的构建涉及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企业多个环节,在保障制度建设过程中,需涵盖所有与成果转化相关环节,科技成果首先经过严格的试验检测和小批量装机验证,才能大批量投放市场,在生产制度建设上,对于科技成果中新产品的生产构建合理的样机试制制度,对于小批量装机构建合理的产品小批量试装制度,等,都是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的重要组成。为了保证科技成果投入生产活动之后,能够得到有效产品改进和市场扩张,此时,能够直接获取客户产品体验的售后服务环节对于产品的评价就显得非常关键,通过有效制度将售后服务环节获得的有效信息迅速采集,才能促使科技成果有效改进和快速进入下一轮新的科技研发,产生新的科技成果。

2.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建设保障制度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条件,有效的激励机制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催化剂”。科技研发基金是科技成果转化激励的一种良好方式,其可以用于资助或奖励央企内部从事新产品、新设备或新工艺研发的科研工作人员,按照不同的科研成果类别,分别确定资助的形式和资助金额。同时,为了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在生产、销售和服务环节的畅通无阻,也可以将科技研发基金这种良好“润滑剂”添加到生产、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这种科技研发基金对于企业技术创新起到了很好的“锦上添花”作用。从科研氛围上拓宽了科研工作发展的道路,也从客观上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

六、结语

企业科技管理范文篇3

关键词:知识经济化;科技管理;企业管理

1知识经济、企业科技管理的定义

知识经济(KnowledgeEconomy),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是经济时展的三个阶段;在知识经济阶段,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知识、技术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科技管理创新指企业在知识、科技技术支撑下,结合自身发展方向,运用科学化、创新化的手段对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化管理。将科技管理和创新应用于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对帮助企业运用科学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实现经济化、知识化、综合化、多元化企业建设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2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科技管理创新的作用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唯有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对企业而言,只有运用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新模式、采用科学管理新技术,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加强企业科技管理和创新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随着企业科技管理的不断推进,企业科技管理创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随着知识经济快速发展,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也愈来愈大。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必须不断进行科技管理创新,不断进行理论与实践探索。只有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进步,借助科技的力量,解决长期存在老、大、难管理问题。提升企业管理的效率,从而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改善质量,提升生产效率,加快企业的发展。将多种技术创新资源、大数据信息应用于企业管理当中,有利于企业优化内部资源,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2.2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具有强大的科技后备力量和规范的科技管理手段。那么,当代企业要可持续稳定发展,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加强科技管理与创新,实现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最优配置,有效降低成本。并伴以人本化的管理理念,积极响应社会需求,促进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发,以科学的技术手段进行管理创新,引入科技进步创新,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2.3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企业来说,效益才是科技管理的最高目标。在企业科技管理中,要按照企业经营规律和科学技术工作自身规律,充分、合理地利用企业科技力量和资源,让科技实力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实现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国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取得的效益越来越明显。2017年,厦门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产值4241.3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1.7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7.93%。依靠科技进步的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体经济中引领作用明显。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依靠资源消耗型的增张已经行不通,依靠科技进步将是企业取得自身发展和良好效益的根本途径。

3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科技管理现状分析

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化管理引领当代企业管理发展的主流方向,为企业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3.1企业科技管理与战略规划结合不紧密。近年来,社会信息化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企业的信息化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企业生产、办公、销售等领域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在管理创新上取得的进展较小,特别是在企业进行全局性战略规划上,运用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系统分析与决策较少,更多的还是依靠领导个人的“全局观”,通过“拍脑袋”进行决策,事实证明,把一个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命运,仅仅系在少数领导者的主观判断上,这种战略规划具有很大的风险性。3.2企业科技管理氛围不够浓厚。科技引领未来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科技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尝试将科技运用到企业管理当中,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前期积累不多,一些制度不符合时代要求,不能有效形成管理效能,达不到管理效果。企业的有关制度与现实问题产生冲突,这就直接造成了企业科技管理效果整体低下,比如说一些重大项目的审批程序多、时间长,导致一些项目审批时间超过了项目预期,影响了企业科技管理的良性发展。3.3企业科技管理信息技术支撑不足。企业在管理运作时通常需要各种数据、技术和经验支持,传统的手工和纸质资料已无法满足企业管理需求。市场上开发了一些大数据系统,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加高效的进行管理分析和决策。然而,引入大数据信息系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部分规模以上的企业选择性的引入,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难以承担昂贵的价格,故在企业管理信息技术的投入相对较少,导致企业在进行科技管理分析和决策时,缺少相应的管理信息技术支撑。3.4企业科技管理人才队伍配置不足。知识经济离不开人才,企业管理也离不开人才。企业科技管理人才队伍对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只有知识丰富、技能娴熟、富有创造性的人才才能够胜任。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同样也是人才竞争最激烈的时代。谁能够长期稳定培养和吸引科技管理人才,尤其是顶尖人才,谁就能赢得竞争优势。然而大多数企业在科技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上也略显不足,一方面,现有科技管理人才储备不够;另一方面,科技管理人才流动性较强。导致企业不能充分发挥科技管理人才队伍的效能,帮助企业向管理要效益。

4知识经济时代下,对科技管理创新的分析与建议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下,以人为本、以知识作为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管理模式对于企业来说是实现企业综合价值的一个新途径。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下,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科技创新管理,对经济、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综合分析和相关优化。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为我国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科技管理创新提供一定的价值。4.1企业科技管理要与企业的战略管理相结合。企业科技管理是技术超前性和管理前瞻性的结合。进行科学技术预测、制定规划并组织实施是企业科技管理的第一步。企业要研究、预测好哪些技术是行业领域内未来的发展方向、哪些技术是本企业未来必需的,然后制定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最后是组织力量去实施。企业科技管理应该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点考虑要项,但同时企业科技管理要在企业战略管理的框架内进行规划、实施。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将资金、技术、人才等各项要素纳入一个统一的体系,从战略的角度对这些要素进行整合,优化企业的管理和经营,促进企业发展。企业科技管理要服从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但由于科技对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因而在企业的战略制订与实施、战略规划与决策过程、战略控制与报酬制度、资源配置、竞争战略、合作战略等多个环节中也都必须要考虑科技这一因素。4.2创建良好的企业科技管理氛围。首先,企业管理观念要转变。对于企业建设而言,科技管理工作需要管理者对管理观念、手段有着新的认识与改革。企业的管理需要在知识化经济发展下认清企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方向。通过不断的学习认知、掌握新的科技管理技术、创新实践,才能为企业在新时代知识竞争中获得更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需要重视科技管理对自身企业发展观念的影响,将企业的发展和学技术创新管理对自身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其次,建立企业科技管理制度。合理的科技管理制度,是保障企业产生源源不断的生产动力和竞争力的基础。知识化经济的背景下,成立相关的科技创新管理项目小组或者流动小组,积极鼓励创新人才参与和交流,并设立相应的激励制度。例如,在生产型企业设立精益改善小组,通过精益手段的科学分析与运用,实现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升。科技化的管理能够提升企业自身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先进的管理观念和氛围能够实现创新科技管理,达到实现更多企业效益的目的。4.3加大企业科技管理信息技术建设投入。知识经济时代是以数据为支撑的时代,企业在管理运作时候需要在大数据以及模拟管理实践中为企业自身发展寻找最快、最有效的发展途径,帮助企业实现科学决策。企业可以通过购买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这一需求,例如办公系统———OA、财务共享系统———远光、财务资金系统———拜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K3、项目管理系统———BPM、企业管理系统———ERP、企业管理解决方案系统———SAP等,各系统分别能满足相应模块的业务需求,提升各模块工作效率,实现数据化、信息化管理。

5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项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科技管理技术的创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管理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只有通过把企业科技管理与战略规划结合起来,创造良好的管理创新氛围,并配之以先进的信息技术,辅之以人本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达到不断促进企业科技管理的创新实现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国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工作汇报[J].管理评论,2018,30(02):2.

[2]张宝生,祁晓婷.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我国科技管理研究可视化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07):243-251.

企业科技管理范文篇4

关键词:科技管理;技术创新绩效;企业

2006年,我国创建并改变了原有的发展道路,改为了科技创新型的新时代路径。但是科技创新型的发展道路是需要耗时耗力的一项体系性的建设,而且需要一种适合科技创新的建设环境。经济的发展便是能快速加快科技创新的有利因素之一,拥有一个完善运行的经济体系不但可以创新发展,还能有效减少风险。最近几年,我国很多企业已经建立了有关科技管理、科技创新的行业支持,科技创新和技术的协调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国内的科技管理行业的融资较难、创新的成效不高等方面的缺陷依然存在。

1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1.1选题的背景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了飞跃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是依靠于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存在潜力的市场等来提高的,并不是质的提升,所以这种状况是难以维持长久的。培育和发展创新型的企业,是加强科技以及经济紧密结合的作用点,也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需要突破的点,不仅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经之路,也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的发展也证明了科技管理的发展对企业经济的影响非常大,我国政府在2006的时候便推出了新型的发展计划,在之后我国又将其上升为我国发展的核心目标计划和提高国力的重要方向。加快提高科技科技管理与创新技术是我们建设创新的制度,科技的支持可有效推动企业的发展。

1.2研究的意义

为了使促进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很多企业已经创建了许多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有利的举措,比如,增大对科技领域的投资、加强科技创新,等等,这些举措不仅能促进科技的发展,还能推动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结合成效。当前,国内很多的科技公司都面临着各种情况,由于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在科技系统向企业提供科技的过程中,科技机构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表现在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些行为会降低科技系统向企业投资的意愿。所以,企业创新融资难、创新效率低下等问题却始终存在。加强对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不仅可以解决科技创新与金融缺少的问题,还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

2我国科技管理的内涵及现状

2.1科技管理的概念

科技管理也就是通过采用最佳的途径与方法,根据科技发展的规律,将其与社会、经济融合在一起,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从而有效满足群众对物质、精神、文化的需求,是企业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技术合作及技术转让的总称。科技的种类有很多,其分类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狭义的科技管理又被称之为科研管理,是一种微观层次的科技管理。科技管理通过运用科学性的方法来调节和控制社会的科学技术活动,是对资源、研究和成果进行相关的管理,职员对企业的工作内容与所创造的效益进行考核,为所制定的目标提供事实依据,并制定新的目标。科技管理可以促进职员进一步确定发展目标,同时保证资源、研究及成果的顺利完成。

2.2我国科技管理的现状

科技管理是对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的优化管理,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的科技管理包括了整个企业的整体性、策略性的科技预测与规划,还有促进企业技术、管理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成为了第一生产力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科技管理的重要性,科技管理是企业取得效益与长期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方法,企业需要把科技管理放在重要的位置,一般来说,科技的投入和产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来说都有着一定的影响,且科技投入的积极影响会更大,主要是对人才和经费的投入,通过对企业技术的管理让企业快速地发展。当下,很多企业在科技的管理这一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对科技进行有效管理,这也直接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如何能有效进行科技的管理,最大程度上利用企业技术是广大研究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内容。很多企业在科技的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水平低下、管理不合理等,这些情况都会对企业技术的创新绩效产生不利的影响。

3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3.1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

科技管理能很好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有效解决企业技术创新低效的问题。企业对技术有着严格的管理及要求,说明是其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企业一般都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对科技创新的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其次,创新型企业的技术能力及水平比较高,还能有效减少风险、发展激励等目的的实现。通过加强对科技的管理可以直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增长。因此,为了能更好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还需不断鼓励和加强员工对科技、和相关技术的了解,同时企业也需要根据自身的优势来合理选择且有效利用对科技的管理。

3.2合理配置技术资源,利于企业发展战略科技

一般情况下,创新型企业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其技术水平会比较高,创新的能力自然很强。科技作为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需要进行相关的管理。经研究发现,在对企业的科技管理中,科技的经费和人员非常重要,这两种因素会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较大。企业管理人员可以让投资人群利用企业技术来促使技术创新的提高,降低一定的风险,间接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为了能有效地维持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所带来的优势,需要对科技的管理采用利于企业发展的战略科技,合理配置相关技术资源,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3.3促进企业健康、持久的发展

企业绩效是企业活动对企业目标贡献程度的评价,是人们对活动的过程和成果的一种主观评价。企业需要通过一定的学习途径将企业现有的资源和技术进行整合,从而对企业的技术长期绩效产生一定的影响,进一步促进企业持久的发展。科技创新与市场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才能促进科技创新领域的发展,它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通过对科技进行管理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但是很多人员对科技合作组织的方式并不了解,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管理人员没有时刻对科技进行管理,并没有使其发挥出太大的作用。所以,还需加强对企业内部科技的管理,以促进企业长久、健康、有序的发展。

4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结论与相关建议

4.1研究结论

本文主要通过对科技管理来具体介绍和分析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从理论中得到的结论是不仅要重视科技管理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国家也需进行适当的鼓励并重视科技管理的存在。要解决企业科技创新与技术缺少的情况,就要对此领域上的内容进行整理研究,以严谨的态度看待我国科技管理与技术创新绩效的现实情况,并且进行细致的分析,总结以往的规律,发现以往的问题,以促进我国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的相互结合发展。

4.2相关建议

对此,对科技创新的研究有了相关建议。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科技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也有所不同。所以,目前我国还需从更深层次的层面来探讨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由于我国政府的科技管理理论和实践还不够完善及成熟,所以还需在理论体系上不断填充新知识。科技创新要依赖经济、企业技术等之间的协调,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与配合,这样才能树立一个更系统、全面的科技管理体系。

5结语

本文主要系统全面地分析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有重要的正向影响,尤其是创新投入、科技经费投入和科技活动人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技术创新及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重要性,还有需要投入更多的研发专利和新产品,这样才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本文具体介绍了科技管理的含义、我国科技管理的现状及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等。以上就是笔者对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的具体介绍,由于笔者对其研究的不是太全面,所以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也是笔者以后继续要学习和探索的方向。

作者:邬亲丹 王媛媛 廖芬 单位:四川大西洋焊接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徐玲.知识学习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4).

企业科技管理范文篇5

科技项目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工作包括立项、实施、验收到成果的全部过程.

1.1项目可研立项阶段

科技项目可研立项阶段的主要工作有:科技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与上报;科技项目经费估算编制与上报;科技项目可研汇报有声幻灯片的制作与上报;科技项目计划简表的填写与上报等.科技项目立项要求按照相关科技项目管理规定进行,以供电企业的发展重点为重点,不得与本企业发展战略、法规相违背.重点应明确项目的意义、研究内容、预期目标、成果形式和经费预算等.

1.2项目实施阶段

科技项目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有:科技项目任务书的编制与签订;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制与审查;项目物资和服务采购材料的制作与审查;项目外委合同签订等.实施阶段要求科技管理部门依照上述形成的文件,根据有关科技项目管理规定,及时了解项目的组织实施情况,并进行监督和检查,与项目下达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等及时沟通有关情况,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1.3项目验收阶段

科技项目验收阶段的主要工作有:完成全套科技项目验收文档的编制与审查,包括工作报告、技术报告、经济效益分析报告、测试报告、用户使用报告、经费决算报告、审计报告、项目完成情况汇总表、项目验收报告(草稿),以及项目验收汇报幻灯片等的制作,在项目验收材料准备完毕并自查合格后,请示项目管理部门组织验收.科技项目验收阶段要求项目承担单位组织有关结题验收事宜,并及时向科技项目管理部门请示,根据科技项目下达方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组织、协调项目结题验收工作.科技项目验收后还需要为科技项目档案归档,具体内容如下.(1)项目实施阶段审批文件、任务书、合同书、重要的会议记录和来往文函,项目(课题)实施方案.科研实验的主要原始记录、源程序、设计文件、图纸和技术工艺、基础资料、计算材料、阶段研究实验报告.(2)验收阶段项目(课题)工作报告、技术报告、论文和专著、测试报告、项目(课题)经费决算、验收报告、经济和社会效益证明、专利文件.(3)与各阶段有关的文件专业会议文件、样品目录、照片、声像材料等.科技项目结项阶段要求档案归档材料全面真实及时.

1.4成果管理阶段

科技成果是指通过研究活动所产生的,并经过同行专家评审或鉴定,确认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结果,它具有新颖性、先进性、实用性、重演性和完整性.科技成果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科技成果评价、成果登记、成果奖励,以及成果推广和转化等,其中评价是基础,奖励是中心,成果推广与转化是目的.成果管理主要是对科技成果评价和科技奖励的管理,二者紧密相联,科技成果评价为奖励提供支撑,科技奖励是对成果评价工作的进一步肯定和认可,这两项工作往往集中在年终年初进行,对管理者来说工作量大、时间短、要求高,因此做好该阶段的工作非常重要.地县一级科技管理部门根据本单位科技项目验收结果,以及基建、大修、技改等方面形成的科技成果,针对科技含量高、创新性强、推广意义大的项目,依据查新报告等资料确定需要成果评价的项目和推荐科技成果申报,待明确成果评价或报奖项目后,通知项目负责组按要求准备资料.科技成果鉴定文档的汇总和审查工作,包括科技成果评价或报奖申请书、工作报告、技术报告、测试报告、用户使用报告、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报告、成果鉴定证书、项目验收报告、查新报告、形式审查汇总表等.

2科技管理全过程精细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科技项目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工作对立项、实施、验收、结项制定了工作流程,每个阶段设置了组织架构.科技项目执行过程全程包含4个阶段,按照顺序依次为立项阶段、实施阶段、验收阶段、成果管理阶段.为确保流程的正常运行,规范科技项目管理,抓好项目关键节点的控制,保证科技项目顺利实施,每个阶段都需要组织相关部门,对科技项目进行审查,对项目研究内容、预期目标、实施计划及费用概算等进行重点审查,以确保各阶段专业工作的顺利完成.

2.1立项阶段

科技项目立项阶段组织架构包含如下3个工作流程.(1)科技项目管理人员在收到上级科技管理部门做好《20××年科技项目储备的通知》文件后,拟定本单位储备项目的通知.留给各项目准备可研资料整理的时间为1个月.(2)项目组收到通知后按照可研及简表模板填写相应的文档,经本单位审核通过后,再按要求制作有声PPT并按时上报科技项目管理人员.(3)科技项目管理人员组织项目可研内部审查及修改.一是科技项目管理人员汇总各项目可研资料后,组织召开局内部可研审查会议,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会后各项目申报人在规定时间内,修改好可研资料,并提交科技专职.二是复审合格后的项目可研材料,各单位科技网络成员在“科技项目管理平台”上进行申报.同时电子文档由市局科技专职人员上报省公司归口部门.

2.2实施阶段

科技项目实施阶段组织架构包含如下3个工作流程.(1)科技项目管理人员收到上级科技项目管理部门《关于下达20××年科技项目计划的通知》文件后,拟定本单位的通知,要求项目组上报项目实施方案和省公司任务书,留给各项目组准备实施方案和任务书准备的时间根据实际情况确定.(2)项目负责人在收到通知后组织项目组按照模板及典型范例填写相应的文档,按时上报科技专职人员.项目组需要上报的文档包括项目实施方案、项目任务书、项目服务采购相关文件.(3)科技项目管理人员在收到项目组上报材料后,组织项目实施方案、任务书及服务采购资料内部审查及修改,主要是汇总各项目实施方案、任务书及服务采购资料后,组织召开局内部审查会议,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会后各项目必须在一个星期内,修改好资料,并提交科技专职人员.然后由市局科技专职人员审核后将实施方案转化成PDF格式,下发各县局及直管部门.复审合格后的项目任务书及服务采购材料、电子文档由市局科技专职人员上报省公司归口部门,并与省公司签订任务书.由省公司对限额以上的服务采购统一组织招投标.

2.3验收阶段

科技项目验收阶段组织架构包含如下3个工作流程.(1)科技项目管理人员收到上级科技项目管理部门《××××年度公司科技项目验收计划的通知》文件后,拟定本局项目验收计划通知,然后下发《××××年科技项目验收计划的通知》.(2)项目负责人在收到通知后,按照通知上的时间要求进行合理安排,并组织项目组按照模板及典型范例填写相应的文档,按时上报科技专职人员.项目组需要上报的文档包括项目工作报告、技术报告、经济效益分析报告、测试报告、用户使用报告、经费决算报告、项目完成情况汇总表、项目验收报告(草稿),以及项目验收汇报幻灯片等.(3)科技项目管理人员在收到项目组上报材料后,一是组织内部形式审查,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返回各项目并要求相关负责人在规定时间内修改,修改好后再提交科技管理人员.二是汇总各项目验收资料并经审查通过后,组织召开验收会议,项目如通过验收,则出具验收证书.凡是省公司验收项目,应将资料上交省公司,由省公司组织验收.

2.4成果申报阶段

科技成果申报阶段组织架构包含如下3个工作流程.(1)科技管理人员依据查新报告等资料确定需要成果评价的项目和推荐科技成果申报,待明确成果评价或报奖项目后,通知项目负责组按要求准备资料.(2)项目负责人收到拟成果评价的项目和推荐科技成果申报项目的意见后,按照模板填写相应的文档,按时上报科技管理部门.(3)科技管理人员在收到项目组上报材料后,一是组织内部形式审查,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返回各项目组,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将修改好的资料再提交科技管理部门;二是汇总各项目资料并经形式审查通过后报成果评价机构或将成果资料报送评奖机构,由成果评价机构组织评审会议或由评奖机构组织评奖.

3结语

企业科技管理范文篇6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规模化的企业必须要突出战略性,为企业的未来赢得生存发展空间。相对于成熟的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快速诞生又快速消亡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决策凭经验随意决策的成分较大或者企业行为随意性较强,根本谈不上科学的战略管理”[1]。任何科学技术都是有超前性的,企业科技管理是技术超前性和管理前瞻性的结合。进行科学技术预测、制定规划并组织实施是企业科技管理的第一步。企业要研究、预测好哪些技术是行业领域内未来的发展方向、哪些技术是本企业未来必需的,然后制定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最后是组织力量去实施。企业科技管理要与企业的战略管理结合起来。企业科技管理应该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点考虑要项,但同时企业科技管理要在企业战略管理的框架内进行规划、实施。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将资金、技术、人才等各项要素纳入一个统一的体系,从战略的角度对这些要素进行整合,优化企业的管理和经营,促进企业发展。企业科技管理要服从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但由于科技对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因而在企业的战略制订与实施、战略规划与决策过程、战略控制与报酬制度、资源配置、竞争战略、合作战略等多个环节中也都必须要考虑科技这一因素。

2、创新

科技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创新。失去了创新性的科技就是“伪科技”,就是古董。人类历史上多少伟大的发明、创造,在今天看来都再通常不过、已经不再具有科技的意义。科技需要在动态中保持创新活力。企业科技管理要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的位置。通过企业科技管理要让企业科技具有先进性、让整个企业具有创新能力,从而突破传统束缚、打破现状的局限。企业在具有稳定利润的前提下,为了保持现有的利润,经常会遵从保守的原则,让企业的各种要素遵从现有的发展惯性。比如,一些垄断性的、传统型的企业集团经常会这样做。虽然美国可口可乐的配方至今没有人知晓,但是从企业诞生至今一百多年来配方始终没变。可口可乐公司算是一个独特的例子。一般情况下,企业保持技术惯性时间一久,自身的发展就会出现瓶颈。企业科技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不断打造本企业的创新性。在具体实施上,突出表现为“针对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技术开展重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主要的项目有:技术改造、技术引进、设备更新、新产品设计,试制新产品等。这些是贯彻科技创新的途径,也是科技创新的表现。

3、效益

从政府的角度来开,公益是科技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但对企业来说,效益才是科技管理的最高目标。在企业科技管理中,要按照企业经营规律和科学技术工作自身规律,充分、合理地利用企业科技力量和资源,让科技实力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实现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国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取得的效益越来越明显。在2011年度颁发的北京科技奖中企业占七成,创造的经济效益明显。例如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北京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获得2011年北京科技奖的“面向无线城市信息应用的融合业务平台”项目取得直接经济效益22.4亿元①。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依靠资源消耗型的增张已经行不通,依靠科技进步将是企业取得自身发展和良好效益的根本途径。

4、安全

科技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但科技上的失误也是最容易导致生产事故的。特别是在从事尖端科技的企业,企业科技管理必须要到位,确保企业不因技术问题出现重大的安全生产事故。2011年的日本核泄漏事故虽然有天灾的成分在里面,但电力公司在核电站上的技术设计与管理方面也是有诸多不足的。比如,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发生的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就是核电站抗震能力不足和设备老化所致。②重大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人为因素作祟,不重视技术管理,如果能从技术上采取有力措施,好多重大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企业要依靠科技管理手段,制订和执行技术标准、建立科学的工作程序、健全技术操作规程、做好产品质量的监督检验,防范重大事故的发生,确保企业安全生产。

5、人本

科技的进步、企业的发展,人是根本。企业的科技进步需要科技人员的努力,企业的科技管理需要懂得现代企业运营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双料管理人员。从根本上说,企业的发展最终是为社会造福,为企业所有员工谋取实际的利益。因而,企业的科技管理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要管理好科技,也要以宏观、全面的视角管理好人,“知识经济时代员工的管理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3]。知识员工与普通员工的管理有很大的差别,这种管理应该是服务和引导为主要的手段,让科技的创造者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来自企业的温暖,感受到自身在企业里的重要性。知识员工的劳动难以形成流水线,要让知识员工发挥出创造性,推动企业的科技进步,就应该给他们更大的自主性。当个人得到个性满足和发展的时候,也正是企业收获最大的时候,企业的科技水平必然也会上一个新台阶。

6、结论

企业科技管理范文篇7

关键词:医药企业;科技管理;问题及对策

1科技管理的含义

科技管理是指运用调查、决策、规划、计划、组织、调节和监督等功能,有效地管理和分配有限资源,以达到科技目标总体最优[1]。企业科技管理强调应用创新和技术创新,通过制定完善的科技管理体系,优化科技管理流程,在企业中创造创新氛围,激发员工创新灵感,鼓励部门协同合作,实现科技创新成果最优化,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新产品,推动技术和管理的深度融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2科技管理的重要性

2.1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党中央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重大战略部署的时代背景下,在“国产替代”和“供给侧出清”等外部机遇和压力下,医药企业要在市场中生存下来并获得发展,必须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以“小步试错,快速迭代”为手段,通过科技管理提升技术创新效率,形成“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研局,继而推进科技成果工业化,丰富产品管线;同时良好的科技管理也能帮助企业扩大产能,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最终达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目的。2.2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迈克尔•波特在其所著的《竞争战略》一书中提出“五力模型”,模型假设企业的竞争力受到5种力量的制约,分别为: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这5种力量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并组合成3种常见的企业战略管理,即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战略。大量的商业实践表明,医药企业无论采取哪种企业战略管理或突破“五力”的制约,都离不开技术创新和科技管理的支持。

3医药企业科技管理存在的问题

医药企业的科技管理,常会因企业所处细分领域,所处生命周期的阶段、资源禀赋、战略管理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在实际运营中,医药企业的科技管理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共性问题。3.1内控制度不完善。当前,许多中小型医药企业的科技管理工作没有制定明确的制度,也未设置专门的科技管理部门并配备专职人员,导致科技管理工作缺乏稳定可靠的运行工作机制和监督机制,难以形成有效、可复制的科技管理模式。其次,科技管理制度的缺失,也容易产生重复立项、多头管理、资源整合效率低下、信息共享困难、经费利用率低、项目验收评估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建立健全医药企业科技管理制度,其出发点和目标就是要充分发挥制度的作用,充分释放科技人员创新创造活力,整合优化企业内外资源,提升科技管理效率,这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3.2人才建设发展滞后。专业技术人才是医药企业的核心,其产出成果容易量化,而科研工作背后的“策划人”和“协调人”——科技管理人员,其统筹管理、组织推进、效率提升给企业带来的价值却是无法量化的,因此常被误解为类似职能部门等不产生实际效益的部门,因此在企业中不容易受到重视。实际中,科技管理岗位对于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要求非常高,科技管理人员需要组织多部门进行系统的协同工作,涉及公司发展战略,研发规划和实施,研究开发过程的管理推进,财务上的预算和支出等。此外,科技管理人员还需要熟悉当地政府的相关政策,并进行资源整合[2]。但实际工作中,企业往往不够重视企业科技管理,没有专门引进或培养科技管理人员,从而导致人才的匮乏,而科技管理效率的低下,又成为许多问题的导火索,影响企业的高质量发展。3.3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医药项目的研发往往具有投入大、环节多、周期长、风险高的特征,因此存在大量科技成果研发失败率高或难以工业化的现象。很多医药项目在理论阶段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应用价值,但在研发阶段总是遇到各种难以克服的问题而失败;即使是在实验室阶段或临床阶段已证明能产生效益的科研成果,在工业化生产时,需要面临资金投入、人员配备、工艺的可行性、生产成本、市场容量等诸多问题。因此,往往只有少数科技成果能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研发投入大但实际转化率低成为制约医药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因素,也是目前医药企业科技管理中遇到的普遍问题。3.4信息化程度低。除了大型外资企业或上市公司外,大多数中小医药企业在信息化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未配置信息化系统;二是信息化管理机制陈旧;三是信息技术的低层次应用;四是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实际上,为了确保药品全生命周期各个方面的质量能实现可追溯跟踪的、可验证的严密监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药品的药学研究、临床试验、生产、销售、运输和使用都制定了包括《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医药行业良好分销规范》(GDP)和《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范》(GUP)等一系列严格且缜密的质量管理规范,甚至对医药工业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系统也要求符合《优秀自动化制造规范》(GAMP)和计算机系统验证(CSV)要求[3]。企业想要达到上述国家及行业规范的要求,如果没有自动化和信息化的手段,单靠人工检查或验证是难以实现的。

4企业科技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4.1完善科技管理制度建设,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应结合医药行业特征,企业细分领域地位,企业发展阶段和战略目标,以产品立项、小试、中试放大到工业化生产的全过程为主线,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科技管理制度。一是编制药品研发管线发展路线图,明确未来研发方向。二是制定《科研项目立项和管理制度》《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科研项目进度和阶段管理规范》等,以加强科研项目的各个阶段的管理。三是持续开展以生产工艺技术为突破口的精细化管理,从完善工艺规范、标准操作程序(SOP)入手,规范科研管理,不断强化工艺管理。四是制定与岗位职责相关的科技管理制度、流程、工作标准,量化考核指标。考核内容应根据科技管理部门所设置岗位及其工作的具体内容,设定不同的考核指标,注重量化、效果化,使考核标准的导向定位能起到激励和指导的作用。4.2突破人才瓶颈,组建科技管理人才队伍。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大力加强企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增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促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在组建科技管理人才队伍工作中,一是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科技管理人才。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高层次人才政策,结合企业人才需求,引进通晓科技管理的高层次人才,充分利用高层次人才的国际视野和实战经验,通过“师带徒”等方式,进一步为企业培养集“技术+法律+财务+外语+管理”为一体的复合型科技管理人才,形成“招之即来、来之能战”人才池和一套内生性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健全和优化企业现有科技管理人才队伍。与各大高校和研发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输送储备人才到高校进一步深造,通过在职学习、项目合作等方式,加大企业科技人才培训力度,扩大员工眼界,提升技能水平。三是细化科技管理人才激励举措。工资奖金向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倾斜,强化技术与管理参与分配的力度,通过人员岗位晋升、创新奖励等方式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对于关键岗位的人员,可采用员工持股、技术入股和期权奖励等手段,形成技术创新与个人发展紧密结合的机制[4]。4.3创新项目管理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传统的科技管理的运作基础是基于“PDCA”循环。即将项目管理划分为4个阶段,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调整(Adjust),“PDCA”循环要求按照科研目标做出计划、执行计划、检查实施效果,根据目标偏离程度进行调整,然后再进入下一循环。而根据新的项目管理研究结果,企业可采用项目全过程(六阶段)闭环管理的项目管理模式,即分成需求征集(Acquire)-科技计划(Plan)-立项建档(Do)-研发及管理监督(Check)-成果应用(Applicaition)-后评价(Adjust)六阶段[5]。其工作方式为:向各个部门征集科研需求并汇总筛选,组织专家论证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形成下一年度科研计划。根据科研计划,立项建档,组织人员进入小试阶段。组织人员定期检查研发进度,对目标进行纠偏或调整。通过中试放大,将实验成果应用于小规模生产中,并实时记录运行结果。及时组织科技成果验收,协助研发人员进行成果总结和成果保护工作。汇总整理项目的评价报告,形成后评价结论,以指导下一阶段相关科技工作。实践证明,项目全过程(六阶段)闭环管理机制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下的科技管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4.4建设企业管理云系统,实现科技管理信息化。科技管理信息化,是企业数据化转型的关键所在[6]。以国家和行业规范要求为基础,建设企业管理云系统,设置诸如ERP、CRM、数据档案管理等系统:一是有助于公司科技工作的全过程管理,加强各业务条线与项目组之间的协同合作;二是有助于实现数据的内部共享,推动数据来源可追溯性,加快技术工艺积累和成果转化;三是能够完善科研数据统计,提供人员配备、进度分析、经费使用等数据报表,释放数据的价值,为公司治理提供快速有效的依据。因此,科技管理信息化能极大提升医药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管理效率,有利于提高企业资源使用效率和利用度,进一步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同时,由于云系统只在企业内部运行(内网),推动了办公的无纸化和自动化,且具有较好的保密性和网络安全性,能够尽量避免数据的外泄和人为因素干扰,保护企业科技成果。

5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医药企业科技管理工作中既存在诸多共性的问题也存在独有的特征,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提出针对性的策略。而未来10年,在“双循环”“国产替代”、带量采购、MAH制度和“供给侧出清”的时代背景下,只有具有强大研发实力和科技管理能力的医药企业才能突出重围,迎来黄金发展的时代。届时,在外部竞争压力倒逼和头部标杆企业的对标下,会有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管理者意识到强化医药企业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促使其反思不足,总结教训,及时改进,为国家、社会和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彭海玲,王保森,莫仁杰.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的企业科技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15):38-40.

[2]周霞,景保峰.科技管理人员胜任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2):478-480.

[3]许小星,于姗姗.我国药品质量管理规范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9(9):123-125.

[4]孙守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测度分析[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0(1):58-61.

[5]邵璐.工程公司科技管理的创新与实践[J].石油化工设计,2018(2):7,86-89.

企业科技管理范文篇8

传统电网企业的科技管理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电力科技情报获取比较困难。目前的电网企业管理模式对外界电力技术的发展现状缺乏及时了解,造成企业内部出现了大量的重复性工作,不仅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还浪费了本就紧张的研究资源。(2)专利信息管理不完善。无论是对内部电力科技成果的专利申报,还是对外的专利检索及保护,都存在严重的时间延迟现象,具体表现为审批不及时或所更新的检索信息缺乏时效性。(3)电力故障情报上报不及时。电力故障发生时,其故障信息的上报往往会延迟,错过了最佳处理时机,给电网的快速恢复运行带来不利影响。(4)信息交互机制不完善。电网管理经验、电力相关知识以及一些事故案例的信息没能得到充分共享,这不利于电力工作人员的学习和提高,给电力科技知识的传播造成了困难。

2如何创建电网企业科技管理综合平台

2.1搭建高可靠性和安全性的硬件环境

为确保电网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使所搭建的科技综合管理平台应充分体现其管理高效的特点,首先就应搭建高可靠性和安全性的硬件环境,建立专业化的工作站。工作站应配备高端的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服务器,能够满足电网企业的多用户并发数量。配备的数据服务器要能支持大数据量的存储,并采用高端容错体系结构的设计方案,从而确保整个数据存储有较高的容错能力。此外,还应根据实际的访问需求,采用高带宽的光纤接入Internet,确保理论上100%在线功能地实现。最后,还应配备高性能的防火墙以确保科技管理综合平台运行的安全性,例如经国家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推荐的天清汉马USG一体化安全网关系统等。以上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的硬件环境,为确保电网企业科技管理综合平台的顺利运行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2.2研发应用性强的业务管理软件

电网企业科技管理综合平台,运用高效的业务流程管理理念和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适应电网企业科技管理业务高度分散的特性,基本达到了科技业务管理的网络化。电网企业科技管理综合平台的主要功能包括综合门户登陆、电力科技信息检索、专利管理、电力情报编辑、课题协作解决和科技论坛交流等。在科技综合管理平台之上,研发的业务管理软件主要包括门户登陆和检索系统、情报信息的创建和检索系统、专利信息的申报、审批和检索系统、课题和研究协作系统、科技论坛交流、检索和评价系统等。通过电网企业科技管理综合平台,以及管理业务数据库和管理业务系统,实现了电力故障情报及时通报、电力科技发展信息及时公布、企业对内部电力科技专利及时审批、对外部电力科技专利信息及时更新、研究成果和管理经营得以充分交流等。

3电网企业科技管理综合平台架构

3.1体系结构

系统采用B/S架构,即浏览器-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三层结构。其中,浏览器对应于系统的表现层;Web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对应于系统的应用层;数据服务器对应系统的数据层。各层在逻辑上互相分离,通过标准接口和传输信道实现联系,便于后续功能的扩展。在这种体系结构下,系统在逻辑上由四部分组成:客户浏览器、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

3.1.1浏览器

浏览器是大多数互联网用户访问Internet的接口。与C/S架构相比,将浏览器作为客户端具有简单易学、易于实现的特点。系统中的客户端软件可以直接采用市面上比较流行的浏览器软件产品,而主页界面则可以采用Java、VB、C#等语言制作美观、操作性强、动态交互的界面。用户通过浏览器以超文本(HTML)的形式向Web服务器发出请求。

3.1.2Web服务器

Web服务器负责将用户提出的请求与具体应用服务器相连接,使浏览器可以方便地使用各种应用,可以根不同的客户类型跳转到不同的主页。Web服务器可采用专用的WWW服务器。3.1.3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负责数据管理和维护,其作用是为各种应用提供相应的数据访问服务,它可以以分布式的形式被布置在多台服务器上,根据实际需求增加服务器的位置和数量以达到平衡负载的目的,从而保证系统具有良好的扩展性。

3.2应用架构

电网企业科技管理综合平台是一个高效性、安全性、功能可扩充性要求很强的综合管理系统。整个平台分为互联网和局域网两部分,其中电力科技信息采集和电力科技专利检索等应用服务器与Internet相连;而门户登陆、电力故障情报检索编辑、电力科技专利申报、科技论坛交流等应用服务器设置在局域网,通过用户登录到不同的门户主页来为其提供不同的服务。平台从功能组成上可以划分为1个门户和六大应用模块(综合门户、信息检索、专利管理、情报编辑、课题协作和科技论坛),从而形成平台应用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4平台功能设计

4.1建立各个部门的资源库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电力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有必要根据各个部门的职能需求建立相应的资源库。资源库负责追踪并更新国内外电力科技发展最前沿的知识和一些典型案例,并在用户进行检索时能够及时反馈给用户。这极大地方便了电力工作者对最新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节省了大量个人在资源查找上所浪费的时间。

4.2建立课题研究协作平台

建立课题研究协作平台就是为广大电力工作者提供一个协作研究课题的平台。这个平台支持任意用户将自己所感兴趣或缺乏合理解决方案的课题到其上,然后通过众多电力工作者的共同研究与交流,得到一个最完善的解决方案。这不仅有效地解决了课题者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还通过协作交流这一模式提升了参与者的相关电力知识层次。

4.3建立电网管理模式

企业科技管理范文篇9

【关键词】精密装备;企业;科技管理;技术研发;风险管控

1引言

近年来,我国精密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研发创新工作取得了大量可喜的成果。数据显示,我国在2019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专利合作条约》(PCT)框架下申请了58990件专利,超过美国提交的57840件,成为该组织的最大用户[1]。然而与此同时,技术研发与创新是追求投入产出比的,若研发成果无法高效率地转化为产出,创造不出应有的价值,不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就会导致研发投入相应减少,进而削弱精密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研发动力。企业管理人员应根据我国精密装备制造业的特点,探索并优化企业科技管理模式。

2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的特征及现状

2.1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的概念。精密装备制造业是为国防和经济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能够为广义制造业提供其所需的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处于制造产业链的顶端,也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涉及大量的复杂、精密和尖端的技术。从规模上来看,精密制造业可以覆盖整个制造业的大约三分之一[2],具体包括如飞机生产厂家中的波音、空客,手机生产厂家中的苹果、华为、三星,汽车生产厂家中的大众、通用等,都需要大量的精密制造类产品。2.2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的现状。全球约有58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1000家企业具有精密装备研发与制造的能力,目前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精密装备制造企业为适应市场需求,也通过企业的兼并重组成立大量跨国公司,许多精密装备寡头集团纷纷产生,如德国Siemens公司、荷兰ASML公司、美国GE公司等。目前,我国经济生产水平保持持续健康增长的趋势,我国也成为全球对精密装备需求量最大的国家,政府对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的投入力度也不断地加大,数据显示,我国研发经费支出从2008年的4003.1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8年的19677.9亿元人民币,世界排名上升至第二位,研发人员数量攀升至世界首位[3]。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外精密装备制造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全球的竞争已由全球范围慢慢转移到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大型精密装备制造企业可以通过其多年累积的制造技术和政治背景,以我国政策优惠的交易市场作为环境优势,对我国精密装备制造企业造成极大影响,如建立合资企业却控制关键技术。这种国际精密装备制造企业公司在中国的战略性扩张,对于我国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的体系建设及技术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2.3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的困难。我国自2009年起将装备制造业列为国家发展战略,大量企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部分装备制造企业的大型装备制造能力已跃居世界先进甚至顶尖水平。然而我国制造业发展依然在世界范围内落后,部分原因就在精密装备制造方面有大量“卡脖子”技术。2018年度海关数据显示,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金额3100亿美元,全世界超过80%是中国制造,然而我国自产的手机集成电路元件不足全球的3%。通过对我国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的产品构成及市场分析,精密装备制造企业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困难需要突破:①技术门槛高:精密装备制造与其他装备制造相比,从设计研发到最终装配的过程工艺烦琐,技术成套性和难度高;②市场需求量高:虽然目前我国大力发展精密装备制造业,为大量生产制造精密装备的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订单量,但这也需要这些企业持续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③科技管理困难: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的生产通常实行项目制进行管理,设计、生产、工艺流程复杂,这就导致管理更加复杂,管理人员除了管理还需要具备大量专业性知识,从而导致人工、库存管理成本增加。

3当前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科技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由于精密装备制造企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属高技术产业部门,技术研发人员在职工中所占比重较大,一般来说,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的管理绩效可以直接反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经济效益。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的科技管理架构通常由相应的技术工艺流程为基础设立,应注意到的是技术工艺流程一般会受企业外部的市场环境影响,在此基础上,管理者应及时调整原有的组织架构,否则可能造成企业制度出现问题,具体表现为各技术工艺部门职责混乱、合作研发关系不明确、科研订单或项目管理运营出现问题、考核机制不完善等,从而使企业科技管理流程混乱,降低科技管理效率。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科技管理的核心目的是获得最大化的利润,应当采用合理的企业科技管理制度进行全过程管理,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目前,传统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科技管理模式的问题可归纳如下。3.1订单意识重。精密装备制造企业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争取订单在销售与市场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以市场为导向构建新的核心项目。由此导致企业在项目前期投入了高额经费与时间、人力成本,却仅取得了停留在实验室内的所谓前沿科技创新成果,最终无法实现产业化、商业化。同时,应当注意到的是企业创新需要充足的资源投入,需要有足够的技术成果,才能吸引更多优质订单,实现良性循环,而精密装备制造企业往往只对市场相关业务的核心部分进行制度重做,虽然迎合了外部环境,但导致各职能部门职责模糊,降低了科技管理效率,间接影响了企业效益。3.2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的矛盾。精密装备制造企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其产品的科技含量极高。由于我国精密装备制造企业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因此,目前许多企业选择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来消化、再创新。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4],这是国家对自主创新必要性的肯定。我国精密装备制造企业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上的壁垒,需要更多的技术创新与自主知识产权,从而摆脱在精密装备制造上受制于他人的不利局面。然而与此同时,许多精密装备制造企业对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的理解较为片面,管理者在科技管理上存在制度问题,把“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互相对立。例如,某些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的设备包含大量配件与工艺,若一味坚持技术创新,不但白白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还难以保证产品质量或设备整体故障率高[5]。反之,有些企业管理者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引入国外的文化和制度,未能及时采取相关措施或制定相关制度促进文化融合。这两种传统科技管理模式下,对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处理不当,显然不利于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3.3技术开发成果得不到应用。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一般能够反映企业科技管理水平的高低,信息化是实现精密装备制造企业在管理与技术创新上和国际接轨的重要部分,然而目前大多数精密装备制造企业引进了先进的信息技术管理系统,但是对于系统的培训与强化,管理者和员工没有从观念上重视,未能深入科技管理当中。上述现象导致很多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经常是先实施项目或订单,技术创新成果缺乏管理者需要的实用性,无法为企业创造长期的经济利润,高投入未能带来应有的收益[6]。3.4不重视科技管理过程。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的产品技术附加值高,质量控制是企业的重中之重,这导致在科技管理过程中,质量控制管理成为项目管理者最关注的部分,而项目管理各个阶段的实施步骤与方法未能得到重视,缺少了项目管理中的沟通与协调,导致企业科技管理缺乏系统性。

4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科技管理模式的优化建议

科技管理的核心是对科技资源的最大限度开发并进行有效的规划和利用。首先,分析科技资源特点,对管理过程进行针对性的调查与分析,得到普适性规律;其次,在此基础上,采用法律、制度、技术创新等方式调节科技人力、财力、装备、信息资源等要素,最终以实现科技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本文通过分析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的特点及管理模式现状,提出以下优化建议。4.1以可持续眼光优化项目和订单意识。部分精密装备制造企业拥有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却缺乏占领市场的经验,难以获得相应的价值和回报。开展以可持续眼光优化项目、订单意识的科技管理,首先,要有大局观,既要考虑如何根据项目或订单进行对应的技术研发,同时,也必须制定配套方案,保证项目的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即不但能使项目或订单成功落地、顺利结题,项目的技术创新还能够全面推广。因此,在订单签订或项目立项阶段,精密装备制造企业技术研发部门的管理者应组织调研组,针对本项目或订单的市场环境和需求进行深入调查,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和经费投入额。其次,精密装备制造领域前端技术竞争非常激烈,某项关键技术可能有多家企业和高校同时研发,因此,除了关注项目或订单的市场环境变化外,还需要不断收集竞争对手信息,及时申请知识产权保护[7]。4.2处理好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关系。技术创新并不等于“单打独斗”,而应当在保证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合作优势与资源共享效能,最终实现共赢。我国的精密装备制造业相对于国外起步较晚,虽然在短时间内消化吸收了美国、日本、德国的一些先进技术,但目前仍未形成自主的成熟研发体系。精密装备制造企业在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当中,从科技成果的商用、实用性出发,接受市场检验,这也是企业获取技术创新回报、取得利润的关键步骤。一方面,应当进行全面的研究考察并制定相关制度,在坚持利用企业平台进行技术创新的前提下,扩宽思路,积极寻求对外合作。同时,克服引进的先进技术和中国精密装备制造市场环境之间不适用的矛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密装备制造技术标准和规范,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技术体系和平台,使我国精密装备制造企业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时代,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管理人员应积极整合各方资源信息,建立相应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平台。以通用电气为例,该公司牢牢掌握发动机核心部件的关键工艺,其产品中其他非核心技术或工艺均通过技术研发与创新平台整合,由世界各地的其他公司供货,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重新用到核心技术的研发。4.3强化风险管控意识。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的风险管控需要管理者采取相应措施和手段,消灭或降低各种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尽可能减少风险事件出现时的经济损失[8]。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管理者应从如下方面强化风险管控意识:首先,管理者需要将风险管控提升到企业的战略发展高度,管理者应在战略发展规划中重视并加入风险管理相关制度,通过具体案例具体分析的方法鉴别和评估各种风险隐患,采取对应的预案和防控措施;其次,管理者在制定风险管控制度时,应充分结合员工的工作内容与绩效,对人员分配与职责、机构设置、目标与奖惩等方面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针对销售及新技术研发可能出现的风险做好相应的风险回避、风险转移、损失控制,做好风险预防及应急预案,尽可能降低企业的风险损失[9]。4.4重视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创新。人才是精密装备制造企业核心技术创新的重要部分,精密装备制造企业需要的是敢于技术创新的团队,因此,应当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充分利用“学”的优势[10]。管理者应制定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相应管理机制,通过此机制规范和指导精密装备制造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工作[11]。以企业所接项目和订单的分析及研究为导向,以高校实验资源为辅助,以技术学习与创新为重点,三者均予以重视。企业可基于现有平台如院士专家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等进一步深化合作层次,扩大合作范围,着眼前瞻性技术研究领域,共同开展技术攻关、项目合作、成果申报、人才培养等工作。在实际的研发工作中,精密装备制造企业应与国内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签订与项目结合的配套合作协议,建立开放的“产学研用”创新联盟,协同开展技术研发,充分发挥高校在科研上的优势,为攻克精密装备制造关键技术、解决精密装备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的“卡脖子”现状提供有力保障。

5结语

我国精密装备制造企业虽然也在不断发展壮大,部分装备制造企业的大型装备制造能力已跃居世界先进甚至顶尖水平。但我国精密装备制造业发展依然在世界范围内落后,除了企业技术研发实力不足、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之外,在管理水平方面仍然存在差距。在目前国际精密装备制造业高速发展的时代,调整企业科技管理机制和制度,减轻技术创新路上的阻力,通过人才、技术、市场等各类资源的整合,为技术创新提供推动力愈加重要。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19年中国国际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EB/OL].2020-04-08.

【2】高洋.基于计算机技术下科技管理模式的现代化应用探析[J].时代农机,2020(2):125-126.

【3】刘家希.我国科技管理体系融入创新生态观的优化措施[J].中国高新科技,2020(01):80-81.

【4】人民网.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EB/OL].theory.people.com.cn/n1/2019/0416/c40531-31031489.html,2019-04-16.

【5】杨艳红,陆红娟,陈林,等.江苏科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与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04):58-61.

【6】马益雯,刘晓华,王勇.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的企业科技管理[J].环球市场,2020(7):58.

【7】陈海琳,袁裕辉.“移动互联网+”科普整合模式创新研究——以金融科技科普活动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20(05):153-158.

【8】王娟,张鹏.我国制造业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基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04):154-163.

【9】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10】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30(2):165-174.

企业科技管理范文篇10

在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大背景下,我们加强市场管理和优化创新要着眼科技投入和科技研发。在企业当中实现有效的科技管理,那么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将科技管理的重要性放在必要的位置上,将科技管理工作重视起来。对于企业的管理来说要将其列入整体的战略规划当中,同时也要把它作为重点抓好的管理任务重视起来。一般来说,企业的战略管理体系当中,科技管理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要确立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成立相应的管理小组进行系统化的管理和控制。其中我们可以根据科技工作的形势和客观需要,进而来研究分析不同科技研发创新项目的各项投入以及科技人才配备等。在这方面,企业可以实现有效的科技项目管理,将科技项目进行细分并加强运营管理,不仅舍得投入,每年都组织对科技项目进行研究。落实资金来源,不断投入资金更新设备,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办法,培养专门人才,工作效率和工程质量不断提高。

二、企业进行科技管理过程的主要对策分

我们知道,科技创新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源动力,也是企业发展的源泉所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大力推进企业的创新管理,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进而形成客观的经济效益。所以,在企业进行科技管理的过程当中一定要进一步强化科技意识。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思考,其中主要总结了一下几点,以供大家交流和参考。

1、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建设。科技的创新当然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企业加强科技管理首先就要将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作为首要的目标,企业经营者要将科技管理工作重视起来,更要注重在日常的经营活动当中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管理,一方面我们可以积极营造科技创新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我们更需要为企业的科技人员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例如定期的组织外出考察学习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加强科技人员和外部的交流,这样也有利于企业创新发展的进一步强化。二要注重培养企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战略基点,其中我们开展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人才“创新、创业、创优”活动,组织专业技术人才参与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提升其创新能力。对于这些问题我们的管理者要有充分的认识,并注意在具体的管理活动当中予以贯彻和落实。

2、积极推进企业激励共赢环境建设。加强企业的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一定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其中建立起有效的科技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积极建立起高科技创新管理的基金,通过有效的市场调研来确定科技创新项目,并注入资金加强管理。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来说,科技研发的费用要根据相应的比例来确定,实现更加科学化和精细化的预算管理。除此之外就是要加大激励力度。要深化收益分配机制改革,鼓励技术要素以各种形式参与收益分配,建立知识创新、科技项目创新与效益相结合的“风险报酬机制”,我们可以通过对人才的引进作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保障,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引各类优秀人才和科技精英来企业创业。在市场经济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加强科技管理还需要加强技术创新联盟的建设,通过协同合作的方式来攻克研究难题,实现强强联合,充分的利用各种有效资源。

3、推进企业创新载体环境建设。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是科技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要加强相关的环境建设工作,对于企业来说可以成立相应的创新管理项目小组或者是流动工作者,积极鼓励创新人才的参与和交流,对于相关的科研项目进行招标建设,并积极在立项、推荐列入国家、省市重点技术创新项目等方面予以支持。另一方面要加强科技企业的投资管理和建设,加大科技项目的投资管理力度,增强其示范辐射作用。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还可以积极的鼓励企业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设专业孵化器,发挥孵化器在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型初创企业中的主导作用。科技创新需要由必要的基础作为支撑和保障,在这方面企业经营管理需要进一步的规范起来,以创新能力突出、支撑和示范为主要的原则,从而来积极的鼓励成长性企业研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增强企业竞争力。

4、要注意加强和政府等外部力量的合作,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对于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发展来说,良好的外部创新环境和政治环境对于其整体的管理也是尤为重要的,所以我们要依靠完善政策,健全体制来激发人才自主创新热情。针对这一问题,第一,优化政策法制环境。重点做好企业创新政策的研究和分析,通过政府出台的新政策来完善企业的科技投资项目,并提出有效的市场发展规划,如企业信息化改造政策、鼓励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政策等。当然企业的科技管理重点要立足自主研发,鼓励和支持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科技攻关、技术创新等活动,并提供创业资金扶持、科研项目补助等。在这一前提和基础之上,我们就要逐渐的实现创新科技的成功转化,积极调动科技人才的创新精神,加强对创新的维护和权益保障,为人才自主创新营造一个健全的法制环境。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