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学专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10-13 17:32:51

企业管理学专业

企业管理学专业范文篇1

高职管理类专业主要是为各类企事业单位培养懂知识、会操作、素质高、技能强的初中级管理人才。以乌兰察布职业学院物业管理专业、金融管理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例,对其就业岗位进行了调查,了解到高职管理类专业面对的岗位都以基层管理岗位为主,表现为物业管理班组长、银行大厅前台经理、银行柜台柜员、保险机构业务员、饭店前厅领班、旅游公司行政管理等。《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实践教学应以企业基层管理者的职业岗位要求所必须具备的管理基础知识、基层管理能力和综合管理素养为基准,按照认识与走进管理———掌握基层管理岗位管理技能———综合管理实践的顺序来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以期达到培养目标和岗位任职要求。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1认识与走进管理实践教学设计

这一部分的教学是让学生形成一定的管理认知,提升学生对管理基本理论的认识和学习能力。主要是带领学生进入管理世界,让学生认识管理和管理者的基本概念、管理职能、管理角色,能够分析组织所处的环境以及做出管理决策。应侧重对基层管理理论的应用上,如班组行为特点、班组组织文化建设等方面。实践教学内容包括:(1)管理游戏设计。(2)典型性案例分析。海尔的OEC、双汇和春都、TCL企业文化等管理学经典案例。(3)走访调查。上网查阅并实地调查本地某一企业面临的环境并进行SWOT分析。(4)管理名人。如张瑞敏、马云,可通过观看视频资料的方式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企业管理人的管理理念。(5)管理大讲堂。聘请当地知名企业的企业家和企业管理人员,尤其是本校毕业现从事基层管理岗位的人员为学生做专题讲座。讲座内容可涉及如何提高管理技能、企业管理中的个案、管理者的成功经验、职场上的处世哲学、学生职业规划指导与创业教育等。通过这些内容设计可以更快地让学生形成管理认知,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1.2提升基层管理岗位管理技能实践教学设计

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旨在提高学生在管理中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的各个环节的管理技能。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管理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小型项目或活动的策划和管理能力,以及运用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初步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1]实践教学可适当选取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具体包括:(1)项目策划与项目实施。给出企业背景资料,确定项目主题,要求学生自行进行项目调查和可行性研究分析,从而确定项目的具体内容和工作方案,草拟项目计划书。在调查基础上制定出组织实施方案,制定年度招聘计划以及员工招聘方案和考评方法。(2)模拟招聘演练。分组组织一场本专业的模拟招聘会,学生在活动中体会管理的各项技能的应用,并从公司和员工两个角度来体验招聘面试,提高学生在高压状态下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现实完整的活动策划。运用创造性思维,以欢送毕业生为主题,以十人小组为单位,策划一场文艺活动,要求制定详尽计划书,并按照计划组织实施,做好沟通和协调以及活动过程中的过程控制。最后客观总结和评价每位同学在项目活动中的工作态度和绩效表现,讨论并总结经验和不足。

1.3综合管理应用实践教学设计

这一部分的实践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内容的设计打破理论与实务界限,从认知到应用、单项技能培养到综合应用,实现能力递进式培养,充分体现职业性和实践性。[2]包括:(1)企业项目实训。学生可结合自己的专业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短期实习,参与到具体的、真实的项目当中。例如物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到学院的物业管理中心参与其保洁员、保安员的培训项目。在实践中把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另外也可以以自主创业的形式组建公司进行实战演练。通过企业项目实训,能更直接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管理责任意识。(2)企业经营与管理模拟沙盘实训。在校学生全面进行企业项目实训存在时间、资金等很多因素的制约,企业经营与管理模拟沙盘实训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的方法模拟企业经营管理运作的各个环节。包括战略规划、资金筹集、生产组织、物资采购等环节。学生分组组建模拟企业并进行5-6年的模拟运作,集角色扮演与岗位体验于一身。让学生在模拟沙盘实训中体验企业经营管理的整套流程,从而训练学生的综合管理素质,全面提升管理能力。

2实践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

(1)对于认识与走进管理阶段的实践教学主要是重现和模拟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某个方面,让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管理知识和技能,并能够用这些理论知识来分析企业管理行为。具体教学中应灵活采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管理游戏、项目驱动法这几种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不应以教师讲授为主,可结合项目驱动法由教师选择管理典型案例后布置任务,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一组得出统一意见之后由代表发言阐述,最后学生和教师一起归纳、评价。(2)对于提升管理技能的实践教学应采用基于ERP系统的情景模拟实验教学法和建立企业实训平台的方法。情景模拟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仿真现实经济中的企业管理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在逼真的模拟情景中体验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而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现实企业的管理活动是理论知识得以巩固最有效的方式。具体教学中包括带领学生到校办企业或校企合作企业中参观调研;加强“双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学习,提高实践教学能力;让学生参与某管理问题或项目的研究,有条件的可直接到企业实习,没有条件到企业进行阶段实习的学生可参与学生社团项目实训的方式体验管理等。

3创建并完善综合实践教学平台

管理学原理的实践教学是一个综合的、全方位的教学体系,应逐步创建并完善实践教学平台,其中包括管理技能拓展的案例分析库、多样的管理游戏设计、学生社团实训项目开展与实施、ERP管理模拟仿真平台的搭建与应用和企业综合实训平台建设。

作者:刘丽娟 单位:乌兰察布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冯国珍.应用型本科《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方案创新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08(6).

[2]叶萍.基于基层管理者胜任力培养的高职管理学基础课程改革[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

企业管理学专业范文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教育理念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强调以能力为本位。学习《管理学原理》课程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用管理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构建培养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管理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1《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素质为本位,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模式。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相对而言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手段滞后,不能突出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现代企业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不再是片面的考虑相关专业知识,更多的是关注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而要求管理学课程教学必须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2社会对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社会经济发展对管理人才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顾客需求的快速变化,对传统管理科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的管理理论必须创新。因此管理学原理必须确定一个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结构,构建“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多元化课程教学模式,以能力为中心对课程进行多元整合,必须突出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以多元化的课堂与实践模式,使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满足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要。

2《管理学原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目标定位不当

《管理学原理》传授的应是管理能力、管理素质,而不应仅限于单纯的管理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没有突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没有充分体现培养知识实用、够用、实践能力强的要求,重视对理论知识教学,轻视职业综合素质特别是专业技能的培养。

2.2教学方法手段滞后

管理学原理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掌握管理理论知识,提高管理应用能力,即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专业应用能力,适应企业的理性思维能力和适应市场的创新发展能力。传统的教学观念过于注重管理理论的诠释,缺乏能力本位的引导,教学中缺乏互动,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师生关系表现为二元对立。课堂教学充满了“灌输”,基本上是以理论讲授为主,案例教学所占的比重较小,教学变成了一种存储行为,学生是保管员,教师是储户。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

2.3实践教学力度不够

《管理学原理》的教学是一种心智模式的训练,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过程,这种训练和培养必须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真情实景的体验,在获取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融会贯通,提高升华。由于受种种条件的制约,实践教学显得十分薄弱,教学与实践脱节,实训力度不够,实训基地建设滞后,从而导致学生缺少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不能从更深层次领会管理的本质。

3《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的思路

3.1树立能力本位理念

本着培养具有管理理论和专业技能的管理者的培养目标,《管理学原理》的教学内容应该以培养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构建理论与实践技能深度融合的教学内容体系,即把教学内容从传统管理的四大基本职能转变为四种主要管理能力的学习,即计划与决策能力、组织设计能力、激励与沟通能力和控制能力。在这一理念的牵引下,通过构建以能力为主线的培养方式,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的统一,达到理论与技能的深度融合。

3.2创新教学方法

积极探索与创新教学方法,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通过实施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角色扮演、开放式教学以及情景模拟教学、项目实训等方式方法,形成“导学—自学—助学”三维互动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参与式学习”,实现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沟通,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

3.3注重实践教学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在实践中延伸课程教学。一方面,选择一些知名企业作为学生的校外教学实践实训基地,让学生走出校园,深入企业和社会,零距离接触企业实践,增强学生对企业管理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定期邀请校外专家和企业家走进校园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企业管理的热点和前沿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通过校内综合实训室,让学生在模拟的企业管理工作情境下,学会决策以解决遇到的各种管理问题,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4完善考核方式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要建立开放式的考核机制,建立起与教学配套的多环节、全方位、多元化、全程化的考核体系,要由考核理论基础知识为主转变为理论基础知识考核和专业技能考核为主,重点考核专业基本技能,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

3.5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的互惠互利的模式,一方面,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实践基地和实践指导教师。教师和学生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运作和管理活动,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得到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者的现场指导,教师也可以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通过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与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及时了解或获取管理学科前沿的理论知识和变化趋势,促进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的提升,同时也可以从在本企业实践的学生中留下部分优秀学生作为企业员工或者从合作学校挑选优秀教师担任企业管理顾问、技术顾问等,这样既为企业招聘人才提供了便利,又降低了招聘成本。

参考文献:

[1]苏娴.基于能力本位的管理学原理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7).

[2]陈小锋.高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理念反思研究[J].陕西高教,2013(9).

企业管理学专业范文篇3

关键词: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

一、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现实背景

独立学院的办学目标与其他的本科院校相比,更加强调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向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与提升。总体而言,独立学院的生源基础较差,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较弱,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来说形成了一定的障碍。目前,在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社会背景下,努力提升广大青年学生乃至全社会的创新创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是独立学院商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管理学课程的开设和讲授侧重于学生管理学基础理论的传授以及管理实践技能的培养,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体现了当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以及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

二、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现实意义

(一)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工作有利于提升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实效

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理论教学的重点在于管理学基础理论的教授与传导,目的在于为管理实践的有效开展提供基本的理论指导与知识准备;实践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和提升商科经管类学生的管理实践技能,解决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实务问题。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为学生提供将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管理实务的机会和平台,实现管理理论联系管理实际的实践价值,验证管理理论指导管理实践的现实效果,达到在管理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现有管理理论的认知目标,最终实现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同步协调发展的良好状态,从而真正地有效提升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实效。

(二)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工作有利于提升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

管理学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商科管理类课程,管理学理论的传授须以现实的管理案例作为课程素材,同时任何管理理论都需要在现实的管理实践中进行验证和完善。在开展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工作过程中,经管类专业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的管理学实践案例和管理实务的具体问题,深刻体会管理实务工作的具体环节和程序,逐步提升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实践能力。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学生理论基础较弱但实践尝试欲望较强、知识面较广,有效开展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活动,可以突显独立学院学生的自身优势,有利于提升他们的管理实践能力。

(三)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工作有利于提升全社会的实践创新能力

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切实提升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实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从而间接地提升全社会的实践创新能力。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出发点,以管理专业实践、管理专业竞赛以及创业管理活动为主要实现途径,以解决企事业单位的实际管理问题为主要目标,有利于从根本上强化全社会的管理实践意识、提升全社会的管理实践水平,形成务实、稳健、开拓、创新的管理风尚,推动全社会实践创新事业的持续发展。

三、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实现途径

独立学院的办学目标侧重于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发掘和培养,独立学院的“母体院校+社会组织”这一特殊办学模式为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资源,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和途径也丰富多样,现从专业实践、专业竞赛以及创业管理三个方面予以分析。

(一)科学安排专业实践

管理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的商科经管类基础课程,而且与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实务工作紧密关联,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的专业实践活动实现形式多样,包括真实管理案例研讨、实地管理调研、暑期管理实践、毕业实习等不同时段和不同环境的课程实践平台。真实管理案例研讨主要安排在管理学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通过“确定案例—分组讨论—分析问题—总结分享”的程序,对管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共同确定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运行管理学理论知识解决具体管理实践问题的能力。实地管理调研以收集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需求和管理工作问题为目标,了解企事业单位当前的整体管理现状以及业务管理水平,为后续的管理改进研究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和素材支持。暑期管理实践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主要安排在暑假期间进行,鼓励和安排经管类专业学生在暑假期间深入企事业单位的日常管理工作中,通过管理见习、管理助理等形式实际参与到一线的管理工作中,亲身体味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现况,感知管理实务对管理工作从业人员的履职要求和业务期待。毕业实习作为经管类专业学生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和环境条件。在为期两个多月的毕业实习中,经管类专业学生可以以企事业单位的应聘者和准员工身份实际参与单位的日常管理业务,将自身专业所学的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运用于执行所在单位的管理工作任务,同时在真实的管理岗位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水平,促进实习单位和实习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积极组织专业竞赛

在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多种形式的专业实践活动可以为经管类专业学生提供将管理学理论知识应用于管理实务工作的良好平台,不断提升专业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和职业经理人素养。为了进一步提升独立学院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管理创新意识和管理实践技能,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类型和管理业务内容,开展具有专业针对性的学科竞赛活动,比如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活动组织开展员工模拟招聘大赛、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结合财务管理专业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活动组织开展证券投资技能大赛、会计专业技能大赛、财务知识竞赛;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活动组织开展企业法律顾问技能大赛、企业ERP沙盘模拟大赛、市场营销技能大赛、广告策划大赛、模拟创业大赛等。通过在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组织开展各种专业实践竞赛活动,可以有效实现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有效拓展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平台,有效增加实现管理实践创新的机会和环境,可以使得经管类专业学生在参加各项管理类专业竞赛的过程中通过团队互助、共同探究、方法创新等问题导向思维的培养和锻炼,进一步提升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水平和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

(三)鼓励参与创业活动

企业管理学专业范文篇4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改革;教学新方法

根据教育部2013年5月的统计数据,2011年的教育统计数据中独立学院本、专科毕业生人数为542638人,占当年660万毕业生总数的8.22%,而当年的独立学院招生人数为746028人,在校生总人数达2674448人。我国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每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都在增加,到2015年高校毕业生已达到了749万人。在办学过程中教育部要求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因此,在这样一个新知识经济时代,独立学院在学生培养上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应重视其通用技能,而管理能力正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应需而生的一种重要的通用技能。《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该课程在教授学生基本管理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管理素质、管理意识和管理技能。如何推进《管理学》的课程教学,使抽象的概念和一般原理能够让这些刚入校不久的大学生掌握,并能够结合实际的运用,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也由此决定了现代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

一、《管理学》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剖析

1.《管理学》教学中的“知识割裂”问题[1]。(1)从教材的内容上来看。一般高校选用的教材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国外的经典管理学著作,第二种是国内的知名度高、有影响力的教材,第三种是学校的自编教材。第一种教材在一般高校中使用较少,主要推荐为参考书。后两种是主要的选择,但不论哪一种,教材的主体框架都是从管理学概论、管理的计划篇、组织篇、领导篇、控制篇等方面进行编著,分别从不同的管理职能角度进行论述,各篇章都论述详细,但各篇章之间的联系却论述甚少,且主要是对前人的理论成果的综述,而对于现代结合实际的理论演进的研究部分论述却略显不足。因此,学生在阅读教材时,是分别看到了管理的不同方面,对他们的相互联系仍不清楚,没有建立完整的管理科学体系,这就妨碍了学生对管理科学的系统理解和综合运用。(2)从教学的过程上来看。大多数教师在讲授《管理学》时,基础理论的讲授占据了教学课时的大部分,在讲授时也主要是从管理的基本理论、管理的发展史、管理的四大职能的角度分别进行讲授,各篇章都有对应的案例分析,对于管理学的理论性、应用性分析深入、条理清晰,但各篇章之间如何关联,如何更好地体现知识的实践性却仍然存在着割裂。

2.《管理学》教学中内容的滞后性问题。随着大科学时代的到来,管理学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时俱进不仅体现在管理实践中,同时也应体现在管理理论上。管理学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在管理学著作的编写时总是会出现“滞后”的现象,对于现代管理伦理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虚拟组织理论和组织再造理论等管理学上的最新发展的研究及其发展趋势探析等在管理学著作中鲜有详述。这一块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较普遍的管理现象,以前的管理理论不再能够清楚地解释相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前沿性问题进行补充,因此,也对教师在管理学上的知识储备、研究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3.《管理学》教学中实践性欠缺问题。《管理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课堂讲授为主,因受学时、场地所限,学生学习后没有具体实践环节的安排,也难以加深学生对该课程实践性的认知。部分高校的沙盘模拟实践课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模拟实践的效果,但形式单一,内容简单也缺乏系统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管理潜能的充分发挥。

4.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力影响教学效果。目前我国高校管理学教师学术性普遍较强,理论研究造诣也要强于其实际的管理能力,主要是许多大学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的从业经历,没有实际的管理经验,所进行的实践教学很多来自于对资料、对知名企业管理活动的分析,因此不能真正做到有效地传授管理实践相关技能,使理论上的研究与实践真正的结合。对于《管理学》这门应用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教师的个人能力确实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二、《管理学》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

1.重组教材,改革教学方法。(1)对于既定的教材内容,笔者认为授课教师在授课时可重组教学内容,将教材内容分为两大块,一块是理论篇,一块是实践篇。在理论篇中,把《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发展沿革、基本原理等基础理论进行系统讲解,让学生对什么是管理学在理论上有个基本的认识。在教学之初,可选择学生身边的事例(如:刚入校军训时以班组方式的严格管理,加入学生会组织的遴选过程,一个宿舍为什么要选一位寝室长等),让学生感受身边处处都有管理学,用身边的事学习什么是管理学。一般一门学科的发展史是既重要又枯燥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用案例将早期理论和现代企业管理结合讲解让学生明白理论的传承性,同时明白早期理论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演进。课下要求学生研究一所熟悉的企业,分析现实企业管理中理论应用的效力。(2)在课程教学的中,可以运用课堂综合案例分析,引入最新发生的企业现实案例,让学生深入其中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个角度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并掌握各管理知识之间的关联。同时也请学生把学习、工作中的故事讲出来,分析其中管理的作用,通过《管理学》的学习有没有提高学习、工作的效率。(3)邀请企业或教育行业的中高层管理者进课堂讲学,让学生与管理人面对面进行交流,让学生对管理有一个现实的认识。通过对湖北商贸学院2012级国际贸易本科班93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实际收回有效问卷89份)分析得知,教学方法的改进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学习要求,难以达到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能力等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主题课教学已成为现代《管理学》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方法,也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在互动教学上,还需要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力。在模块教学上,还需加强各模块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学习上明确管理各部分知识间的关联性。所以说,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提升教学效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补充社会问题探讨。现在的《管理学》教材中,现代管理伦理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虚拟组织理论等相关理论的阐述较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加入一些专题讨论。例如,在每年的315晚会中都会有很多的实际案例,通过视频教学方式引入课堂,让学生讨论现代企业管理伦理问题,着意培养学生的管理之“德”。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虚拟组织也进入到我们的生活,那么什么样的组织是虚拟组织?这种组织如何存在?目前我国较大的虚拟组织如阿里巴巴,它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它的管理者是如何对组织实施有效管理的?这些问题是我们生活中的事,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需要授课教师充分准备、深入分析,让学生对这些产物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对社会的发展有正确的分析。

3.课题教学即“任务驱动法”[2]。课题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给出一个与管理有关的命题,让学生课下进行研究并在课堂进行讨论,通过课下自学、课堂讨论、教师点评、总结,最后对这一知识点进行系统归纳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例如,给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可布置这样一个命题“:通过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分析,你认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应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上交其研究成果,同时课上请学生阐述其研究成果,其他学生进行点评、补充,教师对学生的研究进行总结、归纳,最后对该命题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理论梳理。另一种是布置情境任务,让学生分小组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体会该情境中的管理相关知识点,培养学生管理沟通、团队合作能力,对于完成的结果写成课题实践报告,教师对学生的报告进行课堂点评,并对任务中的管理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加深学生对管理知识的认识。

三、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对《管理学》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以及对该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点体会与认识。《管理学》课程教学在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中进行教学改革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只有在不断的摸索和探讨过程中才能逐步加以完善,而对于教学改革中的新思路的具体形式也有待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发现、补充、完善,以寻找出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管理基础理论与管理技能结合能力的,能促进大学生管理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

作者:王亚丹 单位:湖北商贸学院

参考文献:

企业管理学专业范文篇5

工商管理学科是管理学一级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二级学科群,是以微观营利性经济组织的活动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类学科。在不同的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的本科课程设计理念具有较大的差异,有的偏重于科学研究,如部分研究性大学;有的偏重于应用,如部分地方性高校或者二本三本院校;有的定位于职业技能和一线应用,如大部分职业技术学院。虽然各个高校的工商管理学科本科课程设计理念具有一定差异,但传统工商管理学科的课程设计理念大致可以概括为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专业素养、基本能力、技能与方法要求以及基本身心素质等几个方面。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方面。工商管理学科属于典型的宽口径学科,要求学生掌握较为宽泛的经济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法律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熟悉国内企业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企业管理的惯例与规则。专业素养方面。掌握工商管理专业所需的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及必要的专业知识,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基本能力、技能与方法方面。

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能力;具备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工作和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创新能力和较强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获取及处理信息能力;掌握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能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决策;掌握企业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基本身心素质方面。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工商管理课程设计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课程设计的内容与课程评估标准,均没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需求。首先,课程设计理念上缺乏生态意识。如上所述,传统工商管理本科课程设计理念中主要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技能,能否运用这些知识、理论和方法为企业服务。

这种课程设计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关注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运行,以效益经济作为企业运行效率的唯一标准,缺乏生态理念,只会被动履行或者隐性逃避企业的生态责任,更不会主动实施清洁生产与生态管理。总之,没有融入生态文明理念的课程设计理念也会培养出相应的缺乏生态理念的企业管理人员们、企业家们乃至企业们。其次,课程设计内容上缺乏环保教育。在工商管理本科课程设计的内容上,无论是理论教学内容还是在实践教学内容中,都难以找到基本的环保通识课程和环保专业课程,如传统的工商管理本科课程设计中缺乏基本的环保课程、日常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教育以及环保实践操作,更不必说企业的清洁生产、循环生产等绿色课程。最后,课程考核环节缺乏环保导向。传统的工商管理本科课程设计的考核环节基本上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为基点,考查学生解决企业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可以认为现有的课程考核环节是单向的以知识和能力为导向的,缺乏基本的环保导向,如没有要求学生进行清洁生产、循环利用方面的社会调查和生产设计,没有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必要的环保知识等等。

二、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工商管理课程设计改革

如前所述,随着人类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工商管理学科也应该融入生态文明理念,越来越多地关注生态环境,不断地进行课程设计改革探索。

(一)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工商管理课程设计理念改革

如前所述,高校工商管理课程设计理念上缺乏生态意识,因此必须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工商管理课程设计的整个过程。不仅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技能以及能否运用这些知识、理论和方法为企业服务,还应关注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是“生态人”———具备强烈的生态意识,主动履行企业的生态责任,主动实施清洁生产与生态管理,生态思维成为一种常态,并将其融入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型企业。从而践行教育的共同目标———个人的发展、适应环境及与社会互动。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的课程设计,就必须确立新型的生态知识观。传统的课程体系信奉客观主义知识观,将知识视为普遍的外在于人的真理。个人见解无法融入给定的课程知识体系。对知识客观化与科学化的追求以牺牲个人知识与见解为代价。而新型的生态知识观融入了学生个人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强调对生态知识的深刻理解与重新建构。

由于学生这一个体的参与,学习知识不再是纯粹的认知活动,它与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兴趣、情感、信仰等态度相关,学生的个人生态生活、个人生态知识、个人生态经验也构成了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资源与材料,面对课程知识,师生获得“某种尊严和言说的权力”。在课程设置的生态目标上,应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协调发展,注重一致性与差异性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以及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的辩证统一;在课程设置的内容上,应突破狭隘的科学知识的束缚,谋求科学知识课程与生态文明理念的完美融合,使得工商管理课程体系之中渗透生态文明理念和环保体验等人文精神,把科学知识、生态文明理念、社会道德与社会责任融为一体,进入每一个学生的意识,成为每一个学生的事业成就过程之中,使学生的个人生态知识、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成为他自己的特殊精神世界,并在高校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位置,使得生态意识成为工商管理学科学生的一种习惯思维方式。

(二)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工商管理课程设计内容改革

王牧华、靳玉乐等学者认为,生态主义课程是运用生态主义理论研究课程的产物,它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以生态主义理论为指导发展起来的课程及其理论;有关于生态主义理论的课程;为了实践生态主义而发展的课程。以生态主义理论为指导发展起来的课程及其理论是一种广义的理解,它包含了广泛的课程形态及其理论。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工商管理课程主要是指第三种涵义,即为了践行生态文明理念而设置的课程,目的在于在高校的工商管理学科中更好地传播和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在高校工商管理学科课程设置的具体内容与实施之中,可以采取如下几点措施:第一,设置若干关于环保生活常识、企业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系统设计、企业关于环境方面的社会责任等选修课程或讲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必须选修一门或者若干门课程并达到规定的学分才能毕业。

同时加强隐性生态文明教育,使学生从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滋养,养成“生态人”的思维习惯。第二,设置绿色实践课程。主要包括设置绿色课程实践和设置绿色社会实践。绿色课程实践方面,学校可以通过相关课程的野外参观和调查,让学生深刻领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建立工商管理“清洁生产”或“生态教育”校内外课程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进行清洁生产或节能减排实习体验或模拟实验;利用节假日组织安排学生到荒野中体验与实践,激发生态环境悟性,让学生在融入大自然中体味自然环境、热爱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绿色社会实践方面,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学校或社区环境保护实践或社会调查。如生态或绿色协会组织学生开展建议废除一次性方便筷、回收旧电池、垃圾分类、节能减排、减量消费、生态消费、环保知识竞赛等活动,深入中小学和居委会开展生态宣传教育活动等;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环境问题的社会调查,如环境与疾病发病率的关系、企业排污对社会的危害、企业实施生态生产对自身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从而认识到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企业实施绿色生产兼具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使得工商管理学科的学生在环境知性、悟性和德行方面形成健全的生态人格。

(三)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工商管理课程考核环节改革

企业管理学专业范文篇6

关键词:高职管理学课程;课程实训;课程设置

管理学是应用极其广泛的一门学科。在人们对高职教育的关注度日益提升的背景下,高职管理学课程改革成为必然,高职院校应以培养和提升学生能力素质为目标,秉持能力本位的教育观点和理念,突出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内化和运用,并探索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有效对策和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高职教育旨在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然而这其中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思考和探索与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相契合的对策,以满足社会对高职经管类人才的需求。

一、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高校开设管理学课程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用管理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但不少高职院校的办学思想普遍带有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相混淆的特征,导致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目标不够清晰和明确。具体表现为,侧重于对管理学课程理论知识的讲授,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局限于对学生单一专业技能的培养,无法培养学生管理专业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

管理植根于现代社会实践需求之中,是现代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但由于高校认知不足及其他一些因素,致使高职管理学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具体表现为,没有充分考虑高职不同专业的属性和特点进行针对性的管理学课程教学,不同专业管理学课程所设置的课程时长、内容侧重点和理论深度等差异不明显,导致管理学课程设置统一化,缺乏与专业的有效链接和整合,导致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的针对性不强、实用性低下,难以达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的。

(三)教学方法固定单一

高职院校在信息技术普及的背景下,加大了电脑设备的投入,开展了以多媒体为媒介的现代信息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多媒体直观形象的优势特点,进入到声像并茂的现代信息化课堂教学氛围之中。然而,对于多媒体教学的过度依赖也导致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固定和单一状态,教师习惯于按部就班地进行制作、设计和演示,而学生则依循教师的播放步骤被动学习,这限制了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没有充分关注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动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另外,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仍然以讲授为主,偶尔使用其他教学方法,也未发挥较大的实际效用。

(四)管理学课程实训教学欠缺

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训教学环节相对薄弱,教师侧重于对管理学理论知识的传授,没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管理学实训机会,使学生难以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迁移,无法体现管理学理论知识的实践意义和价值,不利于提升管理意识和能力。同时,管理学课程的实训教学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创新,一些教师将管理学实训教学演变成了知识与举例的结合,而没有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和空间,难以真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加之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难度较大,学生的实训岗位与所学的专业关联性不强,教师也缺乏足够的生产实践和管理的经验,缺乏对企业管理的深切体悟和理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考核方式单一

在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考核存在科学合理性欠缺的问题,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高职学校习惯于将考核定位于对学生的理论考核方面,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唯一指标,而没有进行对学生管理学实践能力的考核和评价,缺乏对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评价方式显示出落后、陈旧、传统的弊端和缺陷。

二、加强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对策

(一)确定清晰的教学目标

管理学作为高职院校管理类、经济类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有范围广、理论强的特点,准确清晰地确定教学目标对于培养各专业学生管理思维并引导各专业学生把握管理的一般方法有积极作用。要确定高职管理学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就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基准,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把握管理类的基本知识,了解管理学知识对于社会实践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敏感性、职业操守和专业意识。

(二)课程设置具有针对性

高职学校应充分考虑到高职学生的就业导向,结合学2018年9月生未来职业岗位所需的管理技能进行教学,实现对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合理取舍,使之与高职学生未来生产岗位实践需求相契合,并要注重教育课程知识的更新,将成功的管理改革经验、改革典型案例纳入管理学课程内容体系,增添管理创新的教育内容,并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可以将管理学课程内容设置为三大模块,即管理思想与理论基础模块、管理职能模块、企业管理与改革创新模式。其中,管理思想与理论基础模拟的内容涵盖管理系统、管理思想、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等,重点阐述中外管理思想的演化及提升员工道德修养、社会责任的路径。管理职能模块涵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工作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决策、计划、组织、人力资源领导、激励、沟通、控制过程及方法等能力。企业管理与改革创新模块则将学生的视角引向企业管理与改革创新方面,覆盖企业管理与改革进程中的职能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从而较好地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精神,增强学生的管理创新能力。

(三)采用项目化教学法

结合高职学生培养目标,可以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采用项目化教学法,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阶段加以实施。

1.模拟阶段。通过情景描述、情景分析、任务准备、情景展示、情景评价及总结等方式,实现对项目的模拟,使学生把握和领会职业岗位的具体流程、工作思路、内容及方法。①情景描述,让学生选择自己适宜的角色,扮演相应的任务角色,如人力资源招聘人员、协调人员等。②情景分析,这主要是指让学生梳理自己的工作思路,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工作流程、内容及方法的分析,使自己对于岗位内容有一定的认知。③任务准备,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整理自己学习的思路和方法,做好相应的任务准备。以人力资源招聘人员岗位为例,要做好招聘计划的拟定、应聘表格设计、合同拟定等。④情景展示,结合特定的职业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结合不同的角色扮演任务,进行合理的分工合作。⑤情景评价和总结,对于学生角色扮演的内容要进行评价,包括小组内部评价、小组间评价、教师评价等,较好地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厘清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仿真模拟阶段。这是让学生对管理学课堂上确定的模拟项目进行课后仿真练习,可以自己独自完成,也可以组建合作小组进行协同完成。

3.全真模拟阶段。可以充分利用多方资源,开展全真模拟训练,如利用学生会、社团、班级等管理资源进行全真模拟;通过企业观摩学习进行实战锻炼等。

(四)基于行动导向的管理学课程教学

在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要推行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行动为导向,突显学生专业技能、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创新精神的培育,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掌握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团队协同意识、创新意识和协调能力。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1.基于行动导向理念的实验导向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普遍规律的条件下,开展实验导向教学,其流程和步骤包括:实验计划拟定、实验动手操作、实验结果评价等。通过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的实验方式,感知和体会管理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教师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组织学生进行决策,并对决策结果进行检验和分析,找寻其中存在的偏差,并加以有效的改进,从而体悟管理学知识的精髓。

2.基于行动导向理念的问题导向教学。这是指围绕管理学相关的问题开展问题导向教学,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企业组织文化学习为例,可以就当前国际文化多元融合的态势进行讨论和分析,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思考、探究、辩论和交流,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表达自己在多元文化融合背景下的困惑,并提出在多元文化融合背景下企业开展组织文化建设和学习的具体实现路径。

(五)开发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

高职院校可以基于互联网技术开发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开通管理学课程学习的微信公众号,向学生推送管理学课程学习相关资料,开拓学生的管理学课程学习视野,开设管理学网络课程,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开放、自由地交流和互动,提升高职管理学课程学习的效率。

(六)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为了更好地提升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效果,还要注重实训基地的建设,要合理利用学校内部资源、企业资源、社会资源,为搭建管理学课程实训基地提供支撑和助力。企业要为学生提供管理学课程实践的机会和平台,管理咨询中心和管理协会要为学生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信息支撑,更好地发掘人才、锻炼人才。

(七)创新考核模式和体系

高职管理学教学要转变以成绩定优异的考核方式,要建立形成性评价体系,使之处于动态的、完善的状态之中,通过评价诊断—发现问题—修正问题—评价诊断的反复循环模式,较好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任务完成情况,引领学生不断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和提高。

总之,管理学课程是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高职学校必须全面分析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乃鸿.体验式教学模式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4):89.

[2]陈丽金,周斌.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应用管理学课程考评改革[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0(1):55-58.

[3]徐奎玲.高职管理学课程“两次飞跃”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8(1):47-49.

[4]罗湘.管理学课程应重视情境化教学[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3(4):128-129.

[5]罗明,谢丹芳.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及实效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5,36(5):157-158.

企业管理学专业范文篇7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管理人才培养教育改革

一、经济形态演变与管理学科发展的理论分析:历史的观点

管理学科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内在的互生规律与联系。管理学的发展,不仅与经济水平的提高有关,而且与经济形态的更替有关。从管理学发展的历史主线看,每一次新旧经济形态的更替,都能促进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并进而带动管理学科向前发展。但与此同时,新经济形态本身也往往对管理学提出特殊要求,成为引导管理学发展的另一动因。

迄今,人类社会已经历了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两个阶段,目前正处于向新经济过渡的时期(又称为后工业社会时期)。在农业经济社会,庄园经济对管理学发展的影响虽说是初期的但却具有重要意义。这时的管理主要是为庄园主服务的,是庄园主的“管家”。其管理的重心在于财产物质本身的保管,以及各种往来款项的收取等。由于经济活动比较简单,不涉及投资、融资等业务内容,因此对管理者的素质要求也不高,只要有些文化,会书写和做事精细即可。这时的管理只是雕虫小技而已,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管理。当然,管理科学也不会在这种经济环境下产生。

现代的管理科学是以产权管理和管理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充分发展之后的产物。资本主义经济大体上有两个发展阶段:产业革命之前以贸易经济为主的时期和产业革命后以工业经济为主的时期。在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财产物质及其交换只是一种形式,其根本的目的是要通过交换而实现增值和赚钱。因此,人们不仅关注财产本身,而且更加关注财产的归属关系,即财产交换所反映的产权关系或权益。权益思想的出现和其概念(资本)上的普及化对管理学科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使得管理工作由对财产本身的管理而转向对企业产权结构、管理组织形式的管理。自此,产权结构的调整、组织结构优化成为企业管理的中心之一。而同期发展起来的经济学,以及嗣后产生的制度经济学则为这种管理提供了理论和思想基础。

与产权管理相对应,侧重于生产过程的管理技术也在迅速发展。在资本主义初期的贸易经济阶段,管理技术是不重要的,也缺乏完整的方法体系。工业革命后,在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经济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纺织、冶金、煤炭等工业由于大量采用先进的机器设备而使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工业经济的发展也给管理学科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如何合理地组织生产过程;如何科学地使用各种设备;如何对费用和成本进行有效地控制等。面对这些新问题,靠传统的管理方法是无法完成管理工作的。现实的需要促进了管理科学的发展。于是,工程师与管理者联袂努力,共同创造了一系列旨在解决生产过程控制和成本控制的管理方法。如目前广为熟知的标准管理就是在这一时期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犹如一位美国管理学家所说:“管理科学的出现是企业工业化发展需要的一个回声”。

二、新经济的影响:对管理人才的要求与挑战

目前的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体系是在工业经济时代产生、发展起来的。当知识经济这种全新的经济形式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壮大时,其对管理学及管理者素质所带来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这意味着新经济对管理学科的教育和管理者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管理者应掌握最新的管理工具和技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的管理技术已非常丰富,已有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被应用于管理领域。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信息技术和工业科技向管理学方面的渗透。如ERP和电子商务就是这方面的典范。最近.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把管理者称为知识劳动者、新信息的创造者,另一美国知识经济学家把管理部门看作为二级信息部门或典型的准信息产业。这种对管理学的定位与理解,很有时代性、宏观性和理论深度.也更加突出了管理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二)管理者必须具有深厚的经济学基础。管理是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如果离开经济理论的支持,管理就会走入歧途。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掌握经济学尤其是新经济的一些理论,并以此为基础来研究和分析管理中所遇到的间题。如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成本结构与态性和工业经济时代的成本结构与态性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对知识型企业或高科技企业来说,其主要的成本是研制成本,而制造成本几乎为零。这种成本结构使得传统的成本理论和控制点与知识经济下的成本构成是不符合的,这要求我们需要寻找和确定新的成本控制点,并发展新的成本控制方法。

(三)管理者需要具备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新经济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企业的网络化和业务的国际化。尤其是我国加人WTO之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会进一步加快。因此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以便与世界各国的企业开展业务。最近,我国部分高校在涉外性专业中直接采用国外原版教材进行教学,就是应对这种挑战的具体举措。

(四)管理者要有深厚的人文社科素养。企业管理有信息管理、资金管理、物流管理等之分。但最根本的还是对人的管理而不是对物的管理。为了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管理者应该了解人情世故,要有一定的文化积淀,以便使管理措施人性化,从而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最近西方国家兴起的柔性管理.其实就是这种管理思想的体现。

三、管理学科教育的变革之途

(一)加强“双语”教育

在语言教育方面,目前有两个值得重新认识和反思的间题:一是重视英语教育,强调四、六级的过关率,而对汉语教育重视不够。尤其是一些大学的管理类专业至今没有开(大学语文)或(汉语写作)课程。现在看来,这种教育指导思想是有偏颇的,因为这会影响学生表达自我思想和与人沟通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程设置改革方面,管理类专业应该重视母语的继续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

二是在英语教育上,重视大学英语而对专业英语重视不够。主要表现是,与大学英语相比,专业英语的课时少,而且多是选修课。其实,就实用性来讲,专业英语更有用处,掌握专业英语非常必要。最近,国家教育部要求涉外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会计专业等)逐步实现全英语上课,直接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应该说是非常及时与有远见的举措。;(二)重点培养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

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是学生的基本素质,尤其对有些管理类专业如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必须具备的。目前的问题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对此间题尚无良策。现在很多学校侧重于到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但根据我们掌握的资料判断,效果并不理想。有调查资料显示,50%以上的学生认为到企业后无法实际介入企业的经济业务,专业上得不到锻炼。这种情况对会计专业学生可能更严重。对于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我们推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企业了解少,无经验,企业怕学生做错而添麻烦:二是有些资料和情况企业也不希望让包括学生在内的外界人士知道。针对这种情况如何培养学生的两种能力呢?我们认为应多管齐下,根据不同专业采用不同的方式,不能过于依靠企业。如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主要以案例教学为主,这是西方国家的商学院已经证明了的用于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对会计专业则尽量安排去会计事务所,然后辅以模拟实践练习;对市场营销专业,因其实习可以为企业带来某些利益,企业乐于接受,则最好安排到企业进行产品推销等。在后两种方式下,需要建立比较稳定的实习基地,以提高实习效果。

(三)突出专长,兼顾全能

全才与专才是一对矛盾。在学校教学课时既定情况下,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恰当地配置课时资源,是各校制定教学计划时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强调全才、通才培养,课程按照宽口径、淡化专业的精神设置,增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课时,压缩专业课的课时。通过近几年的实践,现在有必要对这种做法进行反思。因为有一个现象已经出现,而且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这就是专业之间界限模糊,学生专业不精,没有特长。该掌握的看家本领学而不精,其他相关知识似懂非懂。表面看来,好像学生的知识面广,适应性强,其实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公务员之家

我们认为,在目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必须学有所长,学有所专,“一手仙,吃遍天”的信条在当前社会仍然适用。基于这种理念,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该加大各专业课程的比重,尤其在必修课中要体现这种思想。至于全才的培养,我们主张应通过修读或副修第二专业来完成,当然在专业计划的任选课程中,也可以设置一些相关课程,以照顾全面发展的需要。

企业管理学专业范文篇8

关键词:工商管理;管理学;教学方式

一、管理学教学难点

1.理论性较强,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管理学在教学中理论性较强,学生在上课时难以集中注意力,过分强调理论知识,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导致出勤率低、课堂效率不高等问题。管理学形成正式的学科体系只有一百年左右的时间,但是学科理论发展迅速,到目前为止有将近几十种管理学相关理论,因此,学生在学习时要学量管理学相关理论知识,并且对比较经典的理论要熟练掌握。管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但是在课堂上学生难以有实践的机会,只能单纯接受理论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论的空洞,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兴趣。

2.学生难以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管理学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是学生学习管理学的基础。同时管理学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一门社会科学,需要在实践中锻炼管理能力,同时提高管理学的应用水平。但是传统的管理学课堂教学只是单纯的教授学生理论知识,没有机会和条件让学生进行管理学的实践。这就使得学生面对枯燥的理论内容缺乏兴趣,并且难以使学生真正掌握管理学的实质内容,也不能在实践中运用管理学。这是长期以来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难以解决,原因就在于课堂教学难以让学生有机会去实践所学的管理学知识,学校也没有条件来创造这样的机会。但是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转变,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实训课程加入到管理学课程当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性,但是这一方法在管理学教学当中的推广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严谨的教学案例较少。管理学由于其较强的实践性,课程教学中难以有机会让学生实践,因此案例教学是管理学通用的教学方式,但是现有的教学案例中新案例较少,教材上多附的案例都是沿用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老案例,无法让学生学习到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自己开发的案例,多存在理论上的缺陷,使得教学案例不严谨,学生在分析时经常出现漏洞。编写较为严谨、与时俱进的管理学案例是加强管理学教学实践性和有效性的重要途径,现阶段国内外新兴企业和新兴的管理方式发展迅速,尤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可编写的管理学案例非常丰富,结合现今各种管理现象和管理方式,编写适合教学的管理学案例,是提高管理学教学的重要途径。

4.国内教材缺乏更新,内容趋同。管理学教学当中所使用的教材基本为国内管理学学者周三多或者杨文士所编写的教材,教材内容经过多年的教学检验,基本上属于经典教材,教师在教学中也得心应手。但是多年来管理学在不断发展,管理理论和实践也在发生着变化,虽然这两种教材版本也在不断更新,但是仍然以原来版本为基础,只是在内容上稍作调整。处于惯性和对专家的认可,很少高校采用其他教材进行教学。近年来有高校开始采用美国学者罗宾斯的《管理学》教材来使用,国外教材案例丰富,思维方式独特,的确有助学管理学教学中的创新,但是国外管理理论与实践环境毕竟与国内不同,如何编写和采用新的适合国内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教材,是今后管理学教学当中的一个新问题。

二、管理学教学的创新点

1.甄选案例,增强案例教学。管理学由于其实践性较强,在教学当中由于条件的限制,很难让学生实践所教授的管理学相关理论,因此在教学中利用案例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实践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案例教学是当今工商管理硕士(MBA)教学当中采用的主要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管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但是在以往的教学当中由于管理案例的陈旧,很多的案例教学已经不能很好地起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而新的教学案例当中很少有编写的非常严谨和经典的。但是近年来由于新兴行业和新兴经济的发展,大量社会企业和组织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当今企业发展的典范,而相应的案例却没有编写,或者编写的案例不够经典而难以在教学中采用。因此甄选经典案例,增强案例教学是管理学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很好的方式。

2.理论讲解中穿插故事,提高学生兴趣。管理学在教学当中必须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管理学的用处,不仅在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等领域运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运用到管理学的相关知识,正所谓“生活处处有管理”,让学生认识到管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因此在管理学教学当中,除了运用案例教学外,可以在教学中穿插管理学相关的小故事,可以是生活、经济或者社会其他方面的,以此来让学生明白管理学是可以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学习管理学是有很强的实用性的。通过这些故事提高学生对管理学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管理学的兴趣,真正把管理学运用到实际当中。

3.嵌入体验式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管理学在社会应用方面非常广泛,尤其是在企业管理当中,管理学在实践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今企业管理方式呈综合性发展趋势,在实践中运用了各种培训内容来增强员工的管理能力。体验式培训是管理培训当中非常流行的方式,在当今企业管理培训中有着越来越强的作用。在高校管理学教学中,教学目的就是培养未来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管理人才。因此把当今企业培训所适用的体验式培训经过调整运用到管理学教学当中,是提高学生管理实践性的有效方式。在管理学教学中,抽取几个课时,运用体验式培训当中的团队管理培训内容,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课堂体验式教学,使学生能够切身体会管理当中所遇到的问题,将课堂学习的管理学理论在体验教学中得到深化。同时,高校管理学教学还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模式,其中部分课时由企业相关管理人员来教授,把企业当中很多实践性的内容带到教学课堂当中,运用体验式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学习管理实践当中的内容,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管理实践的水平。

4.改革教学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传统的管理学教学当中,课程最终的考核方式就是理论考试,并且题型单一。学生在考试中只是简单的背诵理论内容来应付考试,考试过后并不进行复习,使得知识掌握的不牢固,没有起到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目的。管理学依据其实践性,应该在考核中增强学生的实践性考核,达到理论与实践同时掌握的目的。结课考核可以采取案例分析的方式,既不让学生死学死记理论知识,同时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脑分析,在分析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整个学期的学习中应该穿插体验式教学考核内容,根据学生课上表现打分,将分数折合为一定百分比加入到总成绩当中,这样可以让学生注重平时课堂学习,而不是仅仅注重期末考试的成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管理学的实践作用越来越重要。工商管理类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将在今后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在校期间的学习对今后进入社会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管理学的教学应该能够让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一定的管理理论和技巧,为今后进入社会从事管理工作起到推动作用。因此,管理学的教学改革将对工商管理类今后的教学效果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者:曹鹏 田淑贞 杨帆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阮文彪,朱静,田涛,管理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高等农业教育,2009,12.

企业管理学专业范文篇9

考试时间、科目

5月23日上午8∶30~11∶30企业管理咨询实务

5月23日下午2∶00~5∶30企业管理咨询案例分析

考点原则上设在南京,具体考试地点见准考证。

二、报考条件

(一)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香港、澳门居民,遵纪守法,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申请参加管理咨询师考试:

1.取得经济学或管理学类专业大学专科学历,从事管理咨询及相关业务工作满6年。

2.取得经济学或管理学类专业大学本科学历,从事管理咨询及相关业务工作满4年。

3.取得经济学或管理学类专业硕士学位,从事管理咨询及相关业务工作满2年。

4.取得经济学或管理学类专业博士学位,从事管理咨询及相关业务工作满1年。

5.取得非经济学或管理学类专业上述学历或学位,其从事管理咨询及相关业务工作年限相应增加2年。

6.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取得经济师、会计师资格证书或经济类职(执)业资格证书,从事管理咨询及相关业务工作满1年。

(二)业务工作年限计算。报名条件中有关业务工作年限是指取得相关学历前后从事业务工作时间的总和。报考条件中涉及时间期限的,均计算到2009年底。

三、考试科目及管理模式

该考试共设《企业管理咨询实务》、《企业管理咨询案例分析》两个科目,参加考试的人员必须在一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全部科目的考试,方可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管理咨询师职业水平证书》。

《企业管理咨询实务》为客观题,全部在答题卡上作答。《企业管理咨询案例分析》为主观题,实行网络阅卷,在专用答题卡上作答。

考生应考时,可携带黑色或蓝色的钢笔、签字笔、2B铅笔、橡皮、无声无编辑储存功能的计算器。草稿纸在考试时由考点统一配发,考后收回。

考生“严禁携带资料及手机等通讯工具入座,违者按一般违纪违规行为处理。考试开始后,如使用手机(开机状态)的,按严重违纪违规行为处理。”

四、报名时间、地点及方法

(一)2008年度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师职业水平考试采取网上报名、网上支付的报名组织方式。

网上报名时间:2009年1月5日—2009年1月14日,

报名网址:

(二)凡报名参加此项考试的报考者,网上支付成功后,应按规定将有关材料送连云港市人事考试中心接受资格审查。

资格审查时间:2009年1月16—18日。

资格审查地点:连云港市朝阳东路22号,连云港市人事局201室,联系电话:85811913。

需送交的材料清单如下:

1.网上下载的考生报名表;

2、相应的学历证书及复印件;

3、本人身份证(或军官证)及复印件;

4、从事管理咨询工作相关的业务工作证明

5、2寸近期免冠相片一张;

考生应对照报考条件认真自查报考资格,如网上支付成功后,一旦在审查中被查出不具备报考条件而被取消报考资格者,所支付报考费用将不再退回。

(四)考生在现场资格审查的同时可订购考试用书。

(五)考生可以从2009年5月10日开始到连云港人才网站打印准考证。

企业管理学专业范文篇10

其一,学生在课堂上存在消极学习行为。超过90%的学生在问卷调查中表示没有出现缺勤或者迟到的行为,但是这种考量方式并不能直观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230份有效问卷显示,大约40%的学生在课堂上看手机或者无关的书籍等;大约50%的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记笔记的习惯;超过90%的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参与和老师、同学之间的互动。表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消极学习的态度和行为。其二,学生在课外学习中存在消极行为。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尽管学生表示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学习计划,但是并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以及进一步学习相关资料的习惯。这表明学生在课外也存在消极学习的态度和行为。其三,学生在学习中的满意度不高。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课堂教学、课堂讨论和课程考核方式三个方面满意度不高。

二、学生在管理学课程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不少高职院校采用普通本科院校的培养方式,没有明确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具体表现在:一方面,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了企业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没有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仅仅强调单一的专业技能。这样的教育模式使得很多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知识面狭窄,缺乏相关专业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二)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管理学是一门基础性的理论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应根据不同的专业属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高职院校由于忽略了专业属性而进行统一的课程设置,使得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三)教材选用和使用存在缺陷。教材中缺少相关的实践内容,不符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一些教材的相关内容和我国目前的国情也不吻合。教师教学方式单一,缺少师生间的互动,在教学中完全依赖教材,这样的授课方式使得学生脱离实际,不利于今后个人的发展。(四)课程实训教学存在不足。其一,校内的实训教学环节薄弱。一方面,有些学院对管理学课程的实训资金投入少;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了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无法提升其管理能力。其二,课程实训教学模式有待创新。在课程教学中,过于依赖课堂教学而忽视课后的实践操作,学生仅仅依靠教材获取知识,缺乏在实训实践中的感悟,对于管理原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缺乏足够的体会和认识。这些问题亟待在教学中解决。一些高职院校把实训教学变成了教授知识和举例的结合,学生缺乏实际的操作,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其三,教师自身实践经验不足。高职院校在该课程教学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相关专业的教师缺少企业管理的实际经验,对企业管理缺少切身体会和深入理解。其四,校企合作实际操作难度大。缺乏校企合作的具体事务,学生在企业中变成了企业的临时工人,实训岗位与本专业关系不密切甚至无关,学生无法在企业的实训中巩固专业知识、提升管理技能。

三、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重新定位课程功能。管理学课程的功能定位如下:第一,学生通过这门课能够较为清晰地了解管理类基本知识;第二,让学生知道掌握这门学科对其步入社会后的重要作用;第三,培养学生的职业敏感性;第四,让学生逐渐学会以专业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事情,能够敏锐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第五,使学生具有职业操守。(二)充实教学内容。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将最新理论教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加强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多用案例分析法,以便学生理解。同时,还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需求调整教学目标和授课深度。(三)改革教学方法。1.引入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第一,体验式教学法。教师要结合实例对书本知识进行深度剖析,引导学生对实例进行思考并寻找支持自己论点的依据,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意见。在此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认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及收集资料的能力。通过小组之间的辩论等,让学生对专业知识有更深的认识,同时,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也能活跃课堂气氛,增添学生的学习乐趣。第二,视频案例辅助法。视频文件能够搭载各种各样的信息,能大大丰富教学活动的内容,能够引领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加深学生对于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学生能够结合书本知识,对实际工作过程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第三,将慕课、翻转课堂引入教学。慕课、翻转课堂开启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合理利用慕课、翻转课堂,找到网络与课堂教学两者之间的平衡点,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提前进行思考,教师则负责在课堂上对专业知识进行深化、解答学生的疑问等。2.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促进实训基地建设,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一是企业资源。院校与企业之间开展合作。企业参与教学,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双方共同为学生的就业环境搭建一个适宜的平台。二是社会资源。高职院校应当及时了解管理咨询公司、职业资格鉴定中心、行业协会等方面的讯息,为学生提供最新的社会就业资源,并以此开展教学活动。三是内部资源。高职院校要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实训基地的建设;制定激励措施,发掘人才、锻炼人才。(四)改革考核模式。期末成绩不能作为考核学生优异与否的唯一指标,应当将考核纳入日常教学中。建立学习小组,选出组长。每周由教师布置任务,小组成员在业余时间查找相关资料,拿出解决方案。每组学生之间互相打分,然后教师为每个学生打分。教师布置讨论题,各小组进行准备并在课堂上进行论述,教师给予评分,计入期末考核分数。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同学都真正参与进来。

四、结语

管理学这门课程在网络和智能背景下发展很快,需要及时根据大数据分析用户群体的消费趋势。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帮助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吴真.基于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管理学》多元化教学模式探索[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6):70-72.

[2]刘丹.基于能力培养的《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方案设计[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11):245-246.

[3]陈又星.基于“2+5”模式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信息,2013(8):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