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知识范文10篇

时间:2023-11-23 17:45:16

美术教学知识

美术教学知识范文篇1

【关键词】高中美术;情景教学法;教学问题

一、高中美术教学的问题以及情景教学法应用作用

(一)高中美术教学问题

1.没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新课改背景下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求进一步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积极优化,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这对促进学生综合学习素养的提升能发挥积极作用。然而,部分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中没有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未能突出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这必然会影响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效果,不利于学生美术知识学习能力的提升。2.教学方法有待创新。教师在新的教育改革发展背景下,为能有效提升教学活动的质量,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创新,这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整体质量,为学生可持续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未能把握好新课改教学要求,课程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对美术知识学习的动力不充足,这就必然会影响学生在美术课堂中学习的效果,不利于学生综合学习素养的提升。3.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高。教师作为教学的重要主体,在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当中要充分注重美术教学活动的优化设计,运用科学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助于学生的未来学习和发展。而从实际课堂教学的现状中能发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自身教学能力不足,未能满足学生学习素养的培养需求,造成了美术课程教学活动开展的效率低下问题,这就必然会对学生学习的质量提升产生不利影响。

(二)美术教学中情景教学法的应用作用

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为能提升学生学习的质量,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要立足新角度进行课堂设计。情景教学法的应用对学生学习以及教学目标实现都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1.有效提升学生操作能力。情景教学法的应用和美术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对学生美术知识学习探究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意义,能为学生综合学习素养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高中阶段正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而美术课程的教学对学生审美素养以及鉴赏能力等素质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情景教学法的实际应用下,能促进学生综合性学习质量的提升,让学生更快地融入美术课堂,通过观看、倾听的方式学习到实践操作方式,提升学生综合学习素质,对学生学习发展起到积极作用。2.有效提升教学的质量水平。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时期,教师在美术课程教学活动开展中,为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应在实际课堂中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情景化教学方法的科学应用能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新的方式,帮助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中,进行深入思考以及学习美术知识,这对提升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有着积极意义。3.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在应用情景教学法的情况下,能有效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美术知识学习的能力素养。情景教学法是活跃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对学生加以启发,促进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动力提升,让学生在实际学习、思考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高中美术教学中情景教学法应用措施

在高中阶段的美术课堂应用情景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要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优化教学方案。

(一)明确情景教学的定位

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中为能促进学生在美术课堂中高效学习,要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从多角度出发,对教学方案进行积极优化,为学生持续学习、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积极优化设计教学方案,为提升学生综合学习素养起到促进作用。在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用情景教学法的时候,要注重明确定位,这有助于提升教学方法应用质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处于指导地位,学生间有着明显的差异性,所以教师要基于学生实际,优化教学方法,从整体上提升情景教学法应用质量,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围绕学生开展美术活动,这对提升美术教学的质量有着积极意义。

(二)多媒体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应在实际美术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激发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这对提升学生美术知识学习质量能起到促进作用。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现代化教学要求,将现代化技术融入美术课堂中,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中,思考并探讨美术知识,学生在形象化的画面以及视频的带动下,学习效率也能有效提升,这对学生持续学习和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景,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探究美术知识,能激发他们的创作动力,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学习的能力也能不断提升。例如,在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为提升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学习质量,教师应优化教学设计计,为学生讲述《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知识内容时,激发学生在美术课堂中学习的主动积极性,科学运用多媒体技术加,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通过纪录片讲述的方式,为学生系统性地呈现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历史,并将一些代表作品通过图片的方式进行直观呈现,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直观的认识,这对学生美术学习素养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多媒体情景的创设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能有效调动起来,这对实现高质量的教学目标有积极意义。

(三)案例情景提高学习素养

在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基于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目标优化美术课堂环境,这对提升学生美术知识学习的质量发挥积极作用,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此,教师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案例情景,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在参与中积极学习,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通过为学生口头讲解案例情景,引导学生对美术知识以及问题进行探讨,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在这一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动力,这对学生综合学习素养提升有积极意义。如,教师为学生呈现一些画作,并以此为案例,为学生口述画家在创作时的时代背景以及相关心境,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案例进行深入思考,如为学生呈现有关描绘大自然的画作,将一些名家在大自然中寻找灵感,写生的案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放松性的学习氛围中进行思考,这对提高学生美术知识学习的质量有积极作用。在案例情景的创设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力更足,对课程的投入度也比较高,这对实现高质量教学以及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有着促进作用。

(四)创设情景,提高学生实践力

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比较重要的,能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树立起学习信心,提高学生综合学习素质,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发挥主动积极作用,从而真正实现高效化教学目标。教师可在课堂中播放相关美术作品创作视频,并配上音乐,提高视频的吸引力,引导学生自行组成团队,选择视频中呈现的某一个作品,并尝试画下来或者模仿制作,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这一情景中感受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活跃的课堂中树立起学习自信心,这对提升美术教学质量能起到促进作用。如:在手工艺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中废旧材料的利用方法和步骤,与小组成员合作,根据视频步骤完成美术作品,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这对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能发挥促进作用。总之,在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水平,教师要充分重视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有效应用情景教学法,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持续学习、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只有有效开展这些基础教学环节,才能实现高质量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美术教学知识范文篇2

关键词:美术教学;高师美术;艺术体验;教学实践

美术只是美术教育中的基本内容,教育的目的是要将美术的知识和技能得以传承,实现“以美育人”的根本。而面临当今改革后的美术教育,其目的不仅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力、创造力、甚至是陶冶情操。更是注重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对视觉图像的阅读和理解,乃至对艺术的综合体验,最终能够应用这种非语言的——视觉表达方式。美术教师承担着美术学科的教学,曾有人用这样一个公式表明教师与教学质量的关系:【学生(1分)+教材(2分)+教法(3分)+环境(4分)】×教师=教学质量。当然这还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量化标准,但在这个公式中却将教师的作用提高到了影响教学效果的最高地位。如果教师起到了推动教学发展的作用,那么其他因素都有可能成倍的增加推动作用,相反可能会给教学造成巨大的损失,这就将教师置于一个最大的能动因素[1]。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中发现美术教师的培养一般是:第一,从美术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上看,包括美术专业性的知识、技能和教育方面的知识。第二,从培养美术教师的独特人格魅力上看,包括自身人格的完善和从态度、言谈、行为上吸引和影响学生。第三,从培养美术教师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上看,包含思想、品德的修养及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2]。

1高师美术教育中,融合实践教学体验,强调美术课程设计理念

在高师美术教育中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使学生具备美术知识和技能只是满足了作为美术教师最基本的学科知识,而更应该在对学生讲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融入体验过程,从而找到美术教学中对美术课程设计的合理方式。例如,学习美术的基本元素时(线、色、形、肌理、空间、明暗等),在实践教学的逐一体验后,学生就应该考虑如何融入适合儿童、青少年学习这一知识的因素。美国初等教育美术教师的培训中,就在高师美术教师的实践教学中,让学生亲自体验用胶水和蜡笔结合的方式表达形象的轮廓,以照片和颜料混合的方式描绘物体,运用软纸或吹塑纸绘制独立的线条并能制成浮雕画等[3]。

2高师美术教育中,结合实践教学体验过程,完成美术教学

2.1在进行理论和文化的学习方面结合实践教学体验

在学生进行美术理论和文化的学习中注重学生的感受,从自身实践体验的视角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从这一过程中记录自己学习的过程和感受,便于他们今后了解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美术文化知识的心理和可能遇到的问题。注重学生的思考,注重教学的维度和方法,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悟和体验式的理解。

2.2在美术教育课程的学习中认识到实践教学体验的重要性

在美术教育课程的学习中应更重视实践性,从了解儿童和青少年在美术学习中的发展状况、如何能激励学生进行创作、如何评价学生的作品、如何进行课程教学的设计、开发新颖的教学内容等问题出发研究美术体验活动,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美术教育方面的理论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

2.3高师美术教育中,使学生充分认清美术知识和技能与“以美育人”的关系

既然美术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对视觉图像的阅读和理解,乃至对艺术的综合体验,视觉表达等。那么,这样的培养目的就是通过美术的语言,也就是美术的基本知识来实现,离开了美术知识也就不是美术课堂的教学[4]。但是我们对美术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并不是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是要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知,从艺术体验的视觉表达中获得新的感受、完善其人格等,所以美术知识和技能只是一种载体。

2.3.1在实践教学中,使学生认清美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

在美术教学中以美术教科书和课程标准为主要的依据,美术教科书中的课程是围绕美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安排和设置的,是进行美术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在课程标准中也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给予一定的重视,在内容标准中都是围绕美术知识和技能设计的教学活动建议,在评价建议中也包含对美术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检测。从“学”的角度思考“教”的方式。

2.3.2在实践教学中,使学生认清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是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

在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教学的最终目标(总目标)包含着三个层次,也是总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见知识和技能只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达到的第一个目标,通过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从中掌握过程与方法,而最终达到“学生获得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深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因此,在高师美术教育的教学实践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对美术知识和技能,以及对教育理论和方法的掌握,更应该结合学生在将来实施美术教育的过程会遇到的问题入手。从自身对美术的体验和感悟中,从自身对艺术创造的思考和实践中,从自身对视觉语言的理解和传达中,发展美术教学。

作者:崔佳 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金忠明,著.教育十大基本问题[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78-180.

[2]尹少淳,编著.美术教育学新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62-366.

美术教学知识范文篇3

关键词:互联网;碎片化;美术通识教育

早在2015年总理就提出了“互联网+”的战略主张,要求社会各界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深入推进经济转型、科技创新和社会改革。在“互联网+”的时代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阅读方式、学习方式等发生了深刻变革,人们不得不面对学习内容碎片化、学习时间碎片化、注意力碎片化等现实问题,于是,碎片化学习成了人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方式。美术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的美术基本功、审美能力、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素养生成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当从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语境出发考察美术通识教育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及制约因素,探索推进美术通识教育改革、提高美术通识教育质量的实践路径。

一、信息碎片化:开展美术通识教育的时代语境

当前数字化阅读已经广泛普及,绝大多数成年国民都将手机阅读作为首选的阅读方式,并将大量时间消耗在微信、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手机APP之上,显然,移动互联网、手机APP等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时代境遇下人们多依赖QQ群、微信公众号、专业网站、学习平台等接受碎片化信息,随时随地获取知识信息,自由地分解和重构碎片化的信息和知识,因此“互联网+”的碎片化学习方式成为人们学习知识的新样式,人类进入全新的碎片化学习时代。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学习工具、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学习注意力、学习行为等都呈现出碎片化的发展趋势,这种碎片化学习深刻影响了美术通识教育的发展,不仅为美术通识教育带来了许多发展机遇,也为美术通识教育带来许多重大挑战。比如,在美术通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工具、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等更加丰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营造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利用微信、电子邮件、手机APP等开展教学互动,这些能够极大提高美术通识课程教学质量。再如,在美术通识课程学习中,学生可以利用微视频、微课、教学网站等开展自主学习,利用微信、QQ等与同学或老师开展学习交流,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开展美术通识课程学习,这些有利于提高美术通识课程的学习效果。我们应当从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语境考察美术通识教育问题,把握美术通识教育的现实处境和改革发展,应当树立短、平、快的碎片化学习理念,将学习内容、学习时间等分割成若干细小的碎片,然后利用零碎时间对这些知识碎片进行学习、拼接、加工、整合和重组,并在知识拼接和重构中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和认知框架。

二、信息碎片化对美术通识教育改革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优化美术通识课程的教学方式。受应试教育理念和专业教育思维的影响,传统美术通识教育效果并不理想,面临着教师不重视、学生没兴趣的现实困境。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美术通识教育的教育资源、教育载体、教学工具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为美术通识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发展机遇。比如:学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美术网站、网络课程等方便快捷地学习美术通识课程;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微视频等方式开展翻转课堂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美术通识课程学习环境。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开设针对性的美术通识课程,提高学生对美术通识课程的学习兴趣[1]。此外,受传统的“学习—考试—学位”教育观念影响,人们多将学习视为学生的“专利”,将社会学习、终身学习等看作可有可无的东西,这些直接影响了美术通识教育的社会化发展,导致社会美育发展非常落后。在信息碎片化的“互联网+”时代,学习资源变得越来越丰富,人们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获取各种美术通识教育内容,这些为社会美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比如,信息碎片化将美术知识体系分解成了零星碎片化的知识,但是这种分解并不是绝对的、孤立的,各个知识点之间往往有内在联系,能够按照一定的逻辑拼接和整合在一起,实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网的知识积累和体系建构。(二)有助于优化美术通识课程的教学效果。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学习活动变成了一种高度自主化的活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直接影响着碎片化学习效果。如果学生对美术通识教育缺乏兴趣,不愿学习各种美术知识及技能,那么再多的美术资源、再好的美术教学也无法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碎片化学习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碎片化学习能力,这些对于提高美术通识教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互联网+美育”的发展能够整合美术通识教育资源,以生活化、生动化、趣味化的方式展现美术通识教育内容,激发学生对美术通识教育的学习兴趣。最后,在“互联网+美育”的时代境遇下学习过程也呈现出碎片化的发展趋势,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学习,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打开智能终端进行学习,并在阅读和浏览中获取美术知识、提升美学素养,这些对于提高美术通识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具有重要作用[2]。(三)有助于优化美术通识教学的价值取向。在传统教育理念下,美术通识教育不过是培养学生的美术技能、审美能力的基础课程,人们往往忽视了美术通识教育内蕴的价值观念、审美取向、道德意识等,从而影响了美术通识教育的价值实现。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各种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学生每天都在各种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包围之中,不是受集体主义、公平正义、爱国奉献等先进价值观念所熏陶,就是受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价值观所感染。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将价值观教育渗透到美术通识教育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良好的艺术素养、崇高的道德修养。比如,应当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将道德观念教育引入美术通识教育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美丑观、是非观。

三、信息碎片化时代美术通识教育的改革路径

(一)优化美术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法。首先,转变美术通识教育理念。在信息碎片化时代,传统的“知识灌输+技能训练”的美术通识教育模式已不适应时展要求,并成为提高美术通识教育质量的重要桎梏,所以教育者应当树立碎片化教育理念,从碎片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出发建构美术通识教育体系,以更好地适应信息碎片化的发展需要。此外,还应当创新美术通识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智慧学习平台制定美术通识课程学习计划,学习美术通识课程知识。教育者应当充分考虑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方式等方面的新发展、新变化,充分利用碎片化学习开展美术通识教育。比如,应当充分利用微信平台、手机APP、专业网站等开展美术通识教育,引导学生在网络平台上整理学习资源,开展学习交流和学习互动,应当引导学生利用微信、电子邮件、微博、BBS等方式与他人交流美术通识课程的学习结果[3]。(二)提高教师的美术通识教育能力。首先,培养教师的碎片化学习能力。碎片化学习是“互联网+教育”时代教育者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提高美术通识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在信息碎片化的教育环境中,教师可以依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整合美术通识教育资源,营造美术通识教育环境,开展美术通识课堂教学,提高美术通识教育的有效性。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智慧学习技术优化自己的学习方式,开展美术专业知识学习、美术教学理论学习等,不断提升自己的美术通识教育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微信、BBS、手机APP等进行在线学习,与其他老师进行学习互动;可以利用知识档案袋进行个人知识管理,通过教学反思、教研活动等方式开展交流,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技能[4]。(三)建构美术通识课程的学习体系。在美术通识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正视碎片化学习的种种弊端,以碎片化学习、体系化总结的方式促进学生的知识体系建构,让学生在“点—线—面—网”的学习中建构美术知识体系。此外,加强美术通识课程学习共同体建设。在信息碎片化时代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紧密,学习交流、经验分享等成为美术通识课程学习的重要方式。在“互联网+美育”时代中美术通识教育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美术知识,开展美术讨论等,这些为美术通识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比如,人们可以在微信公众号、QQ群、美术网站上发表自己的美术观点,与他人就美术问题展开讨论等。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树立学习共同体理念,打造美术通识课学习共同体,引导学生在学习平台上开展学习交流、资源共享、经验分享等,以更好地提高美术通识课教学质量[5]。信息碎片化是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美术通识课程教学的时代场域。在美术通识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不仅要利用互联网平台、多媒体技术等训练学生的美术专业知识及技能,还应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审美能力、艺术修养等。

参考文献:

[1]周晔.对于高校美术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J].美术界,2015(10):66-67.

[2]王瑜.互联网背景下美术通识公共教育碎片化模式初探[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9):52-53.

[3]许身玉.新媒介情境下我国综合性大学美术通识课程的开发路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38-42.

[4]潘美秀.互联网背景下美术通识公共教育碎片化模式初探[J].艺术科技,2016(11):405.

美术教学知识范文篇4

关键词:美术理论课程;绘画专业实践;应用性

美术理论课程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美术学习能力、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美术理论课程主要是指美术专业或者绘画专业教学中与技法教学课程相区别的一种课程,这种课程主要包括各类基础理论课程,例如,与绘画专业有关的中外美术史、美学基础、艺术概论等课程,与设计专业相关的现代设计史、工艺美术史、设计美学等课程。在学校绘画专业或者美术专业教学中,开设这些和专业有着密切关系的美术理论课程很有必要,这也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键方式。

一、学习美术理论课程的价值

一方面,学生有效学习美术理论课程,可以增强自身的理论素养,使自身拥有更加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也可以更好地获得知识,有利于自身从宏观角度思考和观察相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加强美术理论课程学习和训练,可以拓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推动学生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得到提高。并且,学生在学习美术理论课程的过程中,也可以获得直接的启发和艺术实践指导[1]。因此,除了专业美术院校十分注重美术理论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以外,一些综合性大学的美术专业也十分注重美术理论课程的设置与安排工作,其目的是提升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在设置和安排美术理论课程的过程中,不管是将美术理论课程当作专业课程,还是将其作为基础理论公共课,专业美术院校都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教学体系。许多综合类大学美术专业对美术理论课程的设置也越来越重视,积极转变原来单一、片面地设置美术理论课程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改变了学校专业理论教师不足的状况。很多高校在之前的绘画专业教学中,只是象征性地设置中外美术史课程,相关设计专业也只是开设了中外工艺美术史等比较有限的几门课程。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比较重视技法教学,未能明确理论教学的重要性,所以理论课程的设置方式比较单一。这造成许多美术专业的毕业生只是掌握了基本的绘画技巧,缺少理论知识,头脑空洞,未能深刻理解艺术。与此同时,一些学生的专业素养较低,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进而导致相关高校的艺术人才培养目标无法实现,并呈现出高校美术教育和职业技术院校美术教育无明显区别的情况,不利于提高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整体效果。因此,要想真正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增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学校就需要从多方面落实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工作[2],凸显绘画专业实践中美术理论课程的应用性,进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美术理论课程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

二、美术理论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目前在绘画专业美术理论课程教学中,一些教师对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工作不够重视,忽略了对美术理论课程的系统设置和安排,未能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未能有效增强美术理论课程在绘画专业实践中的应用性,未能体现出美术理论课程教学的真正价值。一些学校了解到美术理论课程在绘画专业实践中的价值,盲目开设美术理论课程,设置了过多的理论课程,未能系统地进行理论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学时安排等略显随意,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和专业教学计划未能实现互相辅助配合。例如,在绘画专业教学中,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西方艺术理论等课程是需要学生学习的基础理论课程,同时,工艺美术史、设计史也是比较重要的必修理论课程。在这些课程的安排方面,部分学校的课时量较大,课时数量和教学时间的安排较为混乱,未能适当地增多或者删减一些必要的理论课程或者非必要的理论课程,从而造成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一些学校对美术理论课程在绘画专业实践中的价值了解不足,未能很好地安排美术理论课程的教学,忽略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未能将美术理论课程有效运用到绘画专业的技能教学、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之中[3]。这不利于提升美术理论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甚至还会降低绘画专业的教学效果。在美术理论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未能系统讲解与分析理论课程教学知识的情况,部分教师只是灌输式地向学生讲解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未能系统地讲解与分析相关知识,进而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够细致,很难理解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未能运用开放式教学方法,也没有在绘画专业教学中合理应用美术理论课程知识以及向学生讲解美术理论课程内容,导致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了解不足,只能掌握与绘画专业有关的技术技能,最终造成学生的综合学习效果不理想。

三、美术理论课程在绘画专业实践中的应用性体现方向

(一)优化共性阶段的教学方式

在绘画专业教学中,为了体现美术理论课程在专业实践中的应用性,学校和教师应该做好美术理论课程在绘画专业实践中的共性阶段教学工作。绘画专业大学一年级教学属于夯实基础期,也是所有绘画专业学生需要经历的共性阶段。为了提高美术理论课程在专业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从两点出发。其一,教师可以采用示范与启发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对绘画专业技术、技法以及美术理论课程知识的学习能力。在相关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给出相应的指导,呈现出因材施教的特点。不同学生的基础不同,而且吸收知识以及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创新实践的能力也不同,所以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差异性,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4],充分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提高学生在绘画专业实践中学习技术技能以及美术理论课程知识的能力。在对课堂示范教学方法的应用中,教师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内容,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习,通过示范教学方法,持续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其二,教师需要对原有的课程设置进行优化。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包含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良好的课程结构不仅体现在开设的课程上,还体现在课程开设以后教学顺序的合理性上。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课程结构的改革,衔接各种绘画相关课程,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课程安排学习更多与绘画专业有关的知识以及技能。良好的课程内容主要是指相关课程内容的安排与学生认知学习的规律相符合,通过良好的课程内容可以将学科的主要知识反映出来。教师应该有效设计绘画专业教学中相关技术技能和美术理论课程知识方面的课程内容,持续开展学生共性阶段的教学工作。

(二)完善个性阶段的教学方式

个性阶段是学生共性阶段之后的比较高级的一个阶段。绘画专业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需要有效结合前一阶段的学习,将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在创作中凸显出来,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创新的一种体现。现如今,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将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出来,进而培育出更多具备扎实理论和较强创造能力的专业人才。学生在提高绘画作品创新能力的过程中,需要依靠自己丰富的基础知识,敢于突破惯性思维,积极跳出原有纯理论的束缚,有效取舍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创新性的作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明确学生在绘画专业教学以及创作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突破性思维的培养,并在深入开展绘画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绘画表达语言,让学生更好地运用美术理论课程知识和相关技能进行创作与创新[5]。

四、美术理论课程在绘画专业实践中的应用性体现策略

(一)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提升自身理论修养的基础上,尝试开展美术实践活动。同时,有美术创作功底的教师,可以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出来,将相关技法知识贯穿于美术理论课程教学。非专业理论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充分了解和学习美术实践知识,也可以通过课堂内外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等形式,提高教学效果。非专业理论教师可以经常深入专业教室,掌握技法课程的教学情况,也可以参与美术实践,从而真正感受理论知识教学与美术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的过程。在掌握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以后再将其应用到教学当中,进而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发展学生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为了更好地在绘画专业实践过程中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教师可以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比如,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笔记,以手绘的形式先对自己学过的美术理论知识进行简单记录,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作业,最后让学生在课堂外对相关知识进行完善和补充。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学生可以有效写成日记式的理论知识手绘本,提高学习效果。而且,学生在绘画专业的具体实践中,也可以及时通过日记本收集美术理论知识,提高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创作效果。

(二)系统地讲解与分析相关知识

在绘画专业教学中,为了合理地开展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工作,教师需要有效结合美术理论课程知识,将美术理论课程相关知识贯穿到绘画专业教学以及实践的全过程。一方面,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比较分析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以及不同艺术家的美术作品的不同,进而使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艺术发展的多元性以及规律性。在学生进行过比较分析以后,教师可以为学生系统讲解与分析具体知识,提升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当前中外美术教学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是缺少对中西美术进行比较的内容,所以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在绘画专业教学中开展比较教学[6]。在向学生讲解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可以采用比较的方式开展教学,合理运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中西美术理论课程知识,向学生系统讲解与分析中外美术的理论课程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使用开放式教学方法

在开展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工作时,学校和教师需要注重美术理论课程教学,挖掘该课程教学价值,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培育学生在绘画专业实践中的学习能力。在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背景下,美术理论课程教学有了更丰富的展示资源,教师也会为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提升教学效果。为了将美术理论课程在绘画专业实践中的应用性体现出来,教师可以通过开放式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收集美术理论课程知识和相关资源,也可以引导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并增加一些讨论教学环节,组织开展多样化的美术活动,进而使学生通过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环境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创作。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重点挖掘本地艺术文化资源,有条件的话可以带领学生到学校所在地的博物馆进行学习和参观,为学生提供具备现场感和实物感的体验,以此帮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更好地了解美术理论课程知识。综上所述,美术理论课程在绘画专业实践中的应用性体现,需要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形式,更好地凸显美术理论课程在专业实践中的应用性价值和特点。在美术学科教学中,绘画是最具实践性的专业,美术理论课程教师需要明确艺术理论和创作实践之间的关系,结合因材施教原则,在注重学生绘画操作实践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对美术理论课程知识的消化吸收和灵活运用,提升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包双梅.崇德精艺争创一流:砥砺奋进中的美术学院[J].艺术教育,2021(7):279-282.

[2]王冯.对高校美术绘画教学方式创新的分析[J].美与时代(中),2021(9):90-91.

[3]尚辉.青春的呼吸:全国大学生美术作品展对当代美术教育的揭示[J].美术,2018(1):19-21.

[4]张征宇.找准定位,明确目标:美术院校美术学(艺术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J].当代美术家,2018(2):68-71.

[5]张征宇.美术院校美术学(艺术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2014(21):148-149.

美术教学知识范文篇5

关键词:美育;小学美术教师;基本素养

美术教育家刘海粟说过,在普及美育的过程中,美术工作者肩负着巨大的历史使命。随着《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文件的,山东省也就如何加强和改进各学段学校美育工作进行了部署,对美育课程、教学改革、美育师资配备等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按照新时代美育工作要求开展小学美术教学,发挥美育培根铸魂的作用,对小学美术教师的基本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新时代美育对小学美术教师提出的新挑战

1.转变教学观念,科学设计课程目标《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在课程目标设计上,义务教育阶段注重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艺术特长。儿童绘画是儿童表达对社会、自然的认识和情感以及与他人互动的常用方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不能以教会学生画一幅画为目标,而应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完成全面成长。这就要求教师对所授课程的属性和内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2.增强教学本领,丰富美术课程内涵小学美术课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绘画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通过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使学生具备艺术专项特长[1]。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绘画、手工、设计、构成等专业技巧和知识等“硬技能”,而且要具备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广阔视野、多学科的综合知识、严谨治学的态度、审美感知能力、终身学习观念、沟通交际能力、创新协作精神等“软实力”。

二、当前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美育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单一,部分教师过于依赖经验开展教学在有效的美术课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美术技能,而且会通过美术学习学会关注其他事物,从生活中感知美、发现美、创造美。小学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多依据义务教育美术新课标,其对小学美术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活动原则都有明确规定,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课程资源的开发上又给了教师较大的自主性。但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对美术课程缺乏自主设计与拓展,更多依靠自己的教学经验开展教学。部分教师把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作为范本,课堂上存在“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画,学生跟着教师画”的现象。部分教师对于美术课的基本理念、课堂教学目标把握不明确,学生通过这种模仿和“填鸭式”教学难以提升感知能力,美育效果并不明显。2.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不足,专业知识结构更新缓慢渗透美育的美术教学更注重通过不同领域课程的教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美术教学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层面教学拓展至美术文化教学层面。“造型·表现”领域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造型能力的同时,能够引导学生通过绘画自由表现情感和对事物的认知;“设计·应用”领域要求教师既能熟练掌握设计、工艺类知识和技能,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意,创新物品的功能与外观,还要引导学生通过此类课程关注生活与文化;“欣赏·评述”领域要求教师不仅要熟知中外美术作品、民间美术、建筑、雕塑甚至电脑美术等知识,而且要注重对学生视觉识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综合·探索”领域对教师的综合性学科知识与学科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部分教师在一些方面距离以上要求存在差距,自身的综合知识、跨学科整合能力不足,又因种种原因参与培训较少,导致知识结构更新缓慢,这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3.示范、动手环节展示不够,课堂吸引力不足让学生在实际动手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创造过程,也是美育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动手操作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如,用画、撕、剪、粘等方式组合与装饰,用折、叠、编、卷曲、插接、描绘等进行简单的工艺制作,等等。对于小学生来说,详尽的语言描述往往不如实际动手操作更有吸引力。但部分教师在教学时没有设置示范环节,只是简单地展示图片、视频进行讲解,之后直接让学生动手创作。这导致部分学生难以将看到的视觉图像与实际作品相结合,出现了直接照抄或模仿,甚至无从下手的现象。当然,这里的示范或者动手操作并不是说让教师直接创作出完整作品,而是教师通过对某些关键环节的操作展示,能够让学生转换符号与形象,进而开始独立创作[2]。

三、新时代美育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师的基本素养

《教育大辞典》对教师的素养是这样界定的:有良好的个人品德;有职业道德;有比较广博的知识,精通所教学科知识;有教育理论素养;有语言素养;有能力;身体健康。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本着重点、全面的原则,结合相关要求,文章从综合学科知识素养、专业知识及技能素养、教师教育能力素养三个方面阐述小学美术教师的基本素养。1.提高综合学科知识素养,在教育理念中渗透美从广义上说,美术并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而是包含了众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学科。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具备融合其他学科知识用于美术教学的能力,增强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综合性、趣味性,体现“以美育人”。第一,教育学知识。教育学是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其研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及存在的问题,揭示了一定的教育规律。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教师可掌握基本的教育理念,并开展有目的的课程教学,达到教育目的,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课程质量。教育学知识具体包括:教育的本质、目的与基本规律;教学的基本原理;教育教学的基本策略与方法;等等。此外,美术教师还要掌握美术教育学知识。美术教育有着自身的独特性,美术教育学是在普通教育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体研究美术教育的特点、美术教学课程及内容、美术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美术教师以及学生评价管理等问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美育与美术教育的关系。第二,心理学知识。学习心理学知识可以帮助美术教师了解如何调动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画面内容、艺术创作及行为习惯分析其内心想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心理学知识具体包括教育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艺术心理学等。艺术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判断学生的创作思路、内容及心理活动,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完成作品。第三,综合学科知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美术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术教师不仅需要为学生传授学科知识,而且需要引导学生掌握美术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这就需要教师掌握相应的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生活知识(如时事经济、科技发展、传统民俗等)。另外,从实际的教学情况看,小学美术课程中的“综合·探索”领域将美术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输出,教师需要综合性地分析和探讨不同学科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2.深耕专业知识与技能素养,在美术实践中感知美专业知识与技能素养一方面体现为专业理论。小学美术课程具备人文性质,是学校开展美育的重要途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涵盖了美术学科的所有专业知识,通过丰富的内容,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才能有效开展新时代背景下的美术教学。专业理论知识具体包括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艺术设计基础理论、中外美术经典作品、三大构成、构图、色彩、透视、雕塑、陶艺、摄影、电脑美术等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与技能素养另一方面体现为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是美术教师重要的基本功,尤其在教师示范环节,出色的专业示范会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美术的魅力,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涉及手工、绘画、剪纸、造型等内容,具体包括:能熟练运用水粉、水彩、油画棒等材料作画;能熟练运用平面、立体等艺术设计知识进行创意表现;能熟练运用撕、剪、拼、贴、编、捏等方法进行创作展示;能熟练掌握民间美术、剪纸、陶艺、摄影、版画等艺术形式中一门或多门专项技能;能运用常用设计软件完成基础图像处理;等等。3.提升教师教育能力素养,在情境教学中创造美第一,课前准备要详尽。教学计划的制订要结合学生特点、课程内容,将课程的重点、难点较好地融入教学活动。同时,教师需要根据课程主题选择适当的教学活动,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经验认知的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创设表演情境、以音乐或儿歌导入等,或者利用实物(画册、陶瓷、民间美术等)进课堂、将课堂挪到户外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二,课程氛围要融洽。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要从教导者转化为引导者,以学生为主体,创设融洽的课堂氛围,通过讨论、创设情境、翻转课堂等形式活跃气氛,多为学生提供表达、表现的机会。尤其在作品欣赏、评述环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改变思维,让学生在自由、平等、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与教师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从共情中感知美、创造美。第三,课后评价要灵活。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在评价时要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态度、能力、情感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对学生作品的评价要多参考创作构思和技能表现,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关注,体会到由进步带来的成就感和愉悦感。第四,课外活动组织要形式多样。开展小学美术课外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丰富其美术知识,提高其美术技能,对美术教师的专业指导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活动形式要多样,教师可以课后组织社团、兴趣小组等,也可以户外写生、探索自然等形式集中组织。美术教师需要至少熟练掌握美术学科涵盖的多个门类(如国画、篆刻、陶艺、剪纸、电脑美术等)中的一项特长和技能。只有对自己指导的活动领域有充分、足够的了解,教师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

结语

在美育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师应该通过不断学习完善知识结构,提升专业技能,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深入理解美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自身的努力为美育作出贡献。这也是教师职业生涯的崇高目标和追求。

参考文献:

[1]朱靓.浅谈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学[J].学周刊,2016(22):179-180.

美术教学知识范文篇6

【关键词】中学;职业能力;美术教师;舞蹈;对策

美术教学对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中学美术教学发展对于学生的学习需求来说,相对薄弱,需加强美术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升教学效果。事实上,美术教师职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知识传授、课堂组织、教学优化、语言表达、心理疏导等各种能力的系统整合。所以,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就要在不断的美术教学实践中加强对自身综合职业能力的积累和拓展,具备全面的业务能力来服务教学。以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针对中学美术教师的职业特点,提出几点建议:

一、与时俱进,不断学习

社会在不断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学生对美术知识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在与时俱进的发展中不断充实自己。然而目前,部分中学美术教师局限于教科书的教学框架和传统的教学理念,止步于自己取得的教学成果,封闭思想,在教学中懒于改变,与教学实际联系越来越少。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无法达成教学目标,还会影响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对学生的成长更会造成不利的影响。美术课程作为一门提升学生审美力和想象力的科目,更应重视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因此,中学美术教师应该紧随时展的脚步,不断补充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提升自身职业能力,才能把更适应时展的教学理念应用于教学实践活动中,拓宽学生的美术视野,进一步改善、提升教学效果。

二、热爱美术教育事业,全身心投入其中

美术教育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包含了多种能力和知识。美术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能够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能提升学生的观察力和兴趣。然而,个别中学美术教师对美术教育的认知,还停留在把教学作为一种任务,单纯地为了工作而工作,缺乏感情的投入,这样对于美术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乃至美术教育的发展都是极大的桎梏。兴趣是能力提升的最佳催化剂。首先,美术教师应热爱本职工作,才能全身心投入其中,不断钻研、潜心研究,努力提升自身职业能力。其次,教师应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追求,最大限度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工作中巩固知识、积累经验,不断提升职业能力。此外,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应不断总结、回顾在教育工作中的诸多事项,时刻反省,在规避缺点、发扬优势的基础上实现逐步提升。

三、教中学、学中教,不断完善教学方法

作为中学美术教师,首先,应该走到学生中去建立良好的关系,注重言教与身教,做好表率作用。要主动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感受、掌握美术的新方法、新技巧。同时,在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将美术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美术教师也应不断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加以积累,及时提升自身的教学职业能力。其次,情感上的共鸣对教学的影响不可忽视。轻松、活泼的教学环境,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意参加、配合,在这种生动的教学氛围中,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此外,美术教师应该更具有人情味,只有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才能使师生心灵相通,使学生亲近老师,这也是中学美术教师职业能力塑造的重要部分。

四、加强交流,改变传统创新课堂

教师间的探讨教学,对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升具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然而部分中学美术教师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教研、探讨活动的重要性,有的教师不愿意参加交流活动,有的教师即使参加也没有重视并充分利用,浪费了借鉴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职业能力的机会。因此,教师之间应当加强沟通,以他人为镜,取长补短,吸取别人的优点和优秀的教学方法,形成相互帮持、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例如,多参加一些教研、探讨活动或美术展览活动,在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中增加自身专业知识积淀,学习其他同仁更加先进、更具新意的教学手段,促进职业能力的提升。

总而言之,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对艺术教育的关注度逐步提升。为了适应社会对美术教育日益增长的要求,中学美术教师的职业能力也应持续提高。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中学美术教师应不断摸索、创新,加强自身职业能力塑造,以培养艺术能力与综合素质共同发展的优秀中学生为己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唐艳华.桂林市高中美术教师专业技能培训模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

美术教学知识范文篇7

关键词:美术教学;有效性;对策;重要性;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美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美术教育也随之受到重视。美术这一学科,除了自身的价值外,还有一系列的附带作用,学校开展美术教育是必然的趋势。美术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欣赏力和创作力,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美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辅助教育课程,对于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发展益处良多,美术教育的价值必将在学生未来的发展中得到完美的呈现。

一、美术教学的重要性

美术教育的教育性质虽然比较隐蔽,但其带来的教育价值不容小觑。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感知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平心静气的学习心态,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一,美术教育的开展,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动用脑力想象、构图,然后再动手将抽象转化为具体。所以,美术教育能拓展学生的智力,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都有一定的作用。其二,美术是历史悠久的人类文明,远古时期就有壁画等美术文明出现。据文献记载,中华民族历代都有代表其时代文化思潮的美术作品,这些美术作品清晰地记录了人类文化发展变迁的历程。美术能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指引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

二、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

一直以来,初中学生对于美术这一学科并不重视,再加上学校对于美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重视,导致美术教育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其一,目前,我国初中生学习的重点是中考必考科目,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目标与价值没有太多的了解。虽然部分同学认识到美术教育能够培养自身的审美能力,但潜意识里仍将美术归为副科,因此并不上心。其二,初中生对于美术学习的认识,只停留在课本表面,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实用性。因此,美术学习与美术应用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学生要么不学习美术,要么做不到学以致用。其三,美术教师多毕业于美术专业院校,他们所教授的美术知识内容过于专业,无法跟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实际需求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缺乏与现实生活的实际联系,导致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学习难以入手,甚至失去学习兴趣。其四,我国的美术教育多采用传授式教学模式,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机械地听,师生之间缺少交流,这抹杀了学生的创意和灵感,使美术课堂失去了生机与活力。美术不同于其他学科,单调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学到片面的知识,无法让学生动手练习,无法让学生学会灵活应用。

三、提高初中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树立对美术学科的正确认识。学校与美术教师要意识到美术教学的重要性,并给予充分的重视,学校要适当加大美术教学的师资投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对待美术学习的观念。同时,美术学科应该列入考试抽查的范围,让学生能够意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性,树立起学好美术的使命感。如此,学生才能端正美术课程的学习态度。(2)加强美术教育与实际的联系。美术教育要建立起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同时,教师要避免采取枯燥烦琐、公式化的授课方式。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应该先进行示范,指点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掌握重要的知识点,然后引导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并且在练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及时点评,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肯定或纠正。(3)制定针对性的美术教育教程。在实际教学中,美术教师要把好教材关,根据学生的美术认知能力对教材内容进行综合筛选,否则,高难度内容会让学生对美术失去学习兴趣,低难度内容又难以让学生全面掌握美术知识与技巧。另外,教学内容应该既源于课本,又脱离课本,走向现实,让美术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如此才能让学生熟练掌握美术知识,做到学以致用。(4)构建特色课堂。教师不能把填鸭式教学模式应用到美术教学中。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大学生动手操作的比重,并且通过多媒体等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把课本平面的知识变得立体起来,让每个学生都能深刻理解课程的内涵。美术教育讲究主观的情感培养,教师应该运用教材上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与创新,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把美术知识与技巧转化成自身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死板、随意地完成课堂作业。

四、结束语

在当代教育领域中,十分讲究有效性教学。要想保障初中美术教学的有效性,就要重视美术教学,转变美术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以及专业素养,构建充满特色的美术课堂,从而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确保美术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效率。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巩固其美术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初中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黄为.提高初中美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02).

[2]刘斌.初中美术有效性教学的途径及方法[J].现代教育科学,2013(05).

[3]燕小兵.论初中美术课堂的优化教学[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美术教学知识范文篇8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开展应用到中职美术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美术教学的效率,促进了学生的良好发展。其中,游戏教学法深受广大师生的喜欢。游戏教学法主要以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美术学习中,从而保证美术教学的效果。在中职美术教学实践中应用游戏教学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热情,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升,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中职美术教学游戏教学法应用到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游戏能够吸引人的主要原因在于游戏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所以,在使用游戏教学法开展中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保持游戏教学的趣味性,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学习的热情得到有效激发,学习的效率大大提升。由于中职学生学习习惯不够好,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够浓厚,学习的态度不够端正,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降低。因此,中职美术教师应该注重利用趣味性的游戏教学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美术学习中,很好地保证美术学习的效率。

(二)目的性原则

在美术教学中应用游戏教学法,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保证教学的效果。所以,美术教师在应用游戏教学法开展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目的性的原则,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的目标。教师应该注重结合教学的实际内容,巧用游戏教学法,帮助学生巩固美术知识,引导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新知识,从而实现提升学生美术能力,推动中职美术教学发展的目的。

三、游戏教学法在中职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巧用游戏教学法优化教学内容

在中职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巧用游戏教学法,优化美术教学的内容。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方式来实现提高美术教学有效性的目标。在开展美术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应该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具体的游戏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一些人物漫画的表现形式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表演游戏,让学生在表演游戏中对于美术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使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利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许多中职学生学习美术并不是因为喜欢,更多的是为了能够有更好的升学的机会。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美术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游戏教学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美术学习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游戏教学法培养学生想象力

采用游戏教学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寓教于乐,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所以,美术教师应该科学利用游戏开展教学,在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学习剪纸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时间,组织学生做出手影游戏,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利用游戏教学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在中职美术教学过程中应用游戏教学法,教师应该注重利用游戏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集体参与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相互配合,这样可以更加有效地完成美术任务。例如,在学习《色彩搭配》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找朋友”的游戏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集体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充分保证美术教学的有效性。在集体游戏模式下,学生学习的热情会得到很好的保证,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会得到迅速提升。

(五)巧用游戏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使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保证教学的效率。所以,这就需要美术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游戏教学法的优势,巧用游戏教学法来提升美术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积极参与到游戏中,学生学习的效率也就会大大提升。例如,在讲解卡通人物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示一些经典动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率。学生积极参与到美术学习中,可以创设活跃的课堂氛围,对于提升美术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游戏教学法提升美术教学效率的作用,为提升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美术教学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中职学校应该注重美术教学的重要作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美术学习条件,使学生能够更加高效率地开展美术学习。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游戏教学法在美术教学中的积极作用,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使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很好的提升。保证美术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孙颖 索赫 单位:辽源市工商学校 中共辽源市委讲师团

参考文献:

美术教学知识范文篇9

一、个性化美术教学影响因素

中学生的美术基础较为薄弱,美术教学要从基础开始,且学生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接受能力较差。在学习时间方面,中学生更多地把学习时间放在文化课程的学习上,很少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学习和练习,甚至占用学术教学时间,这使得学生的学术学习时间更短,这也是影响个性化美术教学质量的因素之一。在教学任务上,中学美术教学涉及赏析、分类知识、写生、临摹、构图、雕塑等,考虑到学生的资质、学习时间、基础水平,其教学任务偏重。

二、中学美术的个性化教学模式设计

(一)巩固学生的基础理论

写生、临摹均是学生美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全部,美术学习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既包括技巧、技术方面的学习,也包括理论方面的全面,两者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美术学习的由表及里,实现学生美术综合素养的提升。理论学习是基础,是美术学习的准备阶段,只有经历过完善的理论学习,学生才有可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才会有创造美的动力,才有形成美术学习的动力源,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美术教学的成效。对比,可开设一些介绍美术知识的讲座或讨论课,如“基础图案的识记与应用”“中国美术发展史”“欧洲美术风格”“美术鉴赏”,加强学生对美术的了解,让学生对理论层面对美术的形成、发展、鉴赏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帮助学生确定自身美术学习的方向、重点,并为美术评论、美术鉴赏、临摹做好准备。

(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千篇一律,无法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丧失美术学习的兴趣,通过美术教学提升学生美术素养也就无从谈起。对此,我们可专门开辟一定的课堂时间开展教学活动,以便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归纳,方便自己的理解和记忆。比如,美术的即时创作,雕塑的改编,小组之间的辩论比赛,并要求学生尽量把学过的知识或技术应用其中。在美术教学中,老师应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类美术比赛或活动,如校园文化走廊的设计、校园绘画比赛、周末美术沙龙等,让学生感受到美术的魅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并让其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和他人值得借鉴的地方,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自身的美术水平,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以弥补美术教学的不足之处。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的理论知识、技能得到锻炼,不仅有利于学生美术水平的提升,还能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对其今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我们应重视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认可和快乐。此外,也应开辟一些时间和空间,尤其是课外实践活动结束后,让参赛学生介绍自己的体验和收获,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彼此借鉴。

(三)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一个人即使有一定的美术知识,但其到美术素养的转变还是需要加以引导和培养。具体方法如下:(1)以课堂教学为核心进行美术素养的培养,加强对美术知识的教育,有意识地锻炼美术素养和美术素养,保证学生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有足备完善的美学理论、审美知识和审美实践能力。(2)加强美术教学课程的设计,教会学生能正确欣赏美术作品,准确把握艺术的表现规律和形式,找到获取审美体验与感受的突破口和途径。(3)引导学生用的美眼光、美的规律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继而不断地地提高美术素养。非艺术的学习中强化对学生美的感悟力、想象力的培养,找到真与美相互促进和发展的可能。(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引导学生储备更多的审美意象,这些审美意象大多是由美的信息和经验组成的。对于审美情感,柔和、平静、优美、安详的审美情感可以通过欣赏白云、潮畔、清风、明月、花卉等物象表象进行培养;雄奇、险峻、开阔、壮美的审美情感可以通观察过长河、险峰、大漠、苍松等物象表象进行培养。需要看过很多的紫藤蓝才能知道那一株的紫藤蓝是最美的,需要看到过多的植物才能知道什么植物比紫藤蓝美,什么植物比紫藤蓝丑,需要对大自然有足够的认识才能说出大自然的美和丑。

三、结语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学习主体,我们的美术教学应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实施个性化教学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确保学生美术知识、技能、素养的提升。此外,还应深刻认识到中学生的特点以及中学教学的现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个性化教学的顺利实施。

作者:张雪松 单位:长春市第72中学

参考文献:

美术教学知识范文篇10

(1)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低下。伴随着教育体系架构的不断更新与完善,在党中央、教育部门的支持下,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也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尽管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发展,但学校仍旧把师资建设放在重点专业的学科教师引进方面,对于美术、音乐这些辅助课程的师资建设并不关注,美术专业师资力量严重匮乏,使得了美术教学缺乏了必备的“软实力”作为支持,美术教学也只能由其他专业老师替代,教学活动应付了事,严重影响了学科教学的发展,教学质量日益低下。

(2)教师的重视力度不到位。现阶段,国内的绝大多数职业院校还是把美术教学看作形式课程,普遍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在美术课程上的关注力度相对较低,仍旧停留在简单的绘画技能教学上,偏重于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传授,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重视力度不足,出现了厚此薄彼的现象。除外,还有部分美术业教师时代认识不足,缺乏了市场触觉,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所使用的教学内容和传统的教材大同小异,并没有根据班级学生的专业特色和市场发展需要进行合理调整。

(3)课堂教学中心化。一直以来,教师都觉得课堂是教学活动实施的中心,也是唯一的场所,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把课堂作为主阵地。这就使得了美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把教学的活动范围局限在只有四面墙壁的教室里、课堂上,既没有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相应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也没有请进一些时代感突出的多元化教学方法,这就使得了学生的美术能力发展受到了禁锢,学科教学成效日益低下。

2新时期下职业院校美术教学的可行性改革策略

(1)革新教学理念,深化学科教学认识。不断升华教师的思想意识对全面提高职业院校美术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审美能力以及创作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意识产生动机、动机产生行径,行径指向目标,这是现代心理学揭示的根基内容。因此,职业院校的美术教师应加大对美术学科教学工作的重视力度,并根据各班级的专业发展实际和学生的未来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规划,尤其要注重教学创新工作的落实,以切切实实把美术教学工作作为各专业教学的辅助学科做好,以达到美术教学与专业教学共同发展的目标。一方面,美术教师可以根据各专业的实际,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前提基础,以培养综合性技术人才为主线,设计一套适合不同专业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发展的教学方案。同时,教师自身也要积极参加到学校的再培训工作中去,不断学习与增值,大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以全面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2)调整课程设置,提高美术教学层次。职业院校的每一门课程都有它固定的分类,每一门课程都和学生的专业有着紧密相连的关系。因此,美术教师应该对课程进行合理设置,使美术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的专业课发展需要,也就是说,教师要做到因“专业”施教,让美术课能够与专业环环相扣,使其服务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相信只有做到这一点,美术课程才是真正能适合高职学生发展的优秀课程。为此,从事美术教学工作的教师,应对自己所教班级的专业内容有一个具体的了解,以及明确了解该专业所涉及的美术知识,并以此为基础,拟定与专业相辅相成的教学计划。譬如:在给数控专业的学生上美术课时,就可以根据数控专业的专业特色,重点教授图形图像方面的知识内容,让学生能够正确把握到图形的设计。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把美术知识和自己所学的专业结合起来,从而达到美术与专业共同发展的双赢目的。

(3)优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的发展是美术教育的核心。美术学科教学中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除了可以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还可以对学生的人格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时,渗透一些历史文化、自然科学类的基础、代表性知识,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情感教育,让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情感目标共同发展。当然,如果教师仍旧在使用传统的授课模式,是难以起到好的教学成效的,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接受老师的知识,就需要教师对呆板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在学习《北京明清故宫》时,教师就可以引进信息技术中的动态演示功能开展演示教学,并扮演导游的角色,在多媒体演示的情境中和学生一起走进“故宫”,依照演示顺序逐一分析故宫中每座宫殿的历史、设计风格、色彩布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引导学生在“游故宫”的过程中提出一些与自己懂的基础性问题,以便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4)结合社会实践,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实施新一轮新课程改革,意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并运用到解决实践问题的实践之中。美术教育重点突出“美”字,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还能够以美术知识为基础,开展一系列的美术创造活动,回馈社会。为此,在职业院校美术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教学,组织一些实践教学活动,以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对知识的认知和把握,以拓宽自己的学习领域。

3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