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知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7:16:07

美术鉴赏知识

美术鉴赏知识范文篇1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互动式教学;策略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高度重视美育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意义。在新时代,高中要加强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从整体上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高中美术鉴赏课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能够为学生提供自主、个性化发展的平台。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入手,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开展深度交流的同时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为此,教师要认识到高中美术鉴赏课的内涵和教育价值。

一、高中美术鉴赏课的内涵

美术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高中美术教学需要基于学生对美的需求,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使学生感知更丰富的艺术特质。在美术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美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教师应通过不同的角度,更好地引导美术鉴赏教学的走向,营造出良好的互动教学氛围[1]。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美育内涵,其内核更趋向于对师生关系的把握,通过创新的教学思维和方式建立良好的美术教学课堂组织架构,使美术鉴赏教学由以往的单向知识传授逐步演变为双向的思维交流,从本质上推动教师的教学理念与学生的学习思维的转变,帮助学生在美术教学中获得更多启发。这样,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深入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质,使学生将所学美术知识充分内化,打通美术鉴赏与审美情趣培养之间的渠道,彰显美育特征。这有利于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观念的发展,并构建综合型的教学模式,让高中美术教学逐步迈上更高的台阶。

二、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育价值

在美学思想与方法论的指导下,高中美术鉴赏课被赋予了更高的教育价值。教师需要让学生借助对美术事物本质的了解,探究事物的客观规律,使学生在美术鉴赏课中获得成长。首先,高中美术鉴赏课能够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良好的师生互动模式下,学生可以获得不拘一格的教学引导,通过与教师的积极互动,创新学习模式和方法,让自身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获得全面发展,激发探究意识,提升审美素养。其次,高中美术鉴赏课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表达。情感是美术鉴赏中至关重要的内容,通过对美术作品开展有情感的鉴赏,学生能够感悟作品的精神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作者试图通过作品传递的精神,提升鉴赏能力。最后,高中美术鉴赏课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的美术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尤其是美术鉴赏课蕴含的艺术内涵能够给予学生深刻的认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对事物的正确审美标准,并借助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优化师生关系,以此实现师生共同发展[2]。

三、高中美术鉴赏互动式教学的策略

1.优化教学目标,传递美育内涵。在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厘清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脉络,使教学既能够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又能够传达美术鉴赏的内容,并使教学目标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尺。尤其在美育思想的渗透下,美术鉴赏课更需要完善教学目标,以目标为教学实践的导向,让美育思想内涵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滋养学生的意识,最终获得“润物细无声”的效果[3]。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美术教学,结合育人框架提出了三维培育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师需要通过不同维度的知识传达,帮助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发展。具体而言,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践中,教师应落实生本课堂的教育理念,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成长。在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践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维发展,推动学生在鉴赏过程中主动创新,并获取更有效的认知体验,形成情感的内化。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践中,教师应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通过艺术蕴含的美育内涵渗透审美思想。2.丰富互动情境,提升审美能力。当代素质教育理念认为,美术有着丰富的展现方式,并可以依赖多元化的情境,实现对艺术内涵的传递与渗透。基于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育,教师能够进一步彰显高中美术鉴赏课的实践价值[4]。一方面,教师要营造轻松的美育环境,在增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减轻压力。教师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通过鉴赏美术作品培养审美意识,领悟作者传达的理念。另一方面,教师要优化美育渗透氛围。审美思想在美术鉴赏中的渗透,应当遵循潜移默化的规律。基于此,教师需要改变以往的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如,教师可在鉴赏《蒙娜丽莎》时,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探究作品背后的故事,领会达•芬奇在作品中透露出的情感,以强化对作品的鉴赏、理解能力。这样,教师可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的背景故事感知当时的社会人文思想,以便给予学生更多的启发与联想。3.创新互动形式,获得鉴赏能力。美术鉴赏课的教学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受个体差异性、认知领域及思维层次的影响,不同的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往往不同。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改变以往教学中的问答模式,依托新的互动形式,融入更丰富的美育内容与精神内涵。这样能够使课堂教学传递出丰富的美育信息,并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帮助学生实现认知与能力上的创新发展[5]。如,教师可借助美术鉴赏课开展实践活动,以博物馆为实践活动载体,组织学生鉴赏博物馆中的文物,并让学生撰写报告,在课堂中讨论、交流。又如,教师可以《一槌定音》《鉴宝》等电视节目为蓝本,模拟节目情境,让学生参与“节目”的互动环节,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以《中国古代山水画欣赏》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推举一名“嘉宾”,其余人员担当“智囊团”的角色。在鉴赏明朝沈颢的《闭户著书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深入点评和鉴赏作品,从不同维度理解、分析作品,最终使学生通过鉴赏感悟古代文人清高、孤洁的品质,使学生在获得审美能力的同时深入体会美术作品的魅力。4.提供互动平台,扩展互动空间。随着素质教育的持续深入推进,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不论是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都发生了改变,以往的单一化模式逐渐向着多元化模式发展。对于教师来说,如何让学生关注美术鉴赏教学,积极主动地投入教学活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互动教学模式多种多样,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讨论、提问、演示等。因此,教师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可以从学生的学情入手,选择互动教学模式,有效地组织课堂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探讨。在互动教学模式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合作探究性学习模式,如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小组成员探究、师生交流互动等。这种活动模式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应用,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合作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审美能力、鉴赏能力的提升,为其全面、健康、发展夯实基础。以《各异的风土人情》鉴赏课为例。首先,教师要从实际学情入手,让学生自主思考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吉祥图案的寓意,通过这样的方式拓展学生的思路,让他们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其次,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并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深入探究,利用网络或书籍等不断拓展、深化对作品的认识,深刻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这样可以基于合作探究的形式增强生生、师生互动的有效性,还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促使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从整体上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发展。5.互动教学评价,发挥评价作用。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课堂的归纳总结是非常重要的。课堂归纳总结就是梳理和回顾知识内容,其中涉及作品表达的思想、创作的技巧以及主要背景知识等。课堂归纳总结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他们更好地吸收知识、消化知识、巩固知识。在高中美术鉴赏互动式教学中,互动评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学生层面看,互动评价可以让师生角色互换,促使学生更好地消化所学知识。如,教师在《父亲》鉴赏教学中,可根据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并让学生从作品的表现技法、风格、时代价值等方面开展组内评价,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这样的方式促进学生鉴赏能力的提升。教学评价可以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总结、反思途径,使教师及时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在美术鉴赏教学评价中要对学生开展综合性的点评,通过这种评价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让教学评价发挥激励、引导学生的作用。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美术基础素养、审美能力、欣赏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持续深入推进,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地位日益突显。基于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互动教学的作用,增强美术鉴赏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的审美能力、欣赏能力、合作能力得以良好发展,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嵩.高中美术互动式鉴赏教学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6(31):27.

[2]张艳萍.高中美术鉴赏互动式教学的实践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5):8.

[3]陈乔乔.高中美术鉴赏课如何进行互动教学[J].文理导航(中旬),2015(8):56.

[4]赖小琴.互动教学模式在高中美术鉴赏中的应用研究[J].山海经:教育前沿,2019(9):78.

美术鉴赏知识范文篇2

关键词:可视化;思维导图;美术鉴赏教学

美术鉴赏教学是当前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教学方式。美术鉴赏教学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随着时代的发展,日常生活中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美术形象越来越多,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是当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重要内容。思维导图是一种可视化的信息传递载体,将其应用到美术鉴赏教学中,能够通过图像为学生建立更加具体的美术鉴赏体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思维,完善其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一、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应用思维导图的意义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美术作品能够传递信息、展现文化,将美好的事物通过具体的视觉形象表现出来,因此,美术是文化视觉化和艺术化的载体。正因为美术本身具备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美学底蕴,所以学生在美术鉴赏教学中不仅要理解色彩与线条,而且要通过视觉信息感知美术作品中的文化精神,这也是美术鉴赏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1.帮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中的文化。思维导图是视觉教学方式之一,将其应用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如果仅仅通过语言和文字描述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部分学生往往会感到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美术作品的文化价值和美学意义。使用思维导图可以打破传统美术鉴赏教学的文字描述和语言宣讲形式,通过可视化的图像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剖析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教师通过抽丝剥茧的方式深层次地讲解美术作品。2.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审美体系。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学观念和认知,但是在当前的大环境中,各种视觉元素的冲击容易导致高中生审美出现偏差和鉴赏能力不健全,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完善的审美体系。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美术鉴赏往往过于碎片化,教师在课堂中讲解的知识虽然清晰易懂,但部分学生难以将这些知识形成完整的体系,缺少将其串联在一起的主线。基于此,思维导图能够起到串联知识的作用。以思维导图将美术鉴赏教学的内容根据其内在联系形成有机整体,不仅方便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美术鉴赏思维体系,对培养其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思维导图的应用

1.提高学生的图像转换能力。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五个方面。这五个核心素养就是高中美术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的美术能力。在五个核心素养中,图像识读是美术教学的基础,学生只有具备图像识读能力,才能够完成后续的美术学习。因此,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图像识读素养是美术鉴赏教学的关键,也是核心素养培养的重点内容。教师为了更好地开展美术鉴赏教学,需要理解图像识读的基本内容,并将其通过思维导图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图像识读就是接收、识别、解读美术作品、影像以及其他图形和视觉信息,而教学的重点就在于接收和解读。首先,思维导图本身也属于图像识读的范畴,因为它同样是通过图形等视觉元素传递信息,是可视的。其次,思维导图是信息的载体。因此,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本身就能够培养学生对于图像的识别和解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美术教学内容通过图文转换变成思维导图,以可视化的图像进行教学;学生解读接收到的图像信号,将其转换为美术知识和美学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图像的识读能力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其审美品位和美术鉴赏能力。通过不断的训练,教师可帮助学生掌握更高层次的美术鉴赏能力,促进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2.解析思维过程,强化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能够有效强化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思维导图能够将教师的思维过程通过图像完整地展示给学生,学生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解析和理解美术知识在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图像识读素养。同时,思维导图可通过图形、色彩搭配等视觉效果的展示,帮助学生学会判断作品的美学意义和价值,提升审美判断素养,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向更深层次的美学领域延伸,深度发掘其中的美术表现,拓展思维方式,实现创新实践。这样,学生最终可通过建立自身的美术鉴赏体系,形成对文化的理解。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对于美术鉴赏来说,应用思维导图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一步一步养成的过程,从图像识读到审美判断,从分析美术表现拓展到创新实践,最终形成对美术的文化理解。此外,思维导图为美术鉴赏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思维导图应用于美术鉴赏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帮助学生自主探究美术的魅力。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以往的理论灌输和报告式授课,通过内容丰富、可视化的教学,以更加具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美术的文化价值和美学意义,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适应时展的综合型人才。

三、思维导图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1.学生思维过程可视化。美术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和感性思维。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具体的设计。通常情况下,教师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手绘思维导图;另一种是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提前制作完成的思维导图课件进行教学。两种方式各有优势:手绘思维导图更具现实感,学生能够跟上教师节奏;多媒体课件的内容更加丰富、具体,可视化程度高,有利于学生美术素养和鉴赏能力的提高。以手绘思维导图为例,教师在授课时,首先提取美术作品呈现的关键视觉要素,形成思维导图的关键词,然后逐渐深入分析作品,将挖掘出的内容补充进思维导图的各个分支,最终将学生的思维探索过程通过思维导图展现出来。2.教学设计可视化。教学设计是教师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所进行的教学流程和内容的安排。教学设计旨在通过不同的课堂环节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掌握知识点,最终形成自身的知识理解。思维导图能够将教师的教学设计可视化。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其自身的思维方式也会在思维导图的各个环节中得到呈现,这有助于教师发散思维,从教学内容中拓展更多与课堂知识相关的文化价值,将这些文化价值融入思维导图的不同环节,依照思维导图形成的设计脉络,完成教学内容的设计、编排。与文字型教学设计不同,应用思维导图的教学设计实现了教学计划的可视化,对教师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系统性的美术思维,能够在教学设计中将自身的美术素养体现出来,并以图像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帮助其用美学眼光看待美术作品。3.教学过程可视化。以往的美术鉴赏教学多以教师的文字、语言表述为主,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美术知识,但是教师在整理知识和复习时往往会遇到困难,难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美术鉴赏知识体系。零碎的课堂知识难以整合,部分学生难以实现对课堂内容的完整回顾,容易遗忘一些课堂教学环节。通过思维导图的应用,美术鉴赏教学的过程变得可视,教学过程被完整记录在思维导图中,图像信息不仅更加具体,而且表现形式更加生动,内涵也更加丰富。教师通过一个关键词或者知识点,围绕其发散思维,用图像或者文字记录学生思维探究过程的关键词,形成的思维导图就体现了教学的全部过程。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完整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思维导图在加深学生记忆的同时,能够为学生复习提供帮助。4.应用于学科的整合。思维导图还可以被应用于学科的整合。在美术作品的鉴赏中,由于思维导图的发散性,学生往往会通过作品的一个关键词联想到众多与其相关的知识内容。而且美术本身就是源于生活的艺术,美术作品与地理、历史、语文等学科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能够充分挖掘出这些潜在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完成对不同学科内容的整合。在思维导图的引导下,众多学科内容的参与不仅不会给学生带来困扰,反而能够丰富学生的美术学科体系,使其美术鉴赏能力显著提高。

将思维导图应用于美术鉴赏教学,能够实现培养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思维导图以其清晰的脉络和逻辑关系,能够实现学生思维过程、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的可视化,有助于教师实现对各学科相关内容的整合,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美学思维体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周子煜.简要辨析概念图与思维导图.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

[2]李莉.思维导图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4(2).

[3]陈健.视觉时代下可视化思维导图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应用.美术教育研究,2019(4).

[4]吴绮君,钟宇鑫.视觉美学与功能的结合——数据可视化的未来.艺术品鉴,2018(33).

[5]郑宝珍.巧用思维导图优化美术教学——以《凝练的视觉符号——标志设计》一课为例.中小学教材教学,2017(3).

[6]刘泰然.视觉经验与中国品味:审美资本主义时代的美学问题.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7(2).

[7]柴清丽.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进行深度思维.人民教育,2019(7).

美术鉴赏知识范文篇3

一、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核心素养

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侧重点是“图像识读”“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美术鉴赏课与“美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的关系密切。1.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美术核心素养的“图像识读”部分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美术思维分析图像背后的寓意,认知、判断图像的信息,提高学生“图像识读”的能力是美术教师的教学任务。核心素养观念下的鉴赏课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使用全面的、联系的方法对比、观赏鉴赏的对象,从鉴赏对象出发,了解被鉴赏对象的形式特征和内涵,并与生活中的事物或艺术作品进行联系和识读。2.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美术核心素养的“审美判断”部分“审美判断”一词可理解为主体对事物审美特性的鉴别和评价。核心素养观念下的高中美术鉴赏课要求学生通过美术鉴赏课形成对事物基本的审美判断能力,通过自己对于美的感知,评价和美化生活中的事物。3.关于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美术核心素养的“文化理解”部分“文化理解”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代表的不仅是感知、描述、分析、评价和判断鉴赏对象表象的部分,而且指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鉴赏对象。这就要求学生对鉴赏对象所在的时代背景有基本的了解(国家、地区、时代、民俗等),由此使鉴赏不再停留于表面。

二、学科核心素养观念下美术鉴赏课的今昔对比与探究

随着学科核心素养的引入,美术鉴赏课程的学科知识观也在不断转型,并由学科事实本位转化为学科理解取向。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人们有必要将以“三维目标”为教学目标的高中美术鉴赏课堂与在核心素养观念下的高中美术鉴赏课进行对比探究,以此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助力。1.“三维目标”下的高中美术鉴赏课。在教学目标上,“三维目标”指从三个维度制定教学目标。但是,在面对实际教学时,一些教师在教学目标上仍侧重于“知识与技能”,未能有效重视另外两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的设置。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身缺乏有效的评价方式和评定准则;二是由于在当前的美术教学中,部分教师仍侧重于强调学生技能的学习。在教学方法上,以往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方法有一定的适用性,但其局限性也较为明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将美术鉴赏课变成自己的“独角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难以参与其中,部分学生难以独立地解读和欣赏鉴赏对象,难以理解作品背后的深意,不利于发展自身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评价上,以往的评价方式较为死板、单一,难以适用认知状况、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各不相同的学生。2.核心素养观念下的高中美术鉴赏课。核心素养观念下的高中美术鉴赏课需要立足于美术学科特有的学科特性,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前提下,进一步整合“三维目标”,并重点发展“图像识读”“审美判断”以及“文化理解”三大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学方法上看,以培养学科素养为目标的高中美术鉴赏课可注意以下几个基本点:第一,让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基于学生真实的探究与感受;第二,让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从过去注重“双基”,转变为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第三,让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既联系学科知识,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从教学评价看,以培养学科素养为目标的美术鉴赏课可以采用真实性评价。简单来说,就是要求学生完成某项真实情境或模拟真实情境中的任务,通过让学生完成任务,考察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这种考察方式既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又能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内化。同时,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加综合地判断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区别于过去较为死板、单一的评价方式。

三、在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几个要点

在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课程结构将由过去的“学科事实覆盖型”转化为“学科观念理解型”,并让学科核心观念植根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从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只有将学生的学科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应用的学科实践相结合,才能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如何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本章节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分析。1.主题性单元化教学。主题性:指围绕主题组织单元内容,其中,主题指构建学科教学框架的核心。主题性教学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学习一门独立的知识,而是以一个主题为中心进行知识的拓展,或进行系统的以某个主题为中心的综合知识的学习。单元化:单元系列课时的美术鉴赏教学设计要根据主题,依据教材,将教学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整合成主题性单元化的教学设计。主题性单元化的教学设计的最大优势在于整合。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材内容丰富,单课时的教学容易造成知识碎片化。而以主题性单元化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围绕教学主题整理教学内容,让学生比较、判断不同的美术现象、美术知识,学会整体运用知识,培养其研究性的学习能力。主题性单元化教学还可以美术作品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跨学科学习,学会以整体的眼光看待问题。2.立足学生生活,创设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新的情境下,学生的感觉是相对敏锐的,对于艺术品的感知能力也会相对提升。具体而言,学习情境的创设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情境的创设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而不是由教师随意创设。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不同,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合理创设情境,做到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创设合适的情境。第二,根据鉴赏主题,创设与主题相关、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学习情境,寻找主题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衔接点。3.合理设问,打开学生的思维。在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鉴赏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抛出更多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以鉴赏马蒂斯的《红色的和谐》为例,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从简单叙述自己的直观感受入手,感受画面的色调、笔触、内容和绘画风格等,帮助学生进行初步探索。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红色的和谐》这幅作品的配色为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作品弱化了透视,以平涂装饰为主,你喜欢这样的表现手法吗?为什么?在让学生进行初步的感性理解和判断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抛出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帮助学生建立对画面的理性认识。如:“画面右侧作者画了一个女性人物低头端坐,大家思考一下,历史上有多少以女性为主题的艺术品?为什么要以女性人物为题材或主题表达?在作者所在的时代,艺术家是以男性为主还是女性为主?为什么?”这样的设问能让学生将鉴赏课的内容与生活相联系,以联系整体的观点看问题,促进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4.动手实践:让美术鉴赏课基于学生的真实探究与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或素养都需要通过直接的实践进行,高中美术鉴赏课如果想真正培养并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就必须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探究,让学生通过实践,将知识转化为素养。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实践:第一,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总结课堂上鉴赏的美术作品的表现方法,并让学生尝试以相似的艺术表现手法表达自己想绘制的主题和内容。第二,教师要求学生课前初步了解艺术作品的背景,并利用上课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鉴赏对象。

在核心素养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应全面解读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与诉求,将学科核心观念植根于真实的问题情境,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同时提升跨学科文化素养,为核心素养语境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策略的精准构建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张华.论学科核心素养——兼论信息时代的学科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1).

[4]尹少淳.从核心素养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国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的大变轨.美术观察,2017(4).

[5]尹少淳.文化•核心素养•美术教育——围绕核心素养的思考.教育导刊,2015(9).

[6]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全球教育展望,2016(4).

美术鉴赏知识范文篇4

关键词:高职;公共艺术;美术鉴赏课

中国的教育在过去的20年发展迅速,其中,职业院校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美术鉴赏课作为高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现代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职业学校教育课程中添加美术鉴赏课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开设艺术鉴赏课,职业院校的学生可以更好地接受艺术教育,获得全面发展。然而,具体而言,在教育过程中,一些职业院校的艺术欣赏课程的教育效果不是特别令人满意。基于此,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研究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2020年,中国87.6%的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艺术系列课程,并把美术鉴赏作为其中的主要课程之一。其目的在于不仅让在校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与培训,达到掌握美术知识、理解美术现象并且看懂美术作品的基本要求,还帮助学生培养丰富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能力,提升艺术修养与综合人文素质,进而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全面适应国家现代化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战略的客观需要。同时,美术鉴赏课程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能否取得既定的目标———培养高技能、高技术、高素质、应用型和创新型的一线人才。因此,在当今了解美术鉴赏课程教学要求与学生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推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美术鉴赏教育的重要性

(一)增强高职学生的审美能力

高职院校开展美术鉴赏教育,首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学习美术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的概念,然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并在培养综合素质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优秀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正确价值观的熏陶。

(二)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

高职院校是作为人才培养机构,其美术鉴赏教育的开展将帮助更多的学生接触艺术。在学习和欣赏艺术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自身素养。这将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的综合人才,与高职院校目前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三)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创新才能

美术鉴赏教育是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正确引导下,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从艺术作品中得到许多的灵感。通过观察诸多绘画等艺术作品,学生加深了对艺术的理解,激发了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四)美术鉴赏教育是高职院校课程优化的重要内容

美术鉴赏教育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响应国家教育改革,许多职业学校实现了课程改革,改革的目的是优化课程内容,提高人才的整体素养。因此,美术鉴赏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的重要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课程优化和改革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二、福建省高职美术鉴赏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不注重美术鉴赏课程的开设

目前,在福建省多数高职院校中,艺术教育课程大多只针对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设置,不是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时有一定的难度。同时,选择美术鉴赏课程的学生往往并不是为了学习相关知识,只是出于“好玩”的心态或好奇的心理。此外,各门课程在每学期通常设置18至36学时,各个学校有所不同。然而,在美术鉴赏课程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学生学习美术鉴赏课知识的时间不足的现象,导致学习广度和深度远远不够,造成学生学习效果不佳。高职院校分配的美术鉴赏课课时较少,但又不能忽视其他教学,美术鉴赏课与其他课程教学中产生了一定的矛盾。

(二)美术鉴赏教育在课程的设置上不均衡

目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福建省高职院校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重专业强技能方面,单方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注重专业课程的设置,凸显专业课的优势地位而忽略人文艺术课程的设置。如果学校不重视艺术课程,教师容易对课程教学产生敷衍的态度,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学生也会抱着混学分的心理来学习,难以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样达不到教学目标,最终浪费了学校的教育资源。需要再次强调的是,美术鉴赏课不仅是一门由各个学科知识有机组成的课程,还是一门影响深远的课程。任何艺术作品都充满了知识,不仅是艺术专业的知识,还具有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内容。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将各学科结合起来教学,把不同学科的知识串联起来,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使美术鉴赏课课程真正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三)美术鉴赏教育教学模式不合理

目前,福建省高职院校内开设的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模式依然沿用过去传统教学模式———重视知识灌输重要性,而忽略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性。首先,教学方法过于教条。主要表现在美术鉴赏课中,对大部分作品的欣赏都是一个固定的套路,教师通常只是简单介绍艺术家的个人生平、生活背景、作品内容和表达情感等。这种教学方式比较死板,不够灵活,也让学生觉得乏味。鉴赏缺乏情感,生动性不足,鉴赏的效果也会比较平淡,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这种固定的教学套路使教师教学方法得不到创新,教师综合能力也得不到提升。其次,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在美术鉴赏课程中,往往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教师讲课就是一个人唱“独角戏”,独自一人完成整个课程;作为“观众”,学生只能被动录入课堂里教师所讲的内容,不能发挥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去理解和吸收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的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实际上并没有得到任何提高。

三、高职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模式优化途径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意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艺术品的魅力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呈现出来往往更容易吸引学生。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可以放松身心,同时置身于艺术作品之中体验艺术之美,真正参与到艺术学习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结合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生动有趣的知识。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在课前做好工作,多方面收集素材,扩展自己的知识面,紧跟时代步伐,为学生创造一个有趣的学习环境,从而优化教学效果。2.创设个性的学习环境在实际教学中,要想达到的目标教学效果,教师必须知道如何培养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体,真正投入课堂学习。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与学生们多多沟通交流,与学生交换想法,尊重与鼓励学生的想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如果教师教学带有盲目性,就会使学生觉得课程非常抽象,不愿表述自己的想法,时间久了会影响想象力的培养,最终教师也无法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此外,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不同想法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发展潜能。

(二)灵活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1.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目前多媒体教学在各个高职院校广泛推广,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理解艺术、表现艺术和创造艺术等开创了教育新模式,多媒体教育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教育。多媒体教育技术有许多优点:第一,多媒体教学技术从视、听、说三个方面转变了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被动地位,促进新的教育模式的发展;第二,其有利于创造教育的发展,改善了教育环境,为提高教育质量带来积极的影响。2.教材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除了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解释外,教师还可以引入艺术的实物作品到条件允许的教室,对学生进行实物教学,使学生能通过视觉和触觉对作品有充分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到作品的魅力,同时他们也会对作品有更深的印象。通过教材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直观欣赏地艺术作品,学生将会真正感受到艺术作品的魅力,鉴赏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三)注重美术鉴赏的人文性

美术作品有艺术气息,给人以美感,而且有培养和净化灵魂的作用。美术的内容和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可以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艺术的影子,它总是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美术作品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也与人类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一个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对使用材料的要求较高,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内涵,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美术鉴赏课的教师必须学会肯定学生,不断推动学生美术鉴赏的能力提升。

(四)培养教师的优良综合素质

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是搞好教育的最重要的部分。教师职业能力对教育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教师不具备完整的专业基础知识,将无法准确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师不仅需要有坚定的教育基础和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较高的道德品质和高尚情操。只有当教师具有优良的整体综合素质,才能将艺术的精髓教给学生。

四、结语

高职院校美术鉴赏课程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培养审美能力,提高综合素质。高职院校要不断更新和优化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促进学生素养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应琦.浅谈美术鉴赏课对高职教育的重要性[J].青春岁月,2016(5):159.

美术鉴赏知识范文篇5

关键词:美术鉴赏高校素质教育作用

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美术鉴赏课逐渐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美术鉴赏课在高校的开设,进一步促进了大学生的自由和谐发展,为造就合格的人才服务。那么,美术鉴赏课对大学生的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笔者认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以美引善

蔡元培先生大力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就是因为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之一的美术有辅助道德进步的教育功能。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具有的,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家庭,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美术鉴赏课就是学校的教育课程之一。

人的道德理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之上,并以美作为追求的价值取向。在思想道德素质养成过程中,美术鉴赏课把中外美术精品直接呈现给广大学生,使他们产生“直观”的美感。“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黑格尔语),能使人的主体性得到美的提升,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人的道德财富的源泉。”高校的美术鉴赏课是普通美术教育工作在高校的一种延续,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这种审美教育是通过鉴赏美术作品的意境、线条、色彩、构图、肌理、空间及作者创作背景等完成的,它可以把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直观的、生动的感性形式,其中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受教育者在提高审美感受、表现能力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道德情操得到升华,从而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生动的艺术形象和直观的构思,给青年学生以启迪、以感动,从美术作品中感受到美,精神上获得愉悦和满足,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获取了很多人文知识,接受了思想道德教育,人的身心得以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以美启真

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美术鉴赏课可以使学生以愉快的心理体验展开想象,现代心理学揭示,兴趣和愉快的心情可以为复杂繁重的智力活动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好的美术作品,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美术鉴赏可以使学生感知、注意、记忆联想、幻想、创造等思维能力得到发展。通过作品的鉴赏,可以提高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对各种色彩的象征义和引申义的理解会更加敏锐、协调,可以这样认为,美术鉴赏具有启迪智慧的作用。

美术鉴赏的过程是一种视觉思维的过程,也是鉴赏者审美创造的过程。它是鉴赏者通过对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品的感受、想象、体验、理解和鉴别等一系列视觉思维活动,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从而达到开阔视野、扩大认知领域,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目的。在美术鉴赏过程中,由于鉴赏者面对的是富于启发性的典型视觉形象,所以会自然地唤起种种有关的联想和想象。在联想和想象的作用下,通过特定艺术形象可以感知和认识更为丰富的内容。中国古代诗论中就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之说,宋代诗人梅尧臣要求“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中国画的留白处理,正是留给鉴赏者想象的空间,这是鉴赏者对艺术作品再创造的过程。艺术作品不管表现得多么完整、具体,都留有广大的想象空间,这些空间需要鉴赏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去丰富和发展,使鉴赏者形象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美术鉴赏与美术创作一样,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因此,鉴赏过程也是培养鉴赏者创造力的过程。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美术鉴赏正适合这种创造心理的培养,尤其在美术鉴赏过程中对作品的色彩、比例、空间、节奏等视觉思维的训练,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空间想象力,开启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三、以美怡情

身心素质包括体质、体能教育和心理教育。

首先,美术鉴赏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如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就是力量与健美的和谐统一,这表明体质体能的发展过程就是按照美的原则、美的规律塑造美、追求美。在对《掷铁饼者》深入分析、鉴赏并进一步了解作品来龙去脉的同时,还能以健康的美感引发学生强健体魄的自觉性。如鉴赏古希腊雕塑《米洛斯的维纳斯》时,引导学生围绕人体美的标准进行讨论,通过美术鉴赏课帮助学生认识美的时代性、阶级性和多层次性,并转而欣赏“维纳斯”的古典、和谐、健康、自然之美。

其次,美术鉴赏对学生健全心理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美术鉴赏课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进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美心理,使他们对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概念,学会欣赏美、鉴赏美、表现美。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是作者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理解,是创作者心灵的表露,所以在美术鉴赏中,广大学生可以通过艺术作品这一媒介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使自己的心灵得到熏陶、感染、净化与提升,从而使学生的认知心理、情性心理、社会心理得到和谐发展。此外,美术鉴赏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宽容心理和创造心理等。

总之,美术鉴赏中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无一不关联着素质教育,关联着学生自由和谐的发展。2004年9月10日,主席发表了关于美育的讲话,在讲话中他这样讲道:“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造就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自由和谐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道一主编《美术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美术鉴赏知识范文篇6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眼脑手并用;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高中美术教育得到了相应的重视。在美术鉴赏课堂的教学活动中,由于教材内容的鉴赏性需求,教师多半会采取单纯讲授的方式进行授课,而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这样的教法虽有其鉴赏教学的合理性,但不足之处也很明显。即容易导致鉴赏课堂只重视学生“动眼”“动嘴”,而忽略“动手”,因而降低了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亲身感悟和体验,影响了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质量。

一、动“脑”又动“手”的教学理论

眼脑手并用训练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曾被许多国内外教育家重点提到过,这不仅在理论上肯定了教育教学中眼脑手并用的价值,也对我们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有启发作用。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手脑相长”的教学理论,即“头脑帮手生长,手帮助头脑生长”。陶行知先生指出当时中国人有两种病:一种是“软手软脚病”,一种是“笨头笨脑病”。得了“软手软脚病”的人,一般是指某些只知道死读书、读死书的年轻人,空有理论知识,只想不做,闭门造车;得了“笨头笨脑病”的人,一般是指那些不善于开动脑筋的人,只会日复一日地重复劳作,只做不想,止步不前。联系到本文的研究,笔者认为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也应该要注重学生眼脑手并用的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手脑相长”,不断提高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质量。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认为中国的教育“乃纯乎为纸面上之教育,是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而其改良之道在于“不独须从方法上研究,更须在思想上研究”。基于此,他提出了“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理论与原则。其实黄炎培先生反对的是崇尚死读书的旧教育理念。他反复强调“单靠读书,欲求得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是万万学不成的”,便提出了做学主义,即一面做一面学,从做里求学。美术鉴赏教学也应如此,不能脱离社会需求去谈教育。联系到本文的研究,笔者认为在普通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中一样适用。因为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美术鉴赏知识,在其走上社会后不能只是停留于脑海中的知识储备,还应随时通过语言、文字或动手制作等能力来展示其审美素养与鉴赏能力。“做中学”教学理论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教育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教育思想中的核心。他的这种“做中学”的教学理念不仅塑造了现代的美国教育,还影响了全世界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他认为,学生“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这样才能使学生将从学校里获取的知识同他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才能在“做”的过程中,感悟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他还指出,贯彻“从做中学”的原则,会使学校教育的课程更加生动、更加持久并含有更多的文化意义。联系到本文的研究,美术鉴赏课由于其内容的知识性与理论性,大部分美术教师常易忽略学生“做”的环节或过程,自然也就难以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其生活经验相联系,因而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可见无论是在广义上的教育领域,还是在美术鉴赏教学领域,眼脑手三者相互助力、协调并进对教育教学的良性作用都是显而易见的。

二、眼脑手并用的鉴赏教学策略

1.因课而异

高中美术鉴赏课是以鉴赏为主要内容展开教学的,而当今高中美术鉴赏课堂的现状则普遍为利用多媒体展开的“习惯性”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有利有弊,益处在于其能适应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内容,使教学活动易展开,因而有其合理性;弊端则是易使其教学方式套路化,且教学环节大同小异。所以,教师应该在合理利用多媒体等影像资源的基础上,多方面地结合动手动脑动嘴等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当然,不同类型的鉴赏课增添的动手能力训练应各有不同,所以其鉴赏课中眼脑手并用的教学策略就要因课而异。以湘美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材为例,其第三单元的第12课《地域的永恒魅力——各异的民居建筑》,由于鉴赏的内容为各式各样的民居建筑,若要在课堂中切入动手能力的训练,则无论是对学生的美术素养能力还是教具学具的要求都较高。这种情况下,就比较适宜通过写小评论的方式来完成课堂中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进而提升其“文化理解”的能力。又如教材中第三单元的第9课《各异的风土人情——中国民间美术》,由于中国民间美术的种类繁多,所涉及的作品范围广而内容极其丰富,则比较适宜切入其中一个易操作的知识点,比如剪纸窗花、面具制作等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创作体验,使其在美术创作体验中挖掘出更多的审美信息,从而理解民间艺术的独特语言与技法,在提升对民间美术鉴赏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其对中国传统美术的“文化自信”。因此,我们应让学生在鉴赏课中动眼、动脑、动嘴,还动手,才能达到眼脑手并用的目的。这样既注重了知识讲授,也注重了能力提升;既注重了理论运用,也注重了动手实践;既注重了个体的能量,也注重了群体的力量;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发掘了学生的审美潜能,还塑造了学生自信与成长的人格。

2.主辅有“度”

主辅有“度”是指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眼脑手并用的教学环节与时间安排要主次把握适当。一般动手能力的训练时间应尽量控制在15分钟之内,不可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毕竟,鉴赏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眼脑鉴赏能力,即观察能力与理解能力。而适当的在课堂环节中插入动手能力的训练,是为了优化鉴赏课堂,使学生在训练“眼”“脑”的过程中,再增添“手”的训练加以辅助,共同助力学生鉴赏知识的获得与内化。首先,用“眼”是基础。对艺术作品的鉴赏都是从“眼”的观察或感受开始的。所谓的观察能力,即人通过感觉器官有目的地去认识周围世界的心理过程。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言:“我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可能是在众人之上的。”可见,观察能力是培育智慧的源泉,是学生美术鉴赏活动的基础,只有发展好了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才能提升学生的“脑”的美术学习能力,才能更好的帮助他们认识美术世界。其次,用“脑”是重心。美术鉴赏中的理解能力是指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理解其内容与形式的能力。美术鉴赏是一种既丰富又复杂的心理活动,是通过主体的有目的性的观察,来认识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内容、形象、风格等要素,是透过现象去感知潜伏于形象之中的思想内涵,是学生作为鉴赏主体所需经历的最为重要的环节。所以,注重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在对作品理解的基础上,达到知识的触类旁通,并能有序的知识迁移,从而举一反三,建立审美的认知结构。再次,动“手”为辅助。高中美术鉴赏课堂中的动手能力的训练,是为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更多亲身的体验和感知,从而激发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深化体验,提升其感悟的鉴赏能力。可见,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不仅应有效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使课堂内容在学生视觉接收与视觉认知的层面进行“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的互通,还应重视鉴赏课堂中学生“创意实践”或“美术表现”的动手能力训练。

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在美术鉴赏课中让学生做到眼脑手并用,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鉴赏课中教学评价的难题。教师才能更直观地通过学生随堂动手所写的小评论、所做的创意草图等检验其学习实效。这种多管齐下的鉴赏教学方式,既训练了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与能力,也便于教师趁热打铁的随教随评,及时检验教学成效,从而使教师更好地驾驭鉴赏课堂,把握教学的整体进度。

参考文献:

[1]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张传燧.中国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文明国.陶行知自述[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

[4]陶行知.手脑相长[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06).

[5]李梦卿,刘晶晶.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发轫径迹与价值衍增[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5).

[6]耿永华.论“做中学”的实践品性[D].江苏大学.2018.

[7]封云.浅谈高中美术鉴赏课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J].新课程(中旬),2014(04).

美术鉴赏知识范文篇7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鉴赏教学;人文素养;实践

在高中教育中开设美术鉴赏课程顺应时代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教师通过众多美术作品的鉴赏,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相关知识和内涵,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高中美术教育的重要价值和人文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1.高中美术教育的重要价值。在高中阶段开设美术课程,其主要目的并不是将每名学生都培养成画家或者美术从业者,而是通过美术鉴赏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美术课程教学形成全新的认知。美术鉴赏教学不仅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挖掘和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与思维能力,让他们意识到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性,进而促进学生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的提高[1]。因此,在高中阶段开设美术鉴赏课程,重点发掘人文资源,开展人文教育,具有重要的、长远的意义和价值。2.当前高中人文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在我国部分地区,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美术课程安排较少,部分学生缺乏基本的动手能力和绘画能力,美术基础比较薄弱;部分学校对美术教育和人文教育不够重视,只注重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以致学生的知识面不够宽广,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增强。如:有的学生知道绘画的种类,但不知道不同种类的绘画形式间的差别是什么;有的学生只对国内知名美术作品有所了解,而对世界知名画作认知不足;等等。

二、当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1.思想上高度重视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其一,高中要重视美术鉴赏教学,有意识地增加对美术鉴赏教学的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尽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用强大的师资力量支持学生的美术学习。其二,加强高中美术教师队伍建设,学校要做好美术教师的招录工作,适当提高聘用的标准和门槛,要求入职的美术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美术专业知识,而且要具有较高的执教能力和美术素养,这样的高素质教师才能满足现代美术教学的要求[2]。同时,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再教育,让他们全面掌握教育改革的相关内容,严格依照新课程标准开展美术教学。教师也要不断地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执教水平,不断满足现代美术教学的要求和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此外,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做好学生的榜样,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感染、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促进他们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发展。2.注重美术作品创作背景的学习。美术作品源于生活,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民族都具有自身的特色,形成的文化也具有较大的差异。优秀艺术作品的创作往往离不开一定的文化环境,特定的文化环境可以造就特定的文化作品。因此,在现代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不能与作品当时的创作环境分割开。只有融入当时的文化背景,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术创作和美术作品表达的情感。在实际的教学中,美术教师要加强对美术作品背景环境的挖掘和讲解,将其中蕴含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传达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美术作品了解和理解当时的社会人文环境,更深刻地领悟美术作品的内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3]。如,人面鱼纹盆是一件非常有名的艺术作品,在课堂美术鉴赏中,教师首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细致地观察美术作品,然后鼓励学生就自己的观察发表见解,且不论对该美术作品了解多少,都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最后,教师向学生讲解人面鱼纹盆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逐步引导学生鉴赏该作品。在远古时期,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人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对大自然充满了恐惧和敬畏。学生了解这样的历史文化环境,对他们鉴赏人面鱼纹盆具有很大的帮助[4]。通过教师的讲解和介绍,学生了解了原始社会的时代背景,更容易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以及远古人类的生活状况、审美水平等。3.将美术鉴赏和其他学科的学习相结合。在现代高中教育中,教师要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美术作品鉴赏能力,就需要将美术鉴赏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相结合,如,与历史、地理等学科相结合。在丰富而多样的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接触人文素养知识,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自由选择权,让他们赏析自己感兴趣的美术作品,寻找其中蕴含的艺术成分和思想情感,并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在知识的融会贯通中相互印证,共同提高。从实践看,与美术作品关联性较强的科目有历史、语文等,学生在选择鉴赏与这些学科相关的美术作品时,可以运用跨学科的赏析方式。如,在鉴赏《富春山居图》时,教师可以将相关的历史知识和历史事件融入鉴赏过程。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观察这幅美术作品,并从笔墨技法等方面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分析,发表自己的看法。画家运用的是干湿画法,画面展现了富春江畔的美景,充分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水平[5]。其次,在学生欣赏作品后,教师可以将画家在创作《富春山居图》时的趣事讲给学生听,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这幅美术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内涵,扩充学生的人文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又如,教师在带领学生鉴赏《麦田守望者》这幅作品时,可以将作品和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相结合,让学生全面了解作品的内涵和当时的文化发展情况。4.注重美术作品的文化特色对提高人文素养的作用。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美术作品的艺术特色、文化特点等,带领学生一步步地探索艺术作品的内涵,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在鉴赏水墨画时,教师可以对比不同国画的画法和内涵表达的不同,让学生通过感悟传统文化,逐步了解和掌握水墨画的画法与独特性,理解水墨画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技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人文素养,获得艺术的熏陶。如,在《柳塘呼犊图》的鉴赏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了解这幅美术作品是宋代的佳作,其表现的是一位老人呼唤远处的小牛,而小牛对老人做出了仰头呼应的举动,表现了牛儿对老人的依恋。学生要想真正感悟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和内涵,就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历史知识基础。学生只有对作品中的柳树、水塘、牛儿以及人类和谐相处体现的“天人合一”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才会对美术作品有一定的理解,进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促进自身综合能力的发展。5.强化对名家名作的鉴赏教学。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想引导学生鉴赏美术作品,就需要做好美术作品的选择,尽量选择一些名家名作。这些名家名作大部分经过了长时间的积淀,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优秀文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精华,具有较为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做好美术赏析作品的选择,发挥优秀美术作品的教育作用,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如,凡•高的作品《向日葵》、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等都是世界著名的优秀美术作品,教师让学生鉴赏这些作品,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获得不同的鉴赏体验。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鉴赏世界名画,可以通过作品让学生了解不同画家的人生和不同作品的文化内涵,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审美水平,使其积累更多的审美经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6.探究美术作品的创作渊源。每一幅美术作品都不是凭空而来的,都具有一定的创作渊源。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探析作品的创作渊源,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积极的作用。一般来说,美术作品的创作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渊源、情感渊源、地域渊源等。如,画家通过阅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受到这些作品的感染,可以获得绘画创作的灵感。如,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洛神赋》,画家顾恺之深受感染,获得了创作的灵感,并创作了著名的画作《洛神赋图》,以其精湛的艺术表现力获得了世人的认可和赞誉。

在高中阶段,美术鉴赏课程的开设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美术鉴赏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提升美术鉴赏教学的效率和效果,真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宽.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2017(2):151.

[2]孙平.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8(17):5.

[3]王万娟.关于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分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5):251.

[4]席国平,付振辉.关于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分析[J].亚太教育,2016(25):41.

美术鉴赏知识范文篇8

关键词:高校;美术鉴赏公选课;教学改革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美术鉴赏课程已逐渐成为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大学生内在美、提升审美意识、促进文化素质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正是意识到美育培养的重要性,教育部制定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对普通高等艺术类院校的课程进行规范设置,逐渐将艺术类课程纳入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课程计划,实行学分制,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艺术文化素质的肯定与重视。尽管很多高校开设了艺术类鉴赏课程,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实施效果和普遍重视,教学目标含糊,课程实施、体系设置不到位;教学方式僵硬刻板等诸多问题暴露出来。美术鉴赏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对大学生的美育培养至关重要。对此,笔者结合对当地普通高校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分析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案。

一、高校美术鉴赏公共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地位边缘化

课程地位边缘化、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是公共美术鉴赏课程乃至美术学科长期存在的问题。回忆我们中小学阶段都上过美术课,受过素质教育的熏陶。通常开始接触艺术是小时候的“美术课”上,画橘子、苹果、简单的石膏几何形体,再辅助讲述一些古希腊美术、经典美术作品的赏析。但随着年级的升高,之后的美术课通常情况下会沦为“自习课”或者被其他“主科”所替代。因为被分类为“副科”自然就要给“主科”让位,这种局面便从一开始就导致了美术课程被忽视的地位、人们对美术类课程的认知度降低。因此在当代社会,很多人走进现在的美术馆,面对诸多当代艺术展览时,很多人不理解、读不懂艺术作品的原因就可想而知了。再回归到高校美术鉴赏公选课上,美术鉴赏课程地位的边缘化主要体现在课时设置的数量较少;给予的学分比重少;一些高校因为培养方案问题不得不压缩相关学时,甚至对专业艺术类学生取消了此门课程;从事相关方面的教师人员安排少。通过调查显示大部分院校的公选课课程设置都不超过三十六个课时,致使很多学生刚开始对相关内容产生兴趣课程便草草结束,而且对于非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讲,其基础本身就很薄弱。虽然近几年有不断提出此问题的专家、学者,高校也开始慢慢整改此类问题,一些重点高校在对待课程、教学、师资等方面都有了重视与提高,但是笔者在对地方一些高校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仍然有很多学校并没有引起重视。在师资、课程设置、重视程度等方面都有待提高。师资数量不够影响教学效果,无法形成具有健全规模、完整体系、合理分配的教师队伍,相关教学研究受到影响、课程改革亦无法深入进行。教学管理者在设置课时数量时要考虑到美术鉴赏课程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它不同于美术史论、美术技法课更不同于文化史论的学习,它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要求学生以美术基础知识、审美素养、文化历史知识为基础,要求学生在艺术感受观察力、各方面知识储备都需要综合性的提升,是一门综合课程,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应该正确摆正美术鉴赏课程的地位,重视这门课程给学生、给学校、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二)师生的基础水平与国家制定《方案》的目标存在差距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指出:“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中,通过鉴赏艺术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方式,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这明确了国家对艺术类公共课程的要求,对教学对象在知识、能力、艺术素养等方面的标准指明了方向,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根据《方案》设计教学的难点、目的、内容和方法。但目前由于实施此教学体系的时间较短等原因,教学的场所、设备的配置、师资力量等都很薄弱。从事美术鉴赏教学的教师有一部分并不是美术史论专业出身,有些教师仅仅只是进修过美术专业或接触过美术史的学习,并没有深层次系统的接受过美术史论的学习,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学校甚至把非美术学专业的教师来教授美术鉴赏类课程,而真正熟悉这门课程有深厚美术鉴赏修养的教师并不占多数。而对于教学的客体学生来讲,情况也并不理想。学生选课的目的不同、水平参差不齐,很大一部分学生是为了学分选修此门课程,即便是真正热爱且对美术欣赏感兴趣的学生对艺术史、美术相关基础知识也所知甚少。因此,在高校公共美术鉴赏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存在着与《指导方案》中规定的目标有较大差别,往往具体实践中不尽人意,需要调整改进的地方很多。

(三)教学目标相对模糊

高校美术鉴赏公选课在目标方面的定位是培养学生的审美品位素养、提升人文素养;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实践能力,但部分高校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偏离了美术鉴赏的目标,不少将美术鉴赏教授成美术史论相关课程,在讲授过程中过于枯燥而又抽象,使学生兴趣大大降低。如果教师仅仅注重作品本身的内容而忽视了鉴赏能力、审美素养的提升,这就与课程目标背道而驰了。首先,美术鉴赏公共课的教学目标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他们对美术作品、艺术家、美术基础知识的兴趣;根据学生年龄、审美素养水平结合教育心理学原理出发,设定合理化的目标,若是目标过高则会导致学生认为艺术课程过于高深枯燥无趣,目标过低则会让学生失去对美术鉴赏课程探索的欲望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目标与实施过程中注意循序渐进。第二,要使美术鉴赏课程与当下时代相结合,与时俱进。当下正是现当代艺术发展如火如荼的时代,教师在讲授传统美术鉴赏课程时,可以添加多元化而又富有新意的元素,将传统经典作品与时下当代艺术品相比较,激发起学生对美术史论、美术鉴赏学习的兴趣。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审美感受的同时要基于学生的美术基础之上。很多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审美感受较高但对艺术发展史、美术基础和理性分析薄弱,这就导致鉴赏形式流于表面形式化而缺乏沉淀。因此既让学生提升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提高、感性分析,又不能丢掉相关的基础知识、史论知识,二者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第四,专业人士在制定美术鉴赏课程目标时应注意将客观审美规律的学习作为学生应掌握的基础性知识学习,美术作品的分析理解应建立在客观规律之上,掌握了解客观审美规律,再进行自我对艺术品的见解。

(四)教学方式方法的模式化

“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必须经过教育”。美术鉴赏课程内容是多元化的鉴赏,课程的属性就要求鉴赏方法的多元化。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很多老师将美术鉴赏方法模式化,赏析艺术作品时按照程式化的模式将所有作品按艺术时代背景、艺术特色、艺术影响这三段进行赏析,学生不仅提不起兴趣,更降低了思考力。鉴赏太过于表面化、肤浅,学生对于一件艺术品的理性思考越来越少,“填鸭式”程式化的方式越来越明显。调查显示占到将近7成的教师主要是以讲授法为主,在欣赏一件艺术品时,除了讲授必要的作品作者、背景等知识外,很多教师加上了很多主观性权威的评价,并没有将鉴赏这个过程进行引导,没有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让学生理性的思考,忽视了受教者的态度和情感。美术鉴赏类课程本身就是师生双向的交流,是教师正确的引导加学生理性的情感思考,是互为互动产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但就目前来说更倾向于一种灌输式教学。调查显示占六成的学生希望可以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方法,改变现有枯燥的方式,采用综合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二、解决课程问题有效方法研究

笔者以上所提出的高校美术鉴赏课程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单方面造成,有长期以来传统观念的偏见、学校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所导致;有教学师资队伍配置安排问题导致;有教师对课程体系的规划不够合理导致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的问题等。针对以上种种问题,进行方法的探讨。

(一)提高对课程的重视度,增强教育资源配置

由于传统观念中美术长期被视为“副科”导致课程从根本上不受重视。尽管最近几年素质教育、美育等关键词愈加频繁地出现在教育视野中、愈来愈受到国家的重视,也出台了上文所提道的《公共艺术课指导方案》,但一些高校对其重视程度不够。所有高校尤其是普通高校更应该重视《方案》中的内容,认清美术在当代社会中不断提高的地位,与时代相接轨,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学思路模式,尊重课程地位,按照课程指导方案中相关的要求,不做表面功夫,真正的领悟《方案》中本质核心的理念,扭转不够重视、投入不足的现状,增加教育资源相关配置。学校相关领导要重视课程,及时的规划新的课程思路和方案,深入课堂,了解学生的受教情况,教师的授课状况,适当缩小班级授课规模、实行小班制教学,提升美术鉴赏课应有的地位,真正落实美育的地位。

(二)改善教学方法与模式

1.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创设情景创设情境是不论是高校教学还是中小学教学都适用的方法。就目前境况而言,由于学生年龄阶的特点,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在中小学的运用广度和范围更大。高校教师要提高利用创设情景的能力,重视创设情景对课堂的实施效果,善于运用多媒体多元化的方式丰富课堂,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对艺术鉴赏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会运用多媒体综合各种各样的信息,带领学生感受艺术家所存在的年代,感受年代环境、社会背景,思考艺术家处在那个年代所思考的问题,从而引起共鸣。在笔者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些纯理论性的知识点对学生来说晦涩难以理解,学生缺乏兴趣从而使课堂集中度减弱,因此想办法用案例、视频等多元化的方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知识,是我在课堂中的常用方法。在案例作品的选择上要有典型性、艺术性、审美性共存的案例。例如在对凡•高作品进行讲解时,笔者曾到北京上海等地的展览实地搜集资料。国内除了引进凡•高真迹作品进行展览,还引进了时下流行的凡•高VR沉浸式艺术互动展,从中拍摄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讲解;关于凡•高的主题电影也在课堂中进行播放,课堂中学生的集中度与兴趣得到很大的提升。由此看来,通过利用多种媒体技术创设情景来丰富课堂内容的教学方法,有助于美术鉴赏课程的顺利实施。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将不同形式的素材整合展现给学生,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提升课堂视听效果,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走入艺术家的生活,感同身受,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推动了课程的有序展开。2.适当建立“翻转式课堂”的互动教学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早已不适应当代的学习环境。美术鉴赏课程是以讲授法为主的课程,但如果单单以教师的讲授与主观想法来主导课堂会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重视。要想真正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主体地位,就要注重学生在课程中的作用。“翻转式课堂教学”被广泛地应用于欧美国家地区与中小学之中,在高校中往往被忽视。或许是由于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此种教学方法运用较少。在平日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中,我看到最多的情况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十分富有激情,振振有词,但学生却昏昏欲睡。这种现象令人反思。适时适当运用“翻转式课堂”,既有助于提高教师运用新媒体信息技术的能力,提前录制好相关基础性知识的教学视频,节省了课堂中讲解基础知识的时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学生在了解完相关美术理论、作品等基础知识后加入更多自己的主观思考,在课堂中与教师、其他学生探讨自己的想法,增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既提高了课堂的整体参与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与口头表达能力,也使教师提高了教学水平。

(三)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高校对美术鉴赏类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存有漏洞。有些高校在未开设基础美术史论或美术鉴赏课程的前提下直接开设艺术学概论等课程。学生对一些相关的美术理论、基础背景知识等所知寥寥,美术基础知识非常薄弱,不仅增大了教师对课程的授课难度,也打乱了整个美术课程设置的体系。其次要提前对课程进行论证与调研,通过调查统计学生的需求度开设课程,而且要结合学校资源设备鼓励教师开设此门公选课。与此同时,对开设课程的教师进行约束规范,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才能开设此门学科,否则易造成教师授课随意。科学的课程体系既能促进教师对学生更好地传授知识,学生对于美术知识的理解,也更有助于构建良好的艺术课程教学体系。在教学之初合理规划好课程体系对整个美术教学体系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综合看来,美术鉴赏课程属于美育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当今高速发展的时代愈来愈成为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方面,国家对美育课程的重视度也愈来愈高。美育改革的道路尽管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总体方向是越来越好,愈来愈光明。

参考文献:

[1]王晓丹.高校美术鉴赏公选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2]豪泽尔.艺术社会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美术鉴赏知识范文篇9

一、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现状

(一)教学手段落后

在传统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不注重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创新,造成学生的个体需求没有得到重视,在课堂上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整个学习氛围显出枯燥呆板的状况,不利于学生美术创新思维的培养,美术鉴赏课堂效率不高。教师必须对美术鉴赏教学的手段进行创新才能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让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协同进步。另外,必须解决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思想问题,不能认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和学生的高考毫无关系,属于副课,学习美术鉴赏就是浪费时间,这些思想对课堂效率的提高尤为不利,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加强对美术教学的重视。此外,高中美术鉴赏教学通常会局限于教材知识,这种现象会对学生的个人创造力产生阻碍作用,导致对美术鉴赏的知识一知半解,缺乏重视和了解,也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最终造成美术鉴赏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缺乏对教学资源的挖掘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学资源有限以及挖掘力度不足的问题。美术鉴赏教学需要专业的教学设备作为辅助,如果教学设备和教学质量受到限制,就会导致美术鉴赏教学无法顺利开展。当前很多学校对美术鉴赏教学的投资力度较小,在学校中缺乏必要的网络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等。另外,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很少会应用这些教学设备展开教学,导致美术鉴赏教学缺乏现代化特征,这就反映出了不少学校对美术教学的投资力度不足,如果缺乏教学资源,就很难真正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众所周知,互联网教学资源十分丰富,如果不注重挖掘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就会导致美术鉴赏课程缺乏资源的整合性,教师也无法对各个环节进行科学设计,对教学时间进行合理分配,也不能形成较为完善的美术鉴赏教学资料库,造成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受阻。

(三)教师素养有待提升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开展,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求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是不少教师的个人素质和教学技术往往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如果教师不具备人文素养的培养能力,就会导致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人文内涵的渗透,也会使美术教学缺乏实践和创新意识,不利于美术教学的长期开展。除此之外,站在学校的角度,长时间忽视美术鉴赏课程,不注重对教师的业务培训,会造成教师的教学能力下降。以上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通过美术鉴赏课程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将会成为一纸空文。

二、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一)加强对美术作品背景的介绍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加入对美术作品背景的介绍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步骤。众所周知,美术作品是作者精神层面的真实写照,在创作过程中,画家通常会使用艺术化的手段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思想感情,这些感性要素结合起来就形成了美术作品的灵魂。由此可见,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加强引导,要求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历史,了解作者的生平,结合作品的历史特点和当时的社会习俗,对作品展开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形成学生对这幅作品的感性认识。否则,省略了这一步骤,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就是不完整的或残缺的。通过对美术作品历史背景的介绍,学生能更好地感悟到作品中蕴藏的思想元素,触摸到每一幅作品的灵魂,更好地体会美术作品的人文素养。例如,梵高的经典作品《向日葵》,如果教师开门见山地直接讲述《向日葵》这幅作品的创作手法、色彩运用技巧,就会使学生难以对作品形成深刻的印象,甚至会觉得这幅作品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因此在美术鉴赏课上,教师应当总结出《向日葵》这幅作品的大概特点,先从感性认识出发,再过渡到理性认识,如《向日葵》这幅作品当中描绘出的植物像太阳一样耀眼夺目,作者梵高利用明黄的色彩给人以深刻的视觉印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向日葵》这幅作品的创作背景,还可以通过视频、图画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画家梵高的传奇一生,只有了解了这些创作背景,才能让学生真正触摸到梵高内心所想,感受到梵高对艺术的生命力和热情。在这一基础上再对《向日葵》这幅作品进行赏析,学生就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升人文素养。

(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美术鉴赏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应当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当前的美术鉴赏教学中,如果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填鸭式”的灌输,就会导致学生处在的被动学习地位,对人文素养的培养尤其不利,导致学生对美术作品缺乏直观形象的认识,动手能力较差,缺乏主动探索的精神。在这里我们应当意识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做好长期培养的准备。在进行美术鉴赏教学时,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当前学习的美术课程和欣赏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作品的美感,增强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同时教师应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增加教学实践环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针对美术作品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美术鉴赏的积极性和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感受作品的艺术灵魂,受到艺术的熏陶和启发,让每一个学生在美术鉴赏课堂上都能有收获。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生活化的资料,带领学生自己创作美术作品。例如,教师可以设定“环保美术”作为主题,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展开丰富的想象,变废为宝,制作具有美术欣赏价值的手工艺品,拓展美术作品的鉴赏教学领域,打开学生的视野,通过探究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除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之外,还应当对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行提升,站在学校的角度应当加大对美术鉴赏教学的投资力度,展开教师培训,让教师能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将人文素养融入美术鉴赏教学的课堂环节中,不断提高自己,应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和知识武装头脑,为人师表,全面提高美术鉴赏教学的质量。

(三)加强美术教学的多学科融合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精神,还应当加强美术教学的多学科结合,将美术教学放在高中教学的整体学科体系中,和历史、语文、数学等多种学科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在美术鉴赏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挑选喜欢的美术作品,对作品中蕴含的艺术要素进行跨学科的分析,有意识地和其他学科的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欣赏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美术作品的鉴赏和语文、历史等学科的关联性较大,特别是在中国古典水墨画作品中,往往蕴含着丰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艺术素养,因此在这一类美术作品的鉴赏中比较容易进行跨学科的鉴赏。例如,在中国古典名画《富春山居图》中,教师可以将这幅作品分别和历史、语文学科结合起来,先分析作品的美术运用技巧,如水墨画的技法,作者通过干、湿两种不同的画法,展现出富春江的美丽景色。《富春山居图》将山水等景色结合起来,浓淡搭配得宜,展现出了元朝这一特定的历史朝代对山水画的审美特点。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结合《富春山居图》的背后创作故事,让学生更加了解《富春山居图》的创作背景,调动学生美术鉴赏的积极性,让学生更进一步地感受《富春山居图》所蕴含的艺术内涵,通过美术鉴赏提高人文素质,得到艺术熏陶。除了中国水墨画之外,西方著名的油画作品,也可以通过跨文化鉴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在经典油画作品《耶稣和他的十二个门徒》中,教师就可以将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文艺复兴时的欧洲历史结合起来,让学生站在中世纪欧洲艺术的角度,欣赏具有宗教色彩的艺术作品。

三、结语

美术鉴赏知识范文篇10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鉴赏能力;培养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美术教学有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引导学生鉴赏美术作品,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与鉴赏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古今中外优秀艺术作品,逐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与文学知识。高中美术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鉴赏教学的重要性,在指导学生欣赏时渗透鉴赏能力的培养。这样,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保证高中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一、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重要性

在美术鉴赏过程中,鉴赏者需要利用视觉进行观察与感知,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文化知识,对于艺术作品作出分析、体验、判断等欣赏活动。这样,学生可以在美术鉴赏中获得美的享受,也能够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指导学生加强鉴赏,除了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判断能力,具体包括艺术成就、美术价值和内在涵义等。为了提升高中美术鉴赏效果,学生应该掌握各方面知识,逐步提升自己的综合修养。只有具备多学科知识,如文学知识、历史知识和地理常识等,学生才能够深入理解美术作品。此外,学生也要在艺术和美学上有独特的见解,熟悉社会背景与人文风俗等。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投入美术鉴赏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良好的审美观,为学生传授各种有效的鉴赏方法,加强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实现全面发展,教师在衡量学生素养与修养时,需要注重对学生的美育。美术是一门艺术,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为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学生不断提升艺术素养,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当前,高中美术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体现在部分教师思想观念落后、很少指导学生鉴赏艺术作品等方面。这样,部分学生对艺术作品中蕴含的精神与生命力理解不到位,教师不能达到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目的。对此,高中美术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开展鉴赏活动,促使学生审美情趣不断提升,增强学生对美的体会与感

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重视程度不足。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美术鉴赏课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文化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为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但部分学生对美术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鉴赏美术作品的积极性。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要通过转变美术鉴赏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意识到美术学习对自身全面发展的意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美术鉴赏学习的重视程度,也能保证高中美术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2.课时安排较少。高中美术教学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鉴赏能力不断提升。教师在开展高中美术鉴赏课时,要注重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部分学校对美术课重视程度不足,导致美术鉴赏课时量较少。这样,学生缺乏足够的机会鉴赏美术作品,影响了高中美术教学的开展。3.教学方法落后。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只是单方面进行讲解,很少引导学生鉴赏,缺少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这对学生美术鉴赏产生了不利影响,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也不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这就影响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效果。由于教学方法落后,一些教师不能充分发挥美术学科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艺术情感的作用,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三、高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为了提升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欣赏的兴趣,并指导学生深入欣赏与探究,使其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深入理解美术作品中蕴含的精神与内涵。要想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艺术作品欣赏过程,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进行思考,让自身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提升自身的审美水平与鉴赏能力。如,在《礼仪与教化》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与查阅资料,了解古埃及美术与古埃及人的观念。教师可简单介绍斯芬克斯的神话故事,并提问:“法老修建狮身人面像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把法老的身体做成狮子的形象?”学生在鉴赏中了解到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外部宏伟壮观,内部也被精心装饰,有许多壁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又让他们对青铜器艺术内涵有了充分理解。2.转变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感染力。高中生个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美术欣赏能力与感悟能力等方面存在不同。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形象展示抽象的描述,增强艺术感染力。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美术鉴赏过程更加直观、生动。要想提升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感染力,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以图片、视频等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这样能够保证学生鉴赏美术作品的积极性。如,在《从传统到现代》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人民大会堂中的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并以启发谈话法与学生交流作品具有的民族风格和时代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教师通过各个方位与角度的图像展示,让图像变得鲜明,学生在观察课本图画后,其理解将更为深刻。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让抽象教学转变为生动、形象的艺术感染,学生在美术鉴赏中将变得更加积极,对美术作品含义的掌握也更加牢固。3.加强课堂训练,传授鉴赏方法。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能够准确地鉴赏一件美术作品,方法指导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教师应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感知和审美能力时,结合正确鉴赏方法的引导,使其较好地理解艺术美的内涵和真谛。教师可以把感悟式鉴赏、社会学式鉴赏、形势分析式鉴赏、比较式鉴赏等这些鉴赏方法运用到美术教学中,指导学生从自身的经验出发,发挥想象力、充满激情地感知美术作品。如,在《光与色的世界》教学中,教师可介绍印象派画家莫奈,欣赏其作品《野罂粟》,让学生描述画面描绘了怎样的场景。教师通过教学,让学生感知到印象派画家和以往画家不同的是他们更喜欢走出画室,走进大自然,抓住瞬间的色彩变化进行创作。在感知的过程中,学生学会用观察、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鉴赏美术作品,提升了自己的审美能力。4.建立和谐关系,营造课堂氛围。高中美术鉴赏教学需要教师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在鉴赏中积极、认真思考,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获得更多美的享受,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为了提升高中美术教学效果,确保学生的鉴赏能力得到有效培养,教师应该与学生维持平等、和谐的关系,共同鉴赏、探究艺术作品。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可以全身心融入美术作品意境,增强自身的审美体验。在和谐、有趣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将逐步对艺术作品产生更深刻的感悟,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目标也能顺利实现。如,在《什么是美术作品》教学中,学生已经对什么是美、什么是美术作品有了一定的认识,此次课是对已有知识的提升与延伸。对此,教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交谈,展示图片,与学生一起分析,注意多运用与形式美法则有联系的关键词,如重心平稳、左右对称、连续、重叠、平衡、大小比例、节奏等。教师与学生维持良好的关系,有利于创设融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鉴赏美术作品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体会艺术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掌握有效的鉴赏方法。5.采用对比教学,提高感知能力。对于知识结构层面而言,艺术知识是复杂的,对学生想象力、感受力和领会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与美术作品的对话能力,引导其通过进入直观的作品情境,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在鉴赏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在高中美术课堂上,如果教师只是简单的讲解,学生对美术作品理解就不会太深入,也难以提升自身的鉴赏能力。如,在《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学中,教师介绍《星空》和《月华图》这两张作品并让学生进行比较,让学生在分析两张美术作品后,总结两幅作品在形式语言上各自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鉴赏,了解两幅作品的相同点,即通过表现夜晚的景象,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细细品味与鉴赏两幅作品,通过对比掌握画面的特点,从而提升鉴赏效果,使学生对美术作品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

鉴赏教学作为高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意义,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正确指导,让学生在掌握美术作品特点与风格的同时,逐步实现自身审美能力的提升。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鉴赏中获取知识,有所感悟与启发。教师还要注重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顺利掌握知识,增强自身的审美体验,逐步具备更强的鉴赏能力。这样,高中美术教学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家振.审美观视域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学课程资源,2018(10).

[2]高颖.如何提升高中生美术鉴赏能力.课程教育研究,2018(42).

[3]王瑞丽.新课改下高中美术教学创新方法研究.艺术科技,2018(6).

[4]吴国辉.高中美术课堂鉴赏教学探微.成才之路,20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