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绘画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11-04 09:41:05

美术绘画教学

美术绘画教学范文篇1

1.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学生对所学内容缺乏兴趣我国现阶段的小学美术课堂还存在以教材为主的教学方式,无论在教材的选择还是课堂教学的设计上都缺乏创新意识,这就使美术课堂缺乏活跃的氛围。小学生的课堂实践是按照固定的形式开展的,长此以往会严重束缚小学生个性的发展,也就无法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学设备不够健全,导致教学手段落后一些学校没有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美术教学方面,这就导致美术课堂没有完善的教学环境,同时缺少先进的教学设备。在教学过程中,单纯依靠教师对新知识的讲解,以教材中的范例为学习道具,小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地听完并听懂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因此,应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改变教学手段,从而提高小学生对美术课堂的兴趣,成为当下基础美术教学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3.受固有教学模式影响,教学观念落后由于受固有教育模式的束缚,即使新课程改革已经深入到学校教学的各个科目,但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思想依旧是一些教师的主流教学观念,这就使教材的知识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置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脱轨。同时,固有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和教材为课堂中心的,教师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开展课堂教学,而忽略了课堂的主体——学生,这就使美术课堂毫无生趣可言,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内容不感兴趣。

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途径

1.创新课堂教学设计,突破固有教学模式的束缚,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一,明确课堂的主体,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给予学生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并为其创造相对放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要使现代绘画艺术的创新意识完美融入小学基础美术教学,就要求美术教师运用情境教学,创建美术课堂情境,从而提升小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以达到教学的目的。

2.丰富美术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只有不断丰富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才能突破以往美术课堂教学的局限,将现代绘画艺术融入小学生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丰富绘画的具体内容,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3.提高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小学美术教师要想更好地将现代绘画艺术的创新意识融入课堂教学,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对现代绘画艺术要有深刻的认识及见解,强化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为提高自身专业美术功底而持续“充电”,真正掌握现代美术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从而完成美术课的基本教学任务。第二,小学美术教师要实事求是,根据小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需求选择相应的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要充分尊重学生并关心学生,从而激发小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

三、结语

美术绘画教学范文篇2

【关键词】小学美术;绘画教学;新课标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主要以绘画为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学生的绘画,教师可以观察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心理状况。绘画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放松学生心情,使学生发现生活和自然之美,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绘画技巧后,教师可以教授一些色彩的搭配,颜料的使用方法等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绘画大师的作品,给学生讲解绘画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和学习能力,改善教学方法,开展一些高效的美术绘画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模式[1]。

一、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美术绘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课程启蒙都是从兴趣开始的。在美术绘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其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专注于绘画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美术的魅力,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掌握美术绘画的方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美术课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视觉美感,教导学生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去观察去解读周围的世界,释放个性,热爱生活。例如,苏少版《漂亮的灯》教学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的灯的知识,丰富学生课堂知识、审美经验,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灯的功能美与装饰美,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掌握写生画法的同时感受灯的形式美。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体验不同事物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释放学生的天性,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教会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身边的事物,热爱大自然。

(二)营造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学,通过互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营造轻松教学氛围。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美术水平,教师就要了解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开放式教学,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营造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开展一些户外的教学活动,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小学生大多开朗活泼,要释放他们的天性,消除在课堂上紧张压抑的气氛,近距离地观察大自然,增强美术教学的趣味性[2]。例如,苏少版《风筝》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对风的观察,发现事物在风中的变化,并能根据自己的感受,以不同的美术表现形式创作出富有情趣、具有个性的作品。教学时,教师以“激趣导入、寻找风儿、留住风儿、示范讲解、自由表现、展评延伸”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流程,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手段,引导学生在自主创新的学习氛围中大胆表现。学生在课堂上观察或回忆刮风时周围事物和人物的变化,学习风的表现方法,创作出富有情趣、具有个性的作品。通过本课的艺术实践,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艺术源于并高于劳动和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中的一切实际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教师可适当安排课外活动,以生动的教学语言,积累学生的艺术创作经验,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教师教学不应只是简单的技巧教学,而是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要注重美术教学的艺术性,针对不同的教学课程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例如,苏少版《我种的植物》教学中,教师要以知识与技能为目标,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通过欣赏、比较、感受、分析,了解画家水墨画兰花作品中用笔、用墨、构图的不同及艺术特色,尝试用水墨来表现兰花。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抓住兰花的特征,巧妙组合构图,可以临摹、改画,用合适的笔墨画出兰花的形状、色彩、质感和生机。采用语言表述、绘画表现等多种手段,感受植物成长的变化,探究生命繁育的奥秘,感悟梦想实现的幸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通过水墨画兰花的学习,激发爱自然、爱生活、爱科学、爱生命的情感,用艺术的方式表现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我种的植物》属“造型表现”领域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绘画、手工等艺术表现形式,贯穿回忆、想象、写生、创作等活动,形成系统的、完整的单元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如何培养学生学会热爱生活,用绘画的形式进行艺术创作[3]。教师可开启课堂教学的合作学习模式,以小组为单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帮互助。小组之间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成员之间进行商讨,利用集体智慧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模式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从一个人走向集体,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主动探究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互帮互助,能够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当不断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美术绘

(一)提倡户外学习绘画的教学模式

在小学美术绘画教学中,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户外,走进大自然。由于小学生的性格开朗活泼,对世间万物都有着敏锐的感知与遐想。通过户外美术绘画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消除学生由于长期在教室内学习所滋生的厌倦心理,还能够促使他们在大自然中发现自己所好奇的新鲜事物,从而增加绘画素材,也能够学习到很多在课堂上所无法学到的知识。小学美术绘画教学应用户外教学模式,是一种近距离的观察,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自然中,创作出更加新颖、有创意的美术作品,同时增强美术课堂的趣味性。例如,《走进大自然》教学中,要求通过多种途径感受大自然,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用水粉颜料做调色游戏,认识大自然的色彩;学习用几种基本的颜色调配许多颜色。课堂上,教师可带领学生观看大自然的风光图片或纪录片(如四季美景)认识各种颜色,认识红、黄、蓝三原色,橙、绿、紫三间色,师生交流各自带来的图片资料,小组分享自己的观后感,谈一谈自己眼中的大自然,那绚丽的日出,那风花雪月,那秋虫的颜色,那霞光的天空……还可通过“猜猜看”色彩游戏,观察大自然的色彩,比比谁找到的颜色多,然后讨论反思,大自然的颜色在阴天和晴天一样吗?白天看到的颜色晚上躲到哪里去了?阳光下的喷水池旁会出现彩虹吗……

(二)注重与学生进行贴心交流

在新课标背景下,对于小学美术绘画教学来说,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画风、技巧和创新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还应该经常与其进行交流与沟通,了解学生的美术学习情况和心理发展需求,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美术绘画课堂,使学生能够兴趣十足地进行美术绘画创作,完成更具创意的美术作品。在小学美术教师与学生的双重努力下,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学习美术绘画知识,教师也能够通过这一方式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从而保证其健康快乐地成长。例如,苏少版《爸爸妈妈》教学中,要求教师利用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三个目标让学生体验感情,从生活中获得艺术感受。认知目标通过对图片的观察,让学生了解人物的特征并加以表现。技能目标用各种绘画方法来表现爸爸妈妈的形象特征,着重刻画爸爸妈妈的脸部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回忆感受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培养学生对爸爸妈妈的热爱和尊敬之情。通过情感分析,孩子长期与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各方面都浸润在爸爸妈妈的无私关爱之中,因此,孩子与爸爸妈妈之间十分亲近,感情也特别深厚。本节课让学生通过表现特征来描绘父母,感受亲情,学会感恩。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观察爸爸妈妈的五官、表情、爱好、动作等细节,并在教学中进行示范,特别是如何用变化的线条表现出人物的特征,引导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手法进行创作。

(三)注重学生对美术绘画作品的评价及审美

在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美术绘画教学中,评价环节十分关键,是对学生绘画能力和水平的综合点评,同时也是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过程。教师应高度重视对学生美术绘画作品的评价,将其纳入课堂学习范围之内。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彼此的作品,不仅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还能够通过相互评价,认识到自己在美术绘画学习中的不足与缺陷,从而进行强化训练或有效改善。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学习和发展,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绘画水平和积累绘画经验;另一方面也能够了解学生的心中所想,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安排教学活动。另外,小学美术教师在评价学生美术作品时应该以鼓励为主,批评时应该委婉,保护小学生的自尊与自信,评价结果要公正客观、科学合理。例如,《冷色暖色》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认识和区分冷暖色,了解冷暖色的不同特征,感受色彩冷暖对比中的美感,培养色彩美感意识。在生活中去理解冷暖色的不同含义,能有目的地正确地表达自己对色彩的感觉。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认识冷暖色,了解冷暖色的特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出示红、蓝两色,并提问:红色给你什么感觉?蓝色给你什么感觉?然后总结两者不一样的地方,通过看画来感受冷暖色,暖色带给人温暖,热烈感觉的色彩称为暖色。冷色带给人清凉,宁静感觉的色彩称为冷色。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会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采用新颖的方法,让学生自由绘画或者口头表达。运用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绘画图片与教学内容,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但是由于无法看到教师对绘画技巧和过程的展示,导致学生的美术绘画基本功较差,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教师的绘画水平有限。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增加部分示范绘画环节,让学生观察教师的绘画过程,边看边学,领悟和学习绘画技巧,同时解决一些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三、结束语

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美术绘画教学中,教师应深刻理解并积极吸收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根据课改要求开展教学活动,带领小学生走向户外,走进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并且寻找到更多的绘画素材,逐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审美能力,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充分感受生活与自然中的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引导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小学阶段学习绘画是体验美、发现美的艺术启蒙,在这个阶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之美、自然之美和世界之美,培养学生拥有一颗追求美好、热爱生活的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付杰.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美术绘画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2016(16):141.

[2]何明泽.小学美术在新课标背景下的绘画教学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20):47.

美术绘画教学范文篇3

关键词:幼儿美术;绘画;教学

一、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区别用线绘画的引导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因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首先,绘画材料多样化,但缺乏美术线条区别表现的教育引导。调查报告显示:幼儿园选择一周开展2次或2次以上美术绘画活动的人数占总数86.2%,在美术活动中(勾线笔和水粉水彩颜料占50%以上,油画棒和水彩笔占80%以上),从中得出:美术活动中绘画材料非常多样易于表现线条与形象,但是从调查报告中也得出教师在组织美术绘画活动中并没有足够的重视美术绘画线条区别表现的引导。其次,大部分幼儿园教师认为绘画先画线条,但是对线条的区别表现物象的远近大小的教育引导却很少。数据得出:总人数225人中142人(63.1%)认为在儿童美术绘画中先画线条,但是,在线条的区别表现物象方面的教育引导次数并不多。再次,大部分幼儿园教师认为大班以上年龄的小朋友懂得物象大小远近和线条粗细的意思,但是,在绘画中对其关于线条区别表现物象大小远近的教育引导却很少。数据得出:被调查人员共计225人,其中97人(占总人数43.1%)认为中班儿童懂得远近距离和线条粗细的意思,124人(占55.1%)认为大班儿童懂得远近距离和线条粗细的意思,81人(占36%)认为学前班儿童懂得远近距离和线条粗细的意思,但是在组织幼儿美术绘画活动中会引导孩子运用粗细不同的线条去表现物体对象的人数只有157人(占69.8%),仍有68人(占30.2%)不会或者根本没有考虑过引导孩子运用粗细不同的线条去表现物体对象。最后,大部分教师思想上认为应该引导幼儿区别不同粗细的线条,从而表现物象的远近大小,但是,在实践中进行相应的绘画引导却很少。被调查总人数225人中有202人(占89.8%)认为在幼儿美术绘画中有必要区别不同粗细的线条,196人(占87.1%)认为在幼儿美术绘画中应该引导幼儿认识和表现物体的远近大小,但是,在组织幼儿美术活动中,引导幼儿运用不同的线条表现物体的远近大小次数很少,一般的选项共有205人约占总人数的91.1%。(二)分析形成因素。1.忽略绘画中不同粗细形式的线条区别表现物象的认识规律及趋势人类绘画历史的溯源为绘画中线条有区别的表现物象关系提供佐证。原始社会人类认识和表现世界的绘画作品已经显现出利用线条的粗细不同去表现物象的主次关系和位置远近大小。西方的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和西班牙的阿尔达米拉洞窟壁画以及中国古老的岩画都可以作为佐证。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擅于描绘物象粗犷有力的线条,主体物突出,客观再现了动物公牛被尖锐物斜穿身体后部,露出身体内的肠子,而公牛对面的人物和鸟形面具相对公牛较小,画面主次关系一目了然。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虽然描绘的是一头受伤的公牛,但线条已经具有明显的粗细浓淡的变化,原始人类运用绘画材料表现公牛蜷伏的身体,线条与色彩的结合具有一定的立体感。由此得出,西方的原始人类在绘画之初就把主体物安排在视觉中心的位置上供观者观看,将洞窟壁画线条的粗细长短变化与构图、色彩结合起来,能产生童趣性的画面效果,无不散发着古代绘画文明的光辉。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岩画,同时也是岩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岩画被称为“刻在石头上的史书”。它记录着人类处于远古狩猎时代到原始部落时期的社会、经济、生活等各方面的状况,是人类早期社会重要的文化遗产。贺兰山岩画是原始先民按照一定的审美形式创造出来的艺术瑰宝,岩画线条粗细有别,主体物突出,动物表现的面积大小不一,他们想要着重表现的动物尤其画的面积比较大,次要物相对较小,具象与抽象的结合,夸张与变形的演绎,受神灵崇拜或者巫术信仰的影响,在岩石上雕刻线条本身就是一种对体力和精神的挑战。内蒙古地区是我国古代岩画比较聚集的地区,内蒙古不同区域的岩画具有不同的特点,表现岩画的一般是动物和人物的题材居多,但内蒙古地区有相当一部分题材是表现人与动物的关系,那就是岩画中出现的骑马人的形象。岩画中骑马人的形象不是独立出现的,是比较集中地出现在某一个具体区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开始进入畜牧社会。根据推断当时原始社会发展的程度以及对岩画骑马人的形象场景的分析,这些骑马人的形象大致分为三种类型:骑马狩猎、骑马放牧和骑马征战。这些线条粗犷、形象写实,动态准确的骑马人形象体现着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而线条的粗细变化在这些画面中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中西方原始绘画线条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人类在认识世界之初最先运用线条去表达物象的轮廓。随着大脑和思维的发展与进步,进而运用不同粗细的线条去表现所画物象的主次和大小、远近的关系。人类本能的运用线条去表达对大千世界的认知与感受。这不是一种美术现象而是人类早期表现思想和感受的一种认识规律。对比中西绘画历史中的线条表现方面的共性看,中西方绘画都极力拓展着线条表现力的各种可能性,这是一种美术绘画的发展趋势。不同历史时期中不同绘画派别的西方绘画都体现着线条在绘画中的粗细长短等的不同变化和区别对待,物象的主次关系,大小比例,个人情感表现等都通过线条的表现让观者一览无余而后细细品味。以上为不同时期的中西绘画作品,从中可以看到,无论是中国画还是西画,画家都会运用不同粗细,长短不同形态的线条表现所画物象,运用粗线条表现物象的外轮廓,将主体物放在视觉中心的位置上使之更加突出重要性,让观众明确绘画表现的主要物象。不同历史时期的画家都在不断地探索着线条的各种表现可能性,将线条的表现力不断拓展,甚至推向极致,使画面线条的粗细对比和节奏感更加突出,使观众更深层次地体会到某种绘画意境。比如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梵高通透锐利的目光折射出的那一抹人性光辉,还有毕加索变形立体的女人形象等等都是通过线条表现力的挖掘与深化传达给观众某种精神和力量。可见,这是一种美术绘画趋势,并不是暂时的美术表象。学前美术绘画教育引导是将事物的某种认识规律和趋势引导给幼儿,而这样的美术绘画规律与趋势却恰恰被忽略掉了,本次调查表明225人中,91.1%(205人)很少或一般性引导幼儿运用不同的线条表现物体的远近大小,这说明在学前美术活动的组织实践过程中对线条粗细表现物象远近大小的教育引导确实重视不够。2.幼儿教师在被教育阶段缺乏相关教育引导幼儿教师在学校学习阶段,完成学前美术相关学习内容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的美术教育引导,会造成学生本身对于不同粗细线条表现物象远近大小的关系认识不足,忽略简笔画中线条表现的区别性,进而对儿童画表现中线条与线条间的粗细大小或长短的对比产生的某种节奏感重视不够,对线描中的不同种类线条的表现力的探索还不够等等,都极有可能造成在将来的幼儿园美术实践活动中对幼儿关于线条的区别表现的教育引导不够重视的问题。3.幼儿园教师本身的职业倦怠感川北幼专的学前教育专业同学的就业率相对较高,但是,学生在幼儿园教师的岗位上流动性也比较强。主要原因是幼儿园教师的整体薪资水平相对较低,大部分同学在私立幼儿园就职,面对不同管理机制和要求的幼儿园,使人容易出现职业倦怠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增强,极容易造成幼儿园师资的流失。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教师对于美术活动的组织实践极容易存在教育引导的疏忽和纰漏。4.美育引导滞后于学前美术绘画现状的现实美术绘画作品中线条的粗细变化与物象远近大小之间的和谐表现,会使整个画面产生某种节奏感,而这种节奏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之为形式美感。幼儿园组织美术活动和绘画活动相对较多,在这些美术绘画活动中幼儿进行绘画的时候,却很少有教师对幼儿绘画的线条粗细表现物象的远近大小进行有效的教育引导。这进一步说明了幼儿绘画实践过程缺少相应的美术绘画线条的形式美教育引导,或者幼儿教师也没有意识到幼儿绘画中粗细线条区别表现物象的远近大小、轮廓细节等等所产生的某种节奏感在形式上是一种美。这不是幼儿园个例,很可能是共性问题。

二、针对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强高职院校一线专任学前美术教师美术和美学相关理论的学习与积累。幼儿园教师在实践教学和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和状况无不体现着他们在学习生涯中所接受的教育现状。同时,也就意味着学生在幼儿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高职高专美术教师的教学问题。如果幼儿园教学中缺乏对美术绘画线条的粗细区别表现物象的远近大小的有效引导,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对学生在美术理论和美学理论方面也缺乏相应的有效教育引导。因此,高职高专院校一线学前美术教师必须加强美术和美学相关理论的深入学习,才能对学生进行更加专业化的技能训练和美育理论思想的普及,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二)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幼儿美术美育课程,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和美育理论水平。进一步优化教学计划,适当增加形式美学相关理论的普及性教育引导,将专业性绘画与学前美术进行交叉与深化,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和美学相关理论水平不断提高,为学生将来的教学实践、择业就业和高素质培养人才打下良好基础。只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幼儿园美术绘画的教育引导才能不断地得到完善和发展。(三)实现对幼专所在地区周边幼儿园教师进行美术美育普及性培训。很多幼儿园教师在思想上认为幼儿美术绘画应该适当引导,可以不强求效果,但是在幼儿园美术教学实践中很少有教师对幼儿的绘画线条进行粗细区别表现的教育引导。鉴于上述情况,我们可以对本地区及周边幼儿园教师进行有关美术课程和美术美学理论的集中培训。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当地幼儿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审美水平的提高,也实现了幼儿园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有利于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实践中更加全面有效地提高幼儿美术绘画的教学水平。(四)实现课程与园所的对接,在实践中检验课程。将美术美育相关理论渗透到学前美术课程,并做好课程与幼儿园(班级)之间的“点对点”对接,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理论性。随着幼儿园美术活动实践的深入,适当调整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使课程凸显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研究中深入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在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实践中发现问题,做好相关理论和实践总结,再回到幼儿美术实践中深入解决问题,如此才能切实做好美育与实践、教学的高度统一,有效推进地区范围内学前美术教育的良好发展。

三、结语

调查问卷不只是将问题提出来,主要是想要探索运用更好的方式将问题得到切实的解决。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美术教师,笔者深深感受到必须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将理论思想渗透到实践中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坚守讲台给学生传达一种信念与力量。始终相信教育的力量,既是细雨润物,又是滴水穿石。笔者相信集体的力量一定会将学前美术教育前景变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胡敦杰,王相生.浅析欧洲史前洞窟壁画[J].美与时代(下),2016(04).

[2]刘玉霞.浅论宁夏贺兰山岩画的艺术特点及其保护[J].大众文艺,2014(04).

[3]李特,张玉花.内蒙古地区岩画内容及艺术特点探析[J].中国民族博览,2018(03).

[4]张文静.中国岩画的区域分布及特点比较[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03).

[5]李曼妮.探寻儿童绘画与原始绘画间的共性语言[J].美术教育研究,2015(16).

[6]王娟.毕加索绘画作品艺术特色与风格特征研究[J].艺术教育,2020(05):137.

美术绘画教学范文篇4

“传统绘画程式”是对绘画艺术的传承与完善而形成的形式。传统绘画是随着人类文化产生而诞生的艺术,也伴随着人类文化活动的进展而形成与巩固。它是亘古以来人们在艺术实践中依据自身的实践水平和认识水平而获得的成果与积淀。日积月累,延绵承传,以至成为多数绘画者认同的艺术规范与标准,它是一种经过不断否定以后保留下来的肯定。人类的艺术活动,遵循着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这一普遍规律。艺术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没有扬弃和保留就没有更新;也就是说传统是动态的,而不是僵化的,它既属于过去,也属于当下,是联系一个民族由过去走向未来的纽带。正如黑格尔所说的:“传统并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犹如一道洪流,离开它的源头越远,它就膨胀得越大。”有的学者认为传统陈旧了、落后了,其实,在文化的概念中没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只有高雅与平庸的区别。传统和现代、新与旧是互为依托、相辅相成的,那种简单地把艺术划分为先进和落后的观念是片面的。刘海粟就有“古到极点,新到极点”的观点。这里所谓的“古”是指传统经典作品,它是与当代的“今”相对立的。所谓的“古”并非真正的“古”,乃是“托古改制”的古,也就是以“古”为面貌而创造新意。所以,所谓古意,实际上乃是新意。历史告诉我们,经典的传统是浩瀚的长江大河,是生生不息的流体,千百年来在不断地延续着、发展着、丰富着人类的精神生活,成就着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马蒂斯认为:“我所接受的传统古典绘画教育自然引导我去学习和研究古代大师们,尽可能多地吸收他们在色彩和明暗对比与和谐方面的技艺,并自然而然地把学到的反映到我的作品之中。直到有一天,自我重新评估之后,我意识到有必要忘掉古代大师的技法,或将其转化为我个人的风格。”所以,绘画传统程式从广义上也可以理解为世代相传的、在不断实践中最富有创造性的辉煌成果的总结,是对过去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带有普遍意义的知识和能力的总和。不论是美术创作、科学研究还是物质生产,当事人的知识、能力都是在继承传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并形成新的成果。因此传统绘画程式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存在。

二、传统绘画程式具有厚重审美价值

绘画传统是人创造的,人就生活在自己创造的艺术程式之中。人在创造传统或传统形成的过程中,同时又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传统的制约和塑造,这就是传统的反作用。正因为绘画传统是人们通过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形成的认知积累,而且是根据人自身的审美目标为尺度的一种价值选择,所以,传统作为一种矛盾统一体,其正面的经典传统部分总是居于主导地位的方面;而负面的消极的传统部分总是居于非主导方面。换言之,绘画传统从整体看,总是经典的、具有厚重的审美价值,这是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的共性。如北宋范宽所绘《雪景寒林图》,充分地体现了这种审美价值。这是一幅山水画巨作,它表现了北方冬日山川景象:画中群峰壁立,山间长满了密密的层林,山坳里画有村舍,一个人正在开启门户向外张望,这几乎不被人注意的细节使画面上凝固、静穆、寒冷的气氛中,透出一股生机勃勃的活力。山脚下溪水环绕,一座木桥架在溪水上。山石重叠深邃,雪后的群峰银装素裹,静穆壮观。作品用笔雄强苍劲,皴法浑厚,点线密集、短促,浑然一体,出色地刻画出了山石的走向、转折和正侧。构图充实饱满,从山顶画到山脚,顶天立地,将整座山的全貌推到观画者的眼前,感觉得到山的分量和气魄,天地大美尽现。除绘画传统程式外,世界上各种艺术都与绘画一样存在着各自的艺术程式传统,芭蕾舞在表现各种情感时的大跳、托举、旋转、倒踢紫金冠;歌剧演员抒发情感时的咏叹调、宣叙调,以及演出过程中的序曲、间奏曲。中国传统戏剧,从舞台造型到演艺技巧的手、眼、身、法、步的每一招式,无不蕴含着美学的诸多程式要素,充分满足了观众的艺术需求与精神享受,即使反复欣赏演出依然感觉常看常新,这不仅是因为表演者的不同而显示出流派的迥异,更是传统戏剧表演艺术的魅力所致。中国的传统表演艺术是十分强调甚至苛求程式的,同时程式又是观众评判演员演艺质量与水平入门与否的前提和艺术标准的独特体系。如果取消了这些程式,“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些艺术也就不复存在了。所以,绘画传统程式也就是一种标准、规范,即有一定规程章法的形式要求。

三、研究传统绘画程式是领会绘画艺术语言的便捷之道

要学习绘画,就必须掌握表现绘画的语言;这就像要学习一个国家的文化,就必须掌握这个国家的语言一样。语言首先是一种工具,同时它本身又是一种文化。绘画程式是一套特殊的、相对稳定的、有一定规律性的绘画语言和词汇,是历代艺术家对生活和艺术长期提炼的深厚积淀;绘画程式是绘画语言的综合构成体,研究绘画程式可以使绘画艺术语言更容易为学习者领会、掌握。绘画语言是一个内涵与外延很不确定的词,概括地讲,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人类传达、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或媒介;其二,它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所表达的东西是其他语言所无法表达出来、一种只能在空间中展示并直观地诉诸于人类的语言系统;它指的是对大到整幅画面的构图、色彩、造型节奏韵律的体系构成,小到每块明度、每处用笔、肌理及浓、淡、干、湿的控制,工具、材料的研究把握等。艺术家要用绘画这种艺术语言去进行交流,就必须按照绘画的规律把需要交流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掌握作为绘画语言之一的绘画程式,是最便捷的入门之路,绘画程式的创造是画家对形式美规律的掌握和运用。绘画艺术之所以有其主动自律化变化的轨迹,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一些特殊经验必须代代相传,也正是如此,在绘画发展的历史中,无论是“显赫”的巨匠,还是“稚拙”的学子,都只有先掌握一定的“法”—绘画语言,才能够具备进而师造化的能力。作为绘画基本语言的程式是传授符合艺术真理的技术支撑,是能够把我们送到一定里程的载体,是架通此岸通向彼岸的桥梁,是薪火相传的保障。这是中外历代大师的共识。19世纪编绘的《芥子园画谱》虽然在学术上、方法上屡遭一些人批判,但至今仍被视为中国画的程式为习画者摹用。齐白石也正是习得《芥子园画谱》传统程式语言,作为认识绘画的切入点。

四、美术教学的任务

当下,对学院是否以绘画程式为教学主流模式存在激烈的争议,有的执教者认为学习程式不仅没有用处,反而是束缚习画者想象力、创造力、才情的羁绊。美术院校的根本任务就是继承传授绘画程式的地方,其意义是指导学生研究规律性的知识,当然,掌握程式技巧不是学习的目的,重要的是由此切入对绘画艺术的深层次认识和理解,借此提高艺术表现的能力。要使技术本能化,在表达的时候只去想具体的感受而不用考虑技术,就如同中国人使用筷子时已经不用考虑怎么拿、如何开合一样,而是直奔需要的食品,怎么用怎么合理;程式也如同我们写文章的造句、词组,经过严格的语法规范连缀起来,形成文章的道理一样。由有法到无法才是学习程式的目的,从而才能够创作出有质量的作品。美术学院是学生成长、发展所需要的一个知识补给平台,它的使命是培养、铸造艺术思想与技术;每一个热爱艺术的人都希望能够经过这个平台的锻炼以实现理想。然而,真正能达到金字塔顶尖的人,还需要无数次乃至一生的努力拼搏。只有专心致志地视绘画为生命者,才有可能达到艺术巅峰。

五、学生的学习任务

杨飞云认为:“学院应是一块知识的净土,是高尚精神的家园,而不应该把各种未经社会接受的、缺少技术含量的时尚风潮引入校园,扰乱学生心态。前卫艺术应该不是学院传授的产物,只要在学院传授的东西就不应是前卫的,人们总是被新鲜事物吸引,但是绘画艺术真正的意义是以水平出世,学院不能成为翻新花样的实验工厂,学生不应该成为被试验品,不能把没有质量的训练过程当成创造成果,学生的真正任务是学习传统程式法则,实验应由一些成熟的有一定水平的专业人才去担任。”教学应该运行在规律和法度之中,学生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去思考、判断自己的努力方向。学习的方法正确与否决定一个人的学习效率,傻画、傻用功行不通。要学会思考,不要轻易盲从某些执教者个人的兴趣爱好。教学若失去了价值判断的标准,学生将无所适从。如果出于片面追求,完全可能使一些人类文明发展有意义、有价值的专门知识、技能颓丧或消失,造成社会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构不均衡。这样画可以,那样画似乎也可以,学院的教学就失去了意义,学生也没有必要来美院学习,追求急功近利的放羊式教学认识。笔者认为,这是一种目光短浅的艺术教育臆想,看似学生学习的路子很宽、方向多,却少有人能行在真理上。很多学生并不希望在美院里接触到的仅仅是一些艺术流行趋势,一些功利的、表象的、做作的、哗众取宠的东西,反而非常重视培养自己的技术,希望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激情、自己的观念可以能够通过很强的技术来体现,在永恒的本质里力求把握艺术高处的精粹。毫无疑问,追求没有技术支撑的所谓个性、所谓的创新就会放弃对基础理论的研究;失去了基础,技术就无从谈起,因为两者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缺一不可。绘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它对基本功、理解力的要求非常严格,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专注,方能有所体悟。假如不懂得油画或国画或雕塑的最基本的程式规律,不体会由操作而引发的画面上的思考,那么,再奇妙的想象也只能留存于大脑之中,只能是个人的设想而不能生成视觉造型。所以,程式的掌握代表一定阶段的真理掌握。习画者走什么样的路子不重要,但是如果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就得找到进入正确道路的标准,它不是泛泛的、不着边际的,而是有法、有度、有章可循的。

六、传统与创新

美术绘画教学范文篇5

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现代绘画艺术更加注重艺术作品中的个人风格和创新意识。通过对现代绘画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学习,学生可以更全面、更直观地把握现代绘画艺术的发展脉络;通过对现代绘画艺术人物以及绘画方式的认知和感受,学生可以理解绘画艺术作品和创作者之间的强烈联系,明确现代绘画艺术中蕴含的独特创新意识。将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融入小学美术教学之中,能为美术教学课堂增加内容,能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提供载体,能为学生的创新发展打下基础。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现代绘画艺术不但在绘画技能上进行了相应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勇于进取。学生在课堂中对现代绘画艺术的内容进行学习,不仅丰富了美术教学课堂的形式和方法,还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现代绘画艺术的创新意识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可能仅仅承担某一时段的课程教学载体,但是学校教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视应该长长久久地贯彻下去。

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途径

美术绘画教学范文篇6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绘画心理学;运用方法

初中青少年群体在心理发展上处于初级阶段,对社会与生活有基本的认识,但是缺乏深入的了解,是从儿童过渡到成人阶段的重要时期,在思想上能逐步的成熟化与自由化,因此在美术学习中已经不再单单的依照教师的指引,开始逐步的有自我意识。喜欢新鲜事物,开始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容易模仿成人,甚至在时展情况下逐步开始在人群中追求个性,甚至存在一定个性张扬的特点。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要充分的掌握学生在绘画学习中的心理特点,进而提升教学方式来符合学生实际需求,提升教学效率。

一、采用多元化技术打造情境教学,符合学生情感需求特点

在当下教学的硬件和软件技术状况方面,与过去相比具有较强的先进性与多元化特点。在教学内容表现上,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做较好的辅助,有效的对声画一体内容做有效展示,为课堂教学内容创造对应的教学情境,让课堂表现具有感染力。在美术作品的欣赏中,可以通过网络资源与多媒体技术的联合来达到更丰富经典资源的收集整理。同时其影像展现方式具有更强的逼真性特点,在影像放大处理的情况下,可以对美术作品有更细致的感知。不仅有效的避免了传统纸质资源准备的繁琐与高成本特点,有效的提升了课程准备的便捷性,教师只需要打开网络或者运用随身携带的U盘就能展现课程内容。还可以有效的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声音配乐等方式来给予美术作品一定氛围的感染力,甚至可以通过更多网络资源对美术作品的时代背景做简要或者详细的描述,提升学生对作品的深刻领悟能力。在具体作品的演示方式上,还可以采用多种技术处理,可以将同类型作品或者相反类型作品做比对演示,让学生感到作品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性,也可以在美术作品表现上,配合专业的作品解说,减少教师解说负担,提升作品内涵散发的感染力。当然,教师也可以配合作品与音乐,做自我个性化的解说展示,让学生有更为直观的体验感,依据学生的反应做对应针对性解说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比模式化解说更具有说服力与影响力。解说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美术作品所代表的意境做深入的想象,让学生陶醉在作品的想象空间中,提升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能力。相关多元化的表现特点可以有效的抓住学生对新奇与情感共鸣需求的满足,让美术教学脱离呆板的固有模式,让教学更具有情境化的演绎。只有得到了情感的共鸣与兴趣的引导,学生才能更深入的体会绘画艺术的精髓。

二、交互式教学激发学生参与主动性

初中美术教学中,如果只是教师单纯的解说和作品的展现,一定程度上是较为单向性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参与热情无法有效调动,只有积极的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才能满足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只有学生感受到课堂的主体是他们,才有更高的主人翁意识去表达与展现。在教学中需要以交互式的模式做有效穿插,一方面要展现作品,另一方面要满足学生表达与表现欲望。让学生对自身感悟做交流沟通,提出自身的疑问与理解,让师生双方受到互相的理解与启发。可以针对学生熟悉的内容做作品理解的表达,让学生对作品中不同色彩、线条、形状的运用做自身感觉的说明,甚至包括画面风格、作品质感所讲述。可以运用作品对比来让学生自发的察觉出不同作品的表现特点,让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的感官功能,提升自我理解能力。同时也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习,让学生自身懂得与他人去分享与沟通,提升学生在美术学习方式上的合作意识。在课程内容上,不要过多的将教师知识的东西和盘托出,更多的需要让学生通过作品或者技艺的观察来自我感知差异与特点。这种引导式的学习比单纯的填鸭式学习效果更为显著。在任何学习中,尤其是绘画这种趣味性的学科学习中,充分的让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可以有效的满足学生自我思想被认可、被重视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是基本的人际交往需求。在交互式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自我的动笔演练,可以提升知识点学习的有效内化。而学生进行作品完成后,做有效的评估分享,又是一种希望被关注重视的心理满足。学生在群体中,希望个体得到尊重与认可的满足。

三、适度强化竞争性的学习激烈氛围

在初中美术学习中,由于缺乏应试教育的压力,因此学生缺乏一种积极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心理渴望被认可的满足来提升学习氛围的竞争状态,让学生在美术知识学习上有一种赶超他人的意识,积极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绘画艺术的精髓,提升自身对绘画作品的表现与领悟能力。无论是在课堂作品赏析的观念表达中,还是个人小作品展示中,都可以进行有效的品评,进行适度的比较,让学生在内心有一种争优的心理动力,从而有效的在课程学习上投入更专注的意识。

四、结束语

初中美术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需要教师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展开有效的教学工作。只有了解学生,才能针对性的提供课程内容与形式,从而提升学生对课堂的喜爱程度与积极程度,进而转化为实际的学习成果。相关方面不仅考验了教师美术专业知识,更是考验教师的教学水平。

作者:胡冰 单位: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高坑中学

参考文献:

[1]陆春.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J].美术教育研究,2011,(9):78-78.

美术绘画教学范文篇7

关键词:左江花山岩画;艺术价值;儿童美术教育

一、儿童美术教育概况

儿童绘画学习的发展过程一般分为七个阶段:涂鸦期(1.5到3岁)、象征期(3到5岁)、意象期前期(5到7岁)、意象期后期(7到9岁)、萌生写实期(9到11岁)、推理写实期(11到13岁)和仿成人写实期(13到15岁)。即使绘画能力超常的儿童也要经历以上几个阶段,只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是完全对应。儿童美术教育应注重儿童美术学习能力发展的规律,根据儿童美术学习的需求和各个阶段的特点,开发其美术能力,包括对绘画的兴趣、想象力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不能以成人美术创作活动的标准要求儿童,挫伤其对于绘画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往的儿童美术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较少地注重学生学习绘画的阶段特征,忽视其绘画的真实需求;对儿童的想象力、学习兴趣、创造力等引导和培养不足;等等。绘画对于儿童是一种娱乐活动,教师应注重儿童绘画兴趣的培养和想象力的提升。儿童的绘画学习是一个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是一种与世界互动的过程。儿童绘画是儿童自然天性的一种反映,是儿童对故事的一种图画式语言,反映了儿童的思维活动和思想感情。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儿童绘画教育,保持交流和研究,教师和父母要注重这种交流,给予儿童积极的回应,而不是批评、忽视和指责。

二、花山岩画在儿童美术教学中的教学价值

花山岩画图案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被认为是骆越先民的涂鸦之作和人类童年时期的作品,其美学价值已经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可。花山岩画在创作上具有童真、纯朴和想象力,是对现实的一种浪漫的表达。花山岩画中的部分图像符号,可以作为一种美术资源用于儿童美术教学。花山岩画在造型上追求左右对称、比例协调,符合儿童的审美需求。在色彩上,红色是儿童常用的绘画颜色,儿童在认知和绘画表现上,常常将太阳、花朵、衣服、脸蛋等涂上红色,是因为红色是他们最早接触和喜爱的颜色之一。花山岩画图案的红色元素是骆越先民生命意识的体现,与舞动的图案结合,让人感到一种生命的活力。花山岩画的图案形象被广泛运用于城市景观、建筑物、旅游纪念品等装饰。在崇左地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园的建筑物中也装饰了大量的花山岩画图案,儿童长期生活在充满花山岩画图像的环境中,随着年龄的增加,对于花山岩画的文化内涵有越来越深入的了解。儿童时期对于花山岩画图案的绘制经验和运用研究,有利于儿童在未来的绘画设计工作中增加文化自信和认同感,从而在绘画创作或者产品设计时潜意识地融入花山岩画的美术元素,提升作品的民族文化元素和特色,花山岩画元素也因此成为地区内绘画和艺术设计的文化之根。在绘画或者设计产品时,借鉴花山岩画的造型、色彩、整体图案、图案组合,或者将图案按照表意的需要重新组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在绘画学习中把握事物的形式和通过形式认识事物的能力。

三、花山岩画在儿童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儿童美术教育不同于成人的美术教育,具有独特性。儿童美术教育要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认知能力、绘画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目标、教学材料的选择处理、教学方法上要有针对性。1.儿童美术教学目标。丰子恺认为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要培养具有芬芳胸怀、圆满人格的人。他认为通过美术教育可以使人用鉴赏自然、鉴赏绘画的眼光鉴赏人生、世界,用美的、和平与爱的情感对待人类,用创作绘画的态度创造生活。丰子恺看到了儿童美术教育对于儿童人格的完善所起的作用。他还强调儿童美术教育应使学生欣赏自然和艺术的美,在艺术欣赏中提升学生的品格和德行。美术教育对于儿童心灵的成长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在早期的儿童启蒙教学中,应重视美术教学,通过美术教学引导儿童观察周围的事物,使其形成自己的观察方式,并通过这种观察方式认识世界,在形式中认识世界。2.儿童美术教学材料的选择处理。儿童美术教学要注重材料的趣味性、生活性。花山岩画图案已经广泛融于人们的生活,儿童在各种建筑物、公园景观、城市装饰中都能够见到花山岩画图像,其生活性得到了普及。如何让花山岩画图案更具有趣味性,适应、满足儿童的认知、审美和心理需求,是儿童美术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花山岩画图像在组合上丰富多样,有些图像组合内容过多和过于繁杂,对于这些图像,应进行适当的处理,才能用于儿童美术教学。首先,通过归纳、概括、简化等方法将这些图像变成特定的符号元素(抽象、半抽象的形象),再运用重复、叠加、装饰、变形等手法,使其具有一定的意义,符合儿童的认知审美心理特征。同时可以提取花山岩画的点、线、面元素,通过点与点、点与线、点与面、线与面、面与面等组合,将变化、对比、对称、重叠、节奏、统一等美术手法进行融合,构成新颖的、有趣的、适合儿童的图案组合。如,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园建筑物装饰的花山岩画图案具有针对性,根据儿童的天性特征,岩画图像被处理后显得活泼可爱,受到了孩子的喜爱。园内墙壁上部具有现代意义的组合图像群,是设计者把握了花山岩画的形式特征,通过将这种特征抽象化,对图像进行重新处理和编排组合,使其具有了积极向上的精神。3.儿童美术教学方法。儿童在心理、智力、身体上与成年人的差异,决定了儿童美术教育在教学方法上要有针对性。儿童还不太懂得学习的意义,其学习的主要目的更加偏向娱乐功能,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儿童对美术的兴趣尤为重要。除了教学材料外,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注重趣味性,这样才能激发儿童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喜爱,使之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为了激发儿童美术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注重多种学习活动的开展,而不能依赖于某一种教学手段。在花山岩画图像的儿童美术教学过程中,除了绘画课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手工课、剪纸课或者做拼图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应注重儿童的学习需求,使儿童愿意学习、乐于学习。在内容展示上,除了课本的图案展示外,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花山岩画图案的手工艺品,带领儿童参观花山岩画博物馆等,这些方法都可以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更易于被儿童接受。特别是课堂外的活动,如,参观崇左壮族博物馆,里面有大量花山岩画图像的展示,会让儿童留下难忘的回忆。教师对于儿童的绘画作品要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多鼓励、引导,这样才能够使儿童在绘画或设计中收获快乐和自信。想让儿童自由自在地绘画,就不应过多限制他们。儿童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对于图像及其组合也有自己的理解和表达。儿童对于世界的认识是初步的,充满了美好的想象。他们对于世界的观察也是独特的,在儿童的绘画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成年人所忽视的东西,有人将这些表达内容和手段称为创新。笔者认为,教师不应对儿童的绘画过程施加过多的影响,要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画画,自由地尝试、表达。对于儿童的绘画作品,教师应给予肯定性的回应,用鼓励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及时的反馈让他们保持对绘画的兴趣和热爱。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科学如此,美术活动也应该是这样。在美术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如,在花山岩画铜鼓图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不同种类的圆形图案呈现给儿童,通过比较让他们发现这些圆形图案的异同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儿童谈论不同圆形图案的差异,使其学会在比较中抓住事物从整体到局部的特征,通过绘画实践掌握基本图形的绘制能力,同时让儿童细致观察,可以使其绘制的图片更加丰富生动,充满童真童趣。圆形图案也是儿童非常喜爱的图形之一,其应用范围也较为广泛,可以运用于多种事物的绘画和设计,如水杯、圆凳、人的头部等。

花山岩画被认为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绘画艺术,其反映了人类早期的绘画特征。这种绘画相当于人类儿童时期的绘画作品,充满了纯真、想象力,被称为骆越先民的涂鸦之作。花山岩画作为人类早期的作品,其艺术价值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可,尤其是较为整齐划一的形式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花山岩画通过特定的形式表现意义、表现生活,具有特定的艺术视角,这也说明了儿童时期的绘画是有一定价值的,儿童的美术教学是需要重视的。通过美术学习,儿童可以掌握事物外部的形式特征,并通过这种形式特征表现生活和思想,用绘画表达自我。

参考文献:

[1]常锐伦,唐斌.美术学科教育学.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美术绘画教学范文篇8

(一)绘画心理学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

美术教育归根到底脱离不开教育的大环境,而教育培养的人是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点对于任何教育都是毋庸置疑的。全面发展的教育首先要建立在对学生充分正确的认识基础上,这也是建立良好师生信任关系的前提。学生个体的发展既有差异性,也有共同性,学生群体的发展既有阶段性特点,也有不平衡性特点。这就使得在平衡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和关注群体发展上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教师要想解决好这一关键性的矛盾,就要做到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情况。不同学生对美术的审美和表现水平、特点、方法等方面是有差异的,这是由学生的智力水平、人格个性、成长环境不同所导致的。绘画心理学能够帮助教师在美术教育中了解学生不同个性、兴趣和心理发展水平,进而更好地因材施教。通过美术作品反映创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发展情况。美国著名分析哲学家、美学家纳尔逊•古德曼认为艺术具有3个特性:充实性(Repleteness)、表现性(Expression)和结构性(Composition)。表现性指的就是一件艺术作品通过含蓄隐喻的手法表达的心理状态和感觉的性质。通过一幅绘画作品的布局、色彩、手法等,就可以了解绘画者的内心世界,代表性的观点有法国学者鲁奎的4阶段说。另一些研究则从“绘画—投射”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最早的有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弗洛伦斯•古迪纳夫的画人测验(Drawaman)、自画像测验、家庭画、树木人格图和房树人测验等。通过这些成熟的绘画投射技术就可以很好地了解作者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现状。教师通过绘画心理学理论不仅可以清楚地看到作品本身反映的主题和价值,而且能够认识到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的差异,例如学生的情绪、性格、认知能力等。在了解上述差异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或巩固教育内容,对发展较慢或有偏差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二)绘画心理学有助于美术道德教育

现在的美术教育普遍倾向于文化教育和技能教育,对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培养明显投入不足。道德教育之所以容易被忽视,因为道德教育难以进行量化的规范和评价,大多也没有专门的课程和系统的方法进行道德教育。道德教育见效慢、周期长,教育效果无法直接体现在美术教育的成绩上。很多人认为美术教育比较特殊,只要教会学生画画、雕刻等就行了,道德教育大而不当,不应属于美术教师的教育范畴。笔者认为,上述观点是错误的,是对美术教育的误解。美术教育首先是教育,而且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道德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而且无论是从教育的功能上看,还是从学生美感教育上看,美术教育都离不开道德教育。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是道德教育的三大要素,也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步骤和内容。而绘画心理学对于这三个要素的发展,尤其是对道德情感的影响尤为显著。以绘画心理学中的绘画治疗对道德情感培养的教育影响为例。道德情感是人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评价自己和别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而绘画心理学中的绘画心理治疗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处理情绪障碍,能够促进自我完善、提升社交技能并改善言语困难等。绘画心理学能够帮助学生自觉发现身心的发展变化,把对自己的了解和好奇变得简单,解决道德情感发展中的困惑和矛盾。很多学校已经在开展由美术教师和心理教师组成教学小组进行教育实践活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美术道德教育,有助于学生道德情感的提升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同样,绘画心理学对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行为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视的。绘画心理学能够揭示学生心理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揭示学生对事物进行信息加工、存储、提取的原理和过程,揭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原因,预测学生进行选择偏好的行为结果。

(三)绘画心理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和创作水平

绘画心理学在美术方面的意义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提升人的认知、提升审美能力和美术表现性。

1.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绘画与认知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早在20世纪20年代,弗洛伦斯•古迪纳夫就研究了绘画与智力的关系。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更是认为“美术创作是一种认知活动”。整个绘画过程都离不开认知。人的感知觉、表象、情绪、兴趣、人格等都会影响到绘画活动。反之,通过绘画技巧的练习和绘画主题的变化则可以提升人的认知。

2.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自信水平

绘画心理学的研究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就开始注重绘画艺术的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学者朱晓红研究了幼儿的美术审美偏爱心理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在美术审美风格上,幼儿偏爱夸张、拟人和具象风格的作品;在色彩方面,幼儿偏爱色彩明亮且和谐的作品。借助于绘画心理学的理论和视角,我们可以从更多方面来欣赏一幅美术作品,如探究美术家的创作心理、探究美术作品在自身审美情趣下的个人审美心理和美术作品背后蕴藏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在美术教育中借鉴绘画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提升审美能力、审美自信等是非常有必要的。

3.提高美术作品的表现性

绘画心理学能够揭示出人观察事物时视觉信号选择的感知觉规律,揭示不同绘画技巧下造成的不同艺术效果,能够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更加充分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不同色彩、线条、布局传递出的信号刺激强度是不同的,这与视网膜的神经分布和大脑皮层不同分区功能有很大关系。以九宫格的美术布局为例,当面对一幅作品时,我们视觉的焦点往往不会落在作品的对角线中心上,而是将作品置于九宫格等分线上以后的交点上。这就导致同一幅作品,布局不同造成的视觉效果不同,评价也不相同。

二、绘画心理学在美术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关注“心”的培养,拓展美术教育视野

美术教育分为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但归根结底都是教育,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培养更健全的人。结合绘画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培养既有美好心灵又有美术专长的画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美术教育应该具有的视野。首先,结合绘画心理发展阶段来培养儿童绘画能力。儿童美术教育是个体美术教育的重要阶段。遵循儿童绘画发展阶段进行教学和教育将有助于儿童绘画才能的发展。要允许儿童犯错,要给儿童尝试表达的机会,并积极鼓励儿童进行绘画尝试,及时强化其进步效果。尊重儿童的发展差异,不过早地拔高儿童的绘画教育,也不放任儿童的绘画培养,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儿童适当的提高。其次,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水平进行美术教学调整。即使处于同一心理发展阶段的学生,其认知水平和发展速度也是有差异的。美术教育必须在具备良好的认知能力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进行。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倡教育应该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同样,美术教育也应该在认知能力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最后,将美术和心理健康以及心理调节相结合。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无疑是具有审美功能的,它能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品位。绘画治疗作为一种艺术治疗形式就是充分发挥了美术对人的影响这一原理。归根结底,美术教育本身就具有调节心理的作用。因而,在美术教育教学中要放开视野,重拾美术的心理调节作用,充分运用绘画分析与治疗的方法进行可行的课程设计。

(二)引入绘画心理学改进美术教育课程设置

将心理学引入教育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同样,绘画心理学的引入必将对美术教育产生重要影响,尤其在影响其课程设计、实施、评价方面,因为课程的设置是以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为基础的。通过绘画心理指导课程的设计将更加有利于儿童的学习,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效果。首先,课程的目标既要符合国家教育目标总的要求,也要适当增加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目标内容。从课程制定的源头上增加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内容,培养心理健康、全面发展的人。其次,课程内容的难度不能超过学生的认知水平,也不能落后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在进行美术课程内容设计时,一方面要考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学生绘画能力的发展阶段,超前或落后都不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要保证在学生“伸伸手”就能够到的范围内,还要照顾到发展较慢的学生。最后,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将课程评价贯穿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不仅仅要考察最终的教育效果,还要看到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表现和反应,注重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三)改进“育才”和“育人”的双重教学评价指标

“育才”和“育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科目的教学都要兼顾这两大目的,艺术类科目尤甚。教学评价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绘画心理学要有效地引入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来,不光是有好的目的指引,更要有合适的评价指标。在传统的“育才”指标上加上“育人”的指标,如心理健康水平、情感发展等。将美术教育“育人”的评价指标纳入评价体系中来,才能更好地实现育才的目的。

(四)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为美术师范教育提供能力支持

美术绘画教学范文篇9

关键词:美术理论课程;绘画专业实践;应用性

美术理论课程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美术学习能力、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美术理论课程主要是指美术专业或者绘画专业教学中与技法教学课程相区别的一种课程,这种课程主要包括各类基础理论课程,例如,与绘画专业有关的中外美术史、美学基础、艺术概论等课程,与设计专业相关的现代设计史、工艺美术史、设计美学等课程。在学校绘画专业或者美术专业教学中,开设这些和专业有着密切关系的美术理论课程很有必要,这也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键方式。

一、学习美术理论课程的价值

一方面,学生有效学习美术理论课程,可以增强自身的理论素养,使自身拥有更加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也可以更好地获得知识,有利于自身从宏观角度思考和观察相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加强美术理论课程学习和训练,可以拓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推动学生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得到提高。并且,学生在学习美术理论课程的过程中,也可以获得直接的启发和艺术实践指导[1]。因此,除了专业美术院校十分注重美术理论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以外,一些综合性大学的美术专业也十分注重美术理论课程的设置与安排工作,其目的是提升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在设置和安排美术理论课程的过程中,不管是将美术理论课程当作专业课程,还是将其作为基础理论公共课,专业美术院校都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教学体系。许多综合类大学美术专业对美术理论课程的设置也越来越重视,积极转变原来单一、片面地设置美术理论课程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改变了学校专业理论教师不足的状况。很多高校在之前的绘画专业教学中,只是象征性地设置中外美术史课程,相关设计专业也只是开设了中外工艺美术史等比较有限的几门课程。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比较重视技法教学,未能明确理论教学的重要性,所以理论课程的设置方式比较单一。这造成许多美术专业的毕业生只是掌握了基本的绘画技巧,缺少理论知识,头脑空洞,未能深刻理解艺术。与此同时,一些学生的专业素养较低,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进而导致相关高校的艺术人才培养目标无法实现,并呈现出高校美术教育和职业技术院校美术教育无明显区别的情况,不利于提高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整体效果。因此,要想真正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增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学校就需要从多方面落实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工作[2],凸显绘画专业实践中美术理论课程的应用性,进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美术理论课程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

二、美术理论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目前在绘画专业美术理论课程教学中,一些教师对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工作不够重视,忽略了对美术理论课程的系统设置和安排,未能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未能有效增强美术理论课程在绘画专业实践中的应用性,未能体现出美术理论课程教学的真正价值。一些学校了解到美术理论课程在绘画专业实践中的价值,盲目开设美术理论课程,设置了过多的理论课程,未能系统地进行理论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学时安排等略显随意,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和专业教学计划未能实现互相辅助配合。例如,在绘画专业教学中,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西方艺术理论等课程是需要学生学习的基础理论课程,同时,工艺美术史、设计史也是比较重要的必修理论课程。在这些课程的安排方面,部分学校的课时量较大,课时数量和教学时间的安排较为混乱,未能适当地增多或者删减一些必要的理论课程或者非必要的理论课程,从而造成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一些学校对美术理论课程在绘画专业实践中的价值了解不足,未能很好地安排美术理论课程的教学,忽略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未能将美术理论课程有效运用到绘画专业的技能教学、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之中[3]。这不利于提升美术理论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甚至还会降低绘画专业的教学效果。在美术理论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未能系统讲解与分析理论课程教学知识的情况,部分教师只是灌输式地向学生讲解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未能系统地讲解与分析相关知识,进而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够细致,很难理解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未能运用开放式教学方法,也没有在绘画专业教学中合理应用美术理论课程知识以及向学生讲解美术理论课程内容,导致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了解不足,只能掌握与绘画专业有关的技术技能,最终造成学生的综合学习效果不理想。

三、美术理论课程在绘画专业实践中的应用性体现方向

(一)优化共性阶段的教学方式

在绘画专业教学中,为了体现美术理论课程在专业实践中的应用性,学校和教师应该做好美术理论课程在绘画专业实践中的共性阶段教学工作。绘画专业大学一年级教学属于夯实基础期,也是所有绘画专业学生需要经历的共性阶段。为了提高美术理论课程在专业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从两点出发。其一,教师可以采用示范与启发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对绘画专业技术、技法以及美术理论课程知识的学习能力。在相关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给出相应的指导,呈现出因材施教的特点。不同学生的基础不同,而且吸收知识以及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创新实践的能力也不同,所以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差异性,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4],充分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提高学生在绘画专业实践中学习技术技能以及美术理论课程知识的能力。在对课堂示范教学方法的应用中,教师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内容,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习,通过示范教学方法,持续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其二,教师需要对原有的课程设置进行优化。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包含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良好的课程结构不仅体现在开设的课程上,还体现在课程开设以后教学顺序的合理性上。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课程结构的改革,衔接各种绘画相关课程,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课程安排学习更多与绘画专业有关的知识以及技能。良好的课程内容主要是指相关课程内容的安排与学生认知学习的规律相符合,通过良好的课程内容可以将学科的主要知识反映出来。教师应该有效设计绘画专业教学中相关技术技能和美术理论课程知识方面的课程内容,持续开展学生共性阶段的教学工作。

(二)完善个性阶段的教学方式

个性阶段是学生共性阶段之后的比较高级的一个阶段。绘画专业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需要有效结合前一阶段的学习,将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在创作中凸显出来,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创新的一种体现。现如今,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将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出来,进而培育出更多具备扎实理论和较强创造能力的专业人才。学生在提高绘画作品创新能力的过程中,需要依靠自己丰富的基础知识,敢于突破惯性思维,积极跳出原有纯理论的束缚,有效取舍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创新性的作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明确学生在绘画专业教学以及创作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突破性思维的培养,并在深入开展绘画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绘画表达语言,让学生更好地运用美术理论课程知识和相关技能进行创作与创新[5]。

四、美术理论课程在绘画专业实践中的应用性体现策略

(一)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提升自身理论修养的基础上,尝试开展美术实践活动。同时,有美术创作功底的教师,可以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出来,将相关技法知识贯穿于美术理论课程教学。非专业理论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充分了解和学习美术实践知识,也可以通过课堂内外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等形式,提高教学效果。非专业理论教师可以经常深入专业教室,掌握技法课程的教学情况,也可以参与美术实践,从而真正感受理论知识教学与美术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的过程。在掌握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以后再将其应用到教学当中,进而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发展学生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为了更好地在绘画专业实践过程中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教师可以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比如,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笔记,以手绘的形式先对自己学过的美术理论知识进行简单记录,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作业,最后让学生在课堂外对相关知识进行完善和补充。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学生可以有效写成日记式的理论知识手绘本,提高学习效果。而且,学生在绘画专业的具体实践中,也可以及时通过日记本收集美术理论知识,提高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创作效果。

(二)系统地讲解与分析相关知识

在绘画专业教学中,为了合理地开展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工作,教师需要有效结合美术理论课程知识,将美术理论课程相关知识贯穿到绘画专业教学以及实践的全过程。一方面,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比较分析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以及不同艺术家的美术作品的不同,进而使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艺术发展的多元性以及规律性。在学生进行过比较分析以后,教师可以为学生系统讲解与分析具体知识,提升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当前中外美术教学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是缺少对中西美术进行比较的内容,所以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在绘画专业教学中开展比较教学[6]。在向学生讲解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可以采用比较的方式开展教学,合理运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中西美术理论课程知识,向学生系统讲解与分析中外美术的理论课程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使用开放式教学方法

在开展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工作时,学校和教师需要注重美术理论课程教学,挖掘该课程教学价值,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培育学生在绘画专业实践中的学习能力。在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背景下,美术理论课程教学有了更丰富的展示资源,教师也会为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提升教学效果。为了将美术理论课程在绘画专业实践中的应用性体现出来,教师可以通过开放式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收集美术理论课程知识和相关资源,也可以引导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并增加一些讨论教学环节,组织开展多样化的美术活动,进而使学生通过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环境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创作。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重点挖掘本地艺术文化资源,有条件的话可以带领学生到学校所在地的博物馆进行学习和参观,为学生提供具备现场感和实物感的体验,以此帮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更好地了解美术理论课程知识。综上所述,美术理论课程在绘画专业实践中的应用性体现,需要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形式,更好地凸显美术理论课程在专业实践中的应用性价值和特点。在美术学科教学中,绘画是最具实践性的专业,美术理论课程教师需要明确艺术理论和创作实践之间的关系,结合因材施教原则,在注重学生绘画操作实践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对美术理论课程知识的消化吸收和灵活运用,提升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包双梅.崇德精艺争创一流:砥砺奋进中的美术学院[J].艺术教育,2021(7):279-282.

[2]王冯.对高校美术绘画教学方式创新的分析[J].美与时代(中),2021(9):90-91.

[3]尚辉.青春的呼吸:全国大学生美术作品展对当代美术教育的揭示[J].美术,2018(1):19-21.

[4]张征宇.找准定位,明确目标:美术院校美术学(艺术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J].当代美术家,2018(2):68-71.

[5]张征宇.美术院校美术学(艺术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2014(21):148-149.

美术绘画教学范文篇10

论文关键词:课程资源教学资源学习方式的转变文化传承

课程资源开发是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其中的一个难点。它是所有课程领域中综合程度最高、开放性最强,也是在实践过程中最容易出问题的一种课程形态。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意味着“课程领导”概念的转变和“课程开发方式”的转型。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这些规定都说明了我国课程实行三级课程体系、开设校本课程、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我国很多省市教研室及学校编写了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编写促进了绘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所以。绘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成为绘画教学的重点。在绘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研究、探索和实践。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绘画课程资源不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绘画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终身学习教育思想的普及,以及课程理念的更新和“美术”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的不断扩展。绘画课程不仅仅指课堂教学,它有很大的延伸空间,绘画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全国每个省市都具有一定的经济、地域、文化特点,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特点开发课程资源,有效避免了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由于学习材料的缺乏,使得教学不能正常进行的情况。把现有的教学资源闲置起来,是对资源的最大的浪费。所以,开发本地的教学资源用于绘画教学中去.成为学科的科研的课题,以此解决一些课程的资源匮乏的问题。

校内绘画教材的延伸,首先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宝地”。在美术学科实施课堂教学中,重要的问题就是怎样才能开发好教材资源。就美术学科教材内容而言。具有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的特点。其中的绘画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均可视作塑造学生动手、动脑、合作、创新以及学生个性培养的教学资源,而且,这种资源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丰富的,它的价值是在“创造性”使用的过程中显现的。部分美术教师开发与利用教材资源过程中,过于注重完成绘画教材基本教学目标,而对教材内的教学资源的利用是不够重视,只是教教材.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另外,探索绘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途径。可采取开发当地的生态经济资源的形式。由于一些农村学校根本没有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丰富的社会性课程资源,所以开发课程资源可广泛利用当地生态经济资源。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地区开办了很多企业,地方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根据这一特点,可利用当地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有效的开发与利用。开发本地生态经济资源,成为绘画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挖掘身边资源.经过绘画课堂教学转化,美化生活,唤起学生热爱生活的欲望。课上,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启发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好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应在教学中得到认可,把绘画开发的课程资源带进课堂,带进师生活动过程中,通过与学习者发生互动,才能最终体现课程资源的价值。美术教师不能把课程资源带进课堂,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会造成了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最后,利用乡土地域特点开发绘画教学资源。绘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要求美术教师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一些美术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校实际的乡土地域特点。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对乡土地域资源进行挖掘、整理、组织成教学内容。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发掘和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乡土地域素材.从乡土资源中挖掘出丰富的绘画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