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传统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7-25 17:10:38

美术传统文化

美术传统文化范文篇1

一、美术文化传统的内涵界定

“传统”一词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传”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意为“驿站”,以后逐渐引申为“传达”、“延续”、“继承”之意。“统”,其本意为“丝的头绪”,引申为“系统”,“纲要”之意。“传统”合为一词后,指历史沿传下来的,具有根性的模式及行为规则。《辞海》界定传统为“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

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有无形的影响和控制作用。”①在文化学中,对“传统”的代表性表述是“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性想象的沉淀。”②在此意义上的“传统”,就是文化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就是文化传统的同义语。然而,现实生活中,当我们以传统相称时,大多指向为历史。这就不可避免造成“传统”、“文化传统”以及“传统文化”之间的混淆。“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区别。《人学词典》对“文化传统”的定义是“由历史沿袭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与人类实践活动有关的各种生活方式。”③这与“传统”的界定近似。而“传统文化”,则指“由传统的作用而产生的凝固、稳定的文化形式。……它相对于现在,却是一个相对凝固而稳定的即成事实。……体现传统形式化的文化就是传统文化。”④此外,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二者的差异。庞朴在其著作中论述说“传统文化是指具体的文化,……是一个死的,……是过去已经完成了的那些东西。”⑤而所谓文化传统一般“指的是支配千百万人的习惯和力量,可以说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是一种潜意识。……集体的无意识是整个民族即凡是这个文化背景下的民族都具有的这样一种无意识的集体行动或集体的无意识的行动,这些东西叫做文化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一种传统,叫做文化传统。”⑥朱维铮在文章中从不同的层面详细论述了二者的联系与区别⑦,而张岱年、姜广辉则指出“‘传统文化’是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的概念,‘传统文化’的意义大致相当于过去的一切文化现象,而‘文化传统’的意义是指历史文化中影响深远,以致对现代仍有重大影响的内在因素。”⑧刘梦溪认为“‘传统文化’,是指传统社会的文化,一般把周秦以降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称作传统社会。……‘文化传统’是指传统文化之后的精神链接链,并不是所有的文化现象都能够连接成传统。”⑨王炯华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横向的概念、静态的概念、文化‘源’(狭义)的概念。中国文化传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绵延流传、通古贯今的外汇内涵。中国文化传统则是一个纵向的概念、动态的概念、文化‘流’的概念。”⑩从众多学者关于“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内涵的界定看,无论各种界定的侧重点为何,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二者不是可以互换的概念。总之,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历史上存在过的文化事象,相对于现代而言,就是传统的。“文化传统”是指贯穿人类发展的整个历史阶段,世代沿传的那些相对稳定的,体现文化的质的规定性的本质内核。

简要地区分了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切入美术文化传统与传统美术文化的区分。传统美术文化是历史上一切美术文化现象,相对于现代美术文化而言,它并不对整个美术文化有决定作用,只是指明时间概念,是体现传统形式化的凝固、稳定的文化形式,是历史上出现过的处于定型样态的文化现象。美术文化传统是人类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美术文化演进中出现的对人类美术文化有过很大决定性作用,并且依然活在现实中的那部分根性传统,是一个动态的流向,其影响及于现在以至未来的那些具有根本性的内隐和外显的要素,是历史沿传下来的美术文化域内的规则,制度,思想,信仰等等行为模式的总和。

二、美术文化传统的存在样态

所谓存在样态,是指事物(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两方面)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体现出的形式与状态。任何事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都呈现出特殊的形式与状态。美术文化传统是内隐的,动态的。因此,美术文化传统的存在样态不是简单的机械的线性构成排列,而是呈现为有机联系的复杂的存在样态。

梳理清楚美术文化传统的存在样态,有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美术文化传统,形成相对合理的美术文化传统观。

1、美术文化传统是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存在样态。

正如前面所说,美术文化传统是人类美术文化演进中出现的对人类美术文化有过很大决定性作用的,沿传下来的根性的东西。既然是美术文化演进史上沿传下来的,那么一定有其历时性的延续性。它是贯穿美术文化演进史的,是历史延续性的表现。比如,属于美术文化传统范畴的视觉性因素,是美术文化自形成时直到现在以至将来都在沿传的因素。因此我们说,美术文化传统是历时性存在。“讨论文化传统,必须辨别现实中间有无踪影。”瑏瑡辨别是否为美术文化传统,必须注意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依然活在现实中的那部分根性的传统。如若只是存在于美术文化演进史中,而现实中不存在,那就是历史的遗存,属于“死文化”的范畴,而只有“活文化”才属于文化传统的范畴。

由此,美术文化传统必然存在于当下各种美术事象中,我们可以用共时性存在来描述。而相对于传统美术文化而言,它仅仅是历史的存在,它出现在美术文化演进中的某个阶段,只是美术文化演进中的一个过程,一个已经定型化的美术文化现象而已。因此,美术文化传统一定是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存在样态。任何美术文化传统必定有其历时性的发展轨迹,以及其共时性的存在样态。

2、美术文化传统是时间性与学理性相结合的存在样态。

按照刘梦溪提出的“‘传统文化’,是指传统社会的文化,一般把周秦以降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称作传统社会”瑏瑣的观点,传统文化仅仅指明时间性存在,即仅仅指明传统文化存在的历史阶段,并没有任何的感情色彩,不具有褒贬之意。

传统美术文化同样是仅指明历史时间阶段。比如我们说汉、唐、宋、元、明、清美术文化,都是一种定型的特定历史阶段的美术文化现象,属于传统美术文化。当我们说古希腊的艺术如何如何,中世纪的艺术如何如何时,仅仅是我们对特定时期已经定型的传统美术文化的个人喜好的表达,而不是一种深入本质的内涵界定。因为,它们仅仅是美术文化演进史中的一个特定阶段,是已经稳定的无法改变的美术文化演进的一个过程。但是,美术文化传统并不仅仅是历史中的美术文化现象,而是这种美术文化现象背后的反映美术文化本质的规律性的精神内涵。换言之,特定时期的美术文化蕴涵着美术文化传统在其中,这是美术文化传统时间性存在的体现。美术文化传统是这种特定历史时期美术文化现象背后的反映美术文化本质规律性的精神内涵,这体现了美术文化传统的学理性存在样态。不同时代的美术文化现象,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美术文化的质的规定性。比如,萌芽期美术文化孕育了整体自律性美术文化传统范畴的内在因素之视觉性以及美术文化传统生成的动力源;史前美术文化发展完善了美术文化传统的内涵结构之思想-视觉性、语言-体系性、创生-演进性;文明期美术文化则促使美术文化传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再比如谈到古希腊美术时,我们自然会想到和谐的数的比例,这里就蕴涵了属于整体自律性美术文化传统范畴的视觉性。当我们谈到文艺复兴时期美术文化时,透视、结构、体积等概念就会出现在脑海中,这就是整体自律性美术文化传统范畴之语言性的体现。这些都是美术文化传统的时间性存在与学理性存在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总之,美术文化传统是以时间性的存在样态蕴涵了学理性的存在样态,以学理性存在样态反映了时间性存在样态。这是与仅仅体现时间性存在的传统美术文化的重要区别之一。

3、美术文化传统是正面性与负面性相结合的存在样态。

美术文化传统是美术文化演进的中轴线,是沿传下来的规定了美术文化质的规定性内涵的东西。因此,美术文化传统是促使美术文化变迁演变的内核因素。这就是美术文化传统的正面性存在的体现,也是我们强调学习传统,深入传统的理性支持。但历史不是线性结构发展的,文化也不是直线式承传的。因此,文化传统中不同的内涵成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受到了不同的礼遇。比如一直围绕着笔墨发展的中国画历来以笔力墨气为表现手段,以线的力度与气势,以水与墨的谐和作为评价作品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当下多元化发展趋势下,“水墨实验”的兴起,综合手法的运用,中国画所谓的“底线”已经不复存在了。如果,我们仍然以各种局部他律性美术文化传统为标准衡量各种实验性美术文化的艺术价值,就会忽视甚至否定实验性美术文化的价值。况且,创生性是美术文化传统的重要内涵之一,任何有悖于创生性的约束限制,都是不利于美术文化的变迁演变的。因此,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美术文化传统不再是我们必须遵循的依据。相反,会成为约束甚至阻碍美术文化变迁演变的因素。此时,美术文化传统的绝对正面性也就随之颠覆了,美术文化传统成为没有明确价值取向的中性词汇。但是,美术文化传统无论被视为历史沿传下来的美术文化的质的规定性的体现,还是被视为约束或阻碍美术文化变迁演变的因素,都是具体历史阶段的个别化。宏观的看,美术文化传统就是正面性与负面性相结合的存在样态,美术文化就是以美术文化传统的正面性与负面性的回旋波动为轨迹变迁演变的。

4、美术文化传统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相结合的存在样态。

任何文化传统都是人类认识选择的结果,没有人类主体的选择,就没有文化传统的延续。美术文化传统是人类艺术意识瑏瑤的选择的结果。中国画以线作为重要的表现手段,是我们这个民族共同艺术意识的选择的体现。众所周知,早期绘画中,无论西方还是东方都是以线为主要表现手段。随着历史的演进,我们选择了继续以线为重要表现手段,而西方民族却逐渐偏向了色彩与体面。

其中的原因自然有很多,但不同的变迁方向与民族的共同艺术意识的不同取向有着必然的联系。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行为主体选择的结果。美术文化传统的客体性存在,表现为美术文化本身的规定性的存在。不论个体选择与否,美术文化传统是客观存在的,是永恒存在的,不可消亡的。从美术文化传统开始生成起,视觉性、语言性、创生性就形成了。在美术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这些美术文化传统从来就是客观存在的,并不因人类主体的选择而有任何改变。换言之,美术文化传统是相对存在的,相对于人类主体的选择而存在的;美术文化传统又是绝对存在的,它是不以人类主体的选择改变而变化的,是客观存在的。这看似矛盾的结论,却恰恰是我们认识美术文化传统时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

5、美术文化传统是专门性与融合性相结合的存在样态。

从学科分类学角度讲,美术文化广义上就是视觉文化,包含绘画、雕塑、摄影、书法、篆刻、建筑、设计等等,绘画中又分为水墨画、油画、版画等等画种。每一画种有其自身独特的传统。比如水墨画与油画,就有着相互独立的表现工具和表现技法。版画、年画、连环画各自有着各自的内涵规定性。总之,不同民族地域的美术文化有着相对独立的传统内涵,不同画种之间有着不同的专门性内涵。这就是美术文化传统专门性存在样态的体现。但是,各种画种或不同民族地域的美术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特定条件下是相互交流融合的。

东西方美术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是事实。不同画种之间的表现技法相互借鉴、工具材料的相互借鉴,也是事实。再如,宫廷绘画、文人绘画、民间绘画之间的相互借鉴等等。这就是美术文化传统的融合性存在样态的体现。美术文化传统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是由相对独立的众多小体系共同构成的一个大体系。小体系之间呈现出相互排斥又相互融合的状态。这种状态决定了美术文化传统的专门性与融合性相结合的存在样态。

6、美术文化传统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存在样态。

探讨美术文化传统是一种纯粹的理论问题,研究美术文化传统,就是一种理论性探讨。通过理性思维,去分析美术文化传统内涵结构及其价值体现。没有一定的理论体系框架的梳理建构,就无法认识美术文化传统的真实面目。但是,我们不能简单的把美术文化传统看作是理论性问题。美术文化传统研究的宗旨,是促进当前美术文化良性变迁,是促进美术文化的实践创作活动。美术文化传统是存在于当下美术文化现象中的,与当下美术文化创作实践是分不开的,这就是美术文化传统的实践性存在的具体体现。美术文化传统的重要作用,就是对当下美术文化良性变迁的推动作用,没有这种推动作用,美术文化传统就失去了自身的价值。研究本课题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对美术文化传统的认识梳理,促进美术文化的生态性可持续性变迁。因此,美术文化传统只有应用于美术文化创作实践才有其存在意义。这就是美术文化传统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存在样态的体现。

通过以上对美术文化传统的存在样态的简要梳理。我们可以看出,美术文化传统就是在众多的悖论中不断变迁的,是众多矛盾的结合体。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以简单的直线式逻辑去认识美术文化传统。

三、美术文化传统的特性

对美术文化传统的特性的梳理,是建立在正确认识美术文化传统的存在样态的基础之上的。对美术文化传统存在样态的梳理,是对美术文化传统的浅层感知的感性梳理。这种感性认识必须通过概括、抽象等思维手段上升为理性认识,我们才能深刻地理解与认识美术文化传统。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历史承传性。

首先,任何文化传统都是历史的延续,是人类实践生活的积淀,是人类世代相传的文化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文化传统是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中,从众多美术文化事象中抽象、提炼、凝聚而成的。比如,属于局部他律性美术文化传统范畴的工具材料是历史承传的。原始美术文化中无论是石制工具的刻制,是骨制工具的运用,还是其它各种具有制作美术作品功能的工具,都是人类的一种选择。随着人类的不断实践,随着历史的积淀,人类选择了笔作为最具表现性的美术工具。

无论是东方柔软的毛笔还是西方挺硬的油画笔,在美术文化演进史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高新技术不断问世的今天,“电脑美术”、“数码美术”开始兴盛。如若只看表面,这些工具没有体现出历史承传性。但是,从深层审视,原始美术中的石制骨制工具,后来笔的运用,以及现在逐渐兴起的电脑等等,其本质都是一种表现工具,是实现人类创生美术作品的工具,是视觉转换的工具,是美术语言体系的承载体。原始时期的美术工具,当下的美术工具,以及将来出现的各种美术工具,都是以此为线索的有机联系的系统。再比如,民间美术中,同样的“五毒”形象,为什么会同时出现在肚兜,枕头上?

小孩子的鞋子为什么会用一个夸张的虎头来修饰?这种防身护体的寓意就是美术文化传统历史承传性的体现之一。其次,美术文化传统是人类选择的结果。一种美术文化要素之所以成为美术文化传统,重要的一点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适应人类美术文化变迁的需要。只有满足人类美术文化变迁演变的需要,人类才会选择,进而沿传下来。仍然以工具为例。

石制骨制工具满足了原始人类在岩壁等坚硬物体上创作的需要,于是原始人类选择了它们。毛笔、油画笔的出现满足了运用水墨和油彩的需要,于是毛笔、油画笔得到了重视。电脑数码技术的运用,更是满足了信息时代美术文化变迁演变的潮流趋势,自然也蓬勃发展起来了。因此,美术文化传统是历史继承的结果,也是人类选择的结果。

2、文化指令性。

此特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群体认同。美术文化传统之所以能够沿传下来,必然有一定的原因。一方面是上面论述的物质实用需要,另一方面是思想上的群体认同。美术文化传统包含着美术文化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这些深层的内涵得到了群体的普遍认同。人类的美术文化实践行为都是围绕着这种沿传下来的模式变迁的。如果仅仅是个人习惯,而不被普遍认同,就是贴上传统的标签也不会沿传下来。只有当一种美术行为范式、价值观念、信仰系统等等被社会群体所共同认同,才会被承传。其二,引导趋势。当美术文化传统被群体认同后,社会群体自然会以美术文化传统为轴心推动美术文化的变迁演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正确认识美术文化传统,是辨别美术文化变迁演变趋势的重要因素。

仔细梳理清楚美术文化传统变迁的脉络,就能把握住美术文化的变迁演变趋势。当我们以整体自律性美术文化传统为衡量标准时,我们就会以一种相对宽容的心态来欣赏所谓的现代以及后现代美术,我们就会充分理解艺术是有无限可能性的深刻内涵。当我们在不懈地讨论美术的“真”、“善”、“美”标准时,我们是否认真地研究过美术文化的整体自律性传统呢?如果,我们想当然的一贯地以意识形态来匡正美术文化,那么美术文化将不会成为润泽人类心灵的精神养料,只会是统治阶级的工具,是约束人类思想的缰绳而已。因此,研究美术文化传统,揭示美术文化传统所蕴涵的被社会群体所认同的具有引导趋势的文化指令,是认识美术文化变迁演变趋势的重要途径。

3、开放互补性。

任何文化传统都是开放的、互补的。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人类文化将无法前进。正如佛教传入我国,历经扎根、发展、结果,成为我国的一大宗教,并最终影响促成了现在这样的民族共同心理意识。可以说,没有佛教的传入,也无法形成现有的中华民族文化。文化需要交流,封闭自守只会束缚自身的发展。历史证明封闭、保守之路是行不通的。易言之,文化的进步,必须以文化传统的开放为前提。开放的文化传统,并不是没有限制的开放,而只是对于于己互补的那些文化因素的开放。对于互补的内涵,我国很早就有了深刻的认识。

中国人以阴阳来标注世界,有阴必有阳,阴阳调和,万物兴盛。

某种程度上说,阴阳就是相生相克相补的矛盾统一体。没有互补,就意味着残缺。因此,美术文化传统必定不应该是死水一潭,而是开放的,互补的。当西方艺术的科学理性精神成为东方艺术追求的目标时,“天人合一”与科学理性相结合。当厌倦了科学理性精神的西方当代艺术,意识到东方艺术的圆融精髓所在时,一味以科学理性著称的西方美术,也开始关注处于混沌状态的“道”的存在。这就是东西方美术文化的开放交融,就是东西美术文化传统互补的价值。当民间绘画,文人绘画,宫廷绘画相互融合时,民间绘画的“趣”,文人绘画的“意”以及宫廷绘画的“技”也就融为一体了。

当“所谓”的国、油、版、雕、连、年、宣瑏瑧相互借鉴融合时,我们不能以某一画种的特征不明显,不能以画种之间界限的不明确,而否认整体美术文化的发展。

4、时代变迁性。

任何文化传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的。时代的更替,社会的发展,导致人类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这就势必要求美术文化传统也要相应的变化。而这种变迁体现为扬弃与继承,吸收与创生。即原有的美术文化传统一部分被扬弃,一部分被继承发扬,新环境下形成的新的美术文化传统一方面来自于吸收其它优秀美术文化传统,一方面产生于自我的创生。原始美术那种实用的创作动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活的改进,渐渐被淡化弱化。而以情感的宣泄,思想的阐述为动力的创作成为美术文化实践的主流。这些就是扬弃与继承的体现。魏晋时期佛教传入我国,促进了我国佛教美术文化的形成,产生了莫高窟、云岗窟、龙门窟等一批经典的石窟艺术。我国的书法传入日本、韩国,分别形成了书道与书艺。南画经过大和民族的改进发展成为日本人引以为豪的日本画。早期东西方绘画同样以坚硬的工具在岩壁上刻划为主要的表现手段,同样重视线条的运用。但由于西方油制颜料的运用,解剖学、透视学、色彩学的快速发展,产生了西画以油制颜料为主,重结构、重体面、重色彩的美术文化传统。而随着毛笔水墨的发展,生熟纸张的运用,以及“以形媚道”的绘画思想的产生等等,最终形成了现有的中国美术文化传统。这些就是吸收与创生的明证。

总之,美术文化传统就是在这种不断延续的过程中不断地变迁,并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机与活力。美术文化正是在美术文化传统的不断变迁中演变的。

5、生态多元性。

生态学方法已经广泛运用到各种学科中。“所谓生态学方法,是用生态观点研究现实事物,观察现实世界,又称生态学思维,用生态观点思考问题。”瑏瑨我们有必要运用生态学方法梳理认识美术文化传统。“生态”最早运用于生物学科,是关于有机体与周围外部世界的关系的一般学科。二十世纪下半叶,环境问题成为社会的中心问题,使之快速地渗透到其它学科中。于是,由自然生态推衍到生态文化观念,生态的含义也就不仅仅局限于是生物学含义了。从广义上去理解,“生态就是人们具有的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和承认差异性和谐生存的整体的价值观与规范体系。简言之,异质同构为生态,差异性是生态的重要标志之一。”瑏瑩美术文化传统的范畴,是由相对独立的小系统构成的,它们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中国美术与西方美术之间存在差异。国、油、版、雕、连、年、宣之间的存在差异。宫廷绘画、文人绘画、民间绘画之间也存在差异。

即使是同一画种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历史阶段也会有一定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误导了我们对美术文化传统的认识,也正是这些差异共同构成了内涵丰富的美术文化传统的内涵体系。这就是异质同构,就是美术文化传统生态多元性的体现,就是美术文化多样性变迁的内因,就是美术文化“没有绝对标准”瑐瑠的标准依据所在。

以上就是理性分析美术文化传统存在样态后得出的结论。在充分认识了美术文化传统的存在样态与特性之后,我们不应仅仅简单地以“继承传统”为口号,而应该理性的分析、梳理美术文化传统,并有效的加以继承。但是,我们应该如何把握美术文化传统,以促进我们当下的美术文化实践创作呢?

我们如何继承学习美术文化传统以作用于自身的美术文化实践行为呢?有学者认为“继承传统、弘扬传统,首先必须分析、研究传统,弄清它的精华和糟粕,在今天条件下有可能继承的精华和不可能继承的精华,以继承它的精华而不是糟粕,继承它在今天条件下有可能继承的精华而不是不可能继承的精华。”瑐瑡但是,什么又是美术文化传统的精华,什么又是在今天条件下有可能继承的精华呢?要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形成合理的美术文化传统观,即认知美术文化传统的态度观念。

美术传统文化范文篇2

美术是蕴含着众多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一个载体。中国古代绘画历史悠久,在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诸多可供现代美术教育所借鉴的精华,为此,当前在美术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多会将传统绘画作为案例进行实践教学。有学者在对中国古代绘画的研究中曾指出,在中国古代绘画教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传统绘画教育对于师承关系较为重视。师承关系并非单纯的对中国古代绘画的继承及发展,更是对培养实用性工艺人才的影响,而这一点对现代美术教育具有重要影响。多多赏析美术作品,审美能力以及审美意识也会随之提升。但是,基于现代文化以及其他各国文化进入的影响,传统文化在潮流中逐渐消散,导致众多现代人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缺乏了解,甚至没有了解。基于此,在下文中将以美术教育为例,分析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传承。

二、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情况

(一)传统文化关注度不高。我国艺术教育事业在20世纪初期逐步走向规范化与系统化,有越来越多的美术学院开始招生。在此过程中各艺术院校也在纷纷引入国外艺术教育理念,用各种国外符号代替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在当下发展阶段中,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人员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缺乏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传统文化在教育期间的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技术因素的关注也明显超过了艺术因素,盲目追求西方艺术上的高超,而忽视传统文化的力量。以上现实情况的存在,导致艺术教育事业在很长一段发展时间中缺乏创新动力,教育模式上也呈现出诸多缺陷。(二)国外风气盛行。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独特且完整的艺术风格,观察世界范围内的工艺美术,可在国内绘画历史发展中维持统一精神内涵的并未存在。但实际上,当前我国艺术教育很多方面都参考着海外艺术教育先进理念,从某些程度上分析,不利于我国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传承及应用。艺术设计教育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可将现代化技术与自身根植的传统文化做有效融合,将浓厚的东方古典韵味深化到艺术作品设计中。为此,单纯地倾向西方艺术教育理念,会限制原有的民族特色以及区域性质,致使艺术设计教育出现过度模仿,缺乏创新的现象。

三、美术教学对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美术活动、作品视觉化、直观性在传统文化传承中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对外界信息进行获取的过程中,更多依附于视觉,为此,立足于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多需要借助于视觉的途径进行传承。美术中融入传统文化,能够推动传统文化得到更多人的接受及认可,同时也有助于在美术课堂中应用。例如,在《大家动手做条龙》教学过程中,教师对龙的起源以及传统文化进行讲解,促使学生更为全面且深入地了解关于龙的文化。在了解背景文化的基础上,立足于美术教学视角对龙进行鉴赏,并总结其特征,指导学生自我构想龙的描绘框架,并实施创新。传统文化范畴中,唐诗宋词作为融合艺术存在,具体为书法与文学的结合,能够携带着传统文化流传千百年,这是一种很好的文化传承载体。而在美术作品中的诗情画意,也正是在各种传统文化中所汇聚而来的元素,将此作为基础能够设计出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美术艺术作品。

四、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的方法

(一)教学中渗透传统工艺。在银饰相关内容讲解中,教师可将相应的传统文化融入其中。部分银饰相关的教学内容与少数民族存在密切关系,为此,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去了解民族文化以及传统习俗等,积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在银饰相关知识的学习或是设计期间,强化对于民族饰品文化背景的学习,提升学生对于传统银饰设计的鉴赏以及学习能力。美术授课之前,教师可对不同的设计工具做准备,在正式授课过程中,指导学生利用相应的工具与材料完成饰品设计。此种教学方式,能够促使学生更为直观的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传承民间传统艺术的效果。(二)教学中深化地域文化。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需要应用地区内民间与民族资源以及文化资源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美术教育也同样如此,可借助于民族美术资源及文化,推动美术教育的发展。立足于当前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教师可适当的分析本土文化艺术,同时积极开发与应用地方美术教育资源,扩展美术教育内涵。用美术这种特殊的载体来传承本土传统文化,凸显出美术教育价值以及其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例如,夜郎文化为贵州文化中的一个代表,夜郎文化中居住文化较为特殊,具体表现为傍西沟而居,且住房形式与建筑材料也多会受到经济条件与地理环境的限制。为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可应用简短的时间进行夜郎文化的讲解,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理解对夜郎文化建筑进行描绘,以便于实现传承民族文化的效果。(三)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的结合。从美术学生视角进行分析,当代美术学生普遍将较多的关注度放置到新鲜事物或是时尚潮流上,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技艺并没有多少关注。而美术教育长期存在着传统文化缺失的现象,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我国美术教育发展的文化内涵。传承及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人都应该尽到的义务,而在教育工作者身上,此种责任更为明显。作为一名美术教学工作者,更应该明确的认识到对于传统文化尊重的重要意义,同时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借助于教学活动进行传统文化的发扬,积极寻找本土与多元以及创新之间的平衡点。为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该在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内涵,以便于学生在现代美术学习中掌握到不同的传统文化知识,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五、结论

美术是蕴含众多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一个载体。在当下发展阶段中,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人员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缺乏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传统文化在教育期间的重要意义。单纯的倾向西方艺术教育理念,会限制原有的民族特色以及区域性质,导致艺术设计教育出现过度模仿、缺乏创新的现象。为此,本文提出有必要在美术教学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促使学生能够在美术学习中了解更多的民间传统文化,并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发扬者。

参考文献:

[1]周娜,刘涤.艺术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8(2):112-114.

[2]马晓婷.当代大学教育在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中的作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25(9):53-55.

[3]高鹏.中国法制史教学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分析[J].长江丛刊,2016,6(26):65-65.

[4]李盈.民间美术在艺术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策略探究[J].大众文艺,2019(1):215-216.

[5]赵洁.论本科艺术专业教育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与传承[J].戏剧之家,2017(16):162+164.

美术传统文化范文篇3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专美术教学;运用

在中专美术教学中,积极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运用,有助于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在美术教育中,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是促使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学有所得。二是在学习传统文化中,丰富学生自己的艺术素养。

1.标志设计———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为了更好地进行中专美术教学,应该积极地将美术教学跟行业和社会的需要充分地融合起来。故而,在美术教学中,学以致用也就显得异常重要。我们就用标志设计进行说明。作为中专美术教师,应该充分地将教学和标志代表的活动主题、企业文化、商品特色等充分地联系起来。与此同时,在这些标志设计中有机地融入一些有关于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些元素,这样就可以充分地对品牌、活动、商品的主题和文化气息的突出。举一例,比如就“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北京奥运会的标志。在这个标志中,融合了很多元素,有书法和印章等艺术元素,这一标志又很好地突出了当年那一届奥运会的重要的主题。该标志在选色上,设计的时候选择了具有喜庆颜色的中国红,也体现了中国的满足颜色,而标志“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其主体则为印章,充分地将书法、中国传统的印章和运动特征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之上,充分地通过艺术手法上变形和夸张,然后非常巧妙地幻化成一个人影———向前奔跑、舞动着的人形。与此同时,该“人”字的造型特别向一个“京”字,特别神似。该标志有着特别强的中国味道。以上所例举的标志都是极具代表性的设计。在一些标志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寻找准契合点才是关键所在。在中专美术教学中,积极地渗透传统文化艺术,可以组织学生自己设计出不同的主题活动的一些门票。此外,还可以跟企业联手,知道学生在企业的序幕中进行实践练习,以做到学以致用。

2.美术绘画———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艺术

不同的美术作品,有着不同的文化特点,体现着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绘画者在作画中,充分地将自己的理想融入到风俗的特色、艺术的理解中后,所得到的的作品常常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以陶瓷进行阐述,陶瓷影响周边国家时期应该数唐宋时期中,后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开拓,陶瓷接着就传入到了西方的一些国家。在西方的一些国家里,他们在陶瓷的基础上,然后再通过进一步地创造,在没有手柄的装上手柄,与此同时镶嵌上一些华美的金银饰等装饰品。这又形成了另一种风格。故而,作为美术教师应该充分地品画和赏画的时机,组织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感受。进而促使学生们对画意的理解,对画技的掌握。有了这样认知,则可以积极对传统文化实施创造和传承。与此同时,在绘画过程中,还需要对学生实施多种多样形式地操作,而不局限在某一种方法和方式上。我们就以写生进行举例,在中国画中,其要求一般都是以意境来表现事物。作为美术教师,所以应该积极地鼓励写生用中国画艺术来创作。

3.手工制作———传承传统文化艺术

以上所说的传统艺术设计到的油绘画和工艺制品以外,还有很多的艺术作品,他们跟娱乐、风俗、生活都有关。在这些工艺品中有剪纸、脸谱,以及中国结、年画等。作为中专美术教师,应该将美术教学和学生的就业联系在一起。将目前的教学内容实施拓展延伸。这样一来则可以将学生对文化的接触面实现拓展。并积极地提高学生的知识的系统性的全面、完整性。教师在基于生活化的传统艺术,且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实施美术体验活动。这样,则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文化知识的认识和提升。比如,我们可以用手工制作来进行阐述。在手工课中,可以通过剪纸来实现艺术的积极创作。在剪纸中,可以剪人物、花鸟、字等,在这一系列的手工制作中,促使学生在多次练习过程中,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艺术。而且在手工实践过程中,认识到传统文化中风情和内涵。此外,如传统文化中的皮影戏教学和木偶戏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充分地利用生活中被扔掉的一些废品,然后做成木偶玩具。在手工制作中,达到传统文化的传承。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专美术教学中充分地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有机地跟中专美术教学进行有效地融合,积极地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实施挖掘,提炼出中国文化的精髓。为此,在美术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一方面契合点的寻找,做好标志设计;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艺术,美术绘画;以及传承传统文化艺术———手工制作,只要从以上各方面进行努力,相信会实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中专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虞璀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旅游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刘畅.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中专美术教学中的渗透与运用[J].大众文艺,2015,07:253.

美术传统文化范文篇4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民族传统文化

“新课标”下的学校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民族传统文化。基于此,小学美术教师也应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注重民族传统文化的运用,引导学生加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使学生在小学这个美术启蒙阶段便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做准备。

一、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运用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

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的美术学习要与实际生活相关联,并且在本民族文化情境中开发美术课程资源,以此来引导学生参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所以,将民族传统文化运用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对于小学生个人文化素质的全面培养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具有重要意义,这是我们小学美术教师的职责所在。除此之外,将民族文化运用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之中,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审美素养的重要前提。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科学合理地运用民族传统文化元素,也是将我国几千年来所积累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传承给下一代的有效方法,是让学生对民族文化产生深刻认识,并产生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手段,这是我们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必行的重要措施。

二、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运用民族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积极发掘传统文化教学素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要实现将民族传统文化很好运用到小学美术课堂中,除了小学美术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以外,有民族文化元素的美术教学素材的支撑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教学素材是承担着教师讲解内容的载体,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前提。所以,小学美术教师在课余时要善于发掘民族传统文化的美术素材,特别是拥有地方特色,能跟学生的日常生活相挂钩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相关素材,再结合素材与教材内容来进行小学美术教学,由此使得学生在对民族文化素材进行学习时,其自身民族文化素养也得到质的提高。比如说在课堂教学时,小学美术教师可以将我国古代的陶瓷、青铜器、青花瓷等手工艺品,以及山水画、风景画、书法,还有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品、传统文化建筑等拥有民族文化元素的实体素材,通过图片形式展示,并附上内容介绍和教师讲解,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其文化内涵。(二)创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自然引入民族传统文化内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要求课堂教学已经不能再局限于传统教学模式,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实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小学美术课堂也不例外。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运用民族传统文化时,小学美术教师更需要创新教学模式,以保持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并在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鼓励小学生培养其创新能力,由此丰富学生文化底蕴,提高教学质量。在具体实施方面,小学美术教师可以参考其他学科教学时常常运用的情境化教学模式,在加深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同时,利用多媒体等数字化教学设备的辅助,利用音频、视频或者动画等新颖的教学素材展示方式,使学生置身民族传统文化的意境之中,使其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心底里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油然而生。(三)鼓励学生进行美术实践,加深其与民族传统文化的联系。在进行各种学科知识的学习时发现,看和听都不如亲手去做给人的印象深刻,动手实践、亲身参与是认识一件事物最好的方式。况且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时期,非常热衷于动手的实践活动。所以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民族传统文化时,除了讲解民族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及互动等基础教学手段之外,应该积极鼓励以及安排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多多给予学生亲身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实践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拥有更深刻的理解。对此,小学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学习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来使学生认识到来自传统民间手工艺制品的魅力,了解到相关的文化内涵,由此来通过美术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总而言之,民族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推动我国小学美术课堂教育的创新发展、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保护的关键所在。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运用民族传统文化时,小学美术教师应积极寻找适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们充分意识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弘扬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由此,使得民族传统文化真正走进课堂、走进生活,让学生在深入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后加深民族认同感,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最终为培养民族自信、为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美术传统文化范文篇5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传统文化;手工艺品

结合小学阶段的传统美术教学情况可以发现,教师通常是美术课堂的主导者,会在课堂上讲解美术的基本技巧及理论方法,而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听从教师的安排参与各种学习活动,且此过程中主要应用的是自己的记忆能力。在此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显然是较为枯燥乏味的,只是单调的理论知识记忆及重复的美术技法应用,这导致学生无法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美术教学质量和效率也无法获得显著提高。而在传统文化浸润教育理念的有效引导下,传统文化能够和美术课堂教学实现深度融合,有效地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为主导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可以通过体验式的学习活动亲自领悟传统文化的重要存在意义,深层次地感知传统文化浸润教育的内涵[1]。基于此,笔者拟通过说明小学美术与传统文化的关联,对小学美术教学中浸润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加以论述。

一、小学美术与传统文化的关联

(一)小学美术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路径

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拥有极为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且此类文化急需传承和弘扬。然而现实情况是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面临诸多困境,甚至已经有一些传统文化开始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当中,这对于瑰丽的中华民族文化宝库来说负面影响巨大。最近几年,我国针对文化保护方面的投入逐步加大,然而却依旧没有从根源上改变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如果想要有效地改善此种现象,就要让人们从小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且逐步认识自身作为文化传播者的重要责任。对此,教育作为学生获取信息资源并形成基本概念认识的核心渠道,能够成为传递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且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传播传统文化,可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这对于小学美术教学十分重要。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要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职业优势,承担传播文化的责任,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必要帮助。

(二)小学美术是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平台

小学美术可以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而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开展美术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进行深入且具体的考量,并不只是简单地告知学生我国包含哪些传统文化,而是需要着眼于促使学生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深远认识,助力学生探索意识和学习兴趣的同步发展。这样,在此种活动理念指导下的美术课堂必然会成为学生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通过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浸润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相应传统文化的形式特征、时代背景、思想要素等,能够促使学生形成对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和认识[2]。与此同时,传统文化内部的情感相当丰富,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往往能够大幅度地吸引学生群体的关注,进而有助于其真正意义地贯彻落实传统文化传承的目标。

(三)传统文化是小学美术的催化剂

在任何学科的教育工作中都能够发现,学生在课堂学习当中的投入力度与其学习兴趣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联,且与学生的年龄特征有一定关系,即学生许多情况下的学习行为都是自身兴趣使然。换言之,如果学生对学习内容并不感兴趣,那么其学习就是负面和消极的,如若教师强迫学生进行学习,则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抗拒心理,严重影响学生对相应学科的喜欢和热爱,此种情况即便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依然较为普遍。而如果要想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那么美术教学内容就必须足够充实丰富,否则学生在进行美术学习时势必会感觉枯燥乏味。在此种情况下,教师需要重点考量如何使美术教学更加充实和丰富,这直接关系到美术教育是否能够顺利稳定地开展。而传统文化恰好能够充当美术教育的催化剂的角色,其多元化的表现形态、足够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引人注目的历史背景等都和学生的天性不谋而合,所以往往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助力美术教育质量和效率的同步提升[3]。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浸润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一)对比古今文化,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中华民族历经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程,每个阶段都会受到传统艺术的影响,同时也与人们的具体经历存在着相当密切的关联。因此,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人们的生活情况,是对曾经的生活及如今的生活的有效记录,教师可通过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应用,以极大地促进学生的成长,甚至还能够逐步帮助学生思考未来、探索未来,并使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不断完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扬和传承。由此可见,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这是教师需要重点考量的内容。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未来的建筑”时,可以为学生展示我国古代著名建筑滕王阁、鹳雀楼、岳阳楼、四合院等传统建筑艺术,同时还需要利用图片为学生展示各种各样具有标志性的现代建筑物,并通过鲜明的图片对比方式让学生精准观察并寻找到相同点和不同点。在经过实践分析以后,学生获得的结论将会更加深刻,这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建筑艺术,并且切实有效地感悟到建筑文化正在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产生变化,此种变化综合体现在艺术形式和结构功能上。此种教育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认识建筑艺术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充分领悟到传统文化的发展变化历程,促使学生产生对现今各种美好生活的珍惜之情及对未来建筑艺术发展的希望。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以后,教师可以开展本节课的教学工作,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调动自身想象能力,创造出形态各异的未来建筑。借助引导学生认识古今文化的差异性的方法,教师可以从多元化的角度提高学生的审美认知水平,让学生切实有效地意识到,人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并非是要完全继承,而是可以尝试性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优化改进这一过程。基于此,传统文化的优点被切实有效地弘扬开来,且又在原来的基础上实现了延伸拓展。可见,艺术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必然会被应用在生活当中[4]。

(二)阐释水墨内涵,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水墨画在我国国画领域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小学美术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重视相关课程的讲授,让学生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更为强烈的认知,并借此机会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研究兴趣,这样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使其美术综合能力获得根本性的提升。比如,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研究水墨画的兴趣,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积极组织学生学习各种水墨画,让学生能够欣赏和了解更多水墨画作品,这样能够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形成研究水墨画的兴趣[5]。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将更多的学习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深刻了解到水墨画的色彩特点,并对其运用的形状和线条等进行分析,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此种画作的结构。学生只有对相关内容进行观察,才能够更好地投入自主创作的环境中,进而根据自己的理解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水墨画作品。实现水墨画创作的工具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在第一次接触相关内容时会有充足的研究兴趣,对此,教师需要抓住这一重要的教学契机,引导学生利用毛笔蘸取墨汁或是水彩在纸张上进行点画。在学习的初始阶段,教师并不需要要求学生利用笔墨进行创作,而是应该让学生利用不同的力度或是蘸取不同的颜料在纸上画出简单的线条和点等,使其在这种教学方式下体会到使用不同力度进行绘画时对色彩浓淡的影响,这样能够让学生对用墨的手法形成较为清晰的认知,并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形成相应的思路,这样其在实际创作的时候就会灵活应用不同的力度塑造出自己内心所想的图景。由于学生已经对相关内容有了更加强烈的研究兴趣,在研究美术知识的时候会更加希望了解到更多的技法知识,故教师需要趁热打铁,教授给学生吹墨法或是拓印法等方法,让学生在正式作画的时候能够具有一定的思路,创作出的画面能够更为生动形象。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能够让学生的研究思路变得更加宽广。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具有更多的思路,教师应该在执行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为学生展现一些名家的画作,让学生能够对真正的、不同主题的水墨画作品进行研究。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李可染的《万山红遍》,让学生能够清晰认识到不同的色彩能够创作出不同的画作意境,也能够给予观赏者不同的感受。在此画作中,作者运用了大量浓郁明艳的色彩对祖国河山的大好风光进行阐释,故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素材,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能够让学生绘画的时候清晰意识到使用色彩的重要性,进而使创作内容能够更加富有灵性。

(三)欣赏手工艺品形式,使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形态

美术欣赏是极为重要的工作,是加深学生理解和认识的关键支撑。在开展小学美术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逐步渗透与传统文化艺术相互关联的内容。在开展美术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需要充分强化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构建较为基本的民间美术知识框架,且整个教学工作都应该将教学框架作为基本支撑[6]。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融入充足的民间美术作品,通过简单介绍的方式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和认识其中包含的价值,使学生可以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意识到美术作品的价值,进而保证学生可以更深刻地领略和认识美术作品的形态和内涵,真正意义上帮助学生认识和感悟艺术作品的魅力,此举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元宵节里挂彩灯”的时候,就可以综合应用六年级上册的“会动的剪影”“画扇面”等多个章节的内容,因为这些内容从不同的工艺、材质角度介绍了诸多典型的传统文化手工艺品。基于此,在教师的有效引领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亲自绘画彩灯的方式认识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这既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增添学生动手操作的乐趣,又能够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和认识元宵节猜灯谜的风俗。此外,扇面也是我国的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代文人墨客的标配,带有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在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教师可以同步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以欣赏优秀的扇面书画作品的方式认识和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之后则可以有针对性地要求学生将自己了解到的民俗文化中有关扇面的内容全部绘画在纸张上,从而深化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形态的理解和认识。

(四)研究陶艺内涵,使学生体会传统文化精髓

陶艺同样也是传统文化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故教师可将情境融合在泥性当中,将美好融合在独特当中,将德育融合在文化当中,将创新融合在实践当中。美术作为小学教育体系下的关键构成部分,对于传承民俗文化意义非凡,而陶艺教学的融入则能够更好地完成上述目标,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强化对学生群体的教育引导,尤其是在完成包括对民俗绘画的教学以后,可以对学生群体进行重点引导,要求学生自己在陶艺上进行绘画,通过使用不同色彩描绘出不同的画面,使民俗绘画能够和陶艺相辅相成,真正意义上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满足学生深层次成长的需要,这也是发挥出陶艺重要的传统文化浸润教育价值的关键支撑[7]。为了能够让学生在研究陶艺的时候深刻理解到其绘画图案的价值,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可以先让学生了解陶土这种绘画介质的特性,让学生亲自感受陶土的质地,对其柔软程度、形变程度等进行研究,随后让学生对陶土进行拍打等,使其能够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集中到研究陶土上。在探索和研究中,学生已经能够逐步运用一定的手法对陶土进行形状上的塑造,同时也能通过观察察觉到每个人的陶土作品都是青灰色的,并不具有光鲜亮丽的外观,也不能够展现出个人作品的个性。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陶土上作画,注意在执行此项教学工作前,需要让学生阐释自己的创作意图,即让学生说明绘画的意图和整体的创作主题。这样,学生在创作时就能够具有明确的思路,不会出现思路混乱的情况,作品创作也会具有更好的成效,从而能够在自行创作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民俗文化的魅力,深刻意识到绘画对于提升物品艺术价值的重要性[8]。经过努力创作,陶土能够拥有更为鲜艳的外表,学生的精神世界也能够逐步和民俗文化融合为一体,深刻意识到在我国人民智慧的促成下,即便是平平无奇的泥土也能够成为艺术作品,进而能够对我国的民俗文化产生更强的认同感,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也能够有更为浓厚的兴趣,并且能够在绘画的过程中将自己内心深处的美好希冀融入其中,让民俗作品能够反映出自己的思想情感。

三、结语

美术传统文化范文篇6

关键词:美术设计;传统文化;创新设计;现状分析;意义探讨

在美术设计时使用传统文化元素对美术设计创新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同时也是美术设计创新发展的必经之路[1]。现在的美术创新不仅要对美术艺术技巧进行创新,还要对创作思维与观念进行创新,将其与美术设计创新进行良好的融合,让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可以通过美术设计作品展现在观众面前。要想实现以上发展目标就要对传统文化对美术设计创新的意义进行深刻探讨。

1传统文化与美术设计创新的关联扩展

1.1丰富美术设计素材

民族艺术设计的创新活动和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的,传统文化也有着非常强大的文化底蕴,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主要体现,为现代的美术设计工作者创造了更加广阔的创新空间[2]。传统文化是前人创造出来的,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和沉淀所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中华民族灿烂的传统文化,也为众多美术设计工作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创作素材,有效促进了美术设计的创新和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延续。

1.2扩展美术设计思维

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为众多的美术设计工作者提供了非常多的素材,更为美术创作者的实际创造能力强化和提升提供了基础[3]。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国家,有着非常多的民间美术元素,这些元素都可以从多个角度促进现代美术设计师养成一个更为开阔的思维方式,让美术设计者能够拥有更加广泛的美术设计思维。这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现代美术设计师的实际创造力,对于美术设计师创作更具有民族特色的美术作品有较大的帮助。所以,传统文化也有效扩展了现代美术设计者的思维。

1.3促进现代美术设计革新

在美术设计工作中荣诶传统文化的元素,可以促进现代美术设计改革的脚步。首先,传统文化是美术设计和美术创造的源泉,有效推动了现代美术设计的创新。其次,传统文化也可以有效促进现代美术设计的不断创新和不断突破,并推动现代美术设计的发展。

2传统文化在美术设计创新中的作用

2.1发掘传统文化

当代的美术设计创新魅力主要来源于美术设计在创新发展过程中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文化的发展方向[4]。因此,我们要重视并落实现代美术设计创新在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工作中的责任,在此基础上推动现代美术设计的创新和发展。合理使用传统文化进行现代美术设计的创新创作不仅可以推动美术设计创新走向长远发展的道路,还可以让现代美术设计创新水平不断提升。

2.2为美术创新提供基础

结合传统文化是美术设计创新的大前提。使用传统文化进行创意设计对美术设计创新不仅可以让美术设计不断汲取创新的养分,还可以让现代美术设计创新不断发展和进步[5]。另外,在进行美术设计创新的时候使用传统文化作为指导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使美术设计创新进行多元化发展,因此,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更加科学的定位,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和现代美术设计创新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营造和谐共促的发展氛围,为提高我国的传统文化素质建设提供动力,促使美术设计创新进行多元化发展,让美术设计作品可以清晰展现我国的传统文化内涵与价值。

2.3为美术设计创新提供切入点

传统文化是美术设计创新的切入点[6]。充分使用传统文化进行现代美术设计创新不仅可以让我国的文化软实力逐渐提高,还可以让我国的美术艺术家拥有更加强劲的文化创造活力与创作热情,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的美术设计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让创新样式变得更为丰富。怎样合理使用传统文化进行创作已经成为美术设计创新中需要思考的重点问题之一。因此,我们要在美术设计创新的过程中有效使用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与美术设计创新进行良好融合的切入点。

3发掘并融合传统文化

3.1发掘传统文化内在资源

充分发掘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进行美术设计创新的重要方法[7]。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思想开放,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与思想进行深入研究,思维方式也开始从想象思维逐渐过渡到理性思维,让文化变得更为理性,使文化创作作品变得更加现实,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加入时代的内涵、特征与人文价值,使传统文化对美术设计的创新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美术设计创新过程中使用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使作品展现出时代内涵,使作品具有更加深厚的人文价值,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让美术设计创新变得更加活跃,让当代的美术设计作品具有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价值。在此基础上,当代的美术设计创新又可以在另一方面为群众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韵味和魅力,让人们对视觉形象产生层次更加丰富的情感,让美术设计创新作品具有更强的概括力与艺术表现力,因此,应让这两者进行良好融合,展现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力。

3.2在创新中充分运用传统文化

现在的美术设计主要和商业市场挂钩,追求设计作品可以带来的经济效益,但这会导致美术作品表现出低俗怪异的形态,让观众一眼就能看出来设计师并没有认真研究美术作品的表现方式和精神内容,这种情况并不利于美术设计的创新和健康发展。而文化艺术的发展就是基于传统文化价值的发掘。因此,在进行美术设计创新的过程中,我们还要积极发掘传统文化的价值,主观意识上削弱物质和利益方面的影响,放置在创作过程中出现急功近利的状态,将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使命肩负起来,不断拓展设计创新思维,让美术设计创新作品可以真正努体现我国的传统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核。

3.3设立审美评价体系标准

建立有效的美术设计创新评价体系是推动传统文化融合美术设计创新的重点。建设科学合理的美术艺设计创新评价体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此在进行大胆创新时,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现代美术设计创新在发展过程中的评价体系,为现代美术设计全面创新提供发展的动力。另外,我们要不断提高美术设计创新具备的责任意识与服务意识,让传统文化中的大局观可以作用在美术设计创新发展中,使美术设计创新具有良好的价值观,构建现代美术设计创新评价的有效体系。真正可以打动人心的美术设计创新作品一定是与传统文化进行了良好融合,因此,我们一定要建立合适的作品评价标准与体系,从整体上提高美术设计创新作品的创意水平,让美术设计创新作品可以走向国际化的舞台,使传统文化经过美术设计创新作品的传播进行传承和发扬。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美的要求越来越成熟,这就让美术设计由民族化逐渐走向世界化、标准化和时代风格化的道路上。我国的美术设计创新要想走向世界舞台,形成更加国际化的创意思维,让美术设计具有更加深刻的传统文化意味,形成韵味鲜明且具有时代风格化的作品,让美术创作变得更灵活,使作品既可以反映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还可以展现现代美术设计的精髓。

参考文献

[1]管宁.古典美学的现代转场与当代创新[J].社会科学文摘,2021(02):111-113.

[2]万佳娴.传统图案元素在现代美术设计的应用[J].艺术市场,2021(01):108-109.

[3]郭立业.传统文化对美术设计创新的借鉴与启迪[J].农家参谋,2020(04):246-247.

[4]丁声旺.传统文化对当代美术设计创新的影响探究[J].文化产业,2019(14):38-39.

[5]张艺.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美术设计创新的影响[J].枣庄学院学报,2019,36(04):140-142.

[6]赵邹娜.传统文化对美术设计创新的启示――评《源与流: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J].中国教育学刊,2018(08):137.

美术传统文化范文篇7

(一)优秀文化需要传承

1.时展的要求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反传统与重视民间艺术的争论始终不绝于耳。鸦片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急需通过向西方学习来实现自主、独立和富强,需要废除传统中封建落后的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中国正迅速地发展和崛起,我们不能仍旧选择亦步亦趋地紧随发达国家的文化发展,相反,我们要以更加自信的姿态,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长处去影响全世界,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传承的紧迫性

历史曾给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伤害,而在当今,信息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为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良好契机的同时,也同样带来了不少挑战和冲击。当我们打开各类媒体,各式各样的外来文化充斥其间,良莠不齐。我们的学生尚处于心智不完全成熟的阶段,对于美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容易被外来文化潮冲昏头脑,盲目追崇。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们大多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推崇外来文化、轻视传统文化的心理。有些学生哈韩哈日;有些学生不听中文歌曲,只听外文;他们知道国外最流行的明星喜欢什么颜色、穿什么衣服,却对国内著名的学者、艺术家知之甚少,甚至很多连名字都不知道。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感叹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重在文化的传承……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由此可见,国家已十分重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美术是一个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美术教师应自觉地担负起传播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充分利用好美术这个切入点,向学生展示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二)是美术欣赏课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

对于非艺术类中职学校学生来说,美术欣赏课开设的目的并不是要将他们培养成为艺术家,美术欣赏是一种普适教育,目的在于让所有人通过艺术欣赏,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培养正确的审美。传统文化部分的内容是美术欣赏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学生,通过这些传统民族文化作品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而这正是开设美术欣赏课程在德育方面的重要教学目标和要求。

二、如何通过欣赏课程突出传统文化教育

在中职学校美术欣赏课中突出传统文化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一方面在于中职学校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很难自觉地将美术作品欣赏上升到情感的升华体验,另一方面在于他们喜欢新鲜的事物,对传统事物的兴趣度较低。如何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用比较浅显的方式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呢?

(一)深入挖掘教材,结合教学内容有侧重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美术欣赏涵盖的范围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多个方面,在教学上,教师不必急于让学生一口吃成大胖子,可以根据不同类别美术作品的特点,在教学时结合学生实际有所侧重地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1.从传统绘画作品,解读中国文化的洒脱自然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绘画形式,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因其独特的材料、题材和表现技法,以及丰富的内涵,在世界绘画发展中独树一帜,笔墨浓淡之间,无不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比较鉴赏的方法,结合作品,向学生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例如,中国画向来“追求神似,而不拘泥于形”,喜欢借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同国外绘画要求尽可能逼真还原对象的绘画方式相比,中国画强调的“神似”显然更加洒脱和豁达。梁恺的《泼墨仙人图》,酣畅淋漓的笔墨间,既勾画出了仙人无拘无束的潇洒,又表现了作者不拘礼法的个性。中国画讲究“多点透视,计白当黑”,创作从来不受时间、空间以及焦点透视的限制,笔墨随性,甚至可以直接留白背景,给观者无尽的遐想。

2.从中国雕塑艺术,感受中国文化的天真浪漫和兼容并蓄

中国传统雕塑相较于西方雕塑,造型更加奔放自由且富于想象。例如汉朝雕塑中的击鼓说唱俑,造型古朴浑厚,动作夸张有趣,表现了中国民间稚拙浪漫的审美情趣。在中国雕塑中,许多雕塑受到了政治、宗教的影响(甚至包括外来宗教),我们亦可以通过这些雕塑,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发展,看到不同时期文化的变迁。中国古代雕塑不论从题材、构思还是表现形式上,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一面。

3.从中国建筑艺术,体会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

中国古建筑重视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委婉多姿的江南孕育的是秀气的水乡建筑风格,幅员辽阔的北方造就的则是开阔的合院建筑。不同地方的人民,因地制宜,与自然和谐共处,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涵。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建筑同环境的关系,引导他们发现并感受古代建筑中的和谐思想。

4.从民间工艺美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的民间工艺各具特色。不同地区的民族工艺宛如一个个民族文化的缩影,承载着各个地区的特色文化。然而有许多工艺品由于手工制作方式复杂和制作周期长等原因,在现代工业文明和快节奏的冲击下,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面临失传的危险。我们在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表现出的精湛技艺的同时,也应当向学生灌输民间工艺的保护意识,让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感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二)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

中职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新鲜事物。对于说教似的教学方式,他们显然缺乏认同。一味灌输式的教育不但起不到传达传统文化的作用,甚至还有可能适得其反。在教学上,教师应当充分融入时展的新元素,充分运用多媒体以及信息化教学手段,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可以利用QQ、微信或校园网络平台,教学内容或作业布置,同时也可以借由这些平台,实现良好的师生互动,用这种“接地气”的方式将传统文化的讨论延伸至课下。在教学中还要注意教学环境的创设。例如,在欣赏画作时播放古典曲目,或是点上檀香,或是带领学生朗诵能够表达画作情感的诗词,都能够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视听嗅等多种感官,让他们真正通过美术课程而走进文化之旅。

(三)结合本土资源,开展社会实践

不同地区有不同特色的民族文化,地方特色文化同样是展示中国文化的载体。相较于课本上的知识,地域文化离学生的距离更近,也就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福州地区,“三坊七巷”就可以作为很好的地方特色课程。我们不但可以向学生介绍福州传统的建筑形式,更可以通过曾在此居住过的名人故事来传递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外出调研,并制作幻灯文件,向各组展示自己的成果,用亲身的体验来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四)提升教师素质

美术传统文化范文篇8

关键词:传统文化;鉴赏;挖掘;运用

中华文化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其生生不息,积淀、孕育了丰富多姿的文化艺术,如音乐、书法、美术等等,这些都成为了当今最为宝贵的教育资源。因而,我们要能够积极选取悠久历史文化中的艺术精髓进行继承与发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我们要能够将传统的美术文化渗透到具体的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来,既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与学习美术中的相关知识,培养审美能力、丰厚美术艺术积淀,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传承中国文化艺术精髓。为此,如何将传统美术文化渗透到小学美术教学中,也是当前美术教师研究的一个最为重要的话题。

1学会鉴赏名画,感悟美术历史文化精髓

我国的古代绘画艺术具有着世界性的影响,其历史悠久、传承广远。不论从绘画的形式还是从内容上,都给后人对于美术的学习带来了很好的借鉴。其中展现出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精神、审美风格、文化内涵与艺术成就等都给后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促进了我们对于古典文化艺术的理解与传承。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与学生共同来鉴赏古典绘画艺术作品,要能够引领孩子能够发现历史艺术中的强大生命力所在,同是也能了解到绘画作品中的一些绘画知识与技巧。在具体的教育实施中,教师不仅要能够让孩子学会一些绘画技法,还要能够让孩子了解作品创作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只有让他们能够深刻了解历史,才能使其领悟到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思想、强大的艺术表现力。例如,在美术课中,我让孩子们共同欣赏我国名画《韩熙载夜宴图》,先让孩子们进行欣赏,而后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接着,教师讲述五代时期南唐顾闳中创作次画的当时背景,知晓韩熙载在韩府夜宴的过程;了解创作的背景后,我又让学生再次进行名画鉴赏与思考,从而让他们能够发现更多的内容。孩子们经过自己的思考与理解后,能够感受到韩熙载的外表和悦而内心忧郁的心情,体悟到韩熙载对于当时社会的失望,同时也反映了韩熙载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执着。在名画鉴赏中,教师要能够借助于作品的时代背景来使学生获得艺术的认知与深层次的理解,从而让学生领悟到古典绘画艺术的精髓,也让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来全面认识中国的古典绘画艺术。

2挖掘传统文化,丰厚美术知识文化底蕴

在小学生的美术课堂上,教师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来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传统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古代人民对于当时的现实生活的真实体验与认知,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与艺术知识。因而,将传统文化渗透于教学中,可以给小学美术教学提供出丰富的学习素材。例如,在《星空的联想》一课教学中,老师可以给孩子们讲述女娲补天的民间传说来有效激发孩子的想象思维,让孩子们能够大胆地展开想象,也让他们获得了美术创作的艺术素材。其二,将传统文化渗透于课堂教学,既能让孩子理解与掌握传统美术绘画中应用的线条与色彩等美术元素,还能让学生将所学的美术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从而也能实现生活化美术学习。例如,在学习《色彩的冷与暖》时,我们就可以利用京剧艺术作为导入新课的部分运用变脸时的强烈色彩对比让学生深刻理解色彩的变化,从而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颜色中感受到不同的心情变化。这样的运用无疑让学生增强了对于美术知识的理解。其三,挖掘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力,让学生能够在民间民族文化中寻找绘画艺术之美,感受美术之美,以此来激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寻找美、发现美、理解美与展现美,从而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加入到美术的学习活动中来,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效率。

3运用民间工艺,理解各族人民优秀文化

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教师还要能够让学生了解民间民俗文化,让学生从民间工艺美术中来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了解浓郁的民俗风情,彰显各族人民的劳动智慧。例如,在学习《头饰与帽子》一节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搜集各个不同民族的不同头饰图片,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进行观赏,并让学生能够对于不同头饰的形状、颜色做出交流,而后让学生进行尝试设计不同风格的头饰。这样利用民俗文化进行美术教学,可以让学生能够较好地了解民俗头饰文化,进而能够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让学生从美术学习的递进深入中有效提升人文素养。把传统文化渗透于美术课堂学习中,能够让学生对于美术学习充满更多的乐趣,也能让美术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从而激发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具体的美术创作活动中,促进了学生美术素养的有效提升,也促进了学生在不同能力上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陈云.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实践分析[J].考试周刊,2018.12.

美术传统文化范文篇9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初中;美术教学

美术作品蕴含着独特的艺术内涵、视觉冲击力,在初中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深入挖掘美术教材知识的人文内涵和人文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荣誉感、文化认同感,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人文素养。同时,美术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美术作品和文学知识、历史知识、哲学知识的关联较为密切,在初中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展示出美术学科的“隐学科”功能与属性,在美术课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在带领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让学生用眼睛、用心去感知美术作品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实现美术教学和美育的融合,引领学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一、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丰富美术教学内容

在美术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丰富美术教学内容,不再把美术教材作为唯一的教学素材,而是要拓展课内美术知识,选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传统民间工艺、传统书画、纸艺民间艺术、生活节气常识等,在丰富学生美术知识面的同时,开阔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文化视野,为其之后参与社会活动做足准备工作。

(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基于新课改理念,在初中美术课程中,教师除了要传授美术知识,还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形成正向、正确的审美,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探索美的眼睛。同时,学生通过了解、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感知到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内涵、艺术魅力,学会从多层面、多角度去看待问题,具备较强的文化辨析能力、艺术鉴赏能力。

(三)为美术活动增添更多的活力

在以往的美术实践活动中,教师更加关注如何让学生全面掌握美术理论知识和技能,忽视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在美术课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够为美术活动增添更多的活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观赏中国传统工艺、中国传统书画、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等,感知参与美术实践活动的趣味,能够更加主动弘扬传统文化、参与美术实践活动,取得理想的学习成果。

二、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

在初中美术课程活动中,教师意识到了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行性与意义,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首先,学生的学业压力比较大,教师也存在较大的工作压力,缺乏在美术课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只是带领学生去挖掘美术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忽视了拓展美术教材知识,不利于丰富学生美术知识面。其次,在美术课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比较单一,教师依然是采用口头传授、媒体展示的方式来呈现优秀传统文化,学生缺乏实践、体验、操作的机会,无法深入感知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艺术魅力。针对以上现状,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模式,用学生喜爱的形式来讲解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美术教学内容,提高美术课程活动质量。

三、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

(一)在美术教学中融入传统民间工艺

在初中美术课程活动中,教师要注重融入传统民间工艺,展示出传统民间工艺的审美价值、文化内涵,拓展美术教学内容,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审美感知,更为积极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很多传统民间工艺是为了满足审美需求、日常生活而创作出来的一种艺术,在传统民间工艺中凝聚着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质朴精神,传统民间工艺和民俗生活之间紧密相连,每一个传统民间工艺都蕴含着我国劳动人民的精神情感、品质人格,教师要带领学生着重欣赏、学习传统民间工艺,增强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积极弘扬我国传统民间艺术。教师不要孤立地讲解传统民间工艺,而是要把美术教学内容和传统民间工艺融合起来。比如,在“民间工艺品制作”课程活动中,教师可以先组织玩橡皮泥、踢足球等趣味活动,并且让学生独立搜集和橡皮泥、足球有关的泥塑和蹴鞠等民间工艺品,利用装饰布、陶泥、黏土来制作泥塑雕像,展示不同季节的玩具、服装等,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泥塑艺术有更多的了解,提升自身的美术创作能力。另外,很多传统民间工艺作品都来源于实际生活,是劳动人民发明出来的,民间工艺作品蕴含着劳动人民质朴、积极、勤劳的品质。在初中美术课程活动中,教师要用心讲解传统民间工艺的人文内涵和价值,让学生从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围绕中国传统书画开展美术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围绕中国传统书画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改变之前一味借鉴西方绘画知识的教学现状,而是要展示出中国传统书画的文化价值、德育价值。中国传统书画集合诗、书、画、印为一体,是我国珍贵的艺术瑰宝,教师要带领学生去鉴赏、分析中国传统书画蕴含的道德修养、人文精神,让学生带着情感去赏析、绘画,感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魅力。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到“夫画者,成教化”,这表明书画具备一定的社会功能。同样,在初中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开展美育,积极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基于学生当前的艺术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水平,为学生提供中国传统书画素材、作品,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让学生拥有发现美、欣赏美、挖掘美的能力。比如,在中国画美术课程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优秀的中国画作品、剪纸作品,让学生去了解中国画作品的表现内容、表现形式、造型,探究剪纸艺术和中国画间的不同之处,学生在自主赏析、创作中可以强化对中国画、剪纸艺术的认知。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墨、毛笔、宣纸等中材料,鼓励学生用色彩晕染、水墨点染的方式来创作,从而来弘扬优秀书画文化。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去对比青绿山水画和水墨山水画间的不同点,以此来引出山水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学生在赏析、对比中可以感知中国传统书画的艺术魅力。

(三)在美术课程中拓展纸艺民间美术

纸艺是初中美术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在落实、开展纸艺教学活动期间,教师要着重讲解纸艺民间艺术,让学生用心感知中华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纸艺主要是和纸相关的工艺,通过揉、刻、剪、撕、叠、拼等手段,制作成立体化或者平面化的纸艺作品。首先,教师要结合课内内容来拓展纸艺民间美术,实现课内素材和课外文化素材的融合。比如,在“设计我们的校园”美术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重点了解纸造型的制作方法,如立体构成、折纸、接合、切割等;在“独特的装扮”美术实践活动中,需要让学生用纯手工的方式制作书籍,并且美化、装饰书籍,用立体、涂鸦、剪贴页面的形式来呈现;在“漂亮的手工灯饰”美术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掌握手工灯饰的具体制作方法,教师可以把手工灯饰和纸元素结合,让学生去体验、操作、创新;在“剪纸”美术实践活动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展示剪纸艺术的表现形式、题材、样式,让学生掌握剪纸的基本技法,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在以上美术课程活动中,都可以融入、融入纸艺民间艺术,让学生感知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劳动精神,让美术课程活动充满活力。另外,要想让纸艺民间美术真正融入到美术课程活动中,教师可以邀请剪纸艺人走入校园,积极分享剪纸技巧、经验,通过开展剪纸艺术讲座活动,让学生感知纸艺民间美术蕴含的人文精神、艺术风情,明确“艺术源于生活”,深化对剪纸艺术的造型方式、纹样的记忆,提升审美素养。

(四)结合区域文化开展美术教学活动

在初中美术课程活动中,要想全面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结合区域文化开展美术教学活动,让学生对家乡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文化自豪感,展示出美术课程的育人价值。比如,传统建筑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构成部分,教师要围绕美术课程内容,着重为学生介绍本区域的传统建筑文化,拓展、丰富美术课程内容,让学生深层次感知传统建筑中的文化特征、色彩特征、结构特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探索美术课程知识期间,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参观不同类型的传统建筑物,学生在实地景物观察活动中,对区域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将美术课程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锻炼了学生的美术学科实践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国家文物保护景观、美术馆、博物馆等,鼓励学生自主查阅历史文献资料,从而来了解建筑物的建筑目的与细节特征,激发学生弘扬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的自主意识。比如,在“墙壁小装饰”美术课程活动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本区域著名建筑物、特色建筑物,让学生了解建筑物的墙壁装饰特点。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围绕节气时间创作墙壁装饰物,锻炼学生的文化传承能力、文化创新能力,开展多元化、趣味化的美术实践活动,提高美术课程活动质量。

(五)在美术教学中融入生活节气常识

节气常识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展示出中华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节气常识能够让人们掌握自然生长规律,耐心等待植物的生长、发芽、结果,节气常识在生产生活、农业种植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价值。在初中美术课程活动中,教师要围绕美术教材内容着重讲解节气常识,让学生对节气常识有更多的认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观看植物的播种、生长、收获、休养过程,从而来了解二十四节气与植物自然成长规律,实现美术理论知识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融合,让学生在真实体验和探索中,深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美术知识的记忆,更为积极地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在“大自然的色彩”美术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先简单讲解二十四节气的季节特征与日期,让学生用心感知春分、夏至、立秋、小雪时期校园景物的具体变化,学生可以利用水彩、油画棒、丙烯、纸浆材料等工具来绘画,也可以把春分和立秋时期的树叶搜集起来,粘贴成一幅美丽的画,在此过程中,既能够让学生了解节气常识,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在初中美术课程活动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用画笔、相机记录二十四节气中的生活情境,如冬至的雪景、立秋的树木、夏至的太阳、春分的花草等,以此来丰富、拓展美术素材,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文化经验、实践经验。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既能够拓展、丰富美术教学内容,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民族荣誉感,让学生用心感知美术作品中蕴含的人文魅力、民族精神、民俗文化,引领学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在美术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把现代美术和传统文化融合,让学生学会鉴赏、对比,拥有一双发现美好事物的眼睛,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晶.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美术校本课程开发逆向设计研究——以中秋节课程资源开发为例[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8):168—169.

[2]郑子燕.基于问题导向的初中美术大单元教学应用研究——以旗袍设计为例[J].美术教学研究,2022(2):164—165.

[3]马大川.大观念统领下初中美术单元教学模式探析——以《洛神赋图》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22(6):67—73.

[4]杨帆.论初中美术课堂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以《仕女•簪花》为例[J].艺术评鉴,2019(5):136—137.

美术传统文化范文篇10

中学美术教学既要注重知识传播和技能锻炼,更要通过艺术的熏陶砥砺道德品质,完善人格修养,实现对人精神世界的塑造。而实现这一目标,传统文化积淀的精神财富是取之不尽的瑰宝,中国传统文化闪耀着崇高的人性光辉,胸怀、仁爱、诚信、修身、立志、廉洁、牺牲……这些美德都是传统文化的信仰,也同样应该成为我们锻造人文素养,完善人格的信仰。传统文化对拓宽审美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大有裨益。中国传统文化凝结了哲学和艺术的结晶,在中医、科技、文学、艺术、教育各个领域积淀了无数令人为之倾倒的作品,其形态、功能、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精神状态,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宝贵财富。脱离传统文化的积淀空谈艺术修养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传统文化和中学美术教育间存在着无法割裂的关系,是美术学习和创作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才能真正拓宽审美视野、提高艺术修养、提高艺术修养,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入更深的艺术境界。

二、当今中学美术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丞待加强

“重知识,轻素养”根深蒂固。当前中学美术教育在提升人文素养上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重知识,轻素养”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善。一是注重美术技能传授,忽视审美感受培养;二是注重美术形式学习,忽视文化低云积累;三是注重美术学科本身,忽视跨学科交流。这种局面下,美术教育容易流于形式,导致部分学生文化素质苍白、难以厚积薄发。因此,强化传统文化的熏陶,从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吸取精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积累文化功底,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重洋轻土”一度普遍存在。无庸质疑,当前我国中学的美术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重洋轻土”的现象,表现为大量采用西方的美术教学模式,侧重西方美术能力锻炼,比如绘画上过分重视素描、色彩(水粉、水彩、油画“、速写等西方画种教育,忽略中国画的表现技法和形式。重视这些并无不妥之处,西方的焦点透视、解学、光影素描等能力的锻炼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妥的是此薄彼、“重洋轻土”。这种情况下,容易使人在文化意识尚且模糊的状态下,盲目追求“中西结合”。追求表面形式,忽视精神内涵,这对培养真正优秀的美术人才并无益处。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是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我们应该时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立足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拿来”得更理直气壮,避免陷入盲从和消极。

三、中学美术教学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举措

中华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建立一个兼具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社会,在各个方面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将大有裨益。对中学美术教育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在优化课程设置上下工夫。课堂教学是最直接、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可以考虑在中学美术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和传统美术课程的比例,加大跨学科交流的力度,把优秀艺术作品引入课堂,充分利用课程设置的示范作用,鼓励学生广泛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欣赏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

2.在创新教育模式上下工夫。美术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既可以让优秀的内容走进课堂,又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博物馆、美术馆,走进节日风俗、祭祀仪式,有条件的中学还可以鼓励学生呢感走出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进行社会实践,到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实地考察接受,了解我们国家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起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进而进行保护和传承。同时,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育和交流也是创新教育模式的应有之义,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也应相应扩展,发展充分交流、合作、激励的互动教育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