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改进教学质量保障与监督体系研究

时间:2022-04-27 10:11:21

持续改进教学质量保障与监督体系研究

【摘要】在持续改进观念指导下,分析教学质量过程管理与教学评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工程教育认证对教学质量管理提出新要求,提出构建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具体措施,为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保障与监督体系的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工程教育;持续改进;教学质量;保障;监督

自2006年起,全国多所高校陆续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3年,《华盛顿协议》标志工程教育质量与国际实质等效,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227所高校1170个工科专业通过了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认证[1]。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2020年工作要点中指出,2020年拟对300个工程专业进行认证工作。工程教育认证贯彻“以学生中心、成果导向(OBE-OutcomebasedEducation)、持续改进”,以学习产出为导向,强调合格性评价与质量持续改进。专业认证工作开展的十年间,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将OBE的教育教学理念引入工程教育认证,有力推动了工程教育专业教学改革,逐步提升教学质量,推进教学质量监管体系的完善[2]。教学质量管理需要高校内多个组织机构的通力合作,按照一定的规章流程,对教学质量形成的各个因素进行监控与管理,以确保教学工作有秩序,达到高效育人的目的[3]。工程教育认证全国通用标准中明确要求高校需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并对其中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评价、反馈机制等若干环节作出了要求,也对教学质量监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4]。

1教学质量过程管理与教学评价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等学校的内部监控机制基本沿用传统的监管模式,符合培养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的监控体系正在建设与完善当中。

1.1缺乏教学质量提升动力

质量保障观念未能深入人心,没有完整的教学质量管理文化,在院校两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下,权限与责任不明确导致了部分教学工作难落实的现象。教学质量建设主体责任不强,质量管理的保障制度不够完善。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没有充分意识到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观念对“以学生为中心”全面的人才培养和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理念的重要意义[5]。

1.2教学质量提升不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质量管理往往更关注“教了什么”而不在于“学到什么”,从设置培养方案、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到实施教学,都是将全体学生放在相同的环境、相同的进程下进行培养,并未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学习基础的差别,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规定动作后获得相应学分,但是实际工程实现能力、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未能得到锻炼。另外,教学评价中仅涉及领导评价、督导评价、学生评价,各项指标均以推门听课为依据,将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割裂开,仅对教师授课情况进行评价,忽略了学生学习效果。

1.3质量提升成果对持续改进指导性不够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对专业建设进行持续改进,教学管理过程中的持续改进需要依据社会对毕业生的需要实时更新教学体系,改革相应的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但是,当前却无法迅速难以保证从课程目标建设到课程组织实施的有效循环。另外,学生是否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行业对大学生的能力素质是否满意等信息未纳入反馈机制。由于缺乏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及与就业单位调查问卷数据,欠缺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的修订依据。

2教学质量管理的新要求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专业建设需完成三大转变:课程导向转变为产出导向,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质量监控转变为持续改进,这三项转变是实现OBE教育的三大关键,构建新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则需要抓住这三项转变,在认清教学质量过程管理与教学评价现状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不断改进。

2.1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

建立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机制,其核心是面向产出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和课程质量评价,毕业要求的达成要与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过程考核相适应[6]。课程质量评价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决定着毕业要求的达成。课程质量评价需涵盖理论与实践类各类课程,课程质量评价应当评价各类课程对毕业要求各指标点的达成情况。课程目标与支撑的毕业要求相适应,课程教学方法有效支撑课程目标实现,课程考核的方式能够反映课程目标实现情况[7]。

2.2完善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机制

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需要有完善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机制,毕业要求达成评价以学生产出为标准,判断和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要求[8]。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通过收集学习期间的学习数据,统计和计算毕业生的毕业情况,为各专业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2.3多方协同参与的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

毕业生跟踪调查、行业相关用人单位等多方协同参与的评价工作应当制度化开展,为人才培养的持续改进服务。引入用人单位评价,收集相关毕业生数据,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毕业生毕业情况信息更新,走访用人单位,提高信息有效性。同时,要保证用人单位、行业企业具有代表性,毕业生的跟踪数据具有足够的覆盖面[9]。

3构建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具体措施

3.1明确的教学监管人员分工,强化工程教育理念

3.1.1院校两级分工明确在当前院校两级教学监督管理的基础上,完善学校到学院决策指导与学院到学校执行反馈的运行机制,教学相关环节、相关部门与运行主体的通力配合,确保在院校两级间高效提升教学质量。进一步明确监督管理类、教学运行类、专业建设类人员的分工。监督管理类人员负责教学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解释与协调工作,对教学运行的各环节进行监督与指导;教学运行类人员负责教学任务下发等日常教学工作的维护;专业建设类人员负责规划专业建设、组织相关人员审议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等教学活动。3.1.2专业建设委员会由专业负责人牵头,成员包括骨干教师与行业专家,依据达成度数据统筹设计本专业规划,负责指导专业建设,总结教学工作,凝练专业教学特色,负责修订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编制课程教学大纲,关注课程目标达成度和毕业要求达成度。同时,专业建设委员会需包含两名及以上行业专家,参与教学评价、毕业要求与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10]。3.1.3系、中心、组等教学组织根据各专业特色和课程结构将教师分成不同的系、中心、组,以系、中心为单位依据专业建设委员会修订的建设规划统筹相应课程群建设、教学团队组建等,协调与上报各教师教学任务,组织申报本系、本中心的教学改革、教学成果申报等教学活动,负责教师年终数据上报和青年教师发展等。3.1.4专任教师教师作为课堂教学引导者,要更新教学理念,增强自身的业务水平,坚持学生的“中心位置”,教师角色要实现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推动者,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模式向研究型教学转变。

3.2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就是要全员参与、全方位布局,充分调动学校、学院各层面,监督管理类、教学运行类、专业建设类全体成员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全部教学过程形成制度化约束,采取有效方式对全部过程进行全面监督、实时监控,及时改进和解决教学问题,确保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点有规矩、有秩序、有记录。

3.3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闭环体系

持续改进的教学监督管理制度就是教学规章制度修订与执行的循环,将PDCA循环的概念引入教学管理中,按照P计划职能(Planning)—D设计(design)—C(4C:Check检查、Communicate沟通、Clean清理、Control控制)—A(2A:Action执行、Aim目标)的PDCA循环[11],周而复始的运行,达到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3.3.1外循环持续改进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持续改进的目的是能够使培养目标与内部、外部需求相适应。依据毕业生毕业五年后的评价数据与用人单位、行业专家提供的社会评价,以及两个达成度数据,毕业要求达成度、课程目标达成度的综合反馈,由专业指导委员会召集行业专家对毕业目标进行重修定,结合各专业特点进一步完善[12]。3.3.2内循环持续改进毕业要求教学过程中,满足社会需要的毕业要求需要课程群的支撑,因此,毕业要求的持续改进需要在外循环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专业指导委员会与行业专家修订的培养目标作为指导,由系、中心、组对毕业要求进行分解,分别进行各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分析,每学年进行一次达成度评价,每四年进行一次全面的修订和完善[13]。3.3.3成果循环持续改进课程群区别于传统重教轻学的教学常态,工程教育认证指导下的教学是成果导向教学,即反向设计,将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出发点反向设计,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教学效果与需求间相符合[14]。教学活动的改进一般包括课程体系、学习机会、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等。适当加压。合理增加学习压力,适当增加课程容量和难度,及时更新课堂教学内容,拓展授课内容的深度,提升学生学习的挑战性。严格考核。严格考试过程管理,严格考核各教学环节,确保学生到课率及学习积极性,加大考试成绩占比,提高专业相关课程课时数,做到规矩考试,标准批阅,深度分析,规范归档。能力本位。强调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要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基本原则下,支撑本专业的毕业要求,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整合创新创业教学资源,健全和完善教育、竞赛、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学分,使双创教育规范化。个性化评定。强调质量评价,以学习情况、满意度等数据为基础,完成课程质量评价;以毕业生跟踪反馈、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等数据进行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评价。

4结语

当前的教学质量过程管理与教学评价存在诸多问题,为解决质量保障观念不强、缺乏教学质量提升动力、教学质量提升不以学生为中心以及质量提升成果对持续改进指导性不够等问题,需要以工程教育认证对教学质量管理提出新要求为标准,改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完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机制和多方协同参与的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实现专业建设的三大转变。为构建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要明确教学监管人员分工,确保院校两级分工明确,有包括专业建设委员会系、中心、组等教学组织和专任教师组成的多层级实施体系,强化工程教育理念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完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群的建设,形成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监督与保障闭环体系。

作者:穆渴心 蔡俊 刘枣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