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健康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08:58:16

持续健康发展

持续健康发展范文篇1

为贯彻《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促进*市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保持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大城市的奶业生产具有保障市场供应的特殊性,乳品是重要的“菜篮子”产品,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近几年来,*市奶业发展情况总体良好,饲养规模基*稳定,加工能力明显增强,奶类产量持续增长,乳品消费稳步提高,对丰富市场供应、优化畜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重要贡献。

去年以来,由于以饲料为主的生产成*大幅度提高,郊区奶牛养殖效益明显下降,部分奶牛场出现亏损。虽然*市奶牛养殖技术水平、单产水平和良种覆盖率相对较高,但养殖效益下降仍然对*市奶业发展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对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采取综合措施,确保奶业持续健康发展。

发展奶业生产,保持奶业稳定健康发展,是优化农业结构,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是促进产业进步,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是改善居民膳食结构,增强市民体质的需要。按照*“十一五”期间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到2010年,全市规模化奶牛场稳定在100家左右,奶牛总量在6万头以上,年产鲜奶26万吨,全市奶牛养殖基*实现标准化生产,奶牛良种覆盖率保持100%,奶牛平均单产水平达到8吨左右,力争使*奶牛业成为*市安全优质稳定的奶源基地,国内现代奶牛业的示范基地,奶牛生产科技创新的实验基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生态基地,2010年世博会优质牛奶的供应基地。

二、抓紧落实各项促进奶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一)加大奶牛生产补贴力度

1.建立后备母牛补贴制度。对优质后备母牛(除成乳牛外)给予一次性补贴,每头后备母牛补贴700元。

2.继续执行中央财政奶牛良种补贴政策。扩大补贴范围,同时对经过后裔测定并注册的优良种公牛冻精液加大补贴力度。

3.将青储玉米收割机械、自动化挤奶机械纳入财政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根据农业部拟定的牧业机械和挤奶机械补贴目录,结合*市实际,做好牧业机械和挤奶机械的选型等工作。

4.完善奶牛重大疫病防治和扑杀政策。要按照《*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和《牛结核病防治技术规范》加大检测力度,对检测出的布病、结核阳性奶牛,坚决扑杀。并将因布病、结核病阳性而强制扑杀的奶牛,列入畜禽疫病扑杀补贴范围。

(以上工作由市农委、市财政局负责)

(二)进一步完善奶牛政策性保险制度

为有效保障奶牛养殖安全,按照国家建立奶牛政策性保险制度的要求,根据*市实际,制定具体操作办法,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奶牛保险制度,市、区县财政对参保奶农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此项工作由*保监局、市财政局、市农委负责)

(三)推进标准化奶牛场建设

按照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国土资发〔20*〕220号)的要求,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合理安排好标准化奶牛场建设用地。(此项工作由各有关区县负责)

按照市农委、市财政局《关于*市畜牧标准化生态养殖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沪农委〔20*〕153号)精神,积极推进*市奶牛场标准化建设。(此项工作由市农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房地资源局负责)

(四)加强对奶牛养殖户信贷支持

鼓励金融机构对奶牛场、奶牛生产合作社等给予信贷支持,开发适应奶业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搞好金融服务。市、区县财政给予适当贴息补助。对20*年*月*日至20*年*月*日期间,因非主观因素发生还贷困难的奶牛养殖农户,其逾期贷款视困难情况予以展期,具体期限由贷款银行决定。对经贷款银行同意展期的逾期贷款免收罚息。(此项工作由市金融办、*银监局、市财政局负责)

(五)完善奶牛养殖业价格扶持政策

加强价格监测,跟踪主要饲料价格和原料奶实际收购价格变动情况。继续对奶牛养殖场用电给予优惠或适当补贴,完善相关补贴办法,加大向奶牛养殖业价格政策倾斜力度,加强对原料奶收购价格的指导,建立合理的原料奶收购价格形成机制。坚持原料奶质量第三方检测制度,实行优质优价政策,切实维护奶农利益。(此项工作由市发展改革委(市物价局)、市农委负责)

(六)提高奶农组织化程度

按照自愿原则,鼓励奶牛场和奶农成立奶牛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奶牛场和奶农组织起来,形成规模效应,增加奶农养殖收益。加大对奶牛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引导其有序健康发展,增强为奶农服务的水平和能力。鼓励乳品加工企业加强行业自律,采取多种形式,与奶农形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和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市奶业协会要当好政府与奶农、企业的桥梁,充分发挥协调、服务、维权、自律的作用。

(此项工作由市农委、市财政局负责)

(七)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和标识制度,规范市场秩序

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完善原料奶质量标准体系。进一步落实《办公厅关于加强液态奶生产经营管理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24号)和国家质检总局、农业部《关于加强液态奶标识管理的通知》(国质检食监联〔20*〕520号)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复原乳标识制度,把加强液态奶标识管理作为稳定奶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加以推进,确保取得实效。完善复原乳检测技术、方法和液态奶加工工艺及产品标准,严格产品标识标注管理。对其他液态奶也要实行明确标识。进一步完善检验检测手段,建立液态奶定期监督检查制度,积极推进液态奶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络的建设,加强液态奶有关备案的管理,加强液态奶生产企业日常监管。加强对液态奶经营者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索证索票和进货台帐制度,依法查处以次充好、掺杂使假行为,依法加强液态奶市场不良竞争行为的监管,及时查处低价倾销等恶性竞争行为。(此项工作由市质量技监局、市经委、市工商局负责)

(八)完善乳品产业政策

按照《乳制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国家发展改革委20*年第26号公告)要求,科学设置乳品加工企业市场准入条件,严格准入制度,将加工企业奶源基地建设作为项目核准条件之一,引导企业合理确定奶源半径和经济规模,防止加工企业盲目发展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鼓励乳品企业通过资产重组、企业兼并等方式,合理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乳品加工企业要加快技术改造步伐,调整产品结构,加强内部管理,自觉遵守行业规范;建立稳定的奶源基地,避免和防止哄抢奶源。(此项工作由市发展改革委、市经委、市国资委负责)

三、切实加强奶业生产的组织领导

各区县政府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全面落实“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把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市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职责分工,确保有关扶持政策落实到位。当前,要把避免奶业大起大落作为一项紧迫任务,把中央的政策措施与*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狠抓落实,确保奶农得到实惠。要随时关注奶业发展动向,妥善解决奶牛养殖、加工、市场、价格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努力把*市奶业发展推向新的阶段。

持续健康发展范文篇2

奶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乳品是重要的“菜篮子”产品,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为促进我国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保持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正确认识当前奶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奶业持续快速发展,饲养规模不断扩大,加工能力明显增强,奶类产量持续增长,乳品消费稳步提高,对丰富城乡市场、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去年以来,我国奶牛养殖效益大幅度下降,部分奶牛养殖户亏损,个别地区出现宰杀母牛犊现象。对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奶业发展出现较大波动,直接原因是饲料价格上涨、原料奶收购价格偏低,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奶牛良种覆盖率和单产水平低,养殖方式较为落后;乳品加工企业与奶农的利益关系不顺,原料奶定价机制不合理;加工企业恶性竞争,市场秩序不规范;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液态奶标识制度不落实;消费群体培育滞后,市场开拓不力。只有采取综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确保我国奶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奶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我国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从总体上看,我国奶业发展起步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保持我国奶业持续健康发展,是优化农业结构,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是促进产业进步,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是改善居民膳食结构,增强国民体质的需要。当前,我国奶业经过连续多年高速增长后,正处在从单纯的数量扩张向整体优化结构、全面提高产业素质和竞争力转变的关键时期。各地区、各部门要主动顺应这一趋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统一思想,真抓实干,努力把我国奶业发展推向新阶段。

二、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三)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把发展现代奶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保护奶农利益为根本,以提高良种化水平和转变饲养方式为基础,以建立奶农与企业合理的利益关系为纽带,以完善法律法规、质量标准和规范市场秩序为保障,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支撑,努力推进我国奶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和产业化,把我国奶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四)基本原则。

——立足当前解困,着眼长远发展。当前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帮助奶农渡过难关,恢复奶农信心,稳定奶牛存栏,防止奶业大起大落。同时要着眼奶业长远发展,统筹规划,加强引导,积极促进奶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全面提升我国奶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坚持以农为本,理顺利益关系。切实加强良种繁育、科学饲养、疫病防治等基础工作,增强奶农自我发展能力。鼓励企业与奶农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农企一家、互利共赢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为奶业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规范企业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引导乳品加工企业合理布局,壮大实力,有序发展。规范企业收购、加工、经营行为,防止恶性竞争。建立健全质量标准,完善检验检测手段,落实产品标识制度,加强市场监管,确保质量安全。

——坚持市场导向,加大政策扶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相结合,既要引导广大奶农和企业面向市场组织生产,又要通过政策扶持,增强奶农抗御风险的能力,促进奶业实现增长方式平稳转型。

三、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五)加强良种繁育和推广,提高奶牛生产水平。加强奶牛良种繁育,加大良种推广力度,优化奶牛群体结构,不断提高奶牛单产水平。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奶牛品种改良计划,切实做好良种登记和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等基础性工作。相关扶持政策要与提高奶牛单产水平的目标挂钩,充分发挥政策的推动作用。国有种公牛站要尽快改制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增强为农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到**年,力争奶牛良种覆盖率提高到60%,奶牛平均单产水平提高到5.5吨。

(六)推进养殖方式转变,提高原料奶质量。通过发展规模养殖小区(场)等方式,加快推进养殖环节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逐步解决奶牛养殖规模小而散问题。农业部门要抓紧制定奶牛规模化养殖标准和规范,到**年,奶牛规模养殖的比重要有较大幅度提高。把提高原料奶质量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努力提高原料奶的乳脂率和乳蛋白含量,降低菌落总数。大力推广科学饲养技术,加强饲草料基地建设,扩大青贮饲料生产。加快普及机械化挤奶,减少生产环节的污染。认真落实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切实加强奶牛疫病防治,有效降低传染病、多发病发病率。加强饲养环节的技术服务,努力提高基层畜牧兽医人员业务素质和进场入户服务水平。

(七)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形成合理的原料奶定价机制。大力发展以奶农为基础、基地为依托、企业为龙头的奶业产业化经营方式,形成奶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鼓励乳品加工企业通过订单收购、建立风险基金、返还利润、参股入股等多种形式,与奶农结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和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更好地发挥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积极扶持奶农合作社、奶牛协会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使其在维护奶农利益、协商原料奶收购价格、为奶农提供服务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地方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原料奶收购价格的指导,防止奶价过低损害奶农利益。建立原料奶质量第三方检测制度,逐步实现原料奶收购的优质优价。县级有关部门要加强奶站管理,规范原料奶收购秩序,严厉打击掺杂使假、强买强卖、压级压价等违法违规行为。国家采取有效措施,稳定饲料价格。

(八)优化奶业布局,提高企业素质。科学设置乳品加工企业市场准入条件,严格准入制度,引导企业合理确定奶源半径和经济规模,防止加工企业盲目发展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鼓励企业通过资产重组、企业兼并等方式,合理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优化全国奶业布局,北方主产区要合理布局乳品加工企业,促进奶源基地与加工企业协调发展;南方地区要充分利用草山草坡发展奶牛养殖,重视奶水牛的发展,逐步扩大加工能力,缓解奶业发展“北多南少”的矛盾。乳品加工企业要加快技术改造步伐,调整产品结构,加强内部管理,自觉遵守行业规范;要建立稳定的奶源基地,避免和防止哄抢奶源。

(九)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和标识制度,规范市场秩序。统一并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完善原料奶质量标准体系,抓紧按照生鲜乳品卫生标准修订原料奶收购标准。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液态奶生产经营管理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24号)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复原乳标识制度。完善复原乳检测技术、方法和液态奶加工工艺及产品标准,严格产品标识标注管理。对其他液态奶也要实行明确标识。进一步完善检验检测手段,建立液态奶定期监督检查制度。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加强液态奶市场不良竞争行为的监管,及时查处低价倾销等恶性竞争行为。加强乳品进口调控与管理,对乳品进口设立符合国际惯例的特别保障措施。

(十)引导乳品消费,开拓奶业市场。通过多种形式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和大力普及奶类营养知识,培养国民乳品消费习惯,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消费,特别要注重培养青少年消费群体。加大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的推广力度,完善学生饮用奶定点生产企业扶持政策,扩大学生饮用奶覆盖范围。鼓励企业加强新产品开发,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完善乳品物流配送体系,积极开拓中小城市和农村消费市场。深入宣传复原乳、巴氏杀菌乳、灭菌乳等科普知识,使消费者获得客观真实信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四、加大奶业发展的政策扶持

(十一)加大奶牛养殖补贴力度。为加快扩大优质奶牛种群繁养步伐,继续执行中央财政奶牛良种补贴政策,扩大补贴范围,同时对经过后裔测定并注册的优良种公牛冻精液加大补贴力度。为稳步扩大优质奶牛后备资源,建立后备母牛补贴制度。对享受奶牛良种补贴改良后的优质后备母牛给予一次性补贴,每头补助500元;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给予补助,东部地区补贴由地方财政负担。将牧业机械和挤奶机械纳入财政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完善奶牛重大疫病防治和扑杀政策,将患布氏杆菌病、结核病而强制扑杀的奶牛,列入畜禽疫病扑杀补贴范围。具体补贴办法由财政部会同农业部制定。

(十二)建立奶牛政策性保险制度。为有效保障奶牛养殖安全,国家建立奶牛政策性保险制度。政府对参保奶农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给予补助,东部地区补贴由地方财政负担,具体补贴办法由财政部会同保监会、农业部制定。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操作办法。

(十三)支持建设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国家对养殖小区(场)的水电路、粪污处理、防疫、挤奶设施及饲草料基地建设等给予适当补助,具体办法由发展改革委会同农业部制定。地方人民政府要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合理安排奶牛养殖小区建设用地。

(十四)加强对奶牛养殖农户信贷支持。金融机构对奶牛养殖农户、奶农合作社等要给予信贷支持,开发适应奶业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搞好金融服务;地方人民政府要给予适当贴息补助。对20**年1月1日至20**年6月30日期间,因非主观因素发生还贷困难的奶牛养殖农户,其逾期贷款视困难情况予以展期,具体期限由贷款银行决定。经贷款银行同意展期的逾期贷款免收罚息。

(十五)完善产业政策。对新建和扩建乳品加工项目取消备案制,统一实行核准制,并将与之配套的奶源基地建设作为项目核准条件之一,对已建、在建、拟建项目进行清理。具体条件和办法由发展改革委研究制定。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统一内外资企业进口乳品加工设备税收政策。

五、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政策措施

持续健康发展范文篇3

一、充分认识推动农村沼气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乡农村沼气已经成为现代循环农业发展的核心和纽带,对于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卫生环境、生态环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村沼气持续健康发展,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将对我乡创建县级生态乡镇起到积极作用,目前中央扶持农村沼气建设已成为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中的重要一环。各村既要把发展农村沼气民生工程作为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内容,又要把发展农村沼气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抓手,摆在重要位置,下大力气抓好落实。

二、明确农村沼气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农村沼气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围绕“三个结合”,即把农村沼气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相结合,与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和现代畜牧业发展相结合,与农村节能减排和低碳循环农业发展相结合;新建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示范工程,带动农村有效治理生活污水,巩固提高已建成的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实现“三个目标”,即到2015年,适宜农户基本普及农村沼气,规模畜禽养殖场基本配套建设沼气工程,服务网点基本覆盖沼气用户。

农村沼气建设的目标任务是:2014年底我乡新建沼气180口,各村任务见附表。

三、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推动农村沼气持续健康发展

(一)深入开展宣传,广泛发动群众。各村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深入宣传推动农村沼气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宣传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农户,激发广大群众建设沼气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通过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宣传,增强群众节能、环保、卫生、生态的意识,形成干部重视、社会支持、群众积极参与的浓厚氛围。

(二)抓好科学规划,突出工作重点。一是开展户用沼气普及行动。各村各社要搞好规划,实现建房农户应建尽建。力争在2014年12月,按时按质量完成县级下达全乡180口沼气目标任务。二是开展沼肥综合利用推进行动,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三是开展生活污水沼气净化行动,有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

(三)强化政策激励,落实扶持措施。要尽量使用修建沼气池现有宅基地,少占或不占耕地,严禁占用基本农田。农户利用自留地、住宅周围空闲地建沼气池,不需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对口帮扶部门和单位已把沼气建设作为重点帮扶内容;新农村建设户办工程把“一池三改”纳入规划,配套完善沼气池建设;各村要加强监管,凡农村新建住房户要把“一池三改”(建一口户用沼气池,配套改厨、改厕、改圈)建设一并实施,优先安排农村沼气项目;将农村户用沼气项目列入“民办公助”建设管理模式;简化沼气工程和秸秆气化工程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减免地勘、安评等相关费用,切实执行国家沼气发电上网和新能源开发的优惠政策。

(四)加强监督管理,确保规范运行。各村村、组干部要切实履行职责,配合技术人员搞好沼气建设设计、施工;对沼气配套产品实行全程监管。沼气施工人员应是取得国家沼气生产职业资格证书、公开持证技工信息人员,是通过继续教育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沼气技工的技术安全素质的人员,沼气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必须是按国家规定的具备相应资质单位。要畅通市场信息,规范市场行为,建立农村沼气技术、工艺、产品推广目录,杜绝不成熟技术、不合格产品进入建设领域。

(五)加强安全管理,确保正常使用。各村要高度重视沼气安全生产管理,加强对沼气用户的安全教育,细化沼气池出渣出料、维护维修和安全用气等管理措施,确保沼气运行、使用安全。

四、加强领导,确保农村沼气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持续健康发展范文篇4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经济发展;蕉岭县;人均可支配收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国内市场的形成与经济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作为内需的重要环节以及投资不可缺失的动力,农村消费水平的提升成为现如今国内市场最不可缺少的动力。现如今,农民收入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为国内市场发展提供了坚持的后盾,但是在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这两个方面,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大幅度增长,而财产性收入也是农民实现增收目标的一块短板。为了解决现有问题,建议从国民收入分配着手,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动农民经济收入持续增长,以此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下面以广东梅州山区蕉岭县为例展开分析。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农村消费支持内需。农民收入增长率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率相比较高,且两个群体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差也逐渐缩小,从2013年到2017年之间,从2.86缩小到2.71,可见农民收入增长对于农村消费的推动作用。农民在我国是一个比较大的群体,如果农村居民消费力度不够,会对工业生产带来直接的影响,最为常见的现象便是产能过剩,同时也会限制经济增长[1]。因为“三农”政策的实施,使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持续几年内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城镇居民,对国内消费形成明显的刺激。2017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中所占比重已经达到58.8%。通过这一数据可以发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长、农民消费等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二)脱贫攻坚加快形成国内市场。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强调了“十三五”时期的脱贫攻坚目标,如今在中央领导下各个地区与部门展开合作,从2014年到2018年之间,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大幅度降低,从之前的8249万直接减少到3046万,脱贫人数超过5000万人;除此之外,贫困发生率也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从2012年的10.2%,降低至2018年的2.6%。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9年前三季度数据为8163元,与上年同期增长了10.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数额为8.0%。2018年蕉岭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996元,比2010年6645元增长140.7%,年均实际增长17.1%,年均增幅高于城镇常住居民。2018年12月底,蕉岭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004户5963人,其中有2769户共5410人达到脱贫标准,脱贫率90.7%。当农村居民摆脱了贫困之后,在医疗、卫生、教育等各个方面承担的压力也相继降低,收入增加、经济净收入增量,将更多到的精力转化到生产、生活消费中,从而推动国内市场发展。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进一步完善体制制度。目前,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到城镇中,从而导致农村出现“空心村”的现象,农业劳动力呈现老龄化趋势。一些农村的规模比较小,整体来说较为分散,道路、通讯、水资源等基础设施覆盖面广,公共服务与投资量较大,然而实施乡村振兴投融资体制的相关内容不是非常完善。一方面体现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方面,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平台功能体制机制存在限制[3]。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对比,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内容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农村信贷抵押担保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这两项工作,对城市中的工商业资本吸引力较小,无法推动现代农业持续发展。(二)产业扶贫存在阻碍。贫困户脱贫、振兴贫困地区最为有效的方法便是推动产业发展,这也是推动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方向发展的重点,但是在实践脱贫攻坚的过程中,相关产业升级的难度较大。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推动产业发展存在难度。由于发展产业涉及到诸多因素与条件,一个地区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投入的精力越多,持续的周期也就越长,从而影响到最终效果;其次,扶贫产业缺乏持续性。脱贫攻坚实施的过程中,部分地区产业扶贫过于关注前期投入,导致长期持续性不强;最后,贫困户参与产业扶贫的自主性低。贫困户资本投入不足,加上能力有限,所以在参与扶贫产业方面的积极性有所缺失。为了帮助贫困户尽快在短时间内完成脱贫,当地政府部门也投入一些新型的经营主体资金与项目,通过项目分红的方式保证贫困户收入。虽然该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比较理想的扶贫效果,但对于贫困户来说其作为产业发展的主体的优势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缺少农民参加的产业发展本身存在限制,也直接影响到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的顺利升级。(三)环境污染问题亟待解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农村环境污染是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这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部分。结合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分析,主要分为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这三个方面。第一,空气污染方面。尽管各个地区制定了秸秆焚烧污染的治理方案,但是因此而引发的空气污染问题也比较严重,因此引发雾霆;第二,水污染方面,河流清淤处理不及时,导致河道水流减小,加之秸秆堆放位置不合理,直接降低河水的水质。一些乡村的小规模企业在处理污水时,没有做到安标排放,影响村民饮用水的水质,威胁村民的人身安全;第三,土壤污染方面。垃圾堆放不统一,不仅容易滋生细菌,还会引发土壤污染。农村的一些养殖场牲畜粪没有安规处理,或是水库、水塘养鱼等不达标,也是导致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相关体制制度。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需要有完善的体制制度作为保障,通过金融支持、财政投入、人才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等一系列体制推动经济发展[4]。第一,面对现如今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人才缺失、综合素质低等问题,建议各个地区与部门从涉农产业人才的培养入手,一方面吸引更多农业人才,提高知识与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则组织人才培训;第二,积极鼓励城镇居民下乡,引导农民工群体返乡创业,为农业发展输送人才,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以及城乡融合目标。例如广东梅州蕉岭县组织“一村一品”交流活动,活动中返乡创业代表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开发“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产业,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形成农业特色产业做出极大的贡献;第三,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结合所在地区实际情况完善衔接机制,使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能够有效衔接与过渡。基于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地区的快速发展。(二)优化产业支撑机制。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质是发展产业,期间构建系统的产业体系,达到乡村振兴的目的。与此同时,产业有利于提高村民经济水平,完善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实现现代化农业的飞速发展。为了使产业发展有完善的制度保障,需要对产业支撑机制进行优化,使所有产业项目的实施有规可依。第一,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对于与当地环境相符的产业要持续展开,发挥产业与地区契合度的优势,实现乡村经济稳定发展;第二,以“两不愁、三保障”为前提,制定长效发展战略,加大乡村产业发展力度,扩大集体经济规模,保证充足的自我造血能力。按照资源享赋以及发展环境存在的差异性,为产业机制赋予区域特色,并且与资源优势相结合,一方面将农民创业、就业途径拓宽,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范围,开发农村产业发展人力资源,吸引更多资金与技术[5]。例如目蕉岭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期间,结合当地特色展开新型自主经营,如今已有自主经营农户767家,经营耕地面积2.95万亩,在全县耕地面积中占比21.8%。另外,蕉岭县开发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场+大户+散户”新模式,深入落实土地流转、“三变”改革,使产业支撑机制更加完善,为优质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供动力,并且真正提高了当地农产品的经济价值,充分发挥出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势。(三)开发绿色与生态农业。第一,加强对绿色农业与生态环境的认知。对于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要落实到位,调整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必须要认识到农业面源污染的严重性,在振兴乡村的各项工作中予以落实;第二,加强循环农业的持续性。循环农业一方面对种养业进行了循环,另一方面也与种植、养殖、加工等行业实现结合,需要持续性展开;第三,建立并落实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6]。该制度中涉及的内容较多,例如绿色农业制度、农村防治污染制度以及多元环保投入制度。在落实这一项制度的过程中,应该从农村畜禽粪污处理与利用、化肥农药用量、秸秆地膜资源再利用等方面入手,创建生态农村居住环境。蕉岭县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措施,2017年开展以“三清三拆三整治”为主题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活动,将农民群众最为关心的环境脏、乱、差问题解决。2019年蕉岭县投资3.3亿元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其中包括农村生活垃圾与污水处理、集中供水、道路硬底化、“厕所革命”等基础设施建设。在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过程中形成了“户投放、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分类处理长效保洁机制,并且有效提高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四)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带头作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有结构完善的组织领导团队,合理分配基层组织、干部人员[7]。第一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将党建与乡村振兴、党建与扶贫工作充分结合,创新乡村振兴发展模式;第二,积极联系群众。农村基层党组织负责联系党与农民群众,在实践工作中要了解农村群众的想法、生活环境存在的问题,为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的构建提供可行的建议;第三,加强基层调研深度。基层调研工作要保证常态化,紧密联系群众,站在农村群众的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得到广大群众的信任,提升农村经济整体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作为党中央布置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脱贫攻坚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基础,能够推动农民消费与内需,是必不可少的动力。新时代环境下为了尽快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务必要从经济、生态与农业产业等多个方面着手,完善发展机制,培养农业人才,合理分配农业资源,创建符合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乡村,加强经济发展的持续性。

参考文献:

[1]牛坤玉,钟钰,普蓂喆.乡村振兴战略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前瞻[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1).

[2]刘慧.广西新乡贤返乡创业助力农村特色经济发展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9(30).

[3]丁静.新时代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融合及协调推进[J].社会主义研究,2019(5).

[4]胡钰,付饶,金书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中的生态环境关切[J].改革,2019(10).

[5]刘林.战略性耦合与结构性嵌入:新时代乡村旅游发展的场域定位与实践逻辑[J].延边党校学报,2019(05).

[6]张泉,张坤,薛珊珊.城乡融合视域下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以合肥市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9(10).

持续健康发展范文篇5

【关键词】集体资产管理;农村经济;发展

一、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意识薄弱力度不足。首先,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意识薄弱。对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而言,集体组织在组织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承受着来自内部利益与外部市场的压力,这使其为了达成既定的生产任务,而将集体资产中的大部分用于配置农业生产,而集体组织在对资产的维护和监管上则存在着明显的缺失,这种对于集体资产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增值和分配上存在明显缺失的集体资产管理的现状,则是一种管理意识薄弱的表现,而这种表现则很容易造成集体组织主体与个体间的矛盾。其次,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力度不足。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集体组织缺乏对集体资产管理力度的落实,这使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一度呈现粗放的管理状态。这种粗放管理则具体表现为:其一,资产账目的粗放性,在实际的集体资产管理的过程中,我国很多集体组织的账目管理缺乏科学性和精细化,主要表现为资产账目建设和落实不规范,例如:在固定资产总账下,缺乏明细账建设;账目多为流水账,其账目反映的资产信息不清等。其二,相关机制建设的粗放性,我国很多集体组织在有关集体资产管理的机制建设上还缺乏规范性,例如缺乏层级森严的管理层次相对应的机制建设,组织内部出现独权专权现象,而这种现象一旦产生,那么集体资产、资源发包、出售或出租等一切资产使用过程都将可能出现独断决策问题,而一旦这种独断决策不科学、不合理,不公平,那么将直接影响集体利益。第三,管理与监督的粗放性,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会计类管理人才)导致集体组织在资产管理上缺乏先进性和创新性,这使得管理与监督工作缺乏流程指导和技术指导,从而使管理表现十分滞后。(二)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相关制度建设不足。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中,产权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建设环节,其对于在经济市场的商品流通的过程中能否顺利使资产的重新分配正常开展十分重要。而在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建设中还存在如下问题:(1)在农村,一些农民无法提供明确的财产所有权(主要为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资料,这就造成产权归属的不明确问题的形成。(2)受权限限制,很多农村的农民在利用财产权利时不会做到科学利用及有效监督,这使得他们的经济效益受到损失。另外,农村集体组织对于制度体系的建设健全工作的落实还较为不到位,这使得集体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缺乏一些规范性的流程和事项的制度依据;同时,进行集体资产管理的监督机制还缺乏职能制度的落实,例如村民理财监督小组没有细化履行其理财职能、监督职能的制度依据。(三)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透明程度不足。集体组织在管理的过程中,尤其是针对资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地实现资产管理的透明性,但是就目前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环境来看,其还不足以表现出资产管理的透明性。其主要表现为:很多农村的农民在产权管理上受限,这使得他们对于资产交易的细节和资产流动情况缺乏透明的监督条件;在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使用的环节,还存在很多无票据的资产支出行为,而这部分无票据的资产的流出成为集体资产错账、漏账的主要源头,这种情况长期得不到约束和治理,那么集体组织内部很容易形成不顾集体利益的腐败现象。(四)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中闲置和增值资产管理不合理。对于资产的增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进行资产(主要指土地资源)使用的过程中,急于将闲置资产转让,以达到减少资产损失、盘活资产存量、优化资产结构的目的。然而在这种市场交易的过程中,往往集体经济组织所获得的这部分集体资产的增值价值极为有限,其增值价值多被受让方获取(例如为开发商或国家获取),而农户实际上所能够得到的利润分配则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因而可以说在处理闲置资产和增值资产的问题上,集体组织在科学、经济地进行集体资产管理的过程中还表现出滞后性。

二、加强集体资产管理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途径

(一)加强集体资产管理意识以及工作落实的力度。在集体资产管理时,要加强管理意识,就需要对管理队伍的成员进行一定程度的管理素质的培养。首先,应对集体经济组织的相关负责人进行集体资产管理知识的教育工作,加强他们有关资产管理的基础知识。其次,集体经济组织的相关负责人应起到行为引导的作用,对资产管理予以充分地重视,将这种对资产管理的重视深入到基层工作人员的行为中。另外,可以通过确定一些激励政策来带动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严格打击贪污腐败、独权专权现象,使面向实现积极效果的集体资产管理工作得到有效的落实。(二)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相关制度。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中仍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究其根源在于管理工作实现和落实的依据,即相关制度建设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因而需要进一步地对制度建设工作进行科学的、具体的落实。首先,需要从组织构架入手,对于不同岗位的不同的职能进行设计,在制度建设中完善各级职能岗位的资产管理权责、以及岗位考核等制度。其次,根据具体的工作实施的各个环节进行具体的制度建设健全工作,例如针对审计工作环节,就要建立健全《定期审计制度》;针对招标投标工作环节,就要建立健全《招标投标制度》;针对资产处置工作环节,就要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资产处置备案制度》等。另外,对于产权管理上存在的不足之处,一是应尽快落实农户产权归属的规范性,与国家产权部门联合组织定期的产权判定、处置和归档工作,解决农民产权资料缺失的问题;二是应在备案制度的基础上加快公开公示,使与产权处置有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和流入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得到实现。(三)落实资产核查工作,并及时做出公示。在审计执行的过程中,应该落实资产核查工作,并将资产核查结果记入一项审计内容,同时,审计应及时将核查的资产情况报上级管理机构。在进行资产核查的过程中,应保持定期核查的习惯,动态地掌握集体资产变动的情况,并将资产变动的情况及时地公示给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农民,使组织成员具有充分的知情权。这种核查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资产流失、资产处置不规范等问题的出现,使农村集体资产的使用更加地规范和透明。(四)做好闲置资产管理的经济性。增值资产分配的合理性在农村集体组织进行资产管理的过程中,其管理的资产中势必存在着一定的闲置资产,这时如果不充分地利用这些闲置资产来获取更大的增值资产,就造成了资产使用率低下以及资源浪费的现象。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就要通过科学的经济性手段做好闲置资产的管理工作,同时做好增值资产的分配工作。具体的实现途径包括:科学合理地规划闲置资产的转让,使这部分闲置资产的利益获取中包括增值资产的部分,从而增加增值资产效益,保证农户利润分配的合理性。

三、结论

新时期,我国城市和农村发展急需进行统筹化的经济及发展管理,在这个城乡统筹的过程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过程进一步得到管控和规划,则是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在此工作中,集体资产管理是促进农村生产资料得到优化配置的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因为集体资产属于集体所有,集体资产管理促进了共同富裕目标的达成,同时集体资产管理能够使集体生产的能动性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

参考文献:

[1]李伟萍.潍坊“两河”流域农村城镇化的路径研究[J].时代经贸,2017(6).

[2]牟彩英.城镇化趋势下,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思考[J].时代经贸,2017(7).

[3]李敏.浅析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困境与完善[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

[4]杨淑英.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0).

持续健康发展范文篇6

畜牧业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畜牧业,对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们膳食结构,提高国民体质具有重要意义。“十五”以来,我国畜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肉、蛋、奶等主要畜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畜牧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进入了一个生产不断发展、质量稳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的新阶段。但我国畜牧业发展中也存在生产方式落后,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不强,支持保障体系不健全,抵御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关键时期,为做大做强畜牧产业,促进我国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快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健康养殖,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基本原则。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宏观调控,保障畜牧业平稳较快发展。坚持协调发展,推进畜牧业产销一体化经营;优化区域布局,构建优势产业带。坚持依靠科技,鼓励科技创新,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升级,提升畜牧业竞争力。坚持环境保护,推行清洁生产,强化草原资源保护,发展生态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政府扶持,鼓励多元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畜牧业生产,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总体目标。到“十一五”末,畜牧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科技实力和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目前的50%上升到55%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目前的34%上升到38%以上;良种繁育、动物疫病防控、饲草饲料生产、畜产品质量安全、草原生态保护等体系进一步完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畜牧业生产初步实现向技术集约型、资源高效利用型、环境友好型转变。

二、加快推进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

(四)优化畜产品区域布局。要根据区域资源承载能力,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加快产业带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畜产品产区。大中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地区要利用资金、技术优势,加快发展畜禽种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和知名品牌的龙头企业。东部沿海地区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要加强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发展外向型畜牧业,提高我国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中部地区要充分利用粮食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现代畜牧业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西部地区要稳步发展草原畜牧业,大力发展特色畜牧业。

(五)加大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继续稳定生猪、家禽生产,突出发展牛羊等节粮型草食家畜,大力发展奶业,加快发展特种养殖业。生猪、家禽生产要稳定数量,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奶类生产要加强良种奶牛基地建设;肉牛肉羊生产要充分利用好地方品种资源,生产优质牛羊肉。

(六)加快推进健康养殖。转变养殖观念,调整养殖模式,创新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规模养殖和畜禽养殖小区,抓好畜禽良种、饲料供给、动物防疫、养殖环境等基础工作,改变人畜混居、畜禽混养的落后状况,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按照市场需求,加快建立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示范基地。全面推行草畜平衡,实施天然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制度,保护天然草场,建设饲草基地,推广舍饲半舍饲饲养技术,增强草原畜牧业的发展能力。

(七)促进畜牧业科技进步。加快畜牧兽医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积极利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培育畜禽新品种。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不断提高畜牧业发展的技术装备水平。加强基层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快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抓好畜禽品种改良、动物疫病诊断及综合防治、饲料配制、草原建设和集约化饲养等技术的推广。强化畜牧业科技教育和培训,提高畜牧业技术人员和农牧民的整体素质。加强国家基地、区域性畜牧科研中心创新能力建设,支持畜牧业科研、教学单位与企业联合,发展畜牧业高新科技企业。

(八)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鼓励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机制创新,建立基地,树立品牌,向规模化、产业化、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建立健全加工企业与畜牧专业合作组织、养殖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订单畜牧业。鼓励企业开发多元化的畜禽产品,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调整畜产品出口结构,实现出口产品、出口类型多元化,不断提高我国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要创造条件,扶持和发展畜牧专业合作组织与行业协会,维护其合法权益;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要加强行业管理及行业自律,规范生产经营行为,维护农民利益。

三、建立健全畜牧业发展保障体系

(九)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建设畜禽改良中心和一批畜禽原种场、基因库,提高畜禽自主繁育、良种供应以及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能力,建立符合我国生产实际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普及和推广畜禽良种,提高良种覆盖率。积极推进种畜禽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相结合,逐步形成以自我开发为主的育种机制。加快种畜禽性能测定站建设,强化种畜禽质量检测,不断提高种畜禽质量。

(十)构建饲草饲料生产体系。大力发展饲料工业,重点扶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大型饲料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建立饲料标准试验中心和饲料安全评价系统,制订饲料产品和检测方法标准,强化饲料监测,实现全程监控。加大秸秆饲料、棉菜籽饼等非粮食饲料开发力度,支持蛋白质饲料原料和饲料添加剂研发生产。加快牧草种子繁育基地建设,增强优质草种供应能力。在牧区、半农半牧区推广草地改良、人工种草和草田轮作方式,在农区推行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加快建立现代草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推动草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十一)强化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实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做好畜禽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控工作。做到种畜禽无主要疫病,从源头提高畜禽健康水平。加快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逐步实行动物疫病防控区域化管理。加强重大动物疫情监测预警预报,提高对突发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和完善畜禽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依法实行强制免疫。加强兽药质量和兽药残留监控,强化动物卫生执法监督。继续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稳定畜牧兽医队伍。

四、加大对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的监管力度

(十二)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监管。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标准,强化质量管理,完善检测手段,加大对畜产品质量的检测监控力度。建立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强化畜禽养殖档案管理。实行养殖全过程质量监管,规范饲料、饲料添加剂及兽药的使用,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生产。

(十三)加强畜禽屠宰加工环节监管。推行屠宰加工企业分级管理制度,开展畜禽屠宰加工企业资质等级认定工作,扶优扶强。全面开展屠宰加工技术人员和肉品品质检验人员技能培训,继续实行屠宰加工技术人员、肉品品质检验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和肉品品质强制检验制度。坚决关闭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要求的屠宰场(点),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及制售注水肉、病害肉等不法行为。

(十四)加强畜产品市场监管。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畜产品市场,严禁地区封锁,确保畜产品运销畅通。充分发挥农村经纪人衔接产销的作用,促进畜产品合法流通。落实畜产品市场准入和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瘦肉精等违禁药品使用的查处力度,保证上市肉类的质量。加强对液态奶和其他畜产品的市场监管,完善液态奶标识制度。

(十五)加大畜产品进出口管理力度。鼓励畜产品加工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和加工,努力扩大畜产品出口;大力推行“公司+基地+标准化”出口畜产品生产加工管理模式。实施出入境检验检疫备案制度。加强对大宗畜产品进口的调控与管理,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国内生产和市场稳定。严厉打击走私,有效防止境外畜产品非法入境。强化对进口畜产品的检验检疫,完善检验检测标准与手段,防止疫病和有毒有害物质传入。

五、进一步完善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十六)完善畜牧业基础设施。逐步加大投资力度,加强畜牧业规模化养殖小区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畜禽健康养殖。继续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加强西南岩溶地区草地治理,保护和建设草原,加快草业发展。探索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维护生态安全。

(十七)扩大对畜牧业的财税支持。各级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增加资金投入,重点支持畜禽良种推广、种质资源保护、优质饲草基地和标准化养殖小区示范等方面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改善畜牧业生产条件。在安排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研、农业技术推广及人畜饮水等专项资金时要对畜牧业发展给予大力支持。继续清理畜禽养殖和屠宰加工环节不合理税费,继续实行对饲料产品的优惠税收政策,减轻养殖农户负担,降低生产成本。“十一五”期间引进优良种畜禽、牧草种子,继续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调整完善畜产品出口退税政策。

(十八)加大对畜牧业的金融支持。运用贴息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畜牧业的贷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现代畜牧业建设,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金融部门要结合畜牧业发展特点,改善服务,提高效率,探索创新信贷担保抵押模式和担保手段,对符合信贷原则和贷款条件的畜牧业生产者与加工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制度,支持广大农户发展畜禽养殖。要引导、鼓励和支持保险公司大力开发畜牧业保险市场,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畜牧业保险,加快畜牧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探索建立适合不同地区、不同畜禽品种的政策性保险制度,增强畜牧业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十九)合理安排畜牧业生产用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鼓励合理利用荒山、荒地、滩涂等发展畜禽养殖。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畜禽养殖用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的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用地按农业用地管理。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需要恢复为原用途的,由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土地使用权人负责恢复。在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用地范围内需要兴建永久性建(构)筑物,涉及农用地转用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办理。

六、加强对畜牧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十)把发展畜牧业摆在重要位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扶持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并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认真组织实施。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解决畜牧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其规划、指导、管理、监督、协调、服务的职能作用;其他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共同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持续健康发展范文篇7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方向,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快转变畜禽产业增长方式。以畜禽产品深加工为龙头,大力发展畜禽良种繁育,积极发展家禽养殖,稳步发展生猪和奶牛养殖,适度发展肉牛养殖,构建现代畜禽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健康养殖,发展循环农业,保障畜禽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实现畜禽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生态保护原则。坚持畜禽产业发展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大力发展以畜禽养殖为载体的农业循环经济,实现畜禽产业和生态建设协调推进。

2.健康生产原则。大力推行畜禽健康养殖方式,突出污染物综合利用及污染治理配套工程建设,抓好畜禽排泄物处理、饲养管理、卫生防疫等重点环节,提高畜禽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

3.标准养殖原则。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带农户发展适度规模化畜禽养殖,积极推进订单生产,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防疫、统一管理、统一销售。

4.效益突出原则。提升畜禽加工及循环养殖环节的科技水平,提高机械化率、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和效益最大化。

(三)发展目标。根据我市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和畜禽产业发展规划,力争到2012年全市畜禽产业链产值达到500亿元,增加值达到300亿元,畜禽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力争达到50%以上。

1.畜禽龙头企业进一步壮大。引进和培植年产值过10亿元的以畜禽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7家,其中过30亿元的4家;畜禽加工业产值与养殖业产值比达到3.5:1,打造6个部级龙头企业,5个“中国名牌农产品”。

2.种苗繁育产业进一步发展。新发展肉鸭祖代种鸭3万套,肉鸭父母代种鸭40万套,蛋鸡父母代种鸡20万套,肉鸡父母代种鸡20万套。

3.畜禽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市新建生态家禽养殖小区170个,家禽年出笼规模2亿只(其中水禽出笼1亿只),生猪年出栏规模达300万头,奶牛年存栏规模达4万头。

4.科技支撑水平进一步提升。畜禽产业集约化水平达到80%以上,实现生态健康养殖的畜禽养殖小区占到90%以上,畜禽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0%以上。

二、促进畜禽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科学规划畜禽养殖区域。科学编制畜禽养殖业发展规划,将全市区域规划为畜禽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适度养殖区。中环线以内的区域为畜禽禁止养殖区,禁止养殖区内不准新建畜禽养殖场,原有的养殖场一律限期搬迁或关闭。中环线与外环线之间的区域为畜禽限制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内不再新建畜禽养殖场,对原有养殖场逐步实施外迁。外环线以外为适度养殖区,根据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适度发展畜禽养殖。

(二)推进畜禽标准化、生态化养殖。大力推行畜禽标准化养殖,加快实现畜禽养殖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进一步完善全市畜禽养殖小区规范化养殖标准并组织实施。按照资源综合利用的原则,大力推广以循环农业为主的生态畜禽养殖模式,在全市畜禽养殖小区周边配套建设一定规模的种、养殖基地,并优先纳入市级现代农业示范项目,促进畜禽养殖业与种、养殖等产业的有机结合,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

(三)推进区级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各区要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5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鄂政发〔2007〕3号)精神,加快推进区级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区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兽医行政执法机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畜牧技术推广机构,明确执法主体,建立执法队伍,健全服务体系,保障全市畜禽业稳步发展,提高动物疫病防控和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四)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强制免疫,对病死畜禽一律进行无害化处理。将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抗体监测、疫情扑杀补偿、强制免疫应激死亡补偿、疫情监测和预警预报等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市、区、乡(镇、街)、村四级疫情网络信息管理平台。积极推进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保证“以钱养事”补助资金有一定比例用于畜牧兽医公益性服务事业,确保动物防疫技术服务覆盖到每个村。

(五)加强畜禽产品安全监管。强化养殖全过程监管,完善检测手段,加大对畜禽产品质量的检测监控力度。狠抓畜禽养殖档案管理,建立和完善畜禽标识制度,建立畜禽产品安全监管网络及畜禽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落实畜禽产品安全监管专项资金,加大畜禽产品市场监管力度,扩大抽检批次和范围。实施畜禽产品市场准入和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违禁药品使用的查处力度,确保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鼓励和扶持我市畜禽加工龙头企业争创“中国名牌”、“湖北名牌”。

(六)合理安排畜禽业生产用地。发展规模化畜禽养殖所需用地,按照《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220号)有关规定办理。各区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应根据畜禽养殖发展规划合理安排畜禽养殖用地,积极为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做好服务。鼓励利用废弃地和荒山、荒地、滩涂等发展畜禽养殖,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禁止占用基本农田。

(七)大力发展畜禽专业合作社。创造条件,大力扶持畜禽专业合作社发展,维护其合法权益。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定期对社员进行培训,指导开展生态健康养殖,促进先进实用健康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规范生产经营行为,扩大覆盖面,提高组织和服务能力。

三、加大对畜禽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一)大力扶持家禽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今后5年引进和培植一批家禽加工龙头企业,重点扶持汉口精武等家禽加工龙头企业在我市范围内扩大屠宰、深加工规模。各区对家禽加工龙头企业建设用地要给予优先安排。对新建的家禽屠宰厂,年设计生产能力达1000万只以上的,按每1000万只一次性给予补贴200万元;对新建的家禽深加工项目,年设计生产能力达1万吨以上的,按每万吨一次性给予补贴300万元;对新建的蛋品加工厂,年设计生产能力达1万吨以上的,按每万吨一次性给予补贴200万元;对新建的水禽饲料厂,符合农业龙头企业条件的,按现有政策优先给予贴息补助。上述补贴资金市承担80%,区承担20%,主要用于企业的水电路、技术改造及环保等设施建设。

(二)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继续加大对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对新建的年出栏达到1万头以上的生猪原种场、扩繁场,按每1万头给予基础设施建设补贴100万元、污染物综合利用及污染治理配套工程补贴50万元。对新建的家禽祖代(肉鸭、肉鸡、蛋鸡)场,存笼规模达到1万套以上的,按每万套30万元的标准给予补贴;新建的家禽父母代(肉鸭、肉鸡、蛋鸡)场,存笼规模达到3万套以上的,按每万套15万元的标准给予补贴。加大性控胚胎、性控精液补贴力度,认真落实国家能繁母猪补贴政策。

(三)大力支持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2008—2012年,对新建的20个年存笼10万只的蛋鸡养殖小区,按每10万只给予小区基础设施建设补贴100万元。对新建的150个单批出笼5—20万只、年出笼30—100万只的肉鸭养殖小区,按每个鸭位5元的标准对小区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补贴。对肉鸭和蛋鸡养殖小区污染物综合利用及污染治理配套工程按规模给予补贴。

(四)积极推广循环农业模式。对与畜禽养殖小区(畜禽养殖场)相结合且达到一定规模的种、养殖业基地,按市里发展规模基地的有关政策优先给予支持。鼓励畜禽养殖小区配套建设生物有机肥厂,市里对生物有机肥厂的建设给予贷款贴息。对将生产的有机肥出售给农户的生物有机肥厂,市里根据销售量按每吨100元的标准对生产厂家进行补贴,各区根据实际情况可采取区级财政配套的方式提高补贴标准。

(五)大力推进畜禽政策性保险。进一步加大畜禽政策性保险工作力度,逐步增加畜禽保险品种,扩大畜禽保险数量,尽快将全市畜禽规模养殖小区100%纳入畜禽保险范围。认真落实国家、省有关畜禽保险政策,加大市、区财政补贴力度,减轻投保人负担,降低畜禽养殖风险,促进畜禽产业健康发展。

(六)抓好畜禽生产科技攻关。市科技部门要将畜禽产业化发展列入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在畜禽种质资源创新与品种改良、生态健康养殖、标准化生产技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生物安全技术、集约化养殖污染零排放技术、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七)加大畜禽科技扶持力度。市财政在原有畜牧科技推广资金的基础上,每年新增200—300万元,专项用于对青饲料基地、牧草种子、良种奶牛冻精(含性控精液)、胚胎移植、奶牛群改良(DHI)、奶牛技术服务站仪器设备、奶牛繁殖和育种员培训、奶业文化宣传等进行补贴。支持和鼓励各级畜禽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和培训,领衔创办畜禽业示范基地。

(八)加强畜禽养殖小区污染治理。从2008年起,市里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与争取的上级资金捆绑,用于全市现有畜禽养殖小区的污染治理配套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每年解决15—20个畜禽养殖小区的污染问题,到2012年全市全面解决现有畜禽养殖小区的环境污染问题。

(九)鼓励龙头企业组建担保公司。按照“企业出资为主,政府扶持为辅”的原则,由市、区人民政府扶持,通过多渠道融资参股等方式支持畜禽加工龙头企业组建担保公司,为全市符合信贷原则和贷款条件的畜禽生产者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对担保公司为畜禽养殖、加工、运输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的,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经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我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意见的通知》(武政办〔2008〕73号)优先安排担保风险补偿。市畜牧兽医管理部门要主动加强联系,为畜禽龙头企业与金融机构、担保公司等搭建沟通平台,畅通融资担保渠道。市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制度,支持广大农户发展畜禽养殖。

(十)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范围。着力提高全市畜禽养殖小区现代化、装备化水平,将青饲料生产机械、挤奶机械和小型饲料加工机械等畜禽养殖、生产机械纳入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

上述由市里承担的补贴资金由市财政局会同市有关部门统筹协调落实。其他关于畜禽产业政策与本意见不一致的,以本意见为准。

持续健康发展范文篇8

一、发展思路和目标

坚持统筹谋划,分步推进的原则,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引导散养奶牛向小区集中,规范奶站建设,创新管理机制,健全保障体系,强化监管责任,全面规范生鲜奶生产经营秩序,从源头上把好优质安全乳制品生产质量关。到2008年底,全面取缔流动奶站;到2009年底,全县奶牛基本进入规模养殖场(区)集中饲养;奶站均要依托规模养殖场(区)建设并由乳品加工企业经营管理。

二、大力推进规模养殖

奶牛养殖从分散走向集中是发展现代奶业的必然要求,也是现阶段提高生鲜奶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举措。按照“对散养奶牛入区给予适当补贴,规模养殖场(区)先挖潜后扩建再新建”的原则,县财政将对奶牛规模养殖实施补贴,全力推进规模饲养。一是严格建设标准。新建扩建奶牛养殖场(区)要符合“五有”条件:有与其养殖规模相适应的场所和配套设施,有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有规定的防疫条件,有无害化处理设施,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要完善奶牛养殖、投入品和奶牛疫病防治三项记录。二是严格备案程序。新建的规模养殖场(区)要到县畜牧兽医局备案,现有达不到建设标准的规模养殖场(区)要逐项进行整改,经县畜牧兽医局验收合格后,补办备案手续。2008年底前,不符合条件的奶牛养殖场(区)要全部达标。

三、规范奶站建设与管理

按照“规模养殖场(区)和奶站一体化建设,乳品加工企业收奶关口前移”的要求,对现有奶站进行彻底整顿,对新建奶站进行规范。

1、严格准入条件。奶站应由取得工商登记的乳制品生产企业、奶畜养殖场、奶农专业生产合作社开办,并达到《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规定的开办条件:符合生鲜乳收购站建设规划布局;有符合环保和卫生要求的收购场所;有与收奶量相适应的冷却、冷藏、保鲜设施和低温运输设备;有与检测项目相适应的化验、计量、检测仪器设备;有经培训合格并持有有效健康证明的从业人员;有卫生管理和质量安全保障制度。

2、认真整改审查。奶站建设实行许可制度,所有的奶站要到县畜牧兽医局申领生鲜奶收购许可证和营运证明。县畜牧兽医局验收合格的颁发生鲜奶收购许可证,验收不符合条件的奶站对照上述条件进行整改,整改完成后,经验收合格的,发放生鲜奶收购许可证,此项工作2008年底前完成。自2009年起,凡未取得生鲜奶收购许可证的奶站,一律不准经营。停止建设以散养户鲜奶为奶源的村内挤奶厅。

3、创新经营机制。引导支持乳品加工企业建立稳定的奶源基地,通过收购、租赁、委托开办等形式经营管理奶站,理顺奶站与乳品加工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乳品加工企业、奶站、规模养殖场(区)一体化经营。

四、健全安全保障体系

1、完善奶牛良繁体系。鼓励单位和个人在奶牛养殖场(区)建设标准化奶牛改良站,县畜牧兽医局要加强奶牛标准化改良站建设的监管,对验收合格的及时发放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和家畜繁殖员资格证,实现“双证”上岗。自2010年起全部取缔流动性奶牛改良站。加强奶牛的选种选育,搞好品种登记,建立健全奶牛系谱档案。加大财政对引进优质冻精的补贴力度,不断提高良种覆盖率。

2、构建饲草饲料生产体系。要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扩大优质牧草和饲料作物种植面积,尽快实现“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的转变。大力推广秸秆开发利用,加大秸秆青贮、黄贮力度,提高玉米秸秆的利用率,立项进行部级秸秆养牛示范县建设。鼓励支持奶牛场和养殖小区建设永久性青贮池,大力推广全株玉米青贮和全混日粮(TMR)饲喂技术。

3、健全奶牛疫病防控体系。健全应急管理机构,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和实施方案。确保人员到位、责任明确。全面落实口蹄疫、布病、结核等重大疫病强制免疫、定期检测、及时补免、消毒灭源、检疫监督等综合防控措施。

4、健全监测监管体系。对规模养殖场(区)和奶站的监督管理必须到位。要尽快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到2008年底,建成县畜禽产品质量监测站,配备高效液相色谱仪等设备,着力提高常规检测和筛选检测能力。同时增设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县畜牧兽医局、镇畜牧兽医站配备专人,专职从事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县畜牧兽医局要建立完善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制定检测计划,把规模养殖场(区)和奶站100%纳入监管范围。对奶牛养殖者非法使用违禁投入品,不履行防疫义务,不按照规定建立养殖档案的;对奶站无证经营,达不到卫生和环保要求,不依法建立保存生鲜奶收购检测记录和营运单,拒不接受监督检查,向生鲜奶中添加物质和收购不合格生鲜奶,运输生鲜奶车辆不办营运证的,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严厉处罚。

五、加强组织领导,促进奶业健康发展

规模养殖场(区)和奶站建设管理涉及各方利益关系和部门职责分工,任务艰巨,头绪复杂,必须严密组织,狠抓落实。

1、强化责任意识。县畜牧兽医局作为牵头部门,要切实发挥作用,加强对规模养殖场(区)和奶站经营活动的监管。县卫生、工商、质监、公安等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分工,协调联动,密切配合。建立联合检查制度,组织开展的专项检查活动,有关部门要派员参加,联合行动。建立信息互通制度,畜牧、质监、工商等部门要随时互通生鲜奶生产收购、乳制品加工和销售各环节的检查检验结果,对发现的违法线索,要联合查办。

2、加大财政投入。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强化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认真落实国家奶牛良种繁育、青贮饲料机械、标准化生产等支农惠农政策,根据财力情况对奶业结构调整、良种繁育体系、良种和农机补贴、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场)的基础设施建设、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新技术(成果)的引进示范和推广、疫病防检监测、奶协及奶业合作组织等,财政资金重点予以专项扶持。

持续健康发展范文篇9

一、客观认识当前我县房地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县“小县大城”战略的深入实施,县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房地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也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2003年到2007年房地产投资、开发、销售等呈逐年快速增长趋势,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然而自2008年起开始我县房地产业形势却发生了明显变化:

一是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2008年,商品房新开工面积为6万平方米,比2007年下降65.8%。

二是商品房销售面积大幅下降。2008年,我县销售商品房372套,比去年下降23%;销售面积为5.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9.5%。以前购房火爆的现象已不存在,商品房成交量持续下滑。

三是房地产开发税收同比减少。2008年,房地产开发税收为2528万元,比2007年下降4%,比2006年增加4.4%,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比2007下降6.4个百分点,比2006年下降3.1个百分点。

四是房地产投资额大幅下降。2008年全县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9820万元,同比下降66.9%,占规模以上投资的5.7%,比2007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

五是土地出让和使用量大幅减少。2008年全县待开发土地面积7717平方米;购置土地面积894平方米,比上年下降98.7%,全年土地成交价款476万元,比2007年下降96.4%。

二、准确把握我县房地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有利因素

㈠当前我县房地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开发商集资款归还难,社会反响强烈。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金融政策从紧,开发商贷款难,大部分开发资金来自社会融资。由于社会融资成本高,风险大,开发商承担很大压力。从9月中旬开始我县同心房产、汇金房产由于资金紧张,不能按期支付到期的本金和利息,相继出现了大量集资户以集资款抵购商品房的事件,使大量集资户利益受损,并多次上访,给社会造成了很大不安定因素,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开发商也因此减少了现金的流入,造成资金运转困难,进而影响了工程建设进度,企业面临困境。此外,受此次集资款抵购风潮的影响,我县想买房且有能力买房的消费者已基本购买,短短半个月的销售量已达年销售总量的1/3,我县房地产市场需求基本饱和,且集资款抵购的商品房价格与正常销售的商品房价格相差甚大,严重影响了我县房地产市场正常的交易秩序,造成房地产市场后续发展无力,市场观望度增强,信心严重不足。

2、商品房供大于求现状突出,开发商压力增大。我县是一个小县城,全县11万人口,**镇常住人口5万,城镇人均住房已达到36平方米,大大地高出了很多大中城市,经济条件较好的居民住房条件已基本处于饱和状态,房地产市场小,而商品房空置率高,目前尚未销售的商品房可满足我县2-3年的销售量。此外我县目前的商品房价格与去年相差不大,而周边县市已达4000元/平方米左右,再加上这两年人工、建筑材料价格的上涨,房价未能得到相应增长,目前的房价与成本价基本持平,甚至有的小区房价已低于成本价,开发商压力增大。

3、企业资金严重短缺,发展趋于停滞状态。目前我县房地产业发展状态趋于停滞,主要由于资金的“三个难”:一是社会融资难,近段时间出现的集资风潮使得绝大部分集资者不敢将钱再交给房地产开发商,开发商失去了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渠道;二是银行贷款难,受国际金融危机、宏观政策以及集资风潮中开发商信用受损的影响,银行减少或严格控制了对开发商的信贷支持;三是股本金注入难,房地产行业的不景气,股东投入的股本金难以如期收回,预期收益未能实现,制约了股东再次投资。如:同心房产由于缺少现金和银行信贷支持,水境佳苑第四期工程建设已停工;金丰房产由于资金短缺,不能支付到期的本金和利息,项目已于10月初停工;广和、富锦园等房产公司,由于现房卖不了,开发成本不断累计增加,只能卖一套吃一套,股本金无法归还。

㈡**房地产发展的有利因素。

1、“小县大城”发展战略一以贯之地深入实施,农村人口加速向城市转移,加大了对住宅的需求。“小县大城”战略对房地产业最直接、最显化的作用就体现在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县城,而这涌入的大量农村人口势必有一部分要购买商品房或二手房,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同时由于经济外向度的不断扩大,进入**的企业越来越多,外来务工的人员不断增加,愿意扎根**的外来人员越来越多。据统计,2008年外来务工人员在我县购房达98套,占当年购房数的23.65%。

2、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促使我县住宅消费能力大幅提升。据资料统计,当一国人均GDP达到600—800美元时,房地产业特别是住宅业开始步入高速发展期;当人均GDP达到1300-8000美元,这个地区的房地产便步入住房需求、房价调整最快的高增长期。2007年,**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556元,即2713美元,属于高增长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必将给**房地产业带来巨大的商机。

3、我县商品房销售价与周边县(市、区)相比较低,相对来说潜力尤在。我县的房价与兄弟县市相比,结合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处在一个比较合理的区间。目前,景宁商品房销售均价为3600元/平方米左右,龙泉是3700元/平方米左右,而**商品房销售均价为3200元/平方米左右,在全市可以说是最低的。邻近县(市)那些把房地产作为投资增值的人将必定会选择**。

三、正确研判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走势

2008年下半年以来,基于宏观经济的新形势,央行和财政部分别从货币政策和财税政策调整的角度,围绕支持房地产业发展,立足于“支持扩大内需和居民购买普通自住房”的原则,提出一系列刺激房地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12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又专门出台了《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进一步鼓励普通商品住房消费,支持房地产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概括起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首次购房契税降低,从2008年11月1日起,对个人首次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的,契税税率暂统一下调到

1%。二是个人买卖住房印花税征收暂免,从11月1日起,个人销售或购买住房的暂免征收印花税,财政部同时明确指出,地方政府可制定鼓励住房消费的收费减免政策。三是个人卖房土地增值税征收暂免。从2008年11月1日起,对个人销售住房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四是首套房贷款利率和首付款比例优惠条件增多,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或改善型普通自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五是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下调后五年期以下(含)由现行的4.32%调整为4.05%,五年期以上由现行的

4.86%调整为

4.59%,分别下调0.27个百分点。六是商贷利率优惠增加,自2008年10月27日起,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七是政府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今后将加快廉租住房建设,规范廉租住房和经济适应住房,保障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加大实物配租力度,扩大廉租住房租赁补贴范围,推进棚户区(危旧房)改造。从中可以看出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主要是从降低房屋造价成本、降低开发商资金压力、增强购买力的角度维持房地产业稳定发展,防止大起大落。但也要看到,政策的出台虽然从长远看是重大利好消息,但短期内可能还会加重人们对新的救市政策出台的预期。据有关方面调查数据显示,91%的被调查者认为一年内房价将下跌,91.2%的被调查者认为现在不是购房良机,国家还将会出台更多的政策。

四、保持我县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㈠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实现政企双赢。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既是保障民生的需求,也是拉动经济的需求。但我县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可以根据我县房地产市场商品房空置率较高、存量房较多这一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政府以成本价或略高于成本价的价格向房地产开发企业“团购”商品房,再通过整合资源、加大补助等形式以适当的价格作为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和农民下山转移用房。这样,不仅为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减少了规划、选地、建设等环节,而且可以使保障性住房迅速到位,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尽早解决中低收入者住房困难问题。此外,开发商也能减轻空置压力,加快资金周转,真正实现政企双赢。

㈡建立协调沟通机制,加大银行信贷支持。

多年来,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下,我县大多数房地产开发项目难以从国有商业银行得到信贷支持,企业因而转向企业内部职工集资,并逐步扩展到向社会公众融资,以解决项目资金短缺问题。这种应是小额短期周转的临时措施逐年演变为一种长期行为,集资规模也越来越大,这不仅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负担,更加重了资金使用周期的不确定性,稍有风吹草动,集资人便赶紧抽回资金,对企业正常经营以及社会稳定埋下了隐患。因此,结合目前国家实行适度宽松的信贷政策,金融部门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增加有效的信贷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房地产企业的正常合理信贷需求,同时支持企业及时办理住房按揭贷款手续,有效支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同时,有关部门还要积极帮助企业拓展新的融资方式与渠道,大力发展多元化的房地产金融市场,引导鼓励房地产企业运用股本融资、项目债券融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等多种形式,确保房地产投资的融资需求。

㈢出台优惠政策,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相关职能部门要坚决贯彻国家出台的契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调整减免政策,同时政府可根据我县实际制定鼓励住房消费的收费减免政策和补贴政策。如为刺激房地产市场持续发展,丽水为商品房购买者给予每平方米1000元的补贴,松阳则给予每平方米500元的补贴,我县虽然出台了《关于解决城乡居民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的补贴政策,但至今未真正落实到位。而且,目前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形势的变化,该政策也应作相应调整,以刺激购买需求,推动房地产市场发展。对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完工前的预售收入,要按国家税收政策规定的预计利润率下限标准预征企业所得税,实行按季预缴、按年清算。要根据**房地产市场发展实际,科学合理地确定土地推出的节奏、数量、结构和价格,不断优化土地出让条件,吸引有实力的开发企业参与开发建设。可参照《丽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暂停降低部分收费项目和标准的通知》,适当减轻企业负担,优化企业环境和改善民生。此外,要加强对我县城市建设、城市发展和房地产发展前景的宣传,客观、公正地报道房地产市场情况,加强对法律法规以及购房和购房投资风险等知识的宣传,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住房消费观念。

㈣积极开展自救,尽快走出低迷状况。

新一轮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不是开发商期待的简单“托市”,它一方面强调放松银根,鼓励消费;另一方面强调调整结构,引导市场。开发商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采取积极的自救措施,让企业走出低迷局面。首先,重新进行成本核算,适当降低房价。根据对开发项目的成本核算,目前,开发商应采取保本或少量亏本来促销,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以解决目前资金紧张问题,也可减少房源,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发展。其次,重塑形象,提升企业信用。在今年的集资风潮中,广大集资户对房地产企业的印象一落千丈,要想挽回民心,重获社会集资,就必须提升自身的企业信用,对尚未到期的集资款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按时支付利息,对到期的集资款及时偿还本金,通过媒体舆论宣传,作出承诺,增加集资户对企业的信任,改善企业形象。最后,认真履行自身责任义务,提高质量和服务水平。开发商要做好自身建设,不仅要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认真履行自身责任义务,而且要提高商品房的质量和品味,建设融舒适、整洁、节能、环保于一体的高品位人居住宅环境。同时做好物业管理、售后服务工作,吸引更多的居民购买商品房。

持续健康发展范文篇10

电信立法进程须加快

电信改革需要《电信法》

纵观世界各国电信体制改革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规律,各国都是从电信立法入手,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规范的变革,让改革有条不紊地分步实施。美国、英国、日本及欧盟成员国概莫能外,他们的电信改革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成功。

我国目前的电信体制改革没有专门的基本法可以遵循,主要依靠政府的行政决策。政府部门试图在体制改革完成以后,通过立法解决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这种做法虽然有着决策迅速,易于在短时间内推广的特点,但是由于没有公认的理论基础,没有明确的目标,既不能保证尊重法律权威,也不能确保遵循市场规律,使得改革中的电信企业和其他电信运营商感到茫然。

将改革程序、举措和目标法律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多方面人员参与、各方面利益平衡的过程,涉及整个电信行业兴衰的改革。不经过这样一个过程,难免因为某些局部利益使得整个改革出现偏差。2001年,中国电信首次出现了增量不增收、收入急剧下降、增速显著放缓的情况。虽然固定电话放号数量再创新高,累计新增电话用户3500万户,固定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79亿户,但中国电信的收入增长不明显,收入增幅显著下降,仅为5%,较上年下跌13个百分点,不仅大大低于中国移动20%、中国联通58%和整个通信行业14.7%的增幅,而且低于国内生产总值7.9%的增幅。这是中国电信从1984年以来首次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在各行各业增强企业竞争能力,迎接WTO挑战的时候,这种局面亟待扭转。

电信竞争呼唤《电信法》

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的电信行业已经市场化了,竞争的电信市场已经形成。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各个主体、各个方面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行为都要遵守法律规范,一旦出现纠纷,一般也要通过法律手段予以解决。从管理的角度看,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手段是最强有力和最常用的手段,行政管理、政府干预逐步淡化成为辅助手段是必然趋势。从市场主体的角度看,法律法规则是各自利益的强有力保护手段。

目前正处在电信体制改革和转换的时期,电信法律法规的缺乏和管理力度不一造成了市场竞争秩序的混乱。例如IP电话卡市场的无序竞争,异地卡、折扣卡充斥市场;电信增值业务市场无证经营、多头管理现象共存;价格战与互联互通的限制战此起彼伏等等,不胜枚举。

根据我国政府对入世所作的承诺,中国电信市场将在6年时间里逐步走向全面开放,民族电信企业面临着对手更强、范围更广的新一轮竞争。如果没有一部完善的法律来规范国内的电信市场,将直接影响到国际电信合作及境外电信企业与中国电信企业在中国本地的竞争、合作与往来,直接影响国内电信业的有序发展。为处理好国家、企业、消费者的关系,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必须制定一部兼顾各方面利益,保证竞争秩序的《电信法》。

法制建设需要《电信法》

从我国的立法实践来看,每一个行业都需要根据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并由全国人大颁布一个基本部门法,例如《铁路法》、《公路法》、《电力法》等等。而2001年全国电信业务收入预计完成3500亿元,电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60亿元,总资产超过1万亿元,电话用户达到3.24亿户,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25.3%。这样一个规模庞大、涉及千家万户的行业,又是新世纪知识经济的代表和推动器,却仅有一个层次较低的《电信管理条例》而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这与党和人民“依法治国”的要求就有相当的差距了。

WTO规则对电信立法的要求

加入WTO以后,我国电信监管要符合《基础电信协议》及《第四议定书》、各成员方提交的承诺表、最惠国待遇豁免单和《关于电信管理准则的参考文件》的要求。其核心是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上、无差别地向缔约方承诺部分或全部开放国内的基本电信服务市场。最惠国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国民待遇原则、市场准入原则是《基础电信协议》中的四项根本原则。根据这些原则要求,在入世以后,我国电信监管的形式和内容都要发生新的变化。

2000年9月底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管理条例》和日前出台的《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反映了当代通信和信息技术进步的要求,考虑了国际接轨,但由于种种因素所限,还有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如在促进“三网融合”、独立管制机构、普遍服务等方面都没有予以进一步明确,其法律效力和层次方面仍然需要上一个台阶。因此,应当加快制订以《电信法》为核心的信息通信业管理和管制法规,充分体现出电信改革精神,既符合国际电信立法的潮流与趋势,又立足于本国国情,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促进电信市场与国际接轨,为电信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和有效的法律保障。

规范管理和放松管制都需要《电信法》

在电信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对电信市场的管理必须规范。而一个完整全面的《电信法》则是规范管理的前提。1996年美国《电信法》出台以后,打破了市场进入的界限,引发了国际电信管制宽松化的浪潮。WTO《基础电信协议》进一步推动了各国放松对电信的管制,其体现是政府从直接对企业行为的管制,转为导入竞争机制,调整市场结构。同样地,放松也必须建立在完备的法律基础之上。所以,尽快制定《电信法》就成了当务之急。不对称管制亟待取消

国家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对中国电信实行的不对称管制是方方面面的,从原来的拆分方案、资费结构和水平、管制内容到业务范围不一而足。

例如:通过几次剥离,中国电信原有的业务范围大大缩小了,寻呼、移动业务等都不能够再经营了;在与中国移动分营的时候,中国电信承担了巨大的人员和债务包袱,才成就了移动公司的优良人员和资产结构;固定电话的资费水平远远低于移动电话的资费水平;在降低因特网业务资费一项中规定,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可针对不同用户需要和市场状况,自行制定网络使用费(即上网费)标准,只要报各级主管部门备案即可。但是,由于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有接入网的优势,其网络使用费则须报信息产业部批准。

一段时期内对处于主导地位的中国电信实行不对称管制,从推动整个行业发展角度上看,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是,中国电信的市场份额降低到何种程度,市场竞争到何种程度,才会取消对中国电信的不对称管制呢?我国的现行法律法规又没有明确的规定了。

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实际不对称管制并不意味着不给灵活政策:如法国ART规定,如果一个企业的互联收入超过其总收入的25%,就要对其实行不对称管制,而目前中国电信的互联收入只占其总收入的5%。如德国规定,“对于那些市场占有率超过33%并具有市场操纵能力的公司,如果它滥用其市场势力”,将对其进行指控并责令改正(这就意味着即使一个公司市场份额超过33%,如果不滥用其市场势力,仍不会对其进行不对称管制)。又如波兰规定,对市场占有率超过40%的电信企业,政府管制部门将要求其上报其资费。但目前对中国电信实施的不对称管制,如资费问题等,就限制得很死,这对中国电信开展话务营销非常不利。所以,在对中国电信实行不对称管制时,应该给一些灵活的政策。

另外,实施不对称管制,应该尽可能按市场规律优化资源配置,限制低效率企业进入市场。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资源并没有实现优化配置,很简单的例子就是目前各大运营商在电信网络上的重复建设。

在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管理条例》时,不对称管制的现象也暴露无遗。对新兴运营商有利的互联互通条款立马得到细化、补充,而对中国电信普遍服务的补偿却无声无息。

这样不对称管制的后果,使得中国电信今年的发展速度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农村信息化速度也相对放慢。

全业务经营是当务之急

在历经了从三个“倒一九”到不对称管制的政策巨大变迁之后,中国电信是在取消初装费、固定电话城市普及率基本饱和、通话资费水平低廉以及移动业务异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发展的,面临的困难相当多。

受资费调整影响,现有主营业务获利空间变小,新的收入增长点难以形成,企业的收入增长趋缓。以武汉电信为例,资费调整以后的2001年3-5月国际长话业务量月均增加了11%,而收入却月均下降了4.5%。出租电路收入自2001年1月资费调整后迅速下降,1-9月月均下降15.3%。

在中国电信的业务收入当中,本地电话业务增量不增收,不可能短时期内脱离当时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而单独大幅度增长;长途业务收入受IP技术发展的影响,正急剧萎缩;数据多媒体业务的增长幅度虽然较大,但是基数太小,一直不能够成为收入的主体;新兴的宽带业务受用户承受能力、网络基础、设备投入、应用规模以及产业价值链尚未成形的限制,在相当一个时期内也不可能成为中国电信新的业务收入增长点。

反观移动业务,其已经成为当今通信业发展的方向。由于移动通信具有随时随地通话、符合个性化发展方向的先天优势,网络窄带接入的无线化是电信网发展的战略趋势之一,移动电话业务在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盈利能力也越来越强。而目前只有移动、联通两家公司在经营,已难以充分刺激整个市场开展多层面的竞争。因此,应该让更多运营商参与竞争,共同经营好移动通信市场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加入WTO后,《基础电信协议》成为我国管理电信业服务和经营活动所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外国电信公司将与国内有资格的运营商合作,经营包括移动通信在内的高效益业务,从而必然分流国有大型电信企业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