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营利的商业模式十篇

时间:2023-08-31 17:04:13

持续营利的商业模式

持续营利的商业模式篇1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模式

中图分类号:U213文献标识码: A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城市轨道问题分析解决,且同时保证资源与环境得到良好保护和子孙后代持续发展的轨道交通发展模式。作为可持续发展交通的基本手段,城市轨道交通是可持续发展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具体表现。因此,加强有关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模式分析,对于改善城市轨道交通运行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

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模式应保证轨道交通系统在环境、社会及经济三方面具备可持续性发展特点。

(1)环境可持续性:依据可持续交通系统发展目标,交通系统应尽可能降低对生态系统及环境的破坏,如减少拥挤及汽车尾气排放等。轨道交通是大客运量的公共交通,其系统适应于环境可持续性理念,且其单位运输量导致的污染远低于普通公共交通系统。所以轨道交通系统的环境可持续性应将出发点控制在同环境及其他交通系统协调发展方面,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轨道交通系统应与其他交通系统相配合,特别是其他公共交通系统,应保证乘客能够方便换乘;另一方面是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土地应科学利用与开发,在确保客流充足的同时又不会造成过高拥挤,促使更多人选用轨道交通;[1]

(2)经济可持续性:当前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营状况不佳,部分城市通常需要政府补贴,此种发展模式明显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可持续目标是利用政策和市场手段把城市轨道交通形成的外部效益转变为内部效益,以平衡轨道交通运营与建设过程,进而实现盈利,积累建设资金,完成投资、运营、建设间的良性循环;

(3)社会可持续性:轨道交通系统系统在分析经济性的同时,还应把握社会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要求轨道交通设施应保证使用的公平性,特别要重点关注低收入及弱势群体。此外应坚持以人为本,提升服务水平,满足乘客需求。

二、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

1、“物业+铁路”捆绑运营模式

(1)轨道交通站域地下与地面空间开发

在城市空间深度开发现状下,轨道交通站域地下与地面空间开发证日益成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研究的关键点。在开展站台、高架通道、列车、换乘通道内的广告及冠名开发基础上,应加大以下方面的开发及规划:

①通常城市中心的轨道交通车站会靠近城市娱乐、商业及休闲中心等,此类中心区域一般会建设大面积的文化广场或绿化带,而这些地带的土地均具备较高的商业价值。因此,可利用这些地带的地下空间进行地下商业中心或文化娱乐中心的规划,以同轨道交通车站形成良好衔接,从而为轨道交通提供大规模客流量。

②深化大型轨道交通车站的上部及两侧空间开发,配合轨道交通车站建设车站商场;车站商场同时具有商业和交通功用,其能将客流快捷方便的引入或引出车站,而客流在车站停留或经过时又能加大商场的经济回报;

③合理增大轨道交通车站连接通道宽度,在轨道两侧安置各类商业场所或设施,以构造成小型地下商业街;中部为人行道、两侧为商店的布局方式,不仅使得商业街可为轨道交通乘客提供购物方便及商品浏览,还使轨道交通的大型客流量为商业发展提供经济动力。[2]

(2)城市轨道沿线开发

当前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可将轨道交通经营与土地经营相配合,有效拓展轨道交通双向运输特点,形成以轨道交通系统为主、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旅游、百货商店、广告、住宿、租赁等流通服务业为辅的运营模式。可在轨道交通沿线和车站周围区域进行房地产开发,通过轨道交通形成的派生商业价值,将游乐园、商店、电影院等规划在轨道车站附近,以充分利用客流的同时,可为轨道交通供给基本的日常客流。

此种模式在资源开发过程中不仅能够让公司获取利润,政府也可得到巨大的经济回报;缺点是需要轨道交通企业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

2、“政府建设、公司经营”模式

此种运行模式中,地铁的经营与建设相分离,建设资金来自于政府财政支出,而经营与建设由专业管理企业负责,政府为企业创造必须的市场环境,建立有关政策法规进行约束和支持,以做好安全与监督管理,而企业可对轨道交通系统进行所有决策。由于建设资金均通过政府支出,轨道企业不用参与巨大的利息支出与折旧,通过多类资源与经营开发方式,可实现企业效益增长。

同“物业+铁路”捆绑运营模式相比,由于建设与运营相互分离,此种模式在一体化经营及规划设计方面存在较多缺陷,难以充分发挥企业全程规划管理的功能,且对政府的财政、专业人员配备要求较高。

3、PPP、BOT多种运营模式

PPP模式是指政府与民间合作模式,两者间形成伙伴合作关系以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政府会将交通项目分解成设备、土建、车辆等多个子项目,以吸引社会投资建成的PPP项目公司负责部分子项目,随后政府将部分经营权出让给项目企业,待特许经营期结束后,项目企业再无偿将资产转交给政府。

BOT模式是指政府与企业配合同时向公益性基础项目投资的多元化投资模式,其转变了政府独立投资方式,利于城市基础设施面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且能解决政府资金不足难题,促使政府规划建设但资金紧张的项目尽快实施。此种模式可成为当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的重要方向。[3]

此两种模式可有效克服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能较早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可使政府有限资金获取良好经济效果,对于当前轨道交通发展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结束语:

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着城市轨道交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的实现,因此,相关规划与设计人员应加强有关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额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模式研究,总结有效轨道交通运营模式及发展优势,以逐步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问题初探[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11,13(14):74-75

持续营利的商业模式篇2

在东风商用车公司举行的2013年商务年会上,举行了一场名为“东风商用车公司第一届营销高峰论坛”的活动,东风商用车公司请来几家咨询公司的高管分别就“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经销商的商业模式创新和做大做强的战略”进行了讲解, 同时还请一些在营销和服务方面拥有成功创新思路的经销商和服务商现身说法,分享他们在开拓市场方面的经验。

无疑,这种知识分享的受益者是参加大会的东风商用车公司的经销商和服务商。近两年来,中国中重卡市场步入低谷, 2013年及未来一段时间,国内中重卡市场将进入微增长时期, 前期高速成长环境下靠卖车来获得主要利润的时代将很难再现,市场竞争的重点将转向后市场和服务,而这些汽车经销服务企业要想实现顺利转型,需要突破公司治理结构、营销模式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天花板”。

由此,“深化转型,创赢未来”成为东风商用车公司此次商务年会的主题,欲将营销转型继续推向深入。

深化营销转型

在《汽车观察》杂志看来,自2003年开始,东风商用车公司就开始了转型。2003年,东风与日产合资后,东风商用车公司成为东风日产合资公司中的一个子公司,开始引入日产的生产管理方式,从管理架构、研发、生产制造等开始了全方位的转型,最终形成了东风商用车生产方式(DCPW),这可谓东风商用车公司的总体战略转型。

2007年,随着东风商用车公司的战略性产品东风天龙开始进入市场销售,东风商用车公司也开始在营销层面进行转型。2007年到2012年也成为东风商用车公司营销转型的第一阶段, 在此阶段,东风商用车的销售团队创新营销思路,通过生产、研发、营销构成的“铁三角”模式,从一个普通的销售团队转变为营销的“特种部队”,初步建立了战略经销商体系,从而以客户价值和客户满意为核心,构建了“东风商用车销售模式(DCSW)”。

在营销转型的第一阶段,东风商用车公司成功地坐上了国内中重卡销量的头把交椅,并保持至今。

事实上,从2011年开始,国内中重卡市场发生了巨变,从之前的“井喷”开始剧烈下滑,坐上了“过山车”。东风商用车公司也开始考虑在市场变化的情况下的营销思路。

于是,从2012年开始,东风商用车公司开始对营销网络有了更多的思考:国内其他厂商已经完成与国际汽车巨头的合资合作,使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商品同质化竞争也日趋激烈。此外,中重卡市场高速增长时代已经终结,大起大落的政策性市场机会不再出现,依靠产品获得优势的情形不再出现。此外,渠道的同业竞争加剧了利润的缩水,物流运输业客户需求演变升级,车辆需求趋向重载化、大型化、科技化,服务需求则趋向专业化、经济化、效率化和全方位的专业服务。

综合来看,汽车市场的竞争逐步步入售后竞争,售后市场定位从功能型向价值型管理转变,售后市场业务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稳定器。

但在新的形势下,东风商用车也发现自己的营销体系存在一些问题:经销商运营与管理跟不上步伐,例如效率方面,存在业务模式单一、不适应行业需求的转变、缺乏效率;稳定性方面,存在企业人才机制不健全,追求短平快,缺乏稳定性, 而在公司安全性方面,存在忽视公司治理建设,缺乏现代企业治理机制,缺乏安全性等问题。

因此,2012年开始,深化网络转型成为企业和经销商共同的出路。东风商用车公司市场销售总部总部长孙振义把这一年定义为“营销网络转型的元年”,在他看来,东风商用车公司将开启营销转型的第二个阶段工作。

要实现网络转型,对于孙振义来说,他需要从经销商的公司治理、业务模式和人才机制三个方向着手,这也是国内卡车经销网络普遍遇到的“天花板”。

事实上,国内很多经销商是家族企业慢慢做起来的,在企业的管理和架构上并未按现代企业制度来运行。因此,东风商用车公司通过对其全国骨干经销商投资人治理原则的梳理和治理架构的转型,将骨干经销商的投资人和经理人逐步培养成为具备社会责任感、具备文化创新能力和业务模式创新能力的企业家,从根本上解决骨干经销商成长的安全性和事业的可传承性。

大多数经销商的业务目前仍然过于单一,业务模式的转型也迫在眉睫。业务模式转型的结果就是经销商赢利模式的转型,由原来的主要依靠新增销量赢利转型为依靠保有量和新增量双赢利的模式,尤其是强化依靠保有量赢利的能力建设,逐步将骨干经销商打造成为8S甚至9S店,拓宽为客户提供有价值服务的业务链条,持续追求客户满意度和客户价值的提升,在客户满意和价值满足中实现经销商赢利水平的提升,形成整车营销、备件营销、服务营销、金融营销及相关水平事业创新和营销的业务模式,提升每一项业务的效率,提高每一项业务的赢利能力。

在明确了经销商的公司治理结构和业务模式转型之后, 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人才机制和激励模式的转型。孙振义认为, 他们要做的工作就是引导经销商能够在合理的治理架构下,在科学的业务模式和流程之下,明确哪些岗位是经销商的核心岗位、关键岗位,明确该如何培养、如何激励核心、关键岗位的人才;透过人才和机制的转型解决网络人才流失过重的问题, 解决骨干经销商发展的稳定性问题。

事实上,东风商用车公司的营销转型战略已经开始让经销商受益,从另一方面来讲,其转型的思路也来自于经销网络的实践。宁夏东盛源汽车销售服务公司总经理黄勇介绍说,以前卖车,所谓的关心客户就是客户要什么车就给他什么车,但是现在这样做不行了。现在的车型多、有些车对路况和油品要求高,一般的客户都不懂这些。卖车的时候,就不单纯是卖车, 而是卖运输方案,给客户算账,让客户买车既经济又实用,这也是站在客户角度想问题,帮助客户做投资分析,使客户理性投资。此外,对于暂时没有这么多钱的客户,东盛源公司早在2004年就开始推出了消贷业务,这项业务为他们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正是依靠经销网络的转型深化,东风商用车在2012年全年累计销售18万辆,降幅与行业持平,市场份额保持稳定,中重卡销售仍然保持行业第一和全球领先的地位,东风品牌中卡、重卡在各自细分市场均继续保持国内行业第一。

尤其令东风商用车总经理黄刚满意的是,2012年,面对市场的变化,通过继续推动N+3产销计划的体制,滚动市场预测,动态调整产销计划和削减库存,东风商用车很好地抑制了市场的风险。到2012年年底,包括经销商库存在内,东风商用车公司库存比2011年下降了2万辆,无论是上游的供应商还是下游的经销商都处于稳健经营的状态。

未来转型五年规划

根据黄刚的预计,中重型卡车市场未来5年将会保持2%~ 3%的增长幅度,微增长的环境将是长期的,预计2013年需求在92万辆。

“国IV排放法规的实施,将是2013年全行业最大的挑战。由于国IV排放法规带来技术的难度、实施的条件、整车成本等因素和过剩运力叠加影响,将给2013年中重卡市场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黄刚说。

因此,东风商用车公司将以中长期的视野来应对当前的市场形势,2013年的销量目标是18万辆,市场份额不低于20%,其中东风商用车公司本部要完成12.7万辆的销售目标。

按照东风商用车的规划,2013年将继续深化营销转型,由追求销量向追求客户满意、品牌价值转变;由开发新客户想保有老客户+开发新客户转变;由卖车向卖运输方案(产品+服务)转变;由单一盈利模式向多种盈利模式(备件、汽车金融、二手车等等)转变;由过去注重一次销售过程的管理向注重客户和车辆的生命周期管理转变,同时继续增加“铁三角” 机制的深度协同。

目前,东风商用车公司已将2013~2017的五年,作为营销转型的第二阶段。孙振义表示,这个阶段有三个指导思想,一是网络转型,帮助经销商打造基业长青、可传承的百年老店; 二是售后转型,推动售后服务从功能型转向价值型,促使经销商从单一的整车营销走向整车、配件、维修等全价值链的整合营销,最终使经销商在后市场的收益提高到总收益的60%以上; 三是营销支持转型,实现车辆生命周期的全过程营销支持。

东风商用车市场销售总部网络开发部部长李克军曾经分析了成功的经销商的特点,他认为,成功的战略经销商都经历了初创、成长到成熟的阶段,他们都坚守一个原则:即都有一套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客户价值的盈利模式,在业务发展壮大的进程中,不断积累经营管理,形成了适合自己的有鲜明特点的企业文化。

为了进一步帮助经销商网络突破成长的“天花板”,李克军认为推进网络转型将从三个维度展开,即业务倍增、业务拓展和全面拓展。对初创型经销商实现业务倍增、销售服务六要素(人、机、宣、网、站、件)倍增,客户积累倍增;对成长型经销商实行对标管理,达成20%的区域贡献度、增长率、市场占有率,对成熟型经销商销量结构中保有率达到70%,赢利结构中维修、备件与水平事业的收益要大于60%。对初创型经销商要快速完善4S功能,对成长型经销商实现4S+NS功能,满足客户的业务需求,对成熟型经销商实现S功能的整合营销,满足客户诉求,提升客户价值。

此外,东风商用车公司将帮助网络推进包括金融服务、差异化改装、保险、二手车、新技术推广等项目,建立东风商用车企业家俱乐部,对关键岗位进行受控管理,实现厂商人才共享。

东风商用车公司的转型战略也得到了市场的反馈,今年1月东风商用车公司实现销售汽车3.5万辆,同比增长52.4%。其主体业务中重卡销售近1万辆,同比增长0.4%,市场份额呈增长态势,在行业中持续保持中重卡领先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在东风商用车公司深化网络转型的同时,其对外合作和海外战略也在进一步深化。1月26日,东风集团和沃尔沃集团在北京正式签订了合资协议,不久后双方合资成立的新合资公司——“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将在湖北十堰成立。

与沃尔沃的合作可以说将东风商用车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东风商用车来说其意义甚至大于与日产的合资。因为新的东风商用车公司将利用双方的技术和专长,对中、重型商用车产品平台进行持续的改型升级,全面提升东风商用车的商品规划和研发能力,建成世界级先进的商用车技术中心和商品规划体系,构建满足海外战略需要的海外制造体系和海外销售基地。今后双方将在合资公司内共享产品平台、制造资源、供应商资源和国际销售渠道等,降低全价值链领域的成本,实现战略联盟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新的东风商用车公司将研发、生产、销售“东风”品牌汽车。产品覆盖中、重型卡车,客车,专用车及底盘,发动机,变速箱等。

持续营利的商业模式篇3

【关键词】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创新 文献综述

一、商业模式的概念界定

商业模式一词虽然早在1957年就出现了,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却是90年代以后的事了,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兴起,商业模式备受广大研究者的关注。在理论研究中,各个研究者从自己的视角对商业模式提出定义,虽然这一词的出现频率极高,但到目前为止,关于它的定义仍然没有一个普遍被接受的权威版本。

(一)国外学者对商业模式概念的界定

Timmers(1998)认为,商业模式是由产品、服务与信息流构成的一个系统流程,能对企业商业活动参与者的利益与企业的利润来源进行描述。Stewart(2000)认为,商业模式是描述企业获得并且保持其持续收益流的逻辑陈述。Mahadeven(2000)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与相关利益方之间价值流、收入流和物流的唯一混合体。Hamel(2000)认为,商业模式是存在于经营者头脑中关于如何经营、如何满足顾客需求的并且已经付诸实践的概念。Amit和Zott(2001)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创新的焦点,是企业为自己和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的决定性来源。Afuah等(2001)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获取并利用资源,为顾客创造比竞争对手更多的价值以赚取利润的方法。Dubosson-Torbay(2001)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为了对价值进行创造、营销和提供所形成的企业结构及其合作伙伴网络,是产生有利可图且得以维持的收益流的客户关系资本的描述。Applegate(2001)认为,商业模式是对复杂商业现实的简化,通过这种简化,商业模式可用来分析商业活动的结构、结构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商业活动响应现实世界的方式。Petrovic(2001)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逻辑,其目的在于为顾客创造价值,它存在于真实商业活动的背后,是企业战略在抽象层面的一个概念化描述,在企业商业执行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Weill等(2001)认为,商业模式是对企业的顾客、合作伙伴与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关系与角色的描述,目的在于辨认主要产品、信息和资金的流向以及参与主体能获得的主要利益。Magretta(2002)认为,商业模式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关于企业如何运作的解释。Morris等(2003)将商业模式的定义为一种简单的陈述,旨在说明企业如何对战略方向、运营结构和经济逻辑等方面一系列具有内部关联性的变量进行定位和整合,以便在特定的市场上建立竞争优势。Osterwalder等(2005)认为,商业模式是一种建立在许多构成要素及其关系之上、用来说明特定企业商业逻辑的概念性工具。Doz&Kosonen(2010) 从两种角度对商业模式进行定义,商业模式客观上体现企业与客户、供应商、互补者、合作者及其他股东之间结构性的且相互依存的业务关系,同时也反映了企业内部单元或部门之间的关系;主观上体现企业如何理解所处环境并展示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机制。

(二)国内学者对商业模式概念的界定

王波和彭亚利(2002) 提出了对商业模式的两种理解: 一是经营性商业模式,即企业的运营机制;二是战略性商业模式,指一个企业在动态环境中怎样改变自身以达到持续盈利的目的。翁君奕(2004)将商业模式定义为核心界面要素形态的有意义组合,即客户界面、内部构造和伙伴界面的各环节要素的可能组合,而每一种有意义的形态组合称为商业模式原型。罗珉等( 2005) 认为企业的商业模式是指一个企业建立以及运作的那些基础假设条件和经营行为手段和措施。马君(2007)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组织在明确的外部假设条件、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前提下,用于整合组织本身、顾客、供应链伙伴、员工、股东或利益相关者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战略创新意图和可实现的结构体系以及制度安排的集合。李振勇(2009)认为,商业模式是为了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内部化的,或者利益相关的、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最优实现形式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价值,同时使系统达成持续盈利目的的整体解决方案。魏炜和朱武祥(2010)认为,商业模式是本质上就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

本文认为,商业模式是一种包含了一系列要素及其关系的概念性工具,用以阐明某个特定实体的商业逻辑,它描述了公司所能为客户提供的价值以及公司的内部结构、合作伙伴网络和关系资本等借以实现这一价值并产生可持续盈利收人的条件。

二、商业模式的要素

由于商业模式概念的多样性及研究者对商业模式认识的侧重点不同,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的划分也呈现出高度的差异性。

各个研究者由于采用不同的归纳方法,以及考察深度和广度不同,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的数量差别较大,但有些要素是被重复提到的,如价值主张、经济模式、顾客界面/关系、伙伴网络/角色、内部结构/关联行为和目标市场等。本文从价值流向完整过程的角度出发,将商业模式划分为四个板块:价值主张、价值创造、价值传递和价值维护,每个版块包括一些要素,如图1所示。

图1 商业模式的四大板块

表1 商业模式构成板块和要素

构成模块 构成要素

价值 目标客户定位

主张 客户需求定位

价值 确定业务范围

创造 设计盈利模式

价 品牌模式

值 渠道模式

传 服务模式

递 客户关系管理

价值 整合产业链

维护 建立利润壁垒

持续营利的商业模式篇4

关键词:数字资源;电子商务;商业模式;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应用推广现状分析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移动终端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全面集成,为了扩大受教育范围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满足多种层次、多种用户的需求,提高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能力,从教育部到各地、地方职业院校推动建设了一批精品资源共享库、教学资源库、数字图书馆资源库等平台。目前,教育部设立的建设专项对数字资源建设规范和技术标准逐步健全,资源开发和应用取得重要进展,已形成由1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资源库、1个学习平台和71个专业教学资源库构成的资源库建设体系,实现了对高职19个专业大类的全覆盖[1]。数字资源的建设,总体上取得了丰富成果,促进了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但我们也看到,在资源的应用、共享、维护和更新等方面仍缺乏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措施。(一)建设模式多样,封闭运行为主。目前,职业院校独立建设、联合建设、校企建设的数字资源平台呈现多样性,有专门针对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也有专门针对某一专业或者课程的资源平台。数字资源平台建设的资源标准不统一,存在重复建设问题,而且资源共享一般限于部分用户,没有实现资源的广泛共享。(二)建设主体单一,缺乏职教特色。职业院校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要求必须坚持实践与理论并重,推进校企联合育人,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数字资源建设的整体也应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设主体也应当包含企业、行业协会、政府等部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同开展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并实现其应用性、职业性、开放性、共享性、可扩展性的特点。从实践来看,数字资源建设的主体还比较单一,多是图书馆或者教学单位。这直接导致资源建设的内容偏重于理论教学、缺乏实用性,建设特色不明显。(三)重在资源建设,更新维护不够。目前,数字资源的建设一般依托于国家和地方扶持的项目,在领导重视、经费支持、建设团队的努力配合下完成项目验收。项目结项后,由于持续发展能力不足,造成数字资源建设和推广陷入困境。资源建设的平台缺少监管和维护,资源内容不能及时更新,存在建设、应用“两张皮”的现象,平台用户也越来越少,数字资源平台形存实亡。(四)权益保护缺失,供需对接错位。数字资源在网络上的传播难免会引起知识产权问题。目前,大部分数字资源是免费提供的,有权限的用户可以不经过资源制作者的授权而轻松下载资源,随意使用,在网络广泛流传,造成对数字资源制作者的版权侵害;没有权限的用户对缺乏合理参照的版权购买费用望而却步。缺乏版权保护机制,侵害资源创作者的合法权益,影响资源创作者的积极性,并进而导致供给方与需求方关系的扭曲,资源建设无法实现滚动发展。综上所述,为保证职业教育数字资源持续有成效的发展,有必要对职业教育数字资源的运营模式及运作机制进行研究,对数字资源共享中各类主体角色的定位、协作进行整体性分析,探索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建设的创新途径,优化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应用推广模式,为数字资源利用最优化提供策略支持,促使其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电子商务模式特征分析

电子商务,简单地说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商品的交易活动。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也可以理解为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运用于企业生产、销售、售后等各个环节,形成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是一种通过提高产品和服务品质,提升企业整体运营效率的一种活动。当传统商务活动中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在人员流与信息流共同作用下,才能达到商流的最终目标,这样才称得上是完整的电子商务活动。一般说来,电子商务活动包括信息流、资金流、商流、物流。实际上在具体的商务活动中还应当存在人员流和信用流,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中买卖双方无须见面的情况下。根据相关文献,整理电子商务流程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其中,人员流是指围绕商务活动所进行的人员流动。在物流交换阶段,人员流非常频繁,商品的交换必须以人员的相应流动为代价,商流、物流、信息流合而为一。信用流代表商务活动中信誉的传播。信誉的传播主要是为了达成对方的信任,从而顺利实现交易。电子商务流程在电子商务链中的分布显现了电子商务研究和应用的重心,6个环节缺一不可,在商务链中合理流动才能保证电子商务的顺利实现。电子商务模式根据参与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B2B、B2C、C2B、C2C、O2O模式等,但不管哪一种模式都是以实现盈利为目的。电子商务商业模式主要由商城、供给方、消费方3种角色构成。电子商务模式的运营需要相应的网络技术平台(商城)作为支撑,供给方将商品信息呈现在平台上,消费者在网上进行商品和服务的筛选。在这样的商业模式下,电子商务平台激励供给方,不断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服务消费方,以较低价格、更便捷方式买到质量更好的商品;平台通过定规则、建渠道、做推广的方式,从中通过收费、提供增值服务等方式实现自身盈利,实现三方共赢。

三、对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思考

借鉴电子商务模式,探索职业教育数字资源的可持续模式,意味着在保护资源提供者版权的基础上,建立系统组织各方面的各种资源,为使用者提供学习平台、资源和相关学习支持服务,持续不断地满足资源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实现资源提供者的商业价值。数字资源的建设及后期的可持续发展都包含电子商务商业模式中所涉及的资源提供者,资源消费者,服务平台三方的角色。无论在资源建设的初期还是在可持续发展的后期都涉及资源(产品)地提供、资源(产品)所有权的转换、资金的收付、资源(产品)的传递、资源的评价、平台运营维护等环节。因此,数字资源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满足电子商务活动中信息流、资金流、商流、物流、人员流和信用流为一体的“六流体系”,可以借鉴电子商务商业模式实现数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一)教育资源参与主体角色的定位。在职业院校积极进行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共享的同时,除了来自政府的支持以外,行业企业、机构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政府、院校、企业这三方是高职院校数字化资源共享大厦的框架,政府及相关部门、资源供给方、资源需求方构成了数字资源电子商务模式中的核心元素。其中,政府的支持与监管在“资源共享”中起关键作用。1.政府及相关部门。借鉴电子商务模式,实现数字资源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加大电子资源体制的改革和电子资源平台的建设是政府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政府重在监管、服务、决策、溯源。首先,政府要加快电子资源建设体制改革,从政策上引导、鼓励和支持院校、企业、相关单位参与数字资源的优化整合,实现数字资源发展所需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以资产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鼓励自由市场竞争的数字资源建设体制。其次,政府也要加大对数字资源软环境的建设,构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创新监管机制,并对职业院校的数字资源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和协调,为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组织保障[3-5]。同时,政府需要对知识产权进行监管,明确资源出处、审查内容、验证资源的认证状态,建设健全知识产权管理系统,实现对教育资源更为有效的组织和管理。2.资源供给方。资源的供给方主要以职业院校为单位,建设的主体是学院(教师、图书馆),企业和社会机构。数字资源的建设应以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前沿的企业需求技术为方向;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对接,满足多种层次、不同用户的需求。面向企业开展信息增值服务,向用户提供他们最需要的、最有价值的信息,建立健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促进资源的再造和扩充。同时,资源提供者之间资源共享互补,公平竞争,资源提供者通过资源分享获得收益,从而调动广大资源提供者的积极性,使资源内容不断丰富,更加优化。3.资源需求方。数字资源建设具有公益性,但这并不代表资源是免费提供的,而是指数字资源建设的运营模式可以为每个人或者集体提供公平公正获取资源的机会。资源的需求方可以是教师、学生、社会人员等,资源的建设可以实现为任何知识水平的学习者提供公平公正的知识获取和信息使用权。不会因为权限问题而限制用户对资源公平获取的机会,真正实现资源共享。用户可以通过数字资源平台查阅、搜索、下载、购买所需数字资源,并对购买资源进行评价,实现用户之间直接或者间接的交流。(二)数字资源电子商务模式的价值实现流程。职业教育数字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引入电子商务模式,应围绕“如何实现价值”分析价值的实现流程。探索政府监管决策、院校主体、社会参与的共建共享、开放合作的商业模式。教育数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如图2所示。数字资源电子商务模式的正常运营需要以电子商务网络平台作为支撑。网络平台就是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厂房”,它是整合信息流、资金流、商流、物流、人员流和信用流有序、关联、高效流动的重要场所,平台使得数字资源的供给方和需求方无缝对接。通过该电子商务平台,资源提供者在平台提供资源的信息,资源的需求方(消费者)在网上进行资源和服务的筛选,进而实现商务活动的迅速扩大。数字资源电子商务平台主要包括:资源版权、支付系统、客服系统、日常信息管理、市场营销、销售决策、资源追溯及资源管理。平台的初期建设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但款项只够基本运转。后期运营中,电子商务平台定规则、建渠道、做推广,供需双向选择,平台通过收费、提供增值服务等方式实现自身盈利,无须政府支持建设,政府重在监管和服务。资源需求方根据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资源,资源的提供方也会因为竞争而不断提供更优质的资源,供需双方可以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局面。在数字资源电商模式下,平台设计应采用统一的数据和技术标准,以规范相关运营;数字资源供给方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的网络基础设施、支付平台、安全平台、版权管理等共享资源有效地、低成本地开展自己的商业活动。在该平台上,数字资源的创作、、传播成本大大降低,平台的共享性使得资源的质量决定资源的市场,这也将更加激励资源供给方创作优秀资源,从而获取更多收益。学生、教师、社会人员、企业等资源需求方均可通过平台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通过版权购买获得资源。数字资源的电子商务平台不同于实物的电子商务平台,物流没有具体的体现,更多是数字资源版权的授予。数字资源产业链的日臻完善,能够不断满足平台各方需求而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并以此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资源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建设与共享的良性持续发展。

四、职业教育数字资源电子商务模式创新及突破

借鉴电子商务模式,职业教育数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将实现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通过各方互利共赢使其自身成功运营从而发展壮大,进而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一)多方参与,多元投入。鼓励社会资本以成立基金、校企合作或捐赠等方式参与数字资源建设与运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减少政府及其事业单位在商业运营中的直接活动;通过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产品与服务的准入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调动参与各方的积极性。(二)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技术。数字资源电子商务平台的运营涉及网络支付及数字资源知识产权等安全问题,研究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建设方案,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防护,建立多层次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防护体系,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系统,按需配置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设备和软件系统,构建可信、可控、可查的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防护网络环境。(三)加强数字资源的职业性建设。职业院校加强企业合作,立足区域和行业需求,顺应产业发展和技术变革,共同建设面向社会服务的岗位技能库、人才需求信息库、创新创业案例库等开放的数字资源,满足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多样化、个性化成长的需求。建设集教学设计、课程开发、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虚拟实训、专业标准建设、行业企业资源等于一体的数字资源电子商务共享平台,丰富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内容,真正支持实现资源人人可用、时时可用、处处可用,促进数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数字资源电子商务模式的互惠合作带来资金的流动,实现资源供给方、政府、资源需求方的多方共赢,促进优质数字资源的建设和共享,进而实现数字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数字资源电子商务模式的实现将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推动职业院校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水平,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对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1922号建议的答复[EB/OL]..

[2]WeillP,VitaleM.Placetospace:MigratingtoBusinessModels[M].HarvardBusinessPress,2013.

[3]姚柏年.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4]聂朝昭.西南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创新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5.

持续营利的商业模式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变革转型

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大环境

现今利率市场化进一步加深,随着国内外金融市场接轨,我国商业银行的地域性优势渐趋减小,外部市场竞争扩大,再加上国内经济结构性变革等对商业银行现有的以存贷差来盈利的单一的经营发展模式进行了巨大的冲击。只有开展金融创新,转变观念,加快转型步伐,才能实现商业银行发展的可持续性。

得益于改革开放后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在近些年来一直呈高速增长状态。2014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4,091家,资产总额172.3万亿元,同比增长13.87%。其中,大型商业银行资产总额71.0万亿元,占比41.21%,同比增长8.25%;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31.4万亿元,占比18.21%,同比增长16.50%,商业银行当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55万亿元,同比增长9.65%,均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国内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内外市场逐渐接轨,更多的经济体进入我国市场参与竞争。曾经我国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已被逐步消弱,固有的经营模式已不再适应日渐激烈的竞争局面。

为了保障并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使其可以长远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进行金融创新,改变固有的盈利模式,转型以争求新的发展方式。

二、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变革转型概述

金融创新(Financial Innovation),是指对现有金融体制的变更,增加新的金融工具,以获取现有的金融体制和金融工具所无法取得的潜在的利润。所谓变革转型,是指商业银行本质上的体系制度,长期的经营方向、营运模式及其相应的组织方式、资源配置方式的整体性转变,是商业银行重塑竞争优势,提升社会价值,达到新的银行形态的过程。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随着我国银行业产权改革进一步深化,我国的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对此,加快金融创新,深入变革转型,才能开创更加好、更长远的发展空间。

三、 商业银行创新转型背后的压力

就目前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固有的经营模式必然面对着来自内外不同的巨大压力,这迫使商业银行急需通过创新转型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进而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 商业银行原有内部体系固话,可持续发展源动力不足。

我国商业银行原有的管理体系为总行到各省市分行,再到各地区支行的管理模式。此种管理模式的管理链过于拉长,不利于总行指导信息的完整传递;不利于基层部门贴近客户的创新理念向上输送。这会影响到商业银行对自我的准确定位及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

其次,商业银行软实力不足,在金融业对信息技术越来越依赖的现在,商业银行很难吸引到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一般在商业银行工作的开发员工基本都是计算机专业的人员,其不具备金融领域的专业素质,知识结构单一,无法满足商业银行对新产品的开发需求,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道路。

最后,我国至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化金融银行制度,这使得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很难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严重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2、 外部市场压力增大,顺势变革才是发展大趋势。

①、利率市场化不断压缩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驱使商业银行进行创新转型以获得新的经营利润。商业银行固有的经营模式是通过存贷款的利差来获取高额利润,这种模式过于依赖银行融资,在利率市场化势在必行的大环境下,将难以为继。以存款方面来讲,银行不断吸收存款的行为必然会导致利率上浮,这最终会增加银行的融资成本。从贷款方面来讲,利率市场化将提高优质企业的议价水准,而商业银行为了吸引更多的优质企业,将必须考虑降低贷款利率,这就使得利率的波动变得不确定,利率管理将变得更加复杂化。

②、同业间利润考核迫使我国商业银行趋向于增加贷款的发放额度,流动性风险日益凸显。商业银行只有使得银行持有的资金中负债部分与资产部分的期限及回报率相匹配,才能最大化的保证资金的营利性与竞争力。但是,面对银行间利润考核的巨大压力下,某些商业银行冲动的增加了发放贷款的额度,过快的扩张了信贷业务的范围,这使得银行内部资金备付率降低,同时也降低了其在央行的超额准备金率,最终导致银行体系内部流动性的边际承压性下降,迫使银行业容易受到资金供求变动的冲击,易于出现现金大规模短缺的问题。要解决以上问题,降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就必须打破现有局面,转变商业银行营运观念。

③、国内外金融市场接轨,同业及跨界竞争升级。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入驻中国,面对更加多元化的金融市场,国内商业银行将不得不面临更多的挑战。同时,国内基金、金融租赁、信托等行业在不断的发展壮大,新的金融业务和产品也在不断的涌现,面对这种金融市场大环境,创新转型才是商业银行实现长远发展的最佳策略。

④、国家经济结构的变动和银监会监管政策都对商业银行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许对于2013年6月末的银行业“钱荒”事件,其产生具有一定的偶发性,但它同时也暴露出金融领域已经出现了结构失衡的问题。这说明商业银行的发展还不能满足对实体发展的支持,以及,已经不再适应国家经济结构转型的宏观要求。近年来,银监会根据我国宏观经济形态和市场变动出台了资本充足率管理、“腕骨效应”等监管规定,明确了银行关于收费、理财等业务的监管要求。这使得商业银行必须改善曾经依赖于存款增加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对其发展形成了新的挑战,要求商业银行加快创新转型速度。

四、 我国商业银行创新转型新思考

1、提升商业银行创新源动力,建立综合性人才培养发展机制。从宏观层面来讲,需要打破商业银行僵化的行政管理机构,推进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加快完善其产权明晰的市场主体地位,争取商业银行早日实现真正的主体化经营。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金融创新是一项集信息、技术、人才和信誉为一体的综合性业务,只有不断发展完善人才培养选拔机制,科学有效地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才能实现对金融新产品的合理研发和推广,才能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使其在越来越多变的金融市场中处于有利地位。

2、找准转型定位,确立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国内商业银行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日益强烈的市场竞争,主动参与其中。一是树立新的发展理念,打破固有的依赖于存贷款利差盈利的粗放式盈利模式,从大局着眼,敏锐寻求新的市场盈利机会,制定金融产品创新规则,明确创新战略,完善服务产品。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从单纯的存贷款及结算清算业务,转变为多种增值业务与存贷款业务共同发展的新型盈利发展模式。二是创新完善管理模式,落实管理机制,明确责任与义务,做到效率与公平两者兼顾,统一前中后三台运作管理,完善平衡运营机制,提升个人责任意识,加强银行风险管理控制能力,做到权责对等,管理有序,服务专业,完成对高度符合市场要求的内部管理模式的建立。

3、拓宽盈利渠道,加快步入国际金融领域的步伐。在国内外金融市场接轨时期,我国商业银行应积极探索金融创新新策略借鉴国际大型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与优秀成果,完善自身业务体系,发展适合于银行自身的新型业务,提高自身国际化程度,寻求具有自身特点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除此以外,人民币国际化也必然会给国内商业银行带来包括人民币境外存贷款、结算、托收等新业务、新机遇。

五、结束语

面对越来越多元化、复杂化、自由化的金融业态,我国商业银行应当真正意识到创新转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结合自身丰富的经营历史与发展经验,深入探寻自身的潜在潜能,培养储备必备的综合型人才,积极寻找自身在创新方面及变革方面的问题与不足,从而整理规划出更加适合自身的,具有先进性、可行性和盈利性的,能支持银行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理念。我国商业银行只有适时的转变发展态度,加快创新转型的步伐,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化市场竞争中占有不败地位。加快金融创新,深化改革转型,这是金融新时代的要求。(作者单位:渣打(中国)科技营运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胡斌。我国商业银行转型的可行路径分析。财经界,经济论坛 2015

[2]王朝阳。利率市场化下的商业银行转型[J]金融博览,2014(10)

持续营利的商业模式篇6

【关键词】 农村金融;小额信贷模式

一、我国小额信贷的现状与问题

小额信贷是为满足低收入农户的资金需求,向农户提供的一种小额度,持续性的信贷服务活动。早期小额信贷被认为是一种扶贫手段,后来作为一种商业化方式运作。我国小额信贷起源于1992年,目前我国小额信贷模式主要有:非政府小额信贷模式、政策性小额信贷项目、正规金融机构的小额信贷项目和小额贷款公司模式。在我国,开展小额信贷的非金融机构在数量上远大于正规金融机构,但从市场的占有率看,后者才是市场的主导者。

(1)非政府形式的小额信贷机构覆盖面广,但不能可持续运营。我国的非政府形式的小额信贷基本都是福利主义的小额信贷,注重对贫困人群收入和福利的改善。这类小额信贷机构约有300家,现在仍然存在的约有100家,能经营的约有50家,可持续经营的不足10家。它们市场份额很小,约10亿元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2003年对NGO的小额信贷机构普查数据显示,非政府形式的小额信贷机构整体上亏损比例超过50%。

(2)试点的商业化小额贷款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覆盖面难以顾及。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初衷是解决农民融资难问题,探索民间资金进入金融领域的新路子。目前它们基本实现自负盈亏,实现了经营性可持续发展。大多数公司的贷款条件过于严格,单笔贷款额度过大,贷款对象倾向于回报较大的微小企业和经济能力较好的农户,贫困者真正从中获益的较少。

二、我国小额信贷模式的建议

我国拥有众多低收入农户和贫困人群的现状,我国小额信贷应形成以福利性小额信贷为主,商业性小额信贷为辅的模式,当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转变为以商业化小额信贷为主,福利性小额信贷为辅。

(一)福利性与商业化小额信贷相分离

依据不同地区发展水平,不同农户的收入高低因地制宜发展政策型,商业型或政策+商业型小额信贷。福利性的小额信贷面向最贫困人群,其资金来自捐赠资金和财政支持,以覆盖成本的利率提供贷款;商业化的小额信贷面向中低收入人群,他们仅在生产经营上缺乏资金。注重商业化的运作,考虑经营的成本和收益。

(二)福利性小额信贷模式的建议

1.严格明确目标群体。福利性小额信贷针对最需要的贫困人群,他们没有抵押品或抵押品的价值远小于资金需求额,使得他们无法通过其他商业化渠道获得资金。

2.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可采用“签单制”。由政府联合村,镇确定享受贷款的人员,发放类似“贷款许可证”的证件,在规定的额度,由该农户凭“贷款许可证”向商业银行以较低的利率借款,并由政府向该银行支付贷款。这样可有效的避免资金中途转移到其他人员手中。

(三)商业化小额信贷模式的建议

一方面政府有必要对当今商业化的小额信贷实施改革,重新定位政府的角色,注重监管职能。另一方面小额信贷机构自身也应不断创新,完善商业化模式,保证持续,健康发展。

1.保证资金的持续性和多元性。(1)改变“只存不贷”的局面,允许小额贷款公司吸收特定对象的资金并支付一定的利息。(2)引导农业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进入农户小额贷款领域。对于这些金融机构给予一定税收优惠。(3)成立一个小额信贷行业协会统一向小额信贷机构批发低利率资金,获得资金后在规定的范围内自行制定贷款利率,批发机构可以选择管理、业绩好的机构放款,差的机构自然淘汰,实现批发机构对小额信贷公司的监管。

2.加强信用建设。(1)针对不同的贷款客户采用灵活的贷款担保模式。对于信用较好老客户要求稍低的贷款担保,对于新客户采用足额,超额担保或是采取小组担保模式。(2)完善抵押物担保物权,对担保物权进行公开登记。这主要针对抵押物保存在借款人手中,避免借款人对抵押物进行二次超额抵押。

3.资金用途进行管理。小额信贷在发放贷款时优先考虑生产性资金,限制发放生活性资金。可采用“贷款券”,类似我们的消费券,即农户获得贷款券后,只能购买与生产有关的物品,然后资金直接给予物品的出售者,这样就可有效的避免农户借生产性资金用于日常消费,影响贷款的归还,实现对贷款资金的监管,形成“企银联合”。

参考文献

[1]韩俊.《中国农村金融调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2]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谢玉梅.《农村金融深化:政策与路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持续营利的商业模式篇7

关键词:养老地产;经营模式;管理模式;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2月5日

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困扰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数为1.77亿,将近占人口总数的13.26%,并且老年人口数量以3.40%的年均增长率递增,预计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2.48亿。随着我国老龄化步伐的加快,以及“421”家庭结构的日益增多,相对单一和落后的养老模式越来越满足不了老年人口的养老需求。养老地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因此,分析及构建适合我国的养老地产经营模式对于促进养老地产更快更好地发展,解决老年住宅需求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养老设施现状及养老地产市场前景

(一)我国养老设施现状。目前,我国的养老模式主要包括家庭养老,养老院、福利院等机构养老模式,但是不论是养老院、福利院等养老机构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还是其提供的床位和接纳的老年人口数量,都远远不能解决庞大的养老需求。我国的老年设施相对单一,大部分是靠政府或社区投资建立的敬老院、福利院等机构,其管理水平很落后、规模小,设施陈旧。我国现有养老院大约42,000多所,另外加上社会兴办的其他老年机构,现在收养的老人总数还不足100万,远不及我国老年人口的1%。一方面从数量上来看,养老机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另一方面从质量条件上来看,设施和简陋、服务水平较差,只能满足老年人基本的生活需求,但是对于精神和医疗服务等特殊需求还无法满足。

(二)我国养老地产市场前景分析。现如今,我国众多家庭已经演变成“421”的家庭模式,即一对青年夫妻要同时赡养四位老人并抚养一个孩子,在现在的社会经济下,子女的负担越来越重,赡养老人力不从心,同时也造成了相当部分的“空巢老人”,无人看护。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满足不了我国的养老需求。

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设“9064”养老模式结构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即90%的老年人通过居家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社区养老,4%的老年人通过机构养老,这种“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模式建设,表明了政府从强调家庭养老到社会养老的重大转型,因此养老地产有很大的市场潜力。由于养老地产不同于普通商业地产,它的开发要涉及各方主体,包括政府、开发商、保险机构、医疗卫生及其配套服务机构等各方,还需要整合整个产业链的资源,所以运营过程很复杂,而且由于养老地产不只是提供住宅,更注重的是后期配套服务的盈利,所以投资回收期长,投资风险大,再加上我国对于养老地产项目的开发仍处在探索的阶段,并没有形成规范的商业模式,所以养老地产在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综合来看,我国养老地产有很大的发展机遇。

三、国外养老地产经营模式分析

在上世纪中期,西方发达国家相继步入了老龄化社会,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发展,对养老地产的运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其中最典型的是美国和日本,其养老体系建设已日渐成熟,值得学习借鉴。

(一)美国养老地产经营模式分析。美国施行以机构养老为主,政府立法鼓励并监督的方式。养老机构主要有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种模式,前者主要由政府或宗教机构投资建立;后者多为私人开发商建立。养老住宅的形式主要包括:健康老年人住宅、集合式老年住宅、护理型老年人住宅、综合性住宅社区等。

一方面美国养老地产主要是通过专业的管理咨询公司来实现其融资、运营管理、医疗护理、餐饮等项目。这样就可以解决开发商缺乏运营经验的短处,通过专业的管理公司可以使得后期配套服务做的更加完善,获得更好的入住水平。营利性养老地产大多采用“一次性会费+月服务费”的收益模式,此种盈利模式既可以解决前期资金投入太多的问题,收回部分资金,又可以实现后期连续性的服务收益,可谓是一举两得。

另一方面通过“倒按揭”的运营模式来实现以房养老,从而解决了大量拥有私有住宅的老人的养老问题。“倒按揭”指的是老人可以将房产抵押给保险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然后定期从金融机构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或是接受老年公寓提供的服务,等房主逝世后,其房产出售用于归还贷款。倒按揭的形式有三种,即房产抵押倒按揭形式、商业公司倒按揭形式、政府担保倒按揭的形式。

(二)日本养老地产经营模式分析。日本施行以政府扶持为推动的养老方式,注重以补助扶持的方式来推进养老事业,对于老年住房改扩建给予扶持,发展老年公寓、对老年人实行补助,而且对老年住宅的建设给予财政金融支持,以吸引开发商进入养老地产市场。

日本养老住宅的运营模式大多是出租并收取服务费的形式。盈利模式主要是与消费者签订出租合同后的后续养老服务。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所需的养老服务,然后与经营者签订独立于租房的合同,这样个性化的服务,更能满足消费者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

同时,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增加收益,日本很多养老服务机构实行全国连锁经营的方式。连锁养老机构不仅为常住的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还对周围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日托或是短期入住服务,这样就可以利用现有养老设施为更多的老年人提供服务,还能提高收益。

(三)国外成功经验对我国养老地产发展的启示

1、政府支持是开发养老地产的有力保证。在我国福利制度和金融市场较不完善的背景下,养老地产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首先,政府应加快完善建设福利保障制度,增加老年人养老资金来源。其次,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开发商开发养老地产。同时也应该建立监督保障制度,引导养老产业健康发展。

2、施行“倒按揭”养老方式。倒按揭即以房养老,其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是老年人有房产,而我国有众多的有房产但收入水平较低的老年人,以房养老正是解决这部分老年人口养老问题的重要方式。目前,我国有关倒按揭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具体实施起来存在一定困难,所以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为倒按揭养老方式的施行提供保障。

3、通过专业化的管理咨询公司来运营。我国养老地产的开发与运营尚处于尝试探索阶段,开发商缺乏养老地产经营管理相关经验,通过专业管理咨询公司负责养老地产的融资、运营、医疗护理、餐饮等的运作,可以很好地促进养老地产开发项目的实施。同时,实行养老服务机构全国连锁经营的方式,以节约成本,扩大品牌知名度,培养专业管理团队,使综合效益最大化。

四、我国养老地产经营模式构建

(一)我国养老地产管理模式构建。养老地产管理模式主要根据运营主体的不同分为开发与经营管理相结合和开发与经营管理相分离的两种模式。

1、投资开发与后续经营管理相结合的模式

(1)开发商管理模式。开发商管理模式是指养老地产开发完成后,其后期管理与运营由开发商直接负责。这种管理模式下,消费者只需面对单一经营者,有利于沟通和了解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在开发商管理模式下,开发商除了前期的开发建设,还要负责后期的运营管理,所以更适合有物业管理服务优势且社会资源整合力强的开发商。

(2)战略联盟管理模式。战略联盟管理模式是指开发商与提供各方面专业化养老服务的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来共同负责养老地产的日常运营,以此构成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通过这种战略联盟的管理模式,开发商可以和一些竞争力强、品牌知名的机构建立战略联盟关系,从而打造整个服务产业链的品牌影响力,建立住宅和养老服务一体的养老地产。

2、投资开发与后续经营管理分离的模式――专业公司管理模式。投资开发与后期运营管理相分离的模式指开发商只负责前期地产开发,不对后期运营进行直接管理,而是通过引进专业管理公司来负责养老地产的日常运营。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净出租模式。净出租模式指养老地产的开发商将物业租赁给管理公司来运营,开发商通过每年收取固定的租金来获得收益。运营过程中的各种费用和风险等均由运营商承担,运营过程中所获得收益也属于运营商所有。采用这种模式,对开发商来说风险最低,收益也最稳定,但后期运营过程中的附加价值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2)委托经营模式。委托经营模式指养老地产的开发商将物业委托给管理公司运营打理,每年支付给管理公司一定比例的管理费用,而后期运营过程中的费用和各种风险都由开发商承担,但开发商也可以获得后期运营带来的收益。此种模式下,开发商的收益大,但面临的风险也高。

(3)出让模式。出让模式指养老地产的开发商将物业经营权益出让给运营商,以此获得一次性的收益,后期运营过程中的收益和各种风险费用均由运营商承担。这种模式下,开发商可以一次性回收投资并获得利润,但是后期运营过程中的附加值也没有体现出来。

(4)出让+委托经营模式。出让+委托经营模式是指养老地产开发商将物业的部分权益出让给管理公司,并将物业委托给其管理运营。这种模式是前两种模式的折中,运营商可以获得管理费和出让部分的权益。此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开发商出让部分物业权益给运营商,可以充分调动运营商运营管理的积极性,从而获得更好的物业收益。

(二)我国养老地产盈利模式构建。养老地产相对于传统地产来说,社区配套成本和后期持续运营成本有很大的提高,所以选择合适的盈利模式对于开发商回收成本获取利润尤为重要。养老地产的盈利模式要考虑到后期服务方面,总结起来包括销售、出租、租售并存、会员制盈利模式和“倒按揭”模式。

1、租、售、租售结合、会员制盈利模式

(1)全部出售的盈利模式。全部出售的盈利模式指开发商出售养老地产的全部产权。其优势在于快速回笼前期投入的资金,开发风险小,但是也放弃了由后期配套服务所衍生出来的利益增值。

(2)只租不售的盈利模式。只租不售模式的长期性收入来源,包括租赁项目的出租收益和配套设施的经营收益。这种盈利模式体现了养老地产的核心意义,即通过持续经营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在服务过程中获得稳定的收入,而不是像一般的房地产通过销售房产来获得收益。由于前期开发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再加上后期经营过程中的大量资金需求,因此这种模式适合有资金实力的开发商运用。

(3)销售与出租结合的盈利模式。租售结合盈利模式的收入来源包括一次性收入来源和长期性收入来源,一次性收入来源是指独立住宅的销售收益;长期性收入来源,包括租赁项目的出租收益和配套设施的经营收益。这种盈利模式是前两者持有和销售模式的折中,是针对前期资本投入回收和后期服务盈利问题而产生的一种两者兼顾的盈利模式。此种模式下,销售和出租的合适比例需要开发商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决定。

(4)会员制盈利模式。此种盈利模式是指销售会籍,先缴纳一定的定金入会,然后每月交取一定的服务费,最后定金返还的一种入住方式。此种盈利模式既可以解决前期资金投入太多的问题,运营开始便可以收回部分资金,又可以实现后期连续性的服务收益。这种模式适合资金实力不具优势的开发商运营。

2、倒按揭盈利模式――“以房养老”。倒按揭盈利模式,指养老机构在获得老人允许后,由其或是委托给金融机构将入住的老年人的住房出租,通过获得的租金收益来入住养老机构;或者采取置换的方式,将老年人的住房与老年住宅进行等价对换,直到老人过世之后,再将原对换的房产折价返还其法定继承人。倒按揭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中低收入但有房产的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五、结语

通过对国外养老地产成功经营模式分析与借鉴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养老地产的管理和盈利模式。管理模式分为投资开发与经营管理相结合和投资开发与经营管理相分离两种模式,具体包括开发商管理、战略联盟管理、专业公司管理三种管理模式,并根据委托方式的不同将专业公司管理模式分为净出租、委托经营、出让模式、出让+委托经营四种模式。盈利模式,包括租、售、租售结合、会员制和倒按揭盈利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康琪雪,张恒铭.居民购买养老地产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财经问题研究,2013.12.

[2]鹿麟.我国老年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J].广东经济,2011.2.

[3]马明,韦颜秋.我国养老地产商业模式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2013.5.

[4]陆秋虹,邓用林.我国养老地产开发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建筑经济,2012.362.12.

[5]孙秀娟.我国养老地产开发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持续营利的商业模式篇8

关键词:媒体;商业模式;述评

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一词源于互联网经济的兴起,关于商业模式的内涵与外延,学者众说纷纭。目前国内关于媒体商业模式的讨论多为策略性的案例研究,少有从学理角度对商业模式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清晰界定。Morris(2005)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在战略、结构、经济等领域做出相互关联的一系列抉择,从而在一个特定的市场中创造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并将商业模式的定义分为经济层、运营层和战略层三个层面。其中经济层关注企业如何产生利润,运营层关注企业内部流程及构造,战略层关注企业愿景、市场定位、竞争优势、价值创造等。基于Morris对于商业模式的分层,笔者拟将目前国内媒体商业模式及其创新方面的研究予以梳理,并归纳出媒体商业模式构成要素(见表)。

第一,经济层,关注盈利逻辑、利润来源、成本结构等,如方琦(2007)认为报业的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是在继续发展平面纸媒优势的基础上,再次或多次利用报业特有的新闻信息开辟新的数字化盈利模式和渠道,为报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其关键是一次采访多次利用,多次销售;刘学义(2010)认为免费与收费并存、广告与用户并重的商业模式是未来报纸网站的主流,以《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网站为例,说明具有利基市场、专业市场或者垄断市场特色的报纸网站向收费转型成功的概率较大。李洪洋(2015)认为数字时代的媒体形态是文化轻资产,纸媒新的商业模式应寻求把内容、品牌、用户和流量、资源和数据变现。从这一层面分析商业模式,优点在于清晰呈现价值如何实现,企业如何通过产品赚钱;缺点在于将商业模式限定在过于狭窄的范围,不利于从宏观角度实现长远发展。

第二,运营层,关注企业内部流程及构造,如张金海、林翔(2014)指出信息流已不足以支撑网络媒体未来可持续发展,网络媒体要建立整合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三流合一”的网络交互式平台商业模式;余莉等(2014)聚焦于商业模式的运营层面,发现我国立体电视频道存在业务发展乏力、节目内容资源缺乏、频道定位不清等问题,提出要完善商业性生产机制。从这一层面分析优点在于指导性、可操作性强,易于在企业实践中落地;缺点在于企业日常经营繁杂琐碎,容易模糊重点。

第三,战略层,关注企业愿景、价值主张、市场定位、竞争优势等,这一层面上学者或多或少都会提到“价值”。如郑豪杰(2011)建构了一个通过实现方式来连接价值主张、业务系统、盈利模式三个维度的商业模式创新框架。价值主张是商业模式创新的起点,现代出版可以从出版者转型为内容提供商、平台服务商;业务系统是核心,出版企业要识别行业关键成功要素,分析自身资源与能力,确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盈利模式是收入结构与成本结构之间比较的结果,传统出版企业需要提高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运营份额。刘冰、游苏宁(2011)认为重构商业模式是我国科技期刊保持竞争优势、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以Elsevier等国际出版集团为例,通过资本并购实现规模化多元化发展、打造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全球性网络化销售、建立战略投资体系等,打造了扩张型商业模式。建议国内科技期刊应借势资本,搭建信息服务平台提供个性化服务,多形式发展数字产品最终提升品牌。任健(2012)以波特的价值链分析为基础,认为“三次售卖”的理论实质是以信息服务提供为载体的“价值塑造-价值整合与放大-价值延伸”过程,价值塑造要以内容为先导,价值整合与放大要以期刊内容为基础整合其他资源创造多业态产品,期刊商业模式创新的重点就是根据不同消费需求、不同的业态将期刊的既有信息进行相应产品化的创意与设计。肖玉琴(2014)认为户外媒体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要素是价值主张,构建了包括广告主、商业合作者、受众、社会公众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等在内的多元化价值主张的户外媒体商业模式新框架;窦毓磊(2014)认为商业模式的本质就是企业围绕着“创造客户”所进行的一系列价值创新过程,提出了针对社会化媒体企业的3V(价值主张、价值构建、价值体系)2E(内部环境、外部环境)研究体系,从创新的角度挖掘社会化媒体企业商业模式的驱动因素。廖小刚、周国清(2013)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企业的一种战略创和制度集合,在分析外部环境与内部资源之后,整合企业、顾客、价值链伙伴等利益相关者,从而获取超额利润。从这一层面分析优点是利于顶层设计促进长远发展,缺点是过于宽泛不利于执行。

从表可以看出,出现最多的要素有盈利/收入模式(7次)、顾客/受众关系(7次)、产品服务(7次),其次是企业资源(5次)、伙伴/合作(5次)、技术(4次)、业务/运营流程(3次),另外还有环境方面提到了社会公共价值、市场公平竞争等。目前的研究从战略层面出发的较多,说明商业模式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但多是对某个案例的描述性分析,尚未形成一个具有普遍使用价值的理论研究框架,对媒体商业模式的具体形式未有合适的分类。

基于上文的分析笔者认为,媒体商业模式就是企业基于内外部资源,采用相关技术改进业务流程,优化合作伙伴关系科学配置资源,为客户提供独特产品或服务,从而获得利润的持续转化机制,是战略决策、业务流程、组织架构、盈利机制等的一系列的总和,其构成要素包括用户价值(产品/服务、用户关系),企业价值(核心资源、业务流程、盈利模式)、伙伴价值(伙伴关系)。企业价值实现是基础,也是最终目的;客户价值实现是核心,也是必要条件;伙伴价值实现是保障,合作共赢(如图所示)。

参考文献:

[1]Morris, M. M. Schindehutte, and J. Allen, The entrepreneur’s business model: toward a unified perspective [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5. 58(6): p.726-735.

[2]方琦.论我国报业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J].新闻前哨,2007,(5).

[3]刘学义.“广告中心”还是“用户中心”?--美英报纸网站商业模式转型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3).

[4]李洪洋.互联网思维下的纸媒商业模式[J].新闻战线,2015,(1).

[5]张金海,林翔.网络媒体商业模式的构建[J].现代传播,2012,(8).

[6]余莉,范金慧,李睿,薛婧贤,童蔚闻.探析我国立体电视频道商业运营模式[J].现代传播,2014,(12).

[7]郑豪杰.传统出版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出版,2011年3月上.

[8]刘冰,游苏宁.国际科技出版集团商业模式对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

[9]任健.从“三次售卖”到信息服务多业态平台化集成提供--对期刊商业模式创新中支撑因素的探析[J].新闻大学,2012(1).

[10]肖玉琴.基于价值主张多元转向的户外媒体商业模式分析[J].编辑之友,2014,(9).

持续营利的商业模式篇9

【关键词】电子商务网络运营模式

一、电子商务网络运营模式分类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在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中,企业必须不断接受和适应新的运营模式,电子商务网络运营就是目前各个企业都在开展并运用的新的运营模式。电子商务网络运营模式主要有B2B、C2C、B2C、C2B和B2S运营模式。

(1)B2B运营模式。企业之间可通过互联网,就产品、信息以及其他相关事宜进行意见交换,整个流程都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来完成。这种B2B运营模式为企业双方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更大的提高了企业之间的交易量,同时也让一些中小企业获得了更多的与大企业进行交流合作的机会,大企业也可通过这个平台择优而用,从而降低成本,扩大赢利。(2)C2C运营模式。C2C运营模式是通过第三方提供的在线交易平台而实现的。卖方可将商品放入第三方网络平台,买方根据需要择优选择、竞价等,最后成交,这个平台的优点在于消费者的利益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保护,买卖双方成交后,买方只需将货款直接支付到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而不需直接支付给卖家,在买方收到商品确认后,卖方方过通过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收到货款。(3)B2C运营模式。B2C运营模式指的是企业与消费者个人之间的一种电子商务网络交易方式。企业通过建立购物网站,将商品放在网上进行展示,并设立客服等咨询方式,消费者通过浏览网页上的信息来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来完成交易。(4)C2B运营模式。C2B运营模式指的是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一种电子商务网络交易方式。C2B模式的核心,是通过聚合分散分布但数量庞大的用户形成一个强大的采购集团,以此来改变B2C模式中用户一对一出价的弱势地位,使之享受到以大批发商的价格买单件商品的利益。(5)B2S运营模式。B2S运营模式指的是分享或体验式的一种电子商务网络交易模式。B2S平台即通过互联网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购物模式―――分享式购物或叫体验式购物是指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一群人,通过B2S平台,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每个人通过网上支付很少的一笔费用(比如1块钱),大家累积起来的钱刚好能支付这个商品价钱,从这些人中挑选一个幸运者,由幸运者拥有并体验这款最新商品。由于这种模式聚集了一大批有共同兴趣的人,人人出一点力,幸运轮流转,每个人都有机会受益。

二、如何实现电子商务网络运营

要实现电子商务网络运营,需要借助于基础的网络平台作为支撑,通过相关机构认证,网络营销推广支持以及运营支持等,电子商务网络信息种类繁多。要建立电子商务运营系统,企业首先要搭建电子商务交易的平台,再按流程完成网上开店,而后,在电子商务运营上,企业需进行特别企划;电子商务培训、境外物流的仓储、网上交易风险的预防与控制、多种语言的客服支持、电子商务营销等等环节都与电子商务的交易紧密相联,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可能导致电子商务交易无法获得预期的效果,甚至损害企业的经济利益。电子商务平整搭建后,如何使这个平台健康、快速、高效的可持续发展下去,是企业需要长期面临的又一首要任务,电子商务平台在实现部分交易之后,企业在诚实守信、营销推广方面要着重策划,好的宣传以及诚实守信是关系到这个电子商务平台能否生存的首要条件,也是这个企业能否实现电子商务网络运营重要手段。一般来说,要实现电子商务网络营运的规范化、正常化,一是需要确保电子商务网络营运环境的安全性。电子商务交易中的安全问题一直是消费者最关心的,如果交易中存在安全隐患,极有可能给企业和消费者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二是长期的、有目的、大规模的在一切可以进行宣传的平台上进行宣传推广,激发消费者的购物热情,扩大电子商务交易量,另外尽可能利用周遭可利用的资源降低商品成本,扩大商品赢利,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最后一点,企业可以结合自身条件以及行业特点,研发一些适合自身的电子商务网络交易平台中比较有特色的产品,紧跟消费者的购买心理,以消费者的视角进行客观的观察和分析,再结合自身产品特点,生产出既有特点又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这也是企业在目前竞争激烈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中如何更好、更快、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雷晓辞.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运营模式的推进与管理[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01):53-54.

持续营利的商业模式篇10

09年12月份时应邀为一家商场做赢利模式的构建,这家商场的投资方王董,是租了别人的一幢楼,做成了租赁式商场,与很多投资方一样,在招商完毕核算财务时,他发现当年一点盈利也不会产生,而且还保证不了收支平衡,急需为商场建一套赢利模式增加现金收入,至少将年度的管理支出达到平衡。

在交流完毕后,我们开始对商场的资金链进行评析,以便于从财务核算上来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做营销管理其实是一门非常综合的科目,需要深入企业内部,从企业的成本核算、流程控制、营销体系及产品线梳理层层诊断,才能找到最科学的策略选择。

单体店铺与商场的赢利分为营业内收入与营业外收入两个模式,营业内收入就是指的正常的营业情况下商场所赚取的利润额,而营业外收入指的是在自有媒体、供应链收费模式等经营外的收入,现在的商业运作中,营业内收入是与商场自身运作挂钩的环节,随商场整体运作情况浮动,而营业外收入则被很多人忽略,大型的商场会盯着进场费等现有条件,小型的单体店铺就基本没有什么营业外收入了。

通过诊断后,我们仔细推算了会员制模式的可行性,以其增加商场营业外收入来源,其实在很早以前,我就关注商业银行的赢利模式,我发现金融业的赢利模式操作水平要远远超过其它行业一个层次,因为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研究如何增大投资的有效回报率,拿分期付款业务来讲,这就是银行营业外收入的一个娴熟的赢利技巧,银行会自动的将优质客户进行筛选,并会千方百计的通过各种宣传渠道来诱惑信用卡使用者(会员)进行分期购物,我测算了一下,以某家银行有效发卡数800万张来计算,如果每月累计有10%的用户采用分期付款业务,按每期20元的手续费率来说,每个月手续费用就达到16000000万!一年的赢利甚至就会轻松达到数亿元!

我决定为商场导入会员制赢利模式,把会员制做为一个主要的赢利手段来运行,商场的主要消费群体定位是面向当地的学生群体,整个市区有18万的在校大学生,而这个庞大的群体就是我的模式所设定的主要群体。

我们特意在会员卡类里制定了校园时尚卡,每张定价为人民币30元,在会员卡增值上采取了多种政策,会员卡可在首月到指定的干洗店享受免费干洗一次,享受商场内会员折扣积分,并且与当地的时尚消费场所KTV、咖啡厅等达成了会员联盟,商场的会员卡享受同样的会员待遇,会员同时享受每两周一次的专业培训,由商场管理人员讲解商场各岗位从业的基本知识,会员可报名在商场内有偿实习。

在我的模式汇报会上,投资方王董事长非常感兴趣,立刻批示全力支持,于是方案顺利通过。

制定收费形式会员卡,一是可以回笼现金流,二是可以保证会员卡的价值性,办过卡的人不会轻易的将卡弄丢,当然了,我不担心卡片的售卖数量,因为我做了完善的推广计划,并且在招商时的宣传中,商场的定位已经被市场熟知,通过校园渠道的推广宣传,会员卡模式迅速被接受,前来听课的学生数量超出了我们的预计,办卡数量在两周内达到了10000多张,我测算了一下利润回报:

单卡的制作成本为0.5元,单次的干洗费用为10元,每张卡支出办卡提成3元,单卡净剩额度为30-13.5=16.5元,也就是说,会员制的纯利达到了1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