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后续ESP课程教学探索

时间:2022-07-21 11:54:51

大学英语后续ESP课程教学探索

摘要:该文以武昌工学院为例,介绍了应用型本科院校ESP课程教学探索发现,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后续ESP课程教学开设的必要性、武昌工学院ESP课程教学开设优势和劣势及改进办法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以期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程。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ESP;教学探索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复合型人才。依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武昌工学院出台73号文件《关于制定2016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在坚持本科培养标准的基础上,强化专门用途英语教学(ESP),实行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统一管理,原则上按照6:4开设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特色。在此思想指导下,作为承担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国际教育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在原有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基础上,开展了后续ESP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学生所学专业为出发点,将语言应用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以达到为社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1大学英语后续ESP课程教学开设的必要性

1.1宏观因素。应用型本科院校ESP课程教学顺应我国社会和经济不断发展、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前司长张尧学(2002)早就提出,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大环境下,社会经济整体可持续发展的反映。高等教育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能满足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而外语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以往英语教育帮助学生掌握单一语言基础知识或单一技术技能的做法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培养高质量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任务变得尤为重要。作为应用型高校,学校肩负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既懂专业、又能使用英语作为工具获取专业相关信息进而进行口头或书面沟通的人才的重任,ESP课程教学探索势在必行。1.2微观因素。应用型本科院校ESP课程教学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不同时期的ESP课程教学研究都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从Strevens(1977)最早给出的ESP定义“ESPcoursesarethoseinwhichtheaimsandthecontentaredeterminedprincipallyorwhollynotbycriteriaofgeneraleducation(aswhenEnglishisaschoolsubject),butbyfunctionalorpracticalEnglishrequirementsofthelearner”中不难发现,ESP课程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的目标和内容主要或完全是由学习者的英语功能或实际需求所决定的,而不是由一般性的英语教育(如英语作为学校的一门课程)标准所决定的。Strevens(1986)在概括ESP的四个根本特点时再次提到,ESP的课程设置必须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秦秀白(2003)教授在研究中提议,ESP课程教学应遵循“需求分析原则”和“以学生为中心”原则。通用英语由于内容和教法上与学生中学时期的英语学习差异不大,导致学生英语学习动力不足。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更为关注,他们迫切地想能用英语表达观点,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浪潮中一展身手。ESP教学因与中小学英语教学差异大、与学生所学专业联系紧密,能最大限度上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我校ESP课程教学开设优势

2.1国家政策指导及学校支持1999年,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教育部批准下,推出《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首次明确提出大学英语“四年不断线”原则,要求在大学三、四年级开展结合所学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指出专业英语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完成从学习过渡到实际应用的有效途径。”在这种政策指导下,武昌工学院自建校以来,一直在探索大学英语改革之路,并于2016年全面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经历调研、教材论证等一系列活动后,确定开始大学英语后续ESP课程教学改革,并于2018年上半年开展第一轮ESP教学实践。随后,依据实践教学经验和课程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结果,根据我校各专业学生学习特点,在学校支持和学院院长带领下,在各教学单位的支持下,全面开展ESP实用视听说系列教材编写,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并正式批准成立ESP教学团队,进一步探索ESP课程教学改革之路。在这些活动中,学校以国家政策为依据,以学生学习需求为出发点,上下一心,使得ESP课程教学探索进展顺利。2.2课程系统性强。在首次ESP课程教学实践中,结合我校学科特点、专业特色及学生的英语水平、学习特点,采用分类教学模式,分别为机电类、计算机类、土木类、化工类、经管类、汉语国际教育类、艺术类ESP课程教学。从第三学期开始,从通用英语教学过渡到ESP课程教学,帮助学生积累相当数量的行业英语词汇,为第四学期的行业英语学习打下基础;在第四学期全面开展ESP课程教学。在首次ESP课程教学实践后,在学生中开展ESP教学满意度调查,再次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从传统的读、写为主型ESP课程教学转变为实践性更强的视、听、说能力为主,兼顾学生的读、写、译能力发展的新型课程教学模式,并再次细化专业方向,为食品化工、机械、计算机、土木、经管、会计、艺术设计七大类,针对性更强,更加系统。2.3系列教材的编写。英国人文主义学者斯坦豪斯曾指出,“课程研究与开发应该属于老师,只有这样,才能使课程在实践中得以很好的实施”,提出了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认为“教师即研究者”。一线教师比较了解本校的学科特点、专业特色及学生的英语水平、学习特点,作为本校ESP课程的教学者和研究者,由他们开发ESP教材是合适的、可行的。自改革实践以来,大英部教师多次进行教材论证,最终选取教材。但从2017-18-2学期大学英语教学部ESP教学实践结果来看,传统的ESP教材以语言学专家和专业学者为开发主体,但在现实应用过程中,他们不是教材的使用者,不了解教材学习者的实际需求,使得教材开发和课程建设脱节,教材无法满足不同层次高校的需求。在这种形势下,大英部在原有教学研究小组的基础上,成立教材编写小组,用了约一年时间,编写出《ESP实用视听说系列教材》,分为食品化工、机械、计算机、土木、经管、财管会计、艺术设计七大类,把英语语言知识与相关专业知识相结合,重点提升学生专业英语视、听、说能力,兼顾学生的读、写、译能力发展,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教材凸显大学英语课程的工具性,不仅将服务于我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也将是国内少有的针对应用型院校学生学习特点编撰的视听说类教材,为应用型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贡献力量。2.4ESP教学团队的成立。大学英语ESP教学团队于2016年由原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孵化而来,于2019年1月正式获批成立。团队成员大学英语教学经验丰富,注重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采取“青年教师导师”制度等措施,着力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形成中青相结合的团队合作机制,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团队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整体优势,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坚持侧重专业和英语结合的研究型教学和科研理念,致力于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探索和实践,致力于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团队成员开展ESP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编写ESP实用视听说系列教材,进行ESP课程科学研究,积极探索ESP课程教学改革之路,为我校ESP课程教学探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我校ESP课程教学开设劣势

近几年,谷志忠(2010)、蔡基刚(2013)、王俊凯和陈洁(2015)等对ESP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综合学者们的研究,结合我校ESP课程教学实践和调查问卷结果,总结应用型院校ESP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为:1)师资水平有限,教师提升途径不多。我校ESP任课教师和Master描述的美国ESP教师一样,大多只能通过“self-train­ing”和“learningastheygo”进行自我发展。鲁尧等在《近10年国内专门用途英语研究:现状与思考》中总结,国内“实证研究内容大多集中在ESP教学,关注ESP教师发展的研究比较少”。虽然教师的能力对ESP教学的顺利开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承担ESP课程教学的教师却因为缺乏系统、有组织的相关知识学习,上课时无法做到驾轻就熟、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由于对相关专业人才市场或职业岗位上的需求了解不多,无法切实可行设置符合学生未来求学或就业的仿真语言场景,组织有效听说读写教学活动;专业知识有限导致教师缺乏教学自信,课堂教学中做不到游刃有余;而大量精力和时间放在专业知识学习和备课上,导致教师不愿意承担ESP课程教学。2)ESP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开课学期较早,课时不足。卫乃兴和周俊英、郭建晶等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指出,ESP教学的原则是根据学生的交际需要、学习需求、职业需求等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我校机电类ESP课程教学为例,尽管在课程学习满意度问卷调查中,79.5%的学生认为自己已具备一定专业知识,能很好地与英语结合起来,开设ESP教学时机合适,但任课教师教学实践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英语语言基础较弱,远没达到四级水平,且机械类ESP课程学习时间是第四学期,仅有40学时,彼时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刚开始,还不够深入,有些专业术语还不懂,借助学习工具用英语获取信息的能力尚可,但用英语输出能力欠佳,课堂学习只能浅尝辄止,ESP课程学习时机不够成熟。3)ESP教学模式相对落后,教学手段单一。目前ESP课程教学仍旧是教师以教材为依托讲述词汇语法、分析句子结构和学生做课后练习为主,和通用英语教学模式并无太大差异。

4改进办法

1)强化师资培训和整合。针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学习,李冰冰提出教师教育模式。对我校ESP任课教师来说,建议对其进行长期或短期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对“将要赴任的或已在职的英语教师进行短期培训,可设立证书班、培训班进行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帮助他们在专业上转型,以解决ESP教师短缺的燃眉之急”。同时,教师可以借助我校校企合作项目,如机械类ESP教师可借助绿色风机制造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深入了解“科研-制造-应用”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或借助项目参与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整合相关专业任课教师加入ESP教学团队,实行合作教学,提高教学效果。2)优化ESP课程设置。经过数次教研讨论,结合应用型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特点,任课教师们提出方案,采用4+2+2模式,即4学期EGP(通用英语)+2学期ESP(特殊用途英语)+2学期其他后续选修课程。大一、大二学生的学习重点是通用英语,提升文化素养和语言综合应用能力,ESP课程学习放在第五、六学期更好,第七学期可开设专业英语或学术英语选修课,达到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的目标,也能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学时不足的情况,建议充分利用我校自主学习平台和网络教学辅助手段,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等尝试,提高教学效果。3)丰富ESP语料库,优化ESP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手段。Carver对ESP课程特点的归纳是:(1)基于真实的语料库;(2)基于目的教学。ESP课程教学的差强人意归根究底是没有来自真实工作场景的语料,不了解相关从业人员的英语应用能力需求。“校企合作”将能极大改善这个问题。以机电类ESP课程教学为例,武昌工学院有绿色风机制造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单位众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送ESP任课教师去一线挂职锻炼,用轮岗的形式获得全面的语料,促进对从业人员英语应用需求的了解,极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语料真实、丰富的基础上,着重学生工作环境的听、说训练,兼顾读、写、译训练,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较之普通高校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上良莠不齐,ESP教学的开展不乏困难。但是只要能弄清楚他们的学习需求,筛选合适的教学材料,立体式教学,一定能够培养出既懂专业又精通语言的高质量人才,为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国国际竞争力提升做出贡献。

作者:罗霞 单位:武昌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