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语文教育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发展

时间:2022-11-19 08:45:54

高校语文教育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发展

【摘要】高校语文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课程已经被高校设定为必修课,但在课程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缺陷和不足,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论文针对当前高校语文教育不能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情况,提出了对高校语文教育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人文素质;语文教育;高校;策略

一、人文素质教育概述

人文素质是一种以人文知识作为理论基础,以人文精神作为内在品质,以人文行动作为实践基础的综合性品质,对人的发展和思维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在人文素质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塑造是其中核心的部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人文素质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和思想方面,更多的是要将这种思想转化为行动,以实际行动践行自己所形成的价值观,只有将这种价值观外化于行,真正付诸实践了,才可以说是真正实现了人文素质教育。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文素养外化为人文行动的教育实践活动。

二、高校语文教育概述

1.高校语文教育的定位。传统观念中,对语文的认识还停留在说话和文学知识的学习方面,当前对高校语文教育的服务定位则更加的丰富和深化,包含有阅读能力、人际交往及语言表达能力等,在生活中能够更好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校语文教育对大学生的未来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可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高校语文教育的定位就具有技能性和服务性特征。

2.高校语文教育的教学目标。从语文教育的本质来讲,高校语文教育的开展不仅仅是要让大学生学会使用语文这种工具,同时还要使语文教育走出课堂,走向社会,通过对语文的学习,了解到更多的美学知识,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这也正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认识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创新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只有把握了语文教育的这种本质目标,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的工作,实现教学的科学化。

三、高校语文教育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师生关系与角色认识呈现非理性特点和无序化状态。在高校语文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因材施教”,从而增加对语文课堂教育的掌控。在价值观的引导和审美水平的培养养中,教师都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师生关系的正确处理是高校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促进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是提升高校语文教育质量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所以,在进行正常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也不仅仅是一个传道者的身份,更多的是参考者、引导者和示范者,从这些角色中不难看出,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加强审美教育中的个性化引导,张扬个性与自主,与学生教学相长,相互促进,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师生关系,增加课堂的传递性与效率性。目前,在高校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着趋向感性的发展趋势,这导致了课程安排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学生在接受课程学习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混乱,这种情况将直接导致高校语文教学质量的下降。另外,在高校语文教育中,师生角色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并呈现出无序化的特点。

2.高校语文课程人文性定位的不确定。对课程的合理定位并对课程教育进行优化升级,这是有效开展高校教育的前提,只有坚持了合理科学的定位才能合理开展教学。在学术界关于高校语文教育存在问题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听说读写”能力的掌握程度不能达到社会需求的标准,主要表现在阅读量少和写作能力差等方面;还表现在学生关于审美能力的下降,这种情况体现在对中国优秀古典文学的阅读鉴赏能力弱和日趋低俗化的审美水平;此外,还包含了学生面对多元的文化选择时表现出价值观的扭曲和心理负面消极等情况,这主要是表现在学生在人文精神上的缺失,久而久之,将会出现学生心理疾病和价值观混乱,不能够正确对待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情境等问题。

3.高校语文教育教学及考核评价方式单一。高校语文教育不仅仅是围绕在对课程的定位上,还要对教学方法进行系统的整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适应当前学生的兴趣点和价值趋向。当前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对传统教学方法上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出于对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实现的考虑,还是保留着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入化和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热情,从而造成高校语文教育效果的下降。目前,有些教师依旧传承旧式的教学模式,采用“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一味地老师讲学生听,逐渐让老师失去了讲课的激情,同时学生也丧失了学习的乐趣。此外,有的教师不能高效运用多媒体来进行授课,教师整堂课都在对着电脑讲,学生盯着屏幕看,这种情况就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特长,没有将声色情融为一体,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让课堂更加没有活力。这两种教学方法都会直接影响师生之间的沟通,不能给学生提供一种积极的教学氛围,缺少师生间心灵上的对话和共同的心智生活。此外,在高校语文教育中,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还停留在以试卷形式进行,对传统文化的展示不够鲜明,不能够体现文学艺术的魅力,没有发挥原有的人文精神素养对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应有的作用。

四、高校语文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

1.构建师生个性化审美教学环境。高校语文教育的目标,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础必备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外,还要求学生通过语文这一载体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进行学习,从而形成高尚的情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与此同时,促使学生能够对社会事物进行正确的审美,对是非曲直进行合理的判断。因此,通过高校语文教育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审美观点并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是提高语文教育水平的一项重要手段。营造一种个性化的审美教育环境能够有效地促进师生双方的审美能力的提升,在高校语文教育过程中营造个性化审美教学环境能够有效避免师生角色认知混乱的情况,首先,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努力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置身其中感受到自然和轻松;其次,还要营造一种双向民主的沟通氛围,作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考虑到学生们的个性特点,建立多角度的沟通方式,通过与学生民主平等的进行交流来了解课程中需要改进的问题,为高校语文教育的优化提供重要保障。

2.确立高校语文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高校语文素质教育直接关系到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基础,因此,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语文教育的价值不仅仅是听说读写能力的体现,更是通过文学艺术的熏陶来提升学生的审美价值和审美能力。运用“文以载道”的特质来对学生进行情感和思维上的引导,把文学中的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生的思想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高校语文教育是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其他政治课程和理论课程所不能代替的,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因此,在高校语文教育中要改变旧的传统观念,提倡具有说服力的创新思想,改变教师的观点,确立高校语文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地核心课程地位。对高校语文课程进行科学的定位和评估,同时在课程安排上给予倾斜,在相关的科研上给予资金和资源上的支持,保证高校语文教育的科研工作能够有效开展。

3.改进高校语文教育教学及考核评价方式。在高校语文教育的教学及考核评估上要进行深入的改革,首先,在内容上的选择上要保证其质量,挑选的教材要能够突出人文特色并适合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在教学模式上体现出人文主义教学模式,以专题为核心设置课堂讨论,运用情景式的教学模式和随即通达的教学理念,能够在学生的认识思维中加深理解和丰富思维;充分运用语文网络教学平台来发挥语文教育在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创造网络教学环境传递数字化的教学内容,丰富学生学习的信息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更加合理化的教学方式。综上所述,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和政治格局演变加剧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开始加强对青少年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国家提高软实力。高校语文教育已经成为全国高校开展的必修课程,高校语文教育也成为了我国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从当前的教育模式中不难看出,在语文教育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能将高校语文这种载体运用于提升自身人文素养,教师在讲授中也存在很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根据这些问题,首先要营造个性化的审美教学环境,其次要确立高校人文素质培养中语文教育核心地位,最后要对高校语文教学考核评估的方式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王革.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M].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2]赵四亮,李毅.浅谈高校人文素质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02)

[3]林绍雄.新加坡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特色及经验借鉴[J].东南亚研究,2009(01)

[4]李宇航.当前大学语文教学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5]张宏斌.中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

作者:阮崇友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