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训练反馈的设计原则

时间:2022-02-15 08:39:45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训练反馈的设计原则

教学是一个信息双向流通的过程,评价教学效果的最终标准并非是教师“教”得如何,而是学生“学”得如何。教师判断学生“学”得如何须从自己的观察和学生的反馈而来。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神态、语言、动作等)、提问答疑、当堂训练、批阅作业、进行测试、向学生征询教学意见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诊断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调控教学进程。教师将这些信息整理后反馈给学生,让学生知道自己学习的真实水平,改正错误,巩固正确的知识与方法。可以说,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成就感会影响他的学习效率。基于此,反馈教学强调信息反馈的重要性。本文主要关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当堂训练环节。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容量大,为了完成教学进度,一些教师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提问为辅,并不重视课堂反馈。以往的课堂提问能调动的总是较固定的一小撮活跃的学生,虽然也能据此帮助教师推动教学进程,但最应该得到教师关注的“沉默的大多数”的学习情况被教师忽略了。而通过作业和测试结果得到的也总是对上一阶段教学结论性的认识,而没有充分发挥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诊断和调控的作用。在“131”教学模式下,教师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再借助教师的引领点拨,自学探究、互动研讨,形成对知识体系的把握和建构。在此基础上,训练反馈就成了推进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学后即练,既能够趁热打铁,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使学生通过“探究———建构———感悟———应用”这样互相促进、循环推进的过程,整理、消化新知识;还能够扩展视野、提升能力,把课内所学的内容迁移到课外,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反馈训练非常重要,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训练反馈”时,需注意哪些原则呢?

一、训练反馈要有针对性

在已经初步建构起新知识的条件下,反馈的功能主要体现在诊断和矫正上。在设计反馈内容时,教师首先要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本次教学的核心知识点和学生易错知识点,精编、精选训练题。其次要根据学情,分层级地提出反馈要求,将关注点放在成绩中等和较差的学生上。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往往难以实现知识的迁移,如果教师能重视这类学生的课堂表现,对他们进行及时的鼓励、有效的矫正,就能改善他们的课堂表现,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分层提出反馈要求,也能帮助能力层级较高的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与加强。教师关注点下移,着眼于学生的薄弱环节,及时获取并分析信息,且采取针对性的补救和矫正措施的行为,是实际意义上的“二次教学”,是将教学落到了实处。

二、训练反馈要有时效性

当堂训练,最好做到当堂反馈。教师的讲评是对训练结果的再一次反馈,它能帮助学生审视本节课的学习成效、明确易错知识点,通过及时矫正,减少甚至避免类似的错误再次发生。因此对于训练反馈,如果课堂上时间不足,课下也要及时完成反馈,并尽快讲评,不可不了了之。另外,强调时效性并不是意味着讲练时间越短、课堂容量越大,训练的效果就越好,最终的评判标准还是要看学生是否真的掌握了所学知识。所以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交流的时间去完成训练,教师讲评后最好也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总结反思,以达到最佳的反馈效果。

三、训练反馈要有多样性

有些教师在设计当堂训练时,往往将其与“做题”等同起来。其实反馈的形式与内容都可以更加灵活,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多样化的设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活跃起来。

1.反馈的表达形式多样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在训练反馈时,也不用拘泥于一种表达形式。可以采用口头表达,如讨论、演讲等,或书面表达,如题型训练、作文片段练习,还可以安排朗诵、背诵等活动。只要能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能力,形式并不重要。

2.反馈的内容安排多样

课型不同,授课内容不同,反馈的内容安排可以更加灵活。新授课可以根据所学篇目设计文本分析的习题、思维拓展的提问等;复习课可以侧重于题型举一反三的训练;写作课可以侧重于写作片段训练。写作训练常常被放在课下进行,其实新授课中的一些文本或是语言优美、或是思想深刻、或是感情动人,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教师可以在讲授结束,学生思维正活跃的时候,采用小练笔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写作。如在上《清兵卫与葫芦》一课时,教师让学生续写小说结尾,学生的积极性就很高,也涌现出了一些佳作。同一授课内容,教学目标不同,训练反馈的内容也不同。例如同是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就可以有三种教案。一种教学方案将“诵读和品评”作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诵中体会作者情感、鉴赏诗歌语言。其设计的当堂训练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去朗诵、品味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使学生既能感受苏轼不同风格的作品,又能强化所学方法。另一种教学方案聚焦于诗歌语言的品析,在当堂训练中提供了苏轼的《蝶恋花》一词,借炼字和概括诗歌情感两个题型考查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第三种教学方案在当堂训练中体现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根据平日对苏轼的了解,结合本课所学和补充材料写一段评点苏轼的文字,在锻炼了写作能力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梳理了苏轼的人生经历,理解学习了他的人生态度。

3.反馈的完成途径要有多样性

当堂训练可以是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的,也可以是小组协商共同完成的。学生独立完成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思维的严谨性。小组分工协作、互相评点、推举代表的形式则能让课堂学习的参与度更高、课堂气氛更好,且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沟通能力。教师可依照教学需求选取不同的完成途径。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留心教学设计之外的思想火花,积极促进课堂生成。

四、训练反馈要有情感性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知识的接受者,他们的学习状态决定了教学的效率。在当堂训练中,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客观,还要具有人文关怀。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多用欣赏鼓励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在点评学生反馈成果时不能一味以“好”“不错”等简单的表扬带过。表扬要细化,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回答的优点,增强信心。对于学生的不足之处要恳切指出;在学生作答困难时,要帮助学生简化问题,可以用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梳理思路、组织语言,从而启迪学生思维。在检验训练成果时,出于时间考虑,教师常常只能有选择性地进行点评,课上认真完成训练而没有得到关注的学生就可能因没有得到反馈而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对于书面表达类的训练,教师的反馈要坚持做到课内外相结合。教师在下课前收取学生的训练成果,用书面批语或公开展示等形式给予学生反馈,做到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教师只要遵守训练反馈的设计原则,合理设计当堂训练,有序安排讲练节奏,就能充分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可以说,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是真正实现高效课堂的良策。

作者:刘畅 单位:武汉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