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园区公共艺术建设论文

时间:2022-02-05 10:16:37

教育园区公共艺术建设论文

摘要:教育园区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场所其外部空间不仅需要传达其独特的场所特质,还需要在培养和教育学生人格养成以及对场所的集体记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教育园区的公共艺术作为整个外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仅仅关注其“物”,更应关注其所在教育园区所蕴涵的传统文化场所精神,关注其所在的教育园区发展中得以依托的传统社会和自然环境基础。要善于发掘其所在地域的传统特色,要认识到这种特色的当代价值,所以在教育园区公共艺术的建设中需要在规划层面建立层次性以引导其传统特色在实施中有序展开。

关键词:公共艺术;场所特质;特色延续

1引言

高教园区是城市规划建设中以高等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功能区,发展高等教育是高教园区或大学城建设的根本动力,与所在城市有着紧密的联系。苏州国际教育园是苏州市委市政府为适应苏州经济社会和人才发展的需要、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城市功能而确立的重要建设项目。其功能定位是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行开放式、资源共享和开展中外合作办学。2004年,苏州市委市政府正式组建苏州国际教育园管理办公室筹备建设工作。2008年9月9日,一个集研究生、本科、专科、中专、普通教育和成人培训的多种办学层次和类型的国际教育园南区全面建成。随着苏州市城市的综合发展性质的需要,通过高起点规划,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特色并构建具有历史文脉延续的公共环境形象,高水准地展示苏州教育园南区的新形象的主观条件已经成熟。因此,国际教育园南区启动了公共艺术规划与设计,设计要求以丰富、生动、形象、精炼的表达体现整个教育园区域的文化内涵,形成景观亮点、提升区域活力、提高艺术品位,打造特色教育园区品牌形象。该区的公共艺术规划与设计旨在通过公共艺术及导视形象的介入,营造一个区域特征明确,集历史文脉传承、艺术观赏和精神体验于一体的公共空间,塑造整个教育园的独特气质,彰显其文化底蕴,升华其区域形象,使之成为城市对外宣传的一张新名片。

2苏州国际教育园南区公共艺术地域传统特色挖掘与解析

公共艺术是城市环境中文化传播重要的载体之一,是环境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信息传播功能。公共艺术在公共环境中往往起到视觉主体和中心的作用,其所传递的文化信息对于公众也有一定的教育与引导意义。同时公共艺术还承载着历史和地域特色文化传播功能,其所承载的历史信息能够为当下了解所在区域历史、文化提供依据,并有助于营造个性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和风貌,有助于公众了解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地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是自然要素与人文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综合体。一般有区域性,人文性和系统性三个特征。不同的地域会形成不同的特色文化,反应出不同的地域文化性。苏州国际教育园南区紧邻就是苏州传统的风景名胜,北依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东临石湖。距苏州古城区西南约4.5km的石湖,是集吴越遗迹、江南田园山水风光为一体的山水型自然风景名胜区。两宋明清时期,名人雅士常在此筑墅隐居,纵情山水,留下众多历史人文景观。如南宋诗人范成大著名的石湖别墅、田园诗和园艺著作等。清朝乾隆多次南巡,第二次南巡时,江苏巡抚尹继善在石湖大兴土木,整修一新。文人余觉倾其财,在湖东营建了“渔庄小筑”。因此国际教育园的规划指导思想之一就是利用和结合石湖景区自然与历史传统风景,将国际教育园建设为以自然山水为主体,以吴越史迹等人文景观为导线,具有独特江南山水田园风光的教育园区。

3苏州国际教育园南区公共艺术建设中规划设计引导

3.1“规划策略引导”物质空间形态特色。根据苏州国际教育园的定位及发展策略研究,苏州国际教育园的功能应当主要包含如下内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企业生产、交流交易、生活居住、后勤服务、体育竞赛。其中,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苏州国际教育园最主要的功能。其目标是将苏州国际教育园建设成为立足江苏,重在华东,面向世界的具有开发性、可持续发展性、综合性的集教育、科技及文化等多功能于一身的新型城区。3.1.1目前公共空间规划现状道路空间系统:规划区道路系统主要依托城市支路和园区内部道路组织。区内内部道路致能大道承载分担从吴中大道进入上方山景区机动车交通流的城市职能。城市支路:为吴越路、越西路和致能大道;教育园区主要道路:旅思街、瑶泉路、一川街、希文路、文耀街和圣陶路(南段);次要道路:双清路、圣陶路(北段)等;公共绿地系统:广场绿地主要集中在致能大道中间的中央景观轴线,占地8.52hm2。是教育园区核心特色的休闲游憩场地(图1)。3.1.2规划定位。设计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要有其独特气质,因而在对国际教育园南区做环境艺术规划时,除按照高起点、现代化、生态型的标准外,还应提炼出能代表国际教育园文化精髓的核心,规划的核心在于如何做好精神场所的塑造。围绕提升“整体景观与文化内涵,增强教园区的魅力”的核心目标,在环境雕塑陈设及公共标识设计中应把握几个目标。①明确主题特色,打造文化净土———山光湖影,知行世范;鹭岛苇滩,绿染园区。②充实功能内容———人文化,特色化,多元化,生态化。③树立校园典范———百年学府的文脉传承,生态校园的永续发展。3.1.3规划理念。①生态理念:以一山一水为基础,融入现代艺术设计概念,南北主轴设计成生态轴,融城市“山”、“水”,强调山水之意,呈现山水相伴、鸟语花香之氛围。②人文理念:将南北轴设计成文化轴,在轴线上各景观节点加上文化主题,全力渲染文化气息,结合中央服务区图书馆文化节点设计,将主题升化,区内设置人文雕塑、小品,增添文化色彩。③开放理念:以中心广场为标志,通过主轴上各空间大小风格以及开放度的变化,并与周边各功能单元空间相配合,共同形成一个开放性的秩序化的艺术空间网络,展示教育园的文化蕴涵,体现学术和人性的开放,创造一种学习与生活相融合,人文与生态相融合的人性化校园氛围。我们在此所做的公共艺术陈设规划,力求呈现出三方面的综合效应:历史的传承———石湖、上方山,用景观的手法塑造师生对国际教育园南区的“集体记忆”;当下的印象———知行世范,从环境景观的感受到大学精神的认同;未来的展望———生态可持续的景观设计亦体现出学校的开拓创新与永续发展。3.1.4规划结构。苏州国际教育园南区公共艺术整体规划从三个层次入手,对全局进行整体组织。①沿城市主干线和进入教育园南区的主要入口节点;②园区内主要公共空间区域开放空间;③园区内主次要道路和干线节点区域及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艺术与历史文化策略,清晰明确的将地域文化与教育园文化贯穿于整个轴。景观文化轴的建立,南区“一轴一环”的公共空间动线结构。3.1.5陈设分区。中央核心区、景观艺术与历史文化策略。分区策略:①主入口区域;②中央公共区以及中轴公共绿地;③空间节点区域。3.2“设计文化引导”公共场所精神营造。3.2.1吴越春秋文化。吴越文化可考的最早古迹是位于郊山(宝积山)的郊台,又名“拜郊台”。另外还有越城,以及吴城、越来溪和姑苏台。越城尚有部分遗迹,即在石湖的东岸一线。吴城则是以山为城,在石湖西岸一线。按考古和对历代文献的分析,石湖西岸的吴城,是吴大城的东南城。越来溪相传是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78年)越国攻打吴国时疏通的,即越兵入吴的水道。姑苏台则是春秋吴国一处规模最大的建筑群。3.2.2文人雅士文化。文人雅士对于石湖的偏好为这此留下了大量诗词文赋,其中诗文碑刻光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就有60首。范成大之后,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甚至清朝乾隆皇帝纷纷造访石湖,明朝沈周、文徵明等书画家、文学家,都留有吟咏石湖的诗篇、描写石湖的文章。石湖景区距古城区很近,水路交通十分方便,且从堪舆家眼中不乏风水宝地。不乏高官显宦、名流才子均设墓冢在此。其中为外界熟知的有著名文学家、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519-581年)墓(今苏州职业大学校内)、明代“状元宰辅”申时行(1535-1614年)、明代著名书法家祝允明(即祝枝山)墓等均在此区域。工匠技艺文化除了文人雅士,该区域还有传统工艺匠造的传统。相传这里有苦酒城,乃吴王筑以酿酒之处。乾隆《吴县志》记道:“新郭、横塘、李墅诸村,比户造酿烧糟为业,横金、下保、水东人并为酿工,远近皆用之。”那时主要是生产土黄酒,苏州人俗称“元烧”,后来才有烧酒,晚清时,横泾生产的烧酒很有名,故有“横泾烧酒”之说。横泾有座酒仙庙,初建于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祭祀行业神杜康、仪狄,可见那里酿酒业历史的悠久。另外关于技艺传统还要提到苏州制造眼镜历史,其发展历史可追溯至明末清初。民国初年,苏州眼镜名扬海内,北京打磨厂、天津估衣街、济南芙蓉街等眼镜铺集中的地方,都以“姑苏眼镜”作号召。它的生产基地,也就在新郭一带,钱思元《吴门补乘》就记载“眼镜作在新郭”。3.2.4科举教育文化。文化的繁荣也造就了这片区域的教育传统,仅莫舍一个地方就出过不少进士、举人,石湖周边的蠡墅镇等同样如此。

4总结

公共艺术作为环境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公共环境基础上的艺术设计行为,是面向大众的审美形态,公共艺术的立意、形态对于改善和提高环境的物质和精神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尤其是与所处环境历史背景、地域人文和意识形态相关联,将会对整个人文社会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苏州教育园区南区的公共艺术建设中空间传统特色保护与延续的任务不仅十分重要,而且迫切。教育园区的公共艺术建设中的传统特色不应局限于“物”的层次,不能像城市中的多数历史文化街区采用的博物馆式的陈列,而是应该立足于融入教育园区所处的地域以及其整个教育园的内在运行机制。在公共艺术建设中,不但要善于因地域环境而挖掘其特色,更是要充分认识到这种特色的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

[1]周敬,编著.公共艺术设计[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2]赵璐.高校校园公共活动空间场所精神的研究(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3]张雅博.论公共艺术设计之文化传播及其教育作用(1).云南艺术学院,2011.

[4]李杨.浅析校园公共艺术的“显性”与“隐性”意义[J].园林景观,2015.

[5]苏州国际教育简介.苏州国际教育园(C),2017(9).

作者:柳建华 单位: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