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站公共艺术塑造研究

时间:2022-11-14 10:04:05

地铁站公共艺术塑造研究

1地铁站地域性公共艺术概述

1.1公共艺术的产生与分类。公共艺术一词最先在美国诞生,其从1930年至1950年这20年间开始萌芽发展。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和社会的繁荣,文化建设也蓬勃发展,现代的公共艺术开始逐步受到大众关注。公共艺术按照基本品类,可以分为:雕塑、壁画、装置、景观陈设等;按照表现内容可分为:纪念类、象征类、标志类、陈列类、装饰类、趣味类、商业类、寓言类等;按照表现形式可分为:立体式、浮雕类、平面装饰型、复合形式等;按照艺术表现手法可分为:具象、意象、抽象、直观、间接等等;根据展示空间和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室内、室外,临时、永久等多种类型。1.2地域性的含义及特点。文化形成的原因、背景和依据都是根据我们常用的“地域”这一概念,它所涵盖的范围较为广泛,而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地域”一词仅代表所在城市当地的地域情况和发展方向。所谓的地域性就是指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与其周围环境融合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性的一种文化氛围。因此,所谓的地域性,指的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由各种历史和文化因素而形成的,并被社会所接受和认可的各种文化现象。并且,它也是会随着城市的发展而有所变化的,并不是一直墨守成规的。因为城市的地域性特征和文化内涵往往都有着相似之处,所以在研究的时候,往往都会把地域性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只看其中的一个方面,造成以偏概全的情况。在城市的发展之中,地域性会有着各种新形式的变化,会给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带来不同的作用和效果。1.3大连地铁站地域性公共艺术设置的必要性。城市地域性的传承,既能够体现出一个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又能够表现出文化多样性的发展的进程。因此,想要深入了解地铁站公共艺术设计需要涉及的文化内涵,就需要深入地认识城市的地域性,尊重地域性。众所周知,大连正是一个在多种地域文化影响之下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所以则更应该重视其特有的历史文化,重视对其特有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大连的城市地域性,有其独特的历史意义和时代特征,作为体现城市特征公共属性的地铁站公共艺术,则十分有必要注重其地域性的表达。“忘却历史就等同于背叛”,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大连是一座带有强烈地方色彩的沿海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因此,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大连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地域文化发展具有跨时代的意义。自古以来,大连就因为优越的地理位置被赋予了不一样的社会地位。特别是在近现代以来,中日甲午海战和日俄战争等近代战争的遗迹成为了大连特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将这些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历史遗迹与城市地铁站的公共艺术相结合,对于现今传承红色历史基因,构建高品质特色地域性公共空间具有重要意义。其实,地域性所呈现的内容不仅仅体现在历史方面,大连的独特地理环境也造就了其特殊的城市地域特征。将地铁站作为展现城市公共艺术的窗口,充分利用大连的自然景观优势,凸显海洋文化,也是传播城市地域文化的有效途径。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大连市拥有着全国最长的海岸线,其地域性特征也通过这独特的海洋文化而体现出来,作为一座主打海洋特色的城市,如何在地铁站公共艺术当中体现出海洋情怀和海洋文化,也是设计者所要思考到的重点层面之一。

2地铁站地域性公共艺术案例分析

2.1斯德哥尔摩地铁站。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地铁站被称作是“世界上最长的艺术博物馆”,在其100多个地铁站内散布着百余位艺术大师的展览作品。自1950年起,各类的艺术品,如壁画、装饰画、油画和雕塑,如梦如幻、绚丽多彩,每一组都与地铁站的环境相互辉映,形成了一道与众不同的风景线,富有惊人的震撼力和感染力。斯德哥尔摩的蓝线采取的开采方式是爆破式凿洞,因此许多的站点都保留了起初最原始的岩洞的界面特征,这样不仅尽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为的装修痕迹,还充分展示了当地独特的地域环境特征。在其各个地铁站的主体空间,无论是售票大厅还是站台,都有各自的设计主题,并与周边的环境相映成趣。在地铁站中,其公共艺术中所涉及的种类繁多,形象生动,既有卡通人物,又有壁画、彩虹等设计感十足的装饰,琳琅满目,目不暇接,将地铁站打造成了一座充满想象力和趣味性的艺术殿堂。和莫斯科、平壤地铁强调恢弘气势不同,斯德哥尔摩地铁更注重乘客的旅途体验,因此装饰地铁站的瑞典艺术家们用极富个性、异想天开的造型和色彩,达到了这一效果。在斯德哥尔摩的地铁站中,即使是记不住站名的外国人,仍可以通过特色鲜明的色彩和造型来确定自己的位置。斯德哥尔摩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地铁站内的艺术使空间变得越发的美丽风趣,也让乘客更方便辨别道路和方向。”能够把地铁站修建成这么“高大上的艺术范儿”,同时还加强了基本的使用功能,着实令人惊艳。从地铁站公共艺术的精心设计之中,便能看出这个城市和这个民族的生活情趣和文化底蕴。2.2重庆地铁站。重庆地铁6号线上的五里店站用24根“文化柱”来展现其公共艺术的地域性。这24根代表“巴山渝水”文化的艺术立柱使用了多种加工工艺,包括烤漆、艺术喷漆、金属丝网印刷、手工款彩等,其所组成的艺术柱面面积可达400多平方米。乘客经过地铁站时,可以充分体会到巴渝文化的深厚魅力。艺术文化柱上既有书法佳作又有水墨丹青,所绘制的景色包括以白帝城、小三峡、白鹤梁为原型的山水国画,还书写出了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等人的经典名句;书法作品涵盖魏晋南北朝到清朝时期19位诗人共22首古诗,其中耳熟能详的就有《登高》《夜雨寄北》《早发白帝城》等经典诗篇。整个地铁站的站厅给人感觉特别的文艺,国画和古诗烘托出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既传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能够体现出巴山渝水的地域魅力。重庆地铁一号线小龙坎站就成为了国内首个涂鸦艺术地铁车站,其涂鸦的主题也充分表现出浓浓的地域性氛围,小龙坎地铁站内的涂鸦面积也是令人叹为观止,多达两千多平方米。涂鸦形式多样,既有六百余平米的两片巨型的喷绘涂鸦片,还有一些重庆的典型元素体现在其中,包括葛树叶、银杏树叶、桂花树叶等等组成的进出口通道墙,整体地铁站公共艺术氛围笼罩着浓浓的“森林重庆”意味。地铁站台的12根立柱被打造成涂鸦柱,分成四组,分别涂上不同的图案;乘客可以通行在草坪梯田形式的上下两层楼梯间,地铁站的天棚是藏蓝色,还搭配着深绿色的树冠,打造成了“人造森林”的感觉;涂鸦柱和“人造森林”相互映衬,使乘客在地铁站之中,好像置身在大自然之间。在车站的站厅内,墙壁被打造成S型,涂以橄榄绿色;整体的小龙坎车站有着大自然的气息,蓝天白云笼罩着车站顶部,周围飘落着各式树叶,长江之上飞翔着自由自在的“江鸥”,以及东墙面上斑驳的树干,一起构成了具有明显重庆特征的符号。

3国内外优秀案例对大连地铁站公共艺术的启示

3.1地铁站公共艺术的表达需注重地上与地下空间对接。目前大连市的地铁站相对来说并没有在地上和地下形成空间上的衔接,都是相对独立的存在,识别度和归属感较弱,乘客们无法在地铁站中轻松的识别和定位,容易在不同站点之间产生空间混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每个地铁站没有和地面上的空间形成特定的对应关系,如果在公共艺术之中引入地域性特征,能够有效地帮助乘客消除这种困扰。可以将地面上的标志性事物变相地体现在地铁站公共艺术之中,形成固定的空间对接,使地面上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给乘客,增加其对地下空间的认同感。在大连地铁站公共艺术的设计层面,应该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的长处,在地铁站地上和地下空间中做到合理的衔接。公共艺术作品包罗万象,会涉及到的社会生活、历史事件、民俗风情、人文历史、自然景观、科学技术、国家政治、宗教信仰等的各个方面,以此作为立足点,或概念、或意象、或具象、或抽象的引入地域性特征,既能够展示城市的精神风貌,又可以为城市地铁空间起到修饰的作用,这种做法更会无形中为过往的乘客带来强烈的归属感和直观的地域感知。通过合理的将地域性元素运用到地铁站公共艺术之中,可以将地铁站地上和地下空间进行有效的对接,能够使乘客直观地获取到地面上的空间信息,并且使地上地下的情景延续和交汇。在地铁站中将公共艺术与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加以结合,使每个站点的特征能够明确地表现出来,增加其可识别性,这样才会做到将地上的地域性特征与地下公共艺术有所呼应。3.2地铁站公共艺术表达需注重与城市特色相结合。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之中,往往都是通过街区来呈现一座城市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而地铁站作为使用率最高的城市地下空间,注重其公共艺术的地域性表达,不仅是在地域文化在地下空间中的延续,还更能展示出城市历史发展脉络。虽然有些地铁站的站内空间相对狭小,却也应该强调必要的空间定位和公共艺术的独特性,如果忽视了这一方面,则会降低乘客乘坐地铁的乐趣,使地铁站内部环境氛围显得枯燥呆板。把文化历史典故和城市的自然环境景观融入其中,利用多种方式体现城市的地域性。地铁站的公共艺术可以作为记录城市印记,发展城市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只有将当地的人文气息和地理特征引入到封闭单一的地铁站空间时,城市的地域性和深厚底蕴才能够显现。大连地铁站的公共艺术创作可以在时间上结合城市的历史信息,在空间上融合城市的特色地标,减轻乘客在地下空间中的沉闷和压抑感,为其带来多元化的感受活力。

4结论

通过研究国内外具有典型代表的一些城市地铁站的优秀公共艺术作品,了解其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以及其公共艺术所涉及的相关城市历史文化背景、城市特色和人文环境,可以分析得出地铁站地域性公共艺术的塑造是非常必要的。出色的地铁站公共艺术作品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整体文化品位,展示城市独有魅力,还可以加强乘客的空间辨识与定位,增加其对地下空间的亲切感和认同感。本文对大连地铁站地域性公共艺术塑造所提出的启示和设计构想,期待对未来大连地铁文化的形成和特色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作者:陈岩 艾瑜 胡沈健 陈昂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