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论文:中国银行综合发展新举措

时间:2022-01-30 02:49:52

中国银行论文:中国银行综合发展新举措

本文作者:朱永利杨硕工作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综合化经营的情况

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在我国经历了一段较为曲折的历程。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银行业就进行了多元化经营的尝试。1993年,针对国内金融秩序混乱、金融体系出现严重风险的局面,出现了金融机构治理的浪潮,并形成了银行业、信托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实行分业经营的局面。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金融领域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银行业综合化经营的诉求日益增强;银行业各项改革不断推进,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进一步优化,经营状况总体好转,资产质量明显改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建设有了较大进步,抗风险能力不断加强,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微观基础不断改善,同时监管标准不断提高,综合化经营的监管保障正在夯实。2007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不断开发金融新产品、新业务,积极稳步推进综合经营试点”。截至目前,国家开发银行、五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部分股份制银行以及规模较大的城市商业银行正在进行综合化经营试点。从机构数目来看,截至2011年底,一是五家国有大型银行占据主导位置,平均每家设立机构约20家,共计涉及七类机构,而且均设立了基金公司、保险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村镇银行等,并初步探索出参与证券业务的多种方式。二是开展综合经营的股份制银行平均每家投资入股或发起设立机构数约为11家,共计涉及七类机构,并均设立了金融租赁公司、村镇银行等,其中民生银行、浦发银行设立村镇银行数较多,分别为12家、22家;中信银行、光大银行设立机构数量较少,主要集中于村镇银行、金融租赁公司等,在其同一集团控制的关联方中均有证券、实业公司等机构。三是在规模较大的城市商业银行中,北京银行投资入股或发起设立的机构数为6家,涉及保险、消费金融等四类机构。从业务合作来看,商业银行与其发起设立或投资入股的金融机构主要涵盖以下业务:一是授信与贷款业务,对发起设立或投资入股的金融机构,如金融租赁公司等的授信,主要用于资金类业务中的同业拆借、同业借款、同业存放、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以及贸易融资类业务中的同业代付、同业担保类业务;对同一集团控制下的关联方机构,授信主要用于满足其融资业务往来。二是交叉销售业务,发起设立或投资入股的金融机构以商业银行为平台,以客户为依托,联动营销保险、基金、信托等金融产品。三是业务合作,各商业银行向发起设立或投资入股的金融机构及关联方推介客户,提供综合性服务,如商业银行与其发起设立、投资入股或同一集团控制下的关联方公司如房地产公司、信托公司等,签署相关协议,共同拓展业务合作范围,补充和完善增值服务,并在客户资源、营销渠道和风险信息方面进行共享,合作推荐业务客户。从实际效果来看,综合经营试点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银行业和相关产业的合作联动,提升了信息共享程度,部分实现了业务优势互补,对部分投资目标行业形成了一定的带动效应。一是发起设立或投资入股的机构充分依托银行业金融机构现有的渠道、管理、人才、客户、科技资源,加强关联公司联动,降低经营成本,提升利润贡献。二是依托发起设立或投资入股机构的特有功能和产品创新,探索了联合营销和综合化服务模式,尝试改变商业银行高度依赖存贷款的业务结构、资产与盈利结构单一的状况,以期提高收入和利润的稳定性和质量。三是综合化经营试点协同效应为试点机构提供了必要的资源支持,推动母子公司或总分行之间与试点机构在产品创新、市场营销、风险管理等方面协作机制的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综合化经营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在综合化经营试点正面效应的诱导下,无论是大型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还是资产管理公司、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都有“做大做强”、进行综合化经营的诉求。实际上,多数机构整体实力有限,尚不具备综合化经营的基础条件,或者应借鉴国外中小型银行的发展策略,立足当地,以传统商业银行业务服务于特定区域的中小型企业和个人客户,与当地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或者深耕细作,重点专注于一项或少数几项业务领域,形成专业优势,走专业化银行之路;少数资产规模大、整体实力强的大型商业银行即使具备综合化经营的部分基础条件,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需要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上,结合自身情况,选取若干业务领域重点发展,既有业务特色,又能发挥综合化经营的整体优势,而不应片面追求业务种类和经营地区的“大而全”,并根据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业务范围、重点业务领域、业务发展策略等,而不应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目前,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在综合化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如下:(一)战略管理能力不高,缺乏清晰的战略发展规划。国内商业银行基本以短期内规模扩张、提升各项业务市场份额为主要经营指导思想,缺乏明确的战略定位及长期战略构想。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国内银行业务规模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膨胀,规模扩张速度惊人,但相互之间在市场、客户、业务功能、产品服务等方面同质化倾向严重,主要体现为部分试点银行跨业投资存在盲目性,求大求全冲动强烈,与自身主业战略协调性不强。(二)风险管理体系和能力不能满足跨市场、跨领域发展要求。综合化经营的商业银行面临着更多样和复杂的风险,需要一个能够有效反映和控制风险的管理体系。即商业银行除了面临常规的金融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外,还会遇到综合化经营所带来的关联交易风险、财务杠杆风险、利益冲突风险等。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技术手段不一定能够对新的风险分布和特质进行及时反映和控制。因此,如何建立一个有效反映和控制整体风险的管理体系,较为迫切。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较晚,主要从事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管理,缺乏适应综合化经营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文化以及风险管理手段,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测等方面缺少量化分析经验积累,科学性不够,风险管理能力及体系尚不能满足综合化的风险管理要求。平安投资富通集团与中信泰富的巨亏就是集团风险识别与控制能力不足的案例。(三)文化整合能力与激励约束机制不能适应综合化经营的要求。从国际银行业的经验看,综合化经营通常涉及不同的市场和行业,无法避免不同文化理念、价值判断、管理模式之间的碰撞和冲突。理论上,综合化经营的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存在一定限度,当金融集团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不同业务领域之间的管理协同成本、人力资源与企业文化整合成本会不断攀升,如果不能有效控制,综合化经营优势就会被损耗殆尽,这样的案例在国际金融业发展史上屡见不鲜。对于国内商业银行而言,由于不同行业之间文化差异很大,开展综合化经营同样面临企业文化整合问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综合化经营基本上还处于初步的业务合作及部分股权合作阶段或获得多个金融许可牌照上,对于行业间文化整合还鲜有涉及,即使在个别股权合作的案例中出现,也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系统方法。同样,不同行业间的激励约束机制也存在较大差异,如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激励方式和幅度就有显著区别,如果集团内部不同业务板块不能安排合理的激励方式,就可能引起较大的管理冲突。(四)尚未建立符合综合化经营要求的统一信息系统平台。综合化经营是银行与证券、保险、基金、信托业等金融业务之间的更广泛、更实质的协同,协同的基础是构建起统一、立体、实时的,能够适应综合化经营要求的业务处理系统、客户服务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等平台。目前,国内银行的信息系统平台设计和建设与综合化经营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一是国内银行IT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信息系统承载能力建设落后于业务增长速度,尚不能满足综合化经营数据集中管理和处理的要求。二是现有的信息系统都是在分业经营框架下建立起来的,业务系统、风险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系统无法满足多元化业务需求和风险控制的要求。三是多数银行缺乏综合化经营所需要的各行业(子公司)信息系统的整合能力。信息系统如不能实现整合,则银行与其他金融业务板块之间就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无法实现信息数据的实时共享,交叉销售和业务协同难以实现,对于银行及其他业务板块的整体掌握和协同管理无从谈起。(五)公司治理缺陷可能放大了综合化经营风险。1、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综合经营试点,特别是国有大型银行主要采取自上而下的推进模式,综合经营的母行或集团对附属机构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较大,附属机构对母行或集团的依赖程度较高,在管理方面,附属机构的大部分董事和高管由母行或集团委派,且派至附属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以及业务人员部分未与商业银行脱离薪资和劳动合同关系,存在相互兼职的情况。2、在经营决策方面,附属机构重大经营和投资事项一般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上报母行或集团进行决策或审批,重大决策往往与集团短期目标或利益挂钩,该种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导致了关联交易复杂、内部控制失效、公司治理难度加大。3、部分产融结合型集团控股模式的潜在风险主要产生于同一集团控制下关联方之间或集团对子公司的授信贷款、相互担保、投融资业务等关联交易,原因在于集团内部股权结构较为复杂、关联方较多、业务往来频繁、透明度低、管理难度大导致的公司治理较为困难。关联方之间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控制,风险隔离机制不够完善,增加了实业风险和金融风险传递的可能性,存在规避国家宏观调控和行业监管违规行为的隐患。

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开展综合化经营的策略建议

(一)在内部管理上,采取多项措施夯实综合化经营的基础。1、要制定清晰合理的战略规划。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行业竞争优势等制定科学的经营发展战略,从战略目标的确定、组织构架的设计、业务产品的创新、目标市场的定位到经营策略的选择,都是建立在对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经营方针、市场定位、业务选择、功能确定及与之相适应的各项业务政策、近期与远期平衡机制的建设、现代化管理架构的建设、具有持续竞争力的整体营销机制建设等方面。同时,相关金融监管部门应审慎设置跨业投资的准入标准,结合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财务状况、资本实力、业务能力等方面因素,要求商业银行客观分析自身主业优势和内在条件,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准则来决定是否开展综合经营,制定明确的战略规划和市场定位,避免非理性投资冲动,稳妥处理战略协同与风险隔离的关系,整体利益与各投资或入股的金融机构局部利益的关系,防范风险跨业传染。2、应建立统一、集中的信息技术平台。第一,着手整合更新或升级现有的数据仓库,实现不同业务板块的数据大集中,并对各类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和运作。第二,建立多元化的业务、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系统,对集团及下属子公司的业务、财务和风险实现实时监控,推动集团在业务、财务和风险上的统一管理。第三,整合和建立复合型产品创新和销售的信息技术平台,将不同业务板块的产品创新和销售服务渠道有机整合到同一个平台上,确保客户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不同业务板块产品的一站式服务。第四,建立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在数据集中的基础上,利用统一的信息平台对不同业务板块的客户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二)在业务战略上,商业银行业务与其他非银行业务互动发展。1、通过综合化的业务平台,为机构客户和个人客户提供以商业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及其他金融服务为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满足客户的风险与收益从高到低匹配的投融资需求,实现银行自身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的优化。在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的过程中,有所不为、有所为,在持续做好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同时,在投资银行等其他金融服务中选取部分重点发展,合理配置人、财、物等资源,有力推动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与非银行金融业务之间的良性互动。2、在拓展其他业务的次序上,优先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充分发挥其“融资”与“融智”两个重要特点,不断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客户越来越要求银行在提供顾问服务时提供融资服务,强调顾问服务、投资业务、融资业务和风险管理的有机统一,在投资银行项目中需要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元化业务的金融服务。而资金优势是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有利条件和竞争优势,商业银行可以借助其庞大的客户群体、广泛的网络渠道与强大的资金募集优势,通过发行理财产品、提供私募财务顾问服务、设立产业基金等投资银行业务为资产管理、并购、债券承销、资产证券化、私募股权投资、IPO、定向增发股票等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满足客户从信贷市场向资本市场、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从简单存款向资产管理需求的延伸,有力提升客户对银行的忠诚度,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拓展。3、要强化资本管理,设置合理的资本充足监管目标,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本。商业银行应根据综合化经营战略目标和相关业务领域的监管要求,统筹资本安排,科学度量综合化经营所需的资本规模,合理安排资本的投入并建立考核机制。第一,对资本的使用进行总体规划和安排。在保障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所需资本的基础上,科学确定综合化经营所需资本金的规模。第二,根据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领域的行业规定和业务发展需求,确定资本金投入的具体方式,同时根据业务发展态势,动态地补充运营资本。第三,建立以资本回报率等指标为主的资本绩效评价机制,综合衡量在各业务领域的资本使用效率。第四,强化商业银行对其发起设立或投资入股的机构的资本管理责任,增强金融集团抵御风险的能力,在并表基础上设置合理的资本充足目标,完善资本约束机制,确保商业银行业务扩张与资本规模相适应。第五,商业银行要严格按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的相关要求,明确要求开展综合经营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并表资本充足率管理要求,确保业务扩张与资本规模相适应,促进综合经营试点工作稳健发展。(三)在业务驱动上,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以提高综合化经营效率。综合化经营的主要好处是多类型业务的良性互动、交叉销售、降低成本。要想实现这个好处,仅仅通过集团内部的行政命令来促进交叉销售,往往是不可持续的,关键在于找到相关方利益的契合点,建立集团内部各机构之间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也就是说,根据合作各方在客户资源和项目开发、执行及支持保障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付出的成本,公平、公正地分配所得利益,逐步建立起量化的分配机制。例如,总行或分支行在IPO项目或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中发挥了相关作用,证券公司可按项目总收入的一定比例向总行或分支行进行分配;在划付给与项目相关的总行或分支行的同时,证券公司注明做出贡献的部门和人员名单与贡献大小,并提出奖励建议,总行或分支行结合绩效考核等方式,参考证券公司奖励建议,将分享收益的一定比例奖励落实到个人。这样,就能推动不同业务板块之间、不同层级机构之间的联动共赢的协同效应。这种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不仅需要在不同业务板块之间、不同层级机构之间建立,在同一业务板块内部、同一机构层级内部也需要建立,并体现为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薪酬体制,这是各业务板块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关键要素。就以投资银行业务为例,需要借鉴国内外优秀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的成功经验,结合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实际,实行有别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薪酬体制。在投资银行部门建立初期,考虑投资银行业务与商业银行业务的性质不同,在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板块之间实行有差别的薪酬制度,可在原有的商业银行薪酬体制基础上,在分配政策上向投资银行业务板块做一定程度的倾斜,调高投资银行业务板块岗位的薪酬系数,初步体现投资银行业务较传统商业银行业务更高的工作压力和工作强度。此后,随着业务的扩张、人员队伍扩大,稳步规范投资银行业务板块的薪酬分配体系,根据业务人员的业务资质与实际工作能力,参照市场标准确定合理的薪酬分配水平;对于优秀的投资银行业务人员真正实行薪酬与绩效挂钩,体现优秀投资银行专业人员的市场价值。简而言之,就是要做到吸引人、留住人,发挥专业人才在竞争中的核心作用,逐步建立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体制和激励机制。(四)在风险管理上,建立与综合化经营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体系。1、要建立权责明晰、激励约束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董事会统一管理,避免跨业交叉持股,母行或集团不得以任何形式占用或转移投资或入股的其他机构的资产,不得通过关联交易或资产重组等方式损害投资或入股的其他机构及其他股东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明确综合经营相关风险评估规范,有效控制综合经营的总体风险,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将境内外发起设立或投资入股的机构纳入统一管理,具体包括银行直接或间接拥有50%以上表决权的被投资机构,以及可通过协议、公司章程决定公司财务和经营政策、或者可对董事会或类似机构占多数表决权、实施实际控制的被投资机构。特别是要健全跨市场的风险控制制度和跨风险种类的业务管理制度,要对不同市场、不同领域的业务实行严格的风险隔离和交叉控制。同时,要强化金融产品信息披露义务,产品风险提示要做到全面、真实、通俗易懂,明确销售机构和产品发行机构之间的责任划分,客户相互推介要严格遵守依法合规和客户自愿原则,严格遵守客户信息保密的相关规定,业务往来不得损害客户的合法权益。2、要加强“防火墙”制度建设,确保与投资或入股的金融机构在法人治理、经营决策、人员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有效隔离,规范和管理信息在不同业务板块、部门及人员之间的有序流动,防止滥用信息产生的内幕交易;并建立严密的授权制度、风险监测控制制度和风险报告制度,包括大额交易报告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应急报告制度等。建立与所投资行业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充分发挥综合考核指标的激励约束作用。发起设立或投资入股的其他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需要经过严格审查,应与母行或集团脱离薪资和劳动合同关系,不得相互兼职。在业务合作中应坚持法律责任独立原则,尤其是集团内多个子公司共同参与的外部业务,必须分别以独立法人身份与客户明确法律关系,有效利用公司的有限责任制度,避免风险在不同子公司之间的传播和放大。3、要规范关联交易,开展授信贷款、投融资、相互担保等关联交易要遵循公平定价、独立决策、风险可控、信息披露充分的原则,建立一套涵盖关联交易审批、风险定价机制、回避制度、关联交易控制等措施的管理体制,确保关联交易符合相关监管要求,杜绝利益输送,坚持遵循一般商业条款和正常业务程序,关联交易定价应与独立第三方交易一致,不得以优于对非关联方同类交易的条件进行关联交易。4、要对集团并表的附属机构实行集中统一的风险管理。不同业务领域的并表机构会有不同的经营特点,尤其是投资收购和合资控股的子公司,虽然在具体的经营策略、市场营销、内部管理等方面可以采取融合、整合、兼容、包容等方式,但在风险管理上必须强调集中统一,高度一致。第一,集团通过依法派出董事、监事、管理团队来实现对附属机构经营风险的集中统一管理,集团的风险理念、风险偏好、风险文化、风险管理要求和风险经营策略,通过附属机构的董事会得到全面贯彻执行。第二,在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分析中要实行统一的计量模型和方法,统一的风险评价标准,这是实现集团统一风险管理的前提条件,也是计算并控制风险敞口的基础。第三,加强对银行资本充足率、大额风险暴露、市场风险、流动风险、声誉风险等的并表管理,加强集团客户集中授信管理,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开展综合经营各项业务不可过度集中于特定交易对象、地区、部门和金融市场,完善风险敞口监测,防止多头授信、过度授信和不当分配授信额度的情形出现。5、要建立健全适宜于各类业务风险特性的审批机制。一是审批机制要覆盖全面,既要覆盖商业银行业务,也要覆盖投资银行等其他业务,不能存在某类业务审批机制缺失的风险管理漏洞。二是不同种类业务审批标准的松紧程度、审批程序的长短,要与该类业务的风险特性相适应,既要避免僵化执行“集中统一的风险管理”,将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审批流程、判断标准、风险缓释措施与风险定价等要求简单套用于投资银行等业务的做法,也要避免过分强调投资银行等业务的特殊性,而忽视借鉴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多年积累的风险管理宝贵经验的做法。三是审批机制要区别对待创新产品与非创新产品。相对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可以创新的空间较小而言,投资银行等业务的创新需求强、创新空间大,应在集团或其子公司层面设立高级管理人员负责的产品创新委员会,统一管理和协调投资银行等业务的研发创新活动,负责从合规、风险、市场和效益等方面对产品创新进行审批,并可以通过授权的方式,由具体业务管理部门按照授权对非创新产品进行审批,体现责、权、利的统一,实现风险控制与审批效率的合理平衡。6、要通过风险管理的创新来适应综合化经营带来的新变化。业务经营的综合化需要通过创新来拓展,综合化经营的风险管理问题也要通过创新来解决。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及对应的风险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课题,不能追求一蹴而就,不少问题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解决模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地创新。例如,跨领域的业务合作与风险隔离;不同性质风险的加总及集团综合风险敞口的计量方法;并表附属机构的有限责任与集团的道德责任及声誉风险;属地管理与集团管理的关系;等等。对于境外附属机构,还存在各国或地区的监管规定可能存在较大差异等问题,有不少特殊的问题需要通过创新和沟通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