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论述时代特征

时间:2022-07-04 03:41:20

文化建设论述时代特征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结合时代特点,围绕文化建设进行了大量论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关于文化建设的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政治性与人民性、科学性与实践性、具体性与全面性、民族性与包容性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文化建设论述;时代特征

每一个历史时代,都有其特定的时代内容和时代特征。“正确判断时代特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制定目标任务,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政党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也是衡量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根据。”[1](P52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2](P40-41)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他结合时代特点,围绕文化建设进行了大量论述,提出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彰显出了政治性与人民性、科学性与实践性、具体性与全面性、民族性与包容性的时代特征。

一、政治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文化建设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体现着明确的政治性和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同时,为了谁、依靠谁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价值取向,文化建设也要体现出鲜明的人民性。政治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是关于新时代文化建设论述的根本时代特征。政治性是关于文化建设论述首要的时代特征。新时代文化建设要突出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性。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3](P153)意识形态工作是事关党和国家建设的关键性工作,是关系到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方向性与导向性的根本问题。意识形态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意识形态安全是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安全。新时代文化建设只有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引领,才能凸显出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性,才能保证文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发展、行稳致远。新时代文化建设要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4](P41)。要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使亿万人民更紧密地团结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周围。要阐释清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特点和优势,讲清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脉络和中国特性,就“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5](P155-156)。只有讲清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脉络和中国特性,人民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拥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文化建设中引领方向、凝聚人心、积聚力量的重要作用,新时代文化建设才能更好地突出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性的时代特征。关于文化建设的论述体现了鲜明的人民性的时代特征。新时代文化建设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建设。文化建设要依靠人民更要为了人民,广大人民群众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可靠建设者和最终享用者。一方面,新时代文化建设人民性的时代特征体现在文化建设要依靠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唯物史观认为,广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批判的批判什么都没有创造,工人才创造一切,甚至就以他们的精神创造来说,也会使得整个批判感到羞愧。”[6](P22)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尊重人民的文化主体地位,重视文化建设中人民主体力量的发挥。他强调,新时代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依靠人民推进文化建设。新时代文化建设中要依靠人民,依靠人民力量进行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文化建设热情和文化创造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建设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新时代文化建设人民性的时代特征体现在文化建设更要为了人民,由人民共享文化建设。人民共享文化建设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思想的重要体现,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价值旨归,更是文化建设人民性时代特征的生动阐释。指出:“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7](P154)坚持人民性,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文化利益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文化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社会主义文艺旨在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对此,要把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创作出更多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文艺作品,更好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关于文化建设论述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体现了鲜明的人民性的时代特征,是政治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二、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新时代文化建设既要遵循文化建设规律,体现规律性和科学性,又要体现社会性和实践性。科学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是关于文化建设论述的重要时代特征。关于文化建设论述具有科学性的时代特征。新时代文化建设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符合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体现了科学性的时代特征。一方面,关于文化建设论述科学性的时代特征体现在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指导思想是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科学的指导思想是文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我们不是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8]他更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此处的“本来”不仅包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指导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领导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有力传播者、忠诚践行者。新时代文化建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科学的指导思想保证了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指导思想的科学性是文化建设科学性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关于文化建设论述科学性的时代特征体现在符合文化建设规律。规律是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文化建设也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尊重文化建设规律,强调文化建设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照文化建设的客观规律推进文化建设。他更重视认识和利用文化建设规律,并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9](P26)。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强调在认识和把握文化建设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推进文化建设,是关于文化建设论述的重要特征。关于文化建设设想、实现途径的论述等符合文化建设规律,体现了文化建设科学性的时代特征。注重文化建设的实践性是关于文化建设论述显著的时代特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观点。重视实践、尊重实践,强调实践的重要作用:“理想责任价值不仅是一个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理想责任价值从来不是靠空谈,体现于实践,实现于实践。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坚定理想、强化责任、实现价值,也要重在实践。”[10](P152)文化建设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文化建设存在于、发生于、实现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文化实践活动之中。新时代文化建设就其本质而言,是一项实践活动。一方面,关于文化建设论述的实践性体现在实践中进行文化建设。在党的报告中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重实践养成。实践养成对于人民价值观尤其是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和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是一个耳濡目染、循序渐进的过程,“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11](P174)。另一方面,关于文化建设论述的实践性体现在实践中共享文化建设。实践共享是文化共享的重要方式,在实践中共享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实践性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我国文化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种类繁多,较好地推动了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共享。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理想信念教育活动,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活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公民道德建设活动,全民健身活动等文化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让人民在广泛参与文化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丰富了自身的精神世界,增强了自身的精神力量,满足了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建设实践性的生动体现。新时代文化建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遵循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同时,新时代文化建设,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注重实践中建设、实践中共享,彰显了实践性的特征,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是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三、具体性与全面性的统一

关于文化建设的论述既关注文化建设的关键性内容也关注文化建设的普遍性内容,即关注文化建设的具体性问题也重视文化建设的全面性问题,新时代文化建设是特殊性与普遍性、具体性与全面性的统一。具体性与全面性的有机统一是关于文化建设论述的主要时代特征。关于文化建设论述体现了具体性的时代特征。对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都进行了详细、具体的阐释,体现了具体性的时代特点。关于文化建设论述具体性特征的重要体现是对事关文化建设的每个重要内容都作了具体、详尽的论述。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地位、重要性等进行了大量论述,对于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仅对意识形态进行了具体的论述,而且还对高校、网络空间、新闻舆论、宣传思想部门等具体领域的意识形态工作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尤其是针对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问题,他强调要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12](P350)文艺工作是反映时代进步的晴雨表、社会发展的风向标。回应时代课题,反映现实关切是文艺工作的重要使命。重视文艺工作,对于文艺工作也进行了大量具体的论述,尤其在文化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更是对文艺的重要作用、如何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等文艺工作方面的具体问题作了详细、具体的论述,对于推进新时代下文艺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梦是关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想,与每个中国人的美好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梦不同于美国梦,如何把中国梦解读透彻、阐释清楚、讲述明白,使世界人民更好地认识、解读中国梦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基于此,还对中国梦进行了具体的阐释和解读,并指出:“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13](P161)此外,还对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提高新闻舆论的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弘扬中国价值、传播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等具体问题进行了论述,充分展现了关于文化建设论述具体性的时代特征。关于文化建设论述体现了全面性的时代特征。从全局的角度,对事关文化建设的整体性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阐释,体现了全面性的时代特征。一方面,关于文化建设论述全面性的时代特征体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容构成全面性的把握。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要不断丰富、发展、完善自己,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建设。在党的报告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构成进行了新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4](P41)的这段论述,从总体上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体现了文化建设内容构成全面性的时代特征。另一方面,关于文化建设论述全面性的时代特征表现在对新时代文化建设构成内容的全面性把握。对新时代文化建设从整体上进行了全局性的把握,他认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构成内容总体上可分为三个层面、八个组成部分。第一个层面是根本性内容,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第二个层面是主体性内容,包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三个层面是拓展性内容,即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他又对每个层面、每个组成部分进行了整体性、全面性的论述。关于文化建设论述全面性的时代特征,还体现在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对事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性、全局性的问题进行思考与把握。当今时代,各国之间交流频繁、联系密切,越来越成为一个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新时代交流的频繁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但也使人类共同面对一些诸如全球气候变化、互联网治理等带有全局性、整体性的普遍性问题。人类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共生共荣的整体。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他认为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可以为上述共同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借鉴,他指出要加强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15](P539),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关于文化建设论述的具体性与全面性的时代特征,二者是统一的,也是相对的。具体性是从局部的角度对文化建设某一领域或某一内容的具体性论述,全面性是从全局的角度对文化建设的内容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全面性中涵盖具体性,具体性中也体现全面性,二者统一于新时代文化建设。

四、民族性与包容性的统一

新时代文化建设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丰厚滋养,体现出独特性和民族性的特点。新时代文化建设也要兼收并蓄,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吸纳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也体现着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征。民族性与包容性的有机统一,是关于文化建设论述突出的时代特征。关于文化建设论述具有突出的民族性的时代特征。新时代文化建设,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丰厚滋养,必然具有民族性的鲜明特征。一方面,关于文化建设论述民族性的时代特征体现在他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建设中的根基性作用。“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16](P313)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根基和命脉,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更在文化建设中具有根基性的作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作用,就要增进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17](P164),更好地为文化建设提供民族文化滋养,增强民族文化意蕴。另一方面,关于文化建设论述民族性的时代特征体现在文化建设中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形成于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时代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因此,对于新时代文化建设而言,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东西不可避免地与新时代背景下文化建设的内容、要求等各方面存在不一致的地方。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认为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使传统文化与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建设相符,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18](P313)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重点是“扬弃”,以激活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也就是要按照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要求,对那些对当今文化建设仍有借鉴价值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表现形式予以改造,根据时代要求,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化的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进步、新进展、新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丰富、补充、拓展和完善,增强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影响力,使文化建设更好地体现民族性的时代特征。关于文化建设论述具有开放包容的时代特征。文化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文化开放性时代特征的重要体现。重视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他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19](P258)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适应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是促进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时代要求。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兼收并蓄、善于借鉴、海纳百川的民族。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不断学习、借鉴、吸纳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并结合我国的实际状况,形成了我国的民族特色。我们所借鉴的文明是包括欧洲文明、美洲文明以及非洲文明等思想文化在内的、能为我国文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的一切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新时代,各国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适应新时代背景下文化发展的新要求,中国文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新时代文化建设,我们要“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20](P262)。在世界日益开放包容的今天,文化交流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文化建设的活力之源。我们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汲取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的,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文化建设的民族性与开放性的时代特征是辩证统一的。“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21](P30)开放性是以民族性为基础的,是坚持民族性基础上的开放,不能脱离民族性来谈开放性,民族性也不排斥开放性,开放性可以更好地丰富民族性,二者统一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关于文化建设的论述以新时代为重要滋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上,彰显出政治性与人民性、科学性与实践性、具体性与全面性、民族性与包容性的时代特征。深化对关于文化建设论述时代特征的认识,对于我们研判文化建设形势、把握文化建设规律、总结文化建设经验,以在新时代推进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与时代意义。

作者:倪素香 吴清清 单位:武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