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文

时间:2022-04-09 09:41:14

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文

一、校园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在各级党委、政府、其他社会组织、高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一定的实效,其育人功能不断彰显,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过度在物质文化建设上投入而忽视精神文化建设。高校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往往忽视精神文化建设的问题,规划往往也仅停留在物质文化这个层面。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同时涵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两个层面,校园文化建设是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统合,虽然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但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次的内核,是物质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中,只重视物质文化的建设,会影响到校园文化的协调发展,也会影响到其他学校文化的正常发展。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位卑未敢忘忧国”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资源,应成为当代大学生构建人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必然会对的校园文化建设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与社会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三是校园文化受驻地区域文化的影响。高校所在地的区域文化构成了该地区内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文化背景,高校驻地区域文化对校园文化有着较大的影响。所谓区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受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因素影响,该区域内居住群体共同表现出的心理倾向、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等。这些区域文化也必然反映在其驻地高校的校园文化中,影响和制约着校园文化的发展。区域文化内容往往较为丰富,其中不仅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有一些庸俗的、消极的、颓废的文化。因此,区域文化中优秀的文化能对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而区域文化中的庸俗、消极、颓废等不良因素会导致校园文化低俗化,进而影响其正常建设。四是校园文化受互联网的影响。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化趋势深刻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不可否认,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但西方意识形态通过互联网的传播也给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造成了威胁。当然,这也对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校园文化面临新的问题。

二、校园文化发展的策略分析

(一)积极培育学校精神

学校精神指的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为谋求各方面的发展并与学校办学特色、学科设置、历史传统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意识。每所高校都有独具特色的学校精神,并通常通过校歌、校训等形式加以形象的表达。积极培育学校精神会在教师和学生中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学校精神的培育应该围绕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标志的设计要彰显办学特色与精神传统。学校标志是学校精神的集中表达,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灵魂。因此,学校标志的设计要充分表现学校精神文化的内涵;二是学校精神培育的过程要注重实效。学校精神培育的过程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若只停留在墙上标语、领导的讲话和学校的总结上,是无法烙印在每位师生员工内心深处的,更无法具体体现在其行动上。所以,学校精神作为一种意识,其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历一个长期而耐心的培育过程。在这期间,应重点从新生的入学延伸教育、校史校情讲解、先进典型事迹宣传、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等方面开展学校精神培育的活动,激励师生自觉把学校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处于全面和复杂的社会变革今天,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高校要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将国学教育课纳入本科生、研究生培养方案。一是增设国学方面的必修课,使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二是结合学科专业的特点,开设必要的国学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有益补充;三是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举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辅导报告,使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全面、系统、深入的学习。

(三)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协调发展

前面已经提及,区域文化往往良莠不齐,其对校园文化的影响有双面性。因此,校园文化在吸收区域文化精华的同时要排斥庸俗、消极、颓废的部分。“区域文化与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中共存的两种亚文化”。校园文化和区域文化需要协调发展,这也是国际上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目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战略的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和区域文化之间的相互依存度也不断增强。一方面,校园文化作为与区域文化并存的亚文化,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才能区域文化的发展之中。高校应积极参与到区域文化的建设中,使学生对驻地区域的文化进行发掘和传承,促使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精神内核,塑造学生形成兼收并蓄、博采众长、集思广益的开放精神,提高他们对区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另一方面,区域文化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高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强势。区域文化的发展需要高校提供高层次的人才、科技成果等文化软实力的支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区域文化发展、提升区域文化品质。

(四)建设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

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2012年,共青团中央提出:“要以实施“红网工程”为重点,不断深化和创新思想引领工作作为重要目标,通过开展具有思想性和政治行的网络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思想引领的能力和水平。”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公众账号、微博体系、QQ群、飞信群等新媒体平台,以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沟通方式,分享励志故事、时政新闻、行业就业前景等信息,引导和服务广大学生,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完善和加强网上团支部、网上社团组织的建设,开展优秀学生事迹网上展播、优秀学生组织和优秀个人评选等活动。通过调整工作理念、丰富工作内容、创新工作机制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的阵地。

三、结语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全体师生员工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传承。一所高校的历史渊源、精神传统、人文氛围、校风校训是最具生命力、感召力和向心力的,体现着高校的价值追求和目标导向。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健康成才和全面成才的重要平台。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历来对高校优良教风、学风的形成与发展起着潜移默化、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也成为促进高校科学发展、率先发展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新的时期,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应进行校园文化的战略性构建,不断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除了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体现时代精神的区域优秀文化外,还必须积极进行创新,让校园文化充满生机和活力,使校园文化真正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排头兵和中坚力量,为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李晓辉单位:青岛理工大学通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