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探索

时间:2022-08-19 03:02:26

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探索

摘要:在社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建筑艺术设计也获得了很大的进步,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本研究基于现代审美心理的角度,对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进行了分析,明确了设计不仅要迎合公众的需求,还要实现艺术和文化的有效整合,从而凸显出艺术价值,推动文化建筑艺术设计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审美心理;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

由于社会经济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近几年文化建筑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并在城市建筑中占据着非常关键的位置,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所呈现出的文化内涵艺术更加明显。面对多元文化的发展潮流,文化建筑应迎合公众的差异化需求,这就使文化建筑的功能性更加丰富。城市建筑中的文化建筑包括影院、图书馆以及博物馆等,在结构上具有美观化及实用化的特点。基于现代审美心理特征下,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无论是在装饰还是在基础结构上,都呈现出了一种艺术审美性,具有深厚的内涵。而因为公众审美观念的不断改变,对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要更新理念,并且强调审美艺术价值的体现。

一、审美心理、文化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

艺术活动的关键特点就是审美愉悦、审美经验,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涉及到不同的审美方式,而且审美需求也是需要关注的一点。(一)审美心理。在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的过程中,会相继出现追求美及精神的表现,而基于心理层面进行分析,人们可以通过事物激起心理波动、事物牵动感知觉两类不同的途径来直观化的体会美。美感在文化建筑中的表达拥有冲突化的结构体系,同浅层化的表现具有明显的不同。社会环境及发展存在一种彼此限制和干扰的关系,但随着不断发展会导致美学价值、感受也相继变化。因此可以说审美心理会对文化建筑造成较大的影响,而感情的改变则同公众的生理机能存在很大的联系。形成和感受美感的过程即为审美,在这个过程中融合了人们的认知、情感、意志。体验认知、情感、意志以及形成美感是审美心理学的主要分析内容,该学科领域能够总结出个性倾向规律性,而基于此层面进行分析,审美心理学跨越了心理学、美学两大学科。创作理论能够借助心理学知识进行论述,而心理学能够针对文化领域的吸引力及如何借助体验基于空间活动下对接触物进行体现进行说明,还能够对相关体验进行汇总,得出公众审美心理的共同点以及侧重点,结合上述经验来开展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能够呈现出多元化艺术特性,使文化兼职更具时代特点和美感。(二)环境艺术设计与审美心理。审美、环境艺术设计二者均存在于特定环境内,而艺术设计的本质是审美创造工作,所以目标明确,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艺术设计创作在审美方面拥有非常深远的创造意义,再加上其本质特征,所以顺应了自然的发展,迎合了人们的需求。结合马克思思想进行分析,形象是通过劳动所形成的,所以艺术设计这项创造审美的活动同机械化的劳动存在本质的不同,不仅进行了优化设计,还强调了创造性的重要性。生产活动随着等级以及繁琐程度的不断提升,同艺术设计的关系也就愈发紧密,因为一旦缺乏了艺术设计的生产活动,也就不再具有审美创造性。美是产生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基础,最关键的特点就是创造性,这样才使其拥有活力。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众化以及流行化也逐渐成为环境艺术设计的一项重要特征,会根据人们的时下的审美喜好、理念来进行设计,这也同该项审美创造活动和人之间的关系,在丧失人们肯定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创造出好的艺术设计,不再具有基础的实用性。在开展环境艺术设计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要具有深远的前瞻眼光,能够体现推测人们的审美理念和今后发展状况,从而创造出新颖的作品。由此可知,环境艺术设计的关键就在于围绕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设计,涉及到人们自身的存在以及相关的活动,例如:娱乐、工作、饮食、交往以及休息等等,体现的正是一种社会性的审美创造过程。(三)文化建筑。作为概括性的概念,文化建筑指的是具有不同素质教育功能的场地,例如游乐场、音乐厅、戏院以及图书馆等,其中还涵盖一些旅游场所和学院。判断地区的城市化发展程度的一项关键指标就是文化建筑,包括质量、总量以及种类。(四)环境艺术设计。借助环境这一载体,根据建筑物功能性以及要求,通过物质技术、美学理念,将具备多样化功能、优美以及舒适度高的建筑环境进行创造设计,并达到人们精神和物质需求的过程即为环境艺术设计。文化建筑中的环境艺术设计拥有一定的文化教育作用,所呈现的精神文化也存在多样化的特点。“以人为本”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依据理念,基于公众的需要来创造环境,达到身心满足的程度。环境艺术设计能够将人、环境内在感官秩序、内在自然环境进行有效的整合,形成完整、协调的整体。在环境设计领域中,文化建筑环境设计占有非常大的比重,而其中的环境艺术设计才是关键,拥有极大的艺术魅力。(五)以环境艺术设计为载体的文化建筑。基于差异化的社会及时代背景之下,通过环境艺术设计的方式可以对多样化的建筑设计理念进行体现。因为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带动了社会文化的进步,这就使得文化建筑环境设计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各民族及区域均拥有特色化的文化建筑,例如中国的长城、俄罗斯的克林姆林宫、法国的埃菲尔铁塔以及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等等,因此为了有效的彰显文化建筑所具有的深厚文化价值,就需要保证文化建筑具备相当可靠的留存环境。

二、审美心理与文化意识引发的设计语言共鸣

(一)审美视野中受众者的需要。人们的审美心理状况能够通过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展示出来,所以基于此可以将文化建筑作为展示物质载体。因为广大人民群众是文化建筑的使用者,因此其必须拥有相应功能作用,让人们在此环境中能够使内心的文化情感及精神需求进行表达和满足,所以应基于公众的内心需要来有目的的开展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活动。首先,对于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要秉承“以人为本”和“贴切实际生活”两大基本的设计原则,这样才能够确保受众群体可以感受艺术审美,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对于前者,由于公众行为的改变会导致审美体验出现改变,所以环境艺术设计应对审美感受角度进行创新性的转换,使公众感到新颖,从而引发公众的深入思索,借助情感环境来有效的带动人们的心理感受;而对于后者,应确保人们对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产生比较真实的情感体验,可以从中获得实际性的生活美感以及愉悦感,而这同艺术创作就是源自生活这一点相符。其次,处在现代化社会中,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应具有被动到互动的一种动态审美特点,即在设计时应同公众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达到一种共鸣、情感交互的程度。环境艺术设计下的动态化审美涵盖动态化欣赏模式、动态化结构两大内容,这种结构美具有动态化的特征,在结构形式中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而是实现了跨越,允许人们基于不同的审美水平进行体验,获得的审美感受也各不相同。最后,开展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时,应基于一种统筹的层面进行分析,使设计思维更加广阔,并结合时展的特征对设计观念进行创新。因为当前人们的审美需求更严格,更加多种多样,有效的提高了对艺术环境的感官敏感度,公众更加追求多样的审美体验。所以不能凭借设计人员的主观思想来开展设计工作,而是要进行思维转换,注重对人们审美需要、思维维度的思考,从而创作出迎合人们需要的环境艺术作品,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这样有助于人们同文化建筑形成共鸣,摆脱时空的限制而形成良好的审美体验。(二)审美心理推动的设计思维变化。当下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为多元化,这对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运用随意和感性化的设计规则及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受限制和没有规律,这正是迎合当代美学发展潮流的体现。在人们审美心理不断改变的过程中,以往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符号重新被赋予了生命,被频繁和广泛的应用。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利用以往的设计符号,更加贴近人们的审美需要,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会对这些符号进行现代化的转变,以此来获得人们的肯定,引发人们的共鸣。除此之外,当下环境非常复杂,再加上多元文化的影响,公众审美水平、标准和价值理念均出现了较大的改变。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可以抓住这一机会,充分发挥先进设计语汇的功效,使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化,将全新的审美体验提供给人们,鼓励人们不断探索,最后形成强烈的共鸣。而且服务于人们的文化建筑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工程中,要避免出现明确的语境,要营造出一种“含糊不清”和“模棱两可”的语境,尽可能的达到不同人群的审美需要,给予人们充分的想象空间。(三)审美视野中的传达媒介。当前公众对于形体造型的要求不仅仅是完整、协调及对称,因为审美标准多样化的影响,反而是一些变异造型更受热门的青睐,成为一种时尚的象征,也更让人们关注。所以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在开展造型设计的过程中,应分析抽象联系、具象联系的需要。环境艺术设计下的色彩容易被不同的要素所干扰,能够体现出时尚发展的趋势,体现的是深层的色彩下的社会及民族心理。当下公众更加追求丰富化的色彩,这种审美心理的改变要求在环境艺术设计时,更加强调一种明显的色彩对比效果,借助搭配不同色彩的途径来刺激公众的感官。这种激烈扭曲的色彩对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全新的突破,具有有效传达现代文化的作用。环境艺术设计包括设计光线,营造出的光环境要呈现出深邃、多层含义的特点,凸显出一种文化韵味,借助改变的光环境来让公众形成共鸣。

三、文化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方法研究

(一)拓宽设计原则。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核心要点就是审美,同时也是构成要素之一。基于审美标准所形成的环境艺术设计原则,在当今社会被进一步拓宽,不仅是受众、设计人员在思维上的变化,同时也表现为被扩展的表现对象。1、创作者与接受者思维的交互式转换。交互性已经成为现代化艺术设计作品的关键特征,即要求在创造、运用时,人们能够表现出有效的沟通活动,能够进行实时性和双向化的交流,从而形成系统的网状框架结构。基于此系统结构,设计人员和受众能够彼此进行对话,在关系上保持着对等,达到视域融合的程度,完全转变了以往单项化的信息流动状况,受众的权利和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尤其处在当下大众传媒的社会背景下,媒体意境覆盖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设计人员和受众的角色被淡化,这有助于推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进步,使其体现出公众化的审美标准。2、表现对象的扩展。在科技、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使得审美形式出现了改变,文化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不再遵循以往的审美标准,对于“丑”和“美”的概念界定也不再完全正确,二者出现了彼此交错和跨越边界的状况。审美文化的关键表现就是诗意性质,从某种程度上看,诗意表现的是审美境界以及精神层面的追求,而现代消费艺术的问题非常的严峻,诗意的地位也被撼动。文化建筑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原则虽然要迎合公众的需求,要具有刺激人们感官和娱乐性等功能,但是一些作品显露着世俗化的娱乐意味,不在具有审美价值意义。人们对于“丑”的审视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很多公众事物充斥在美学中,致使审美标准不再那么清晰和明确。甚至还有很多文化建筑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将公众化的艺术同高雅艺术混为一谈,虽然社会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文化形态,然而在“丑”和“美”界定模糊的情况下,一些高贵以及神圣的主流被人们所推翻,经典审美意识、传统化的审美观依然会存在。文化建筑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因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表现形式上不仅同科技进行了整合,将审美意象的艺术形式通过规则化的符号体现出来,也逐渐开始运用多样化的媒体艺术表现形式,还更加凸显出了娱乐性和世俗性的特性,这表示出了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在创作、应用上都更加强调享乐性,致使高雅和世俗出现了融合。(二)设计方式赋予多样化参照现实所开展的审美创造活动的依据就。是审美理性,遵循了人们对内心深处的精神追求,属于一种比较繁琐的精神层面的活动。同其他创造存在本质的区别,审美创造在现代审美心理之下,具有全新的设计形式,涵盖了审美需求下的非装饰因素、审美范畴以及设计方式职能三大内容。1、设计方式职能的转化。公众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深受影响,现代化的设计艺术近乎等同于造型艺术,包括体块、线条以及色彩等部分,这些这些因素代表的情感对审美意义进行创建。建造技术也是一项关键的设计方式,对设计作品功能的体现起到了保障作用。文化建筑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所运用的建造技术拥有一定的审美含义以及美学属性,就拿灯光这种照明技术来说,虽然基础功能仅为着凉事物,但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却出现了存在态度上的转变,具有积极性,能够找零环境的同时,还有助于对光氛围的构建。2、审美范畴由结果转向过程。在社会进步的同时,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逐渐被打破和动摇,公众也变得更具自主思考能力,不再将完美作为审视一些事物的标准,而是能够对美进行自主欣赏,并对审美潜能进行自主开发、挖掘。很多艺术领域因为公众审美取向的变化,注重受众的审美体验,将其贯穿到创作设计过程中,创作出新颖并迎合受众的优秀作品。当下的文化建筑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也发生了改变,将挖掘审美潜质摆在了重要的位置,并且在对建筑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实现了再创造。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并非静止化的,要求在创造过程中积极的对美学价值和美学意义进行深入的挖掘,在公众面前所呈现的一种变化性和动态化的面貌,被公众所普遍接受。文化建筑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在落实的过程中,认为空间就等同于装置,基于此来对设计构图进行研究,其建筑表现注重的一种过程性的美感。文化建筑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依据的是内部空间的自主性,对环境进行了自主化的体现。,使受众能够清晰的感受到建筑室内不同物质的变化所形成的一种审美形态,包括光线、声音等。3、审美要求中的非装饰因素。现代化社会中的人们在审视文化建筑的室内环境艺术作品时,不会单就装饰构件入手,而是会进行进一步的扩展,涉及到一些附属物体,也就是非装饰性因素,例如:媒体板、除建筑外的装饰物等。非装饰因素近年来备受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人员的关注,因为公众的需求以及审美标准的多样化,设计人员对非装饰因素非常看重,反而忽视了装饰物,这种环境表现形式非常新颖。现代化消费思想、媒体发展等综合因素下的文化背景是引发上述现象的根本缘由,媒体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转变为了一种景观以及仪式,对公众思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文化消费的关键形式就是形象消费,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人员为了创作出更具吸引力的环境艺术作品,赢得公众的认可,会利用到非装饰性因素,这也使得非装饰性因素的地位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的特别化的媒介就是室内和室外环境,而对于文化建筑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来说,同样也是关键文化消费对象,会受到社会特点改变的影响,所蕴含的信息及意义更加丰富,所以具有附加性的非装饰因素使室内环境的承载信息总量更打,且手段也更多。(三)设计构思转向多元化。1、单一式审美向多元化转变。社会的进步推动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向前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而且公众的思维方式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追求高层次的精神活动。文化建筑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不再以单一式审美为标准,而是随着社会意识和文化思潮的发展而出现变化,不再严格的恪守传统的参考体系,而是向着多元化审美的方向发展,价值观也更加多样化。2、深度性审美向表层化拓展。确实深层意义已经成为现代化社会的一项重要文化特征,不能基于深度的层次上来阐述文化内涵,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上,从而致使文化建筑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审美逐渐表层化。现代化社会中的人们希望能够从文化建筑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通过直观化的方式来感受人类最纯真和最质朴的审美内涵、审美意义,不愿意对此进行深度的思考,这种传达信息的直接化也正是室内环境艺术今后的设计标准。3、泛视觉化审美。处在现代化社会发展背景下,审美、文化二者均进行了图像化的转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语言不再呈现叙述特点,审美向着泛视觉化的方向发展,这同以往的文本式审美存在本质性的差异。这种转化同多元媒体的发展存在紧密的联系,要求文化建筑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人员所构建出的空间形象要具有刺激公众感官和引起共鸣的功能,并让公众可以在视觉上获得多样化的审美体验。

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是建立在审美心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就要求设计审美心理要跟得上时展的步伐,利用好现代化先进的技术,尽可能的达到公众现代化的审美需求。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在注重技术研究的同时,也不能丧失其本质及精华,要同整体环境设计结合起来,注重审美主体大众化的性质,保证环境艺术设计能够发散性的传达信息,并且呈现融合化的文化传达特点,让受众获得审美情感体验,推动文化建筑中环境艺术设计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坤.从审美心理角度看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7):119-124.

[2]万然,朱华亮.基于审美心理角度的我国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5):111.

[3]李建峰.具有民族风貌特色的铁路客运站候车大厅环境艺术设计探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1.

[4]杨建军.客家聚居建筑环境艺术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8.

[5]丁炳恒.基于现代文化理念的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探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5):59-60.

[6]邱景亮.建构与解构是当今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美学特征[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02(4):14-15.

[7]张雅舒.审美心理与我国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5(4):99-102.

[8]黄倩.具有场所特色的科研建筑内外环境艺术设计探索[D].2016.

[9]王丽君.环境艺术设计与精神生态[D].天津大学,2003.

作者:何梦 程晓玲 单位:安徽建筑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