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论文10篇

时间:2022-01-20 03:12:03

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论文10篇

第一篇:高校体育课堂双师协同教学策略探讨

摘要:高校体育教学是发展大学生健康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基本路径之一,加大对体育课堂协同教学的研究,对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实效性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基于此,本文以高校体育课堂双师协同教学为研究的主题,在分析体育课堂双师协同教学价值的基础上,就体育课堂双师协同教学的方式、实施策略展开了研究,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堂;双师教学;协同性

1引言

双师协同教学作为课程改革进程中涉及较多的一种教学实践,在国外又称作是合作教学.从高校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与教学环境的多样性来看,双师协同教学的开展有利于体育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教学群体的全体性与教学指导的针对性.双师协同教学对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改革、大学生体育学习、教师之间的合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双师协同教学是教师课堂互动的延伸,是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提升教师专业成长速度的一个重要方法.因此,加大对高校体育课堂双师协同教学策略的研究,符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预期探索与实践研究.对促进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实现体育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沟通的及时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2高校体育课堂双师协同教学的价值

2.1助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高校体育课堂双师协同教学的扎实开展,首先,会促进和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高校体育教学作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抓手之一,双师协同教学有效的打破了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与组织方式的束缚,从真正的身体锻炼与健康发展的角度开展体育教学.因为体育技能的多样性与健康锻炼的身体性,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日后的应用是跨时间性的.因此,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协同教学,对大学体育教师的执教能力、创新意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高校体育课堂双师协同教学的开展,能够实现教师之间的教学方法、知识技能的共享与迁移,尤其是体育专业人员将一些隐性的健康知识借助协同教学向在校教师与大学生的迁移,达到协同效应的发挥.再次,高校体育课堂双师协同教学作为教学组织方式的创新,对实现体育课堂的人际交往密度、人际交往的内容等发挥了更为有利的机会营造与环境创设.这是因为双师协同教学为大学生的体育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教师指导与交流的现场,对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2提升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水平

受到运动技能的多样性、体育教师专项差异等因素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运动技能的教学往往无法做到面面俱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全面性、影响了大学生体育兴趣发展的广度与深度.而双师协同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教师运动技能的不足,实现体育课堂技能教学的多样化与有效性.同样教育部关于推进高校课程改革的相关文件中也提出要加大对双师结构教学的探讨与教学团队的建设,这进一步指明了双师协同教学在高校体育课堂中的实践探索方向.双师协同教学在体育课堂中的应用,同样促进了教师之间的教学相长,实现了教师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在相互学习与共同提高的过程中,不断的获得体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合力.因此,双师协同教学成为深化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改革、达到师资力量互补、促进高校大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体育锻炼终身意识养成的一个有利抓手.

2.3助推青年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速度

著名的教育学家帕尔默指出:个体实践成长的速度取决于自身努力与团队协作成长的效益.教师作为一个不断学习与不断实践的群体,教学技能与水平的提升,需要教师在自身努力与团队写作的过程中,获得不断的提高与进步.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课改意识、执行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学的健康促进功能、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目标都需要体育教师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提升对课堂教学与健康促进的把握能力.协同教学的开展,有助于体育教师尤其是青年体育教师的成长速度.这是因为在协同教学的过程中,青年体育教师通过观察与学习协同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智慧,达到自我提升与榜样激励的效果.同样,体育课堂协同教学结束后的课堂反思,也很好的引领了体育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总结与反馈.

3高校体育课堂双师协同教学的组织形式

高校体育课堂双师协同教学打破体育教学单一的组织方式,使得体育课堂教学组织方式更加灵活.从高校体育双师协同教学的形式来看,主要有下面这几种组织形式:

3.1“全程式”协同教学

全程式协同教学是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专职体育教师与兼职体育教师全程合作,一起开展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共同进行体育教学内容的讲授.在全程式协同教学的课堂上,两位教师借助不断的交流与讨论,将教学的内容更为有效、直接的传授给学生.全程式协同教学在体育教学中有着较为广泛的使用空间.

3.2“嘉宾式”协同教学

嘉宾式协同教学指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以一位教师为主,另外一位或者几位教师以嘉宾参与的方式,共同开展体育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在嘉宾式协同教学模式下,其中一位教师承担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嘉宾教师补充或者重点突出某一内容.嘉宾式协同教学在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应用于技术难度较大的运动技能教学.例如:在体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邀请体校的专业学生来进行体操动作的展示,以更好的对体操技能进行教学与弥补教师自身展示能力的不足.

3.3“分组式”协同教学

分组式协同教学是按照体育课堂学生学习的需要,提前进行学习小组的划分,教师按照不同学习小组的知识、技能水平、学习需要展开授课.例如:某个班级划分为两个体育学习小组,第一个小组要求掌握的是篮球三对三的防守技能,而第二个小组需要掌握肩上投篮技术.在这种教学情况下,负责第一个小组教学的老师可以按照学习内容的特点,来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与练习.而第二个小组的教师则可以通过初步的讲解与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肩上投篮的基本动作.

3.4“支持式”协同教学

支持式双师协同教学是在授课的过程中,其中一位教师处于教学的从属角色,通过扮演角色等来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内容.例如:在篮球的防守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更好的提升防守的针对性展示,可以请一位篮球教师配合其二过一防守练习.广义上来讲,高校的助教制度也属于双师协同教学的支持式教学.支持式协同教学既包括课堂上的教学支持,也包括了课后的答疑、作业的监控、学生辅导等相关的工作.

4高校体育课堂双师协同教学的开展策略

4.1加大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优化

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双师协同教学方式的使用,目的是借助教师之间的知识结构互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体育教学目标的更好达成.为了更好的提升双师协同教学方式的应用效果,需要两个教师在上课之前,通过集体备课、合作备课等,来提升授课内容、组织方式、各个环节的科学性,实现双师协同教学效益的不断彰显.加大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优化,还要求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明确双师协同的具体分工,及时的发现课堂上出现的文体,并予以科学的判断与处理,以此来实现双师协同教学的有效性.

4.2科学选用双师协同教学的组织方式

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科学的使用双师协同教学方式,对提升体育教学的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体育教学的不同教学内容来看,双师协同教学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在体育理论知识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双师协同教学可以邀请运动队的队医等,向学生传授运动损伤的预防方法与康复的方法.而在运动技能要求非常高的教学内容上,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学习运动技能、邀请专业运动员展示运动技能的方式,共同提升运动技能教学的直观性、有效性.

4.3加强体育课堂双师协同的交流

在高校体育课堂中,通过采用“双师协同”这种教学方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但为了提高教学效果,需要两位教师充分的备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熟悉课堂教学内容,准备电子类教学资料,参考相关辅导资料,课前进行演练等.两位教师在教学上的相互沟通是“双师协同”教学效果实现的关键.采用“双师协同”教学模式,可以加强两位教师的沟通与交流,有助于促进双方专业上的成长,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

4.4丰富双师协同教学的操作策略

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双师协同教学是借助不同类型教师之间的教育智慧,达到教育合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双师协同教学的高效利用,是深化课堂改革、摆脱传统体育教学人数、场地、指导帮助不足的一种有效解决的途径.对实现体育技能教学的效益、促进课堂交流与相互学习的密度提升,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结语综上所述,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双师协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是深化课堂改革,实现体育教学效益不断提升的有效路径.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双师协同教学对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改革、大学生体育学习、教师之间的合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双师协同教学是教师课堂互动的延伸,是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提升教师专业成长速度的一个重要方法.因此,为了更好的提升高校体育课堂双师协同教学的效果,需要体育教师在深入理解双师协同教学的内涵与重要性基础上,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与实践创新意识,在不断的探索中促进双师协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作者:黄岩 单位:滁州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少非.协同教学:模式与策略[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03).

〔2〕王春燕.协同教学系统的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05).

〔3〕刘颖.协同教学组织形式在综合课程中的实施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1).

〔4〕张强,刘晓剑.国家精品课程实施中的协同教学模式[J].高教探索,2008(05).

〔5〕刘迎春.“协同教学”的理性分析与实践展望[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6〕廖辉.教学组织形式的革新———协同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探讨[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0).

第二篇:高校体育教育中拓展训练可行性研究

拓展训练是在传统的体育教学基础上,关注学生的个体特征,强调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实现。目前,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运用范围已经十分广泛,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高校体育教育的效率,充分了体育教学课程的价值和作用。同时,将拓展训练运用高校体育教学中,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仍旧存在部分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拓展训练的进一步运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拓展训练概述

(一)拓展训练基本概念及发展

拓展训练诞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英国,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拓展训练的理论和方式逐步完善和丰富多样。拓展训练主要是利用生活的环境以及相应的设施,采用比较流行的户外训练的方式,促使参与者在训练过程中得到能力的提升,这一活动对参与者的心理素质、反应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拓展训练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充分保证参与者的人身安全。因此,拓展训练项目的开展要求有专业的场地、设备以及充分的管理人员和组织人员等。

(二)拓展训练与高校体育教育的关系

拓展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参与者的应对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等,进而达到提高参与者自身能力的目的。将拓展训练运用高校的体育教学课程中,在传统的教育基础上,适当地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有助于体育教育的发展。体育教育与拓展训练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前者主要通过重复的运动训练等方式,促进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而后者主要通过相应的活动,激发参与者的潜能,促使其实现能力的提升。因此,将两者相结合,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二、高校体育教育拓展训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高校体育教育拓展训练的必要性

高校体育教育中开展拓展训练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教育的需要,二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拓展训练对参与者的能力提升的效果十分明显,能够有效提高参与者的生存能力与心理素质等,促进其在一定的时间内实现较大程度的发展。传统的高校体育课程,主要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但由于种种原因,教学效率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将拓展训练与高校的体育教学相结合,能够将两者的教育价值发挥到最大程度。

(二)高校体育教育拓展训练的可行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和进步。相关部门与社会大众对高校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将拓展训练运用高校体育教育中,具有较强的可行性。首先,许多学校已经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能够支持常规的拓展项目的开展,并保证拓展训练活动的有序进行。其次,政府部门也对拓展训练的运用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包括相关场地与设备的配备等。另外,当前许多高校的教育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高,能够保证拓展训练的正常开展。所以,拓展训练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三、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拓展训练的现状

(一)拓展训练运用方式单一

广东省位于我国的沿海地区,拓展训练教育法的运用时间较长,具有一定的经验。但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由于教学方法或理论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对拓展训练的运用方式仍旧比较单一。一方面,许多学校或教师认为体育课程对主要课程相比,没有那么重要,所以对这一课程的重视程度也不高。在运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案和教学目标,对教学效果也没有进行详细的跟踪调查。另一方面,拓展训练需要的设备较多,活动项目也更多,例如攀岩等运动。部分学校由于资金有限或教师力量不足等问题,对拓展训练的运用仍旧处于形式上,而没有进行具体的实施。

(二)拓展训练与传统体育的结合程度不高

在传统体育教育的基础上,开展拓展训练互动,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但实际上,许多教师与学生都认为拓展训练是对学生的专门训练,对这一概念的认识不够深入。据2016年对广东省某技术类大学调查的显示,有高达39.5%的学生表示自己对拓展训练没有参与兴趣,32%的教师认为拓展训练与体育课程的联系程度并不高。这样的认知,导致许多学生学校在拓展训练的运用过程中,都没能够将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充分结合,导致拓展训练没有充分发挥其对学生自身能力提高的价值和作用。另外,拓展训练与体育课程的充分结合,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根据学生的个体特征和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方案的设置。但由于师资力量有限等原因,拓展训练与体育课程的结合始终难以得到进一步深入。

四、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拓展训练的对策分析

(一)强化体育拓展训练教育价值的宣传

要想推进拓展训练的进一步开展,加强师生对拓展训练教育价值的认识是重要的条件。一方面,学校可通过教育讲座或经验交流等方式,向学生传达拓展训练对自身发展与就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同时对丰富大学生活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拓展训练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对学生潜能的激发,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广东属于沿海地区,学生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敢于挑战新事物。学校加大对拓展训练教学作用和意义的宣传,一方面可促使教师对这一教育方法的理解更加深入,进而将其充分运用于体育教学中。另一方面,加大对拓展训练的宣传力度,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拓展项目的好奇心,进而推动拓展训练项目的积极开展。

(二)争取各级部门对开展拓展训练的支持

拓展训练的项目较多,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为了保证拓展训练的有序开展,广东省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也十分重要、与传统的体育教学相比,拓展训练是一种新的教育概念,学校还缺乏充分的理论支持和资金支持。因此,此时各级部门可针对这两个方面进行适当地帮助和支持。各级部门在条件适当的情况,可根据高校的实际开展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资金支持,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拓展训练,为学生树立积极的榜样。此外,拓展训练需要相关专业性较强的场地,专业场地对训练的效率提升、安全性保障等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部门等也可给予高校一定的支持和鼓励,倡导专业训练场地的修建。拓展训练需要的器材也比较多,政府可进行统一采购,并根据学校的实际需求进行分配。政府还可组织大型的拓展训练活动,鼓励各高校学生积极参加,并设置一定的奖励机制,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构建专业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作为一项新的教育理念和活动,在运用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十分重要。构建专业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包括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培训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以及积极吸纳更多的优秀专业体育教师。一项高效的拓展项目的开展,不仅需要学校的支持,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组织和教学方案的设置。目前,阻碍广东省各高校拓展训练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即是专业的教师力量的缺乏。一方面,各高校可充分利用当前的教师资源,对现有的体育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加强教师对这一教育活动的深入理解与支持;另一方面,学校可根据当前的实际教学需要,积极吸纳更多优秀的教育人才。拓展训练的开展,不仅需要教师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组织能力,还需要教师有基本的心理学知识以及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些能力的养成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教师需不断地为自己充电,逐步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四)促进拓展训练与传统体育教学的融合

拓展训练不仅是一项活动,将其运用于体育教学中,传统的体育教学也有一定的补充和完善作用。促进其与体育教育的融合,还能推动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学方式与培养目标都比较单一,许多学生缺乏参与的热情。而将拓展训练与体育教育相结合,不仅能够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效率,还能够深入拓展训练在高校中的运用,充分发挥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根据实际情况,学校可适当将拓展训练作为体育课程的一部分,设置基本的硬性指标,并鼓励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同时,教师也可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或形式,在保证两者充分结合基础上,充分提高教学课程的趣味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推动拓展训练与体育课程的融合。

(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并将其与学校资源相结合,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拓展训练开展的经费、场地等成本,还能够有效开拓学生的视野。例如通过校外合作等方式不断充实本校的教育资源。同时,学校还可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扩大拓展训练的运用范围,尽量让学校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拓展训练当中来,充分发挥拓展训练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比如学校可与社区结合,积极开展具有社会性质的拓展性活动。或者,还可相关的体育型企业加强合作,积极推动本校拓展训练项目的开展,加强其与体育课程的结合,进而引导学校的体育教学更加完善,促进学生心理素质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五、结束语

拓展训练能够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增强,对其创新能力等进行培养,将其运用与高校体育教育中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际意义。通过强化体育拓展训练教育价值的宣传、争取各级部门对开展拓展训练的支持、构建专业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促进拓展训练与传统体育教学的融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等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拓展训练与体育教育的结合,可有效提高体育教育的效率,推动其不断发展和进步。

作者:郑遐 单位: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何光丰.高校体育教育引入拓展训练的可行性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6,(21):36-37.

〔2〕石华胜.拓展训练引入我国高校体育的可行性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108-112.

〔3〕艾尼,瓦尔•司,马义.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的可行性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36):70-71.

〔4〕王国营.高校体育教学开展拓展训练的可行性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12):153-155.

〔5〕王丛.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的可行性研究〔J〕.才智,2014,(02).

第三篇:高校体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反思

体育运动的范围与参与人数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国民身体的基本素质。按照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看,体育教学重在锻炼身体,其目的直指身体健康,然而,从人类发展的角度看,不仅应该关注身体的外在健康,还应该顾及其内在运转的健康,所以,还应该对其人文素质培育有所涉及。怎样才能将高校的体育教学与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是一直受到关注的课题,从教学经验与教学的发展看,加强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有利用于促进体育教学与人文教学的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

一、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缺失

(一)重武轻文的体育思想导致文化道德素养的流失

首先,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在于人文知识、人文精神的培育;现阶段的社会演进阶段表明复合性人才更适合当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人文主义以欧洲文艺复兴为肇始,经过五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但在我国由于改革开放后重物质轻人文,造成了对其发展的一些阻碍,这也是因为现实发展的要求所致;同样的思维,使得体育教育中,形成了“重武轻文”的思想,认为技能是体育的核心,造成了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淡化处理,因而在高校体育中所培育的人才,往往流于文化道德素养的不足,造成了重大的人文培养缺失,综合素质较差。

(二)重文轻体的体育思想导致人文知识素养的薄弱

首先,重文轻体的意思是指,过度关注文化教育,却忽视了在体育教育中的文化教育及文化素养培育;在现阶段已经初步形成了基础性的文化知识教材,并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应用;然而,事实上,在体育教育中、人文教育中,均出现了冷淡反应,这表明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全面性不足,思想解放工作依然面临严峻挑战;单一的将体质论等同于技术技能的单向教育路径,很难将我国的体育教育事业带向更好更高的发展轨道。

二、高校体育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影响

首先,按照余秋雨教授对于文化的定义,它既包括生活方式,也包括精神价值,是一种集体价值的体现;所以,它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需要全面考量。另一方面,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存在决定意识的原理分析,人文素质教育对于社会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反映,而社会现实的存在决定着其内涵的设定;所以,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对体育教育产生功能性的影响。另外,按照英国著名社会学家马林诺斯机的“文化功能论”,可以理解到人文素质在体育教育中,能够完善其育人功能、身心协调发展功能、文化娱乐功能,二者之间有一个互动与深化过程,但需要先在二者中建立起良性的互动关系。因此,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影响。其次,加强影响的具体方向需要落实在人格塑造、精神陶冶、品质修炼方面;而具体应该以基础的人文知识教育、体育专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作为起点,以综合素质的培育作为一条主线,重点从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自主意识的培育、性格的强化、对干扰的抵抗防御能力方面,进行多样化的内在素质训练。另一方面,加强影响的层面较多,除了以上所述,还需要在信息时代,按照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进行信息技术化教育,如多媒体引入、远程教育开设、社交软件应用等,将科学-技术-社会间的关系通过实际的教育手段关联起来,使学生适应现代化、在文化现代化视域下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拓展高校体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首先,应该从思维意识角度进行培养,正如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所言,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仅仅只是人们的看法、意识,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思维意识的培养非常关键;进一步讲,思维即是存在,意识即是存在之结果;因而,要在体育课程中,既设置人文教育的理论,又要透过实践来强化,以此,透过生命的“灵与肉”的二元性将体育事业的核心价值表现出来,并加以强化,让学生在一种审美形而上学的视域、思想下,重新观看体育的作用、价值,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在体育教育事业中的拓展来强化自身的知性能力,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的意识形态与思维意识。其次,这种新型的高校体育教育模式也要求教师,敢为人之师,努力增加自身的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养,身体力行,以“身教大于言传”为原则,对学生发生更大的潜移默化之作用;正如上文所说,现代的大学生有其时代精神所赋予的气质,很难通过道德说教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身教就变得极为重要,而且,也是拓展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应该利用跨学科的研究成果,积极编制符合新一代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综合课本,让学生体会到哲学-美学-文学所带来的精神价值。

三、结语

总之,在新的时代就要求与时俱进、因时制宜;从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来看,人才的全面发展,向着复合型培育已经成为了趋势;因为工业时代的人才以专业化作为标准,而进入信息时代后,人才的需求是多面而多样的,因此,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更高的人文道德意识与综合素质已经成为了时代精神的体现,时代的强势潮流的表达;所以,应该注重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并在反思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其影响、提升其发展思路、拓展各种有效途径等来实现这种全面化的教育教学,让我国高校大学生向着全面、复合型人才方面逐渐转型,以满足社会对综合类人才的需求。

作者:张琳 单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1]段丽梅,戴国斌.基于“全人”生命教育视角的体育教育逻辑起点新论[J].体育科学,2015,(06).

[2]徐新洲.高校人文素质全面发展目标的实施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0).

[3]周鹏.中西体育比较视角下大学体育教育发展趋势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02).

[4]吴敏.“遭遇”教育反思———对教育反思的现象学思考[J].文教资料,2016,(32).

第四篇: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1前言

大学生体质健康不仅仅包含大学生生理发展健康还有大学生心理健康两部分组成,其中生理健康主要涉及耐力、爆发力、身体形态、体能和肺活量等方面,二心理健康则包含抗压能力、适应能力、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综合表现。自上个世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等相关部分对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持续不断的进行跟踪与监测,发现我国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呈现出下滑趋势,这种下滑不仅显现在耐力、爆发力、体能等监测指标数据上,大学生日益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十分突出,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关注和重视,也对体育界和教育界提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体各项机能的健康发展,长期参加体育运动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体育教学俱乐部是将体育课堂教学与体育课后运动紧密结合的桥梁,能够将体育运动延伸至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高校开展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能够有效的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

2相关概念研究

2.1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概念

体育教学俱乐部是以体育教学为核心,以俱乐部形式为载体,以体育教学规律为原则,以学生为主体,自发组织锻炼、比赛交流的体育学习群体。体育教学俱乐部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锻炼需求和爱好,也可以根据自我提升与完善,甚至可以出于对社交和文化认同感的需求,在学校的组织下自发的形成课上和课后的体育活动群体。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和实现体育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从课程体系的角度看,体育教学俱乐部是学校体育与业余群众体育的有机结合体,是将实现终身体育锻炼和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完美结合,体育教学俱乐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还能够将体育课堂教学知识延伸至体育课堂之外,解决了多年来体育课堂与课外体育锻炼脱节的问题。

2.2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内涵和分类

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实质是素质教育理念下的一种提升学生体育锻炼能力效果的模式,这种模式与其他教学模式的最大不同在于并没有局限于体育课堂教学这一块,而是将体育教学有效的延伸至了体育课堂之外,这是其他体育教学模式所无法企及的。体育教学俱乐根据不同的划分方法,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种类,从课程体系构成形式的角度看,体育教学俱乐部分为课内体育教学俱乐部和课外体育教学俱乐部,其中课内体育教学俱乐部是以《高校体育教学大纲》为准则,学生根据高校的体育课程安排,根据需要选择上课的内容、教师、时间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学生共同学习群体,这种课内体育教学俱乐部具有灵活性和高效性的特点;课外体育教学俱乐部是学生群体借助体育课堂教学外其他体育服务资源开展的体育锻炼、体育竞赛、体育知识普及等一系列活动,这种体育教学俱乐部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自主性特点。

3体育教学俱乐部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积极作用

3.1改善体态、促进健康发展

运动医学相关研究表明,长期体育锻炼人群的骨骼密度明显高于疏于体育锻炼的人群,无论是骨骼的体积还是质量都明显增大,由此可见,长期参加体育运动能够有效的促进人体的骨骼强度,研究还表明,参加体育锻炼能够增强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提升血红细胞的携带氧气能力,为组织各器官提供充足的养分;此外,体育锻炼还增加肌纤维的粗度和韧度,减少体表游离脂肪数量,能够有效的塑造机体完美形态;体育运动的积极益处今天已经被全世界所认识,与此同时人们也注意到,体育锻炼适合群体开展,这样其趣味性才能体现出来,才会因此而长期坚持下去,体育教学俱乐部正是有共同体育需求与爱好的群体,因此,体育教学俱乐部能够有效的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

3.2发展体能、提高机能水平

体育锻炼能够提升心肺功能,改善人体运动相关的组织和器官,尤其是长期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其肺体能是远高于疏于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此外,体育锻炼还能够提升机体中枢神经的形成程度,缩短神经反应时间,完善骨骼、肌肉、循环、呼吸和代谢等系统,促使机体的机能不断提高。通过对大学生体质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加入到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学生气体育达标的平均成绩明显高于没有参加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大学生,究其原因,在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下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自主能够性明显提升,即便是偶尔产生了锻炼惰性情绪,也会因为俱乐部大家的积极努力带动下迅速改善,由此可见,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能够有效的发展大学生体能,提升身体机能水平。

3.3提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自然环境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种自然异常情况时有发生,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参加体育锻炼能够有效的提升机体对抗这种自然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升机体的免疫能力,例如:运动医学研究表明在严寒和高海拔的环境中进行体能训练,其训练效果是正常温度和平原地区的两倍,正是在这一研究结果的指导下,各国体育界都十分重视冬训和高海拔训练,体育教学俱乐部可以充分利用自由灵活的模式,选择在寒冷地区(例如我国东北地区高校)或者海拔较高地区进行体育活动;此外参加体育锻炼能够很好的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有利于其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

3.4促进心理健康

当代大学生不仅要面对快速更新的知识、繁重的学业压力,同时还要面对未来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压力,以及社会和家长寄予的厚望,多重的压力使得很多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负面的情绪,这种负面情绪久而久之变化积压成为不良心理问题,体育教学俱乐部是体育运动为纽带的团体组织,大学生在此不仅能够发展身体素质,还能够宣泄内心的压力,获得团体的认同感,真正的做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作者:张丽娜 单位: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金立.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思考[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6(12).

[2]李永亮.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思考[J].体育学刊,2015,8(13).

第五篇: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对策

利用先进的教育及教育方式,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对策加强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的全面改革,有利于深入推进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开展中的素质教育,提高普通高校整体的竞争水平。在具体的体育教育改革过程中,应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及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资源,增强各种改革对策使用中的适用性。

1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普通高校为了获得长远的发展,全面提升自身的体育教育综合水平,在战略部署制定的过程中突出了体育教育改革工作的重要性。随着素质教育影响范围的扩大,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措施的实施,既是为了达到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实现高校体育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具体目标。与此同时,我国教育部门为了提高各种资源的配置效率,强化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的创新意识,加大了不同学科改革的重视,逐渐地提升了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整体认知水平,为高校体育教育体系的完善带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这些方面的不同内容,客观地说明了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2现阶段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2.1课程资源开发不足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任重道远,需要高校在制定体育教学大纲的过程中加强对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确保体育教育改革计划得以顺利的实施。但是,目前一些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依然存在着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间接地影响了体育教育改革的实际作用效果,不仅影响着课程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在:(1)各项体育课程资源开发非常重缺乏创新性,改革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2)体育课程开发过程中对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缺乏必要的认识,课程资源开发效率低;(3)部分普通高校在体育教育资源开发中集中于竞技体育,对于本土化的体育项目及其它相关的体育项目开发较少,间接地影响了课程资源开发的实际作用效果。

2.2信息化技术利用效率低

作为普通高校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改革计划的顺利完成,有利于形成独特的体育文化,丰富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全面提高高校大学生体育方面的专业素质。而体育教育过程中信息化技术的有效使用,有利于提高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效率,及时地处理体育教育改革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但是,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存在着信息化技术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影响了体育教育改革工作质量的提高。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1)改革过程中的相关人员缺乏有效的信息化技术能力;(2)某些普通高校对于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视程度不够,致使可靠的信息化技术无法得到有效地使用;(3)部分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的资源有限,影响了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

2.3体育教育思维的落后

普通高校在传统体育教育思维的影响下,认为体育教育思想的重点在于增加学生良好的体育技能,忽略了体育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致使学生在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下无法得到全面地发展,给后期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思维落后的主要原因体现在:(1)相关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对于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形势发展的认识不足;(2)体育教育改革过程中的计划安排方面的考虑不全面,影响了相关改革方案实施的有效性;(3)部分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有待提高,体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次数不足。

3加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有效措施

3.1提高课程资源开发效率

为了使普通高校体育改革计划实施的过程中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高校在改革的过程中注重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课程资源开发效率。具体表现在:(1)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设置研究价值较大的体育课题,促使各种各样的体育课程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利用;(2)将竞技体育、本土化体育及其它资源按照合理的方式结合起来,增强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性;(3)突出体育文化理念,拓宽体育资源开发渠道。

3.2合理地运用信息化技术

选择可靠的信息化技术,有利于完善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机制,及时地处理改革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因此,普通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概况及体育教育改革的具体要求,合理地运用信息化技术,加快体育教育改革步伐,构建出全面的体育教育模式,促使学生们能够在高校体育改革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丰富高校的体育文化。在各种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目标将会在较短的时间内顺利地实现。

3.3构建先进的体育教育思维

先进的体育教育思维有利于明确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获取体育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各种价值信息,促使普通高校能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自身独有的体育教育理念,并在丰富的体育文化影响下确定未来体育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与此同时,构建先进的体育教育思维也会间接地提升普通高校整体的体育教学水平,突出高校的体育教育特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育资源,促进普通高校的稳定发展。

4结语

加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对策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完善高校的体育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转变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的传统教育理念,最大限度地满足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多样化需求。相关改革举措的落实,有利于完善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机制,实现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开展中的长远发展目标,推动普通高校的全面发展。

作者:张琳 单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1]孙洪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08).

[2]郑伟.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症结与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08).

[3]尹志华.中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体系的探索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05).

[4]姜大富.山东省普通高校研究生体育教育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13(06).

第六篇:教育资源开发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发展教育要求必须正确、合理地运用教育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教学各环节平稳进行,对教学效果和效率予以保障,这是教学改革中一个重要的要求,就高校体育来说,在改革过程中如果合理地运用教育资源,必然使得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良好完成体育教育任务,具有重要的正面作用。本文从这些正面作用和需要遵循的准则出发,对“高体”如何合理地运用教育资源进行改革予以思考,希望为推进“高体”的改革工作作贡献。

关键词:教学资源;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我国重视教育,推动其进行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品格,其中包括健康的要求,各个学校需要对体育课予以改进,就“高体”来说,在改革工作过程中要改进教学方法,只有合理地运用教育资源,才能保证改革效果,相应人员要仔细研究。

一、开发并合理运用教学资源的正面作用和准则

一方面,教育资源归类于社会资源,包括教育需要的各类别知识、实践经历、技术、方法、设施、钱款、思想、法律法规等,因为涉及的类别过多,而且每一个类别都会有新内容,需要相应人员对此予以开发。就“高体”来说,做好资源开发具有重要的正面作用,一是对教育资源予以开发,可以为体育课添加新内容,包括运动类别、场所、工具等,从而为了将这些新内容和要求讲解给学生、让学生在对应场所上良好学习和锻炼,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两方面都进行改变,推动体育改革。二是开发教育资源,可以全面把握国家对“高体”的真正要求,明确相应法律和文件等的规定,保证改革符合要求。三是通过对教育资源予以开发,包括体育老师在内的各类人员,会准确把握“高体”的内容,从而思考如何改进,推动每一个人员都做好实际研究工作,从而改进思想和教学的方法,这是自主学习的体现。另一方面,虽然对教育资源予以开发,有着重要的正面作用,但是“高体”在改革过程中的开发环节,必须遵循一定的准则,保证符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一是要开发的资源要注重效果,新加入的教育资源,保证可以对教学效果予以强化,对于“高体”来说,需要学生愿意学习体育课并有主动学习的良好态度。二是要保证全面范围,开发的教育资源,保证基本符合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比如对于综合类专业的体育课来说,体育课的内容、设施等,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这些学生不是专门学习体育,一些专业性质过强的内容不适合他们。三是要在全面范围的基础上分类别,每一个具体的体育类别,分别开发教育资源,而不是共同进行[1]。

二、我国高校阶段体育如何运用教育资源进行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合理运用教育资源中的人。“高体”的改革,需要按照相应的规定和标准进行,无论是开发教育资源还是具体改革,都需要人进行,所以各个高校要合理运用教育资源中的人:第一,各个高校负责人要明确体育课的正面作用,对当前体育课的实际情况予以研究,找到存在的问题和具体缘由,在此基础上,完备针对体育课的规定和要求,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挖掘有潜力的人员,为体育课各环节工作做好人员储备,其中对于学习成绩理想的体育专业学生,可以予以他们毕业之后留在学校教授体育课的机会,但是要通过考试,不能出现“内定”的情况,这样不符合公平的要求;第二,对于体育的教育资源,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内容外,还有人际关系,包括管理人员、场所负责人员等,在改革过程中考虑这些人员的实际情况,使这些人员互相交流,从而每一个环节之间都可以有紧密的联系,可以推进具体改革的过程;第三,“高体”老师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注意考查学生的实际情况,一些体育素养比较高或者是可以起到带头作用的人员,将他们安排为班长、组长等,让他们对其他学生起到指引、榜样的作用,保证教学效果[2]。

(二)合理运用教育资源中的物。合理运用“高体”教育资源,就要对其中的物进行合理思考,做到正确、有效地运用:一方面,“高体”教育资源中的物主要是体育课的设备、场所、课节数等,然后合理设置课节数量和每一节课的时间,每一周至少保证有两节课,每一节课的时间控制在九十分钟,每一节课之中,运用各类设备的时间不能少于三分之一,而且体育老师不能只让学生自由活动或造假成绩。另一方面国家相应人员要对体育教育资源的物予以规范,保证质量,这样才能使得体育课内容可以讲解给学生听[3]。另外,就“高体”教育资源中的物方面,还可以与他人进行合作,比如与制作体育设备的公司,让他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专门制作设备。

(三)建立专门负责开发的人员队伍,提高他们的能力和品格。除了上面两点内容之外,各个高校还要建立专门负责开发“高体”资源的人员队伍,一是上文中提到的体育老师,要通过培训,使得每一个体育老师都有较强的能力,而且要求资格,比如网球体育老师,至少要在市级的网球比赛中得到名次。二是对于管理人员,保证这些人员明确“高体”的真正要求,做好评价工作,及时检查“高体”的成绩。总之,“高体”要做好改革工作,必须对教育资源予以开发,从而体育教学的内容、方法、规定、方案等都予以改进,相应人员要仔细研究。除了文中提到的内容外,高校学校负责人还要对开发教育资源的过程予以把握,保证正确的方向,从而使得改革效果得以强化。

作者:白莹 任可 单位:东北大学 

参考文献:

[1]钟小红,刘玉兰.试论体育德育资源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以体育专业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8:191-192.

[2]叶小明.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的思考———基于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背景[J].当代体育科技,2015,18:70-71.

[3]王俊,王少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改革———基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的视角[J].湖北体育科技,2015,10:924-926+932.

第七篇: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研究

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由于诸多原因,亟待改革和完善。慕课教学模式能改进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带来契机。

1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慕课理念的必要性

慕课是一种新型的远程网络在线教学模式,具有大规模、开放、远程、网络、在线等特点。在此模式下,学生既可以在线独立完成学习,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集体讨论,从而摆脱传统教学理念下的时空限制。慕课教育依托互联网,能够实现教师教学过程泛在化、教学内容多样化和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化、学习习惯终身化。将慕课理念融入高校体育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因体育专业教学活动必须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场馆进行而导致的师资短缺、场地冲突、“学训矛盾”等问题。

2基于慕课理念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2.1搭建网络教学平台,组建体育课程教学团队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基于慕课理念搭建高校体育网络教学平台,拓展教学时空。学科组、教研室组建以主讲教师为代表的体育课程教学团队,完善网络教学内容和网络课程体系,让学生获取最丰富最前沿的体育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讨,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参与网络学习与互动,调动其体育课程学习的热情与兴趣。教学团队分工合作,积极回答学生在网络平台提出的问题,通过线上线下答疑解惑,克服传统教学中由于学生参加比赛、训练导致缺课,或者因场馆、时间冲突、师资短缺等原因导致无法上课的问题。

2.2创新网络教学方式,开发体育课程教学资源

高校体育课程包括理论课程与术科课程,教学场所有室内(教室)、室外(场馆)之分,网络教学方式有所不同。理论课程如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等课程主要讲授基础理论知识,这类课程网站资源的开发主要以文字、图片为主。术科课程如球类、体操、武术等课程重在运动技能的培养,课程网站资源应该以动画、微课视频为主。基于慕课理念,分别开发体育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相关体育比赛视频的制作、储存、传播来创新网络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课程的学习与讨论中去,摆脱传统教学所受时间和场馆的限制。供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克服场地冲突、“学训矛盾”等问题。

2.3利用网络教学设备,拓展体育课程教学途径

慕课教学模式的优势是开放、大规模,可以实现线上线下、随时随地教与学。慕课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师可以将开发的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信息化设备进行学习。体育教师要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培养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能力,提高体育教师自身信息素养。要有能力帮助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既要拥有宽广厚实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技能,还要敢于挑战新技术,对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要敢于尝试探索。体育教师在网络教学设计中要努力营造真实的学习情景,拓展体育课程教学途径,引导体育专业学生从多种途径进行学习,提升体育课程教学质量。

2.4收集网络教学数据,完善体育课程教学评价

传统体育课程教学中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通过考试形式,慕课背景下的体育课程教学有了崭新的测评模式,其更注重互评与测评,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参与理论课程学习和讨论,及时完成网络课堂测试和课后作业。对于术科课程,可以鼓励学生录制自己的体育技术动作视频短片,利用网络平台的互动空间(如论坛)上传,请教师指导和同学点评,增加学生和教师互动和个性化沟通,以此形式感和规律性的课程组织方式给相对松散和缺乏监督的在线学习者以一定的压力,督促其完成课程内容。教师在课程考核时将在线时长、点击率、上传视频文件个数等网络数据作为参考指标,按照比例计入课程成绩,通过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完善体育课程教学评价。

3结语

慕课教学模式给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融入慕课理念势在必行。基于慕课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师通过搭建网络教学平台,组建体育课程教学团队,创新网络教学方式,开发体育课程教学资源,利用网络教学设备,拓展体育课程教学途径,收集网络教学数据,完善体育课程教学评价的教学模式,将知识的传授置于课堂之外,问题的讨论置于课堂之中,发挥网络优势,利用网络评价手段,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

作者:丛向辉 刘怀金 单位:湖南理工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蒋向华.慕课在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5,(33):132-133.

[2]陈传浈,周威.体育“慕课”(Moocs)的应用与前景[J].四川体育科学,2016,(3):132-136.

[3]罗江波.影响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3):75,77.

[4]李芳,尹龙,沈焯领.挑战与机遇:慕课对大学体育教学的启示[J].体育科研,2015,(5):100-103.

第八篇:高校体育运动队运动损伤问题探讨

近年来,我国的竞技体育项目得到迅猛的发展,在世界级的比赛中取得多项傲人的成绩,已经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国家对体育人才的培养给予极大的重视。我国高校体育处于不断改革和完善的阶段,对体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体育要培养出技术全面、综合素质较高、敢于创新的复合型体育人才,高校体育教育事业面临着重大的挑战。随着运动训练的不断强化,运动员在进行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无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的身体损伤。运动损伤的发生与体育项目、身体状况、运动技术、场地设施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运动损伤严重影响着运动员参与体育项目的情况,并对其生活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对高体体育运动队运动训练中运动损伤问题的探讨,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1运动损伤的概述

1.1运动损伤的分类:根据运动损伤后人体的运动能力丧失的程度不同,可分为轻度损伤、中度损伤和重度损伤,根据运动损伤的病程不同,可分为急性损伤、慢性损伤、急性伤转慢性损伤和陈旧伤急性复发损伤四类。根据受伤的组织结构的不同,又可分为皮肤损伤、肌腱损伤、骨及骨骺损伤、神经损伤、滑囊损伤等。

1.2运动损伤的项群特征:根据相关资料调查显示,容易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为踝关节,其次是髌骨软骨、腕关节、肘关节等,下肢发生运动损伤的几率较大,对于运动损伤来说,预防重于治疗。基于运动项目的不同,运动损伤的部位有着较大的差异性,比如,对于篮球、排球、足球、田径等体育运动来说,踝关节容易发生损伤,对于投掷、体操、举重等体育运动来说,肘关节较容易发生损伤。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要根据运动员项目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预防运动损伤发生的可能。

2运动员运动损伤的成因分析

2.1对运动损伤的认识不到位:学生的主观因素对运动损伤的产生有着一定的影响,未充分意识到运动训练中的危险因素。对运动损伤存在一些片面化的理解,再加之错误思想观念的影响,比如运动创伤难免、运动损伤多是小伤小病等,预防运动损伤的意识薄弱,对运动前的准备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实际的运动中,由于准备活动不够,导致肌肉欠缺伸展性和适应性,较容易出现肌肉痉挛、身体协调性差等现象,极易引发运动损伤。

2.2自我保护的能力较差:学生保护自己不受运动损伤的能力较差,加上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容易麻痹大意,引发不必要的运动损伤。此外,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如何,将决定着其运动训练中的速度、耐力等,学生的肌肉力量和弹性较差、反应不灵敏、稳定性偏低等,将直接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比如,进行跳马时,助跑的速度不够快,必然影响到起跳的高度,可能发生被器械致伤的问题。

2.3超负荷的运动训练:体育运动训练的时间过长、频率过高、运动量过大等超负荷的训练,使得学生自身的肌体得不到充分的休息,不能及时有效地调整训练的节奏,忽视了循序渐进和量力而行的原则,学生急于达到训练的目标,未合理规划训练的安排,冒失地进行体育运动,不重视运动损伤及其所带来的后果,使得体育运动中不能有效地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2.4训练场地、器材、天气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运动训练场地有石块、杂物碎片等障碍物,场地凹凸不平,运动器械年久失修,其表面生锈、有裂缝等,这些都是致使学生运动损伤的重大隐患。除此之外,气候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比如,在高温天气,大量运动训练容易发生中暑或虚脱,教师要根据天气情况,合理调整体育教学活动。

3预防运动损伤的对策研究

3.1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开展教学研讨会,加强对体育教师业务水平的培养,除了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着深厚的体育实践教学能力,规范示范教学的动作,有利于学生对教师的模仿学习,避免因动作不规范而引发的运动损伤。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将安全教育视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根据运动项目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教育,提出明确的预防要求,引起学生对运动创伤预防的广泛重视,并掌握运动创伤的预防措施。

3.2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加强对高校体育运动队成员的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尽可能地做到以预防为主,并了解一些基础性的运动损伤处理办法,有着对意外或突发事故实施必要的紧急处理的能力,一旦发生运动损伤,可以快速采取及时有效的办法来加以解决。定期进行身体检查,时刻注意自身的身体状况,尽可能早地发现运动损伤的症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延缓运动损伤的加重。

3.3合理安排运动训练的强度:体育运动教师在示范和指导学生运动训练时,强调动作的规范性和正确性,以及避免运动损伤的方法,比如,在进行跳远训练时,从高处跳下要前脚掌先着地,同时屈膝,来增加缓冲;在进行背越式跳高的训练时,做好“背弓”,落地时注意头要昂起,以免颈椎部位受到损伤。教师要秉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来合理规划训练的强度,注意观察学生运动训练中的情况,比如学生出现面红耳赤、汗流不止的情况,说明学生的运动负荷过重,应立即采取减少练习数量、缩短练习时长和距离等有效措施。

3.4创设良好的运动训练环境:及时地修整和清理运动场地,不断完善运动训练的各项设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保证环境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定期检修各种运动器械,排除器械方面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督促学生对个人的防护用具进行清洁和安全检查。结束语:综上可知,高校体育运动队运动训练的过程中,许多运动损伤是可以通过预防来避免其发生。借助于高校、教师、学生三方的努力,提升运动损伤的预防能力,争取做到防范于未然,将运动损伤扼杀于摇篮,确保体育运动训练的安全性,积极地推进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董力铭 单位:延边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魏春琴,刘强.常见运动损伤及其急救处理[J].科技信息.高校讲坛.2008.NO.31:166.

[2]夏重华.哈尔滨体育学院篮球专项学生运动损伤及性质的调查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01):87-90.

[3]张春霞,胡广娟.浅析高校普系排球教学中运动损伤的原因及预防[J].剑南文学,2010(11).

第九篇: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分析

高校体育教学必须与教育的进步相适应,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必须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和发展趋势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它对体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指导意义。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依赖于高校先进的师资力量和体育设施,其今后的发展趋势应该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为培养目标,进行开放式管理,以体现其优越性。

1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内涵

高校体育俱乐部是以学校的体育馆为主要教学场所,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结合学生的主观选择进行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课外训练、群体竞技联系在一起,以增强师生的体质、提高师生的体育素养为主要教学目标,培养师生建立起健康的、文明的、和谐的体育习惯。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教学优势充分体现出灵活性、主动性和个性化,其内容的丰富性能够满足学生对多元化体育运动的需求,其先进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其人本教学理念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需求和水平,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1]。高校体育俱乐部在我国的实施有3种教学类型:(1)课外体育俱乐部,作为学生课内体育活动的扩展和延伸,以拓展课内体育教学的功能,提高体育教学效果;(2)课内体育俱乐部,体现出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体育习惯为主要教学目标;(3)课内外结合的体育俱乐部,课堂内外的结合有利于为学生树立起“终身体育”的理念,以培养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化社会的能力[2]。

2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现状与分析

体育俱乐部是从国外引入我国高校中的组织形式,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而被普遍开展起来,迄今为止,虽然高校体育俱乐部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是分析其应用现状,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2.1缺乏个性化发展和评价方式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时还存在“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弊端,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爱好,虽然通过一定的机械化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但是也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此外,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评价依据还是学生最后的成绩,这种传统的评价方法忽略了学生在运动中的发展和变化情况,没有把学生看作是一个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个体,将一些天资优越和条件不足的学生在一起评比,不利于学生建立自信心。

2.2缺乏高质量的师资力量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使得很多俱乐部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水平不高、教师工作态度不好,使得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得不到提高,教师的某些教学示范不正确,不仅会影响教学质量、教学进度,还使得学生的参与性和兴趣下降。高校体育俱乐部体育教师的举止行为、体育素养会影响到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认知,现存的高校体育俱乐部都普遍缺乏对教师的素质评价和教师业务专项考核,这种缺陷不利于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3]。

2.3缺乏建设经费的投入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很多硬件设施都跟不上体育教学的需求,尤其是篮球、足球、排球等运动场地以及一些运动设施器材。近几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大招生,学生和教师的人数越来越多,因此现有的体育俱乐部已经不能满足全体师生的需求。但是现行的高校体育俱乐部的体育设施和场地费主要来自于收取学生会员费,这种单一的资金引入形式回报率低、见效慢,因此有的学校开始采取强制性措施收取学生的费用,这种行为使得学生对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印象大打折扣,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学生的锻炼兴趣。

3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改进策略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学生的锻炼兴趣。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是我国今后高校体育教学的一种趋势,因此,有必要对其现状分析并进行总结,完善现有的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理论,以更好地在高校体育教学进行推广。

3.1完善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管理体系

高校体育俱乐部应充分意识到加强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和健全的运行体系,明确各部门的权责,从而保证高校体育俱乐部高效、有序地运作[3]。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进行日常的考勤,并将考勤制度作为教师薪资待遇的发放依据。

3.2课内外教学模式一体化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一直是以学校的体育馆作为主要的活动场所,在今后的教学活动设计中,应以学生的自主性为主,尽可能地将课堂内外的体育活动融为一体,使其既是课堂训练的主要活动,又能够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运动。课堂内外教学一体化的实施使得学生的运动不再局限于有限的时间和场所,课堂内外的紧密结合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果。3.3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也渗透到各个学科。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也应当转变教学理念,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教学依据。以生为本要求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必须十分灵活,充分了解学生的水平和兴趣爱好,让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课程和教师;以生为本要求教师必须重视项目的设置和教学活动的多元化,让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参与性增强;以生为本还要求师生关系应当更加和谐,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得高校体育俱乐部更具有时代性、适应性和针对性。

3.4重视高校体育俱乐部的项目设置

早在体育教学改革的初期,就有体育教育工作人员意识到应转变高校中的体育教学目的和考核方式。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目标不同于绝对的体育竞技,体育竞技中强调的是要实现“更强、更快”,以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高技能人才;高校体育俱乐部重在让学生实现“学”的能力,而不是“赛”的能力,重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应重视对项目的设置,使得运动项目具有趣味性又有适当的挑战性,尽量减少一些枯燥、单一、机械化的练习。同时,高校体育俱乐部体育项目设置应以“大众化、多元化”为主,尽量考虑到学生的性别和年龄差距,诸如乒乓球、羽毛球、游泳、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使得学生在俱乐部以外的地方也可以将这些运动项目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方式[4]。

3.5完善教学的组织形式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应分层次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自由度。由于不同的个体存在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不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存在差异,还在身体素质、力量、平衡性、运动技能上也存在差异,因此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条件,把学生的成绩最后分为“优秀”“较好”“一般”3个水平。另外,高校体育俱乐部应进行探究式、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主选择上课的内容和时间,打破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限制。同时,高校体育俱乐部还应根据教师和学生的意向安排好课程,以保证教师和学生随时都能进行有序的练习。

3.6加大师资力量

因此,提高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师资水平是重要的建设内容。除了应当多渠道、多形式地引入高素质体育教师以外,还应当为现有的教师制定一套系统的培训方案,使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了解体育的前沿发展,以为高校体育俱乐部的体育教学不断注入时代元素,以满足学生对多元化体育学习的要求。首先,高校体育俱乐部应该为教师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以促进教师能够及时地了解和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然后,鼓励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师通过自费或者公费的形式外出深造,扎实地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以促进俱乐部的科研教学;最后,高校体育俱乐部应重视对年轻教师的培养,推翻以往体育行业中“越老越值钱”的传统观念,大力培养青年教师的工作能力,使他们尽快地投入到工作中,为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5]。

3.7完善俱乐部的考核体系和评价模式

体育课程的评价应体现出与其他课程的不同。该文认为,体育教学不应再以考试为主,应与学生的日常表现和出勤率挂钩,重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各方面技能的提高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学生的成绩应与教师的评价和学生互评为主。经过体育教学让学生完全达到同样的水平是很难实现的,而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努力范围之内实现自身的学习目标却是切实可行的。通过这种完善的评价方式能够对学生的进步程度有个客观的认识,此外,最后的评价也不应该是以百分制的形式记录,而应是以“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来表示。4结语高校体育俱乐部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一种扩展和延伸,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有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改革是近些年来体育教学的一个热点和重点,体育教学应该以学生为本,充分体现人本主义,才能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我国的高校体育俱乐部今后旨在将课堂内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得体育由原来的教育性逐渐演变成具有生活性,为学生提供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和评价模式,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

作者:介博 单位: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基础课部体育教研室

参考文献:

[1]佘海文.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J].科技信息,2014(12):311-312.

[2]白光斌,徐国富,高鹏飞,等.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23):83-85.

[3]黄林.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现状与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2):218.

[4]许昭华.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现状与前瞻[J].科技信息,2012(15):306-307.

[5]蒋建琼.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99-100.

第十篇:高校体育选项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山东省作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大省,积极推进国家各项教学改革。体育选项课这一教学改革在山东省历经二十余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实行体育选项课教学初期,由于其机动灵活的选择项目内容、教师、时间等特点和新颖的上课形式,不仅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也发挥了一部分体育教师的专业特长。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文化事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高校体育选项课一些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地方也显现出来,这就需要在今后的体育工作中不断完善体育选项课,使它更好的为学校体育工作服务。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山东理工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财经大学、齐鲁工业大学、齐鲁医药学院等12所山东省普通本科高校的体育选项课教学。研究方法:

1.2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体育选项课的论著、论文。

2.问卷调查法:对所研究的山东省12所普通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教师问卷50份,回收48份,回收率为96%,有效问卷47份,有效率分别为、99.1%;学生问卷450份,回收417份,回收率为92.7%,有效问卷396份,有效率为94.9%。

1.3访谈法:2015年1月至10月通过面访、电话访问和电子邮件访问等方式对山东省12所普通高等院校的主管体育的学校领导、一线体育选项课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咨询。

1.4数理统计法:对数据进行常规的数理统计。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选项课教学内容开设现状

体育选项课的开设打破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为高校体育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使高校体育课教学发生了的较大的变化[1]。体育选项课由于其教学内容丰富,时间安排自主,满足了学生健身、娱乐、休闲的兴趣要求,非常受大学生欢迎。球、篮球、排球、健美操由于开展教学比较早,师资充足,场地充分等原因各个高校均全部开设,乒乓球、武术也开设比较多,其他项目根据各自学校情况开设的均有不同,高校新兴体育项目和休闲体育项目(如游泳和网球)由于师资的缺少和场地建设不足则开设不多。

2.2体育选项课教学情况现状

2.2.1体育选项课师资力量

随着时代的进步,新兴体育项目走进高校体育选项课,现有体育教师所学的专项已经不能满足体育选项课的教学,如网球、游泳、轮滑、保健气功等富有时代特色的运动,这就导致许多从事其他专项的教师来从事新兴项目的教学,由于非专项教师专业技术不精,在教学实践中就不能把学生所选项目精彩的一部分展现给学生,大大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2学生对选项课态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体育选项课的态度对体育选项课至关重要。由于选项课教学的优势所在,学生可自由选择项目,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但是在调查中发现体育选项课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学生对体育选项课这一上课形式整体满意度较高,其中对项目满意达到78.8%,部分同学是因为没有喜欢的项目,部分同学是因为所选项目实际学习没有预想的感兴趣,对授课教师满意度只有81.6%,其中部分同学认为教师专业水平不高,有的是不喜欢该项目老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

2.3体育选项课评价方法现状

66..6%的学校对学生评价方式采用了技术评定为主的考评方式,其余33.3%的学校加大了课堂表现的比重,但技术评定还是占有相当比重,没有一所被调查学校对项目差异、性别差异、基础差异、个体差异等方面进行综合衡量。目前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仅停留在学习结果的判定上,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进程的评价。这是对评价功能范围缩小的表现,其根本原因是对体育评价功能本身的认知不足[2]。这种考核方式比较单一、片面,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情况,忽视了每个学生身体素质的不同、学生个性的差异、兴趣的不同也使学生之间表现出极大的差别[3]。

2.4体育选项课场馆、场地和器材情况

最近几年随着国家对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视,随着体育学科评估的推进,山东省各高校对体育场馆场地投入逐渐加大,体育器材逐渐完善。调查显示,83.3%学校的传统体育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健美操)的场馆场地能满足学校正常教学,16.7%的学校勉强够上课使用。体育选项课中的部分新兴项目,如游泳、舞蹈、轮滑等项目,12所院校中仅4所可满足学生上课,占33.3%;有三所院校勉强够教学使用,占25%,其余5所院校对后开设的新兴体育项目场馆、场地明显不能满足上课需要,占41.7%。体育器材由于购置简单,投入小,各学校都能满足学校教学。由于上课场馆场地的不足,各学校在开展体育选项课时只能以控制上课人数、控制上课时间等手段,来满足教学,不能满足整体的上课需要。

3对策与分析

3.1与时俱进,合理开设新兴体育项目和休闲运动项目体育教学内容的优化关系到体育教育质量的提升[4]。把新兴健身项目和休闲运动项目等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引入校园,有利于学校体育与社会接轨,使学校的体育符合时代特点。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大学生对体育项目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不仅要求项目的健身性,还要求项目的娱乐性、休闲型、美观性,项目引入的与时俱进,更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

3.2引进稀缺项目教师,完善教师队伍结构,加强师资培训。优化学校体育教师专业结构,实现体育教师专项的合理化布局,有利于各项目在学校的开展。体育选项课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理论、专业技术、专业战术、专业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着较高的要求[5]。随着运动水平的提高,许多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定期安排各专项教师进修、培训,不仅可以巩固、完善教师的现有专项技术,也有利于提高学校整体的该专项水平。

3.3完善体育选项课评价制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以及对于学生终身体育的培养[6]。制定正确的多元化评价理念,不仅对学生进行学习的终结性评价,还要对学生学习的形成性评价进行进行观测,注重个体因素的差异,进行学生身体、心理的体育学习成长档案的记录,全方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

3.4增加新兴项目和休闲体育项目运动场地,满足教学和学生课余运动。对体育健身场地进行多元化的建设,丰富体育场地设施内容,不单一的集中在几个运动项目,根据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开设体育选项课项目的特点来合理的增加学生活动场地。只有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学生在课余时间才会积极的锻炼和参与,增设运动场地,不仅满足了教学,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提高学校的身体锻炼氛围。

4结论

体育选项课的上课形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调动了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这样的上课形式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好评。但是随着当代社会的变化,人们对体育项目的认知也有了深刻的变化,不在以单纯的健身效果来选择体育项目,娱乐性、休闲性渐渐成为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因素。体育选项课也要与时代同步,合理的引入现代社会元素,更新内容,不断的完善自己,让体育选项课这一上课形式更好的为高校体育服务,使高校体育运动散发出特有的魅力。

作者:宋志勇 陶斌 单位:齐鲁医药学院

参考文献:

[1]秦婕.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发展现状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6):816-818.

[2]方尽美.构建体育课程的三评考核模式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20(6):115-116.

[3]王皋华,张威.大学体育与健康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8:10.

[4]孙洪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8):90-92.

[5]吴长青,张凤华.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6,20(5):123-125.

[6]林娟.广西中医学院体育选项课的现状调查及完善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1,77: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