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体能训练大学体育教学课程分析

时间:2022-03-05 02:37:46

学生体能训练大学体育教学课程分析

摘要:明确教学目标是构建基于大学体能训练课程的前提条件,与此同时,还要制定与体育教学课程相符的教学方案并予以落实,以发挥出大学体育教学体能训练课程的作用。以基于学生体能训练的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构建分析为研究内容,首先阐述大学生体育教学课程构建的切入点,然后分析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构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以学生体能训练为目标构建大学体育教学课程的建议。

关键词:体能训练;大学体育;课程构建

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体能训练逐渐受到了学生和体育教师的重视。在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构建之中,大学生体能训练和体育兴趣开发,属于热点话题。近些年来,伴随着体能健康测试的普及,教育部门要求高校重视学生体能训练,着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这对大学体育课程构建来说是严峻的考验。因此,对此项课题进行研究的意义十分重大。

1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构建的切入点

就实际情况而言,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升,保证学生身体健康,通过体能训练的方式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属于大学生体育课程构建的重要切入点,同时这也是大学体育教师希望达到的教学目的。部分高校在构建大学体育课程的过程中,会将学生体质情况作为依据,对体育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价。考虑到高校学生深受传统学习观念的影响,所以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构建必然会面临诸多方面的挑战,比如:体能训练与正常体育教学相比,较为枯燥乏味,同时会导致学生消耗大量的体力,致使诸多学生不愿训练,不利于学生体育精神和价值观的形成。针对这种现象,高校在构建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时,应该将体能训练融入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喜好和需求自由选择,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参与体能训练的兴趣,使其建立良好的体育习惯,并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1]。

2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构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课程设置较为单一。促进学生体能素质的提升,是构建大学生体育教学课程的前提基础,但就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在构建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时,虽然能落实体能训练这一基础,但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却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在教学经验和教学设施的限制下,所设置的体育课程存在教学内容单一不足。例如,体育教师在设置力量训练科目时,所选择的训练内容包括硬拉负重和哑铃推举,但这两种力量训练方式均没有体现小肌群训练,导致学生力量收缩能力迟迟无法提升,训练效果也因此受限。2.2缺少明确的训练目标。部分大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少明确的体能训练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方案相对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能训练的系统性和专业性,无法发挥出体能训练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作用。以某高校体育教师为例,该教师在构建体育教学课程过程中,所采用的体能训练方式主要包括位移速度训练、动作速度训练、反应速度训练等训练方式。这种训练的方式使多数学生速度显著提升,但少数学生的速度提升幅度并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身体素质存在差异,对于一些身体素质较高的学生而言,这种训练方式无法起到良好效果。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会逐渐丧失参加体能训练的兴趣,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2]。

3基于体能训练构建大学体育教学课程的策略

3.1在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构建中融入科学的体能训练方式。在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构建过程中融入科学的体能训练方式,可以减轻学生的体能训练压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及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同时,还能为学生未来工作生活奠定坚实基础。在教学课程模式革新中融入科学的体能训练方式,促进学生体能素质的提升。以最大力量训练为例,肌肉生理横断面和肌肉内协调能力发展和改善,是最大力量提高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后者有助于相对力量的提升。田径、球类和跳跃类等体育课程教师应重视学生最大力量的训练和提升。建议教师在体育教学课程构建过程中融入以下几种训练方法。3.1.1静力性练习。这种练习方式所采取的负荷量相对较大,但负荷并不能一次增加,而是以重量递增的方式进行训练。随着负重量的上升,肌肉感觉神经向达到皮质神经传递的冲动会愈加强烈,最终大脑皮质指挥肌肉活动的神经细胞会逐渐兴奋。如果长期接受这种刺激,兴奋强度会逐渐增加,肌肉纤维参与工作的数量会明显增多,肌肉最大数量也会因此而提升。最大力量的发展会受到总负荷的影响,而负荷重量、练习重复组数、每组持续时间以及停顿时间都会影响总负荷。为此,教师在训练学生最大力量过程中,应结合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要求其采用本人最大负荷量的70%进行练习,组数不得超过4组,每组持续时间应少于12s,每组中间的停顿时间约为180s。针对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负荷重量的要求可适当放宽,提升至本人最大负荷量的80%,组数可多于4组,但少于6组,每组持续时间控制在10s内,每组停顿时间不变。体育专业生的负荷量为90%,但组数需少于4组,且持续时间不长于6s,每组之间的停顿时间应延长至240s。3.1.2重复法。负荷量随着肌肉量的增加而增加,如果在训练一段时间后,学生重复次数呈增加的趋势,则表明学生最大力量有所提升,随后增加负荷量即可。由于这种方法较为简单和实用,因此将其作为体能训练的常用方法可以取得良好效果。重复性用力训练的负荷为本人负荷的75%~90%,平均组数为6组,每组重复次数为3~6次,中间的停顿休息时间为3min。3.1.3其他方法除上述方法之外,训练学生最大力量的方式还包括极限强度方法、短促用力方法、极端用力方法等。在学生训练完成后,教师可以使用哈佛台阶试验简易法对学生的训练情况进行评价。这种测量方法的测量仪器包括台阶、秒表和节拍器,其中台阶的高度为0.5m。在测量仪器准备完成后,体育教师应组织学生以节拍器所打的节拍为依据,在台阶上做上下运动,持续运动5min,在测试完成后立即坐下,并测量学生1min的脉搏,然后将其代入公式:哈佛台阶试验指数=的脉率)运动持续时间(5.s035100s××如果测试结果为50以下,则训练效果较差;测试结果超过50,训练效果为中等;测试结果超过80,训练效果较好。总而言之,教师无论采用哪种训练方式,均要将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作为依据,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3]。3.2开展俱乐部式的体育教学模式。将俱乐部模式融入大学体育教学之中属于一种创新性尝试,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和体能训练的积极性。体育课作为学生锻炼自身体能素质的重要途径,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健康发展,为此,高校应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开拓体能训练的其他途径,从而主动投身于体能训练,并从中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价值和魅力。在参加体育俱乐部后,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了解会进一步加深,在总结不同体育项目的特点后把握体育活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选择,学生的技术和技巧也会通过体育运动得到增强。接下来将以某高校为例,对俱乐部式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在改革开放背景下,中国体育和奥运会之间的联系和融合更加紧密,奥运模式的创立和全民健身计划的颁布,调动了广大高校学子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此背景下,教育部门对高校提出了严格要求,采取有效的方式推动现有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某高校在此背景下,积极响应教育部门的号召,同时落实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探索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路径,考虑到教学模式改革需要将教学作为切入点,但由于传统教学方式学分制课程设置会影响学生体能训练的积极性,最终决定开展俱乐部式的体育教学模式。通过引入外资,利用闲置场地建立校园商业体育俱乐部的方式,使学生和教师的体育锻炼需求得到满足。在了解后得知,校内师生是俱乐部的经营对象,俱乐部在经营方式上与纯商业体育俱乐部有根本差别,教育成分占比较高。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创建的根本目的是作为体育教学课程的补充,调动学生参加体能训练的积极性,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促使其身心全面发展。俱乐部建立之后,在校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调查后得知,全校80%以上的师生都注册成为体育俱乐部的会员,并将少量课余时间和精力投入体育训练,改善了大学生体能训练时间不足的情况,从而实现了对体育教学课程的良性补充。该俱乐部作为体育教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业余性质的俱乐部,主要成员均由学生构成,体育运动范围仅包含学校。俱乐部拥有完整的组织机构,各协会的会长均由成员选出。俱乐部主要位于学生生活区,为学生课余锻炼创造有利的条件,加之高校学生无需面对应试教育的压力,每天可以用于锻炼的时间较多,并且体育俱乐部的体育训练内容较多,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4结束语

教学改革背景下,高校要重视大学生体育教学课程的构建,在构建课程时需要将体能训练作为目标,同时融入科学的训练方法,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与此同时,还可以在校内成立体育俱乐部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

参考文献:

[1]肖乡子.基于学生体能训练的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构建分析[J].田径,2019(12):28-29.

[2]陆春红,陈雷,孙雅薇.以学生体能训练为目标的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构建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25):119-120.

[3]李继超.基于学生体能训练的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2019,9(5):130,132.

作者:石宝华 单位:忻州师范学院五寨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