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素养养成教育实证研究

时间:2022-03-13 10:25:51

大学生体育素养养成教育实证研究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怀化学院大学体育课程为研究对象,基于有效教学的视角,对大学生体育素养养成教育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注重学生体育素养养成的学校体育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及推动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接轨的积极举措。(2)将学生体育素养的评价纳入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学校体育的整体水平和效益。(3)实施“强制—自为—自觉”三阶段的体育素养养成教育创新模式,是扭转当前大学生体育素养低下最终实现学生体育自我发展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有效教学;体育素养;养成教育

“大学体育是大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与教育相结合的重要结合点。”[1]。如果说“大学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整个教育具有明显的导向性。在一定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大学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是一个国家整体教育的统帅和灵魂”[2],那么当前我国的大学体育并没有起到上述作用,甚或滞后于基础体育的改革。为什么这样说?我国的基础教育进入新世纪以来,“改革的目标已聚焦在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上”[3]。反观大学体育,不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学习评价,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则被动接受,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从有效教学出发,对大学生体育素养养成教育进行实证研究,为提高教学效益提供参考依据,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以怀化学院大学体育课程为研究对象。(二)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需要,以“有效教学、体育素养”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检索,从中选取了10篇文献作为本研究主要参考文献。2.问卷调查法制定问卷表和访谈提纲,以了解怀化学院大学体育课程现状及其实施改革后的效果评估。3.内容分析法通过分析怀化学院2000年以来的大学体育教学文件的核心要素,了解怀化学院大学体育课程发展沿革及其发展趋势。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概念界定。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4]。它包括效果、效率和效益三层含义[5]。而有效体育教学是教师遵循体育教学过程的规律,成功引起、激发、维持和促进了学生的体育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了既定教学效果的教学。其核心是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以及教学的效益[6]。(二)怀化学院大学生体育素养养成教育的有效性分析。在应试教育还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主要形式的情况下,大学生的体育素养缺乏是不争的事实。针对这一现状,怀化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分三步走,按照“强制阶段——自为阶段——自觉阶段”模式逐步推进,以期实现全校约有20%的学生基本达到自觉层次——将体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有50%的学生达到自为阶段——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体育的自主参与。1.强制阶段大学生体育素养养成教育创新体构建模式体育运动习惯养成是学生具体行为的体现,需要进行必要的训练和强制。学校强制体育有其历史经验与现代实践,如清华大学男生3000m、女生1500m项目成为必测科目,其强制性动作一直成为国内高校的引领者。北京大学从2012年将体质健康成绩列入学业评价,占比为10%;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实施“一拳一泳”课程改革,将太极拳和游泳2个项目作为核心必修课程[4]。由此可见,学校体育中的强制与自由不是突然呈现的新鲜事物,它们是与学校体育追求以学生为主体的自由价值实现过程紧密相连的。因之,基于有效教学构建强制阶段大学生体育素养养成教育体系亦是顺理成章之事,其具体工作流程见图1。基于有效教学构建强制阶段大学生体育素养养成教育体系在课程设置上,着力于构建“基础体育课”“健康运动项目训练课”与体育文化系列选修课“三维一体”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上,以单项体育运动教学俱乐部为载体,融合课堂教学、课外体育锻炼,实现课内外一体化,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确保学生享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促进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价值观。在课程内容方面,在遵循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原则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选课和学习的愿望,把知识学习、技能掌握、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在评价方法上则以集体考评的方式为主,即在“基础体育课”学习阶段,实施“小组表演赛”形式的集体考评方式;在“健康运动训练项目课”学习阶段,实施以项目学习单元为考试单元的集体考评方式;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评价,则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通过这一考核方式,实现了课内外一体化,将课堂学习与课外体育锻炼结合起来,对学生的体育素养进行综合评价(表1)。作为体能、技能与体育参与的强制要求,在学生体育课程成绩的评价方面始终坚持对主要身体素质指标、运动技能与课外体育锻炼划定基本合格线。2.自为与自觉阶段大学体育课程培养结构体系学生是学校体育的出发点与归宿所在,一切的学校体育教育活动都在于促进学生的自由存在和成为自由发展的主体,学校体育本质是保障学生体育权利[4]。强制并不是一种必然,只是学校体育实施对象学生个体实现自由的道德“推手”[4]。因此,在自为与自觉阶段,大学生体育素养养成教育创新体系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体育素养由自为阶段向自觉阶段转化。其具体工作流程见图2。在课程设置上实施学生分流制,即对学生一学期学习后所具备的体育素养进行综合测评,学生根据其测评结果进入不同的学习路径。合格者直接进入“体育必修课(专项)+体育选修课(俱乐部)”学习轨道,不合格者重修基础体育课(Ⅱ)。在教学模式上则融“选项课教学模式+俱乐部教学模式”为一体。基于学生发展的自由和体育素养的现实水平,特别设置了学习路径,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其体育素养水平选择不同的学习路径。期间,为体育素养水平暂时未达标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能够达到上一级学习平台水平要求的学生分别安排“超越”考试和“跨越”考试,为通过学习达到相应水平的学生提供多次选择学习平台的机会。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1.学校体育注重学生体育素养的养成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及推动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接轨的积极举措。2.将对学生体育素养的评价纳入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学校体育的整体水平和效益。3.实施“强制——自为——自觉”三阶段的体育素养养成教育创新模式,是尽快扭转当前大学生体育素养低下这一不利局面,最终实现学生体育自我发展的有效措施。(二)建议。1.要有效解决师资的有限性与学生爱好及选择的广泛性之间的矛盾。2.要有效解决体育课程与学校其他课程在上课时间、空间之间的矛盾。3.简便有效的评价体系是该模式生命力旺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陈希.对美国十所大学体育的考察与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3).

[2]王东成.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回答“钱学森之问”[J].社会科学论坛,2013(6).

[3]成尚荣.核心素养:开启素质教育新阶段[N].中国教育报,2016-05-18.

[4]姚利民.有效教学涵义初探[J].现代大学教育,2004(5).

[5]程红,张天宝.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1998(5).

[6]胡永红.有效体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作者:粟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