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时间:2022-06-04 04:58:28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摘要:“三全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体系,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关键是调和最优发展状态的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环境论的角度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客观环境的内在辩证关系,辨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客观时代环境变化的顺应和优化的调节功能,提出新时代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的具体应用和实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环境论;高校;三全育人

一、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认为:“人创造了环境,环境也创造了人。[1]”从唯物辩证法角度深刻地阐释了人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环境论中可以看出:人与环境辩证关系的本质还是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这也是唯物辩证法讨论的观点和特征之一,一方面,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由环境所决定的,涉及人的思想、观念、思维和认识能力;另一方面,人之于环境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主观能动的过程。人直接通过现实的、自觉能动的、社会历史的实践活动而改变环境,改变人类社会思想、观念、道德的整体状况和社会风气,创造满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的美好环境。从马克思主义环境论的角度看,“三全育人”机制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全员育人”即构成育人主体的“人的环境”“全程育人”即动态环境中的变化发展的育人过程、“全方位育人”即育人的物质和精神的资源总称。“三全育人”的实践主体是实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育人者,实践客体是高校大学生。“三全育人”是作为系统概念,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哲学原理,要求高校把育人根本任务作为一个整体或系统来通盘认识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全员育人的思想理论基础。在高校不仅是实施教学行为的教师,还包括党政管理者、教学辅助人员、后勤管理人员等,广义上讲,高校全体教职员工都具有育人职责。高校全员育人的实践主体具有群体主体的显著特征[2]。

二、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现实意义

(一)解决目前思政教育有效性不够的现实瓶颈。思政教育有效性不够,隐性来看是思政教育理论发展的时代性落后。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精神层面也存在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的矛盾,尤其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作为网民的时间远远超出了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时间,这给传统思政教育环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也是思想教育有效性不够的隐性原因;显性来看,总体说思政教育形式大于内容,入脑入心的措施明显不足。如教育方法落后和手段单一,过分强调理论灌输的作用明显不合时宜。而人性关怀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人文教育的薄弱会导致人们对思政教育深层本质的反思。(二)满足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马克思说过,“道德的本质是自由和自律。”高校思政教育在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单纯知识性的德育方式正在面临反思,人文德育作为一种能够直达心灵和精神深处的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上的有益补充。新时代社会主义高校思政教育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总体遵循,终极目标是不断提升质量和效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增强思政工作的领导力、协同力、感染力、亲和力、吸引力,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宽度”“精度”“温度”和“黏度”。(三)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目标。“三全育人”是提升思政工作质量和效果的新模式和新理念,有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全面的、系统的、动态的思政教育模式,符合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环境论的理论基点。这种育人模式整合和优化了育人主体、项目、载体和各类资源,是对“大思政”育人格局、育人体系和育人标准的梳理和重构,有利于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巩固优势、深化功效,更有助于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立破并举和创新发展,进而对高校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多角度一体化育人体系有所裨益。

三、马克思主义环境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践中的几点应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具体表现。1.环境对“三全育人”思政教育模式的导向性影响。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主观能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体现,还受到舆论环境的评价和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哲学和科学思想的规范和检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必须实现主导性,需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导向性功能。环境的导向性和思政教育的导向性是一致的。所以,“三全育人”思政教育模式进入良性循环状态需要从时间上(全程)和空间上(全方位)实现育人总体趋势一致,倡导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和生活都要沉浸在正能量的环境中。2.环境对“三全育人”思政教育模式的开放性影响。新时代我们面对的是全球化的开放性环境,互联网使得这样的开放性环境从时间和空间得以更广泛的延伸,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让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得纷繁复杂。在这种背景下,“三全育人”思政教育模式满足了一个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全程、全方位的时空育人顺应了开放性要求,用开放、发展的眼光育人,吸收一切优秀的育人思想和育人成果,不仅适应发展变化的客观环境和客观规律,而且正确处理了教育主客体对象的辩证关系,能够创新思政教育模式的内容、形式和路径,取得显著的育人成效。3.环境对“三全育人”思政教育模式的渗透性影响。思政教育追求的终极效果是“润物无声”和入脑入心,渗透性影响就是利用各种有形或无形的多重环境因素对思政教育施加影响。马克思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环境的影响。”网络时代的社会转型期思想、文化、观念交流交融交织碰撞剧烈,大学生的思想态度和价值观念变的多元化,因此抵制西方腐朽价值观的渗透和扩张就更加紧迫。(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模式运行的内外部环境。1.强化国家机器的主导作用,营造和谐稳定的政治环境。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作用更加突出,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国家在应对重大风险时的国家制度优势凸显,国家的稳定强盛为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夯实了环境基础。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政治观教育,党风、政风、民风的好坏直接影响政治观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的政治观教育是“三全育人”的主线[3]。2.强化环境文化圈层建设,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高校校园文化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中心,以国外优秀文化精髓为补充,优化集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和高雅性为特性的校园先进文化精粹,通过“三全育人”模式升华育人境界,营造格调高雅的校园环境。要强化社会主义文化圈层建设,加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头脑武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规范,中国化的正能量主旋律思想观念为价值导向,构建舆论环境积极健康的多圈层同心包容的社会主义文化圈层,为“三全育人”模式营造和谐发展的文化环境。3.优化全员育人的协同效应,构造协调高效的育人环境。在高校思政教育范畴下,全员育人机制延展了教师的传统定义,思政教育体系中高校全员都是育人之师。思政课教师要发挥思政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塑造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他课程(专业)教师要探索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的有效方法实施育人职责。管理人员要发挥管理育人、组织育人、资助育人、科研育人、服务育人、心理育人、网络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育人方式的协同育人作用,形成育人的协同效应。4.优化大学生的网络空间,构建清朗文明的网络环境。互联网的开放性特征,网络从形式和内容组成了一个开放的系统,这个开放的系统不属于任何国家、民族和组织,而是为大学生提供了快速、便捷、全天候获取信息的全新环境。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导致网络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这就需要我们抵制西方腐朽的文化意识形态侵蚀,构建健全的网络监管机制,为大学生健康融入网络社会搭建好“防火墙”和“防护衣”。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5-380.

[2]王志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8):38-40.

[3]范小凤.论新时期高校“三全育人”德育模式及其运作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作者:柏晓娅 王峰 张耀东 单位:1.河北地质大学华信学院 2.河北地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