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有效开发及在思政教育中应用

时间:2022-06-04 09:52:00

地方志有效开发及在思政教育中应用

地方志是文化的一种存在形式,更是传统优秀思想传承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教育从事的是人的工作,面对的是具体的人。从其身边的事、身边的人入手,更易于理论入其脑,内化为其认识并外化为其言行。而地方志的地域性独特优势,无疑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多得的教化资源。

一、地方志的有效开发

地方志开发是地方志运用的前提。地方志的有效开发须确立强烈的产品意识,做好产品的开发。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地方志提供静态的文字和动态的影视两大类的素材。因此,方志的有效开发可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

1.借助图书馆平台:开发方志文字制品地方志只有集中收藏并科学整序才能方便开发利用。图书馆作为一方文献的收藏中心,有着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服务手段优势和网络优势,理应成为地方志文献的开发中心①。这就需要方志工作者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必须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以适应形势和社会的需要。改变传统的封闭的模式,将为本单位、本部门服务宗旨转向为社会、为需要文献信息的广大客户服务。为此,要不断树立起新型的市场观念、效益观念,以主动、开放的服务模式,改变地方志的静态存在现状,变藏为用。借助图书馆这一平台,可从以下方面来开发方志文字制品:一是汇编专题。唯我之需,择类而取。从揭示文献内容深度的层次级别来看,对原始文献内容揭示的层次越深,文献利用则越充分。对于一般读者,传统方志“买不起,背不动,读不完,用不上”,这就迫切需要图书馆人发挥优势,深层开发有重要信息价值二次文献、三次文献和多次文献资料,方便读者利用。尤其要做好特色志书的编纂,如在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地域文化、名人名家、地方特产上做文章。这是深入开发利用方志资源,服务爱家、爱国教育的重要形式和重要手段。二是刊佚旧志。我国地方志源远流长,历代有大量志书,但因古代印刷技术和藏书条件的限制,刻梓较少,庋藏面不广,有些刊本或传抄错讹,或年久虫蚀,残缺破损,有些流传稀少,读者查阅颇为不便。因此,对一些罕见的珍本影印需校勘补阙和整理重印;对残志佚志,需修版、摘录、拼残,以保存完整资料。这对教化资源的深掘十分重要。三是撰写提要。考志书源流、编纂原委,明其内容、门类、编目,究其得失、特色,探其价值,叙其纂修者,述其版本与流传。方便读者取舍,提高利用效率。四是编制目引。志书目录、索引是开发方志资源的工具和打开方志宝库的钥匙。从地方志特征出发,增加地区目录和专业目录,前者按行政隶属排检,反映一地所有的方志;后者按行业排目,方便从专业角度检索。同时,还应编制联合目录,其一是联合本地的收藏单位(如档案馆、博物馆、史志办等);其二是参与上一级图书馆的联合目录。除了馆藏目录,最好还应有一地的方志总目,包括佚志及收藏在其他图书馆甚至海外图书馆的志书,供用户了解整个编纂和分布概况。此外,还要大力加强方志索引的编制工作。通过细析、梳理、组合等加工手段,将地方志中蕴藏的信息资源多角度、多层次加以揭示,便利读者快捷准确获取资料,如编制人名、篇目、艺文、人物传记、地名等索引。

2.借助多媒体平台:开发方志影视制品修志的目的在于读志用志,志书只有普及使用,才能发挥其社会效用,才能体现其价值。所以不少专家、学者就多次提出了“让志书走入寻常百姓家”的设想。这一设想,正是源于让志书在内容、款式、设计、价格等诸多方面与普通老百姓拉得更近一些,使普通百姓都想看,看得懂,并能买得起。要做到这点,必须在内容方面多一些百姓生活情景,多记述一些与群众息息相关的社会现象,即人文内容的记述。志书中对平民生活要多关注一些,会使志书显得生活气息更浓,史料更鲜活,真实感更强烈,这样的志书老百姓肯定喜欢看。与以往纸质地方志相比,影视制品更形象、更多彩、更宜推广。为此,可以借助多媒体这一平台对地方志进行以下两方面的开发:一是编辑拍摄影视版的地方志。方志记载历史悠久,历史素材丰富,是影视脚本的基础素材。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电视、网络媒体的普及和音像制作手段的提高,也为更广泛地开展读志用志提供了新的平台。地方历史题材为地方百姓所喜闻乐见,如配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条件,地方志的正统、严肃与电视媒体的新颖、活泼有机结合,更易于为群众接受。影视版地方志可尝试按“横排纵述”的原则设置《历史沧桑》、《史海钩沉》、《人物春秋》、《百业史话》、《地方揽胜》等版块,分集拍摄。二是编辑拍摄地方的系列专题片。以地方志为依托,拍摄电视系列专题片来弘扬地方历史文化、进行乡土教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离不开党委的领导和政府的支持。因此,基于方志开发制作的系列专题片须由宣传、文化部门主导组成两个班子:一个是以广电部门为主体成立的专题拍摄制作班子,选择热爱历史、编辑摄录水平高的人员来担纲;另一个是以史志办为主体组成的专家顾问班子,担任专题片顾问,全方位提供资料,在重要史实的采编选录、脚本的编撰等方面进行把关指导。史志办有历史专家和丰富的史料,广电部门有拍摄平台和专业的采编人员,他们也苦于找不到好的节目题材,因此双方存在广阔的合作空间。地方志的影视化,一是使地方志被赋予新的形式。在语言文字表现上,它是具有一定文学色彩的语言和通俗易懂的电视语言相结合;在画面语言表现上,它是现场自拍图像、影视资料图像、档案资料、图表、采访与访谈、绘画、电脑三维、字幕等手段相结合,既不戏说,又不呆板,以影视这种创新的表现形式再现地方历史风云的变幻、经济脉络的变迁、文化轨迹的演变、人世沧桑的跌宕起伏以及红红火火的改革开放事业。平白浅显、生动自然的语言,声像并茂的画面,使广大群众愿意看、看得懂。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更直观、更生动、更便捷,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拉近了普通群众与地方志的距离。二是成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热爱家乡教育生动而形象的教材和没有围墙的教育基地。生动的画面、慷慨激昂的解说词,对受众有很强的感染力,也会引起青少年观看和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住于斯、热爱斯、建设斯、发展斯”的热忱。

二、地方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合理运用

地方志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化的资源,其对人生的导向和人格的塑造,更多地以乡土教材形式出现,通过爱国教育、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回应问题等途径来实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地方志的合理运用可体现在以下方面:

1.借助方志产品开展爱国教育爱国主义感情一直是维系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巨大力量。对国民特别是青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尤为重要。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地情教育、国情教育。自古修志者就十分注重志书的教化功能。无论历史与现实,方志都与爱国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方志在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一部方志,一般都翔实地记载了当地的山川胜迹,丰饶资源,淳朴风尚,灿烂文化,科技文明,先进人物和革命烈士等丰富的资料,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乡土教材。爱国主义是方志的优良传统,从其产生就蕴育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是以“爱家乡为基础的”,“不知家乡、不知国家的历史和现实,又如何爱乡、爱国,建设家乡、建设国家!”①作为爱国主义渊薮的重要载体的方志,它具有炽热的桑梓意识、强烈的忧患意识、明确的疆土意识、鲜明的爱憎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志书中的山川胜迹、丰饶资源、淳淳质朴的风尚、灿烂文化、科技发明、专家学者、先进人物、人民领袖、革命志士以及奸宄邪恶的坏人等等,都足以启顽立懦,提高人民的思想情操、精神文明素质,振兴奋起,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观念。”②人们通过方志了解先人创业之艰难,了解源远流长的民族优秀文化,了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辉煌业绩,增进民族自豪感,激发和加深爱祖国的感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地可因地制宜,发挥地方志优势,利用方志产品,通过专题报告、巡回讲演、地情知识竞赛、系列专题片等,开展各种形式的地情教育活动。

2.借助方志产品组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教材是课堂教学的材料,是学生在学习中接受知识信息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源泉。教材总是浓缩地反映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不可能在每一个历史事件的描述上像具体的史料那样反映得形象生动。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直接阅读一些史料,接触一些历史文献,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介绍各种学术观点,让学生有可能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通过探讨,加深对历史的了解,开阔思维,体会自主探索学习的乐趣。从教材、学生、教学需求来讲,自觉搜集和补充史料都非常的必要。在史料中如能适当地运用一些地方史料,或先贤名言、或诗歌民谣、或画像与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或音响电影资料、或漫画等等,更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这已为大量事实所证明。方志一般都具体地记载了当地的山川、河流、坊里、街巷、桥梁及其名胜古迹,岁时风俗等等,不仅包含着大量社会科学方面的信息,而且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科学信息,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志书可补正史之不足。一些重要事件和杰出人物,正史中的记载固然不少,但和方志相比较,显然是不全面和不够详细的。方志对当地的著名人物,无不有详细的记载,似已成为通例。正因为地方志有这样的特点,所以方志成为思政课教学取材必不可少的重要文献资料。

3.借助方志产品开展课外实践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智慧与认识是通过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得到成长和发展的,“在活动中学习”是其理论的基本特点。课外实践体现的正是这种理念。课外实践是社会实践的表现形式之一。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渠道和桥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非空洞说教,而是有具体的对象和明确的时空。其实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当地,不管其对象还是其内容,均应有所指向。这样,才不至于空中说教,无的放矢。从这点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地方性。“一地农工商矿等生产”,正史中一般不载,而“唯方志是赖”③。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外实践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借助方志的目录、索引、提要等,按图索器,开展野外田间的地情普查活动。通过查找、归类、梳理,既培养锻炼了学生文献查阅和整理的技能,也可使他们通过地情的普查,沿着历史轨迹,真正感受世道的变化和对现实的反思。

4.借助方志产品回应社会问题今天是昨天的延续,昨天是今天的历史;明天是今天的未来,今天是明天的历史。历史是人类活动进程的客观记录。“地方志是一代一方智慧的结晶,精神文明的代表;是一世一地盛衰的写照,物质文明的记实,也是求训致用的救弊之作,彰往昭来的存史之章。”①方志乃“被郡国利病之书”,可“正人心,敦风尚,明正谊,垂治规;究兴衰之由,陈利弊之要,补救时政之阙失,研求民生之荣枯……是为治理之龟镜”②。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说过:“每地修志,主要标目在于补行政官吏的鉴览,以订其发施政令之方针。”可见,修志的主要目的在于“经世致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个地方任何一项重大的正确决策,不仅需要现实的最新信息,还必须有历史的信息作参考依据,只有在了解一地的历史和现状,从宏观上、整体上把握地情和民情之后,才能作出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决策。在当今信息社会中,经济建设不仅需要现实的最新信息,还必须与志书贮存的大量的信息相结合,从志书史料中找到合理的依据。例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我们在搜集资料的时候,不要只埋头于搜集那些了多少治安条例、增加了多少治安人员、设置了多少治安岗亭等资料,还应该潜下心来从方志文字或影视记载中挖掘一些史上治安管理较好的典型事例。通过一地情况的古今纵向对比,引导受众尤其是青年学生对当下的社会问题作出正确的评判。没有地方志的帮助,对一地经济发展规律和经济发展趋势的认识和研究总是肤浅的;没有地方志的帮助,对地情、国情的了解总是不全面的。而肤浅、不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不足以应答转型时期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