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传统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8-20 15:17:53

地方传统文化

地方传统文化范文篇1

关键词:南京地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地方传统文化

地方传统文化是一个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发展和积累起来的,具有相对稳定形态的文化,是这个地区的重要标志,是其精神之源。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同时也是创新和延续传统文化的有效平台和载体。笔者认为把地方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中,找准地方传统文化与公共艺术教育的契合点,加强公共艺术教育中对地方传统文化渗透的广度和深度,不仅能够丰富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使公共艺术教育更接地气,更符合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原则,而且能够切实增强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育民族精神。在南京地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中,如何弘扬和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加强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我国五十六个民族文化异彩纷呈,每个地区的传统文化都具有地方特色,这些地方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弘扬传统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加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公共艺术教育与地方传统文化的关系定位

公共艺术教育是面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非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开展的,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目的的系统性教育,通过引导学生认识美、发现美,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向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创新能力、健全人格,最终实现个体的自我完善。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的根基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地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需要以人为载体,教育是传承的重要手段。公共艺术教育对与传统文化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传播,还对传统文化进行过滤,保留优秀的、积极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教育。教育过程中不断的反思、研究,让文化更具活力和生命力。由此可见,公共艺术教育和地方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发展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突破口,同时又是保护地方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二者相辅相成。因而,重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地方传统文化教学,积极的融入传统文化,使公共艺术教育更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特殊内涵和文化底蕴,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

三、公共艺术教育与地方传统文化结合的实现途径

1.拓展公共艺术教育学习渠道。目前南京地区很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流于形式,照本宣科。教育者应将眼光放远,把公共艺术教学与节日习俗、日常生活、民间传说等相结合;将教学手段放活,以课堂讲授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通过亲身所见、所闻,从实践中体会地方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和艺术魅力。此外,学生社团可以成为公共艺术教育的有效载体。高校通过鼓励成立和培育各种以宣传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学生社团组织,通过建立公共艺术教学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开展以地方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讲座、知识竞赛等,将公共艺术教育和地方传统文化的结合贯穿到整个第一、第二课堂体系中,促进学生参与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另外,互联网的诞生也为公共艺术教育拓展了新的学习渠道,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者要将新媒体作为宣传和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切入口,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将地方传统文化中具有趣味性的典故、故事等内容与公共艺术教学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感染力,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地方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2.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地方传统文化艺术资源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到地域文化,通过直接的接触和讲解,使知识更容易被接受,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可以帮助更多的学生对所处地域的传统文化艺术有充分的认识、理解和尊重。如,参观南京地区的历史文化古迹、南京博物院、美术馆等,观看不同形式的地方传统文化演出,这些地方传统文化反映出南京地区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者通过带领学生对这些原生态社会文化背景进行分析,使学生从中了解、体验这种文化,把传统文化内容有效、深入的融入到公共艺术教学中来。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有对公共艺术基本技能及知识的积累,更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课程学习中归纳完善对南京传统文化的认识。3.开发因地制宜的校本教材。当前很多高校开设的公共艺术课程并无教材,对于课程教材的选取,没有统一的标准。笔者认为,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相关教材应当既注重内在价值,又能够传承文化;既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又理论实践相结合,适用于公共艺术教学。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及南京地区特色传统文化艺术进行合理的编排,引入到公共艺术教育教材的开发中,因地制宜的编写一套适宜学生层次和专业特色的教材,这将对于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效果,以及弘扬和传承地方传统文化,都能够起到重要作用。

据了解,湖南理工学院组织教师编写了《巴陵艺术风情》等校本教材,吸收作为湖湘文化组成部分的巴陵文化养分,把赛龙舟、巴陵戏等传统文化艺术写进了校本教材里,并在相关专家指导下,学校建立了“基础理论教材+自选教材+校本教材”的公共艺术教育教材体系。南京地区高校在教材编写方面,可以借鉴湖南理工学院的经验,在教材编写中增加“南京云锦”这一内容,使这个中国经典传统丝质工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多的关注与传承,使大学生对我国东晋时期即出现的这一民族特色传统工艺产生民族自豪感,从而达到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刘春恒.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走出现实困境的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5.

地方传统文化范文篇2

(一)融入地域文化符号。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地域文化符号是指将地域文化中的遗迹、图形、色彩、艺术、风情民俗等,转变成符号的形式来进行信息的表达。”[1]地域文化符号是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提炼,最能折射出本地区的地方传统和文化精神。高职院校植根于地方,一定会带有地域色彩,也担负着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实际上高校与地方传统文化可称得上是“命运共同体”,高校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同样滋养着高校校园文化。扬州建城2500年,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极其深厚。代表扬州的地域文化符号众多,如果将其运用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上,将会对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多有助益。代表扬州的文化符号诸如扬州园林、玉雕、漆器、剪纸、雕版印刷技艺、扬州清曲、评话、扬剧、扬派盆景、扬州弹词、扬州木偶戏等等,文化名人包括扬州八怪、朱自清、史可法、鉴真、郑板桥等等,举不胜举。举例来讲,校园环境布局可以借用扬州园林园艺;学校的楼桥湖路命名可以引用有关扬州的诗词佳句;扬州文化名人雕像可以建设文化景观;扬州玉雕、漆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建立文化亭廊,弘扬工匠精神。学校的社团也可以提取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符号,建设更具地方特色的品牌性社团和主题活动集群,而且开展的活动因为有厚重的文化做支撑,也能够避开娱乐化的怪圈,易于达到主题鲜明、健康有益、营养丰富的育人效果。总体而言,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打造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育人”。(二)画出最大同心圆。促进思政师资队伍升级引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有益于加强思政队伍建设。从思政教师自身成长层面讲,教师将地方传统文化引入课堂,就是一个文化学习与提升的过程。现今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显然已经不能在批评质疑中自说自话、在改革创新中踟蹰不前,面对思维活跃,叛逆心理较强的高职学生,他们需要提升自身的胜任力和指导力,勇于面对学生的各种问题质疑,拥有教学自信。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更有吸引力,更有温度,更能触及学生灵魂的素材;同时,教师也能及时“充电”,通过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从古人的文化智慧中找到教学自信。另一方面,扬州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100多项,各类文博场馆120多处,背后有着一大批匠人学者,这些名匠专家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库。他们专业领域不同,思维方式多样,在各自的领域都有所建树,如果他们加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可以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心圆”,对高职思政师资队伍的数量与质量都将是一次大升级。(三)建立野课程思政冶。实现全过程育人“‘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以‘隐形思政’的功用,与‘显性思政’——思想政治理论课一道,共同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2]课程思政以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需要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将其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比如,我国高职院校理工类课程中专业课程概述和技术发展史大多体现的是西方科技工作和技术发展,这些内容无疑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不利于文化自信的培养。这就需要高校“积极整理和挖掘富含中国元素的工程技术成果和科学研究成果,及时融入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而一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可以很直观地弥补这种不足。以扬州为例,园林建筑、京杭大运河、雕版印刷术等等都是古人留下的熠熠生辉的工程财富,蕴涵着家国情怀、工匠精神,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可以从中选取适合的资源,深度开发,融入相应的教学内容,在技术技能教育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工匠精神。此外,目前一些理工类的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养存在短板,其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和能力都不足以完成“课程思政”教学,如果想要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能力,就必须全面提升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养及政治素养。专业课教师可以通过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接触了解、学习研究来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进而提炼地方传统文化中更契合学生心理的“情感基因”,使课程教学更有温度,更能促进情感交流,更能触及学生的心灵。

二价值实现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地方传统文化能够丰富和创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已成为共识,地方传统文化应用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研究与实践逐渐成为热点。但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理性面对。(一)缺乏总体设计与统筹规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近几年来显著提高,许多高校相继增设了众多传统文化课程,举办了多种多样的主题活动。但是地方传统文化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目前呈现的是一种碎片化、不系统,重活动、轻内涵,重知识、轻力行的特点。传统文化的地位类似点心或调味品,可有可无,未能像专业课程一样在设置时分专业、分阶段、有递进、有考核、有评价,有整体的统筹规划,还未像英语课一样贯穿整个学制。从目前的整体情况来看,观念上已经重视,作为实践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则需要尽快列入日程。(二)存在泥古作秀及流于形式的弊病。在传承这个问题上,容易存在复古泥古的误区。如,在一些学校的传统文化弘扬与传承活动中,学生于传统节日,着古装,行跪拜之礼;读诗词歌赋,手捧今印线装书等等,这些表现作秀的意味似乎比传承的目的更明显。在一些实践活动中,由于缺乏引导、设计不充分,活动不仅流于形式,教育效果还容易存在偏离。如带领学生到扬州园林感受园林文化,学生在感受建筑之美、人与自然和谐之美、孝文化、诗书传家文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封建社会大家族男尊女卑、奢华享乐、门第观念等的影响。无论泥古作秀还是流于形式,只能说明思政教育工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还不够深入,未真正领略到传统文化的精髓。由于一些高职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对本地域传统文化不甚了解,在“传统文化热”中,便出现了只求形似和跟风凑热闹的问题。(三)存在话语不畅的现象。目前在校的“95”后大学生,是从小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网络“原住民”,他们对于交流的即时性、互动性、趣味性要求很高,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课堂自律与学习动力相对较弱,如果想征服他们的耳朵,触及其心灵,引领其思想,研究他们的“话语”是起点。所谓“话语”就是一种合适的沟通方式,“95后”的话语特点和话语习惯多与网络有关系,这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密不可分。在传统思政课堂,老师多是自说自话,学生的抬头率很低,所以教育效果不甚理想,随着慕课、翻转课堂、基于教学诊改的校园信息化平台建设等等的兴起,思政课堂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然而无论如何变化,时刻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绝对是思政教育成功的必要条件。在地方传统文化应用于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更容易出现老师自说自话,学生似懂非懂的问题,传统的东西本身就与学生有着时空的代沟,如果缺乏合适的话语转换,就无法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四)平台与载体运用不足。地方传统文化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实现,绝不是开设一两门课程、诵读一两本经典、听听讲座、看看演出便可达到的。针对思政教育已进入网络化、移动化、数据化、个性化时代的特点,地方传统文化教育也需要借助丰富的平台和充足的新媒体载体,才能和大学生同频共振。平台和载体不足并不是说平台和载体缺乏,相反,客观存在的平台和载体非常丰富,而思政教育工作者运用这些平台和载体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却显然不够。新媒体不断涌现,各种网络传播载体花样翻新,而能够玩转新媒体,实时跟进潮流的教育状态却并不是每个思政教育工作者都能具备。虽然地方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优势在于更贴近本地学生,有实物、有氛围,但是95后这些网络“原住民”更愿意在移动互联网中了解信息,进行互动,所以地方传统文化也需要去充分占领这些平台和载体。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以野传统文化观为指导。“传统文化观”是指“十八大以来,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文化思想为指导,站在时代高度,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出发,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深刻的系统论述,阐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深入挖掘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揭示了文化发展规律,指明了继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法,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观的思想体系,极富指导意义。”[4]“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5]是提出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思想。对高职思政教育工作者来说,要以传统文化观为指导,深入系统地学习本地域的传统文化,领略其真正的精髓,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挖掘和利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中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文化元素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具体来讲,在传统文化观指导下,将地方传统文化应用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做到:一是鉴别,鉴别出适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二是舍得,不复古泥古,提炼精华,弃其糟粕;三是创新,重新定位和诠释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意义。所谓最好的文化传承是创新,所以还要精心设计巧安排,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适当地应用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使得地方传统文化中最有价值的基因真正能转化为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二)加强总体设计与系统化培育。鉴于地方传统文化应用于当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的育人工程,所以必须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课程化。进行总体设计是指在高职校范围内紧扣地方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以建立教学资源库为纲,以成立相关教研室为依托,逐步细化育人方案,形成系统的育人工程。整体来说,这项育人工程要和专业课一样有教学计划,列入必修学分,如英语课一样贯穿高职三年学制,而且总体设计并建立教学资源库,内容包含对地方传统文化思政元素的研究梳理,将地方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第二课堂”、专业课程、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校本专业教材与通识教材、主题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网络平台、新媒体载体等方面的建设,还有课程评价、活动评价、育人效果评价等。这种总体设计植根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落脚点在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双重的,包括传承和教化。这项系统的育人工程最终必须是分阶段、分层次、分专业进行育人,同时抓住高职学生在校学习的几个关键节点,逐步推进育人工程,真正发挥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三)选择思政教育全新的野打开方式。一要进行话语转换。“给青年的东西,不仅要有质量,还要好看好玩。只有了解青年所需,才能提供青年所求。”[6]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出趣味性的东西简单,而要将其转化为符合95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并达到触及心灵、引领思想、凝聚共识的效果确实需要苦下功夫。话语转换是当前所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急需重视和重点学习的技能。话语转换需要从网络语言的学习入手,在表达上还要注意情感丰富、感情真挚、用事实说话。思政工作者在此要做的就是在适当的场合,用适合大学生的话语方式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包涵的价值有效地提供给学生。而且地方传统文化因其传统的特性,更需要对其进行话语转换。例如,与扬州有关的历史文化名人虽浩如繁星,但是如果不进行话语转换,这些名人对学生来说也如繁星一样远在天际。鉴真大师、杜牧、柳永、史可法、朱自清、郑板桥等等,他们的事迹虽然在古文中鲜活有趣,但是,也需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形式、生动有趣的生活场景,像抖“包袱”一样引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发他们去思考。二要用好互联网。“思政网红”徐川在谈及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南航徐川”时提到,唯有用好互联网,才能时时刻刻与学生们在一起,学生在哪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在哪里。用新媒体时刻关注学生,这一点很容易做到,但是如何用好新媒体,以此为阵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却仍需思考。地方传统文化的一项优势在于更贴近本地学生,但是“近”并不代表就一定“亲”,要想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是要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一方面地方传统文化种类繁多,资源丰富。新媒体充足的信息资源正契合这一特点,QQ、动漫、微博、微信、抖音、直播及各种学习APP等新媒体可以承载声像图文各种形式的信息。运用新媒体丰富的信息资源,将地方传统文化加工成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可互动的菜单式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基于高校信息化平台建设,进行大数据分析,可以依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有针对性的资源需求选择推送,更贴近学生兴趣,更符合个性化教育需求。

参考文献

[1]郑丽芳.地域文化符号在陕西文化旅游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2013

[2]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6-71.

[3]景鹏.挖掘高校理工科专业课程的育人资源[N].中国教育报,2018-03-03(06).

[4]郑德荣,邱潇.传统文化观的历史渊源与思想精髓[J].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7):55-60.

[5].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地方传统文化范文篇3

(一)挖掘教材所蕴涵的传统文化元素及传统文化在学科中的育人价值,与地方文博部门联手充分挖掘各类优秀、健康、向上的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和育人价值,并结合教学内容对这些资源分类、重新整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从而架构起符合初中生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教育资源。形成富有文化特色的教育模式,实现从自主学习导向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二)结合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好相关的思品课学习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在教学中利用导入环节,笔者积极营造课堂文化氛围,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精湛与美妙,激发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探究欲望;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渗透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课后布置形式多样的作业,让学生深入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丰富的教学方式的引进,不但丰富了校本课程研究,而且逐步完善了校本课程体系,形成富有文化特色的校本教育模式。

二、积极确定地方传统文化回归教育的教学内容

(一)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以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作统帅,根据教材内容,将传统文化要素与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机结合,从学生的特点出发确定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教学中深挖教材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要素,并加以充实与整合的研究,打造高效思想品德课。积极探索并形成“导引—体验—探究—升华—拓展”的思想品德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提升思想品德课实效性。(二)探讨传统文化与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机结合点,依据地方传统文化知识量表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切实开展更为丰富多彩且富有时代文化特点的思品教学活动,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方式与途径。

三、积极确定地方传统文化回归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以甘肃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丝绸文化的人文环境为依托,以现代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和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规律为指导,以提高青少年素质为目标,以拓展和完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内容为重点,从课堂走向课外,从理论走向生活,注重实践,初步形成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地方传统文化教育策略。(二)以当前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浓厚的相关课题研究氛围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的,不断加强思想品德课在思品教育方面的主阵地功能,在校本实践中坚持分层教学,兼顾全体原则,整理归纳适合学生学习的地方传统文化知识,依据学情制定学生的学习方案和学习计划,实现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与思想品德课程的有效整合,发展青少年各方面的潜力和创造性。(三)构建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以探究对学生的行为活动评价为手段,积极构建多层次、多方位的评价机制,研究制定出科学全面、切实可行又便于操作的评价体系,力求活动评价的日常化和定量化,激发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探究的欲望,使每一个青少年学生都从中受益、快乐成长的评价方式。笔者通过5年的教学实践,从学生身上看到了一些喜人的变化,回归传统文化教育,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学习的抗压力,并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凝聚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但是,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社会和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完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合力有待加强等。

参考文献:

[1]朱永新.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刻不容缓[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4(04).

[2]用教育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N].人民政协报,2015-03-19(08).

[3]金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教育结合的研究[J].职业,2014(12).

[4]王红艳.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课[J].文摘版:教育,2015(07).

[5]熊廷全.浅谈传统文化在《中学思想品德》课程中的渗透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2(37B).

地方传统文化范文篇4

【关键词】地方优秀传统文化;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混合教学

职业教育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阵地,职业教育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德技双修,当前,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职业院校德育的首要任务,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面临的紧迫任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的任务。

1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

1.1深受负面文化思潮的干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生活、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青少年特别是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带来挑战,他们思维活跃、课余时间多、学习兴趣不高,网络游戏、微信、微博等是他们日常的娱乐渠道,但是,这些现代信息工具传播的不只是娱乐项目,也有过度追求物质享受、金钱至上等负面的甚至腐朽堕落的思想,一些封建迷信思想也以传统文化的名义死灰复燃,侵蚀着他们的身心健康,阻碍他们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另外,大部分高职学生刚离开家庭的小圈子开始步入社会,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受到商业文化和大众消费文化的负面影响,个人利益、唯利是图等个人主义思想可能削弱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1.2教育方法、手段简单粗放。一些高职院校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延用传统的挂条幅、贴宣传标语等灌输理论形式,难以触动学生的心灵深处,24字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停留于表面。在当前互联网、智能手机APP、手机游戏、微信等信息、娱乐渠道多样化的情况下,其宣传意义很容易被淡化。当前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习惯于视频、游戏这些直接对感官造成刺激的信息传递方式,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面临挑战。也有一些高职院校只是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作政治任务,没有落实到完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等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过程中,没有与专业课、文化课等课程的道德教育、人文教育结合起来,教育效果微乎其微。1.3与生活、学习实际脱节。归根结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密切相关,也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目标,但是,一些高职院校在进行教育时与我们的生活、工作截然分离,学生在理解时常常只停留于字词的含义,难以作为生活、工作、学习的方向指导,难以落实到行动、深化到自发。一些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高大上的工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也停留于宣传领导讲话、文件精神,不能结合生活、工作实际展开。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尊重需求是比较高阶的需求,安全需求是基本需求,国家富强才能受到世界尊重、才能享受安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与我们的基本需求密切相关的。单纯使用过于抽象的德育手段,没有生活、学习环境作为铺垫,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2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涵育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理

中国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出深厚的传统文化。苏州享誉中外的古典园林也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拙政园中部的亭子以“待霜亭”命名,周围植杏树,寓意不畏严寒、不怕摧折。荷花在中国是以清雅、出淤泥而不染闻名的,拙政园的主厅堂名为“远香堂”,旁有莲池,寓意其主人情操高洁的作用显而易见。在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优秀文化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等,扎根于当地人们的内心深处,甚至一言一行,也造就了无数英雄豪杰、壮大了中华民族。引导高职学生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塑造改革创新、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有益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1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建构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有地方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滋养源泉、文化根基。几千年来,经过当地人民的传颂,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扎根于当地人民的生活、工作、风俗、节日活动等,熏陶着一代一代,其教育本源性非一般外来力量所能撼动。以苏州市为例,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军事家伍子胥,主要活动也与其他地区略有不同,但其崇尚爱国精神、追求美好生活的宗旨与其他地区相似。这就使得端午节在苏州市颇有地区特色,又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密切的联系。组织一些校内纪念或创意活动,不但可以增强教育效果,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很多中国传统节日的教育意义被忽略,不只是学校的责任,也有社会的责任,中国网络经济的发达,不只带来生活的便利,也带来过分追求商业利益的负面影响。高职院校应承担起自己的教育责任,结合当地特色,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学生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文化自信。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升华。地方传统文化凝聚着当地人民的价值追求,反映其是非判断标准。苏州的昆曲、苏绣等既是当地人民智慧的结晶,也反映着他们追求美好生活、崇尚思想自由的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自由等,都可以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找到印证。一些传统昆曲明确提出追求平等自由的思想,在德育教育中,既要适当引导,也应把握好度,特别是有些学生过分强调自我时,应提醒他们公民责任,国强才能民富。在地方文化长期的发展中,不但形成了一些实体形式,而且凝结了人民的智慧。例如,苏州的民间音乐江南丝竹、民间美术苏绣,取材于当地的物产、人文、生活,表现当地人民尊重自然、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不断创新的精神,也表达了当地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寓情于物寄情于乐、热爱生活、在生产中享受生活的乐趣、尊崇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追求高雅的情趣,是许多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相融相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凝聚而成,也是其在新时代下升华所致。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多姿多彩的形式表现出来,融于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等各种行为乃至精神境界,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路径。2.3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为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路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于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内心深处,表现形式多样,为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表达、教育途径。苏州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传统文化有昆曲、古琴、端午习俗、宋锦、缂丝、吴哥、制扇、评弹、灯彩、泥塑、核雕、盆景、绿茶制作等数十种,几乎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使传承地方优秀文化与涵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相辅相成。每个人可以采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可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3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涵育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混合教学模式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次性,决定了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应采用线上线下结合、课外课内结合、传统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3.1混合教学模式适宜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起源多样,涵盖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劳动、精神活动等,其表现形式丰富,可以是生活、风俗、节日、语言、娱乐等,这就决定了在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时,不能拘泥于一种方式、一种渠道。(1)让高职学生了解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根据学校的条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昆曲、吴哥、江南丝竹等可以采用观看视频、听录音的形式,也可以组织学生到现场亲身感受。有些学生心灵手巧,喜欢做工艺品,可以组织他们观看录像或到制作现场体验、学习,然后组织各种比赛活动,激发他们的热情。对于某些专业,可以把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制作等作为选修课。(2)让高职学生深刻领悟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流传千年,是因为其不但有实用价值,而且有深刻的内涵。例如,核雕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流传,所用材料有桃核、杏核、橄榄核,雕刻者在小小的果核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果核的情况等制作出精美的图案,内容可以是人物、风景等,同时,也可以自我创新,雕刻出自己喜欢或符合时展的作品。(3)对于一些不容易理解或亲身体验的地方传统文化,可以采用网络的形式,给学生观看视频、进行文字讲解等。苏州市许多传统文化是以房屋、小桥等为载体的,可以制作成视频,搭配文字解说,让学生在网上仔细观看、揣摩,也可以让学生利用零散时间观看。3.2混合教学模式为选用适宜的渠道提供了条件。(1)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去体验。许多传统文化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亲身体验有更好的效果。例如,对于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如果没有深刻的领悟,感受到的只是吃粽子、看龙舟,但是,结合它的由来,可以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观。今天的美好生活,是无数忠勇之士用鲜血甚至换来的,我们不但要珍惜,而且要学习前辈们为了国强民富努力工作、忠于国家。历史告诉我们,为祖国富强作出贡献的人,会被后人称颂。(2)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去发掘。许多地区历史悠久、传统文化丰富,但即使身处其中也不知其蕴含的意义。苏州园林甲天下,许多人只闻其名,亲眼看到后却不知好在哪里,身处回廊、小亭、荷花池,不知为何这样设计。这些建筑、历史文物,在网络大都能找到详细的介绍,进行了解,然后再去亲身体验,往往有恍然大悟的感觉,顿觉古人的智慧、知识的重要。在苏州,有很多历史古迹,即使亲眼看到,也不知其来历,更无法理解蕴含的深意,上网查询,才知道看起来不起眼的建筑、小亭其实大有来历。在苏州游历过的许多人都知道昆曲,但具体的曲目及内容不一定透彻地了解,苏州丝绸也有很多人知道,但丝绸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即使是当地人也不一定了解,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工具去探索,不但可以锻炼他们的研究能力,而且可以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3.3充分发挥课内课外互相结合的作用。(1)利用思想政治德育课的课堂理论、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掌握两者的互相促进关系,正确理解党的政策、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精华。(2)把文化课与人文素养培养相结合、把专业课与职业道德相结合,使学生的日常礼仪、行为举止更加得当,养成遵守职业道德的自觉性。(3)采用班会课、社团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新形式,正确看待当地传统文化,提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发性。(4)构建富有当地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鲜明的校园文化,以文育人、以环境熏陶人,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水平。丰富多样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为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素材、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混合教学模式为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多种渠道、手段,三者的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有益于提高高职学生认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高竞男.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培育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8,35(6):75-78.

[2]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2):64-65.

地方传统文化范文篇5

关键词:传统文化;包装设计;洋县皮影

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其艺术价值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打动了所有国人,它作为一种可传承的文化,不应该仅仅存在与那些艺术作品之中,我们要根据时代的发展需求创造出新型的发展方式,使其源远流长,设计是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传统文化的延伸展现方式,我们要将传统文化做成世界的文化。

一、将传统文化融入包装设计的思考

传统文化作为人民的精神食粮,与商品这种物质食粮都是为人们服务的,而商品包装设计与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双赢的策略,商品包装设计主要包括包装结构设计、包装造型设计、包装装潢设计、包装印刷设计等四大方面,商品的包装设计体现传统的设计手法,使传统文化元素在设计中再创造,会给消费者带来一定的民族认同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看到很多商品使用传统元素,特别是节日用品,如茶叶、粽子、月饼、元宵等等,常常会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书法艺术、青花瓷、剪纸、刺绣、脸谱等多种富有想象力和寓意的图案被广泛采纳。而在如今高速快捷的生活方式会使人们更加向往心灵的宁静,希冀远离喧嚣、回归自然,而民族化的设计元素会使人们产生一种文化的共鸣,产生一种心理的皈依感。所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和设计师喜欢民族化的设计产品。将传统文化融入包装设计,不仅仅是元素的照抄照搬,更要考虑时代的需要,消费者的需要,甚至是文化的发展需要,要让中国传统元素的包装既有时代感又不能摒弃传统文化的核心寓意。

二、汉中地区代表性传统文化元素

陕西汉中市作为两汉三国发源之地,至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手工艺等很多方面、本文侧重于民间传统美术方面。

1、洋县皮影

洋县皮影由清乾隆年间由关中地区传入洋县,因其使用小铜碗作为主要伴奏工具而被称为“洋县碗碗腔”,已有300多年历史。其角色、布景皆用上等牛皮刻制。雕刻技法独特,洋县皮影人物及场景多以镂空为主,采用推皮走刀、转皮不动刀,刀凿并用,点线分明,虚实有致,是玲珑剔透的皮影繁而不冗,单纯质朴的皮影简而不空;而在绘画上结合传统绘画的线描形式,染色简洁明快,使皮影色彩简而不单、丽而不艳。

2、石门十三品摩崖石刻

石门为褒斜栈道南端的一段隧道,东汉年间雕刻,内容是汉魏以来的大量文人骚客们的题咏和记事,因修建水利而被搬至汉物馆,石门十三品在书法艺术上有重要地位,被称为“国之瑰宝”,无论在书法方面和雕刻方面都是很高的研究价值。而曹操的“衮雪”二字更被称为目前唯一能见到的曹操手书真迹。

3、宁强羌族刺绣

在汉中市宁强县为羌族聚集地,羌绣早在明清之时就已小有名气,如今羌族大多数人还保持着传统服装的习俗,宁强羌绣针法多样,“十字绣”“串挑绣”“编挑绣”都十分有名,主要用于服装鞋帽等,图案寓意吉祥,色彩鲜艳,工艺精巧,精美绝伦。

三、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包装设计

1、传统文化元素的提取

传统文化元素可包含传统图案、传统文字等。传统图案一般都是以描述剧情或者吉祥图案为主,体现人们向往美好的生活。无论是皮影艺术还是羌族刺绣艺术都是由图案组成的,皮影艺术根据人物与场景的不同,主要包括古代宫殿、元帅账房、菩萨坐的莲花、古代人物、车马、动物、现代人物等,而羌族刺绣艺术主要以吉祥图案为主,如狮子滚绣球、吉祥梅花、锦鸡穿牡丹、金瓜银灯等。传统文字即具有代表性的文字的提取,如书法艺术、印章艺术等。包装设计借鉴书法艺术的设计原则,要理解书法艺术的创作技巧以及神韵,如曹操的“衮雪”二字,因为的它的唯一性可增强其识别性。

2、包装对象的选取

现如今经常使用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包装设计的包装对象的提取可以选择传统商品、地方特产两种。传统商品如月饼、酒类、茶叶等,例如汾酒盒的外包装就使用杏花村的图形。西凤酒的外包装使用凤凰的图腾设计。浙江舟山本地的月饼品牌使用渔民画的形式。地方特产则根据不同地域的不同特产进行针对性包装设计,既提升了产品的知名度,又宣扬了传统文化,对于汉中地区而言,由于其群山环绕的地理特点,特产主要以茶叶、药材、干果类、山珍类、米为主。

3、合理方法设计包装

包装设计中引入传统文化元素可以采用多种表现手法,如比喻、象征、重构、变化、打散、分割等方式,借助传统的图形纹样、书法艺术、名胜古迹、文化遗产等导入现代包装设计理念。从而赋予产品全新的文化内涵。将地方传统文化艺术与特产包装相结合,既可以宣扬传统文化,又可以增加消费者对地方文化的理解,提升民族皈依感。为地方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提供了一种传播载体。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市场的需求、消费者的审美习惯以及商品运输及销售方式的选择等多方面元素,尽量将包装设计做到尽善尽美。作者以汉中特产洋县五彩稻米为例,将传统文化皮影艺术与五彩米外包装相融合。五彩稻米产于全国黑米渊源地、世界珍禽朱鹮的栖息地——陕西省汉中市洋县。这里土壤、水质、大气等环境指标达到国家无公害要求。其含有黑、红、黄、绿、紫五色,纯天然色泽,无污染、无公害。而洋县皮影艺术的人物图案以结构复杂、色彩繁复艳丽为特色,在提取图案基础上,考虑到包装设计的时代特色,如包装结构包装造型上采用提携式、陈列式、组合式结构,而包装装璜设计方面色彩使用以及编排设计采用简洁大方的原则。

四、小结

地方传统文化范文篇6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生活即教育”,提出要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不赞同把知识学习单纯的用理论教学的方式来表现,并据此为手段解决学生教学内容抽象性与生活多样性两者的矛盾。[2]大卫•库伯进而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体验式学习理论,他认为“有效的学习应该从体验开始,进而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3]体验式教学的终极价值取向其实就是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主体存在,关怀生命主体发展,提升生命主体价值。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卫•库伯的“体验学习”发扬了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论,二者都认为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关键在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其产生于现实世界,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里,体验产生了直接的作用。[4]可以说,道德的产生就是人类道德情感体验的结果。[5]所以高校德育教育应该是一个“知行统一”的教育过程,一方面,我们只有掌握和根据学生认知特性及人格发展规律,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强化德育教学内容,才能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能力、建构知识体系、提高全面素质。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当前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的知识型道德教育的弊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达到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充分统一。

二、地方文化融入体验式德育教育的价值分析

体验式学习即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获得思想或情感上的共鸣,具有真实性、持久性的效果。[6]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并将其转换为德育教育资源,运用到地方高校德育教育教学与学生德育养成实践中,是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的一种有益探索。将地方文化优秀精华与地方高校体验式德育教育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可通过创设多元文化情景,如名景、名胜、名人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在亲历中引起思索,并与个人的修养、修身相联系,从而上升为道德体验,达到建构意义的作用。[7]

(一)地方优秀文化的形成和内涵特征

“地方文化”属于文化地理学的范畴,但文化发展是一种历史现象,地方文化形成便是历史发展的结果。[8]一个地区文化特征的形成,也是该地区文化长期累积的过程,是以自己的文化底蕴为基础,对周边文化的吸收融合的过程,是历史发展的时间和地理环境的空间的结合体,是文化内在逻辑演变和文化空间形态变迁的有机统一。[9]以永州地方文化为例,永州地方文化作为区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大传统文化指导下的个性文化,是个体与总体的关系。可以这样比喻,中华文化是根,区域文化是叶,没有根深蒂固,也就难有枝繁叶茂,没有中华文化的传承,就没有地方文化。可以这样说,没有区域文化之一的永州地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也就少了一份风采。因此,我们在深入解读永州地方文化的同时,更应从地方文化的一般认识,升华到科学探索其他地方文化的特色文化现象中去。

(二)地方文化融入体验式德育教育的价值分析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10]中国现代德育理论构建不是凭空产生的,不可能脱离中国传统德育的链条,相反它会以这一传统为土壤,吸收其中合理的、先进的因素。因此将地方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意义重大,也是能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明确要求要把“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11]列为党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

1.地方文化资源为高校大学生体验式德育教育注入了新内容。大学生道德素质提高重在引导和自我修养。如何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修养的资源与载体,供大学生学习、理解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十分必要。先进文化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知识智慧的荟萃,更重要的是其精神导向作用。

2.地方文化资源为高校大学生体验式德育实践营造了新环境。传统的道德教育是一种封闭式的灌输教育,背离了个性的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12]干枯的说教不应该成为大学德育教育的途径,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吸引学生自发地走进现实,融入生活,特别是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地方文化情境中,或感受历史的厚重,或追寻名人的足迹,在实践中探寻人生的美德与真理,实现育人的目的。著名教育家朱小蔓教授认为“道德教育一定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在其中感受生活世界的各种关系,践履美德,选择符合个性德性的行为方式,在实践活动中发生道德体验”。[13]

3.地方文化资源为高校大学生体验式德育教育开辟了新路径。在当前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德育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区分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如何鉴别腐朽文化与有益文化,不仅事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三、地方文化融入体验式德育教育的实现路径

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上,离不开本土化的国情和人情。[14]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本地传统文化中关于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人格修养的挖掘,要推陈出新,创造出立足现实、依托传统、古今融合的德育教育资源。

(一)注重理论挖掘与研究

对地方传统文化的研究,一是要注重挖掘与整理,要对质朴、粗犷的地方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整理和整合,精选出适合教育教学的内容,提升地方传统文化的引领力、影响力、生命力,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效。二是要深化研究,探索弘扬传统文化的新途径。要在建立研究机构的基础上,支持师生对地方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对地方传统文化进行剖析与解读,可通过调查报告、学术论文、课题立项等形式来帮助他们了解地方传统文化,这也为大学生体验式德育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正确的方向。

(二)加强德育塑造平台打造

一是要牢固树立人本理念,把握好新时期大学生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将教育与人的自由、尊严、幸福和终极价值结合起来,塑造全面发展的“人”。二是要完善专兼职德育队伍建设,为德育教育提供人才保证。要在建立好以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的专职德育教育队伍的基础上,加强以地方文化研究专家、老一辈革命家(后代)、纪念馆讲解员、社区群众等为主体的兼职德育队伍。三是要注重德育资源整合,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合作平台,为大学生德育体验提供实在的指导和帮助。[15]

(三)推进“三进工程”深入开展

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是加强大学生体验式德育工作的重点。一是要组织专家学者编写地方传统文化教材,为传统文化“三进”工程打基础;二是要将本地文化资源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可通过开设“舜孝道研究”、“柳宗元民本思想研究”、“女书与瑶文化”等专题品牌课程,让学生在了解地方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自觉运用传统文化。三是要突出地方传统文化进校园教育体系建设,学校可明确不同年级学生学习的重点,入学时可带领学生游览地方传统文化景点,增强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的初步了解;进入大二可开设地方传统文化课程,增强大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的内涵理解,提升人文素养;大三大四则有目的组织学生开展地方传统文化学术研究,培养大学生实际运用能力。

(四)创设和谐校园环境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6]环境对于人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谐的校园环境是一种“隐性教育”,能够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产生道德体验,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道德素养的提升。一是可在校园内建立具有地方文化色彩的景观雕塑、悬挂地方传统文化中的名言警句、以地方文化中的精髓思想命名道路等等,通过物化的人文景观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二是利用地方传统文化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柳宗元笔下《江雪》的百折不挠;周敦颐《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的正直清逸;陶铸《松树的风格》体现的无私奉献等,通过对这些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的理解和对历史遗址的考察论证,能够起到提升品格、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三是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促进大学生文明养成。可从“孝悌理家”、“人浊我清”等地方文化思想精髓为突破口,加强大学生孝敬父母、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等基本行为规范建设,培养锻炼学生“三自”能力,促进学生文明礼仪养成。

(五)突出具体活动体验

地方传统文化范文篇7

1.1自身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消失、传承后继无人和文化遭到歪曲

农村传统文化是原生态的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是现代文化的魂,而其承载的主体是农民,随着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呈现明显的“中空化”,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日益减少,据2013年6月统计,秭归县摸底普查民间艺人1418人,其中省级非遗传承人11名,市级65人,县级386人,这些人中55岁以上的占到近8成,老龄化严重,传承形势十分严峻。秭归县也对有的农村传统文化进行了一些保护,但由于忽略了传统文化产生的土壤和社会生产,传承的更多的是表面的做法,而缺少对其渊源、缘由、变化过程的理解,有形而无神,存在而无价值,这更体现出农村传统文化保护的紧迫感。

1.2一些传统文化被作为不良风气遭摒弃、批判

文化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它所有的只是反映当时的历史现状及诉求、不同人群的精神需求和状态。一段时期以来,农村传统文化被放到了城市现代文化甚至是现代文明的对立面,被看成迷信、落后、野蛮而加以改造,一些农村传统文化被作为不良风气遭到摒弃、批判。改造否定农村传统文化、文化西化是一个不争的现实,导致了农村传统文化与其根基断裂和文化认同的危机,不及时进行农村传统文化的发掘和保护,一些传统文化将成为历史。

1.3一些历史见证、老街旧巷、文化象征等被遗弃

在新农村建设、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为追求居民点村居整体效果而统一提供房屋构造图纸规范建筑,缺乏本土的传统建筑风格,使传统建筑文化遭到遗弃;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一些历史见证、文化遗迹遭到破坏或拆损;在旧城改造中,重开发、轻保护,对老街旧巷、文化象征肆意改扩建,制造假古董,假文物,愚弄游客;在文化打造中追求眼前利益,将一些民俗活动脱离原有的发生情境和空间,强行植入、拆解。凡此种种,致使一些文化遗产被毁坏,被歪曲,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1.4一些传统工艺、加工技法因商品化而发生异化,失去了传统本色

一些传统工艺、加工技法是劳动人民在漫长的生产中提炼出来的精华,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消费者对传统工艺的的消费往往情有独钟,在利益的驱动下,生产者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替代传统的生产、制作工艺,甚至违背原义,使传统工艺发生异化、丧失本色,失去了个性;一些传统工艺品因商品迅速化而趋同化,产品粗制滥造,甚至假冒伪劣,最终失去了吸引力;传统工艺和加工技法因商品率低、缺乏现代气息、加工过程枯燥单调致后继无人。

2农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几点措施

2.1政府为农村传统文化保护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政府引导,基层负责制订相应的农村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将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乡规划,将传统文化保护费用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传统文化保护工作与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协调发展;安排相应的专项资金进行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和传承,加大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展示力度,对各级在传统文化方面有一定造诣、在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上卓有成就的人员给予一定的补助,从而提高传承农村传统文化的热情与积极性,使抢救、保护、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成为社会各界和群众的共识。

2.2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要从基础抓起

培养立志于农村传统文化保护的工作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鼓励在中小学增设农村传统文化兴趣班,将传统艺术、传统工艺、传统体育等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传统文化在校园生根发芽,培养传统文化的接班人;充分发挥乡镇文体工作人员的作用,组建原生态艺术团、安排民俗风情聚会、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征集、整理,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农民展示,切不可为卖座而“标新立异”。

2.3要充分尊重和保护仅存的文化遗迹

对各地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习俗、传统艺术、传统建筑、传统工艺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保护和传承,确保有原汁原味的影像资料记录,地方文化产业机构必须从根本上重视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不能简单地以精华和糟粕进行扬弃,存在就有其合理性,不同时代的政治、文化背景造就的这些传统文化,符合现代社会正能量的可以进行保护和传承,相反的则可留下相应的图像、文字资料供后人研究、探讨。

2.4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

地方传统文化范文篇8

巴渝传统体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发展不仅是对民族体育文化的弘扬,同时也是学校体育育人功能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充分发挥地方文化的育人功能必须深入了解地方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教育价值,因此,将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进行互动和融合就必须弄清楚地方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内涵和教育价值。对校园文化概念内涵的理解,一定程度上可窥探本校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涵化程度,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对校园文化有一定的认知。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地方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针对巴渝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扬还比较欠缺。从调研数据来看,调查反映出了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重视显性文化建设,忽视隐性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规划,档次不高,与区域特色文化互动较少。传统文化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巴渝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关系到学校教育的内涵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也是有重要意义。为了充分了解巴渝体育文化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体现我们设计了关于巴渝体育文化在高校中的文化教育实践调查。从调查结果看,部分学校在文化建设上有对民族文化的体现,但是数量少,影响范围小。比如,开设传统体育项目课,开展第二课堂,在大型文艺活动中安排传统体育节目等都是对巴渝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总体来看,在高校中很多学校对民族文化的氛围宣扬不够,打造不多,缺乏对民族文化的气氛渲染和氛围营造。对巴渝文化的宣传范围狭窄,教育力度不够。仍有大部分学生不了解巴渝文化。更不用说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巴渝体育文化。能够回答巴渝传统体育项目的只是少数,知道的仅仅是民族地区开展比较广泛的摆手舞,其他的巴渝体育项目几乎不知。巴渝地区历史悠久体育文化资源丰富。不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入国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和审美意义。重庆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同时将富有地域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和校园竞赛表演,通过不同渠道让具有丰富你内涵的地方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中。以上可以看出,地方高校位于民族区域但是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彰显和体现缺乏,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很少,因此,将地方传统体育文化融入高校文化建设就显得非常有意义。高校可以用课程建设、竞赛活动和校园广播网络等渠道加大对民族文化的宣传和弘扬,使民族体育文化深入人心,让青年学生对民族文化有足够的自信。

2巴渝体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建议与对策

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必须以地方传统文化为载体结合自身发展特点进行融合和创新。校园文化的发展必须汲取地方优秀文化的营养扩大和影响学校的学科建设和育人环境。渝东南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深入研究地方文化去粗取精不断吸收将巴渝文化特别是富有教育意义和健身娱乐价值的体育项目引入到高校,针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地方特色体育传统文化的融合途径特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将巴渝体育文化引入教学和科研中。在文化教育和体育教育中融入地方传统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不同专业的学生都有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诉求。巴渝体育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汲取生活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古代先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用文字的形式记录,用图片或音频和视频的形式保存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同时也是对青年一代的爱国主义教育。首先,构建合理的巴渝文化教育体系,应有专门的课程对学生进行巴渝文化教育。不仅要在体育学院开设传统体育项目,更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巴渝文化选修课,扩大授课面,完成规定学分。其次,建立巴渝传统文化科研团队,从理论层面对巴渝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和整理。最后,构建网络巴渝文化教育平台,建立一个涵盖文字介绍,图片展示和人物介绍的网络平台吸引学生浏览学习,还可以与其他相关网站链接,实现巴渝文化资源共享。第二,学生生活环境中增设传统体育文化因素。举办巴渝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动会,以图片、声音或视频的形式全方位进行宣传和教育。如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对校内自然景观进行设计,在体育场周围打造巴渝体育文化相关的塑像,石刻等拓宽传播途径。另外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开展巴渝文化系列讲座,还可以与企业联合在学习或实习期间通过传帮带、老带新的形式学习巴渝文化传统,学习传统体育项目并推广下去。让巴渝民族传统体育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做出更大贡献。第三,成立研究机构对巴渝民族体育文化进行深入剖析。地方政府和学校应该成立地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发挥其育人价值的同时,提高民族文化的应用价值。这样不仅是对地方高校文化的丰富同时对民族文化的弘扬和宣传有一定意义。民族体育文化研究部门应该不断深化研究内涵,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深入研究,形成研究体系,不断将具有悠久历史的、具有广泛传播价值的民族传统体育应用于学校体育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上,不仅能够体现城市发展内涵,而且对学校育人功能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使命也有一定价值。第四,组建传统体育文化社团。在高校中建立和打造具有民族文化价值的学生社团,通过表演的形式将优秀的地方民族文化带上舞台,以优美的舞蹈和欢快的音乐来渲染校园文化气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民族文化。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对民族文化的宣传和保护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结语

巴渝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历史悠久,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和人文价值,将巴渝传统体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地方高校发展地方经济、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也是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形式。巴渝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作用不仅有其显性意义,也有着深刻的潜在意义。因此,渝东南区域的地方高校应该积极挖掘巴渝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以不同的形式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继承和宣传。让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秀文化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注重的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张万仪,庞国栋.“巴渝文化概论”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1(4):6-7.

[2]戴伟,李良品,丁世忠.乌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3]汤立许,蔡仲林,刘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困境及路径选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5):574-578.

地方传统文化范文篇9

广告设计是一种视觉设计,不管是商业广告还是公益广告,都需要用视觉元素来传播你的设想和计划,这些元素可以是图片,可以是文字和色彩,通过这些元素符号传达给观众。产品广告目的是要达到刺激消费者,让他有购买的欲望,进而产生购买行为。公益广告是用情感去打动观众,引起心理共鸣。其主要目的都是要通过视觉符号去吸引观众,通过内容和美感去打动观众,最终达到传达信息的目的。

二、广告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个设计作品怎么样吸引人、记住并被感动。那么就需要通过出色的创意、丰富的内涵、足够的细节、切当的文案、图形语言、视觉美感、审美情趣、色彩品位、材料质地来表现……通过这些元素、视觉语言、形式法则进行有机组合,艺术化处理。这些文化元素就相当于设计作品的构件,构件很重要,有了好的构件才能构成好的作品。传统文化元素包罗万象,对我们的设计有着很好的启迪和借鉴作用,正是设计师们吸取营养的沃土。

(一)传统文化元素是广告创意的重要源泉

创意是广告设计的灵魂,那么好的创意怎么来,用什么元素去表现,用什么形式去表达?这是我们广告设计者要做的工作。比如说,我们可以利用传统文化里的神话传说作为题材来源,民间故事也为人们熟知,诗词歌赋也可提炼为广告文案,能取得的言简意赅、韵味无穷的效果。比如有一个体育健康频道的形象宣传广告,就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舞龙这一活动,并把场景安排在龙翔桥(杭州的一个著名景点),从而传达体育健康频道这样一个目标追求:为百姓的体育事业助力,让老百姓的“竞技场,无处不在”!在这个广告中,“民间舞龙”这一元素的运用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是一个非常好的的创意。

(二)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使广告设计更具民族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特色,从传统文化中提取的图形或文案,运用到广告设计当中,符合当地的文化背景,即有深刻内涵,又有文化韵味,更具民族特色。有一则佳洁士牙膏的电视广告,人物形象都是中国普通的老百姓,有孩童、老人,乡村农妇还有城市情侣,每一个人都在镜头前展开自己的微笑,虽然表情不一样,但都是很单纯朴素的微笑,都显得健康自信。这则广告里的“微笑”元素的运用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持礼待人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佳洁公司致力服务中国百姓的企业文化追求。全国各地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又创造了各区域的文化特色,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各个地方的广告或各个区域的广告要想具有地方特色,就可以把地方传统文化发掘出来,融入到广告设计当中,这样才能突显出自己的产品特色。比如说有这样一则电视广告让人产生深刻印象,他引用了古诗词里的“小桥流水人家、杏花烟雨江南”,然后通过水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把水乡地方特色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能够引起本区域的受众的心理共鸣,带来强烈文化认同感,对外省的观众更多的好奇心,进而持续关注。还有安徽卫视的形象广告中的元素主要取自黄山的奇松、云海,黄山名闻天下,牌坊、马头墙等建筑代表文化,是徽文化的特色。以上优秀作品说明,要想打造一个好的品牌,一个具有个性的品牌,对传统文化的利用是非常重要的,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及提炼,是一副好的作品的前提好保证。还比如非常优秀的广告语“孔府家酒,叫人想家”、“我心飞翔、白沙文化”都是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词精髓,利用谐音来打动观众。我们强调民族的,本土的文化,并不是对外来文化一概否认。对外来文化也是要消化吸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三)传统文化元素能提升广告的品位

什么叫广告的品味,优秀的广告为什么优秀,自然不能庸俗,自然要提升它的品味,有的广告非常低俗化,所以必然要受到批判。大多数广告的目标受众都是普通人,因此广告力求通俗,但通俗决不是庸俗。像雕牌洗衣粉“你泡了吗?你漂了吗?泡泡漂漂晾起来”受到批判,很大原因就是其低俗化的表现。例如有一条电视广告,他的主题是“有喜事,当然非常可乐”,通过诉说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各种喜事,非常通俗,贴切生活,但是非常的典型、到位。即使是那些小众诉求的商品,也要注意品位问题。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吸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加以运用和借鉴,对于落后的、低俗的要摈弃。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

(一)传统符号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元素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如龙凤纹样、万寿图、福字等等,它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久远,中国传统设计元素是东方文化的宝贵财富,是其他艺术无法比拟的,有他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些传统元素符号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练,更富有时代的特色。比如说一些典型的人物形象、著名的植物、一些图腾、代表性的动物,如龙、麒麟等,这些传统符号具有象征内涵和比喻意义,形式也非常独特,通过改造和提炼,运用到广告设计当中去,用现代的设计语言去重新历史文化的完美,这样具有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作品,富有时代的特征和深刻内涵。

(二)传统文化意蕴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文化在室内装饰中表应用非常的广泛,文化意蕴深厚,文化意义非常重大。在运用上不是直接拿来,必须经过提炼加工,通过一定的设计手法去表现。比如用中的山水画来表达“天人合一”的思想;比如中国结,他的象征意义就非常独特,代表着团结、祥和、幸福之意;还有中国文化中的的谐音来暗示吉祥的含义;中国的古字画,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修养;中国的瓷器等等。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色彩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

广告设计离不开色彩,色彩是广告设计的生命。色彩的象征意义很重要,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红色,具有传统民族特色,象征吉祥如意,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内涵。我们要善于从中国传统美学中发掘色彩的象征手法,借鉴传统美学的审美理念,运用到现代的广告设计当中去,使得广告设计作品更具民族特色,提高作品的审美品位和艺术特色。色彩的情感和象征意义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非常重要,没有情感的作品是空洞的,没有象征意义的作品是平淡的。比如说:奥运五环的标准设计,它是由奥运五环的蓝、黑、红、黄、绿这五种颜色组成的五角星形状,还象征世界五大洲的团结、协作、交流、发展、携手共创新世纪。现代的造型蕴含着民族特色。这个标志可以说是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一种完美结合。这个作品的成功,正是这种设计思想的集中体现。

四、结语

地方传统文化范文篇10

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高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一个人的高素质不仅体现在业务水平、专业能力方面,也体现在思想文化修养方面,青年能否担负起中国脊梁的重任关乎中国的未来发展。(一)辩证地分析、批判地继承、科学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恢宏、内容丰富,以其鲜活而顽强的生命力绵延至今,它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许多代表中国精神的内容,强调了作为国民的个人修养和责任意识以及应具备的家国情怀,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强调自强不息,以家国为已任。再如“百善孝为先”“夫孝,德之本也”等,强调的是孝道文化。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还有关于学习、交友等方面的内容。当然,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现在看来不合时宜的内容,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这就要求我们辩证地分析、批判地继承、科学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文化做指导,人的精神就会得到充盈,国家发展也是如此。在党的报告中深刻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的历史起源、发展、精神特质和精髓的总体性判断,是秉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礼敬、继承、创造性推进的基本立场和态度。文化自信必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高校教育必须重视对青年学子的文化熏陶,促使其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唯有如此,才能坚定他们对文化传统的信心、对中国现实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对中国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二)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大学生确立人生目标。高校是文化教育传承的基地,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以优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导个人的学习和生活,让优秀精神的力量贯穿到个人的实践追求中。培养具有健全人格、胸怀天下、有理想、有追求、德才兼备的青年是大学教育的目标。对于当代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单纯地背诵经典,而是通过诵读去领会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领会经典的内涵,从而实现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上升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生按照这样的人生进修阶梯,能不忘初心,把握人生大方向,确立人生大格局。(三)明确设计宗旨,以文化精神培养。高尚职业道德近年,艺术设计招生规模日益扩大,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在教学中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倾向,致使学生很难创作出高质量、有内涵的设计作品。即使是优秀的设计师也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来滋养,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价值不言而喻。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来说,文化既是标杆,又是内涵。标杆指引方向,内涵关乎特色。文化作为引领艺术设计教育方向的标杆,首先需要引领设计师正确的价值观。设计师要做到不畏强权,不谋取不法利益,设计审美远离低级趣味,保持设计思想的独立性。比如,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节约,注重实用,而现在的很多包装设计存在过度包装问题,导致由包装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这一问题的产生和行业设计指导思想及其他因素有关,但其根本原因还是背离了优秀传统文化。

二、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嵌入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路径分析

在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句话为我国今后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以上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价值,为了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让文化的价值落地生根,还必须找到合适的途径来实现。(一)以优秀文化指导设计实践,凸显设计特色。目前的艺术设计教育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应用技能,对人文素养的培养较少。尽管技能操作见效快,但对人才后期及长远发展来说,只有技能教育不能为他们提供持久的动力,而文化恰恰是创作永不衰竭的动力。在现代艺术设计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支撑整个艺术设计的灵魂,将中国传统文化有机融入现代艺术设计中,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高校要深入拓展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设置文化特色课程打开设计思维。文化特色课程的开设可以围绕中国传统纹饰、民间艺术、书法、绘画、戏剧、建筑艺术等开展,探究它们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学科专业和研究平台建设,尤其是开启地方文化资源的调查研究,把研究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打开设计特色创作的一扇窗户。地方文化资源是源泉,受到滋养的高校则是地方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基地,能为地方文化发扬光大注入活力。地方的博物馆、文化馆、文化遗产等都各具特色,学校通过建立合作基地为学生提供近距离接触地方文化资源的条件,让学生深刻领悟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激发其创作有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二)开展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文化生活。将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文化宣传,通过校园网站、公众号、条幅标语、宣传栏等校内宣传媒介使文化传承内化为师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其自觉实际行动。文化活动包括但不限于经典诵读、诗词大会、专题报告、文化讲座、兴趣社团等形式。高校可以开设一些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礼仪等的选修课或必修课,增进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之间的交流,在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为其长远发展埋下文化的种子。央视新出的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用全新的形式,将普通人心目中比较遥远的文物演“活”了,让文物不再是一件博物馆中的陈列品,而是能让观众感受到“生命”的文化传奇。任何一种传统文化资源,只要足够有意义,就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就能获得大众的认可。高校开展文化活动也是如此,在保留经典文化内核的基础上必须开拓创新,结合自媒体、互联网、构思、创意等来开展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三)教师本人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教师队伍的发展和素质的提升是培养。优秀艺术设计人才的关键。教师的“传道”很重要,“传道”对教师本人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文化传承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教师应当制订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并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正如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所指出的,全体领导干部和党员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作为文化传播者———教师,更应该以学益智,以学修身,海纳百川,不耻下问,要多分析和思考,把提高个人修养作为基本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纳入个人的工作计划中,在工作中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教师要在实践中增加才干,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展眼界,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提高工作能力的动力和武器,努力促进自身素质与履职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黄之晓.高校推进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6,(9).

[2]陈先达.文化自信的本质与当代意义[N].光明日报,2018-01-08.

[3]邹广文,.文化自信的三重内涵[N].光明日报,2018-01-12.

[4]焦长虹,张秀敏.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J].今传媒,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