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德育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8-20 15:17:53

家庭德育教育

家庭德育教育范文篇1

家庭教育的关键是家庭德育教育。我国的传统教育认为,人的道德感是抵御邪恶的第一道防线。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现代化教育认为,思想道德素质不仅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而且对人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学生家长及教师的首要任务。现在,德育工作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提到“教育”这个词,多数人会立刻想到学校。其实,多数教师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去专门针对一个孩子付出人们所想象的教育,他们只能按照同一个规则去面对很多的学生,行使自己的本能职责。只有父母才是孩子一生真正的教育者,因此家庭教育是当今每一个家庭面临的极其重要的问题。在家庭,学校,社会三大德育教育体系中,家庭德育教育作为德育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有的家庭虽然也进行了很多说教,但效果不佳,甚至引起孩子与家长的对立情绪。

二、家庭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德育教育的内容片面空洞。由于许多家长是初中或小学水平,学历较低,又很少看书学习,对孩子的教育没有实实在在的东西,要么一味要求学生“学好人,做好人”,要么只强调德育的某一个方面,不能使孩子发展成为一个德育健全的人。

2.德育教育的方式是以家长制作风粗暴管制学生。家庭主要成员,特别是父亲,以家长自居,动辄批评孩子,不让孩子干这,不让孩子干那。把孩子仅仅看作是被管的对象,把德育看作是管制孩子,不让孩子出事。孩子若出了一个小问题,就横加指责,甚至破口大骂,动手打之,用脚踢之。

3.不信任孩子。孩子犯了错误,并已讲清了真相,家长则要让孩子讲得更严重些,孩子思想品质方面有了进步,家长则表现出怀疑。有时为了避免出事,家长又表现为能包办代替的则尽量包办代替。

4.不能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家长往往做不到,并连连犯错误,给孩子造成恶劣影响。如家长酗酒,打麻将,好逸恶劳,作风不规,不讲礼貌,不注意公共卫生,甚至小偷小摸,违法犯罪等。

三、家庭德育教育的内容应该丰富多彩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中学生在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指导下,较为重视和关心自身的合法利益。为此,家长必须对孩子进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教育孩子要关心社会,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2.助人为乐。帮助他人于困难之时,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长要教育孩子把帮助他人当作应该做的事,实实在在地去做。不能只做表面文章,甚至事过景迁,见死不救。

3.艰苦朴素。家长要通过自己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表现,对孩子进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教育。有的家庭经济收入较高,生活比较富裕,孩子消费也追求高档次,这很容易使孩子产生优越感,玩物丧志,走上社会后,有的不能自食其力,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4.尊老爱幼。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长要以自己的行为,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尊敬老人及师长,关心和爱护别人.不但在家里这样,在社会上及邻里间也要这样。

5.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家长要经常通过多种形式对孩子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教育。

6.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帮助孩子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同时,还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诚实,勇敢的精神,形成独立的人格。

四、家庭德育教育的方式应该是多样的

1.身教重于言教,家长要起表率作用。调查显示,学生进步的力量源泉,来自父亲和母亲的占70%.家长用自己的实际行为给孩子一个榜样,且始终贯穿在细微之中。现在的中小学生听道的说教太多了,而这些说教是普遍地向着所有人的,不可能因人而宜,在这样的家庭及社会环境中,家长的身教,尤为重要。“有其父必有其子”,在家庭德育教育方面尤其符合实际。公务员之家

2.经常同孩子交流。在平时生活中,家长给予孩子最大最多的财富,是交流感情和推心置腹的谈话,在这些活动中,孩子才能无保留地亮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家长也才能根据具体情况,指导孩子克服缺点,不断进步。

3.要尊重孩子,把孩子当作接受教育的主体。家长只有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才能培育起孩子人格上的自尊和自强,才能达到塑造孩子完善人格的目标。尊重孩子的人格,是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方法的核心,而其方法方式则是平等交流。

4.要以理服人,不能用粗暴强制的方式。中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也已较宽,知道的道理也已较多,遇事不讲道理,或不把道理讲透讲深,孩子是不能接受的,用粗暴强制的方式更是行不通。

5.要以鼓励为主。每一个孩子都会有一些进步,那怕是一些微小的进步,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进步,恰到好处地讲出孩子的成绩。只要家长的态度诚恳,孩子就会受到鼓励,这样,当家长指出孩子的缺点时,孩子也会接受批评改正缺点。

家庭德育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家庭教育,道德教育,德育为本,德育,家庭,教育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家庭本位"的农业社会,家庭是最重要的生产和消费的运作单位,因此,中国历来主张先齐家,然后治国平天下。家庭教育的地位也尤为突出。为了护家族的和谐与稳定,古代思想家倡导"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等道德规范,形成了传统的家庭道德教育观。中国传统的家庭德育观念,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甚至是其他亚洲国家都有深刻的影响,对其进行梳理归纳,对今天的道德教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传统社会重视家庭教育的原因

中国传统社会的德育思想中,家庭德育占有重要地位,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人的青少年时代工作之前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这段时间的思想基础没有打好的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品德取向,中国传统社会非常重视家庭的德育教育,是有原因的。

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家庭在维持生存和生计上的重要性很大,而个人的力量则微不足道,家庭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个人,家庭成为维持个人生存的主要工具,成为个人各方面生活的活动范围。"在中国,简直可以说,除家族外,就没有社会生活。绝大多数的老百姓固然生活在家族的范围以内,少数的土大夫,除偶然出仕外,从生到死,也莫不活动在家族的范围之内,家族就象一个个无形的人为堡垒,也是每个人最安全的避风港。

由于家庭本位的原因,德育展开又是围绕家庭开展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能否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关系着社会是否能够长期安定发展。所以思想家都特别重视家庭的教育.尽管历代统治者和教育家有着不同的出发点或具体目的,但首重德育则是一种共识这种共识不仅停留于诏诰教喻和理论探索,而且也付诸在不同层面的德育实践中。

中国古代的的家庭德育思想.为我们今天的独生子女德育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我国当前的独生子女家庭德育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或为了给子女的今天及未来提供更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忙于家庭物质财富的积累而忽视了子女的道德教育;或为了使子女能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拥有一技之长而片面强调技能教育,而放松了道德教育;或虽然对子女有严格的道德要求,却又缺乏以身作则的自律精神,不能形成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围;还有个别的独生子女父母仍然抱有"树大自然直"的观念,忽视了子女的早期道德教育,错过了最佳的教育时机。解决这些同题.我们可以借鉴古代家训中家庭德育思想的合理成分,扬长避短,推陈出新。而且,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家庭道德教育方式,中国传统的家庭德育思想,仍然是值得提倡的。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道德教育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教育。

传统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孝悌为本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的重点关注对象是家庭内部关系的协调,家庭关系也是国家秩序的逻辑起点。"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意思就是说:每个家庭都建立了良好的秩序,整个国家便随之稳定、繁荣。"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因此,中国古代普遍认为,对家庭成员的伦理教育,使之在今后的家庭生活以至于社会生活中,才能打下德行修养方面的基础。而伦理教育的重点,就是孝悌观念。《论语o学而》中孔子论述道:"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表明孔子把教育中的孝悌观念放在了家庭德育的首位。孟子也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孟子还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王庖麟的《三字经》中,也把孝悌放在了"十义"的首位:人之伦、父母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凡训蒙,需讲究。中国古代思想家,特别是儒家思想普遍认为,家庭德育应该由人最基本的血缘亲情而广推天下,从孩子的亲亲本能入手,到长大知敬其兄长,这便是"孝悌",这两者就是德育的根本,有了"孝悌"便有了仁义,推而广之,就可以成为一个有德行有修养的人。

二、提倡仁爱

在中国古代家庭德育体系中,"仁爱"是"孝悌"之外一个重要的人伦原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传统家庭教育体系中很有特色的部分。仁爱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人的情感世界的纽带,也是一个人进行自我约束和自律的道德方法。中国传统德育思想提倡仁爱的原因是希望在家庭生活中,人人相互尊重,相互关怀,形成浓浓的家庭亲情,推及到社会既是希望能够维护和谐的社会关系。

孟子说过「仁民而爱物」孟子说:「仁者爱人」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是什么?孟子给我们的答案是,作为一个善良的人,我们应该爱人,同时,在接受别人的爱的同时要感谢,要懂得他人的付出。因为每个人的存在都是又另一个人的存在产生的。我们不是孤立的存在于这个世界的。孔子说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颜渊》所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罗光先生言:我的生命乃一大善,生命便常播散生命,播散生命所有.我和人和物相接触时,我愿以我所有播散给别的人和别的物,同时我也接受别的人和别的物给予我的善,我愿还报以善,这种善的往返,就是爱的旋律。

传统家庭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第一、家庭道德教育要及早进行。

传统家庭道德教育强调一个"早"字。反应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家庭教育的积极主动的态度。人之一生.多有习气而成。盖自孩提一至十余岁,此数年问,浑然天理,知识未判,一习学业,则有近朱近墨之分。"童稚之学--当以先人之言为主。""幼而示之以均一,则长无争财之患;幼而教之以严谨,则长无悖慢之患;幼而有所分别,则长无为恶之患。"早期教育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避免形成不良道德品之后重新塑造的痛苦。"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知识,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之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之为则为,使之止则止。"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同时,中国古代认为孩子在幼年时期,是人生的最宝贵的时期,也是储备知识和形成道德素养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不失时机的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年知识未开,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然提起,尚可数行成诵。""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晋代葛洪说:"治身养性,务谨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显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学业和知识不断增长的时候,在知识增长的同时,能够协助其道德判断和道德精神的提高。

第二、家庭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不断反复不断加深的。

在《论语·子罕》中有记载日:"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及,约我以礼,欲罢不能。"王通的《文中子·立命》中也谈及孔子先教《诗》、《礼》后教《春秋》、《乐》、《书》、《易》,体现了循序渐进思想。至南宋朱熹进而主张先"从细小做起,方能克得如此大。"王夫之也说:"大小粗细,俱学者所不可遗之事,而以小子属性之不齐,蛄且使其小且粗者,俾其事之易尽,而以渐得其理,然后授之以大且精者之事,而以用力之熟,扩充有自,则大且精者之事可得而学矣。"颜元在《颜元集·四书正误》卷三和《习斋记余》中也多次论及此道。

颜之推认为,道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反复、不断加深的过程。《家训》举例说:"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功业。"人的品质的形成,是一个由多次行为积累而后善成品质的过程。因此,道德教育不应局限于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的某些阶段,而应该贯穿道德品质形成的全过程。孩子长大成人,远离父母,甚至已经形成为三千人将领,年龄也已过四十,但这些并不意味着家庭道德教育的结束,父母对他们仍有教育的义务。家庭德育的这种反复性、过程性,说明了家庭德育不可能一劳永逸。只有经常不断地进行,才能最终"成其功业"。

第三、中国传统家庭德育注重教育的互动性、相互性原则。

家庭教育是一种双向教育,提倡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互动,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看出中国传统家庭德育教育在互动性和相互性上的表现父慈子孝体现教育的双向性。中国古代家庭德育提倡孝悌的观点,但是在对子女的教育上的方法是很科学的。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不是单项的,父慈子孝的观点是中国古代处理父子关系和进行家庭教育的基本观点.父慈子孝的观点是孔子提出的,孔子坚持"父父,子子"的主张,要求做到"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孔子认为做父亲的应该对孩子慈爱,但是孔子所说的慈爱,并非单纯的父爱,更不是溺爱,而是包含了教育的内容.《论语》中有关孔子教子的记载有两条,而这两条都是教儿子孔鲤(伯鱼)为学的.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另外一条是:子谓伯鱼曰:’汝为《周南》,《召南》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犹正墙胑而立也.其中就表达了孔子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劝导式的,而不是强迫式的。

注意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作用。颜之推说:"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在道德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需要做出努力,教育者自己的行为和品德,对受教育者有很大的影响,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重要的不是长篇大论的说教,而是亲身示范。孩子对父母的仿效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勉强和强制,人在幼年的时候,思想尚未定型,最容易受到身边的人的影响,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往往对孩子有很深刻的教育作用。这样的教育方法也符合一般的德育教育的规律。

教学相长的观点体现教育的互动性

教学相长是我国古人所倡导的师生之问应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互相促进的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教育传统。学生通过学习而知自己的不足,以此反省自己,努力学习。教师通过施教而知自己尚有不明了的地方,以此而自强不息,教与学两方面互相促进,教师与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在历史上明确提出这一思想的当属《礼记·学记》,它说:"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论述了这一思想较好的还有韩愈,韩愈名篇《师说》记有:"孔子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王阳明应当说是实现这一思想的楷模,他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说:"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安可以不乐受而心感之乎?谏师之道,直不至于犯,而婉不至于隐耳。??盖教学相长也,诸生类善,当自吾始。意思是鼓励学生"谏师",批评指出老师的缺点错误,而老师应乐于接受。王阳明还直呼"当自吾始",要从我做起。公务员之家

四、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针对性德育原则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第一个运用"因材施教"而获得巨大成功的教育家。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孔子通过深人细致地观察了解,能够准确地把握众多学生的个性特征-----即道德、智力、性格、能力、志向、年龄等方面的差异,然后从学生实际出发,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教育和教学,这方面的例证,《论语》记述颇多,最典型的一例是《论语·先进》中一段记载:一次,子路冉有两人都问孔子同一个问题,得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回答。这使孔子的另一位学生公西华迷惑不解。孔子向他解释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说,平时冉有做事退缩,所以要鼓励他;而子路胆量超人,做事鲁莽好胜,所以要抑止他一下。这种有扬有抑、补偏救弊的教育,正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辩证法。孟子、苟子继承了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并有所发展。孟子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及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指出为适应不同程度和才资的学生,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苟子则主张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思想实际,分别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并总结出九条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如"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等等。我国古代若干德育原则及对现在思想教育的启示

传统家庭道德教育的现代价值

当代社会大多数家庭与过去相比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青少年在家庭中没有兄弟姐妹,没有客观环境使他们学习兄友弟恭,容易滋养青少年自我中心等缺点,加上社会竞争逐渐激烈,父母更注重青少年的知识教育,而放松其品德培养,导致出现重智轻德,甚至家庭道德教育空白的现象,阻碍了家庭成员积极向上的人格的建立。因此,我们必须继承和发展传统家庭道德教育中的合理方面,发挥传统家庭道德教育的的现代价值。

加强传统家庭道德教育有利于提高教育的德育职能。现代家庭教育中,德育职能由于社会竞争激烈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功利性比较强的教育职能,传统家庭教育倡导以德为先,古人主张"养正于蒙"、"教子婴孩",就是要从小注意家庭成员道德品质的培养,把道德实践范围扩大到社会生活领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使其耦合家庭血亲性的伦理意义。要在生活中不断的提升我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必须从家庭教育入手。

传统家庭道德教育,特别推崇"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不能持家,何以国为"的观念,从小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从小事细微处着手的理念,培养青少年先天下之忧而又,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当今社会的青少年,从小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中,对家庭和社会都多少缺乏责任感,也惧怕承担责任。中国传统家庭道德教育十分注重从社会需要角度,培养受教育者。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要使青少年从小形成对社会对家庭有责任感的心态是每个家庭首要的。

总之,中国传统家庭德育教育对我们有很重要的借鉴价值。上面所述,挂一漏万,但希望能对这方面的研究有所启益。

参考文献:

[1]中国德育思想史[M]江万秀李春秋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第1版

[2]德育心理学[M]陈安福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第1版

[3]家庭德育与子女成才[M]刘英河北: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第1版

[4]中国传统教育导论[M]王炳照武汉: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第1版

家庭德育教育范文篇3

家庭教育的关键是家庭德育教育。我国的传统教育认为,人的道德感是抵御邪恶的第一道防线。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现代化教育认为,思想道德素质不仅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而且对人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学生家长及教师的首要任务。现在,德育工作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提到“教育”这个词,多数人会立刻想到学校。其实,多数教师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去专门针对一个孩子付出人们所想象的教育,他们只能按照同一个规则去面对很多的学生,行使自己的本能职责。只有父母才是孩子一生真正的教育者,因此家庭教育是当今每一个家庭面临的极其重要的问题。在家庭,学校,社会三大德育教育体系中,家庭德育教育作为德育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有的家庭虽然也进行了很多说教,但效果不佳,甚至引起孩子与家长的对立情绪。

二、家庭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德育教育的内容片面空洞。由于许多家长是初中或小学水平,学历较低,又很少看书学习,对孩子的教育没有实实在在的东西,要么一味要求学生“学好人,做好人”,要么只强调德育的某一个方面,不能使孩子发展成为一个德育健全的人。

2.德育教育的方式是以家长制作风粗暴管制学生。家庭主要成员,特别是父亲,以家长自居,动辄批评孩子,不让孩子干这,不让孩子干那。把孩子仅仅看作是被管的对象,把德育看作是管制孩子,不让孩子出事。孩子若出了一个小问题,就横加指责,甚至破口大骂,动手打之,用脚踢之。

3.不信任孩子。孩子犯了错误,并已讲清了真相,家长则要让孩子讲得更严重些,孩子思想品质方面有了进步,家长则表现出怀疑。有时为了避免出事,家长又表现为能包办代替的则尽量包办代替。

4.不能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家长往往做不到,并连连犯错误,给孩子造成恶劣影响。如家长酗酒,打麻将,好逸恶劳,作风不规,不讲礼貌,不注意公共卫生,甚至小偷小摸,违法犯罪等。

三、家庭德育教育的内容应该丰富多彩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中学生在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指导下,较为重视和关心自身的合法利益。为此,家长必须对孩子进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教育孩子要关心社会,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2.助人为乐。帮助他人于困难之时,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长要教育孩子把帮助他人当作应该做的事,实实在在地去做。不能只做表面文章,甚至事过景迁,见死不救。

3.艰苦朴素。家长要通过自己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表现,对孩子进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教育。有的家庭经济收入较高,生活比较富裕,孩子消费也追求高档次,这很容易使孩子产生优越感,玩物丧志,走上社会后,有的不能自食其力,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4.尊老爱幼。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长要以自己的行为,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尊敬老人及师长,关心和爱护别人.不但在家里这样,在社会上及邻里间也要这样。

5.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家长要经常通过多种形式对孩子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教育。

6.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帮助孩子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同时,还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诚实,勇敢的精神,形成独立的人格。

四、家庭德育教育的方式应该是多样的

1.身教重于言教,家长要起表率作用。调查显示,学生进步的力量源泉,来自父亲和母亲的占70%.家长用自己的实际行为给孩子一个榜样,且始终贯穿在细微之中。现在的中小学生听道的说教太多了,而这些说教是普遍地向着所有人的,不可能因人而宜,在这样的家庭及社会环境中,家长的身教,尤为重要。“有其父必有其子”,在家庭德育教育方面尤其符合实际。

2.经常同孩子交流。在平时生活中,家长给予孩子最大最多的财富,是交流感情和推心置腹的谈话,在这些活动中,孩子才能无保留地亮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家长也才能根据具体情况,指导孩子克服缺点,不断进步。

3.要尊重孩子,把孩子当作接受教育的主体。家长只有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才能培育起孩子人格上的自尊和自强,才能达到塑造孩子完善人格的目标。尊重孩子的人格,是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方法的核心,而其方法方式则是平等交流。

4.要以理服人,不能用粗暴强制的方式。中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也已较宽,知道的道理也已较多,遇事不讲道理,或不把道理讲透讲深,孩子是不能接受的,用粗暴强制的方式更是行不通。

5.要以鼓励为主。每一个孩子都会有一些进步,那怕是一些微小的进步,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进步,恰到好处地讲出孩子的成绩。只要家长的态度诚恳,孩子就会受到鼓励,这样,当家长指出孩子的缺点时,孩子也会接受批评改正缺点。

家庭德育教育范文篇4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造就人的三个主要方面。学校教育是根据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对少年儿童及年轻一代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的教育。因此,它处于造就人才的主体地位;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外部环境,它可以为人才塑造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场所;家庭教育则是同孩子的生命一起开始的,它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重要的基础,在孩子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是极微小的,对他将来都有着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中国有句俗语:“三岁看大,八岁看老”,就是指幼儿期留下的烙印,将会影响人的终身。所以说,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从家庭教育发展的历史渊源看,古今中外,重视家庭教育的良好经验不乏其例,早在我国古代就有司马光的《家范》和颜之椎的《颜氏家训》等。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洛克、卢梭与裴斯泰洛齐等均阐述过资产阶级家庭教育的理论。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社会的要求也必然会反映到家庭教育中来。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期望总是反映一定时期,一定社会和一定阶层的要求,它是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的。当然家庭教育的具体任务和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是有差异的,例如:我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家庭,主要是家长专制,其教育任务和内容是使子女从小形成“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和相应的行为规范,“唯命是从”是子女的本份,绝对服从家长命令是天经地义的,稍有异议则斥为大逆不道,动辄施以家法。《红楼梦》里贾母的宝贝孙子宝玉也不例外。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家庭教育的内容也在不断演变。如欧洲十七、十八世纪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教育家洛克认为:“务使敬畏父母之心变得很自然,他们的心里要肯服从,没有一点点勉强”。有的教育家则认为,“把一切过失和困难全部归到儿童身上,而认为父母毫无责任,这是错误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比我国封建社会的家长专制式的家庭教育是有明显进步的。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家长和孩子既是家庭成员,又是社会的一分子。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交往,便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孩子降生人世首先接触到的环境是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随着孩子年龄逐渐增长,接触面也日益扩大。在父母的影响下,渐渐学会如何待人接物,处理好人际关系,这一过程也是孩子个性社会化的过程。孩子的处世态度、思想观念、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如何,总是受到家庭的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因此,家庭环境中全部因素,包括家长的思想品德、文化程度、职业特点、家庭成员结构和成员之间的关系,乃至家庭氛围等等均在孩子出生之日起,就不断地、潜移默化地、深刻地影响孩子,夸美纽斯说过:“一个人的整个生活既全以儿童时期受的教导为转移,所以除非每个人的心在小时候得到培养,能应付人生的一切意外,否则任何机会都会错过。

对孩子进行早期正确的教育与引导,对其一身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小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卢梭在教育名著《爱弥儿》一书中写道:“因为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十二岁,在这段时间中还不采取摧毁种种错误和恶习手段的话,他们就会发芽滋长,以至以后采取手段去改的时候,他们已经是扎下了深根,以至永远也把它们拔不掉了”。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从小形成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培养他们积极的个性特征,锻炼他们的独立能力,为他们将来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人们常讲:“先做人,后成才”,如果做不好人,也成不了才。一个无德之才,对社会是不可能做出什么贡献的,相反,损失性更大。联系当前社会实际情况,下面谈谈教育孩子“做人”的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的道德品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道德意识的发展,既掌握道德信念;2、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即把所掌握的道德信念,在一定的场合付诸行动的能力。孩子在幼儿时期,在成年人的影响下,开始有一些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萌芽表现,他们能具体评价某些简单的行为是“好”或“坏”,有时会用“点头”或“摇头”的动作来表示某些行为“好”、“坏”的评价。它带有很大的具体性,但还没有形成道德意识。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会用这些判断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但这种调节还是不稳定地、易变化的,家长应从孩子幼时起,通过家庭的日常生活,逐步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诸如:诚恳、正直、忠实、谦让、有礼貌、公平和集体主义等等,并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社会物质生产的不丰富,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之间产生的矛盾,将会较长期的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并存,使人们的思想变得极为复杂。在当前国家需要安定、团结、和谐的社会环境,需要人们齐心协力提高生产、发展经济。而人的素质又是最根本的。家庭为国家培养人才,首要是在思想品德方面打好基础,使孩子学会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尤应重视社会公德教育,创建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作为构成社会细胞的每个家庭是有责任的。家庭与社会两者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如果每个家庭都重视处理好人际关系的教育,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那么社会风气也会随之变好的。在培养孩子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家长的一言一行,以身作则大为重要。

第二,培养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

家长在关心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同时,还应十分重视孩子非智力因素如个性等的早期培养与训练。在心理学上,个性是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如情感、意志、性格等的总和。它是在人的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环境中(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通过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由于生理素质和具体生活条件的各不相同,所以每个人的个性是有差异的。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对情感方面的形成与发展,与他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密切有关,即在怎样的环境中,就能得到怎样的刺激和印象,从而发生与印象有关的动作、兴趣等。所谓音乐世家、教师世家、体育世家等等,都是由于孩子从小耳濡目染的缘故;反之,青少年犯罪的一些事例,也往往与家长的所作所为有关。

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一个人的成才密切相关。有些人智力发展中等,但他意志坚定、果断、有主见、有耐心、有毅力,最后终于成功。这些良好的意志品质并非与生俱来,也是从小到大逐渐培养形成的。孩子从小生活在家庭里,与家长朝夕相处,即使在日常生活细节中,也存在着意志的培养与锻炼。我认为,在家庭里也要让孩子去进行一些有一定困难的活动,使他们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得到意志磨炼。

性格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核心意义。它是表现在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恩格斯说:“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如有人做事细致认真,有人粗心马虎;有的人刚强,有的人寡断;有的人勤奋,有的人懒惰等等。每个人的性格是个不相同的,所以千差万别。除了人的生理素质基础有区别外,主要是通过后天的实践活动逐渐形成、发展和变化的。性格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之分,积极的性格特征对一个人的成才能起极大的促进作用,如勤奋、勇敢、自信、谦虚、谨慎、细致、进取心、探究性等等,这些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特别有关,而消极的性格特征则会消蚀人的才能和潜能,如懒惰、胆怯、自卑、骄傲、粗心、安于现状、墨守成规等,这些将会使人一事无成。家长要充分利用家庭环境、气氛乃至家庭成员中一些良好的精神面貌去影响孩子形成积极的性格特征,或改变那些消极的性格特征。孩子有好模仿,喜欢成功的特点,也很喜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当他做成事后,家长要给予赞许,孩子也会得到成功的喜悦,这种心理将激励他更喜欢做事。一有成就就很高兴,就有自信心,成就越多,自信心也越大。在这样的培养下,孩子就会勤劳,乐于做事,自信心也就逐渐得到发展。

第三,重视独立能力的锻炼。

家庭德育教育范文篇5

一、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几乎所有的儿童都成了社会和家庭的太阳,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是每位父母强烈而善良的愿望。只是在很多的孩子身上,这种善良的愿望却成了他们沉重的负担。重智力投资素质培养给独生子女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是非智力素质的严重弱化。按说,中国孩子的聪明才智是世界闻名的,同时他们的心理素质之差是世界出名的。家长虽然用心良苦,但是观念有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生长。作为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即对家长与孩子的关系要有正确的看法。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应该是民主、平等的,而不应该是简单粗暴的、专横的。2、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即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引导家长充分认识到作为教育的责任首要的就是对子女进行如何“做人”的教育,教育的重点是德育,而不是单纯追求高分数。教育专家普遍认为:“智育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3、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作为家长应明确什么是人才,怎么才能成才。正确的人才观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才的关键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是好思想道德和智能发展的统一,而不只是分数高、升大学才是人生目标,三种教育思想观念的核心是“人”字,儿童和少年是人,作为人,我们应该民主平等地对待他;作为正在生长发育中的人,家长应该根据教育发展的规律,科学地教育和帮助他;作为必将是独立走向社会的人,我们更应该按照社会需要的标准去培养、规范他。

二、帮助家长掌握教育规律,提高育人的方法和技巧

教育艺术不是刻板的空洞说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结合日常生活,自然地让孩子接受教育。其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不治无效”,把教育的内容渗透在游戏、谈天、生活之中,在这种和谐、优良的气氛中让孩子自然而然地、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教师的义务就是帮助家长改进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鼓励家长讲究教育孩子的艺术。我们家庭教育不仅要有正确的思想观念,还要运用符合儿童和少年年龄特征的、符合教育规律的、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否则,再良好的愿望也难于实现。因此,学校要做到如下两点:一是要指导家长认真帮孩子从认知-行动-养成习惯到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良好的行为的反复实践才能形成习惯,良好的习惯逐渐产生良好的品德。二是要引导家长懂得对不同年龄、不同特点的孩子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幼儿的教育特点是“玩中学”,不适合说教;少儿的教育适合用朋友式的渗透效果更佳。三是要让家长与孩子交朋友,使教育于双向交流之中。许多孩子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家庭教育内容单向教育多,双向教育少,家长说孩子听,久而久之使孩子产生厌烦情绪。

三、帮助家长提高自身修养,以身立教熏陶孩子

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我们父母的职务作用对子女的影响是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家庭教育是每个人最早期的教育,家庭是儿童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儿童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父母和长辈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时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好的行为和习惯能使人受益终生。孩子就像白纸一张,具有很好的可塑性,所以家长的“以身立教”绝不能轻易丢掉。值得注意的是,“灰色家庭”足以导致一个“灰色世纪",家庭麻将风,吸烟、酗酒、看黄色录像、缺乏责任心和自觉性,最终导致了儿童的不良生活习惯产生;父母离异对子女心灵造成的伤害仅此于父母死亡,它的影响常常渗透孩子的终生,畸形的环境极易形成残缺的性格;家庭暴力事件明显增多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也是人类的悲剧,某些家庭沉缅于“棒打出孝子,惯养忤逆儿"的错误观念难以自拔,儿童于是便成了某些家庭暴力行为的直接受害者,家庭暴力对儿童的影响足以涉及到孩子的终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没有教材,没有课堂,其教育力量不仅取决于家长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方法,而且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家长自身的榜样作用。家庭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之中由家长言传身教实施的。家长的言谈举止,时刻在影响着孩子,而其就像家长的影子,不仅会“上行下效”,很可能还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鲁迅先生说:“故父母的缺点,便是子孙灭亡的伏线,生命的总结。”思想家颜之推说:“夫风化者,自上行于下者也,目光而施于教也。”近代爱国将领朱庆澜在《家庭教育》中把父母给儿女做出榜样作是家庭教育的“根本法”、“根本法子一错,什么(别的)教法是无效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家长在树立正确的教

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的同时,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榜样是无法伪装的,它是人的综合素质的自然的流露。无论家长有意还是无意,都会起到榜样的作用。教师应该让家长认识到以身立本最直接、最经常、最深刻的教育,千万不可等闲视之。

四、帮助家长重视育人成人,培养良好思想品德

家庭德育教育范文篇6

1.开展德育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思想

国家未来的兴旺和发展必然要依靠未来主人——幼儿。在幼儿园开展德育教育,可以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指导幼儿观看爱国电影和图片,在无形中可以培养幼儿的爱国精神。

2.开展德育教育有助于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

要实现国家的繁荣和昌盛必然离不开一批有志向、道德高尚的综合型人才。虽然幼儿距离进入社会还有很长的时间,但是有效的德育教育无疑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奠定了基础。当他们进入社会不同的领域和工作岗位,承担起建设国家的责任时,不仅要求他们拥有扎实的专业技术,还应该具有高尚的品质。

二、幼儿园开展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个别老师缺乏对幼儿德育教育的高度认识

我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一直以来非常重视伦理道德,但因为思想品德的隐性化形态,导致目前幼儿园的德育教育经常被忽略和轻视,不能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相关资料显示,只有少数幼儿教师能够真正认识到开展德育教育的意义,从而加强对德育教育的理论研究。但还有大部分教师对幼儿德育教育的认识停留在表面,开展的德育教育流于形式,只是简单地对幼儿的思想品德进行教育。

2.幼儿在德育教育中丧失了主体性地位

幼儿德育教育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者阶段要求,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开展思想、政治以及道德方面的教育工作,并通过幼儿积极的认识、体验以及实际行动,让幼儿具有一定的社会与阶段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因此,在幼儿园开展德育教育是一种社会、教师以及幼儿之间的互动,并不是单纯意义上对幼儿道德知识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而是从幼儿的内心出发,采取有效的心灵自主活动,是幼儿在发展中的能动性以及主体性的表现。

3.幼儿德育教育中缺乏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配合

在幼儿园开展德育教育,仅仅依靠教师很难完成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家庭和社会对幼儿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幼儿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最长,家庭对幼儿的影响比学校更早,对幼儿的品德影响更大。但是从目前幼儿园开展德育教育的现状来看,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沟通甚少,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德育工作的质量。

三、如何进一步加强幼儿园德育教育

针对上述幼儿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加强对幼儿的德育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充分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

在德育教育中,要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需要,及时开展教育。教师可以在幼儿表现出某种道德需求的时候,及时对幼儿开展德育教育。例如,当幼儿看到其他学生手里有精美的玩具的时候,自己想玩却遭到了拒绝,内心难免失落和伤心。这时,教师通过改变幼儿心理的策略,引导幼儿通过商量、交换或者请求的方式跟其他学生交流,这样幼儿既满足了自己的愿望,也明白了如何跟同学相处。

2.丰富幼儿园德育教育方式

在幼儿园德育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打破以说教为主的教育模式。首先,教师可以设计容易引发学生讨论的,含有正反面对比的教育情境,通过帮助幼儿对事物进行判断,提高幼儿的道德认知和判断力,促进幼儿道德品德的建立。其次,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表现道德情感,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最后,针对幼儿制订专门的教育计划和教育方案,对幼儿的品德、行为进行专门的训练和强化,并加以巩固。

3.切实做好学校和其他方面的配合

家庭德育教育范文篇7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工作已经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受经济因素的制约,我国农村的德育管理工作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1)受传统思想影响,德育管理工作受重视程度不够,德育管理内容滞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发展。我国的教育理念也有所转变,将培养综合性的人才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德育管理工作就成为教育的重点内容。然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受经济因素和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学校以升学作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一切工作的开展以提高升学率为中心。农村学校为了生存和发展,就不得不将德育管理放在一边,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成绩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滞后的德育教育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逐渐的与学生脱离,不能发挥其功效。

(2)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手段单一,不能发挥德育管理的功效。目前,我国农村的德育管理以教师为主导,不能考虑到学生的真正需要,致使德育管理工作脱离实际,不能发挥其功效。学校的德育管理过分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单一的手段向学生讲述一套固定的道德规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学生不能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逐渐的就会对学习丧失兴趣,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同时,农村教师德育教育的手段过于单一,仅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说教,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然,对德育教育的理解不深,自然不会加以重视。德育的本质是灵魂的教育,要规范人的行为、要培养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情感和健全的灵魂。但是农村的德育教育缺少对学生思想感情的培养,德育教育变成了只注意表面的教育,不能发挥其功效。

(3)学校的德育教育脱离实际生活,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学会解决问题。但是目前农村的德育教育共组,脱离了生活实际,与家庭、社会不能保持一致,实际作用不大。现在的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百般宠爱,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教育。学校的德育教育主要是宣传正面思想,将社会上的不公平事件忽略,这样学生在走入社会时就会很迷茫,不能认清社会的复杂性,面对困难就会退缩,德育教育工作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

2新形势下农村初中德育管理的对策探究

德育教育工作是我国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我国教育的中心任务。但是,目前我国的农村初中的德育教育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的解决,将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开展农村初中的德育教育工作成为教育的重点内容。在新形势下只有坚持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才能让我们德育队伍的角色重新定位,有序地开展德育工作,创新德育工作机制,方显德育工作实效。

(1)转变思想观念,以科学理念为指导,促进我国农村初中德育管理水平的提高。受经济因素和传统理念的影响,农村初中德育管理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了负面的作用。这样,我们就要加强对农村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视,建立以养成教育为主,心理教育为辅的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情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德育工作的发展。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分析其年龄构成,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为德育教育课程增添趣味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我们要注意课堂教学是德育教育开展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将德育教育融入到课堂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

(2)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德育教育教育手段,促进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逐渐的应用到生活、工作的每个领域,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农村初中的德育教育工作也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德育教育中,丰富德育教育的手段,促进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在学校中建立网络交流平台,方便师生之间的交流,为教师提供一个获取资料的平台。同时,可以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校园活动,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对德育教育的理解更深,有利于德育教育的开展。德育教育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影响,促进学生在深层心理结构中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提高自身的素质。

(3)建立学校、社会、家庭相统一的德育教学体系。德育教学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了多方面的内容,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给予支持,相互配合,这样才能保证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为德育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德育教育水平。家庭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就需要家长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社会是一个大舞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空间。只有在学校、家庭社会相统一的德育教育体系下,农村初中的德育教育工作才能有效的开展。

家庭德育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新时期;初中;班主任;德育管理;策略创新

一、引言

初中班主任对学生的德育管理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是其工作的关键环节,必须加强初中班主任德育管理能力。但针对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研究成果较少,未形成有效的德育管理工作机制,严重阻碍了班主任德育教育的成效[1]。因此,加强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管理及策略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初中是学生德育快速成长、定型的阶段,对学生思维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做好初中生德育工作特别重要,初中班主任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班级德育教育工作。本文从适合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的策略与方法入手,推动学生德育素养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提高初中学生德育的策略

1.营造良好德育环境。通过营造学生的生活环境及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品德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初中生德育教育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德育环境不是初中班主任一个人能够完成的任务,需要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共同努力,建立系统化、全面化的德育管理体系,否则德育工作无法全面开展。但是班主任作为关键的人员,要争取学生、教师、家长、学校及社会等多方的配合与支持,打造学校、家庭、社会等三方联合德育教育体系[2],为学生营造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例如,学生是德育活动的主体,班主任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同时让家庭参与到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来,班主任可联系学生家长、任课教师及校领导,采用家长会、讨论会等形式,对学生的状态进行全面了解,将学生的德育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通过多元化的德育教育渠道[3],为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2.挖掘新鲜德育素材。初中部分班主任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特别关注,而轻视学生的心理、思想道德教育,导致其在进行德育管理时往往是走过场,让德育教育的实效不佳,对优秀班集体的建设不利,还会对学生的学习及成长造成影响。因此,班主任可以从生活中挖掘典型性、代表性的德育素材,不断为德育教育注入新的“血液”,激发德育教育的活力。目前,很多社会热点都是最佳的德育素材,班主任可引入社会热点话题,为德育教育引入源头活水,对社会现实有充分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德育教育的积极性。例如,班主任可将“校园暴力”作为德育话题[3],让学生进行讨论,以利于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及选择,促进学生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3.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班主任的基本任务就是了解、爱护学生,需要对学生的年龄、家庭成员、父母的情况等进行了解,对学生的家庭环境等进行分析,便于对顽劣性格、青春叛逆的学生选择合适的德育管理方式。班主任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包括班级排名、有无偏科、特长、同学关系的问题,并结合学生的家庭情况,采取合适的班级管理理念及方法。例如,班主任可组织学生参加养老院帮扶老人、去孤儿院送温暖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等习惯,增进学生对德育活动的理解和认识,让学生获得幸福感、成就感、自我价值及社会责任感,促使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全面提升。4.创新德育教学方法。随着教育的不断进步,初中班主任在德育管理方面也要不断创新,让德育管理策略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相适应,并完善德育教学措施,让德育教学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班级德育管理需要不断创新德育观念,可采取三段五环式教学方法来进行德育管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德育教育,采取网络、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气氛,让学生对德育有直观的感受与体会;集体活动时,班主任可主动选择干最累最脏的活儿,并且始终保持微笑,让大家认识到勤劳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另外,班主任可让学生观看感动中国等节目,对节目中他们的人物事迹,对学生的德育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让他们以先进人物为榜样,促进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结论

初中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引导者、执行者及管理者,创新班主任德育教育管理策略是不可或缺的。本文探讨了适合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的策略与方法,为初中学生德育课教师提供详实的参考资料。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吉良.新时代初中班主任管理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2018,10.

[2]陈芸.浅谈新时期初中班主任创新管理策略[J].学周刊,2019,9.

家庭德育教育范文篇9

学校重视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为国家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输送了许多合格的人才。然而,目前中学德育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为学校培养健全、合格的人才起到了阻碍作用。

(一)学校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误区

从目前实际上来看,我国素质教育仍然还是停留在初期阶段,“应试教育”的观念还是根深蒂固,不易撼动。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校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误区,凡事以文化成绩来衡量。以学校之间而言,升学率仍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拥有较高的升学率在教育资金、吸收良好生源、员工福利等方面都会有着极大的竞争优势。以教师之间而言,衡量一位教师工作成绩是否优秀,其重要指标仍是学生的文化成绩。以学生之间而言,如果一位学生的文化成绩优秀,那么就意味着他会获得教师更多的青睐,在以后的学校生活中会获得教师更多的帮助。在学校应付上级检查或者迎合社会德育主题活动时,德育教育工作才会被稍微注重,但等检查或者学习风气一过,德育教育工作又要给智育教育工作让路,沦为智育教育的陪衬品。

(二)德育教育内容狭窄陈旧,方法单一

目前中学德育教育内容十分狭窄,提及德育教育,第一想到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其实,把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同是十分错误和狭隘的想法。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德育教育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德育教育还应包括民族精神教育、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中学德育教育内容十分陈旧,课本内容与实际脱钩十分严重。目前,德育教育工作主要还是讲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接班人等比较陈旧内容。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较之以前都发生的深刻的变化,当今学生的思想都比较开放,容易接受比较新潮的事物。如果还用陈旧的思想去教育学生,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在学校德育教育的教学方式上,还是以教师在课堂上讲述课本内容为主。德育教育内容本来就比较空洞陈旧,如果还是以单一的填鸭式教育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思想,其效果必然很不理想。德育教育不仅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认同。采用学生容易接受、感兴趣的教学方式在当今的德育教育工作中显得十分重要。

(三)教师素质低下,缺乏专业性的教师教学

有人说过,教师是阳光下最光荣的职业,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教师这份职业被部分人所玷污。部分教师缺乏健康的道德修养,对学生教学方式十分粗暴,每年都有反应教师对学生体罚甚至虐待的新闻。有些教师吃喝拿卡,贪污受贿,严重败坏了教学公平。有些教师私生活糜烂,存在严重的思想作风和生活作风问题。如果让这样素质低下的教师去教育学生,那么教育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除此之外,学校缺乏专业性的德育教育教师。有些教师小时候接受的德育教育基本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共产主义和爱国主义等比较陈旧的道德教育。他们缺乏专业知识,接受的道德教育知识结构单一,在他们的实际教学中,小学、初中、高中接受的道德教育会自然影响到他们的教课。

二、对当代中学德育教育问题解决对策的研究

当代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的好坏关系到国家未来社会发展能否持续、健康、有力。如果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德育方面存在缺陷,即使学生在智力或者体力等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那么,对国家和社会发展而言,终究是有害的。针对以上中学德育教育所表现出的问题,应该让社会、学校、家庭三者结合起来,在中学德育中形成三位一体全面教学模式。

(一)社会为中学德育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无论是成人还是学生,他们都无时无刻不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在我国首先应该有一个具备良好道德风气的社会环境,这不仅利于培养好的社会公民,也对中学生德育培养具有很重大的意义。当今社会,人们获得教育的渠道十分广泛,国家应规范教育出版、电视、电影、广告、网络等,净化其内容,播放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内容。在一些户外大型电子屏上,政府应严禁播放有悖于当今社会道德的广告,尽可能播放一些弘扬先进事迹,传播正能量的公益广告,让学生在上下学途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德育教育。

(二)学校应全方位、多层次的加强德育教育工作

在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学校是主阵地,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道德风气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否能顺利进行。古人云:才是德之资,德是才之帅。这充分说明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中学学校应全方位、多层次地加强德育教育工作,首先要学会应转变“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把德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问题;其次要组织各种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德育的教育之美。比如,组织学生参加户外德育教育,去革命圣地瞻仰英雄事迹,邀请道德模范来学校宣传正能量等。此外,教师在改变“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同时,要不断提升自我的道德修养。

(三)家庭是德育教育的起点和基点

家庭德育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小学;德育;互补;教师素质;渗透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面提升我国人口的素质。小学生作为祖国的花朵、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其素质教育至关重要。在各项素质教育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是重中之重。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启蒙阶段,加强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不仅有利于塑造合格的人才,更能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和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针对我国当前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德育教育迫在眉睫。

一、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现在很多家长由于工作比较繁忙,忽视了对孩子的德育教育。特别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容易溺爱孩子,造成孩子在德育方面有所欠缺。并且很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将孩子送到学校就希望学校能教育好孩子的一切,忽视了家庭才是孩子最好的学校,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而且在乡村或者偏远地区,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很多小学生成为留守儿童,父母言传身教这一块更是缺失严重。

(二)教师能力有待提高

当前,独生子女较多,每个小学生都是家里的“宝贝”,父母及其他各位亲人都对其呵护有加,对某些行为甚至纵容,导致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纠正学生的空间就比较小,有时批评轻了没效果,批评重了学生容易做出各种极端行为。而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方式比较滞后,仅仅停留在口头的规劝上。如何适应新形势下小学生的心理变化,合理地对小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培养他们的德育素养,这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传统教育认识的偏差

由于德育教育的成果难以显而易见,因此,在大多数学校中,教师主要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在传统教学中,传授哪部分知识就强调开设一门课程。在培养孩子德育素质方面,往往误以为通过一门思想与品德类的教育课程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而忽视了其他学科和课程的教育作用。并且为了不让小学生的成绩输在起跑线上,只强调学习,忽视了对其他能力的培养。如一个好的劳动习惯是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开端,但当前还是有许多家长认为学习才是学生的正事,劳动是在浪费学习时间。

二、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

(一)注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互补

小学生除了在学校,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其应该与学校教育形成一个有机的互补。家庭成员应该努力构建一个良好的家庭德育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在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过程中,家长与教师之间应该保持良好的沟通。这样有利于父母和教师探讨出比较好的教育模式,并且更全面地认识小学生的优缺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

(二)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

教师是小学生日常最容易接触到的人之一,在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教授课本知识,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德育观。而且,教师要主动学习,特别是学习心理学知识,减少与小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障碍,让学生敢于、乐于向自己倾诉各种问题,乐于采纳自己给出的批评建议。此外,学校还要重视对教师各项能力素质的培训,确保教师能够及时适应形势的变化,接受好的、新的教学方法。

(三)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

语文、数学、体育等各门学科都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平台,所以,我们应该抓住一切机会,润物细无声地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教师在讲授语文课本知识的同时,不仅要重视学生对字词句的把握,更要重视这类题材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作用。尤其是要给小学生创造德育实践的机会,如鼓励小学生参加劳动和文娱活动,让小学生有更广阔的展示平台。通过德育实践活动锻炼小学生的意志和胆量,使其获得相关技能,提升德育教育的效果。

三、结语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更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需要注重家庭和学校的共同教育。因此,家长和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多管齐下,利用一切可能的平台为小学生提供锻炼成长的机会。

作者:陈慧慧 单位:美迪斯国际俱乐部

考文献:

[1]张榕.试论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J].科技信息,2011(28):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