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审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23:56:19

地方审计

地方审计范文篇1

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存在问题

有限资源降低审计质量。地方政府性债务时间跨度长、数据多且分类复杂,涉及对象多、被审账表和资料内容复杂,而审计时间较短,导致时间紧、任务重。此外,参与审计的人员有限,外加很多地方审计队伍审计人员并非审计专业出身、审计功底薄弱,难免会出现一些责任心不强的审计人员忽略掉一些重要数据的查证工作,只顾一味的赶时间、抓进度的现象,审计质量大打折扣。审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降低审计效益。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需要掌握多种审计方法、多种学科的知识,同时要求审计人员应具有区别于一般的政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我国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并不全面,缺乏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传统的财务审计人员总体上较为偏重研究财务知识,缺乏对财政、金融等现代经济所需的专业知识,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习惯性用旧思路审视、查找问题,极大程度的降低审计效益。独立性不够,削弱审计免疫力。独立性是保障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而各地方政府债务资金审计常采用“同级审”的方式,难以保障审计独立性。一方面,审计部门形式上难以独立,审计机关同时接受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这就形成了“审计-领导”关系相冲突的矛盾,即审计部门审计政府有关部门,同时又受本级政府领导,形式上难以独立,进而影响其权威性。另一方面,审计部门精神上也难以完全独立。审计机关及其人员的经济政治利益及社会地位等都与本级政府密切相关,致使在审计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干预。外加中国人对“人情”、“关系”的看重,审计机关更倾向于避免与本级政府发生冲突,以致所做出审计披露的强度和力度大打折扣。审计机关的作用无法量化,降低审计认知度。当前,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为不定期审计且多数停留在事后审计,审计机关在地方政府举债融资前的参与可能被个别地方行政机关说成是干涉地方政府事务,因此无法对项目的款项付款之前进行严格把关,通过比较审计建议前后的效果量化审计机关的作用,使审计效益一目了然,增加地方政府及公众对审计机关的倚重,有效避免损失的形成。审计工作方案存在缺陷,降低审计有效性。审查账目和相关资料是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不可缺少的工作。由于政府不同层级及不同部门之间利益的博弈,难以避免做假账、伪造资料事件发生。审计工作方案的不完善,加之部分审计人员缺乏审计责任心及经验,容易出现单纯的审查被审单位提供的账表的局面,导致无法有效地查处违法占用资金、截留项目资金等腐败问题,致使审假成真,难以充分发挥审计查错防弊的作用。

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的对策

创新审计模式。审计署应统合全国审计系统的力量、上下联动,结合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金融审计等与地方债务审计存在内容交叉和数据相关联的项目审计,组织不同级次和不同领域的债务审计,力求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统一口径,有利于在时间、人力资源有限条件下获取较为充分的审计证据,全面把握地方政府性债务信息,充分发挥审计的查错防弊功能。建设高素质的审计队伍。为确保审计质量,审计机关应注重选配精干人员的录用。同时,为充分有效地发挥审计职能、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要加强培训。引导审计人员树立主动学习和终生学习的理念,刻苦钻研业务,加强理论学习,相互沟通交流,同时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促进审计观念创新,推进审计手段和方法创新。努力向政治素质高、业务素质高、职业素质高的审计队伍迈进。科学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针对政府审计独立性不够,为保障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应当科学适当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让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事务所成为新“委托-”环节的方,直接接受政府审计机关的委托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政府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对竞标的会计事务所的专长、资质和信誉等做出评价,选出服务质量高、收取审计费用合理的事务所参与审计。为了增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所收的审计费用应避开审计对象所在的政府由上级政府部门或审计部门直接拨付。实行“交叉审”与“上审下”相结合。要解决难以提高独立性的问题,应该把“同级审”的单一型模式改为“上审下”、“交叉审”相结合的混合型模式,有利的避开本级政府的干预和影响。在采取“上审下”、“交叉审”模式的过程中,由于执行审计的机构不再与被审计单位产生政治和经济方面的直接联系,也可以避开“人情”、“关系”的干扰,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同级审”方式的弊端,为审计人员提供更好的独立性,使审计人员客观的做出判断,充分发挥好审计的免疫能力。实行事前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审计机关应扩大审计范围,提前介入举债决策过程,在举借债务部门提交报告这一阶段就参与进来。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把可能出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中,还可以服务于以后的事中、事后审计,使审计起到全过程、全方位监督的作用,有效降低债务风险。另一方面,可以量化审计工作,审计之前应付款多少,审计之后实际付出多少,从而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审计作用。外加建立健全信息披露机制,及时、全面、准确公开审计结果,最大程度的做到信息公开化,体现出对社会的责任感,势必会提高审计的认知度。延伸债务资金审计。对地方债务的审计不能简单地停留在账表数据,衡量偿债风险也不能单纯的借助于债务余额与地方财政可用财力之比而应该从多方面加以分析。审计人员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疑点,应及时延伸到有关单位和相关人员进行查证。例如追踪债务资金的使用过程,关注资金流向的每个环节,落实资金的到位情况和使用效果。衡量债务风险要统观全局和局部,债务总量处于警戒线以下不一定局部地区也处于安全区。例如2010年底,我国地方政府整体债务率为70.45%,但有19.9%的市级政府和3.56%的县级政府的债务率高于100%,分别占两级政府总数的19.9%和3.56%,超出警戒线。同时要结合被审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借助负债结构、偿债能力等指标,从成本、效益等多方面分析债务风险。例如审计过程中不能片面的地凭负债规模定论风险,也要关注与之密切相关的偿债能力问题,审查资金的来源是否充分,关注资金在使用过程中是否存在举债手续不规范、债务资金与项目建设进程用款不一致、资金投向不符合规定用途、举债资金闲置、挪用等影响资金使用效益的问题,以确定举债的合理性,是否符合经济发展需要。审计机关应对债务资金进行跟踪审计和定期检查必要时可将债务审计作为年度审计实施,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充分发挥好审计监督的作用。在审计的最后,应重视管理建议书的出具,审计机关作为防范与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防火墙”,通过定期进行债务审计,在充分分析债务风险和债务资金的管理水平上,提出如何有效加强债务管理,从而化解债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建议,发挥好审计的建设性作用。过度举债会成为制约地方经济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消极因素,形成巨大的债务风险和诚信危机。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可以及时发现国家经济社会运行过程中由地方政府性债务引发的各种隐患,有效预防危害的发生,保护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

本文作者:张颖工作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

地方审计范文篇2

一、地方债务的构成及特点

地方债务由直接债务和或有债务两个部分构成。直接债务是由地方政府出面直接举借的或为法律、合同所确认的政府负债,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发生的偿债义务,因而具有确定性;或有负债是由于经济、社会中公共风险可能向政府转嫁而形成的,是由某一个别的事情引起的,而这件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因此具有不确定性,有显性与隐性之分。

虽然或有负债目前还不是地方政府的直接债务,但它是潜在风险很大的债务,因为或有显性债务在借款人无法偿还的情况下,或有隐性债务在地方政府出于“道义”或公众压力承担还债责任的情况下,都会变成政府直接显性债务,这将会引发地方政府局部性债务向全局性债务风险的演变。

二、地方债务的现实状况及高负债的危害

资金短缺始终是困扰地方经济发展的长期性问题。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和企业利用一切机会,采取多种方式招商引资。在这种环境中,政府国外贷款和国内社会资金的品种与金额逐年增加,在各个地区和行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地方长期举债,铺摊子、上项目、搞形象工程,寅吃卯粮,地方债务尤其是基层负债,已成为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和基层政权运转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直接债务数目庞大

1、从国家有关部门已公开的资料来看,地方负债是普遍的,债务是很沉重的。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地方债务课题组粗略统计,我国目前地方政府债务至少在10000亿元以上,其中,地方基层政府(乡镇政府)负债总额在2200亿元左右,乡镇平均负债400万元。对鄂豫川晋吉五省县乡的调查发现,四川省2000年末仅乡镇债务余额就达195.71亿元,相当于当年全省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的83.7%,比1999年增幅高达24.64%;当年全省有负债的乡镇高达4172个,占实际建制乡镇的82.56%.河南省1999年债务规模超过1000万元的乡镇179个,2001年乡镇政府直接债务42.49亿元,相当于当年全省乡镇财政收入的72%,90%以上的乡镇有政府债务。

2、从审计结果来看,地方负债高企的现象是不容忽视的。去年,我们对西北两家省会城市的财力情况调查发现,地方的债务余额已大大超过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财力。如,截止2003年底,甲市本级的负债余额为595392万元,其中国债转贷资金占总债务的10%、国内外贷款占总债务的75%、基建拖欠款占总债务的3%、其他债务余额占总债务的12%,是市本级可用财力的1.31倍、可用建设资金的4.75倍;乙市本级的负债余额为368887万元,是市本级可用财力的1.38倍、可用建设资金的5.39倍。如果上述两市的财力增长在未来的两年内没有较大的快速增长,那么在2007年的还债高峰期可能出现没有资金用于城市建设和正常维护的尴尬局面。

(二)或有债务总量不清,但规模惊人,潜在风险很大

由于政府任期制,地方政府往往从政绩出发,认为或有债务不需要本届政府偿还,因而有意不披露或有负债。再加上目前政府的债务统计只限于直接债务,未包括或有债务,致使中央政府至今无法掌握地方或有债务的真实规模,但有关专家估计,地方或有负债的金额并不在直接债务之下。

我国的地方债务风险一旦形成并引发地方财政支付危机,一方面将会大大限制地方政府对公共产品的投入,使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难以改善,延缓地方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破产财政兜底、下岗人员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等支出缺口,不仅会影响政权运转、群众生活,严重的将会使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社会稳定等遭受巨大的冲击。从国内看,广东的国投事件就是或有负债显性化的一个很好的例证;从国外看,80年代至90年生的拉美债务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以及巴西金融危机、阿根廷经济破产都表明,财政是社会经济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发生财政支付危机是导致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直接或重要的原因。

当然,本文并不是要反对地方举债,毕竟适量的债务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但不赞成地方政府靠“借债过日子”(仅指过度举债),以免引发地方乃至国家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

三、地方债务的形成原因

造成地方举债的因素很多,既有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观一面,又有配合国家推行积极财政政策客观的一面;既有改善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经济原因,又有盲目追求政绩的政治动机。归纳起来,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一)求发展或显政绩是地方举债的根本原因。

自1992年以来,以邓小平的南方讲话为契机,以及在其后的财政、计划、物价等一系列市场化、分权化的改革和赶超战略的驱动下,开始自主地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这时候,互相攀比以及追求政绩成为地方领导人全面介入经济领域的一种动力。在预算内财力无法满足支出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就开始大量举债进行建设。举债初期,在宏观经济处在需求较旺的前提下,取得比较明显的成效,培植了财源,改善了投资环境,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但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通货紧束、消费不足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由于举债的惯性和中央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地方债务日益严重的问题开始凸显出来。

(二)收支不平衡是地方债务产生的主要原因。

1、财政收入增长乏力。主要表现在:一是新的税源培育缓慢,财源不足。二是经济结构不合理,调整未到位,尚未普遍形成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业链。服务业的整体水平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三是能源紧缺,加大了生活、生产的成本,阻碍了地方经济的前进步伐。

2、地方财政支出压力逐渐加大。主要表现在:一是财政供养人口增多。二是国债项目要求地方资金限期配套到位,在许多“吃饭财政”的地方无疑又平添了一项硬性支出。三是国企改革遗留问题负担重。如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形成了巨额的粮食企业财务挂账,给地方政府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去年对东部某经济强省的粮食风险基金筹集和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调查时发现,1992年4月至1998年5月的新增粮食财务挂帐和其他不合理占用贷款97.34亿元、1998年6月至2004年5月的粮食企业财务挂帐总额48.61亿元。

(三)体制改革不到位是导致地方债务增加的直接原因。

1、财政体制改革不彻底。1994年实行分税制时,并未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进行实质性调整。此后,虽然对这两级政府之间的事权进行过调整,但总的趋势是事权向地方下放,而财权往中央集中。据统计,1994年以来分税制的实施,使得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比重由1993年的22%上升到2001年的51%.如果以这两年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按照收入“六四分成”的比例计算,中央财政的比重应在60%以上。与此同时,省政府对基层政府也是实行事权逐步下放财权不断上收的做法,自1994年以来,每年省级政府对县乡级财政的集中程度平均提高2%.这种事权与财权划分的不对称,并没有通过中央对地方的一般转移支付予以纠正,必然造成地方债务逐渐增加。

2、行政管理体制不科学。一是中央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措施,无法因地制宜。地方财政由于没有税收自主权,财政支出制度由中央统一制定,因而无法符合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各地的实际支出能力和需求,导致落后地方的财政入不敷出。二是尚未建立科学完整的绩效考评体系,人事任免缺乏与干部功过直接挂钩。由于我国的干部任免制度,地方政府官员都热衷于追求政绩,即便是贫困的县乡,也致力于争投资上项目大搞政绩工程。地方政府盲目的短期行为不仅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而且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加重了地方负债。党的“十六大”在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中要求审计部门发挥监督作用,审计系统近年来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离任审计,但干部的任免还没有过审计关,人事的绩效考评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防范地方债务恶化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以事权为中心合理分配中央和地方的财权。

1、调整中央和地方财政比重。既要保证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又要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不宜片面强调提高中央财政比重。应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区别对待,经济发达地区,中央应降低税收返还比例,对中西部地区,中央应提高税收返还比例。地方政府也应改革和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改变省市集中财力过多的情况,增强基层县乡财力。

2、完善地方税收体系。在保证中央适当集中的基础上,赋予省级政府的税权,将一些区域性强、不影响经济发展全局和分配格局的地方税种管理权限下放给地方。

3、实现事权的合理配置。明晰中央与地方事权,并以事权为中心合理分配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建立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同时,地方政府应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使其投资收缩在公共工程、基础设施、公益性项目上,而省级部门对于一些重要的投资项目应有限参与。

(二)规范各地政府举债行为,设立偿债基金,规避债务风险危机。

1、控制债务规模。首先要强化政府债务的归口管理。进一步明确财政部门在政府债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实行举债批准制度,防止各部门各自为政的多头举债行为。其次要债务公开、透明。不仅要举债主体、规模要公开,债务的投向、使用效果也要透明。

2、设立偿债基金。各级政府应在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政策框架下,以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为重点,从落实偿债资金入手,结合预算编制改革,逐步把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以预算约束举债和还债行为,实现地方财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里可以参考广东省政府的做法,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关闭广东省国际投资公司后,广东省政府每年在预算内根据一定比例提取了金融风险基金,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社会危机。

(三)推行离任审计,健全以人为本的干部管理行政体制,精兵简政,探索公共服务外包制度。

人事录用制度上采用“职位分类”,按位定人,避免走入“膨胀-精简”的怪圈。干部任免制度上,要建立绩效评估机制,过审计关,综合评定干部的业绩,而不仅仅靠政绩工程;造成严重损失浪费的,应追究领导责任,就地罢免。探索公共服务外包的做法,利用多种途径和有效载体分流在职机关干部职工,尽量减少财政供养人员。

地方审计范文篇3

政府审计不仅要查出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督促抓好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以进一步提升审计效果,不断提高政府效能。因此,审计统计工作要加强创新,以统计数据的形式全面、准确、及时地对审计整改工作进行统计,实事求是地将审计整改工作状况反映出来,供领导决策参考。为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在审计实践中探索创新几个审计统计指标,根据地方政府审计发展实际初步确定该指标的内涵和外延,对各类型审计项目的整改工作统一统计路径,提高统计创新工作质量。

1、创新审计整改工作统计指标。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决策需求和地方政府审计发展实际,初步确定年度审计项目查出问题所涉及的资金总额、已纠正或整改金额、针对审计进行建章立制的个数、审计整改率等。根据这几个审计统计指标,计算地方审计整改比例,为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提供决策参考。

2、审计整改工作统计指标的统计范围。在具体设计审计统计指标时,参考国家审计统计指标体系,对以下审计统计栏目的范围进行:一是审计单位名称,系指经审计通知书确认的,报告期内由审计机关独立或以审计机关为主实施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的部门或单位名称。二是审计调查单位名称,系指经专项审计调查通知书确认的,报告期内由审计机关独立或以审计机关为主实施审计调查,并报送专项审计调查报告的部门或单位名称。三是审计资金总额,该指标从资金角度反映审计覆盖面和规模大小。具体范围为:企业,统计会计年度末资产总额;行政事业单位,统计预算资金总额;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统计上级批准计划总投资金额数;等等。以上几个方面是指全面审计情况下的统计口径。在专项审计时,按专项资金额进行统计。四是查出问题金额,系指审计查出的“违规金额”、“损失浪费金额”、“管理不规范金额”等的合计数。五是已纠正或整改金额,系指审计决定书、审计报告发出后,被审计(调查)单位已纠正或整改的问题金额。六是查出问题个数,以审计报告中反映的问题个数为准。七是已纠正或整改问题个数。针对审计查出问题已纠正或整改的状况,要研究确定审计统计时的参考判断标准:如有关部门和单位已按要求对违规金额和管理不规范金额等全部或大部分进行了纠正或整改状况;针对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已经建章立制的整改状况;针对违规收费等行为已经停止违法行为的状况;针对不涉及资金的管理性或其他类似问题,有关部门和单位通过会议等形式提出相关要求或在审计整改回复中表示整改的状况;等等。在具体确定参考标准时,要循序渐进地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和政府审计发展实际,尤其是要从有利于领导决策角度进行研究。八是已纠正或整改率。

3、关于审计整改率。审计整改率的计算是个敏感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对于审计整改率的统计本身,就涉及到统计角度问题。因此,既要非常慎重地统计,又要积极稳妥地探索创新审计统计。对于审计整改工作的统计,除了要研究统计审计查出问题个数的整改状况,还要参考统计审计查出问题金额的整改状况,以达到实事求是地统计审计整改工作实际,切实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二、加强地方效益审计统计创新工作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政府审计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审计署2003-2007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07年效益审计项目达到50%的目标,同时对审计管理提出了一系列目标。这些发展目标对审计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各地方政府审计也在积极推进效益审计工作。效益审计工作不仅涉及政府审计发展目标,而且也涉及政府审计工作进程。因此,要针对地方政府审计实际创新效益审计统计工作。

1、创新地方效益审计统计指标工作。结合审计署审计统计指标体系,根据地方政府审计特色有针对性地整合效益审计统计指标:效益审计项目数,包括以效益审计项目立项的项目数和其他类型审计项目中的效益审计子项目;效益审计项目资金总额;效益审计项目查出问题资金额;占效益审计资金额的百分比;占审计资金总额百分比。根据这几个审计统计指标,计算效益审计项目数占年度总项目数的比例,计算效益审计项目查出问题所涉及的资金总额占效益审计项目总金额的比例,计算效益审计项目查出问题所涉及的资金总额占年度所有审计项目总金额的比例,为推进全市效益审计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2、地方效益审计统计指标创新的统计范围。根据审计署审计统计报表体系和地方效益审计特色,探索确定以下范围:一是效益审计项目,系指单独立项,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审计相结合的效益审计(调查)项目的个数。二是效益审计项目资金额:指单独立项的效益审计项目总金额或审计(调查)项目中效益审计部分涉及的资金总额。三是审计查出问题金额,系指填入审计署审计统计“效益审计情况报表”内的数据。四是占效益审计资金额比例。五是占审计资金总额的比例。

在进行地方效益审计统计时,既要针对地方政府审计发展特点和发展进程,又要考虑地方政府审计目标。在涉及具体统计技术时,要考虑到经济社会和政府审计发展的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实际问题。

三、加强计算机辅助审计统计创新工作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是政府审计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问题。计算机辅助审计在政府审计中重要性越来越强。李金华审计长在有关会议上多次强调计算机辅助审计的重要性,并多次要求大力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

1、地方计算机辅助审计统计创新指标。针对地方计算机辅助审计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探索创新以下指标: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所涉及的审计项目数;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所涉及的审计项目资金总额;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所涉及的审计资金总额;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所查出问题的资金总额,计算机辅助审计查出资金总额占审计项目资金总额比例。根据这几个审计统计指标,计算计算机辅助审计项目数占年度总项目数的比例,计算计算机辅助审计项目查出问题所涉及的资金总额占(或年度)审计项目总金额的比例,为推进全市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地方审计范文篇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政府审计工作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对审计统计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进一步加强审计统计能力,对于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建议,提高决策能力具有一定意义。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在《经社理事会关于加强统计能力的决议》中呼吁各成员国要加强国家统计能力,为国家发展政策和战略服务。李金华审计长在今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随着审计事业的深入发展,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对审计机关领导班子的全局意识、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要积极推进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地方审计也要求针对地方发展所处的关键时期和特殊环境,注重抓好开拓创新的能力,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的决策能力和水平。这就要求审计统计工作切实发挥为领导决策提供建议和参考功能。如何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紧密结合国家审计统计体系,有针对性地创新地方审计统计工作,为进一步提高审计统计工作质量,更好地发挥审计统计数据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和建议的作用,这是当前审计统计实践所要积极推进落实的工作。为强化审计统计工作为领导决策的参考和建议功能,针对地方审计工作发展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决策需求,围绕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统计、地方效益审计工作统计和地方审计整改工作统计等当前审计工作热点和重点,从审计统计指标、审计统计内容、审计统计工作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创新工作。2、审计整改工作统计指标的统计范围。在具体设计审计统计指标时,参考国家审计统计指标体系,对以下审计统计栏目的范围进行:一是审计单位名称,系指经审计通知书确认的,报告期内由审计机关独立或以审计机关为主实施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的部门或单位名称。二是审计调查单位名称,系指经专项审计调查通知书确认的,报告期内由审计机关独立或以审计机关为主实施审计调查,并报送专项审计调查报告的部门或单位名称。三是审计资金总额,该指标从资金角度反映审计覆盖面和规模大小。具体范围为:企业,统计会计年度末资产总额;行政事业单位,统计预算资金总额;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统计上级批准计划总投资金额数;等等。以上几个方面是指全面审计情况下的统计口径。在专项审计时,按专项资金额进行统计。四是查出问题金额,系指审计查出的“违规金额”、“损失浪费金额”、“管理不规范金额”等的合计数。五是已纠正或整改金额,系指审计决定书、审计报告发出后,被审计(调查)单位已纠正或整改的问题金额。六是查出问题个数,以审计报告中反映的问题个数为准。七是已纠正或整改问题个数。针对审计查出问题已纠正或整改的状况,要研究确定审计统计时的参考判断标准:如有关部门和单位已按要求对违规金额和管理不规范金额等全部或大部分进行了纠正或整改状况;针对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已经建章立制的整改状况;针对违规收费等行为已经停止违法行为的状况;针对不涉及资金的管理性或其他类似问题,有关部门和单位通过会议等形式提出相关要求或在审计整改回复中表示整改的状况;等等。在具体确定参考标准时,要循序渐进地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和政府审计发展实际,尤其是要从有利于领导决策角度进行研究。八是已纠正或整改率。

2、地方效益审计统计指标创新的统计范围。根据审计署审计统计报表体系和地方效益审计特色,探索确定以下范围:一是效益审计项目,系指单独立项,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审计相结合的效益审计(调查)项目的个数。二是效益审计项目资金额:指单独立项的效益审计项目总金额或审计(调查)项目中效益审计部分涉及的资金总额。三是审计查出问题金额,系指填入审计署审计统计“效益审计情况报表”内的数据。四是占效益审计资金额比例。五是占审计资金总额的比例。在进行地方效益审计统计时,既要针对地方政府审计发展特点和发展进程,又要考虑地方政府审计目标。在涉及具体统计技术时,要考虑到经济社会和政府审计发展的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实际问题。

三、加强计算机辅助审计统计创新工作1、地方计算机辅助审计统计创新指标。针对地方计算机辅助审计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探索创新以下指标: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所涉及的审计项目数;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所涉及的审计项目资金总额;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所涉及的审计资金总额;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所查出问题的资金总额,计算机辅助审计查出资金总额占审计项目资金总额比例。根据这几个审计统计指标,计算计算机辅助审计项目数占年度总项目数的比例,计算计算机辅助审计项目查出问题所涉及的资金总额占(或年度)审计项目总金额的比例,为推进全市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当然,除了以上审计统计工作创新内容外,还包括其他审计统计指标细化,如针对地方领导决策需求,对“成果利用”的审计统计指标内容进行细化;以及其他地方领导决策所需要的审计统计数据。在具体进行审计统计时,尤其重要的是对具体问题的判断,要科学地统一统计口径。在审计统计数据出来后,要进一步提高审计统计的分析能力,写出高质量的统计分析,为领导决策服务。

地方审计范文篇5

一、炼内功,提升队伍综合素养

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工作方式、工作手段在不断改进和提高,经济领域里的很多问题仅靠传统的审计手段已经很难解决,国民经济信息化发展的新形势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构建学习型审计机关。我们要以培养和提高全体审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和能力为本,构建学习型审计机关。学习型组织理论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手段,是提高组织各项能力、实现工作目标的前提。借鉴学习型组织理论,审计机关应该根据完成审计任务的需要和审计人员素质能力的现状,确定建立学习型审计机关的目标、战略规划,明确不同时期学习教育的重点内容,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为审计人员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提供良好的学习教育条件和环境。在组织学习教育活动中,更加注重提高审计业务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持续性和培训的效果。建立学习型审计机关,需要从领导干部做起,要纳入“一把手”工程,局长、股长、主审应该成为学习型机关的“领头雁”。全体审计人员也应该树立接受终身学习教育的意识,自觉地查找自身在依法审计能力方面存在的差距,有针对性地通过学习和实践,弥补不足。

(二)构建清廉型审计队伍。审计机关作为经济监督部门,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建设。要把廉政建设放在首位。地方审计机关要按照“抓班子、带队伍、讲工作、树正气、办实事”的总体思路,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抓大事、议大事、努力提高驾驭新时期审计工作的能力。认真落实总书记倡导的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教育审计人员,严守审计“八不准”纪律,多想工作、多讲奉献,树立“依法审计、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弘扬“依法、求实、严谨、奋进、奉献”的审计精神。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抵得住诱惑,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三)构建文明型审计形象。要大力倡导“对人知感恩、对物知珍惜、对事知尽心、对己知克制”的道德行为理念,实施以执业道德、政务美德、社会公德为主要内容的“三德”建设工程。教育干部职工树立良好的思想作风,实事求是,光明磊落,不搞弄虚作假、阳奉阴违那一套,坚决反对官僚主义、教条主义;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不懈进取,讲求实效,不搞花架子和形式主义;树立良好的生活作风,求真务实,表里如一,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当老实人,艰苦奋斗,做文明审计的表率。

二、重监督,切实履行审计职能

紧扣县委、县政府经济工作中心,安排布置各项工作,突出加强对各项经济改革和宏观调控政策措施落实。以预算执行审计为抓手,促进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科学管理,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服务;以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为切入点,加大专项资金包括一些公共资金的审计力度,打造群众满意工程。

(一)强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在内容选择上关注“四个重点”:即紧密围绕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加强对部门预算编制中存在的收支编制不够完整、不够科学等问题的审计,促进建立科学的支出标准和预算定额;紧密围绕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推行和实施情况的审计,推进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全面建立并规范运作;紧密围绕推进预算分配公开、透明、科学、规范,加强对预算分配行为的审计;紧密围绕推进县级预算管理不断规范,加强对预算调整、追加支出的审计。在审计方式方法上,搞好“四个结合”:即手工审计与计算机审计相结合,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揭露问题与分析原因推进整改相结合,会议通报审计情况与对外公告审计结果相结合。既客观反映成绩,又如实揭露问题,体现出鲜明的特色。

(二)强化涉农资金审计。“民以食为天”。地方审计机关,要一切以维护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以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为着力点,开展审计监督,在审计方向和审计内容的确定上,必须坚持以资金为纽带,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资金的分配、拨付、使用的各个环节,重点关注资金的流向、流量、流速及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看涉农资金是否姓“农”,有没有变小、变向、变质。一是监督农民负担卡内的农民应负担的各项负担内容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有无超标现象,农民负担有无反弹现象;二是监督国家的各项补贴政策和优惠政策是否落实到农民头上;三是监督有没有负担卡外的收费现象;四是监督有无变向收费现象,及时向农民宣传有关政策,抵制不法行为。要对那些违纪违规部门进行处理处罚,并向县政府和有关部门通报反映;四是资金使用的专一性,资金分配是否用于“三农”建设,钱是不是发在农民群众身上,有无挤占、挪用、截留资金问题,有无虚报冒领现象,有无偷工减料行为,有无偷梁换柱之事。

(三)强化涉农部门监督。一是注重对行政执法、管钱管物部门的审计监督。为了减少和避免“不作为”和“乱作为”行为,促进其依法行政,正确行使职权,应定期对涉农部门进行审计监督,及时查处农村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钱物不到位、弄虚作假问题,杜绝损失浪费现象的发生,提高支农资金的效益;二是注重对涉农干部的审计督。村干部本应是村民的“主心骨”,本应是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可有的村干部却利用村级财务不健全的缺陷,采取票据久拖不报、收入不做账或做假账、虚报支出等手段谋利;在土地转让、工程建设中收受贿赂、贪污挪用征地补偿款、扶贫救济款等款项;挤占集体资产或利用村集体资产为个人谋私。长此日积月累,导致矛盾升级,有的甚至形成了一些群众性事件。因此,审计机关要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定期组织专项检查,对查出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通过审计,规范了村级财务管理,通过干群之间的“零距离”对话,一些反映强烈的问题得到解决,促进解决了农村存在的“上学难”和“看病贵”的问题。

三、勤服务,力推县域经济发展

工作成效是校验一个机关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尺,作为审计机关,要以服务改革和经济发展为根本,围绕经济工作中心,扎实履行审计监督与审计服务的双重职责,当好经济秩序的维护者、经济运行的监控者、经济决策的参谋者和政治文明的促进者。

(一)搞好协调配合。审计部门的工作需要上级审计机关的重视、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和相关单位的配合,因此,一是要处理好审计部门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主动、自觉地接受上级部门的业务领导,积极、热诚地为上级机关服务。二是要处理好与地方党委政府的关系,服务、服从于地方经济建设中心和党委、政府工作重心,为规范财政财务管理、服务党风廉政建设和干部监管工作出谋划策,竭力维护地方经济秩序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三是要处理好与其他执法执纪部门的关系,加强沟通和交流,注重协调配合。四是要处理好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审计机关在查处问题时,要做到客观公正,文明执法,不以监督者自居,口大气粗,要与被审计单位在高层面上沟通,共同打造高水平的沟通平台,要通过审计监督,客观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从建章立制和规范管理上帮助被审计单位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成为被审计单位规范财务管理的“良师益友”。

地方审计范文篇6

一、开展村级财务审计探索,采取什么审计形式?

村财务由农经部门内审监督,审计部门开展村级审计一直没有法律明确规定。根据资金的性质和有关法规,我局主要采取两种方式进行探索。

1.开展专项资金审计(调查)延伸审计村级财务。国家和地方的财政专项资金是审计机关审计监督的重点内容。2010年,我局先后安排了农村公路专项资金、农村低保资金和计划生育社会扶养费(征收)管理、使用等专项资金审计。审计时都延伸审计到村级财务,重点查看村级对这些资金的管理、使用或发放(征收)是否安全、合规或到位。

2.政府批转年度审计计划委托开展村级财务审计。审计机关接受政府委托,开展村级财务审计是履行审计监督职能行为,符合《审计法》规定。2010年,我局根据政府领导的要求,拟定了5个村村级财务审计列入年度计划,提交政府通过,并以政府文件批转,从法律上确定了审计地位。

二、开展村级财务审计探索,确定什么审计对象?

目前县级审计机关普遍审计力量有限,而村级组织在大县多则几百个,在小县也少则有几十个,审计不可能全面铺开,必须有所选择。

1.选择社会上有反映的。无论是专项资金延伸审计还是财务审计,可选择有社会反映的。特别是涉及退耕还林、土地征用等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反映或是平常生活中听到,或是农民举报,或是领导告之,作为确定审计对象或查处线索的重要依据。如我局选定的审计对象中,就有个别是有反映的。审计也因此取到了社会效益。

2.选择经济状况较好的。这些村通常集体资产多、实力强、经济活动频繁,村财务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也因此较大,通常也容易取得审计效益。如我局审计的一个村,其集体资产达5700余万元,通过审计确实发现了该村一些重大违纪违规问题。

3.选择涉及资金量大的。2010年安排的5个村基本上都属城郊村或城中村。这些村几年来都有大量的土地征用、拆迁安置,其中个别村还争取了专项资金用于村龙头企业发展,涉及的资金量大,财务管理很容易出现问题。

三、开展村级财务审计探索,如何把握审计重点?

村级财务审计既简单又复杂。应从简单中看到重要问题,从复杂中找到关键问题。我局在制定工作方案时确定了三个审计重点方向。

1.涉及土地。如土地征用、拆迁安置、新农村建设等。这些年一些农村特别是城郊地区,因重点工程建设和城市扩张,有大量土地被征用、房屋被拆迁。在审计时,我们重点关注了有无非法买卖土地、有无私下开发出售、有无截留征地款、拆迁补偿资金是否及时到位等问题。

2.涉及资产。如集体资产处置、工程基建投资、下属公司经营等。城郊村特别是城中村通常有一定甚至较多的集体资产,有的还有自己的公司,我局要求查深查透。如在对某村审计时发现,该村在处置某资产时未挂账,形成账外资金,且拍卖公司从应付拍卖款中直接支付某个人款项。通过审计,依法收缴了违纪款40万元,追回集体损失58万元。

3.涉及财务。由于乡镇农经部门对村级内审监督长期存在空白点,村级普遍存在重大经济事项民主程序缺失、忽视财务规范管理、财务收支随意、挥霍浪费等问题。如:某村在处置集体资产时,未经村民大会通过;某村在发放征地补偿款时,到村小组一级没有发放明细;某村开具大额水果和购物卡发票,用于走访关系户等等,都成为审计发现问题的疑点。

四、开展村级财务审计探索,应该解决哪些问题?

开展村级财务审计探索,目的是通过重点审计解决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促进在村一级建立规范的财务管理机制。

1.坚持审计机关重点审计与乡镇农经内审监督相结合。审计机关的重点审计起到了震慑作用,但毕竟力量有限、覆盖面窄,替代不了日常审计,应更多地抓好乡镇农经部门的内审监督。当前,乡镇农经部门的内审机制已严重缺失,有的地方已多年没有进行内审,“村财乡”存在漏洞。应该通过重点审计,推动乡镇农经内审机制的全面建立。

2.坚持审计查处处罚与促进财务规范相结合。审计查处或处罚涉及的只是严重的违纪违规问题。从审计情况看,村干部素质不高,财务规范管理意识差,村会计财务水平低,加之长年没有进行内审,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有其客观因素。通过审计,重要的是促进村级财务的全面规范,特别是规范建账,民主理财。

地方审计范文篇7

一、客观认识我国效益审计提出与西方发达国家效益审计的出现所处的不同的审计环境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努力促成世界经济自由化,一体化的同时,西方各国也清醒地认识到,随之而来的各种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公共支出占国民总产值的比例直线上升。而政府有效完成宏观调控的种种手段又必须有坚实的物质保障。随着国家公共开支成倍增加,公营部门的大批涌现,促使人们要求提高公营部门支出的效益和明确支出的经济责任。

政府绩效审计的开展一方面来源于客观需求,同时它也必须以健全的民主环境和法制环境为基础。20世纪70年代美国将效益审计引入政府审计,并对审计目的作了规定:1.检查财务活动和遵循现行法规的情况;2.评价管理工作的经济性与效率性;3.评价在实现预期项目成果过程中的效果性。此类审计在美国称为“运作审计”或“绩效审计”。另外,加拿大政府审计部门从70年代开始实施所谓的“综合审计”(ComprehensiveAudit),除真实性和合规性审计外,还要求审查政府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澳大利亚也于1979年对原有的审计法作了修改,赋予审计长对政府部门及其它政府单位进行绩效审计的权利,称为“效率审计”,英国又将效益审计称为“价值为本审计”。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1986年12届国际会议上,将其统一称为“绩效审计”(PerformanceAudit),并定义“除了合规性审计外,还有另一种类型的审计,它涉及到对公营部门管理的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效果性(Effectiveness),这就是绩效审计”,即所谓的“三E”审计。之后又增加了适当性和环境性,扩充为“五E审计”。1988年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通过的《巴厘宣言》进一步指出:“除了正常的职能,政府审计还负有充分评价政府管理工作、绩效和成果等方面的职责,这些职责包括对政府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

西方国家效益审计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形态虽然各有不同,但总体上都是建立在两大基础上的:一是真实、合法性审计的历史任务基本完成,财务会计活动日益规范,违法违规行为不断减少,会计信息实现了基本真实、合法;二是有一套完整科学的效益评价标准作为审计的依据。理论研究的滞后和整体上的实践不足,是我国开展效益审计的基本现状,在审计理论界,有关效益审计的研究还基本停留在国外效益审计的介绍或嫁接上。国外的效益审计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但目前我国还不完全具备西方效益审计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外部环境,经济生活中不真实、不合法的现象仍然较为,审计机关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但是我们不可能等到真实、合法性问题彻底解决后再开展效益审计,也不可能等到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效益(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后再开展效益审计。应该看到,我国审计监督制度建立以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伴随着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进程,我国正逐步实现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政府职能模式从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治国方式由政策治国向制度治国转变。无疑,我国审计所处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法制环境的转变为我国开展效益审计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必要条件。

二、正确定位我国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和侧重点

国外的效益审计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但我国的目前的审计环境决定了中国的效益审计不能照搬西方模式,必须也只能走中国特色效益审计的路子。

中国特色的效益审计模式必然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模式相适应。从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看,我国的现代化是伴随着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现代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而推进的,这是一条以发展开放为主线的渐进性改革道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解决好体制、机制和管理上的矛盾和问题仍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任务,而且在这一特定时期,通过解决体制、机制和管理上的问题所产生的速度和效率是最大的。这就决定了效益审计的探索和实践,必须围绕促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展开,围绕中国的发展战略展开,着力揭露决策失误造成的无效投入及损失浪费问题,制约和监督权力的运用,促进规范决策行为,揭露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浪费问题,监督政府部门的监管行为是否及时和有效,从根本上解决体制、制度和管理层面上的突出问题。

目前,审计学术界介绍的西方国家绩效审计大多是根据技术经济指标进行的以定量分析为基础的绩效审计,强调审计依据和标准要能够计量测算,而且标准、依据必须是科学的、公认的。但是就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来看,目前开展将效益审计的侧重点放在以解决体制、机制和管理方面问题为目标的宏观管理型效益审计比较合适。所以审计时也明确为我们开展的或努力的方向是这一种宏观管理型的效益审计,我们目前还不具备开展那种纯技术分析为主要手段的效益审计模式。当前地方审计机关可将效益审计的目标定位于:查找问题、揭示隐患和促进管理。也就是说要将管理监督作为效益审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切入点,并且理论界指出二十多年的审计实践已经证明,各级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人员凭借其专业优势,有能力对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改进管理的建议,将管理作为审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切入点开展效益审计,符合我国审计机关的实际,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现实选择

三、合理运用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和指标

评价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需要有评价标准,这就带来了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的问题,存在着两种较为片面的认识:一是认为目前效益审计缺乏统一公认的评价标准,认为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一样应具有统一的规定和标准;二是认为评价一定要用百分比、比率等复杂的量化指标,没有这复杂指标就无法进行评价,也就称不上是效益审计。

每一个效益审计项目是不同的,目标不同,评价的内容也不同,评价的具体形式就会随之不同。不同的效益审计项目,如不同的政府部门或不同的公共管理活动,所需依据的评价标准是不同的,并不存在所谓“统一的”适合于各类效益审计项目的评价标准。评价中是否需要相应的量化指标取决于审计的目标,借助一些指标来分析和说明情况,只是一种工具或者方式,需要用的时候就用,不需要用的时候就不用。从评价形式上讲,有时用一定的量化指标更容易说明问题,有时则可能用描述性的表达方式更好,并不需要很多的百分比、比率之类的量化指标。效益审计的评价与审计项目的目标紧密相关,不切实际地追求建立统一的效益审计评价标准或过分夸大复杂的量化指标在效益审计评价中的作用,只能在思想上混淆对效益审计的认识,在行动上影响效益审计的探索和开展。通过效益审计最终目的是促进效益的提高和促进问题的解决,所以只要能够促进效益提高,能全面评价更好,不能或不便全面评价也罢,都不应影响效益审计的开展。以解决效益问题,最终提高效益、创造效益,而不仅仅是以效益数理评估为目标理念来引导效益审计发展,更能使效益审计走出一片新天地。四、明确把握效益审计模式的导向和主要审计方式

现阶段我国政府审计是以行政执法者的身份行使职权的,审计的主要目的是查处被审计单位的违纪违规问题,强调审计的执法程序和审计的查处过程。我们的效益审计应该逐步改变只重过程不重结果的审计模式,强调审计的最终目的,强化审计成果的利用。效益审计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审计的领域和方法有时与财务收支审计有明显重叠,只要审计结果和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查处,而是在查处的同时更好地解决问题,从宏观层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建议,这样审计就跳出了财务收支的范畴,也可以说,我国现阶段的效益审计是财务收支审计的深化,是审计监督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因此,只要通过对项目的审计,能够发现项目影响效益、效率、效果的体制性、机制性和管理性的问题,并分析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建议,来促进被审计对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工作效率、效果,推动相关部门单位深化改革和提高管理水平,这样的审计就可以称得上是效益审计。这种解决问题的导向也是符合现代管理规律和发展方向的,现代管理要求不光要发现问题,更要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远比发现问题更重要。

以结果为导向的审计,但要采用“过程审计”方式,“过程审计”在检查和评价之外,更好地体现了审计的控制职能,并通过控制职能的履行,促进了效益的提高或直接创造了效益。其道理在于,在过程审计中,把原来的结果审计中的审计依据变成了审计对象。例如,在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中,作为工程结算审计(结果审计)依据的招标文件、工程合同等资料在工程全过程审计中变成了审计的对象,这就使得招标文件、施工合同中对于建设方的不利因素得以避免,使得工程造价在招投标就得到有效控制。“过程审计”可以在过程中发现活动中存在的潜在问题和风险,做到规范管理、防患于未然;可以通过对业务管理过程的审计控制来实现效益,可以通过促进建立一系列机制来实现效益。而“结果审计”作为一种事后的检查,只能发现过去业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虽然有时可以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但是,如果采取这种方式来开展效益审计,那么,审计所能带来的效益就大打折扣甚至于事无补。所以说,“过程审计”能够解决“结果审计”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过程审计”是开展效益审计更为有效的方式。

五、有效融合财务审计为业务审计提供素材

我们所强调的效益审计,是区别于财务收支审计的另一种不同类型的审计,但并不是否定在财务收支审计时结合进行效益审计,只是不能替代,这是不同类型的两种审计。但它们是相互联系的,不要把两种审计类型割裂开,对立起来。效益审计也必须从财务收支入手,但目标要明确,主要是揭示和解决效益上存在的问题。例如在实施某污水处理项目效益审计时,通过对固定资产财务审计,并经过对固定资产几年的增减变化情况的分析,发现污水处理项目的设计环节存在部分设计偏于保守,致使有关设备闲置,以及购置设备达不到设计要求,短期运用后就报废而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的问题。

六、充分准备严密筹划为审计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效益审计与传统财务审计的审计内容、审计方式都有较大的变化,开展效益审计加强学习和准备是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

首先要加强学习,重视专业知识准备,不论是将业务入手作为效益审计的主要方法,还是从管理监督入手,都要求我们必须掌握一定的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业务知识,对其主要的业务流程和运营管理模式有一定的了解。可通过各种方式收集审计对象业务的各项标准、技术政策和规程。作为审计组长要尽可能具备组织审计组成员学习和与被审计对象专业人员相互就相关问题交流讨论的能力。

其次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现有审计人员合理审计分工。效益审计专业性和综合性都比较强,审计技术与方法更加复杂,审计人员只具备财经、审计方面的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求通晓管理和工程等多方面的知识。目前我们得审计人员呈现出知识结构单一、技能素养差距大的非均衡特点,精通财务会计知识的人数占了大多数,而掌握管理学、社会学、技术经济、计算机、法律、心理学、工程学等方面知识的非财经类专业人员则比较缺乏。在制定审计方案时,我们应充分考虑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根据审计人员专业情况合理分工。如涉及大型工程计量、某项资金使用效果的综合性评估等问题,必要时可聘请一些专家或专业机

构人员参加。

地方审计范文篇8

一、客观认识我国效益审计提出与西方发达国家效益审计的出现所处的不同的审计环境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努力促成世界经济自由化,一体化的同时,西方各国也清醒地认识到,随之而来的各种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公共支出占国民总产值的比例直线上升。而政府有效完成宏观调控的种种手段又必须有坚实的物质保障。随着国家公共开支成倍增加,公营部门的大批涌现,促使人们要求提高公营部门支出的效益和明确支出的经济责任。

政府绩效审计的开展一方面来源于客观需求,同时它也必须以健全的民主环境和法制环境为基础。20世纪70年代美国将效益审计引入政府审计,并对审计目的作了规定:1.检查财务活动和遵循现行法规的情况;2.评价管理工作的经济性与效率性;3.评价在实现预期项目成果过程中的效果性。此类审计在美国称为“运作审计”或“绩效审计”。另外,加拿大政府审计部门从70年代开始实施所谓的“综合审计”(ComprehensiveAudit),除真实性和合规性审计外,还要求审查政府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澳大利亚也于1979年对原有的审计法作了修改,赋予审计长对政府部门及其它政府单位进行绩效审计的权利,称为“效率审计”,英国又将效益审计称为“价值为本审计”。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1986年12届国际会议上,将其统一称为“绩效审计”(PerformanceAudit),并定义“除了合规性审计外,还有另一种类型的审计,它涉及到对公营部门管理的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效果性(Effectiveness),这就是绩效审计”,即所谓的“三E”审计。之后又增加了适当性和环境性,扩充为“五E审计”。1988年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通过的《巴厘宣言》进一步指出:“除了正常的职能,政府审计还负有充分评价政府管理工作、绩效和成果等方面的职责,这些职责包括对政府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

西方国家效益审计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形态虽然各有不同,但总体上都是建立在两大基础上的:一是真实、合法性审计的历史任务基本完成,财务会计活动日益规范,违法违规行为不断减少,会计信息实现了基本真实、合法;二是有一套完整科学的效益评价标准作为审计的依据。理论研究的滞后和整体上的实践不足,是我国开展效益审计的基本现状,在审计理论界,有关效益审计的研究还基本停留在国外效益审计的介绍或嫁接上。国外的效益审计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但目前我国还不完全具备西方效益审计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外部环境,经济生活中不真实、不合法的现象仍然较为,审计机关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但是我们不可能等到真实、合法性问题彻底解决后再开展效益审计,也不可能等到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效益(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后再开展效益审计。应该看到,我国审计监督制度建立以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伴随着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进程,我国正逐步实现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政府职能模式从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治国方式由政策治国向制度治国转变。无疑,我国审计所处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法制环境的转变为我国开展效益审计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必要条件。

二、正确定位我国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和侧重点

国外的效益审计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但我国的目前的审计环境决定了中国的效益审计不能照搬西方模式,必须也只能走中国特色效益审计的路子。

中国特色的效益审计模式必然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模式相适应。从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看,我国的现代化是伴随着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现代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而推进的,这是一条以发展开放为主线的渐进性改革道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解决好体制、机制和管理上的矛盾和问题仍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任务,而且在这一特定时期,通过解决体制、机制和管理上的问题所产生的速度和效率是最大的。这就决定了效益审计的探索和实践,必须围绕促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展开,围绕中国的发展战略展开,着力揭露决策失误造成的无效投入及损失浪费问题,制约和监督权力的运用,促进规范决策行为,揭露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浪费问题,监督政府部门的监管行为是否及时和有效,从根本上解决体制、制度和管理层面上的突出问题。

目前,审计学术界介绍的西方国家绩效审计大多是根据技术经济指标进行的以定量分析为基础的绩效审计,强调审计依据和标准要能够计量测算,而且标准、依据必须是科学的、公认的。但是就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来看,目前开展将效益审计的侧重点放在以解决体制、机制和管理方面问题为目标的宏观管理型效益审计比较合适。所以审计时也明确为我们开展的或努力的方向是这一种宏观管理型的效益审计,我们目前还不具备开展那种纯技术分析为主要手段的效益审计模式。当前地方审计机关可将效益审计的目标定位于:查找问题、揭示隐患和促进管理。也就是说要将管理监督作为效益审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切入点,并且理论界指出二十多年的审计实践已经证明,各级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人员凭借其专业优势,有能力对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改进管理的建议,将管理作为审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切入点开展效益审计,符合我国审计机关的实际,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现实选择。

三、合理运用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和指标

评价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需要有评价标准,这就带来了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的问题,存在着两种较为片面的认识:一是认为目前效益审计缺乏统一公认的评价标准,认为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一样应具有统一的规定和标准;二是认为评价一定要用百分比、比率等复杂的量化指标,没有这复杂指标就无法进行评价,也就称不上是效益审计。

每一个效益审计项目是不同的,目标不同,评价的内容也不同,评价的具体形式就会随之不同。不同的效益审计项目,如不同的政府部门或不同的公共管理活动,所需依据的评价标准是不同的,并不存在所谓“统一的”适合于各类效益审计项目的评价标准。评价中是否需要相应的量化指标取决于审计的目标,借助一些指标来分析和说明情况,只是一种工具或者方式,需要用的时候就用,不需要用的时候就不用。从评价形式上讲,有时用一定的量化指标更容易说明问题,有时则可能用描述性的表达方式更好,并不需要很多的百分比、比率之类的量化指标。效益审计的评价与审计项目的目标紧密相关,不切实际地追求建立统一的效益审计评价标准或过分夸大复杂的量化指标在效益审计评价中的作用,只能在思想上混淆对效益审计的认识,在行动上影响效益审计的探索和开展。

通过效益审计最终目的是促进效益的提高和促进问题的解决,所以只要能够促进效益提高,能全面评价更好,不能或不便全面评价也罢,都不应影响效益审计的开展。以解决效益问题,最终提高效益、创造效益,而不仅仅是以效益数理评估为目标理念来引导效益审计发展,更能使效益审计走出一片新天地。

四、明确把握效益审计模式的导向和主要审计方式

现阶段我国政府审计是以行政执法者的身份行使职权的,审计的主要目的是查处被审计单位的违纪违规问题,强调审计的执法程序和审计的查处过程。我们的效益审计应该逐步改变只重过程不重结果的审计模式,强调审计的最终目的,强化审计成果的利用。效益审计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审计的领域和方法有时与财务收支审计有明显重叠,只要审计结果和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查处,而是在查处的同时更好地解决问题,从宏观层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建议,这样审计就跳出了财务收支的范畴,也可以说,我国现阶段的效益审计是财务收支审计的深化,是审计监督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因此,只要通过对项目的审计,能够发现项目影响效益、效率、效果的体制性、机制性和管理性的问题,并分析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建议,来促进被审计对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工作效率、效果,推动相关部门单位深化改革和提高管理水平,这样的审计就可以称得上是效益审计。这种解决问题的导向也是符合现代管理规律和发展方向的,现代管理要求不光要发现问题,更要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远比发现问题更重要。

以结果为导向的审计,但要采用“过程审计”方式,“过程审计”在检查和评价之外,更好地体现了审计的控制职能,并通过控制职能的履行,促进了效益的提高或直接创造了效益。其道理在于,在过程审计中,把原来的结果审计中的审计依据变成了审计对象。例如,在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中,作为工程结算审计(结果审计)依据的招标文件、工程合同等资料在工程全过程审计中变成了审计的对象,这就使得招标文件、施工合同中对于建设方的不利因素得以避免,使得工程造价在招投标就得到有效控制。“过程审计”可以在过程中发现活动中存在的潜在问题和风险,做到规范管理、防患于未然;可以通过对业务管理过程的审计控制来实现效益,可以通过促进建立一系列机制来实现效益。而“结果审计”作为一种事后的检查,只能发现过去业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虽然有时可以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但是,如果采取这种方式来开展效益审计,那么,审计所能带来的效益就大打折扣甚至于事无补。所以说,“过程审计”能够解决“结果审计”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过程审计”是开展效益审计更为有效的方式。

五、有效融合财务审计为业务审计提供素材

我们所强调的效益审计,是区别于财务收支审计的另一种不同类型的审计,但并不是否定在财务收支审计时结合进行效益审计,只是不能替代,这是不同类型的两种审计。但它们是相互联系的,不要把两种审计类型割裂开,对立起来。效益审计也必须从财务收支入手,但目标要明确,主要是揭示和解决效益上存在的问题。例如在实施某污水处理项目效益审计时,通过对固定资产财务审计,并经过对固定资产几年的增减变化情况的分析,发现污水处理项目的设计环节存在部分设计偏于保守,致使有关设备闲置,以及购置设备达不到设计要求,短期运用后就报废而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的问题。

六、充分准备严密筹划为审计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效益审计与传统财务审计的审计内容、审计方式都有较大的变化,开展效益审计加强学习和准备是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

首先要加强学习,重视专业知识准备,不论是将业务入手作为效益审计的主要方法,还是从管理监督入手,都要求我们必须掌握一定的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业务知识,对其主要的业务流程和运营管理模式有一定的了解。可通过各种方式收集审计对象业务的各项标准、技术政策和规程。作为审计组长要尽可能具备组织审计组成员学习和与被审计对象专业人员相互就相关问题交流讨论的能力。

其次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现有审计人员合理审计分工。效益审计专业性和综合性都比较强,审计技术与方法更加复杂,审计人员只具备财经、审计方面的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求通晓管理和工程等多方面的知识。目前我们得审计人员呈现出知识结构单一、技能素养差距大的非均衡特点,精通财务会计知识的人数占了大多数,而掌握管理学、社会学、技术经济、计算机、法律、心理学、工程学等方面知识的非财经类专业人员则比较缺乏。在制定审计方案时,我们应充分考虑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根据审计人员专业情况合理分工。如涉及大型工程计量、某项资金使用效果的综合性评估等问题,必要时可聘请一些专家或专业机构人员参加。

地方审计范文篇9

一、客观认识我国效益审计提出与西方发达国家效益审计的出现所处的不同的审计环境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努力促成世界经济自由化,一体化的同时,西方各国也清醒地认识到,随之而来的各种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公共支出占国民总产值的比例直线上升。而政府有效完成宏观调控的种种手段又必须有坚实的物质保障。随着国家公共开支成倍增加,公营部门的大批涌现,促使人们要求提高公营部门支出的效益和明确支出的经济责任。

政府绩效审计的开展一方面来源于客观需求,同时它也必须以健全的民主环境和法制环境为基础。20世纪70年代美国将效益审计引入政府审计,并对审计目的作了规定:1.检查财务活动和遵循现行法规的情况;2.评价管理工作的经济性与效率性;3.评价在实现预期项目成果过程中的效果性。此类审计在美国称为“运作审计”或“绩效审计”。另外,加拿大政府审计部门从70年代开始实施所谓的“综合审计”(ComprehensiveAudit),除真实性和合规性审计外,还要求审查政府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澳大利亚也于1979年对原有的审计法作了修改,赋予审计长对政府部门及其它政府单位进行绩效审计的权利,称为“效率审计”,英国又将效益审计称为“价值为本审计”。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1986年12届国际会议上,将其统一称为“绩效审计”(PerformanceAudit),并定义“除了合规性审计外,还有另一种类型的审计,它涉及到对公营部门管理的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效果性(Effectiveness),这就是绩效审计”,即所谓的“三E”审计。之后又增加了适当性和环境性,扩充为“五E审计”。1988年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通过的《巴厘宣言》进一步指出:“除了正常的职能,政府审计还负有充分评价政府管理工作、绩效和成果等方面的职责,这些职责包括对政府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

西方国家效益审计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形态虽然各有不同,但总体上都是建立在两大基础上的:一是真实、合法性审计的历史任务基本完成,财务会计活动日益规范,违法违规行为不断减少,会计信息实现了基本真实、合法;二是有一套完整科学的效益评价标准作为审计的依据。理论研究的滞后和整体上的实践不足,是我国开展效益审计的基本现状,在审计理论界,有关效益审计的研究还基本停留在国外效益审计的介绍或嫁接上。国外的效益审计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但目前我国还不完全具备西方效益审计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外部环境,经济生活中不真实、不合法的现象仍然较为,审计机关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但是我们不可能等到真实、合法性问题彻底解决后再开展效益审计,也不可能等到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效益(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后再开展效益审计。应该看到,我国审计监督制度建立以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伴随着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进程,我国正逐步实现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政府职能模式从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治国方式由政策治国向制度治国转变。无疑,我国审计所处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法制环境的转变为我国开展效益审计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必要条件。

二、正确定位我国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和侧重点

国外的效益审计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但我国的目前的审计环境决定了中国的效益审计不能照搬西方模式,必须也只能走中国特色效益审计的路子。

中国特色的效益审计模式必然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模式相适应。从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看,我国的现代化是伴随着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现代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而推进的,这是一条以发展开放为主线的渐进性改革道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解决好体制、机制和管理上的矛盾和问题仍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任务,而且在这一特定时期,通过解决体制、机制和管理上的问题所产生的速度和效率是最大的。这就决定了效益审计的探索和实践,必须围绕促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展开,围绕中国的发展战略展开,着力揭露决策失误造成的无效投入及损失浪费问题,制约和监督权力的运用,促进规范决策行为,揭露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浪费问题,监督政府部门的监管行为是否及时和有效,从根本上解决体制、制度和管理层面上的突出问题。

目前,审计学术界介绍的西方国家绩效审计大多是根据技术经济指标进行的以定量分析为基础的绩效审计,强调审计依据和标准要能够计量测算,而且标准、依据必须是科学的、公认的。但是就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来看,目前开展将效益审计的侧重点放在以解决体制、机制和管理方面问题为目标的宏观管理型效益审计比较合适。所以审计时也明确为我们开展的或努力的方向是这一种宏观管理型的效益审计,我们目前还不具备开展那种纯技术分析为主要手段的效益审计模式。当前地方审计机关可将效益审计的目标定位于:查找问题、揭示隐患和促进管理。也就是说要将管理监督作为效益审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切入点,并且理论界指出二十多年的审计实践已经证明,各级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人员凭借其专业优势,有能力对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改进管理的建议,将管理作为审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切入点开展效益审计,符合我国审计机关的实际,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现实选择。

三、合理运用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和指标

评价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需要有评价标准,这就带来了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的问题,存在着两种较为片面的认识:一是认为目前效益审计缺乏统一公认的评价标准,认为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一样应具有统一的规定和标准;二是认为评价一定要用百分比、比率等复杂的量化指标,没有这复杂指标就无法进行评价,也就称不上是效益审计。

每一个效益审计项目是不同的,目标不同,评价的内容也不同,评价的具体形式就会随之不同。不同的效益审计项目,如不同的政府部门或不同的公共管理活动,所需依据的评价标准是不同的,并不存在所谓“统一的”适合于各类效益审计项目的评价标准。评价中是否需要相应的量化指标取决于审计的目标,借助一些指标来分析和说明情况,只是一种工具或者方式,需要用的时候就用,不需要用的时候就不用。从评价形式上讲,有时用一定的量化指标更容易说明问题,有时则可能用描述性的表达方式更好,并不需要很多的百分比、比率之类的量化指标。效益审计的评价与审计项目的目标紧密相关,不切实际地追求建立统一的效益审计评价标准或过分夸大复杂的量化指标在效益审计评价中的作用,只能在思想上混淆对效益审计的认识,在行动上影响效益审计的探索和开展。通过效益审计最终目的是促进效益的提高和促进问题的解决,所以只要能够促进效益提高,能全面评价更好,不能或不便全面评价也罢,都不应影响效益审计的开展。以解决效益问题,最终提高效益、创造效益,而不仅仅是以效益数理评估为目标理念来引导效益审计发展,更能使效益审计走出一片新天地。

四、明确把握效益审计模式的导向和主要审计方式

现阶段我国政府审计是以行政执法者的身份行使职权的,审计的主要目的是查处被审计单位的违纪违规问题,强调审计的执法程序和审计的查处过程。我们的效益审计应该逐步改变只重过程不重结果的审计模式,强调审计的最终目的,强化审计成果的利用。效益审计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审计的领域和方法有时与财务收支审计有明显重叠,只要审计结果和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查处,而是在查处的同时更好地解决问题,从宏观层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建议,这样审计就跳出了财务收支的范畴,也可以说,我国现阶段的效益审计是财务收支审计的深化,是审计监督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因此,只要通过对项目的审计,能够发现项目影响效益、效率、效果的体制性、机制性和管理性的问题,并分析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建议,来促进被审计对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工作效率、效果,推动相关部门单位深化改革和提高管理水平,这样的审计就可以称得上是效益审计。这种解决问题的导向也是符合现代管理规律和发展方向的,现代管理要求不光要发现问题,更要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远比发现问题更重要。

以结果为导向的审计,但要采用“过程审计”方式,“过程审计”在检查和评价之外,更好地体现了审计的控制职能,并通过控制职能的履行,促进了效益的提高或直接创造了效益。其道理在于,在过程审计中,把原来的结果审计中的审计依据变成了审计对象。例如,在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中,作为工程结算审计(结果审计)依据的招标文件、工程合同等资料在工程全过程审计中变成了审计的对象,这就使得招标文件、施工合同中对于建设方的不利因素得以避免,使得工程造价在招投标就得到有效控制。“过程审计”可以在过程中发现活动中存在的潜在问题和风险,做到规范管理、防患于未然;可以通过对业务管理过程的审计控制来实现效益,可以通过促进建立一系列机制来实现效益。而“结果审计”作为一种事后的检查,只能发现过去业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虽然有时可以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但是,如果采取这种方式来开展效益审计,那么,审计所能带来的效益就大打折扣甚至于事无补。所以说,“过程审计”能够解决“结果审计”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过程审计”是开展效益审计更为有效的方式。

五、有效融合财务审计为业务审计提供素材

我们所强调的效益审计,是区别于财务收支审计的另一种不同类型的审计,但并不是否定在财务收支审计时结合进行效益审计,只是不能替代,这是不同类型的两种审计。但它们是相互联系的,不要把两种审计类型割裂开,对立起来。效益审计也必须从财务收支入手,但目标要明确,主要是揭示和解决效益上存在的问题。例如在实施某污水处理项目效益审计时,通过对固定资产财务审计,并经过对固定资产几年的增减变化情况的分析,发现污水处理项目的设计环节存在部分设计偏于保守,致使有关设备闲置,以及购置设备达不到设计要求,短期运用后就报废而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的问题。

六、充分准备严密筹划为审计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效益审计与传统财务审计的审计内容、审计方式都有较大的变化,开展效益审计加强学习和准备是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

首先要加强学习,重视专业知识准备,不论是将业务入手作为效益审计的主要方法,还是从管理监督入手,都要求我们必须掌握一定的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业务知识,对其主要的业务流程和运营管理模式有一定的了解。可通过各种方式收集审计对象业务的各项标准、技术政策和规程。作为审计组长要尽可能具备组织审计组成员学习和与被审计对象专业人员相互就相关问题交流讨论的能力。

其次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现有审计人员合理审计分工。效益审计专业性和综合性都比较强,审计技术与方法更加复杂,审计人员只具备财经、审计方面的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求通晓管理和工程等多方面的知识。目前我们得审计人员呈现出知识结构单一、技能素养差距大的非均衡特点,精通财务会计知识的人数占了大多数,而掌握管理学、社会学、技术经济、计算机、法律、心理学、工程学等方面知识的非财经类专业人员则比较缺乏。在制定审计方案时,我们应充分考虑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根据审计人员专业情况合理分工。如涉及大型工程计量、某项资金使用效果的综合性评估等问题,必要时可聘请一些专家或专业机构人员参加。

地方审计范文篇10

二、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掌握村情民意。工作队进驻后,深入到各村小组、各农民家中、田间地头,全面了解各方面情况,撰写了内容详实、数据准确的调查报告。针对该村的需求,制订帮扶方向、内容和具体措施,增强帮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每月召开民情恳谈会,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不断调整帮扶思路、方法,确保帮扶措施落到实处,取得成效,让群众满意。

三、助推村级领导班子建设,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三送”工作队充分认识到村党支部、村委会在农村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以“基层组织建设年”为平台,着力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用,加强村两委班子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增强村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升村干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三送”干部和村干部一道学文件、学法规,努力提高政策水平、组织协调能力、纠纷化解能力、应急处理能力以及行政依法办事水平,帮助村里建立健全会议制度、考勤制度、财务制度、公开公示制度等,规范村级管理,实行事务、财务公开,民主管理,让群众充分享有知事权、议事权、决事权和监督权,也维护村两委和村干部的工作职权。大家一起进村入户,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调节纠纷,征集民情民意,兴办好事实事,建设团结和谐、坚强有力、奋发有为的村班子。

四、加强政策宣讲,提高群众觉悟。工作队进驻后,逐家发放简明政策读本,并上门逐条宣讲、解读,回答群众提出的疑问,中央出台支持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我们组织村民学习文件精神和领导讲话,开辟宣传栏,张贴报纸和宣传标语,营造学习气氛,让会议精神、上级政策和法律法规深入人心,达到了释疑解惑的效果。

五、引导发展生产,促进农村经济。改变单一的水稻种植,发展渔业养殖和花生种植,种植面积达300多亩,鱼塘100多亩,新增油茶种植60亩;引进西瓜种植大户,种植面积达130亩。特地邀请省农技专家到村里举办“农村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讲座,发放教材50本,赠送药物200瓶。沙背上水渠336米、坊排下水渠1600米硬化完工,组织兴修农田水利设施,维修团口陂清淤疏浚,带领村干部到有关部门争取水利设施项目,团口水圳硬化项目已上报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