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探讨论文

时间:2022-09-26 11:20:00

高职院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摘要:毕业生就业是高职院校的头等大事,而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应开展国情与形势教育;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职业道德及心理素质教育等,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就业指导工作的全过程。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已成为教育学界和其他相关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引导高职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实现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有效途径。

一、毕业生就业是高职院校的头等大事

所谓“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和求职愿望的人,从事某种劳动,并取得相应报酬或经营收人的行为(《辞海》1999年版)。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人的价值在于人的工作。因此,就业或参加工作,并获得相应报酬,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最大愿望。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来说,就业是人学就读的最终目标诉求,是其实现人生价值,回报家庭、回报社会的根本途径。同时,就业也是学生家长的价值取向,是家庭投资子女教育的最终目的。

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就教育这个领域来说,就业已不仅仅是受教育者单方面的诉求,它同时成为教育者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者的价值取向。教育体制的改革,尤其是高校扩招,打破传统的统招统分体制,学校自主办学、学生自主择业,放开教育市场,将竞争机制引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高校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高校之间的竞争,表面上看来是生源的竞争.但归根到底是毕业生就业率的竞争。常言道:“出口畅则进口旺。”而进口旺的学校才能兴盛。就业率是社会认同高校的主要标尺。招生制度的改革,让考生有了更多的选择就读学校的机会和余地,而考生及家长在选择专业的同时,更关心的是毕业后的就业问题,那些毕业生就业率高的高校就成了考生和家长的首选目标。有生源,才有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安排,也才有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而在这一点上,高职院校尤其突出。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由于历史和自身的一些原因,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和声誉,与普通院校还有一定的差距,高职院校要真正达到现代化的教育水平尚有一段路要走,同时,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了解和认同,也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高职院校在竞争中优势不明显,考生及家长对普通高校选择的空间更大,机会更多。如果说考生和家长在选择普通高校时尚有“慕名”的成份的话,那么,选择高职院校则完全就“图就业”了。因而就业不仅是学生的心事,更是学校的头等大事。它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是对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直接检验,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要素,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周济部长指出:“毕业生就业是一把手工程。并要求“各省市的教育厅长和分管副厅长以及高职院校党委书记和院长亲自挂帅.要把毕业生就业作为关系学校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

就业指导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毕业生的就业有着重大意义,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因此,高职院校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刻不容缓。那么,就业指导工作从何入手呢?我们认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应融入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促使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世界观,理想与抱负,激发毕业生的爱国热情和奉献精神,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去,到艰苦地方去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

二、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由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和人员分流,下岗职工再就业,再加上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扩招等原因,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总量相对萎缩,特别是被大学生普遍看好的一些单位和行业的岗位已基本趋于饱和。但毕业生的期望值却普遍较高。在择业时,优先考虑的是能够体现自我价值和收入较高的地区、单位和职业。竭尽全力争取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向往进入国家机关、大型国有企业、外资和合资企业,不愿到基层单位和艰苦地方去工作,更不愿选择自主创业。在择业过程中过多地看重职业的个人价值与利益,而忽视了国家的需要以及职业的社会价值。不良的择业和就业观念,使毕业生的择业和就业呈现出功利主义、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淡化了大学生应有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不少毕业生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在择业过程中,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现象时有发生,仅仅注重择业的结果而忽视了完美人格的塑造,毕业择业竞争的加剧,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迷茫、焦虑、忧郁等不良的心理状态。以上种种表明,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他们做好就业准备,正确择业、有效就业,尽快适应社会,创造辉煌业绩。

三、就业指导工作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与举措

就业指导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互相渗透,相互补充的成分。尽管就业指导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各有自己的侧重点和针对性,但二者在各自的实施过程中,也都存在一定的空间和余地,若能实现二者的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就可达到就业指导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人生观、择业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理想的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其目标和任务是一致的,内容相互渗透。一方面是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是思想政治工作不可缺少的内容,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想教育、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等又与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择业观、职业道德教育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进行国情与形势教育

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高等学校开始大幅度地扩大招生规模,随之而来的是几年内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大批毕业生陆续走向社会,毕业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职业院校毕业生遭遇到暂时困境,归纳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整个社会就业工作面临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三峰叠加”的局面,客观上影响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二是毕业生数量在短期内迅猛增加,但社会有效需求短期内增速有限,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三是毕业生期望值居高不下,择业观念尚存偏差。一些学生向往“到国外去,到大城市去,到钱多的地方去”,不愿下基层从事具体工作,从而在比较狭窄的就业市场中竞争十分激烈。应该看到,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少边穷地区以及农村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和一些艰苦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增长点,这些地区和行业的建设和发展,直接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因此,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要帮助学生认清国情、分析就业形势、了解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择业目标,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心理准备和理想信念,这样不仅有利于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缓解毕业生就业困难,而且有利于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2.突出“三观”教育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称“三观”,是个体对整个世界及人生价值的总的看法,是个体一切行为的思想根源。“三观”是影响择业观形成的重要内因,大学生一旦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会具有明确的目标和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及积极的人生态度。这种精神和态度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确立恰当的择业期望值,把服从国家、社会的需要和发挥个人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机结合起来。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择业观上的偏差,正是一些不良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择业问题上的反映。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三观”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把追求个人利益和承担个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有机结合起来,将有助于发挥社会主义大学德育优势,有助于进一步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高尚的情操,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个别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缺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急功近利,向所服务的人员索取不正当的利益;怕苦怕累,缺乏责任感,没有敬业精神,工作马马虎虎、得过且过;有的毕业生甚至把协议单位作为跳板,在获得一定技能知识后,不是为协议单位努力工作,而是把所学知识作为获取经济利益或达到个人目的的筹码,达不到要求不是闹调走,就是不辞而别。这种行为不仅挫伤了用人单位接受毕业生的积极性,而且也不利于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要加强毕业生爱岗敬业、奉献精神教育;热爱本职工作,提高业务本领教育;团结协作,有团队精神教育。培养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作风,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本职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公务员之家

4.注重心理素质教育

由于我国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所出现的结构性和地域性的“供大于求”,而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选择理想职业标准又比较单一,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是不言而喻的,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应注重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和抗挫折教育,有针对性地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增强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使之正确对待求职过程中的成败,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因暂时的失利而丧失求职的信心和勇气。并注意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以积极主动的良好心态参与竞争。

四、结语

毕业生就业是高职院校的头等大事,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延伸和发展,是大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合毕业生思想实际进行“三观”教育,提高毕业生的思想素质的极佳时机和方式。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就业指导工作的全过程,并注重方法的研究和灵活运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际体验,把就业指导工作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