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金融化困难及措施

时间:2022-08-21 08:54:03

艺术品金融化困难及措施

一、艺术品金融化发展现状

艺术市场是一个庞大的资本市场,但由于艺术通常被人们认为具有某种神圣、非物质化与独立的价值,艺术品显然不同于一般商品,因此,尽管艺术市场规模庞大、利润空间巨大、操作手法层出不穷,但其交易方式却长期主要是非常传统的实物买卖形式。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才开始出现较为初级的艺术品金融运作模式———艺术银行与艺术基金,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与创建于1980年的澳大利亚“艺术银行”。随着国内艺术市场的发展,国内类似的艺术银行与艺术基金也开始出现。2006年底,上海出现国内首家艺术银行。2007年7月,民生银行发售国内首只艺术品理财产品“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1期。在艺术银行与艺术基金的形式出现之后,人们似乎对艺术品金融功能的进一步发掘疑虑重重,现实中相关法规的模糊与巨大的投资风险使人们不敢轻易尝试。2010年中国艺术市场的爆发给人们以巨大的信心。2011年艺术市场信息提供者Artprice信息称“中国现在在艺术品拍卖收入方面排名第一,这条空前的消息代表全球艺术市场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中国艺术市场的巨大前景使得在国外尚在摸索的“权益拆分”模式在中国粉墨登场。2010年7月3日,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推出了国内外第一个基于“权益拆分”模式的资产包———“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1号艺术品资产包———杨培江美术作品”,并成功发售完毕。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则于2010年12月12日推出“艺术品产权1号———黄钢作品”,此外,上海文交所还提供选择面比较广的各种文化创意产品的产权买卖。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则于2011年1月26日直接推出了类似股票交易的艺术品投资模式,因其首批2件作品创下29个交易日疯涨1716%与1705%纪录而受到各界的强烈关注。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阐释其初衷为:“艺术品份额化交易模式,通过制度设计实现了文化艺术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有机结合,为促进文化产业和金融产业的共同发展,以投资带动文化,使更广泛的人群关注文化、参与文化,为开辟文化艺术发展新途径做出了有益尝试。”但在交易规则制定中却采取了鼓励投机行为的激进模式:“5万元即可进场、涨停板设定为15%、T+0交易模式、上市艺术品也未设定明确的退出机制。”这直接导致其发售的艺术品成为了与其真实价值无关的炒作概念。2011年1月26日,白庚延的两幅作品《黄河咆啸》和《燕塞秋》分别定价为600万和500万元,拆分为每份额一元的价格招募投资者认购。当天,“黄河咆啸”日涨幅达101%,“燕塞秋”涨幅为91%。3月16日,“黄河咆啸”与“燕塞秋”均以涨停价收盘,收盘分别报17.16元与17.07元,其市值已分别高达1.0296亿元与8535万元。此后,天津文交所不断修改其规则,2011年7月1日其发售第三批艺术品,开户门槛已经提升到100万元,交易模式为“T+1”,日涨跌幅5%,并规定20个交易日内累计出现6次涨停或跌停,其日涨跌幅就将由5%下调至1%。而此时市场气氛已然转变,新推的“生命百合”和“翡翠珠链”挂牌首日就跌破发行价。此前的明星也大幅跳水,2011年11月3日的收盘价为“黄河咆啸”2.10元、“燕塞秋”1.83元,高位进入的投资者亏损严重。

二、艺术品金融化发展困境

天津文交所以其戏剧性的财富数字游戏成为了当前艺术品金融化发展的缩影。从中可以发现,艺术品金融化的尝试,主要着眼于艺术品市场价格的升高,在艺术股票模式中,参与者名义上分得了艺术品的一部分份额,但在现实中艺术品不可能分割成很多部分供投资者收藏,也不太可能让所有股份占有者随时观赏、借阅原作,这就使投资者只是拥有理论上的部分所有权(艺术品未退出交易所之前,艺术品的所有权在交易所手中;艺术品退出交易所之后,艺术品的所有权在购买艺术品的个体或机构手中。交易所在艺术品上获得的全部收益由艺术股票的投资者按份额获得),几乎没有实际的所有权与使用权。这样的话,投资者投资艺术股票除了寄希望于艺术品交易价格不断升高之外,实在得不到任何其它的回报。《艺术品证券化:资产泡沫还是金融创新》一文详细分析了天津文交所艺术品证券的制度设计、产品设计、政策法律等问题之后,鲜明地指出:“如果艺术品证券的设计看中的是资本利得的收入,那本身就陷入了舍本逐末的逻辑错误。”艺术与金融是否可以结合在一起,成了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不少人是持否定态度的,《“艺术品股票”横空出世谁是最后的“傻瓜”?》一文的标题就很尖锐,其中写道:“谁也没有享受到被交易的艺术品的价值,这些艺术品在这里仅仅一个可以用来交易、炒作的符号而已。”当前艺术市场进行金融化创新的推动力主要来自资本的力量。经济的发展使大量资金进入艺术市场,抬高了艺术市场的参与门槛,同时也使艺术市场进入到社会大众的投资视野中。大资金与普通民众共同的投资需求促成了艺术品金融化的种种尝试,资本逐利的需求使艺术市场投机氛围浓厚,艺术市场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诸如艺术品的真伪、艺术交易的真假、艺术品价值评估的权威性等等问题在经济利益的干扰下更加扑朔迷离,在这种状况下,金融化手段被引入到艺术市场中所产生的新型的艺术品投资、交易模式则更多的是为资本的利益服务,参与进来的人,不管是买家还是卖家,关注的焦点都只是艺术品现在或将来的经济价值。艺术品金融化极易导致脱离艺术品真实价值的炒作、投机行为,艺术品的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似乎难以协调,大多数持批评态度的研究者也是从这个角度认为艺术与金融难以有融合的地方,认为艺术品金融化是对艺术品艺术价值的损害。这正是艺术品金融化发展困境的根源所在:如何实现艺术品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

三、传统艺术市场的运行

艺术品的艺术价值主要由艺术品的精神追求、审美追求、风格、技法以及其历史地位、社会影响等多种因素组成,艺术价值是艺术家追求的核心内容,经济价值、交易价格表现的是社会对其艺术价值的认可程度。艺术品艺术价值的大小决定了其经济价值的大小。艺术品的价格大体上反映了其艺术价值,在短时期内其价格可能会大幅偏离其价值,但长期来看,价格是以价值为依据的。传统艺术市场就是依照这一基本规律发展起来的,资本不单单是追逐眼前的利润,它更期望可持续的长期回报。对艺术市场整体而言,如果只追求经济价值而忽略艺术价值,那么它就会因为缺乏艺术价值而得不到经济价值,它只有专注于艺术价值才有可能获得经济价值。传统的艺术市场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艺术家、以画廊为代表的一级市场、以拍卖行为代表的二级市场(当然也包括收藏者、美术馆、博物馆、展览会等部分,但由于其交易行为的范围已被列举出来的几部分覆盖,故暂时省略不谈)。艺术家是艺术品的生产者,一级市场是艺术品的首次销售,二级市场是艺术品的再次销售,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互有交叉。艺术家是艺术品的创造者,他首要关注的是艺术品的艺术价值,这几乎是对他的成就的唯一评价标准,并且也是他所能得到的经济报酬的依据。不管艺术家是全身心的痴迷于艺术创造还是为了金钱从事艺术创作,他都要通过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艺术技能与审美修养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如果艺术家以经济价值作为自己创作的中心,他将面临更大风险:“一切完全从客户出发,只敢生产那些有把握会受到消费者欢迎的艺术品,但最终结果是这些商品可能反而不是受众需要的。”在艺术家这里,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是正相关的,艺术价值是核心,经济价值是通过艺术价值来实现的。画廊可看作是艺术品的销售者,它与画家签订协议画家的作品,由于艺术品价格差距悬殊,画廊只有发现有价值的艺术家才能获得其经济利益,因此,画廊会努力去寻找能实现艺术价值的画家,“一位画商曾经说过,他一年会从大约一千多名的画家作品图片中选出50个人的作品,在走访完他们的画室之后,他只会展出5个人的作品,而能够长期建立合作关系的画家可能只有一人。”画廊确定了艺术家后会其艺术品的销售,为了获得理想的艺术品销售成绩,画廊会努力发掘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提高艺术家的社会影响。相应的,画廊会办画展、举行学术研讨会、有意识地推广某种风格或流派,这些行为都促成了艺术家和艺术品艺术价值的有效形成过程,艺术品艺术价值的确定使画廊最终获得与艺术价值对应的经济价值。但画廊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如果它对艺术作品的推广失败了,它在前期的投入也就得不到回报。因此,画廊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决不会放松对艺术价值的追求,“那些国际著名的画廊因为成功推动了当代艺术的发展而名载史册,获得利润的同时也为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舞台。……很难说清它们究竟是为了利润而冒险,还是为了艺术的理想而义无反顾?但人们不能否认它们为推动艺术的发展做出过的贡献。”拍卖则是高端的艺术市场,只有那些已经确定了相当的艺术价值与一定的社会、历史影响力的艺术品才能进入艺术拍卖市场。同画廊相似,拍卖行的成功也是建立在发现并保障艺术品艺术价值的基础之上,“拍卖公司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们有良好的市场信誉,并有较高的权威性。这些公司有能力收集到真正有收藏价值和升值可能的艺术精品,并有权威的鉴定结果作为保障。”拍卖是将艺术品的价格最大化,进入拍卖并拍出高价是对艺术品价值的再次确认,也是对艺术品拥有者发现艺术价值并进行投资这一艺术消费过程的回报。对艺术市场的整体运行而言,艺术拍卖是艺术市场的风向标,艺术品拍卖获得成功,反映着市场对其艺术价值的认可,进而,创造其艺术价值的艺术家与发现、推广其艺术价值的画廊也都相应获得经济利益。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市场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推动、提高艺术价值的同时,也相应地获得了跟随艺术价值一并得到提高的经济价值带来的回报。在艺术市场逐步形成的过程中,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得到了较好的协调。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在不断的协调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较合理的艺术市场结构。在艺术市场中,艺术价值是核心价值,即使有很多的炒作、投机行为,也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艺术价值认同基础之上的。艺术市场的各组成部分在追求各自的经济利益的同时,共同完成了对艺术品的艺术价值确认过程,这是艺术市场对艺术发展的巨大贡献。

四、艺术品金融化发展的核心问题

在目前的艺术品金融化尝试中,艺术品的证券交易形式绕开了传统的一级市场画廊与二级市场拍卖,将艺术品直接与大众投资者连接了起来,艺术品缺乏有效的艺术价值认可过程,交易所与大众投资者只看重资本回报,艺术价值既没有有效的支撑,也几乎没有存在的必要,当然就只成为了资本炒作的“符号”,艺术品的账面价格可以非常高也可以非常低,跟其艺术价值没什么关系。此外,艺术品金融化有一个很好的初衷:降低门槛,让大众有能力进入艺术市场,有可能进行高端的艺术消费。但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大众投资者还是冲着资本回报去的,没有人要求艺术品的审美消费,交易所也不提供相应的消费渠道。传统艺术市场在创造艺术价值时所进行的展览、评论这些起到大众艺术教育功能的审美消费形式在当前艺术品金融化的尝试中也丧失了。在传统的艺术市场中,艺术品的艺术价值是在艺术市场各组成部分的共同参与下逐步得到确认的,这是比较经得起学术、市场考验的一个较长时间段,艺术价值决定了其经济价值,参与其中的各方都能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当然,若其艺术价值被确认为很低,参与的各方也得自己承担损失。而在当前的艺术品金融化尝试中,艺术品的艺术价值缺乏这样一个公认的、有效的确认过程。也许是为了操作方便、降低风险,艺术交易所普遍没有选择那些已被市场认可的一流作品,而是选择那些具有一定实力与不错升值空间的艺术家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要升值,还是需要对其艺术价值发现、推广的过程。艺术交易所要实现艺术价值的确认过程,显然是一个过于庞杂的任务。除非艺术交易所能够自己完成艺术价值的确认过程,否则它就难以绕过画廊、拍卖行这些艺术交易市场。但至少从目前来看,艺术交易所最大的优势是资本,与画廊和拍卖行相比,它是最缺乏艺术素养的,显然没办法完成艺术价值的确认过程。①如果艺术交易所依靠传统艺术市场完成艺术价值确认过程,其上市的艺术品就应该是经过了画廊与拍卖考验的艺术品,在现在动辄上亿的交易价格背景下,这显然就大大增加了交易所与投资者的资金成本与风险。不过,在市场成熟、风险可承受的情况下,不失为比较可靠的方式。②或者,艺术交易所应该包含专业艺术机构。它可以以较低价格推出新锐艺术家的作品,以市场价格推出已有定论的作品。对这些作品作各种推广的研讨与展览,在这一过程中,不仅确定了艺术品艺术价值,也同时对大众与投资者进行了艺术教育,扩大社会的艺术消费意愿。③艺术交易所也可以与画廊、拍卖行合作,画廊帮助完成艺术品的发现与推广过程,拍卖行帮助兑现艺术品的投资回报、实现经济价值最大化。不管怎样,艺术交易所需要整个艺术市场的支撑来完成艺术品艺术价值的确认过程,并且,资本在艺术品金融化交易模式中所获得的经济利益也应该由参与到其艺术价值确认的艺术市场各组成部分所共享。对艺术品而言,各种金融手段所创造的价值本质上是建立在其自身的艺术价值之上的,因此艺术品金融化只有在促进艺术价值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持续发展。艺术品金融化尝试应该以艺术价值作为艺术市场的核心价值,将市场、金融等作为实现艺术价值的手段,从而,以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相互促进作为艺术品金融化模式的评价标准,使金融运作手段让艺术市场中的各参与者共同受益,推进艺术价值的实现,从根本上推动艺术市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