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文化软实力研究

时间:2022-11-24 03:32:00

提升文化软实力研究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提升连云港文化软实力,是弘扬新时期连云港精神、发展先进文化的具体实践,是加快建设国际性海滨城市的题中之义,是实现连云港跨越发展、崛起腾飞的重要载体,具有重大而长远的战略意义。

一、我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特别是市委九届六中全会以来,伴随着国际性海滨城市、现代化港口工业城市、山海相拥的知名旅游城市战略决策的实施,全市文化建设得到空前重视,文化建设投入大幅增加,文化设施大量出现,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不断优化和改善,这些,无疑为我市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国际性海滨城市的文化建设框架初步拉开,适合创业人居的良好人文环境正在迅速形成

连云港处于中国万里海疆中部,是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在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大局当中,承担不可替代的责任,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城市建设的迅速扩张,为建设一个具有鲜明滨海城市特征的文化连云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提供了持久、强大的动力和活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滨海城市文化建设,努力塑造具有鲜明时代气息、地域特色的一心三极城市文化形象。重视城市的规划设计工作,积极推进城市的环境绿化和生态建设,城雕、社区广场、旅游景点、城区绿化注重特色,充分体现人文内涵,城市品位、文化价值和文明程度切实提高,城市公共空间和居住环境的文化含量不断增加,连云城区和新海城区正在成为全市文化事业的示范和辐射源。

(二)新时期连云港精神已成为共同的精神认同和文化认同,发挥着其特有的凝聚力、亲和力作用

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站在连云港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浓墨重彩地通过《西游记》及其电视连续剧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对“新时期连云港精神”进行了深刻到位的阐释。当前,以勤奋敬业、拼搏进取、自强不息、创新创业为主要特征的新时期连云港精神,已成为绝大多数港城人共同的精神认同和文化认同,在推动着我们这座城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同时,始终催发着一种奋发有为、昂扬向上、创新创业的精神状态,充分体现出了连云港人的精神风貌和创业风范,从而为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动力。特别是在连云港更多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这种既具有时代特征、又具有本土化特点的以人文精神为内核的文化力,更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构成了特定区域的核心竞争力。

在连云港的大地上,社会群体的鼓励创业、宽容失败,和谐合作、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政府的服务、效率意识以及简化手续、强化质量、诚信有序的服务环境等适合创业的人文环境氛围正在形成,这大大有助于激发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发挥创业者的知识和能力并对创业者产生了凝聚力和亲和力。

(三)城乡文化设施建设有了较大改善,文化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

近年来,我市对文化体育设施投入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城乡文化设施建设有了较大改善。一是全市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市博物馆、文化馆、少儿艺术中心、妇女活动中心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市体育中心等一大批重大工程的建成和即将建成,对提升文化连云港的知名度、改善连云港文化环境、完善城市功能、丰富文化内涵和人文景观,都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基层文化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近年来,在文化大市建设的推动下,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发展较快,各县区、乡镇、村新建和改造了一批基层文化设施。三是农村文化建设和文化下乡活动有声有色。集镇文化建设得到加强,积极挖掘民俗文化、民间艺术资源,建设农村特色文化。举办形式多样、具有特色的农村文化活动,推动农村旅游文化、商贸文化发展。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据统计,2007年全市剧团共计下乡演出达600多场,观众人数达几十万人次。此外,还有30多家民间剧团及基层演艺团体,长年活跃在农村。通过免费送电影、送演出和送图书到农村,广大农民朋友能更好地享受精神食粮。

(四)文化产业总量规模扩大,文化产业区块特色明显

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科技高度融合的新兴产业形态,它将会成为国际性滨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文化产业对于城市的文化、经济以及科技整合将提升城市的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目前,在国际性城市(或世界城市)的GDP中,80%以上来源于服务业,其中以知识、创意为基础的文化产业或创意产业扮演了主要角色。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从1980-1997年,国际文化贸易量增长了10倍。国际知名的会计和咨询服务公司——普华永道公司,在世纪之交发表的预测报告说,在今后5年内,全球娱乐与传媒业将以每年7.2%的速度增长,大大高于同期世界平均增长速度(3.2%)。

近年来,我市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全市文化体育经营和服务单位固定资产总投资近10亿元,从业人员(包括二、三产业员工)逾10万人。文化产业区块特色明显。在我市块状经济发达的基础上,文化产业区块正得到快速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市文化产业大体形成了四大区块:一是历史文化区块。主要以海州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品牌打造为主。二是山海风光旅游区块。主要以花果山、连岛、渔湾、孔望山等各类风景旅游区为主。三是文化科教区块。主要以新开发文化科教园区为主。四是中心城市区块。主要以新海城区和连云区块为主,集聚了现代化的各类文化体育场馆设施和代表都市休闲文化、健身娱乐等的文娱产业。

(五)文化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各类资本在文化领域作用得到有效释放

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在经营性文化产业和公益性文化事业这两大领域上,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在经营性文化产业领域,完善产业政策,优化服务环境,激发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建立了一批民营文化企业。2007年全市个体经营者兴办的文化体育场所占各类所有制成份的76%以上。个体独资企业,大部分集中在文化体育的经营项目和教育培训业中,如各类培训学校、歌舞娱乐场所、网吧、图书经销单位等。此外,还有一些合伙经营企业、股份合作企业。二是加快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贯彻“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方针,对政府兴办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在理顺体制、加大投入的同时,加快转换内部运行机制,大力推进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努力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切实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社会效益。三是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服务与管理,为非公有资本的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和平等竞争机会。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积极吸引外资,提高文化领域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四是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手段,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逐步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主要面向直属单位转为面向全社会。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要求,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文化单位的关系,做到管办分离、机构分设、财务分开。

二、提升全市文化软实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不可否认,近年来我市文化大市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文化软实力有了明显提升。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与国际性海滨城市建设的发展要求相比,与建设文化连云港的现实需要相比,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还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认识上存在几种错误倾向

不少地方和部门不同程度地存在认识上的三种不良倾向。一是重硬轻软倾向。在工作中,往往重硬实力建设,轻软实力建设,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认为经济等硬实力可以通过一些指标具体量化,具有可比性,业绩好坏容易显现,而文化等软实力通常较难用指标来细化量化,可比的刚性不强,业绩不易显现,因此认为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上下功夫简直是吃力不得好,往往采取退而避之的态度不加重视。二是重形式轻实效倾向。有的地方把文化建设只是当作点缀的花架子,摆摆设而己,把搞形式的意义看的比取得实质内容成效还重,大张旗鼓地搞活动,偏重造声势,一阵风过去后,忽视活动成效的巩固。三是重眼前轻长远倾向。有的人认为,文化设施硬件可以在短短几年建成,但一个地区的价值文化精神等并非一朝一夕说改就变得了的,非有五年、十年甚至几十年的长期努力教化不能见效,而自己工作在职在位的时间也不过是短则三五载,长则十年许,舍近求远简直是浪费自己的青春,所以文化设施建设等眼前见得到的功利事业不乏人抓,而长远教化等利在后人之事少有人管。

(二)发展上呈现出不平衡

与经济同等发达程度的地市相比,我市的文化发展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是文化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水平。高档次、高品位的标志性文化设施欠缺,尚未形成辐射力,各地的文化设施建设也呈现出不平衡的现象。

二是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总量偏少,比例偏低。近年来,尽管我市加大了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但与我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较,我市在公益性文化事业方面的财政投入还是远远不够的,还是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根据国际上的研究,在人均GDP跨域1000美元时,消费支出中吃穿用类比重下降,而文化体育方面开始大大上升,其中文化体育类产品的消费支出所占比例不少于18%,而我市2005年这一数字还只有7%,说明我市人民在文化体育消费方面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和满足。

三是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偏小,科技含量不高。尽管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很快,但总体上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偏小,产业链不长,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结不密切,产业组织形式还处于小规模分散化经营状态,产业群没有很好地形成,产品的规模优势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传统文化产业比重大,现代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不够,技术水平还比较低,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一些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低。2004年连云港全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2%。低于全国2.15%的平均水平。而同年的北京、上海则占到了6%,深圳占到8.6%。

(三)文化资源挖掘利用不够

连云港城市文化上接远古史前文化,中承气势恢弘的大中原文化,外融东亚、东南亚及至更广领域的外来文化,一度时间,是中国沿海颇具影响的经济文化枢纽中心,其文化影响之广、传递之远,即便是今天,在海外一些国家提起古海州,仍有大量的典籍可查、大批的文化知音。历史进入近现代,自然地理上的沧海桑田、经注地理的几番沉浮,港口几曾沦落,城市几曾衰落,经济几曾落后,有名山而不名市外,有大港而不能远航,有名城而不得发展,至于城市文化,更是处于发展的低潮,尽管是“怀抱金碗”,而识之者几人。多姿多彩的古东夷文化,博大精深的老海州文化,气势恢弘的楚汉文化以及独具魅力的淮扬文化,如同一块洁白纯净的美玉,就这样静静地安躺在历史的河床上,度遮蔽了其曾经往日的诱人魅力。与历史悠久的北京、南京、广州、武汉、杭州相比,与诸多同样文化底蕴深厚的兄弟城市,如徐州、淮安等苏北城市相比,即便和同处东部沿海的宁波、烟台等城市相比,都显得底气不足,难以直起文化的腰板。诚然,改革开放以来,一些热衷于连云港城市挖掘整理的专家学者,特别是本市的一些专家学者穷其精力、学力,做了大量文化挖掘、整理、推介、弘扬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但细致研究,这些工作,大多还仅限于史迹、遗迹、传说的梳理、发掘层面,限于文化的表象研究上,深层次的文化思考、深度的文化研究还失之于少。连云港文化到底是什么,从哪里来,应该走向何处,如何建设等等,需要花上更大的功夫,去加以研究,并使之得到光大。

当然,我们也应该冷静地看到,包含多种文化形态在内的连云港城市文化,说到底在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中还只能是涓涓细流,在碧波万顷的世界文化中更是沧海一粟,如何适应国际性滨海城市建设的需要,去继承、发展、壮大我们的城市文化,在切实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同时,彰显其优势、凸显其特色,使之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城市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则更需要假以时日,为之殚精竭虑、夙兴夜寐。

(四)文化人才制约精品生产

在文化人才上,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缺乏适宜生长的气候和土壤,不仅没有产生过大师级的人物,就连极具发展潜力的新秀在本土刚刚崭露头角后也都纷纷远走它乡,在外地迅速走红;专业技术人员存在着高职称、低学历和队伍年龄老化的现象;具有较强的文化市场意识、熟悉文化产业开发、善管理、懂经营的文化干部缺少。在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上,由于人才匮乏,特别是重量级、影响力广泛的人才缺乏,尽管也生产了许多在市内外有着广泛影响的文艺精品,有的还走出了国门,但从影响的广泛性、持久性、规模性来看,尚没有产生过一件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广泛轰动的文艺作品。其它如举办世界范围内有一定影响的国际性文化活动或文化赛事,固定落户连云港的全国性的文艺节庆或文艺赛事,也还屈指可数,甚至就没有。这些,与连云港沿海开放城市的地位、与其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枢纽地位的形象和需要,都还有着相当大的距离,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和高度重视。

三、着眼国际性海滨城市建设长远,不断提升连云港城市文化软实力

新时期,建设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国际性滨海城市,对提升连云港文化软实力提出了新的历史课题。提升连云港文化软实力,基础在传承,核心在创新,关键在特色,三轮驱动,方能实现连云港文化上的振兴。具体说来,就是要在传承本土文化精髓,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时,凸显出强烈的开放性、多元性、包容性、创新性,折射出浓厚的海洋文化特质,激活连云港既适应国际性滨海城市发展需要、又不同于它城市的文化生态。传扬历史、面向海洋、走向世界,彰显开放、蕴涵创新、富有个性,使之愈来愈鲜明、愈来愈凸显。

(一)着眼于国际性海滨城市建设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一座城市的崛起振兴,同样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一是从港城跨越发展的实践来看,增强文化软实力,是实现跨越发展的题中之义。发达地区的实践证明,一个城市是否具有持久吸引力、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最终要看它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发展水平。从一定意义上讲,未来的城市发展就是以文化论输赢,没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先进文化的引领,城市必然会因为缺乏“软实力”在竞争中落后、掉队,而发达的城市文化和较高的市民素质最终必将转化为巨大的创新能力和现实的城市竞争力。实现跨越发展,必然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大发展,既需要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也需要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既需要展示城市硬实力的GDP,更需要展示城市软实力的文化。可以这样说,实现跨越发展,实力靠经济,影响力靠文化。只有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连云港的腾飞才有了坚强而丰满的两翼。当前,我市正处于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化迅猛推进、城市化加速攀升、经济国际化势头强劲,经济起飞、城市变样、发展迅速、人心思进,站在“全面奔小康、重振连云港”的历史新起点上,增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走文化跨越发展之路,是大势所趋,更是具有前瞻性的明智选择,也是跨越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刻不容缓、不容懈怠!

二是从国际性海滨城市建设的宏图伟业来看,增强文化软实力,是提升我市综合竞争力的根本途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文化的竞争上,只有重视文化建设才能保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支柱产业,占GDP的比重已达到20%以上。像英国的文化产业收入与本国汽车工业不相上下,加拿大的文化产业规模已超过了农业、交通、通讯、信息技术、建筑业等,美国的视听产品是仅次于航空航天的第二大出口产品。在国内,上海、宁波、大连、青岛等城市也把文化发展放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环顾周边,许多地区把提升文化竞争力作为增强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并以此来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推动城市加快发展。我们所要建设的国际性海滨城市,是一个大尺度、生态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面向21世纪乃至更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性海滨城市,很显然,衡量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终极标准,不仅仅要看一些硬性指标是否达标,更重要的,还要看人的素质能不能达到现代文明特别是国际性滨海城市文明的水准。兴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热潮,增强文化软实力,毫无疑问,必然能够全面提升连云港的整体形象和综合竞争力,必然能够为加快建设国际性海滨城市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三是从构建和谐连云港来看,增强文化软实力,是建设和谐连云港的迫切要求。文化的进步反映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文化的发展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和谐需要“文化”“滋润”,文化为和谐大厦提供精神支撑。随着跨越发展的深入推进,经济社会加速转型,人们的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的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明显,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将比任何时候都显得迫切,和谐文明的愿望将比任何时期都更加强烈。兴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热潮,增强文化软实力,就是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凝心聚力、鼓劲务实、教化激励、化解矛盾等功能,通过文化连云港建设,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铸就奋发向上的理想信念,大力倡扬文明道德新风尚,全面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营造有利于社会和谐的文化氛围,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就是要全面提升全体连云港人的文化意识、道德水准、创新思想和法治观念,引导人们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用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更多更好的文化样式和服务、更多更好的文化载体来满足人们多元、多样、多变的精神追求和享受,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二)着眼于连云港快速融入国际经济循环大格局的发展趋势,突出把握好城市文化的发展趋势

“十一五”时期,将是连云港打造国际性滨海城市文化形态、高起点推进、打响文化品牌的关键时期。这样一个文化发展的关键节点,必须始终着眼于文化经济化、国际化的发展走向,科学实验设计并实施文化建设的核心战略,切实注重城市外在整体文化形态塑造与城市内在文化创造力培育的相互支撑关系;注重高雅精品艺术、健康流行文化、民族经典文化和地方特色民间文化的多样化繁荣及相互依存关系;注重城市规划、设计、建设与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的相互协调关系;注重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联动关系;注重倡扬自身特色文化发展与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特别是海洋文化的辩证关系。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新的世纪,人类将更多地关注自身发展和自我选择,更加重视人文关怀。城市文化是城市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城市发展理念、精神性格、价值取向的外在反映,因此传承和创新连云港城市文化,必须以人为本,把尊重人、关怀人、体现人、发展人放在城市文化建设的首位。要通过打文化牌,体现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建设宜居、宜创业、宜生活的良好文化生态环境,创建一流的文化生态空间,以此来凝聚全市480万市民,奔着“全面奔小康、重振连云港”的目标,不断前进再前进,去创造和谐幸福的美好新生活。

——坚持保护性开发的原则。连云港地区,集中了中华文化尤其是古东方文化中的许多精华,是研究、发掘、整理东方文化的活宝库,像有“东方天书”之称的将军崖岩画、“2000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藤花落史前城址、“大汶口文化的代表之一”大伊山石棺葬、桃花涧遗址等等,这些历史遗存或遗迹,不仅是历史上古东方文化传统精神的载体和见证,同时也构成了古连云港区域的面目和特点,是连云港先民们留给后代子孙的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在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必须不遗余力地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保护其历史信息,“整旧如故,以存其真”,并不断加强其研究,把它的风格提炼出来,使之对整个区域文化传承、创新奠定厚实根基。在保护好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更要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连云港历史久远,有着相当数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影响广泛的如五大宫调、淮海戏、海州湾渔民号子、东海跑马灯、徐福海祭等,涵盖了民间文学、曲艺、音乐、手工艺等各个层面,必须集中一定的人力、财力,实行抢救性保护,切实把文化遗产传承好。

——坚持与时俱进原则。城市文化发展,总要带上深深的时代烙印,方能显出其魅力和风姿。坚持与时俱进原则,实质上体现城市文化建设传承历史、面向未来、着眼发展的战略思路。事实上,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无外乎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要突出历史,充分展示一个区域古代杰出的文明成果,凸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形象。大力发掘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使古城文脉延伸,过去与现在、新与旧、历史与现实接轨。二是要突出当代,充分展现当代风采,提炼当代文化的精髓,给人激昂向上、充满希望的精神感受。突出当代,关键是要突出发展,城市文化不仅需继承,更要求发展,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事实证明,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城市一定是在保持自己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的地区。三是要突出未来,研究城市文化的发展方向,给出城市文化的发展战略,立足当前,展望未来,超前谋划,打造品牌。

——坚持山海特色原则。一个城市所以与众不同,除了在于其独特的自然遗传,还在于他的人文遗传特性即文化背景的差异。鉴于此,城市文化建设,既不能一味地仿古仿洋仿他人,更不能要求遵循一个模式,应该把重点放在展示文化个性和营造鲜明的特色上。连云港作为全省唯一、全国屈指可数的山海相拥的滨海城市,其独具魅力的仙山神海兼备的自然风景,神、奇、海、古、幽特点鲜明的文化内涵,不知倾倒了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诗家骚客,不知迷倒了古今中外多少旅行者、向往者。在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上,必须始终彰显山海文化的独特魅力,必须突出这一鲜明的文化背景,并赋予其鲜活的时代特征、充实其崭新的发展精神,打造魅力四射的文化品牌。需要指出的是,在山海文化特色打造上,一方面,要依托古云台山“海中仙山”的神奇背景,依托《西游记》中花果山的名著背景,做好“仙山”文章,扬名山之灵气,展名山之文气;另一方面,传承连云港作为海港城市的文化特征,着重做实“海洋文化”文章,打好“海洋文化”牌,着力改变连云港作为海港城市“海洋文化”不鲜明的文化现状,构建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形态,展示与国际性滨海相匹配的城市文化特有的气质和形象。

(三)着眼于全面开放的长远实践,充沛连云港城市文化的精、气、神

传承、创新连云港城市文化,必须着眼于建设国际性海滨城市的发展战略,立足现实、展望未来,使之充盈着国际性滨海城市的气质、性格和精神。

一是在文化形态上,要更加突出开放多元、宽松多样。开放、多元,构成了所有国际性滨海城市的文化品格,并成为其无可争辩的第一特征。在经济开放的同时,不同风格、不同层次的文化汇聚于斯,天南地北、种类繁多的文化在此汇流,开放多元,熔融贯通,相融相和,既满足了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又促进了城市文化的高度开放,更是城市文化取得活力的不竭源泉。不夸张地说,每一个国际性滨海城市本身就是一种开放性文化的代名词。事实上,国际性滨海城市作为经济增长极,要带动周边地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必然要求其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表现出高度丰富和高度开放。经济的开放为文化注入了新鲜空气和因子,文化的开放多元,反过来又为经济的腾飞凭添了生机和活力。美国的纽约是一个典型的开放滨海城市,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有移民在纽约,其文化表现出的开放度和多元化更是堪称世界一奇。20世纪80年代,纽约市民使用的语言多达121种。2000年,纽约的“少数”民族成了多数民族,其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61%。难怪一些人惊呼:是开放、多元的文化造就了今天高度发达的纽约。

二是在文化特征上,要更加突出海纳百川、兼容并包。海纳百川、兼容并包是海洋文明的鲜明特征。海洋文明不同于内陆文明,因而相对于内陆性城市而言,国际性滨海城市更崇尚海的博纳、兼容,崇尚“闯海”、“弄潮”的“敢为天下先”精神,可以说,是海洋孕育了其经济文化,促进了其繁荣,也使得这些城市深深地铸上海洋文化的印记,在文化特征上表现了明显的海洋文化特征。像国内的上海、天津、大连、宁波等城市,在其城市发展中,因为各种文化的交融碰撞,不同的生活追求和生活方式并立互存,逐渐确立了一种“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博大、宽容心态。事实证明,具有宽松、兼容的文化环境,是一个国际性海滨城市发展要素集聚的重要条件,也是国际大都市形成的重要文化条件。

三是在文化内涵上,要更加突出敢于创业、勇于创造。一座真正具有文化创造力的城市,才会是具有文化辐射力和吸引力的国际性城市。创业、创造,是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走向工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核心文化元素。国际性海滨城市大多在文明架构中处于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的结合点,农业资源的捉襟见肘,加之外来文明的海潮般地汹涌澎湃,使得这些城市发展中烙上了深深的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才孕育、培植并不断锤炼着这些城市的人民勇于进取、敢作敢为的创业创造精神,凸显着其不一般的原创性、开拓性与个性化的创业创造特色。而在创业创造灵魂的深处,深藏着的则是“敢为天下先”的文化心态,敢冒风险、善于经营,思想不保守、行为不守摊,在思想底处始终涌动着一股“谋变革、求发展”的思想活力,并成为城市勇往直前的内在驱动力。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曾根据统计资料对10国际性城市近20年的经济增长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构成中,80%源自于城市的创业创新。

四是求在发展战略上,要更加突出文化先行、优先发展。文化不但为国际化城市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还成为国际化城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当前,全球无国际性城市发展的共同趋势之一,即充分重视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战略意义,大力实施文化发展战略以补充甚至替代传统的城市发展战略。这些城市遍布世界各地;既有伦敦、巴黎、纽约等古老的中心城市,也有像国内的深圳、宁波等新兴的边缘城市,甚至还有不少传统的工业城市靠文化战略改变自己的城市形象。从城市发展的产业转型来看,全球国际化城市,大多从传统以加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向以贸易、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过渡,无论是传统国际化性城市的改造还是现代国际化城市的兴起,都是以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前提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成为了国际化城市的普遍选择。可见,面对全球竞争之势,如何以文化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及综合竞争力,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关键;文化己经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轴,21世纪的成功城市将是文化城市。“十一五”期间,连云港将在国际性海滨城市建设上迈出关键一步,这个阶段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将出现快速上升的态势,不仅需求总量急剧增长,而且对文化产品提出了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因此,未来几年文化将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成为全市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成为结构调整后新的经济增长点,即将进入新的发展黄金期。如何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学习引进借鉴国外优秀的文化成果和创新机制,不断提升连云港的文化竞争力,是摆在连云港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谋求跨越发展的题中之义。

(四)着眼于“文化连云港”建设的实际,创新连云港城市文化发展战略

当前,连云港正处于城市文化发展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从国家层面来讲,十七大的召开,吹响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号角;从区域文化建设层面来讲,作为长三角的北翼港口城市,融入大上海,接轨长三角,使连云港区位优势和自然优势更加突出,经济洼地隆起的同时,对文化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从江苏省情来讲,2006年江苏文化工作会议的召开,拉开了“文化江苏”建设的大幕,“文化连云港”自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之一;从连云港自身实情来看,跨越发展、崛起腾飞的伟大实践,对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城市文化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基础和机遇。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如此众多的机遇,唯有实施正确而务实的发展战略,才能把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把发展机遇转变为发展实践,使加快连云港城市文化建设成为可能、变成现实。

一是实施积极的海洋文化战略。作为一座有着近两千年港口发展史的城市,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连云港没有积淀丰厚的海洋文化形态,与其开放城市的形象极不相称,与国际性滨海城市建设的宏图大业极不匹配。历史毕竟只是历史,过去的再也无法挽回。需要深思和努力的,是要在区域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认真而扎实地补上海洋文化这一短板,使之与现代化海港城市名实相符,使之深深地扎根于城市发展中,融化于城市精神中,成为连云港建设国际性滨海城市的文化之根、精神血脉。一是要积极吸纳世界港口城市文化建设成功经验,有目的有步骤地推进海洋文化建设,努力打造海滨城市文化形象。二是努力挖掘本土海洋文化资源,深度提炼、高点推介,激活沉睡于城市深层海洋文化元素。三是注重吸收引进国际先进港口文化资源、项目、技术、人才、创意等要素,深入揭示海洋文化的内容形式、品质特征和嬗变规律,营造海洋文化氛围。四是大力推进文化交流、融合、贯通,努力使区域的文化品牌、内容、风格、特色和气派,有机融入海洋文化培育过程之中,实现古今融汇、中西合璧、全面创新。五是设计营造海洋文化特色城市标识系统,结合滨海城市发展理念,综合考虑城市标识系统与城市海洋文化环境塑造的协调关系,把城市信息的传递与海洋人文精神、艺术手段巧妙结合起来,用无声语言、图形表达海洋文化的召唤。

二是加快启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战略。按照国际化海滨城市建设进程,建设“文化连云港”的现实要求,适度加快文化基本建设的速度,建设一批惠及全体市民、承载区域功能、贴近多元需求、便利群众享用的文化基础设施。集中力量规划、推进城市公共文化基础性主体工程,用5年时间,使城市初步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能够承办国际文化活动、引领区域文化发展的重大文化基础设施。政府引导、政策推动,规划先行、开放领域、市场运作,大力引进各类社会资本、国际资本,着力推进区域经济文化枢纽城市建设。以特有的山海资源、文化遗址、西游记等特色文化为载体,努力推进文化休闲度假、文化创意产业、中央文化商务服务等城市文化产业基础性主骨工程。到2015年,使连云港的公共文化设施人均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形成覆盖全体市民的文化设施体系,使文化产业的重要区块、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初显形态、初具规模。

三是打造魅力独特的人文环境战略。人文环境是一个城市文化特质的灵魂和魅力,是一个城市的人文个性和品格。一个城市要获得好的发展,就必须要有好的氛围,好的城市文化,好的人文环境。可以这样说,一个没有自己人文环境的城市,是没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

打造成魅力独特的城市人文环境,核心是要提炼一种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核,一个城市的魂,它反映着这个城市的价值取向、道德准则、思想境界、历史文脉,是这个城市独有的精、气、神。发达城市实践一再证明,一个城市要获得长足发展,必须善于总结提炼自己的城市精神,为城市的跃升提供宝贵的价值资源和精神动力。上海凭借“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长沙凭借“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大连凭借“创造、创业、创世”的城市精神,营造出了优良的人文环境,集聚、整合、激活了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各种要素,使城市得以快速发展。连云港是一座既古老而又充满朝气的城市,千百年来,连云港文化在仙山秀海的滋养中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准确塑造连云港的城市精神,可以更好地孕育市民的崇高理想与美好憧憬,激扬市民的改革动力与创新热情。当前,市十次党代会提出的以西游记精神为内核的新时期连云港精神,是我市推进城市精神建设的一次成功尝试,它极大地唤起全市人民的热情和激情,凝聚了人心、集合了力量,相信假以时日,经过一番锤炼和磨合,必将使城市在精神和思想上产生前所未有的高度统一和普遍认同。

打造魅力独特的城市人文环境,关键是要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城市即文化,文化即城市。城市的人的城市,更是文化的城市,因而,提升城市文化形象,是城市建设的题中之义。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城市精神为价值指向,发掘和张扬城市的文化特质,把文化作为经济跨越发展的动力、社会和谐进步的支撑、城市崛起腾飞的终极意义,努力扩大连云港城市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辐射力。通过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打造中国东部沿海的文化高地,提高连云港人的文化和素质,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形成“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人文环境,不断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为跨越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条件和巨大的精神支撑。

四是创新文化建设的联动发展战略。连云港北接渤海湾、南连长三角,东西贯通新亚欧大陆桥,处于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枢纽地位。加强与周边地区及沿桥、沿海城市的文化协作,发挥区域经济、文化中心的有利条件,在充分尊重区域内各地文化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积极倡导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谋发展,推进文化联动发展。

一是要打好陆桥文化牌。陆桥经济带的日渐崛起,陆桥文化也随之悄然兴起。它是一个集地域文化与历史文化、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于一体的新型文化。在区域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今天,陆桥文化正在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发挥着特殊的作用。陆桥文化现象,对陆桥沿线各地市经济社会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在区位价值、理论研究、观念形态、领导决策、经济发展等多方面都表现了出来。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陆桥文化的重要组成城市,连云港城市文化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陆桥沿线文化的熏陶和洗礼,无论来自政府还是民间的经济文化活动,无不渗透陆桥文化色彩,陆桥文化已毫无悬念地走进这座城市,植根城市文化。由文化接纳上的不自觉为自觉,变文化发展上的被动为主动,陆桥联手、城市联动,让陆桥文化的精神、价值成为连云港及至所有陆桥城市的共同思想基础和价值追求,推动陆桥经济走向繁荣昌盛,理应成为连云港城市文化发展的战略之举。

二是打好“长三角滨海城市文化带”牌。长三角城市扩容,连云港由边缘城市一跃成为长三角重要的北翼港口城市。从历史文化、地理文化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角度来看,在长三角二省一市的城市经济文化布局中,沿海城市完全可能在经济文化发展上合纵联横、联动发展,形成优势互补、文化相融、互动发展的滨海城市文化带,共同倡扬敢闯敢干的海洋文化、建设富有活力的滨海文化城市,打造“长三角滨海城市文化带”。

三是要打好“淮海文化牌”。连云港地处淮海经济圈,与周边城市存在着天然相近相亲的地缘、人缘、文化缘,正所谓地相近、人相亲、文相融。共建淮海经济文化圈,倡导区域发展主体联合、区域文化资源整合、区域文化市场共同开放的文化发展理念,共同创建区域文化艺术交流、文化服务、文化商贸基地,合力提升整个区域文化发展的国际化、现代化和市场化程度,增强区域特色文化的国际辐射力,逐步构建“淮海文化圈”。

(五)着眼于坚持改革创新、激活活力,不断提升城市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

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积聚经济腾飞的深层推动力,必须始终坚持以根植城市血脉的城市文化传统为根基,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为核心,博纳外来优秀文化,凸显山海文化特色,大力繁荣发展连云港特色、连云港风格、连云港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城市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

一是必须立足区域实际,在增强文化的原创力中激活文化发展活力。增强文化的原创力,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中之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树立原创意识、精品意识,集中精力、整合资源,努力创作一批符合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具有区域特色、反映跨越发展时代特点,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时代的文艺原创精品力作,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要努力培养一批市内外乃至省内外有领先地位的名理论家、名艺术家、名作家、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名播音员等连云港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形成文化人才高地,汇集雄厚的创作力量。要依靠本土和国内外高校以及文化界的力量与资源优势,重视文化管理和经营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引进培养,对于文化产业的经营者特别是文化企业家,要承认并高度重视他们是产业价值创造的主导因素,赋予其独立的产业决策权和应有的社会地位。要发挥名人效应,积极引进大师名家来连云港建立创作室、艺术馆,以文化名人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多渠道、多方位增强文化的原创力。

二是必须着眼发展需求,在做大做强多元化文化产业中激活文化发展活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发展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牵引力和驱动力的视角,用经济的眼光,来观察文化、论证文化的重要性,从经济发展中看到文化的力量。要借鉴国内外特别是沿海发达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努力使全市文化产业增长速度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高于服务业增长速度,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跨越发展不可替代的朝阳产业、新兴产业。要突出我市西游文化、徐福文化等传世名著、神话传说影响广泛、传播深远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立文化创意产业风险投资体系,积极推动富有连云港特色的工业设计、动画产业发展,打造出一批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创意产品和文化品牌。要彰显我市山海文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的优势,适应人们旅游休闲度假消费不断扩大的趋势,把丰富的城市历史文化资源转变成为文化休闲产业发展的载体,加大资源整合和集聚力度,打造文化休闲产业链,构建文化休闲产业群。要凸显我市海古神幽奇的历史文化、生态文化特征,大力开发名山、名水、名泉、名遗、名胜历史人文旅游,发展民俗、风土人情体验等创意旅游活动,加强休闲旅游设施建设,打造人文旅游休闲新干线。要精心创作推出一批重点舞台佳作,振兴发展淮海戏、五大宫调等地方特色艺术,悉心筹备各类艺术赛事和艺术活动,倾力打造连云港之夏、“在海一方”广场文艺演出,加快形成具有连云港地方特色的休闲文化产业群。

三是必须构筑文化品牌,在文化事业与产业的统筹兼顾中激活文化发展活力。作为历史和文化积淀深厚的海港城市,连云港拥有众多的文化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将军崖岩画、孔望山摩崖石刻曾盛极一时,尹湾汉墓、藤花落遗址更是让人惊叹,各种文化遗迹或表现更是枚不胜数。提升文化软实力,首要的,就是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开阔发展思路,拓宽发展途径,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统筹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我市文化的总体实力和竞争力。根本的,是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拓宽服务渠道,健全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核心的,是要寻求有价值的、本土化的、先进性的文化资源,找到本土优秀的文化产品,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并在此基础之上,和连云港跨越发展历史实践结合起来,运用创新的现代模式来铸造城市文化品牌,确立文化发展战略。关键的,就是要借鉴国内外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大力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大力培育各种类型的文化企业,下力气进行资源整合,打造一批省内领先、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创造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促进文学艺术的普遍繁荣,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